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中国科技史杂志》第41卷(2020年)第3期:350-359

The Chinese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41 (2020) No. 3

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月亮远地点概念
及其域外起源

钮卫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合肥230026)

摘要中国古代传统天文历法从东汉《乾象历》开始就把月亮近地点设
定为用于修正月亮视运动不均匀性的月离表的起始点。然而,在颁行的中国古
代历法中,大约有四分之一历法中的月离表以月亮远地点为起始点 。另夕卜,在唐
宋之际兴起的星命术中也把包括月亮远地点在内的四余(罗喉、计都、月学、紫
气)作为一个重要的推算项目,到明代四余的推算成为官方历法的组成部分。
该文指出,无论是官方历法还是民间星命术中对月亮远地点的重视都有来自印
度天文学的影响,而印度天文学又受到希腊几何天文学的影响。通过对月亮远
地点这一天文概念在希腊的起源、由印度天文学作为传播中介、在中国产生影响
这一天文学传播个案所做的梳理和分析,揭示天文学知识把古代不同文明联系
在一起并产生深远影响的生动案例。
关键词月亮远地点古代天文学中国印度希腊
中图分类号 NO92:P1-O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1441(2020)03-0350-10

中国古代较早就认识到了月亮视运动的不均匀性,东汉贾逵在论历中指岀月亮每月
“移故所疾处三度”⑴,这个“所疾处”就是月亮视运动速度最快的点,相当于月亮的近地
点。此后中国传统历法为了精确推算月亮的位置,给出了对月亮平均运动做不均匀性修
正的月离表①,汉唐之间古历中的月离表普遍以月亮近地点作为起始点,然而在《大衍历》
之后却有较多历法以月亮远地点作为月离表的起始点 。另外,在唐代及以后有关星命术
文献中也都涉及对月亮远地点的推算。本文在对上述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考证的基础
上,进一步探讨中国古历中月离表以月亮近地点为起始点演变成以月亮远地点为起始点
过程中可能受到的域外影响,并追溯有关星命术文献中普遍把月亮远地点作为一个重要
推算项目的域外源头。

收稿日期:2020-05-31
作者简介:钮卫星,1968年生,浙江湖州人,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研究方向为天
文学史。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唐时期沿纟纟路传播的天文学研究》(项目编号:17ZDA182)。

关于历代古历中 “月离表”的构造和其他问题研究,参见文献([10],页135-146)。
3期 钮卫星: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月亮远地点概念及其域外起源 351

1中国古代官历中的月亮近地点和远地点
中国古代历法对月亮视运动不均匀性的修正主要以月离表为基础来构造算法,月离
表起始点的选定一般不是月亮近地点就是远地点,这可以从各历法所附的月离表来明确
判断。如表1所示,《乾象历》月离表中第1日月亮实行度分为一个近点月周期中的最大
值,也即以视运动速度最快的近地点为起始点;《大衍历》月离表第1日月亮实行度分为
一个近点月周期中的最小值,也即以视运动速度最慢的远地点为起始点。

表1《乾象历》和《大衍历》月离表中的月亮每日实行度分
月亮每日实行度分① 月亮每日实行度分
日数 《乾象历》 《大衍历》 日数
《乾象历》 《大衍历》
([2],页 510—512) ([3],页 648—650)

1 14度10分 917分 15 12度5分 1112 分


2 14度9分 930分 16 12度6分 1099 分

3 14度7分 943分 17 12度8分 1086 分

4 14度4分 956分 18 12度11分 1073 分

5 14度 970分 19 12度15分 1059 分

6 13度15分 984分 20 12度18分 1045 分

7 13度分 1000 分 21 13度3分 1028 分

8 13度7分 1018 分 22 13度7分 1010 分

9 13度3分 1037 分 23 13度11分 992分

10 12度18分 1051 分 24 13度15分 978分

11 12度15分 1065 分 25 14度 964分

12 12度11分 1079 分 26 14度4分 950分

13 12度8分 1092 分 27 14度7分 937分

14 12度6分 1105 分 28 14度9分 924分

本文作者检视了历代颁行历法中的月离表数据,判定各历法推算月亮视运动的起始
点各为近地点或远地点的情况如下:《乾象历》(179-184AD®) ([ 2],页510—512)、《景
初历》(237AD) ([2],页546—548)、《元嘉历》(443AD) ([4],页2力一279)、《大明历》
(463AD) ([4],页 294—296)、《正光历》(520AD) ([5 ],页 2670—2673 )、《兴和历》
(540AD) ([5],页 2706—2710)、《皇极历》(600AD) ([6 ],页 472774 )、《大业历》
(608AD) ([6],页 440T42)、《戊寅历 > (618AD) ([3],页 541-543)、《麟德历》
(664AD) ([3],页 564—566)、《五纪历》(762AD) ([3],页 701—703)、《正元历》

