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WENHUA JIANSHE 文化建设

“文化中国”与海外华裔的中华民族认同※
◎ 崔海亮

【摘 要】 海外华裔“花果飘零”的生存状态、对“主体身份认同”的反思以及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的冲
击,促成了“文化中国”观念的形成。海外华裔不仅在历史上对中国革命做出过巨大贡献,在
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仍然认同“中华文化”,积极支持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把“文化中国”
作为国家的一项发展战略,有利于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利于创造一个和平、友好、稳定的
周边环境,有利于向世界传播中国正面的文化价值,展示中国的良好文化形象,也有利于构建
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势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 “文化中国”;海外华裔;文化软势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图分类号】 G1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139(2014)01-0141-8

根据美籍华裔 学者杜维明的介绍,
“文化中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统一中国”的提案,得到
国”这个命题的提出最早是在1987年,比较系统 了两岸民主人士和文化学者的积极响应。杜维明
地提出则是在19 9 0 年。当时杜维明在参加夏 威 提出的“文化中国”观念也得到了台湾学者傅伟勋
夷东西文化中心主办的“做中国人的意义”( The 和大陆学者刘梦溪、萧萐父、袁伟时等人的积极
meaning of Being Chinese)的国际学术会议上正 呼应。
“文化中国”成为全球华人共同关注的一个
〔1〕
式提出了“文化中国”这个概念。 后来,
“文化 问题。
中国”这一概念便从英文世界扩展到中文世界, 国外对华裔华侨的研究主要采用社会学、民
影响越来越大,日渐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的新话 俗学、地理学、文学等跨学科的方法,重视对华
〔2〕
题。 与此同时,在1988年的台湾,出于以“文化 裔群体的微观研究〔3〕,而国内学者主要注重对华
统一中国”的考虑,国民党元老陈立夫提出的“以 裔华侨的宏观研究,主要集中于华裔华侨发展历

※ 本文为2012年西藏民族学院青年学人培育项目:“西藏青年学生民族心理认同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2myQP03)的阶段性研
究成果;2013年陕西省博士后科研项目“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传统生态伦理”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崔海亮,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西藏民族学院副教授,陕西 西安 710127。

