You are on page 1of 11

「歷史資料題」的教學實踐和應考準備

命題理念與目標 :

回想一九九四年高級程度會考中國歷史科卷一增設必答的「歷史資料題」 ,
各校老師對此課程均無所適從。課程頒布之初, 各校老師在設計教材、蒐集資料
均顯得有心無力, 即使參加了有關講座、研討會, 仍茫無頭緒, 更遑論應付日常教
學, 以至指導學生準備應試。而且, 學生在作答資料題時, 亦欠缺一套完整而有系
統的研習方法, 致使出現成績未如理想之情況。他們對於歷史資料之恐懼, 更視之
為洪水猛獸, 人見人怕, 試問又怎能取得上佳之表現呢 ?

以下, 本文擬就不同角度談談「歷史資料題」的教學實踐和應考準備, 以幫助


各同學提高答題技巧, 熟習不同類型的題目。而筆者所取之手法, 是先從九四至九
九年歷屆歷史資料題的命題形式入手, 藉以針對不同類型題目作出答題指引, 並
在此過程中, 全面而具體地剖析歷史資料題的作答技巧, 例如怎樣審題、怎樣分析
資料、如何寫作答案的引言、如何作出評論和結論等。

據《一九九七年高考課程綱要》有關中史科的章節指出:「歷史資料題旨在考
驗考生對史料之理解程度及其對歷史資料之分析與組織能力, 考生須先閱讀資料,
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可為文字、圖表、數據、照片等。1

由此可見, 歷史資料題的重點先要理解史料而作分析、評論。

所以, 老師在本科的教學過程中, 首要的任務在於如何有計畫地利用史料訓


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要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老師在設計課程中要有較清
晰的計畫 : 如教學序列、學生學習心理、史料運用方式、史料與其他教學環節 (如
治亂興衰) 配合等。

而在高級程度考試中, 歷史資料題往往涉及文字資料上, 學生在學習中經常


出現以下的困難 :

1. 文言理解能力不足, 難以明暸歷史資料的表層意思
2. 只能理解文字資料的內容, 未能聯繫有關歷史知識
3. 只能理解局部文字, 未能找出多段資料之間的關係
4. 只能理解局部的歷史現象, 未能運用已知的歷史知識, 建構一個完整的歷
史面貌

有見及此, 老師在設計教學計畫時, 可以考慮學生出現上述問題, 而編排不同


的訓練步驟、訓練序列、設題策略等等。

就訓練步驟來說, 學生對歷史資料的理解能力是訓練重點。所謂理解史料能
力, 是說如何將已學的歷史知識在腦中提取, 並經過處理, 然後建立一個歷史面貌。
通常在這個過程中, 要經過選取、建構、綜合四個步驟, 而關心的重點莫過於時代
1
香港考試局。(1996)。《一九九七年香港高級程度會考課程綱要》。(香港:考試局。)
的特點、人物的背景身分、同時代發生的事件、前期事件的影響等。所以, 如果能
將一些閱讀策略配合歷史科的特點來訓練學生的理事解能力, 可能有事半功倍之
效。2

當資料初步掌握後, 下一步便要掌握分析資料及答題的技巧了。以下就是一
些可參考的步驟和技巧。

1. 審題 – 建立答案架構
2. 閱讀資料 – 分析及組織過程
3. 作答技巧 – 引言、扼述資料重點、評論技巧、結論

審題 (建立答案架構) :