① 《乾象历》月亮每日实行度分的单位关系是一度等于19分。《大衍历》月亮每日实行度分的单位关系是一度
等于76分。
② 编撰年代,下同。
352 中国科技史杂志 41卷

(783AD)([3], 页 721—723)、《纪元历》(1105AD) ([ 7 ],页 1867—1870)、《统元历》


(H35AD) ([7],页 1970—1979)、《乾道历 X1167AD) ([7],页 1970-1979)、《淳熙历》
(1176AD)([7],页1970—1979)、《重修大明历》⑻(1181AD)、《会元历》(1191AD)
([7],页 1970—1979)、《统天历X1199AD) ([7],页 2039—2046)、《开禧历》(1207AD)
([7],页 2039—2046)、《庚午历》(1220AD )([9],页 1293—1296)、《成天历》(1270AD)
([7],页2039-2046)和《授时历> (1280AD) ([9],页1215-1217)共23部历法中的月
离表以月亮近地点为起始点;《大衍历》(727AD)([3],页648—650)、《宣明历》(821AD)
([3 ],页 749—751)、《崇玄历》(892AD) ([ 3 ],页 784—786)、《应天历》(963AD) ([ 7 ],
页 1521—1524)、《乾元历》(981AD)( [7],页 1521—1524)、《仪天历》(1001AD) ([7],页
1525—1527)、《崇天历》(1023AD)([7],页 1636—1639)、《观天历)(1091AD) ([7],页
1808-1810)共8部历法中的月离表以月亮远地点为起始点。
另外还有7部历法,史籍所载的历法术文中没有给出它们的月离表,但结合所记载的
月亮视运动参数,可通过推算断定这7部历法推算月亮视运动的起始点为近地点还是远
地点。它们是:《天保历》(550AD)、《天和历X566AD)、《开皇历》(584AD)、《钦天历》
(956AD)和《明天历》(1064AD)以月亮近地点为起始点;《三纪历》(384AD)和《神龙历》
(707-710AD)以月亮远地点为起始点何o
可见,中国古历对月亮视运动不均匀性的认识和推算的主流传统,是以东汉贾逵论历
提出的认识为基础,从东汉刘洪《乾象历》的月离表开始,把月亮近地点作为描述月亮视
运动的起始点。但其中有10部历法与这个主流传统不合,采用了月亮远地点作为描述月
亮视运动的起始点,它们主要集中在《大衍历》之后的唐代和《观天历》之前的北宋时期。
对于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偏离主流传统的做法,本文第三节将试图给出解释。

2中国古代星命术中的月亮远地点
除了中国古代官方历法的月离表中出现月亮远地点的概念之外 ,在中国古代各类星
命术中也涉及对月亮远地点的推算,如十一曜推命术中的“月学”推算项目。十一曜推命
术是在印度传入的九曜星占术基础上融合本土改造而成,以命主岀生时刻日、月、五
星、罗喉、计都、月学、紫气(后四者又被称为“四余”)共十一曜的方位来预测命运,大致在
唐宋之际逐渐形成。
撰写于晚唐五代之际的《道藏》洞真部众术类《秤星灵台秘要经 》(今本残,只存一
卷)中的“洞微限歌”有一句“家宅不宁因李至,更兼钝闷恰如痴” ([12],页6061)。与
《秤星灵台秘要经》二经同卷的《灵台经》(原经十二章,《道藏》本存下最后四章)第十章
《飞配诸宫》“死囚宫”中提到“如是日、月、木、水并好死,是蚀神、火、李恶死”([12],页
6051 )o以上两例中的“李”即月李,也就是月亮远地点。
在杜光庭(850-933AD)的《广成集》卷九《李延福为蜀王修罗天醮词》中有这样的记
载:“今复大游、四神,方在雍秦之野;小游、天一,仍临梁蜀之乡。地一次於坤宫,月学行
於井宿。”〔⑶前蜀主王建于大顺二年(891AD)担任西川节度使。根据醮词中“十七年之
临抚,宰制一方”一句,可知这场罗天大醮作于王建主政蜀地的第17个年头,即唐哀帝天
3期 钮卫星: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月亮远地点概念及其域外起源 353

