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1

第一單元:左派與右派的經濟學

右派(保守派)經濟學
供給面的經濟政策(supply-side economic policy)
小政府

要求政府經費應該以下列的方式,直接投注到大公司,比如說減少政府對企業
的管制、增加對企業的補貼、增加稅金的減免、與政府簽定有利可圖的合約、
提供信用貸款、政府補助的研究計劃、高額的保護關稅、低水平的進口配額等。
此「供給面」的經濟理論認為:工業界的龍頭將運用這些額外的收益,透過採
購新的工廠和機器,來增加生產力;並且透過增加工資,以增進勞工的生活情
境,進而改善工作的條件及增加勞工的福利,有人將之稱之為「滴水穿石」
(trickle down)效果。然而,這些政策必須有一些人為其付出代價。因為保守
派的經濟政策通常增加中產階級的稅金,而且透過刪減社會福利支出,比如說
政府對教育的補助、工作訓練計劃、社會安全的補貼等,而減少對這些人的服
務。

批評:
供給面的經濟政策並不必然行的通。例如,政府為了增加就業,可能放寬銀根
給企業界,但是企業界可能利用這些銀根於自身的用途上。於是,工業界老闆
可能從政府原先想增加工作的經費之中,獲取較大的利益。

1
左派(自由派)經濟學
需求面的經濟政策(demand-side economic policy)
大政府

認為一般大眾而非工業界才是國家的棟樑。政府直接補助的恩澤,應該擴及至
所有的人,而不僅限於富人。一旦透過政府的施政計劃,而使人民的消費能力
有所增加後,人民就有能力購買工業產品,於是創造需求面的誘因,將增加工
資和資本的需求。

批評:
需求面的經濟政策使得任何人都依賴政府的施捨,因而摧毀個人的進取心,造
成國家成為慈善的收容所。

參考資料:Leon P. Baradat 著,陳坤森等譯,《政治意識型態與近代思潮》,第二章。

左派 右派
社會主義 資本主義
經濟平等 自由發展

2
追求「效率」還是「公平」?

在討論經濟問題時,最常出現的意見衝突來自於:我們要追求經濟效率,還是
要人人平等?在福利經濟學的視野裡,個人追求最大報酬或企業追求最大利潤
的經濟效率,雖然是社會福利最大化的表現,但合理分配以提高相對弱勢族群
的利益才是社會福利的基本精神。古典福利經濟學家庇古認為,實施國民收入
均等化的政策,如徵收累進所得稅(依據收入高低訂定不同稅率)如遺產稅、
擴大失業救濟和社會救濟等措施,以提升整體人民的生活水準,並降低不平等
的情況。然而上述政策措施,卻極可能會傷害經濟效率,例如:富人也許認為,
透過自己專業的投資,可以為這個社會帶來經濟繁榮,增加就業機會,比僅僅
將錢分給窮人所創造出的效益更大。因此,新福利經濟學派代表人物柏雷托
( Vilfredo Pareto ) 主張經濟效率的重要性,提出「柏雷托最適境界」定理,
與庇古提倡的經濟公平的概念不同。柏雷托最適境界又稱為「柏雷托效率」或
「經濟效率」,為資源分配的一種理想狀態,是指當經濟體系的資源重分配無
法使某人更好而不傷害其他人,或資源不管再怎麼重新配置使用,都沒有辦法
使某些經濟個體獲致更高的利益,而同時卻不及其它經濟個體的利益。

3
傅立曼與蓋茲

【聯合報╱賴英照】2014.02.09

吳董是超商老闆,看到百物俱漲,只有薪水不漲的情況,決定今年不漲價,超
商盈餘從三十億元調降為二十億元。吳董這樣做對不對?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傅立曼(Milton Friedman)認為不對。他那篇影響深遠的文
章:企業的社會責任就是增加自己的利潤(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登在一九七○年九月十三日的紐約時報)
明確主張,經營者受僱於股東,必須為股東賺取最大的利潤。如果心有旁騖,
關心所謂的社會責任,就會妨害股東的利益。例如能漲價而不漲價,減少公司
收入;為改善環境而採購超逾法令要求的環保設備,增加公司的支出;為協助
窮人而僱用最沒有就業能力的失業人口,必然降低公司的競爭力。

他認為這些「社會責任」的行為,都是慷他人之慨,形同對股東課稅,而且自
行決定稅收的用途。但企業經營者既沒有徵稅的正當性,也缺乏善用稅收以解
決通膨、環保及失業問題的專業能力,其結果正好適得其反。在自由經濟體制
之下,經營者如果接受企業社會責任的觀念和做法,將會破壞自由社會的根基。

依照這個理論,企業能夠用22K僱用優秀的大學畢業生,就不能花24K。
環保法令如果要求六十分,就不能多花錢做到超過六十分。經營者必須以創造
股東最大利潤為目標。

但也有許多人為吳董按讚。關懷弱勢,協助壓抑通膨,何錯之有?更何況公司
的營運固然以股東的出資為基礎,但員工付出時間和專業,顧客提供資金,都
是企業順利營運不可或缺的條件,為什麼一切都要以股東利益為優先?蓋茲
(Bill Gates)二○○八年一月廿四日在世界經濟論壇(WEF)的演說,明
白反對傅立曼的看法。他說市場經濟只服務有錢消費的人,卻不能滿足人類真
正的需要(need)。每年有超過一百萬人死於瘧疾,但藥廠努力研發禿頭新藥,
卻對治療瘧疾的藥品興趣缺缺,只因為瘧疾病人沒錢買藥。全球有十億人每天
只靠一塊美金過活,如果由政府和慈善機構全責照顧,顯然力有未逮。企業除
了為賺錢而服務消費者,行有餘力應該發揮關懷他人的美德,協助照顧弱勢。
企業因行善而受到社會肯定,可以提昇公司形象,也有助於業務的拓展。

這些不同的觀點,看起來是爭辯責任問題:企業應不應該擔負社會責任?但從
法律制度看,其實是權力的問題:經營者有沒有權力使用公司資源,照顧利害

4
關係人並兼顧社會整體的利益?如果公司拒絕漲價,卻花大錢添購超逾法令要
求的環保設備,甚至捐出巨款給學校,股東能不能指控董事違法?依照股東利
益優先論,除非這些花費確能為企業帶來更多利潤,否則便是違法。

美國早期的法制傾向股東利益優先論,但晚近三十年來,各州陸續修法,允許
企業做合理的公益慈善捐贈,並且讓經營者在決策之時,可以考量股東以外的
利害關係人的利益。簡單的說,公司在營利之時,可以兼顧行善。

我們的公司法和證券交易法雖然沒有明確的規定,但主管機關從二○○二年開始,
就透過證交所和櫃買中心的章則,鼓勵上市、上櫃公司「從事企業經營之同時,積
極實踐社會責任」。許多企業也公開表示認同,並且以捐款濟貧、協助救災、廣設
獎學金、加強消費者服務、努力節能減碳及其他慈善義舉,促進社會公益。

這些公益活動是真心實踐社會責任?還是只為粉飾門面?企業在食品安全、環境保
護等問題的表現,可以看出箇中虛實;而員工薪資則是更為關鍵的指標。在工會力
量式微,缺乏團體協商的奧援之下,個別員工無力討價還價,員工薪資的水平,真
實反映經營者的理念。企業如果固守股東利益優先的立場,為了創造股東最大利益,
員工薪資當然是能省則省。因此公司獲利大幅增加,薪資卻不動如山,甚至實質倒
退,所謂實踐社會責任,只是閒話一句罷了。其實經營者調整立場,努力平衡股東
和員工的利益,不但有助於留住人才,還能吸引更多優秀的新血,長期而言應該是
雙贏之舉。

5
美國觀察:自由派與保守派的戰爭?

中國時報  2008.10.09
紀欣
     此次美國大選其實是一場自由派與保守派的戰爭,而大選結果,將是美國
人對於政府應該扮演何種角色的抉擇。只是,在美國,「自由派」一詞長期被
視為「大政府」、「收稅及開銷」的代名詞,尤其一九八八年總統大選,被老
布希戲謔為「麻州自由派」的民主黨候選人杜凱吉斯落敗後,民主黨就鮮少有
人敢承認自己是自由派,反倒是共和黨人經常驕傲地自稱保守派,致使「保守
派」居然蔚為時尚。

     日前在副總統候選人辯論會上民主黨副總統候選人拜登說,美國金融危機
會惡化到今天這個地步,主要是布希八年的經濟政策過度自由化,缺乏管制。
裴林說,麥肯和她上台將掃除華爾街的貪腐,卻始終不願用「管制」二字。有
關稅務問題,裴林批評歐巴馬的對有錢企業及年收入二十五萬美元以上的人民
加稅,是在進行階級鬥爭,將減少就業機會,扼殺經濟成長。拜登則澄清,根
據歐巴馬的稅制改革方案,年收入二十五萬以下的人民,不會加一毛錢的稅,
而十五萬元以下的人民將獲得減稅;麥肯要對有錢企業及富人減稅才是搞錯對
象,應該減稅的是百分之九十五的普羅大眾。

     裴林和拜登也針對健保制度改革交鋒。歐巴馬主張由政府辦理全民健保,
麥肯則主張透過所得稅機制,提供人民五千元健保貸款,讓人民自行投保。麥
肯政策美其名是給予人民選擇的自由,其實是怕衝擊到全美醫療體系及大財團
的利益。美國作為世界超強,卻始終沒有全民健保制度,早已成為全世界已開
發國家的笑柄。當然,歐巴馬如當選,將如何實現競選諾言,也受人關注。

     由這些論點可以看出自由派與保守派的不同主張。

     根據蓋洛普最近的民調顯示,有四成三的美國人認同民主黨,但只有二成
三的人自稱為自由派,有三成的人認同共和黨,但有三成九的人自稱為保守派。
這也正是第一次總統辯論會上,麥肯輕蔑地指稱歐巴馬是「最自由派的參議
員」,歐巴馬卻未予回應之故。

     而在辯論會中,裴林又再強調,「政府不能解決問題,它本身就是一個問
題。」裴林此話顯然不僅想凸顯自己是「局外人」,也想藉此拉攏保守派。只
是,時過境遷,美國金融危機持續擴大,失業率創新高,不管人民喜不喜歡政
府干預,願不願意有一個無所不管的「大政府」,也不得不靠政府出面解決。

6
這也就是八千億美元紓困案終於過關的真正原因,誠如共和黨人所言,它不是
個好方案,只是一個不得不然的方案。

     根據蓋洛普十月三日公布的最新一周民調顯示,歐巴馬以四成九領先麥肯
的四成二,而兩者差距會拉大,主要是受到勞工部近日公布的九月失業率升高
所致。看來經濟議題已超越一切,成為美國選民的首要考量。而且,不管美國
人認不認同自由派,他們顯然已被歐巴馬與拜登掛在口上的「公平正義」與
「改變」所吸引。

     《時代週刊》同一份民調又顯示,歐巴馬在女選民中領先麥肯十七個百分
點。就連在二○○四年讓布希贏得連任的白人女選民部分,歐巴馬也領先了麥
肯。白人女選民長期支持民主黨,二○○四年卻有百分之五十五支持了布希,
據分析,她們當時是受到九一一事件影響,將國家安全作為投票的第一考量。
麥肯就是為爭取這些白人女性選票,挑選了裴林為副手。但民調專家發現,今
年白人女性普遍關心的議題,是如何送小孩讀大學,以及如何照顧年邁的父母。

     尤其,未受大學教育的白人女性,對前途普遍感到悲觀,她們擔心石油價
格、失業率、健康保險費居高不下,房子也隨時可能被拍賣。因此,儘管她們
不確定歐巴馬是否有足夠的行政經驗,也有人承認她們比年輕與受過高等教育
的女性,在種族意識上比較敏感,但在希望經濟有所改善,政府不再圖利大財
團等前提下,不排除支持歐巴馬。

     美國女選民早已用選票擺脫了傳統的保守形象,今年會不會再一次創造選
票上的「性別差異」,結果很快就會揭曉。

7
我們的時代-社會主義幽靈在美國

中國時報  2009.11.05
張鐵志

 去年,美國人竟然選出一個社會主義者當總統。他的名字是「歐巴馬」。

 這不是《給我報報》的政治玩笑,而是共和黨右派長期以來的說法。雖然
這遠非事實。

 民主黨原本就因為比較傾向主張政府在公共服務的支出、反對向富人減稅,
而被右派批評為主張「大政府」,而這個大政府的政策方向又被妖魔化是國家
擴權且威脅個人自由。

 在去年總統大選時,共和黨的正副總統候選人麥肯和裴林就都曾向選民暗
示過歐巴馬是社會主義者,來召喚選民對他的反感。

 歐巴馬上任後,面對經濟危機,提出一個將近八千億美金的財政刺激方案
來救經濟、救銀行、接收通用汽車、改革健保制度,更讓他們找到最佳藉口說
國家要取代市場,而民主黨要把美國帶往朝向社會主義之路了。

 今年五月,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正式通過決議,指控歐巴馬和民主黨要把
美國變成社會主義國家。九月初,歐巴馬要對小學生發表講話,保守派竟然說
對兒童談健保改革是要灌輸他們社會主義觀念。

 奧克拉荷馬州議員說:「這不是公民教育,是培養個人崇拜,而這只有在
北韓或是海珊的伊拉克才會看到。」真是了不起的見解。

 最近半年的健保改革方案,由於歐巴馬主張要加入「公共選擇」的方案,
亦即由國家來提供在既有體系下未受保的個人,更讓保守派刻意製造各種對政
府介入的恐慌。而這種惡劣的修辭不是始自今日。

 「一種把國家主義或社會主義強制在人民身上的方法,就是透過醫療體制。
他們很容易把醫療制度偽裝成一種人道主義。」這是雷根在一九六一年反對
「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美國聯邦政府提供給老年人的健保制度)的演
說。這個演說稿,名為「雷根大聲反對社會化醫療制度」,並且被美國醫療協
會發給各個會員。那時,雷根才剛開始他的從政之路,且要到二十年後,他才
真正實踐他的理念,在美國掀起一場自由市場至上、反對政府介入經濟的雷根
主義革命。

 雷根和許多保守派相信建立老年健保是為了建立公辦全民健保,而這就是
把美國變成一個社會主義的國度。但他們當時阻擋失敗;雷根演說四年後,國

8
會通過當時總統詹森提出的「聯邦老年醫療保險」,替美國殘缺的健保制度補
上了一大塊。

 由政府負擔部分健保從一九四六年杜魯門總統提倡以來,一直就是美國自
由派(這個字在美國是中間偏左之意)的政策主張之一。但是進入冷戰後,美
國出現強大的恐共、反對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不斷汙名化全民健保。另方面,
美國民調事實上長期顯示人民不信任政府作為一個抽象的存在。到了八○年代
雷根主義革命後尤其如此,甚至九○年代民主黨的柯林頓都說出他的名言:
「大政府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至今,美國仍然是先進工業國家中,唯一沒有強制全民健保的國家,且除
了「聯邦醫療保險」外,健保都是由私人保險公司提供。

 如今歐巴馬要推動一個從一九六五年以來最大的社會改革,自然引起保守
派的嚴重憂慮,再加上這會損害私人保險公司的利益,所以他們發動全面攻擊。
(雖然在總統競選早期,歐巴馬並未如希拉蕊一樣把全民健保當作他的主要綱
領。)尤其,過去這幾個月的國會戰爭中,「公共選擇」的部分仍然是最爭議
的。

 對大部分國家(包括台灣)來說,美國人對公辦全民健保與社會主義之間
的聯結是很荒誕的,這反映了這個國家詭異的集體焦慮和政客名嘴的邪惡抹黑。
雖然社會主義的幽靈不曾真正在美國上空飄蕩,但是美國人似乎比誰都害怕這
個幽靈,只是歐巴馬絕對不是那個幽靈的附身。

9
保守主義與金權政治 形塑美國不平等

【聯合報╱張鐵志】2008.10.21

「笨蛋,問題在政治!」

十幾年前,柯林頓在競選總統時,說出這句名言:「笨蛋,問題在經濟!」但
是,甫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知名經濟學者克魯曼看法卻恰相反。在最近
出版的兩本書中,他強調「問題在政治」。在上一本中譯名為「克魯曼談未來
經濟」的書中(該書是他在小布希執政期間的專欄結集),說他在紐約時報的
專欄本來是想寫經濟問題,但是越寫越發現,問題在政治。

「一個榮景」關鍵在於政治

在剛出版的新書「下一個榮景」中,他把焦點放在美國過去一世紀的社會不平
等。他認為造成美國日益不平等的因素,不單純是經濟力量,而是政治力量。
美國自從三○年代實施新政到七○年代之前,是一個相對比較平等的社會。但
自七○年代後,社會不平等日益加劇。

許多經濟學家認為這種不平等是全球化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尤其這是一種
「強調技能的科技變革」:亦即技能和教育越好的人,越能在經濟轉型中獲利。
所以,無庸擔心不平等成為社會問題,而政府的角色就是投資人力資本,而不
是去矯正不平等。這是這個不平等時代最偉大的迷思,不僅地球是平的,美國
也是平的。只要提升個人能力,就會爬到頂端。

的確,沒有人會否認個人所得和能力有一定相關,但這不是圖像的全部。因為
在美國,即便在高技能的人群中,收入差距還是越來越大。克魯曼也發現,真
正的財富贏家不是前百分之廿的所謂高技術或高教育者,而是百分之一的金字
塔頂端,而過去五年來,大學畢業生的實質收入是降低的。

關鍵是,美國的巨大社會不平等是和他們採行的制度與政策密切相關,否則面
對同樣的全球化,為何各個國家內部的貧窮或社會不平等或差別如此顯著?在
美國,是因為七○年代出現了政治上的保守主義運動,而讓市場不受管制地發
展、拚命減稅、打壓保障勞工的工會,而且不願意制定全民健保政策。

10
歐巴瑪主義 宣告美大政府時代

2009/03/02 04:09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美國總統歐巴瑪上週提出總金額三.六兆美元(約
台幣一百二十五兆元)的財政預算大綱,以大幅增加政府開支、向富人增稅等
措施對抗經濟衰退,象徵歐巴瑪明確告別主宰美國經濟政策數十年的雷根經濟
學(Reaganomics)和小政府理念,甚至自創一派「歐巴瑪主義」
(Obamaism)。

終結雷根經濟學

華盛頓郵報一日報導指稱,此舉象徵華府自雷根政府以來最大的意識形態轉折,
在許多層面上勢必都將有一番激烈交鋒,共和黨就抨擊歐巴瑪露出馬腳,不負
責任地擴大政府干預。歐巴瑪二十八日在例行廣播演說中宣示,這份預算計畫
是從根本上重新調整聯邦預算的優先順序,實現選民投票所支持的大幅改變,
他並宣告要力抗華府根深柢固的特殊利益和遊說團體。

試圖將財富從富人往貧民重新分配

柯林頓政府的勞工部長瑞奇說,這份預算若在不做重大改變的情況下獲得國會
通過,將代表「這個國家四十多年來最大規模的財富從富人往中產階級、貧民
重新分配。」他說:「這是自雷根政府以來所見過最大膽的預算案,也加速終
結雷根經濟學。我們基本上可以說是告別了雷根和柴契爾所擁護的理念。」

巨額赤字 未來十年也難填平

歐巴瑪提出的三.六兆美元預算計畫中,目前最受爭議的就是未來十年增加至
少五千億美元的政府支出,這還不包括六千三百四十億美元改革醫療健保制度,
他也打算未來十年對中產階級減稅共計七千七百億美元。這些錢有大約一兆美
元來自向富人、企業增稅、增加資本利得稅負、限制包括慈善捐款在內的稅捐
扣除額,以及碳交易制度實施後可望一年貢獻約八百億美元。但是這些都不足
以填補美國財政缺口,就算美國經濟未來連續十年復甦,到了二○一九年財政
赤字仍將高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三%。

英國泰晤士報指出,這種「加稅用於支出」的政策已經明白成為當前美國經濟
復甦計畫不可或缺的要素。歐巴瑪不僅揚棄雷根經濟學,也拋下柯林頓經濟學,

11
歐巴瑪現在白宮最重要的策士,有幾位正是當年宣告大政府時代結束的柯林頓
政府核心要員,如現任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桑莫斯,這批人造就了一九九○年
代股市飆漲、「肥貓」CEO,如今也不得不調整他們的想法。瑞奇說:「在
這場自大蕭條以來最大的經濟崩盤衝擊下,自律市場的想法若非可笑,也會顯
得格格不入。」

對復甦太樂觀 歐巴瑪走鋼索

布希政府的白宮顧問韋納說,這份預算是「對雷根主義全面性的正面襲擊」,
美國「走上了歐洲式民主的道路」,歐巴瑪是不折不扣的左派,足以自成「歐
巴瑪主義」。然而「歐巴瑪主義」的危險之處在於,其成敗完全繫於經濟的表
現,一個令人擔心的跡象就是歐巴瑪的預算建立在一連串過於樂觀的假設。哈
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曼昆說,歐巴瑪對二○一三年GDP的預期,比最「樂觀」
的民間預測還高六%。

世界向左走 新財富在哪裡?
商業周刊,第 1112 期,2009.3.16-2009.3.22

最近,市場耳語著:第二場金融風暴即將來襲?

在美國,保險巨擘美國國際集團(AIG)宣布,二○○八年第四季淨損高達六
百一十七億美元,創美國史上單季最高虧損,面臨再度破產危機,三月二日道
瓊指數應聲跌破七千點大關!

在歐洲,豐銀行因○八年淨利暴跌七成,決定發行新股,增資金額創英國史上
最高。同時,匈牙利、捷克等東歐國家,幣值大貶,債務纏身。《經濟學人》
雜誌以「西歐不埋單,歐洲可能崩潰」(The bill that could break up Europe)的
斗大標題,點出東歐將引爆新金融風暴!

時局似乎沒有穩定下來,然而,亂局中,有一場演講,已悄然揭示了未來十年
全球規則變化的方向。

二○○九年二月二十四日,華盛頓美國國會白色的圓形拱頂之下,第一位非裔
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發表第一次國情咨文。五十三分鐘二十六秒的
演說,被掌聲打斷了六十五次,其中三十七次是全場起立鼓掌。

史無前例的熱烈掌聲,歐巴馬的支持度也攀高至六八%。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克魯曼(Paul Krugman)評論歐巴馬在演說中提出的預算案:「(這)不僅代
表過去八年政策的轉向,更告別了美國過去三十年政策趨勢……他將帶領美國
走上全新的道路。」

12
仔細分析,這份長達六千一百七十二字的演說中,清清楚楚預告了:未來的世
界將向「左」走!所謂的「左」,不是指地圖上的左方,而是代表左與右的政
治光譜。通常,左,是指社會主義,主張計畫經濟,政府主導資源分配;右,
是資本主義,主張市場自由,政府越小越美。

為什麼說世界將向左走?

