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3

1|Page

讲义整理 instagram @studyaccount_05


目录
第一章地球的宇宙环境 3
第二章:地球的运动及其影响 13
第三章 大气系统 30

2|Page
讲义整理 instagram @studyaccount_05
第一章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一节 形形色色的天体
➢ 天体——宇宙中的一切
➢ 宇宙——各种各样的天体

星等与星座 将恒星组合而成图形,称
星座

将天体亮度加以分等,称
星等(视星等、绝对星等)

炽热气体组成
恒星
特征 自行发光和热

有氢氦核聚变(产生 会移动但不明显
光和热)反应的发生
星座与星等
星等↓1 等,亮度↓2.5 倍

➢ 恒星组成星座
➢ 人们把天空划分为 88 个星座
➢ 恒星会移动
何谓天体?
宇宙间各种物质的统称。
包括恒星、行星、卫星、彗
星、流星、宇宙尘埃等。

500亿个星系 星云(漂浮的气体云恒星爆炸残骸土埃)
星团(恒星群)
总星系 银河系 恒星(本身发光的气体燃烧)
• 行星
河外星系 • 小行星
• 卫星
3|Page • 慧星
讲义整理 instagram @studyaccount_05
星系的种类 宇宙
1. 不规则星系 时间:无始无终
2. 正旋星系 空间:无边无界
3. 棒旋星系 组成天体
4. 漩涡星系

太阳的圈层结构 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月亮
I. 炽热的气体球 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阳
II. 主要成分:氢&氦
III. 中等恒星

太阳能传输过程:核反应区→辐射区→对流区(内部圈层)

人们看到最明亮发光的太阳表面
亮度最亮
气体稀薄,淡红色
须有特殊望远镜/日全食才能看

以辐射方式传输
升腾而起的巨大的气体, 太阳能
像火焰喷舌,出现在色球层
影响:磁暴,干扰无线电
人们直视的太阳
稀薄,完全电离 表面
的气体层大气最
外层
亮度最暗
须有特殊望远镜
/日全食才能看
核反应区(1500 万 k)
产生太阳风,日 产生能量
冕物质抛射等现 耀斑
象 表面大而亮的
影响:南北两极 斑块,太阳活
出现极光 动最激烈的表 温度较低而显得黑的部分,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可
现,出现在色 做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出现在光球层
球层 影响:降水年际变化,周期约 11 年
影响:磁暴,
干扰无线电
4|Page
讲义整理 instagram @studyaccount_05
太阳活动的影响
1. 无线电断波通讯受到影响
2. 扰乱地球磁场,出现“磁暴”的现象
3. 罗盘指针剧烈颤动,不能指示正确方向
4. 威胁到宇航员们的生命健康安全
5. 形成极光

行星与地球
椭圆轨道绕恒星运转

球体的天体
行星与地球 特征

质量比恒星小
本身不发光,但反射恒星光

行星的分类

水 金 地 火 木 土 天王 海王

顺时 顺时 海王星
土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天王星
水星 金星

类地行星
气态巨星 冰巨行星
→ 平均密度大
→ 表面温度高 → 平均密度小 → 平均密度中
→ 中心有铁核 → 由氢氦组成 → 表层气体以
→ 天然卫星 → 卫星多 氢,氦和甲
I. 地球 1 颗 → 有光环 烷为主
II. 火星两颗 → 有光环

5|Page
讲义整理 instagram @studyaccount_05
地球
大气上界
唯一有高等生物的行星
大气圈

约 1.5 亿公里

太阳表面温度约 5,770K
地球的宇宙环境
➢ 太阳光抵达地球只需 8 分钟
➢ 太阳附近的恒星密度小,对太阳影响也小,有利于太阳的稳定
➢ 地球光照稳定,有利生物演化
➢ 行星绕日公转方向一致,都在同一个平面
➢ 行星各自绕太阳公转,互不干扰

地球本身的条件
➢ 有液态水
➢ 刚刚好的大气成分与厚度
➢ 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平均温 15℃)