2014年第 1 期 141
ZHONGHUA WENHUA LUNTAN

史的研究、东南亚华裔华侨研究、华裔美国文学 视吾人共同遭遇之悲剧,齐谋挽救,勿使吾人沦于

研究等方面。 虽然国内学者也自觉地运用了人类 万劫不复,则幸甚矣。”〔4〕唐君毅把中华文化看作
学、民族学、历史学等跨学科的方法,但是在世界 是“树”,把海外华裔看作是“花果”。华裔虽身在
主要移民国家的移民政策与民族政策研究、中国 海外,但心在中国。唐君毅把华裔孤悬海外看作是
少数民族的海外华裔研究、海外华裔的政治和文 “中华民族文化之树的花果飘零”,这一形象的比
化认同研究方面还比较薄弱。特别是从“文化中 喻道出了千万海外华裔的心声。处于复兴中国传
国”的视角对海外华裔的文化认同研究还刚刚起 统文化的使命感,唐君毅认为只要华裔能“自作主
步,这一研究领域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宰”,
“无论其飘零何处,亦皆能自植灵根”,
“使
自清末中国人到海外谋生创业以来,经过一百 中国之人文世界,花繁叶茂于当今之世界”,
“各地
多年的发展,海外华裔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 区之中华儿女之共同发心与努力,终可形成一社会
政治、文化群体,他们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不 文化的包围圈,建立一海上的中国文化长城,再形
仅对居住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而 成一社会文化上之回流反哺的运动……而使中国
且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物质和精神上 在二十一世纪,成为人的文化之中国。”〔5〕
的支援,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当今的海外华裔仍然 海外华裔在空间上与祖国大陆相疏离,虽然
对中华民族有深沉的文化认同。在中华民族走向 在居住国创业安家,但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所特
伟大复兴的今天,
“文化中国”成为联系全球华人 有的凝聚力,他们对祖国、对亲人仍然有深深的眷
的精神纽带,对于凝聚全球华人的力量,增强中国 恋,这使他们很难融入居住国的文化生活圈。因
的软势力和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此,在心理上会有一种失落,心理上的失落又导致
都具有重要意义。 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与依赖。
(二)对“主体身份认同”的反思
一、
“主体身份认同”的全球化背景
“主体身份认同”( self- identity )是西方早期
“文化中国”观念的形成与海外华裔的生存 启蒙哲学以来所思考的一个问题,主要追问人的
状态以及后现代视野下“主体身份认同”思潮的 生存及意义:我是谁?我从何而来?我要到哪里
兴起密切相关,没有对现代性的批判与反思就不 去?在经历了以主体为中心的启蒙身份认同、以社
可能形成“文化中国”的观念。 会为中心的社会身份认同、后现代去中心身份认
(一)“花果飘零”的生存状态 同三次大的转变后〔6〕,特别是经过西方马克思主
20世纪60年代,现代新儒家第二代的代表人 义学者阿尔都塞、德里达、福柯对西方的现代性进
物唐君毅客居香港,有感于当时中华传统文化衰 行批判后,西方的逻格斯中心主义被解构,全球普
落的局面和海外华裔的生存处境,他写了一篇《中 遍产生了主体认同危机。在后现代主义的视野下,
华民族之花果飘零》的文章,其中写道:
“至于对 主体认同不再有统一的标准,主体也不再拥有恒
此中华民族之文化之树之花果飘零,则我自顾己 定不变的身份认同感,主体认同被解构为残破不
身,同兹命运。……梦魂虽在我神州,而肉躯竟不 全的思想碎片。
幸亦不得不求托庇于此。……唯盼共发大愿心,正 在 2 0 世 纪 末 和21世 纪初,许 多学 者对主体

① 参见李安山《中国华侨华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概述》,周南京主编《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总论卷),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梁
志明《世纪之交中国大陆学术界关于华侨华人的研究》,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庄国土《回顾与展望:中国大陆华
侨华人研究述评》,《世界民族》2009年第1期;周南京《中国华侨华人研究六十年感言》,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9年第12
期;刘泽彭:《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7月1日;曾少聪《建国六十年来的人类学华
侨华人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9年第4期。