歐巴馬演講中的經濟振興方案創下兩個「之最」:一、預算金額最高,達七千
八百七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十七兆元);二、形成的赤字最高,二○○九
財政年度,美國預計將創下第二次大戰以來最高赤字一兆七千五百億美元(約
合新台幣六十兆元),占美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的一二‧三%,相當於台
灣今年政府支出的三十三倍。

許多地方都是個中間偏右的國家……當預算擴張,使得我們比過去三十年看起
來更像個社會福利國家。」「我們現在都是社會主義者了!」

歐巴馬如此說:「我絕不接受那種認為我們的問題完全會自行解決的觀點。」
「歷史提醒我們,在每一個經濟動盪和轉變時刻……政府為成千上萬企業家和
企業適應新局面和蓬勃發展,創造了環境。」

「現在正是需要大膽、明智的採取行動之時——不僅要振興經濟,還要為持久
繁榮奠定新的基礎。即便是在我們為降低赤字而做出艱難抉擇的情況下,現在
仍是大力創造就業機會,重新開始貸款,投資於能源、醫療和教育等能促使我
國經濟增長的事業之時,這就是我的經濟計畫設定的目標。」

債券天王、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創辦人葛洛斯(Bill Gross)評論:
「以政府『仁慈之拳』替代亞當‧史密斯『看不見的手』,的確是有風險。」
但現在他建議:「應該一百八十度轉向政府,因為實在別無他法。」

歐巴馬帶著美國、全球向左走,對台灣影響最大的一塊,是國際貿易保護主義
氛圍再起。「國際經濟情勢非常險峻,」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 WTO 中心副研
究員徐遵慈,點出台灣目前處境。

歐巴馬在國情咨文中提到,希望將工作機會留在美國本土;他提出鼓勵使用
「美國製造」、愛用美國貨的條款,雖然後來因為各國擔心貿易保護主義,而
後在通過的條文賦予更大寬鬆認定空間,但美國向左走,使得經濟惡化的各國,
反全球化思維、貿易保護加溫。

全球目前有七大主要貿易自由區,台灣都不在內,而東協加大陸的自由貿易區
將於明年啟動,日本、南韓有加入趨勢,美國卻排除在外,區域經濟重新劃分
勢力範圍,台灣過去單邊過於仰賴外銷美國的結構,將出現問題。

過去,趨勢專家佛里曼(ThomasFriedman)說「世界是平的」,但是現在,新
世界並不平坦,而是各自築起圍牆壁壘,每一塊都有自己的大門,台灣卻不一
定有鑰匙。此外,歐巴馬鼓勵美國家庭重返儲蓄的傳統價值,當美國人從負的
儲蓄率,開始邁向正的儲蓄率時,對台灣外銷產業就是極大挑戰。

13
一月份,美國儲蓄率就飆高至五%,創一九九五年來的新高紀錄,可能重返一
九八○年代前,動輒一○%以上的高儲蓄率。每一個百分點的儲蓄率背後,就
是一千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兆四千億元)的國際購買力。當美國人開始儲蓄,
這代表多少給台灣的訂單將消失?

知名國際局勢專家、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劉必榮說,金融海嘯之前的舊世界是,
「美國是市場,中國是工廠,印度是辦公室,沙烏地阿拉伯是加油站,巴西是
糧倉,」但如果市場不存在了,或是變小、分散了,台灣怎麼因應?

民主黨挖富人荷包 共和黨主張低稅率
 2012-10-29 01:24
 中國時報 劉屏/華盛頓廿八日電

 歐巴馬與羅姆尼都主張改革稅制,但具體作法如何,兩人有很大出入。其不
同之處正顯示了民主、共和兩黨的基本思維不同,也顯示兩黨政策走向的差異。

 簡單講,民主黨認為稅制是追求社會公平的重要手段,所以富人繳的稅應該
比現在高得多;共和黨則主張藉由低稅率鼓勵創造就業機會,帶動經濟發展。
民主黨批共和黨護著有錢人,但是共和黨拿出統計數字,表示富人比窮人繳得
多。

 歐、羅兩人對稅制的差異,主要在以下幾個項目。

 個人所得稅:兩人都主張訂定六個級距,但歐巴馬的最高兩級稅率分別為卅
九.六%、卅六%;羅姆尼則是廿六.四%、廿二.四%。至於最低稅率,歐
巴馬主張十%,羅姆尼主張八%。羅姆尼還曾一度主張,只訂兩個級距,十%
及廿五%。

 資本利得稅:歐巴馬主張對高獲利課徵廿%、甚至卅%。卅%稱為「(股
神)巴菲特條款」。羅姆尼則主張維持目前的十五%。

 公司稅:目前是卅五%。為了鼓勵企業發展,歐巴馬主張降至廿八%,製造
業降至廿五%。羅姆尼則主張不分產業性質,一律降至廿五%。

 海外獲利:歐巴馬主張訂定最低稅率,羅姆尼反對。

14
 遺產及贈與稅:歐巴馬主張從重課徵,最高稅率達四五%。羅姆尼恰恰相反,
主張零稅率。這是兩人在稅制上的最大不同。

 獎勵研發而訂定的寬減額:目前已有,但設有終止期限。歐巴馬主張延長一
段時間,期滿視情況再定奪。羅姆尼主張永久適用。

 開發綠色能源是否稅捐減免:歐巴馬全力支持。羅姆尼則認為綠色能源的成
本太高,主張優惠條件只適用於傳統能源產業。

 不過最敏感的社會安全稅,兩位候選人都極其謹慎。這個稅類似退休基金,
個人與雇主各負擔一半。目前美國人享有暫時的社安減稅,但優惠將在今年底
結束。社安減稅使每個家庭一年省下一千至四千五百元,選民固然高興,可是
卻使社安基金出現短缺,長期下來是個大問題。

 歐巴馬和羅姆尼都知道這個隱憂,因此都不主張延長。而且就算總統要求延
長,國會也未必同意。但是投票在即,公開談這個問題對選情沒有好處,乾脆
擺在一邊。

川普為何勝選? 政治學者列出這幾點原因

2016-11-09  

[記者吳柏緯/台北報導]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成功問鼎總統大位,中
央研究院政治所研究員吳重禮指出,美國選民會在保守與自由的政府間擺
盪,大約每 30 年就會變換一次。1992 年柯林頓勝選,代表民眾選擇了大
政府;今年川普勝選,象徵鐘擺重回保守的小政府。

這次美國總統大選,川普幾乎囊括了美國中部地區所有的選舉人票,多個
搖擺州也都倒向川普,不少人始料未及,不過吳重禮認為有跡可循。他表
示,美國中部本就是共和黨的傳統票倉,因此川普在此豐收並不意外;歐
巴馬任內大力推動的健保政策,引發許多中產階級的反彈,對於希拉蕊的
選情有不小的影響。

中研院歐美所研究員裘兆琳分析,美國的稅收太重,不少企業選擇遠走國
外。川普提出的降稅政見為大企業回美國本土投資提供很的大誘因,加上
企業可以創造機會,因此吸引到不少的選民支持。

15
川普以政治素人之姿擊敗政壇老鳥希拉蕊。吳重禮表示,近年政治素人風
潮興起,肇因於選民對傳統政治人物的不信任,以美國為例,雖然希拉蕊
有豐富的政治經驗,然而選民對於傳統政治人物已經感到疲乏,發言與政
見也相對較不信任,因此當有政治素人出來挑戰時,的確較容易吸引選民
的目光。

裘兆琳提到,川普的 CEO 背景使他的思維和傳統政治人物不同,而且他使


用的言語簡單而且極具感染力,因此可以吸引不少民心。雖然川普的發言
時常招致批評,不過對於支持者而言,川普的確說出了他們的心裡話。

不過吳重禮也不諱言,川普與希拉蕊的競選組合,是美國總統選舉有史以
來最差的一組人選。票投川普的人並不一定是喜歡、認同川普,而是比起
川普更討厭希拉蕊,反之亦然。吳重禮形容這次的選舉是「在兩個很差的
人中,選出自己比較不討厭的那個。」

吳重禮認為,川普執政後,在美國優先的前提下,將會出現類似門羅主義
的保護政策,例如限制外商直接投資、對於他國實施經貿限縮,可以預見
對於以出口為導向的亞洲國家或企業而言,將會造成不小的影響,也會連
帶影響世界經濟。

川普競選期間曾經向日、韓喊話,要求他們分擔更高的軍費支出,否則要
將駐紮美軍撤離。裘兆琳指出,選舉語言與實際政策還是要分開來看,畢
竟在日、韓駐軍有其戰略考量,很難說撤就撤

吳重禮認為,依美國現今的情況,國內已自顧不暇並沒有多餘的力氣扮演
世界警察的角色,因此雖然川普在選前不斷放話,但大致上並不會改變現
有的亞洲戰略部屬。

中時社論》川普新美國觀能讓美國再偉大嗎
2018 年 02 月 04 日 19:59 主筆室
美國總統川普首次國情咨文,美國媒體雖然多給負面評價,民調卻給了正面評
價,川普民意支持度因而上揚,川普的「美國優先」的確打動了許多選民,但
美好的願景究竟能落實多少,「新美國」又將是何種樣貌,猶待觀察。

咨文涵蓋多項範圍,卻始終圍繞著「美國優先」、「讓美國再度偉大」的核心
理念,鋪陳出一個更安全、更富庶、更強大的國家願景,內容可謂中規中矩。
川普演講一開始就一一羅列上任以來的政績,包括大幅減稅造福中產階級及小
型企業、創造上百萬就業機會、失業創新低等。

16
無論外界如何批評川普,但川普有一點倒是值得肯定:他非常專注自己與基本
鐵票的連結,言行政策不斷彰顯「美國優先」、「讓美國再度偉大」的主旋律。
川普的鐵粉很多都對政經現狀不滿、受全球化自由貿易衝擊、憂心未來又憎惡
政治菁英,對他們來說,和其他高高在上的政治人物相比,川普才是正港的愛
美國、愛人民,而且忠實履行著競選承諾。

川普的長處在於他可以不靠媒體,甚至和媒體輿論對著幹,也能用自己的力量
在鐵粉心中塑造有利形象。他在國情咨文中提到的大幅減稅,的確是一大政績,
尤其在就任 1 年來諸事不順中更為難得,但影響未必有他說的那麼大,畢竟全
面減稅下來,富人獲益遠比窮人多,因此被批評為「劫貧濟富」。不過,至少
減稅是一種人人有感的政策,加上就業確實穩定增加,道瓊指數更是一再飆高,
整體經濟氛圍走向正面,讓選民相信川普一直努力為升斗小民拚經濟。

受自由貿易影響而憂心飯碗或丟飯碗的人,當然認同川普聲稱其他國家利用不
公平貿易占美國便宜、搶美國人飯碗的論點,因此川普喊出「經濟投降」的時
代結束,正能切中許多人的願望。而川普在咨文中明確表示,政府將努力修改
壞的貿易協定,並談判新協定,也將透過嚴格執行貿易相關法規,以保護美國
勞工與智慧財產權,這都為重談《北美貿易協定》與《美韓自貿協定》、對中
國祭出 301 條款等作了堅定表態。

可以想見,揮舞保護主義及民粹主義大旗的川普,將無懼於撕毀自貿協定或與
中國大打貿易戰,並以美國之經貿實力與懲罰性措施逼迫其他國家作貿易讓步。
整個交鋒拉鋸的過程,以及任何新的談判成果,都會成為川普進一步自我誇耀
的政績。但對依賴貿易、與大陸產業鏈結甚密的台灣而言,未來卻因此籠罩了
更多不利變數。

就大國政治態勢而言,美國的確明顯感受到中國崛起的推擠。無論在經貿,還
是在東亞政治版圖,美國都遭到了中國日益增強的挑戰。川普在咨文中指美國
面臨中國與俄羅斯等對手挑戰美國的利益、經濟與價值觀,與之前國安戰略報
告中指中、俄是戰略競爭對手是相同的理路。不過,中國強勢崛起,無論是不
是針對美國,終究會撼動原有的格局,美國不願坐視。川普上任後提高軍事經
費,其實也是為因應新局勢而尋求「讓美國再度偉大」。這點,美國民眾是願
意支持的。

至於重建核武軍備,美國國內的爭議就比較多了,畢竟近來最嚴峻的核彈威脅
是來自北韓,理性分析,擁有近 7000 顆核彈的美國,沒有必要和至今可能還
沒造出核彈的北韓比質量,而是應該加強飛彈攔截能力。重建核武軍備與前美
國總統歐巴馬的《美俄裁減核武協定》反其道而行,也與全球反核擴散路線相
違背。

 川普談到北韓時,承認其彈道飛彈的發展進度可能很快會威脅到美國本土,
而從過去經驗得知,安逸與讓步只會引來侵略與挑釁,他不會重複過去政府讓
美國陷入險境的錯誤。這實質上重申了他一貫對與北韓談判效益的質疑,加上
反對對北韓動武的內定駐南韓大使車維德被撤銷提名,顯示川普確實將軍事手
段納入對北韓的選項中,東北亞政局為之更加緊繃。

17
川普首次國情咨文評價不錯,但重要的還是看能執行的程度、以什麼方式、導
致哪些衝擊?美國面臨的內外挑戰愈來愈嚴峻,但川普上任以來的許多言行,
對政黨政治、族群、階級及對外關係,都造成了深刻的撕裂,他自己也面臨通
俄門及干涉司法的追查,未來究竟是帶領美國走向更強更好,還是大量消耗美
國社會力量與對外關係資產呢?只有時間能給答案。

18
社評-占領華爾街 引爆全球反富潮
2011-10-07 旺報

     占領華爾街」第 10 天,代表抗議群眾的「99%公報」有這麼一段讓人既
辛酸又震撼的話:「 2011 年 9 月 27 日,我們到金融區的 Luxury Night out 遊
行,那裡的人,無論男女,身上穿的衣裳高於我們一個月的收入,駕駛的車子
超過我們一年所得,任何一棟房產,都是我們一生賺不到的。」

     始自 9 月 17 日的「占領華爾街」示威活動,已進入第三周,聲勢愈來愈浩
大,不但延燒到波士頓、洛杉磯、舊金山、芝加哥、邁阿密、西雅圖等美國 20
多個大城,擴大成為「一起占領(Occupy Together)」行動,更透過網路在
全球蔓延,除了早先的西班牙、英國外,北自加拿大、南到澳洲,連台灣都開
始串聯聲援,儼然已成為美國版的「茉莉花革命」。就像年初的突尼西亞、埃
及青年反專制、爭自由、飽肚皮革命,激起的「阿拉伯之春」運動,華爾街頭
對抗美國金權政治的怒吼群眾,感染了全世界有著相同境遇的人們。

     自稱受到「阿拉伯之春」風潮啟發的「占領華爾街」活動,在全美遍地開
花的反企業示威聲浪,其實更接近西班牙和其他歐洲國家對經濟的不滿的抗議
行動。占領華爾街運動針對的是美國貧富差距、華爾街的貪婪腐敗以及混亂的
兩黨政治,示威者以「占總人口 99%的普通大眾,對僅占總數 1%卻掌握 40%
財富之人的貪婪和腐敗,再也無法忍受」為訴求,表達深刻的不平。這場原本
不被看好的活動,短短三周內演變成為全國性運動,由失業者與大學生的洩憤
行動,擴大成為中產階級的街頭抗爭,代表富人階級的投資家索羅斯也表態支
持,甚至紐約運輸工人工會更以拒絕協助警方運送遭逮捕抗議群眾方式表示聲
援。資本主義浪潮席捲全球,卻因過度自由、政府監理不足導致的社會嚴重貧
富不均現象,顯然不是華爾街遊行者獨有的悲情!這個世界恐將引爆一場新的
社會革命風潮。

     美國歷來尊重低約束的資本主義,固然有利產業創新與經濟成長,但如果
政府疏忽分配問題,經濟成長果實的分配就會失衡。配置資本並管理風險本應
是自由經濟體制下金融市場必須發揮的作用,但貪婪的華爾街卻錯置資本,政
府又未能發揮監理功能,終於在 2008 年引發風暴,由全世界承受他們胡作非
為的苦果。這種把損失攤給社會,得利卻由私人享有,並不能稱為資本主義,
也不是市場經濟。任令這種扭曲變形的經濟體系存在,就不會有經濟增長,更
無法創造公平正義的社會。

19
     美國號稱超級強國,竟然有 1400 萬失業人口,失業率超過 9%,聯準會主
席柏南克周二在國會演講時都坦承,失業問題是難解的「國家危機」。華爾街
引發一波波金融海嘯,政府非但未究責,反而拿人民的稅金補貼銀行,占領華
爾街,質疑的是美國深化的金權政治,既然體制失去改革能力,就只能由下而
上發動革命。

     年初開始的「阿拉伯之春」,動盪持續發酵,希臘和以色列也出現大規模
抗議示威行動,英國更發生令人瞠目結舌的大騷亂,如今就連美國民眾也憤怒
大爆發,《經濟學人》出現「美國掀起獵殺富人潮」的論調,2011 年發展至今
真是印證了英國《金融時報》所謂「全球憤怒年」的預言。全球領導人面對難
解的歐美金融危機,已夠焦頭爛額,如今這場病毒式蔓延的「占領一切(城
市)」風潮,勢必讓他們神經更緊繃,更小心以對。

     紐約市長彭博曾警告高失業率可能導致暴動,歐巴馬總統要求國會對收入
百萬美元以上富人課徵「巴菲特稅」外,更力推就業法案。但是,歐巴馬政府
決策「時間太遲,速度太慢」,使得美國「占領風潮」急速擴散。新媒體資訊
傳播更快更廣,助長了「占領思維」的擴大,兩岸貧富差距現象也非常嚴重,
年輕人普遍因薪資低、房價漲而苦悶不已,自然無法倖免於全球風潮;台灣已
經出現網友在「臉書」號召「占領台北」活動。儘管一年來執政當局持續提出
奢侈稅、社會住宅、房產交易實價課稅等多項符合社會正義的政策,但 10 年來
台灣企業分配盈餘,重股東利益輕員工所得,稅負政策亦嚴重失衡,有利企業
及股東,薪資所得者負擔較重,7 年之病不能求 3 年之艾,要化解年輕族群與
中產階層民眾對貧富極化社會的不滿,絕非幾張選舉支票可以解決。

     中國大陸藉強力報導「占領華爾街」猛敲資本主義喪鐘時,別忘了年初茉
莉花風潮給當局帶來的壓力,中國經濟正處於上升週期,可以暫時消化諸如暴
富、貪瀆、蟻族苦悶等問題,但暫時消化問題並不表示問題已不存在,經濟總
有榮枯週期,一旦進入下行週期,痼疾發作後果將非常嚴重,「占領華爾街行
動」所曝露的社會問題,不容小覷。

窮人的反撲與富人的反省
2011-10-20 工商時報

     舉凡一個人的行為改變,主要源自兩種力量的驅使,一為自己的不斷內省,
另一則為他人施予的壓力。貧富差距一直是人類社會最複雜與困擾的問題,其
中充滿了文明進步追求的價值爭議,更涵蓋了人性本質蘊藏的情緒對立。但不

20
可否認的是,每當貧富問題嚴重惡化時,都會為人類社會帶來大變革,不論是
在思想領域的發展上,或是在解決問題的實際行動上。近來,我們一方面看到
美國民眾「占領華爾街」示威活動的益愈擴大蔓延,另一方面卻也同時看到類
如巴菲特這樣的全球首富,公開表示願意主動繳納更多的稅負。面對這種反撲
與反省並存的情境,不啻為貧富差距問題找到一個解決的新契機,其背後嚴肅
的意義,我們不應輕忽,尤其是政府的政策反應與作為。

     「占領華爾街」行動發起於 9 月 17 日的美國紐約,靈感的啟發係來自於今
年的埃及革命,該期間民眾在開羅塔利爾廣場的集會與示威運動,終至達成推
翻獨裁專制政權的民主勝利。只是,這次「占領華爾街」的訴求是社會公平與
貧富差距問題,而抗議的對象則是貪婪無度的企業大亨。拜臉書等網路社群工
具之賜,此一運動,不但迅速在美國遍地開花,更如響斯應地擴大為全球性的
「占領」狂潮。台北也在日昨舉辦「占領 101 大樓」的活動,雖然實際到場群
眾只有 400 多人,但已充分顯示台灣社會呼應國際新情勢的意願,並凸顯出台
灣民眾對社會公平正義的相同渴望。可惜這次行動未及擴大串連各地市井小民
與弱勢團體,以致聲勢不夠浩大,社會關注不足。期待下一次「占領凱達格蘭
大道」的抗議活動,能引爆出更多的輿論焦點與壓力。

     其實,這次占領運動的導火線應該追溯至前幾年的金融海嘯。金融海嘯的
發生,讓世人覺醒到虛幻膨脹的金融工具,是多麼的邪惡,而由其所創造出來
的假性泡沫榮景,又是多麼的脆弱。尤有甚者,政府為了搶救經濟危機,大量
舉債,擴大支出,導致財政赤字連連,這些最後都是由全體民眾納稅來承受。
更過分的是,為了避免引發系統性風險,政府不敢讓這些肆意囂張的金融機構
倒閉,只好傾全力挹注資金,助其脫困,而這些也都是用社會大眾的納稅錢來
支付。當全世界都在為他們捅出的樓子擦屁股之際,卻得知那些貪婪的金融業
大亨仍然繼續坐領高薪,過著奢華的生活。「占領華爾街」就是要把這些躲在
華爾街內的富豪揪出來,讓他們現出原形,逼他們跟世人道歉,促使他們為犯
行付出應有的代價。

     這個抗議行動或可說是窮人對富人的反撲,但其中卻具有難得的理性思維。
參加示威抗議的民眾不是因為「仇富」的情緒而上街,而是針對那些把持政府、
掌握權力,靠著虛幻複雜的財務工具發財,但卻把金融危機的苦果留給一般民
眾承受的「壞富人」開刀。這項特色不但讓占領行動增添了「造反有理」的思
辨空間,同時也促使了有良心的富人認真嚴肅的反躬自省。美國投資股神巴菲
特繼其一貫主張,日前除公開呼籲美國政府應改革稅制提高富人課稅之外,更
公布其去年共賺進 6,280 萬美元,但課稅所得則為 3,980 萬美元,他繳納了
690 萬美元的聯邦所得稅與 15,300 美元的社會安全捐,實質稅率為 17.4%,比
他的秘書與員工所繳的稅率都低。巴菲特不斷重申這樣的稅制,對富人過於寬

21
容,造成稅制不公,力挺美國政府大力改革。或許巴菲特只是富人中的「極少
數」,但畢竟他的聲望與地位不同於一般富人,有他登高一呼,典範效應不容
小覷。

     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Joseph Stiglitz,在今年 5 月的 Vanity Fair 雜誌


上發表了一篇名為「Of the 1%, by the 1%, for the 1%」的文章。他殘酷地指
出美國奉為立國精神象徵的「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民
有、民治、民享),如今已變成被社會極少數 1%的人所控制與把持,對美國而
言,這真是莫大的諷刺。1%頂端美國人的每年所得約占全部所得的 25%,並
且擁有全美國財富的 40%。尤有甚者,這個趨勢還在繼續惡化中。Stiglitz 更嚴
厲地譴責「以經濟成長可以帶動所得分配平均」的謬論;他明確指出,過去 10
年這 1%的人所得增加了 18%,但那些中產家庭的所得卻反而下降。「A
rising tide lifts all boats.」乃是一句騙人的神話,99%的民眾都變成被遺棄的
犧牲者。這次占領行動凸顯的就是 99%與 1%之間的抗爭。

     美國歐巴馬總統最近向國會提出整套「經濟成長與赤字減少方案」,其中
特別呼應巴菲特的主張,決定開徵「富人稅」。雖然該案日前被參議院否決,
但歐巴馬政府表示仍將繼續努力與國會協商,爭取通過的機會。任何租稅改革
的推動都會遭遇反對的阻力與困難,尤其是政黨間的惡鬥,更是租稅公平的最
大障礙與威脅。在美國,有 99%民眾的奮起抗議,有 1%富人的自覺反省,有
諾貝爾經濟學家的鏗鏘諍言,更有政府堅持的改革動能。反觀我國近年也同樣
面對租稅不公與貧富差距問題,但 99%民眾的聲音,1%富人的勇氣,學者的
春秋判筆,以及政府的專業決心等,何時才能整合與轉化成改革的力量?

