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1

语言学概论

导言部分

1. 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独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
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注意:文字不是语言。
2. 语言学:语言学是以人类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研究人类语言的性质、
结构、发展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以及语言研究成果的应用问题,等等。
分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两个领域。
3. 语文学:人类最早的语言研究是从解释古代文献开始的,是为了研究哲学、
历史和文学而研究语言的。我们把这种依附于其他学科存在的语言研究成
为语文学。
4. “小学”:在中国古代,小学先从教授字的形(六书)、音、义开始,就
把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统称为小学。小学一直是经学的一部
分,包括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三个分支学科。
5. 理论语言学:普通语言学的一个部分,与应用语言学相对。主要以语言系
统的描写、语言运用机制、语言能力以及语言发展的历史为主要的研究对
象。

第一章  语言的社会功能
1.语言的两个有限: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一个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其中作为
基本符号的语素和词在数量上是有限的,把语素或词组合起来构成词组或句子
的规则也是有限的。语言的这两个有限性是区别言语活动的基本特征。
2.言语活动的两个无限:言语活动是以语言为工具展开的交际或思维活动,
其中作为这个活动的最基本的单位——句子,在理论上可以是无限长的,在数
量上可以是是无限多的。
3.大脑左右半球分工:人类大脑左右半球分工不同,左脑主管语言、逻辑、书
写及右侧肢体运动,而右脑主管色彩、空间感、节奏和左侧肢体运动。大脑两
半球分工是人类特有的,但出生婴儿大脑两半球没有分工。
4.非语言交际工具或副语言交际工具: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时候,不
但动嘴,而且脸部的表情、手的动作、乃至整个躯体的姿态等非语言的东西也
都参加进来。我们这些非语言的交际工具称为副语言交际工具。副语言交际工
具的使用范围非常有限,只能起辅助性的交际作用,以补充语言交际的某些不
足。 
5.辅助性交际工具:指的文字、旗语、电报代码等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交
际工具。这些交际工具若离开语言就不能独立存在。其特点是:都有特殊的服
务领域,使用的范围相当狭窄。

第二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
语言和言语:
语言: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则的音义结合
的符号系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简言
之,是人们用以说(写)和存在于所说(写)中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
言语:个人讲话(写作)的行为和结果。

1.符号:符号,就是指代某种事物的标记,记号,它是由一个社会的全体成
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标记和记号。
2.符号的任意性:任意性是语言符号的本质特征之一。其含义是:语言符号
的音义联系并非是本质的,必然的,而是由社会成员共同约定的,一种意义为
什么要用这个声音形式,而不用那种声音形式,这中间没有什么道理可言,完
全是偶然的、任意的。语言符号和客观事物之间也没有必然联系。
3.语言符号:特定语言系统中作为音义结合体的语言单位称为语言符号。与
一般符号相比,语言符号的主要特点是:音义结合的任意性、能指的线性特征、
所指组合的层次性等等。  
4.语言的层级体系:语言的层级体系:语言的底层是一套音位,一种语言的
音位的数目虽然只有几十个,却能构成数目众多的组合。这些组合为语言符号
准备了形式的部分。语言的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一层又分
为若干级。第一级是语素,意义在这里被装进形式的口袋,成了音义结合的最
小的符号。第二级是由语素构成的词,第三级是由词构成的句子。词和句子都
是符号的序列。
5.组合关系:语言符号的组合方式是顺着时间的线条前后相续,好像一根链
条,一个环节扣着一个环节。处于组合链中的两个符号或符号列之间构成的关
系称为组合关系。符号和符号的组合形成语言的结构。比主谓关系、动宾关系、
偏正关系等都是具体的组合关系类型,是符号和符号组合而成的语言的结构类
型。
6.聚合关系:语言系统中的任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符号,如果相互之间存在
着(任意)一个共同特征,那么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符号就构成一个聚合群。
处于聚合群中的两个符号之间存在着可以用共同特征加以命名的聚合关系。分
广义聚合关系和狭义聚合关系两种。其中的狭义聚合是只在链条的某一环节上
能够互相替换的符号之间所形成的功能聚合关系。
7.替换操作:指的是在分析语言的一种的操作方法,用以检验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单位是否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功能性质。具体操作程序是:在一个特定的结
构位置上用一个语言单位代替另一个语言单位,替代后如果整个结构是合法的
且不改变原有的句法-语义结构关系,那么即可证明这两个单位具有相同或相
近的功能性质。
8.语言能力:广义的“语言能力”指的是“抽象思维能力”和“灵活的发音
能力”的结合。(教材 p35)。一个具备狭义语言能力的人可能会因为智障或
发音-听觉器官缺损而失去广义的语言能力。后者天生的如聋哑人。 狭义的
“语言能力”是从人类与动物相区别的角度讲的,指的是人类大脑天生就具有
的语言装置/语言习得机制/语言器官。

人类的语言能力:

分为潜在的语言能力和现实的语言能力,潜在的语言能力包括抽象思维能力和
灵活的发音器官。这种能力先天具备。现实的语言能力表现在听说读写译以及
运用能力,良好的现实语言能力表现在能造出合乎语法规范的句子,并能依据
时机、场合、对象来使用这些句子。人类学会语言取决于后天的语言环境,语
言环境对潜在语言能力变为/维持现实语言能力起决定作用。

第三章  语音
1.语音: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负载着一定意义的声音。它是语言的物质外
壳。
2.音节:音节是自然感觉到的最小单位。但还不是最小的语音单位。音节是
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感觉到的最小语音片断。音节是由音素构成的,
一个音节可以由一个音素构成,如汉语的“阿”[A]:也可以由几个音素构成,
如汉语的“钱”[qián]。如果说音素一般人在自然状态下是感觉不到的话,那
音节则是能感觉到的,比方说“走”[tsou],一般汉族人都能感 á 到是一个音
节,至于问它包含几个音素,那是专业人员的事,一般人不一定知道。
3.音素:从语音的自然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是用对比的方法
从音节中切分出来的。音素的不同取决于音质的不同,i 和 ü 音质不同,所以
是两个音素。
4.音标:记录音素的标写符号叫做音标。音标不同于字母:音标是音素的标
写符号,而字母是文字的书写符号。
5.国际音标:国际语音学会 1888 年制定并开始使用的一套音标符号,是目前
世界上最通行的记录音素的符号。其制定的基本原则是: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
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