142 FORUM ON CHINESE CULTURE


WENHUA JIANSHE 文化建设

身份 认同问题 进行研 究。代表 性的著作有查尔 暴力恐怖组织,不断挑起事端,制造民族分裂,导


斯・泰勒的《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安 致一些地区民族冲突、宗教冲突不断发生,一些民
东尼・吉登斯的《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民族国家 族独立国家政权更迭频繁。这种民族分离主义严
与暴力》,弗里德曼的《文化认同与全球化过程》 重影响了民族国家的政权稳定、民族团结与国家
等,这些著作主要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视角研究主 统一。另一方面,也不断强化了个体对族群的归属
体认同的形成过程和基本特征。另外的一些著作 感。
如塞 缪尔・亨廷顿的《我们是谁?—— 美国国家 对于海外华裔群体来说,全球化的民族分离
特性面临的挑战》、《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 主义浪潮也必然会强化他们对族群归属的思考。
建》、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曼 受种族歧视和排华运动的影响,华裔群体很难融
纽尔・卡斯特的《认同的力量》等对文明之间的冲 入居住国的民族群体,华裔与外族之间总是存在
突、国家认同、族群认同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这些 文化上、心理上的鸿沟。一个繁荣、稳定、统一、发
著作都从不同角度指出,现代国家在建构国家认 展、强大的中国是孤悬海外的华裔心理上的安全
同的过程中,面临着因民族主义觉醒、宗教冲突、 保障,海外华裔生存境遇的改善与中国国际地位
移民、跨国恐怖势力兴起等所带来的巨大挑战。其 的提高息息相关。2008年,奥运圣火在传递过程
中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在国际学术界引起较 中遭到“藏独”分子的干扰,许多海外华裔与“藏
大的争论。 独”分裂势力作斗争,坚决支持与保护奥运圣火。
杜维明认为,当今时代全球化与寻根意识同 一些华裔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说明西藏的历史真
时并存。所谓的寻根意识主要包括族群意识、性 相,揭露“藏独”的分裂阴谋。海外华裔的这种爱
别、语言、祖国、阶级和宗教。
“这些塑造现代文明 国行为也极大地感染了中国国内的民众,中华民族
的各种不同的根源的力量,在面向21世纪的今天, 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大发扬。这也充分表现了
不仅没有削弱,而且在高度工业文明的社会也日益 海外华裔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
〔7〕
加强。” 强烈的寻根意识是对以西方文明为中心 (四)“文化中国”的涵义
来同化世界多元文化的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挑战。 在主体身份 认同与 族群认同的全 球化背景
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不论是在发展中国家 下,海外华裔也在思考“做中国人的意义”。 1990
还是发达国家,都刺激了主体身份认同和民族意 年,在夏威夷东西文化中心主办的“做中国人的意
识的觉醒。 义”的国际学术会议上,杜维明正式提出了“文化
在主体身份认同危机的全球化背景下,海外 中国”这个概念。他认为“文化中国”有三个意义
华裔对自己的民族 文化身份 认同也不断 进行思 世界组成。第一意义世界包括中国大陆、中国港
考。现代化、全球化促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生死 澳台地区和新加坡,主要是由文化和种族上都属于
相搏,也导致不同民族的多元文化冲突融合,海外 “华人”(即西方所谓的Greater China)所组成的
华裔的民族文化认同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 世界。它不仅是一个政治文化的观念,也是一个精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样的寻根意识最终导致 神意义世界的观念。第二个意义世界是中国本土
其对中华文化的思考与认同。 和港、澳、台、新加坡以外的、散布并侨居于世界
(三)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的冲击 各地的由华人所组成的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
冷战结束后,受苏联和东欧民族分离主义的 太平洋地带乃至北美、欧洲、拉美、非洲等世界各
影响,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兴起,非主体民族的民 地的“华人社会”。他们自视为属于中国的“离散
族分离主义倾向在全球范围蔓延。这种民族分离 族裔”(diaspora即唐君毅所说的“花果飘零”),习
主义倾向带有强烈的暴力色彩,往往组建自己的 惯上被称为“华侨”。第三个意义世界包括所有在

