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6

1、变刚度调平设计方法的适用范围是哪些?

2、二桩承台按深受弯构件来算,比以前计算的配筋要大很多啊
D500 的桩,桩距 3.5D,单桩承载力特征值 1500kN,承台高度 1300,配筋 4400,比以前
的配筋量要大 50%;
D800 的桩,桩距 3.5D,单桩承载力特征值 4300kN,承台高度 2300,配筋 12500,比以
前的配筋量要大一倍多;
计算过程中,承台高度对钢筋量影响不大。如果桩距增大一些,对配筋量也是影响很小。
这样子出图的话和以前的项目差别很大,不知道大家计算情况怎么样,欢迎讨论。

月底要出图,同样碰到这个问题。
1.钻孔桩 3D=3*800=2400,承台厚 h=2300,lo=1.15ln=2024,满足混凝土规范 10.7.3 条
中 lo<h 时取内力臂 z=0.6lo 的规定,所以内力臂只有 z=1214;而按普通梁计算时,内力
臂一般可以取到 0.9ho=1958,如此同样弯矩情况下,按深梁计算的配筋面积就是
1958/1214=1.6,明显大了很多。以前的桩基规范也仅是要求按梁计算,新桩基规范不仅引
起思维上的改变,同时也引起了一个突变,尤其对已经按老桩基规范出过图的同一个项目。
2.楼上的“配筋大,如果排除计算步骤错误的可能性的话,还是在梁截面上找找原因吧,
是不是截面偏小?”由 1 中计算过程可以看出,加大梁的高度无益于梁配筋,因为内力臂
是由跨度控制了。

有没有专家高手来帮忙解释下,最好是规范组的权威意见。

承台高度取值太大,二桩承台按梁设计,为了满足抗剪可以加大梁宽,没有必要把梁搞的太高 ,
深梁受力不合理且也不经济.
PWX11:以前的桩基规范也仅是要求按梁计算,新桩基规范不仅引起思维上的改变,同时也
引起了一个突变,尤其对已经按老桩基规范出过图的同一个项目。
------------------------------------------------------------------
1.过去从来没有想过按深梁考虑,今天,看了本帖吓出一身冷汗。
2.重新仔细研究了一下新桩基规范,可没有找到基础按深梁进行计算的条文。不知道
PWX11 从哪得出的结论?
3.今天,由 JCCAD 算了一个双桩承台,跟手算比较(按一般梁计算),结果相同。
4.仔细研究基础的计算,不由怀疑《混凝土规范》深梁的计算方法是否适用于基础?
1). 深梁的条件是 Lo/h<5,在此条件下,如果双桩承台要求按深梁计算成立的话。考虑到,
在桩基规范中:双桩承台并不是按简支梁考虑,而是按倒梁法(即承台悬挑梁)进行计算,
承台悬挑长度 Lt=lo/2, 则 lo/h<5 转化为  lt/h<2.5 ,即要求悬挑长度/梁高<2.5 时, 承
台应按深梁计算。
2). 如果,要求承台悬挑长度/梁高<2.5, 应按深梁计算。那么三桩,四桩,五桩等的悬挑长
度都满足上述条件,都需要按深梁计算了。是否,过去大家的计算的配筋都是错的?
3).另,《基础规范》8.2.7 条要求独立基础,悬挑长度/独立基础高度<=2.5 时,独立基础的
弯矩才可按规范中定义的公式进行计算。否则的话,独立基础的弯矩计算公式是不成立的。
请问:谁按深梁进行计算配筋了?
回楼上的:
1.条文已经看到了(写的挺明确),但是看过之后反而更不明白了。
2.新规范为何只明确规定了柱下独立两桩承台,才按深梁进行计算?
1).柱下独立两桩承台,按深梁进行计算。那么,柱下独立四桩承台,为何不按深梁进行计
算。区别不就是承台宽度不同而已。如果是这样,梁如果加宽一些,是否就不需要按深梁进
行计算了。
2).为何不明确规定条形承台梁(上部为柱、剪力墙、或砌体结构)也按深梁进行计算? 例
如:采用连续三桩承台抬两柱,或砌体结构承台梁。
3. PKPM 系列 JCCAD 都是按一般梁计算柱下独立两桩承台(连箍筋都没有设置),中南标
图集也是按一般梁计算柱下独立两桩承台。相必全国绝大部分工程都是按一般梁进行的计
算,多少年了好像也没有问题(是安全系数大,还是啥原因?)。为何新规范突然如此要
求,是否过去的算法出过许多工程事故不被大家知道?
4.根据新规范 5.9.2 条的规定:两桩条形承台和多桩矩形承台弯矩计算截面取在柱边和承台
变阶处,可按下列公式计算:M=Ni*Yi。实际上都是按悬臂构件进行的计算,两者并没有本
质的区别。如果非要将其比作是深梁,反不如说是牛腿更恰当。

我觉得你对不同承台的破坏机理有点混淆,上部结构为剪力墙、砌体时,承台不是梁式构
件,而是悬臂的板构件,上部结构为柱时,承台的破坏机理与桩的布置方式有关,单排布
置时,如果柱距较大,为一般梁式破坏,如果柱距较小或多排布置,则为类似于独立基础
的板式破坏,这其中有一个临界状态,就是当跨高比小于 5 时单排桩承台所发生的深梁破
坏。我觉得实际这里是一个概念设计的问题,是构造上的计算,以前规范没有明确,现在
明确了一下,提高安全度而已,以前按一般梁做没有事故或很少(反正我没听说过),说
明这里的理论计算是不精确的,因为众所周知,传力体系中,越是后面的构件,安全储备
越高,何况两桩承台的受力一般都不大,所以没按深梁做的同志大可不必失眠。规范的每
一次修订都是安全度的一次提升,按新规范不满足的,不能说一定就会坏了,只是安全储
备少一点而已。别忘了,结构设计其实是概率设计。
此外,新桩基规范的该条措辞是不严谨的,正文中没有提跨高比,而且是‘应’,条文说
明要却房宽了条件,指出跨高比小于小于 5 的条件,并且是‘宜’,个人人为按照条文说
明的思想,不论两桩还是三桩还是五六七八桩,关键看跨高比,跨高比小于 5,宜按深梁
做,否则就按一般梁设计。以前不按深梁设计,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举个例子,混凝土规范
现在最小配筋率提高了,那么按老规范设计的改造项目,简支板边的配筋不满足新规范怎
么办?你会考虑加固吗?我认为没有必要,一个道理。
1.对新桩基规范该条的规定,安全度放大一些,本人并不反对。
2.但是总感觉直接将混凝土规范中的深梁规定引用到基础上不是特别合适(或者说没有交
代清楚)。而且让设计人在实际工程的把握上有些模糊不清,很容易产生不同的意见。
3.例如:
  1).双桩单柱承台,桩(d=400)间距 1200mm,柱 300x300, 承台梁 600(宽)x800
(高),按新规范深梁执行很清楚。
  2). 四桩单柱承台,桩(d=400)间距 1200mm 正方形布置,柱 300x300, 承台板
2000mmx2000mm(宽)x800(高),根据新规范相必应按一般的板布置(同一般梁)。
4. 现在,仍采用四桩单柱(单片剪力墙)承台,只是柱截面改为 300x1800(宽度同承
台),其它按上面第 3 -2)条布置。
   1).角度一: 既然不是双桩承台,想必应按板(同一般梁)配筋。
   2).角度二:考虑柱、剪力墙长边与承台同宽,承台受力为单向板。可以将该承台一分为二,
即变成两个:两桩单柱(单片剪力墙)承台,桩(d=400)间距 1200mm,柱(单片剪力
墙)300x900, 承台板 2000mmx1000mm(宽)x800(高)。是否受力与深梁类似?
两桩承台,又回到解放前了。我不知道是进步还是落后:
1。上个世界 90 年代前后,针对两桩承台按照混凝土规范计算所得承台厚度远大于三桩等
承台的情况,全国尤其是广东、上海等地对两桩承台做了不少的研究。当时各地有不少论著
发表。
2。在此基础上,桩基承台设计规程颁布实施。目前为止,该规程依然有效。
3。目前的按照新规范设计方法,回到了 90 年代以前。
PUMPA 兄
不同承台的破坏机理:
1、上部结构为剪力墙、砌体时,承台不是梁式构件,而是悬臂的板构件。2、上部结构为柱时,
承台的破坏机理与桩的布置方式有关,单排布置时,如果柱距较大,为一般梁式破坏,如
果柱距较小或多排布置,则为类似于独立基础的板式破坏,这其中有一个临界状态,就是
当跨高比小于 5 时单排桩承台所发生的深梁破坏。
那么第一种“悬臂的板构件”如何计算?
今天中午跟同事们也探讨了两桩承台配筋的问题,后来仔细研究规范,我们老大得出的结
论如下:新版《桩基规范》的第 4.2.3-2 条,是写在第 4.2 节也就是承台构造这一节里面的,
即要求两桩承台的配筋构造要满足《砼规》中深受弯构件的配置要求,而不是要求按照深受
弯构件计算。
    这一点可以由新版《桩基规范》的 5.9.2-1 两桩承台计算部分可以看出来,两桩承台的受
弯计算部分跟旧版《桩基规范》是一模一样的,跟《砼规》的 10.7.3 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部分没有关系(若按《砼规》此处公式计算,内力臂将会减小不少,配筋自然就加大了)。
改变的只是构造,也就是说承台底部配筋跟旧规范一样(见《砼规》表 10.7.13,若原先承
台是按 0.2%控制配筋,则底部配筋量不变,若原先是按 0.15%控制配筋,则会比原先稍
大些),但是构造部分水平分布筋增加的量不在少数也是 0.2%而原先根本不用配,箍筋
也要 0.15%。这些都是额外多出来要配的钢筋。
两桩承台按深受弯梁的配筋构造,那是不是还要加 S 拉结筋?