天体
• 恒星,行星,星云,彗星, 天体系统——总星系
流星体,卫星 •银河系
•其他恒星系统
•太阳系
太阳系的八 •地月系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大星系 •其他行星系统
宇宙中的地球 •水金地火 •河外星系系
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 木土天海

存在生命的行星
外界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本身 • 稳定的太阳光照 • 同面性
• 安全的空间运行 • 共面性
• 地球具备了生物生存所
轨道 • 近圆性
必须的温度,大气,水
等条件

6|Page
讲义整理 instagram @studyaccount_05
地球的圈层结构
大气圈
氮,氧等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

生物圈 水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
占有大气圈的底部 水,生物水

含硅,铝多
软流层,岩浆收源地
由花岗岩和变质岩还
固态 有沉积岩组成
液态
固态
铁和镍 岩石组成,厚
度不一

含镁,铝多
由玄武岩和辉长岩组
7|Page 成
讲义整理 instagram @studyaccount_05
卫星与月球

卫星的特征
➢ 绕行星运行,不发光,反射外来光线
➢ 木星的四颗大卫星被命名为加利略卫星

月球概况
➢ 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 46 亿年
➢ 过去人们误以为暗面是海洋把他们取名为“风暴洋”“静海”
➢ 月球上看不见星星闪烁无大气,昼夜温差大
➢ 亮面:山脉、高原
➢ 暗面:平原、低地

其他小天体

矮行星
➢ 绕太阳运行,呈球体形状 行星系物质
➢ 它未能清除自身轨道邻近的其他天体 ➢ 各星体之间并非空荡荡,
而是有极稀薄的气体和极
小行星 少的尘埃
➢ 绕日运行
➢ 主要由岩石物质组成
➢ 分布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彗星
➢ 扁长的轨道,绕日运行
➢ 由冰物质和岩石组成
➢ 接近太阳会升华成气体,形成慧发
➢ 哈姆彗星的公转周期为 76 年

流星体
➢ 绕日运行的极小天体
➢ 与地球大气摩擦成流星
➢ 未燃尽成陨星
➢ 成群的流星>流星雨
➢ 石质陨石>陨石 铁质陨石>陨铁

8|Page
讲义整理 instagram @studyaccount_05
第二节 不同层次的天体系统
天体

银河系以外的星系

银河系+河外星系

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
星组成

以地球为中心天体 以太阳为中心天体
月球自转&公转为
27.32 天

宇宙之间为何有层次之分?
宇宙中的天体处于不断运动中,而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月球,地球和太阳的关系

月相及其变化
➢ 月相循环一个周期,称朔望月,为 29.53 天
➢ 阳历/农历以月相变化周期

9|Page
讲义整理 instagram @studyaccount_05
月相名称 历时时间 三者位置 月亮出现时的时间 月亮出现的位置
新月 初一 日→月→地 - -
蛾眉月 初三、四 - 傍晚 西半部天空
上弦月 初七、八 90°/直角 午夜 12 点之前 西半部天空,渐往东移
盈凸月 农历十一、十二 - 午夜 12 点之前,越来越 西半部天空,渐往东移

满月 农历十五 日→地→月 7、8 点 东边天空升起
亏凸月 农历十七、十八 - 8、9 点 东半部天空
下弦月 农历二十二、二十 90°/直角 午夜 12 点之后 东半部天空

残月 农历二十七、二十 - 凌晨 东部天空

日食
日食
农历初一
日→月→地
从太阳光轮西边缘开

月食 月食
农历十五,十六
日→地→月
从月轮东边缘开始

不一定每个初一十五都会发生月食
和日食,因为月球和地球轨道有
5°09’的交角。
上上上西西
下下下东东

10 | P a g e
讲义整理 instagram @studyaccount_05
大潮发生的时间: 小潮发生的时间:
农历初一、十五 初七、初八;
廿二、廿三
三者的位置: 三者的位置:
几乎呈一条直线 90°/直角

小潮
太阳/月球 引力被分散了

大潮
太阳/月球 引力重叠在一起加倍

11 | P a g e
讲义整理 instagram @studyaccount_05
第二章:地球的运动及其影响
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 绕地轴自转
➢ 北端指向北极星(地轴)
➢ 地球自转方向:西向东,逆时

