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文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审视

2020 年 04 月 30 日 09:26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 年第 4 期 作者:邱慧青 梅岚字号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哲学
打 印  推 荐
  作为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信仰,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相比,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马
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是科学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从本质上来讲是真理,是
科学,它是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为检验标准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信仰,正源于
此,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历程中才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战斗力和创新力。
  一、科学态度:以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为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具有广博的胸怀,自其诞生之初,就吸收了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切优
秀成果。马克思主义不是静态、封闭和僵化的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开放的体系,它立足
于实践之上,精准地把握时代的脉搏,回答时代之问,从而使自身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与
时俱进地显现出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理论品格。
  首先,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社会科学家。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关注赫拉克利特的朴素辩证
法,肯定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思想,从对古希腊哲学的批判性思考开启思想建构之路。德国古
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是 19 世纪欧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高
成就,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直接理论来源,正是在充分吸收这些学说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思想才得以诞生。
  其次,马克思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伟大的科学家。马克思终其一生都在进
行科学探索,他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涉及哲学、法律、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学说、历史、
文学等多种学科,这从博大精深的《资本论》中可见一斑。除了批判地吸收以往关于社会、历
史文化的思想成果外,马克思还十分注意从自然科学中汲取养料,并将其作为新的世界观诞生
的自然科学基础。
  最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科学态度上,而且体现在马
克思主义创始人高尚的科学道德和科学良心上。马克思是一位不畏惧任何艰险的真理的探索者,
他一生尊重科学,一切从事实出发,不畏强权,不考虑个人得失,坚持对真理和信仰的孜孜追
求,坚持革命的批判精神。
  二、科学立场:以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为建构起点
  马克思主义在实现无产阶级利益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协调和统一的基础上,实现了马克
思主义的科学性、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的自觉统一。
  第一,作为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的构建要求以无产阶级利益为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从
客观上要求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主要内容正是关于无产阶级的,是劳动人民获得解放、
创造自己美好生活的真理,因此,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不仅在客观上符合工人阶级和广大劳
动人民的利益,而且也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同和拥护。
  第二,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立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价值旨归。坚持马克思主
义的意识形态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态度,划清了与各种非
科学社会主义思潮的界限,因而也就实现了科学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第三,马克思主义追求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顺应了历史潮流,把握了历史发展
的规律。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它既科学地揭示了整个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鲜
明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代表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而为无产阶级的革命和解放事业服
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同革命性、阶级性相统一,使马克思主义既有真理的力量,
又有人民的力量和道义的力量。
  三、科学方法:以全面彻底的唯物辩证法为研究工具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深刻地体现在其辩证的思维方法上。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
观和方法论,集中体现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形成科学的“自然
观”和“历史观”。马克思把辩证法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把辩证法贯穿于社会历史研究
整个过程,科学地阐明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
展到科学,使历史第一次被置于它的真正基础上。
  其次,唯物史观创立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它是人们用于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工具,
而且是劳动人民“改变世界”、消除人对人的依赖和人对物的依赖的强大武器。
  最后,有别于以往的历史观,我们之所以把唯物史观称为一门科学,是因为历史科学与历
史哲学有着根本性的不同。马克思恩格斯选择将人类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作为历史科
学的出发点,阐明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也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有了方法论上的保障,
并成为其能够立足经验世界且不断深化的原因。
  四、科学标准:以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为检验准则
  首先,马克思主义回答时代之问、历史之问、趋势之问的科学性是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
的。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一方面指导实践破解时代之问,
另一方面吸收时代的精华使自己更加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正是因为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表现出巨大的威力,科学地回答了时代、实践和科技发展提出的问题,满
足了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理论需要。
  其次,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发展和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没有认为
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相反,他们总是在强调要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来丰富和发
展自己的学说,在对旧世界的批判中发现新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经受检验得到发展,反过来又作为一种科学
方法指导实践,推动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
义与现实》2019 年第 4 期,中国社会科学网 阮益嫘/摘)
作者简介
姓名:邱慧青 梅岚 工作单位:

