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6

第 2 章 单层排架结构

2.1 单层厂房的结构组成与布置
2.2 排架结构分析
2.3 排架柱设计
2.4 柱下独立基础设计
2.5 屋面构件
2.6 吊车梁设计要点dd 1
2.1 单层工业厂房结构组成与布置
2.1.1 单层工业厂房的结构种类

砌体混合结构( Q  5t , l  15m )
•按结构材料 钢结构 (Q  250t , l  36m )
钢筋混凝土结构
钢——混凝土混合结构
排架结构(等高、不等高、锯齿形)
•按结构形式
刚架结构(两铰门架、三铰门架)

2
2.1 .1 结构种类
2.1 组成与布置
单厂设计

等高排架 不等高排架

锯齿型排架
3
2.1 .1 结构种类
2.1 组成与布置
单厂设计 2.1 .2 结构组成

2.1.2 单层排架结构组成
3 )天窗架 1 )屋面板
4 )屋架 2 )天沟板
12 )天窗架垂直支撑
13 )屋架下弦横向支撑
5 )托架
15 )柱间支撑
14 )屋架垂直支撑

10 )连系梁
8 )抗风柱
6 )吊车梁
11 )基础梁
7 )排架柱 4
9 )基础
2.1 .1 结构种类
2.1 组成与布置
单厂设计 2.1 .2 结构组成
2.1 .3 结构布置

2.1.3 单层排架结构布置

一、柱网布置

柱网是竖向承重构件
纵横向定位轴线所形
成的网格。
柱距应采用 6 米或 6
米的倍数;

跨度在 18 米以下采用
3 米的倍数,在 18 米
以上采用 6 米的倍
5
数。
2.1 .1 结构种类
2.1 组成与布置
单厂设计 2.1 .2 结构组成
2.1 .3 结构布置

二、定位轴线
•墙、边柱与纵向定位轴线的关
系:
¢ 柱距 6 米、无吊车或Q  20 t
边柱外缘和墙内缘与轴线重
合,称封闭结合。

¢ 柱距 6 米、 32  Q  50t
边柱外缘和墙内缘与轴线之间加
联系尺寸 D=125 ,称非封闭结
合。
¢ 柱距 12 米、或Q  50t D
联系尺寸 6
D=250 、 500 。
2.1 .1 结构种类
2.1 组成与布置
单厂设计 2.1 .2 结构组成
2.1 .3 结构布置

•中柱与纵向定位轴线的关系:

等高跨 上柱中心线与纵向轴线重合
高跨 Q  20t
h/2
单柱 h/2
高跨 Q  32t
A=D
高低跨
高跨 Q  20t
双柱 A=B+C

高跨 Q  32t C B D
C B
A=B+C+D
A=D A=B+C
A=B+C+D
7
2.1 .1 结构种类
2.1 组成与布置
单厂设计 2.1 .2 结构组成
2.1 .3 结构布置

•墙、柱与横向定位轴线的关系:

伸缩缝和端部处

一般部位处柱中心线与轴线重合
600
非承重墙:墙内缘与轴线重合

承重墙:墙内缘与
轴线的距
离为半砖
或半砖的
600 600
倍数。
8
2.1 .1 结构种类
2.1 组成与布置
单厂设计 2.1 .2 结构组成
2.1 .3 结构布置

三、变形缝设置
•伸缩缝
横向伸缩缝一般采用双柱;纵向伸缩缝一般采用单柱。
•沉降缝
一般不设。下列情况之一设:
¢ 相邻部位高差很大;
¢ 相邻跨吊车起重量悬殊;
¢ 下卧土层有很大变化;
¢ 各部分施工时间相差很长。
•抗震缝
当厂房平、立面布置复杂或结构高度、刚度相差很大时设置。
9
2.1 .1 结构种类
2.1 组成与布置
单厂设计 2.1 .2 结构组成
2.1 .3 结构布置

四、厂房的剖面布置
•高度
自室内地面至柱顶的高度应为 300 的倍数;
自室内地面至牛腿的高度应为 300 的倍数;
自室内地面至吊车轨道的标志高度应为 600 的倍数。
•净空要求
屋架下弦与吊车架外轮廓线的距离 H C  220mm ;
吊车架外缘与内缘的间距 B2  80mm(Q  50t )、
100mm(Q  75t )

•轨道中心线与纵向轴线的距离
  750mm 10 净空
2.1 .1 结构种类
2.1 组成与布置
单厂设计 2.1 .2 结构组成
2.1 .3 结构布置

五、支撑布置
•柱间支撑
作用:保证厂房纵向排架的
刚度和稳定;将水平荷载传
至基础。
位置:伸缩缝区段中央或
临近中央。

•屋架垂直支撑及水平系杆 图
作用:增加屋架的侧向稳定,防止上下弦杆的侧向颤动。
位置:伸缩缝区段两
端。 11
2.1 .1 结构种类
2.1 组成与布置
单厂设计 2.1 .2 结构组成
2.1 .3 结构布置

图 •屋架下弦横向水平支撑
作用:将屋架下弦受到的水平力传至柱
顶。
位置:伸缩缝区段两
图 端。
•屋架上弦横向水平支撑
作用:增强屋盖整体刚度和上弦的侧向稳定,将抗风柱传来
的风荷载传给排架柱。

图 •屋架纵向水平支撑(下弦)
位置:伸缩缝区段两
端。
作用:增强排架间的协同工作能力。

12
六、抗风柱、圈梁、连系梁、过梁和基础梁布置
2.2 排架结构分析

单层工业厂房是由纵横向排架组成的空间结构。为方便,可简
化为纵、横向平面排架分别进行分析。除进行抗震和温度应力
分析,纵向排架一般不计算。

2.2.1 分析模型 1 2 3 EI u 4 5 EI u

H
u
一、计算单元 B

H
从整体结构中选取有代 EI l EI l

计算单元
表性的一部分作为计算的对
象,该部分称为计算单元。
A A B
柱子下端固接于基础顶面,横梁与柱铰接;
二、结构简图 13
横梁为没有轴向变形的刚杆。
2.1 组成与布置 2.2 .1 分析模型