2014年第 1 期 143
ZHONGHUA WENHUA LUNTAN

国际上从事中国研究以及关切中国文化的学人、知 年来,华裔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都做出了重大
识分子、自由作家、媒体从业人员、企业家等国际 贡献。
友人群体。这一群体和中国既无血缘关系也无婚 (一)海外华裔的贡献
姻关系,甚至不懂汉语,但他们力求从思想上理解 在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立志推翻清政府,
〔8〕
中国,并将这种理解带入各自不同语系社会。 杜 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革命活动得到海外广大华侨政
维明认为相对于第一、第二意义世界而言,第三意 治、经济、舆论宣传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有些华
义世界在塑造文化中国方面所起的作用超过前两 侨则直接参加了推翻清王朝的武装起义。
个世界作用的总和。 在抗日战争时期,海外侨胞发扬爱国主义的
杜维明提出的“文化中国”是相对于“政治中 光荣传统,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援祖国抗战,
国”和“经济中国”而言的,它超出了特殊的地域、 开展了抗日救亡运动和国际援华活动。华侨在全
国籍、种族和语言的界限,由各种不同的意义、价 球各地成立诸多抗日救亡爱国组织,他们以舆论
值、象征符号所组成。也许杜维明对“文化中国” 声援、集资筹饷、捐款捐物、回国效力、组织义勇
三个意义世界的划分或可争议,但毫无疑问,他提 军参战等不同方式,为中华民族夺取抗日战争的
出的这个问题是面对时代提出的一个十分现实的 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问题,也是在中西文化冲突的全球化背景下,中国 新中国的成立,极大地激发了海外华侨的爱
知识分子所应关注的一个问题。在传统与现代、中 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他们不顾列强封锁,放弃国
国与西方、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中,
“文化中国” 外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回国效力。新中国经济、
的意义日益清晰,为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为中 科技迅速发展的成就,与海外华侨的贡献密不可
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了一 分。
个全新的思路。强调“文化中国”作为全球华人的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华侨回国投资设厂,不断
精神纽带,也为全球华人提供了思想交流的话语 扩大与国内的经贸往来,支持祖国的现代化建设。
平台。也正因此,
“文化中国”的提出立即得到全 东部沿海的迅速崛起与海外华侨资金、技术方面
球华人的积极回应,特别是海外华裔对此问题更 的支持息息相关。许多华侨心系祖国,在国际舆
加关注。加拿大的文化更新研究中心主办的《文化 论上不断发出中国的声音,扩大了对中国的正面宣
中国》季刊,主要刊发海内外学者有关中国哲学、 传,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今后改革开放的
文学、史学等思想性的高端论文,在全球华人刊物 道路上,海外华侨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该杂志的主编梁燕城先生 (二)剪不断的乡愁
一直倡导“文化中国”的理念,关注并积极参与中 对于台湾的中国人 来说,大陆一直就是他们
国的民主政治和民生建设。2012年,他作为海外 “剪不断的乡愁”。台湾著名诗人 余 光中的《乡
华人的列席委员被邀请参加了第十一届全国政协 愁》脍炙人口,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会,并提出了一个“建立中国文化共同体”的提案,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
其中就包括“文化中国”的理念。这个事实表明, 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
“文化中国”理念已经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
并极大可能地影响中国的文化外交政策。 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
头。”不过那浅浅的海峡毕竟阻挡不了游子对母亲
二、心系中华的文化情结
的思念,也阻挡不了祖国统一的历史进程。
“叶落
华裔虽在国外创业发展,但他们无时无刻不 归根”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许多海外华裔都
在关心着中国的发展,牵挂着中国的命运。一百多 希望能把骨灰埋在故土。于佑任的《望大陆》总是

