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4

名師 高竤 編著

龍騰戰地記者報導

108 課綱實施後,新型態的學測已在年初舉行,社會科的題型也如預期般有較大的變化。而
今眾所矚目的分科測驗也在 7 月舉行,又是一場新型態的測驗模式。分科測驗的評量型態及題型
雖有變化,但仍有部分試題是測驗歷史學科的知識本質。
其中,試題評量型態及題型有哪些改變?老師如何根據這些改變,引導學生學習歷史?而歷
史學科的知識本質又是什麼?這些知識如何與題目融合?老師要如何提醒學生因應與準備?上述
問題都是此次分析與關心的焦點。

P.3 P.7

1
2
111 分科測驗命題特色
108 課綱實施後,今年初登場的 111 學測,如同大考中心試題說明的方向──試題出現新的
樣貌。因此,7 月舉辦的分科測驗,試題樣貌與本質的變化,亦引領高中老師教學的走向,也影
響學生準備大考的方向。以下就命題特色、試題難易度、命題分布等角度,分析此次分科測驗歷
史科的試題。

一、命題特色
從 95 暫綱到 101 課綱的施行,不管是學測社會考科的歷史試題或是指定考科歷史科試題,
兩者都著重測驗學科的核心能力,包括時序觀念、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史料證據等,尤其後三
項更是命題考試的重點。命題者為了呼應核心能力,多透過史料閱讀題或圖表題來測驗學生。這
類的試題,也是多數高中現場老師所熟悉的命題形式。

而 108 課綱則強調素養導向的教學方式,最能夠展現此教學方式的命題應屬文本閱讀題,這
類題目也大量出現在今年的分科測驗歷史科中。另外,在題型方面,以往指定考科測驗有單選題、
多選題、非選題題型,分科測驗則是增加了包含單選題與非選題的混合題型。

又以試題內涵觀察,此次試題有不少在測驗歷史的基礎知識,也有相當比例的試題是閱讀題
型,測驗學生擷取訊息的能力,或是透過閱讀題幹文字推論出正確答案。至於素養導向強調結合
生活經驗的理念,今年分科測驗歷史科並未出現以生活情境入題的題目,這應與歷史學科具有「理
解過往歷史」的學術特性有關。值得一提的是,分科測驗的非選題中,出現較為新穎的提問形式。
過往大家所熟悉的資料證據,通常測驗學生是否能從題幹文本擷取訊息作為支撐觀點的證據,但
此次的命題則是多了要學生另外舉出事例,作為支撐題文觀點的證據。

再就命題範圍視之,分科測驗範圍包含部定必修及加深加廣課程。而在課綱學習內容的範疇
裡,歷史科加深加廣課程是可以採用多元形式的評量,但分科測驗僅採取紙筆形式的測驗,也因
此較少加深加廣範圍的試題,此為意料中之事。

3
二、試題難易度
難易度 題號 題數 配分
難 9、19、21、32 4 9
中 3、6、7、8、14、16、17、18、22、33、34、36、37、38、39、40、46 17 40
1、2、4、5、10、11、12、13、15、20、23、24、25、26、27、28、29、
易 25 51
30、31、35、41、42、43、44、45

111 分科測驗歷史科有單選題、多選題、混合題或非選題三大類題型,統計 46 小題。就試題


的難易度來看,此份試題屬中間偏易。整份歷史科試題中,雖有不少題目是閱讀題,但題幹文字
簡短且易閱讀,學生只要讀完題幹敘述,能夠擷取訊息或簡單推論,就能選出正確答案。至於難
題部分並不多,其困難處是測驗的知識點在現行課綱中多已未提及,學生恐怕不清楚這些歷史知
識,只能透過刪除法選出正確答案。

三、命題分布統計
冊次 課綱主題/條目 題號(*有此標示者為跨主題/跨冊題) 題數 總題數 配分
多元族群社會的形成 5、13、18*、31 3.5
臺灣史
現代國家的形塑 25* 0.5 7 15
(第一冊)
經濟與文化的多樣性 1、10*、18*、36 3
國家與社會 4*、8*、16、23、38、39、40* 5.5
東亞史
人群的移動與交流 21 1 10.5 22
(第二冊)
現代化的歷程 3、14、29、30 4
7*、9、15、17、20、24、32、34、
歐洲文化與現代世界 10
世界史 41、42、43*
18.5 40
(第三冊) 文化的交會與多元世界的發展 2*、12、33 2.5
世界變遷與現代性 22、26、27*、28、44、45、46* 6
原住民、移民與殖民 27* 0.5
選修歷史 1 性別與歷史 4*、25* 1 1.5 3
現代戰爭與國家暴力 0
醫療與科技 6*、7* 1
選修歷史 2 環境與歷史 2*、6* 1 4 8
藝術與文化 11、19 2
什麼是史料 0
選修歷史 3 史料證據 35、37、40*、43* 3
4.5 12
探究與實作 歷史理解 10*、46* 1
歷史解釋 8* 0.5

4
分科測驗歷史科的命題範圍包括臺灣史(第一冊)
、東亞史(第二冊)
、世界史(第三冊)
、選
修歷史 1、選修歷史 2,以及選修歷史 3 探究與實作。而探究與實作的試題是以融入歷史知識呈
現,其主要透過史料證據的形式、非選題的題型進行測驗,此次共計 4.5 題,比例還算合理。就
試題的冊次分布觀之,臺灣史共 7 題;東亞史共 10.5 題;世界史共 18.5 題;選修歷史 1 共 1.5
題;選修歷史 2 共 4 題,其中世界史的試題明顯偏多,又特別集中在「歐洲文化與現代世界」主
題,至於選修歷史 1、2 範圍的總題數相對較少。若依 108 課綱歷史科的主題觀察,與「人群的
移動與交流」相關的題目比例雖非最高,但仍占一定比例,顯示此次分科測驗歷史科的重點,還
是與 108 課綱強調的教學重點息息相關。

未來命題趨勢

一、命題走向
根據今年分科測驗歷史科的試題,筆者推測未來大考試題的走向如下:

(一)命題分布著重必修
就題目的冊次分布來說,未來分科測驗的冊別分配,應還是著重在臺灣史、東亞史、世界史
三冊。至於選修歷史 1、2 兩冊,所占比例應該相對較低。其中,較值得觀察的是歷史學探究與
實作的命題,在參考試卷的設計是採用資料為閱讀文本,偏重測驗學生理解資料立場的差異及資
料的時代脈絡。而今年分科測驗中,則是將歷史知識融入歷史學探究與實作來設計試題,偏重測
驗學生閱讀理解及資料證據的能力。由於今年是 108 課綱實施後第一次舉行分科測驗考試,因此
明年延續此一命題形式的機率頗高,明年題目的難易度應也會如同今年屬於中偏易。

(二)素養導向試題為重
素養導向的教學與命題,是 108 課綱的重點以及未來大考命題的重要方向。至於如何展現素
養導向試題,今年分科測驗是以文本閱讀形式展現,測驗學生的閱讀理解及擷取訊息能力,明年
的試題應還是會出現不少閱讀文本的題目。至於跨科整合也是展現素養導向試題的重要題型,但
7 月舉行的考試屬於分科測驗,測驗目標本就是驗收學生的歷史能力,故較不會出現跨科整合的
試題。

二、方向與建議
(一)強化閱讀推論能力
素養導向的命題,往往透過資料文本來測驗學生擷取訊息及閱讀理解的能力。因此,學生除
了可以透過研讀教科書課文來訓練閱讀能力,若時間允許更可大量閱讀課外讀物,提升閱讀思考
與推論的能力。

(二)提升文字的論述力
混合題或非選擇題的題型設計是分科測驗考試重點,當學生閱讀完題幹的文本後,必須思考
文章的意旨,並根據文本提供的訊息,找出佐證資料觀點的文字。面對此類的題型,學生平時可
以多練習混合題的題本,透過練習需要表述以及論證的試題,來增進自己的表述能力。

5
(三)跨冊次、知識的整合
108 課綱歷史學科所規劃的部定必修與加深加廣課程,原本就有些概念是可以整合或延伸。
而今年分科測驗的試題中,也出現概念整合的題目,因此部分試題呈現跨冊次、跨單元的情形。
建議學生平時研讀教科書時,可以多留意歷史概念的整合。

從分科試題看 112 學測
大學入學考試所規劃的學測考試與分科測驗,原本就有不同的用意,其命題理念也有部分差
異。但仍有幾項建議值得留意,以做為明年學測、分科測驗考試的準備方向。

一、不管學測或分科測驗考試,文本閱讀是必然的命題焦點,所以學生仍要不斷訓練閱讀理解的
能力。

二、所謂的文本包括文字或圖像資料,通常一份試題會出現幾題的圖表圖,測驗學生閱讀圖表的
能力,學生可在平時多練習此類型的題目。

三、學測考試與分科測驗考試都有混合題或非選擇題,以測驗學生的表述能力,故學生平時可多
練習題目,培養歷史論述的能力。

四、學測試題會以跨科題來測驗學生跨科整合的能力;分科測驗則是單純測驗各學科的學識能
力。因此在跨科整合部分,學測與分科測驗的準備方向不同,也要做不同題型的練習。

6
(此份試卷解題係依據大學考試中心於 111 年 7 月 13 日所公告之答案為主)

第壹部分、選擇題(占 72 分)

一、單選題(占 60 分)
說明:第 1 題至第 30 題,每題 2 分。

1 學界對清領臺灣前期的作為,有「消極政府,積極人民」的評論,意指:清廷雖限制內
地人民前往臺灣,但人民仍然一波波渡臺,在土地開發、農業耕作或通商貿易方面,都
有不錯的發展。下列哪一項可作為清領前期「積極人民」的證據?
(A)設置土牛溝 (B)興築八堡圳 (C)成立撫墾局 (D)派班兵駐防