从北极上空看 从南极上空看
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 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

地球的自转的周期
周期 参照物 所需时间 旋转角度 备注
恒星日 恒星 23 小时 56 分 4 秒 360° 自转真正周期
太阳日 太阳 24 小时 360°59′ 昼夜交替周期

地球的自转速度
角速度——每小时 15°,除南北极,任何地点都相等
依据恒星日旋转 360° 除以 24 小时 = 15°/h
线速度——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依据纬度

北回归线/南回归线比较小圈,所以绕一圈的速度较慢

12 | P a g e
讲义整理 instagram @studyaccount_05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1. 昼夜更替
a. 使白昼增高不至于过高,夜晚降温不至于过低
2. 形成地球自转偏向力
a. 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
会发生一定的偏转
b. 北半球向右偏转
c. 南半球向左偏转
d. 赤道上没有偏转
3. 产生时差
a. 东边地点时间比西边时间要来得早
b. 每隔经度 15°,地方时差差 1 小时
4. 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a. 自转离心力,使地球由南极向赤道逐渐膨胀

时间差计算
(相同地区)相减
Sep 1 大-小=答案
东+西-
2 答案÷15° =答案 2 西→东= -1
3 答案 2+题目给的时间 东→西= +1
(不同地区)相加 记法:“-”写的时候是从左写到右的,所以左(西)
到右(东)是减 1 小时
Sep 1 大+小=答案
2 答案÷15° =答案 2
3 答案 2 - 题目给的时间

地球的公转
地球公转的轨道和方向
➢ 逆时针方向
➢ 西向东
A 近日点 = 1 月初
B 远日点 =7 月初
地球公转的速度:
近日点较快
远日点较慢

13 | P a g e
讲义整理 instagram @studyaccount_05
地球公转的周期
恒星年 = 公转 360 = 365 日 6 小时 9 分 10 秒
【对准某一颗恒星,如:北极星】
回归年 = 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 = 365 日 5 小时 48 分 46 秒
【对准太阳】通过两次春分点
——春分点每年有向西移动德现象——

运动方式 自转
绕转中心 地轴
方向 自西——北极上空:逆时针
向东——南极上空:顺时针
周期 恒星日:23 小时 56 分 4 秒
太阳日:24 小时
速度 角速度:各地皆 15°/小时,除南北极
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影响 昼夜交替、产生时差、地球自转偏向力、地球形状。

第二节 太阳直射点德回归运动
黄道面与倾斜的地轴
跟北回归线/南回归线有关系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 ↓
赤道平面 黄道平面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不断变化是受什么
因素影响?
黄赤交角及地球公转这两个因素

14 | P a g e
讲义整理 instagram @studyaccount_05
地球公转与回归运动的关系
→ 公转时,地轴的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时间内可看作是不变的
→ 地球的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太阳直射点是有
变化的)
一个回归年 =
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
W
23.5 北回归线 夏

太阳直 春2
赤道 春1
射点 太阳光 秋


S
南回归线
23.5

第三节:四季和五带

太阳直射赤道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太阳直射赤道

回归线的地理意义:
太阳直射点 最北:北回归线;时间:6 月 21 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最大值的地点
北回归线以北各纬度
最南:南回归线;时间:12 月 22 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的地点:
南回归线以南个纬度
15 | P a g e
讲义整理 instagram @studyaccount_05
太阳高度角
太阳光线与地面之间的夹角
北半球夏至日(6 月 22 日)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
南半球夏至日(12 月 22 日)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

21/3 23/9 太阳“正东”↑“正西“↓


22/6 太阳“东北“↑”西北“↓
22/12 太阳“东南“↑”西南“↓

第三节 四季与五带
四季更替下的昼夜长短
(一)地轴倾斜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地轴和黄道平面保持 66°34′交角