语音四要素:音高、音重(强)、音长、音质。
6.音高:音高即声音的高低,取决于频率。小的、细的、薄的、短的、紧的
物体振动快,声音高,而大的、粗的、厚的、长的、松的物体振动慢,声音就
低。这就是为何女人的声音高而男人的声音低的缘由,前者声带短而薄,后者
声带长而厚。音高是汉语形成声调的基础。
7.音强:音强就是声音的强弱。音强指的是声音的强弱,它决定于发音体振
动幅度的大小,而振动的大小有取决于发音时用力的大小。用力大,振幅大,
声音就强;用力小,振幅小,声音就弱。音强是英语形成重音的基础。
8.音质:音质指的是声音的基本性质。音素就是人类语言中从音质的角度划
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实体单位。音质的不同决定了音素的不同。共鸣腔、发音
体和发音方法三个方面的任何一个方面的变化都会导致语音音质的不同。
9.元音:发音时,气流通过口腔不受任何阻碍而发出来的音素。决定元音音
质差异的因素有:圆唇与否、舌位的高低和前后。所有的元音都是乐音。
10.辅音:发音时,气流通过口腔要受某个部位阻碍而发出来的音素。根据声
带颤动与否可分为清辅音和浊辅音,根据气流通道可分为口辅音和鼻辅音两大
类。所有的辅音都是噪音。
11.发音部位:发辅音时,气流在口腔受阻的部位就是发音部位。常用的发音
部位有:上下唇、上下齿、齿背、齿龈、舌尖、舌叶、舌面、舌根、硬腭、软
腭、小舌、喉腔,等等
12.鼻化音:所谓鼻化音,是指发音时气流同时从口腔、鼻腔通过并以口腔和
鼻腔作为共鸣器的那些音素。所以也叫口鼻音。普通话没有鼻音化,方言中有,
如吴方言中的“防”读作[fɑ?35],就是一个鼻化音。
13.发音方法:发辅音时,形成和解除阻碍的方式就是发音方法。常见的发音
方法有:阻碍方式(塞、擦、塞擦)、清浊、送气不送气等等。
区别特征:具体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音位作用的发音特征。 语言中的每个
音位都可以分解为几个区别特征。音位的辨义功能归根 结底是由区别特征负
担的。例如汉语普通话里[p']和[p]这两个音位靠 “送气/不送气”这对
区别特征来区别。
14.音位:音位是特定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进而区别意义作用
的最小语音单位。分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两种类型。
15.音位变体:音位变体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是音位在特定语音
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或具体代表。音位变体又可分为“条件变体”和“自由变
体”。
条件变体:是指一个音位因受语音环境的制约而表现为若干不 同的音素。这
些不同的音素所处的语音环境不同,相互处于一种互补 关系中,没有区别意
义的作用,如果他们在语音上又相似,我们可以 把它们归为一个音位,从而
成为这个音位的几个条件变体。
自由变体:是指可以在同一个语音环境里自由替换而不起区别 词的语音形式
和意义作用的几个音素。自由变体的各音素的音质虽有 不同,但说这种语言
或方言的人感觉不到它们是不同的音,而把它们 当作同一个语音单位来使用。
例如汉语武汉话里的[n]和[l]可以自由变 读,而不会引起意义的改变。
16.音质音位:以音素为材料,从音质的角度来分析出来的音位叫做音质音位。
又称音段音位,线性音位。辅音音位、元音音位都是音质音位。
17.非音质音位:非音质音位:由音高、音强、音长等非音质因素构成的音位,
又称为超音段音位。常见的非音质音位有调位、重位、时位等。
18.语流音变:音位与音位组合时,受邻音的影响或由于说话时快慢、高低和
强弱的不同而可能产生的临时性语音变化,如汉语里的轻声、变调,如“西
瓜”中的“瓜”念轻声,“展览”中的“展”念阳平。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
异化、弱化、脱落、增音。

同化:如:瓜子儿,受儿卷舌色彩的影响韵母变为 ə。
异化:比方两个上声字相连前一个上声 214 调变成 35 调,如“土改”念成
“涂改”。
弱化:从元音来说,如木头、馒头、噱头、石头等中的头,韵母单化为 o。从
辅音来说,如“在”在语流中声母变为 t 或 d 或 l。
脱落:比如“你们”常发成 nim,“豆腐”说成 douf。
增音:例如普通话语气词“啊”如果出现在后鼻音[ŋ]收尾的音节之后, 就要
变读为[ŋa]。

