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8

第一单元、亲情歌吟

一、我们看菊花去

研讨与拓展(P11)

1.“我”与“姐姐”的感情融洽。姐弟俩从小一起在桂林上小学,一起长大,所以感
情很融洽。

“我”与“姐姐”的感情很深厚。“我”对患病姐姐的同情,以及姐姐被关感到无
奈又感伤,体现出姐弟俩的深厚感情。

“我”与“姐姐”姐弟情深。爸爸知道姐姐信任“我”,所以把带“姐姐”到医院
的任务交托给他。

2.“我”的脸第一次发热是当“姐姐”在三轮车上旁若无人地放声唱起歌来时,车夫
回头古怪地朝姐姐看了一眼,让“我”感到很难为情。“我”的脸第二次发热是当
“姐姐”说家人不会关她起来的时候,让“我”对“姐姐”心怀歉意,“我”被迫
利用“姐姐”对“我”的信任,把患有精神病的“姐姐”骗进医院接受治疗,使
“我”的内心充满矛盾又无奈。“我”的脸第三次发热是当“姐姐”挣扎着要逃离
医院时,医院里的人对“我”和“姐姐”指指点点,甚至窃笑,让“我”感到难
堪。

3.在“我”的眼里,“姐姐”并不是精神病病人,而是一个爱猫又爱花的善良女孩
儿。“我”是为了完成父亲所托付的任务,才把“姐姐”送进精神病院。

4.略。

二、给母亲梳头发

研讨与拓展(P16)

1.本文的主旨是感激母亲的恩情及抒发对母亲的怜悯之情,以此传达孝道。

2.作者在第四段采用插叙叙述手法的用意是承上启下,作者把时光倒流,回忆儿时母
亲梳头发的情景,与文章后面部分由作者为母亲梳头发,相互呼应。

3. 例句 修辞手法 作用
(a) 我想她大概是舒服地困着 比喻修辞手法 以婴儿沐浴后形容母亲在沐
了,像婴儿沐浴后那 浴后被女儿梳头发时身心放
样…… 松的状态。
(b) 不要惊动她,不要惊动 反复修辞手法 强调作者对母亲的怜爱。
她,好让她就这样坐着,
舒舒服服地打一个盹儿
吧。

4.略
三、祖父、后园、我

探究与练习(P25)

1.因为“我”年纪还小,只觉得好玩儿,不认真学习。

2.祖父天天使用一种方法抓掉孩子的帽子是为了让孩子可以轻易找到帽子。

3.“另是一个世界了”在小说中象征着作者所向往的自由、无拘无束的世界。

4.略。

三、祖父、后园、我

探究与练习(P25)

1.略。

2.诗人从儿子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和活力。

3.这是因为在北半球温带国家,四月份是春天的开始,春暖花开,春光明媚、春风拂
面,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我觉得这样的表达方式很贴切,可谓是匠心独运。

4.诗中采用重重叠叠的比喻是为诗歌增添美丽的意象,衬出诗中的意境,流露出清新
自然的感情。

第二单元、生活乐章
一、湖心亭看雪

研讨与拓展(P34)

1.以上句子写出了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为下文“独往
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2.“独”字充分体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遂流俗的生活方式,表现他孤高
自赏、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与俗人为伍的孤独。

3.作者运用白描手法画出一幅水墨隐约、笔调空灵的湖山雪景图。

4.对方是为这深夜偶遇知音而喜出望外,也是深夜赏雪的一大收获。

5.(a)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
看雪。
(b)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
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二、理想的下午

研讨与拓展(P39)

1.看两个车主吵架,情侣斗气;吃街头的点心;欣赏卖唱的或耍杂的;潇洒躲避阵雨

2.以上句子表达了作者悠闲自在的心境。

3.“不断的更换场景,不断的移动”运用了反复修辞手法,为了强调不停止的状态;
“蜿蜒的胡同、窄深的里巷、商店的橱窗,就像牌楼一样,穿过便是,不须多作停
留”运用了排比修辞手法,增强语言气势和表达效果。

4.略。

三、游戏者

探究与练习(P44)