昼夜长短的变化

晨昏线的特点
(1)晨昏圈是一个过球心的大圆,且平分地球。
(2)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垂直。
(3)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4)晨昏线只有在春(3 月 21)、秋分(9 月 23)时才与经线圈重合。且平分所有
纬线圈
(5)晨昏线在夏至、冬至时与极圈相切。(如果北极圈/南极圈内皆为昼弧,这一天
为 6 月 22 日/12 月 22 日前后)
(6)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 15°/小时,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16 | P a g e
讲义整理 instagram @studyaccount_05
回归运动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夏至 6 月 21 日 冬至 12 月 22 日 春分 3 月 21 日
北半球 昼长夜短 秋分 9 月 23 日
北半球昼短夜长
北极 极昼 北极 极夜
南半球 昼短夜长 南半球昼长夜短
南极 极夜 南极 极昼
节气 日期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北半球(温带)昼夜长短变化情况
春分 3 月 21 日 赤道 0° 日夜等长
夏至 6 月 21 日 北回归线 23°26′ 昼长夜短
秋分 9 月 23 日 赤道 0° 日夜等长
冬至 12 月 22 日 南回归线 23°26′ 昼短夜长
北半球 春季:3,4,5 月、夏季:6,7,8 月
秋季:9,10,11 月、冬季:12,1,2 月

17 | P a g e
讲义整理 instagram @studyaccount_05
运动方式 公转
绕转中心 太阳
方向 自西向东
周期 恒星日:365 日 6 时 9 分 10 秒
太阳日: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
速度 近日点:1 月初;快
远日点:7 月初;慢
影响 四季五带划分、太阳高度角、最大/最小值、回归运动与昼夜长短关系

第四节:时间
地球由西向东自转,产生了统一纬度偏东的地方会比偏西的地方先看到日出

赤道

本初子午线

本初子午线:0°经线
国际变更线=180°经线

18 | P a g e
讲义整理 instagram @studyaccount_05
步骤 1:两地同在东(西)时区,时区号相减(大减小);两地分别在东、西时区,
时区号相加。
步骤 2:算出两地的时差。
步骤 3:所求地区时 = 已知地区时±两地的时区差
注意“±号的使用”:越东边的经度时间越快。
例题 1:A 地在 90°E,时间 11 时;B 地在 120°E,时间( )。
▪ 步骤 1:120° - 90° = 30°
▪ 步骤 2:30°÷15°= 2 时
▪ 步骤 3:11 时 + 2 小时 = 13 时
▪ 因为 120°E 比 90°E 更先看到太阳,所以时间用“+”。
例题 2:A 地在 60°E,时间 9 时;B 地在 30°W,时间(
东+西-
)。
▪ 步骤 1:60° +30° = 90° 西→东= -1
东→西= +1
▪ 步骤 2:90°÷15°= 6 时
记法:“-”写的时候是从左
▪ 步骤 3:9 时 - 6 时 = 3 时 写到右的,所以左(西)
▪ 因为 B 地是 W,所以时间用“-”。 到右(东)是减 1 小时
例题 3:A 地在西 3 区,时间 9 时;B 地在 165°E,时间( )。
▪ 步骤 1:3 X 15° = 45°;45°+165°=210°
▪ 步骤 2:210°÷15°= 14 时
▪ 步骤 3:9 时 + 14 小时 = 23 时
▪ 因为 B 地在 E,所以时间用“+”。
例题 4:A 地在东 8 区,时间 20 时;B 地在东 1 区,时间( )。
▪ 步骤 1:东 8 区 – 东 1 区 = 7 区
▪ 步骤 2:1 区 = 1 小时;7 区 = 7 小时
▪ 步骤 3:20 时 - 7 小时 = 13 时
因为东 1 区比东 8 区更迟看到太阳,所以时间用“-”

例题 5:一架飞机从东经 116°出发,起飞时当地区时是 3 月 8 日 15 时,经过 10 小时


抵达加拿大温哥华(西 8 区),温哥华时间是( )。 月 日 时
▪ 步骤 1:
3 8 15
116 °÷ 15°=7.73 区进位成 8 区
▪ 步骤 2: - 16
一区=1 小时,所以 8 区 + 8 区 = 16 小时 1 7 23
▪ 步骤 3:
月 日 时
起飞时间 = 3 月 8 日 15 时 – 16 时 = 3 月 7 日 23 时
抵达时间 = 3 月 7 日 23 时 + 10 时 = 3 月 8 日 9 时 3 7 23