音步——语言的一种节奏中,语流是大致每隔两个音节就有一次小的轻重、高
低、长短或松紧的交替,形成语流中大致等距离出现的两音节的节奏单元。这
种节奏单元叫做音步。

第四章  语法
1.语法的组合规则:语法的组合规则是指语法单位一个接一个组合起来的规
则。组合规则是客观存在的,不是我们说话时现创造的,所以组合规则是现实
的,存在于话语之中,是对现实语句结构的高度抽象概括。比如动宾结构,动
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条组合规则适用于所有动宾结构,如“看电影、读报纸、
学文件、下围棋、修房子、买车票”等等。
2.语法的聚合规则:语法聚合规则是指语法单位的归类和变化的规则。聚合
规则是潜存在人们的头脑中的,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人们可以根据需要,
借助已有的经验,运用聚合规则的替换方法,将新的词语组装在旧有的装置上,
构成新的句子,满足交际需要。比如“买什么什么东西”这个格式,在杂货店
可以说“买酱油”,在服装店可以说“买衣服”,在车上可以说“买车票”,
在粮店可以说“买面条”,等等。这种替换理论上可以说是无限的,可能造出
的新的句子完全无法全部列举。
3.语法单位:凡是能在组合的某一位置上被替换下来的片段都是语法单位。
语素、词、词组、和句子是不同结构层面上的语法结构单位。 
4.句子 :句子是语言中最大的语法单位,又是言语交际活动中最基本的表
述单位,其最大的特点是:(1)具有一个语调,(2)经常用于表达一个相对
完整的意义。
5.词组:词组是词和词的组合,是词和词按照一定的句法、语义规则组织起
来的,是句子里面作用相当于词而本身又是由词组成的大于词的语法单位。
6.固定词组:具有词组形式当功能上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称为固定词组。
固定词组最突出的特点是:(1)意义的相对凝固性,(2)成分的相对不可变
更性(其中的成分一般不能更换、增删,次序不能颠倒)。大致包括成语、惯
用语、歇后语等。
7.词:词是最重要的一级语法单位,它是造句的时候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单
位。所谓独立运用,就是它在造句中能够到处作为一个单位出现;所谓最小,
就是说在能够独立运用的语法单位中它处于最低层级,其他层级的单位如词组、
句子本身包含了能够独立运用的语法单位,因此都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
语法单位。
8.语素:语素是语言单位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也是最小的语法单位。根
据是否直接成词可分为成词语素、不成词语素两种;根据是否具有词汇意义分
实语素和功能语素两类。  
9.单纯词:语言中那些仅由一个语素构成或者只包含一个语素的词就是单纯
词。单纯词不一定是一个音节,可以有双音节单纯词(如连绵词)及多音节单
纯词(如音译外来词)等。
10.合成词 :语言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或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语
素的词称为合成词。合成词有复合词和派生词之分。
11.词缀:词缀是只能粘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它本身不能单独构成词。
粘附在词根前面的词缀称为前缀,粘附在词根后面的词缀称为后缀,插入词根
中间的词缀称为中缀。如汉语的“第一”的“第”“老师”的“老”英语
“un-known”(未知的),“en-able”(使能够),“im-possible”(不可
能的)“un-”“en-”“im-”等都是前缀。汉语的“小鸟儿”“棍子”中
“儿”“子”,英语的“read-er”(读者)“voice-less”(无声的)中的
“-er”“-less”等都是后缀。马来语中的 patuk(啄),pelatuk(啄木鸟),
“-el-”就是中缀。

屈折词缀:黏附在词的后面,只改变一个词的形式,不构成新词的词缀。
黏着语素:不能够独立成词的语素叫黏着语素。

12.词根:词根是词义的核心部分,词的意义主要是由它体现出来,它可以是
成词语素充任的,也可以是不成词语素充任的。前者如汉语中的“人”、“人
民”中的人,后者如汉语中“桌子”的“桌”以及“人民”中的“民”。
14.词法:广义的词法包括构词法和构形法两个部分。前者研究词汇意义上的
词之内部结构及构成新词的方法。后者研究具有形态性语法意义的词的内部结
构或构成问题。狭义的词法仅指构形法。
15.词干:具有形态性语法意义的词一般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单纯的词汇性
成分、提供形态性语法意义的部分。前者就称为词干。词干作为一种成分,它
是或者由词位直接充任的(books 中的 book)或者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位
组合而成的词位序列充任的(如 woman-students 中的 woman-student)。
16.词尾:具有形态性语法意义的词一般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单纯的词汇性
成分、提供形态性语法意义的部分。后者就称为变形语素或构形语素,如果构
形语素出现在一个词中最后的位置上则称为词尾。与所有的构形语素一样,词
尾只给词语增加语法意义,不改变词的词汇意义。
17.直接组成成分:是句法结构每一层次中直接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更大的语法
结构单位的两个组成成分。一个复杂的结构,往往是由许许多多的成分构成的,
这些成分按照一定的层次逐级构成。从层次看,每一个层次的结构单位,一般
是由两个直接成分构成的。分析词组的层次,就是要分析这个词组在每个层次
上的两个直接成分,如果直接成分仍然是由几个成分构成的,就要依次往下分
析其直接成分,直到所有的直接成分都是词为止。例如“各级干部都必须参加集体生产
劳动”中的“各级干部”和“都必须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是第一层的两个直接组成成分,它们的结构关

系是主谓。“各级”和“干部”是第二层前一部分的直接组成成分,结构关系是偏正,其余以此类推。

18.词类: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是根据词的语法特征的异同而分出的类别。
根据词的词汇意义给词划分的类别不是语法上的词类。常见的词类有:名词、
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等等。
19.语法形式: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就是语法形式。语法形式是语法意义在语
言中的外部表现,是语法意义的外部标志,特定的语法形式必须体现一定的语
法意义,反过来讲,特定的语法意义必须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才能体现出来。
在研究语法结构时,需要把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结合起来。
20.语法意义:由特定的语法形式所表达的出来的意义称为语法意义。比如
books 中-s 这个语法形式表达的是“复数”这个语法意义,John’s 中的-s 这
个语法形式表达的是“领属”的语法意义。特定的语法意义必须通过一定的语
法形式才能体现出来,反过来讲,特定的语法形式必须体现一定的语法意义。
在研究语法结构时,需要把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结合起来。
21.语法手段:语法形式的表现手段称为语法手段。自然语言中使用的语法手
段是多种多样的,就其大者言之,主要有形态变化、语序和虚词,语序仅仅是
其中的表现形式之一。一种语言主要采用哪一种语法手段,不同的语言很不一
样。 
22.形态:形态即词形变化,是语法形式,是指词与词组合时,由于表示语法
意义的需要而发生的词形上的变化,每种变化都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形态是
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在有形态变化的语言中,许多语法范畴,主要是通
过形态体现出来的。(词的变化形式方面的聚合)
23.语法范畴:语法范畴是对语法意义的抽象概括,也就是说,把特定语言中
具有同一性质的(词形变化所表达的)语法意义概括而成的类。常见的语法范
畴有性、数、格、人称、时、体、态等。是有形态变化的语言所具有的。(词
的变化形式所表示的意义方面的聚合)