出 處: 龍騰歷史 1,第 5 章第 2 節清治時期農商經濟的發展


類似考題: 【考前攻略】歷史第 21 頁第 17 題
解題觀念: 清治前期臺灣的經濟發展
答 案: B
解題關鍵: 本題測驗目標為學生是否了解清治前期政府與人民的作為,答題關鍵是清治臺
灣的水圳工程多由人民集資開鑿興築
解 析: 清治時期大量漢人來臺開墾,引進水稻,但受限臺灣地形影響,水源供應不穩
定,故興修水圳解決用水問題,施世榜結合彰化鄉紳興築的八堡圳即為實例
(A)清治前期,政府為了分隔漢番,挖掘土牛溝作為漢番界線,故設置土牛溝並
非人民作為 (C)劉銘傳治臺時,成立撫墾局,加強處理漢人開墾及原住民事務
(D)清廷為防止來臺軍隊參與叛亂,故抽調中國大陸沿海的綠營來臺駐防,每三
年一調按班抽調,此即班兵制

7
2 歷史家考察某一經濟作物的傳播史,認為富有全球史意義。它最初可能是從印度、波斯
傳到埃及;中世紀時,穆斯林將其引入地中海地區和伊比利半島;十六世紀起,西班牙
與葡萄牙在中、南美洲殖民地,利用非洲奴工大量種植,再將產品運回歐洲。這種作物
應是:
(A)胡椒 (B)煙草 (C)棉花 (D)甘蔗

出 處: 龍騰歷史 3,第 4 章第 1 節海外探險與全球交流;選修歷史 2,第 3 章第 1 節


大航海時代的物種交流與影響
類似考題: 【考前攻略】歷史第 129 頁第 4 題
解題觀念: 物產的交流與傳播
答 案: D
解題關鍵:本題測驗目標為學生是否知道甘蔗在海外探險後的重要性,答題關鍵是西班牙、
葡萄牙將甘蔗引進中、南美洲
解 析: 甘蔗原產於東南亞地區或印度,中古時期穆斯林將甘蔗引進西亞、埃及、伊比
利亞半島等地加以種植。十字軍運動時,歐洲人接觸到砂糖,並愛上其甜味,
砂糖自此被視為貴重物品。海外探險後,葡萄牙和西班牙等殖民者在美洲開闢
甘蔗園,並自非洲引進奴工從事甘蔗的種植與採收 (A)胡椒原產於東南亞地區,
十六世紀西歐國家主要是透過貿易取得胡椒 (B)煙草原產於美洲,十六世紀傳
入歐洲 (C)十八世紀,美洲才開始配合工業革命的需求種植棉花

3 一位學者回憶:他考上北平一所私立大學,9 月開學,但 10 月 10 日便被政府接管,改


成公立大學,課程也調整了。他先前修過哲學,對馬克思主義、黨史、革命史等新課程,
並不覺困難。這最可能是發生於何時的情況?
(A)五四運動時期,左翼思潮流行 (B)聯俄容共期間,接納共產主義
(C)中共建政以後,管控高等教育 (D)文化大革命時,向工農兵學習

出 處: 龍騰歷史 2,第 6 章第 2 節共產主義在東亞的發展


類似考題: 【考前攻略】歷史第 41 頁第 35 題
解題觀念: 中共建國後的措施
答 案: C
解題關鍵: 本題測驗目標為學生是否了解中共建國後的教育措施,答題關鍵是「北平」
、「馬
克思主義」
解 析: 1928 年,由於國民政府統一中國,故將首都由北京遷往南京,北京也改名為北
平。中共於 1949 年 10 月 1 日建國後,又將北平改為北京,並以此為首都。根
據題幹敘述,學者在政府接管學校前,考上北平一所私立大學,判斷應為 1928
年之後。在政府接管後,除私立大學改成公立大學,課程調整成教授馬克思主
義、黨史、革命史等新課程,這些政策皆與中共奉行的思想有關,故應是中共
建國後的情況

8
4 中國傳統社會的禮法與性別規範,頗異於現代。明代出版一種
個人自記善惡功過的簿冊,稱作「功過格」。圖 1 是一種功過
格,內容是利用宗教的因果報應觀念,指導女性道德實踐,積
累功德,以改造命運。如:
「嫌夫醜拙」
,記百過;
「不勤職業」,
一日記一過。從圖 1 文中規範條目判斷,這位作者最重視的婦
女規範是:
(A)貞節
(B)順從
(C)勤勞
(D)端莊 圖1

出 處: 龍騰歷史 2,第 2 章第 2 節宗教組織與國家的互動;選修歷史 1,第 4 章第 1


節傳統社會中的性別角色
類似考題: 【考前攻略】歷史第 92 頁第 6 題
解題觀念: 明代婦女的性別觀念
答 案: A
解題關鍵: 本題測驗目標為學生是否能透過閱讀圖中文字,判斷功過內容的差異。答題關
鍵是「苦守節操無量功」、「陷身失節無量過」
解 析: 宋代理學的發展,重視貞節的觀念使婦女受到的束縛日益嚴重。明清時期,在
理學及國家表揚等諸多因素影響下,女子守貞、守寡的人數增加。「功過格」
初為道士每日自省,登記行為善惡的簿格,後來流行於民間,具有穩定民間社
會秩序的功能

5 1895 年,福澤諭吉發表〈臺灣永遠的方針〉:「(臺灣)現在既然歸入我國版圖,便不容
許照舊交付蠻民手中,應自內地大舉移民開發富源,這樣纔符合文明的本意。政府的方
針一定,諒不催促也有多數內地人希望移居。自蠻民手中褫奪開闢以來的野蠻事業,加
以文明方式的新創意,無疑可獲驚人的發展。」根據上文,福澤諭吉主張「內地人」大
量移民臺灣,主要目的應是:
(A)複製北海道農業移民經驗
(B)解決日本人口膨脹的問題
(C)成為日本帝國南進的基地
(D)透過移民以達到殖產興利

出 處: 龍騰歷史 1,第 2 章第 3 節日治以後臺灣的移民


類似考題: 【考前攻略】歷史第 149 頁第 5 題
解題觀念: 日治臺灣的移民政策
答 案: D
解題關鍵: 本題測驗目標為學生是否能透過閱讀文本,推論日本移民政策之目的。答題關
鍵是「自內地大舉移民開發富源」

9
解 析: 文本為福澤諭吉的「移民殖產論」
,認為臺灣人民是「蒙昧無知的蠻民」,無法
擔負起開發臺灣富源的任務,故主張日本內地人口移入臺灣開發。引文即提到,
臺灣在歸入日本版圖後,應該自內地(日本)大舉移民來臺,以開發富源,才
符合文明的本意

6 學者考察英格蘭生態史的變化:經過羅馬人、薩克森人、丹麥人與諾曼人數波開發,到
十三世紀下半期,英格蘭野生森林已砍伐殆盡。十四世紀後期和十五世紀時,森林一度
又覆蓋部分英格蘭大地,但十五世紀晚期後,隨著人口復甦,林地再遭到清理,變成村
落、農地或牧地。十四世紀後期,森林重返英格蘭大地,最可能與下列何者有關?
(A)諾曼人征服,平民遭到殘殺,解除環境的負荷
(B)十字軍東征,人民大量離鄉,紓解環境的負荷
(C)黑死病流行,人口大量死亡,降低環境的負荷
(D)百年戰爭爆發,英人傷亡重,減緩環境的負荷

出 處: 龍騰選修歷史 2,第 1 章第 1 節疾病傳布的過去、第 4 章第 1 節環境變遷與消


失的文明
類似考題: 【考前攻略】歷史第 130 頁第 8 題
解題觀念: 人口增減與環境的關係
答 案: C
解題關鍵: 本題測驗目標為學生是否能透過閱讀資料,了解人口增加導致森林遭到砍伐的
因果關係。答題關鍵是十四世紀後期森林覆蓋土地
解 析: 由題幹敘述可知,十三世紀下半期英格蘭人口增加,開發面積擴大,使當地野
生森林遭砍伐殆盡。十四世紀中,西歐爆發黑死病的流行,導致十四世紀後期
人口銳減,人類開發速度趨緩後,森林才能復育並覆蓋部分英格蘭大地 (A)
1066 年,法國諾曼第公爵威廉入侵並征服英格蘭,與題幹敘述時間不符 (B)
十字軍運動發生於 1095~1291 年,與題幹敘述時間不符 (D)英法百年戰爭發
生於 1337~1453 年,英格蘭具有軍事優勢,損失較法軍為輕,但英、法兩國
人口受黑死病影響而銳減,無法徵募足夠的士兵,曾一度宣布停戰近十年

7 經濟史家考察十九世紀歐洲運輸革命與工業革命的關聯,指出:「這種運輸設施」的推
展,使先前未曾開發地區捲入世界經濟活動內,更因其克服運輸量、畜力、季節及移動
速度等限制,工業革命成果得以擴大。因此,此一交通革新「不但是運輸革命的完成,
而且也是工業革命的完成」。這位史家所說的「這種運輸設施」,最可能是指:
(A)汽車的量產 (B)運河的開通 (C)鐵路的興起 (D)輪船的通航

出 處: 龍騰歷史 3,第 2 章第 2 節政治經濟變革與社會思潮;選修歷史 2,第 2 章第 1


節交通運輸的發展與國家治理
類似考題: 【考前攻略】歷史第 119 頁第 6 題
解題觀念: 工業革命與交通革命

10
答 案: C
解題關鍵: 本題測驗目標為學生是否能透過閱讀資料,理解交通革命的發展歷程。答題關
鍵是火車與鐵軌是擴大工業革命最重要的設施
解 析: 十九世紀初,蒸汽機運用在輪船、火車上,促成交通革命。其中,英國於 1830
年代開始大幅興建鐵路,加速商品運輸,促進工商業發展 (A)汽車於二十世紀
才開始量產 (B)工業革命前,歐洲已有運河的開通 (D)輪船雖也是工業革命
的運輸成就,但題幹提到該項設施「克服……畜力……等限制」,而輪船應與
取代畜力無關

