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12

 

朝陽科技大學
營建工程系

碩士論文

卵礫石層中深開挖支撐設計之探討

A Study on the Design of Retaining walls and Braces of

Deep Excavations in Gravel

指導教授:許世宗博士
研 究 生:黃丈展

中華民國 99 年 7 月 26 日
 

朝陽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
Department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hao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碩士論文
Thesi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卵礫石層中深開挖支撐設計之探討

A Study on the Design of Retaining walls and Braces of

Deep Excavations in Gravel

指導教授:許世宗博士(Dr. Shih-Tsung Hsu)


研 究 生:黃丈展(Chen-Cheng Huang)

中華民國 99 年 7 月 26 日

July 26, 2010 


 

摘要

為探討卵礫石層中深開挖擋土支撐的力學行為,本研究首先蒐集

國內外關於卵礫石層中開挖分析之參考文獻,並彙整分析時參數估算

的經驗法則,如擋土柱體等值撓曲勁度 EI 和水平地盤反力係數 。

再運用深開挖分析軟體 TORSA 針對台中盆地的一個深開挖案例進行

分析參數的率定,並利用其他三個工程案例之現場監測所得的擋土柱

體變形量來驗證率定分析參數的適用性。

研究結果發現,當擋土柱體等值撓曲勁度 EI 採用褚炳麟等人所

提出之計算法,卵礫石層水平地盤反力係數採 =6200 / ,卵礫石

摩擦角採 50°,介面摩擦角 2/3 ,擋土柱體撓曲勁度折減係數

採 0.5,支撐勁度折減係數採 0.5,進行深開挖數值分析時,所

得的擋土柱體變位量與現場的監測結果相近,經由其他三個工程案例

的驗證分析,前述的率定參數據相當的可靠度。

最後,本研究利用上述的率定參數,並限制最大擋土柱之最大變

位為 0.066%的開挖深度下,針對不同開挖深度(5m、10m、15m 和 20m)

進行分析探討,綜合歸納出合理之開挖設計原則,以供大地工程界於

初步設計擋土支撐時參考。

關鍵字:卵礫石層、深開挖、擋土柱變位

I
 
 

ABSTRACT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the retaining column in the

gravel formation a good deal of previous researches, references about

deep excavations was collected, which comprised calculated experiences

on mechanical parameters, such as the equivalent stiffness of retaining

column, EI, and the coefficient of horizontal subgrade reaction, kh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study. Numerical software for the deep excavation,

TORSA, was employed to rate the parameters for a case of the deep

excavation within Taichung basin.

Analysi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when the equivalent stiffness of

retaining column, EI, that is suggested by Chu et al. was employed, the

coefficient of horizontal subgrade reaction kh=6200 t/m ,the friction

angle of gravel φ = 50° , the friction angle of interface δ = 2 / 3φ , the reduced

coefficient of retaining column ψ = 0.5 and the reduced coefficient of

brace ρ = 0.5 were utilized, the lateral deformations in each excavating

stage of retaining column calculated numerically were close to those

measured by inclinometer. Furthermore, the rating parameters obtained

aforementioned were utilized to verify another three excavating cases

within Taichung basin, the retaining column deformations measured in

situ consisted with those calculated by numerical analyses as well.

Finally, this study attempted to investigate the behaviors of retaining

column through a variety of excavating deeps of (5m, 10m, 15m and 20m)

based on both the rating parameters obtained above and limited maximum
II
 
 

lateral deformation of retaining column within 0.066% excavating depth,

some design criteria were summarized and were provided for

geotechnical engineers to design reasonable retaining columns and braces

in gravel of the Taichung Basin.

Keywords: gravel formation, deep excavation, deformation of retaining

column.
 
 
 
 
 
 
 
 
 
 
 
 
 
 
 
 
 
 
 
 
 
 
 
 
 
 

III
 
 

致謝

本文承蒙恩師  許世宗教授於研究過程中悉心指導與建議,並於

在學期間對學業之教導啟發與生活之關懷,方能順利完成,師恩之浩

瀚將永誌吾心。又本論文承蒙唐雨耕博士、王建智博士以及伍勝民博

士於百忙之中撥冗給予學生進行碩士論文口試,並詳加指導與建議,

使論文內容能更加適切嚴謹,學生在此致上最誠摯的敬意。 

在研究期間感謝柯興樹董事長慷慨提供了寶貴的工程案例,鄭經

緯先生、蔡錦池先生鼎力協助取得重要的參考文獻和三聯科技股份有

限公司的專業技術相挺;學長易昇和阿牛提供論文撰寫的寶貴意見,

同學一峰、昀融在研究期間相互提攜與意見的交流,學弟永帆、書宏

在論文撰稿期間全力參與及幫忙,使得本研究得以順利完成。又承蒙

好友黃福城先生、林志益老師、吳東穎先生、吳志仁董事長、歐信志

總經理等人在兩年研究所期間的關懷與鼓勵,在此亦表致謝。 

最後僅以本文獻給我最敬愛的雙親黃子祥先生和吳彩玉女士,以

及摯愛的妻子映竹和八個寶貝,沒有你們這一路的鼓勵、支持與陪伴,

就沒有今天的成果。 

在此謹將本文獻給所有關心與愛我的人,一同分享我的喜悅,感

謝您們對我的關心與照顧,我愛您們!!!

IV
 
 

目錄

摘要………………………………………………………………………I

ABSTRACT…….……………………………………….……….……...II

致謝………………………………………………………….….………III

目 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V 

表目錄………………………………………………………………XI 

圖目錄………………………………………………………………XII

符號表………………………………………………………………XXI

第一章 緒論…………………………………..…………………………1

1.1 前言……………………………………..….……………….…….1

1.2 研究動機………………………………….……………….…….1

1.3 研究內容與目的………………………….……………….…….2

1.4 研究流程………………………………….……………….…….3

第二章 文獻回顧……………………………….……………….…….5

2.1 前言……………………………………….……………….…….5

2.2 台中都會區卵礫石層之地質構造……….……………….…….5

2.2.1 台灣卵礫石層之地質成因………….……………….…….5

V
 
 