单厂设计 2.2 结构分析

三、荷载计算

屋盖自重 F1
恒载 上柱自重 F2
下柱自重 F3 F 1

吊车梁及轨道自重F4
屋面活载 F5
活载 吊车荷载
风荷载 q1、q 2、
W

形式、大小、作用位置、方向。 14
2.1 组成与布置 2.2 .1 分析模型
M1 M1

单厂设计 2.2 结构分析

F1 M2 M2
•恒载 M 1  F1  e1

150 e1 M 2  ( F1  F2 )  e0  F4  e4

F2

750 恒载下计算简图
F4
e0 e4 F1 F1

F1  F2 F1  F2
F1  F2  F4 F1  F2  F4
F3

F1  F2  F4  F3 恒载下轴力图 F1  F2  F415 F3
2.1 组成与布置 2.2 .1 分析模型

单厂设计 2.2 结构分析

•风载

风向
Wk  S  B  wk
Wkh
Wk
Wkh  S  B  wk  sin 
S
 s1 h2

0.5
h2  S  B  wk   wk  B  h2
h1 S
L

16
2.1 组成与布置 2.2 .1 分析模型

单厂设计 2.2 结构分析

•吊车荷载
桥式吊车按照使用的频繁程
度分为轻级 (A1~A3) 、中级
(A4 、 A5) 、重级 (A6 、 A7)
和特重级 (A8) 四个载荷状
态。竖向荷载 Dmax、Dmin K
横向水平荷载 Tmax
纵向水平荷载 T0
¢最大轮压与最小轮压
当小车吊有额定起重量开到桥架某一极限位置时,在这一侧产
生的轮压;与最大轮压相对应的另一侧轮压称最小轮压。 17
2.1 组成与布置 2.2 .1 分析模型

单厂设计 2.2 结构分析

¢最大轮压与最小轮压
B1 B2
最大轮压Pmax可从产品目录
中查得;最小轮压 Pmin 可 K1 x K2
由下式确定: P1max P1max P2max P2max
1
Pmin  (G  g  Q)  Pmax
2

y3
y2

y4
¢吊车竖向荷载标准值 Dmax,k 、Dmin,k

y1=1
Dmax,k    Pi max y i Dmin,k    Pi min y i
如果两台吊车相同,则
Pmin
Dmax,k   Pmax  y i Dmin,k  Dmax,k 18
Pmax
2.1 组成与布置 2.2 .1 分析模型

单厂设计 2.2 结构分析

¢吊车横向水平荷载标准值(小车吊有重物刹车时引起的惯性力)

传力过程:小车惯性力 大车 吊车梁 排架柱


作用位置:吊车梁顶面 作用方向:垂直轨道
每个轮子上的横向水平制动力:Ti   (Q  g ) / 4 T
max
0.12 Q  10t

 —— 横向制动系数。软钩0.10 16  Q  50t


0.08 Q  75t

同样,利用影响线可以确定柱子受到的水平力
T
Tmax,k    Ti y i 如果吊车相同,Tmax,k  Dmax,k 19
Pmax
2.1 组成与布置 2.2 .1 分析模型

单厂设计 2.2 结构分析

M5 M5
W

Tmax Tmax
M 5  F5  e1
q1 M max M min q2
M max  Dmax  e4
M min  Dmin  e4

活载下计算简图

20
2.1 组成与布置 2.2 .1 分析模型

单厂设计 2.2 结构分析

¢吊车纵向水平荷载标准值 (大车行驶中刹车引起的惯性力)
作用位置:轨道顶面
作用方向:沿轨道方向
按一侧所有制动轮最大轮压之和的 10% 确定:T0  0.1Pmax
¢多台吊车的组合系数 
轻、中级   0.9
2台
重、特重级  0.95 对于一层吊车厂房:水平
轻、中级   0.85 荷载最多考虑 2 台;多跨
3台 时,竖向荷载最多考虑 4
重、特重级   0.9
轻、中级   0.8 台。
4台 21
重、特重级  0.85
2.1 组成与布置 2.2 .1 分析模型

单厂设计 2.2 结构分析 2.2 .2 内力计算

2.2.2 等高排架的内力计算
一、柱的抗侧刚度 u
1
设柱顶作用一单位力发生的位移为 u , H u EI u
1 / u
代表柱顶发生单位侧向位移时柱内的剪
H
力,定义为柱的抗侧(推)刚度,用 D 表
示。 H 3 H l EI l
u 
C0 EI l
3 Iu Hu
C0  与 n  、  有关。
1 Il H
1  3 (  1)
n
C0 EI l
D  1 / u  22
H3
2.1 组成与布置 2.2 .1 分析模型

单厂设计 2.2 结构分析 2.2 .2 内力计算

二、剪力分配法
•柱顶作用集中荷载 u1 ui un
n F
由平衡条件: F   Vi
i 1 V1 Vi Vn
由物理条件:V  D  u
i i i

由几何条件:u1    ui   u n

可求得:Vi  i  F
Di 1 / ui
i  n
 n
 Dj  1 / u j 称为柱 i 的剪力分配系数。
j 1 j 1 23
2.1 组成与布置 2.2 .1 分析模型

单厂设计 2.2 结构分析 2.2 .2 内力计算

•任意荷载作用

W
M5 M5 W M5 M5 R

Tmax Tmax
M max M min M max M min

q1 q 2 q1 q2

¢在柱顶加上不动铰支座,利用图表求出内力和支座反力;
¢将支座反力反向作用于柱顶,求出内力;
¢将上述两种情况的内力叠加。 24
2.1 组成与布置 2.2 .1 分析模型

单厂设计 2.2 结构分析 2.2 .2 内力计算


2.2 .3 位移计算

2.2.3 水平位移计算
为了保证吊车的正常运行,需要控制厂房的水平位移。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考虑一台最大吊车的横向水平荷载作用,
吊车梁顶处的水平位移 u K 应满足:
u K  10mm
H Tmax uK Tmax
uK  K (轻、中级工作制)
1800

HK

HK
uK 
2200 (重、特重级工作制)

当u K  5mm 时可不验算相对位移。 A B
25
2.1 组成与布置 2.2 .1 分析模型

单厂设计 2.2 结构分析 2.2 .2 内力计算


2.2 .3 位移计算
2.2 .4 模型讨论
2.2.4 排架计算模型的讨论
一、排架的整体空间作用
•基本概念

F F F F F F F F F F F

ua ub uc

结构均匀、荷载均匀 结构不均匀、荷载均匀 结构均匀、荷载不均匀


26
2.1 组成与布置 2.2 .1 分析模型

单厂设计 2.2 结构分析 2.2 .2 内力计算


2.2 .3 位移计算
2.2 .4 模型讨论

在 b 、 c 两种情况下,其最大侧向位移量ub 、u c < u a
即在 b 、 c 两种情况的侧移小于按平面排架计算的侧移。
这种排架与排架、排架与山墙之间相互关联的作用称为整体空
间作用。

