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8

第 37 卷增刊 1 岩 土 力 学 Vol.37 Supp.

1
2016 年 6 月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Jun. 2016

DOI:10.16285/j.rsm.2016.S1.001

岩体破裂矩张量反演方法及其应用
吴顺川 1, 2,黄小庆 1, 2,陈 钒 3,柴金飞 1, 2,吴昊燕 1, 2
(1. 北京科技大学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2. 北京科技大学 金属矿山高效开采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
3. 中电建路桥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83)

摘 要:地震及岩体失稳破裂过程中,破裂机制、震源参数及破裂能量等信息均可通过矩张量方法求解,文中详细介绍了矩
张量基本理论,对比分析了绝对矩张量反演法、相对矩张量反演法、混合型矩张量反演法等 3 种常用方法的优缺点。在详细
归纳、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就水压致裂、采矿及深埋隧道等工程领域综述了矩张量反演理论在岩体工程中的应用
现状,并结合其在德国黑林根矿区微震事件震源机制分析中的应用实例,表明通过矩张量反演获取的震源机制解及震源参数
等信息,在岩体工程灾害预警及防治、水压致裂过程监测和控制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最后分析了影响矩张量反演精度的因
素及应用于岩体工程领域时存在的不足,包括定位精度低、波形识别及处理困难等问题,并对其在采矿、石油等岩体工程领
域的应用前景、改进措施及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等进行了探讨,为矩张量反演方法的推广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
关 键 词:矩张量反演;微震;声发射;震源机制;误差分析
中图分类号:TU 45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0-7598 (2016) 增 1-0001-18

Moment tensor inversion of rock failure and its application


WU Shun-chuan1, 2, HUANG Xiao-qing1, 2, CHEN Fan3, CHAI Jin-fei1, 2, WU Hao-yan1, 2
(1. School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Efficient Mining and Safety of Metal Min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3. PowerChina Road Bridge Group Co., Ltd.,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During the process of earthquake and rock fracturing, the fracture mechanisms, source parameters and rupture energy can
be obtained by moment tensor inversion. In this paper, the moment tensor theory and its inversion method are introduced in detail;
and then a comparison of merits and demerits about three major inversion methods, namely the absolute moment tensor, the relative
moment tensor and the hybrid moment tensor is conducted. On the basis of detailed classification and summary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ferences, the application status of moment tensor is reviewed in the fields of hydraulic fracturing, mining and deep tunnel,
etc., and combining with its application example in analysis of the focal mechanisms of Hamm Heringen region microseismic ev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ocal mechanisms solution and seismic parameters can be achieved by moment tensor inversion, which
played a vital role in the fields of disaster warning and prevention of rock engineering,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hydraulic fracturing,
etc. Finally,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accuracy of moment tensor inversion and the insufficient factors including the low
precision of microseismic events location and difficult of waveform identification and processing when it is applied to rock
engineering fields are analyzed. Meanwhile,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the rock engineering field about mining, petroleum
engineering, etc., the improvement, as well as the problems need further study are discussed, so as to provid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applications of moment tensor inversion method.
Keywords: moment tensor inversion; microseismicity; acoustic emission; focal mechanisms; error analysis

定义为作用在一点上等效体力的一阶矩,矩张量包
1 引 言 含了地震的辐射能量信息及有关剪切破裂成分和各
Gilbert[1]针对由地震震源引起的地球简正振型 项同性成分的节面方向信息。如图 1 所示,Aki 等[2]
的激发问题,于 1970 年提出矩张量这一概念,将其 详细介绍了弹性波在介质中传播问题的正演解,包

收稿日期:2015-11-27
基金项目: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No. Z1511000003150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51504016,No. 51174014)。
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the Beijing Training Project for the Leading Talents in S & T (Z151100000315014) and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51504016, 51174014).
第一作者简介:吴顺川,男,1969 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岩土工程、采矿工程等方面的研究。E-mail: wushunchuan@ustb.edu.cn
2 岩 土 力 学 2016 年

括弹性介质中震源波的获取及处理分析等,基于所 算工作,通过矩张量反演,能够获取地震震源机制,
得到的波形信息求解震源位置坐标,最后求得矩张 从而为地震的预测预报研究和防治提供重要的依
量解,同时再利用得到的矩张量解反演岩体介质破 据。矩张量在地震学中的反演基于台站监测得到的
裂的震源机制解、震源参数及震源破裂能量等信息。 地震波形图,分为 P 波反演、S 波反演以及全波形
矩张量的引入使地震学分析中震源参数(方位角、倾 反演等方法,目前矩张量反演法已成为国内外地震
角、滑移角等)的求解方程线性化,简化了分析和计 分析常用方法。

图 1 震源正演机制及矩张量反演机制示意图
Fig.1 Sketch of forward problems and moment tensor inversion mechanisms about focal source

随着岩石力学的不断发展,对岩石内部破裂机 的体积变化成分,Baker 等[9]采用与时间相关的矩张


制的研究逐渐深入,以期得到岩石裂纹萌生、扩展、 量分析法研究了单一震源事件震源机制,结果表明
贯通及相互作用的内部损伤演化过程和规律及其与 在震源激励过程中会有张拉-剪切和内缩-剪切机制
应力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应用于工程中指导生产。 产生。Michael 等[10]编写了一套矩张量自动反演程
矩张量反演在地震学研究中已充分证明其研究震源 序,该程序能够自动拾取传感器接收到的有效波形
机制的优势,国内外众多学者相继开始采用该方法 振幅,并自行反演矩张量得到震源机制解,从而达到
研究岩石内部破裂的震源机制,
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实时监测微震事件及其演化规律等目的。目前在岩石
Grosse 等[3]为验证矩张量反演岩石破裂震源机制结 力学领域,矩张量反演法已成为研究岩体内部破裂震
果的准确性,进行了一系列声发射试验,包括巴西 源机制及时空演化机制等的重要工具。
劈裂试验(Brazilian test)验证拉伸破裂机制,拉拔试 本文针对矩张量反演理论在岩体力学中的发
验(pull-out test)验证剪切破裂机制以及双边缘切口 展情况,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
[4]
压缩试验 (a double edge notched compression test, 其基本原理及不同理论计算方法的优缺点,同时基
DENCT)研究材料在剪切应力作用下临界破裂的能 于矩张量反演法在岩体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其
量问题,
矩张量反演结果与以上试验结果十分吻合, 存在的不足、影响因素及其改进方向。
充分证实了其在岩石力学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和正确
2 矩张量理论基础
性。Graham 等[5]对比了初动极性法和矩张量反演法
在声发射震源机制分析中的优缺点,结果表明矩张 2.1 矩张量
量反演法在室内岩石破裂声发射震源机制分析中极 当震源的尺度远小于观测距离和地震波波长
[6]
具潜力和广阔应用前景。Forouhideh 等 对矩张量发 时震源可视为点源,此时震源的非弹性变形特征可
展做了详细介绍,并指出矩张量在单传感器阵列情 用矩张量来描述[2],基于地震震源的表示论和点源
况下反演结果误差极大。Vavryčuk[7]根据矩张量分 假设,在监测端 k 接收到的波形位移振幅 uk 为
解结果有时很难确定具体震源类型这一情况,提出 Gki ( x , t ;  , t )*
一种新的矩张量反演参数来量化张拉型震源机制。 uk ( x , t )  M ij ( , t ) 
 j
Feignier 等[8]为解释岩石破裂机制,利用 P 波初动和
Gki, j ( x , t ;  , t ) M ij ( , t ) (1)
极性相结合的矩张量反演法监测分析了地下洞室开
挖产生的微震事件,并发现这些震源事件具有明显 式中:*号表示卷积运算; Gki ( x, t;  , t ) 为弹性动力
增刊 1 吴顺川等:岩体破裂矩张量反演方法及其应用 3

学格林函数,是由单位脉冲集中力引起的位移场, 用 Knopoff 等[12]提出的将矩张量分解为各向同性部


即震源 ( , t ) 和监测端 ( x, t ) 之间介质的脉冲响应, 分 (ISO) 、纯双力偶 (DC) 和补偿线性矢量偶极成分
其物理意义为震源  处、t  时刻、j 方向的点力在监 (CLVD)的方法,其中各向同性部分可由 3 个相等的
测点 x 处、t 时刻、i 方向所产生的位移: 特征值矩阵表示,在岩体工程中其可表示理想爆炸
 m11 m12 m13  源(特征值为正值)或内缩源(特征值为负值)[13],
 
M ij   m21 m22 m23  (2) 双力偶成分是由两个线性矢量偶极组合而成,可以
m m32 m33  代表岩体的剪切破坏或者断层的相对错动机制,补
 31
偿线性矢量偶极成分是深部地震中的一种作用机
式(2)为震源的矩张量,mij 为常数,代表二阶矩
制,Finck 等[13]将其解释为“补偿体积变化而在平
张量 Mij 的分量。若 i  j ,表明力和力臂在同一方
行于最大主应力的平面内产生的质点运动”。Cesca
向,为无矩单力偶;若 i  j ,表明力作用于 i 方向,
等[14]研究指出 CLVD 可能为虚构成分,
在噪音干扰、
力臂在 j 方向,为一个力矩为 mij 的单力偶。如图 2
不精确的速度结构模型及不理想的传感器布设条件
所示,由于点源角动量守恒,所以矩张量成为二阶
下求解的矩张量均能分解得到该成分。矩张量分解
对称张量,9 个分量中只有 6 个独立分量。再假设
的 3 种基本成分及其震源机制如图 3 所示。
震源为同步震源 (矩张量所有分量都具有相同的时
间函数 s  t   ),此时式(1)可改写为
ISO
uk ( x , t )  (Gki, j ( x , t ;  , t )* s (t )) M ij (3) DC CLVD