8 研討會上,學者爭論清朝前期成功統治帝國的原因,有兩類解釋:第一類認為是統治者
在不同地區,包括新疆、西藏、蒙古、關內,因地制宜,採取不同統治策略,形成一多
民族帝國。第二類認為是統治者採取漢化政策,才能以少數民族身分入主中原。我們應
如何理解這兩種歷史解釋?
(A)第一類解釋的證據:實施八旗制度、西南地區實行改土歸流
(B)第二類解釋的證據:動員學者編纂《四庫全書》、開科取士
(C)第一類學者採取多元主義觀點,解釋較空疏,不具學術意義
(D)第二類學者站在華夏中心主義,立場相對客觀,解釋較可靠

出 處: 龍騰歷史 2,第 1 章第 1 節傳統政治權威的形塑;選修歷史 3 探究與實作,第


4 章歷史解釋/註記旅人的發現
類似考題: 【考前攻略】歷史第 38 頁第 24 題
解題觀念: 清前期的統治政策
答 案: B
解題關鍵: 本題測驗目標為學生是否能透過文本材料,分析歷史解釋的合理性
解 析: (A)第一類解釋:認為統治者在不同地區,包括新疆、西藏、蒙古、關內,因地
制宜,採取不同統治策略,形成一多民族帝國。但選項中西南地區實施的「改
土歸流」
,是廢除當地世襲的土官制,改由中央派流官治理,以強化中央集權,
故與第一類解釋的「因地制宜」不符 (B)第二類解釋:認為是統治者採取漢化
政策,才能以少數民族身分入主中原。當時清帝國為了籠絡漢人,動員學者編
纂《四庫全書》、開科取士,故可以成為解釋的證據 (C)第一類學者的論點並
沒有解釋較空疏,且各種觀點都具有學術意義 (D)第二類學者雖是主張清帝國
實施漢化措施,但未必是以華夏為中心。且各種觀點都有其論述的角度,亦即
都有其主觀的論述

11
9 經濟史家稱十九世紀英國是史上「第一 產業部門(%)
。附表是 1801 到 1921 年,
個工業國家」 甲 乙 丙
年代
英國就業結構百分比的變化。根據十九
1801 36 35 29
世紀英國經濟發展趨勢判斷,甲、乙、
1841 28 24 48
丙分別是指:
1881 34 14 52
(A)甲、服務業;乙、農業;丙、工業
1921 42 9 49
(B)甲、農業;乙、工業;丙、服務業
(C)甲、工業;乙、服務業;丙、農業
(D)甲、農業;乙、服務業;丙、工業

出 處: 龍騰歷史 3,第 2 章第 2 節政治經濟變革與社會思潮


類似考題: 【考前攻略】歷史第 68 頁第 9 題
解題觀念: 英國工業革命與就業結構
答 案: A
解題關鍵: 本題測驗目標為學生是否能透過表格數據,推論出工業革命後的產業結構變化
解 析: 十八世紀後期的工業革命,使英國的就業結構產生重大變化,成為以工業為主
的國家。表格數據顯示,乙的職業類別在 1801 年相當高,到 1921 年卻是三類
別中最低的,故判斷此類別應是農業;丙的職業類別在 1801 年是最低的,但
從 1841 年起都占最高比例,故判斷此類別應是工業。故正確答案是(A)甲、服
務業;乙、農業;丙、工業

10 下列兩則是荷蘭人記載鄭成功貿易的資料:
資料甲:1655 年 3 月 9 日《熱蘭遮城日誌》
:國姓爺的 24 艘船隻,從中國沿岸開去各地
貿易:往巴達維亞 7 艘,往(越南)東京 2 艘,往暹羅 10 艘,往(越南)廣
南 4 艘,往馬尼拉 1 艘。
資料乙:1656 年 12 月 11 日《巴達維亞城日記》:今年國姓爺的 6 艘帆船,從中國到柬
埔寨,收購鹿皮及其他貨物運去日本。
根據這兩則資料,可以得出哪一項推論?
(A)鄭成功拒絕與荷蘭人進行貿易活動
(B)鄭成功獨占了與日本人的鹿皮貿易
(C)鄭成功與荷蘭合作經營南海的貿易
(D)鄭成功是荷蘭在亞洲貿易的競爭者

出 處: 龍騰歷史 1,第 5 章第 1 節國際競逐與鄭氏治臺時期;選修歷史 3 探究與實作,


第 3 章歷史理解/回到當時的脈絡
類似考題: 【考前攻略】歷史第 12 頁第 20 題
解題觀念: 鄭成功與荷蘭的貿易競逐
答 案: D
解題關鍵: 本題測驗目標為學生能否閱讀、比對資料,判斷鄭成功與荷蘭的貿易競逐關係

12
解 析: 資料甲出自《熱蘭遮城日誌》
,資料乙出自《巴達維亞城日記》,兩者都是由荷
蘭所記載的史料。兩則資料內容都提及國姓爺的船隻數量,以及國姓爺船隻的
航行路線是從中國到東南亞、日本,收購東南亞的鹿皮及其他貨物運往日本,
顯示鄭成功在東亞的貿易型態與荷蘭雷同,是荷蘭主要的勁敵

11 藝術史家討論近代工業化過程與藝術的關係,談到一個畫派:這是一種都市風格的繪畫,
畫家透過城市人的眼睛看世界,捕捉城市事物須臾即逝的瞬時性、改變性和機會性。他
們喜愛鮮明的顏色,但常把一片均勻的色彩分解成小點,有如一群無固定形狀的點集合。
他們常以日常生活素材入畫,如:星期天的人群或熙攘的街景。這個畫派應是:
(A)十九世紀初期新古典主義 (B)十九世紀中期的寫實主義
(C)十九世紀後期的印象主義 (D)二十世紀前期超現實主義

出 處: 龍騰選修歷史 2,第 5 章第 1 節西方古代傳統到現代藝術


類似考題: 【考前攻略】歷史第 138 頁第 1 題
解題觀念: 印象主義的特色
答 案: C
解題關鍵: 本題測驗目標為學生能否分辨各畫派的特色,答題關鍵是「捕捉城市事物須臾
即逝的瞬時性」、「喜愛鮮明的顏色」
解 析: 工業革命展開後,人口集中於都會,中產階級常贊助藝術家創作。十九世紀後
期,印象主義發展,其主要特色是借助光與影的變換來表現畫家在瞬間之際捕
捉到的景象,並以戶外景色為畫作的主要題材 (A)新古典主義藝術的構圖多呈
靜態,均衡嚴謹,題材多半為古代歷史中的英勇故事 (B)寫實主義題材大多取
自貧困階層的日常生活,繪製真實而客觀的狀態 (D)超現實主義表現以探索潛
意識中的矛盾為主,運用拓印法、黏貼法等特殊技法來創作

12 以下是兩則伊斯蘭史上翻譯運動的觀察:
資料甲:十世紀時,阿拔斯帝國有規模浩大的翻譯運動,主要是把希臘典籍譯成阿拉伯
文。他們翻譯醫學、天文學、化學、物理學論著,但不譯任何類型的文學和歷
史書籍。
資料乙:十六至十八世紀,鄂圖曼帝國也有翻譯運動,以引進西歐學問。他們翻譯地理
學著作,也有軍事論著,但找不到任何哲學著述。
綜合兩則資料,歷史上伊斯蘭世界引進外來知識時,態度常是:
(A)有選擇性:具有實用價值者 (B)有選擇性:契合宗教教義者
(C)無選擇性:隨譯者興趣而定 (D)無選擇性:依市場喜好決定

出 處: 龍騰歷史 3,第 3 章第 1 節伊斯蘭的建立與早期傳布、第 2 節伊斯蘭體系的形


成與擴張
類似考題: 【考前攻略】歷史第 66 頁第 3 題
解題觀念: 伊斯蘭的翻譯運動

13
答 案: A
解題關鍵: 本題測驗目標是學生能否閱讀、分析資料,判斷伊斯蘭世界翻譯運動的特質
解 析: 根據資料甲,阿拔斯帝國的翻譯運動,主要是翻譯希臘的醫學、天文學、化學、
物理學論著,而阿拔斯帝國周遭的強敵之一是拜占庭帝國,故翻譯希臘典籍有
利於吸收其科學發展的成就。資料乙則是說明十六至十八世紀時,鄂圖曼帝國
的翻譯運動,主要是翻譯西歐的地理學、軍事著作;此時鄂圖曼帝國正積極向
外擴張,地理、軍事等都是帝國發展所需的知識。綜合上述,可知阿拔斯帝國、
鄂圖曼帝國的翻譯運動,都是選擇性翻譯具有實用價值的知識

13 日治初期埔里的族群調查提及:同治末年,熟番自己隨意附上姓名,故姓氏並未一定,
而同名者甚多,常產生糾紛。所以某官員定例:生子命名必須加上父親之名,迄今不廢。
然而,其中有學識或從事公職者,對此稍覺不悅,因而不少人又再改成漢名。從這則記
載來看,哪個敘述比較符合平埔族使用漢人姓名一事?
(A)清朝官員強制平埔族改用漢人名字
(B)平埔族受漢人影響而改用漢人姓名
(C)平埔族有識之士不願改用漢人名字
(D)平埔族接受清朝官員制定命名原則

出 處: 龍騰歷史 1,第 1 章第 2 節從部落到原住民族


類似考題: 【考前攻略】歷史第 21 頁第 16 題
解題觀念: 平埔族群接受漢化
答 案: B
解題關鍵: 本題測驗目標為學生是否能理解文本字句,進而推論出平埔族群漢化的合理答

解 析: 根據題幹所述,同治末年,某官員為避免熟番的紛擾,故依原住民原本的命名
習慣,規定「生子命名必須加上父親之名」。但當中有學識或從事公職的原住
民,卻不願接受此一規定,反而改成漢名,顯示他們受漢人教育影響,漢化程
度較深,才寧願使用漢名