19 | P a g e + 10
讲义整理 instagram @studyaccount_05
3 8 09
第三章 大气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
简称干空气,包括氮(78%)、氧(21%)、
大气变化的现象:气象
氩、二氧化碳、臭氧→ 0.96%
短时间内的气象状况:天气 水汽
长时间大气变化的一般状况:气候 气态、液态、固态的转换,产生云、雨、雾、
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 雪等
固体杂质
尘埃(凝结核)与大气污染物
大气的垂直结构
温度的垂直变化决定了空气的垂直运动状况
根据大气的密度,温度变化和大气运动状况
可分为:
对流层
大气最底层
大气中存有水汽与固体杂质,有云,雾,雨,雪
等天气现象
地面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大气较不稳定,形成对流
高度↑温度↓
空气的运动:对流运动。
温度分布: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高度:纬度——低纬约 17-18km(0°赤道)地面受热多,对流旺盛,对流层高度高
(天空较高)
高纬约 8-9km(23°26′北回归线以上)地面受热少,对流活动弱,对
流层高度较低(天空较低)
季节——夏季较高,冬季较低

平流层
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
以水平运动为主
空气的运动:平流运动。(稳定)
温度分布: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增加。
(臭氧层集中于平流层顶,臭氧能吸收紫外线而发热高度↑温度↑)
特点:①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
②水汽和尘埃少,大气平稳,利于飞机飞行。

20 | P a g e
讲义整理 instagram @studyaccount_05
高层
平流层以上的大气,气压很低,空气密度小
中层:从平流层顶至 85km 左右的大气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高度↑温度↓。
空气稀薄,臭氧含量低
热层:热层大气由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而获得能量,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高度↑温度↑,
又称“增温层”。对无线电通讯非常重要 。
外逸层:一般指距地表 500km 以上的大气区域,空气十分稀薄,密度与太空相同
高度↑温度↓。
*热层和外逸层部分气体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处于离子状态,在 60km-800km—电离层
—能反射波长较长的无线电波。

极光
极轨气象卫星
地球同步卫星

极光
流星
航天飞机
气象火箭
太空舱

夜光云

探空气球
珠母云
气象飞机
台风
积雨云
气象塔
气象观测站,浮标站
海洋天气船
21 | P a g e
讲义整理 instagram @studyaccount_05
第二节 大气的热状况
大气对地球的作用
➢ 大气层隔绝了太阳辐射的直接照射,调节地表的温度。
➢ 提供生物所需的气体与适合生长的环境。
➢ 地球生命赖以延续的保护罩,使地球拥有丰富多彩的动植物及自然景观。

太阳辐射强度
太阳高度角越_大_,光热__集中
__,太阳辐射强度越_大_。
(90˚直射)
太阳高度角越_小_,光热__分散
__,太阳辐射强度越_小_。
(小过 90˚的斜射)



太阳以电磁波形式向宇宙发
集 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

中 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的能
光 量,称太阳辐射的强度

热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
1. 太阳的高度角
分 2. 日照时间

大气的热力作用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使到达地面辐射减少——大气的削弱
作用

到达地面的辐射部分被吸收,部分被反射回大气吸收——大气的保湿作用/温室效应

22 | P a g e
讲义整理 instagram @studyaccount_05
大气的热力作用
削弱
吸收作用(选择性)
→平流层:臭氧吸收紫外线
→对流层:水汽、杂质、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
→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强

散射作用
→空气分子或尘埃
→蓝色光波长较短,散射强;波长较长的红光,
散射最弱。

保温
地面辐射
→为长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大气辐射,为长波辐射
→上层:小部分反射到外太空。
→下层:大部分射回地面,
称大气逆辐射(增温)
→大气在增温时,也向外出红
外线长波辐射,称大气辐射
→大气辐射—部分向上射向宇宙
外,大部分射回地面,其方面
与地面辐射相反,——大气逆
辐射