回答歷史資料題, 第一步驟便是審題, 確定考核重點, 初步訂立答案架構。

「不認真審題, 不諳題義, 往往答非所問」或「只就資料翻譯成篇」或「純以一


己認識作答」等均是考生常犯的錯誤, 主要是未能小心審題所致。3

同學若能夠掌握題目結構, 實有助掌握考核重點。下文擬就九四至九九年歷
屆試題作一分束, 大致可歸納三大類型, 現以表列分述如下 :
2
劉偉華。(1999)。
〈歷史資料題的閱讀策略〉載於《中六中國歷史科教學專輯》。(香港:教育署課程
發展處。)頁一三八至一三九。
3
陳淑雯、區建群。(1999)。《中國歷史資料題》。(香港:敦煌出版社。)頁六。
題目 題幹常用 題目要求 考核能力 答案組織架構 (段落) 歷屆試
類型 字詞 題年分
逐段 分別說明/ 扼述每段資 1. 字義的理 1. 引言 1996
評論 述 三 種 說 料 的 重 點 , 解能力 2. 述甲、乙、丙的觀點 1997
法 之 得 失 / 將資料結合 2. 將資料結 3. 結合背景, 將三段資 1998
說 明 各 則 時代背景分 合歷史背 料排序
言論要旨 析,或評論論 景分析的 4. 評論
點是否恰當 能力 5. 結語
3. 評論及援
引史事說
明的能力
資料 試本甲、乙 以其中一段 1. 字義的理 1. 引言 1995
互證 之 言 來 評 資料的論點 解能力 2. 丙論點
論 丙 之 論 為討論核心, 2. 將將不同 3. 據其他資料討論資料
點 然後援引另 資 料 比 丙第一個觀點
外兩則資料 較 , 找 出 4. 據其他資料討論資料
討論 觀點異同 丙第二個觀點
的能力 5. 結語
3. 評論及援
引史事說
明的能力
綜合 綜 合 下 列 按資料所討 1. 字義的理 1. 引言 1994
評論 資 料 評 析 論的歷史問 解能力 2. 利處與評論 1999
利弊 題, 如原因、 2. 歸納能力 3. 弊處及評論
影響、利弊 ( 找 出 不 4. 結語
等 , 綜 合 各 同資料共
資料的論點 通地方)
討論 3. 評論及援
引史事說
明的能力

而同學亦宜注意以下數點常犯的錯誤, 如未能分辨題目類型, 因此未能按題


目要求, 將資料逐段討論、互證、綜合討論或結合時代背景分析, 組織凌亂。

閱讀資料 (分析及組織過程) :

同學初步審閱題目後, 便要仔細閱讀、分析及組織資料。前文已提及一些基
本技巧, 現在就以一九九四年考試題目作為示例, 看看怎樣運用這些技巧去分析
資料吧 ! 附件一 : 一九九四年會考試題

1. 資料重點分析 :

此部分可運用「分清論點、論據」、「留意標點符號」或「注意關聯詞」的方法,
去分析資料表層的字面意義。扼述論點時, 避免將整段資料部分抄錄, 應該嘗試用
自己文字簡潔的指出重點。4

技巧 資料 重點
4
同上。頁十至十二。
分清論點 甲 本段資料列舉了哪些例子作出論據 ?
及論據 列舉了漢高祖與漢文帝對付匈奴的政策與政策結果。

透過這些例子, 韓安國帶出甚麼觀點 ?
討伐匈奴不但無功, 反會引致百姓不安。
注意標點 乙 本段資料運用了(;)(。)(;)(。)等標點將文章分為四部分。四部分
的重點如下 :
1. 漢初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
2. 和親政策的結果 (無效)。
3. 漢武帝對匈奴使用討伐政策。
4. 討伐政策的如果 (有效)。
丙 本段資料運用了三個句號。三部分的重點如下 :
1. 漢武帝對外用兵, 導致戶口減半。
2. 霍光採與民休息政策。
3. 昭帝時與匈奴和親, 百姓充實。

2. 資料背景 / 性質分析 :

此部分主要透過分析每段資料的歷史背景, 協助同學正確理解資料的深層意
義, 從而正確運用及評論資料。進行分析時, 同學需要留意作者的身分、資料的時
代背景及資料的性質。

以資料甲為例, 作者韓安國是漢武帝一朝的御史大夫 (說話者是誰), 發表這


段言論時, 正值漢武帝希望捨和親而採取伐匈奴的政策, 而韓安國希望以漢初皇
帝的事跡勸阻武帝討伐匈奴 (說話者的目的)。正由於說話者的動機, 因此資料便
刻意列舉漢初討伐匈奴產生的弊處。