3、《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4.1.1 灌注桩应按下列规定配筋:


4 点  箍筋应采用螺旋式,直径不应小于 6mm,间距宜为 200~300mm;受水平荷载较
大桩基、承受水平地震作用的桩基以及考虑主筋作用计算桩身受压承载力时,桩顶以下 5d
范围内的箍筋应加密,间距不应大于 100mm......

我想知道,对于非地震区(或 6 度区但不需要计算水平地震作用)普通的灌注桩(水平荷
载不大,不考虑主筋的受压作用)桩顶箍筋加密范围如何定?谢谢赐教。

4、08 桩基规范软弱下卧层验算的疑惑
08 桩基规范 5.4.1 条,当为两桩承台(或 3 桩承台)时,应该如何确定 Ao,Bo 呢?
             注:Ao,Bo 为桩群外缘 矩形底面的长、短边边长。但两桩承台(或 3 桩承台)的
桩群外缘围不成矩形底面哪,特别是两桩承台。
谢谢了。

5、在黄土地区设计一座桥梁,河岸很陡,几乎是笔直的,坎有 36m 高,桥台采用钻孔灌注


桩基础,要想桩能正常发挥作用,一般桩距离岸坎要多远才可以啊?
没查到这方面的资料,觉得土皮太薄了肯定不行。8 度区,有这方面经验的请指点一下,谢

如图所示,d 取多少才合适?

6、抗震规范上对桩基础提出要进行竖向和水平有地震力组合作用下的计算
而现在的常规做法是用 pkpm 的 D+L 输出值来进行计算 这种组合没有考虑地震作用,不知
道该怎么准确的计算?还有就是墙下布桩承台梁该如何计算配筋?希望各位赐教 谢谢
为什么这个问题没有人回答?我也很想知道桩基础如何考虑地震作用。
楼主的第二个问题:承台梁考虑受弯,受剪。计算模型可以将桩作为支座,考虑承台梁承
受上部墙体的均布荷载作用。考虑受剪,可以将桩的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作为剪力值。
一般做法是 JCCAD 计算

抗震规范上对桩基础提出要进行竖向和水平有地震力组合作用下的计算
而现在的常规做法是用 pkpm 的 D+L 输出值来进行计算 这种组合没有考虑地震作用,不知
道该怎么准确的计算?
这种做法本身就值得商榷。
如果不用 JCCAD 继续后续的基础设计,我们一般习惯提取 Nmax 组合、Mmax 组合等柱底
内力组合进行基础计算,取其不利值。

有点跑题,谈一下多层的桩基抗震
1/不是所有建筑桩基础必须进行抗震设计,抗规 4.4.1 条。当然,高层建筑桩基础必须进行
抗震设计。
2/D+L 的方法不是通常的做法,而是有可能是错误的做法。对参考 4.4.1 条,多层桩基础可
以不考虑抗震设计(这个有点问题),仅仅是 D+L 是不完整的,还有风荷载,并且,按常
规,即使不考虑水平荷载(作用)解超静定结构,柱脚仍然存在弯矩,故,如 3 楼所述,
应该包括多种组合下的最不利情况,有可能出现 N 不是最大,M 也不是最大的组合控制基
础底面积的情况。抗规对多层桩基可不考虑抗震,而桩基 3.1.3.6 条“对于抗震设防区的桩
基应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并未指出是多层还是高层,个人觉得多层应该是考虑抗震的。
其次,对多层建筑,如果是单柱单桩,不考虑地震的话,当地震时候柱脚弯矩由谁来承担?
仅仅靠系梁就能平衡柱脚弯矩,从接触到的工程来看是不现实的。

7、1.规范 5.4.6.2.1)"抗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这个"标准值"和"特征值 Ra"是什么关系?是


2Ra 吗?
2.规范 5.4.6.1 甲\乙级桩基极限承载力只能通过抗拔试验确定,那么设计时,是否还是用 估
算公式(5.4.6-1)计算?
3.群桩分整体式破坏和非整体式破坏,那么设计者如何选用计算公式?因为无法在事前判断
破坏模式啊?
4.规范 6.2.1-6 条,是否只要"地下水位较高"就不得选用人工挖孔桩?"有承压水的........层"后
面这些条件是否需要同时满足?

1. 由桩基规范第 5.4.5 条可知答案,这里没有 Ra;


2. 是的,但一定要在试桩后方可大面积施工,如果抗拔试验结果显示抗拔承载力不足应更改
设计;
3. 按整体式破坏和非整体式破坏两种模式进行验算,设计取不利的小值,这一点在条文说明
也有论述.
4. 生命最珍贵,不允许出现任何危及生命的可能,所以有其一就不要铤而走险.

8、最近做一单层工业厂房,设 100t 吊车,排架结构。基础采用人工挖孔桩,一柱一桩,桩


是否按压弯构件考虑?由于排架厂房柱底弯矩很大,如按此弯矩进行桩身配筋,配筋非常
大。请教是否应考虑桩周土的约束,进行一定的折减?总觉得此种桩的抗弯计算与基坑支
护中护坡桩的抗弯计算有所不同。

单桩本身不能抗弯。抗弯是通过多桩承台来实现,将弯矩转化成各桩的竖向力。如果是一柱
一桩基础,应设置拉梁来抗弯。

9、水平力作用下单桩(桩顶铰接)承载力计算问题
1.根据<桩基规范>附录 C.0.3-1 第 8 条:C1=a*Mo/Ho, 其中 C1 分正负号,请问:Ho,Mo 的正
负号如何确定?
2.附录 C.0.3-5:C1 越小(由正---负) ,Dii 越小.则附录 C.0.3-1 第 8 条:Mmax=Ho/Dii, 越大.
3.根据:附录 C.0.3-1, 个人理解似乎应该是:
   1). 当 Ho 或 Mo 产生的桩的受拉边一致时,Ho,Mo 同号.个人理解:桩身弯矩较大.但按公式
计算偏小.
   2). 当 Ho 或 Mo 产生的桩的受拉边不一致时,Ho,Mo 反号.个人理解:桩身弯矩较小.但按公
式计算偏大.
两者正好相反,请问:应该如何解释.
1. M=100kN.m, H=-50kN, a=0.43, 附录 C.0.3-1 第 8 条得 C1=-0.869, 查附录 C.0.3-
5:Dii=0.193,则 Mmax=-259kN.m
2. M=100kN.m, H=50kN, a=0.43, 附录 C.0.3-1 第 8 条得 C1=0.869, 查附录 C.0.3-
5:Dii=1.147,则 Mmax=35kN.m
3.个人理解:当 Ho 或 Mo 产生的桩的受拉边一致时,桩身弯矩应较大.否则,相反.为何,按规范
正好相反.

1、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的 4.2.3 第 2 条,“柱下独立两桩承台,应按现行国家
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中的
深受弯构件配置纵向受拉钢筋、水平及竖向分布钢筋。"——不知两桩承台面的钢筋如何设置?
难道按最小配筋率 0.2%构造配置?但该柱下独立两桩承台深受弯构件是悬臂或简支构件
哦。

2、新《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的表 5.3.12:“自地面算起的液化土层深度
dL(m)”,真不知 dL 是自地面算到 “该液化土层的层面?还是该液化土层厚的中部?还是
该液化土层的底部?”

3、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5.3.9  桩端置于完整、较完整基岩的嵌岩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由桩周土总极限侧阻
力和嵌岩段总极限阻力组成。当根据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时
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本工程钻孔灌注桩基础,桩径 1 米,桩端穿过 2 米厚的强风化粉砂质泥岩,进入中风


化粉砂质泥岩 0.5 米,总入土深度 21 米。

  问题:强风化粉砂质泥岩这层,应归入 Qsk (5.3.9-2)的计算公式,还是归入 Qrk


(5.3.9-3)的计算公式?还是 Qsk 和 Qrk 的计算公式均不计入“强风化粉砂质泥岩”这层?

无论怎样,桩侧阻力还是按 Qsk (5.3.9-2)的计算公式,桩端阻力按 Qrk (5.3.9-3)的计算公


式。强风化粉砂质泥岩这层位于桩身周侧,怎么可能用端阻力公式去算呢?

“强风化粉砂质泥岩这层位于桩身周侧,怎么可能用端阻力公式去算呢?” ——那就是计
入 Qsk (5.3.9-2)的计算公式,但 Qsk 的注释为“桩周土”,而“强风化粉砂质泥岩”为
“岩”哦?
  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对于“摩擦端承桩”、“端承摩擦桩”,桩端阻力占(桩侧阻力
+桩端阻力)总阻力的多少比例才归入端承摩擦桩?同理,桩侧阻力占(桩侧阻力+桩端
阻力)总阻力的百分之几,才归入摩擦端承桩?规范对于这个所占的比例值问题没有明确。

1.“岩”就是岩石,是地基土的一种,穿透了就应该作为桩侧阻力去计算,无论如何也不可
能作为端阻力去计算。(基本常识)
2.我觉得对于这个所占的比例值应该在 75%以上。(个人意见)
嵌岩深度是按进入强风化开始计算还是进入中风化开始计算?
4 楼正解(穿透了就应该作为桩侧阻力去计算)

8a、新桩基规范,第 22 页,4.2.1 条 1.墙下条形承台梁……    2.墙下布桩的剪力墙


结构的筏形承台……
不知“墙下条形承台梁” 与 “墙下布桩的剪力墙结构的筏形承台”,这两“承台”在
配筋构造、受力计算上具体有什么区别呢?特别是受力计算上。
 

8b、边坡上建房,坡顶最小的安全距离
一 7F 砖混结构工程,建于岩质边坡坡顶,由于原场平时削坡过多,建筑外墙于坡边 1m,边坡
30m,破裂角 60 度,地勘用浅基础,
各位出出主意,如何做基础设计.
外排可否采用桩基础?
我也想知道,现在只有 GB50007-2002 中 5.4.2 有提到,其他规范包括 JGJ94-2008 都是语
焉不详,只是说要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8c、我在计算群桩沉降时发现些问题:
         1  桩基规范 JGJ94-2008 上 5.5.6       等效作用面积为承台投影面积,为什么没考虑摩
擦桩的扩散,
         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5-2002 附录 R   实体基础支撑面积分扩散跟
不扩散两种,即摩擦桩和端承桩
         3  沉降计算经验系数两处取值差别较大
   上面问题不知道如何取值,两种计算差别较大
敬请那位达人帮忙解释下

4、桩基规范 JGJ94-2008 第 5.8.2 条公式(5.8.2-2)中的基桩成桩工艺系数按 5.8.3 采用;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7-2002 第 8.5.9 条公式(8.5.9)中的工作条件系数;
两个系数有比较大的差异。例如对于 干作业非挤土灌注桩,按桩基规范娶 0.9,而按地基规
范取 0.6~0.7
本人观点应该按照桩基规范取值。看地基规范的条文说明,是参照上海规范制定的。这样理
解对吗?
另请问,桩基规范是行业标准,地基规范是国家标准。从法律效力的角度讲,是不是行业
标准高于国家标准?

