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一、室內火災之溫度變化過程

建築物之室內起火後,其擴展之過程,可用溫度之時間變化說明之。如圖 4-l 所示 0 至 A 為「起


火」之階段。在此階段中,室內之溫度尚不太高(室內溫度通常以室內中央上方靠天花板之位置測定
之)。而其時間之長短,亦隨火源與著火物種類之不同有鉅大之差具。例如: 將煤油爐或酒精爐踢翻
於地氈之情形,其起火階段之時間,短至近於零。反之,若是煙蒂落於床褥中,導致棉被起火時,
某時間可能需要數小時之久。

圖 4-1 室內火災之一般的經過

火源點燃可燃物起火後、再擴燃至家具ˋ板壁等媒介可燃物時,已與起火種類無關,而係隨該室之條
件燃燒,擴展火勢。圖中之 A 點,即相當於內部裝璜材料著火之時刻,此後溫度就急遽上昇。
火焰由板壁垂直上竄,當到達天花板後,即改向水平方向急速擴展。不久,不但天花板全面,
即整個室內亦頓時陷入火海,此種現象,一般稱為閃燃(flash over)。此時室內溫度亦達最高點,亦
即圖中之 B 點(閃燃點簡稱 FOP)。B 點以後,火焰不斷在室內迥旋,一切可燃物繼績燃燒,迨大部
份之可燃物焚燒殆盡後,火勢亦開始衰退,溫度亦 C 點向 D 點緩慢下降。D 點以後,只剩下一時燒
不掉的大塊木料餘燼堆置地面。此種情況如任其擱置,則觀場附近將可長時閒繼續保持高溫,室內
溫度亦一直維持在 200~300℃前後,不易下降。
以上過程為一般室內火災之狀況,以溫度之時間變化表示。圖中 0 至 A 稱為第一成長期(first growth
period) ,A 至 B 稱為二成長期(second growth period)。B 至 C 為最盛期,C 以後稱為衰減期(decay period)。

二、火災中之溫度
依據東京大學第一次實體木造建
築物之火災實驗,火災中之室內
溫度與時間變化之狀況如圖 4-2 :
A 一最初呈白煙,後轉黑煙
B 一由窗口開始冒出火焰
C 一側壁開始冒出火焰
D 一板壁燃燒
E 一最高溫度 1,078℃(8 分鐺)
F 一板壁全部燒毀
G 一僅餘木骨
H 一倒塌

自東大之實驗後,類似之實體火災實驗,在日本各地相繼進行。一般木造建築物火災,其最高溫度約
為 1100~1200℃(最高 1340℃,最低 1102℃),此高溫之持續時間,800℃以上者並不太長,1000℃以上更是
只有 1~4 分鐘。尤其一樓地板附近,通常不會成為高溫,即使成高溫其時間亦極為短暫。不過,400℃左右
之持續時問,一樓中央以上之高度處,約由 4 分 30 秒 344 分 25 秒。地板附近因餘燼之故,則可達 2 小時以
上。各地實體火災實驗之結果,並非一致,由所有實驗記錄整理後,定出一條標準曲線,作為耐火木材加
熱試驗之資料,以及防火構造之基礎。此曲線稱為「.木造建築物火災溫度標準曲線」(圖 4-3)。
當一棟木造建築物燃燒時,其鄰接建築物之壁面,受到火焰與輻射熱之雙重作用。此時若以火源棟外
壁下端為標準,來測定對鄰建築物壁面之溫度,將同一溫度之各點連接成等溫線,則鄰棟建築物高度(h),
可用下列公式: 即 h = pd2,(圖 4-4) d 一距火源之距離(m)
h 一鄰接建築物之高度(m)
P 一延燒係數
又火災時之「溫度一時間曲
線」,如以普通木造建築物
之火災溫度標準曲線作為一
級曲線時,各時刻溫度為一
級線之 3/4 (840/1120)為二級
,溫度為一級之 420/1129 者
,視為三級,溫度為一級曲線
之 260/1120 者視為四級,(圖
4-5) ,則隨距離 火源棟之遠
近,其等溫棧之變化狀況,可用圖 4-6 表示之。而各等溫線之 P 值,則如表 4 一 l o