性:某些语言里名词的分类,一般把名词分为阴性、阳性、中性或二分为阴性、
阳性,并用不同的形式标志表示。如俄语名词分为阴性、阳性、中性三类。
数:很多语言都有数的语法范畴,这个范畴一般包括单数和复数两种意义,或
是单数、双数或复数,多与名词相关。如英语,俄语中的名词等。
格:是表示名词、代词在句中和其他词的关系,它的意义是直接和句法相关的。
如俄语名词、代词、形容词都有格的变化,共有六种格。
体: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各种阶段和状态,是动词特有的语法范畴。最常见的
有完成体或未完成体(或持续体、进行体),此外还有起始体、继续体、中断
体、反复体、短时体(或瞬间体)等等。如汉语的“着、了、过”也可以表示
体。
时:动词的语法范畴,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时间。这时间往往以说话的时间为
准,一般分为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例如英语“Iwrite”(现在时),
“Iwrote”(过 去时),“I shall write”(将来时)。
人称:不少语言的动词随着主语的人称不同而有不同的形式。俄语、法语都有
三种人称。如英语一般动词的现在时单数有单数第三人称的形式变化。如:
“He(she) writes”,“I write”,“You write”,“They write”。
态:也称语态,表示动作和主体的关系。动词所具有的语法范畴,一般分为主
动态和被动态两种。如英语就有主动态和被动态之分。

24.语法的递归性:语法的递归性主要是针对组合关系而言的。因此所谓的
“语法的递归性”是指有限符号和有限规则的无限运用。语法的递归性保证了
语言在有限的材料和规则的基础上能够生成无限多句子或话语以满足人类无限
多样的表达需要。任何语言的语法规则都有递归性,因而语言才富有组合上的
弹性,能随表达的需要而屈伸自如。语言如果没有这一特点,就无法成为人类
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5.变换分析:语言研究中用于揭示句法多义和句法同义的一种有效的分析方
法。常见的变换分析手段有:移位、删除、添加、插入、替换、分合等。变换
分析至少应保证句子在变换前后基本语义结构关系不变。
26.句法多义:一个词语序列中内涵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句法结构关系,我们称
这种现象为句法多义或句法歧义。比如“一个学校的老师”内含两个句法结构
关系“一个|学校的||老师)”、“一个|学校的|老师”。在前者中“一个”
意义上指向“老师”,是整个“学校老师”的定语;在后者中,“一个”直接
限制“学校”,意义上相当于“一所”。
27.句法同义:几种句子格式表示相同或相近的结构意义,称为句法同义。句
法同义关系不是具体句子间的关系,而是句子格式间的关系。比如“他打破了
杯子。”和“杯子被他打破了。”两个句子代表的就是具有句法同义关系的两
个格式(主动句格式和“被”字句格式)。

语言的结构类型:根据词的结构与构成语素之间的关系,一般把世界上的语言
分成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复综语四种类型。
28.屈折语:“屈折”是指词内部的语音形式发生了屈折的变化,所以又叫做
内部屈折。以词形变化作为表示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以印欧语系诸语言为代
表,如俄语、英语、法语等。
屈折语的主要特点是:①有丰富的词形变化,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主要靠这种词
形变化来表示(例如“他”在英语中居于主格的位置是 he,处于宾格的位置是 him),因而词
序没有孤立语那么重要。②屈折语的一个变词语素可以表示好几种不同的语法
意义,一个语法意义也可以用不同的语法形式来表达。例如英语的动词 works,其中的
词尾 s,在这里表示了单数、第三人称、普通体、 现在时四个语法意义。而内部屈折,例如 man(男人、

单数),men (男人们、复数)③词尾和词干结合十分紧密,脱离词尾,句子中的词

根就不能独立存在。
内部屈折:是通过改变词中语素的部分元音或辅音来表示语法意义的一种方式,
又称语音交替或音位交替。如英语的所谓不规则动词,大多是用语音交替来表
示形态变化。
29.孤立语:也叫词根语。汉语是典型的孤立语。孤立语的主要特点第一,词
序严格。由于孤立语缺乏词形变化,或者说词形变化极不丰富,一个词在句子
中属于什么成分没有形态上的标志,完全是根据语序来确定,因此词序就显得
非常重要。比如“你看我”,改变词序成为“我看你”,意思就相反了。第二,
虚词十分重要。孤立语中词与词的关系,常常通过虚词这一重要的语法手段来
体现。比如“父亲和母亲”、“父亲的母亲”、“父亲或母亲”等,仅虚词不
同,意义就大不相同。
第三,复合词多,派生词少。大部分合成词是由词根构成的复合词,这些词不
带有表示各种语法关系的帽子(前缀)和属巴(后缀和词尾),词的结构比较简
单,往往是一个孤立的词干。所谓孤立语的称呼就与这个特点有关。
30.黏着语:粘着语的主要特点是没有内部屈折,每一个变词语素只表示一种
语法意义,而每种语法意义也总是由一个变词语素表示。因此,一个词如果要
表示三种语法意义就需要有三个变词语素。此外,粘着语的词根和变词语素之
间的结合并不紧密。两者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变词语素好像是粘附在词根上
似的。土耳其语的比较典型的黏着语。
31.复综语:复综语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粘着语。在复综语里,一个词往
往由好些个语素编插粘合而成,有的语素不到一个音节。由于在词里面插入了
表示多种意思的各种语素,一个词往往构成一个句子。这种结构类型多见于美
洲印地安人的语言。例如美诺米尼语的“akuapiinam”是一个词,意思是“他
从水里拿出来”,包含以下语素:词根“akua”(挪开),后缀“-epii-”
(液体),后缀“-en-”(用手),后缀“-am”(第三人称施事)。
32.分析语:按照语法手段的性质可以将世界语言分为分析语和综合语。所谓
的“分析语”是指以词法手段(主要是构形手段)为表达语法意义主要手段的
语言。汉语是典型的分析语,英语属于比较典型的分析语。
33.综合语:按照语法手段的性质可以将世界语言分为分析语和综合语。所谓
的“综合语”是指以句法手段(主要是语序和虚词)为表达语法意义主要手段
的语言。俄语是较为典型的综合语。