佑四年(907AD)。通过验算①,月亮远地点在公元907年的4月1日到12月26日之间运
行在井宿的范围内,与醮词中“月学行于井宿”的说法完全吻合。可见在当时的道教星占
实践中,对月学的推算是要求与实际天象吻合的。
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编号为P. 4071②的敦煌遗书开宝七年(974AD)星命书是-份
利用十一曜与黄道十二宫的搭配关系来对人的命运进行预测的星占文书,其在开头交代
了命主的生辰信息(出生日期为后唐长兴元年九月初九,即公元930年10月3日)之后,
列出了十一曜的位置,其中“月勃③在危顺行,改照宝瓶宫,齐分青州分野” 一句记录了月
亮远地点的位置。经过验算,命主出生时刻月亮远地点在危宿2。,与所载月学位置符合。
实际上,该件星命书记录的十一曜位置,除了月亮之外 ,其余十曜的位置均与实际天象吻
合[⑷。P. 4071最后落款为“灵州大都督府白衣术士康遵课”,据推测,这位康遵应是一位
粟特人后裔
对十一曜行度的推算中,日、月、五星的推算相对常见,对月学的推算则需要对月亮的
运动规律有精深的理解。像P. 4071的作者康遵究竟只是一位懂得查阅星历表的普通术
士,还是也精通历算,现在不得而知。宋代《武经总要》后集卷二十“六壬用禽法”中提到
“审天上十一曜在何宫宿,而时下临何宿”〔⑷。《武经总要》后集二十卷的最后五卷是由
时任司天少监的杨惟德④负责编撰的,作为一位具有道教背景的专业天文历算家,他完全
有能力推算十一曜行度。
元代全真教道士赵友钦(1271—约1335AD)在他的《革象新书》卷三“目轮分视”一节
中对四余的迟疾行度顺逆等作了详细的描述:“罗喉、计都、月李、紫照,每日所行均平,并
无迟疾。……夫月学者,是从月之盈缩而求,盈缩一转,该二十七日五十五分四十六秒,月
行三百六十八度三十七分四秒半,学行三度一十一分四十秒半 ,以黄道周天之度并学行
数,即月行数也,大约六十二年而七周天。太阴最迟之处与其同纏。” 赵友钦在这里对
月李的行度做了精确的描述,并且明确指出月学就是月亮远地点(太阴最迟之处)。
到了明代,随着七政四余星命术的广泛传播.包括月学在内的四余摆脱了此前大多出
现在道家经典、星命之书中的民间地位,终登大雅之堂,成为官方历法《大统历》中的正式
推算项目。《明史•历志六》载有“步四余”一术,有“推四余入各宿次初末度积日”“推四
余初末度积日所入月日”“推四余每日行度”“推四余交宫”等项目「⑷。四余虽然在官方
历法中获得一席之地,但同时也引发了明清两代学者围绕四余存废问题的争论,并因此而
在清初酿成“历狱,,[19]o

① 设3为月亮远地点黄经,根据D.H. Sadler和G.M. Clemence的《改进月离表1952—1959)(文献[22])导言


中给出的月亮近地点角距公式和287页给出的月球平黄经,可求得月亮远地点黄经公式g = 154。. 329556 +
0°. 1114040803d-0°. 010325P-0°. 000012(3,起始历元为 1900 年 1 月 0 天 12 时,儒略日为 JD。=2415020.0,
d=J. D.-JD0,t = d/36525,t 为距 JD° 的儒略世纪数。
② 可参见法国国家图书馆网站提供的彩色图像文件:http://gallica. bnf. fr/ark:/12148/btvlb83002045/
fl. image, r = 4071. langFR.
③ “月勃”通常作“月学”。
④ 杨惟德是著名的W54年超新星的记述者,并另撰有《景祐遁甲符应经》三卷、《景祐六壬神定经》十卷。
354 中国科技史杂志 41卷