2.2.2 台中盆地卵礫石層之地工背景……….……………….…….7 

2.3 台灣地區卵礫石工程特性………………….……………….…….8 

2.3.1 卵礫石層土壤之定義…………………….……………….…….8 

2.3.2 卵礫石層土壤之一般性質及工程特性….……………….…….9 

2.4 台中地區卵礫石層之水平地盤反力係數 …..………….…….14 

2.5 擋土柱工法介紹………….……………….……………….…….17

2.6 台中地區卵礫石層之擋土柱體等值撓曲勁度 EI……….….…….18 

2.7 卵礫石土壓力係數及勁度折減考量……………..……….…….21

2.7.1 卵礫石土壓力係數…………………….……………….…….21 

2.7.2 勁度折減考量………………………...……………….…….22 

2.8 卵礫石層深開挖之降水系統……………………………….…….22 

2.8.1 抽水量計算……………….….…………….………….…….23 

2.8.2 抽水洩降……………….…….……………….……….…….24 

2.8.3 降水時機…….…………………….…….…….……….…….25 

2.9 台北與高雄兩地深開挖案例………….….…...…………….…….25 

2.9.1 台北地區…………….……….…….….……………….…….25 

2.9.2 高雄地區……………….…….……….……………….…….27 

2.10 深開挖擋土變形之分析方法…………….……………….…….28 

2.10.1 理論分析模式………………………………………….......………...........28 

VI
 
 

2.10.2 實務設計分析工具………………………………………………………….30 

2.11 深開挖擋土設計分析實務考量……………………………….………..….31 

2.11.1 分析模式的考量…… …………………………………………………………31 

2.11.2 分析參數考量…………………………………………………………………32 

2.11.3 施工考量…………………………………………………………………………32 

2.12 開挖穩定分析………………………………….……………….……................33

2.12.1 內擠破壞的分析方法……………………………………………………..34 

2.12.2 應力及變形之特性…………………………………………………………39 

第三章  工程案例說明……………………………………………………………………….79 

3.1 案例一………………………………………………………………………………………79 

3.1.1 工程概況…………………………………………………………………………...79 

3.1.2 地層分類及描述……………………………………………………………….79 

3.1.3 基地開挖與支撐概況…..………………………………………….……….80 

3.1.4 擋土柱體內傾斜管之設置及監測結果……………….…………..81 

3.2 案例二………………………………………………………………………………..…….81 

3.2.1 工程概況…………………………………………………………………..……….82 

3.2.2 地層分類及描述…………………………………………………….……..….82 

3.2.3 基地開挖與支撐概況………………………………………………….…….82 

3.2.4 擋土柱體內傾斜管之設置及監測結果……………….…………..83 

VII
 
 

3.3 案例三……………………………………………………………………………………..84 

3.3.1 工程概況……………………………………………………………….………...84 

3.3.2 地層分類及描述…………………………………………………………….…..84 

3.3.3 基地開挖與支撐概況………………………………………………………...84 

3.3.4 擋土柱體內傾斜管之設置及監測結果…………………….……...85 

3.4 案例四………………………………………..….…………………………………………86 

3.4.1 工程概況………………………………………………………………….………86 

3.4.2 地層分類及描述………………………………………………………………..86 

3.4.3 基地開挖與支撐概況……………………………………………..….……..86 

3.4.4 擋土柱體內傾斜管之設置及監測結…………………………...…...87

3.5 案例五………………………………………..….…………………………………………87 

3.5.1 工程概況………………………………………………………………….………87 

3.5.2 地層分類及描述………………………………………………………………..88 

3.5.3 基地開挖與支撐概況……………………………………………..….……..88 

3.6 案例六………………………………………..….…………………………………………89 

3.6.1 工程概況………………………………………………………………….………89 

3.6.2 地層分類及描述………………………………………………………………..89 

3.6.3 基地開挖與支撐概況……………………………………………..….……..89 

第四章 TORSA 軟體介紹………………………………………………………….….…102 

VIII
 
 

4.1 前言……………………………………………………………………….………….…102 

4.2 程式介紹…………………………………………………………………………….102 

4.3 理論背景及分析模式…………………………………………..……….……104 

4.3.1 分析模式………………………………………………………………………..104 

4.3.2 相關參數…………………………………………………………………..……106 

4.3.3 土壓力假設……………………………………………………………………111 

第五章  案例分析及模擬不同開挖深度之綜合討論……………………119

5.1 案例一……………………………………………………………………………….…120 

5.1.1 分析參數說明…………………………………………………………………120 

5.1.1.1 擋土柱體等值撓曲勁度EI值折減係數 之率定說明 


………………………………………………………..121 
5.1.1.2 水平地盤反力係數 值之率定說明………………………..122 

5.1.1.3 卵礫石層 角之率定說明……………………………………...…123 

5.1.1.4 支撐折減係數 之率定說明………………………….……….…124 

5.1.2 參數變化之探討……………………………………………………….….125 

5.1.3 擋土柱合理貫入深度對擋土柱最大變位的影響…..….…127 

5.1.4 支撐系統分析說明………………………………………………..…….…128 

5.1.5 地下水降水分析說明…………………….……………………..…….…128

5.2 案例二~案例四之驗證分析…………………………………..…………..….130 

5.2.1 案例二之驗證分析…………………………………………….………....130 
IX
 
 

5.2.2 案例三之驗證分析…………………………………………….………....131 

5.2.3 案例四之預測分析……………………………………………….…….….131 

5.2.4 案例一~案例四之綜合探討……………………………….………....132 

5.2.4.1 擋土柱的設計探討……………………………………….………....132 

5.2.4.2 擋土柱最大彎矩和最大剪力的探討…………………..……133 

5.3 不同開挖深度之綜合探討.................................………………134

5.3.1 探討流程………………………………………….………134

5.3.2 土壤結構條件假設……………..…………………...……135

5.3.3 擋土柱貫入深度分析………………..………………..…..135

5.3.4 支撐高程和施加預力分析…………..……………..……..136

5.3.5 不同開挖深度(5m、10m、15m、20m)之EI值及擋土柱斷面

和間距檢討、分析…………………………………….…...137

5.3.6 擋土柱斷面和間距檢討、分析及運用分析所得之最大彎矩

和最大剪力,檢核擋土柱配筋設計………………….…...13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71

6.1 結論……………………………………………….….……171

6.2 建議……………………………………………….…….…...172

參考文獻………………………………………………………….…...174

X
 
 