5、针对条文 5.4.1,在条文说明中第 4)点,说:考虑到承台底面以上土已挖除且可能和土


体脱空,因此修正深度从承台底部计算至软弱土层顶面。
本人认为此条并无道理,因为深度修正与承台上是否有土无关,而是与承台周边的土有关,
参考施书图 7.4.3(2009 版)中关于深度修正的解释。
希望听听大伙的理解。

根据俺看得书,应该不光是是与承台周边的土有关,还有土的抗剪强度跟破坏形式有关,可能
规范是偏安全的考虑吧
而且,你说的这种破坏形式也是比较片面的,有好几种破坏形式的,你说的那种好像叫做"整体
剪切破坏".
条文说明中说的是“承台底面以上土”,包括承台周边土,符合承载力深度修正原理,有
什么问题吗?
顺便问一下公式 5.4.1-2 中写的是扣除实体基础总极限侧阻力的 3/2,但是后面的条文却写的
是"扣除其 3/4 而不是 1/2",请问哪个正确的,是不是应该是 3/4 啊?

8c、对于4桩承台,2米*2米,桩直径400,上面是550*1350的大柱子,对
于长边方向,柱子边已经出了边桩的范围,想问两个问题:1.这个方向是不是不考虑剪切
计算,按规范公式计算的结果,由于距离是负数,那个剪切系数取的都是最小值,还考虑
剪切的计算,个人认为不用了把?2.该承台是不是画不出冲切锥体,按规范公式计算的结
果,由于距离是负数,那个冲切系数取的都是最小值,还能画出冲切锥体,个人认为不用
考虑?3.这个方向的抗弯钢筋就是构造配?

这个问题在高层剪力墙布桩的时候经常遇到,规范给出的正正经经的柱下桩基承台计算模
型,有很多问题需要再认识在探讨。我给出我自己的计算方法,老总也同意。1,沿着柱子
短边的剪切就不用考虑了吧,但是沿着柱子长边,桩对承台的剪切要算够。2,冲切还是存
在的,冲切锥体一个面是到了柱边,冲跨比为从桩边到柱边的长度与承台有效高度之比,
一个面应该取桩向上 45 度扩散后形成的一个面,冲跨比为 1,值得注意的是,此方向如果
两个桩都向上扩撒 45 且有重叠区域,则冲切面得高度只可计算到这两个相交冲切面得交线
处,因为混凝土只能破坏一次嘛。3,沿着柱子短边的承台配筋取 0.15%截面面积,适当配
点构造筋。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自己也准备在这这方面做点有限元分析。

8d、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2008 5.9.2 条第 2 点中,三桩承台正截面受弯计算 C 的取值圆


柱时 C=0.8d,,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8.5.16 第二点中圆柱时 C=0.866d.究竟以哪本规范
为准?
8e、基础的抗震措施的疑问
一般而言基础没有延性要求,所以没有抗震措施的要求,
我的疑问是,
桩基础中如果基础梁、承台梁、承台等下土层为:
可液化土、软土、湿陷性土、欠固结土等可能与上部基础脱开的土层时,
基础梁、承台梁,承台等基础构件作为上部结构的转换构件,应该有延性要求,
各位大侠,如何处理这个问题,谢谢!

关于基础结构的抗震措施中与桩基相关的问题查找了一些资料,比较零散,现归纳如下:
  1.李国胜编著的《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优化与合理构造(附实例)》(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2008.12)一书的第三章问题 9--地下室的基础梁可不考虑延性:
    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第 8.4.10 条规定:有抗震设防要求时,
对无地下室且抗震等级为一、二级的框架结构,基础梁除满足抗震构造外,计算时尚应将
柱根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分别乘以 1.5 和 1.25 的增大系数;
    2)、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写的《建筑结构专业技术细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2)第 3.7.8 条规定:条形基础的基础梁以及筏板基础中的基础梁,不需要按照延性
要求进行构造配筋;
    3)、上部结构构件的端部箍筋加密、箍筋弯钩 135 度并加 10d 等抗震措施,均为提高构
件的延性。地下室基础梁、筏板和无梁平板都无侧向位移,无需再考虑延性,均可按非抗震
要求设计,无梁平筏板也不需要按照上部无梁楼板考虑抗震为延性而设置柱间暗梁;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 4.4.4 条及第 4.4.5 条规定:处于液化土中的
桩基承台周围,宜用非液化土填筑夯实,若用砂土或粉土则应使土层的标准贯入锤击数不
小于本章第 4.3.4 条规定的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液化土中桩的配筋范围,应
自桩顶至液化深度以下符合全部消除液化沉陷所要求的深度,其纵向钢筋应与桩顶部相同,
箍筋应加密;
  3.《建筑桩基技术规程》(JGJ94-2008)第 3.4.6 条规定:抗震设防区桩基的设计原则应
符合下列规定:
    1)、桩进入液化土层以下稳定土层的长度(不包括桩尖部分)应按计算确定;
    2)、承台和地下室侧墙周围应采用灰土、级配砂石、压实性较好的素土回填,并分层夯
实,也可采用素混凝土或搅拌流动性水泥土回填;
    3)、当承台周围为可液化土或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小于 40kPa(或不排水抗剪强度小于
15kPa)的软土,且桩基水平承载力不满足计算要求时,可将承台外每侧 1/2 承台边长范围
内的土进行加固;
    4)、对于存在液化扩展的地段,应验算桩基在土流动的侧向作用力下的稳定性;
  4.《建筑桩基技术规程》(JGJ94-2008)第 4.2.6 条、第 4.2.7 条和第 5.3.12 条规定:有抗
震设防要求的柱下桩基承台之间,宜沿两个主轴方向设置连系梁;承台和地下室外墙与基
坑侧壁间隙应灌注素混凝土或搅拌流动性水泥土,或采用灰土、级配砂石、压实性较好的素
土分层夯实,其压实系数不宜小于 0.94;对于桩身周围有液化土层的低承台桩基,当承台
底面上下分别有厚度不小于 1.5m、1.0m 的非液化土或非软弱土层时,可将液化土层中桩的
极限侧阻力乘以土层液化影响折减系数计算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5.对于楼主的问题,当对承台、承台梁周围的地基土(可液化土、软土、湿陷性土、欠固结
土等)采用上述第 2、3、4 条的相关处理措施时,便可保证承台、承台梁不发生侧向位移或
者侧移很小,而在地震作用下当结构不发生位移或者侧移很小时,便可以不考虑其延性;

8f、桩端承载力的问题
请问:
1.由岩石的单轴极限抗压强度是如何推导出桩端承载力特征值的?
2.为什么不同的桩型,桩端承载力不同?这又是如何推导得到的?

8g、小弟在外配合施工,桥梁桩基按嵌岩桩设计,即嵌入中风化 2D(桩径)。现在有一个
承台下面的四根 1.2 米桩基,桩间距 3.2 米,有两根桩基的入岩标高差了 3 米多,请问各位
有经验的高人,提早入岩的那根桩基能否按 2.4 米的嵌岩深度终孔?急盼回答,谢谢

9a、北京地区多层框架基础是否需要做抗震验算?
北京的一个三层框架,无不良地质条件,做独立基础加防水板,按照抗震规范,基础可以
不做抗震验算,但不知道北京地基规范在基础抗震方面有无具体规定,查了一下北京市技
术细则,对于地基的变形验算不考虑风荷载和地震作用,承载力验算没有做出说明。

9b、某实际工程,承台底面正好坐落在液化土层上,承台底面以上覆土厚度大于 1.5 米,参


照桩基规范 5.3.12 条规定,这种情况土层液化折减系数应取 0,即不考虑液化土层的侧阻
力。但该液化土层的厚度有 14 米左右,如果不考虑该土层的侧阻力的话,桩端进入持力层
的厚度就很大,有 5、6 米的样子,桩长势必也较长。实际打桩时,该液化土层是有侧阻力
的,要打入持力层这么深,可行吗?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呢?
望各位同行指教。
承台底面以下换填 1 米厚的非液化土或非软弱土,即可利用液化土层的侧阻力,同时按规范
考虑折减系数.

9c、一种是新桩基规范考虑桩径影响的明德林,另外一种是国标地基规范的明德林,我用
JCCAD 对这两种算法进行了比较,沉降结果相差很大,大家在设计中常选用哪一种?