3中国古代历法和星命术中月亮远地点概念的外来影响和溯源
从上述可知,中国古代历法中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历法偏离主流的做法,以月亮远地点
作为描述月亮视运动的起始点,这些历法大多集中在盛唐到北宋这段时间内。而在唐宋
之际兴起的十一曜星命术中,也涉及对月亮远地点的推算。本节将对在这两种情况下月
亮远地点概念的域外影响和起源进行分析和讨论。
就本文作者所见,现存最早把月亮远地点概念引入到中国的明确文献证据是开元六
年(718AD)瞿昙悉达奉诏翻译([3],页691—692)的《九执历》。在《九执历》中推算月亮
运动的部分有“推高月章”([20],页875) —节,这个“高月”就是月亮远地点。从地面观
测月亮,远意味着高,所以月亮远地点又被译作“高月”。根据“推高月章”提供的术文,可
以确定《九执历》月亮远地点进动的速率为:

* + 肃=0. 11138889 度 / 日[21]

这一结果与本文第二节所引《改进月离表1952—1959》⑺]所提供求月亮远地点黄经
公式导出的月亮远地点进动速率0. 1114040803度/日非常接近。
《九执历》的翻译可以看成是为编撰《大衍历》所做的准备工作⑺),《大衍历》采取“唐
梵参会⑷的策略,参考并采用了 《九执历》中的部分内容,这一点也得到大多数学者的
认同U"。因此在《大衍历》的月离表中以月亮远地点作为起始点,可以解释为是受了《九
执历》的影响。
实际上,印度历法对唐代官方历法产生影响要早于《九执历》的翻译和《大衍历》的编
撰。由于《麟德历》行用年久,出现偏差。在武则天时,就有“瞿昙罗造《光宅历》;中宗时,
南宫说造《景龙历>"([26],页1152),但由于当时唐朝宫廷帝位更替频繁,导致历法的改
革始终没有完成。这位瞿昙罗是瞿昙悉达的父亲,《光宅历》据称“是根据印度天文学计
算天象的一种天文表,,[27]O南宫说与瞿昙罗应该属于有很好合作关系的同僚,《新唐书》

志第四十九艺文三历算类著录有“南宫说《光宅历草》十卷”([3 ],页1547)。南宫说所造
《景龙历》也称《神龙历》。根据李峽(645—714年)所作的《神龙历序》可知,《神龙历》的
修造是南宫说与瞿昙悉达、迦叶志忠等仕唐印度天算家通力合作的结果 ,他们“虽异体而
各术,并同心而合契”血),造出了一部颇具异域色彩的历法:“其术有黄道而无赤道 ”

([3],页583-584)、“母法一百” ([26],页1217)0而中国传统历法系统是以赤道为主
要特征的,希腊、巴比伦和印度天文学正是以黄道为主要特征。所有历法常数都以100为
公分母,这个做法也与中国此前传统历法的做法大相径庭,却是印度历法的传统。至此,
我们可以推断南宫说的《神龙历》受到了印度历法的影响,这个可能性是非常大的,而《神
龙历》采用月亮远地点作为推算月亮视运动的起始点也是这种影响的结果 。
《大衍历》之后的几部唐代和宋代历法采用月亮远地点作为月离表的起始点,则可以
看作是受到了《大衍历》的影响。毕竟《大衍历》被认为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好历,具
有很强的榜样作用。《新唐书•历志三上》评价说:“自《太初》至《麟德》,历有二十三家,
与天虽近而未密也。至一行,密矣,其倚数立法固无以易也。后世虽有改作者,皆依仿而
3期 钮卫星: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月亮远地点概念及其域外起源 355