依據上述實驗之推論,若距離 起火木造
建築物 5m 處,高度 4 m 之房屋,其建
材只要使用能抗拒 3 級如熱曲線之材料
,即可保安全。若距離 7m,高度只有
1m(即 4 級曲線右下方部份)之建築物,
儘管雖屬木造者,亦無延燒之危險
(不考慮飛火之延燒)。

三、火災之輻射熱及其延燒危險界限
火災時火焰所呈之顏色,主要係浮游於火焰之火粉以及碳素微粒所形成,而火焰之輻射熱,亦是由於
這些物質熱放射之結果。
建築物受到輻射熱後,是否引起延燒,防火造與一般木造稍有不同。防火造者,若外壁與內壁木材接
觸點之溫度超過 260℃時,即有危險。一般木造者,則表面溫度超 250℃時,即有延燒之虞。形成危險界限
溫度之輻射熱量,在氣溫 20℃無風時之狀況下,約為 4,000kcal/m2h。若風速在 3m/sec 下,則為 7,006kcal/
m2h。因此承受之輻射熱量超過此值者,即有延燒之危險。
輻射熱依據火災面之大小,時間之長短而產生距離之差異。火焰面積愈大,火災時間愈長,輻射熱到
達之距離愈遠。最遠甚至可達 100 m 以上。 '
木造建築物之延燒,一般而言,不外乎接焰、輻射熱與飛火三種原因。接焰與輻射熱二者常是相互作
用,尤其是近距離之延燒,火焰接觸造成之加熱與輻射熱,幾乎是同時作用,距離稍大者則是輻射熱先行
加熱,木材溫度昇高到一定點後,一旦火焰前端接觸時,瞬間即行引火。若距離更遺者,則受輻射熱加熱
之木材,可能接觸飛散之火星而引火。即使無接焰或火星之狀況,若木材承受大量之輻射熱時,
亦可能無焰著火造成自然起焰。
輻射熱雖向前後左右上下各方放射,但熱源主要來自火焰
及赤熱部,故輻射量乃與火焰面積以及輻射時間成正比。
如果有風時,由於火焰向下風流動,下風之輻射熱自比上
風為大。輻射熱量約為燃燒物總發熱量之 25~50%。其他熱
量則因傳導或對流之關係,向大地或空間散失。兩建築物
若外壁皆為木板壁時,其輻射熱之安全距離如表 4-2
表 4-2 木造建築防止輻射熱延燒之安全距離
1˙通風控制燃燒(Ventilation controlled) '
初期火場通風口流入之空氣量尚不足使所有的可燃物同時燃燒,因此燃燒速度乃受流入之空氣量所決定,
與可燃物之表面積無關。尤其燃料數量龐大而通風極差的地方 (如地下室、戲院、密閉式玻璃惟幕),
其燃燒速度與期間之延長,均 為通風狀況所控制。(圖 4-7)此時若打破窗戶或暢開大 門時,火勢必然蔓
延並促進燃燒速度。
2˙燃料控制燃燒(Fuel controlled)
火場通風口增大,進入之空氣量充足時,其燃燒速度已與通風流量無關。此時之速度係由燃料之表面積
所控制。(圖 4-8)燃料控制會因為室外較冷空氣之大量滲入,使室溫降低,延燒持續時間縮短。但火焰
猛烈之故,亦容易經由開口 向上層延燒。尤其天花板較低之樓層,危險性更大。

衰退期(Decay Period)
最盛期過後,隨著可燃物的燃嬈殆盡,火勢逐漸轉弱。當室內已可一覽無遺時,已進入衰退期。此時
期開口部尚不斷有火焰噴出,但顏色已淡,烟亦極為稀薄,室溫仍然極高。不過,不久後溫度即呈垂直下
降,堆積物堆置地板上,形成餘燼。 閃燃(Flash over)係指室內起火後,火勢逐漸擴大過程中,因燃燒所生
之可燃性氣體蓄積於天花板附近,此種氣體與空氣混合,正好進入燃燒範圍之際,一舉引起火形成鉅大之
火苗,使室內頓時成為火海之狀態。(圖 4 一 9)不過,有時因條件之差異,此種狀況並不十分明顯。

