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Z b CCIV 個人論文 draft

引言
 先對本題目之背景資料作說明。(及此領域之重點參考資料、學者及見解,及
研究成果 ,
表示你是否同意其見解,或因其見解而引發你寫這篇論文)。
 (說明你的想法,為什麼要做這樣的研究。)
 定義研究之範圍、時間與各項本身之限制。
 陳述本研究所欲解決的問題。
 (研究方法)

清代革新運動的軍事交流
清代革新運動的軍事歷史流變

清代革新運動的軍事交流與其失敗成因

因為涉獵到中西的交流,為當時軍事發展帶來證明改變。但其後因為未能全面
改革而發展失敗,
我的總結就是其發展失敗的成因
如果用

對比西方國家,中國較重視學術思想發展,文學、哲學成就都與西方文化不相
伯仲。至於理學,鑑於中國古代思想較封建保守,導致科學發展比西方較落後。
從政治從清代三次改革運動中,中西交流能體現中國在軍事發展的
清代的三次革新運動對軍事改革產生重大影響,當中中西交流更間接影響了中
國近代軍事發展。

清代三次革新運動包括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和清末新政。

闡述 剖析
大多學者就清代個別改革運動來剖析中國的近代軍事現代化,其中最多落在洋
務運動的軍事分析,因為那是晚清軍事自強的開端,使漢人開始對外交流,學
習西方理學,其中包括軍事及工業技術。從中西交流可見,中國著重文學、哲
學思想,而西方皆著重文理兩方面。西方的理學發展具有較先進的軍事技術,
從交流中為中國帶來重大改變,影響近代軍事發展。由於現有學者大多只就個
別運動討論,未必能從整體概括清代中西交流的衝突成因。有見及此,本文涵
蓋清代三次革新運動,包括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和清末新政。文中闡述軍事上
之融合與交流的衝突點,從中探究最終三次改革都失敗的成因。

洋務運動
中西軍事交流的的開端,由晚清社會的危急時期開始。在甲午戰爭中,中國目
睹西方西方船堅炮利,萌生學習西方軍事技術的想法,「師夷之長技以制夷」。
當時主要革新派──曾國藩與李鴻章採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中體西用) 的主
張1,目標以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制度為基礎,加以引進並應用西方先進的
科學和技術。

軍事發展的融合
技術的軍事交流上及兵政管理都參考西方策略方針。隨著西方逐漸對華開放兵
器的出口限制,中方能透過武器的輸入2,仿造西方的火藥、槍械、艦船等。西
方技術的引進促進了工業發展萌芽,中國大量仿造西方武器裝備。其中著名的
工業標誌為江南製造局,不但成功仿製前裝滑膛槍,其更翻譯西方兵學著作,
助中國參考兵法3。此外,中國本利用原始的方法傳送訊息,後期建立全國電報
網絡4,使快捷可靠的軍隊訊息對清軍指揮系統尤其重要。戰略上,摒棄「重陸
輕海」戰略,建立海軍和海防體系。思想由主導「制內」改為「禦外辱」5,著
重抵禦外敵,包圍國家安全。為此,清政府使將領參考外國軍事著作的訓練及
管理方法6,另設立軍事學堂及向國外選送軍事留學生7,學習西方自然科學及工
業技術,培養醫學及兵器製造的人才。可見改革中,西方技術及管理輸入中國,
清政府在軍事發展體現重大改變。
1
張維軍,〈從洋務運動軍事工業看晚清軍事近代化〉 ,《世紀橋》, (2012 年)第 5 卷,頁
152–154。
2
武器指前裝滑膛槍、後裝線膛槍、溫徹斯特連發步槍、李式步槍等高性能及速度的槍械。其中
在 1875 年,一年間, 李鴻章向德國毛瑟公司訂購了 26000 枝步槍。 陳聯飛,〈洋務運動時期中
國軍事技術發展的系統特性分析〉,《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 第 20 卷 2 期,頁 109-
112。
3
其中著作包括日本的《戰法學》和德國的《借箸籌防論略》、《炮概淺說》和《練兵新書》。
王永進,〈洋務運動與軍事近代化〉,頁 253–255。
4
原始的訊息傳遞方法包括 人力、畜力或借助烽火、旗語來傳遞戰場信息,可見其不可靠亦不
達時效。陳聯飛,〈洋務運動時期中國軍事技術發展的系統特性分析〉,頁 111。
5
葛業文,〈甲午戰爭清朝失敗的主要軍事原因及現實啟示〉,《軍事歷史》(2017 年) 第 5 卷,
頁 20-24。
6
王永進,〈洋務運動與軍事近代化〉,頁 254。
7
王靜,〈淺析洋務運動中的近代軍事工業及其影響〉,《文理導航》, (2015 年),(第 7 期),
頁 67-67。
軍事發展的衝突點
經歷中西融合後,雖然清政府興辦軍事工業加強國防力量並加快民用工業的發
展,提高國家的科技水平,但其後從甲午戰爭的失敗中體現當時三方面的軍事
發展不協調,包括武器裝備技術的發展、軍事技術人才的培養、軍事技術。 儘
管政府的到兵器仿製技術,但整體技術仍難以跟上外國列強。由於中國的人才
培養未能滿足軍事配備及戰術的需要,低技術的軍人難以配合西方先進的軍事
體系。人才培訓的規模有限,質量不足以應付裝備和技術的應用。清政府在甲
午戰爭中錯判防禦重點8,軍事主導防禦西方國家,但忽略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完
善政體,擴充軍備。加上戰術錯誤,戰法呆板,忽略側翼防守使其防線崩潰
,又以陸戰來應對海戰,導致全軍覆沒。