第五章  词义
1.词汇:词汇就是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所有的词和成语等固定用语的总汇。一
种语言或方言只有一个词汇,但包含的词可以多到几十万个。任何语言或方言
的词汇都是一个庞杂的总体,但可大致分为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两个部分。
2.一般词汇:语言词汇中除了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构成语言的一般词汇。一般
词汇所包含的词,数量大,成分杂,变化快,社会的发展变化首先会在一般词
汇中得到反映。因此,与基本词汇相比,它有如下特点:1)非全民常用性,
2)非稳固性,3)构词能力不强。
3.基本词汇:基本词汇就是人们自古至今常用的,用来表达日常事物现象的,
并成为构成新词基础的那一部分词。基本词汇里的词是语言词汇的核心,又称
基本词。与一般词汇相比,基本词汇具有全民常用性、稳固性和有构词能力强
等特点。
4.词义的概括性:概括性是词义的一个重要特点。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是
概括的反映,是把特殊的、复杂的东西变成一般的、简单的东西,以便于人们
就能够把现实现象中特殊的东西当作普遍的、一般的东西,把复杂的东西当作
简单的东西来掌握。比方说,“苹果”这个词的意义可以不管这种水果的品种、
滋味、颜色、形状、大小等种种特殊性和复杂性,而只概括地反映所有苹果共
同具有的一些特征,以便把它和桃子、梨等其他水果区别开来。一般性、模糊
性和全民性是词义概括性的具体表现。
7.多义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且各义项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的词称为多
义词。如“跑”就具有“两只脚或四条腿迅速前进”、“逃走”、〈方〉
“走”、“为某种事务而奔走”、“物体离开了应该在的位置”、“液体因挥
发而损耗”等六项互相有联系但又各不相同的意义,是多义词。
8.本义:多义词的多个义项中有历史可查的最初的意义叫做本义。多义词的
本义是产生这个词的其他意义的基础。如,战士打仗必须使用兵器,因此
“兵”衍生出“拿兵器的人”,即“兵士”的意义:“所以进兵者,欲王令楚
割东国以与齐也”(《战 国策?四周》)。“兵器”和“拿兵器的人”是用
于战争的,于是 “兵”又衍生出“战争”“军事”的意义:“有宠而好兵,
公弗禁。” (《左传?隐公三年》)
9.派生义:多义词中由本义衍生出来的意义叫做派生意义。派生意义产生的
途径就是一般所说的引申。引申大体上可以分成隐喻和换喻两种方式。
10.引申:引申是多义词中派生意义产生的途径,大体上可以分成隐喻和换喻
两种方式。其中隐喻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某种相似的基础上;
换喻的基础不是现实现象的相似,而是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这
种联系在人们的心目中经常出现而固定化,因而可以用指称甲类现象的词去指
称乙类现象。
隐喻:词义引申的一种重要方式,隐喻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某
种相似的基础上。例如“碟”原本指“一种盛食物的器皿”,现在我们可以用
“碟”指“飞碟”、“光碟”等,这是因为它们在形状上相似。隐喻产生的意
义,实际上是从一个词长期比喻用法获得的。例如“包袱”。
13.同音词:意义不同但语音形式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称为同音词。同
音词在语言的运用中有它积极的作用,编民歌、说笑话、说相声和写文学作品
的人往往利用同音词来寄托自己的思想。
5.同义词:我们在语言的使用中常常会碰到几个声音不同而意义相同或基本
相同的词,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同义词。分等义词(绝对同义词)和近义词(相
对同义词)两类。具有同义关系的两个词之间只需要有一个义项相同或相近就
可以了。
6.反义词:语言中有很多意义相反的词,叫做反义词。反义词,是现实现象
中矛盾的或对立的现象在语言中的反映。分相对反义词和绝对反义词两种。具
有反义关系的两个词之间只需要有一个义项相对或相反就可以了。
11.相对反义词:相对反义词,又称为极性反义词。如果两个反义词处在反对
关系中,肯定一方就必然否定另一方,否定另一方则未必肯定另一方,二者之
间存在着非此非彼的中间状态,这类反义词就叫相对反义词。比如:生—死、
曲—直、多—少、有—无,等等。
12.绝对反义词:如果两个反义词处于矛盾关系之中,肯定一方就必然否定另
一方,否定一方就必然肯定另一方,两者之间没有非此非彼的中间状态存在,
这类反义词就叫绝对反义词。比如:大——小、高——低、好——坏、长——
短,等等。
语义特征(义素):多义、同义、反义等都是词义的一种聚合类型,着眼于词
内(多义)或词间(同义、反义)的意义关系。词义的聚合还可以有另外一种类
型,这就是仿效音位区别特征的分析,通过一组意义有联系的词的意义对比,
从中找出最小的意义构成成分,人们将它称为语义特征(义素)。语义特征是
词义的最小的语义构成成分,又叫义素。例如“男子”是由“人”+“男性”+
“成年”等语义特征构成的,这些语义特征合起来,是“成年男性”,这就是
“男子”这个词的意义。
14.言内意外:实际话语及其中的语句自身都是有字面意义的,这是“言内”
意义;除了言内之义以外,有许多话语或语句还传达一些字面意义以外的意义,
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意外”,即真正的意图在字面意义之外。但任何言外之
意都是建立在言内之义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合称为“言内意外”。“言内意
外”既是消极的“言不尽意”的结果,也是积极的“言不尽意”的一种表现。
焦点:人们之所以要说话,是为了向对方传递他们所不知道的信息,也即新信
息。从信息的角度看,句子中的新信息是说话者所传递信息的重点所在,是说
话者认为受话者不知道因此希望受话者特别关注的部分。这就是句子的“焦
点”。
情态:情态是体现“说话者对所言的主观看法”的范畴。主要表达“必然性”、
“可能性”、“必要性”等方面。
语气:语气是表达“句子的言语交际作用”的范畴,指的是句子所携带的反映
说话人使用句子的目的和说话人情绪的意义,包括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
言语行为:人们说出的话不仅仅是人类经验的映像(句义),也不仅仅是特定说
话者对人类经验的具体认知,它还是一种社会行为。像打人、吃饭等其他社会
行为一样,“说话”这种社会行为也有对行为者之外的事物(特别是受话者)或
行为者自身产生某种效力的目标,也有因行为而引发实际变化的效果。简而言
之,言语交际行为本身也构成新的人类经验,与现实世界中的其他人、物、现
象、事件有着“行为—效力”的关联。这些是语言在另一层次上的意义。从这
一视角对语言意义的关注称为言语行为研究。