觀念平台-沒有正義 就有危機
 2012-11-07 01:21
 中國時報 【葉家興】

 「不給糖,就搗蛋」(Treat or Trick)是萬聖節的孩子用語。在研究大蕭條
與金融海嘯起因的共通之處時,學者的發現也可以用類似的語句描述:
「Justice or Crisis」(沒有分配正義,就有經濟危機)。

 在美國經濟學會出版的《經濟文獻期刊》(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的論文中,三位學者亞金森(Anthony B. Atkinson)、皮科提(Thomas
Piketty)、賽斯(Emmanuel Saez)研究近百年的美國稅收紀錄,發現在一九
二八年和二○○七年,最富裕的美國人手中的財富都達到了頂峰,例如最富裕的
一%人口,擁有接近國民總收入的四分之一。而在分配相對平均的一九五○~一

22
九八○年代,這個比例只在百分之十上下。

 經濟危機爆發前的特徵之一,就是國民財富的越來越高比例,像「巨大的抽
水機」一樣,被抽到了少數人手中。財富過於集中在少數人手中,中產階級非
但無法分享經濟成長果實,反而因炒高的房價和商品價格而致購買力不足。當
整個社會購買力不足,生產過剩和資本過剩就難以避免。

 大蕭條前數年,大量資金在華爾街投機;與金融海嘯前數年,大量資金在房
地產市場駐足類似。泡沫的甜美,使財富不斷向上層累積,因而炫耀性消費充
斥。然而泡沫的苦果,卻由所有人概括承受,銀行倒閉、工廠關門、大量失業、
衣食匱乏…。

 歐巴馬如果不是打著「變革」的旗號上台,人們可能不會對他有太大期望。
然而他在任四年,股市迭創新高,失業率卻居高不下;「大到不能倒」銀行愈
來愈大,稅制不公連超級富豪巴菲特都不好意思。四年來,上層依舊功利投機,
金融和原物料炒作肥了少數,卻讓中產者備感壓力。金融海嘯前「朱門酒肉臭,
路有凍死骨」、奢華享樂與飢寒交迫並存的荒謬,又改變了多少?

 歐巴馬所任命的伯南克,將惡化分配的非常態貨幣寬鬆政策常態化,以為華
爾街領軍,實體經濟就會跟隨。殊不知,卻是為下一次危機搧風點火。一般人
用了無效辦法,早就改弦易轍,另謀他途;但在伯南克眼裡,如果量化寬鬆無
效,表示劑量不足。

 柏南克日常進出的伊寇斯大樓,是以聯準會在大蕭條年代的主席伊寇斯
(Marriner Eccles)為命名。他是貧困摩門教移民之子,年輕時曾遠赴蘇格蘭
當傳教士,後來回到美國經商有成,成為富甲一方的資本家。他在一九三四年
陰差陽錯成為聯準會主席之後,在位長達十四年,期間卻拋棄資本家身分,積
極捍衛普通民眾的福祉。他認為大蕭條的起源正是富裕階級財富的大量累積,
使得其他人購買力下降。因此他所建議的經濟計畫中,就包括對富人課更高的
所得稅和遺產稅,以控制資本累積和防止過度投機。

 這段歷史,除了歐巴馬和柏南克應該反思之外,也值得台灣的經濟執政團隊
反思。產業結構升級,沒人會反對。然而美國近三十年的經驗顯示,產業升級
並不能保證普通人的實質薪資提升。稅制扭曲所造成的財富向少數人集中,不
斷擴大的不公不義,才是金融危機和薪資停滯的罪魁禍首。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財務系副教授)

23
《觀念平台》公平正義,沒有迷思

工商時報  A6/政經八百  2012/07/18

【李允傑/國立空中大學公行系教授、國政基金會財金組顧問】

  前副總統蕭萬長日前在一場研討會上說:「公平正義的迷思重創政府與企
業的信賴關係」,引發社會討論。蕭萬長指涉的應該就是政府開徵證所稅證所、
奢侈稅(所謂的富人稅)引起的風波。

  公平正義不是迷思(myth),而是一種價值,一種對政府角色的理念信仰。
從亞當斯密斯主張自由放任的國富論,到洛爾斯主張「優先照顧弱勢族群」
(Maximize the minimum)的正義論,都在定位政府介入經濟社會的角色。

  哈佛大學教授桑德爾在其著作《正義》中說,正義沒有絕對性。每個社會
對正義的看法都不同,而社會與個人對正義的看法也會因時而異、因地而異。

  不同團體或個人對公平正義的價值主張,往往反映其在社會階層所處的地
位與立場。但是,不論是左派或右派的政治經濟學者大概都同意:現代政府不
可能完全袖手旁觀,放任社會成為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

  資本主義國家的維持與強化必須靠經濟的景氣繁榮,需要資本家的投資。
為了吸引投資意願與信心,政府必須創造有利於企業營利的投資環境。因此,
從結構上來看,國家管理者與資本家存在著共生關係,國家機關不會違背資本
家的長期利益。但另一方面,國家管理者為避免勞工階級因不滿剝削而與資本
家的鬥爭白熱化,以致危害資本主義體制與統治正當性,乃藉社會(勞工)福
利與稅制改良措施來解決矛盾。

  從政治經濟發展歷史來看,民主國家管理者都在資本累積(經濟效率)與
統治正當性(社會重分配)尋求動態平衡。我國過去長期強調經濟發展優先
(把餅做大),免課資本利得稅,造成台灣社會近幾年來貧富差距拉大到歷史
新高(根據美國夏瑪億萬富翁指標,台灣的財富集中程度排名世界第三,遠勝
美、韓與中國大陸),政府統治正當性出現危機,必須正視「如何分餅」的問
題。

  通過社會救助法與開徵奢侈稅、證所稅,是馬政府縮小貧富差距的政策工
具,在執行時機與方法上有應檢討之處;但是對於國家管理者而言,具有高度
的正當性。政府縮小貧富差距的政策,其實是維護資本主義體制與資本家的長
期利益,無關「仇富」;更不是要「重創政府與企業的信賴關係」。

24
  為因應台灣當前M型社會的發展趨勢,政府推動租稅改革讓人民稅賦負擔
更合理,最主要的精神就是量能課稅。事實上,目前不課證券交易所得稅的國
家僅台灣和中國大陸等少數國家,香港和新加坡只對非經常性交易所得者免稅;
日、韓則採分離課稅,日本證所稅稅率更高達 26%;歐美各國都併入個人綜合
所得,採累進稅率徵收。加拿大、英國、德國等也都有類似稅目。

  根據媒體民調,超過 6 成民眾支持證所稅;受證所稅影響的富人不到 2%,


但他們卻擁有不成比例的政經影響力。歐債危機所造成的經濟不景氣,讓股巿
大戶與金融資本家可以用投資罷工的手段造成股市量縮價跌,對證所稅投下否
決票。

  開徵證所稅引發股市低迷、修法一波三折的現象,不是反映「公平正義的
迷思」;而是證明了台灣資本家的政經實力,以及政策執行的時機與方法的重
要性!

笨蛋,問題在分配正義!

聯合報社論 2015-03-23

開春後,「加薪」成為熱門話題。執政黨立委先拋出「加薪四法」,擬透
過立法途徑強制企業加薪;接著又要求行政院對軍公教加薪,藉以「帶動
企業加薪」。不可諱言,台灣薪資凍漲問題已引發強烈民怨,成為比少子
化更嚴重的「國安」問題,必須誠懇面對。至於要如何加得有理、讓企業
樂於配合,重點在強調「分配正義」,而不應淪為短線的選舉考量。

本周起,立法院將開始審議「加薪四法」。所謂「四法」,是指透過修正
《公司法》、《工廠法》、《中小企業發展條例》及《勞基法》,強制上
市櫃公司提出年度分紅計畫,並以減稅作為誘因,鼓勵企業為員工加薪。
立委賴士葆等人的提案更附帶罰則,對於有盈餘卻未提出具體利潤分享計
畫的企業,將處以五十萬至五百萬元的罰款。

歷經九合一選舉大敗,藍軍立委終於懂得「換腦袋」,接連舉辦「挑戰政
策」公聽會拋出加薪議題,頗切合當前需求,也不失為國民黨「救亡圖
存」的翻身之道。閣揆毛治國和央行總裁彭淮南都對「加薪四法」表示樂
觀其成,理由是,企業家應該把員工當成事業夥伴與企業資產,但現行法
令只保留固定盈餘給股東,疏於照顧勞工。彭淮南並認為,「減稅救經
濟」已證明在台灣無效,在全世界也無效,反倒加薪可以增加民眾的消費
力,帶動經濟活絡。

25
姑不論此一修法提案是否出於選舉考量,現行法令規定過度偏重將企業盈
餘分配給股東及管理階層,卻未相對考量勞工權益,此項弊病已深,確實
有待儘速解決。問題在,目前立委提出的法案,對中小企業仍不脫「以減
稅換加薪」的思維;而加薪政策若要奏效首賴企業配合,硬要透過法律強
制規範,似乎不符自由經濟法則,這是外界感到遲疑的主因。

從實證上看,日本安倍政府提出對企業減稅的方案,藉以鼓勵為員工加薪,
至今效果有限。而國民黨立委提出「加薪四法」之後,國內若干工商團體
公開表示反對政府干預企業薪資,若是修了法卻難以執行,不但徒然造成
勞資關係緊張,也讓勞工空歡喜一場。所幸,根據人力銀行最近對企業的
調查,支持加薪四法的企業有升高的傾向,有多達三成支持加薪,遠高於
反對的一成八。可見,隨著加薪議題社會關注度的提高,企業經營者的態
度已有正向變化。

除了修法強制企業加薪,民進黨立委也喊出「調升基本工資」,認為可讓
基層勞工「立即有感」。事實上,我國基本工資已從一九九七年每月的一
五八四○元,升至今天的二○○○八元,幅度不小;但勞工實質薪資卻未
增反減,退回到十六年前的水準。可見,調高基本工資對於拉抬實質薪資,
效果不大。即使基本工資再增,若未根本解決企業吝於付出薪資的結構性
問題,對於許多月薪在三萬元上下徘徊的勞工,恐怕毫無助益。

至於以軍公教加薪「帶動」企業加薪,算不算明智的提案,也是有待商榷。
軍公教當然不是不能加薪,政府也有義務給予照顧;但比較起基層勞工的
普遍低薪,軍公教待遇並沒有過低或多年未調的迫切性。何況,軍公教待
遇調整,與退休人員的年金給付有連動關係;執政黨去年底恢復軍公教年
終慰問金引發民眾反彈,甚至拖累九合一選情,如果馬政府此刻再急著為
軍公教加薪,恐怕將激起更多民怨,結果適得其反。

回歸加薪問題的根源:企業有賺錢,卻只由少數經營階層獨蒙其利,不能
將盈餘合理分配給員工,已違反公司治理的「分配正義」。政府照顧軍公
教之餘,也不能忽略廣大勞工的權益,包括在職福利或退休的所得替代率
等,其中涉及的國家預算配置與國庫收支平衡,更該體現「分配正義」。

綜觀「加薪四法」,仍有若干條文內容未臻合理完善,這有待朝野進一步
思考研商。但無論如何,「凍薪」已成為台灣經濟、社會上的一大病灶,
朝野立委皆有責任設法解決,要求賺錢的企業負起更大的「分配正義」責
任,才是台灣長治久安之道。至少在眼前看來,調高基本工資或軍公教加

26
薪都是「魚目混珠」式的議題,與人們渴望迫切的加薪議題不直接相關,
就請立委勿混為一談。

社論-縮短貧富差距 VS.打擊房市投機

工商時報  2010.12.14

     自從社會大眾對貧富差距擴大問題表示關切與抱怨開始,不但馬總統即刻
提出以社會公平正義為主軸的政策承諾,行政院亦立即組成專案小組,召集各
相關部會加緊研擬因應措施,甚至連監察院與立法院都動作頻頻,各自展現出
調查與質詢的職責與功能。其中,大家共同關心的焦點便是租稅公平,從而也
使得負擔稅制改革重責大任的財政部,頓時變成社會各界共同的希望所在。財
政部長李述德日前透露為縮短貧富差距擴大,紓緩高房價引起的民怨,財政部
將規劃課徵特種銷售稅,加重對房地產投機行為的課稅效果。這項措施雖然是
財政部經過數個月閉門研究才想出來的法寶,但其中仍存在許多思慮不周的問
題,我們有責任在財政部最後定案前,提出一些忠告。

     根據報導,財政部打算訂定單一特別法,針對「持有一年內即轉讓的非自
用房地產交易」、「預售屋買賣權利移轉」、以及「高價貨物消費(奢侈品)」
等三項,加重課徵特種銷售稅。財政部並表示,這項單一特別法規,立法的目
的不是為了稅收,而是為了平抑貧富差距。其詳細內容雖尚未公布,但大致上
的輪廓為,這三項特種銷售稅都將設定課稅門檻,例如一年內買賣非自用房屋
逾三戶以上,且總金額超過 5 千萬元者才適用此稅。其次,課稅稅率大約是在
10%至 30%之間,就其出售價格直接加徵此道特別稅。至於,房地產的出售價
格則授權稅捐機關彈性認定,可查得實際交易價格者,即按實價課稅,無法查
得實價者,則按出售時的評定現值或公告現值課稅。其三,財政部有意將此課
稅當成是不動產版的「最低稅負制」,用以彌補現行稅制缺失所導致的不公漏
洞。由於這是我國稅制史上首次針對特殊物品的交易明文宣示開徵「特種銷售
稅」,其未來的發展與成敗如何,攸關我國稅制整體課稅功能甚鉅。

     特種銷售稅的課徵,不論盈虧,通常都是以達成特定政策效果為主要目的。
一般先進國家最常見的課稅種類包括,為反映汙染成本而課徵的環境稅;為反
映道路使用受益而課徵的道路稅;為反映菸酒消費醫療成本而課徵的菸酒稅;
或為抑制高價奢侈消費行為而課徵的奢侈稅等。由於這些課稅都屬於間接稅性
質,稅負轉嫁的結果與程度難測,故甚少用於解決所得重分配的問題,大多只
用於合理反映社會外部成本或以價制量、寓禁於徵的目的。所得重分配的功能,
應該是以直接稅,尤其是所得稅的加重課徵為主要手段,例如針對某些特殊的
利得課徵「暴利稅」。換言之,為了平抑貧富差距,政府研提的租稅改革重點

27
應該是放在直接稅而非間接稅上,才係正辦。財政部若真的想要解決所得分配
問題,就不應逃避針對我國資本利得課稅的缺失做出根本的改革。

     此外,由於銷售稅的課徵是不論盈虧都須繳納,故其主要的課稅效果係在
於增加交易或經濟行為的成本,以減少交易或經濟行為的發生。從財政部只針
對「持有一年內即轉讓的非自用房地產交易」加重課稅,可以看出其打擊房市
投機的用意遠比平抑貧富差距的目的來得大,也來得強。首先,一年之內即轉
讓者實際上可能遭受虧損,但卻須被加重課稅,違反分配公平;其次,對於那
些非在一年之內轉讓卻賺大錢的交易,此稅則完全無法發揮功能。惟事實雖是
如此,財政部對外的說法卻是此一特別稅的目的乃係為了平抑貧富差距,財政
部若不是刻意誇大政策成效,要不就是欺負民眾的無知。

     依據財政部的規劃,被納入加重課稅的不動產買賣範圍,同時包括預售屋
與成屋二者,其主要的原因係為彌補現行所得稅與土增稅課稅效果的不足。前
者的問題是在於納稅人利用預售階段轉手圖利規避所得稅稅負。其實,根據目
前稅法國稅局即可將其利得納入所得課稅,但關鍵是國稅局有否能力掌握其實
際交易價格;後者的問題則是利用一年之內的公告現值不變,轉手圖利規避土
增稅稅負。其實,若能改以一年之內即時調整公告現值,則此問題便可得以紓
緩,但關鍵是公告現值的調整是否一定能切實反映實際交易價格。換言之,不
論在何種情況下,課稅的效果要能發揮,政府對實際交易價格的掌控能力乃係
問題的核心。如今,財政部雖提出了特別銷售稅,但對實際價格資訊的掌控卻
無任何改進作為,在此情況下,其加重課稅的目的能否達成,令人質疑。

     馬總統固已對外宣說「縮短貧富差距,租稅改革絕不缺席」,但財政部卻
不能草率錯用工具,誤把打擊房市投機的措施當成是解決貧富差距的利器。我
們固然也支持政府應對房市過度投機提出解決方法,但財政部更重要的任務應
該是從長期的稅制著手,徹底檢討現行資本利得課稅的缺失,進而提出大開大
闔的創意改革。財政部期望以打擊短期房市投機來達到長期稅制的公平,不但
違背專業判斷,亦無異於緣木求魚。

奢侈稅是財產稅改革的開路先鋒

【經濟日報╱社論】2013.08.06

財政部長張盛和日前對媒體表示,奢侈稅上路以來達成政策功效,包括:房屋
量縮、房價平穩,若無奢侈稅,房價將比目前的溫和上漲更嚴重。因短期交易
不動產者大部分都是高所得者,因此奢侈稅其實是量能課稅。而且課徵奢侈稅

28
後,自住比重提高,顯示抑制投機需求,但不妨礙正常的自住需求,有助於房
市健全發展。房仲業不僅新開家數多於關門店數,營建業還是近期不景氣環境
下「最賺錢的行業」,代銷業者也支持奢侈稅有穩定房價的成效,顯示奢侈稅
並未衝擊房地產業,因此奢侈稅顯然有必要維持。

但張部長也坦言,奢侈稅也有缺失,例如非都市計畫土地之農地、工業用地被
炒作,預售屋資訊不透明,是炒作房價的根源,而奢侈稅制並未納入課稅範圍。
而若以身分證歸戶,全國約 25 萬人擁有三間以上房宅、數千人擁有十棟以上的
房宅,顯示目前「囤房的情形很多」,且口袋深到足以撐過兩年。因此,未來
將考慮呼應學者所提的奢侈稅四大修正方向,擴大課稅範圍、延長課稅年限、
對一人多屋(囤房)者仍購進不動產,或外資(含陸資)購屋者課徵買方特銷
稅等。

由此可見,奢侈稅的改革雛形已經漸趨明朗;目前財部雖沒有預設立場,但構
想已慢慢成形。財政部將於 8 月中旬舉辦特種貨物及勞務稅(即奢侈稅)條例
座談會,除了提出委外研究報告的檢討成果,也將聽取業者、學者各方意見做
為修法參考。

以上的焦點都是放在奢侈稅抑制非自住不動產短期交易方面的效果。其實奢侈
稅在針對「奢侈品」課稅部分,包括銷售價格或完稅價格達新台幣 300 萬元之
小客車、遊艇、飛機直昇機及超輕型載具;銷售價格或完稅價格達新台幣 50 萬
元之保育類動物如龜殼玳瑁珊瑚象牙毛皮及其製品、家具;銷售價格達新台幣
50 萬元之入會權利等六項高額消費的貨物或勞務,也同樣值得進一步探討其政
策效果,並擬定未來要調整的政策方向。

根據財政部的統計,至 102 年 5 月 31 日止,高價貨物部分的稅收約 27 億元,


幾乎全部(99%)的稅收來自高價小客車。98 年至今整體進口車數量上升、市
占率逐年提高,且關稅完稅價格在 600 萬元以上的高價進口汽車數量,完全不
受 101 年經濟成長趨緩和奢侈稅開徵的影響,可見得對於相關產業並未出現不
利衝擊。這類奢侈品消費者確屬高所得者,相當符合炫耀性消費財的特性,完
全符合量能課稅原則。

奢侈品課稅不只對稅收不無小補,也有改善所得分配的效果。如果加計對不動
產課稅的總稅收計算,則全國五分位的貧富差距,其實從 6.16 倍縮至 6.12 倍。
因此,對高價貨物和勞務仍宜繼續維持奢侈稅。