1.(a)悲欢离合
意思:悲伤和欢乐,离别和团聚,泛指生活中的种种境遇。
造句:电影总是让人瞬间体验悲欢离合所有的情感。

(b)百无禁忌
意思:什么都不忌讳。
造句:他豪爽耿直,说话办事直来直去,百无禁忌。

(c)衣冠楚楚
意思:形容穿戴整齐、漂亮。
造句:那个衣冠楚楚的青年彬彬有礼地向每一个人问好。

2.本文以老妇的对话为线索贯穿全文。

3.第一段:叙述老妇的浓妆;第二段:叙述老妇的凤眼;第三段:叙述老妇的对话;
第四段:叙述老妇的儿孙。
作者对民间艺人像游牧民族、像候鸟的漂泊人生寄予同情。

4.“亮”本是形容词,这里作动词,描写出“光华”不发亮。

5.戏班子中上了年纪的演员,靠着浓妆艳抹也能扮演妙龄少女。

6.比喻。把戏班子比喻为游牧民族,突出具体形象。

7.略。
四、脚印

探究与练习(P49)

1.把乡愁比喻如感冒一般,病恹恹,提不起精神,有点伤感,要好几天才痊愈。

2.拾脚印的传说让作者回顾自己色彩绚丽的年少岁月,进而展开大胆的想象,除了拾
自己的脚印,还可以拾起他人的脚印,甚至是其他旧迹。

3.“高楼”比喻故乡。

4.略。

5.略。

第三单元、借景抒怀
一、始得西山宴游记

研讨与拓展(P60)

1.(a)僇 lù (b)惴 zhuì (c)斫 zhuó (d)箕踞 jī jù (e)攒蹙 zǎn cù

2. 作者说经过这次游西山,才知道以前的经历,根本算不上游览。真正的游览由这次
开始,因为作者以前的游山玩水,只能说到过有山水的美景的地方,只是逃避现
实,而未曾领略过与万物自然为一的逍遥境界,未曾得到真正的逍遥游之乐。所以
他说:“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3. 角度 西山的“怪特”之处
远望 西山高耸独立,有别于其他小山丘。
俯览 西山邻近各州的土地,地势高低起伏,有的深邃,有的低洼,有的像
蚁冢(垤),有的像虫穴。
环视 青烟白云萦环缠绕,与天相接。

4. 作者游西山前,心情忧惧不安,满怀贬谪失意的悲苦。他登西山远望后,感悟万物
为一,物我两忘的境界,从残酷现实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得到精神上的自由,因此
心境平静。

5.(a)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状的,我都游过了。
(b)这座山的特别突出,与小土丘不一样。
二、柔佛古庙

研讨与拓展(P62)

1. 事物 象征意义
打桩机 现代化的发展,威胁古庙的存在,致使诗人“辗转难寝”。
鸟雀 不知古庙历史的年轻一辈胡乱评论古庙的存在价值。

2.华裔先贤漂洋过海,从北南下(南移),因思念而“北望”。

3.不一样。老蜘蛛象征南来的先贤,肯定古庙的价值;鸟雀象征没有历史观、唯利是
图的新一代,否定古庙的价值。

4.繁华指的是现代人所构建的现代化设备。为了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足,现代人忽视了
古庙的存在。足蛩经过古庙的现代人匆忙的脚步,平日很少驻足关心古庙的存亡。

5.略。

三、古晋海唇街

探究与练习(P66)

1.古晋海唇街一大特色是高低不平的五脚基。这是由于那里的店屋分几期完成,逐渐
才连结起来,因此走起路来一脚高一脚低的。

2.作者在文中第二段引用传说是为了使古晋海唇街富有传奇色彩,既丰富了文章的内
容,又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 街道 特征
(a) 亚答街 亚答街曾是一条河,河中停泊着卸货的小船。
(b) 花香街 凌晨五时就响起了咯咯咯的木屐声,许多小贩一早就出来贩卖
糕点和蔬菜,挑夫挑着木炭叫卖,清洁工人开始清理粪便,街
坊互道早安的声音清晰可闻。
(c) 甘蜜街 印度人正开始摆卖甘蜜与各种香料,香味弥漫空间。而河岸的
鱼、肉巴刹,挽着菜篮和用“猪肉叶”包着肉类的妇女更是络
绎不绝。到了近午,穿着纱笼的马来妇女们从对面江搭舢舨过
来,上街购买日常用品。