23 | P a g e
讲义整理 instagram @studyaccount_05
➢ 大气对太阳辐射几乎没有隔绝作用,但地面辐射却是隔热层
➢ 这种类似玻璃温室的作用——温室效应
➢ 大气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温,提高了夜晚的最低温,减少
了地面的昼夜温差
➢ 地面平均气温 15°c

总结:
吸收作用
反射作用 削弱作用
散射作用

直接
地面辐射 热源
直接
太阳辐射 热源 地面 大气逆辐射 大气

保温作用

全球热量平衡
地球(地面和大气)收入热量=支出热量,即热量收支平衡
全球的长期平均气温相对稳定。
低纬(赤道)——热量收入>支出=气温高
高纬(南北)——热量收入<支出=气温低
TIPS
选择题通常有保温,答案就要逆
保温=逆
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全球暖化

极端天气——洪水、旱灾、热浪、台风、寒潮等

24 | P a g e
讲义整理 instagram @studyaccount_05
气温的时间变化和水平分布
➢ 影响气温变化和分布因素:
▪ 纬度的高低
▪ 海陆分布
▪ 海拔高度
▪ 地面性质
▪ 季节的更替
(一)气温的时间变化:
日变化:最高温——下午 2 时,约 33˚C 左右
最低温——凌晨 4 时,约 23˚C 左右
年变化: 最热——陆地(7 月)、海洋(8 月)
北半球
最冷——陆地(1 月)、海洋(2 月)

(二)气温的水平分布(以北半球为例)
一月:陆地等温线向低纬(赤道区)凸出
海洋等温线向高纬(回归线)凸出
七月:陆地等温线向高纬(回归线)凸出
海洋等温线向低纬(赤道区)凸出

摘录要点:
北半球 最热 最冷 南半球 最热 最冷

陆地 7 月份 1 月份 陆地 1 月份 7 月份

海洋 8 月份 2 月份 海洋 2 月份 8 月份

25 | P a g e
讲义整理 instagram @studyaccount_05
第三节大气运动
大气= 垂直运动+水平运动
先有垂直,才有水平
▪ 大气运动的动力来自太阳辐射
▪ 水平运动称为“风”
观念
空气受热——膨胀——上升(L)——空气密度小——低气压
空气受冷——收缩——下沉(H)——空气密度大——高气压
垂直运动:受该地上下间冷热不均所引起。
低气压(热 + 轻 = 上升)
高气压(冷 + 重 = 下沉)

水平运动:空气从高压(冷)流向低压(热)。
对大气中水分,热量的传输和天气,气候起着着重要的作用
影响空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力
影响
气压梯度力
→气压梯度力↑,风速↑

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用右手掌
南半球用左手掌

26 | P a g e
讲义整理 instagram @studyaccount_05
摩擦力
当空气接近地面时会受地面摩擦力的影响,风速↓,地转偏向力↓

全球环流系统与行星风系:
(一)全球环流系统
三圈环流
➢ 低纬环流
➢ 中纬环流
➢ 高纬环流

气压带
➢ 赤道低压带(L)
又称赤道无风带及热带辐合区
➢ 副热带高压带(H)
风力弱,空气稳定,不易降水
➢ 副极地低压带(L)
冷热性质差异大,易形成锋面
➢ 极地高压带(H)
太阳辐射极弱,气温甚低

27 | P a g e
讲义整理 instagram @studyaccount_05
(二)行星风系
信风:东北信风(北半球)、东南信风(南半球)
低纬的热带地区
又称“贸易风”

西风:中纬西风(南北半球)
位于 40°-60°的中纬地区
北半球西南风,南半球西北风

极地东风(南北极)
北半球东北风,南半球东南风

(三)季风系统
形成原因:同一季节海陆性质的比热差异,使陆地与海洋的温度不同,影响海陆气压
的分布
以亚洲东部最为典型
季风(解释):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使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呈有规
律地相反方向转变
海陆性质的比热差异(亚欧大陆 VS 太平洋)
28 | P a g e
讲义整理 instagram @studyaccount_05
冬季季风
一月份北半球正值冬季,陆地散热快,海洋散热快,海洋散热慢,风从陆地吹向海
洋,形成干燥寒冷的冬季季风
东南亚地区,冬季季风=雨季