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关系科学性研究
何致文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关系的科学设定须紧密围绕核心素养体系,充分重视插图的相对独立
价值。插图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应具备辅助语言文字建构与运用、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实现审美教
育与积累、加深文化传承与影响等方面的功能。要夯实图文并重的认识基础,搭建基于核心素养的
图文关系理论框架,并在工作模式创新中积累实证素材,进而逐步实现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关系科学
性的体系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关系;核心素养;插图功能定位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17)09-0067-05

  文字与插图的主从关系在不同类型的文本材料中表现各异,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材料,判定教
材图文关系是否科学有其自身的观察视角。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书籍里有些图画,绝不是装饰
和点缀,虽然每一幅画都要求它美。图画跟写在书里的书面语言有同等的重要意义。”[1]随着“读
图时代”的到来,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关系不仅成为教育领域的关注焦点,同时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
泛重视。近年来,民众对于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追捧,以及学者对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历
史类插图准确性的探讨[2],都是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关系科学性工作重要性不断提升的体现。
  一、小学语文教材插图在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中的相对独立价值
  图与文既是课堂上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也是教材设计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维度。教材
作为一种具有特殊属性的文本,其图文关系的科学设定不能囿于“以图辅文”的传统模式,而须以
学生及学科的特点为基础,紧密围绕核心素养培育体系,充分发挥插图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的独
立价值。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比喻为“移动的黑板”[3],这一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表现
得尤为突出。
  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目前学界有不同的看法,其中王宁教授的观点受到广泛认同。她认
为,语文核心素养是一个融合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水平、审美情趣、文化观念的综合体系,其
内涵见下页表。[4]毋庸置疑,语文核心素养不仅聚焦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兼顾德育、美育
等目标。这种集成式的目标体系,决定了语文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以及教材图文关系的互补性,插图
在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目标过程中具有相对独立的作用。与此同时,“读图时代”新的信息呈现与传
播方式,深刻影响着学生的信息处理习惯与偏好,也极大影响其对语文教材的观感。教材插图的质
量甚至会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进而关联教学目标能否实现。

  对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而言,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材插图对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目标的重

要意义愈加凸显。低年龄段少年儿童的认知能力处在发展阶段,识字量有待提高,对抽象概念的把
握也需要长期培养。这导致语言文字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载体,又是教学目标之一。单纯以文字为
媒介的教学,不仅难以全面实现前述“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的目标,其对“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的培养也作用有限。从这一角度看,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依靠
图与文的有效配合、功能互补才能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小学语文教材的设计、编写需打破“插图
是选文附庸”的传统模式,在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展现插图相对独立价值。

  二、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功能定位
  (一)辅助语言文字建构与运用
  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关乎学生阅读、写作、
交流的基础,需要在教材编写中充分考虑语言文字积累、理解、运用等问题。除选文编排与练习设
计外,插图在辅助语言文字建构和运用方面的功能也不能忽视。

  1、提高认读汉语拼音和识记生字的效率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拼音及语言文字的过程与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体会客观世界的过程
紧密结合。插图是学生理解字词句时最为直观、生动的对象,同时也是促进语言学习、实现语言积
累最富效率的工具。在拼音认读方面,以插图形式将声母或单韵母变身为生活中相近的事物,可以
帮助学生记忆拼音字母的音形;同时,教师通过指称插图中的事物,指导学生练习音节拼读,可以
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活跃学习气氛。在学习生字方面,插图可以最大限度地展现汉字的象形特征,
用图像展现汉字的构字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并理解部分象形字的音、形、义,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