資料乙的作者桑弘羊為漢武帝討伐匈奴政策的支持者, 在漢武帝一朝主持新
經濟政策, 以支持討伐匈奴的開支, 因此他的言論實褒揚武帝政策的成效。

資料丙班固《漢書》成於東漢章帝時, 章帝主張採取和親政策, 在這時代背景


影響下, 班固批評漢武帝的言論, 背後可能有為章帝政策辯護的動機。

資料 性質 / 背景
甲 資料性質 ?
奏疏 (第一手史料)
說話者是誰 (甚麼身分) ?
說話的目的是甚麼 ?
乙 資料性質 ?
對討伐匈奴政策的討論 (第一手史料)
說話者是誰 (甚麼身分) ?
說話的目的是甚麼 ?
丙 資料性質 ?
史論 (第二手史料)
說話者是誰 (甚麼身分) ?
說話的目的是甚麼 ?
3. 組織資料 :

此部分的主要目的是將資料重點加以組織, 答題時便可依次討論。

資料 重點
利 甲、 伐匈奴不能阻遏 資料甲、乙持不同的看法。
匈奴南侵 而不同時期、不同國勢, 施行效果迥異。
乙、 伐匈奴有效阻止 據史實觀之、論證。
匈奴滋擾
弊 甲、 對外征戰使百姓 據史實觀之 (列舉史實), 此政策的弊處, 確如
不安 資料甲、丙所言, 對外征戰實影響國計民生。
丙、 對外征戰, 影響
經濟民生

同學宜注意以下經常犯錯的地方。同學如沒有留意說話者的時代背景, 便不
能掌握說話者的真正動機。如前文韓安國一段討論, 表面上是討論漢初與匈奴的
關係, 而真正目的是勸漢武帝不要討伐匈奴。除此之外, 應避免斷章取義, 更不應
忽略文章的關聯詞。

作答的技巧 (答案的藍圖) :

1. 引言

引言的作用是釐清題目的討論重點 (包括討論的時限、範疇、角度), 表達對問


題的立場, 交代答案的組織架構, 令閱卷員容易明白同學的思路, 掌握答案的重點。
因此, 引言的內容通常包括三部分 : 簡介題目範疇、表明立場、訂定組織架構。5

示例 : 漢朝時, 大臣對漢武帝應否討伐匈奴, 有不同的看法。試根據下列三段資料


評論漢武帝討伐匈奴政策的利弊。 (一九九四年會考試題)

作用 引言
簡介討論範疇 漢武帝一朝討伐匈奴的功過, 向為史家爭論的問題。有的認為武
帝討伐匈奴, 能保護邊境安全, 拓展漢帝國版圖, 對漢朝有利; 但亦
有謂武帝對外征伐, 加重人民負擔, 導致民生困苦, 是一項弊政。
表明立場 綜合三段資料, 武帝討伐匈奴, 確實對國防有利, 而對民生有害。
訂定組織架構 以下便會從國防與民生兩方面討論。

從以上示例可見, 一段好的引言, 就能給評卷員一幅清晰的藍圖。但同學在草


擬引言時, 切忌胡亂寫下一些與題目無關的資料, 或未能發揮引言功能架構的文
字。

2. 扼述資料重點

歷史資料題要求同學根據提供的資料作答, 所以無論在甚麼類型的題目, 同學
5
同上。頁二十五。
也需要扼述資料重點, 然後作進一步的評論、互證與討論。能夠準確簡潔交代論
點, 對下一步的討論有很大幫助; 反之, 未能歸納重點, 便會令討論拿不到重點。6

示例 : 一九九四年會考試題資料甲

技巧分析 重點
回應討論問題 漢武帝討伐匈奴政策的弊處
列明資料出處 韓安國認為
簡述論點 只會引致百姓不安, 而不能收尺寸之功。
條陳論據 他主張援引漢高祖與文帝曾對匈奴採用討伐政策的結果, 以支持
他的論點。

在扼述資料時, 必須先回應資料所討論的問題重心, 然後列明資料出處, 但切


忌搬字過紙, 將資料謄錄一遍, 逐句語譯的方式也應避免。附件二

3. 評論技巧

縱觀過去數年高級程度會考試題, 無論是綜合討論型、資料互證型、逐段評論
型, 題目都出現「評析」、「論析」、「論述」等字 (前文已述), 可見歷史資料題要求
同學在理解層次之上, 透過對不同觀點的討論, 顯示研習歷史的心得, 而此部分也
是判別同學成績高下的重要環節。因此, 同學要分外小心留意 ! 7