式中: s (t ) 为震源时间函数,表征震源时间及强度 等效力系

信息。若假设等效力作用时间短暂,为一个纯脉冲
函数(如  函数),则 Gki, j ( x , t ;  , t ) (t )  Gki, j ,式 1 0 0
 
 1 0 0 
 
 0.5 0

0

0 1 0  0 1 0  0 0.5 0  矩张量
0 0 1  0 0 0  0 
(3)可变为线性方程:      0 1 

uk ( x , t )  Gki, j M ij (4)
震源沙滩球

m11 3 3 3
m12 m13
图 3 主轴坐标系下矩张量分解
2 2 2 Fig.3 Moment tensor decomposition under principle
axes system
1 1 1
m21 3 m22 3 m23 3
综上,矩张量 M 可分解为各向同性部分加上偏
2 2 2 量部分:
1
m31 3
1
m32 3
1
m33 3
M  M ISO  M dev 
1 / 3tr ( M ) 
2 2 2  
 1 / 3tr ( M ) 
 1 / 3tr ( M ) 
1 1 1

图 2 二阶矩张量的 9 个分量
Fig.2 Nine components of second rank moment tensor  m1  1 / 3tr ( M ) 
 
 m2  1 / 3tr ( M ) 
2.2 矩张量分解  m  1 / 3tr ( M ) 
 3 
将矩张量对角化后在主轴坐标系中可简单地
(6)
表示为
式中: tr ( M ) 为矩张量 3 个特征值之和。
 m1 
  偏量部分可进一步分解为双力偶成分和补偿
M ij   m2  (5)
 线性矢量偶极成分:
 m3 
 m1* 
式中: m1 、 m2 、 m3 分别为矩张量的 3 个特征值。  
M dev
 m *
M M
DC CLVD
(7)
根据 Vavryčuk[11]的研究,矩张量可以有多种分 2
 *
m3 
解方法,但目前在矩张量震源机制研究领域广泛应 
4 岩 土 力 学 2016 年

此时引入一个可以衡量 CLVD 成分相对于 DC 机制分析中。这种方法的核心思想是求解准确的格


[15]
成分大小的参数  : 林函数,进而用其进行矩张量求解和反演得出震源
*
m min 机制解。格林函数的求解采用预先建立的地球结构
  (8)
m*max (介质结构)模型和计算公式[1821],或利用与人工模
拟的震源图对比得出一个经验格林函数[22]。在岩体
式中: m*min 、 m*max 分别为矩张量偏量部分中绝对
工程所处地质条件下震动波的传播介质大多具有各
值最小和最大的特征值,则矩张量分解的最终结果为
向异性、非均质性等特点,难以建立合适的介质模
1 0 0 
1    型,从而很难得到准确的格林函数解,导致矩张量
M  tr ( M )  0 1 0 
ISO

3 0 0 1 的结果存在很大误差,影响反演结果的可靠性。
  
 全波形反演计算复杂,不便于大量震源事件的
 1 0 0   处理分析,Ohtsu 将矩张量反演法进行了简化处理,
  
M CLVD
  m max  0 1 0  
*
(9) 假定震动波的传播介质为各项同性的均匀介质,则
 0 0 2 
   只采用震源定位与 P 波初动振幅即可求解矩张量,

 1 0 0   同时开发了一套基于声发射定位的矩张量分析软件
 
M DC  1  2   m*max  0 0 0   SiGMA(simplified Green's function for moment
 0 0 1  tensor analysis),并将其应用于室内混凝土试件声发
  
(9)可知,   0 表示纯双力偶,
根据式(8)、 射试验研究中[23],虽然其对于大多数介质来说存在
  0.5 表示纯补偿线性矢量偶极,且当  取正值时 很大误差,但在室内声发射试验震源机制分析中因
表示张拉破裂源,  取负值时表示压缩破裂源[16]。 试验试件可被看成各项同性均质体,所以矩张量在
Feigner 等 [8]提出以表示体积成分与剪切成分 室内试验中的结果精确度较高且应用较为广泛。
的比值(R)来量化矩张量破裂类型: Fukunaga 等[24]、Enoki 等[25]提出的绝对矩张量方法
tr ( M )  100 考虑了介质的各向异性等问题,采用有限差分的方
R (10)
3 法计算矩张量,但计算非常复杂,未得到广泛应用。
tr ( M )   mk*
k 1 以下简要介绍 Ohtsu 的绝对矩张量反演理论。
式中: mk* 为矩张量偏量部分的 3 个特征值。 Ohstu 利用点源假设、均匀介质假设和远场近
若 R > 30,表明该震源以张拉破裂为主;若 似,将震源监测端接收到的位移场 u( x ) 简化为
30≤R≤30 ,表明该震源以剪切破裂为主;R < -30, Re(t , r )
u( x )  Cs γ i γ j M ij (11)
则表明其为内缩源。 R
Ohtsu[17]提出以 M DC 分量占矩张量的比重 PDC 展开为
来量化震源事件的破裂类型,其中 PDC≥60% 定义为  m11 m12 m13  r1 
Re(t , r )   
剪切破裂,PDC ≤40% 为张拉破裂,40%<PDC < 60% u( x )  Cs (r1 r2 r3 )  m21 m22 m23  r2  (12)
R m
则为混合型破裂。  31 m32 m33  
 r3 

3 矩张量反演法分类 式中:Cs 为传感器耦合系数(需试验前确定);Re(t, r)


为震源波的反射系数;R 为震源与传感器之间的距
矩张量反演法在近几十年发展非常迅速,同时
离矢量;r1、r2、r3 为其方向余弦矩阵。
其他学科的发展也给矩张量的求解方法提供了新的
Re(t, r)可利用下式进行求解:
思路,计算速度更快,且能更好地保证其计算精确
2k 2 a (k 2  2[1  a 2 ])
性和稳定性。目前常用的矩张量反演方法主要包括 Re(t , r ) 
绝对矩张量法(absolute moment tensor)、相对矩张量 (k 2  2[1  a 2 ])2  4a[1  a 2 ] k 2  1  a 2
法(relative moment tensor)和混合型矩张量法(hybrid (13)
moment tensor)三种。 式中:t 为传感器方位矢量; k  vp / vs ;a 为矢量 r
3.1 绝对矩张量反演法 和矢量 t 的内积。特别地,当信号波由垂直方向到
绝对矩张量反演大多采用传感器接收到的各 达试样表面时, a  1 , Re(t , r )  2 。
分量全波形地震图进行反演,大多应用于地震震源 因绝对矩张量反演 Ohstu 方法假设介质是各向
机制分析中,目前国外也已将其用于矿山微震震源 同性且均匀的,介质中波的传播速度、传播路径等
增刊 1 吴顺川等:岩体破裂矩张量反演方法及其应用 5

参数均不受介质影响,从而格林函数的求解只需震 SV 波的 hkSV 与 SH 波一样,如图 5 所示。图中,


源坐标和传感器坐标等较易获取的信息,矩张量结  为方位角,从 N 方位顺时针测量;  为偏离角,
果计算非常简便快速,因而成为目前微震领域研究 当其值为 0 时,表示传感器位于 D 轴上。
常用的主要方法,但由于介质的均匀性是有限的(如 N
气孔、颗粒不均匀性等),且传感器与介质的不完全
耦合等因素均会导致格林函数的计算不准确,而且 
震源
E
对每一个震源均需要重复计算一次格林函数,所以
矩张量的结果与其他两种方法(相对矩张量法、混合
型矩张量法)相比误差较大,在较多破裂源产生时计 

算速度受限。
3.2 相对矩张量反演法
传感器
相对矩张量反演法由德国学者 Dahm[26]提出,
D
与绝对矩张量反演法相比,其最大特点是假设试样
图 5 震源位于原点的局部坐标系示意图
内某一集中区域产生的大量震源与传感器接收端的
Fig.5 Sketch of local coordinate system with the
介质信息如传播路径、速度结构模型等是相同的, source in origin
则仅需预先计算一个震源的矩张量,将其作为参考
震源点,就能通过迭代方法计算出所有震源点的矩 1 
m1  (m22  m11 ); m2  m12 
张量,且当参与计算的震源矩张量越多,得到的结 2

果越精确,图 4 为该反演法的反演机制示意图。 m3  m13 ; m4  m23 

1  (16)
mk(1) m5  [0.5(m22  m11 )  m33 ]
震源 3 
mk(2)
u (i )  hk mk(i ) G
1 
m6  (m11  m22  m33 ) 
G 格林函数
传感器 3 
式中:G 为标量格林函数。
图 4 相对矩张量反演机制示意图
Fig.4 Sketch of mechanism of relative moment 考虑 2 个震源 ml(1) (参考震源)和 mk(2) ,根据
tensor inversion 式(14)有
u (1)  hl(1) ml(1)G 
相对矩张量反演方法包含 4 个基本条件,分别  (17)
(1)须预先获取参考震源点的矩张量解;(2)
为: u (2)  hk(2) mk(2)G 
所有震源集中于一定区域内,不能过于分散,且其 因假定其有共同的格林函数,则两式消去格林
(3)低通滤
对应的震动波信号需经低通滤波处理; 函数后,有
波所得波形频率范围需低于最大震源簇的拐角频 u (2) hl(1) ml(1)  u (1) hk(2) mk(2) (18)
(4)利用未经干扰的独立体波进行反演。
率;