9d、如何考虑桩侧负摩阻力?
一住宅工程,地上六层砖混结构,采用桩基础,桩长 23 米,地下有 12 米左右的流塑状淤
泥质粘土层。审图意见:判断桩周土产生的沉降是否超过桩沉降,以确定单桩承载力是否
应计入桩侧负摩阻力。
问题 1.如何判断桩周土产生的沉降是否超过桩沉降?
2.如何计算桩侧负摩阻力?
1.关于桩侧负摩阻力的计算原则与方法见桩基规范第 5.4.2~5.4.4 条;
2.虽然桩基规范第 5.4.4 条第 3 款对于中性点深度 ln 给出了常规取值范围,但由于地基土
的工程性质离散性较大,在设计中需要根据当地工程经验确定;
3.我们现在所处地区为东南沿海地区,在 1~2m 地表硬壳层以下为 10~12m 的流塑状淤泥
质粘土层,其下为粘土与含钙质结核粘土互层直至岩石层;至少在目前的设计中,我们还
没有考虑桩侧负摩阻力,这可能与桩基规范的要求还有些距离;

以前的勘察报告,没有提供新填土、淤泥(质)粘土层的负摩阻力,还真的没有精确计算
过,只是适当的留些余地;最近一个工程,地勘提供了具体的桩侧负摩阻力特征值,就算
进去了。

按照桩基规范第 5.4.2~5.4.4 条的要求计算了考虑负摩阻力后的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中


性点深度只能按照规范列表取值,还好承载力满足要求,但是仍不清楚如何计算桩周土产
生的沉降。

10a、到底是嵌岩桩和端承桩?
先做一个六层的框架结构
地基情况复杂,且岩层起伏很大 7m~20 多米
决定还是做桩基
地勘报告提供的岩层数据很好,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达到 30MPa,桩端极限端阻力有
8000KPa
如果按照嵌岩桩的公式来算,
比按照端承桩的公式算出的承载力大很多
到底是按什么桩来算呢?
如果做成嵌岩桩,对构造上有什么要求吗?
比如嵌岩深度,我看规范里只要求 0.4D 和 500mm 中较大值,
可是看论坛中有人说要 1~2D ,这个要求在规范那里提到呢?
嵌岩桩的施工工艺是否要求很高?

嵌岩桩的嵌岩深度规范中未给出明确的有效深度,只给出了 0.4D 和 500mm 的最小嵌岩深


度。
嵌岩桩的施工中要求清底干净,还有护壁的做法都有要求,详请看桩基规范。

10b、结构对不均匀沉降敏感性是如何判别的?
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判定。1.结构对不均匀沉降的敏感程度和结构本身的超静定次数相
关,比如,框架结构比排架结构更容易受到不均匀沉降的影响。2.抵抗不均匀沉降的能力:
a.砖混为脆性不抗拉的材料,自然比钢筋混凝土结构更容易受到影响。b.刚度大的结构比刚
度小的结构更能抵抗不均匀沉降的影响。因此砖混纵墙尽量拉通,不要断开太多;因此在
上部刚度既定的情况下,较软持力层上的地梁圈梁要比常规加大增强;...这些只能从教科
书参考书和实际工作中慢慢理解,不可能在某一本规范里全部包括。
主要有俩种途径:理论分析法和经验统计法
1。理论分析法如楼上所说的一样牵涉到好些内容,如结构、构件的性状,地基土的本构关
系,以及现场的边界条件等;原理则是计算上部结构由于地基差异沉降可能引起的次应力
或拉应力,然后保证次应力或拉应力不超过结构所能承受能力。
2。从实用角度看,经验统计法更现实一些,通过对大量各类已建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和使
用状况调查,然后结合地基地质情况,分类归纳整理,提出容许沉降量控制值。89 版的建
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上好像列出过容许沉降量和容许差异沉降值。

可通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第 5.3.4 条,表格中数值可初步判别结构对


不均匀沉降敏感性,数值大的对结构的敏感性小。反之亦然。

设计人员在填写《岩土工程勘察委托书》时,有一项:建筑物对下沉的敏感要求。对于各种
结构形式应怎样填写?规范有依据吗?我想知道更为具体回答,在这里先谢谢各位,请赐
教。

我也遇到这个问题了    找了很多地方   对于差异沉降的敏感程度分类   找不到相


应的依据     请教!

10c、《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3.1.7  桩基设计时,所采用的荷载效应最不利组合
与相应的抗力限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3  在计算桩基结构承载力、确定尺寸和配筋时,应采用传至承台顶面的荷载效应的基本组
合。
根据上述规定,在承台配筋计算时,用到的是荷载效应基本组合下的基桩竖向静反力设计
值,也就是说不考虑承台及其上土重。
现在我的疑问是,在对桩进行配筋计算时,是否需要考虑承台及其上土重?我试算了一下
结果差别较大。
请大伙指教,谢谢了。

10d、最近学习规范时,发现在新桩基规范与地基规范在用实体深基础法计算桩基沉降时差别
较大.究其原因,s`计算差不多,主要是前面和两上系数取值差异较大.新桩基规范明显偏小.不
知各位对此有何看法?

10e、请教 100m 跨度网壳的基础设计(水平推力很大)


干煤棚 100M 跨度的网壳,网壳公司给出的支座竖向和水平荷载差不多大。
网壳支座放置在 3 米高的柱上,柱距 4m,周边还有 3m 高的挡煤墙。
计划柱做成 45 度的斜柱,与 3m 高的挡煤墙整浇在一起,基础采用条基。
条基的底板应该与水平面呈 45 度才符合恒载下受力合理的要求。
但是这样斜度的条基没见过,不知道是否可行。盼望高人解答。
谢谢。

网架推力细分为恒载和活载产生的,恒载推力产生的弯矩可以直接采取偏心基础设计消化,
提醒一下网架设计时不可以完全根据理论计算的柱刚度来,需要释放掉一定比例推力后重
新复算网架,否则基础的稍许变形将导致网架的不安全
10f、桩的尺寸效应的疑问
1) 新的<桩基规范>JGJ94-2008 中关于桩的尺寸效应的 5.3.6 条,是针对灌注桩的,按条文的
说明,似乎只有开挖的灌注桩类的才要考虑桩的尺寸效应,不知道对不对?
2) 5.3.7 条(钢桩),5.3.8 条(预应力空心桩),5.3.9 条(嵌岩桩)均不考虑尺寸效应吗?
3) 5.3.10 条(后注浆灌注桩)中,上部的土的侧阻力也不用考虑尺寸效应吗?

本条的主旨是规定大直径桩的端阻、侧阻尺寸效应系数,而与桩型无关,当然大部分大直
径桩都是灌注桩。所谓的大直径桩就是指桩径≥800mm 的桩,所以效应系数计算公式中包
含 0.8m 这个参数。
至于端阻、侧阻尺寸效应系数的含义,规范条文说明中解释的很清楚,建议查看仔细。

大直径桩灌注桩大于800,一般为挖孔桩,端阻侧阻因成桩方法均有尺寸效应折减,对
于其他桩型端阻侧阻效应计算方法不同。
直径 D=1000mm(大直径)的 PHC 桩的单桩承载力怎么计算?
按经验公式,
1) 混凝土空心桩应按 5.3.8 条计算
2)  D=1000mm 为大直径桩要考虑尺寸效应吧?分别乘以(0.8/d)^n 的系数吗?
尺寸效应系数是针对“大直径灌注桩”的,所以个人认为混凝土空心桩不必考虑。这个可
以从规范条文说明里面关于尺寸效应系数的定义和开口桩的承载机理上来理解。

10g、新桩基规范明确了了柱下承台的构造规定,但随着剪力墙结构的增多,墙下承台的情
况逐渐成为主流,对于这类承台的计算,构造均没有明确规定,如最小配筋率,承台厚度,
承台面筋是否底板面筋通长即可等等,希望有经验的同仁探讨一下。

10h、应用预制混凝土方桩和预应力管桩的地质条件
求好心人帮忙说明下

11a、挡土墙滑移照片
一工程挡土墙设计高度 12 米,上部又堆砌 10 米高土,由于设计抗滑不满足,导致施工后
上部一堆土,挡土墙发生向前滑移。后来在挡土墙上打孔穿锚索得以控制。

11b、筏板基础如何考虑抗震构造措施
1.筏板基础如何考虑抗震构造措施,如果其配筋不是由地震作用控制,是否钢筋的锚固长
度及搭接长度是否可以采用非抗震的 La ,Lll?
2.筏板国标图集 04G101 的筏板基础节点详图的钢筋锚固长度为何均采用 La,而不区分抗
震与非抗震?
3. 筏板有抗震等级吗?其于上部结构的抗震等级有联系吗?如果需要考虑抗震,其 LAE 该
如何确定,确定 LAE 时其抗震等级为多少?