4.略。

四、急雨即事

探究与练习(P68)

1.两棵石榴树,分别开出红色和白色的花儿。这两棵石榴树,分别种植在作者梦里和
旧居的庭院的两旁。

2.作者看到很久没有开花的石榴花开得灿烂,闷热午后的心境转而开朗,眼界随之开
阔了。
3.犹如急雨不分高低打湿一切来说出佛法看待一切众生平等的观点。

第四单元、素描人物
一、五柳先生传

研讨与拓展(P78)

1.(a)古今异义词

例句 词语 古义 今义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许 处所 许多、也许
每有会意 会意 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悟 领会别人没有明白的意思
亲旧知其如此 旧 旧交 过去的

(b)一词多义

例句 词语 词性与含义
因以为号焉 以 介词,用。
以此自终 以 动词,可不译。
或置酒而招之 之 助词,的。
葛天氏之民欤 之 代词,他。

2.性格特征: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志趣爱好:好读书,不求甚解。 性嗜酒,期在必醉。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3.“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
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著文章。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
虽然贫困,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

4. 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二、木兰诗

研讨与拓展(P81)

1.略。

2.木兰买马鞍和马匹;木兰凯旋归来

3.因为花木兰有许多美好的品德,即勤劳善良、坚毅勇敢、英勇善战、建立功勋。此
外,木兰爱护亲人又报效国家,对国家忠心,又不慕高官厚禄。这些都死代表中华
文化的良好品德,也是人们理想中完美的形象特征。

4.略
三、忆父亲

探究与练习(P86)

1.父亲随着祖父的意愿到海外留学,说明他很孝顺。父亲在哈佛大学图书馆寻找知识
的样子,突显他求知若渴的个性。父亲鼓励孩子写作,并要求写得“真”,说明他对
任何事情都讲究合乎情理的态度。父亲以幽默大方的态度看待小报的无根据报道,说
明他大度且大气,不把不实传闻放在心上。父亲发明打字机,展现了他对梦想的坚
持。

2.这是为了突显父亲对梦想的热忱与坚持,强调父亲合情理和“真”的形象。

3.作者对父亲感到自豪,也很敬仰父亲。父亲开记者会,作者借他人之口赞扬了父
亲。

4.人都有缺点,不可能完美。因此,有智慧的人能够包容别人或自己的一些小缺点或
轻微的弱点。

5.略。

四、子夜昙花

探究与练习(P89)

1.(a)昙花是恩师的遗物,昙花一如恩师沉默,与昙花静静相处,对作者并不是难
事。
(b)昙花已垂首含苞,在没有期待之下有收获,是一种获得恩赐的心情。
原因 作者借花喻师,恩师已经过世,作者见花如见恩师,原本没有期待,昙花的
含苞,好比与恩师的重逢,因此让作者情绪起波澜。

2.不屑在白日与红尘争艳(不争名夺利)、幽雅绝俗(清丽脱俗)、绽放姿态极为狂
放(为理想奋斗,即使牺牲也无怨无悔)

3.略。

4.最后一段表达作者对人生价值的独特感悟和理解。

5.只要学生追随老师的信念,师恩必将得以延续,人生磨难必将得以战胜。
第五单元、智者言说
一、庖丁解牛

研讨与拓展(P98)

1. “道”指的是规律,是自然的法则;“枝”,是操作熟练的过程。

2. 庖丁解牛 情况 原因
始解之时 目见全牛,月更刀 不懂规律
三年之后 目无全牛,岁更刀 懂得规律
方今之时 游刃有余,刀刃若新发于硎 运用规律

3.我认为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他掌握了解牛的自然规律,并在反复实践中积累
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虽然他掌握了规律,但还是谨慎小心,从不大意。