表目錄
表 2-1 卵礫石層工程特性………………………………………………43

表 2-2 台灣卵礫石層土壤力學特質一覽表……………………………44

表 2-3 地層分布概況表…………………………………………………45

表 2-4 台北盆地各土層土壤基本物理性質一覽表……………………45

表 3-1 案例一各階段開挖時程表………………………………………91

表 3-2 案例二各階段開挖時程表………………………………………91

表 3-3 案例三各階段開挖時程表………………………………………91

表 3-4 案例四各階段開挖時程表………………………………………92

表 3-5 案例五各階段開挖時程表………………………………………92

表 3-6 案例六各階段開挖時程表………………………………………92

表 5-1 案例一~案例六視土壓力係數 K 值一覽表……………………144

表 5-2 不同開挖深度 EI 值、δhm、支撐高程、預力和 kh/σ’一覽表..……144

表 5-3 不同開挖深度擋土柱厚度與間距分析表…………………..…144 

表 5-4 不同開挖深度支撐預力一覽表….…………………………….145 

表 5-5 不同開挖深度彎矩鋼筋檢討表………….……….…..….….…145

表 5-6 不同開挖深度剪力鋼筋檢討表………..….……………….…..145 
 
 
 
 
 
XI
 
 

圖目錄
圖 2-1 台灣卵礫層的分佈與產狀形態………………………………47

圖 2-2 台灣卵礫石層的形成機制與沉積環境………………………48

圖 2-3 台中盆地地形與水文圖………………………………………49

圖 2-4(a) 模擬擋土柱間距對側向土壓力之影響圖………………50

圖 2-4(b) 模擬擋土柱間距對側壁位移之影響圖…………………50

圖 2-4(c) 模擬擋土柱間距對底部膨脹量之影響圖………………51

圖 2-4(d) 模擬擋土柱間距對地表沉陷量之影響圖………………51

圖 2-4(e) 模擬擋土柱間距對最大側壁位移之影響圖………… 52

圖 2-4(f) 模擬擋土柱間距對開挖底部最大膨脹量之影響圖……52

圖 2-5(a) 模擬擋土柱埋入深度對側向土壓力之影響圖…………53

圖 2-5(b) 模擬擋土柱埋入深度對側壁位移之影響圖……………53

圖 2-5(c) 模擬擋土柱埋入深度對底部膨脹量之影響圖…………54

圖 2-5(d) 模擬擋土柱埋入深度對地表沉陷量之影響圖………… 54

圖 2-5(e) 模擬擋土柱埋入深度對側壁最大位移量之影響圖………55

圖 2-5(f) 模擬擋土柱埋入深度對底部最大膨脹量之影響圖…… 55

圖 2-6 彈性基礎梁之載重與變形關係示意圖………………56

圖 2-7 擋土柱挖掘示意圖及擋土柱平、立面圖……………56

圖 2-8 Rankine、Caquot-Kerisel 主動土壓力係數…………57


XII
 
 

圖 2-9 Rankine、Coulomb、Caquot-Kerisel 被動土壓力係數.57

圖 2-10 地表超載之土壤側壓力示意圖 為靜止土壓力係數…… 58

圖 2-11 抽水觀測示意圖…………………………………………… 58

圖 2-12 台北盆地工程地質分區圖……………………………………59

圖 2-13 壁體最大變位與地表最大沉陷量之關係……………………60

圖 2-14 地表最大沉陷量與壁體最大變位量之關係…………………60

圖 2-15 假設支點法示意圖……………………………………………61

圖 2-16 彈性法示意圖…………………………………………………61

圖 2-17 彈塑性法示意圖………………………………………………62

圖 2-18 塑性法示意圖…………………………………………………62

圖 2-19 應力疊加法示意圖……………………………………………63

圖 2-20 有限元素法示意圖……………………………………………63

圖 2-21 RIDO 及 TORSA 操作流程圖………………………………64

圖 2-22(a) 底面隆起破壞……………………………………………65

圖 2-22(b) 內擠破壞…………………………………………………65

圖 2-23 Terzaghi 法之隆起分析示意圖……………………………65

圖 2-24 自由端支撐法示意圖(a) 擋土壁、柱變形…………………66

圖 2-24 自由端支撐法示意圖(b)土壓力分佈………………………66

圖 2-25 固定端支撐法示意圖(a) 擋土壁、柱變形………………66

XIII
 
 

圖 2-25 固定端支撐法示意圖(b)土壓力分佈………………………66

圖 2-26 內擠穩定檢核示意圖………………………………………67

圖 2-27 Burland et al.氏側土壓力平衡檢討示意圖…………………67

圖 2-28(a) 擋土柱貫入深度對側向土壓力影響圖…………………68

圖 2-28(b) 擋土柱貫入深度對擋土柱側向變位影響圖……………68

圖 2-28(c) 擋土柱貫入深度對底部膨脹量影響圖…………………69

圖 2-28(d) 擋土柱貫入深度對地表沉陷量影響圖…………………69

圖 2-29(a) 擋土柱間距對土壓力影響圖……………………………70

圖 2-29(b) 擋土柱間距對擋土柱側向變位影響圖…………………70

圖 2-29(c) 擋土柱間距對開挖底部膨脹量影響圖…………………71

圖 2-29(d) 擋土柱間距對地表沉陷量影響圖……………………… 71

圖 2-30(a) 擋土柱存在與否對側向土壓力影響圖…………………72

圖 2-30(b) 擋土柱存在與否對擋土柱側向變位影響………………72

圖 2-30(c) 擋土柱存在與否對底部膨脹量影響圖…………………73

圖 2-30(d) 擋土柱存在與否對地表沉陷量影響圖………………… 73

圖 2-31(a) 對擋土柱側向變位影響圖……………………………74

圖 2-31(b) 對最大變位量影響圖…………………………………74

圖 2-31(c) 對側向土壓力影響圖…………………………………75

圖 2-31(d) 對開挖底部膨脹量影響圖……………………………75

XIV
 
 