14 十八、十九世紀之交,某個東亞城市的書肆裡,既可找到傳統漢醫《傷寒論》、《黃帝內
經》的註疏,也可買到荷蘭人醫學著作《內科選要》的在地譯本。這座東亞城市最可能
是:
(A)朝鮮的漢城 (B)日本的江戶 (C)清國的蘇州 (D)越南的河內

出 處: 龍騰歷史 2,第 5 章第 2 節日本的蛻變


類似考題: 【考前攻略】歷史第 172 頁第 14 題
解題觀念: 日本的蘭學
答 案: B

14
解題關鍵: 本題測驗目標為學生是否對日本鎖國時期所能接受的外國文化有所認知
解 析: 日本在鎖國時期(十七~十九世紀中葉),開放中國、荷蘭的船隻前往日本長
崎貿易。從題幹敘述十八、十九世紀之交,某個東亞城市的書肆裡,可找到傳
統漢醫的註疏及荷蘭醫學的在地譯本,顯示中國、荷蘭的著作在這城市流通,
而荷蘭醫學的著作又特別是「在地」譯本,說明該國除了與中國人、荷蘭人有
往來,當地應該有人能以荷蘭文翻譯著作。綜合上述,可判斷這座城市應位於
日本 (A)當時朝鮮並未與荷蘭有往來 (C)當時清國僅開放廣州一地讓外國人
前來貿易,故蘇州較不可能有荷蘭醫學的在地譯本 (D)當時在越南的傳教士主
要是法國天主教士,較不可能出現荷蘭醫學的在地譯本

15 某時期,歐洲出現收集古代抄本熱潮。學者遍訪修道院,尋找湮沒的古書抄本,雇人抄
寫,並進行考訂、校勘,以回復古書原樣。他們摹仿古拉丁文,以之寫作。富商和權貴
競相興建豪華宅第以彰顯個人權勢,也資助學者與藝術家的創作,展現文化品味。這最
可能出現在哪一時期?
(A)六世紀拜占庭帝國時期 (B)九世紀查理曼帝國時期
(C)十四世紀文藝復興時期 (D)十八世紀啟蒙運動時期

出 處: 龍騰歷史 3,第 1 章第 3 節文藝復興


類似考題: 【考前攻略】歷史第 62 頁第 21 題
解題觀念: 文藝復興的內涵
答 案: C
解題關鍵: 本題測驗目標為學生能否知道文藝復興的內涵
解 析: 從題幹可知,學者重視古希臘、羅馬拉丁文典籍的研究,即為人文學者重要的
課題;而富商權貴競相建造豪宅,並資助學者創作,也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現象,
其中最著名的有佛羅倫斯梅第奇家族,曾贊助達文西與米開朗基羅等文藝復興
時期的人文學者、藝術家

16 學者指出:兩宋政府雖不是強大的政權,但政府重視官方訊息流通管道的管理,除了嚴
格要求輿情的蒐集、巡訪、分析與檢核外,還敕令各層級政令文書必須依規定的時效傳
遞。兩宋政府這麼做的主要目的是:
(A)監控在野人士的活動 (B)穩定深入地控制地方
(C)取締翻刻官方的文書 (D)動員民力以對抗外族

出 處: 龍騰歷史 2,第 1 章第 1 節傳統政治權威的類型


類似考題: 【考前攻略】歷史第 46 頁第 24 題
解題觀念: 宋朝的中央集權
答 案: B
解題關鍵: 本題測驗的目標為學生能否透過閱讀題幹文字,理解宋朝中央集權的管制方式

15
解 析: 在傳統中國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中,訊息傳遞與政令指揮系統的運行,既落實
了官僚責任制度,亦反映政治權力的具體運作。依題幹所述,透過蒐集輿情、
尋訪地方,及對文書傳遞時效的控制,可看出有效掌握基層動向,並提高傳遞
效率,確保政令通暢,貫徹朝廷意旨,故選(B) (A)在野人士監控僅需針對少
數人,不需規定各層級政令傳遞時效 (C)(D)取締翻刻文書與動員民力,皆是
國家統治政策的一環,為上對下所下達的命令,不需到地方蒐集輿情

17 史書描述某時期常見的戰爭型態:參與戰鬥者,倚靠的是騎士的武勇與出眾的戰技。他
不會有突然被遠處的槍枝射殺的危險,而支配他的命運的,也不是在遠處發號司令的人。
相反的,他可能遭敵人一下猛擊,就從梯子上滾落,而指揮的將領,可能就在他身旁並
肩作戰。此時期的戰爭型態主要是:
(A)古希臘時期的步兵之戰 (B)中世紀面對面的肉搏戰
(C)十七世紀火砲攻城之戰 (D)二十世紀毀滅性總體戰

出 處: 龍騰歷史 3,第 1 章第 2 節中古基督教世界


類似考題: 【考前攻略】歷史第 102 頁第 6 題
解題觀念: 西歐中世紀的作戰型態
答 案: B
解題關鍵: 本題測驗的目標為學生能透過題幹文字,推論出中世紀的作戰型態
解 析: 騎士是中世紀作戰的主力,再者根據「不會有突然被遠處的槍枝射殺的危險,
而支配他的命運的,也不是在遠處發號司令的人」
,顯示這是近距離的肉搏戰,
也不可能是十七世紀火砲攻城之戰。故答案為(B)中世紀面對面的肉搏戰

18 以下是對臺灣史上某一時期的描述:一、臺灣第一次出現具有規模的漢人社會;二、開
始發展以糖、米為主的農業經濟,外銷海外;三、利用臺灣優越地理位置發展轉口貿易。
此一時期應是:
(A)荷蘭時期 (B)鄭氏時期 (C)清朝時期 (D)日本時期

出 處: 龍騰歷史 1,第 2 章第 1 節早期臺灣的移民、第 5 章第 1 節國際競逐與鄭氏治


臺時期
類似考題: 【考前攻略】歷史第 180 頁第 3 題
解題觀念: 荷蘭統治臺灣時期的特色
答 案: A
解題關鍵: 本題測驗目標為學生是否能綜合各項臺灣歷史發展特色,推論出此為荷蘭統治
時期
解 析: 題幹列出該時期的三大特色:其一是「臺灣第一次出現具有規模的漢人社會」,
據此可刪除(C)清朝時期、(D)日本時期。在荷蘭統治期間,也有招募漢人來臺
開墾,形成漢人的聚落,如普羅民遮城周圍即是漢人的居住範圍;其二是「開
始發展以糖、米為主的農業經濟,外銷海外」,據此可刪除(B)鄭氏時期,因鄭

16
氏時期臺灣缺乏米糧,較不可能有多餘的米糧外銷;其三是「利用臺灣優越地
理位置發展轉口貿易」,從荷蘭統治臺灣以來,即利用臺灣的地理位置發展轉
口貿易。綜合上述,可推論正確答案是(A)荷蘭時期

19 北宋繪畫具有寫實主義的風格,代表作如「清明上河圖」。藝術史家解釋:北宋畫家細
緻觀察岩石表面的紋路、花鳥造型及河中船隻結構,顯示當時畫家對於視覺世界有敏銳
的觀察與深刻的體會。這位史家主張,北宋畫家對「視覺世界」的敏銳觀察可在當時的
思潮中找到思想根源。此一思想根源為何?
(A)古文運動,回歸「文以載道」傳統
(B)禪宗傳播,主張「明心見性」觀念
(C)道家流行,宣揚「道法自然」思想
(D)理學興起,提倡「格物致知」精神

出 處: 龍騰選修歷史 2,第 5 章第 2 節中國的書畫藝術


類似考題: 【考前攻略】歷史第 141 頁第 13 題
解題觀念: 中國的藝術與學術思想
答 案: D
解題關鍵: 本題測驗目標為學生是否能透過閱讀文本資料,分析宋代畫家的敏銳觀察與學
術發展的關聯
解 析:根據題幹敘述,藝術史家認為北宋畫家對視覺世界有敏銳的觀察與深刻的體會,
而此敏銳觀察與當時的思潮有關。而北宋理學提倡「格物致知」精神,強調觀
察事物、窮究事理,即與此敏銳觀察有關 (A)古文運動主張回歸「文以載道」
傳統,強調知識分子應具備道統的使命感,與觀察力、窮究事理較無關 (B)
禪宗主張「明心見性」,強調以心領略佛法,與觀察現實世界較無關 (C)道家
宣揚「道法自然」思想,強調順應大自然法則,與觀察現實世界較無關

20 以下兩則資料談及羅馬人對於基督徒的看法:
資料甲:西元二世紀,羅馬作家菲利克斯寫道:一批賤民攻擊諸神……,這些人或者是
無知的底層賤民,或者是從來就輕信的婦女。他們蔑視神殿、對神像啐唾沫,
譏諷我們拜神的儀式,不把祭司放在眼裡。
資料乙:西元四世紀皇帝迦萊里說:「我們的責任是依循羅馬古代法律和公共秩序,來
糾正和重建一切。我們尤其希望喚醒那班基督徒……他們拋棄祖宗所創宗教和
典禮,蔑視古代習俗,杜撰荒唐法律和學說。」
這兩則資料共同反映羅馬人敵視基督徒的主要原因是:
(A)賦予女性自主的教義 (B)背棄傳統宗教的態度
(C)採取神秘奇怪的儀式 (D)敵視下層階級的居心

出 處: 龍騰歷史 3,第 1 章第 2 節中古基督教世界


類似考題: 【考前攻略】歷史第 66 頁第 2 題

17
解題觀念: 羅馬人敵視基督徒
答 案: B
解題關鍵: 本題測驗目標為學生是否能透過閱讀文本資料,分析羅馬人敵視基督徒的原因
解 析: 資料甲:二世紀的羅馬作家認為基督徒是「無知的底層賤民」
,且「蔑視神殿、
對神像啐唾沫」;資料乙:四世紀的羅馬皇帝認為:我們的責任是依循羅馬古
代法律和公共秩序,喚醒那群拋棄祖宗所創宗教和典禮的基督徒。綜合兩則資
料內容,可推論羅馬人認為基督徒背離傳統宗教祭祀神殿等習慣