夏季季风
七月份北半球正值夏日,陆地吸热快,海洋吸热慢,风从
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温暖湿润的夏季季风
东南信风在跨赤道后转向成西南季风
马来半岛因西南季风受苏门答腊阻挡,导致雨量较少

局地环流
海陆风

白天陆地吸热快,海洋吸热慢,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L→H)
晚上陆地散热快,海洋散热慢,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H→L)

山谷风

白天山坡吸热快,谷吸热慢,风从谷吹向山坡,形成谷风
夜晚山坡散热快,谷散热慢,风从山坡吹向谷,形成山风

29 | P a g e
讲义整理 instagram @studyaccount_05
焚风

大气与海水运动
(一)洋流
洋流(解释):海洋中常年沿一定方向大规模流动的稳定海水
形成原因:受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所推动
过程中会受到海陆地形,地形偏向力,潮汐及河水影响

依形成
风洋流(信风、西风):表层海水受盛行风吹拂,使上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
密度流(温度、盐度):不同海域的海水温度和盐度不同,因海水密度差异所引发的海
水流动
补偿流(海水连续性要求):某一海区的海水减少时,相邻海区的海水便来补充
依水温
低纬→高纬=暖流(水温↑)
高纬→中纬=寒流(水温↓)
中纬→低纬=凉流(水温↓)

30 | P a g e
讲义整理 instagram @studyaccount_05
洋流对人类的影响
气候:暖流=增温增湿(易降雨)
凉、寒流=降温降湿/干燥(不易降雨)。
形成大型渔场:寒暖流交汇形成天然渔场,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
表层,吸引大批浮游生物与鱼类聚集,如:日本北海道渔场。
对污染的稀释:洋流流动使污染物迅速扩散而加快其净化速度,但也易使污染范围扩
大。
航海:益处——顺着洋流能加速航运速度,节省时间和减少燃料使用。
坏处——寒暖流交汇处容易产生海雾,影响海上航运。
凉流流经的地区会形成沙漠

(二)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
称圣婴现象
普遍指在中太平洋或东太平洋上发生水温异常偏暖
在圣诞节前后(12 月 25 日)

拉尼娜现象
称反圣婴现象
尼诺现象发生后
指东太平洋海域发生
水温异常偏冷

31 | P a g e
讲义整理 instagram @studyaccount_05
第四节 大气水分
水气凝结——发生于地表或地面物体上→露、霜
——发生于空气中→云、雾
地球=水循环→蒸发→凝结→降水→蒸发
水汽→液态=凝结
水汽→固态=凝华

条件
1)具有凝结(华)核。
2)大气中的水气需达到或过饱和状态。

露、霜
• 夜晚,地表辐射冷却强烈,当气温降到露点以下,空气中的水气达到饱和现
象,在地面或地面物体就会出现水气凝结物
• 露点在 0°C 以上(>1°C)水气凝结成露
• 露点在 0°C 以下(<-1°C)水气凝华成霜
• 露点有维持植物生命的作用


• 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
• 能见度小于一公里
• 增加土壤水分减少植物蒸发
• 对交通有较大的影响和危害


• 悬浮在大气中的小水滴或冰晶微粒或两者混合的可见物
• 需要有便水气发生凝结的冷却过程,如空气的上升运动
• 可分为
1. 积状云:常伴有大量的降水
2. 层状云:伴随持续性的降雨
3. 卷状云:不易带来雨水

32 | P a g e
讲义整理 instagram @studyaccount_05
降雨类型
降水形式:雨,雾,冰雹
1)对流雨(雷阵雨)
——特点:强度大,历时短,范围小,伴有暴风、雷电
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暖湿空气在上升过程中凝结成云降雨

2)地形雨
——背风坡(雨影区)和向风坡
暖湿气流受到地形的阻挡,沿着迎风坡上升,气温降低,水汽凝结致雨

3)锋面雨(梅雨)
——冷、暖空气在纬度 60˚相遇(特点:雨区广,持续时间长)

33 | P a g e
讲义整理 instagram @studyaccount_0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