11c、5 0 m流塑状淤泥和粉细砂互层地区如何选择地基基础形式?
工程场地的具体情况如下:
址区地处云南山字型构造前缘,地质构造部位特殊,是地震多发地区,历史上地震较频繁,
线路区附近的通海县有记录的烈度在七级以上的地震发生了 10 次,其对应的地震基本烈
度为 8 度。对应的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为 0.40s
址上覆土层主要为第四系冲洪积层(Qal+pl)和第四系湖积层(Ql),下伏基岩为震旦系
下统(Z1)砂岩。地表有约 0.2m~0.3m 厚的松散状耕植土,各岩土层特征简述如下:
1 耕植土
耕植土①:灰褐色,主要成分为粉质粘土,含植物根系,呈稍湿,松散状,分布于地表,
层厚约 0.2m~0.3m。
2 冲洪积层(Qal+pl)
粘土②:呈黄褐色,稍湿~湿,可塑状,土质均匀,切面光滑细腻,土质粘性好,厚度一
般为 1.0m~1.6m,分布于上部耕植土以下。整个场地均有分布。
3 第四系湖积层(Ql)
第四系湖积层主要为湖滨相沉积的粉质粘土、淤泥和粉细砂。淤泥和粉细砂呈互层状分布,
总厚度大于 50m,分布于可塑状粉质粘土之下。整个场地均有分布。
a)粉质粘土③:呈灰黑色,稍湿~湿,可塑状,土质较均匀,切面光滑,土质粘性好,厚
度一般为 1.0m~1.4m,分布于冲洪积粘土之下。
b)粉细砂④:呈灰色、灰黑色,很湿,混 10%~20%粘粒,分布深度一般在 2.7m~
3.8m,厚度约 0.3m~1.1m,实测标贯击数为 7 击,松散状。
c)淤泥⑤:呈灰黑色,很湿,流塑状,土质均匀,切面光滑细腻,土质粘性好,混较多螺
壳碎屑,分布深度一般在 3.2m~12.7m,厚度约 8.7m~9.3m,实测标贯击数为 1 击~4
击。
d)粉细砂⑥:呈灰色、灰黑色,很湿,混 5%~10%粘粒,分布深度一般在 12.5m~
15.2m,厚度约 2.5m,实测标贯击数为 9 击~10 击,松散状。
e)淤泥⑦:呈灰黑色,很湿,流塑状,土质均匀,切面光滑细腻,土质粘性好,不含螺壳
碎屑,分布深度一般在 15.0m~17.2m,厚度约 2.0m,实测标贯击数为 2 击~3 击。
f)粉细砂⑧:呈灰色、灰黑色,很湿,分布深度一般在 17.0m~18.0m,厚度约 0.8m,实
测标贯击数为 21 击,中密状。
g)淤泥⑨:呈灰黑色,很湿,流塑状,土质均匀,切面光滑细腻,土质粘性好,不含螺壳
碎屑,分布深度一般在 17.8m~21.5m,厚度约 3.7m~3.9m,实测标贯击数为 1 击~2 击。
h)粉细砂⑩:呈灰色、灰黑色,很湿,中密状,分布深度一般在 21.5m~25.0m,厚度约
3.3m~3.5m,实测标贯击数为 15 击~21 击,平均值为 17.8 击。
i)淤泥⑾:呈灰黑色,很湿,流塑状,土质均匀,切面光滑细腻,土质粘性好,不含螺壳
碎屑,分布深度一般在 24.8m 以下,厚度大于 7.0m,实测标贯击数为 1 击~2 击。本次钻
探未揭穿该层。
4 震旦系下统(Z1)
震旦系下统(Z1)砂岩:黄色,灰黄色,碎屑结构,薄层~中厚层状,岩质较软。强风化
层厚度大于 10m,基岩埋深大于 50m,本次勘察场地内未揭露。
水文地质
址区地形平坦,受地表水影响较大。勘察期间普降大雨,地下水位受降雨影响变化较大。
地下水类型主要为上层滞水、第四系孔隙潜水和承压水。粉细砂层为场地内主要含水层、透
水层,地下水埋深在自然地表下 0.5m~1.0m 左右。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雨及附近农田灌溉
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由南西向北东方向迳流排泄。当钻孔钻至 22m 深度时孔口冒水,推测地
表以下约 22m 深度存在承压水,水量约 0.1m3/h~0.8m3/h。
场地淤泥层⑤、淤泥层⑦和淤泥层⑨存在震陷的可能,粉细砂④层和粉细砂⑥层为液化土

想要在此场地上做一个变电站,站内建筑物为两层框架的办公楼和一层的配电房,构筑物有
大量的线路构支架,荷载不算大但电气设备对地基变形的限制比较高,该如何考虑基础呢?

不用说,先解决场地使用问题,整个场地及进出道路都要先地基处理,深度比较大考虑用
堆载预压,堆载设计荷载可按照建筑物的基础荷载的后期沉降来考虑,这样可消除大部分
固结沉降;之后在建筑基础位置一定范围可采用诸如强夯块石墩等方式置换一部分软土这
就万无一失了。还好你只建两层。
通过必选造价仍比较高,则可打预制桩,不过场地是要处理的,否则后面使用将面临一系
列问题

感谢楼上的建议~~~
按照电力行业标准,站里的建筑属于乙类建筑,地基的液化等级为中等,需要考虑消除液化沉
陷的影响,场地的液化层深达15~2 0m 左右,没法进行地基处理,是不是只能用桩基础穿越
了?而桩端只能在粉细砂⑩层,桩长25 m 左右,对于一两层的建筑好像也太浪费了?没有其
他较为经济的处理措施了吗?另采用小直径(如4 00mm)预制桩时,因穿越土均为淤泥和液化
土,桩侧约束较小,其水平承载力能保证吗?

问题???
2-3 厚米的杂土
3-5 厚米的粉质粘土
下面都是淤泥质粘土
柱脚内力为 N=300  M=80  V40
这种地基一般该怎么处理好
我想由于是单层的钢结构厂房 24 米跨 10T 吊车,柱脚内力不是很大,我想把持力层考虑
在第二层的粘质粘土层上可以吗,

12a、液化地基桩基水平承载力如何折减
抗震规范中对于水平承载力的折减如何使用

12b、大家好。
有兴趣和经验的朋友,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个专题:关于山区地基的处理和基础设计,我们
知道山区地基设计到很多课题,有边坡稳定性问题、深厚填土地基问题、地基不均匀性问题、
岩溶土洞问题、泥石流问题、地面地下水对建筑地基的影响问题等等。还有一些特殊土地基,
象膨胀土、冻土、湿限性黄土等。欢迎有兴趣和经验的朋友,一起来讨论,把大家想到的、曾
经设计过奉献出来,供广大网友参考和讨论。
抛砖引玉的问题:山区地基主要有那些问题?常见的地基处理方法有那些?常用的基础型
式有哪些?什么样的地基适合用什么样的基础?

给大家推荐一篇文章吧,是关于山区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问题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首先应认真查明和处理各种地下障碍物,确保地基基础工程质量和进度。  
  
  地下障碍物存在的年代有远有近,埋藏有深有浅,分布有疏有密,范围有大有小,没
有规律可循,只有认真作好地质勘测,分析判断,精心处理,才能除掉建筑物的隐患。在
查明了地下物之后,处理方案要谨慎选择,且要有建设(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
位大家共同重视、共同努力,方能得到圆满解决。  
  
一、山区建筑地基的特点  
  
  山区建筑地基,由于地质条件复杂,与平原地区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1、地面高差悬殊很大。大量的平整场地工作往往使同一建筑物的部分基础置于挖方区,
而另一部分基础置于填方区;一部分基础置于河道上,而另一部分基础置于硬上层上,如
果处理不当,很容易使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  
  
  2、基岩起伏变化较大。由于基岩起伏,上覆土层的厚度不同,常常使建筑物一部分基
础置于坚硬的基岩上;另一部分基础置于土层上,使建筑物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  
  
  3、土层复杂。山区地基由于土层在平面与竖向分布上常有很大的差异,不但层次多,
且各种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相差悬殊,在平面上土层厚度变化较大。  
  
  4、局部软弱土层。山区常遇到有古(老)池塘,河道沟渠的淤泥细砂,软塑状粘性土
层等局部软弱土层,一般面积不大,对一个建筑物地基的影响虽只是局部的,但如果处理
不当,易产生基础不均匀沉降,也应重视。  
  
二、对不均匀地基的处理  
  
  l、桩基础  
  
  采用爆扩桩、灌注极,打入桩穿过软弱土层,将基础支撑在坚硬土(石)层上,使建
筑物的沉降差满足设计要求,这种方法能同时取代或减少地基处理和开挖基坑的土方工程
可以节约人力和缩短工期,山区普遍采用此法。要使桩基础达到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安全
可靠,必须做到精心设计和精心施工,否则虽采用了桩基础也会发生问题。  
  
  2、充分利用上覆土层,尽量采用浅基础。当地基上部土层的强度较高,且具有一定的
厚度,其下分别为软弱土后和硬土层时,应优先采用浅基础较为经济合理。  
  
  3、换土。换土有两种,一种是以硬换软,一种是以软换硬。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整个建
筑物的均匀沉降。一般来讲,在一个建筑场地内,硬地基少,软地基多。它采用以软换硬的
换土法(又叫褥垫)。若软地基少,硬地基多,宜采用以硬换软的换土法。若软硬地基各一
半,宜采用设置沉降缝与局部换上相结合的方法。  
  
  4、用梁板跨越软弱土层区。此方法较少采用。  
  
  我们商洛山区多年来较多采用的是换土法和桩基础,效果很好,至今未发现大的不均
匀沉降的问题。  
  
三、几点建议  
  
  1、山区工程水文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只有在查清工程地质结构和水文地质条件的情况
下,经过认真勘测才能对地基采用因地制宜的合理方案。因此山区建设中搞好水文地质勘
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2、山区建设中,平整场地时不可避免地出现较多填土区,合理地利用填土地基,对
山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填土地基的关键是提高填土的密实度。因此,要统一规划,
安排好平整场地,地车上压实处理及基础施工的综合方案,提高填土质量。  
    3、山区建设软硬不均地基比较复杂,在设计时应考虑减少建筑物的沉降差。桩基础是
一种较常用的方法,选用什么样的桩型及工艺应根据地质情况和具体条件确定。为了保证
质量,在现场进行桩的静载试验来确定桩基的承载力是非常必要的。  
    4、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主要建筑物的基槽(坑)开挖后,应组织质监、地勘、
设计、监理、建设、施工单位进行验槽后,方能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基础施工应作好隐
蔽工程记录,特殊处理记录。  
    5、对有代表性的软、硬不均地基的建筑物应加强沉降观测。以便分析研究,为山区建
设处理软硬不均地基积累资料。  

山区膨胀土地区,10 多米厚填土地基,采用强夯法可以吗?请各位发表意见

我现在正在做一个带有吊车的工业厂房,柱距 6m,宽 33m,一边柱子落在岩石上,另一边


柱子正负 0 以下分别是 8m 垃圾填土,8 米厚粘土,到-16.00m 才到岩石层。我的柱子弯矩
为 1000,轴力差不多为 700kn。
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请高手指点

如果是一栋高层建筑,拟建于山坡,假定建筑物正面室外地坪标高 0.00,而背面的土体比
前面高 2~3 层高,这样的建筑如何计算?请有这方面经验的高手指教,最主要的疑惑有:
如何选取嵌固层;以及如何考虑有高差的土体传给建筑物的地震力,计算地震力时需要考
虑那些问题?还有用什么软件能做这样的计算呢?
感谢高手的赐教!