21 某朝代史家修撰史書,出現這種情況:書中常以文意欠佳的漢字,音譯異族姓名。究其
故,除了這些王朝入主中原時,未盡通曉漢文,而致誤用同音字外,更有史官刻意借不
雅文字,暗中詆毀當朝統治者,例如「蒙古」一詞,刻意音譯成「朦骨、盲骨」。這種
情況常見於哪一種史書?
(A)宋代修的唐史 (B)元代修的金史
(C)清代修的明史 (D)民國修的清史

出 處: 龍騰歷史 2,第 3 章第 2 節十一至十四世紀的東亞人群移動


類似考題: 【考前攻略】歷史第 34 頁第 4 題
解題觀念: 中心史觀對異族的形塑
答 案: B
解題關鍵: 本題測驗目標為學生是否能透過閱讀題幹文字,推論出元代修撰金史的問題
解 析: 根據題幹所述,修撰史書出現的問題與王朝入主中原時,未盡通曉漢文而誤用
同音字有關;更有史官刻意借不雅文字,暗中詆毀當朝統治者。而選項中只有
元朝與清朝是以外族入主中原,其中清朝以滿漢一家為施政方針,正式官方文
書以漢文交流,較不會出現未盡通曉漢文的情況,故正確答案應為(B)元代修的
金史

22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計畫根除日本再度發動戰爭的能力,也認為日本的生活水準
不應高於被其侵略的國家,因此並未計畫協助日本復興。後來,美國改變政策,不但釋
放戰犯,協助日本重建經濟,還要求日本成立「自衛隊」。美國改變政策的關鍵是:
(A)中國主張「以德報怨」,應對日寬大
(B)盟軍統帥麥克阿瑟個人同情日本人民
(C)冷戰開始,扶植日本以防堵共黨擴張
(D)越戰發生,發展日本經濟以補給美軍

出 處: 龍騰歷史 3,第 5 章第 2 節冷戰局勢的形成與發展


類似考題: 【考前攻略】歷史第 172 頁第 16 題
解題觀念: 美國在東亞的島鏈政策
答 案: C

18
解題關鍵: 本題測驗目標為學生是否能透過閱讀題幹文字,推論二次大戰後美國改變對日
本政策的背景
解 析: 二次大戰結束後,美國派盟軍統帥麥克阿瑟進駐日本協助戰後事宜,但未計畫
協助日本復興。然而隨著 1949 年蘇聯協助中共取得政權,隔年北韓也在蘇聯
的支持下出兵南韓,韓戰因而爆發。美國為了對抗共產勢力在亞太地區的擴張,
轉而積極與日本進行更多的合作,包括雙方簽訂《美日安保條約》

23 王莽建立政權後,為示民寬政,隨即頒布命令,將土地收歸國有,並按一夫百畝、八家
為井的古制重新分配,稱為「王田」。家中男子不足八口卻占田土一井者,須將多餘土
地分給族眾或鄰里。這些作法的主要目的是:
(A)抑制貧富懸殊 (B)獎勵農業生產
(C)爭取奴婢人權 (D)追求稅賦公平

出 處: 龍騰歷史 2,第 1 章第 2 節國家的統治技術


類似考題: 【考前攻略】歷史第 42 頁第 1 題
解題觀念: 王莽實施王田政策的原因
答 案: A
解題關鍵: 本題測驗目標為學生是否能透過閱讀題幹文字,推論出王莽實施王田的目的
解 析: 西漢中期以後,土地兼併問題嚴重,多數農民失去自耕地成為佃農或流民,可
謂「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王莽取得政權後,實施「王田」,將土
地收歸國有、禁止自由買賣,再平均分配給農民,避免土地過度集中於少數人
手中,藉此減緩土地兼併,故正確答案為(A)抑制貧富懸殊 (B)王田制僅是讓
耕作者能擁有自己的田地,並沒有獎勵耕作生產;另規定荒棄土地須納稅,藉
此鼓勵人民從事生產 (C)土地分配以男丁為主,與奴婢人權無關;另以「私屬
制」提高奴婢的身分和地位 (D)漢代的賦稅主要為透過戶籍、帳冊向人民收取
賦稅,與土地分配無關

24 某位法國文人觀察:「近年來,我們又開始喜歡中世紀;我們打心底敬仰當時的宗教熱
情。在啟蒙哲士伏爾泰眼中,這種信仰只是一種粗鄙的迷信。……我們喜愛……游俠的
英勇冒險;在伏爾泰眼中,這不過是……蠻族粗鄙風俗的殘存。」這位文人所處時代最
可能是:
(A)文藝復興時代、人文主義興起 (B)十八世紀中葉、理性主義盛行
(C)十九世紀上半、浪漫主義當道 (D)十九世紀後半、國族主義勃興

出 處: 龍騰歷史 3,第 2 章第 1 節從宗教改革到啟蒙運動


類似考題: 【考前攻略】歷史第 62 頁第 23 題
解題觀念: 浪漫主義的內涵
答 案: C

19
解題關鍵: 本題測驗目標為學生是否能透過閱讀資料,推論出浪漫主義的時代精神
解 析: 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歐洲社會逐漸發展出對啟蒙運動的抗拒,轉而追求
注重個人與主觀情感,此即浪漫主義。浪漫主義肯定中世紀的騎士文化,認同
哥德式藝術風格 (A)文藝復興時代為十四~十七世紀,此時代的文人不可能會
提到十八世紀的伏爾泰 (B)十八世紀以後的歐洲思想家如伏爾泰,透過啟蒙運
動反省中古時期以來的政治與法律制度,強調理性、自由與進步 (D)國族主義
者主張,具有共同血統、語言、文化、感情的族群應建立自主的民族國家,與
題幹無關

25 1920 年代,一位臺灣女性在喜帖上申明:不用聘金、不用賀禮、不注重一切形式。
《臺灣
民報》推崇這是「前所未有的聲明」、「新時代男女結婚的參考」。這位女性的作法反映:
(A)總督府實施「內地延長主義」,要求婚禮符合日本習俗
(B)一次大戰後,臺灣生活清苦,結婚不用聘金、不收賀禮
(C)受到時代思潮的影響,臺灣女性開始實踐婦女解放主張
(D)戰爭導致人口減少,鼓勵女性結婚生子,增進人口成長

出 處: 龍騰歷史 1,第 3 章第 3 節臺灣自覺意識的追求;選修歷史 1,第 4 章第 2 節


婚姻觀變遷與女性自主意識
類似考題: 【考前攻略】歷史第 97 頁第 25 題
解題觀念: 臺灣女性自主意識的提升
答 案: C
解題關鍵: 本題測驗目標為學生能否擷取題幹訊息,理解其與臺灣女性自主意識的提升有
關。答題關鍵是喜帖申明不用聘金、不用賀禮、不注重一切形式
解 析: 1900 年,黃玉階醫師糾合紳商籌組「臺北天然足會」,倡導解放纏足,有助提
升女性身體的自主權。1920 年代,臺灣知識分子組織「臺灣文化協會」,積極
推動文化啟蒙,傳達各類新知,也對女性自主意識的提升有所幫助。根據題幹
所述,《臺灣民報》推崇一位臺灣女性的喜帖申明,認為這是「前所未有的聲
明」、「新時代男女結婚的參考」,顯示當時臺灣女性欲擺脫傳統的婚禮框架,
也展現女性不再依賴婚姻作為生存的依靠

26 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位畫家親臨法國北部戰場,
目睹士兵受傷的慘狀,描繪了當時新科技戰爭的震
撼圖像,如圖 2。這是戰爭史上第一次出現這種戰
場傷害。從受傷狀況判斷,士兵應是遭到敵軍何種
攻擊?
(A)飛機轟炸 (B)坦克碾壓 圖2
(C)機槍掃射 (D)毒氣施放

20
出 處: 龍騰歷史 3,第 5 章第 1 節世界大戰與極權政治
類似考題: 【考前攻略】歷史第 184 頁第 21 題
解題觀念: 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新式武器
答 案: D
解題關鍵: 本題測驗目標為學生是否能由圖中軍人矇著眼睛的訊息,推論此為新式武器所
帶給人類的傷害
解 析: 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參戰國曾使用氯氣、芥子氣、光氣等化學武器,其中氯氣
與光氣屬於窒息性毒氣,嚴重情況將導致呼吸困難與肺氣腫死亡。芥子氣則屬
糜爛性毒劑,會直接損傷組織細胞,傷害呼吸道、皮膚和眼睛,甚至造成失明,
故在當時各種防毒面具或反制藥品也紛紛出現。而根據圖片內容,不少士兵眼
睛受傷,故判斷此新式武器應為毒氣

27-28 為題組
◎1960 年代初,南非黑人領袖曼德拉在法庭上抗辯:「多年來,白人對非洲民族施行暴政、剝削
和壓迫」;「白人享受世界上最高的生活品質,非洲人卻活在貧窮和悲慘中」;「所有體制內合法
表達反對白人優越主義的手段都被法律禁止」
,因此「若不採用暴力行動,非洲民族無法在對抗
白人優越主義的奮鬥中得到勝利。」

27 我們應如何理解曼德拉的作為?
(A)他指控制度性的隔離政策造成對黑人的壓迫
(B)他在效法甘地作法,以不合作運動進行抗爭
(C)他呼籲循法律途徑,推動體制內的改革運動
(D)他積極鼓吹南非的窮人,發動無產階級革命