空间工作的条件:
¢或者结构不均匀、或者荷载不均匀;
¢各排架之间有联系(即屋盖有一定的整体刚度)。

•吊车荷载考虑整体空间作用的计算方法
¢柱顶在单个荷载作用下的空间作用分配系数 mk 27
uk
Fk
Fk u k'

平面排架
u k'  u k 空间排架
Fk Fk  Fx u k'
Fx
Fk  Fx
 mk
Fk
称为空间作
用分配系数
u k'
平面排架 平面排架 mk 
uk
当某榀排架柱顶作用水平力 Fk 时,如果考虑排架整体空间作
28
用,该排架仅承担 m F
k k ,其余部分由其它排架承担。
2.1 组成与布置 2.2 .1 分析模型

单厂设计 2.2 结构分析 2.2 .2 内力计算


2.2 .3 位移计算
2.2 .4 模型讨论
¢吊车荷载作用下的考虑空间作用的计算方法
R  2C5Tmax R '  mk 2C5Tmax

Tmax Tmax

考虑空间作用后,上柱弯矩增大;下柱弯矩减小。
(1  mk )C5Tmax (1  mk )C5Tmax C5Tmax C5Tmax mk C5Tmax mk C5Tmax

Tmax Tmax

29
2.1 组成与布置 2.2 .1 分析模型

单厂设计 2.2 结构分析 2.2 .2 内力计算


2.2 .3 位移计算
2.2 .4 模型讨论

二、屋架、地基变形对内力的影响
•横梁变形
uA uB 平衡条件: V A  VB  F
F EA
VA X V 物理条 V A  D A  u A V B  DB  u B
B
件:
DA DB 几何条 uB  ux  u A
件:
A B x ux uB uB
ux  L 
L EA
X  VB
uA

30
2.1 组成与布置 2.2 .1 分析模型

单厂设计 2.2 结构分析 2.2 .2 内力计算


2.2 .3 位移计算
2.2 .4 模型讨论

F EA EA F

D D D D

A B A B
L L

左右两种情况 A 柱的剪力是否相同?

31
2.1 组成与布置 2.2 .1 分析模型

单厂设计 2.2 结构分析 2.2 .2 内力计算


2.2 .3 位移计算
2.2 .4 模型讨论

•地基不均匀沉降 F
地基不均匀沉降对排架内力有无影响? Dmin Dmax

•地基转动
A
B
F

A B
32
2.1 组成与布置 2.2 .1 分析模型

单厂设计 2.2 结构分析 2.2 .2 内力计算


2.2 .3 位移计算
2.2 .4 模型讨论

三、柱长不同的等高排架计算
u u u

EI EI EI

A B C A B C

33
2.1 组成与布置 2.2 .1 分析模型

单厂设计 2.2 结构分析 2.2 .2 内力计算


2.2 .3 位移计算
2.2 .4 模型讨论

四、抽柱后的计算模型

2 EI uA EI uB 2 EI uC
3
计算单元
2 2 EI lA EI lB 2 EI lC
1

A B C
A B C

•将计算单元内的排架合并。 34
2.1 组成与布置 2.2 .1 分析模型

单厂设计 2.2 结构分析 2.2 .2 内力计算


2.2 .3 位移计算
2.2 .4 模型讨论

•恒载和风荷载的计算方法用一般排架。吊车荷载不同, B 轴柱
按加长吊车梁的影响线确定; A 和 C 轴柱应考虑作用在
①、③、柱子上相应值的一半,即

P1max P1max
3
P2 max P2 max
D1  D3
Dmax  D2 max  计算单元
2
2
D1 D2 max D3
1

•求得内力后, A 和 C 轴柱的弯矩、剪力除 2 得到原结构单


A B
根柱的内力,轴力根据实际受荷情况确定。 C
35
2.3 排架柱设计

2.3.1 荷载组合
•可变荷载效应控制 (对于单层排架结构,可以采用简化组合)
¢1.2× 恒荷载标准值 +1.4×1 项活荷载标准值
¢1.2× 恒荷载标准值 + 1.4× 0.90×(2 项或 2 项
以上活荷载标准值) I I
•永久荷载效应控制
II II
¢1.35× 恒荷载标准值 + 1.4× 所有活荷载的组合值
2.3.2 内力组合
一、控制截面
构件设计时一般选取若干个可靠度较低因而对整
个构件起控制作用的截面进行设计,这些截面称
III 36 III
为控制截面。
2.1 组成与布置
2.2 结构分析 2.3 .1 荷载组合
单厂设计
2.3 排架柱设计 2.3 .2 内力组合

二、组合内容
¢ 最大弯矩及相应的轴力和剪力;
¢ 最大轴力相应的弯矩和剪力;
¢ 最小轴力及相应的弯矩和剪力。
三、注意事项 Nu

•每一项组合必须包括恒荷载产生的内力;
*
•有 T 必有 D ,有 D 可以没有 T ;
*
•组合最大轴力和最小轴力时,轴力为零的 Mu
项应考虑进去。
钢筋砼 N~M 37
曲线
2.1 组成与布置
2.2 结构分析 2.3 .1 荷载组合
单厂设计
2.3 排架柱设计 2.3 .2 内力组合
2.3 .3 截面设计

2.3.3 混凝土柱截面设计

一、截面形式
斜腹杆
平腹杆
h  600mm 宜用矩形柱;
h  600 ~ 800mm工字形
或矩形柱;

h  900 ~ 1400mm 宜用工字形柱;


h  1400mm 宜用双肢柱。
从刚度要求出发,需满足表 2- 3 的要求。 38
2.1 组成与布置
2.2 结构分析 2.3 .1 荷载组合
单厂设计
2.3 排架柱设计 2.3 .2 内力组合
2.3 .3 截面设计

二、截面配筋
取最不利内力组合,按偏压构件设计。

偏压构件的承载力计算需用到计算长度。

 2 EI
对两端为不动铰支座的构件,其临界荷载为:N l 
H 02
对于其它支承的构件,将其换算为具有与两端铰支座相同临界
 2 EI
荷载的受压构件,即 N l  ,相应的计算长度 H 0 为 H
( H ) 2
39
2.1 组成与布置
2.2 结构分析 2.3 .1 荷载组合
单厂设计
2.3 排架柱设计 2.3 .2 内力组合
2.3 .3 截面设计