我做过个是重庆的厂房 ,也出现这个情况
落在岩石上的我用独立柱下基础,深的用机械挖孔桩(技术容许采用人工挖孔桩)
成孔深度要不得小于 6 倍 D  小于 6 倍 D 采用墩基础算  
还要看抛填土的时间,看他是否沉降均匀

对于下面抛填土深的  上面是很小的建筑 例如框架门卫,配电房 下面我


当时用的是弹性地基梁
让整个建筑整体沉降
谁还有好的建议大家一起顶起来~~!!!
我正在做的一个工程,多层异形柱框架结构,位于泸州市沱江边上。大概 4 年前该场地旁边
建桥时挖了大量土方,全部堆积在建筑场地上,形成了厚薄不均的欠固结填土,深处达 20
米之多。初期设计为人工挖孔灌注桩,基础和挡墙的造价过高,业主不能接受。考虑处理地
基,较经济的处理方式为强夯置换处理,据地基处理公司提供资料造价可降低
30%~40%。地基处理公司提出较经济的处理深度为 5 米左右,但是处理之后下卧填土仍有
10 米之多,由于填土不均匀且压缩模量极低,建筑的沉降差不能控制。若继续采用旋喷方
式对 5 米之下填土进一步处理,则造价过高。 现在业主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场地再降几米下
去。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其它的建议。

我最近作的一个高层就是山地建筑,基础采用的是人工挖孔桩。
因为岩层的不均匀,存在大量的岩层倾斜面。
工程设计中,加大了倾斜面上桩的嵌岩深度,
另进行了桩基础稳定性的验算。
打算根据这个工程写篇桩基础稳定性的论文,希望各位大师给出指点

11c、管桩抗拔承载力存在以下几个计算要点:
1、桩身承载力,要按桩身混凝土不出现拉应力控制,且预应力钢筋强度满足要求。
2、接桩焊缝强度
3、桩侧摩擦阻力
4、桩头钢筋抗拉力要按极限承载力标准值计算
5、填芯混凝土与管桩内壁摩擦力
其中第 5 条不知道该如何算,请各位大侠指教一下,谢谢

福建省地方标准有提到
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可以取 0.3Mpa,

11d、请教关于基础裂缝的问题!!!!
请教一下各位,为什么规范里面没有对柱下独立基础,桩基础的承台计算要求进行裂缝验算
啊?而且如果有裂缝要求的话,应该是 0.2m 啊?这样会导致现在基础配筋增大很多,希望有牛
人解答.PKPM 中到是有对于伐板基础和梁伐有裂缝计算的,其它好像没有了!!

12a、新桩基规范学习-欢迎加入谈论
一、关于大直径桩(d≥800mm)极限侧阻力和极限端阻力的尺寸效应
(1)大直径桩端阻力的尺寸效应。主要原因是桩成孔卸载造成的孔底土回弹,造成端阻力
的降低,类似于深基坑的回弹。大直径桩静载试验曲线均呈缓变型,反映出其端阻力以压
剪变形为主导的渐进破坏。G.G.Meyerhof(1998)指出,砂土中大直径桩的极限端阻随桩径
增大而呈双曲线减小。
(2)大直径桩侧阻尺寸效应系数
桩成孔后产生应力释放,孔壁出现松弛变形,导致侧阻力有所降低,侧阻力随桩径增呈双
曲线型减小
二、岩溶地区的桩基设计原则见规范规范 3.4.4 条 不宜采用管桩的原因如下:  1)管桩
一旦穿过风化岩层覆盖就立即接触岩层,管桩很容易就破坏,破坏率达 30%~50%;2)
桩尖接触岩面后,很容易沿倾斜的岩面滑移,造成桩身倾斜,导致桩身断裂或倾斜率过大
3)桩长难以把握,配桩困难 4)桩尖落在基岩上,周围土体嵌固力小,桩身稳定性差。)
三、灌注桩后注浆
  1) 灌注桩成桩后一定时间,通过预设于桩身内的注浆导管及与之相连的桩端、桩侧注浆
阀注入水泥浆,使桩端、桩侧土体(包括沉渣和泥皮)得到加固,从而提高单桩承载力,
减小沉降。承载力一般可提高 40%~100%,沉降可减少 20%~30%,可使用与除沉管灌注
桩外的各种钻、挖、冲孔桩。
  2)增强机理:a、后注浆对桩侧及桩端土的加固作用,表现为:固化效应 -桩底沉渣及桩
侧泥皮因浆液渗入而发生物理化学作用而固化,充填胶结效应-对桩底沉渣及桩侧泥皮因渗
入注浆而显示的充填胶结,加筋效应-因劈裂注浆现成网状结石。
  3)增强特点:端阻的增幅高于侧阻,粗粒土的增幅高于细粒土。桩端、桩侧复式注浆高于
桩端、桩侧单一注浆。这是由于端阻受沉渣影响敏感,经后注浆后沉渣得到加固且桩端有扩
底效应,桩端沉渣和土的加固效应强于桩侧泥皮的加固效应;粗粒土是渗透注浆,细粒土
是劈裂注浆,前者的加固效应强于后者。
  4)注浆后变形特点:非注浆的 Q-s 曲线为陡降行,而后注浆为缓变行,使得在相同安全
系数下桩的可靠度提高,沉降减少。沉降减少的主要原因如下:a、固化了桩底沉渣及虚土,
同时桩端有扩底效应 b、由于注浆压力较大(一般均大于 1Mpa),对桩端土进行了预压。
  5)设计以注意的事项:a、注浆管的连接应采用套管连接 b、当注浆管代替钢筋时,最好
在桩顶处预埋附加钢筋,避免由于施工保护不当导致注浆管在桩顶处折断 c、注浆管的固定
应采用绑扎固定。

四、单桩承载力的时间效应
        所谓的单桩承载力的时间效应是指桩的承载力随时间变化,一般出现在挤土桩中,特
别是预制桩。上海的资料显示,随着打桩后间歇时间的增加承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间歇一年后的但桩承载力可提高 30%~60%。
    分析原因如下:
         桩打入时,土不易被立即挤实(特别是软土中),在强大的挤压力作用下,使贴近
桩身的土体中产生了很大的空隙水压力,土的结构也造成了破坏,抗剪强度降低(触变)。
经过一段时间的间歇后,孔隙水压力逐渐消散,土逐渐固结密实,同时土的结构强度也逐
渐恢复,抗剪强度逐渐提高。因而摩擦力及桩端阻力也不断增加。           
         强度提高最快发生在 1~3 个月时。某种程度上可由高孔隙水压和排挤开的体积的影
响,使紧靠桩的土产生迅速的排水固结来解释。实际上紧靠桩的土(大约 50~200mm 的范
围内)往往固结的很厉害,以至使桩的有效直径增加。
         桩的承载力随时间的增长的现象在软土中比较明显。但在硬塑土中的变化规律有待进
一步研究。     
        不是所有的桩的承载力都随时间增加,一些桩的承载力随时间降低。
五、桩筏基础反力呈马鞍型分布的解释
     根据传统的荷载分布原则,荷载的分布是根据刚度进行分配 ,基础中间部位桩的承载
力低说明土对桩的支撑刚度降低,也就是桩侧桩端土的刚度降低。
     原因是中间部位的桩间土要承受四周桩传来的荷载。换一种解释方法是,中间有限的桩
间土不能同时给周围的桩提供所要求的承载力,而靠近外侧的桩除依靠基础内侧的土提供
承载力外,还能利用靠近基础外侧的土提供承载力,而靠近基础外侧的土受内部桩的影响
小,能比内部的土提供更多的承载力,因此外侧的桩能承受较内部桩更多的荷载,也就是
桩反力呈马鞍型分布的原因。
    另基坑开挖对桩间土的卸载造成桩间土的回弹,导致靠近基坑边缘处桩刚度大,中部桩
刚度小,更加加剧了基础反力呈马鞍型分布。