圖 2-31(e) 對開挖底部最大膨脹量影響圖………………………76

圖 2-31(f) 對地表沉陷量影響圖………………………………76

圖 2-32 靜止土壓力係數( )對開挖面側移量與開挖面最大側向移之

影響圖………………………………………………………77

圖 2-33 擋土柱埋入深度對開挖面側移量與開挖面最大側向移之影響

圖……………………………………………………………78

圖 2-34 擋土柱間距( )對開挖面側移量與開挖面最大側向移之影響

圖……………………………………………………………79

圖 3-1 案例一擋土柱體內傾斜管平面配置圖………………………94
圖 3-2 案例一擋土結構支撐剖面示意圖………………………… 94

圖 3-3 案例一擋土柱體內傾斜管第一~六階段開挖完成時之變位曲

線………………………………………………………………95

圖 3-4 案例二擋土柱體內傾斜管平面配置圖………………………96

圖 3-5 案例二擋土結構支撐剖面示意圖……………………………96

圖 3-6 案例二擋土柱體內傾斜管(SID)第一~三階段開挖完成……97

圖 3-7 案例三擋土柱體內傾斜管平面配置圖………………………97

圖 3-8 案例三擋土結構支撐剖面示意圖……………………………98

圖 3-9 案例三擋土柱體內傾斜管(SID)第一~三階段開挖完成……98

圖 3-10 案例四擋土柱體內傾斜管平面配置圖………………………99

XV
 
 

圖 3-11 案例四擋土結構支撐剖面示意圖……………………………99

圖 3-12 案例四擋土柱體內傾斜管(SID)第一~二階段開挖完成……100

圖 3-13 案例五基地開挖平面示意圖…………………………………100

圖 3-14 案例五擋土結構支撐剖面示意圖…………………………101

圖 3-15 案例六基地開挖平面示意圖………………………………101

圖 3-16 案例六擋土結構支撐剖面示意圖………………………102

圖 4-1 TORSA 之彈塑性基礎樑示意圖…………………………116

圖 4-2 TORSA 樑元素自由度……………………………………116

圖 4-3 TORSA 樑元素等值節點力示意圖………………………117

圖 4-4 垂直超載之等值水平力示意圖……………………………117

圖 4-5 低滲流淨水壓力分佈圖……………………………………118

圖 4-6 高滲流淨水壓力分佈圖……………………………………118

圖 4-7 線彈塑性模式示意圖………………………………………119

圖 5-1 擋土結構最大變形量與開挖深度之關係…………………147

圖 5-2 案例一擋土柱勁度折減係數 與擋土柱變形關係…………147

圖 5-3 案例一卵礫石層水平盤反力係數 kh 與擋土柱變形關係…148

圖 5-4 案例一卵礫石摩擦角 與擋土柱變形關係…………………148

圖 5-5 案例一支撐折減係數 與擋土柱變形關係…………………149

圖 5-6 案例一各段開挖階段完成時,擋土柱分析值與監測值變形曲         

XVI
 
 

                線比較圖……………………………………………………149

圖 5-7 案例一 與擋土柱最大變位關係圖(摩擦角 54°)…150

圖 5-8 案例一 與擋土柱最大變位關係圖(摩擦角 50°)…150

圖 5-9 案例一 與擋土柱最大變位關係圖(摩擦角 45°)…151

圖 5-10 案例一 與擋土柱最大變位關係圖(摩擦角 40°)………151

圖 5-11 案例一 與擋土柱最大變位關係圖(摩擦角 35°)………152

圖 5-12 案例一, 28°時分析值與監測值變形曲線比較………152 

圖 5-13 案例一 與擋土柱最大變位關係圖(折減係數 0.1)…153

圖 5-14 案例一 與擋土柱最大變位關係圖(折減係數 0.3)…153

圖 5-15 案例一 與擋土柱最大變位關係圖(折減係數 0.5)…154

圖 5-16 案例一 與擋土柱最大變位關係圖(折減係數 0.7)…154

圖 5-17 案例一擋土柱貫入深度與擋土柱底端側向位移量關係圖.155

圖 5-18 案例一擋土柱貫入深度與內擠安全係數關係圖…………155

圖 5-19 案例一擋土柱貫入深度與作用於擋土柱體最大彎矩關係圖 

………………………………………………………………156

圖 5-20 案例一擋土柱貫入深度與作用於擋土柱體最大剪力關係圖

………………………………………………………………156

圖 5-21 案例一擋土柱貫入深度與擋土柱體最大位移關係圖…157

圖 5-22 案例一擋土柱貫入深度與擋土柱變形分析曲線關係圖…157

XVII
 
 

圖 5-23 案例一模擬原施加預力設計值之擋土構變形圖…………158

圖 5-24 案例一開挖面外側地下水位高程與擋土柱最大位移關係圖 

……………………………………………………………158

圖 5-25 案例一開挖面外側地下水位高程與擋土柱單位寬度所承受

的最大彎矩…………………………………………………159

圖 5-26 案例一開挖面外側地下水位高程與擋土柱單位寬度所承受 

的最大剪力…………………………………………………159 

圖 5-27 案例一開挖面外側地下水位高程與內擠安全係數的關係..160

圖 5-28 案例一開挖面內、外側地下水位高程差與擋土柱最大變位的

關係…………………………………………………………160

圖 5-29 案例一開挖面內、外側地下水位高程差與擋土柱最大彎矩的

關係…………………………………………………………161

圖 5-30 案例一開挖面內、外側地下水位高程差與擋土柱最大剪力的

關係…………………………………………………………161

圖 5-31 案例二各段開挖階段完成之擋土柱分析值與監測值變形曲線

………………………………………………………………162

圖 5-32 案例三各段開挖階段完成之擋土柱分析值與監測值變形曲線 

………………………………………………………………162

圖 5-33 案例四各段開挖階段完成之擋土柱分析值與監測值變形曲線

XVIII
 
 

………………………………………………………………163

圖 5-34 案例一~四各段開挖階段完成之擋土柱最大變位與開挖深度 

                關……………………………………………………………163 

圖 5-35 案例一~四各段開挖階段完成之擋土柱最大彎矩與開挖深度

關係圖………………………………………………………164

圖 5-36 案例一~四各段開挖階段完成之擋土柱最大剪力與開挖深度 

                關係圖………………………………………………………164 

圖 5-37 案例一視土壓力之 1/2 分配法……………………………165

圖 5-38 由支撐預力反推視土壓力係數 K 與深開挖深度關係圖.165 

圖 5-39 水平支撐示意圖……………………………………………166

圖 5-40 擋土柱貫入深度與深開挖深度關係圖……………………166 

圖 5-41 (a)、(b) 不同開挖深度之支撐高程、H 型鋼型號、施加預力和

支撐水平間距示意圖………………………………………167

圖 5-41 (c)、(d) 不同開挖深度之支撐高程、H 型鋼型號、施加預力和

支撐水平間距示意圖………………………………………168

圖 5-42 不同開挖深度(5m、10m、15m、20m)擋土柱體等值撓曲勁度

EI 值(t-m2) 曲線……………………………………………169

圖 5-43 不同開挖深度(5m、10m、15m、20m)擋土柱之最大正、負彎 

                矩圖…………………………………………………………169

XIX
 
 