閃燃發生後,人在室中已無法生存,故所有人員必須在此之前向室外逃生,此外,由於閃燃而激烈燃
燒所生之烟,大量向室外噴出並流向整棟建築物,故舉凡火源附近或同一樓層之人員,亦應儘可能在發生
閃燃之前,利用樓梯或其他避難設施逃至安全處所。根據此原則,閃燃點在決定避難容許時間之目標上,
具有重大之意義。在避難對策上,延遲到達 F.O 時間之措施,至為重要。
火災發生後至達到閃燃(F.O)為止之時間,稱為閃燃時間,簡稱 F.O.T。F.O.T 之久暫,受到各種因素
之影響,其重要者有下列各種:
(1)房間內可燃物的間隙(spacing) `
(2)點火源之尺寸(size)與位置(location)
(3)房間開口部之尺寸與位置
(4)風向及風速
(5)房間形狀與尺寸
(6)房間內可燃物之數量與尺寸,堆積之高度等

燃嬈之熱氣流
耐火建築物之火災,由窗口或開口部噴出之火焰,常燒破上層窗戶之玻璃,擴大延燒。因此窗戶開口
愈大,延燒危險性愈大。窗戶之形狀,橫度愈長,火焰愈容易為壁面吸住,亦即愈容易成垂直上昇之勢,
造成上層窗戶之破裂。玻璃所以會破裂,乃是因裏外熱膨脹不同之故。普通厚度 3mm,大小 50cm2 之玻璃
板,通常熱氣流之溫度達到 500℃時,即會破損墜落。為防止此種情形發生,(1)窗戶儘可能採取縱形,(2)
使火焰到達上層窗下端之溫度在 500℃以下。
所謂縱形窗,即縱向之長度比橫向之意,此型之窗火焰向外噴出時,其尾端遠離側壁,不致順外壁上
昇,因此上.層窗玻璃承受之熱氣流溫度較低(見圖 4-15)。反之橫形窗者火焰將沿側壁向上流動(圖 4-16),
極易燒破上層之玻璃。

圖 4-15 縱形窗之火焰流動狀態 圖 4-16 拱形窗之火焰流動狀態

窗之上端,若無建築物者,則火陷之流動取決於窗之高度,與寬度較無關係。惟若窗之上層有建築物
時,其火焰流動軌跡, 與寬度/高度之值,關係密切。此值愈大(即窗戶愈寬),火焰愈向內側,上層被延燒
之危險愈高。反之,此值愈小(窗戶呈縱形),火焰尾端愈向外側,危險自然愈小(見圖 4-17)。
由上圖可知,火焰距離窗頂愈高,溫度愈低,延燒之危險愈小。而欲降低到達上層窗火焰之溫度,可
用側壁之高度調整之。所謂側壁(spandrel)係指兩層樓窗與窗間之壁體部分。此側壁之距離愈大,防止下層
火焰延燒之效果愈大。此一距離需為若干始可避免向上層延燒,通常可藉計算求出。當然延燒之危險除窗
口之大小外,尚與室內可燃物有關。但窗口大小與可燃物量若已知悉,則防止向上層延燒所必要之側壁高
度,可由下圖 4-20 求之。
例如: 窗高(H) = 2m ; 窗寬(W) = 3m ; 窗面積(A) = 2x 3 = 6m2 ; 則 A√H = 6 / √2 ≒8.5m5/2
若室內可燃物量在 75k&/m2 以上時,則需有 2m 高度之側壁始能防止延燒。惟通常之建築物,其樓層
高度均在 3.5m 以下,要設置 2 m 高之窗戶及 2m 高之側壁顯然有困難。因此只有在外壁作向外突出之簷,
以延長火焰中心軸經過之路程,減低危險。圖 4-21 係表示窗外突出叨 cm 屋簷時,所需之側壁高度。從圖
中可知,同樣室內可燃物量在 75kg/m’時,側壁只需 1.5 m 即可。