基于以上条件,根据 Aki 等[2]独立震源体波(P
0  u (2) hl(1) ml(1)  u (1) hk(2) mk(2) (19)
波、SH/SV 波)反演法可知:
式(19)写成矩阵形式有
u  hk mk G (14)
 m1(1) 
式中: hk 为 P 波、SH/SV 波的尺度函数,表达式为  (1) 
 m2 
  
h1P   cos(2 )sin 2 ; h1SH  0.5cos(2 )sin(2 )   
  0   u (2) h1(1)  u (2) h6(1) u h1  u h6   m6(1) 
(1) (2) (1) (2)
h2P  sin(2 )sin 2 ; h2SH  0.5sin(2 ) sin(2 )    
 c  1  1 1  1   m1(2) 
h3P  cossin2 ; h3SH  cos cos(2 )   
 (15)  m2(2) 
h4  sin sin2 ; h4  sin cos(2 )
P SH
  
h5P  2  3sin 2 ; h5SH  1.5sin(2 )    
  m(2) 
  6 
h6P  1; h6SH = 0
(20)
6 岩 土 力 学 2016 年

式中:c 为任意常数且 c  0 。 4 矩张量反演的图形表达


根据式(19 ),通过迭代即可计算出震源矩张
(2)
为了便于直观了解震源矩张量反演结果及其
量m k 的值,如果震源数量增加为 n 个,可类似以
破裂机制,将矩张量结果可视化表达,国外学者引
上过程进行矩阵运算即可。
入许多图形表达方式[21, 2931]。目前微震领域应用最
相对矩张量反演法优势在于消除了绝对矩张
为普遍的震源机制图形表达方式有震源沙滩球(见
量反演法中过分依赖格林函数的缺点,只需确定参
图 6、7)和 Hudson 的 T-k 图等。
考震源的震源机制,即可反演出参考震源所在区域
一定范围内其他震源的矩张量,但当参考震源的矩 矩张量 沙滩球 矩张量 沙滩球
张量存在误差时,将会对其他震源的震源机制解造 1 
1 0 0
1 
1 0 0 
0 1 0  0 1 0
成干扰,而且当大量震源的震源机制类似时,计算 3 0 
0 1 3 0 0 1 
  
结果的稳健性对噪音的干扰非常敏感[27]。 1 
0 1 0
1 
1 0 0 
 1 0 0 0 1 0 
3.3 混合型矩张量反演法 2 0 0 0

2  0 0 0
  
0 0 1 0 0 0 
绝对矩张量反演和相对矩张量反演都依赖于 1 
0 
1 
0 0 0 0 1
2  1 0 
0  2  0 1 0 
格林函数 (其中相对矩张量中参考震源点震源机制   
 1 0 0  0 0 0
的确定需使用正确的格林函数),复杂条件下的介质 1 
0 0 0
1 
0 1 0 
2 0 0 
1 2 0 0 1 
模型和 P 波、S 波初动振幅拾取的准确性等都会对   
1 0 0  2 0 0 
1  1 
格林函数的确定造成很大的干扰,而且低信噪比对 0 2 0  0 1 0
6 0 0 1

6 0 0 1 
  
矩张量计算结果的影响也非常大。 1 0 0  1 0 0 
1  1 
针对以上问题,南非学者 Anderson[27]提出了混 0 1 0   0 1 0 
6 0 
0 2  6  0 0 2 
  
合型矩张量反演法,综合了其他两类矩张量反演法
图 6 矩张量震源沙滩球示意图
的优势,并引入权重因子,同时采用反复迭代方法 Fig.6 Moment tensor and corresponding beachballs
补偿系统误差,降低了低信噪比信号的不利影响,
U N
修正了由于岩体介质不均匀性导致震动波传播路径 走向

过于分散或过于集中的问题[28]。 φ
θ
走向
混合型矩张量反演吸收了相对矩张量法的优 N
φ
节面 A2 赤平投影
点,研究对象非单一的震源,而是一簇集中于邻近 W O θ EW E
节面 A2 O
区域的震源集合,并假定其到各个传感器之间的传 δ
节面 A1 节面 A1
S
播路径相同,从而消除了格林函数的影响,增加了
破裂面
矩张量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健性。 δ
D S
首先计算人工模拟波形位移振幅与传感器观 (a) 三维沙滩球 (b) 二维沙滩球
测记录的波形位移振幅之比的中位值:
b

rij  media (u / u th
ij
obs
ij ) (21) p t
A1 A2

式中:media()为求取中位值;i = (1, 2, 3  , N)为震 b


t p
源编号,N 为最大震源数量;j = (1, 2, 3,  , P)为 A1 A2
传感器编号,P 为最大传感器数量。
p
然后在考虑所有震源点的情况下利用中位值 t b
更新对应传感器观测记录的位移值: A1 A2

uijnew, obs  uijobs  witer uijobs (rij  1) (22) (c) 沙滩球应力场分布

图 7 沙滩球阐释图
式中: witer 为任意选取的用于迭代的权重因子。
Fig.7 Interpretation figure of beach ball
最后利用新得到的观测位移重新计算对应震
源的矩张量,直至 (rij  1) 小于某一限定的阀值,计 4.1 震源沙滩球
算结束。 震源沙滩球的表达基于 P 波初动,并按照赤平
增刊 1 吴顺川等:岩体破裂矩张量反演方法及其应用 7

极射投影原理将断层面参数投影于平面大圆上,且 方向,针对该问题,Busetti 等[3233]在研究水压致裂


一般以下半球投影表示,
其能表示震源的破裂类型, 微震震源机制时将地震学与岩土力学方面的技术相
震源球上的图形代表了矩张量分解后,DC、ISO、 结合提出了一种能够快速区分断层面与辅助面的理
CLVD 等成分的相对比例,如图 6 所示,黑色区域 论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表示张拉,白色部分代表压缩。断层面参数(走向、
倾向、滑移角)也称震源机制解,在地理坐标系中, 辅助面

矩张量最大特征值对应的主轴为 t 轴,最小特征值 t轴
对应的主轴为 p 轴,而中间特征值对应的主轴为 b
轴,t、p、b 轴在图 7(a)地理坐标系 NED 中的空间
断层面
取向一般用方位角和倾角表示,利用线性代数方法
求出其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后,由式(23)可求
取两节面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其中走向 0°≤
φ<360°、倾角 0°≤ δ<360 °、滑动角-180°≤  ≤ p轴

180°,
M 11DC   M 0 (sin  cos  sin(2 )  sin(2 ) sin  sin 2  )  图 8 P 波辐射花样图
 Fig.8 Diagram of P wave radiation pattern
M 12DC  M 21
DC
 M 0 (sin  cos  sin(2 )  

1 
sin(2 ) sin  sin(2 )  震源沙滩球主要应用于地震学以及微震领域,
2  在研究纯双力偶剪切破坏的震源机制中应用最为广
M 13DC  M 31DC   M 0 (cos  cos  cos   
 泛。

cos(2 ) sin  sin  )  4.2 震源类型 T-k 图
 传统的震源沙滩球只能表现出震源的位错方
DC
M 22  M 0 (sin  cos  sin(2 )  sin(2 ) sin  cos 2  ) 
 向 , 并 未 体现 震 源 类 型以 及 震 级 大小 等 信 息 ,
DC
M 23  M 32DC   M 0 (cos  cos  sin   
 Hudson 等[29]将矩张量定义为 T、k 两个参数,并忽
cos(2 ) sin  cos  )  略 对 震 源 破裂 方 向 的 研究 , 提 出 了震 源 类 型 图

M 33DC  M 0 sin(2 ) sin   (source type plot),如图 9 所示。参数 T(见式(24)


表示矩张量的偏量成分,其范围从位于-1 的正补偿
(23) 线性向量偶极 (+CLVD)到位于 +1 的纯负补偿线性
1 2 向量偶极 (-CLVD) ,并经过位于原点的纯双力偶
式中: M 0  (m1  m22  m32 ) 为震源震动矩(地震
2 (DC)。参数 k(见式(25)
)表征震源体积的变化,
矩)。
衡量矩张量各向同性成分,其范围从位于底部-1 的
图 7(a) 展示了在三维坐标系中岩石破裂方位
均匀压缩类型到位于顶部+1 的均匀膨胀类型。
(走向、倾角、滑动角)等震源机制解,图 7(b)为三
维沙滩球下半球中岩石破裂方位在赤道平面(W-N- 均匀膨胀k = +1
E-S 平面)中的赤平投影图,图 7(c)为剪切破裂类型、
拉张破裂类型和混合破裂类型的二维沙滩球及其应 张拉破裂(-1, 5/9)

力场分布情况。图 7(c)中,p 轴和 t 轴分别为主压应 (1, 1/5)


力分量和主张应力分量。两个节面为剪切破裂面(A1) +CLVD DC (0, 0)
T = -1 T = +1
及与其正交的辅助面(A2),其交线沿 0 轴(b 轴)方向, -CLVD
并且上述 2 个节面(A1 和 A2)与 p 轴和 t 轴的夹角均
(-1, -1/5)
为 45°。 (1, -5/9)剪切破裂