•无吊车荷载 Nl Nl

柱的计算长度 l0

H
0 l
根据杆系稳定理论:
柱 的 类 别 垂直排架方向
排架方向
H 0  1.43有柱间支撑
H
对于等高等截面单跨排架, 无柱间支撑
单 跨 1.5H 1.0H 1.2H
对于双跨排架,
无吊车厂房柱 H 0  1.18 H1.25H 1.0H 1.2H
两跨及多跨
上 柱 1.5H和 2.0Hu 1.25Hu 1.5Hu
于安全,规范分别取
有吊车厂房柱 1 . 25 H 。
下 柱 1.0Hl 0.8 Hl 1.0Hl
露天吊车柱和栈桥柱 2.0Hl 1.0Hl ——

40
2.1 组成与布置
2.2 结构分析 2.3 .1 荷载组合
单厂设计
2.3 排架柱设计 2.3 .2 内力组合
2.3 .3 截面设计

•有吊车荷载 Nl
考虑房屋的空间作用,即不仅考虑同一排架内
各柱参加工作;而且还考虑相邻排架的协同工
柱的计算长度 l0

Hu
作。因此,可将上端近似简化为不动铰支座。 EI u
l0
柱 的 类 别 H
变截面上段: l 0  ( 0 .7  0.7) H 垂直排架方向
Hu 排架方向 u

H
有柱间支撑 无柱间支撑
变截面下段: l0单 跨 H l EI1.2H

Hl
1.5H 1.0H l
无吊车厂房柱 两跨及多跨 1.25H 1.0H 1.2H
3
 
3
上 柱  2.0H u 1.25HIuu  H l  1.5Hu
有吊车厂房柱     (  tan ) ,  3  
 下 柱  1.0H l

0.8 HIl
 H 
1.0Hl
  l u
露天吊车柱和栈桥柱 2.0Hl 1.0Hl ——
当 H l / H,
u  3 I l / I u  0.12 l0时,
 Hl
别取 l0  2.0 H u 和 l0  1.0 H l 。 41
2.1 组成与布置
2.2 结构分析 2.3 .1 荷载组合
单厂设计
2.3 排架柱设计 2.3 .2 内力组合
2.3 .3 截面设计

三、吊装验算

¢ 验算内容:承载
力和裂缝宽度;

¢ 荷载:自重,考虑动
力系数 1.5 ;

¢ 安全等级:降一级,乘系数 0.9 。

如果不满足,增加吊点或调整配筋。

四、构造 42
2.1 组成与布置 2.3 .1 荷载组合
单厂设计 2.2 结构分析 2.3 .2 内力组合
2.3 排架柱设计 2.3 .3 截面设计
2.3 .4 牛腿设

2.3.4 牛腿设计
F
a  h0 长牛腿
a  h0 短牛腿 h0 h
a
一、试验研究 主拉应力迹线
主压应力迹线

•应力分布
¢ 牛腿上部主拉应力迹线基本上与牛腿边缘平行;
¢ 牛腿下部主压应力迹线大致与 ab 连线平行;
¢ 牛腿中、下部主拉应力迹线是倾斜的。
43
2.1 组成与布置 2.3 .1 荷载组合
单厂设计 2.2 结构分析 2.3 .2 内力组合
2.3 排架柱设计 2.3 .3 截面设计
2.3 .4 牛腿设计
•裂缝开展
F
¢ 当达到极限值的 20~40% ,出现垂直裂缝①;

¢ 在极限荷载的 40~60% ,出现第一条斜裂缝②; ②

¢ 约极限荷载的 80% ,突然出现第二条斜裂缝③。
•破坏形态
¢ 剪切破坏 ¢ 斜压破坏 ¢ 弯压破坏 ¢ 局部承压破坏
F

a / h0  0.1 a / h0  0.1 ~ 0.75 a / h0  0.75 44


2.1 组成与布置 2.3 .1 荷载组合
单厂设计 2.2 结构分析 2.3 .2 内力组合
2.3 排架柱设计 2.3 .3 截面设计
2.3 .4 牛腿设计

二、截面设计(截面尺寸、截面配筋、构造)
•截面尺寸  Fhk  f tk bh0
截面高度根据斜截面抗裂,
Fvk β1  0.5 
按下式确定:
 Fvk  0.5  a
h0
Fvk —— 作用在牛腿顶部的竖向力标准组合值;
Fhk —— 作用在牛腿顶部的水平力标准组合值;
 —— 裂缝控制系数,需作疲劳验算的牛腿取 0.65 ,其余 0.8 ;
b —— 牛腿宽度,同柱宽;
a —— 考虑安装偏差 20mm ,当 a<0 取 a=0 。
为防止局部受压破坏,加载板尺寸应满足: Fvs  0.75 f c A 45
2.1 组成与布置 2.3 .1 荷载组合
单厂设计 2.2 结构分析 2.3 .2 内力组合
2.3 排架柱设计 2.3 .3 截面设计
2.3 .4 牛腿设计

•截面配筋

抵抗竖向力产生的弯矩所需钢筋 As1 Fv Fh
Fv  a
As1  近似取   0.85 h0 h0
h0  f y
a
抵抗水平力所需钢筋 As 2

Fh  (as  h0 )  As 2 f yh0


(as  h0 ) Fh Fh Fv a Fh
As 2   1.2 As   1. 2
h0 f y fy 0.85f y h 0 fy
46
2.1 组成与布置 2.3 .1 荷载组合
单厂设计 2.2 结构分析 2.3 .2 内力组合
2.3 排架柱设计 2.3 .3 截面设计
2.3 .4 牛腿设计

•构造 〉 ah l a

上柱
水平箍筋:
2h0 / 3 范围内箍筋总面积 弯起钢筋
不少于 As1 / 2

as
s  100 ~ 150,d   6 ~ 12
弯起钢筋:
a / h0  0.3 应设弯起筋,
不能用纵向钢筋兼作弯起钢筋
下柱
面积不少于 As1 / 2、
0.15%bh0
47
不少于 2 根, d  12
2.4 柱下独立基础设计

2.4.1 概述
a) b) c)
独立基础形式: 杯口

预制柱
•平板式基础(杯形基 杯底

础) (a) 、 (b) 、 (c)


f)
•板肋式基础(杯口、肋
板预制) (d) d) e)