4.庖丁“以无厚入有间”,绝不勉强硬砍,所以他的刀用了十九年仍然锋利如新。养
生的道理也是如此,顺其自然,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

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研讨与拓展(P100)

1.时间:1082 年 3 月 7 日
地点:沙湖道中
人物:同行、“余”
事情:遇上风雨
感受: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2.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风雨,词人无所畏惧,甚至置之不理。他心情轻松欢快,还可以
淡然自若地走在风雨中。

3.词中的“风雨”,既指野外途中所遇的风雨,也暗喻人生的险途。

4.略。

三、传习录·萧惠问死生之道

探究与练习(P102)

1.王阳明在这里并没有谈论生死问题,他所论的是生活的终极意义问题,而终极意义
只是做君子圣人时时践行的事而已。

2.王阳明所说的“息有养,瞬有存”,指的是把握生命的每一时刻,充实生命,完成
自我,存养天心,然后才能将此心直通天心。

3.他们的看法是一脉相承的。孔子把思考的重心放在对“生”的探讨上,王阳明认为
知昼夜即知死生。
4.略。

四、菜根谭·气象要高旷

探究与练习(P103)

1.只要做到时常自我反省,才能够清醒做人。

2.略。

3.略。

第六单元、真情挚爱
一、更漏子·玉炉香

研讨与拓展(P111)

1.此句刻画了一个为离情所苦,辗转无眠,以致眉翠淡褪、鬓发散乱,倍感暗夜绵
长、衾枕苦寒的孤独寂寞的闺妇形象。

2.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之苦没有人可以理解。它与“偏照画
堂秋思”呼应,可见“秋思”即是离情。

3. 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这个表现手法将思妇内心的空寂和一夜无眠的状态表
现得含蓄、深沉而真挚,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4.略。

二、声声慢

研讨与拓展(P113)

1.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抒发女词人无法排解的愁情。

2.这首词可以用“愁”字概括全词。整首词的逐字逐句、一事一物都在抒发愁情,加
上动作、神情、环境气氛等的侧面渲染,积累了许多愁绪的种子,在最后以“愁”
作为结束,牵动全词。

3.词人一早起床便若有所失,满屋子到处寻找,寻找丈夫,寻找昔日美好时光……由
于丈夫刚刚去世,而夫妻感情笃深,所以词人不愿意相信丈夫已经离去。思之深,
见之切,恍恍惚惚之中总觉得丈夫仍在家中,于是找了又找,寻了又寻。结果是
“冷冷清清”,一无所获。

4.伤心时刻,耳边传来大雁的叫声,抬头瞧见一群大雁飞过,这南去的秋雁正是在北
方时见过的,增添了词人思乡的惆怅。

5.词人以“晚风、谈酒、归雁、黄花、梧桐、细雨”,婉曲到借景抒发种种愁情,却
不露“愁”字,为最后一句的愁情推向高峰作铺垫。
6.绵绵细雨“点点滴滴”,没完没了地打在窗前的梧桐树叶上,使她本来郁闷的心情
更添伤感。

三、行行重行行

探究与练习(P115)

1.诗的开头叠用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是为了制造沉重的压抑感和痛
苦伤感的氛围。“行行”言其远,“重行行”极言其远,兼有久远之意,翻进一
层,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于是,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为诗
更添沉重与悲痛之感。

2.诗中出现的两次“相去”,第一次的“相去”与“万余里”组合,指两地相距之
远;第二次的“相去”与“日已远”组合,指夫妻别离时间之长。

3.“万余里”指的是万里,形容两人相隔万里;“天一涯”指的是天一方,形容两人
各在天之一方。

4.“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运用比兴手法来喻对乡土的依恋。

5.离别的日子越来越长,相思之苦使人日渐消瘦。

6.“浮云蔽白日”的浮云比喻他乡的人;而白日则比喻丈夫。

四、当你老了

探究与练习(P117)