如图 8 所示,由于矩张量为对称张量,所以纯
双力偶剪切机制对应的 P 波辐射花样有 2 个节面和 均匀压缩k = -1

1 个为断层面,另一个为辅助面。以往地震学判定 图 9 震源机制 T-k 分布


实际断层面时,只能通过实际观测来确定断层面的 Fig.9 T-k diagram of focal mechanisms
8 岩 土 力 学 2016 年

假设 M 1  M 2  M 3 为矩张量对应的 3 个特征 Ohtsu[23]最先将矩张量反演理论用于水压致裂


值,根据文献[29]有 震源机制分析,
基于水压致裂声发射监测试验数据,
2M 2 根据 Aki 等[2]提出的剪切破裂和张拉破裂的矩张量
T (24)
max  M 1 , M 3  本征值表达式,并考虑岩石破裂过程主矩方向和大
小一定的条件,认为剪切破裂和张拉破裂的矩张量
k
M ISO
(25) 形式具有相同的主轴方向。Fischer 等[42]利用矩张量
M ISO  max  M 1 , M 3  反演得到了水压致裂过程中形成的破裂面震源机
1 制,揭示该过程包含了大量的非剪切震源机制,说
式中: M ISO  tr ( M ) ; M 1 、 M 2 、 M 3 为矩张量偏 明岩体破裂过程伴随着体积的变化。Guest 等[43]为
3
量特征值。 弄清震源破裂与水压致裂过程之间的关系,用数值
Pearce 等[34]、Julian 等[35]、Bowers 等[36]、Ford 模拟方式将矩张量反演理论应用于数值模型中,结
等[37]、Foulger 等[38]、Ross 等[39]、Walter 等[40]和 Baig 果表明岩体内部的变形模式与区域内的应力场关系
等[41]将 T-k 图用于各种实际震源破裂类型的分析 密切,且水压致裂整个阶段的震源机制以拉伸破裂
中,如地震、冰川破裂、采矿微震、火山活动、水 类型为主。
压致裂以及核爆等。虽然 T-k 图未体现矩张量方向 Abdulaziz[44] 为证实微震监测技术和矩张量反
及地震矩大小信息,但参数 T 和 k 较为直观地展现 演法在水压致裂工程中的有效性,专门在 Barnett
了震源的破裂类型,而且能体现试样、工程岩体中 页岩气储层开采工程中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证实
震源事件的主要破裂类型等,因此已被广泛应用于 矩张量反演能提供破裂面的三维参数和破裂机制等
矩张量震源机制的分析和研究中。 信息,确定了其能够揭示破裂面的几何特征和微破
裂时空演化机制等方面的作用。Forouhideh 等[6]在对
5 矩张量反演在岩体工程中的应用 水压致裂研究时,提出一套评价矩张量反演震源机
随着岩石力学学科的发展、应力波监测及声发 制可靠性的方法,并确定矩张量反演是获取震源参
射定位技术的成熟,对于岩石或岩体的破裂机制及 数的一个有力工具。Manthei 等[19]在研究盐岩水压
其时空演化机制研究已成为当前岩石力学研究的重 致裂过程中的声发射震源机制时,采用了不同的矩
点,但传统的岩石破裂声发射特性研究只停留在对 张量分析方法计算震源的破裂方向,其中包括绝对
震源声发射信号的特性分析及震源定位层面,并不 矩张量反演法和相对矩张量反演法,试验结果证实
能得到完整的岩石破裂类型及其破裂方向等信息, 使用不同矩张量计算的结果与岩石宏观破裂面高度
这使得矩张量在岩石力学及工程中的引入和发展成 吻合,证明矩张量反演法是一种有效的研究岩石破
为必然。声发射技术与矩张量相结合不仅能得到岩 裂机制的方法。
石破裂的时空演化机制,而且能详细描述震源的破 由于矩张量反演的各向同性部分 (ISO) 代表了
裂类型和方向,能更深层次地掌握岩体微破裂间的 破裂体积的大小,理论上对应于破裂面的开启和闭
相互作用及其扩展、贯通机制,并已广泛用于水压 合过程,从而可以揭示在水压致裂过程中预裂面的
致裂、采矿及隧道施工等微震领域的研究分析中。 开启和闭合,基于以上观点,Baig 等[41]利用矩张量
5.1 矩张量反演在水压致裂方面的应用 研究了水压致裂各个阶段的作用机制,进一步确定
当岩石内钻孔所受压力大于最小主应力时会 了矩张量反演在水压致裂工程中不可忽视的作用。
出现水压致裂效应,
且裂纹面垂直最小主应力方向, 目前矩张量在水压致裂工程中应用进一步深
随着裂纹的出现及扩展,会伴随大量的微震信号出 化,致力于水压致裂技术服务的 ESG 公司 (Esg
现,传统的微震定位技术在水压致裂过程中能够将 Solutions Inc.) 开发出震源监测与矩张量反演系统
人们看不到的储层破裂点进行定位并实时显示在三 (seismic moment tensor inversion production suite),
维空间中,随着破裂点的增多,可整体估计破裂面 基于微震定位矩张量震源机制反演理论,能实时监
的尺寸及扩展方位等信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页岩 测储层压裂过程,优化压裂方案和提高产能等,且
气等新能源市场的发展,人们意识到可以通过更深 通过利用获取的震源机制信息结合震源速度模型可
层次的技术获取水压致裂震源机制信息,包括破裂 以建立离散裂隙网络模型(discrete fracture networks,
面类型和破裂面发展方向等,其能实时监测和控制 DFN) ,进而能够确定水压致裂过程中破裂面的面
水压致裂过程的发展,提高油气产量。 积、体积及压裂过程中的效益递减点等。DFN 模型
增刊 1 吴顺川等:岩体破裂矩张量反演方法及其应用 9

于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距今已有 40 年的发展历程, 步加剧了岩体介质的各向异性及不均匀性,给震源


其在水压致裂裂隙网络建模、岩体裂隙网络建模等 定位、矩张量反演和震源参数的确定带来了很大困
[45] [46]
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Yu 等 基于声发射 难,导致矩张量反演法在采矿、隧道掘进等工程中
定位及矩张量反演法开发了一套自动生成 DFN 模 应用较少。Kühn 等[55]利用三维有限差分法计算格
型程序,并结合 Hough 变换法获取生成裂隙面的主 林函数并反演矩张量,反演结果与爆破震动的对比
[47]
要特征。Urbancic 等 利用矩张量震源机制结合震 证实该方法非常有效,表明爆破震动导致在岩体内
源参数分析建立了水压致裂 DFN 模型,并用此模 部产生的震源大多数具有塌缩(-ISO)成分和补偿线
型获取了储层渗透率(permeability)及压裂改造油藏 性矢量偶极(CLVD)成分,而且由采矿活动造成的岩
体积(stimulated reservoir volume, SRV)等信息,提高 体破裂失稳灾害很大程度与以上主要机制有关。
了储层产量评估的准确性。 2016 年 1 月,美国 Anderson[27]综合绝对矩张量和相对矩张量反演法的
MicroSeismic 公司 (MSI)宣布其基于矩张量反演理 优点,提出的混合矩张量反演理论用于采矿、深埋
论的地面微震监测系统已能根据 SRV 实时估计压 隧道等具有复杂地质条件的微震震源机制分析中,
裂后储层渗透率的改善,可在压裂后短短几天内就 反演结果与绝对法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且能有效降
能评价产能,而无需等待 6~12 个月的生产数据来 低噪音干扰,反演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高度吻合。
了解压裂井产能,该技术已通过长期生产的历史数 柴金飞等 [56] 利用矩张量反演法分析了矿山突水孕
据拟合所验证。 育过程中岩石破裂事件,结果证实矩张量反演法能
随着全球能源的日益枯竭,深部石油、页岩气、 够有效地反映矿山突水孕育过程中岩石破裂的形成
天然气等资源的有效开采等都需要应用水压致裂技 过程及发展趋势。明华军等[57]将矩张量反演引入到
术,当前国内外石油行业研究的焦点集中于对水压 深埋隧洞岩爆机制分析中,并针对深埋隧道的特殊
致裂过程监测、有效控制及产量评估等问题。矩张 条件,提出了两点建议,提高了传感器定位的精度,
量能够有效给出破裂源的破裂机制、破裂面的方向 同时在矩张量反演中提出扩展 Ohtsu 的各分量比重
和时空演化规律等信息,由于该方法在水压致裂工 的计算公式到更一般适用状态,使得矩张量反演能
程中的应用较为成熟,已成为石油开采等行业技术 够更好地解释岩爆孕育过程中的岩石破裂机制,且
研究必不可少的理论工具。 采用矩张量方法分析了微震信息的硬岩新生破裂面
5.2 矩张量反演在地下采矿等工程中的应用 方位[58],进一步证明了矩张量反演在判断深埋隧洞
随着地表及近地表矿产资源的枯竭,采矿活动 震源破裂类型的可靠性。
逐渐向地球内部延伸,国内外许多矿井开采的深度 采用矩张量反演法研究矿山、深埋隧道等工程
[4850]
正在逐年增加 ,以期得到更加丰富的矿产资 岩体破裂的震源机制及其时空演化规律,对岩石力
源。“深地”矿产资源开发,都需对深部岩体进行 学发展、安全生产和保障企业经济效益等具有重要
开挖或者爆破,而岩体的开挖和爆破均会对原岩造 作用。
成强烈的扰动,破坏了原岩应力场,导致岩体内部 5.3 矩张量反演岩体工程应用实例
的应力重分布,造成巷道或者钻孔周围岩体产生破 (1)工程背景及监测数据
[51]
裂等现象 。在矿山巷道施工、硐室及深埋隧道开 德国鲁尔区煤矿是德国最古老的煤矿矿区之
挖等工程中,深部巷道和隧道受到开挖爆破扰动, 一,矿床分布于利珀河与鲁尔河之间,煤层厚度数
或采空区受到震动扰动等,都可能产生岩爆等动力 米不等,大多赋存于深部 2 000~3 000 m 之间,总
灾害,破坏力极大,因此,国内外专家学者从多种 煤层厚度高达 70 m。本案例主要研究位于鲁尔区东
角度,利用不同的方法对矿山及隧道工程微震事件 部边缘黑林根地区的长壁式开采煤矿,目前采深已
[52]
进行大量的研究,如 Lasocki 等 以期通过挠度分 达 1 500 m 左右,工作区煤层厚度约 2 m[59],该煤矿
析法确定矿山微震簇的主要发展方向,Alcott 等[53] 单月掘进 100 m,开采活动剧烈,因此矿山微震活
[54]
利用岩爆震源参数对矿山灾害进行评估,刘建坡 动频繁。
基于 Kaiser 效应原理测量原岩应力对深井矿山地压 由于该区域邻近哈姆小镇,为监测煤矿开采活
活动与微震时空演化关系进行研究等,但以上方法 动引发的微地震从而用于安全预警,鲁尔大学在此
仅从宏观角度对矿山微震进行分析,均未涉及具体 安装了 HAMNET 微震监测网络系统,由 15 个地面
的岩体破坏机制和震源时空演化机制等内容。 台站所组成,其中 9 个短周期台站,6 个宽带台站,
地下巷道掘进及矿山大规模开采等活动进一 区域覆盖范围约 3 km×3.5 km,服务期间记录并定
10 岩 土 力 学 2016 年