出 處: 龍騰歷史 3,第 6 章第 1 節反殖民運動:非西方世界的反西方;選修歷史 1,


第 2 章第 3 節帝國、殖民與反殖民
類似考題: 【考前攻略】歷史第 60 頁第 14 題
解題觀念: 南非種族隔離政策
答 案: A
解題關鍵: 本題測驗目標為學生是否能透過閱讀資料,理解南非黑人領袖曼德拉爭取權利
的背景。解題關鍵是曼德拉的抗辯主張:「若不採用暴力行動,非洲民族無法
在對抗白人優越主義的奮鬥中得到勝利」
解 析: 1948~1994 年,南非國民黨執政期間,實行種族隔離政策,主要用意是保障少
數白人的權益。1960 年代,受盡壓迫的非白人族群開始發動抗爭,要求廢除種
族隔離政策 (B)(C)從題幹敘述可知,曼德拉主張採用暴力行動 (D)由題幹的
「白人優越主義」,可知曼德拉爭取權利的原因為白人與非白人間的種族待遇
差異,而非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間的待遇差異

21
28 在 1960 年代,南非之外,哪個地區也出現性質相似的社會矛盾?
(A)印度 (B)英國 (C)美國 (D)伊朗

出 處: 龍騰歷史 3,第 5 章 3 節政治社會運動與冷戰的結束


類似考題: 【考前攻略】歷史第 180 頁第 16 題
解題觀念: 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
答 案: C
解題關鍵: 本題測驗目標是學生能否知道 1960 年代美國社會爆發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
解 析: 1960 年代,非裔美國人金恩博士主張以非暴力的抗爭方式,爭取非裔美國人的
基本權益,與南非的情況類似,都是屬於種族衝突引發的社會矛盾

29-30 為題組
◎圖 3 描繪十八世紀末亞洲某港口的景象。該國政府鑑於外
商日多,就在海口劃一特區,由外商依國籍設立貨棧,懸
掛國旗標示。圖中,外商由左至右分別是美國、瑞典、英
國與荷蘭。外商每年只能停留七個月,每月進城次數也有
限制,與政府交涉須透過本地商人中介。

圖3

29 圖中的港口最可能是:
(A)巴達維亞 (B)馬尼拉 (C)長崎 (D)廣州

出 處: 龍騰歷史 2,第 5 章第 1 節中國的危機與轉變


類似考題: 【考前攻略】歷史第 175 頁第 29 題
解題觀念: 清代通商口岸
答 案: D
解題關鍵: 本題測驗目標為學生是否能透過閱讀題幹文字與解讀圖片訊息,理解清代對外
貿易的進行方式。答題關鍵是劃定單一貿易特區,以及外商與本地商人的貿易
限制
解 析: 清康熙年間,清廷指定公行負責與外國商人貿易事宜。乾隆年間,為了國防等
考量,限縮洋商只能在廣州一口通商,並制定不少規定,例如外商每年只能停
留七個月,每月進廣州城次數也有限制,與政府交涉須透過公行行商等。此圖
繪製時間約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 (A)巴達維亞為荷蘭殖民地,故當地的外
商國旗中不應出現荷蘭 (B)馬尼拉為西班牙在東方的商業據點,並未有如題幹
所述種種通商限制 (C)日本十八世紀末仍處於鎖國的狀態,僅與中國、荷蘭進
行貿易,不會出現美國等國的國旗

22
30 該國政府在海口劃定通商特區,並對外商活動設下限制,反映該國對外商前來貿易時,
所持想法為何?
(A)通商並不是一種互惠,而是施惠於人
(B)外人經商只是幌子,目的是領土擴張
(C)擔心外商挾著船堅砲利,恐顛覆政權
(D)限制貿易地點,目的是防堵白銀外流

出 處: 龍騰歷史 2,第 5 章第 1 節中國的危機與轉變


類似考題: 【考前攻略】歷史第 38 頁第 26 題
解題觀念: 中國的天朝意識
答 案: A
解題關鍵: 本題測驗目標為學生是否有十八世紀東、西方交流時雙方觀念不同的背景知識
解 析: 中國自古以天朝自居,以冊封─朝貢制度維持對外關係,將前來與中國尋求貿
易機會的國家皆視為前來朝貢。如乾隆皇帝曾提到中國地大物博,不需要與外
國貿易,反倒是外國人需要中國商品,因此與外國商人貿易是施恩於外國

二、多選題(占 12 分)
說明:第 31 題至第 34 題,每題 3 分。

31 學生在進行專題討論時,閱讀到以下兩則臺灣考古報告:
資料甲:從陶瓷組合觀察,大坌坑遺址出土的十二和十三世紀貿易瓷器組,幾乎與日本
九州南面的奄美大島,以及九州福岡的博多遺址出土者一致。
資料乙:除臺灣北海岸以外,近年來在西海岸也都發現有少量宋元時期的瓷器,例如臺
中清水中社遺址發現浙江越窯青瓷、彰化菜園角遺址發現青瓷、臺南西寮遺址
發現福建窯青瓷。
根據這兩則資料,可以得出下列哪些可能性的推論?
(A)史前臺灣的人群已經與外界發生了互動的關係
(B)大坌坑文化的人群已經可以自行製作青瓷器具
(C)大坌坑遺址與九州福岡博多遺址應屬同一族群
(D)臺灣是十二、三世紀陶瓷貿易航線的一個據點
(E)宋元時中國東南沿海人群大量移居臺灣西海岸

出 處: 龍騰歷史 1,第 1 章第 1 節南島語族與臺灣原住民族


類似考題: 【考前攻略】歷史第 18 頁第 3 題
解題觀念: 從考古遺址看南島語族與世界的交流
答 案: AD
解題關鍵: 本題測驗目標為學生是否能閱讀資料與分析資料內容,推論出臺灣住民與外界
的交流

23
解 析: 資料甲:大坌坑遺址出土的十二和十三世紀貿易瓷器組,幾乎與日本九州南面
的奄美大島,以及九州福岡的博多遺址出土者一致,說明臺灣與日本應有交流
互動;資料乙:臺灣西海岸也發現有少量宋元時期的瓷器,說明臺灣與中國宋
元時期人民有交流互動。因此選項(A)(D)是正確答案 (B)大坌坑遺址雖出土瓷
器組,但十三行文化的人群尚缺乏製作瓷器的技術 (C)資料甲雖提及大坌坑遺
址的貿易瓷器組與九州福岡博多遺址出土一致,但只能說明兩處應該有交流互
動,無法判定他們是否屬於同一族群 (D)十二、十三世紀的臺灣住民尚無法製
作瓷器,在此處出現瓷器只能顯示臺灣是陶瓷貿易航線的一個據點 (E)漢人大
量移居臺灣西海岸應從十七世紀開始,而非宋元時期

32 以下是兩則古代法律形成的資料:
資料甲:公元前五世紀中葉,經過平民長期抗爭,羅馬元老院接受公民大會決議,整理
羅馬法律,刻在銅板上,公諸社會,是為《十二表法》。《十二表法》以明文規
範,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和相關權利,也限制貴族的若干權力。
資料乙:公元前六世紀後半,鄭國小國寡民,在齊、秦、晉、楚等大國夾縫中求生存。
官員子產為保護平民,以維繫國家勞動力,決定將法令形諸文字,鑄於鼎上,
公布於民,以保障其權益。
比較上述兩則資料,選出正確選項:
(A)兩者的共同特色,乃是法律的成文化與透明化
(B)兩者皆是因為平民的抗爭,而導致法律的改革
(C)鄭國子產的改革,目的是為了實踐正義的理想
(D)羅馬的法律改革,是平民爭取平等的重要成就
(E)羅馬與鄭國貴族都在法律改革後喪失政治實力

出 處: 龍騰歷史 3,第 1 章第 1 節古代文化的遺產


類似考題: 【考前攻略】歷史第 72 頁第 27 題
解題觀念: 古代法律形成的背景
答 案: AD
解題關鍵: 本題測驗目標為學生是否能透過閱讀、分析資料內容,推論出《十二表法》與
鄭國子產制定法令的異同
解 析: (A)羅馬將《十二表法》刻在銅板上並公諸社會,與鄭國子產將法令鑄於鼎上並
公布於民,顯示兩者都是將法律成文化與透明化 (B)鄭國子產是為維繫國家勞
動力,才制定法律保護平民,並非因平民的抗爭才改革法律 (C)鄭國子產是為
了在齊、秦、晉、楚等大國夾縫中求生存,才進行改革,並非是為了實踐正義
的理想 (D)羅馬頒布《十二表法》
,是平民爭取平等的重要成就 (E)無法從題
幹看出貴族的政治實力是否喪失;實際上,羅馬雖限制貴族的若干權力,但貴
族並未完全喪失政治實力

24
33 1610 年代,印度蒙兀兒王室所屬商船「拉希米號」,在印度洋兩度遭歐洲人劫持:
事件一:1612 年 4 月,英格蘭東印度公司船隊劫持「拉希米號」
,勒索 4000 英鎊贖金。
蒙兀兒皇帝對東印度公司進行制裁,責令英格蘭人歸還,否則禁止其在境內蘇
拉特經商。東印度公司衡量利弊,不久即屈從皇帝的要求。
事件二:1613 年,「拉希米號」商船又被葡萄牙人劫持,蒙兀兒皇帝大怒,派兵攻打葡
萄牙在蒙兀兒帝國境內的商業據點。葡萄牙人審度得失,決定交還「拉希米
號」。
我們應如何詮釋蒙兀兒帝國的處置與歐洲人的反應?
(A)蒙兀兒帝國排斥商業,欲藉拉希米號事件切斷歐洲商務
(B)歐洲人到亞洲的目的是貿易,寧作妥協以確保商業利益
(C)蒙兀兒帝國擁有軍事科技之優勢,歐洲人無法與之抗衡
(D)歐洲人擁船堅砲利,但無法彌補人數劣勢,而尋求妥協
(E)蒙兀兒帝國善用自身優勢,利用歐洲人的弱點加以對付