1.“炉”可以是生活熔炉,可以是爱情熔炉;“火炉”能给人温暖。“火炉”在此诗
的意象是炽热的爱情。

2.没有。因为诗人说“爱如何竟已逸去了并且在头顶的高山踱蹀”,他在头顶的山上
流连,不忍离去,最后在一群星星之间,隐藏了自己。

3.诗人采用对比的手法巧妙地表达自己的一片深情。“多少人恋爱你喜悦雍容的时
刻,恋爱你的美以真以假的爱情,有一个人爱你朝山的灵魂内心,爱你变化的面容有
那些怔忡错愕。”

4.略。
第七单元、艺术维度
一、虾趣

研讨与拓展(P126)

1.(a)hóng (b)yū (c)fǔ (d)jiàn

2.(a)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b)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
(c)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炙:烤熟的肉)。

3.根据作者的看法,齐白石的《虾趣》逼真传神、惟妙惟肖、布局生动、素朴中体现
深厚、耐看。

4.这引资料说明法不但丰富了文章内容,还侧写了齐白石的形象。

5.作者主要从虾的颜色和动作来描写自己对虾的了解。

6.略。

7.略。

二、撑伞的人

研讨与拓展(P130)

1.略。

2.原本用以形容依仗权势,玩弄手段,蒙蔽群众,多用于贬义。在这里贬义褒用,指
有权势改变现状。

3. 人的态度 山山树树的态度
远望 昂头微笑
害怕 英姿勃发

4.略。

5.略。

6.“如果……就”在该段落的作用是表转折关系,是为了突出强调转折连词后的内
容。
三、盆栽盆景一席谈

探究与练习(P134)

1.
盆子里的花草树木

盆植 盆栽 盆景

随意种在盆子里 枝干经过整理形 经过点缀的,以


的花草树木。 成美态的树木。 树木为主的布
景。

2.这是因为作者的花草树木种类多、品种稀有,而且作者把花草树木裁剪得精致美
丽,吸引观众的注意。(可供例子加以说明)

3.(a)“如果……就”表转折关系,是为了突出强调转折连词后的内容。
造句:如果不珍惜水源,地球就会变成一片荒漠。
(b)“除了……还”表递进关系,说出盆景以树木为主体外,也会以许多装饰品点
缀和布置,展现盆景的美观。
造句:俊康除了学业成绩好,还懂得以礼待人,所以深受师生的爱戴。
(c)“因为”表因果关系,后续分句说出前行分句结果的原因,即说出作者恨不得
每天有新作品的原因。
造句:观众对这位喜剧演员的演技赞不绝口,因为他的表演进步了许多。

四、瑶公特

探究与练习(P141)

1. 艺术家对创作的态度及其作品的艺术魅力可以通过多维度的画作分析展现出来。

2. 音乐与画作平行介绍艺术家与艺术品,让读者展开联想,更具体地说明画作的艺术
魅力。

3. 达·芬奇的轮廓是浮动的,沐浴在雾雰似的空气中,他只有体积;波提切利的轮廓
则是以果敢有力的笔致标明的,体积只是略加勾勒罢了。

4.微笑:完全含蓄在口缝之间,口唇抿着的皱痕一直波及面颊。脸上的高凸与低陷几
乎全以表示微笑的皱痕为中心。下眼皮差不多是直线的,因此眼睛觉得扁长
了些,这眼睛的倾向,自然也和口唇一样,是微笑的标识。
眼睛:没有瞳子,全无光彩。达·芬奇故意摒弃平凡的点睛技巧,所以这副眼神蒙
着一层怅惘的情绪,与她的似笑非笑的脸容正相协调。
头发:从脸旁直垂下来,除了稍微有些卷曲以外,只有一层轻薄的发网作为装饰。
手:手上没有一件珠宝的饰物,而是沉静地,单纯地,安放在膝上。这是作品中神
秘气息的遥远的余波。

5.作者引用乔尔乔内《牧歌》的情节是为了与达芬奇画中的蒙娜丽莎的手作出对比,
反衬后者的高贵与特出之处。

第八单元、修身明理
一、邹忌讽齐王纳谏

研讨与拓展(P149)

1.齐王纳谏后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
得头等奖赏;书面规劝我的,得二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评论(我的过错)让我
听到的,得三等奖赏”。