位了约 7 600 个由采矿活动引发的矿山微震事件。 1 169 个微震事件具有稳定矩张量解。图 13 为某一


图 10 为黑林根地区长壁式开采煤矿区域所在位置 震级 ML = 0.7 的微震事件振幅谱及波形拟合对比。
及该区域微震事件分布图。图中,白色三角形表示 图中,图标数据分别为实际记录波形为灰色线,拟
短周期台站,黑色三角形表示宽带台站,灰色矩形 合波形为黑色线,左侧 4 列数据信息分别表示台站
线框表示煤矿几何区域,可见大约 90%的微震事件 编号、实际记录波形与拟合波形相关系数、实际记
邻近开采区域。 录波形最大振幅(cm)及拟合波形最大振幅(cm),其中
相关系数反映了拟合结果及矩张量反演的准确性。

x(East)/m

Y(North)/m
North

(a) 矿区微震事件平面分布及开采时序图

x(East)m
East
震源点深度 z/m

图 10 黑林根矿区方位及该区微震事件分布

z/m
Fig.10 Location of Hamm Heringen region and
distribution of microseismic events

本例最初采用全波形矩张量反演法研究该矿 x/m
(b) 矿区微震事件纵向分布及统计图
开采活动中造成的震级大于 ML = -0.5 的 3 000 多个
图 11 矿区微震事件时空分布及采场开采时序图(单位:m)
微震事件震源机制,成功求得其中 1 169 个事件的 Fig.1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ll located events (grey
稳定矩张量解。图 11 为微震事件空间分布。图 11(a) circles),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events studied in this
work and temporal shift of the longwall mining stope
为平面图,x 轴表示 East 方位,y 轴表示 Noth 方位。 (coloured bars)(unit: m)
带色小圆表示微震事件时空演化过程,带色矩形长
Vs, Vp /(km/s)
条表示采场,与采矿活动对比可知不同采场开采的
先后顺序。图 11(b)为纵向剖面图。显示了大量微震
事件分布于地下 500~1 500 m 水平之间,大多集中
矿区深度/km

于 1 000 m 水平。
(2)矿山微震矩张量反演
因矿山内部存在大量的采空区,影响震源波的
传播,从而导致地层速度结构模型及传播路径均有 图 12 黑林根矿区 1D 分层速度结构模型
Fig.12 1D layered velocity model of Hamm
所改变,故本例采用适用于复杂地质情况的全波形
Heringen region
矩张量反演方法[60]对该矿山微震事件进行反演,求
解震源破裂机制,分析破裂机制,此反演方法需预 为分析采区微震震源破裂机制,利用式(9)
先计算格林函数。图 12 为计算格林函数所使用的 将反演得到的 1 169 个微震事件矩张量分解为各向
[61]
1D 分层速度结构模型,由 Pelzing 采用声波测井技 同性部分(ISO)、纯双力偶(DC)和补偿线性矢量偶极
[62]
术在该区域测得,格林函数的计算基于反射率法 。 成分(CLVD),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如图 14 所示,
(3)反演结果及分析 纯双力偶(DC)成分占比 PDC≥60% 最多。图 15 为
本例采用全波形矩张量反演法对黑林根矿区因 1 169 个微震事件矩张量的 T-k 分布。图中,红色椭
采矿活动造成震级 ML>-0.5 的 3 371 个微震事件进行 圆区域为大量事件震源机制的主要分布区,且集中
了震源机制反演,由于噪音等因素的影响,仅其中 于纯双力偶(DC)破裂机制附近,以上分析均表明该
增刊 1 吴顺川等:岩体破裂矩张量反演方法及其应用 11

时间/s 时间/s 时间/s

图 13 震级 ML=0.7 的微震事件振幅谱及波形拟合对比
Fig.13 Comparison of displacement seismograms of observed data (grey) and synthetics (black) for a selected ML=0.7 event

+ ISO
频率/%

+ Crack

+ LVD

+ CLVD -CLVD
CLVD/%
(a) 矩张量分解 CLVD 成分统计直方图
- LVD
-Crack
频率/%

-ISO

图 15 震源矩张量 T-k 分布
DC/%
Fig.15 T-k diagram of each single event

(b) 矩张量分解 DC 成分统计直方图

6 矩张量反演精度影响因素与不足
传统的岩石强度准则,如摩尔-库仑准则、霍克-
频率/%

布朗准则等已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岩体结构设计,且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但传统的研究方法并不能
充分地解释一些岩石破裂现象,如对于某种岩石材
ISO/%
料,一旦破裂发生,那么破裂尖端附近的应力场会
(c) 矩张量分解 ISO 成分统计直方图
发生显著变化,传统强度准则无法对破裂过程进行
图 14 震源矩张量分解结果统计直方图
详细描述,且无法预测破裂的孕育、扩展以及最终
Fig.14 Histogram of results of moment tensor
decomposition 成核等信息[63]。基于声发射定位的矩张量反演方法
不仅能求出岩体内部震源破裂类型,还能给出裂纹
矿区因采矿活动造成的矿山微震事件大部分以剪切 的大小、扩展方向等信息,这给岩石力学研究岩体
破裂为主,在进行煤巷支护设计时应考虑微震集中 内部裂纹的孕育、萌发、扩展及最终成核机制提供
区域可能发生由剪切破裂机制诱发的灾害。 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矩张量在岩体工程中的
12 岩 土 力 学 2016 年

应用非常广泛,
如水压致裂过程的实时监测和控制, 工程预警带来潜在危害。目前在岩体工程监测领域
矿山、隧道等工程中的岩爆预警,核废料的处理等, 对于传感器采样频率的选择还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
虽然其应用前景广阔,但目前矩张量反演仍存在许 标准,所以如何在不同震级条件及环境下,选择合
多问题与不足。 适的传感器采样频率是未来微震定位领域的一个研
6.1 震源定位精度 究方向。
震源精确定位是矩张量反演可靠性的必要条 (2)传感器布设
件,岩体介质中微破裂的产生看不见摸不着,只能 震源的三维空间定位一般至少需要 4 个传感器
依靠定位技术对这些震源发出的微震波进行分析处 才能实现,传感器的布设方式是将多个传感器组成
理得到其三维位置信息,由于介质、技术等条件的 一定的规则阵列布设于可能发生微震事件区域外
限制,目前工程尺度的微震震源最高定位精度一般 围,传感器的合理布设,对于震源精确定位至关重
大于 10 m,无疑严重影响矩张量反演的精度,微震 要,同时也是获得稳健矩张量解的关键。传感器阵
(声发射)定位受很多因素的限制,如传感器接收 列如果与震源在同一平面内,或者传感器布置于同
频率、传感器布设、速度模型获取方式、定位算法 一直线上,则只能得到震源的二维位置信息,且严
等。 重影响定位精度,导致矩张量的反演方程不收敛。
(1)传感器接收频率 如图 18 所示,Rodriguez 等[64]研究了传感器在单一
图 16 为不同类型震源及传感器对应的频率段 钻孔中的布设对矩张量反演的影响,结果证实在单
信息,虽然一些室内试验尺度的震源定位精度较高, 一钻孔监测条件下仅能得到矩张量的 5 个分量解,
但现场工程尺度的定位精度仍不理想,目前水压致 第 6 个分量不收敛,若需获取完整的矩张量解,需
裂产生的震源震级范围一般为-4<Mw<-1,如图 17 增加多个监测钻孔或对震源附加一定的约束条件,
所示,由于震级饱和(magnitude saturation)现象的 如假设震源为双力偶剪切震源等。不同维度传感器
影响,一般传感器检测到的震源震级往往小于其实 阵列布设造成的震源定位精度误差如图 19 所示,图
际震级。为了尽量消除震级饱和现象的影响,目前 中空心圆表示单一震源实际位置,图 19(1)显示了一
在水压致裂领域,不同监测环境下选择的传感器频 维传感器布设情况下的震源定位误差云图,在该条
率都有一定的考虑,为了达到较好的监测效果,地 件下震源定位残差存在无穷多个最小值,此时定位
下监测井一般采用固有频率为 15 Hz 传感器监测震 迭代矩阵不收敛,有无穷多解,无法进行震源的准
级为-3<Mw<-1 的震源事件,地表和近地表监测采 确定位。图 19(2)中的二维传感器阵列条件下震源定
用固有频率为 4.5 Hz 传感器及加速度传感器监测震 位残差存在两个最小值,
此时较一维情况有所改善,
级 Mw >-1 事件。在微震监测领域,高频信号对应 但仍存在潜在的震源定位不收敛情况。图 19(3)展示
的震源震级小,低频信号对应的震源震级较大,而 了在三维传感器布设条件下震源定位误差云图,可
不同类型传感器接收到的频率均有一定的范围,地 知该条件下震源定位残差有且仅有一个最小值,则
下 岩 体 工 程监 测 所 采 用传 感 器 的 频率 范 围 多 为 此时震源定位算法完全收敛,存在惟一解,可获取
15~1 000 Hz,因而无法监测震级较大的震源,给 较为准确的震源位置坐标。