已。”([3],页587)确实如此,后世历法在结构和形式上基本上沿用《大衍历》的框架,有
些历法在具体方法和理论方面也沿用《大衍历》。比如《宣明历》“其气朔、发敛、日蹿、月
离,皆因大衍旧术”([3],页739)。又比如《崇玄历》“气朔、发敛、盈缩、眺月肉、定朔弦望、
九道月度、交会、入蚀限去交前后,皆大衍之旧”([3 ],页771)。
官方颁行历法中采用月亮远地点的历法只有姜岌的《三纪历》,因史籍记载太过简
略,而找不到明确证据来断定它是否受到过外来影响 。但姜岌在《三纪历》中有两点突破
传统的创新是值得关注的:(1)创立“五星约法”,推算五星运行“据出见以为正,不系于元
本。然则算步究于元初,约法施于今用”([2],页570)。也就是说姜岌在推算五星视运
动时摆脱了庞大的上元积年,采用了一种简便的近距历元,这与《九执历》中所说的“上古
积年数太繁广,每因章首逐便删除 ,务从简易,用舍随时”如出一辙([20],页873 )。
(2)提出“以月蚀检日宿度所在”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冬至点的位置精度,“为历术者宗
焉”([2],页570)。然而能够想到用月食冲法来确定太阳的黄道位置,势必对日月地三
者的几何关系有一个正确的了解,而这一点却是中国传统天地结构学说中的缺憾。综上
两点,又考虑姜岌所在地处西陲,与西域交流畅通,他在《三纪历》中采用月亮远地点亦有
可能是受域外影响的结果。
域外月亮远地点概念的引进除了通过唐代官方天文机构中的印度历算家这一条途径
之外,还有一条民间途径。在《大正新修大藏经》密教部收录有一份署名为“西天竺国婆
罗门僧金俱吒撰集之”的《七曜攘灾诀》,该佛经大约编撰于九世纪上半叶,主要内容是七
份关于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和罗喉、计都等七个天体的星历表,其中的计都历表就
是一份月亮远地点历表炉〕。
在计都历表之前有一段对计都动态的总述:“计都遏罗师,一名豹尾,一名蚀神尾,一
名月勃力,一名太阴首。常隐行不见。到人本宫则有灾祸,或隐覆不通为厄最重。常顺行
于天,行无徐疾。九日行一度,一月行三度十分度之四。九月行一次。一年行四十度十分
度之七。凡九年一周天,差六度十分度之三。凡六十二年七周天,差三度十分度之四。元
和元年丙戌入历,正月在牛五,丁亥在危十七,当日本大同元年。”⑶[从这段计都总述可
知:计都是一颗看不见的隐曜;顺行于天,即沿黄经增加方向运动;运动速度均匀。并可求
得其恒星周期为& 84年,每日行度为0. 11149619°,这与上文月亮远地点每日行度的现代
值也非常接近。
计都历表共62年长,每月给出一个黄道坐标值,历元为元和元年即公元806年正月
一日。据此可对计都的历表值与月亮远地点的现代回推值进行比较,并做精度分析 ,可得
计都历表相对于月亮远地点现代回推值的均方误差为 1-3。⑶),达到了比较好的精度。这
一点又从数值上证明《七曜攘灾诀》中的计都就是月亮远地点。
《七曜攘灾诀》中以计都作为月亮远地点名称的情况,并不是一个孤例。在《梵天火
罗九曜》中有一段关于罗喉、计都两颗隐曜的夹注:“蚀神头从正月至年终常居二宿:翼 、
张;蚀神尾从正月至年终常居此二宿:尾、氐。按《聿斯经》云:凡人只知有七曜,不知暗虚
星,号曰:罗喉、计都。此星在隐位不见,逢日月即蚀,号曰蚀神。计都者,蚀神之尾也,号
豹尾。”⑶1根据这段记述,罗喉和计都并不处在黄道上对冲的位置,所以不可能同时是白
道与黄道的升、降交点。这里计都的含义应与《七曜攘灾诀》中的相同,并可进而根据罗
356 中国科技史杂志 41卷

喉、计都运行所在的位置,推算出该夹注作于天宝十载(751AD),在一行去世后24年⑶J
罗喉、计都的含义在唐宋之际演变成包含罗喉、计都、月李、紫气四个隐曜的四余概
念,罗喉成了白道与黄道的降交点,计都成了白道与黄道的升交点,月学成为月亮远地点。
这一变化的具体原因现在还不清楚,但很可能是外来天文概念本土化的一个结果(却。此
后包括月亮远地点在内的七政四余星命术经过在民间的一段时间的发展和流行之后,到
明清时期四余成为官方历法的推算项目。
无论是官方途径还是民间途径,域外月亮远地点概念传入中国,都与印度有关。在印
度古代天文学中,对各天体远地点和升交点运行的推算,与各天体本身一样,是历法推算
中的常规组成部分。表2列出了印度古代几部著名历数书中太阳、五大行星、月亮及其远
地点和升交点在一个“大周期"(mahayuga,4320000年)中的公转圈数。