圖 5-44 不同開挖深度(5m、10m、15m、20m)擋土柱之最大正、負剪

力圖…………………………………………………………170

圖 5-45 不同開挖深度(5m、10m、15m、20m)擋土柱隨距 G.L 深度變

化之最大正、負彎矩圖……………………………………170

圖 5-46 不同開挖深度(5m、10m、15m、20m)擋土柱隨距 G.L 深度變

化之最大正、負剪力圖……………………………………171
 
 
 
 
 
 
 
 
 
 
 
 
 
 
 
 
 
 
 
 
 
 
 
 
 
 

XX
 
 

符號表
A :基地面積( )
:構材全斷面積(cm²)
:最小腹筋斷面積(cm2)
B :基腳寬度(m)
b :擋土柱寬度(cm)
、 、 :基底傾斜修正

:擋土柱寬度(m) 
:擋土柱間距(m)
C、C’ :凝聚力(t/m2)
C’m :折減後的凝聚力(t/m2)
CL-ML :低塑性沉泥-低塑性黏土
Cc :臨界細長比
Ck :4~8,與土壤緊密度成正比
CL :低塑性黏土
D :驅動力、外力或驅動彎矩

、 、 :基礎埋入深度修正 

d :擋土柱厚度(cm)
E :卵礫石層靜態彈性模數(t/m2)
EI :擋土柱體等值撓曲勁度(t-m2)

:梁元素彈性模數(t/m2)
:混凝土彈性模數(t/m2)
:等值彈性模數(t/m2)
  :卵礫石彈性模數
  :容許軸壓應力(kg/cm²)
XXI
 
 

:容許彎曲應力
:式(2-43)之土壓力平衡係數
:式(2-44)之土壓力平衡係數
:強度因子法之安全係數
  :擋土柱貫入深度分析之安全係數
:構材降伏強度(kg/cm²)
:尺寸因子法之安全係數
:載重因子法之安全係數
:軸壓應力
:彎曲應力
:鋼筋降伏強度
′ :混凝土抗壓強度(kg/cm2)
GP :級配不良礫石
、 、 :邊坡傾斜角修正
H :原地下水位儲水層厚度(m)
He :開挖深度

, :極限平衡下計算所得之貫入深度

, :設計用的貫入深度
HP :總馬力數(Hp)
:擋土柱厚度(m)
:降低地下水位後儲水層厚度(m)
:擋土柱間距厚度(m)
          hd :降低地下水位後儲水層厚度(m)
:擋土柱慣性矩(m4)
、 、 :載重傾斜角修正
:等值慣性矩
  :卵礫石層慣性矩(m4)

XXII
 
 

k :透水係數(cm/sec 或 m/min)
:主動土壓力係數
:元素勁度矩陣

, :水平主動土壓力係數
:被動土壓力係數

, :水平被動土壓力係數
:水平地盤反力係數(kg/cm3)
:地盤反力係數(kg/cm3)
:靜止土壓力係數
′ ′
、 :主動與被動土壓力係數
:水平支撐之水平間距(m)
: 形心至最底層支撐距離
:擋土柱寬度(m)
:擋土柱間之淨距(m)
: 形心至最底層支撐距離
:支撐之有效長
LI :黏性土壤液性指數
: 作用點至最下階支撐的距離
: 作用點至最下階支撐的距離
: 作用點至最下階支撐的距離
l :樑元素的長度
M :彎矩
:驅動力矩
、 :樑元素節點的彎矩
:標稱彎矩
:抵抗力矩
:擋土壁容許力矩
XXIII
 
 

:設計彎矩
ML :低塑性沉泥
N :標準貫入試驗值
Np :軸壓力
、 、 :承載力因子
:作用於最底層支撐以下擋土壁外側之主動土壓力合力
′ :淨主動土壓力
、 :樑元素節點的荷重
:作用於開挖面以下之擋土壁內側之被動土壓力合力
′ :淨被動土壓力
:淨被動土壓力
:淨主動土壓力
:淨主動土壓力
Q :抽水量( /min)
Qs :一均佈載重(kg/ )
Qi、Qj :樑元素承受的土壓力
q :統體單位重 乘以基腳埋入深度
:地表超加載重
:土壤允許承載力( / )
:水平超載重
:土壤極限承載力( / )
:抽水洩降半徑
R :抵抗力、承載力或抵抗彎矩
SM :沉泥質砂
SC :砂質黏土
S :腹筋間距
:擋土柱中心間距(m)
XXIV
 
 

:受均佈載重 QS 下之變形量(cm)
:沉陷量(mm)
、 、 :基礎形狀修正
Su :凝聚性土壤不排水剪力強度
Su,m  :折減後凝聚性土壤不排水剪力強度
:腹筋最大間距
:土壤與壁體間之凝聚力
:構材主軸斷面模數(cm³)
t :等值擋土柱厚度(m)
:水壓力
:混凝土斷面提供之剪力
:標稱剪力
:需由腹筋抵抗之剪應力
:設計剪力
W :水平支撐自重+材料積載荷重≒0.5 t/m
ΔN :溫度變化衍生之軸壓力(t)
∆H :水位洩降量(cm)
∆h :地下水位,抽水前後水頭差(m)
、 角度 :如圖 4-4 所示
δ  :介面摩擦角
、 :樑元素節點的變位
:正規化最大壁體變位
:擋土結構最大變形量
  :最大地表沉陷量
:正規化最大最大地表沉陷
:擋土柱勁度折減係數
、 :內摩擦角
XXV
 
 

  :折減後的內摩擦角
:尖峰摩擦角
:殘餘摩擦角
:強度折減因子
:單位重量
  :抽水井半徑(cm)
:土壤單位重
:構材弱軸迴轉半徑(cm)
、 :樑元素節點的傾角
:支撐折減係數
:鋼筋比
  :最小鋼筋比
:有效覆土應力
KL
:最大有效細長比