声发射传感器

15 Hz地震检波器
4.5 Hz地震检波器

加速度传感器(FBA) 室内声发射实验

微地震系列
宽频带震源系列
短周期地震
区域级地震监测系统
长周期地震
世界级地震监测系统

10 3
-
10 2
-
10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频率/Hz
图 16 不同震源类型及传感器频率范围
Fig.16 Frequency range of different seismic activities and sensors
增刊 1 吴顺川等:岩体破裂矩张量反演方法及其应用 13

1015 200
Mw
1014
400
1013
传感器阵列
1012
600
1011

深度/m
地震矩/(Nm)

1010
800
109
108
1 000
震源
107

106
1 200
105 -100
-2 -1 0 1 2 3 4 0 10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0 0
频率/Hz x(East)/m 200 -100 y(North)/m

图 17 饱和震级图 图 18 单阵列传感器监测示意图
Fig.17 Diagram of magnitude saturation Fig.18 Singe array sensor monitoring system

x(East)/m x(East)/m

震源定位误差/s 震源定位误差/s
深度/m

North/m

 传感器  传感器

(a) 剖面图 (b) 平面图


(1) 传感器阵列一维布设震源定位误差云图
x(East)/m x(East)/m

震源定位误差/s 震源定位误差/s
深度/m

North/m

 传感器  传感器

(a) 剖面图 (b) 平面图


(2) 传感器阵列二维布设震源定位误差云图
x(East)/m x(East)/m

震源定位误差/s 震源定位 误差
深度/m

North/m

 传感器  传感器

(a) 剖面图 (b) 平面图


(3) 传感器阵列三维布设震源定位误差云图
图 19 不同维度传感器阵列布设震源定位误差分析云图
Fig.19 Nephograms of seismic location misfit error of sensors array with different dimensions
14 岩 土 力 学 2016 年

如图 20 所示,任意锥面所围成的空间部分称 介质信息非常丰富,在地震、岩体工程等震源机制
为立体角(solid angle)
,锥体的立体角是以锥体的 分析方面应用广泛,但其获取难度较高。确定介质
顶点 O 为球心作球面 ABCD,该锥体在球表面截取 速度结构模型的方法有很多,如有限差分法[68]、最
的面积与球半径平方之比,单位为球面度(sr)
,其 小 Sobolev 范数法[69]、走时断层摄影技术[70]等。地
取值范围为 0~4π(传感器阵列覆盖球面时其值为 质结构的复杂多变,地下水、裂隙水等作用,空洞、
[65]
4π)
,Eaton 认为,传感器阵列布设的立体角对震 采空区、结构面等因素的影响都会降低速度结构模
源定位及矩张量反演结果精确性产生较大影响,其 型的精确性,而且微小震源波在复杂介质传播过程
与矩张量的条件数线性相关,如图 21 所示。其中条 中衰减严重,导致部分震源信息的丢失,均会增加
T
件数等于矩阵 G G 的最大特征值与最小特征值的 矩张量反演误差。
比值,是对矩张量反演误差或不确定度的敏感性的 (4)定位算法
度量,条件数越小,表明矩张量反演结果精度越高。 震源定位算法种类繁多,如经典的 Giger 法、
[66]
Vavryčuk 提出的 AMT 矩张量计算程序虽然结果 单纯形法是目前声发射试验震源定位常用的算法,
可靠性高,但其要求较高的传感器阵列覆盖条件, 也有其他较为复杂的诸如蚁群算法、退火算法及混
因此,为提高矩张量反演精度应确保在条件允许情 合定位算法等,虽然这些算法提高了在均匀介质中
况下布设的立体角尽可能大。 震源的定位精度,但对较为破碎且蕴含裂隙水等复
杂地质条件等非均质、各向异性的岩体,震动波在
其内部的传播过程,由于折射、反射、能量耗散、速
度衰减等影响,可能产生定位算法不收敛等,加大了
定位误差,从而降低了矩张量反演结果的可靠性。
6.2 波形处理

图 20 立体角示意图
矩张量反演过程的波形处理主要包括过滤噪
Fig.20 Sketch of solid angle 音、P/S 波到时拾取、初动振幅拾取等三方面,而
且均会对反演结果精度造成一定的影响。
106
在过滤噪音方面,信噪比的高低对矩张量反演
结果的准确性有很大影响。岩体工程中人员活动、
105
电气干扰、地下水流动、传感器不耦合安装等均会
条件数

产生噪音,而且不同环境、不同试验等产生的噪音
104 在规律和特征等方面均不同,在岩体破裂微震研究
中,不仅要掌握岩石破裂触发微地震事件的规律,
103 还要对各类噪音的特征进行研究,只有掌握了有效
10 5 10 4 10 3 10 2
- - - -

信号与噪声各自的特点,
才能更为有效地过滤噪声,
立体角/sr
得到品质较高的信号。现在单指标、多指标及神经
图 21 条件数与立体角关系 网络等去噪方法均只针对特定范围的噪音有效,没
Fig.21 Relationship of the condition number and
the solid angle 有一种去噪方法能够适用于所有条件,而且由于去
噪过程也会不同程度地消除有效信号,所以提高微
(3)速度结构模型 震信号信噪比是目前矩张量反演亟待解决的问题。
速度结构模型包含了介质成分及结构等信息, 在到时拾取、初动振幅拾取方面,目前大多数
合理的速度结构模型包含更多的介质信息,可提高 处理软件均可自动拾取,但如果微震波在传播过程
震源定位精度。另外,矩张量反演依赖于正确的格 中经过折射、反射等发生畸变,有可能导致较大的
林函数,而格林函数包含了震源到传感器之间介质 拾取误差,若产生一个采样点(如 1 ms)的误差,
的信息,因此复杂的介质结构会增加反演结果的不 将会造成 3~6 m 的定位误差,严重影响矩张量反
[67]
确定性 ,速度模型包含的信息越多,矩张量反演 演结果的精度。而对于人工拾取,岩体中微破裂信
的稳健性越强。速度结构模型一般分为 1D 和 3D 模 号成千上万,拾取工作非常繁杂且效率低下,严重
型,1D 模型包含的介质信息非常少,大多用于研究 影响矩张量反演进度,因此对于波形拾取方面,还
对象为均质材料的室内声发射试验,3D 模型包含的 需对波形信号特征规律等进行深入研究,开发高精
增刊 1 吴顺川等:岩体破裂矩张量反演方法及其应用 15