出 處: 龍騰歷史 3,第 3 章第 2 節伊斯蘭體系的形成與擴張


類似考題: 【考前攻略】歷史第 172 頁第 12 題
解題觀念: 蒙兀兒帝國與歐洲商人的互動
答 案: BDE
解題關鍵: 本題測驗目標為學生是否能透過閱讀、分析資料內容,推論出蒙兀兒帝國與歐
洲商人的互動關係
解 析: 根據事件一與事件二,英格蘭東印度公司船隊與葡萄牙商人分別劫持「拉希米
號」時,兩國商人最後都決定與蒙兀兒帝國妥協 (A)「拉希米號」是蒙兀兒王
室的商船,所以該帝國並沒有排斥商業 (B)兩國都因自身的商業利益考量而妥
協,因此歐洲人到亞洲的目的是貿易,寧作妥協以確保商業利益 (C)題幹資料
無法推論蒙兀兒帝國是否擁有軍事科技的優勢 (D)自海外探險活動以來,歐洲
人在造船與海上武力發展出相對優勢,但來到亞洲的人數必定與該國人數差距
甚大,這也是其尋求妥協的理由 (E)蒙兀兒帝國利用歐洲人急於貿易的心態與
之交涉,正是善用自身優勢,對付歐洲人的弱點

25
34 某史家討論「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問題時,列出以下大事紀:
一、胡斯(1370?-1415):捷克地區的教士,他否定教宗權威,反對教會販售贖罪券。
二、金碧士(1380?-1471):尼德蘭宗教作家,著有《仿效基督》,主張個人靈魂可以追
求神聖,並與上帝交流。
三、伊拉斯莫斯(1466-1536):基督教人文主義者,以諷刺手法,批評教會腐敗、教士
濫權而出名。
四、馬丁路德(1483-1546):日耳曼修士,也是威登堡大學教授。1517 年發表〈九十五
條論綱〉,反對贖罪券,後來更主張「因信得救」,人人都可以讀聖經。
從這位史家列出的大事紀,可以推斷他的用意應是:
(A)凸顯馬丁路德的改革思想缺乏原創精神
(B)認為「宗教改革」是十六世紀特有現象
(C)主張應從教會改革傳統理解路德的崛起
(D)強調宗教改革的發展具有歷史的延續性
(E)證明歷史的走向全屬必然,並無偶然性

出 處: 龍騰歷史 3,第 2 章第 1 節從宗教改革到啟蒙運動


類似考題: 【考前攻略】歷史第 69 頁第 17 題
解題觀念: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
答 案: CD
解題關鍵: 本題測驗目標為學生是否能透過閱讀、分析資料內容,推論出馬丁路德與宗教
改革的關聯
解 析: (A)馬丁路德的改革思想雖然有承繼前人,但他主張「因信得救」,人人都可以
讀《聖經》,則與前人不同,因此不能說他缺乏原創精神 (B)馬丁路德的改革
思想有承繼前人,因此「宗教改革」並非是十六世紀特有現象 (C)從胡斯、伊
拉斯莫斯等人對教會的批判,可知該史家認為應從教會改革傳統理解馬丁路德
的主張 (D)從胡斯到馬丁路德等人的主張有若干相似處,可知宗教改革的發展
具有歷史的延續性 (E)該史家是從這些學者的主張探討歷史的延續性,但並未
主張歷史的走向全屬必然;而當選項出現「全屬必然」等絕對字眼,一定是錯
誤選項,因為歷史發展不可能有必然的結果

26
第貳部分、混合題或非選擇題(占 28 分)

說明:本部分共有 4 題組,單選題每題 2 分,非選擇題配分標於題末。限在答題卷標示題號的作答區內


作答。選擇題與「非選擇題作圖部分」使用 2B 鉛筆作答,更正時,應以橡皮擦擦拭,切勿使用
修正液(帶)。非選擇題請由左而右橫式書寫,並依題目指示作答。

35-37 為題組
◎1900 年,日人伊能嘉矩曾針對臺灣歷史教科書的編寫,提出以下綱要:
(一)臺灣在以前是無智番藜的住所,又僅不過是海賊所據之處所。
(二)伴隨東洋航海的發展,變成日本人、中國人、西班牙人、荷蘭人的海外通商根據地。
(三)荷蘭人獨占臺灣的管轄權,臺灣開始進入有秩序的政治之下。
(四)鄭氏經略臺灣,形成明、清兩朝廷之爭。
(五)清朝征服臺灣後,以防止明朝恢復之目的來進行統治。
(六)在清朝統治下,臺灣變成叛黨的根據地。
(七)在臺灣內治忽略之時,由於外國勢力的擴張,發生入侵臺灣的計畫。
(八)1895 年,清朝將維持東洋和平之保障推讓於日本,並在馬關條約中將臺灣割讓給日本。
請回答下列問題:

35 從上述綱要看,伊能嘉矩主要採用哪種編纂策略來書寫歷史教科書?
(A)人物敘事 (B)時序排列 (C)政經專題 (D)全球視角

出 處: 龍騰選修歷史 3 探究與實作,第 2 章時序觀念/走過時間的長河


類似考題: 【考前攻略】歷史第 22 頁第 19 題
解題觀念: 歷史的書寫形式
答 案: B
解題關鍵: 本題測驗目標為學生是否能透過閱讀、分析資料內容,推論編寫臺灣教科書的
形式
解 析: 伊能嘉矩編寫的教科書綱要:(一)大航海時代前、(二)大航海時代,各方勢力競
逐臺灣、(三)荷蘭統治臺灣時期、(四)鄭氏經略臺灣時期、(五)~(七)清朝統治
臺灣的歷程、(八)《馬關條約》中割讓臺灣,顯示其以時序編寫臺灣歷史教科

36 荷蘭占領臺灣期間,曾有日本商人濱田彌兵衛因不願向荷蘭繳納關稅,而爆發衝突。請
依據上述資料,說明日本商人何以不願向荷蘭繳稅?(2 分)

出 處: 龍騰歷史 1,第 5 章第 1 節國際競逐與鄭氏治臺時期


類似考題: 【考前攻略】歷史第 12 頁第 20 題
解題觀念: 濱田彌兵衛事件

27
答 案: 臺灣原本是各方勢力的通商根據地,但荷蘭獨占了管轄權
解題關鍵: 本題測驗目標為學生是否能夠透過閱讀資料,推論濱田彌兵衛事件發生的原
因。答題關鍵是「日本人的海外通商根據地」
解 析: 荷蘭人統治臺灣後,於 1625 年開始對來臺的日本商人課徵 10%的貨物輸出稅,
引發日本商人的不滿。日本人認為他們比荷蘭人更早到臺灣經商,日本在臺灣
應該享有特殊權利,因此拒絕繳稅。1628 年,濱田彌兵衛與荷蘭因貿易課稅發
生衝突,是為「濱田彌兵衛事件」
評分原則: 等級 2(完全給分)
:正確說明日本商人不願向荷蘭繳稅與臺灣管轄權被獨占有關
等級 1(部分給分):
寫出臺灣原本是各方勢力的通商根據地,但未說明管轄權被荷蘭獨占,可得 1 分
等級 0(不給分):未作答或答非所問

37 伊能嘉矩所擬的教科書綱要,對清朝治臺顯然抱持負面評價。請從上述綱要找出兩則條
目為證據,並舉歷史事例來說明。(4 分)

出 處: 龍騰選修歷史 3 探究與實作,第 1 章史料證據/掌握探索的資訊


類似考題: 【考前攻略】歷史第 11 頁第 13 題
解題觀念: 本題測驗目標為學生是否能透過閱讀資料,並結合所學的歷史知識作答
答 案:
綱要 理由說明
此條說明清朝取得臺灣後,以消極態度治臺,如頒布渡臺禁令等
第五條
措施。
此條說明清朝治臺時,臺灣治安不佳,社會不穩定,如:朱一貴
第六條
事件、林爽文事件等
此條說明清朝治臺時,曾發生外國入侵臺灣的史實,如:羅妹(發)
第七條
號事件、牡丹社事件、清法戰爭等
解題關鍵: 本題測驗目標為學生是否能透過閱讀資料,並結合所學的歷史知識作答
評分原則: 等級 2(完全給分)
:能正確寫出兩條綱要,並舉出清治臺灣三大民變之一與清
末曾侵略臺灣的列強之事例
等級 1(部分給分):
1-1 兩條綱要回答正確,但未說明理由或事例,可得 2 分
1-2 兩條綱要回答錯誤或未回答,但理由或事例說明正確,可得 2 分
1-3 兩條綱要回答正確或部分正確,但對事例的舉例有誤或不完整,可得 1 分
等級 0(不給分):
0-1 兩條綱要回答錯誤,且理由說明錯誤
0-2 未作答

28
38-40 為題組
◎唐代詩人對一些赴華居留的外國宗教人物的遭遇多所注意:
資料甲:項斯寫來自日本與朝鮮的學者,因病痛而追憶過往:
「雲水絕歸路,來時風送船。不言
身後事,猶坐病中禪。」
資料乙:劉言史寫一位人物早年到漢土,如今年衰體病,思念故鄉的心境:
「竺國鄉程算不回,
病中衣錫(杖)遍浮埃。如今漢地諸經本,自過流沙遠背來。」
資料丙:鄭巢寫多年前來華人物的思鄉抑鬱心情:
「南海何年過,中林一磬微。病逢秋雨發,心
逐暮潮歸。久臥前山寺,猶逢故國衣。」

38 從三首詩內容推測,詩中人物所屬宗教最可能是:
(A)祅教 (B)景教 (C)道教 (D)佛教

出 處: 龍騰歷史 2,第 2 章第 2 節宗教組織與國家的互動


類似考題: 【考前攻略】歷史第 171 頁第 7 題
解題觀念: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
答 案: D
解題關鍵: 本題測驗目標為學生是否能透過閱讀、分析資料內容,推論出應指佛教信仰。
答題關鍵是「猶坐病中禪」、「竺國鄉程算不回」、「漢地諸經本」
解 析: 佛教發源於印度(天竺),傳入中國約在漢代時。「禪」是佛法常用字眼,是僧
侶修行的方式,故可判斷此宗教為佛教