示例 : 對一九九四年會考試題資料甲韓安國觀點的評論
技巧分析 評論
列舉評論論點 對於資料甲韓安國認為漢武帝討伐匈奴的弊處是只會徒勞無功的
觀點,
表明立場 本人並不贊同。
援引論據 首先, 從資料性質看, 此段資料是韓安國勸阻武帝討伐匈奴的奏
疏, 因此列舉漢高祖與文帝的資料, 希望武帝能夠引祖宗的事跡為
借鑑, 不要討伐匈奴。但是, 時代不同, 國勢迥異, 以漢初的國力而
言, 討伐匈奴的政策未見成效, 不等於武帝時討伐同樣會失敗, 故
此, 推論稍欠說服力。
其次, 據武帝一朝討伐匈奴的史實觀之, 武帝征伐匈奴確能阻止匈
奴的南侵, 使匈奴勢力稍歛。
討論 因此, 徒勞無功一點, 不能視為漢武帝討伐匈奴的弊處。
小結 反之, 能有效阻止匈奴滋擾, 穩定邊境安全, 是武帝伐匈奴政策的
利處。

但同學必須注意, 切忌胡亂發表見解, 兜兜轉轉, 立場模糊, 或只提出看法, 沒


有提出任何史料或論點支持。

4. 結語

結語的作用是總結全文, 使閱卷員能掌握全文總點。好的結語, 更能為整分答


案畫龍點睛, 更能顯示同學研習歷史的心得。8

6
同上。頁二十八。
7
同上。頁三十。
8
同上。頁三十一。
技巧分析 結語
總結語 簡言之,
回應問題 雖然不同學者對漢武帝所採用的討伐政策有不同的評價,
總結全文 但本人較同意韓安國與班固所提及的政策弊處, 就是對國計民生有
重點 負面的影響, 而沉重代價換來的, 就是短暫的邊境稍安。可見, 討伐
政策雖能阻止匈奴南侵, 但隨之而來的便是人民負擔加劇, 這是秦始
皇、唐太宗、乾隆、漢武帝等「英明君主」都不能逃避的問題。

結論 :

通過「歷史資料題」的教學,就能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認知能力和理
解能力。而在引導學生概括資料的內容重點時,往往要求學生運用分析、綜合及
比較的思維技巧;學生越能掌握重點,他的概括能力就越高。至於回應問題時,
學生就得學習客觀評論。由此可見,「歷史資料題」教學是對學習能力的全面培
訓,而不是背誦能力的競賽。9

而筆者深信,教育為培養人才,考試為考核人才,無視考試不切實際,一
旦以考試為主導卻有違執教之旨。如何達至「學思並重,教考並行」,本文提及
「歷史資料題」教學實踐,就是希望「寓考試於教學」。從廿一世紀教育目標來看
 這該是一個有效可行的教學趨勢。10

9
梁操雅、何美玉。(1999)。
〈歷史資料題的教學實踐和應考準備〉載於《中六中國歷史科教學專輯》。
(香港:教育署課程發展處。)頁一四八。
10
同上。頁一五五。
附件一:

一九九四年會考試題

題目:漢朝時,大臣對漢武帝應否討伐匈奴,有不同的看法。試據下列三段資料
評論漢武帝討伐匈奴政策的利弊。

資料甲、《漢書》載漢武帝元光二年御史大夫韓安國曰:
「臣聞高皇帝嘗圍於平城,匈奴至者投鞍高如城者數所。平城之饑,七日不食,
天下歌之。及解圍反位,而無忿怒之心。夫聖人以天下為度者也,不以己私怒傷
天下之功,故乃遣劉敬奉千斤,以結和親。至今為五世利。孝文皇帝又嘗壹擁天
下之精兵,聚之廣武常谿,然終無尺寸之功,而天下黔首無不憂者。孝文寢於兵
之不可宿,故復合和親之約。此二聖之跡,足以為效矣。」

資料乙、《鹽鐵論》載漢昭帝始元六年御史大夫桑弘羊曰:
「漢興以來,修好結和親,所聘遺單于者甚厚;然不紀重質厚賂之故改節,而暴
害滋甚。先帝睹其可以武折,而不可以德懷,故廣將帥,招奮擊,以誅厥罪;功
勳粲然,著於海內。」

