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唐~宋~元时期都城规划的文学体现

口 杨秋生,阮仪三,苏金龙

文学和城市分属不同类别的主题名词,从 1.2长安城空间构图与诗歌创作共同体现
二者的表层信息上很难找到共同点,但事实 出规则性、格式化
上,城市却是文学的重要载体,是其时代审美 长安城的主要建设特点表现为构图规则
理想、物化形态的典范,也是文学创作的重要 且严谨对称(图1),主要表现在:
的人文环境。文学不仅承载着城市的建筑思想 (1)长安城道路笔直畅通,呈典型的“十”
与审美文化,也是不断充实、拓展城市文化内 字正交,共有东西向道路11条、南北向道路

涵的艺术形式。二者基于相同的政治、经济、 14条。从明德门经朱雀门抵承天门的南北轴
文化背景,必然会表现出反映时代特点的共 线与开远门至通化门,金光门至春明门的两条
性。本文以反映唐、宋、元三代最高艺术成就 东西轴线划分了全城的基本轮廓。
的主流文学形式与代表其城市建设最高水平 (2)宫城、皇城、东市、西市和全城109
的都城的建设特点进行对比,对二者的共性进 个坊里的构图全都方正中矩,且设高墙围闭。
行佐证。 市和坊里定时开关城门,显现出明显的秩序性。
(3)长安城的水体主要是满足饮用和绿化

灌溉之用。因此,除了在芙蓉园和兴庆宫附近

将水面稍微放大形成湖以供帝王游乐外,大多

1.1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嘲西欧 的水体沿道路直线布置,缺少收放,空间效果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隋唐时 硬朗有形,规整却少灵秀。

期,形成了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古文、 唐代近体诗的行文同城市建筑风格一样也
小说多有建树。特别是诗歌,在唐代不到三百 充分受到了当时政治氛围的影响。近体诗是唐

年的历史中,遗留下来的诗歌近五万首,比西 代所形成的律诗与绝句的统称,其行文创作有
周至南北朝一千六百多年历史中遗留下来的 固定的基本要求:①字数句数有规定,从句式
诗篇总数还多两到三倍,且其中大部分为近体 上讲有五言,七言之分;②按规定的韵部压韵;

诗。近体诗在唐代诗歌中一枝独秀,无论是李 ③上句与下旬各字之间要求平仄对立和相近;

白、杜甫这样的文学大家还是名不见经传的文 ④规定某些句子之间用词要对仗。

人骚客都创作了大量的近体诗。王勃的《腾王
阁序》,白居易的歌行体——《长恨歌》《琵琶 1.3长安城用地布局、空间尺度与诗歌
行》+等名篇,已表现出明显的律化倾向。唐代 创作共同体现出恢弘感与豪放气质
唐都长安城建设中处处表现出一种宏伟和

葛蔫鬈:酽禚纂歆_嚣嚣鬻篡譬
[中图分类号]TU984.2 马走之口”。从上层阶级到群众阶层都确认了
大气的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

(1)城市规模大,坊里划分多。据宋敏求
[文献惦嘏吗]C 诗歌的主流地位。 的《长安志》记载:“外廓城东西十八里一百

201 0年第3期第26卷95
万方数据
—十五步,南北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 1.4长安城空间要素与诗歌创作 是建筑风格,甚至街道名称都对长安
据考证坊型啬范围内用地约为8 300 h『n2, 共同体现广泛性、包容性 城进行了大量模仿。
为世界古代城市之最。全城划分109 唐都长安城是一座国际化大都 在诗歌上,唐代诗人明确提出,文

个坊里,可居住百万多人,以至于离 市,民族、国际文化交流相当频繁活 学应该“各去所短,合其所长”(《隋书

北部政治中心(宫城、皇城)较远的坊 跃。城市构成要素涵盖多个文化宗教 文学传序》),充分体现出对他人的尊

里始终没有建成。 层面,同时对外也显现出自己的魅力。 重与承认。唐代统治者对儒、释、道三

(2)道路宽阔程度空前绝后。由开 (1)长安城内有东、西两市,是 家思想都很重视,将三家经典都列入

远门至通化门的宫前横街宽为400 m, 商品交易的集中场所。其中,西市内 科举内容。因此,唐诗创作上没有明


由大明宫至丹凤门的丹凤门大街宽为 有大量外国商人的店铺,相当于一个 显的宗教倾向,诗文中所用典故、俗
176 m,南北向主轴朱雀大街宽为147 m, 国际贸易中心,这些外国商人包括波 句广泛引用于各家宗教。在李欣、岑
最窄的道路宽为39 m,甚至坊内供人 斯人、阿拉伯人等。正所谓“可观胡 参,杜甫等人描写音乐.舞蹈、绘画的
行的“十”字街(或“一”字街)也有 姬之胡戏,可购波斯之珠宝”。 诗篇中可以明显的品味出异域风彩。
15 m宽。最重要的是这样的道路宽度 (2)坊里遍布各类宗教建筑。本