更值得一提的是,奢侈稅課稅的基礎是「交易的真實市價」,有別於目前房屋
稅和地價稅以偏低的「評定現值」和「公告地價」,以及土地增值稅以偏低的
「公告現值」作為稅基。就是因為不動產的持有稅負和交易利得之稅負偏低,
加上資金行情才造成今天房市飆漲;奢侈稅也應運而生,作為將來不動產持有
稅負合理化和交易利得實價課稅的過渡性稅制。

因此,奢侈稅的實施,尤其是採用「真實交易價格」作為稅基這部分,讓稅捐
機關在實務上逐漸能夠掌握真實市價,其實已經為不動產稅制的改革做了奠定
基礎的工作,這也是當初設計奢侈稅沒有注意到的優點。

29
因此,奢侈稅不但要維持,更要擴大範圍,未來如果能善用實價登錄機制,進
一步確實掌握稅基,則更有助於財產稅制的改革早點落實。奢侈稅真的是財產
稅制改革的開路先鋒了。

【2013/08/06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奢侈稅研究報告:房價少漲一成

記者林淑慧╱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3 年 8 月 20 日

工商時報【記者林淑慧╱台北報導】

奢侈稅研究報告出爐!學者表示,若無奢侈稅,房價將比現在至少上漲一成,
建議對多房族加課買方稅,並參考國際作法,把奢侈稅持有期間,延長至四年。

奢侈稅研究報告計劃主持人、台北商業技術學院教授黃耀輝表示,奢侈稅實施
兩年來,房市價穩量縮,投資需求下降,但自住需求上升,平均房價所得比下
滑,對於整體營建房市服務業無負面影響,若無奢侈稅政策,房價至少將上漲
一成,年輕人更買不起房子。

黃耀輝指出,近期台灣房價上漲主要是資金行情,遺贈稅調降、金融海嘯過後
各國為救經濟祭出寬鬆貨幣及低利政策,大量資金進入炒房,光靠奢侈稅無法
讓房價合理化,但仍發揮「小兵立大功」,有抑制房價上漲功能。

奢侈稅報告指出,台灣擁有 3 棟房屋以上民眾,高達 66.2 萬人,占全體有房者


的 9%,顯示國內囤屋囤地相當嚴重,這些人短進短出、賣出房地獲取暴利,
要繳的稅很低,卻造成房價波動,讓年輕人買不起房子,應該檢討。

社論-光是要富人多繳稅還不夠

2014 年 05 月 22 日 04:10 中國時報

立法院三讀通過號稱「史上最大加稅案」的財政法律修正案。內容雖未盡如人
意,但方向上合乎時代潮流,乃不得不做之事。我們呼籲政府還要繼續推動更
全面及根本性的改革,才能讓台灣脫胎換骨,重建經濟正義。

財政部長張盛和以「止血」形容這次加稅。檢視 102 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歲入


歲出差短 1743 億元,連同債務還本 770 億元,合共需舉債 2513 億元才能
彌平。然中央政府截至 102 年底長期債務未償餘額為 5 兆 1640 億元;若參

30
考國際貨幣基金定義,另加計總預算一年以下借款 2146 億元及非營業特種基
金舉借債務 5732 億元,共有 5 兆 9518 億元。加計地方政府債務超過 1 兆
元,及 17 兆元的退休金給付義務的潛藏債務,政府的債務餘額高達 24 兆元,
達到 GDP 的 160%。負債已經與 2010 年時歐債危機的希臘,負債占 GDP
的比值類似。若不增加稅收,加以止血,後果難料。

雖然政府最近表彰,我國中央政府總預算連同特別預算赤字占 GDP 比率,從


98 年金融海嘯之高峰 3.5%,已下降至 103 年預估之 1.4%。然依 102 年 7
月 10 日公布之公共債務法規定,中央政府債務存量不得逾前 3 年度 GDP 平均
數之 40.6%,103 年底債務餘額為前 3 年度 GDP 平均數之 38.4%,距上限
僅餘 2.2%,實已面臨編不出下年度預算的窘境。如何籌措充裕財源,支應政
務需求,甚至清償本金,減少債務餘額,將是未來改革的重要方向。

檢討此次措施,包括:一、增加高所得者所得稅率 45%的級距;二、將兩稅
合一股利扣抵率從 100%扣抵降至 50%;三、金融營業稅率由 2%恢復至
5%。同時實施減稅措施,包括薪資、身障及標準扣除額調增,若加上配套補
助措施,在增、減稅後,預期國庫每年淨增加 641 億元稅收。

前兩項是某種程度的「富人稅」,首先將現行綜合所得稅課稅級距由 5 級調整
為 6 級,為國庫每年增加 99 億元稅收。其次,修改兩稅合一法案後讓有股利
收入者一年要多繳 505 億元所得稅,也是回饋社會。兩稅合一本有鼓勵投資的
美意,但實施後發現營利事業所得稅造成僅是股東綜合所得稅的先行扣繳稅額
而已,造成勞動所得者的沉重稅負,更凸顯不勞所得的股利或資本的報酬,給
予過分租稅優惠。兩者都是讓高所得者多繳稅,期能量能課稅,改善所得分配,
縮小貧富差距。但副作用有人認為有錢人會透過人頭分散所得來源,或將資金
滯留國外避稅問題。

然而納稅義務人如利用他人名義分散所得,除有許多風險及可能增加費用外,
其規避稅負行為,經稽徵機關查獲者,將依法補稅及處罰。而將資金滯留國外
避稅,亦有其成本及風險的問題。另外,世界潮流是朝反避稅在走。因為隨著
金融海嘯及歐債危機後,大國財政困難,連美國都祭出「肥咖條款」全球追稅。
在國與國間金融資訊與稅務資訊相互交換雙軌運作的趨勢下,未來想透過避稅
天堂,隱藏租稅與交易資訊及租稅規畫將愈來愈困難。

現實問題是,與台灣簽訂包含資訊交換在內之租稅協定國家,除歐盟、紐、澳
及東南亞國家外,最重要的大陸、美、日都還沒簽訂。缺乏勾稽制度與資訊交
換下,屆時可能造成無法蒐集到課稅資料的窘境,導致空有規定,實際運作困
難重重,尤其如何舉證,恐引發徵納雙方爭議。因此盡速簽訂租稅協定是重中
之重。

31
最近有兩本書指出了我們所強調的觀念。法國經濟學者皮克提的《21 世紀的資
本》,強大震撼力促使學界再度關注貧富不均惡化的問題,其論述與舉證核心,
就是資本利得的稅賦須大幅提高,皮克提最後建議全球政府應建立一致稅收標
準,讓富人多繳稅。另一本哈佛教授薩克斯的《文明的代價》,以美國為鑑,
解析大崩壞的源頭和真相。質疑政府自甘墮落,變成為利益團體服務。

政府財政要進行更全面及根本的改革,藉由控制債務規模、調整收支結構、統
籌可用財力資源及適時調整稅制等多面向興革,國家才能夠實重建經濟正義,
邁向薩克斯主張的文明社會。

全民稅改 綜所稅大減稅
自由時報 2017-09-02

綜所稅最高稅率 降回 40%

〔記者吳佳蓉/台北報導〕財政部昨公布所得稅制改革方案,兩稅合一設算扣
抵制走入歷史,股利所得課稅改採甲、乙兩案,綜所稅最高稅率由四十五%降
回四十%,營所稅稅率則由十七%調高至二十%,保留盈餘加徵營所稅由十%
降至五%,同時將綜所稅標準扣除額由九萬元調高至十一萬元,薪資所得特別
扣除額由十二.八萬元調高至十八萬元,估計五四二萬戶受惠,稅收損失五十
九億或六十九億元。

外界認為,此次將是一九九八年兩稅合一上路以來,所得稅變化幅度最大、減
稅層面最廣的一次稅改。財政部長許虞哲則定調,這是一場「全民稅改」,不
僅股民有感,一般受薪階級、企業也將同享減稅利益,即起將搜集各界意見,
九月底前由行政院拍板,甲、乙兩案擇一送入立法院審議,預計今年完成修法,
明年實施,後年五月首度申報。

受薪族、股民、企業 都減稅

許虞哲說明,股利所得雖維持兩稅合一架構,但將取消設算扣抵制,即揮別企
業繳納營所稅可半數於個人股利所得課稅時減除的方式。

財政部對股利所得課稅提出甲、乙兩案,若採甲案,股利金額將有卅七%免稅,
剩下六十三%併入綜所稅課稅;若採乙案,股利所得可選擇併入綜所稅後再減
除八.五%可抵減稅額,但以八萬元為限,或是選擇以單一稅率廿六%分開計
稅、合併申報。

32
許虞哲表示,甲案優點在於稽徵簡便、效率較高,乙案是二選一,又有可抵減
稅額的設計,稽徵上較複雜,但公平性較高,股利所得較低的小股民,選擇減
除八.五%可抵減稅額方案將較划算,且仍保有退稅空間。

令人意外的是,外資股利所得扣繳稅率將調高一%至廿一%,許虞哲解釋,主
要是為拉近內外資稅負差距。

營所稅稅率 17%調至 20%

另外,營所稅率預計調高三%至廿%,但未分配盈餘稅率將減半為五%。被稱
為「富人稅」的綜所稅最高稅率四十五%, 將走入歷史,綜所稅稅率調整為五
%至四十%,以利留才、攬才。

許虞哲並強調,為照顧薪資族群及中低所得者,標準扣除額將調高兩萬元至十
一萬元,有配偶者則是廿二萬元;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及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
調高五.二萬元至十八萬元,調幅高達四十一%,可說是前所未有,估計將有
五四二萬戶受惠。

根據財政部估算,若股利所得課稅方案採甲案,整體稅收損失將為五十九億元;
若採乙案,整體稅收損失為六十九億元,都在國庫可承受範圍。

社論-提高「幸福指數」也是執政者的責任
 2011-12-10 01:29
 中國時報

     幾年前,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在一本散文集裡頭發明一個新的詞彙:「小確
幸」,意思是「微小但確定的幸福」,這個帶有日本風味的漢語很快地成了亞
洲流行語 ,台灣廣告、行銷文宣中也常常可見;不論多麼微小,只要是真真實
實地存在著的幸福,已成了在變動、不安的年代裡,人們的寄託與希望。但幸
福是什麼、又該如何測量呢?

     日本政府日前宣布,明年起將開始進行國民幸福指數試行方案,依經濟社
會狀況、身心健康與家庭與社會關聯性三大方向、十一個領域、一三二個指標,
包括工作滿足度、貧困率、自殺率、壽命、育嬰環境、有薪假期等,綜合調查
數字與國民內心的幸福感,推算出「國民幸福總值」(GNH),以評估國內
生產毛額(GDP)等經濟指標無法計算出來的國民心靈上的幸福指數。

33
     在經歷近二十年的經濟停滯,且GDP被中國超越後,日本社會價值觀出
現了變化,認為以經濟數字為衡量指標的GNP(國民生產毛額)、GDP等,
已沒辦法全面反映出一個國家國民的生活好壞,因此日本府決定試行提出GN
H,並以二○二○年為目標,提昇日本的幸福指數。

     國內智庫「台灣競爭力論壇」也曾分別在二○○八年和二○○九年進行
「台灣幸福指標」調查。結果顯示,台灣人民的總體幸福比例為六六.一%。英
國萊斯特大學曾在二○○六年公布「世界幸福地圖」,在一七八個國家中,排
名第一的是丹麥,美國第十七;「經濟合作暨開發組織」(OECD)的三十
四個會員國中,最不快樂的是日本,排名第八十八;香港與台灣並列第六十三
名,南韓排名第九十九;看起來,「亞洲四小龍」雖然經濟表相對於其他國家、
地區為佳,但是卻都不怎麼快樂幸福。

     幸福指數最早是由不丹王國前國王吉格梅.旺楚克在一九七二年提出。他
認為,國家政策應關注人民的幸福,施政以實現幸福為目標,因此吉格梅.旺
楚克提出以「促進可永續的發展」、「保存及提倡文化價值」、「維護自然環
境」、「建立良好的政府治理」為四大支柱的「國民幸福指數」,三十多年來,
已將不丹打造成「喜馬拉雅山下香格里拉」,儘管人均所得僅兩千美元(約六
萬台幣),但九七%的不丹人民認為自己很快樂。

     繼不丹之後,英國在二○○八年、法國在二○一一年,將國民幸福程度列
入官方統計數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也在今年進行了名為「幸福指數」
的網路調查,請三十四個會員國民眾測試自己的幸福感,進而評比民眾的「幸
福水準」。評比指標包括:收入、就業、住房、教育、環境、衛生、社區生活、
機構管理、安全、工作與家庭關系以及對生活條件的整體滿意度等;澳洲、加
拿大、瑞典分列前三名。「幸福」已成為新的國家競爭力指標。

     台灣正在進行總統大選活動,觀察各候選人的政見與政策,仍多以「經濟
議題」為主軸。中經院近日公布最新經濟預測,二○一二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從
原先預估的四.一五%下修至四.○七%,中經院並且表示,明年國際經濟可能更
為不振,這將對台灣的出口造成一定程度衝擊;這是台灣正在面對的現實。G
NP、GDP不是不重要,但不應是政府唯一的、或者說最重要的施政指標。

     有人說,GNP呈現的是國家的硬實力,GNH呈現的則是軟實力。面對
今天人口過盛、政治動盪、貧富差距擴大、人際關係疏離、資源耗竭、環境汙
染、經濟衰退、氣候變遷球的衝擊與挑戰,各國對「經濟至上」的價值觀開始
有所省思,提出了包括把汙染或環境破壞所造成的相關成本,從GDP指標中
扣除的「綠色國民所得」指標;如今,各國更開始思考以貼近人民實際感受的

34
衡量方式,在追求經濟競爭力的同時,兼顧非物質層面的生活品質;提高人民
的「幸福指數」將是執政者十分重要的責任。

     因為這是個小確幸的年代。

35
台灣幸福指數 優於日韓
2016 年 09 月 01 日 04:10 于國欽/台北報導

2016 台日韓幸福指數排名
行政院主計總處昨(31)日公布 2016 年幸福指數,在受評比 39 國,我國名列
第 16,較去年進步 2 名,為近 4 年最佳,也優於日、韓。惟環境品質倒數第
5,主觀幸福感、工作與生活平衡等領域也在 20 名之外,亟待改進。
值得注意的是,月前有立委要求停止編製幸福指數,明年幸福指數是否續編?
綜合統計處副處長蔡鈺泰表示:「未來是否續編,將尊重立院的決議。」
主計總處昨天循例發布幸福指數,這項指數是依據 OECD 美好生活指數架構所
編製,藉由衡量居住條件、所得與財富、就業與收入、環境品質、主觀幸福感
等 11 項領域 24 項指標,來呈現民眾幸福感受。
主計總處表示,今年評比 OECD 國家有 35 個會員及 3 個夥伴國,我國依同一
架構自行編製後加入評比,幸福指數 6.96、高於去年 6.76,在受評比的 39 國
名列第 16。
我國自 2013 年開始編製這項指數,近 4 年排名依序是第 19、18、18、16,
今年排名是編製以來最佳。
綜合統計處副處長蔡鈺泰表示,我國在 11 個領域中,人身安全、所得與財富為
綠燈,排名居前 20%,但環境品質得紅燈,居後 20%,其餘皆呈黃燈,這表
示我國幸福指數的國際排名,仍在中段水準。
這 11 個領域可區分為物質生活條件與生活品質,我國物質生活條件面向的表現,
明顯優於生活品質面向,例如環境品質名列第 35、工作與生活平衡、主觀幸福
感皆名列第 22,教育與技能也落居第 21。
主計總處官員表示,排名較差的多屬生活品質領域,例如工作與生活平衡中的
受僱者工時過長比率,我國高達 11.1%,遠高於 OECD 中位數 6.3%;空氣污
染每立方公尺 20 微克,也遠高於 OECD 中位數 14 微克;而就業率也因為「晚
進早出」僅 64%,不如 OECD 的 68%,這些都是有待改進的項目。

(工商時報)
最快樂國家芬蘭奪冠 台灣升至 26 名稱霸東亞
新頭殼 newtalk |林序家 綜合報導
2018 年 3 月月 14 日

世界上最快樂的國家是哪國?聯合國永續發展解決方案網路今(14)日公布
2018 年世界快樂報告,芬蘭擠下挪威奪冠,台灣由去年的 33 名上升至 26 名,
躍進 7 名,在東亞國家中排名第一,倒數 3 名都是非洲國家。

永續發展解決方案網路(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lutions


Network,SDSN)這份世界快樂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對 156 國
快樂指數進行評比,包括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GDP)、生活困頓時獲得的
社會支援、平均健康餘命、做人生抉擇的自由、慷慨捐款程度及免於貪腐的自
由等。

美聯社報導,自 2012 年首份報告公布以來,北歐國家就獨占鰲頭,去年第 5 名


的芬蘭,今年勝過鄰國挪威拿下冠軍,第 2 至 10 名依序是挪威、丹麥、冰島、
瑞士、荷蘭、加拿大、紐西蘭、瑞典及澳洲。美國則從去年的 14 名掉至 18 名。

台灣排名比去年好,上升至 26 名,在東亞居首,新加坡 34 名,日本 54 名,南


韓 57 名,香港 76 名,中國 86 名。非洲國家蒲隆地、中非共和國、南蘇丹排名
吊車尾。

今年的報告也對當中 117 國移民的快樂和福祉進行評比,這個項目也由芬蘭奪


得第一,台灣則名列第 38。

報告共同編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榮譽教授赫利威(John Helliwell)表
示,前 10 名國家在整體及移民快樂上都拿下最高分,顯示社會的快樂狀況似乎
會蔓延。
社福狂加碼 一年得花 4000 億

作者: 林倖妃 | 天下雜誌  –  2013 年 1 月 3 日

每逢選舉必加碼,從中央到地方競相灑錢買民心,卻讓社福支出成預算黑洞,
政府經濟發展預算,更因此創下 5 年新低。該如何解決「重社福、輕經濟」的
失衡困境?

【2013 政府預算 社福支出第一】

國內外各家預測:台灣明年經濟成長率會超過 3%,但其中政府投資的貢獻最
差。根據主計總處的估算,2013 年,政府支出對經濟成長貢獻度為-0.19%。
《天下》為你翻閱 2013 年的政府預算書,分析為什麼政府投資無法發揮效能?

首先遭遇的是預算結構僵化。中央政府總預算約 1 兆 9,446 億元,高達


69.49%,是動彈不得的政府法律義務必須的支出。

細究有著橙黃外皮的預算書,2013 年政府預算支出金額第一名是社福支出,以
4,389 億元高居預算首位。第二名是人事費 4,200 多億。第三名為教育科學文化
3,600 多億。

建立社會安全制度保障基本生活,為先進國家趨勢,但台灣的社福支出卻有高
達 88.95%,是政府依法必須支付項目,且大部份用於補貼社會保險,以及現金
津貼。

【發錢也無法解決問題 】

從 1989 年農民保險、1995 年全民健保等社會保險開辦,1996 年當年社福支出,


不過 1,437 億元。但隨之而來老農津貼、敬老福利津貼等等加碼措施,以致在
短短 16 年間膨脹將近 3,000 億元。

但是,既有社會福利制度偏重津貼發放,也無法產生乘數效果。內政部長李鴻
源最近很頭痛,內政部的社福預算約九百億元,但他形容現在狀況是,「左手
進、右手出,錢拿到也解決不了問題,要多花更做不到。」

在此同時,作為國家引擎動能的經濟發展支出,比例卻持續下滑。

【財務黑洞 兩年爆發最大危機】

由於社會福利支出大幅增加,形成資源排擠,政府又一再修法減稅,導致中央
政府債務未償餘額佔平均GNP(國民生產毛額)比率,2011 年已達 35.88%,
接近公共債務法 40%上限。

舉債空間只剩下 4,000 多億元,以一年就要舉 2,800 億元的速度,「將在 2 年後


爆發最大政治危機,」李桐豪預言,因為 2014 年就面臨七合一選舉,財務黑洞
儼然成為定時炸彈。

【經濟發展預算 創五年新低】

行政院雖然在 6 月通過「黃金十年國家願景」計劃,以實現富民經濟為目標,
緊接提出「經濟動能提升方案」。但被視為具有刺激經濟復甦功能的經濟發展
支出預算,卻從 5 年前的 3,600 億元,2013 年降低到僅剩 2,726 億元,創下 5 年
來新低。

顯然,政府財政困難,已危及經濟發展建設。立法院預算中心也提出警告,政
府施政計劃若未能與預算有效連結,對於 2013 年的經濟復甦,不宜過度樂觀。

【解決預算失衡 先確定國家遠景】

要改變既有預算失衡,領導人必須要有決心宣示,並提出改革時間表,啟動跨
部會協調和整合。如攸關社會保險和年金改革的社會安全制度,當作優先問題,
再就財政資源分配方式進行理性討論。還要尋求「伙伴」,也就是提出替代性
或補償性措施爭取支持。

而這一切的關鍵背後,其實在於國家的遠景明確。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院
長梁國源最近常常提到 70 年代的十大建設,一口氣連續背出 7、8 項,「人民
會感覺國家有目標,目標很清晰,」他說,社會大眾才會看到問題所在,也知
道國家要如何解決。
四大退撫基金 17 年內全倒 軍保 6 年後破產

2012 年 11 月 16 日 下午 6:11 記者林修卉/台北報導

勞委會分析,勞工保險基金將在民國 120 年破產,引起勞工恐慌。但根據「退


撫基金第 4 次精算報告書」,軍職人員的退撫基金將在 107 年破產、教育人員
的部份是在 116 年破產、公務人員則是在 118 年破產;至於政務人員退撫基金
的部份,早在民國 99 年已宣告破產。

根據精算報告,軍公教的退撫基金若未能即時進行改革,在政府財政赤字、無
力貼補的情況下,未來 17 年內,軍公教等三種退撫基金,將陸續破產,而首當
其衝的就是軍職人員,軍保 6 年後宣告破產。

對於四類人員未來 50 年退撫基金分析發現,公務人員自民國 84 年 7 月 1 日起納


入退撫基金,截至 97 年 12 月 31 日止,尚在領取給付的退休公務人員共有 6 萬
9586 人,年度平均給付為 14 萬 0881 元。

以 97 年 12 月 31 日為衡量日,參加退撫基金的全體在職公務人員共計 28 萬
9123 人,平均年齡為 42.8 歲,平均年資為 16.2 年,平均俸點為 449 點,平均俸
額為 2 萬 9430 元。