第六章  文字和书面语
1.文字:“文字”一词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一个个的字,一是指记录语言的
文字符号的体系。文字是语言的“意与声之迹”,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
是语言的书写符号。
2.表意文字:每一种独立形成的文字都脱胎于记事的图画,而从记事图画直
接发展出来的文字是象形的表意字。可分为象形字和会意字两种。象形字是用
和事物相似的图画来指称与该事物相关的语素或词。如“日、月、山、门、鱼、
牛、木”等。会意字是则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图画或指示符号来表达某
个词,如“休、从、林、上”等。这些由象形字和会意字构成的表意字虽然可
以通过形体知道它所表达的意义,但这种由形体知义的过程往往不是很准确,
有时候人们不一定知道象形和表意字代表的究竟是哪一个语素或词,况且语言
中还有许多虚词和抽象的词是难以象形和会意的。于是人们又想到了其它的造
字方法。
3.意音文字:用表意和表音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所创造的文字体系,汉字是比
较典型的意音文字。意音文字根据造字方法不同又可分为纯表意字(象形、会
意字)、纯表音字(假借字)、表意兼表音字(形声字)三种。 
4.拼音文字:拼音文字放弃了表意的造字方法,改为直接记录语言单位的读
音,即用字母记录语言中的音素或与音节挂上钩,一个字的拼写反映出语言中
的一个符号的读音。这是一种比较简明的文字体系,可分音位文字和音节文字
两大类。 
5.书面语:书面语就是用文字记载下来供“看”的语言,它在口语的基础上
形成,使听说的语言符号系统变成“看”的语言符号系统。书面语是用文字写
成的,但书面语不是文字问题,而是语言问题;口语的书写形式也不是书面语。

第七章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1.社会方言: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
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人们平常说的
“官腔”“干部腔”“学生腔”“娃娃腔”等等的“腔”,都是对某一言语社
团在语言表达上的一些共同特点的概括,表明这种“腔”就是一种社会方言。
工农群众称自己说的为“大白话”,称知识分子说的为“字儿话”,这实际上
也是对社会方言的一种通俗的说法。 
2.阶级方言:不同的阶级也有自己特殊的社会方言,一般称之为阶级方言。
它主要表现在各阶级所用的一些特殊用语以及对一些词语的特殊理解上。旧社
会我国的封建统治者所用的阶级方言在描绘当时社会情貌的文艺作品中可以找
到很多生动的实例,特别是专门反映清末吏治的种种腐败现象的谴责小说《官
场现形记》可以说是集官吏语言之大成。法国的贵族曾经有所谓“沙龙语言”
和“闺秀语言”,它们的样品通过莫里哀的喜剧一直保留到现在。
3.风格变体:一个生活在某一言语社团中的人还要因交际环境的不同、交际
对象的差异而在语言的使用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这就是一般所说的语言的风
格变体。比方在庄严肃穆的仪式上,在正式外交谈判的场合,在和同志们欢聚
的节日晚会,在日常的家庭生活里,各有适应该场合的语言表达特点;对长者,
对朋友,对陌生人,对子女的说话也不可能一样。
4.地域方言:由一种语言分化而来的地域变体称为地域方言,简称方言。
“方言”是一个总的概念,在它下面还可以分出各种“次方言”,在“次方
言”下面又可以分出各种“土语”。
5.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
我们称它们为亲属语言。例如汉语和藏语来自史前的原始汉藏语,它们同出一
源,是亲属语言,归属汉藏语系。
6.历史比较法: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
原始“母语”的方法,叫做历史比较法。历史比较法以今证古,可推测一群方
言或亲属语言的原始面貌。有了这个起点,整群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分化、发展
的过程也就能得到说明。所以历史比较法是推溯方言或亲属语言的演变过程的
有效方法。这种方法曾经系统地应用于印欧系语言的研究,拟测出各个语族乃
至整个语系的原始母语,使印欧系语言的演变过程大致得到了说明。这种方法
同样也可以用来研究其他语系的语言。应用这种方法研究汉语的中古音系已经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7.谱系分类:根据语言的历史来源或亲属关系,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归为同
一个语系,把没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相互分开,这种分类叫谱系分类。同一语系
中的语言还可以根据它们的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依次分为语族、语支、语群等。
世界上的各种语言按其亲属关系大致可以分为汉藏语系、印欧语系、乌拉尔语
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高加索语系、达罗昆荼语系、马来-玻利尼西亚
语系、南亚语系以及其他一些语群和语言。有些语言,如朝鲜语、日语等,至
今还没有弄清它们的亲属关系。
8.共同语:在有语言或方言分歧的社会里,人们往往选择一种语言或方言作
为“通用语”,用作不同语言区或同一方言区之间交际的工具。我们把这样的
交际工具称为共同语。共同语是社会打破地域隔阂、走向统一时出现的语言形
式。在多数情况下,共同语就是过去的通用语。虽然这样,由于社会条件的改
变,它们所处的地位不同,性质也不一样。共同语对方言来说是一种高级形式,
它引导方言的发展,吸引方言向自己靠拢,准备最后取代方言。
9.基础方言:一种语言的共同语是在某一个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汉民族共
同语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英吉利共同语是伦敦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
意大利共同语是在多斯岗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作为共同语形成基础的方
言就是所谓的“基础方言”。究竟哪一种方言成为基础方言,这并不决定于人
们的主观愿望,而决定于客观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条件。
10.语言规范化:规范指的是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某种标准,规范化指的则
是合于某种标准的行为。  从语言的角度说,“语言规范”指的便是语言系
统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中所提供的,能正确表达意思,而又为绝大多数人所能接
受的某种语言形式的标准。“语言规范化”指的则是人们为谋求信息传递的规
范,并保证信息传递效果的一种主动的行为;是人们对语言的使用情况和发展
情况进行干预,以使语言这个重要交际工具能按照人们的愿望来发挥其最大作
用的一种积极的行为。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1.借词:借词也叫音义外来词,它指的是音与义都借自外语的词。如英语中
的 telephone 借子到汉语中是“德律风”,其音义都来自英语。借词是民族关
系的一种见证,是研究民族发展史的一项重要材料。借词在语言历史的研究中
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意译词:意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里某个
词的意义移植进来。如相对于英语中的 telephone 而言,汉语的“德律风”是
借词,但“电话”就是意译词。  
语言联盟:也称“语言的区域分类”。它是指一片地理区域内的不同语言不仅
在词汇上相互有大量的借贷,而且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
面也十分相似,但各语言仍有相当数量的核心词根彼此不同。这说明它们的相
似是因后来的彼此接触造成的,而不是来自同一祖先语或同一祖先语中关系密
切的后代。例如巴尔干半岛的语言联盟,保加利亚语、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属于斯拉夫语族,罗马尼亚语属于罗曼语族,希腊语单独成一个语族。
系统感染:是指处于同一地区的若干语言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
规则方面逐渐趋同,但仍然保持了各自语言的本质——有相当数量继承于自己
语言祖语的核心词根。另外,这些语言也会有较大数量的词语借贷。经济文化
水平低的一方主要向高的一方借用文化政治方面的词汇,而经济文化水平高的
一方主要向低的一方借用当地事物、风俗或观念的名词,但核心词根一定有相
当数量还用各自语言原有的。比如,东亚/东南亚语言联盟诸语言的共同点是:
有声调的单音节孤立语。研究表明,这些语言的相似点是后来才产生于这一区
域的。