  2、辅助把握语境,深化文本理解
  由于小学生缺乏相应的社会生活经验与人生阅历,其在深入文本语境,体味细腻感情与微妙关
系方面存在困难。插图作为视觉艺术形象,在创建具体可感的语境方面比文字更具优势。一幅准确
传递文字情境的插图,不仅有助于学生把握文本的整体基调,也使学生透过画面中的具体细节,掌
握作者传递的“弦外之音”,在图与文的配合中,不断提高对语境的把握能力。例如,人教版教材
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插图,在展现衣衫褴褛的女孩孤坐冬夜街头的凄惨场景的同
时,将女孩脑海中慈祥的祖母具象化。通过画面对比,烘托出文章的悲剧气氛与绝望之美。

  3、加强语言训练,提供语用素材
  看图写话、看图说话,就是插图这一功能的常见运用。相比于文字,教材中的插图以其生动直
观的特征,容易让学生形成在场感,入情入境,从而激发情感的体验,产生言说的欲望。学生可以
在观察插图的基础上,把观察到的、想象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地表达出来。这不仅可以提高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另一方面,相同的语言在不同的情境中
意义可能是不同的。插图可以描摹和创建具体可感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区分和辨别在不同的语境
下应该有怎样的行为反应和语言反应,从而提升人际沟通与交往的能力。比如,通过观察插图中人
物的表情、动作、服装等了解交际对象,观察插图中的环境理解交际场合。

  (二)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
  成功的教材设计,应实现学与思的互动。学生通过摄取教材信息,能准确理解、加深认识,并
在此基础上自发地思考、加工,形成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能力。[5]文字与插图是教材信息传
输的两个重要载体,其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的作用均不可忽视。
  1、加深认知与理解
  插图是文本的形象再现。通过将文本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插图把深奥的概念、复杂的过程
用直观的图像化方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认识事物,了解理论,奠定阅读基础。例如,在人教版教
材四年级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一文中,学生通过文本插图中魏格纳观看世界地图的画面,
结合各大洲衔接部分的轮廓,可很快把握主人公当时的思考状态和思维过程,不仅能体会到文本宣
扬的科学探索精神,也将顺利地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要点。

  2、辅助分析与综合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图与文常常会形成信息的互动。尤其对非连续性文本而言,文字、插图乃
至表格之间的信息关系更加复杂。要充分理解其中的内容,学生就需要对图、文、表的信息进行整
合与分析,通过适度推理,形成自己的认识。比如,在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看说明书做玩具小
台灯》中,编排了制作台灯的文字说明,并搭配了两幅不同的台灯插图,要求学生判断哪盏台灯可
由文字说明制作出来。学生需要把台灯的插图与文字说明进行比较,经过一系列思维活动才能得出
答案。这种图文配合的呈现形式,使插图成为推动学生分析与综合的重要材料。

  3、构建联想与想象
  文学艺术倡导“言有尽而意无穷”。教材选文中没有直接描述的内容或情感,需要学生凭借想
象,加深体会与理解。在这一过程中,插图丰富而具体的形象可以触发联想与想象,进而培养学生
连接具象与抽象的能力,甚至形成“融会—吸收—发散—整合”的艺术创造力。比如,在北师大版
教材五年级上册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中,以三潭印月的图画作为插图。学生通过欣赏插图,
能够直观感受西湖的美,想象西湖的晴姿雨态或花朝月夕,深入体会西湖“浓妆淡抹总相宜”的独
特韵味;甚至引发学生的再想象,激发学生文学创体的欲望。