教育人員自 85 年 2 月 1 日起納入退撫基金,截至 97 年 12 月 31 日止,尚在領取


給付的退休教育人員共有 7 萬 3142 人,年平均給付金額為 15 萬 5214 元。

在職的教育人員,以 97 年 12 月 31 日為基點,參加退撫基金的人員共有 20 萬
0880 人,平均年齡為 40.4 歲,平均年資為 14.2 年,平均俸點為 439 點,平均俸
額為 3 萬 5359 元。

在軍職人員的部份,自 86 年 1 月 1 日起納入退撫基金,退役士官截至 97 年 12
月 31 日止,尚領取給付的人員共 5321 人,年平均給付金額為 12 萬 4004 元;士
官在職人員共計 7 萬 9201 人,平均年齡為 26.2 歲,平均年資為 5.8 年,平均俸
點為 253 點,平均俸額為 1 萬 6580 元。

在退役軍官的部份,尚在領取給付的軍官人數共 2 萬 7871 人,年度平均給付金


額為 14 萬 0904 元。在職軍官參加退撫基金的人數有 4 萬 8751 人,平均年齡為
33.9 歲,平均年資 11.4 年,平均俸點為 492 點,平均俸額為 3 萬 1593 元。

至於政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截至 97 年 12 月 31 日,尚在領取的退休政務人員
共 205 人;尚未領取退職金或離職退費的全體政務人員共計 77 人,平均年齡為
59.2 歲,平均年資為 25.3 年,平均俸點為 826 點,平均俸額為 7 萬 2779 元。

根據精算結果,退休公務人員領取給付,以精算基準日計算,潛藏負債合計
1673 億元,在職人員潛藏負債為 6382 億元,兩者合計 8055 億元。教育人員的
部份,已退休領取給付人員的潛藏負債 2086 億元、在職人員的部份為 5151 億
元,兩者合計 7238 億元。

在軍職人員退休撫卹,領取給付人員部份,潛藏負債 987 億元,而在職人員部


份,潛藏負債 1705 億元,兩者合計 2692 億元。至於政務人員的退休撫卹,領
取人員的部份,潛藏債務 5.42 億元、在職部份 1.42 億元,兩者合計 6.9 億元。

社論-年金改革的最終目標:不要債留子孫

2016 年 06 月 07 日 04:10 工商時報

年金改革委員會將要在總統府召開第一次會議,蔡英文總統的重大政策正式邁
出了第一步,這是牽涉到所有勞工、軍公教、農漁民、以及我們後代子孫的重
要工程,更是攸關台灣永續發展與社會安全的關鍵改革。我們期盼,由副總統
陳建仁、政務委員林萬億主持的年金改革委員會,能夠凝聚全民共識,完成這
個歷史性的任務。

台灣的年金制度發展至今,共有 13 種不同的年金制度,而且每種制度都存在
複雜的細節,過去未曾有過整體的規劃與思考,歷任總統與行政院長大多任隨
各職業相關主管部會,依據職業團體各自的需求調整,基本上只增不減,而且
不同職業別之間,彼此競相比價,只有加碼,未曾減碼。時至今日,絕大多數
的年金制度,不要說行政院長或是部會首長說不清楚,實際上連直接主管的銓
敘或是人事官員,恐怕也無法說清楚 13 種年金制度的來龍去脈。

現有的年金制度猶如蕪亂龐雜的台灣都市景觀,雖然滿足了基本的居住需求,
但是不同時期、不同主管機關、不同居民,依據當時的需求各自隨意增建擴張,
遠看一片雜亂無序,走進去則是佈滿曲折彎曲巷道的迷宮。現有的狀況其實無
法永續,而且很可能因為地震火災等外部災變而崩毀,因此,年金改革委員會
的重要工作,就是必須說服所有住在裡面的居民,建立最大的共識,找出最大
的公約數,重新整理出一個「領得到、領得久、領得安心」的「永續年金」制
度。
現有的年金制度無法永續,病灶已經診斷得很詳盡,不論是勞工、或是軍公教
的退休基金,提撥遠遠不足,來自勞工保險的老年給付潛藏負債高達 8.7 兆元,
來自軍公教舊制與新制的潛藏負債 8.5 兆元,加上軍保、農保、國民年金未提
足的負債,共計 17.8 兆元(104 年 6 月主計處統計)。目前潛藏負債餘額已
經是每年中央政府預算的 9 倍,表面上政府保證,實際上政府例行的財政收入,
無法填補退休金的缺口,也就是說,政府承諾太多,提存太低,稅收太少,而
且因為「戰後嬰兒潮」快速轉變為「大退休潮」,進入老年化的社會之後,經
濟與稅收的成長率會低於退休金支出的成長率,當領得多、繳得少的惡性循環
出現,退休金的潛藏負債會吞噬政府財政,如果年金制度不改革,十年之後台
灣必將面臨希臘化、財政破產、社會動盪、甚至國家主權喪失的災難。

因此,年金改革委員會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將這個已經在眼前的危機,清楚
讓全體國民了解,說服大家,在年金爆表之前趕緊改革,只有推動改革,台灣
才有希望,只有推動改革,政府的承諾才不會破產。政府財政是國家穩定最重
要的基石,希臘因為退休制度導致財政破產的殷鑑就在眼前,希臘退休者的保
障被迫七折八扣,大量優秀的年輕人淪為失業族、或者流浪歐洲的打工族,更
是我們絕對不願見的悲劇。

我們必須強調,年金改革真正的目的,是要化解債留子孫的災難。因為,不論
是軍公教的 8.5 兆元潛藏負債,或是勞工的 8.7 兆元潛藏負債,要提領的都是
五十歲以上的 3、4、5 年級生,而留下的財政缺口,則必須靠 8、9、10 年級
生來繳稅償付。年金改革不是族群、職業的對立,而是世代平衡的議題。因為
即使是軍公教體系,現有的制度讓五年級以上的老公務員領走,2020 年公務
人員退撫基金破產之後,倒楣的是現年四十五歲以下的年輕公務員,在軍公教
的體系,也還是世代、債留年輕人的問題。

現有的年金制度,造成債留子孫無比沉重的包袱,以 18 兆元的潛藏負債,除
以現年 20 歲以下的 530 萬孩童與青年人口,每個孩子背負了 340 萬元的退
休金負債。如果加上現有中央政府 6 兆元、地方政府 1 兆元的政府債務,政府
的債務餘額高達 25 兆元,每個台灣的小孩,甚麼都沒做、只是出生在這塊土
地,還未出社會、就平白背負了我們丟給他們 470 萬元的公共債務,而且再過
兩年,就會突破 500 萬元。

我們丟給每個孩子 500 萬元的沉重債務,是歷史積累的過程,大家都有責任,


歷任的總統、行政院長、立法委員、以及參與民主投票的選民,不分藍綠、不
論族群、人人都參與了這個債務累積的過程,因此,彼此相互指責沒有意義,
唯一該做的工作,就是認清事實,共同承擔,一起解決問題。
我們呼籲,參與年金改革委員會的 37 位委員們,能夠以「化解債留子孫災
難」的歷史高度,來面對年金改革的議題。年金制度的「原則」既多且細,然
而,不論是所得替代率、退休年齡、費率與公式,種種調整、協商的最終目的,
不是菜市場買賣豬肉的趁斤論兩,而是為了架構一個永續年金的制度,在這個
制度之下,老人領得到年金,政府財政可以負擔,而我們的孩子能夠身輕如燕
地創造他們的未來。

這次的年金改革不是為了族群與職業的對立,而是為了給後代子孫留一條活路,
軍人保國衛民、教師作育英才、公務人員公忠體國、勞工流汗打拚,最終的目
的只有一個,就是應許我們的後代子孫一個美好的未來。

(工商時報)

美政府關門 80 萬公務員放無薪假

自由時報 2013-10-2

〔 編譯 管淑 平/綜 合報 導〕 美國民 主黨、共 和黨因歐巴馬總統 提出


的 醫 療保 險改 革法,在政府 預算審 議時惡鬥 不 休,至最後一 刻仍 僵持 不
下,以 致 國會 未能在 十月 一日新會計 年度展開前 及時通過政府 臨時支出
法 案 ,導 致聯 邦政府因 無錢 可用, 被迫自一 日 零時起停擺 ,成為 近十七
年 來 首例,代價是 八十萬 名聯邦政府 雇員開始 放無薪 假, 更有一 百多萬
名 員 工恐 怕得上 無薪 班。 歐巴馬 在 預算通過 期 限截止前, 痛批共和黨 迎
合一小 群 「極 端右派」的 茶黨人士 ,在這 場預 算爭議中把 全美當「肉
票 」, 遂 行政 治勒索 。

在 美東 時間九月三十日 午夜 前不 久,白宮行政管理與 預 算局局長 波


威 爾 下令聯 邦 政府機關「 開始 執行因 未獲撥款而有 序停止 運作的方 案 」。
午夜 過後,政府 正式關 門 ,歐巴馬 透過 軍方電 視台對美軍 發表 談話, 表
示 他 已簽 署緊急 法案 ,確 保前線美 軍可在政府關 門期 間繼 續領 到薪水;
而在國會 山莊 的民 主 、共 和兩黨 仍 持續 相互指責 ,互推造成政府 停擺 的
責 任。

八十萬 名非必要 員 工將自一 日起陸續開始 放 無薪 假,且 無法 保證日


後 恢 復上 班時能 拿回 無薪 假期間的 薪水; 包括 國會 議員幕僚 在內的必要
人 員 將繼 續上 班,但 領不到 薪水,有些人 則是 正常班和無薪 假交錯進行。
但 總統 和 五百三十三 名現任國會 議 員的薪水照 領,民 主黨 籍新手國會 議
員蓋柏 德 痛批此 舉「 丟臉 」、「不 負責任」。

這 場預 算大 戰源自 共和 黨三年 來透過 總統 大 選、上 訴到 聯邦最高 法


院 等 各種 手段 ,力圖 推翻 被戲 稱為「 歐巴馬 版 健保」( Oba m a c ar e )的
「 病 人保護 暨 可負擔 照護 法」( P P ACA )。 眾議 院二十日 、 二十九日 兩
度 通過 帶 有反 歐巴馬健 保 法附加條款的政府 臨 時支出 法案 ,均遭參議 院
封 殺 ,三十日 晚間第 三度 通過將 延 後實施健保 法與預算掛 勾的版本,還
多 出取消 聯邦 政府對國會 議員、行政 部門 官員 、總統 、副總統 和白宮 幕
僚 等購買 健保的補貼, 再 遭參院封 殺。

兩黨 一來一 往鬥到最後一 刻,眾 院共和黨近 午夜 時提 案 成立兩院協


商 委 員會,但 參院民 主黨領 袖雷德予 以拒絕 。 歐巴馬 在期 限截止前六 小
時 發表 談 話, 警告政府關 門將衝擊 剛復甦 的經濟, 也批評 共和黨討好 茶
黨 和保守派, 拿全美 當肉 票政治勒 索;他也致 電貝納敦促 通過「 沒有任
何額外 意 識形態 附加條款」的 預算 案,但 兩人 談不到 十分 鐘,毫無交 集。

柯 林 頓時代 曾關 門逾二十天

上 次美 國政府關 門 (一 九九六年 )持續 二十 一天,這 次 要停擺多久,


端 視 兩黨 能多 快達 成 共識 ,目前看 來雙方都不 打算 讓步 , 部分共和黨 資
深 議 員私 下透 露至少關 門 一週。更令 人擔心的是,這 場僵 局延燒,以 致
國會 未能在 十月 中期 限前 提高 美國 舉債上限,將 導致債務 違約, 屆時 恐
將 牽 動全 球金 融市場 。

歐巴馬健保法如期上路

自由時報 2013-10-2

〔 編譯 陳維 真/綜 合報 導〕 不受 政府 停擺影響 ,美國總統歐巴馬 提


出的 醫療 保險 改革法 「病 人保護 暨 可負擔 照護 法」( P P ACA ), 即共和
黨 人 戲稱的「 歐巴馬 版健 保」( Oba m a c ar e ), 核 心制 度一日 悄悄 正式
上 路 ,數 百萬 名沒有任何 醫療保險 的民眾,第一 次可從「 交易 所」購買
醫 療 保險 ,不必 擔心因為生 病而破 產。 不過,政府 停擺陰 影籠罩 ,且 共
和 黨 人仍 堅持 延後或 推翻 該法,讓歐巴馬 政府 態度相對低 調,加上一 日
開 放 登記 購買保 險的 線上 系統面臨 諸多技術 問題, 推行初 期恐遭遇 重重
阻礙。

PP ACA 簡稱「可 負擔 照 護 法」,是一 九六 ○年代 聯邦醫療保 險(


Me dic ar e )實施以來, 美國最 具雄心的社會計 畫,旨 在讓全美約 五千五
百萬沒 有公司 或政府保 險 的民眾獲得 醫療保險 的保 障。該 法核心是在 五
十 州 成立 「保 險市場 」, 亦即 「交易 所」, 讓 沒有保 險的民眾可 向政府
資助的「 醫療 補助計 畫」( Medic aid ,即 提供給 貧民的 醫療保險 ), 或
接 受 政府補助的民 間 保險 公司,購買 醫療保險 。

新 實施的保 險計畫 一日 起開 放登 記,明年三月三十 一日 截止。國會


預 算 辦公 室統 計, 預 計明年 將有 九百萬 人可獲得 醫療補助
( Me dic aid ), 七百萬 人可利用 醫療保險 「交易 所」。到了 二○ 二三年,
有一 千三百萬 人可獲 醫療 補助,使用「 交易 所」的人 數可 望達 到兩千 四
百萬 人,但 仍 有三千 一百萬 人沒有保 險。

成 功 與否 仰 賴年 輕繳費 族群

歐巴馬 版健 保法強 制美 國人購買 醫療保險, 違者需繳納 罰金,但收


入 較少的民眾可獲補助。率先 登記 者可能 多為 已有健康 問題的民眾,以
及 難 以購買保 險的銀 髮族 。但 歐巴馬 版健保能 否成功,仍 須仰賴風險 較
低的 健康 年輕 成人購買保 險,攤平較高額給付的成本。

政府原本的 規劃是要 讓 民眾買保 險就像在網 路上買機 票 一樣簡單,


但新 法上 路前已 面臨 不少 技術 問題, 預料新法實 施後進 展 將相對緩慢 。
據 統 計, 美國 仍有四十六 %民眾不支 持歐巴馬 版健保, 知道 十月 一日 可
開始 登記 保險 者只 有 十五 %。

美國政府關門「禍源」健保改革

工商時報【本報系駐美特派員劉屏╱華盛頓 1 日電】– 2013 年 10 月 2 日

美國政府因為預算無著而被迫打烊,關鍵之一是歐巴馬的健保改革方案。這項
法案,窮人很歡迎,富人不在乎,中產階級則不少人大呼倒楣。兩黨對這項改
革的看法有極大出入,偏偏國會參、眾兩院又分別掌握在兩黨手中,註定無解。

美國 3 億人口,約 3,000 萬至 4,500 萬人沒有健保,亦即 10-15%,多係無力負


擔保費的低收入戶。歐氏健保的精神是全民納保,要使美國不再是全球唯一沒
有全民健保的已開發國家。其立意固佳,然而誰為低收入戶支付保費?亦即錢
從哪裡來?

9 月 28 日,共和黨居多數的眾議院投票決定把歐氏健保延後 1 年實施。30 日,
民主黨居多數的參議院投票決定如期實施。僵局依舊,也再度說明了這道題的
難解。

全民納保 反對者喊不公

全民強制納保,看似公平,但反對者認為這會釀成更大的不公平。其一,繳不
起保費的人,納保後依然繳不起保費,保險公司又不是慈善事業,各項支出勢
必轉嫁至繳得起保費的保戶。

反對者說,因應歐氏健保,未來 10 年,美國的納稅人必須多支付 4 千億美元。


以加州為例,所得在中上的,健保支出將增加 20%至 30%;而生活在貧窮線以
下的,健保支出將減少 76%。
其二,雇主須為員工投保,否則罰款。可是如果不堪負荷上漲的保費,雇主計
算之後,會不會決定取消員工的健保?現在已經有些雇主,尤其是小型公司,
正陸續把一些員工由全職改為兼職,這樣就不必負擔他們的保費了。

其三,現有的老年健保(Medicare)將因歐氏健保而削減一些醫療項目與預算。
美國的老年人正在快速增加,這些二次大戰後的嬰兒潮不願見到這種改變。

高所得族 須多繳健保費

其四,健保人數大增,但醫療資源並未增加,醫療品質是否受到影響?候診時
間變長,看診時間縮水,幾乎是必然的。《富比世》(Forbes)雜誌曾刊登文
章稱,歐氏健保實施後,醫護人員數量可能遠遠趕不上需求,工作量增加,工
作時間延長。

調查顯示,面臨新的挑戰,40%的醫生希望提早退休或轉行。也有人擔心,醫
學院日後無法吸引頂尖人才。

高所得者反對歐氏健保,因為個人年收入在美金 20 萬元以上,或夫妻合併年收
入在 25 萬元以上者,要繳交額外的健保稅。

失業者也不喜歡歐氏健保,因為很多中小企業正在觀望,寧可等一等,免得因
為雇人而增加健保費用負擔。

很多人因為被迫納保而不悅。年輕或身體好的人,自認不需健保,可是在歐氏
健保下,誰也不能免。對很多美國人而言,這是政府管得太多了。

歐氏健保 柯林頓也力挺

反對歐氏健保的人表示,要緊的不是推出新健保,而是對既有健保痛下針砭。
因為現有的健保支出,行政費用占了 30%;健保體系的人員,四分之一是行政
人員,而且比例還在上升。層出不窮的健保詐欺案件也增加了健保開支。

歐氏健保好處也很多,例如下列各項都列入保險:住院、急診、檢驗、懷孕和
新生兒、精神病、行為偏差及戒毒、處方藥、 複檢治療及器材、預防性健康體
檢、慢性病管理、醫生門診和孩童牙齒、視力。在歐氏健保下,19 歲以下,1
年可 2 次清潔牙齒,每年 1 次視力檢查並配 1 副眼鏡或隱形眼鏡。

現有的保險很少能涵蓋以上全部項目,因此歐氏健保理應受到熱烈歡迎。上星
期,人望甚高的前總統柯林頓出馬與歐巴馬一道推介歐氏健保,期待能實現柯
林頓在 20 年前的未竟之功。但是在政治角力之下,歐氏健保能否實現仍有諸多
變數。

面板 4000 億最多 4 大慘業 曝險 6000 億元

2013 年 11 月 21 日 中國時報【沈婉玉╱台北報導】

4 大「慘」業曝險金額究竟有多高?金管會銀行局長桂先農表示,目前銀行業 4
大慘業總曝險部位約 6000 億元。其中面板曝險金額最大,約 3000 至 4000 億元,
DRAM 約 1000 億元,太陽能和 LED 各約 500 億元。金管會主委曾銘宗強調,銀
行業對面板、DRAM 產業授信情況,都有充分掌握。

終端市場需求不明,大陸面板廠商強勢崛起,使近期面板業出口表現不佳,外
界對 3D1S(DRAM、LCD、LED、SOLAR)4 大「慘」業的疑慮又起,立法院要
求金管會對 4 大慘業授信嚴加監督。

針對近期由台銀籌組的友達聯貸案,立委林德福憂心,業者若倒債,恐成公股
行庫經營風險,公股不能變成業者的信用卡、提款卡,最後變成全民埋單。台
銀董事長李紀珠表示,台銀的友達聯貸案約 260 多億元,資金用途為借新還舊,
曝險部位已下降。

央行總裁彭淮南也重申,新台幣匯率採管理浮動匯率制度,目前新台幣的價格
競爭力優於南韓,他以新台幣兌人民幣貶值,台灣對大陸面板出口仍大幅減少
為例,指出 4 大產業不好,問題不在匯率。

另外,金管會研擬限縮保險公司投資單一個股上限從資本額 10%降至 5%,遭


壽險業者反嗆,將被迫處分 1000 億元投資,進而影響 81 檔上市個股行情。立
委孫大千、賴士葆、費鴻泰等,都大力支持金管會,要求不得以董監改選無投
票權來交換。

曾銘宗態度堅定地表示,「金管會不接受恐嚇」,要給保險業適度發展空間,
但也要符合台灣社會的期待。保險業投資單一公司股票,既是財務性投資,在
兼顧保險資金下,對董監改選不應有投票權,金管會會聽各界意見,只要優點
多於缺點就會做。
21 世紀資本論 揭穿資本主義假面具
經濟日報╱社論 2014.05.02

紐約時報報導,法國經濟學者皮凱提(Thomas Piketty)的著作「21 世紀資本


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在全球經濟學界投下一枚震撼
彈,揭穿當代資本主義的偽善面具,並預測工業國家的資本不均情況將更為惡
化,對民主政治的公平、正義價值造成深沉且惡質的衝擊。

著名經濟學者米拉諾維奇稱此書為「經濟思想的分水嶺」;諾貝爾經濟學獎得
主克魯曼說,此書「將是今年、且可能是十年內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該書
已名列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

皮凱提在書中最震撼的觀點是,二次戰後 30 年間工業國家出現的貧富差距縮小,
只是一段「反彈波」,之後又再度擴大,未來更將持續惡化。在這個大約 30 年
左右的「反彈波」中貧富差距之所以一度縮小,是因為經過一戰、經濟大恐慌
及二戰之後,嚴重摧毀了私人資本累積,加以二戰後由於人口及經濟增長異常
快速,及提高富人稅賦,皆有助於縮小貧富差距。這是皮凱提對於長期歷史發
展現象的觀察,道出了一個通常為大家所忽略的現象及問題。

更精彩的是在於他對於此一長期貧富不均現象的解讀,主要與資本作為一種生
產要素的偏高報酬有關。皮凱提研究工業國家幾世紀來的財富累積及經濟成長
統計數據,顯示資本所創造的所得成長率是經濟成長率的好幾倍,亦即所得流
向工資的比率持續縮小,以致於工資成長率鮮少超過經濟增長率。以近 30 年的
情況而言,資本的年報酬率達到 4%或 5%,而經濟年成長率僅 1.5%左右,因
而擴大了貧富差距。

皮凱提因而擔心,這樣的形勢如果持續下去,將對民主政治的公平與正義造成
巨大傷害,因而作出了一些具體的政策建議,其中最主要的是建議對實質財富
(扣除負債)全面課徵累進稅;但稅金不應交給無效率的政府,而應重分配給
資本較少的人。