144 FORUM ON CHINESE CULTURE


WENHUA JIANSHE 文化建设

让人唏嘘不己: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我会说:我是中国人,在越南出生,然后在汉堡长
大陆不可见兮,唯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 大。但对我而言,我是中国人这一点很明确,因为
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 我不仅说中文,吃中餐,且(像中国人这样)受教育
茫,山之上,国有殇。”生前不能回大陆,死后也不 的。可以说,我是一名自豪的中国人。”(访谈21)
能安葬故土。但是要把他葬在高山之上,死后也要 最年轻的受访者在汉堡出生,是唯一一位自
看到亲人团聚、祖国统一。对祖国的热爱,对故土 称是“德国人和汉堡 人”的受 访者,但他 强调他
的眷恋,对强大祖国的渴望一直是海外华裔永恒 无论如何知道自己的“根”。
“当然我是一名中国
的思乡主题。 人!”(访谈12)
海外华裔思恋故土,大陆民众也没有忘记海 只有一 位 受 访者(是男性)称自己“既是中
外游子。早在1925年,针对香港、澳门、台湾、九 国人,也是越南人,但同时也是德国人”。(访谈
龙、广州湾、大 连、旅 顺被 列强割占的现状,闻 24-2)
一多写下了《七子之歌》,呼吁政府收回七个“游 由这些言谈材料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越南华
子”。今天,除台湾外,那些地方已经回归祖国。在 裔认同自己的“中国人”身份,当然这个“中国”应
全球华人的共同努力下,台湾、也包括钓鱼岛、南 该指的是“文化中国”。
海群岛在内的所有中国领土,也必定要回归祖国。 2.故乡认同
(三)“香蕉人”抑或“鸡蛋人” “我从哪里来和我的出身是什么,这是两码
文化是通过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的,但在传承 事。因为我的故乡始终是中国。……我从未去过中
的过程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代人对文化都 国,我在越南出生以及在那生活过。因此可以说那
会进行创造性的发展。海外华裔经过几代人的发 里是我的家乡。但我最初的故乡是中国。”(访谈
展,受居住国社会或社区文化政治的影响,对中华 19-1)
文化的认同必然会有一些改变,但是对于中华民 多数越南华裔 认同的故乡是中国,但这种认
族的核心价值观,对于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同主要来自于父辈的言传身教,由于父辈对中国故
却仍然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乡的认同,从而自己也认同中国故乡。但这种感情
所谓的“香蕉人”指的是海外华裔虽然仍然 相对父辈而言要淡得多。甚至也有认同越南和德
是黄皮肤,但内心已经被西方文化所同化,已经变 国为故乡的。
“白”了。所谓“鸡蛋人”指的是海外华裔虽然生 “我们得分开说:越南是我们的家乡,而中国
活在白人的国度,穿着洋装,拿着洋人的薪水,但 是我们的故乡,是祖先的故乡。通常我们对故乡没
内心仍然是中国心,仍然是“黄”的。那么当今的 有亲身体会的印象。我们没有在那生活过。……
海外华裔到底是“香蕉人”还是“鸡蛋人”呢?我们 比如对于我儿子而言,德国是家乡,越南是故乡,
来看一下德国图宾根大学对旅德越南华裔有关中 中国就更生疏了。他对中国仅是事实上有兴趣,但
华民族认同的一个调查报告。 没有特别的感情。他生活的世界是德国。”(访谈
德国图宾根大学汉韩学研究所对在德越南华 19-2)
裔的自我身份认同、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三个 以上访谈说明,越南华裔对故乡中国的认同
〔9〕
方面进行了调查。 会随着代际的传承越来越淡化。
1.身份认同 3.中华民族认同
“当有人问我来自何方,那我会说,我来自越 “当我听到中华民族时,我会想:我们都是中
南,但我是中国人。”(访谈4) 国人!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我当然也属于
“我是中国人,这个很确定!如有人问我,那 它。父母是来自中国的。……由于战乱他们寻找另

2014年第 1 期 145
ZHONGHUA WENHUA LUNTAN

一个地方求生,然后落地生根。他们在那生活了 考虑,我们为那些海外华裔做了什么?我们能为那
好些年头、在那工作、开商店,直到越南由于战乱 些海外华裔做些什么?面对当今国外的排华运动,
变得不稳定,然后他们不得不再次离开家园。可以 我们应该在政治上对海外华裔给予支持,最起码
说,无论我们生活在世界哪个角落,我们始终是中 也应该在道义上给予声援,让海外华裔知道,他们
国人。”(访谈19) 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中国在支持着他们。
在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方面,所有受访者的
三、
“文化中国”的发展战略
观点一致,都认同中华民族。有些受访者强烈要求
海外华裔认同自己的“中国人”身份: 当今中国的海外华裔大约有4500万①,这些华
“因为我们就是中国人,所以我们得承认我 裔的绝大多数对中华民族都有强烈的文化心理认
们是中国人。我们是真正的中国人。而不是大概地 同,也都关注中国的发展,渴望中国的富强统一和
说,因为我在越南生活过,所以我是越南人。不是 国际地位的提高,并愿意为中国的发展提供经济、
这样的!无论我去哪,我始终是中国人。……我总 舆论和道义上的支持。充分发挥这些海外华裔的
是说,我是中国人。在这个世界上,不管是小国还 作用,把“文化中国”作为国家的一项发展战略,
是大国,到处都有我们中国人。因此可以说,我们 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意义。
中国人真的很伟大。我们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不管是在哪个国家,在中国大陆、台湾、德国、越 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
南 或 美国,所有那里的中国人在我眼 里都是同 “十八大”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
胞。”(访谈9) 标。
“一个民族的文化影响力是最深远最恒久的
一些受访者强调他们作为海外的中国人同属 影响力,不同的文明形态是区别不同民族的最本
扩展的中华民族时,还谈了他们的愿望,他们希望 质的东西,是民族性格的最本质的体现,自觉把建
中国政府能接受其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设‘文化中国’作为今后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我们海外中国人在国外生活了好几代,经常 目标,用‘文化’向世界说明中国、展示中国坦然和
想念我们的祖国。但我想反问一下,是否祖国也会 自信的文化气度,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不容回避
想到我们?我们自认是华侨,但大陆的中国政府是 的艰巨使命。”〔10〕从当前中国的实际来看,中国作
否把我们看成中国人?我们中国人从未忘记我们 为经济强国已为世界所公认,作为政治大国也在
的祖先来自哪里。但反问一下,中国政府现在认可 逐渐崛起。特别是在当前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中,中
我们是中国人吗?尽管我们入籍,在心底很清楚: 国所表现出的高姿态、大视野必然会产生更大的
我们国籍是德国,但当我们为此想想,如我们照实 影响力,中国作为政治大国在世界事务中将发挥
说的话,我们仍旧是中国人。这个事实是我们无 更大作用。但是,中国当前还不是一个文化强国,
法改变的。希望中国的政府有一天能接受我们。” 文化发展相对落后,而这一点最终会制约中国的
(访谈13) 经济、政治发展。所以十八大报告又提出,
“文化
这些越南华裔无论生活在越南还是德国,无 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
论是被歧视(越南的排华反华倾向还是比较严重 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
的)还是生活优裕,都始终没有放弃对中华民族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
的认同,而且希望中国强大,希望中国政府接纳他 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
们。这一点真的值得我们反思。那么,我们就应该 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社会