2. 齐王下令奖励进谏的臣民后,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改善了齐王施政的弊病,提
高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很多诸侯国的尊敬。

3. 他善于因小见大,推此及彼,通过“比美”的生活小事,类比逻辑推理,引起齐王
的共鸣,成功劝谏。

二、月,阙也

研讨与拓展(P153)

1.花不一定会盛开,而月是一定会“缺”的。

2. 汉民族能够接受生活中的不如意,并坚强地生活下去。

3. 因为在现实世界里没有真正的“圆”。

4. 月亮不曾圆或缺,有盈虚变化的是月光,而不是月球本身。

5.(a)设问。能引起读者的注意,还能启发读者思考,也可以加强作者想表达的思
想。
(b)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章的
气势和说服力。

三、神奇的丝瓜

探究与练习(P157)

1.怡然:形容喜悦。
泰然:形容心情安定。
悠然:悠闲的样子。
坦然:形容心里平静,没有顾虑。

2.“我”对“那一根细秧能否承担得住两个瓜”的担心是多余的。
3.没有过高的期望;惊奇;担心;安心;欣慰

4. 丝瓜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还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
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让它们尽情地长,也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

5.作者以丝瓜生存的智慧,为我们带来的启示是,我们要静默地适应环境,顽强地生
长,也要有为顾全大局而牺牲小我的精神以及自我约束的能力。

四、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

探究与练习(P161)

1.为了凸显大树的高大魁伟,令人尊敬。

2.虔诚、尊敬——嫉妒——自卑、伤感——自信、自强

3. 作者以大树对比小草。用大树的生命悠久对比小草的生命短暂,用大树的声名远播
对比小草的平凡缈小,用大树的庄严伟岸对比小草的柔软弱小,以此突出小草的坦
然与自信、乐观与坚强。

4. 小草不畏强权、不惧风雨。

5.以上的句子是递进复句。“何况”表递进关系,递事分句用反问句形式把基事分句
的意思推进一层,从小草在庄严的大树面前毫不自惭形秽的行为,延伸到人类也不
应在庄严的大树面前自惭形秽。

6.略。

第九单元、书香盈袖
一、送东阳马生序

研讨与拓展(P169)

1.通过对比,推出论点,使其鲜明而有说服力。

2. (i)家境贫寒,无书可读 (ii)无师求教难 (iii)远道求学,备受艰苦

3.作者是个求知若渴、坚毅不屈、刻苦耐劳的人。(结合课文的例子,写出自己的看
法即可)

4.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学习要有主动性;学习要勤奋刻苦;求学之路是艰难
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

5.(a)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
(b)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c)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d)我求学时的勤恳艰辛情况大体如此。
二、劝学

研讨与拓展(P172)

1.“学不可以已”。作者以比喻论证论证这一中心论点。作者以青出于蓝;冰寒于
水;輮木为轮比喻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比喻学习可以提升
一个人。

2.学习可以弥补一个人的不足。

3. 学习的态度 比喻句
学习贵在积累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不积蹞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学习要坚持不懈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学习要专心致志 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4.(a)表并列关系。可译成“和”。
(b)表修饰,可译成“地”。
(c)表因果关系,可译成“因而”。
(d)表假设关系,可译成“如果”“假如”。

5.(a)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
还要寒冷。

(b)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
(c)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
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6.略。

三、读书的艺术

探究与练习(P182)

1. 方面 读书者 不读书者
外表 优雅、讨人欢喜 面目可憎
谈话 健谈、有风味 内容狭窄、语言无味、只和相识
者谈话
生活模式 多姿多彩、可通往不同的世界 机械化、刻板

2. 如果一个人能够找到自己最爱好的作家,那么,他与作家之间便很容易在心灵上产
生联系,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由此,他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容易浸润在作家所创设
的精神世界理,更容易从书籍中吸收灵魂的粮食,从而真正达到读书成就自我的目
标。
3.作者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欧阳修对读书环境不讲究。

4.略。

四、学问与智慧

探究与练习(P187)

1.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
问。

2.(a)运用引用修辞手法,引用文言名句来论证观点。
(b)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地证明了学问对于智慧的重要性。