3.语言替换/语言替代(语言融合):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或融合而产生的
一种语言现象,指的是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
际工具。这是不同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基本形式。
4.双语现象:语言替换过程必须经历的现象,被融合民族的成员一般会讲两
种语言:本族语和在融合中占优势的那种语言。双语现象或多语现象的出现是
融合过程中重要的、富有特征性的现象,是两种或几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
必经的过渡阶段。当不同民族长期生活在同一地区,交际的需要必然会使他们
各自学习对方的语言,许多人成为双语者。经过长期并存的双语,各自的使用
范围会逐渐此长彼消,经济、文化发达一方的语言使用场合逐渐增多,而经济、
文化较为落后的一方的使用场合逐渐萎缩,到只在家庭中使用,再到无人使用
而消亡。
共同语:有具体音值标准的,涵盖书面语和口语两种变体的通用语。在有语言
或方言分歧的社会里,人们往往选共同语:择一种语言或方言作为“通用语”,
用作不同语言区或同一方言区之间交际的工具。我们把这样的交际工具称为共
同语。 共同语是社会打破地域隔阂、走向统一时出现的语言形式。在多数情
况下,共同语就是过去的通用语。虽然这样,由于社会条件的改变,它们所处
的地位不同,性质也不一样。共同语对方言来说是一种高级形式,它引导方言
的发展,吸引方言向自己靠拢,准备最后取代方言。例如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
共同语。1.民族共同语,一个民族内部各地区人们的通用交际语。
2.共同语的基础方言(简称“基础方言”),任何一种共同语都是在一
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作为共同语的基础的那种地域方言,叫做基
础方言。究竟哪一种方言成为基础方言,决定于客观的社会经济、政
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条件。3.国家共同语,是一个国家各个民族共同
的通用交际语。4.哪种语言做国家共同语也取决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
因素。
基础方言: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原因都可以使某一个方言
取得一种特殊的地位而成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例如我们的普通
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5.洋泾浜:十七世纪以后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通商口岸常见的一种语言现
象。是当地人在和外来殖民者打交道的过程中彼此在语言上妥协而产生的一种
能使双方勉强沟通的临时交际工具。“洋泾浜”的共同特点是:语音经过当地
语言音系的适当改造,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词汇的项目比较少,往往要
借助于迂回曲折的说法指称事物。如把“胡子”叫做 grassbelongface(“属
于脸的 草”)。可以说,洋泾浜是当地人没有学好的殖民者的语言,是殖民者
语言在异域的有限交际范围内使用的一种特殊变体。洋泾浜使用场合有限,不
作为母语传授给下一代。一旦社会环境改变,就会自动消失。所以一般不被看
作正式的语言。
6.混合语(克里奥尔语):混合语是由洋泾浜发展而来的一种有声交际工具,
是一种建立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系统基础上形成的并被特定的言语社团作为
母语学习使用一种语言。洋泾浜的特点之一在于它是一定场合下使用的特殊语
言,没有人把它当作母语来学习使用。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它也可能被社会采
用为主要的交际工具,由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洋泾浜就变
成了混合语,又叫克里奥耳语(Creole,是混血儿的意思)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发展
语音对应关系: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同义或表义上有联系的一组词在语言上
呈现出来的系统性差异。例如:豪的韵母,在北京的方言读 ao ,在广州的方
言读 ou 。
1.历史比较法: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
原始“母语”的方法,叫做历史比较法。历史比较法以今证古,可推测一群方
言或亲属语言的原始面貌。有了这个起点,整群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分化、发展
的过程也就能得到说明。所以历史比较法是推溯方言或亲属语言的演变过程的
有效方法。这种方法曾经系统地应用于印欧系语言的研究,拟测出各个语族乃
至整个语系的原始母语,使印欧系语言的演变过程大致得到了说明。这种方法
同样也可以用来研究其他语系的语言。应用这种方法研究汉语的中古音系已经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历史语言学:主要用历史的方法研究某种语言和短期的和长期的变化规律。
历史比较语言学:是运用比较的方法来发现几种语言在历史演变中的对应规律,
从而确定语言的亲属关系,构拟产生这些亲属语言的原始语言。
2.词语的替换:即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换一种说法。这也是词汇演变
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引起词语替换的原因可能是社会方面的,如“邮差”改为
“邮递员”、“戏子”改为“演员”等就是由于人们的社会意识的改变而替换
的,而“目”改为“眼睛”则是由于现代汉语词汇双音化这一语言系统内部原
因造成的。
3.词义的演变:词义的演变是指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引起词义
变化的因素很多,如“布”,古代只指麻织物,而今天则是棉、麻、化纤织物
及混纺织物的统称,这是由于现实现象的变化而引起的词义变化。再如“虹”,
古人认为它是一种有生命的虫,能饮水,而今天人们则认识到“虹”是由于阳
光照在水滴上,经折射、反射、衍射而形成在雨幕或雾幕上的彩色圆弧,是一
种天气现象。这是由于人们对现实现象认识的发展而引起的词义的变化。词义
的演变,从其演变的结果来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三种情况
4.词义的扩大: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
原来的大,这就是词义的扩大。如汉语中的“江、河”,原专指长江、黄河,
现指所有的江河;“皮”原专指野兽的皮,现则泛指皮肤,这些都是词义的扩
大。
5.词义的缩小: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
原来的小,这就是词义的缩小。如“丈人”,原指年长的男子,现专指妻子的
父亲;“臭”原指一切好闻和难闻的气味,现则只指臭味,这些都是词义的缩
小。
6.词义的转移:即原来的词义表示某类现实现象,后来改变为表示另一类现
实现象,这种现象就是词义的转移。如“涕”原指眼泪,今指鼻涕;“牺牲”
原指为祭祀而宰杀的牛羊等牲畜,现指为了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生命。这些都
是词义的转移,及原来指称甲事物,现在变成指称乙事物了。