•壳体基础
(e) 肋
•倒圆台板式基础 (f)
底板

•桩基 48
2.1 组成与布置

单厂设计 2.2 结构分析 2.4 .1 概述


2.3 排架柱设计 2.4 .2 平板式基础
2.4 基础设计

2.4.2 平板式独立基础设计
一、地基基础破坏类型

地基破坏 冲切破坏 受弯破坏

二、设计内容:
¢ 地基计算(确定底板尺寸)
¢ 抗冲切承载力计算(确定基础高度)
¢ 受弯承载力计算(确定底板配筋)
49
¢ 构造(根据工程经验)
2.1 组成与布置

单厂设计 2.2 结构分析 2.4 .1 概述


2.3 排架柱设计 2.4 .2 平板式基础
2.4 基础设计

三、地基计算
•假定
¢ 基础是绝对刚性的;
¢ 基底某点反力与该点的地基沉降成正比。
Fk
•轴心受压基础
Fk  Gk Gk d
pk   fa 取 Gk   m  Ad
A p
Fk
A
fa   md
对于甲级、乙级和部分丙级建筑,还需进行变形验算。 50
2.1 组成与布置

单厂设计 2.2 结构分析 2.4 .1 概述


2.3 排架柱设计 2.4 .2 平板式基础
2.4 基础设计

•偏心受压基础
Fk
 pk max Fk  Gk M k M k0
   Vk
 pk min l b W
Gk h
令 e  M k /( Fk  Gk ) M k  M k 0  Vk h Fk  Gk
Vk
p k min
 pk max Fk  Gk 6e pk max
  (1  )
 pk min l b b b
2( Fk  Gk )
当 e  b / 6 时,p k max  3la
 p k max  p k min
 pk   fa
地基承载力应满足: 2
 p max  1.2 f a 51
 k
2.1 组成与布置

单厂设计 2.2 结构分析 2.4 .1 概述


2.3 排架柱设计 2.4 .2 平板式基础
2.4 基础设计

四、抗冲切承载力计算
N N
M M

Ft  0.7 f t bm h0 切沿
切沿 h0 变
bt  bb 柱
45 0
450 45 阶
0
45 0

h
0
Ft  p s A bm  pn
边 处
2
n
p
冲 冲
B
A A B h0
C h0 C
b
bt b bb b
t

h0
h0
F D F D
E h0 h0 E
h0 h0

基础高度尚应满足抗剪承载力:V  0.7 f t A 52
2.1 组成与布置

单厂设计 2.2 结构分析 2.4 .1 概述


2.3 排架柱设计 2.4 .2 平板式基础
2.4 基础设计

五、受弯承载力计算 N

长边方向:
As1
1
h0I
As2
Ml  pn (b  hc ) 2 (2l  bc )
24
pn

Ml
Asl  e1
I
0.9 f y h0 I A

短边方向: B bC
II * II
l
e2
1 C
MⅡ  pn (l  bc ) 2 (2b  bc ) *
24 D I hC
Mt b
AsⅡ 
0.9 f y (h0 II  d )
53
2.1 组成与布置

单厂设计 2.2 结构分析 2.4 .1 概述


2.3 排架柱设计 2.4 .2 平板式基础
2.4 基础设计

六、构造要求 75 t
•材料 h2
h1
混凝土: C20 ;
50  a1
钢筋: d  8,s  200、 100 a1 a2
50 200
•保护层厚度
有 100 厚素混凝土垫层时,为 35 ;没有垫层时为 70 。
•插入深度 h1 表 2-5 的要求(与柱截面形式和截面尺寸有关)
应满足 纵筋锚固要求
吊装时的稳定要求( 5% 柱长)
54
2.1 组成与布置

单厂设计 2.2 结构分析 2.4 .1 概述


2.3 排架柱设计 2.4 .2 平板式基础
2.4 基础设计

六、构造要求 75 t
•杯底厚度a1 、杯壁厚度 t h2
h1
见表 2-6 。
50  a1
a1 a2
50 200
•杯壁配筋

柱轴心或小偏心受压且 t / h2  0.65 ,大偏心受压且 t / h2  0.75


时可不配筋;
柱轴心或小偏心受压且 0.5  t / h2  0.65 时可按构造配筋;
其它情况按计算配筋。
55
2.5 屋面构件

2.5.1 概述

屋架(屋面梁)
无檩体系
屋面板

屋架(屋面梁)
有檩体系 檩条
瓦(瓦楞铁皮、石棉瓦、波形钢板、钢丝网水泥板)

2.5.2 屋架设计
2.1 组成与布置
2.2 结构分析 一、种类
单厂设计 2.3 排架柱设计 2.5 .1 概述
2.4 基础设计 2.5 .2 屋架设计
2.5 屋面构件

一、屋架种类 钢筋混凝土三角形屋架
钢筋混凝土折线形屋架
混凝土屋架 预应力混凝土折线形屋架
预应力混凝土梯形屋架
预应力混凝土直腹杆屋架

三角形钢屋架
钢屋架 梯形钢屋架
矩形钢屋架
组合屋架 曲拱钢屋架
57
2.1 组成与布置
2.2 结构分析 一、种类
单厂设计 2.3 排架柱设计 2.5 .1 概述 二、形状与尺寸
2.4 基础设计 2.5 .2 屋架设计
2.5 屋面构件

二、屋架形式与杆件尺寸要求

•高跨比 1/10~1/6 ,外形应接近简支梁的弯矩图。

混凝土屋架
•节间长度:上弦 3 米、 4.5 米、 6 米;下弦 4.5 米、 6 米;
•杆件尺寸:上弦不小于 200×180 ;下弦不小于 200 ×140 ;腹
杆不小于 100 ×100 ;长细比不大于
钢屋架 40 (拉)、 35 (压)

•节间长度:上弦 1.5 米或 3 米,有檩体系 0.8~3m ;下弦 3 米;


•长细比:受压 150 ;受拉 350 ( 250 ) 58
2.1 组成与布置
2.2 结构分析 一、种类
单厂设计 2.3 排架柱设计 2.5 .1 概述 二、形状与尺寸
2.4 基础设计 2.5 .2 屋架设计 三、内力分析
2.5 屋面构件

三、屋架内力分析

1. 计算模型
按多跨折线连续梁计算上
弦弯矩(主弯矩);
R1 R2 R3 R2
按铰接桁架计算杆件轴力。 R1
2. 荷载
自重(建筑层、屋面板、 P2  R2 P3  R3 P2  R2
P1  R1
屋架、支撑) P1  R1
活载(屋面活载、雪载、
积灰载)
施工荷载 0.5kN / m 2
59
2.1 组成与布置
2.2 结构分析 一、种类
单厂设计 2.3 排架柱设计 2.5 .1 概述 二、形状与尺寸
2.4 基础设计 2.5 .2 屋架设计 三、内力分析
2.5 屋面构件