相對於二戰以來全球(主要是西方)經濟學發展的主潮流一味地沈迷於數理化、
計量化、模型化的大趨勢而言,皮凱提的這本新書確實讓人一新耳目,他在經
濟思想上的新發現,以及對當代政經體制的深刻反省,確實擔得起經濟學界對
他的高度評價。不僅如此,對照於近年來因為貧富差距擴大而引發的全球性社
會運動,從美國的「占領華爾街」,到中東北非的茉莉花運動再到台灣最近的
太陽花學運,這位法國學者皮凱提的觀察角度及其分析與建議,也都極具現實
意義。
鑑於皮凱提的「資本新論」極可能受到更廣泛的關注與討論,我們也提出幾點
補充性看法,供各方參考。

一、首先,皮凱提發現並指出的貧富差距持續惡化乃是一種歷史常態,其中原
因除了有皮凱提強調的資本報酬相較於勞動報酬長期偏高一點之外,或許還有
另外兩個推波助瀾的因素。一是近幾十年來風起雲湧的全球化大潮流:全球化
本質上就是資本主義的全球一體化,自然有利於將資本主義內在基因中的所得
差異化,在全球範圍中進一步地強化。其次,則是近年來尤其是金融海嘯之後,
幾乎所有先進國家樂此不疲的量化寬鬆(QE)貨幣政策,其在資產泡沫形成及
因而造成的貧富差距惡化上的效應也不容低估。

二、長期性的貧富差距擴大,固然對民主政治的公平與正義造成傷害,它其實
也會因制約消費等內需的增長而不利於經濟的成長。換言之,一個表面上的社
會問題其實在長期間也是一個本質上的經濟問題。

三、這就讓我們想到了更早的馬克斯的《資本論》。馬克斯對資本主義的未來
所作的評論與預言,或可與皮凱提的《21 世紀的資本論》相互比較與啟發。

四、如何針對貧富差距問題採取對策,除了財稅政策,似乎應有一些更積極性
的做法,包括對公司法(組織)有關利潤分配機制的檢討改革及國家在整體公
共資源更公平合理的配置等方面。果如此,皮凱提之書就真有可能成為「經濟
思想的分水嶺」了。

【2014/05/02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21 世紀資本論」的政經分析

【經濟日報╱社論】2014.10.18

《21 世紀資本論》作者,法國知名經濟學家皮凱提 11 月將來台灣訪問,近來


皮凱提關於如何解釋全球所得分配惡化的問題,再度受到國內各界重視。近年
來國人對於房價大漲及所得分配惡化的現象都極為反感,其實在國際間大多數
國家,所得分配惡化是非常普遍而很不容易處理的現象。尤其是兩年前,美國
號稱 99%的大多數人占領華爾街運動之後,大家才發現,即使是富庶如美國,
也同樣面對所得分配惡化而造成大多數人普遍不滿,所得分配惡化的現象才真
正受到全球重視。
皮凱提的新資本論,正是詳盡探討過去 300 年資本累積如何造成所得與財產分
配惡化的書。雖然這是一本純經濟學的書,但作者的用字遣詞非常大眾化,讓
一般的普羅大眾很容易看懂,從而造成洛陽紙貴的現象。

簡單地說,皮凱提認為過去 300 年間,資本累積是造成所得分配與財富分配快


速惡化的主因:第一,因為長期以來,全球資本報酬率大於經濟成長率,而經
濟成長率是由資本報酬與勞動報酬的平均所組成,因此長期下資本報酬率也會
大於勞動報酬率。所以,持有資本者其累積財富的速度就會高於沒有資本的人,
而且這兩者之間的差異會愈來愈大,終於造成現在全球各國家都呈現所得分配
與財產分配不均愈來愈嚴重的現象。

第二,為什麼資本可以累積呢?簡單地說,就是因為遺產是可以往下傳遞的,
也就是說,當財產可以一代一代往下累積,再加上財產報酬又高於勞動報酬時,
這些擁有資本者的所得就會不斷累積,終於造成財富愈來愈集中在少數人手中。

第三,電腦資訊發達,使得少數擁有特殊才能的人,可以把他們的報酬極大化,
從而賺取極高的所得與財富,例如美國一些高知名度的歌星與球星;但是,如
果再去看這些人的財富其實並不容易累積,因為他們的下一代與下二代並不具
備前人的特殊才能,所以他們的家族通常很少會變成大家族。另一方面,美國
許多大企業的 CEO,薪資高得不得了,皮凱提認為他們其實並不具備如同知名
歌星或球星般的特殊能力,他們的高薪通常是因為家族的關係,或是其他大家
族之間彼此拉抬所產生的超高薪資。因為這些家族長期壟斷這些重要的高位,
從而造成他們所得與財富的累積。

從上述幾個主要原因來看,皮凱提的政策建議,其實是相對容易了解的:第一,
既然資本報酬率高於勞動報酬率,從公平的原則來看,政府對於資本報酬就應
該課徵更高的稅率,即所謂的資本利得稅。股票交易所得稅與不動產交易所得
稅,就是兩種最具有代表性的稅目。然而,由於國際間資本流動快速,許多國
家為了吸引外資,競相降低資本利得稅,幾乎都不課徵股票交易所得稅。台灣
前幾年為了是否課徵股票交易所得稅而爭議不休,甚至還折損了一位財政部長。

第二,設法降低資本與財產的累積,遺贈稅就是一個例子,皮凱提建議最佳的
遺產稅稅率約在 50%到 60%,如此應該可以大幅降低資本擁有者在世代之間的
財產累積,當然前提是財產總歸戶能確實執行。不過,近年來,國際之間同樣
有大幅降低遺贈稅的趨勢,例如我國才在幾年前把遺贈稅大幅下調到 10%。另
外就是不動產持有稅,包括土地稅與房屋稅等,由於一般政府對於不動產比較
容易掌握,先進國家每年大約課徵房價 1%的不動產稅。這種很高的不動產持
有稅,一方面可以大幅增加稅收,還可以有效阻止有錢人持有大量不動產,也
就比較不會出現財富分配惡化的現象。

但是,在許多民主國家擁有大量財富的人也通常是具有較多政治勢力的人,因
此要通過上述各種租稅來減緩財富累積的速度,通常是說得容易,但是真正要
施行,可能會因為政治上的阻力而不容易實現。

政經觀點-與其仇富 不如創富

2014 年 05 月 22 日 04:10 中國時報 杜英宗

最近在國際書市上,有一本純粹經濟學的書很紅 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若依常理,像這樣一本長達 700 頁、重達 1 公斤,且側重於理論辯
證與分析的書,很難登上暢銷榜;更遑論它的銷量超過小說,還曾賣到缺貨。
顯然,這本書的熱賣,傳達出當代的思維:讀者對於目前經濟景況的關心,以
及經濟理論的興趣,甚至,希望找到解答的熱忱。

這本書的作者是長期關心貧富差距的法國經濟學家湯瑪仕‧皮凱提。書中分析
了 18 世紀以來的政治經濟體制與人類發展,提出我們無法解決分配不均的深
層問題。

的確,這是當前台灣與國際火紅的話題。從我們執政當局的「公平正義」到美
國的「『1%』剝削『99%』」的訴求,都看得出仇富的社會情緒。我在台灣
物質貧乏的年代出生、長大,一路跟著台灣的成長而成長,從身為全球經濟的
後段班,慢慢有機會讓大家看見我們的實力,成為新興工業國。我希望,大家
在看待這些問題時,是要著眼於大家如何追求成為前 1%,而不是往下沉淪,
把所有的人往後拉。

這位經濟學者出身於左派家庭,但是並不一味仇視經濟發展或資本主義。他回
顧過去 300 年的人類發展,提出貧富不均的原因,是特定經濟活動的「投資報
酬率」高於一般的「經濟成長率」。在投入一樣的資源下,思考如何更有效率、
更有價值,追求更好的結果,無論是質、還是量,正是讓人類不斷向上提升的
要訣,也是幾百年來受肯定、認同的普世價值。

事實上,這正是改善人生活、幾十年來把台灣的實力與生活往上提升的原因。
因為希望過更好的生活,成為人群的佼佼者,是讓人追求成長的主要誘因。如
果沒有這些誘因,人類就會像已經實驗失敗的共產主義,淪於均貧,根本沒有
創造財富,遑論如何分配。
也因此,當我們討論貧富差距時,必須很小心。如果大家都只是不甘成為那落
後的 99%,仇視那願意冒險、為大家創造財富的 1%,甚至沒有人願意努力躋
身那 1%,後果將不堪設想。

所以,我們要做的,是協助更多人有成長的機會。因為個人與企業的成長,無
論是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還是提高利潤與更多人的所得,都能夠帶動他人的發
展,提供更多雨露均霑的機會。最近金管會極力推廣的高薪企業指數,就是希
望透過這樣的正面力量與價值觀,讓這樣的好企業有更多的資本後援,受投資
人青睞,也間接讓這些企業的員工有更好的生活。

另一方面,我們要推廣關懷的精神。讓企業或個人在得到機會、創造成長後,
有能力的人能夠盡量回饋社會、幫助弱勢,讓整個社會往上提升。

抑制成長並不能帶來公平正義,恐怕只會讓整個台灣在國際社會中成為輸家,
屆時大家都沒有好日子過。所以目前各新興國家的策略,都是不斷耕耘成長的
優勢,創造商機,創造財富,鼓勵企業與經濟的發展,讓更多底層的人有機會
改善生活。

相對於輿論一面倒的仇富,皮凱提中肯地提出,現代的經濟發展模式、知識傳
播,已經讓人類得以避免馬克思所預言、極端的貧富差距。我們要做的,是協
助分配,照顧弱勢,而不是壓抑成長。

而對台灣而言,更緊迫的是在愈來愈激烈、我們已經落後的全球競局中,努力
成為全世界的 1%,如何協助弱勢的生活,而不是在島內爭吵,讓整體財富與
國力縮水,一起向下沉淪。(作者為資深企業經理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ugo3OX8x4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aAugYVJRFU&t=208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txSPrnHTKI
https://www.litv.tv/vod/show/content.do?content_id=VOD00168988
新人新政 首重公平正義
【聯合晚報╱午後熱評】2014.12.25

22 位新任縣市首長今天走馬上任。上月底,沈默的多數人用選票教訓國民黨,
給民進黨更多的掌聲與機會,此刻開始,未來四年的每一天,不論哪一黨,首
長們一言一行,將重新接受人民檢驗,失敗與成功沒有絕對,重要的是誰傾聽
人民的心聲,為人民謀福興利,這才是民主選舉的重要意義。
國民黨此次執政縣市慘敗,撇開大環境因素不談,輸在未能體察「公平正義」
的民意趨勢。
貪汙、舞弊就是圖利少數人,當基隆市、升格前的桃園縣、彰化縣及險些翻盤
的南投縣貪瀆弊案頻傳時,中央就應明快處置;又如同台中市 BRT 和捷運,中
央早評估經濟效益有限,台中市政府還想靠此挽回頹勢;苗栗大埔案事涉土地
正義,中央放任地方恣意妄為,重挫國民黨整體形象;更不用說國民黨在選前
一度考慮恢復年終慰問金,進退失據,適得其反。
值得注意的是,如同國民黨在國會多數情況雷同,國民黨曾握有 15 席縣市長,
掌握半數以上的執政人口,擁有執政優勢及行政資源,卻未能善加利用,反呈
現各顯神通的分崩離析狀態,歷次民調國民黨執政縣市排末段班,也未見中央
系統性的因應。
國民黨的敗選,應驗把縣市首長當個人仕途跳板的政治思維,早被人民唾棄;
然而民進黨在地方治理向來扎根牢固,利用六個執政縣市的合作經驗,推動分
區的聯合治理,整合縣市的行政權,導入生活圈概念,喚醒民眾對地方治理的
新視野,果然在選戰中收到成效。
不過,民進黨不應漠視「財政紀律」,如此不但難以解決地方財政債務,更無
力於兌現選舉政見。
受制於國家財政困窘,地方政府債務逐年激增,民進黨日前召開的縣市聯合會
議,提出「團結力量向中央爭取資源」想法,若不是對國家與地方財政缺乏認
知,就是想靠朝野對抗分食利益。
施政求表現,無可厚非,但政見兌現靠穩定且豐沛的財源,當地方政府無力舉
債之際,民進黨應體認此次選舉的「公平正義」呼聲,結合立法院黨團及民氣,
拿掉違反公平正義的財政支出,不應昧於短期選票利益,真正為民興利,才能
不負選民所託。
工商大老:反商仇富瀰漫 企業不敢投資
作者: 記者林上祚、高詩琴╱台北報導 | 聯合新聞網 – 2015 年 3 月 5

工商協進會昨天舉行理監事會,中信金副董事長薛香川等企業大老批評,社會
瀰漫著反商仇富的心態,政府卻提不出相對論述,長久下去恐怕沒有人為企業
講話;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也說,「政府對公平正義講的方向偏差」。

工商協進會昨天邀請經濟部長鄧振中出席活動,工商協進會拿出一○一年全國六
百萬戶綜所稅申報戶資料,強調所得稅稅率百分之四十以上的四萬多名富人,
占綜所稅比重高達百分之四十七。

薛香川說:「我對社會的反商仇富心態感到憂慮。」他指出,年輕人對社會分
配不滿,把它導向為百分之九十九的民眾與百分之一的有錢人之間的對立,結
果將導致企業不敢投資。

薛香川指出,現在社會上充斥像楊志良這樣,主張公平正義的聲音,卻沒有考
慮到追求租稅公平對台灣競爭力與創造就業的傷害。

林伯豐表示,全台六百萬納稅戶當中,有百分之卅二不用繳一毛稅,適用百分
之五稅率的納稅戶也有百分之四十二。他說,全台七千億薪資所得稅,近五成
是適用百分之四十稅率的富人所創造,「從稅基角度,這才是真正的不公
平。」

林伯豐說,站在企業角度,企業只要依法正當繳稅,就沒有公平正義的議題,
政府應該做的是針對逃稅等非法企業予以懲罰,財政部不該在既有的稅制之外,
又要創造出額外的稅目,例如證所稅、能源稅與耗水費等名目。

林伯豐,工商協進會多次向政府建言,暫緩證所稅、富人稅,調高消費稅,包
括馬總統針對證所稅親自召開的溝通會,但都沒有獲得採納,「那一位很難溝
通」。

鄧振中表示,經濟部始終肯定企業為社會創造就業的貢獻。他說,台灣有今天
都是靠自己努力,現在年輕人主張社會要給他們什麼,某種程度他無法認同,
他希望全民能夠回到過去共同努力打拚的時代。
《經濟教室》前 1%的所得分配

2016 年 08 月 21 日 04:10 于國欽

各國前 1%高所得家庭擁有所得占比
哲學家培根說:我們一來到世上,就發現智慧和美德絕不是唯一受人尊敬的對
象,世人尊敬的目光更多地投向有錢、有地位的人,而非有智慧有美德的人。
■我國幸福指數併入 OECD 評比,2015 年在 37 國裡名列 18,但主觀幸福感卻
名列 25,主觀幸福感排名不佳,這與近年台灣薪資停滯、所得差距擴大息息相
關。
台灣有多少人是靠領薪水過日子?根據主計總處的調查,1978 年就業者中
62%是薪水族,今年已將近 80%。
由此可知,薪資的變化,影響了 8 成的就業人口,嚴重程度超乎我們想像。很
不幸的,10 多年來我們的薪水一直處於停滯,甚至倒退,難怪感覺窮的人口會
這麼多,幸福感會這麼少,青年人的失落會這麼深。也許有人會問:我國薪水
族有多少人?答案是 890 萬人,這不是一個小數字。
薪水族感覺變窮了,並非錯覺,因為台灣創造的 GDP,最後分給薪水族(受僱
者)的比例已由 1990 年的 51%降至前年 43.8%,降幅也是超乎想像的大。人
們感覺變窮了,感覺所得差距擴大了,這不是幻覺、錯覺,而是千真萬確的趨
勢。
失真的家庭收支調查
那麼,何以我們政府《家庭收支調查》所呈現的所得差距,10 多年來沒什麼變
化,始終在 6.1 倍左右?主計總處日前公布 2015 年的數據 6.06 倍,依舊是老
樣子,難道是我們的所得分配很平均?當然不是,而是因為依主計總處所採的
5 等分位,難以反映所得分配的變化。
所謂 5 等分位,是把生活在台灣的 838 萬戶家庭,依其所得高低排序,然後分
為 5 等分,去觀察前 20%與後 20%的差距。當 890 萬人的薪資停滯下滑,這
意味著前 20%家庭裡絕大多數也被波及,既然大家都成了薪資停滯的受害者,
5 等分位自然看不出端倪,10 多年來一直徘徊在 6.1 倍,也就不足為怪了。
事實上,如今所得集中的重點不在前 20%,而是在前 1%這些金字塔頂端的家
庭,約有 8.3 萬戶。關注前 20%沒什麼變化,但關注前 1%就會發現不一樣的
狀況。
根據財政部所得稅檔資料,我國前 1%家庭擁有全國所得的比重,於 1981 年是
6.0%,至 2013 年提高至 10.68%,大約同期間美、韓、日、星也全都有所得
集中的情況,美國前 1%家庭擁有的所得比重更高達 18%,新加坡 13%,皆比
我國嚴重,韓國 12%,與我國在伯仲之間。
忽略前 1% 難見端倪
很明顯,造成當前所得分配惡化的原因仍在於自由貿易、全球化生產所形成的
經濟環境,自由貿易、全球化生產固然讓生產效率提升,創造更高的所得,但
過度競爭也會迫使企業採取降低成本、拉低薪資等手段,復以資本市場的翻天
覆地的炒作,誰是贏家?不言而喻。如此年復一年,贏者圈自然愈來愈小,若
不看前 1%、0.1%、0.01%家庭的所得分配,是看不出名堂的。
這裡談的只是所得而非財富,由於財富包括股票、債券、房地產等資產,其分
配惡化情況更甚於所得分配。以美國而言,前 1%家庭即擁有全國財富的兩成,
而高達 9 成的美國家庭其財富還比不上 1987 年,財富分配的惡化,於此可知。
惟直到如今,我國尚未有財富分配統計,無從了解情況有多嚴重,這對於政府
施政極為不利,相關部門宜儘速研編是項統計才好。
(工商時報)
鴻海員工分紅 平均每人 144 萬
2016 年 11 月 29 日 04:10 工商時報
翁毓嵐/台北報導

鴻海今年配發的股票股利已在 22 日(上周二)匯入股東帳戶,緊接著,總額近
106 億元的員工股票分紅,也將於 12 月 1 日(本周四)發出。這也是鴻海歷年
來對員工發放股數次高的一回,並兌現了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愛才、留才的獎勵
政策。

 鴻海於今年股東會上通過發放總額達 156.38 億元的股東股票股利、及員工股


票酬勞 12.66 萬張(126,621,211 股);其中,員工股票酬勞的計算金額以今年 3
月 29 日收盤價 83.7 元計算,總額高達 105.98 億元,約占 2015 年度決算獲利之
6%比例;若以鴻海年報中的員工人數 7333 人估算,平均每人約可分得 144 萬元。

 由於股東股利已於上周二(22 日)發放至股東帳戶中,惟員工分紅的部分,
並沒有同步發放,市場因此一度傳出鴻海將取消發放。不過,鴻海已在上周五
正式公告,將員工股票酬勞轉增資股票之發放日期,訂為 12 月 1 日,屆時逾
12.66 萬張股票的分紅,就將發放給員工。

 據悉,員工股票分紅發放時程會晚,係因相關行政作業程序仍在加緊進行中,
因此才會順延一周。不過,此回發放的員工股票酬勞總額,也是鴻海歷年來的
次高紀錄。

 郭台銘很注重台灣人才流失問題,去年末談到員工分紅配股課稅時說,台灣
過去留人才,就是員工分紅配股以面額課稅,如此留住高科技人才,創造電子
新貴。他說,當時員工分紅配股制,是全世界最好的法令,可就有一群人把它
廢掉,然後跟美國學,今天讓台灣電子業缺少競爭力,人才留不住,最重要就
是員工分紅配股制不用面額課稅,改用市價課稅,變成股價低的沒差,但股價
高的就是一種懲罰。
論一例一休與年金改革 對台灣經濟的可能影響