資料丙、《漢書》班固贊曰:
「漢昭帝承孝武奢侈餘敝師旅之後,海內虛耗,戶口減半。光知時務之要,輕徭
薄賦,與民休息。至始元、元鳳之間,匈奴和親,百姓充實。」

附件二 :
題號 選題 一般表現
1 必答 歷史資料題為一九九四年新增之測試形式,考生必須作答。考生
之表現,大體可區分為:
一、表現上佳者,能綜合所提供之資料,針對題旨,揭示韓安國、
桑弘羊、班固三人立論之背景與持論之異同,再根據個人對漢代
防禦匈奴政策之多層面認識,慎重別擇取捨資料,以評論漢武帝
「捨和親而伐匈奴」之政策。持論有據,條分縷析,言之成理。
二、表現欠佳者,大多只將資料重述,而不理會資料內容與持論
者之立場,是以未能針對題旨作答。此等考生對有關歷史問題多
缺乏基本知識,而作答亦見空洞,組織更難免凌亂。
三、不過不失者,多能掌握資料內容,卻未能洞悉持論者之觀點
不一之處與意見分歧之故。此等考生雖能針對題旨作答, 惟論
析缺乏佐證,見解疏於表面。

一般評論及建議 :

在歷史資料題方面,本年考生多能掌握資料內容,理解能力不差,而事實
上誤解或不明資料內容只屬少數,此誠可喜現象。惟考生仍須注意資料之取捨,
並加以細心分析、綜合和比較,從而理出一己之見,扣題作答。

參考文獻 :

1. 香港考試局。(1996)。《一九九七年香港高級程度會考課程綱要》。
(香港:考試局。)

2. 香港考試局。(1996)。
《香港高級程度會考試題及年報》
。(香港:考試
局。)
3. 教育署課程發展處。(1999)。
《中六中國歷史科教學專輯》
。(香港:教
育署。)

4. 區建群、陳淑雯。(1999)。
《中國歷史資料題》。(香港:敦煌出版社。)

5. 呂振基。(1999)。《中國史析論 – 歷史資料篇》。(香港:丹青出版
社。)

林村天后廟擲四寶牒

農曆新年期間, 不少善男信女、扶老攜幼到各處廟宇道觀進香祈福。一般而
言, 黃大仙祠、車公廟都是香港人新春拜神的熱門地方。不過, 今日筆者欲與大家
分享另一新去處, 那就是位於大埔七約林村天后廟。每逢正月, 此處自有一番不同
景象, 因為有一種求福儀式 – 擲四寶牒, 更是香港九龍只此一家。

何謂「四寶」? 貴人、消災、姻緣、招財。

何謂「牒」? 古時政府公文。

何謂「擲四寶牒」? 意即把文書寄到天神手中, 至於怎樣才能寄出 ? 民間一般


方法是以火焚燒, 俗稱化寶。但在林村天后廟, 卻有另一種玩意。善信將其願望隨
四寶牒擲到廟前的一棵洋紫荊樹上, 這儀式有兩種含意 : 一是以樹為媒, 寶牒高
掛樹上, 任其風朽, 代表直通天庭; 二是寶牒拋得越高, 許願者時運越高。所以擲四
寶牒的人, 在神前許願及寫下願望後, 喜用繩子綑紮寶牒, 再用石子繫於繩末, 然
後像擲鏈球般飛擲到樹枝上掛著。由於樹身掛滿四寶牒, 因此這顆洋紫荊樹亦被
稱為許願樹。

至於四寶牒在哪裡找到 ? 其實在天后廟內均有出售。

那麼怎樣辨認許願樹 ? 其實非常簡單。它位於天后廟右旁, 遠望五彩繽紛,


恍如長出奇花, 旁側附有伯公神位。相傳有一善信, 其子入學毫無寸進, 經拜神後
智慧頓開, 學業有成, 因此四方善信慕名而來, 還吸引不少中外遊客, 擠得人群水
洩不通。

不可不提的是, 在擲四寶牒的同時, 切勿遺忘遊覽天后廟。因為此乃本港著名


的名勝古蹟。它建於清乾隆年間 (公元一七三六年), 距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 是
大埔區具規模的古廟, 廟內懸掛的洪鐘有鑴於乾隆三十六年 (一七七七) 的字跡,
這一切均是研究或愛好歷史同學的好去處, 亦是引證香港歷史發展的好標記。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