  (三)实现审美教育与积累
  审美能力是人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包括审美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创造力等。[6]审
美教育不仅应包括艺术技法层面的内容,还应教会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能够因审美对象而产生情
感触动乃至艺术创造欲望。因此,小学阶段的审美能力培养,不能机械地停留在美术、音乐等艺术
类课程之中,语文课程对培育学生审美能力的功能不可忽视。
  插图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其对学生审美观的塑造及鉴赏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图文
配合的模式下,学生徜徉在文字与图像两个美学世界当中,其对文字的阅读感受,可以通过插图加
以证实,进而提升审美感受力与判断力;其对图像的欣赏、体验,又能借助文字加以延伸,进而激
发审美想象力与创造力。例如,在语文版教材六年级上册,郑板桥的诗作《竹石》与其画作《竹石
图》高度配合。学生诵读诗句,可以领会到竹石是诗人高洁品质的象征;欣赏插图,可以进一步感
受到诗人高傲的风骨。诗人的精神品质在图文间得以印证、升华。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大多数地区小学美术教育相对滞后,师资队伍缺乏,应付、挤占美育
课程的现象仍然存在。许多学生的美学积累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语文课本。一些经典的小学语文教材
插图,配合相应的语言文字,甚至成为一代人的共同记忆,是一代人早期审美教育的重要启蒙。例
如,齐白石的游虾、徐悲鸿的奔马、丰子恺的漫画,这些美学积累都来源于语文教材。因此,将国
内外一流画家的一流作品选用进小学语文教材中,从图文结合的角度加强小学生审美教育、提高其
审美能力,有助于充分实现插图在教材中的功能与作用。

  (四)加深文化传承与影响
  作为学生重要的信息获取来源,小学语文教材除具有明确的母语教育功能定位外,在很大程度
上还担负着观念引导、文化熏陶乃至人格涵养的使命。对大多数小学生而言,语文教材是唯一能够
与其朝夕相伴,且真正做到精读、熟读程度的书籍。在我国部分经济落后的地区,语文教材甚至是
学生成长阶段唯一的文化读物。因此,小学语文教材不仅是语言文字和文化知识的学习载体,也是
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源流,对其行为、习惯以及观念的培养可以起到巨大作用。

  实践中,通过插图展现祖国广袤壮丽的山河风光、再现中国特色的传统习俗、表现华夏儿女的
杰出事迹、彰显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华文明的理解,提升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
有的插图展现了时代变迁的宏大场景或感人至深的历史瞬间,这对丰富学生文化知识,提升其内涵
修养有积极的作用。有的插图展现了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优秀文化成果,让学生拓展视野、开放
心态,提升其对不同思想文化的理解。可以说,通过插图实现学生的文化塑造与影响,是小学语文
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

  三、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关系科学性的体系化路径
  图文关系科学性是教材研究的核心概念,也是课程、教法研究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但是,目
前业界对教材图文关系科学性的认识还受到固有观念的羁绊,各学科对其理论的实证化程度不一,
导致概念内涵模糊,内容体系松散,甚至出现价值冲突的现象。具体到小学语文领域,无论在教材
编写还是课程教学领域,对于图文关系的定位,还存在形式与内容、主体与辅助的争论;插图功能
的导向与定位较为混乱,“科学性”概念缺乏逻辑严谨的框架。同时,由于相关理论储备不足,现
有小学语文教材图文编校模式缺乏明确的导引与规范,随意性程度较高;教学实践中对插图的运用
不足,这也凸显了该领域理论体系化缺失的问题。

  根据前文的研究,笔者认为,单纯以篇幅、比例、大小、真假等角度研究教材图文关系,不仅
忽视了插图的独立性价值,也会大大影响该领域理论研究的纵深度。真正要从“体系化”的角度建
构小学语文图文关系科学性理论,还需兼顾功能论视角,从语文核心素养及插图功能定位的维度出
发,实现教材编写与课程教学的模式创新。如果把小学语文插图科学性的体系化比喻成建房,那么
插图相对独立性价值研究是“打地基”,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生发的插图功能定位是“搭框架”,实
践中教材编写与教学实践的模式创新则是为这栋大厦“添砖瓦”。