并非从交通量需求而制,而是为体现 土祠庙建筑和各异域宗教建筑呈现出 2宋代两都的规划特点在宋词上


王者之风。 香火旺盛、朝拜者众多的景象。如宋 的体现
在文学上,唐代统治者一反魏晋 敏求的《长安志》记载:“僧寺六十四,
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为许 尼寺二十七,道士观十,女观六,波 2.1宋代文学最高成就——词
多中下地主阶级文人提供了比较宽广 斯寺二,胡袄祠四”。 词的雏形是配合“胡夷里巷”里

的出路,激发了他们对功名伟业的幻 (3)长安城作为当时世界上规模 歌曲的曲子词,后来出现了歌妓传唱


想。因此,“遍观百家”“好语王勤大 最大、经济最为繁荣的城市,其对异 的民间词。到晚唐,温庭筠等文人的
略”“喜纵横任侠”成为唐代诗人的共 域城市建设的影响极其显著。例如, 词兴起,经过五代十国发展至宋代趋

同风尚。反映在作品上便多是“济苍 中朝边境的渤海国的上京龙泉府、日 于成熟。与五言七言近体诗相比,词


生”“安社稷”“致君尧舜”之恢弘之作。 本古都平京城等,无论是功能布局还 更加适于和韵而唱,虽然宋词作家的

数量不比诗歌作家多,作品内容也不
比诗丰富,但由于唐朝人已经占领了
近体诗的主要阵地并取得了很高的成

就,从艺术特色和独创性看,词应为
宋代代表文学,毕竟一代文学作品应
有自己独特的时代风格。

2.2宋代两都规划建设与宋词创作
共同体现浓重的市井气息
在北宋都城东京城(图2)与南宋
都城临安城(图3)规划建设中处处体
现着浓重的市井气息与平民文化,主
要表现在:

(1)东京城道路较之于唐都长安
城,在数量与宽度上都有减少,较实
用,不讲形式和气派,更符合市民实

际需要而非帝王要求。临安城依水而
建,南北狭长,只有一条街道(御街)
贯穿南北,深抵宫城之内。这条街道

完全与商业大街结合在一起。东西向
图1唐代长安城规划布局示意图 有若干横街,联系里外城,方便普通

96规划师PUaI'1nER5
万方数据
百姓交通往来。

(2)东京城有“四水贯都”之称,
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都通过护

城河互相联系。因为“四水”是城市

供应和商业经济的主要交通线,所以
没有刻意修整河道以体现王者尊严。

至于临安城,更是因为东临钱塘江,西
就明圣湖,引水自由方便,城内小河

纵横,风景优美,所以兴修了众多私
家园林和商业楼阁“以供富商巨贾,市
中草民作乐”。

(3)东京城的市肆分布全城,沿
街、沿河开设各种店铺。城内甚至有
图2北宋东京城规划布局示意图 图3南宋临安城规划布局示意图
通宵营业的地方,称为“鬼子市”,城

内酒楼众多,全城有大酒楼72处,以
满足平民休闲娱乐。最有特色的是

“瓦子”,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 包围,再外由外城包围。官城、皇城、 总之,这种无视时事艰辛,歌咏

楼、酒楼甚至妓院,这种瓦子全城有 外城备有城墙围护,外城“密设马面、 风花雪月、儿女情长的词风,与不图

五、六处,而且规模很大,如《东京 战棚,密置女头,旦暮休整”(《(东京梦 恢复、满足现状、力求依城自保的都

梦华录》中记述“其中大小勾栏五十 华录》)。三套城墙下又设护城河以便 城建设特点表现出相同的消极麻痹、

余座,其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 防御。甚至偏安东南一隅的南宋都城 自我沦落的处世哲学。

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五千人”。 临安也是花费大量精力建设城防工
这些无一不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发达 事,而不是力图恢复以雪靖康之耻。 8元大都的规划特点在杂剧上的
及由此产生的繁荣的城市经济。临安 五代十国频繁的政权更迭,多由 体现
城不少居民从东京城迁来,生活方式 军变而起,北宋建国也不例外。为防

与东京城相同,市肆瓦子等平民服务 止军变,宋王朝刻意削弱了武将权力 3.1元代文学最高成就——杂剧


设施较东京城更为集中。 而重用文官,大幅提高文人的政治地 元朝取Ⅸ易经》“大哉乾元”之意

宋词从晚唐五代以来形成了婉 位,宋太祖甚至鼓励臣下“多积金帛 定名,作为一个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约的词风,且人们习惯于描写艳情。 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 而建立的朝代,元朝依靠强有力的军

由于从民间小曲发展到文人层面的 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文人的自发而 事手段,在武力上取得了全胜。但阶

词不算太久,词没有像诗那样被统治 主动的政治热情和欲望逐渐减少,开 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尖锐,人民武


者重视,因此较少受到“尊天理,窒 始被动的充当统治者的管理工具,这 装起义一直没有停止过。反映在文学
人欲”的理学思想影响。词间所表达 样反映在文学作品(特别是词)上便 上便是杂剧——这种基于宋代民间
的思想更加坦率与真挚,更加贴近平 是粉饰太平的浮靡之音,或是展现男 流行的宫本和说Ⅱ昌诸宫调发展起来