度智能化拾取软件。 又能满足工程预算要求,提高企业效益。为了提高
矩张量反演在岩体工程领域的应用效果,其未来的
7 讨 论
研究方向应着重于以上几点,当然该理论的成熟应
利用矩张量反演能够获取介质破裂的震源机 用也离不开其他相关学科技术发展的支撑。
制解、震源参数及震源破裂能量等信息,其在岩石 此外,在矩张量分解方面,通常将其分解为
力学室内试验及工程中应用已久,是一种实用且用 ISO、DC 和 CLVD 成分,并用其相对百分比表征震
途广泛的理论分析工具,但在国内岩石力学界还属 源的破裂机制,但往往其并非具有唯一性,甚至某
一门新的分支学科,有许多相关课题值得深入探索 些情况下该分解方法可能失效,如介质内的某些震
研究,如(1)在单轴或者三轴压缩条件下不同岩性 源只产生了剪切波,则各向同性部分就不存在,无
的岩石,研究随轴向应力或者围压的增大其内部裂 法进行矩张量的分解。对于室内声发射试验而言,
纹的时空演化机制、裂纹的动态演化与载荷之间的 短时间内产生成千上万个震源事件,因此完全有可
相互作用关系等;(2)利用矩张量反演研究隧道爆 能丢失许多震源机制信息,进而产生试验误差。在
破、开挖等活动导致的次生应力场与岩体内部破裂 岩体工程领域,重要震源机制信息的丢失会影响岩
(3)深化矩张量理论,
机制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爆、突水等灾害的监测预警,给人员及设备安全、
获取震源随时间变化的破裂机制信息,对研究复杂 企业效益等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更优的分解
地应力环境下介质内部微破裂深层次的孕育演化机 和表征方法仍值得探索。
制有所帮助。利用矩张量反演对以上科学问题的探
8 结 论
索研究,有助于解释金属矿山矿柱、煤矿采场顶板
等的变形失稳机制,同时深部岩体工程环境存在“三 (1)通过矩张量反演可以得到岩石内部裂纹的
高一扰动”问题,利用矩张量反演探索深部岩体工程 时空演化机制,使人们对岩体内部裂纹的萌发、孕
灾害的孕育演化机制,且可联合 DFN 技术构建岩 育、延伸和贯通等过程有一个较为直观的认识。目
体内部大型破裂网络模型,对其内部破裂进行三维 前矩张量主要包括绝对矩张量法、相对矩张量法以
立体化观测和分析,结合其他理论方法为岩爆等深 及混合型矩张量法 3 种反演方法,其中混合型矩张
部岩体动力灾害的动态调控、巷道支护设计及采场 量反演法综合了前两种反演法的优点,提高了反演
地压管理等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结果的稳健性和可靠性,是目前在微震矩张量震源
由于在复杂环境条件下介质模型难以准确地 机制研究领域的主要方法。
获取,使得混合型矩张量反演法较其他两种反演法 (2)矩张量反演方法在岩体工程中的应用表明,
在该种条件下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会因震源定位 基于微震(声发射)震源定位方法,矩张量反演不仅
精度的不足和震动波信号处理不到位等产生的误差 能对水压致裂过程微裂纹的产生和扩展进行监测和
对其反演结果精度造成影响,若要提高其在岩体工 控制,采用相似模拟试验确定地下工程非稳定区进
程中的反演精度,基本思路是建立详细准确的三维 而指导现场工程灾害预防,还能通过矩张量反演研
介质模型、提高信噪比及研究更为精确有效的波形 究爆破、开挖等活动导致的次生应力场与岩体内部
分析算法等,或者提出其他新的更适用于复杂环境 震源机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等,矩张量反演理论
[7173]
条件下的矩张量反演方法,如 Šílenỳ 等 提出的 在岩土工程领域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广应用。
INPAR(INdirect PARameterization)矩张量反演法, (3)由于噪音、不精确的速度结构模型及不合
该方法主要利用震动波相干信号部分进行矩张量震 理的传感器布设等因素导致目前矩张量在反演精度
源参数的反演,且成功地应用于火山、冰川及应力 方面不够理想,矩张量反演法在岩体工程领域内的
复杂的矿山等岩体工程环境中。目前水压致裂工程 成熟应用还需在传感器布设、噪音滤除及矩张量反
监测井成本较高,为了控制成本,一般情况下只允 演理论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
许布设一条监测井,该条件下传感器无法进行多阵
参 考 文 献
列布设,为提高震源定位和矩张量反演精度,可通
过数值模拟、
室内试验等优化传感器阵列布设方位、 [1] GILBERT F. Excitation of the normal modes of the Earth
[74]
布设孔径等参数,找寻最优方案达到所需要求 , by earthquake sources[J]. Geophysical Journal
在采矿及隧道等人员活动频繁的场所,如果能获取 International, 1971, 22(2): 223-226.
最优的传感器布设参数配比,则既能保障安全生产, [2] AKI K, RICHARDS P G. Quantitative seismology:
16 岩 土 力 学 2016 年

Theory and methods[M]. New York: FREEMAN W H, inversion[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olid
1980. Earth), 1986, 91(B1): 531-547.
[3] GROSSE C U, FINCK F.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16] DZIEWONSKI A M, CHOU T A, WOODHOUSE J H.
fracture processes in concrete using signal-based acoustic Determinat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parameters from
emission techniques[J]. Cement and Concrete waveform data for studies of global and regional
Composites, 2006, 28(4): 330-336. seismicity[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olid
[4] REINHARDT H W, XU S. Experimental determination Earth), 1981, 86(B4): 2825-2852.
of KIIc of normal strength concrete[J]. Materials and [17] OHTSU M. Acoustic emission theory for moment tensor
Structures, 1998, 31(5): 296-302. analysis[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Nondestructive
[5] GRAHAM C C, STANCHITS S, MAIN I G, et al. Evaluation, 1995, 6(3): 169-184.
Comparison of polarity and moment tensor inversion [18] FORD S R, DREGER D S, WALTER W R. Identifying
methods for source analysis of acoustic emission data[J]. isotropic events using an improved regional mo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tensor inversion technique[R]. California: California
Sciences, 2010, 47(1): 161-169. University Berkeley, 2007.
[6] FOROUHIDEH F, EATON D W. Microseismic [19] MANTHEI G, EISENBLÄTTER J, DAHM T. Moment
monitoring: Insights from moment tensor inversion[J]. tensor evaluation of acoustic emission sources in salt
Bulletin De La Société Géologique De France, 2007, rock[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01,
178(2): 149-157. 15(5): 297-309.
[7] VAVRYČUK V. Inversion for parameters of tensile [20] TRIFU C I, ANGUS D, SHUMILA V. A fast evaluation
earthquakes[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olid of the seismic moment tensor for induced seismicity[J].
Earth), 2001, 106(B8): 16339-16355.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00,
[8] FEIGNIER B, YOUNG R P. Moment tensor inversion of 90(6): 1521-1527.
induced microseisnmic events: Evidence of non-shear [21] DAVI R, O'BRIEN G S, LOKMER I, et al. Moment
failures in the -4<M<-2 moment magnitude range[J]. tensor inversion of explosive long period events recorded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1992, 19(14): 1503- on Arenal volcano, Costa Rica, constrained by synthetic
1506. tests[J]. Journal of Volcanology and Geothermal
[9] BAKER C, YOUNG R P. Evidence for extensile crack Research, 2010, 194(4): 189-200.
initiation in point source time-dependent moment tensor [22] NICKNAM A, ABBASNIA R, BOZORGNASAB M, et
solutions[J].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l. Synthesizing the 2004 Mw 6.2 Kojour earthquake
America, 1997, 87(6): 1442-1453. using empirical Green’s function[J]. Asian Journal of
[10] MICHAEL K, ORLANDO T, THORNTON M. Us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2009, 2(3): 119-134.
automatic moment tensor inversion in real time [23] OHTSU M. Simplified moment tensor analysis and
microseismic imaging[C]//Unconventional Resources unified decomposition of acoustic emission source:
Technology Conference(URTEC). Texas: Society of application to in situ hydrofracturing test[J]. Journal of
Petroleum Engineers, 2015. Geophysical Research(Solid Earth), 1991, 96(B4):
[11] VAVRYČUK V. Moment tensor decompositions 6211-6221.
revisited[J]. Journal of Seismology, 2015, 19(1): 231- [24] FUKUNAGA Y, KISHI T. Progress in acoustic emission
252. III[C]//Proceedings of the 8th International Acoustic
[12] KNOPOFF L, RANDALL M J. The compensated Emission Symposium. Tokyo: The Japanese Society for
linear-vector dipole: A possible mechanism for deep Non-Destructive Inspection, 1986.
earthquakes[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970, [25] ENOKI M, KISHI T. Theory and analysis of deformation
75(26): 4957-4963. moment tensor due to microcracking[J]. International
[13] FINCK F, KURZ J H, GROSSE C U, et al. Advances in Journal of Fracture, 1988, 38(4): 295-310.
moment tensor inversion for civil engineering[C]// [26] DAHM T. Relative moment tensor inversion based on ray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Non–destructive Testing in theory: theory and synthetic tests[J]. Geophysical
Civil Engineering. Berlin: [s.n.], 2003. Journal International, 1996, 124(1): 245-257.
[14] CESCA S, ROHR A, DAHM T. Discrimination of [27] ANDERSEN L M. A relative moment tensor inversion
induced seismicity by full moment tensor inversion and technique applied to seismicity induced by mining[Ph D
decomposition[J]. Journal of Seismology, 2013, 17(1): thesis D]. Johannesburg: 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
147-163. Johannesburg, 2001.
[15] SIPKIN S A. Interpretation of non-double-couple [28] SELLERS E J, KATAKA M O, LINZER L M. Source
earthquake mechanisms derived from moment tensor parameters of acoustic emission events and scaling with
增刊 1 吴顺川等:岩体破裂矩张量反演方法及其应用 17