關於側壁之高度,我國建築法規中絲毫未曾提及。日本建築法規上規定至少需有 90cm 以上。事寶上


以此高度至為不安全,故需以突出之屋簷補救之。又火焰不但有向上竄昇之性質,同樣亦有沿外壁水平行
走之特性,因此除設屋簷以阻止向上延燒外,垂直方向亦宜設置突出物,以防止火焰向水平擴展。前述玻
璃窗之耐熱溫度約為 500℃,實際狀況下,由於窗框之固定方法或其他原因,在 150℃時亦可能造成破裂。
故為防止下層窗戶之火焰向上層延燒,除增加側壁高度,設置突出屋簷外,可兼採鐵絲網玻璃,改善窗框
或併用水幕撤水設備等方法。惟根本上仍以縮小窗口尺寸,減少室內可燃物量較為重要。

地下建蒸物火災
由於人口集中都市之結果,部市土地飛漲,在寸土寸金之情況下,建築物除向高空發展外,並向地下
征伸。因而近年來地下街、地下建築不斷出現。尤其建築法規通常要求高樓設置地下停車場或防空避難所,
而此類地下空間,却於大樓完成後,常被變更用途,充作倉庫、儲藏室、甚至作為餐廳、超級市揚、舞廳
等公共揚所之用。此種地下建築物,不但遣潛藏鉅大的危險,也造成新的消防問頸。

一、地下建築物之種類
就消防之立場而言,地下建築物可分為下列幾種
(1) 地下室 : 亦即高樓建築物之地下階層。此種地下灣一般只有樓梯或電梯涌往建築物之地而層,而別
無出口通往室內。雖然面積末像地下街之廣闊,但多數原先設計與結構,僅係供停車場或防空避
難所之用,其後始變更用途,予以隔開、裝璜,因此形成消防上之諸多問題。
(2) 地下街 : 即地面下設有飲食店、百貨店、娛樂湯所等各種店舖,形成一個街區,有不特定群眾可自
由進出。通常面積均相當廣大,且有多處出入口與地面相連。
日本建築法規,對於地下街之定義為:「供公眾使用之地下步道,與面臨該地下步道設買之店鋪辦
公室及其他類似楊所構成之地下設施,屬於供公眾使用之道路或站前廣場之範圍者 」(註 41)。此
外,日本對於非利用道路成車站廣場開設之地下街,另將其稱之為「地下建築物」。凡設有店、
辦公室、停車場、倉庫等設施之地下工作物,或可連絡建築物地下部分而供一般通行用者,乃至
建築物之地下部分可連絡前述之地「工作物者均屬之(註 42)。我國法令規定統稱為地下街。
(2) 地下道 : 為縮短區間門距離,減少交通事故或防止交通阻塞所建立之地下車道及人行道。例如:穿
越鐵路或海底之隧道、地下道,以及台北、高雄火車站前之地下人行道等屬之。

二、地下街之特性
地下街對於行人而貢,無疑提供無比之方便。第一,不必受日曬雨淋之苦,第二,無車輔之噪音、排
氣及事故之危險,第三,不受信號之拘束可自由通行。基於以上之優點,地下街之範圍愈大愈佳。但
是巨形化之結果,反面也產生下列特性:
(1) 人口密度大一一日本昭和四十五年大阪梅田他下街經實測,平均達到 0.5 人/ m2。
(2) 形態複雜化一一通常地下街除為商店街外,亦是停車楊,鐵路與公路車站之所在地。呈現極為複
雜之形態。不但災害發生時危險性高,綜合之管理亦甚困難。
(3) 方向乃迷失一一由於空間大,內部構造複雜,進入後易迷失方向。