清政府只可聘請洋人作為指揮,不能自行設計及建造核心部件9。可見中國缺乏
技術儲備及人才,造成依賴。採用「中體西用」原則,但換湯不換藥,保留封
建管理方式,導致改革規模受限,多方面軍事改革亦未能協調。中方未能內化
所學,建立自身一套軍政制度、軍事理論與觀念,導致軍事融合最後成為衝突,
導致甲午戰爭既改革運動失敗。

戊戌變法的規劃與失敗原因
維新派官員康有為、梁啟超頗有理想,經歷甲午戰爭的失敗,決意提升軍隊效
能,規劃軍事改變方針。其中透過人才培養整編及改革軍政10,希望能汰弱留强,
且計畫精煉器械,達鞏固國防之效。
但短短百日時間,維新派只能改革規劃藍圖,未有足夠時間有效推展到各個地
方政府,並且按例實行。變法最後在保守派慈禧太后的反對下取消11。當時朝廷
內部角力,兩派別各持己見,維新派官員經驗不足,而慈禧太后希望趨利避害,
而且抱有實用主義理念,雖然同意變法,但規定「祖宗之法不可變」,限制改
革空間,令改革無法順利完成。故戊戌變法為政局帶來的改變遠超於軍事改革,
難以體現軍事上的中西交流及衝突。

清末新政的中西交流與失敗原因
新政作為晚清第三次革新,不但改革兵制、設立軍事學堂,更仿照近代西方國
家的兵制,增加軍隊管理。為設立軍隊需要,清廷廢除武科科考,並派遣留學
生,學習先前兩次改革運動的軍事理論,學習西方槍砲理法,訓練政紀和戰術12。
8
葛業文,〈甲午戰爭清朝失敗的主要軍事原因及現實啟示〉,頁 22。
9
張維軍,〈從洋務運動軍事工業看晚清軍事近代化〉,頁 153。
10
蔡樂蘇,張勇,王憲明,〈戊戌變法史述論稿〉,《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年)。
11
葉明華,〈戊戌變法失敗中的利益因素分析〉,《蘭台世界》, (2015 年),第 3 卷,頁 46–
47。
12
房麗華,〈新政時期軍事改革及其失控〉,《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 年),
此舉結束了傳統軍事教育並提升新軍人才質量。行政管理上,則設立巡警部,
管理京師地方警察和全國警政。13

行政的政策使其思想進步,加強軍事力量以維護清朝統治。但清政府未能預料
到新軍的離異思想,使其產生叛逆的文化,導致政治衝突。由於外國思想入侵,
革命思潮湧現。新軍受到西方政治學說的影響14,文化質素上升,而且年輕人規
劃個人仕途而選擇從軍或投報軍事學堂15,軍隊吸納大量人才。他們雖受新式教
育,但皆具愛國心,希望利用軍事自強來振興中華16。在目睹清廷腐敗的情況下,
接觸到海外革命黨人,發表對專制政治的不滿,最後改革失控,導致政局不穩,
事與願違。

鑑於現有學者大多按照一個改革運動來分析,本文範圍涵蓋晚清全部軍事改革,
概括闡述其的失敗原因,囊括較多方面以裨補闕漏。綜觀以上三次革命運動,
清政府雖能學習西方實行軍事現代化、提升國防、實踐融合,但其受到舊有思
想及軍政與人才的協調問題影響,導致三次改革運動都失敗告終。礙於中體西
用,在封建思想的束縛下,難以有效地三方面協調武裝配備、軍事人才及應用
技術。當中亦牽扯不少政治因素,建議其後學者能納入政局形勢,加以剖析。

第 25 卷第 1 期,頁 29–32。
13
巡警部的目的是讓維護治安的軍隊獨立出來,專門負責地方治安。 房麗華,〈新政時期軍事
改革及其失控〉,頁 30。
14
當時張之洞奏負責編練自強軍,內容為模仿德國軍制訓練,包括使用德國武器、學習德國軍
操、戰術,而且所有士官需要學習德語。房麗華,〈新政時期軍事改革及其失控〉,頁 31。
15
由於當時武舉制度廢除,年輕人如無法到外國留學或進不起新式學堂,便會報軍式學堂,其
後從軍。房麗華,〈新政時期軍事改革及其失控〉,頁 30。
16
房麗華,〈新政時期軍事改革及其失控〉,頁 31。
參考文獻目錄:
王永進〈洋務運動與軍事近代化〉,(2005 年),第 2 卷,頁 253–255。
王靜,〈淺析洋務運動中的近代軍事工業及其影響〉,《文理導航》,
(2015 年),(第 7 期),頁 67-67。
房麗華,〈新政時期軍事改革及其失控〉,《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
科學版》,(2006 年),第 25 卷第 1 期,頁 29–32。
夏東元,〈洋務運動史〉,《華東師範大學出版》,(2010 年)。
陳聯飛,〈洋務運動時期中國軍事技術發展的系統特性分析〉,《山西
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 第 20 卷 2 期,頁 109-112。
陳曉晶,〈戊戌維新時期康有為軍事改革思想述論〉,《時代人物》,
(2008 年),第 8 卷,頁 179-180。
張維軍,〈從洋務運動軍事工業看晚清軍事近代化〉 ,《世紀橋》,
(2012 年)第 5 卷,頁 152–154。
葉明華,〈戊戌變法失敗中的利益因素分析〉,《蘭台世界》, (2015 年),
第 3 卷,頁 46–47。
葛業文,〈甲午戰爭清朝失敗的主要軍事原因及現實啟示〉,《軍事歷
史》(2017 年) 第 5 卷,頁 20-24。
蔡樂蘇,張勇,王憲明,〈戊戌變法史述論稿〉,《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1 年)。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