3. 荷载组合
¢恒载 + 全跨 [ 屋面活载(雪载) + 积灰载 ] ;

¢恒载 + 半跨雪载或灰载;

¢屋架与支撑自重 + 半跨 [ 屋面板自重 + 施工荷载 ] 。

4. 内力
上弦:弯矩和轴向压力;
腹杆和下弦:轴力。
60
2.1 组成与布置
2.2 结构分析 一、种类
单厂设计 2.3 排架柱设计 2.5 .1 概述 二、形状与尺寸
2.4 基础设计 2.5 .2 屋架设计 三、内力分析
2.5 屋面构件

5. 计算模型的误差及措施

•铰接(对腹杆的影响不大)
•上弦节点为不动铰支座

实际上,由于腹杆的变形,使上弦节点产生位移,从而使在
上弦杆中引起附加弯矩,称为次弯矩。

•措施:将上弦杆和端部斜杆的截面(钢结构)或配筋量(混
凝土结构)适当增加。

61
2.1 组成与布置 一、种类
2.2 结构分析 二、形状与尺寸
单厂设计 2.3 排架柱设计 2.5 .1 概述 三、内力分析
2.4 基础设计 2.5 .2 屋架设计 四、构件设计
2.5 屋面构件

四、钢屋架构件设计
1. 杆件的计算长度

弦杆、支座斜杆、支座竖杆 l 0 x  l
平面内
其他腹杆 l 0 x  0.8l

弦杆 l 0 y  l `1(侧向支承点间距)
平面外
支座斜杆、支座竖杆和其他腹杆 l 0 y  l

支座斜杆、支座竖杆 l 0  l
斜平面
其他腹杆 l 0  0.9l 62
2.1 组成与布置 一、种类
2.2 结构分析 二、形状与尺寸
单厂设计 2.3 排架柱设计 2.5 .1 概述 三、内力分析
2.4 基础设计 2.5 .2 屋架设计 四、构件设计
2.5 屋面构件

当弦杆侧向支承点间的距离为两倍节 支撑
l1
间长度,且两个节间杆件的内力不等
时,平面外计算长度按下式取:

N2 N1 N2
l 0  l(
1 0.75  0.25 ) ,l 0  0.5l1
N1

N 1 — 较大的压力,取正号;
N2
N 2 — 较小的压力或拉力,拉力取负号。 N1 l1

63
2.1 组成与布置 一、种类
2.2 结构分析 二、形状与尺寸
单厂设计 2.3 排架柱设计 2.5 .1 概述 三、内力分析
2.4 基础设计 2.5 .2 屋架设计 四、构件设计
2.5 屋面构件

2. 截面选型
•屋架上弦:平面外计算长度一般为平面内计算长度的两倍,
如无局部弯矩,故宜采用短肢相拼的 T 形截面,i y / i x  2.6 ~ 2.9

如有较大的局部弯矩,可采用长肢相拼的 T 形截面,以提高平
面内的抗弯能力,此时 i y / i x  0.75 ~ 1.0

•支座斜杆:因平面内和平面外计算长度相等,采用长肢相拼的
T 形截面比较合理;
64
2.1 组成与布置 一、种类
2.2 结构分析 二、形状与尺寸
单厂设计 2.3 排架柱设计 2.5 .1 概述 三、内力分析
2.4 基础设计 2.5 .2 屋架设计 四、构件设计
2.5 屋面构件

•其他腹杆:因 l 0 y  1.25l 0 x ,宜采用等肢角钢组成的


T 形截 i y / i x  1.3 ~ 1.5
面,
与竖向支撑相连的竖腹杆宜采用等肢角钢组成的
十字形截面,使节点连接不偏心;轴力特别小的
腹杆也可采用单角钢。
•屋架下弦:平面外计算长度一般很大,故宜采
用短肢相拼的 T 形截面。
15~20 50~80 I

40i(80i) I I—I
65
计算长度范围内的垫板数不应少于 2 块。
2.1 组成与布置 一、种类
2.2 结构分析 二、形状与尺寸
单厂设计 2.3 排架柱设计 2.5 .1 概述 三、内力分析
2.4 基础设计 2.5 .2 屋架设计 四、构件设计
2.5 屋面构件

3. 截面计算
N
轴心拉 An 
f
杆:
轴心压 N
An  (强度要求,当截面无削弱时可不计算)
杆: f
N
A (稳定要求)
f
假定长细比(弦杆 70~100 ,腹杆 100~120 ) 查得  值
计算 A ,同时算出 i x  l 0 x / ,i y  l 0 y / , 根据 A、i x、i y
选择角钢,用实际的 A、i x、i y进行稳定验算,如不满足重新选
择,直至满足。 66
2.1 组成与布置 一、种类
2.2 结构分析 二、形状与尺寸
单厂设计 2.3 排架柱设计 2.5 .1 概述 三、内力分析
2.4 基础设计 2.5 .2 屋架设计 四、构件设计
2.5 屋面构件
偏心受 Mx  x— 截面塑性发展系数,动力荷载取 1 ;
N
拉:   f
An  x W nx W nx— 受拉最大纤维的净截面抵抗矩。
偏心受
压: N Mx W nx— 受压最大纤维的净截面抵抗矩。
强度要求:   f
An  x W nx

平面内稳定:  x — 平面内轴压构件稳定系数;
N  mx M x W1x — 平面内受压纤维毛截面抵抗矩
  f
x A N N Ex— 欧拉临界力;
 xW1x (1  0.8 )
N Ex  mx — 等效弯矩系数。
平面外稳定:
N  tx M x  b — 受弯构件的整体稳定系数;
  f
 y A  bW1x  tx — 等效弯矩系数。 67
2.1 组成与布置 一、种类
2.2 结构分析 二、形状与尺寸
单厂设计 2.3 排架柱设计 2.5 .1 概述 三、内力分析
2.4 基础设计 2.5 .2 屋架设计 四、构件设计
2.5 屋面构件

4. 节点设计
•一般要求
¢ 各杆件的形心线应尽量与屋架几何轴线重合,并汇交于节点中
心,考虑到施工方便,肢背到轴线的距离可取 5mm 的倍数;

¢ 对变截面弦杆,宜采用肢背平齐的连接方式,变截面的两部分形
心线的中线应与屋架几何轴线重合;
杆件形心线

屋架轴线

68
杆件形心线
2.1 组成与布置 一、种类
2.2 结构分析 二、形状与尺寸
单厂设计 2.3 排架柱设计 2.5 .1 概述 三、内力分析
2.4 基础设计 2.5 .2 屋架设计 四、构件设计
2.5 屋面构件