3.“不但……而且”表递进关系,说明我们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突显两者缺一不
可。
造句:这座桥不但设计独特,而且结构也很坚固。

4.学问与智慧是相辅而行的,缺一不可。

第十单元、生命礼赞
一、西北有高楼

研讨与拓展(P195)

1.诗中的“徘徊”形容乐曲的回环重叠。

2.通过侧面的暗示,琴声的描摹,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
3.抒发了知音难寻的感慨,表现出听者对歌者的深切理解和同情。
4. 诗人借高楼上的歌者之悲伤抒写的是自己的人生感受,“知音难寻”是一种具有广
泛社会性的苦闷、悲伤和期待。
5.略。
二、一朵午荷

研讨与拓展(P201)

1.略。

2. 一般人观荷,大多只欣赏荷花的艳丽,但是荷除了花,还有藕、叶、淤泥等,荷花
有开有谢;就像爱,有恋爱、失恋等。因此,真正懂得欣赏荷的任何姿态与情境,才
真正懂得各种爱。

3. 说明作者在不同阶段对荷的不同感受,提高感悟的层次。这样写不但丰富了文章内
涵,更显示作者的诗歌造诣,另一方面,更明确的表达他当时的感受。
4. 一般作者咏荷,都是写荷的清丽脱俗、出淤泥而不染,大多写荷的盛况;《一朵午
荷》着重点在残荷,从残荷悟出人生哲理。这样的切入点更显新意,也提高了文章内
容层次。

5. “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是全文的中心点。作者从对此句的含义感到不解,
再加以思索、感悟,最后升华此句。

三、这个世界的音乐

探究与练习(P209)

1.音乐为生物所共有。人类作为地球生物的一份子,必须要尊重及善待其他生物。

2.略。

3.(a)白蚁在蚁穴中用头部敲击地面,发出打击乐式的声音,有着高度的组织规律,
“就像定音鼓部的谱号”。
(b)尽管蝙蝠发出的许多声音是为了捕获昆虫的特定需要,但某些声音也毫无功利
目的,只是为了彼此交流或休息时的娱乐。
(c)鸟类在许多事务性声音(警告、惊叫、求偶、宣布领地、征募新友、要求解散
等)之外,还会发出“大量的、重复出现的美妙音乐”。
(d)蟋蟀、蚯蚓、座头鲸等所发出的声音就显得更为气势磅礴、波澜壮阔,令人不
禁为大自然的雄浑天籁所深深感染。

4.这是生物的共同特点。音乐是从杂乱到有序,从无生命到有生命的一种过程,而且
音乐能用以表达情感。

5. 作者认为画眉发出声音不只是在进行“事务性通讯”,而是在进行不带功利性质的
“音乐演唱”。

6.略。

7.略。

四、一蓑烟雨任平生

探究与练习(P213)

1.(a)累赘:(事物)多余、麻烦。
造句:我删减了许多累赘的文字,让文章读起来更精炼易懂。
(b)吊诡:奇异、怪异。
造句:人最难的就是学会怎么平静地面对离别,而这个世界的吊诡之处就在
于:当你学会平静地对待离别时,那个人已经在你心里永远不会走了。
(c)匮乏:(物资)缺乏;贫乏。
造句: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的精神却是丰盈,更懂得发现和珍惜简单的
快乐。

2.上面句子中的“一如往常”指的是还是像以前一样,表示已经一段时间了。
3.
作者的背包

看医生前 看医生后

• 一台笔记型电脑、一本精装 • 一个钱包、一袋面纸、一支
书、一叠讲义夹。 口红、一串钥匙。
• 带自己认为非常有必要带在 • 只带真正需要的东西。
身上的东西,以备不时之
需。

4. 当我们需要的愈少,负担就愈轻,生活得更自在。

5. 苏东坡能在满山骤来的风雨中卸下所有防卫,只用最简单的装备与心情,迎向前
去;而作者也不再为了以备不时之需把不必要的累赘带在身上,反而精简成只带几
样必需品出门,心情更轻松自在,肩膀的酸痛也会随之减少。

6.略。

7.略。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