第十章  语用学和语篇分析
1.语用学:语用学是以语言运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当代语言学分支学科。语
用学一般不涉及各种语言单位的内部形式构造问题,它更关注这些单位整体在
实际的言语活动中的运用问题,尤其是那些需要借助语境才能理解的非字面意
义的表达问题。目前语用学的主要论题有:指示语、预设、会话涵义、言语行
为以及会话结构等。
2.语境:语境,简单地说就是语言运用的环境。一般分为微观语境和宏观语
境两类。宏观语境指的是语言运用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这就交际主体来说表
现为一种世界知识。微观语境包括当下情境(immediate situation) 和上
下文(co-text)。
3.会话涵义:在自然语言中,话语所表达的意义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说
话者所说出的话语所表达的字面意义(meaning of the word);另一种则是
说话者通过说出的话语想要传递的字面意义背后的意义,即“会话涵义”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格赖斯的会话涵义理论正是以这种“会话
涵义”为研究对象的。 
4.合作原则:合作原则(Cooperation Principle)是美国语言学家和哲学家
格赖斯(Grice)提出的一套日常交际需要遵守的最低限标准。格赖斯认为,
谈话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即在交谈中交际双方都应当“按需要做出应有的贡
献”。包括四个准则:量准则、质准则、方式准则和相关准则。
5.语句的恰当性:语句的恰当性是语句具有交际价值的先决条件,也是语句
句有真假值外必要条件。比如“请开门!”这个祈使句,要使其具有交际价值,
就不许满足“门是关着的”、“听话人有把门打开的行为能力”、“说话人对
听话人的意愿或行为有一定的支配能力且听话人愿意接受一定限度的支配”,
等等。在实际话语中,所有的语句都必须是恰当的,但不是所有的语句都有真
假值,只有恰当的句子才是有真假值。
6.间接言语行为:根据交际意图的实现方式的不同,可以把言语行为分为直
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所谓“间接言语行为”是指采用某一种行事行为
的表达方式来完成另一种行事行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是英国哲学家塞尔
(Searle)提出来的。塞尔指出,要理解间接言语行为这个概念,先得接受
“字面用意”的概念。“字面用意”是句子形式所固有的言外之力(用意),
间接言语行为就是从“字面用意”推断出来的间接用意。
7.指示语:所谓“指示语”(deictic expressions,indexical
expressions),是指依赖于语境才能确定其含义的词语。任何一种语言中都
有大量的本身不含有确定语义的词语,其中有些词语如“我/你”、“现在/一
会儿”、“这里/那里”等,在被用到实际话语之中后,其具体的所指对象必
须结合说话人和听话人所处的具体的情景语境才能加以确定。这样的一些词语
我们称之为指示语。
8.礼貌原则:G? Leech 对言语行为中的礼貌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以后
在其《语用学原则》(Principles of Pragmatics)一书中提出的人们在言语
交际中一般都遵守的原则。“礼貌原则”包含 6 条准则:得体准则(Tact
Maxim),即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
即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即减少对他人的
贬损;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即减少对自己的表扬;一致原则
(Agreement Maxim),即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同情准则
(Sympathy Maxim),既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
9.话轮:会话是一个有序衔接的过程,参加的人在没有预先安排的情况下一
个接着一个说话。轮流发话中的发话人从开始到结束,看作是一个话轮。话轮
是会话结构中的最小最小单位。话轮至少是一个句子,只要当中没有插进过对
方的话语,无论有多少个句子都属于一个话轮。
10.邻接对:“相邻对”(adjacency pairs)是话语结构的基本单位,指的
是具有以下特征的一前一后的两个话轮:1)邻接的,2)由两个说话人分别说
出,3)分为始发语和应对语。4)始发语和应对语之间在功能上要相配,比如
问——答、提议——认可或拒绝,等等。
11.语篇衔接语:保障语篇连贯的衔接手段之一,专指那些在语篇构成起衔接
作用的词语,比如“总而言之”、“换句话说”、“因此”、“不过”、“然
而”、“其实”,等等。语篇衔接语又称篇章关联成分。
12.语篇连贯:连贯是将一个个词语、小句连成更大的语义结构的一种逻辑机
制,连贯是交际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连贯的语篇有一个内在的逻辑结构从头
到尾贯通全篇,将所有概念有机的串结在一起,达到时空顺序明晰,逻辑推进
层次分明的效果。
13.照应关系:“照应关系”指的是实际语篇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分之间在
语义指称上存在的依赖关系,这种语义关系通常用代词等语法手段来表示。主
要有人称照应(personal reference)、指示照应(demonstrative
reference)、比较照应(comparative reference)和分句形照应(clausal
reference)等。
14.话题的延续性:话题的延续性是指在实际的语篇中通过话题的延续以保障
语篇连贯效果的特性。Givon (1983) 把话题延续性分成三种,即:主题
延续性(thematic continuity)、行为延续性(action continuity)以及话
题/参与者/延续性(topic/participant continuity)。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