¢ 节点板上各杆件之间的净距不宜小于 20mm ;

¢ 杆件端部宜采用直切,即切割面与轴线垂直,为了减小节点板
也可采用斜切。

允许的斜切形式 不允许的斜切形式69
2.1 组成与布置 一、种类
2.2 结构分析 二、形状与尺寸
单厂设计 2.3 排架柱设计 2.5 .1 概述 三、内力分析
2.4 基础设计 2.5 .2 屋架设计 四、构件设计
2.5 屋面构件
•计算与构造
选定节点板厚度 计算焊缝长度 确定节点板大小
角钢拼接形式 内力分配系数
节点板厚度:根据最大内力选用,见表 2-10 。
N 4 K1 N 5 K2
N3
等边角钢 0.7 0.3
焊缝计算: N1
不等边角钢短肢相拼 0.75 N2
0.25

¢ 一般节点 不等边角钢长肢相拼 0.65 0.35


计算腹杆与节点板连接焊缝时,杆件的内力按照杆件的最大内力
取值,而计算弦杆与节点板连接焊缝时,杆件的内力按照二节间
之间的最大内力差取值:
' K 1 N (N ) ‘' K 2 N (N )
肢背: l  2  0.7  h f w
w 肢尖: l  2  0.7  h f 70w
w
f f f f
2.1 组成与布置 一、种类
2.2 结构分析 二、形状与尺寸
单厂设计 2.3 排架柱设计 2.5 .1 概述 三、内力分析
2.4 基础设计 2.5 .2 屋架设计 四、构件设计
2.5 屋面构件

¢ 有集中荷载的节点
N2
B

有集中荷载时,弦杆与节点 P
板的连接焊缝需考虑弦杆内 N1
力与集中荷载 P 的共同作
用。
上弦为了搁置屋面板,常将节点板缩进肢背而采用塞焊。塞焊可
作为两条 h f  t / 2 的角焊缝计算,因焊缝质量不易保证,焊缝强
度设计值乘以 0.8 的折减系数。

(K 1 N)2 (P / 2) 2 (K 2 N)2 (P / 2) 2


肢背:  0.8 f fw 肢尖:  f fw
2  0.7  h 'f l w' 2  0.7  h‘'f l w'’
71
2.1 组成与布置 一、种类
2.2 结构分析 二、形状与尺寸
单厂设计 2.3 排架柱设计 2.5 .1 概述 三、内力分析
2.4 基础设计 2.5 .2 屋架设计 四、构件设计
2.5 屋面构件

有集中荷载时,上弦节点亦可按下述方法计算。
假定集中荷载由肢背塞焊缝承担;上弦相邻节间内力差 N
由肢尖焊缝承担。
P w
肢背塞焊缝 ' '
 0. 8 f f
2  0.7  h f l w

肢尖角焊缝 ( Nf ) 2  ( Mf /  ) 2  f fw
其中
N N M Ne
 f   f 
2  0.7h 'f' l 'f' ''
2  0.7 h l
f
'' 2
f /6

e —— 为肢尖焊缝至杆件形心的距 72
离。
2.1 组成与布置 一、种类
2.2 结构分析 二、形状与尺寸
单厂设计 2.3 排架柱设计 2.5 .1 概述 三、内力分析
2.4 基础设计 2.5 .2 屋架设计 四、构件设计
2.5 屋面构件

¢ 弦杆的拼接节点

拼接角钢采用与弦杆相同的截面。拼接角钢的长度应按拼接角
钢与弦杆的连接焊缝长度确 l  2(l w  10)  d
定, , 对下弦杆取
d=10~20mm ,对上弦杆取 d=30~50mm , l 不宜小于 600mm 。 73
2.1 组成与布置 一、种类
2.2 结构分析 二、形状与尺寸
单厂设计 2.3 排架柱设计 2.5 .1 概述 三、内力分析
2.4 基础设计 2.5 .2 屋架设计 四、构件设计
2.5 屋面构件

其中连接焊缝长度
Af
下弦按下弦截面面积等强度确定: lw 
4 0.7h f f fw

上弦按弦杆最大内力确定: N
lw 
4  0.7 h f f fw

弦杆与节点板的焊缝长度
对于下弦按两侧下弦较大内力的 15% 和两侧下弦的内力差两者
中的大值计算;
对于上弦假定集中荷载由肢背的塞焊缝承担,肢尖焊缝承担上
弦内力的 15% ,并考虑此力产生的偏心弯矩。
74
2.1 组成与布置 一、种类
2.2 结构分析 二、形状与尺寸
单厂设计 2.3 排架柱设计 2.5 .1 概述 三、内力分析
2.4 基础设计 2.5 .2 屋架设计 四、构件设计
2.5 屋架构件

¢ 支座节点
支座节点包括节点板、加劲肋、底板和锚栓等。

当采用混凝土排架柱时,底板的尺寸根据混
凝土局部受压承载力确定,厚度一般取
20mm ;

节点板的大小由杆件与节点板的连接焊缝长度确定,下弦水平肢
的底面与支座底板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水平肢的宽度和 130mm ;

加劲肋与节点板的垂直焊缝可假定其承担支座反力 25% 计算,


并考虑焊缝为偏心受力;
75
2.1 组成与布置
2.2 结构分析
单厂设计 2.3 排架柱设计 2.5 .1 概述
2.4 基础设计 2.5 .2 屋架设计
2.5 屋架构件 2.5 .3 屋面其它构件

支座节点板、加劲板与支座底板的水平连接焊缝按下式计算:
R
 f fw
0.7 h f lw
锚栓预埋于支撑构件的混凝土中,直径一般取 20~25mm ,底板
上的锚栓孔直径一般为锚栓直径的 2~2.5 倍。
2.5.3 屋面其他构件
一、屋面板
二、檩条
三、托架
76
四、天窗架
2.6 吊车梁设计要点

2.6.1 概述
•吊车梁直接承受吊车荷载,并构成纵向排架,加强厂房纵向刚
度,传递纵向荷载。是单层工业厂房的重要构件。

•吊车梁按材料可分为:
鱼腹式
变截面吊车梁 折线式
混凝土吊车梁
等截面吊车梁
实腹式
钢吊车梁 下撑式
桁架式
组合吊车梁 77
(
a) (
b)