六、变刚调平设计原则总体思路:根据上部结构布局、荷载和地质特征,考虑相互作用效应,
采取增强与弱化结合,减沉增沉结合,整体平整,实现差异沉降最小化,基础内力最小化
和资源消耗最小化。
1. 根据建筑物体型、结构、荷载和地质条件,选择桩基、复合桩基、刚性桩复合地基,合理布
局,调整桩土支承刚度,使之与荷载相匹配。
2. 为减小各区位应力场的相互重叠堆核心区有效刚度的削弱,桩土支承体布局宜做到竖向
错位或水平向拉开距离。
3. 考虑桩土的相互作用效应,支承刚度的调整宜采用强化指数进行控制。核心区强化指数
宜为 1.05~1.30,外框区弱化指数宜为 0.95~0.85。
4. 对于主裙连体建筑,应按增强主体,弱化裙房的原则进行设计。
5. 桩基的桩选型和桩端持力层的确定,应有利于应用后注浆技术,应确保单桩承载力有较
大的调整空间。基桩宜集中布置于柱墙下,以降低承台内力,最大限度发挥承台底地基土
分担荷载的作用,减小柱下桩基与核心筒桩基的相互作用。
6. 宜在概念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上部结构-基础-桩土的共同作用分析,优化细部设计,差异
沉降宜严于规范值,以提高耐久性可靠度。
七、桩基变刚度设计细则
1. 框筒结构
核心筒和外框柱的基桩宜按集团式布置于核心筒和柱下,以减小承台内力和减小各部分相
邻影响。
以桩筏总承载力特征值与总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值平衡为前提,强化核心区,弱化外框区。
核心区强化指数,对于核心区与外框区桩端平面竖向错位或外框区柱下桩数不超过 5 根时,
宜取 1.05~1.15,外框为一排柱时取低值,二排柱时取高值;对于桩端平面处在同一标高
且柱下桩数超过 5 根时,核心区强化指数宜取 1.2~1.3,一排柱时取低值,二排柱时取高
值。外框区弱化指数根据核心区强化指数越高,外框区弱化指数越低的关系确定;或按总
承载力特征值与总荷载标准值平衡,单独控制核心区强化指数,使外框区弱化指数相应降
低。
框剪,框支剪力墙,筒中筒结构形式,参框筒结构确定。
2. 剪力墙结构
剪力墙结构整体性好,墙下荷载分布较均匀,对于电梯井和楼梯间等荷载集度高处宜强化
布桩。基桩宜布置于墙下,对于墙体交叉、转角处应予以布桩,当单桩承载力较小,按满堂
布桩时,应强化内部,弱化外围。
3. 桩基承台设计
对变刚调皮设计的承台,应按计算结果确定截面和配筋,其最小板厚和梁高,对于柱下梁
板式承台,梁的高跨比和平板式承台板的厚跨比,宜取 1/8;梁板式筏式承台的板厚和最
大双向板区格短边净跨之比不宜小于 1/16,且厚度不小于 400mm;对于墙下平板式承台
厚跨比不宜小于 1/20,且厚度不小于 400mm;筏板最小配筋率应符合规范要求。
筏式承台的选型,对于框筒结构,核心筒和柱下集团式布桩时,核心筒宜采用平板,外框
区宜采用梁板式,对于剪力墙结构,宜采用平板。承台配筋可按局部弯矩计算确定。
4. 共同作用分析与沉降计算
对于框筒结构宜进行共同作用计算分析,据此确定沉降分布、桩土反力分布和承台内力。
当不进行共同作用分析时,应按规范计算沉降,据此检验差异沉降等指标。
八、桩基础受力的基本规律:随着竖向荷载的加大,侧阻的发挥先于端阻。随着变形的增加,
端阻力得以发挥。一般桩土相对位移到达 10mm 左右,侧阻力即可以充分发挥,而端阻力
的充分发挥需要桩土相对位移达到 d/12~d/4(小直径桩),d 为桩径,黏性土为 d/4,砂
性土为 d/12~d/10。
九、桩基沉降的特征:1)时间性。土体中桩基础的沉降要经历一个很长的时间。在上海地区,
一般竣工后 5~7 年的沉降速度才会降到每年 4mm 以下。软土中桩基础沉降的主要部分是与
时间因数有关的,按目前土力学的认识,沉降主要部分有固结变形和土体的流变组成;2)
刺入变形。产生刺入变形的解释入下: 在群桩桩顶逐渐加载过程时,单桩顶荷载较小时,
首先使桩的上部桩身产生压缩,桩的上部质点向下位移于土体之间产生了相对位移,土体
要阻止桩的上部的位移就产生了摩阻力。桩顶荷载通过摩阻力逐渐扩散到土体中去。不仅扩
散到桩于桩之间的土体中,也扩散到桩尖以下的土体中。在这一阶段,桩侧阻力的分布可
能是桩的上端大,下端小,逐步向下发展。土体中的应力主要由于桩上部的摩阻力传给上
部的土体,因此桩间土体的应力也大于桩尖以下土体的应力。 再继续加载,桩侧上部滑移
区域不断向下扩大。桩尖承载力开始发挥作用,桩尖以下土体中的应力增加的幅度会大于
桩间土体中的应力的增加。(一般认当但相对位移达到 2~5mm 时,桩侧摩阻力达到极限,
桩土之间将产生相对滑移) 加载完成以后,桩间土及桩尖土在应力场的作用下由于固结和
流变会继续变形。其中桩间土体的固结压缩和流变更为重要,由于桩身的变形基本上是材
料的弹性压缩,因此在这段时间内,桩间土体质点向下的位移要大于同一截面深度处桩质
点的位移,即在桩的上部,桩身质点向下位移与相邻土质点之间的位移差会减小,甚至会
改变方向。由于位移差产生的摩阻力也将随之减小,甚至产生负摩阻力。为了使减少了的桩
周土体反力与桩顶荷载平衡,必须产生一个新的沉降增量,增加桩土相对位移来增加土反
力。在这一工程中就会发生新的滑移(刺入变形)。总的趋势是使桩上部的摩阻力逐渐减少,
桩下部的摩阻力和桩端支撑力逐渐增加。当桩的数量较多,桩的布置比较密集,桩间土体
中应力较大时,桩上部可能出现负摩阻力,承台下的土体会与承台底面脱开。3)土体中摩
擦桩基础的沉降实际上由 桩身压缩、桩尖的刺入变形及桩尖下土体的压缩变形(固结和流
变)。
十、桩土共同工作:桩土共同工作是一个典型的非线性过程。桩土共同工作的实验表明:
1)桩土共同作用的加载过程中,桩土是先后发挥作用的,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桩总是先
起支撑作用,桩的承载力达到 100%以后,既达到极限以后土体才能起支承作用。桩土分担
比是随加载过程而变化,没有固定的分担比。2)桩顶荷载小于单桩极限荷载时,每级增加
的荷载主要由桩承受,桩承担 90~95%左右。3)桩上荷载达到单桩屈服荷载后,承台底的
地基土承受的荷载才明显的增加,桩的分担比显著减小,沉降速度也有所增加。4)桩土共
同作用的极限承载力>单桩承载力+地基土的极限承载力。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理解与应用》p214~249
十一、构造防水底板的反力确定原则 :构造防水板的板底反力一般由地下水浮力和板底土
反力组成。
板底土反力根据地基及基础的具体情况确定,一般当基础为嵌岩桩基时,可不考虑板底土
对底板的反力作用;但基础为天然独立地基、摩擦型桩或以摩擦力为主的端承摩擦桩,且
板底土质较好时,可取上部结构竖向荷载的 5%~15%作为板底土对底板的反力[湖北省地
基基础设计规范]。当基础沉降较大、底板下土质较好时,取较大值,反之取较小值。如在防
水板下铺设一定厚度的的易压缩材料如聚苯板、虚铺砂石,且确能起作用时,防水板可减
少或不考虑板底土反力的影响;铺设厚度可根据预估沉降量来确定。(此时应考虑采用软
垫层后对地基承载力的深度修正影响)
地下室水浮力根据抗浮设计水位确定。
当板底水浮力与土对底板的反力同时存在时,应将两者叠加后进行底板受力组合分析。此
时组合可按下式确定:板底反力= (上部结构的竖向荷载-水浮力)×(5%~15%)+水浮力

6、《桩基规范》的条文说明 281 页有个关于变刚度调平设计要点的例题,其中在 285 页的外


围边框架柱下桩的承载力计算时承台效应系数取 0.7,我认为该系数太大。理由如下:
由 5.2.5 条,
sa/d=(9*7.5/3)^0.5/1.0=4.7,Bc/l=7.5/15=0.5,
按表 5.2.5 插值(取大值),
承台效应系数=0.2+(0.3-0.2)/(5-4)*(4.7-4)=0.27

7、新桩规第 3.3.2-3 条规定 8 度区不宜采用 PC 及 PS,为什么?按规范的意思可以采用 PHC


及 PHS?

8、《桩基规范》的条文说明 281 页有个关于变刚度调平设计要点的例题,其中在 285 页的外


围边框架柱下桩的承载力计算时承台效应系数取 0.7,我认为该系数太大。理由如下:
由 5.2.5 条,
sa/d=(9*7.5/3)^0.5/1.0=4.7,Bc/l=7.5/15=0.5,
按表 5.2.5 插值(取大值),
承台效应系数=0.2+(0.3-0.2)/(5-4)*(4.7-4)=0.27

9、新桩基规范明确了了柱下承台的构造规定,但随着剪力墙结构的增多,墙下承台的情况
逐渐成为主流,对于这类承台的计算,构造均没有明确规定,如最小配筋率,承台厚度,
承台面筋是否底板面筋通长即可等等,希望有经验的同仁探讨一下。

10、新桩基规范第 3.3.3.1 条”...;当施工中采取减小挤土效应的可靠措施时,可根据当地


经验适当减少。“
请问一下:减小挤土效应的可靠措施有哪些?
因为现有一工程是去年 10.1 前出的图,审图是年底,原来桩间距是 3d,按新规范是小了,
但是甲方桩基施工已经完成了;审图单位提出要加大桩距或采取减小挤土效应的可靠措施
故,请问有哪些减小挤土效应的可靠措施?