mining-induced seismicity[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A path to understanding frac growth[J]. The Leading
Research(Solid Earth), 2003, 108(B9): 2418-2425. Edge, 2010, 29(3): 320-324.
[29] HUDSON J A, PEARCE R G, ROGERS R M. Source [42] FISCHER T, HAINZL S, JECHUMTALOVA Z, et al.
type plot for inversion of the moment tensor[J]. Journal Microseismic signatures of hydraulic fracture propagation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olid Earth), 1989, 94(B1): in sediment formations[C]//Thirty-Third Workshop on
765-774. Geothermal Reservoir Engineering. Stanford: Stanford
[30] RIEDESEL M A, JORDAN T H. Display and assessment University, 2008.
of seismic moment tensors[J]. Bulletin of the [43] GUEST A, SETTARI T. Numerical model of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989, 79(1): 85- microseismicity in hydrofracturing: our prediction for
100. seismic moment tensors[C]//GeoCanada 2010–Working
[31] TAPE W, TAPE C. A geometric setting for moment with the Earth. Canada: [s.n.], 2010.
tensors[J].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2012, [44] ABDULAZIZ A M. Microseismic imaging of
190(1): 476-498. hydraulically induced-fractures in gas reservoirs: A case
[32] BUSETTI S, JIAO W, RECHES Z. Geomechanics of study in Barnett shale gas reservoir, Texas, USA[J]. Open
hydraulic fracturing microseismicity. part 1. Shear, hybrid, Journal of Geology, 2013, 5(3): 361-369.
and tensile events[J]. AAPG Bulletin, 2014, 98(11): 2439 [45] DERSHOWITZ W S, LA POINTE P R, DOE T W.
-2457. Advances in discrete fracture network modeling[C]//
[33] BUSETTI S, RECHES Z. Geomechanics of hydraulic Proceedings of the US EPA/NGWA Fractured Rock
fracturing microseismicity: part 2. Stress state Conference. Portland: [s.n.], 2004.
determination[J]. AAPG Bulletin, 2014, 98(11): 2459- [46] YU X, RUTLEDGE J, LEANEY S, et al. Discrete
2476. fracture network generation from microseismic data using
[34] PEARCE R G, ROGERS R M. Determination of Moment-Tensor constrained Hough transforms[C]//SPE
earthquake moment tensors from teleseismic relative Hydraulic Fracturing Technology Conference. Texas:
amplitude observations[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 2014.
Research(Solid Earth), 1989, 94(B1): 775-786. [47] URBANCIC T I, BAIG A, GUEST A, et al. Utilizing a
[35] JULIAN B R, MILLER A D, FOULGER G R. moment tensor derived discrete fracture network to assess
Non-double-couple earthquakes. 1. Theory[J]. Reviews of permeability and stimulated reservoir volume (SRV)[C]//
Geophysics, 1998, 36(4): 525-549. Third EAGE Passive Seismic Workshop. Greece:
[36] BOWERS D, HUDSON J A. Defining the scalar moment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Geoscientists & Engineers,
of a seismic source with a general moment tensor[J]. 2011.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999, [48] 靖洪文, 李元海, 许国安, 等. 深部巷道破裂围岩位移
89(5): 1390-1394. 分析[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6, 35(5): 565-570.
[37] FORD S R, DREGER D S, WALTER W R. Identifying JING Hong-wen, LI Yuan-hai, XU Guo-an, et al. Analysis
isotropic events using a regional moment tensor of displacement of broken surrounding rock of deep
inversion[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olid roadway[J].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Earth), 2009, 114(B0): B1306. Technology, 2006, 35(5): 565-570.
[38] FOULGER G R, JULIAN B R, HILL D P, et al. [49] 谢和平. 矿山岩体力学及工程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Non-double-couple microearthquakes at Long Valley 中国工程科学, 2003, 5(3): 31-38.
caldera, California, provide evidence for hydraulic XIE He-ping. Review and prospect of mechanics of
fracturing[J]. Journal of Volcanology and Geothermal jointed rock masses and its applications[J]. Engineering
Research, 2004, 132(1): 45-71. Science, 2003, 5(3): 31-38.
[39] ROSS A, FOULGER G R, JULIAN B R. Source [50] 何满潮, 谢和平, 彭苏萍, 等. 深部开采岩体力学研
processes of industrially-induced earthquakes at The 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5, 24(16): 2803-2813.
Geysers geothermal area, California[J]. Geophysics, 1999, HE Man-chao, XIE He-ping, PENG Su-ping, et al. Study
64(6): 1877-1889. on rock mechanics in deep mining engineering[J].
[40] WALTER F, CLINTON J F, DEICHMANN N, et al.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Moment tensor inversions of icequakes on 2005, 24(16): 2803-2813.
Gornergletscher, Switzerland[J]. Bulletin of the [51] 沈明荣, 陈建峰. 岩体力学[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09, 99(2A): 852- 社, 2006.
870. SHEN Ming-rong, CHEN Jian-feng. Rock mass
[41] BAIG A, URBANCIC T. Microseismic moment tensors: mechanics[M]. Shanghai: Tongji University Press, 2006.
18 岩 土 力 学 2016 年

[52] LASOCKI S, IDZIAK A. Dominant directions of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999,
epicenter distribution of regional mining-induced 89(3): 733-741.
seismicity series in Upper Silesian Coal Basin in [63] KEMENY J, KO T Y, JEON S. Fra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Poland[J]. Pure & Applied Geophysics, 1998, 153(1): rocks under shear loading[J]. KSCE Journal of Civil
21-40. Engineering, 2014, 18(3): 760-764.
[53] ALCOTT J M, KAISER P K, SIMSER B P. Use of [64] RODRIGUEZ I V, GU Y J, SACCHI M D. Resolution of
microseismic source parameters for rockburst hazard seismic-moment tensor inversions from a single array of
assessment[J]. Pure & Applied Geophysics, 1998, receivers[J].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153(1): 41-65. America, 2011, 101(6): 2634-2642.
[54] 刘建坡. 深井矿山地压活动与微震时空演化关系研究 [65] EATON D W. Resolution of microseismic moment
[博士学位论文 D]. 沈阳: 东北大学, 2011. tensors: A synthetic modeling study[C]//2009 SEG
LIU Jian-po. Studies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seism Annual Meeting. Houston: Society of Exploration
time-space evolution and ground pressure[Ph. D thesis D]. Geophysicists, 2009.
Shenyang: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2011. [66] VAVRYČUK V. The amplitude moment tensor
[55] KÜHN D, VAVRYČUK V. Determination of full inversion—Program AMT[M]. Prague: Institute of
moment tensors of microseismic events in a very Geophysics, 2009.
heterogeneous mining environment[J]. Tectonophysics, [67] WALLACE T C. A reexamination of the moment tensor
2013, 589(2): 33-43. solutions of the 1980 Mammoth Lakes earthquakes[J].
[56] 柴金飞, 金爱兵, 高永涛, 等. 基于矩张量反演的矿山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olid Earth), 1985,
突水孕育过程[J]. 工程科学学报, 2015, 37(3): 267- 90(B13): 11171-11176.
274. [68] LARSEN S C, SCHULTZ C A. ELAS3D: 2D/3D elastic
CAI Jin-fei, JIN Ai-bing, GAO Yong-tao, et al. Water finite-difference wave propagation code[R]. America:
inrush inoculation process in mines based on moment 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 1995.
tensor inversion[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Science, [69] BULANT P. Sobolev scalar products in the construction
2015, 37(3): 267-274. of velocity models: Application to model hess and to
[57] 明华军, 冯夏庭, 陈炳瑞, 等. 基于矩张量的深埋隧洞 SEG/EAGE salt model[J]. Pure & Applied Geophysics,
岩爆机制分析[J]. 岩土力学, 2013, 34(1): 163-172. 2002, 159(7): 1487-1506.
MING Hua-jun, FENG Xia-ting, CHEN Bing-rui, et al. [70] SHIDDIQI H A, MUCHLIS V A, NUGRAHA A D, et al.
Analysis of rockburst mechanism for deep tunnel based Full moment tensor inversion and 3-D seismic velocity
on moment tensor[J].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2013, structure analysis of microearthquake data in the ‘WY’
34(1): 163-172. geothermal field[C]//World Geothermal Congress.
[58] 明华军, 冯夏庭, 张传庆, 等. 基于微震信息的硬岩新 Melbourne: [s.n.], 2015.
生破裂面方位特征矩张量分析[J]. 岩土力学, 2013, [71] ŠÍLENỲ J, PANZA G F. Inversion of seismograms to
34(6): 1716-1722. determine simultaneously the moment tensor components
MING Hua-jun, FENG Xia-ting, ZHANG Chuan-qing, and source time function for a point source buried in a
et al. Moment tensor analysis of attitude characterization horizontally layered medium[J]. Studia Geophysica et
of hard rock newborn fracture surface based on Geodaetica, 1991, 35(3): 166-183.
microseismic information[J].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72] ŠÍLENỲ J, PANZA G F, CAMPUS P. Waveform
2013, 34(6): 1716-1722. inversion for point source moment tensor retrieval with
[59] BISCHOFF M, CETE A, FRITSCHEN R, et al. Coal variable hypocentral depth and structural model[J].
mining induced seismicity in the Ruhr area, Germany[J].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1992, 109(2): 259
Pure and Applied Geophysics, 2010, 167(1-2): 63-75. -274.
[60] HEIMANN S. A robust method to estimate kinematic [73] ŠÍLENỲ J. Earthquake source parameters and their
earthquake source parameters[PhD thesis D]. Hamburg: confidence regions by a genetic algorithm with a
University of Hamburg, 2011. ‘memory’ [J].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1998,
[61] PELZING R. Untersuchungen zur Ortung von Herden 134(1): 228-242.
seismicsher Ereignisse, dagestellt an Beispielen aus einem [74] ZHAO X P, REYES-MONTES J R, YOUNG R P.
Stationsnetz im Ruhrbergbautgebiet[PhD thesis D]. Analysis of the stability of source mechanism solutions
Bochum: Ruhr University, 1978. for microseismic events from different receiver
[62] WANG R. A simple orthonormalization method for stable configurations[C]//76th EAGE Conference & Exhibition
and efficient computation of Green's functions[J]. 2014. Amsterdam RAI: [s.n.], 201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