39 資料甲和資料乙所述之外國宗教人士,其旅居中國的目的為何?(2 分)

出 處: 龍騰歷史 2,第 1 章第 3 節東亞的傳統政治權威與統治技術、第 2 章第 2 節宗


教組織與國家的互動
類似考題: 【考前攻略】歷史第 36 頁第 17 題
解題觀念: 東亞文化圈與宣揚佛法
答 案:
資料 目的
資料甲 學習佛法
資料乙 弘揚佛法或翻譯佛教經典
解題關鍵: 本題測驗目標為學生是否能透過閱讀資料,分析出兩則資料中外國宗教人士來
華的目的
解 析: 資料甲:描述的是來自日本與朝鮮的學者,當時來華的日本高僧主要是為學習
佛法;資料乙:描寫早年從印度到漢土的僧侶,其晚年思念家鄉的心情,因此
應是來華弘揚佛法的高僧

29
評分原則: 等級 2(完全給分):正確寫出資料甲、資料乙中宗教人士來華的目的
等級 1(部分給分):
1-1 資料甲中宗教人士來華的目的回答正確,可得 1 分
1-2 資料乙中宗教人士來華的目的回答正確,可得 1 分
等級 0(不給分):
0-1 目的欄說明錯誤
0-2 未作答或答非所問

40 根據三首詩的描述,當時外國人士入華有哪兩種主要路徑?請就上述資料指出證據。(4 分)

出 處: 龍騰歷史 2,第 2 章第 2 節宗教組織與國家的互動;選修歷史 3 探究與實作,


第 1 章史料證據/掌握探索的資訊
類似考題: 【考前攻略】歷史第 36 頁第 18 題
解題觀念: 來華高僧的路徑
答 案:
入華路徑 引文證據
項斯詩句「來時風送船」提到「船」或
海路
鄭巢詩句「南海何年過」提到「南海」
陸路 劉言史詩句「自過流沙遠背來」提到「流沙」
解題關鍵: 本題測驗目標為學生是否能透過閱讀資料,分析出兩則資料中外國宗教人士來
華的路徑
評分原則: 等級 2(完全給分):能正確寫出入華路徑,並從引文資料中擷取出證據
等級 1(部分給分):
1-1 入華路徑皆回答正確,但未說明引文證據或回答錯誤,可得 2 分
1-2 入華路徑回答錯誤或未回答,但引文證據說明正確,可得 2 分
1-3 入華路徑書寫不精確,但證據引用正確或不完整,可得 1 分
等級 0(不給分):
0-1 入華路徑回答錯誤或未回答,且引文證據說明錯誤
0-2 未作答

41-43 為題組
◎1791 年法國大革命初期,制憲國民會議制定憲法,其中若干條款涉及「政體」問題:
資料甲:
「政府體制是君主制,行政權授予國王,在其麾下由官員行使」
;「立法權委予人民自由
選出的代表組成的國民會議」;「司法權委予人民定時選舉的司法官行使」。
資料乙:
「國王的人身神聖、不可侵犯,正式頭銜是法蘭西人民的王」
;「在法國,沒有其他權威
高於法律權威,國王之統治由其而來,僅能以法律之名求得服從。」
「國王即位時,須
宣誓效忠國家與法律。」
閱讀上述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30
41 根據上述條款,法國大革命初期要建立的政體應是:
(A)專制君主制,且國王擁有絕對的權力
(B)專制君主制,但國王權力受法律約束
(C)立憲君主制,但國王仍保有實質權力
(D)立憲君主制,且國王只是虛位的元首

出 處: 龍騰歷史 3,第 2 章第 2 節政治經濟變革與社會思潮


類似考題: 【考前攻略】歷史第 57 頁第 1 題
解題觀念: 法國大革命
答 案: C
解題關鍵: 本題測驗目標為學生是否能透過閱讀、分析資料內容,推論國民會議時期的國
家體制
解 析: 根據資料乙:「在法國,沒有其他權威高於法律權威,國王之統治由其而來,
僅能以法律之名求得服從。」、「國王即位時,須宣誓效忠國家與法律。」顯示
國民會議時期承認法國國王的存在,但其必須服從法律,這樣的概念較符合君
主立憲制

42 法國制憲國民會議採取這種政體,應是以當時歐洲哪個國家的政體作典範?(2 分)

出 處: 龍騰歷史 3,第 2 章第 2 節政治經濟變革與社會思潮


類似考題: 【考前攻略】歷史第 57 頁第 1 題
解題觀念: 英國君主立憲制
答 案: 英國
解題關鍵: 本題測驗目標為學生是否知悉英國是歐洲最早實施君主立憲制的國家
解 析: 英國自十七世紀起,逐步發展出君主立憲體制
評分原則: 等級 2(完全給分):正確寫出英國
等級 0(不給分):未作答或答非所問

43 史家主張,這部憲法的制定明顯受到啟蒙哲士孟德斯鳩學說的影響。請根據上述資料,
舉出證據並加以說明。(2 分)

出 處: 龍騰歷史 3,第 2 章第 2 節政治經濟變革與社會思潮;選修歷史 3 探究與實作,


第 1 章史料證據/掌握探索的資訊
類似考題: 【考前攻略】歷史第 57 頁第 1 題
解題觀念: 孟德斯鳩三權分立的概念
答 案: 資料甲顯示制憲國民會議擬採取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三權分立」的原則
解題關鍵: 本題測驗目標為學生是否能閱讀資料,並擷取資料文字作為證據的能力

31
評分原則: 等級 2(完全給分)
:正確從資料中擷取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的文字,並加
以說明概念
等級 1(部分給分):
1-1 正確寫出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三權,但未加以說明三權的概念,可得 1 分
1-2 三權回答錯誤或未回答,但概念說明正確,可得 1 分
等級 0(不給分):
0-1 三權回答錯誤或未作答,且概念說明錯誤
0-2 未作答

44-46 為題組
◎1950 年爆發的韓戰,對亞洲影響重大,也牽動歐洲局勢。以下是三則相關敘述:
資料甲:「韓戰爆發後,杜魯門將國防預算提高到 500 億美元,……部署在 A 組織的軍力也從
14 個師增到 50 個。」
資料乙:「西歐領袖們擔憂,韓戰代表蘇聯將在歐洲和亞洲採取更侵略性的政策,乃致力使 A
組織由一個鬆散的防禦性聯盟,轉型為聯合戰鬥力量。但這需付出代價。美國軍事預
算暴增後,就要求西歐盟邦加強自己的軍事力量,並同意西德重整軍備。」
資料丙:
「韓戰對西德帶來不曾預期到的反響。許多西德人和西歐人擔心南韓若落入共產勢力之
手,會危及西德的安全,而要求西德重整軍備。雖然不少人基於過往經驗對此一提議
感到擔憂……而加以反對,但冷戰的緊張才是關鍵。西德在 1955 年重整軍備,並加入
A 組織。」
請回答以下問題:

44 三則資料的「A 組織」是指:
(A)聯合國 (B)歐洲聯盟 (C)華沙公約組織 (D)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出 處: 龍騰歷史 3,第 5 章第 2 節冷戰局勢的形成與發展


類似考題: 【考前攻略】歷史第 103 頁第 9 題
解題觀念: 冷戰時期的軍事防禦組織
答 案: D
解題關鍵: 本題測驗目標為學生是否能透過閱讀、分析資料內容,推論出歐洲與北美洲國
家合作建立的軍事防禦組織
解 析: 冷戰時期,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歐洲復興計畫」
(又稱馬歇爾計畫),撥款
一百多億美元給歐洲國家,協助戰後重建。1949 年,美國主導建立防禦組織,
與加拿大、西歐國家組成「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以捍衛民主為口號,致力於
防堵共產主義的擴張

32
45 綜合資料甲和乙的陳述,韓戰爆發後,美國在西歐有哪些具體的軍事作為?請舉兩例來
說明。(2 分)

出 處: 龍騰歷史 3,第 5 章第 2 節冷戰局勢的形成與發展


類似考題: 【考前攻略】歷史第 103 頁第 9 題
解題觀念: 韓戰對美國軍事部署的影響
答 案:
擴張駐歐兵力或要求歐洲盟邦加強自己的軍備或支持西德重
軍事作為一
整軍備
軍事作為二 大幅提高軍事預算
解題關鍵: 本題測驗目標為學生是否能讀懂資料,再擷取文本訊息回答出正確答案
評分原則: 等級 2(完全給分):正確舉出兩個具體的軍事作為
等級 1(部分給分):
1-1 僅舉出一個具體軍事作為,可得 1 分
1-2 軍事作為的舉例或說明不完整,可得 1 分
等級 0(不給分):
0-1 軍事作為的舉例或說明錯誤
0-2 未作答

46 資料丙提到不少人因擔憂而反對此提議,請說明其原因。(2 分)

出 處: 龍騰歷史 3,第 5 章第 1 節世界大戰與極權政治;選修歷史 3 探究與實作,第


3 章歷史理解/回到當時的脈絡
類似考題: 【考前攻略】歷史第 103 頁第 9 題
解題觀念: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答 案: 歐洲人認為德國的軍事擴張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主因,故戰後要求德國非軍事
化。他們擔心一旦德國重整軍備,會重蹈二戰的覆轍
解題關鍵: 本題測驗目標為學生是否能讀懂資料,再擷取文本訊息回答出正確答案
解 析: 德國在戰間期違反《凡爾賽和約》重整軍備,並於 1939 年入侵波蘭,導致第
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評分原則: 等級 2(完全給分):正確寫出 A、B 兩項條件:A「歐洲人認為德國的軍事擴
張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主因」、B「擔心一旦德國重整軍備,會重蹈二戰的覆轍」
等級 1(部分給分):寫出 A、B 任一條件,可得 1 分
等級 0(不給分):
0-1 反對的原因說明錯誤
0-2 未作答或答非所問

33
3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