  (一)走出形式与内容之争,夯实图文并重的认识基础
  过去,人们多将插图视作教材外部表现形式,并将其主要功能局限在辅助选文、美化书本等方
面。这一观点忽视了“读图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否定了图与文在具体教学中的联动性与整体性,
无法为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关系理论的建构提供科学的认识基础。笔者认为,图与文都是语文教材的
内容构成,是传递教材信息的共同载体。图文并重是整个语文教材图文关系理论研究的认识前提。
只有在课堂教学与教材编写中牢固树立这一观念,改变课堂上只讲课文不管插图的面貌以及教材编
写中因空设图、文主图辅的固有模式,才能使插图在丰富课程内容、提升教材质量、促进语文教学
方面的功能得以展现。

  (二)紧跟语文核心素养,搭建图文关系科学性的理论框架
  教材的编写服务于教学的具体实践,而语文教学的目标即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从这个角
度来看,无论是选文还是插图,都应紧密围绕着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设定自身功能定位,并致力
于强化实践中的教学效果。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关系科学性的理论,正是以“核心素养--图文功能”
的对应,构建教学与编写的联动,形成其内在的作用机理与逻辑框架。因此,体系化理论指导下的
插图教学与教材编写,应把图文之间的内容关系、位置关系、风格关系、数量关系等综合性地融入
语言培养、思维训练、审美熏陶、文化影响四个层面,将过去缺乏目的性的教学方法与程式化的教
材编写模式,纳入图文关系理论的科学框架中,成为相关工作开展、提升与评议的重要维度与视角。

  (三)创新工作模式,丰富理论实证化的素材
  认识是基础,体系是框架,但理论的丰富与发展离不开具体工作实践的探讨及对工作模式的提
炼总结。目前,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包括文字编辑、美术编辑和插图绘者三方,基
本形成了以文字编辑为主导、美术编辑协助、插图绘者执行的工作模式。要实现小学语文教材图文
关系科学性的目标,就要从保证教材图文内容的一致性、丰富教材图文信息的关联性、加强教材图
文风格的协调性、重视教材图文选择的民族性等维度入手,构建更为完善的图文设计的工作模式与
方法体系。例如,要改善甚至消除图文内容不一致的现象,就要拓展教材编辑和插图绘者的文化视
野,优化教材图文内容的整体设计,尝试建立教材印前的外学科委员审查机制。要丰富图文信息的
关联性,插图绘者可以利用图像的视点、轮廓、比例、颜色与纹路等安排信息,文字编辑可以利用
非连续性文本、群文阅读等方式建构多元的图文信息关系,创新思维训练的模式与方法。要加强教
材图文风格的协调性,插图绘者要基于文本特点选择与文本匹配的表现手法,美术编辑要合理布局
图文位置丰富版面设计,同时协调不同类型的插图风格以保持教材整体风格的统一。总之,具体工
作实践与图文关系理论的构建二者相互促进,在动态的影响机制下不断实现理论的创新与工作模式
的优化。

  从语文核心素养与插图功能定位出发,重新审视小学语文教材的图文关系,可以发现旧有工作
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而帮助树立更为科学的工作理念与方法体系。随着业界及社会对语文课程
的理解不断深化,今后的教材编写与设计,应理顺图文设计的多维度关系,着力发挥插图在辅助语
言文字建构与运用、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实现审美教育与积累、加深文化传承与影响的功能,科
学把握图文的内容、信息、风格、位置、数量与比例关系。这些不仅是实践中应当解决的问题,也
是教材图文关系科学性研究的重要方面。可以说,回归语文核心素养,重新定位插图的价值与功能,
不仅为实际的教材编写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将为语文课程、教材、教法理论的延伸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集:第 18 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40.

  [2]刘朴兵.从历史看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坐姿、家具与器物插图———以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为例[J].课

程?教材?教法,2012(9):50-55.

  [3]朗?伯内特.视觉文化:图像、媒介与想象力[M].赵毅,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8:324.

  [4]王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特质[J].中学语文教学,2016(11):4-8.

  [5]布鲁姆.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M].罗黎辉,丁证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

  [6]朱立元.美学大辞典(修订本)[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72.

  (责任编辑:余宏亮)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