① 此数据引自国侨办副主任许又声 2009 年 4 月 21 日在深圳的讲话,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4 月 28 日。

146 FORUM ON CHINESE CULTURE


WENHUA JIANSHE 文化建设

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树立 领土争端等问题上摩擦不断,周边关系紧张。军
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就要建立优秀传统文 事战略研究学者戴旭提出“C形包围圈”理论,认
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中华民 为从海上到陆地,中国已经被美国形成了“C”形
族精神的人文精神。因此,应该把“文化中国”作 的大包围,如果我们不能采取有力的应对措施,美
为国家的一项发展战略。 国将会在2030年左右肢解中国。① 戴旭的观点可
(一)建设“文化中国”有利于解决民族团结 能有所偏颇,但并非危言耸听,在中国崛起的背景
与国家统一问题 下,我们还是应该增强危机和忧患意识。突破美国
在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的冲击下,我国的民族 对中国的“C形包围圈”,不仅需要中国综合实力
分裂主义活动猖獗,
“疆独”、
“藏独”、
“台独”分 的提高,还需要我们有高超的战略决策。如果我
裂势力的存在,严重影响着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与 们通过“文化中国”战略来增强海外华裔的凝聚
国家统一。建设“文化中国”,增强全球华人对中 力,发挥海外华裔在民间外交方面的作用,影响甚
华民族的认同,充分发挥海外华裔在舆论宣传方 至改变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对华战略,不仅是可能
面的正面引导作用,有助于扼制民族分裂势力,实 的,也是可行的。
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三)建设“文化中国”有利于向世界传播中
另外建设“文化中国”也有利于解决 棘手的 国正面的文化价值,展示中国的良好文化形象
“钓鱼岛问题”。19世纪时,琉球王国与中国的关 中国不仅是一个具有悠久文明的国家,也是
系是“朝贡体系”的一种国际关 系模式,琉球国 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
是当时中国的“藩属国”,认同中国的传统文化。 同”的多元文化观念和“和谐世界”的理念有利
1879年琉球被日本强行占领。但是直到今天琉球 于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在西方新闻传播镜像
复国运动就从来没有中断过。因此,从文化上来 中的中国,是一个愚昧、落后、践踏人权、专制独
讲,不仅钓鱼岛属于中国,琉球群岛也属于中国。 断的国家,美国甚至把中国划入“邪恶国家”的行
现在有学者提出“不仅台湾及其附属诸岛(包括钓 列。要改变西方社会对中国的负面印象,不仅需要
鱼岛列屿)、澎湖列岛要回归中国,历史上悬而未 国际社会的“中国声音”,也需要国外华裔群体的
〔11〕
决的琉球问题也到了可以再议的时候”。 我们 正面宣传,充分发挥华文教育与华人传媒的作用,
应该强调与琉球的文化联系,增强琉球民众对中 特别是发挥杜维明所说的“文化中国”的“第三意
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支持琉球独立运动,支持琉 义世界”的作用。那些在国际上从事中国研究以及
球民众与中国的自主交流,促进钓鱼岛回归中国。 关切中国文化的学人、知识分子、自由作家等媒体
(二)建 设“文化中国”有利于团结全 球华 从业人员,虽然和中国既无血缘关系也无婚姻关
人,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打破现有的战略格 系,但他们力求从思想上理解中国,他们对中国正
局,创造一个和平、友好、稳定的周边环境 面宣传的作用比华人的宣传影响更大。通过发挥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 这些国际传媒的作用,全面宣传中国的文化,展示
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中国威胁论”在西方大肆 中国的良好形象。
流行,中国周边国家也有一种深深的不安全感。受 (四)建设“文化中国”有利于构建中华民族
“中国威胁论”的影响,不仅许多西方大国采取了 共有的精神家园,形成共同的文化信仰,有利于提
扼制中国的政策,而且东亚、东南亚、南亚的一些 高中国的文化软势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的周边国家也加强了对中国的对抗,在经济、 在民族认同方面,绝大部分海外华裔都以中