表2印度古历中日月五星、白道升交点和月亮远地点的公转圈数

毗昙摩诃 婆罗门笈多 阿耶波多


天体 历法甘露:旳 太阳历数书31
历数书([35],p556) 修正历数书(⑹ 历数书3

土星 146567. 298 146567. 298 146564 146564 146564


木星 364226. 455 364226. 455 364224 364220 364220
火星 2296828. 522 2296828. 522 2296824 2296824 2296824
太阳 4320000 4320000 4320000 4320000 4320000
金星 7022389. 492 7022389. 492 7022338 7022338 7022338
水星 17936998. 984 17936998. 984 17937020 17937000 17937000
月亮 57753300 57753300 57753336 57753336 57753336
白道升交点 -232311. 168 -232311. 168 -232226 -232226 -232226
月亮远地点 488105. 858 (缺) 488219 488219 488219

根据上表2中《毗昙摩诃历数书》的月亮远地点公转圈数,可以算得它的每日行度为
0. 11136342。/日。《婆罗门笈多修正历数书》缺少对应数据,但其他天体数据都与《毗昙
摩诃历数书》的相同。由于这两部历数书都是印度婆罗门天文学派的主要经典,所以估
计月亮远地点的数据也一致。《阿耶波多历数书》《历法甘露》《太阳历数书》的月亮远地
点每日行度相同,都为0. 11138923。/日。以上这两个月亮远地点每日行度数值与前文
《九执历》的数值更为接近。
印度天文学中的很多内容可以溯源到希腊天文学⑶]。公元4一5世纪之际,笈多王
朝统治下的西印度最早接触纯正的希腊天文学,并接受了希腊的地心行星模型,用本轮、
均轮来解释行星的运动([35],p555),而对行星交点和近点的考虑是本轮、均轮体系的自
然结果。特别地,或者说惯例上,在希腊几何天文学体系中,天体的远地点不仅是重要推
算项目,还被设定为推算该天体黄经的计量起点。比如,在托勒密《至大论》的月亮运动
模型中,无论是在几何图示还是数表中,月亮的“近点角”①都是从月亮远地点开始计量的

①“近点角”一词对应的英语原文Anomaly本身没有“近”的意思,它的本意是偏离平均运动的“异常”运动。之所
以被译作“近点角”,是因为在近代天体力学二体问题的椭圆轨道中 ,中心天体(比如太阳)处于椭圆的一个焦点
上,“近点角”是从靠近焦点的近点开始计量的。实际上在希腊几何天文学的情况下,译作“远点角”更为合适。
3期 钮卫星: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月亮远地点概念及其域外起源 357

([38],pp222—238)。在《至大论》的太阳运动偏心圆运动模型中 ,也是做同样的处理
([38],ppl42—144)O
这种希腊风格的几何天文学经阿拉伯天文学家 (如图西、沙提尔等)的继承和发展之
后,又在哥白尼、第谷等人手里发展到顶峰,在明清之际又通过另外一条途径传入中国,通
过《崇祯历书》《新法算书》为中国历算家所熟悉。

4结论
印度天文学随佛教的东传而输入中国,在唐代达到高峰,其中夹带着希腊天文学内
容,月亮远地点概念便是其中之一。月亮远地点脱胎于希腊几何天文学的月亮模型,是印
度各种古代历数书中的常见推算项目。它一方面通过官方途径进入中国古代历法体系,
在一定范围内取代了中国古历传统中对月亮远地点的采用;另一方面通过民间途径在唐
—十一曜推命术—
宋之际影响了具有域外源头的本土星命术— —的形成,并成为其中的
重要推算项目,到明代作为四余之一成为官方历法的组成部分。通过对月亮远地点这样
一个具体天文概念在希腊的起源、由印度天文学作为传播中介、在中国产生影响这样一个
天文学传播个案所做的梳理和分析,我们看到了一个天文学知识把古代不同文明联系在
一起并产生深远影响的生动案例。

致 谢 本文主要内容曾于2019年9月12—15 EJ在希腊雅典召开的“首届国际科
学史研究院大会‘‘(1st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thens, Greece, 12—15 September 2019)之分会场"天文知识的跨欧亚比较与传播研究"
(Comparison and Connection in the Astral Sciences across Eurasia)上做 口 头扌艮告,感谢与会
者的有益讨论。