2017/02/17 | 林祖嘉  政大經濟系教授

去( 2016) 年 5 月 ,民進 黨政府上 台以後,就 開始 進行所 謂轉型 正 義的


變革 ,包括 一例一 休 、年 金改 革及 處理國民 黨 不當黨產等 諸多問題。這
其中一例一 休 關係到勞工與 雇主權 益的問題,而 年金改 革則 更是與 軍 公
教及勞 雇 雙方都有關 係,其 影響 層 面更大。
從表 面上來 看,這 兩個 重大的改 革是與勞 雇權益的公平及 世 代的公平
有關,但是其 實這些改 革 都牽涉到生產成本、 恆常所得與消費支出等 主
要的經濟因 素 ,因此對於 台灣未來經濟 發展都有 很重大的 影響 。國人在
看 這些 重 大改 革時, 絕對不能 忽視 這些 影響 ,經濟學所 謂 「天下沒有 白
吃 的 午餐 」, 當我們 為了 達到某些 號稱「公平 正義」的政策時,其 實我
們同 時也 必需付出 許多 經濟效率與經濟 發展的成本,這是大家都必需注
意 的。 尤 其是,經濟學 告 訴我們 經濟效率與經濟公平經常 很難 兩全其 美,
如果有一個政策能 夠同 時 達到這 兩 個目的,這 當然是最 好 的政策;但是
很 多 時候 ,這 兩個目標 是 相違背的,這時 我們 為了 達到其中一 目標 ( 公平
正 義 ) ,而必需 犧性另 外一個 目標 時 (經濟效率與成 長) 時,就必需 特 別小
心可能產生的 負作用。
首先, 讓我們 來 看一例一 休可能 帶來的 影響 。簡 單的說,一例一 休造
成 每 周一定要 休假 一 天,如果 雇主 仍然要求 員 工上 班的話 ,必需在 未 來
再 補 休一 天( 或多 給一 天的 薪資),因此企業的人 事成本自然就增加了。
依勞 動部 估計,大約會造成企業的 薪資支出平 均增加約 8 %到 10%,至
於對個 別 企業的 影響 大小, 則要看 其屬於勞力 密集 產業 或 是資本 密集 產
業而會有所不 同。在 薪資成本上 升 情況下,企業一方面可能會增加 聘 用
員 工 ( 減少加 班 ), 另一方面 則可能減產,最後就是以 調整 價格把成本 轉
嫁 給消費 者。依 主計 總處 估計,一例一 休大約會使 物價上 漲約 0.3 %,這
其中應該還不 包括 有些廠 商可能會 藉機漲價的 部分。
依據 上述的 分析 可知, 一例一 休政策一方面會造成成本 推動 的通 貨膨
脹 ( c os t- pus hed i nf latio n) ;另一方面,產出 也會跟著減少,這就 形 成了
標準 的停滯 性 通貨膨 脹( s ta gf latio n) 。這對於 已 經低 迷不振 的台灣經濟
而 言 ,可以說是 火上加 油 。
接著 ,再來 看年 金改 革 可能產生的經濟 影響 。雖 然目前年金改 革的最
終 版 本還 沒有 確定,但是依行政 院 的初步版本來 看,公教人 員退休金中
的 18 %利率將在 幾年 之內走 入 歷史 ,同時所得 替代率將會下 降至 六至七
成, 也就是說,平 均每 位 退休人員 的退休金可能會減少 二 至三成。由於
這些減少不是一 次性 的減少,而是 每個月都減少,所以這是一個所 謂 恆
常所得 ( per m a ne nt i nc om e ) 的減少。依 傅利 曼( M. Fr ied m a n) 教授所提出
的 恆 常所得 假 說, 當 人們 的恆常所得減少時,其消費支出必然會 跟著 大
幅 減少。 同時, 儲蓄 會跟 著增加,因為 未來的不 確定因 素 會增加,所以
在 年 金改 革之後,一定會 立即遇到民 間消費大 幅減少的情 況。注 意,這
裡指 的是民 間 支出減少,而不是政府支出的減少,因為政府可以 把退 休
金減少 發 放省 下來的 部分 ,改成其 他形 式的支出,例如補貼其 他弱勢 團
體或 增加 軍費支出等等。
年金改 革的 另外一個 重 要部分,就是可能會 把勞保 繳費的費率由 薪資
的 9 % 提高到 18%,而如果 扣 繳比例 仍維 持員工、企業及政府 各 占二、
七 與一成的 話 ,每一個個 體負擔 比例都會加 倍 。其中 影響 最大的將是企
業,因為 員工 未來可以 拿 回此一 部 分,因此 即 使他們 現在 也許 因為支出
增加一些而有所 抱怨 ,但是因為 未 來可以 拿回 這些 錢的機會增加,所以
他們 比較不會有問題。但是, 未來企業的成本 也會因此而增加,如果依
比例不 變 來計 算的話 ,企業會 多支出 員工薪資中的 6.3 %,此一大小與 很
接 近 於一例一 休所造成勞 動成本的增加,因此 同樣 可能產生成本 推動 的
停滯 性通 貨膨 脹。
顯然, 這兩 個重 大政策都會造成企業成本增加,產出減少, 同時物價
上 升 ,出現 停滯 性通 貨膨 脹,即經濟成 長減緩 與物價上 升同 時發生。 這
對於經濟成 長已 經大 幅減 弱的台灣 絕對是不利的;不但如此,因為一方
面 餅 變小了, 另一方面, 物價卻同 時上 升,對於所有國人來說都是不利
的。因此, 即 使分配的比較公平, 又怎麼樣 呢 ?說的 更嚴 重一點,這與
共 產社會 ( 或是 共慘社會 )的最 終 結果又有何不 同?
公平正義,真的假的?

2016 年 07 月 31 日 04:10 工商時報 于國欽

台灣近 60 年平均經濟成長率

司馬光再覆王介甫(王安石)書:「夫議法度以授有司,此誠執政事也,然當
舉其大而略其細,存其善而革其弊,…,苟有司非其人,雖日授以善法,終無
益也。」

我國近 60 年經濟變化極大,1980 年以前經濟成長總在 10%以上,至 1991~2000


年平均仍有 6.7%,2001~2010 年歷經網路泡沫及金融海嘯,平均降至 4.2%,
近 6 年更降至 2.3%。

1998 年法國世界杯足球賽前,有人抗議比賽用球是由巴基斯坦童工縫製,主辦
單位聞訊,立即要求供應商轉往他國訂購,巴基斯坦業者因而失去這筆訂單。
據估計,巴基斯坦 10~14 歲的小孩有近兩成是童工,由於貧窮,他們必須擔負
家計。

法國這一決定好像保護了兒童,但是失去縫製足球工作的巴國兒童,真能因此
就快快樂樂上學嗎?這個想法實在過於天真,失去縫製足球的兒童可能被迫要
從事更危險的工作,依世銀調查發現這些兒童有極大的比例淪為乞丐或童妓,
他們的命運比先前更悲慘。從這則故事可知,追求正義有時反而使這個世界更
加不正義。
走調的政策執行

王安石變法是家喻戶曉的故事,他深知宋朝這個積息已久的社會,必須加以改
革,所提出的青苗法、均輸法、免役法及方田均稅法,也都是有助於改善農民
處境的對策,但執行的結果卻是謗議沸騰,怨嗟盈路,變法 8 年以失敗告終。

變法失敗有許多原因,有富商的抵制,有流言的毀謗,政敵的陷害,但根本問
題仍來自於執行面的走調,以青苗法為例,此法類似今天的創業貸款,當農家
沒錢買青苗種田時,由政府貸款給他們,待莊稼收成後,農民再加息還政府錢,
此舉讓農民免於高利貸盤剝,應受萬民擁戴才是,何以會引發民怨?

司馬光寫信給王安石的一封信道出了根本原因,他說:「今之散青苗者,無問
貧富,願與不願,強抑與之,歲收什四之息,謂之不征利,光不信也。」又說:
「所遣者雖皆選擇俊才 ,然其中亦有輕佻狂躁之人,陵轢州縣,騷擾百姓
者。」

青苗錢本應貸給有需要者即可,而非強迫人人來貸,然而從司馬光的信可以發
現,地方官員為展現對新法的支持,每每強行攤派,不想貸的也被迫要貸。當
中央看到貸款人數升高,正以為德政廣被四海之際,其實各地已是謗議沸騰,
怨嗟盈路了。

德政須有正義的過程

法國世界杯足球賽之體恤童工,王安石變法之憐恤農民,都是本於正義憐憫之
心,然而正義憐憫的初心至終卻發展出更不公平、更不正義的結果,豈不令人
遺憾。由此可知,「正義的決策」,若沒有「正義的過程」,將不可能實現
「正義的結果」。

以這個思維來檢視近日在台灣社會鬧的沸沸揚揚的周休二日,這原本是極簡單
的事,卻因新政府要展現出對勞工的善意,一下子要把因周休二日而取消的 7
天假還給勞工,一下子又要把周休二日改為「一例一休」,雖是德政,卻也讓
各界無所適從。

政府為勞工爭取 7 天假、訂定「一例一休」讓勞工休息日加班可獲雙倍工資,
看似對勞工有利,然而台灣經濟長期不振,近 6 年平均經濟成長僅 2.3%,是近
60 年最低迷的時期,此刻最需要的是提振信心,而非爭取放假,政府已然本末
倒置。

再者,如前所言,正義的決策若無輔之以正義的過程,正義的結果是無法實現
的,新政府周休二日的決策,恐怕就是如此。若不懸崖勒馬,謗議沸騰,怨嗟
盈路之日已不遠矣。

(工商時報)
基本工資審議過關 月薪 23,100 時薪 150
2018 年 08 月 17 日 04:10 工商時報

邱琮皓、彭媁琳/台北報導
基本工資確定再調高!勞動部昨(16)日召開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在歷經 9
小時、史上最長論戰後,決定基本工資的時薪由 140 元調升至 150 元、調幅
7.14%;月薪自 2 萬 2,000 元調增至 2 萬 3,100 元、調幅 5%,自明年元旦開始實
施。總計約 225.74 萬勞工受惠、企業將增 206.83 億元成本負擔。

勞動部估算,時薪調整至 150 元後,有 45.6 萬名勞工受惠,包括勞健保,企業


將會增加人事成本 64.22 億元、政府將增加負擔 3.49 億元、勞工增加 4.01 億元支
出,合計三方增加 71.72 億元支出;月薪調整至 2 萬 3,100 元後,約 180.14 萬人
受影響,包括勞健保,企業將增加人事成本 142.61 億元、政府增加 7.49 億元、
勞工增加 8.98 億元,勞資政三方計增 159.08 億元支出。

勞動部昨召開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議,進行馬拉松式的討論,勞資政學四方各
有盤算,最後以共識決作成上述決定,勞資雙方都不滿意。而蔡總統對此結果
感到欣慰,強調「我們終於把曾經是低薪代名詞的 22K,送入歷史了」。

勞動部長許銘春說,在審議過程中,勞方從 8%降到 7%,資方從 2%調到


4.55%,兩邊原本僵持不下,才會審這麼久,主要是花很多時間討論統計指標,
綜合考量 17 項重要民生物資年增率、經濟成長率、勞動生產力指數年增率等,
也討論到未來及年底的最低工資法等,要參考哪些指標、客觀的數據在哪裡,
都是討論內容。

許銘春強調,沒有偏袒任何一方,最後才提出調漲 4.55%,而對時薪、月薪是
否脫鉤,她說,去年就已脫鉤,不少人擔心「換軌」(雇主原採時薪計算改為
月薪),在兩者調幅差距不是很大情況下,將會持續關注這樣的議題。

許銘春說,為照顧多數時薪制,青年勞工及中高齡就業,先敲定調整時薪至 150
元,「這部分在場幾乎沒有意見」,之後再拍板月薪調整 5%、調整至 2 萬
3,100 元。

至於中小企業能否負擔這次調幅,經濟部表示,經濟部將協助提升產業競爭力,
輔助其拓展國內外市場,以增加企業的營收。

工總代表何語表示,工商團體對於結果不滿意、但「只能接受」,他也預言,
未來物價一定會上漲,恐怕造成青年失業率提升,而且對中小企業衝擊很大,
「邊際中小企業恐遭淘汰」。對於基本工資漲至「外傳腹案」,勞方代表皆認
為,政府根本是「先射箭、再畫靶」,全國產業總工會理事長莊爵安也憤憤不
平地說,在晚間 7 點進入最後實質調幅比例協商時,勞資仍無共識,但由許銘
春最後裁示,「這讓我們覺得政府很偏袒資方、完全無法接受。」
基本工資助長物價? 學者:影響不大
2018 年 08 月 16 日 23:12 中時

洪凱音
基本工資今晚拍板定案,月薪、時薪分別調漲 5%、7.14%,資方委員何語擔憂,
將衝擊服務業、一定會漲到物價;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表
示,

今年漲幅跟過去兩年差不多,以先前經驗來看,對物價、總體經濟都沒有負面
影響,因為基本工資是保障基層勞工的生活,遠不及國際原物料、油價調漲的
影響,預計今年物價漲幅可控制在 2%以內。

根據統計,適用基本工資的勞工約 200 萬人,其中,一大部分還是外籍勞工;


孫明德表示,就算這些基層勞工將接下來每月多賺的錢,統統拿來消費,對
GDP 的貢獻也是微乎其微,也不太可能因為每小時多領 10 元,就刺激物價上漲,
畢竟基層勞工的消費都是民生必需品,而非奢侈品。

孫明德進一步分析,今年經濟成長率預計落在 2.5%至 3%之間,物價上漲率應


該在 2%以內,這次調薪幅度,差不多等於經濟成長率加上物價上漲率,簡單來
說,這次調幅合理,會讓基層勞工感受到薪資實質成長,照顧基本的生活需求。

至於要如何提振消費、帶動經濟成長?學者認為,政府要持續推動政策,不能光
靠基本工資這一招;比較值得關注的是,微型企業、獲利能力較差的產業,對
基本工資調漲的感觸較深,因為經營壓力比較大,政府應該要出相關配套,來
幫助產業繼續生存。

韓國經驗》 最低工資提高 恐害慘青年就業


2018 年 07 月 03 日 04:10 工商時報

譚淑珍/台北報導

調高最低工資,能解決低薪問題嗎?韓國文在寅政府以大幅提高最低工資、推
動非正職工轉為正職工的手段,希望在解決低薪問題的同時也創造就業、並提
高低收入族群的收入。然而,數據顯示出與目標完全相反的結果,韓國高收入
者的收入持續攀升,低收入者則繼續探底;不但沒有創造就業,青年失業率更
創下新高。

數據顯示,韓國多數低收入族群並沒有因政府致力於推動「創造就業」與「提
升最低工資」,而增加了收入;反而因大幅調升最低時薪,為韓國勞動市場帶
來負面衝擊。
依據韓國統計廳最新發布的「5 月雇傭動向」顯示,今年 1 月韓國就業人數還高
達 30 萬人,2 月大幅減少至 10.4 萬人,3 月和 4 月也一直保持在 10 萬人出頭的
水平,到 5 月份則跌破 10 萬人以下。

數據也顯示,不管是製造業、住宿、餐飲業還是批發零售業,就業人數與前一
年相比都是負成長,只有公共部門增加,那是因為文在寅計畫性的「創造」就
業的結果。

就業人數減少,失業率與青年(15 至 29 歲)失業率,以 5 月為基準,雙雙創下


2000 年以來的新高,分別為 4.0%、10.5%。

面對這樣的數據,青瓦台政策室長張夏成不認為與大幅調升最低工資有關,他
說,「沒有任何證據,可以指明是因為調高了最低工資而影響了失業率。」但
是,在張夏成發言後,韓國多數國內研究機構紛紛表示,各項負面數據與影響,
都是從最低工資提高後開始出現。

付帳的手在顫抖
2018 年 09 月 02 日 04:10 工商時報

譚淑珍

因物價飛漲,首爾計程車司機多在家吃飯、男仕開始自己理頭髮、家庭主婦買
菜時間愈來愈長。而物價飛漲是因工資漲,因工資漲造成的物價飛漲,又導致
房租跟著漲,結果是萬物齊漲,小老百姓付帳的手在顫抖...。

■The cost of living is on the climb as prices of bottled water, snacks and frozen foods
have increased each month this year. Thanks to the heat wave, produce prices are
soaring, too.

當台灣為穩物價而召開穩定物價小組會議,並決定凍漲天然氣、桶裝瓦斯之際,
韓國首都圈的小老姓們則是看著飛漲的物價不斷的發出呻吟聲...。

「手都會顫抖...,」63 歲的韓先生,6 年前退休後在首爾開計程車維生,從今


年 7 月開始寧可錯過午餐時間,也不要在外面用餐,這是因為他經常光顧的食
堂,7 月開始菜單上的套餐都漲了 1,000 韓元(約新台幣 27 元)。

外食族伙食開銷增
「1,000 韓元,雖然不是大錢,但是,像我這樣的小老百姓,想到每天要多付
1,000 韓元在飯錢上,付帳的手都會顫抖...。」他說,像他一樣為了糊口飯吃、
討生活而開計程車的人,現在愈來愈少外食,如果可以都會在家吃飯了。

飯錢漲,連理髮也都變貴了。51 歲的朴先生總是刷信用卡理髮,因此沒有注意
價格,7 月底收到帳單,他嚇了一大跳,因為帳單上印著理髮費的數字是
「21,000 韓元」(約新台幣 575 元),而 6 月時才 18,000 韓元(約新台幣 493
元)。

想到之前就已經漲過 3 千韓元,這次又再漲了 3 千韓元,再想到每個月都要理


一次髮,韓先生在心裡盤算著:「以後是不是該考慮自己理髮好了?」

當愈來愈多的人在家裡用膳、縮減消費時,家庭主婦卻花了更多的時間在大賣
場、超市裡,因為韓國的婆媽們看到白菜漲了 55%、蘿蔔 5%、瓶裝水 8%,可
樂 5%...令人吃驚的商品價格時,如果不想付出更多的錢,就只能邊呻吟、邊用
更多的時間找是不是還有便宜的商品。

蘿蔔、白菜漲價,是因為天候問題,因為天熱造成農作物欠收,價格自然上漲,
但是冷凍、加工食品、零食類也統統漲,卻是因為韓國三大流通、食品公司-
CJ、LOTTE 與現代都提高了商品價格的原因,價格漲幅為 7%至 56%不等。

店家漲價也無可奈何

據韓國消費者協會的統計,首爾市一碗冷麵價格(含稅)從去年 6 月的平均價
格 7,962 韓元上漲為 8,808 韓元,漲幅 10.6%,理髮的平均價格則為 15,769 韓元,
比去年多了 1,000 韓元。然而,依據統計,雖然價格上漲了,商家的銷量卻並
沒有因此提升,反而平均每月掉了 5%的生意。

其實,店家也都知道價格上漲了,可能會讓客人不上門,或是減少消費,但是,
「除了漲價,別無他法」是首爾小商家們的無奈處境,首爾市沙林洞一家湯飯
店,將菜單上的所有湯飯都漲了 1,000 韓元,「開業 10 年來,這是第一次漲
價,」湯飯店老闆強調,「如果不是沒有辦法,也不會想要漲價。」因為如果
不漲價,他們無力承擔人事成本。
也就是說,商家漲飯費、商品價格上揚是因韓國政府去年將基本時薪調升 16%
後達到 7,530 韓元,就讓韓國眾多小商家、中企業叫苦,就業機會與實質收入
不但並未因此增加,反而造成物價漲價,否則難以因應工資調升 16%成本。

而物價飛漲,又導致房東也以漲房租因應,結果是萬物齊漲,明年時薪又將調
升至 8,350 韓元,在首都圈討生活的小老百姓,恐怕是顫抖到連呻吟聲都要發
不出了...。

英國脫歐、川普當選,為什麼「反全球化」從傳統左

派理念,一舉成為極右派的最愛?

文:洪仁義

反全球化右派抬頭的原因

英國脫歐、極右派崛起到川普當選,歐美國家的人民瀰漫著一股「反全球
化」的情緒。有趣的是,右派打著反球化的旗幟,似乎有違我們過去左派與
右派對全球化的論述的概念。

大抵而言,反全球化是傳統左派的基本論調,全球化是世界資本主義化,是
核心國家披著羊皮用來剝削邊陲國家的藉口,是帝國主義的另一種殖民型態
的轉化。在現時反全球化的聲浪,使得極右派取得極大的政治空間與優勢。

西方國家傳統左右派的政治意識形態,兩者的界線現在看起來變得很模糊,
不能再做考察西方國家政治走向的切入角度。以致於有學者提出,未來西方
國家的政治是全球化與反全球化的勢力對決。

不過筆者在此提出不同的觀察,也許並非區隔傳統左右派的政治疆界失靈,
而是我們解讀全球化的意涵不夠深入。左派反全球化、右派支持全球化這樣
的分類過於簡化,以如此的概念做出傳統政治上觀念的崩解的結論並不意外。

有沒有一種可能,全球化其實包含了左派理念,同時全球化也有右派所抗拒
的事物?
傳統左派與國際化的關連,可以追溯到最早馬克思(Karl Marx)的《共產黨
宣言》,他在這份文件裡慷慨激昂地鼓舞全世界的工人站起來抵抗,聯合世
界的工人,以階級取代國家。換句話說,馬克思主義強調的「階級鬥爭」,
是要超越國界,要泯除國界;民族主義是階級鬥爭的障礙,資本家用來迷惑
工人階級並使他們喪失「階級意識」;而後來共產世界建立「共產國際」也
是基於這樣的理論。

全球化最大的特徵是國界被泯除的現象,右派「自由經濟」的理念,便是要
透過全球化消除商品、資本流通所遇到的障礙;左派則以階級鬥爭取代國家
間鬥爭,階級鬥爭必須跨越國家與民族身分的認同才能推翻資本主義。在這
裡,左派與右派不約而同地要人類社會通力合作,共同消除國界的藩籬,雖
然兩者的出發點相距甚遠。

要達到自由貿易,就必須設立一種國際的貿易組織,用來打開國界的貿易障
礙;透過規範與條約協定,約束國家成員才能保證自由貿易運行。這種約束,
實際上也就是在限縮國家主權的行使,其實也違背了右派所強調國家主權至
上的觀念。

全球化不應該僅以「經濟」的角度解讀,它在各方面整體地影響世界的面貌。
以歐盟為例,就不能以經濟區域組織來看待。它結合政治與文化的共同體,
像單一貨幣、申根公約這樣的制度設計,使得它比聯合國還更像「聯合國」;
歐盟起源於歐洲人對二戰歷史的反思,為使歐洲不再重蹈覆轍,從廢墟中茁
壯起來,政治菁英們於是提出「歐洲聯合」並著手實施。

在歐盟的政治制度裡,我們可以看到,有自由貿易的資本主義,也有著人類
「四海皆兄弟」理念雛型的左派理想。像氣候變遷、國際犯罪、移工與難民
問題等等,這些都是全球化所帶來的後果與困境,多面向的觀察才能提供較
完整的解讀視野。所以,全球化包括了左派與右派的想法,非單一右派的經
濟觀點。

西方國家人民反全球化的訴求,顯然不是傳統左派的觀點。用中心與邊陲的
世界體系論來講,這些占據有利位置的工業國家為何要反全球化,他們反對
的是什麼?有人提出全球化造成貧富差距,經濟成長果實集中在少數人的手
裡,受到全球化傷害的勞工遂生起不滿的情緒。這是人民反全球化的解釋之
一,但並不能說明右派在反全球化興起的原因。

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右派勢力重新獲得選民的青睞,他們的政見訴求都有共
同的特色,強調國家主義與民族主義,要恢復昔日的榮光、民族尊嚴與社會
秩序。也許可以這樣解讀,全球化帶來社會全面且劇烈的變動,帶來了經濟、
文化、社會、政治與族群等各方面廣泛的影響,其變動之快與範圍之廣,讓
人無法調適,無法喘息。

全球化帶來了人們不可預料也無法掌控的變動,歐美民族試圖在這失控的全
球化中,希冀取得生活的主導權。而要重新掌握生活的主導權,唯一的途徑
便是透過國家的力量。不過前提是,國家必須能夠對抗全球化,恢復國家原
有的自主性。

國家要對抗全球化,才能恢復國家原有的自主性,換句話說,全球化削弱了
國家主權。這裡有幾個面向觀察:

1. 全球化是一種地球村的概念,超國家的組織型態勢必弱化國家主權與
各個民族自我決定的權力。
2. 全球化誕生跨國企業,跨國企業可以不受國家約束,國家難以對跨國
企業有效的管理與統治,國家無法對經濟、勞力、資本依自己(人
民)的意願進行百分百的配置。
3. 國際社會的責任,為有效解決全球共同的問題,國家經常必須跳脫自
身民族的利益考量,國家間必須向互讓步,才能達成合作。比如敘利
亞難民問題正是考驗國際社會對人權有多重視的程度,國際社會有無
可能為了體現「人權普及」與「四海一家」地球村的實現,拋開民族
的成見且犧牲利益,實踐國際社會的責任。

比起要共同承擔國際責任,國家間更樂意參與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利益均霑。
敘利亞難民問題反映了國際秩序及國際法的脆弱,歐美國家人民只想要全球
化的好處,卻不要全球化所必須付的責任與代價,這能苛責歐美國家嗎?