XXVI
 
第一章緒論
1.1 前言

台中都會區的地質係屬卵礫石層,土壤結構約略可分為兩層

,一為表層土壤(地表下 1~6 公尺),二為卵礫石層(地表下 6~100 公尺

以上)。學界一直以來皆以宏觀的土壤力學角度來看待卵礫石層,認

為卵礫石層力學行為應相近或相同於一般土壤或岩層,在工程界又因

卵礫石層的深開挖行為被廣泛認為,較無立即性危險,是以研究文獻

並不如砂與黏土來得多,如此常導致對卵礫石層力學行為解釋上與實

際工程經驗間存在很多的爭議性。另外在工程設計上,因可依據的經

驗公式較為不足,經常以較保守的力學參數進行開挖分析與設計,時

常形成不必要的浪費。

1.2 研究動機

由於台灣的北、中、南三大都會區之土地單價昂貴,尤其在都會

的金磚特區更是寸土寸金。近年來,大台中都會區超高層建築如雨後

春筍般的興建,伴隨而來的卵礫石層深開挖工程自然成了建造超高層

建築基礎時最常運用的施工程序。因顧及土地最大使用評效的考量,

基礎開挖範圍經常是緊臨著地界或鄰房進行開挖,所以擋土支撐系統

的設計與施工,當然成了卵礫石層深開挖工程中極為重要的環節,並

1
逐漸受到學界及工程界的重視。

因鑑於台北、高雄兩個會區的地質大多屬較軟弱之砂、黏質土壤,

長久以來為降低深開挖工程之工安及損鄰事件的發生,針對這兩個地

區,國內已有相當多的研究成果;反觀卵礫石層土壤深開挖的研究相

對較為欠缺,在許多的卵礫石層土壤深開挖工程經驗顯示,開挖深度

達 20m 以上的支撐系統變位量相較於一般土壤而言,實在無法相提

並論(卵礫石幾乎沒有變位)。魏水木(1995)[57],在台中地區卵礫

石層地盤反力模數之研究中指出,卵礫石層內大都含有大粒徑之卵、

礫石,一般室內試驗儀器,存在有尺寸邊界效應及試體之級配、孔隙

比與含水量不易模擬現地狀況之困難。所以在工程設計上可依據的經

驗公式較為不足,故常以較保守的力學參數進行開挖分析與設計,時

常形成不必要的浪費,本研究期望透過對卵礫石層及支撐系統一系列

的分析,獲得符合安全性又能兼具經濟性的深開挖支撐分析參數與設

計原則。

1.3 研究內容與目的

緣於前因,本研究冀能透過蒐集整理國內外專家學者對卵礫石層

土壤在不同研究領域所獲得的重要力學行為經驗及工程特性參數,透

過台中市六個深開挖工程案例,以案例一運用TORSA軟體進行擋土

2
結構變形分析,並藉由簡化分析法,結合現地監測擋土結構變位趨勢

圖之比對,歸納分析擋土結構變位趨勢圖與現地監測之擋土結構變位

趨勢圖相符狀況下之卵礫石層土壤強度參數,再以案例一所得之相關

參數代入TORSA軟體透過案例二~案例四之驗證分析來確認率定參

數的可信度,並進一步針對假設案例 不同開挖深度(5m、10m、15m

和20m)進行綜合討論,內容包括:

1.擋土柱貫入深度分析。

2.支撐高程和施加預力分析。

3.針對不同開挖深度,在擋土柱最大變位δhm滿足合理值時之EI值及擋

土柱斷面和間距檢討、分析。

4.運用分析所得之最大彎矩和最大剪力,檢核擋土柱配筋設計。

期能透過上述分析的成果來建構一個合理的不同開挖深度的支

撐設計原則,使能在避免工安及損鄰事件發生的同時,確實反映出深

開挖工程實質成本的目的。

1.4 研究流程

本研究流程可概分四個階段:

1.彙整前人對卵礫石層及非卵礫石層深開挖案例之研究成果,包括:

台灣卵礫石層之成因、台灣卵礫石之靜態特性、台中都會區卵礫石

3
層之地質特性、擋土支撐系統特質和台北、高雄兩地深開挖研究之

擋土體變形分析成果,以作為本研究分析深開挖工程案例之依據。

2.蒐集台中地區六個不同開挖深度之工程案例(其中案例一~四具備現

地擋土柱變位監測值及擋土支撐相關設計圖說,案例五、六僅有擋

土支撐相關設計圖說,所以本研究係運用案例一~四的擋土變位分

析來率定分析參數,而案例五、六僅運用於支撐高程和預力的分

析),以TORSA軟體為分析工具,透過案例一之擋土開挖分析,率

定出擋土柱分析變位與現地監測變位曲線趨勢相符之相關分析參

數,並以案例一分析模式驗證分析案例二~案例四,藉由獲致相同

的分析成果來確認分析參數的正確性。

3.接著進行擋土柱變位影響因子分析,本研究探討之影響因子如后:

地下水位、內支撐系統、支撐折減係數 ρ 、擋土柱體等值撓曲

勁度EI值、EI值折減係數 、水平地盤反力係數 、卵礫石土壤內

摩擦角 和擋土柱貫入深度等。其目的在了解卵礫石土壤深開挖影

響因子之權重,以作為深開挖工程設計及施工之重要參考依據。

4.最後並根據前述成果,就四個不同開挖深度,分別為5.0m、10.0m、

15.0m和20.0m進行支撐設計模擬、擋土柱變位分析和綜合探討。

4
第二章文獻回顧
2.1前言

開挖分析是一種典型土壤-結構互制問題,而卵礫石層與軟弱黏

土或砂質性土壤之深開挖工程都屬土壤解壓行為,架支撐施加預力則

為再壓行為,但在應力與變形分析及擋土結構設計上卻有一定程度上

的差異,例如前者之深開挖擋土結構以擋土柱為多,後者則以連續壁

或鋼板樁為主,相對於開挖過程中擋土設施的應力與應變自然不同。

本章將針對前人在卵礫石層與台北、高雄兩地之深開挖工程特性的研

究成果,以及深開挖分析與設計應包括的項目,如分析使用之土壤參

數、穩定分析、擋土系統、支撐系統和抽水系統等文獻詳盡說明。

2.2台中都會區卵礫石層之地質構造

2.2.1 台灣卵礫石層之地質成因

台灣本島之卵礫石堆積層係由堅硬之卵礫石及軟弱之泥、砂等填

充細料共同組合而成之複合地層,依據鄧屬予(1996)[58]台灣卵礫石

層的地質背景研究指出,台灣的卵礫石層主要分布在中央山脈的四周

,如圖2-1 所示,由於中央山脈山高坡陡,岩盤常在經歷輕微的風化

後,就崩解成岩塊而隨著山崩下滑,並順著土石流、洪流和濁流搬向

河川的下游,堆積在河谷、沖積扇、氾濫平原、海灘,乃至於深海中,

5
形成各種型態的礫石。當礫石被後續的沉積層覆蓋,逐漸地深埋於地

下後,就會被壓密固結成礫岩。在造山運動的影響下,地表常會被抬

升成河階和台地的覆蓋層,而深埋於地下的礫岩,也會被褶曲成傾斜

的地層,出露在山脈中;台灣的卵礫石層的形成機制與沉積環境如圖

2-2 所示。

卵礫石層的時空分佈主要是由造山運動來主宰。在新生代早期,

台灣是中國大陸邊緣海的一角,沉積物主要來自福建地區。由於福建

從中生世晚期以來,一直是個丘陵地,沉積物以砂泥為主,礫石很少,

因此台灣新生代早期的地層以砂頁岩為主,礫岩只以細礫薄層出現。

但到了上新世以後,蓬萊造山運動逐漸進入高峰期,中央山脈快速隆

起,釋出了大量的岩礫,堆積在山脈邊緣的盆地裡,因而累積成厚層

的上新世和第四紀卵礫石層。

卵礫石層主要分佈遍及本島之北部西方邊緣與中央部份,局部分

佈於西部麓山帶丘陵地、台地、切割台地及沖積平原中,另外尚包括

有東部主要河川溪口之沖積扇地區及頭嵙山礫岩層。而台灣地區之卵

礫 石 堆 積 層 除 佔 有 相 當 廣 大 之 面 積 外 , 林 朝 棨 (1963)[9] 、

Chang(1971)[60]亦曾提及,在平原區,頭嵙山層的礫岩,可從地表下

約1000公尺處,向上一直延續到地表,和現今河床與海灘的礫石結合,

其間沒有明顯的地層邊界。

6
2.2.2台中盆地卵礫石層之地工背景

從王鑫(1980)[2]的描述中,台中盆地北起大安溪河岸,南迄

名間濁水溪一帶,東界是豐原、霧峰和草屯一線以東之丘陵山地,西

界為大肚與八卦台地,如圖2-3 所示。另依林朝棨(1957)[10]之描述,

台中盆地屬於一細長之盆地,盆地南北長約40 公里,北部豐原附近

寬約9.5 公里,中央台中市附近寬達14 公里,而至名間則僅剩800 公

尺左右,涵蓋範圍甚廣。基本上台中盆地的基盤為頭嵙山礫岩層之砂

礫岩相,盆地西側之大肚與八卦台地自西向東傾入盆地內,而被盆地

之堆積物所覆蓋,此兩者之地表界線並不清楚,原因是盆地堆積物之

來源除部份是由沉積物所組成之外,其餘堆積物也有來自頭嵙山層之

砂礫岩相因受侵蝕、搬運、沉積而成。因兩者之組成材料類似,故不

易分辨。張錫齡(1982)[26],在台灣台中盆地地下地質之研究中描述,

中國石油公司曾於太平市附近鑽探,發現在深度300公尺內,其地層

皆由卵礫石層所組成。此巨厚的卵礫石層相信一部份是盆地的堆積物

,另一部份則可能包含了頭嵙山層之礫岩相地層,二者不易區分。這

種現象造成台中盆地卵礫石層涵蓋範圍既廣且深,使得這個卵礫石盆

地必然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對工程的進行造成挑戰。台中盆地除了地表

有一厚約1~6公尺之表土層之外,以下則為渾厚之卵礫石堆積層,因

此深開挖工作大部份都在卵礫石層中進行。過去台中地區進行地下開

7
挖工作時,曾經使用過的擋土施工方法計有擋土柱工法、H型鋼樁工

法、地錨工法、連續壁工法、鋼劈力工法(註:此工法為使用高強度

特殊材質之鋼樁以鑿穿堅硬之地盤,但無法施打較長之樁體,須配合

點井或深井抽降,其特色為:速率快、造價高、噪音大、空污低和安

全性高),以及沉箱工法等,而目前以擋土柱工法最為工程界普遍使

用。

2.3 台灣地區卵礫石之工程特性

2.3.1 卵礫石層土壤之定義

吳文隆等(1995)[5]在台灣地區卵礫石層之工程特性一文中指

出,卵礫石層土壤為一複合地質材料並將其定義如下所述:

1.卵礫石為沉積岩,可概分為(1)石英質岩(2)砂岩(3)片質岩。

2.USCS 將粒徑>30cm 者稱為巨石(Boulder)


,粒徑 30~7.5cm 者稱為

,粒徑 7.5~0.45cm 者為礫石。


卵石(Cobbles)

3.分類應用上以含砂量及粒徑分佈區分為:GW(優良級配礫石)
、GP

(不優良級配礫石)、GM(粉土質礫石)、GC(粘土質礫石、砂土

,通過 200 篩介於 5%~12%者為 GP-GM、GP-GC。


粉土混合料)

4.粒徑範圍:以 D50(中等粒徑,表示 50%之材料粒徑< D50)加以描

述,D50 介於 10~80mm 之間。卵礫石層土壤之礫石含量:各分區介

8
於 60%~95%。其物理性質:比重約 2.3~2.7 / 、現地密度約

1.7~2.1 / 。

5.卵礫石層之礦物組成:主要為石英、長石、燧石、雲母;次要為綠

泥石、方解石。

2.3.2 卵礫石層土壤之一般性質及工程特性

本節將針對國內、外學者對卵礫石及堆石材料之研究成果歸納

說明影響卵礫石層工程特性之因素。

1. 蔡明欣等(1995)[54]共蒐集16組台灣西部卵礫石土層之現地直剪試

驗結果,歸納土層材料性質(包括乾密度、礫石含量、顆粒分佈曲

線和細粒料性質等因素)與剪力強度關係,結果發現兩者無明顯相

關聯性,其剪力強度因材料本身複雜,試驗結果常具離散性,依

統計試驗結果如下:A.尖峰強度上限凝聚力C=6.5 / , =45.5°;