民生活。 女情愫的沦落之作,如晏殊、姜夔、 的文学形式的繁荣,主要原因如下:


吴文英,周邦彦等人的作品。 (1)元代君臣不如汉族君主的文

2.3宋代两都规划建设与宋词创作 北都南迁之后,张孝祥、辛弃疾 化底蕴深厚,他们未能有意识地主导


共同体现消极放纵、保守循旧的 等爱国词家另开豪放一派,作品悲歌 一种相对御用的文学形式,而间接

氛围 慷慨、志气昂扬、警顽起儒、激励人 默认了语言、论调相对大众化的杂

受宋王朝统治者外守内治手段 心。虽然豪放派在思想和艺术上达到 剧。

的影响,两宋都城规划建设保守、封 两宋词家最高水平,但无奈于宋王朝 (2)杂剧内容丰富,主要用戏剧


闭,特别强调城郭的防御功能。主要 的没落颓废,这种作为个体闪亮的时 冲突的表现手法来显示作品情节。这

表现在“三套方城”建设特点上,如 代强音失去了传承发扬的机会,而淹 与矛盾丛生的时代背景相一致。

北宋东京宫城居于正中,向外由里城 没于萎靡的婉约词风中。 (3)很多杂剧作品中宣扬了封建

201 0年第3期第26卷97

万方数据
紧密。这样一个行政组织都不健全的
民族却驾驭了拥有封建社会最广阔版

图的帝国,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可想象
的矛盾。

(4)大都城内划分为50个坊,但
这些坊也只是一个地段,并无坊墙及

坊门,这种形式上的对唐宋城制的尊
重和模仿与其实际功用效果之间又存

在着明显的冲突。

4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唐、宋、元
三个朝代,我们可以确信:中国古代

各个朝代的都城规划与其同期主流
文学形式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同一性。

这种同一性的基础就是当时的生产

图4元代大都规划布局示意图 力水平、生产生活习惯、民族矛盾及
特点、统治者的政治导向等时代背
景因素。确定这些,对研究中国古代
道德和宗教迷信,避免与统治者过于 朝一夫”的原则,继承和发扬了“三 城市规划建设特点必将起到重要作
正面的对抗,保证了其生命力。这样, 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 用。Ⅱ

杂剧在表现阶级矛盾的同时又避免 这反映了儒家“居中不偏”“不正不
与统治阶层的矛盾,使杂剧本身就是 威”的传统思想对其营造观点的影
[参考蒯
[1]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
一对矛盾体。 响。但其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 学出版社,1963.
如此,;中突、矛盾成为杂剧的主 宗教信仰也在城市建设中留下了深 [2]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H].北京:建
题,也成为元大都规划建设的主题。 深的印记。 筑工业出版社,1987.

(1)丽正门抵re,c,阁的南北轴线 [3]康震.长安城建筑与唐诗审美文化内涵
[J].文艺研究,2007,(9).
3.2大都的规划建设从设计之初 与和义门抵崇仁门的东西轴线道路并
[4]宋敏求.长安志[H].经训堂丛书本.北
就存在矛盾 未实际相交,而是迁就于“海子”(湖 京:中华书局,1991.
大量的规划建筑书籍指出大都的 泊名)的特形自然断开。这充分体现 [5]程大昌.雍录[H].北京:中华书局,2002.
建造者为汉人刘秉忠,而忽略了另一 了少数民族对自然特有的敬重,同样 [6]王景慧,阮仪三,三材.历史文化名城

位重要的规划者——同样来自游牧民 的特点还表现为城内河道依地形布 保护理论与规划[H].上海:同济大学出版


丰上1999.
族的也黑帖尔。重用前者是元统治者 设,收放自如,不施人工刻意雕琢。甚
对中原文明的承认与妥协,重用后者 至将湖泊命名为“海子”,也体现了故
[作者简介]
则是对自身传统思想、理念的维护。 地北疆的特点。
杨秋生,注册规划师,现任职于聊城市勘察
大都城就是这种冲突的折中产物。 (2)大都城北部正中是驻骑兵和 规划设计院。

毡帐的地区,而且面积占全城的1/6。 阮仪三,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

3.3大都城的规划内容体现了中原 这样,圆顶攒尖的毡帐与歇山硬山的 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苏金龙,注册规划师,现任职于聊城市勘察
礼教与本邦文化和谐的冲突 传统汉居又一次形成对抗。
规划设计院。
元大都(图4)最为完整的遵循 (3)大都城内各种衙暑并非如唐
了《周礼・冬宫・考工记下》所记的 制那样集中于皇城之内,而是散设于
[收稿日期]2009-04—16;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f-I,国中 全城各处。这也体现了元代封建制度
[修回日期]2009-08—24
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市 的行政组织还不十分健全,联系还不

98规矧师pLRmERs
万方数据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