参考文献

1 (晋)司马彪撰,[梁]刘昭补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030.
2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 (梁)沈约撰.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 (北齐)魏收撰.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 (唐)魏征,令狐德棊撰.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7 (元)脱脱,等撰.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8 (元)脱脱,等撰.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 479T8I.
9 (明)宋濂撰.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
10陈美东,张培瑜.月离表初探[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7,(2): 135-146.
II钮卫星.唐宋之际道教十一曜星神崇拜的起源与流行 [J].世界宗教研究,2012,(1): 85T5.
12佚名.正统道藏[M]. 8册.台北:艺文印书馆,1977.
13 (五代)杜光庭.广成集[A].卷一至卷十七•正统道藏[C]. 18册.台北:艺文印书馆,1977. 14608.
14钮卫星.敦煌遗书开宝七年星命书(P. 4071)中的十一曜行度及相关问题研究[J].自然科学史研究,2015,(4):
358 中国科技史杂志 41卷

411T24.
15荣新江.敦煌归义军曹氏统治者为粟特后裔说 [J].历史研究,2001,(1):65—72.
16 (宋)曾公亮,等.武经总要•六壬用禽法〔A].后集卷二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C].台北:台湾“商务印书
馆 ”,1986.
17 (元)赵友钦.革象新书・目轮分视[A].卷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C].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
18 (清)张廷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33—743.
19黄一农•清前期对“四余”定义及其存废的争执一社会天文学史个案研究 (下)[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3,
(4) : 344—354.
20薄树人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天文卷(第五册)[M].郑州:河南教育岀版社,1994.
21薮内清.隋唐历法史<7)研究[M].东京:三省堂,昭和十九年.148.
22 Sadler, D. H. & G. M. Clemence. Improved Lunar Ephemeris 1952—1959[ M I.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54.
23钮卫星•“《大衍》写《九执》”公案再解读[J].中国科技史杂志,2009,(1): 16—26.
24最澄.内证佛法相承血脉谱.传教大师全集第一卷〔M].日本:比睿山图书刊行所,1926. 240.
25陈久金•瞿昙悉达和他的天文工作[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5,(4):321—327.
26 (后晋)刘旳撰•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唐代传入中国的印度天文学[J]・科学史译丛,1984, 4(3): 2.
27薮内清.《九执历》研究—
28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503—2504.
29钮卫星.罗喉、计都天文含义考源[J].天文学报,1994, 35 (3): 326-332.
30金俱吒撰集.七曜攘灾诀[A].大正新修大藏经[C]. 21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4—1934. 446.
31钮卫星.唐代域外天文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 152.
32 (唐)一行禅师修述.梵天火罗九曜[A].大正新修大藏经[C]. 21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4—
1934. 461.
33钮卫星•《梵天火罗九曜》考释及其撰写年代和作者问题探讨〔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5,(4):319—329.
34钮卫星.从“罗、计”到“四余”:外来天文概念汉化之一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18,
(6) : 48—57.
35 Pingree, D. History of Mathematical Astronomy in India,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ography XVI[ M ].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81.
36 Brahmagupta. Brahmasphutasiddhanta with Vasana, Vijnana and Hindi Commentaries [M]. New Delhi: Indian Institute
of Astronomical and Sanskrit Research , 1966. 83.
37钮卫星.西望梵天:汉译佛经中的天文学源流[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188-222.
38 Toomer, G. J. Ptolemy's Almagest[ M]. Gerald Duckworth & Co. Ltd, 1984.

The Lunar Apogee in Ancient Chinese Astronomy and Its Foreign Origin

NIU Weixing
(Department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Scientific Archaeology,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 China)

Abstract In ancient Chinese astronomy the lunar perigee was customarily taken as the starting
point in calculating lunar motion. However, about one fourth of the ancient Chinese official calendri-
cal systems used the lunar apogee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Lunar Ephemerides. In addition, the
calculation of lunar apogee, which was named as Yuebei, plus Rahu, Ketu and Ziqi, together being
called the Four Residual, beca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the fortune-telling system established be­
3期 钮卫星: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月亮远地点概念及其域外起源 359

tween the end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Song dynasty, and eventually won a legit­
imate status in the official calendrical system in the Ming dynasty.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both the
lunar apogee used in Chinese official calendrical systems and the one used in the fortune-telling sys・
tern were influenced by Indian astronomy, which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through the spreading of
Buddhism. And it furtherly revealed that the conception of lunar apogee was derived from Greek geo­
metric astronomy, which was absorbed by Indian astronomy. It is thus demonstrated that different
ancient civilizations were linked together by the specific astronomical conception of lunar apogee be­
ing originated in Greece, introduced by the Indian, and adopted in China.
Keywords lunar apogee, ancient astronomy, China, India, Greek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