11、这个“长径比”中的“长”是指实际的桩长吗?还是本规范 表 5.8.4-1 中的 “桩身压


屈计算长度 lc”
12、挖孔扩底桩的间距要求 2D(D+2.0,当 D>2m)或 1.5D(D+1.5,当 D>2m),当满
足此条要求时,是否还要求满足表 3.3.3 第一行“非挤土灌注桩”的要求?
我的意思是:不需要。
理由如下:可以参考旧规范 94-94,旧规范中明确说明,除了满足 3d 的要求外,还需满足,
但是新规范没有明确说明;而且,新规范将“非挤土灌注桩”与“钻、挖孔扩底桩”并列
起来,没有将其做成附属的关系,是否可以说明,新的桩基规范的意图:满足
2D(D+2.0,当 D>2m)或 1.5D(D+1.5,当 D>2m)即可,不需再满足 3d 要求。
请各位发表意见,讨论一下。(规范的用词看来还需再明确一下,还是模糊不清)

13、在旧版桩基规范中表 3.3.3 中明确规定了桩基的安全等级


但在新的规范中却没有。
请问:是否按新的规范可以不考虑桩的安全等级??

14、嵌岩桩的岩石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 frk 的定义中,区分了岩石和黏土岩两种类型;嵌岩


段系数中又来了软硬岩石的划分。
但是桩基规范以及条文说明中并没有对岩石和黏土岩的给出定义,似乎交给了地基规范的
岩土分类规定。我查了地基规范发现里面只是根据岩石软硬程度给出了岩石的细化。

15、旧规范:N≤R,R = Qpk /γp(R 为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N 为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


组合时单桩竖向力值,暂不考虑重要性系数)
    新规范:NK≤Ra,Ra = Quk /K(Ra 为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NK 为相应于荷载效应
标准组合时单桩竖向力值)
以桩径 600mm 的嵌岩桩为例:(frk=3530KPa,hr/D =3,桩身承载力满足要求。)
    旧规范算得 Quk =880KN,R=533KN(不计土的侧阻力)
    新规范算得 Quk =1616KN,Ra=808KN(不计土的侧阻力)
则按旧规范计算的桩顶承载力设计值为 533KN,而按新规范计算的桩顶荷载在荷载效应标
准组合时单桩竖向力值能达到 808KN,这样看来按新规范计算很经济?
    因为经活荷载折减后柱底轴力设计值一般可取 1.25x808=1010KN,是按旧规范计算要
求的设计值 533/1010=0.528 倍,也就是说按新规范计算的桩承载力是按旧规范计算值的
1.89 倍还要强。虽然根据新规范嵌岩桩计算的有关条文说明,发现新的实验数据得到的综
合修正系数比旧规范大了许多,但是计算的结果相差却如此悬殊!
    不知各位同仁对以上观点有没有同感?不对之处敬请指正,渴望解惑。

16、新桩基规范第 22 页 4.2.1 中第一条“边桩中心至承台边缘的距离不应小于桩的直径或


边长”,但第 241 页的条文说明中“桩中心至承台边缘的距离不宜小于桩的直径或边长” 。
一个是“不应”,一个是“不宜”,请问哪个是正确的?谢谢!

17、新规范中 3.1.3 条规定:2、对于桩侧土不排水抗剪强度小于 10kpa 且长细比大于 50 的


桩,应进行桩身压屈验算。。。
这里的不排水抗剪强度怎么理解,是固结不排水试验的 c 值吗?c 值是压力为 0 时的抗剪强
度,不同压力下的抗剪强度是不一样的。在地质报告中怎么取?规范没有明确,条文说明
也没有说明。
18、发两外明显不合理的地方,一处是数字错误 P123 页 D400 管桩 AB 型中的极限弯矩检验
值 Mu=704kN.m,一看就不合理,应该是 Mu=104kN.m;另一外是同页中的桩身竖向承载力
设计值 Rp,这个 Rp 与极限值是什么关系?跟特征值又是什么关系?如果什么关系都没有,
例出来就没有必要了,这是一个老规范留下来的怪胎,个人感觉最好改为单桩竖向极限承
载力!按老规范来说,应该与现在的特征值的提法可能存在一个 1.65 左右的系数,作为新
规范,我觉得还是统一过来较好!
19、

大家看了抗拔桩基桩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么?P47、P48(公式 5.4.6-1、5.4.6-2)中的 L
i 是什么?公式中也没有解释,条文说明也没有解释。但是前一页计算群桩下拉荷载公式
中解释为中性点以上第 i 层土厚度,如果按这个解释就不对了。大家有什么意见啊?

20、我们这里经常采用大直径桩,桩径>=800mm,在估算承载力时,该用桩基规范的 5.3.5
条呢还是 5.3.6 条?
依据 5.3.6 条的意思是不是只能用于直径 800mm 的,还有一点就是表 5.3.6-2 的尺寸效应
系数,d 该是桩身,D 应该就是扩大头的尺寸了,计算时它们的单位是 mm 还是 m 呢?规
范也没明确。

21、1   3.1.4 条第 1 款 设计等级为甲级的非嵌岩桩和非深厚坚硬持力层的建筑桩基;


其中的深厚土层该如何量化?
2  5.3.6 条关于 qsik 中对于扩底桩变截面以上 2d 长度范围内不计侧阻力,是出于什么考虑?
94 规范只是不考虑扩底部分的侧阻力而已。

22、抗拔桩的裂缝问题

23、《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的 5.3.12

1、新《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2008 的表 5.3.12:“自地面算起的液化土层深度


dL(m)”,真不知 dL 是自地面算到 “该液化土层的层面?还是该液化土层厚的中部?还是
该液化土层的底部?”
 2、若某 2m 厚的液化土层长期位于地下水位以上,液化土层下面为非液化土,那么该液化
土层还算判别为液化土吗?即系有地下水时为液化土的土层,现假设其长期位于地下水位
以上(无地下水)时,还能判别为液化土吗?

2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的 4.2.3 第 2 条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的 4.2.3 第 2 条,“柱下独立两桩承台,应按现行国家标


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中的深受弯构件配置纵向受拉钢筋、水平及竖向分
布钢筋。"
   ——不知两桩承台面的长向钢筋如何设置?难道按最小配筋率 0.2%构造配置?但该
柱下独立两桩承台深受弯构件是悬臂或简支构件哦。

25、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5.3.9  桩端置于完整、较完整基岩的嵌岩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由桩周土总极限侧阻
力和嵌岩段总极限阻力组成。当根据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时
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本工程钻孔灌注桩基础,桩径 1 米,桩端穿过 2 米厚的强风化粉砂质泥岩,进入中风
化粉砂质泥岩 0.5 米,总入土深度 21 米。

  问题:强风化粉砂质泥岩这层,应归入 Qsk (5.3.9-2)的计算公式,还是归入 Qrk (5.3.9-


3)的计算公式?还是 Qsk 和 Qrk 的计算公式均不计入“强风化粉砂质泥岩”这层?

26、我们这里经常采用大直径桩,桩径>=800mm,在估算承载力时,该用桩基规
范的 5.3.5 条呢还是 5.3.6 条?
依据 5.3.6 条的意思是不是只能用于直径 800mm 的,还有一点就是表 5.3.6-2 的
尺寸效应系数,d 该是桩身,D 应该就是扩大头的尺寸了,计算时它们的单位
是 mm 还是 m 呢?规范也没明确。

27、桩身强度计算中,Ψc 系数取值 0.7~0.8 与地基规范 8.5.9 条中 Ψc 取值 0.6~0.7 相矛盾,


实际工程计算中应如何取值?

28、考虑桩端土塞效应,计算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时,qsik、qpk 按表 5.3.5-1,表 5.3.5-


2 取值与岩土勘察报告中提供数值相差较大,应如何计算?

29、、规范 3.1.2 条中,对于体型复杂且层数相差超过 10 层的高低层(含纯地下室)连体建


筑,桩基设计等级为甲级,对于大底盘上,多幢高层,大底盘与主体相差超过 10 层是否属
于此类。

30、、对于压屈验算时,表 5.8.4-1 中 h 的取值问题,是桩长还是满足桩侧土不排水抗剪强度


小于 10KPa 土层的厚度。
31、当一层地下室和高层相连时,覆土较厚桩实际抗拔承载力较小时,也一定要通过现场
单桩上拔静载荷试验确定基桩的抗拔承载力,是否有必要。

3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5.3.9  桩端置于完整、较完整基岩的嵌岩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由桩周土总极限侧阻
力和嵌岩段总极限阻力组成。当根据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时
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本工程钻孔灌注桩基础,桩径 1 米,桩端穿过 2 米厚的强风化粉砂质泥岩,进入中风


化粉砂质泥岩 0.5 米,总入土深度 21 米。

  问题:强风化粉砂质泥岩这层,应归入 Qsk (5.3.9-2)的计算公式,还是归入 Qrk


(5.3.9-3)的计算公式?还是 Qsk 和 Qrk 的计算公式均不计入“强风化粉砂质泥岩”这层?
33、新桩基规范,第 22 页,4.2.1 条 1.墙下条形承台梁……    2.墙下布桩的剪力墙
结构的筏形承台……
不知“墙下条形承台梁” 与 “墙下布桩的剪力墙结构的筏形承台”,这两“承台”在
配筋构造、受力计算上具体有什么区别呢?特别是受力计算上。

关于桩基 2008 中确定大直径桩单桩极限承载力的疑惑


桩基 2008 中确定大直径桩单桩极限承载力 5.3.6 条规定:桩侧极限侧阻力 qsik,对于扩底桩
变截面以上 2d 长度范围内不计侧阻力。我想问一下大家,对于扩底桩变截面以下的计不计
侧阻力?

徐小林 14:45:05
新的桩基规范受压桩的桩身承载力的成桩工艺系数与地基基础规范中矛盾比较大,如何取
值?
徐小林 14:51:26
08 桩基里有嵌岩桩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有大直径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在嵌岩桩公式里
没有考虑侧壁的应力松驰(嵌岩的端就不用考虑了),如果我有一大直径的嵌岩桩该按哪
条公式来计算极限承载力呢?国标的地基础设计规范侧阻力都不要了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