也許全世界的國家人民都是如此思考,人們習於站在國家民族的立場考量一
切。這種根深蒂固且自然流露的人類情緒,除非遭遇毀滅性的災難,才可能
把原本的直覺眼光移到更全面的視野下來進行思考。問題是,我們對於歷史
總是容易遺忘的。

這是歐美國家的人民所反對的全球化,非僅僅是自由貿易意涵上的全球化。
不過這裡也埋下了一個國際隱憂,國際社會將會趨向於「自掃門前雪」的心
態,未來強勢國際政治的風格與政客將會盛行當道。因為只有強勢手段的國
家,才能運用自身的籌碼對抗全球化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只有強勢的政客能
夠滿足人民大刀闊斧地突破現狀的期望。可想而知,未來國際局勢可能會上
演更多的衝突,原本全球化所促使國家間往合作方向的道路,如今開始分道
揚鑣。
不是反全球化與挺全球化的對決,而是右派開始吹起反攻的號角。或者,左
右兩派的對抗陷入更激烈的局面,撕裂國家內部。
利潤與加薪有關嗎?
2018 年 05 月 13 日 04:10 工商時報
于國欽

亨利.喬治對於成長果實不能合理的分配給勞工非常在意,他說:「當土地被
壟斷時,即使物質有無限的進步,也不會增加工資或改善勞工們的生活條
件。」

19 世紀後期的經濟學家馬歇爾、魏克塞爾認為:「如果所得分配不適當,則完
全競爭就不是最佳的。面對分配不公平,任何對完全競爭的干預,把富人的所
得移轉給窮人,對經濟社會都是有利的。」

十九世紀亨利.喬治(Henry George)看到當時美、歐經濟成長,企業收益
增加,但廣大的勞工仍相當貧窮,他長期調查發現:「生產力不斷提高,但勞
工的工資卻趨向於只能勉強過生活的水準,多數成長的果實都被土地及資本擁
有者所享有。」

他著手寫下《進步與貧困》一書指出,如果賦稅制度不改變,土地及資本就會
日趨集中,而為少數人所壟斷,如此就算企業收益有再高的成長,勞工的工資
也不可能提升,非但不會提升,還可能下降。事實上,亨利.喬治所看到的分
配不公,於兩次世界大戰之後收歛了許多,然而,隨著戰後全球生產復甦、貿
易擴張、景氣繁榮,在市場法則下,經濟成長的果實大多數又歸了資本家所享
有,勞工的工資又處於停滯狀態。

這是千真萬確的事,根據我國甫完成的 105 年工商普查,我國這一年所有企業


的平均利潤率高達 8.7%,創下民國 60 年以來十次普查最高,這意味著這一年
企業獲利非常不錯,然而,這一年勞工的薪資僅微幅成長 0.62%,兩相比較,
極不相稱。
我們翻閱一下歷年資料會發現,昔日企業即使利潤率不高,還願意幫勞工加薪,
以民國七十年而言,石油危機導致企業利潤率降至 5.2%,但這一年勞工薪資
增幅卻超過 20%;民國八十年企業利潤率 7.58%,勞工薪資仍高有 10%的成
長;遺憾的是,自民國九十年以後,不論企業利潤率再高,勞工的薪資總未見
增長,平均每年薪資成長率僅 1%,扣掉通膨率之後,實質薪資還不如十七、
八年前。

很明顯的,民國九十年是個分水嶺,此前利潤率的升高是會帶來加薪的,此後
利潤率再高也無濟於事,工資就是停在那裡,甚至還調降。那麼,何以企業利
潤升高了,工資卻未見成長?這又讓人想起亨利.喬治的觀點:「因為多數的
成長果實都流入了資本家與地主的口袋,勞工只能在他們分配完之後,再分剩
下的,如此工資豈有成長的可能?」

我們參照 GDP 歷年的分配情況,同樣發現分配給勞工的比率大幅下滑,由民國


81 年的 51.0%降至目前的 43.8%,這說明我們二十多年來經濟的餅是做大了,
但勞工能分享的比例卻愈來愈小了,恰恰證實了工商普查中「企業利潤率升高,
工資依然停滯」的不公平現象。

我們必須說,二十多年來不論藍、綠內閣,在所得分配這件事上,總是說的多
做的少,猶記得民國一百年各部會門口都貼著一張標語:「中華民國,精彩一
百,經濟果實,全民共享。」然而由於沒有改革的決心,終未能落實此一承諾。

到底是誰決定這麼分配的?何以勞工愈分配愈少?不用高深的學理都可以明白
這是不公平的,但當論者表示這是「市場法則」使然,便讓多數人難以反駁、
啞口無言,然而,從歷史可以了解,世界經濟的運行不單是靠市場,還得靠公
平、正義,2008 年全球金融海嘯不就是市場闖下的大禍嗎?沒有公平、正義的
分配,社會必然動盪,經濟風暴終必再來,這是比市場法則更可畏的歷史定律。

(工商時報)
誰的所得倒退嚕?
2018 年 10 月 07 日 04:10 工商時報
于國欽

各學歷所得收入者的所得變化

受僱者領的薪水、僱主賺到的收入、退休者領的月退俸、房東獲得的房租、投
資股票所獲的紅利、存款所孳生的利息都是所得,合計平均後為「已分配要素
所得」,經政府重分配(課稅及社福)後即「可支配所得」。

■我國去年所得收入者(年收入達 12.6 萬元以上者)有 1,497 萬人,其中就業


者 1,135 萬人,就業者裡受私人僱用者 800 萬人、受政府僱用者 100 萬人、僱
主 45 萬人、自營作業者 132 萬人、無酬家屬 58 萬人。

這幾年我們經常聽到薪資倒退 17 年,但這樣的敘述總惹來執政者的不滿,他們
會糾正:是「實質經常性薪資」倒退 17 年,經常性薪資一直在成長呀,怎麼會
倒退?

官方的說法,對了一半,錯了一半。我們經常性薪資 2000 年為 3.4 萬元,去年


為 4.0 萬元,並未倒退,是把通膨率算進去才變成倒退的,以此而言,官方是
對的。

然而,我們若援引更細的數字便會看到另一番光景,便會看到官方錯的一面。
以每年都會進行一次「人力運用調查」而言,我們可以看到占受僱人口逾六成
的大專學歷族群,他們 2000 年平均每月收入 43,492 元,而 2017 年已降至
42,568 元。

高學歷者薪資 倒退 17 年

近 500 萬名大專學歷的上班族,收入倒退 17 年,請注意,這是入袋的收入就


倒退了,若再把通膨率算進去,那就倒退的更厲害了。由此可知,這些年大家
不只「實質所得」倒退,部分族群的「名目所得」也倒退了 16、7 年。
這裡要提醒的是,平常我們談薪資,是指在企業上班的那個族群,約占所有就
業人口的七成而已,另有自營作業、無酬家屬等三成就業者並不在其中,例如
農民、擺地攤、計程車司機及直銷工作者,他們並未受僱於人,沒有領薪資,
因此薪資統計自然未包括他們,莫小看這個族群,僅自營作業者就有 130 萬人
之多。

這些自營作業者的景況如何?印象所及,絕對比上班族來得差,因此若把逾千
萬名有收入者納入,這廿多年來我們國人的收入是成長還是後退?有什麼報告
可以看出這個變化嗎?

有的,這得看每年調查一次的「家庭收支調查」,打開每一本報告,一一檢視,
會發現去年逾千萬名有收入的人口中,具研究所學歷的年所得(可支配所得)
中位數 84.2 萬元,還是不及 2000 年的 85.1 萬元,而大學學歷者 48.6 萬元,
更望塵莫及 2000 年的 67.1 萬元。

同樣的,上述倒退 17 年的所得,也是尚未經物價平減的「名目所得」,從這裡
我們再次看出,如今是連「名目所得」都是倒退的,遑論「實質所得」了。

根本改革教育 才能解圍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不論是所得也好,薪資也罷,為數逾半的人口,他們的收
入還是不及 2000 年,而若從結構來看,這些收入倒退 17 年的族群,不是落在
專科、高中職以下者,而是落在大學、研究所學歷的族群。

高學歷族群所得倒退 17 年,何以如此?這恐怕已非外界經常論述的全球化、要
素價格均等化所能解釋的,深究其因,台灣的教育應負最大的責任,我們從國
小到大學,考試領導教學,一味的強背死記,再有趣的學問一到課堂全成了可
畏的壓力、可厭的文章,漫漫 16 年的校園生活,只訓練出會考試的學生,而無
法訓練出會思考的人才,如此進入職場,何來競爭力?沒有競爭力,所得如何
提高?

政府毋需迴避高學歷薪資倒退的問題,而是應該循此大刀闊斧改革教育,只有
丟掉所有的政治糾纏,從根本改起,所得倒退困局才可能扭轉。

(工商時報)

瑞典不像你以為的歡迎難民 「道德強權」光環褪色

2018 年 9 月月 11 日 上午 06:43
瑞典 9 日國會大選的選票幾乎開完,執政的中間偏左聯盟和在野的中間偏右聯
盟得票不相上下,強硬反移民的極右派政黨得票大增,由於兩大聯盟都不願與
極右派政黨合組政府,瑞典政局不確定的局面恐怕將維持數周。

執政的中間偏左社會民主黨、綠黨與國會盟友左派黨得票率合計 40.6%,在野
的中間偏右聯盟得票率 40.3%,換言之,在共計 349 席的國會裡,執政聯盟只
比在野聯盟多拿一席,但雙方都離過半門檻 175 席相差甚遠。

社會民主黨獲得 28%的選票,雖然仍是最大黨,得票卻是過去百年最差的一次;
反觀極右的瑞典民主黨,以白人至上主義為根基,得票率百分之 17.6%,較四
年前成長 5 個百分點,在所有政黨中增幅最大,不過比黨魁奧克松預期的 20%-
30%來得低。

路透報導,極右派政黨得票較預期低,主流政黨支持者感到鬆了一口氣,但大
選結果顯示,一向支持人權、社福、歡迎移民的瑞典,在難民湧入的情況下,
終於也和德國等歐洲國家一樣,面臨極右派崛起、中間黨派萎縮狀況,「道德
強權」光環褪色。

瑞典 2015 年湧入 16 萬 3000 名申請庇護者,人口 1000 萬的瑞典成為人均接納


難民數最多的歐洲國家。幫派暴力在移民聚居的市郊日益嚴重,使瑞典民主黨
支持率節節高升。中間偏左政府從 2015 年之後已暫停若干自由派的庇護政策。

主流政黨高級幹部 10 日開會,研商組閣策略,但組閣可能需時數周,而且可能
失敗,因為瑞典民主黨矢言推翻任何不給他們政策決定權的內閣。

瑞典民主黨主張瑞典脫離歐盟、停止接納移民,希望在組閣談判中扮演重要角
色。奧克松呼籲中間偏右聯盟與他的黨合組政府,否則就要忍受社民黨再執政
四年。

法 22 萬人示威 反勞動新法

馬克宏上任來最大規模遊行 13 人被捕

2017 年 09 月 14 日 蘋果日報

【李寧怡╱綜合外電報導】法國前天爆發總統馬克宏上任以來最大規模示威,
數十萬人參與各地近 200 場遊行、發動 4000 起罷工,抗議將於下周五上路的
勞動新法。過去 25 年,法國政府為降低失業率提出的勞動改革都因激烈示威而
受阻,但目前看來,民氣似乎站在馬克宏這邊。

法國內政部估計,全法前天共約 22 萬人參加遊行,號召示威的法國總工會
(CGT)則宣稱有 50 萬人上街。巴黎約 300 名蒙面示威者向警方丟擲物品,
警方以催淚瓦斯還擊。除了這些示威常見場景,遊行大致和平進行,全法共 13
名示威者被捕。因為罷工,巴黎艾菲爾鐵塔關閉電梯及頂樓觀景台,遊客只能
攀登樓梯至 1 樓;廉航瑞安航空(Ryanair)被迫取消 110 個航班;巴黎郊區通
勤列車班次大減。
CGT 宣稱抗議活動「成功」,但另外兩大工會並未響應 CGT 號召的大罷工,
陸空交通及公共服務皆未受太多影響,示威規模遠不如去年針對前總統歐蘭德
的反勞動改革遊行。

抗議只為僱主想

法國勞動法規極為複雜且高度保護勞工,使企業僱用員工時裹足不前,2010 年
以來失業率一直在 9%至 10.5%間居高不下。馬克宏 5 月就職時矢言改革,以
吸引本地及外國企業投資,上月底以行政命令公布 36 項改革措施,讓企業僱用
員工更有彈性。

工會抨擊改革措施只為僱主著想,一名退休經濟學者前天扮成一箱衛生紙參加
遊行,抗議勞動改革將使僱主把勞工當衛生紙丟棄,「勞動法應該保護員工,
馬克宏公布的法令只保護企業主。這是醜聞。」

實施前夕再上街

三大工會及左派領袖矢言讓馬克宏收回成命,CGT 號召勞工下周四新法實施前
夕再遊行,強硬左派政黨「法國不屈」黨魁梅隆松(Jean-Luc Melenchon)也
號召下周六上街。不過英國《泰晤士報》分析,馬克宏只是在履行競選諾言,
目前看來,反對勢力的能量不足以改變他實施改革的決心。

法國勞動改革要點

●中小企業可與員工協議調整勞動條件,不受每周工時最高 35 小時限制。此前
企業須與工會協商勞動條件,或遵守整個產業的勞動協議
●過去企業若遭勞動法庭裁定不當解僱員工,常須付出天價賠償金,導致企業僱
用員工時裹足不前。未來賠償金規範為年資 2 年員工可獲賠 3 個月薪水,上限
則是年資 30 年員工可獲賠 20 個月
●調升員工資遣費,從年資每滿一年發給月薪 20%,調升至 25%
●跨國企業若在法國營運虧損,有權裁員
資料來源:綜合外電

示威≠反氣候政策 從「黃背心運動」看能源稅與社會公

環境資訊中心 2018 年 12 月 13 日 趙偉婷(巴黎政治學院博士生)

過去一週的 COP24 活動,最常聽見的兩句開場白,一是 IPCC 的《全球升溫


1.5°C 特別報告》,讓講者用來呼籲各國強化減碳力道,另一個,就是法國愈
演愈烈的「黃背心運動」(gilets jaunes),只是,這個事件代表的意義複雜許多。

十一月中旬以來的連續好幾個週末,巴黎最熱鬧的香榭大道和艾菲爾鐵塔周圍、
甚至遍及全法國,都出現高強度示威行動,抗議即將調漲的「燃油稅」,情勢
一度走向失控邊緣,流血衝突,燒車、砸店、噴黃漆、丟煙霧彈等畫面屢見不
鮮,政府緊急封閉多處道路和地鐵,全市到處都聽得到警車呼嘯而過的聲音,
不少外國使館也對自家遊客發布旅遊警報。

即便爭議不斷,這場社會運動卻受到超過七成法國民眾支持。總統馬克宏一開
始態度強硬,表示對的政策不會改、對暴力零容忍,最後還是不得不在 12 月初
宣布緩徵燃油稅,結果仍舊無法平息民怨。與此同時,歐洲大陸另一邊的波蘭
正盛大舉行 COP24,讓黃背心運動成為最常提及的場外熱門話題。

為何因抵禦氣候變遷而徵收的燃油稅,會演變成如此大規模、而且一發即難以
收拾的社會衝突?

反對氣候政策?實為底層不滿的爆發

2017 年上任後,馬克宏一直被視為積極對抗氣候變遷的政治領袖之一,不僅喊
出「讓地球再度偉大」(Make the planet great again) 、法國 2030 年減碳 40%
等口號,除了加強投資再生能源,他也計畫減少使用化石燃料,並提出徵收碳
稅的構想。上述舉措皆與國際能源署 (IEA) 呼籲的政策方向一致,可惜這場黃
背心運動,卻成為壓垮馬克宏一系列改革的最後一根稻草。
事實上,黃背心運動不代表民眾完全反對氣候政策,不少參與者都表示,希望
政府以更公平、公正的方式解決氣候問題。分析抗議群眾面孔,除了一開始反
對燃料稅的人,後來更融入許多不同的反對團體,有人要求調漲基本薪資(從
1100 歐元調到 1300 歐元)、有人反對漲學費和高房租、也有人反對鐵路公司
(SNCF) 私有化、抗議養老金改革、甚至還有反對西部城市南特 (Nantes) 新機
場計畫的單位加入。

也就是說,黃背心運動無疑點燃了人民的怒火,可是後來的訴求和組成愈來愈
複雜。「自由?根本不存在。平等?想都別想。博愛?他(馬克宏)讓勞資對
立更嚴重了。我認識很多人都很努力工作,結果還是無家可歸。」「很多人都
擔心沒有下一餐,得節省食物給孩子吃,這實在太離譜了!」「這只是開始,
如果馬克宏不回應,我們就在這一直待到聖誕,反正也沒錢過節。」演變至今,
這場運動幾乎集結了法國人對生活的各種抱怨。

1992 年通過的「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當中有條「共同但是
有區別原則」,並將締約國分成已開發跟發展中國家兩大群體。其實,聯合國
對於發展中國家在解決貧窮及教育推廣上已有一定成果,近年談判會場上,對
落後國家也有許多討論和援助計畫。相較之下,身在已開發國家的中下階層民
眾,反而常遭忽略。

被忽略的不滿者:富國「新貧階級」

突如其來的黃背心運動,就是最佳案例。主要參與者多是勞工族群,只有一份
微薄、剛好跨過納稅門檻的薪水,薪資有一大部份必須繳稅(法國為歐盟課稅
水準最高的國家),剩下的繳房租(或房貸)、再扣除交通、飲食等必要支出,
幾乎所剩無幾,長年來被稱為「貧窮工作者」(Travailleur pauvre)。

其實,法國的燃油稅早在 2018 年年初漲過,當時每公升汽油價格從 1.36 歐元


漲至 1.6 歐元(約台幣 56 元),柴油從 1.24 歐元漲至 1.5 歐元(台幣 52 元),
便讓許多中下階層大喊吃不消。接下來馬克宏宣示又要在 2019 年繼續調漲,
加上明年法國即將採行的新稅制、並取消富人稅,種種不滿情緒糾纏在一起,
引爆衝突實不令人意外。
觀察上任後種種措施,許多媒體笑稱馬克宏並非「富人總統」;而是「超級富
人的總統」。他如同高高在上的菁英份子,只會追求理想、卻不知民間疾苦。
縱然不少人支持馬克宏對抗氣候變遷的政策立場,但當自己日子快過不下去、
幾乎沒有多少可支配收入的時候,心中怒火自然難以平息。

分析黃背心運動前因後果,跟川普當選美國總統、英國公投決定脫歐,都有著
相似脈絡。因全球化浪潮產生的大批「工作貧窮」(working poor) 階級,早在
2000 年初的美國就可看出端倪,經過 2008 年的金融危機又更加惡化,伴隨著
國家債務大增和難民問題等社會衝擊,隨即激起近年西方各國常見的民粹主義
與反菁英趨勢。

回想 2017 年總統大選時,法國選民最終選擇向極右派(勒朋)說不,寄望馬
克宏大力改革。如今不到兩年,他已目前面臨任內最大考驗。一來,改革派認
為他不夠積極,前任環境部長余洛(Nicolas Hulot) 即因此辭職抗議。另一方面,
政府試圖以增加環境稅的方式,誘導民眾改變能源消費模式,又極易引發民怨,
最後讓他落得兩面不討好、裡外不是人。

黃背心啟示:環境稅須兼顧公平正義

話說回來,我們可以從黃背心運動學到什麼?

首要啟示在於,以往為降低減碳所需付出的經濟成本,「市場模式」是許多國
家慣用的政策推動法則。可是,當政府有意課徵碳稅、能源稅、或啟動碳交易
系統時,除了考慮政治上的可行度,更得兼顧公平正義的原則,小心應對易受
害族群(如經濟弱勢、老車擁有者、被整頓的公用事業、遭課稅的中小企業
等)的反撲和不滿聲浪。

舉例,歐洲碳市場 2005 年上路初期,多數製造業和能源公司都將碳價反映在


其零售價格上,等於把租稅成本轉嫁給客戶和一般民眾。殊不知,不少企業一
開始收到的配額,其實都是免費的,因此造成一種不公平的現象。

記取上述教訓,今年十月,加拿大宣布明年起針對沒有碳定價的州徵收碳稅,
但強調收來的稅金有 10%用於改善學校及公共建設,其餘 90%都返還家庭支
出(類似退稅,金額隨省份及家庭人數而不同)!比方,安大略省一個家庭一
年可獲約 300 加幣(約台幣 6800 元),假使積極節能減碳,家庭支出不但不
會上升、反而還會下降。因此即便乍看下是不討好的增稅措施,結果仍獲得逾
六成民眾支持。相較之下,這次馬克宏提高燃油稅,卻想用來削減政府財政赤
字,當然會引起替富豪減稅、浪費人民血汗錢的負面聯想。

台灣 2015 年公告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內容也包含了能源稅和碳交
易等構想,未來欲順利上路,如何降低政治阻力、符合社會公平原則、適當安
撫弱勢族群,都是政府得謹慎因對、並及早做好準備的功課。

在 COP24 會場上聊到黃背心運動,一位法國能源政策顧問的話下了很好註解,
「為什麼這麼多人受不了要上街抗議?因為他們實在不清楚,為何政府協助能
源轉型和抵禦氣候變遷的政策,結果只是讓他們受苦、卻無法從中受益?」不
管要推動哪種氣候政策,政府都該先向民眾解釋這個大哉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h86EwS_Ln0&t=14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m1v85ZH76g&t=166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5RH9nD_uE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