① 戴旭的主要观点可参考其著作《C形包围:内忧外患下的中国突围》,文汇出版社,2009年。

2014年第 1 期 147
ZHONGHUA WENHUA LUNTAN

国人为自豪。他们维护国家统一,盼望中国富强。 计的海外华人,须要一个更为宽广的文化理念,可
新一代华人华侨在向居住国传播中国文化方面热 以用‘文化中国’,以别于政治和经济上的中国。这
情高涨,从而在国际上兴起了“汉语热”、
“中国文 ‘文化’一辞包括中国所有少数族裔的文化,这文
化热”。海外华裔坚持中国的传统习俗,同时把中 化上的中国,也不限在中国地域,也是全球华人所
国的武术、茶道、书法绘画、园林建筑艺术、中医 重的,代表人类文明中的一个精神资源,具有普世
药等中国传统文化融进社区建设,每逢中国传统 价值。当代文化共同体的文化理念,就是‘文化中
节日举办的大型文化活动更是展示了中国传统文 国’,从精神上统一多民族的中国,带来文化上的
化的风采。在海外华人社团的呼吁下,纽约、旧金 多元和谐,建造中国人的骨气和灵魂。”〔13〕
山、悉尼等地还把中国的春节作为公共假日写入法 “文化中国”与经济中国、政治中国的一个最
规,使中国春节走向了世界。
“海外华人华侨是中 大区别就是她不是一个用地域、人口和各种发展
华文化传播世界的先锋力量,华人社团是文化的载 指标来衡量的有形的组织集团,而是一个用无形
体,华文教育是东西方文化沟通的桥梁,出版传媒 的精神纽带维系的精神共同体。这个精神纽带可
是东方智慧的播种,中华文化这三大软实力,正在 以将全世界的所有认同中华文化的人连结起来。
〔12〕
不断地对世界文明产生着影响。” 许多海外华人虽然身在域外,但他们情系中华,心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海外华裔与祖国 向祖国。因为那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他们先
人民拥有共同的文化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 祖所在的地方,是他们根基所在,是他们精神情感
观念。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维系海外华裔与祖 的皈依。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所孕育的共同的文化、
国人民血肉联系的精神纽带。
“文化中国”成为超 共同的心理素质成为联系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精神
越地域、政治、阶层、宗教限定的全球华人的精神 纽带,这个精神纽带是割舍不掉的。实施“文化中
家园。 国”的发展战略,必定能将包括海外华裔在内的整
加拿大华裔学者梁燕城(《文化中国》杂志的 个中华民族团结起来,那时中国的强大就不仅是
总编辑)就是“文化中国”理念的积极倡导者,他 经济、政治上的强大,而是真正具备了文化软实力
说:
“中国是多族裔多文化的结合,同时也有千万 的强大。