实腹式吊车梁 下撑式吊车梁 桁架式吊车梁




(
c) (
d)
2.2 结构分析
2.3 排架柱设计
单厂设计 2.4 基础设计 2.6.1 概述
2.5 屋架构件 2.6.2 受力特点
2.6 吊车梁

2.6.2 吊车梁受力特点

承受两组移动的集中荷载( Pmax 和 Tmax );


为了承担横向水平力,对于钢吊车梁一般需设置制动梁或制动桁架

•吊车荷载是重复荷载,需进行疲劳验算;

•吊车荷载具有动力特性;
对吊车竖向荷载应乘以动力系数 μ ,轻、中级软钩 1.05 ,重级
1.1 ,硬钩 1.3 。
•吊车荷载是偏心荷载,将对吊车梁(无制动梁时)产生扭矩。
79
2.2 结构分析
2.3 排架柱设计
单厂设计 2.4 基础设计 2.6.1 概述
2.5 屋架构件 2.6.2 受力特点
2.6 吊车梁

每个轮子产生的扭矩:
e1
Dmax
静力计算考虑两台吊车 T
ha
mT  (Pmax  e1  T  e2 )  0.7
e2
疲劳验算考虑一台吊车,且不考虑 ya
横向水平荷载 弯曲中心

mTf  0.8Pmax,k  e1
按影响线可求出吊车梁的 M T M Tf
80
2.2 结构分析
2.3 排架柱设计 2.6.1 概述
单厂设计 2.4 基础设计 2.6.2 受力特点
2.5 屋架构件 2.6.3 砼吊车梁
2.6 吊车梁

2.6.3 混凝土吊车梁(等截面)设计要点

一、计算内容
弯、剪、扭承载力
静力计算
裂缝宽度和挠度
正截面(验算正截面受压区混凝土边缘的应力
疲劳验算 和受拉钢筋的应力)
斜截面(验算中和轴处混凝土的主拉应力及箍筋
和弯起钢筋的应力)
施工阶段验算(对预应力混凝土吊车梁而言)
81
2.2 结构分析
2.3 排架柱设计 2.6.1 概述
单厂设计 2.4 基础设计 2.6.2 受力特点
2.5 屋架构件 2.6.3 砼吊车梁
2.6 吊车梁

二、构造要点
¢ 截面尺寸
梁高取跨度的 1/4~1/12 ,一般有 600 、 900 、 1200 、 1500mm
四种;腹板一般取 140 、 160 、 180mm ,在梁端部逐渐加厚至
200 、 250 、 300mm ,先张法预应力可用 100 (卧捣)和
120 (竖捣),后张法预应力可用 140 ;上翼缘宽度一般为
¢400 、 500 和 600mm 。
连接构造
¢ 配筋构造
纵筋:不能有接头,不宜采用光面钢筋,肋部两侧设腰筋;
筋:不得采用开口箍,梁端 la  1.5h 范围内增加 20~25% ;
端部:沿梁高设置焊在锚板上的竖向钢筋和水平封闭箍筋。
82
2.2 结构分析
2.3 排架柱设计 2.6.1 概述
单厂设计 2.4 基础设计 2.6.2 受力特点
2.5 屋架构件 2.6.3 砼吊车梁
2.6 吊车梁 2.6.4 钢吊车梁

2.6.4 钢吊车梁(实腹式)设计要点
一、计算内容
上翼缘
正应力
下翼缘
剪应力
¢ 强度 ¢ 疲劳强度
腹板局部压应力
折算应力
¢ 局部稳定(对焊接吊车梁)
¢ 整体稳定(有制动结构时不必验算)
¢ 刚度 ¢ 翼缘与腹板的连接
83
2.2 结构分析
2.3 排架柱设计 2.6.1 概述
单厂设计 2.4 基础设计 2.6.2 受力特点
2.5 屋架构件 2.6.3 砼吊车梁
2.6 吊车梁 2.6.4 钢吊车梁

二、构造要点
¢ 截面尺寸
0.56 fl
截面高度应按照允许变形( h  6
),并考虑
建筑净空要求和钢板规格等; [ w / l ]  10

腹板厚度应该按照支座抗剪要求和局部挤压条件确定,一般不
应小于( 7+3h ) mm ;

翼缘厚度不应小于 8mm ,也不大于 40 mm ;翼缘宽度一般为


( 1/3~1/5 ) h ,翼缘宽度不应大于 30t ( Q235 )或
24t ( Q345 ) , 当上翼缘轨道用压板连接时,翼缘宽度应大于
84
2.2 结构分析
2.3 排架柱设计 2.6.1 概述
单厂设计 2.4 基础设计 2.6.2 受力特点
2.5 屋架构件 2.6.3 砼吊车梁
2.6 吊车梁 2.6.4 钢吊车梁

¢ 连接构造
制动梁(或制动桁架)

轻、中级荷载状态的吊车梁与制动梁或柱子在工地连接时,可采
花纹钢板
横隔
用焊接连接,应避免采用
加劲肋
C 级螺栓连接;对于重级、超重级载荷
(竖向支撑) 吊车梁

状态应优先采高强螺栓连接。
采用实腹式制动梁,吊车梁的下翼缘和制动梁的外翼缘之间每隔
加劲肋
d)

一定距离用斜撑杆联系起来或用板铰把制动梁的翼缘挂在墙架柱
角钢斜撑

制动梁

a)吊车梁斜向支撑 b)制动梁挂于墙架柱 c)制动桁架时支撑布置

85
2.2 结构分析
2.3 排架柱设计 2.6.1 概述
单厂设计 2.4 基础设计 2.6.2 受力特点
2.5 屋架构件 2.6.3 砼吊车梁
2.6 吊车梁 2.6.4 钢吊车梁

¢ 连接构造
对于设置在边柱上跨度大于 18m 的轻、中级载荷状态吊车梁和
跨度大于 12m 的重级和超重级载荷状态的吊车梁,应设置辅助
桁架,以及水平支撑系统和竖向(即横隔)支撑系统。辅助桁
架设置在制动梁的外翼缘(或弦杆)处的竖向平面内,横向高
度与吊车梁相等,其下弦杆与吊车梁下翼缘用水平支撑相连,
形成空间体系,再每隔一定距离设置竖向支撑作为横隔以增加
空间抗扭刚度,见图 2-84c 。对于中间柱上成对设置的等高吊
车梁,可以省去辅助桁架,只需在相邻吊车梁的下翼缘间设置
86
水平支撑和适当设置几道竖向支撑。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