三、地下建築物火災之特性
地下建築物之結構與密閉式之高層建築極為相似,因此地下建 築之火災與高樓火災,顯示之特徵,亦
有甚多相同之處。玆將二者相似之處列舉如下:
(1) 二者在救火時,均需利用樓梯(或電梯)到達起火地點。
(2) 二者發生火災時,均濃烟密佈,充滿有毒氣體。尤其地下層火災,其開口部較高樓更少,空氣不足,
更易產生大量之濃烟。
(3) 二者均呈現高溫灼熱。由於熱量無法消散,燃燒熱蓄積之結果,自然形成高溫、高熱。而地下建築
因四周完全封閉之故,火災溫度更高,經常超過 1000℃以上。
(4) 二者火災時,均有迅速向上延燒之特性。但高樓火災只有火點以上層階立即陷入危險。而地下層一
旦起火,地面層以下各層頓時陷入危險。故危險性與嚴重性較高樓尤有過之。
(5) 二者均逃生不易。高樓因距地面遙遠,通路轉折,地下層則漆黑無光,加上隔間、通道、門戶或雜
物之阻碍,逃生均極不易。高樓尚有陽台、窗戶以供呼吸新鮮空氣,地下層則在濃烟高熱中,在短
時間內即有生命危險。
(6) 二者之搶救均極困難。高樓樓層太高者,雲梯車難以到達,搶救至為困雛。而地下層因高溫高熱,
搶救人員必須擔帶空氣瓶始能入內,故無法長久滯留其內。此外,漆黑無光,燃燒狀況判斷困難,
無法採取有效之防禦行動。

地下建築物火災,除上述與高樓火災有相似之特徵外,尚有下列特殊之處:
(1) 地下建築物火災現場瞬息萬變。地下層因結構複雜,用途分歧,因此隨時可能產生不同之情勢,呈現一
種極不安定之狀態。例如: 原本只有地下層燃燒之火災,因火勢竄昇,瞬間可能造成大廈頂樓,甚至整
棟大樓同時燃燒之狀況。又地下室常儲藏危險物品,設置高壓電力設備,隨時可能產生爆炸或意外事件
,形成複雜之火災形態。
(2) 搶救工作危險重重。地下層之救火工作,因受上升之濃烟與高熱之壓迫,困難重重。有時救火人員進入
地下層時,因新鮮空氣之突然侵入,而造成易燃氣體之”複燃”,造成極端之危險。
(3) 火點發現之困難。由於地下建築火災經常延誤發現,消防隊到達時已隔相當時間。此外搶救時內部漆黑
無光,加上濃烟充斥其間,火點不易發現,搶救難以採取有效措施,故近年來消防隊均攜帶紅外線火源
探測器,以便即早發現火源。
(4) 對火勢之發展頗難掌握。地下建築之火災,因缺乏充足之空氣,其燃燒一直呈燻僥狀態。由於濃烟阻碍
視線,對於火勢是否向上移動,甚至是否越過水柱所及之範圍,頗難確定。延燒狀況既難掌握,防禦措
施亦難對症下藥。
(4) 水損嚴重。高樓火災滅火之水流,可由上層經樓梯或其他出口流往地面。而地下層火災之射水,完全積
於地下建築之中。因 此水損至為嚴重,經常氾濫成幾呎深之水澤。非但影響救火之進行,對財物之損
害更難以估計。

四、地下建築物之防火計劃
(1) 地下建築物應實施嚴密之火源管理,設置適當之防火區劃。
(2) 有充裕之空間,以防災害發生時產生混亂。
(3) 居室與通路構造簡明,不致發生迷路。
(4) 任何地點均極易上至地面。
(5) 萬一停電,亦能維持最低限度之機能。

為達目標,除多設連絡地上之出口,不設死巷,標示燈及指標明確外,最根木之方法,莫過於設置
與地上外氣相通之「光庭」、「地下花園」、開放式地下廣場等。設置此等場所等於明確指示特定之位
置,不但可減少迷路,也可幫助避難與排烟效果。地下街之弱點,無異一舉掃光。因此,建設地下街時
勿一昧追求經濟性之效益,預留充裕之空間才是正確之觀念。此外設置一元化之管理體制,使地下街綜
合之機能充分發揮,嚴格取締妨害防火門開閉之物品存放,乃至軟體之防火對策認真執行等皆極重要。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