【参考文献】
〔1〕〔7〕〔8〕 郭齐勇、郑文龙.杜维明文集(第五卷)[M].武汉出版社,2002.460,379,456,389-390,409-410.
〔2〕 张允熠、陶 武.论杜维明对“文化中国”的思考[J].安徽史学,2005,
(4).
〔3〕 李枫.国外华侨、华人研究现状述评[J].世界民族,2010,
(4).
〔4〕〔5〕 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一)[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51,52,55.
〔6〕 陶家俊.身份认同导论[J].外国文学,2004,
(2).
〔9〕 图宾根大学汉韩学研究所.对在德越南华裔的调查[EB].(2010-04-28).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712/20/37/6_1.
html.
〔10〕 邹广文.建设“文化中国”的几点思考[J].决策探索,2013,
(1).
〔11〕 张海鹏、李国强.论《马关条约》与钓鱼岛问题[N].人民日报,2013-5-8.
〔12〕 曹丽薇.华人华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力量[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
(1).
〔13〕 梁燕城.建设文化的共同体——参加政协会议后的反省[J].文化中国・卷首论语(加拿大),2012,
(1).

(责任编辑 王 林)

148 FORUM ON CHINESE CULTURE


ZHONGHUA WENHUA LUNTAN

“Cultural China” and the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of Overseas Chinese
Hai liang Cai

Abstract:The survival state of“homelessness environment, conducive to spread China’s positive


(diaspora)” among overseas Chinese, the reflection cultural value to the world, show the image of China’s
on the “self-identity”and the impact of the third good culture, but also to build the common spiritual
wave of nationalism, con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home for the Chinese nation, enhance China’s
the concept of“cultural China”. Overseas Chinese cultural soft power, realizing the great revival of the
not only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Chinese revolution Chinese nation.
in history, but also identity“Chinese culture” in Key Words: “Cultural China”; overseas
the context of today’s globalization, still actively Chinese; cultural soft power; the great revival of the
supported China’s socialist construction. “Cultural Chinese nation
China”as a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Chinese, Department of Marxism , Northwest University,Xi
is conducive to national unity and contribute to an, Shanxi; Department of Marxism , Tibet University
creating a peaceful, friendly and stable surrounding for Nationalities,Xianyang , Shanxi

海内存知己 天涯共赏石
曾一士

纵浪大化,与石知交。石本无心,人自有情;情寄雅石,心契造化,不亦君子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雅石虽不能言,却可以行不言之教。赏石兼重情、理、态,衡情度
理,态随意转,相与推移,妙趣横生。一石一世界,或简拙天趣,或诗情画意,或凝重典雅,
或粗犷雄浑,或隐或显,幻变无穷,光华莫掩——世间千奇百态尽赅于一石,江山万种风
情亦毕现于一石。然赏石之道,复当执简驭繁,繁华落尽见真淳,简而耐看,味之愈长;自
然而然,潜移默化;主客双泯,物我相忘,神游于艺术美境,听取人与自然的和声,唤醒久
已忘失的内心净土,重新发现内在心灵之美,深刻体察亘古生命的底蕴,从无声的沉静中,
油然洋溢出活泼的禅意。故赏石可以怡情、可以养性、可以益智;可以开阔胸襟,可以变化
气质,可以净化心灵;可以多一分空灵、多一分豪情;多一分仁者的襟抱、多一分智者的观
照。噫!石之可人,恒坚弥美,其教化之功,大矣哉!

192 FORUM ON CHINESE CULTURE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