下限凝聚力C=1.5 / , =32°;平均值:C=4.0 / , =39.5°。

B.殘餘強度上限為 =45.5°;下限為 =32°;平均值: =39.5°,

另以統計方法得出卵礫石層之平均尖峰強度參數:凝聚力

C=4.0 / ,內摩擦角 =39.5°,對於無法解釋常見高度超過40m、

坡角70°以上未做任何保護工程之邊坡,其原因可能是卵礫石層強

度具相當之異向性的結果。

2.吳文隆等(1995)[5]對台灣地區卵礫石層工程特性之描述如後(另
9
參閱表 2-1 所示):

(1)除桃園、新竹地區之外,比重多在 2.5 / 以上。

(2)桃園、林口、新竹、高雄等地區風化程度較高,且後三區石質較

為鬆軟。

(3)苗栗、台中大肚山、八卦山等地區材質較密緻,台中大肚山區平

鈑載重試驗(80*80cm)之極限承載力約在 46~119 / 之間。

(4)單軸壓縮強度以台中大肚山區之 2,000 / 最高,桃園大園地區

之 280 / 最低,其餘各區均在 600 / 以上,中部地區現

地試驗之容許承載力可達 20~60 / 。

(5)卵礫石層透水性良好,故於乾燥時自立性較佳,一般尖峰摩擦角

在 40°以上,殘餘摩擦角 亦可達 30°以上,但易受雨水侵蝕而崩

塌。

(6)顆粒均勻、膠結鬆散之卵礫石層的抗剪強度小,易生圓弧形滑動。

3.根據洪如江(1978)[18]研究發現,卵礫石層之粗料部份(粒徑大

於4號篩)含量大於75%,工程特性由粗料控制;若粗料部份小於

70%,則其工程特性由粒徑小於4號篩之材料所決定。一般而言,

卵礫石顆粒含量愈高,卵礫石之尖峰抗剪角愈大且愈明顯,彈性模

數亦相對愈大。卵礫石與基質(小於4號篩材料)間膠結之情形,

依卵礫石層風化之程度,可分為基質膠結土、接觸膠結土與空隙膠

10
結土(洪如江,1995)[19],這些膠結土各具有大小不同之凝聚力。

4.Matheson(1986)[69]礫石中的細粒料(粒徑<#4 者)可包裹大卵石,

減少大顆粒間的接觸點破碎所造成之旋轉,故其含量多寡係影響工

程特性之首因,而礫石含量多則尖峰抗剪角愈大,且彈性模數也愈

大。

5.陳榮河等(1990)[48]於紅土台地坍方防治報告中指出,卵礫石層內視

凝聚力之高低,將影響卵礫石邊坡之穩定性,顯示水的存在(地表

水入滲、地下水或棲止水)對卵礫石層強度參數之凝聚力影響的敏

感度大,因此水對卵礫石層工程特性之影響不可輕忽。

6.陳修等人(1995)[34]亦透過不連續變形分析法研究卵礫石層開挖行

為,結果發現因礫石層具備很強之異相性,於深開挖工程中呈現相

當良好之自立穩定性。

7.褚炳麟等(1994)[42] [43][44][45]對堆石材料之力學行為和卵礫石

層深開挖研究分析指出,卵礫石層之尖峰抗剪角隨圍壓之增大而降

低,亦即相同之卵礫石而言,較深層之抗剪角小於較淺層者,顯示

卵礫石層之強度及變形性亦受覆土深度之影響。

8.張吉佐、吳昌修(1995)[29]針對卵礫石層中夾雜之夾層或凸鏡體

(砂、粉土、黏土層)研究結果發現,當夾層或凸鏡體所佔比例過

大時應將此類厚度之力學行為分開考慮。台灣卵礫石層土壤力學特

11
質一覽表如表 2-2 所示。

9.張吉佐等(1996)[27]指出,卵礫石層屬一複合材料地盤,由卵礫石顆

粒及細料基質所組成,其材料之工程性質(如強度及變形性等)會

因材料組織結構之差異(如卵礫石層顆粒含量不同及膠結程度不同

等)和其他外在自然因素如地下水,而影響卵礫石地盤之工程特

性。

10.根據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1993、1995) [23] [24]針對台中市垃

圾焚化廠現地直剪試驗及第四期工業區鑽探報告指出,卵礫石層靜

態 彈 性 模 數 E 值 介 於 12,500~39,000 / 之間,與砂性土壤

E=66.4N(約800 / )和黏性土壤E=121.3N0.67 約600 / )相較,卵

礫石層之E值高出近50倍之多。

11.財團法人中華顧問工程司(1994)[22]、經濟部中央地調所(1984)

[36]、褚炳麟(1982)[42]和吳文隆等人(1995)[5]皆明確指出,台中地

區表土層為細砂質粉土層(ML),厚度從1m至6m不等,表土層下方屬

頭嵙山層的礫石層,兩者之強度皆可以用SPT-N值代表,前者約為

6~12,摩擦角 在28°以下,後者SPT-N值常大於100,摩擦角 在45°以

上,其平鈑載重試驗(80 80cm)之極限承載力介於46~119 / 之間。

依據黃崇仁等(1995)[32]調查台中市南屯區大肚山台地結果顯示,經

反射震測結果推估深度100公尺內之地層皆為卵礫石層;當土壤中礫

12
石佔80%以上,單位重2.1 / ,直接剪力試驗顯示,在1 / 正

向應力作用下,礫石層凝聚力C值為0.4 / ,摩擦角 37°,依

據平鈑載重試驗推估彈性模數E值在10,000~15,000 / 之間,地盤

反力係數 則在20,000~30,000 / 之間。

12.楊麗文(2000)[37]經由Hansen(1970)[64]承載力公式反推所得之摩

擦角 54°值較符合卵礫石層的實際狀態。

Hansen(1970)[64]承載力公式:

· · · · · · · · · · · ·

· · · · · · · (2-1)

=ta (2-2)

=( -1)cot (2-3)

=1.5( -1)tan (2-4)

、 、 :基礎形狀修正

、 、 :基礎埋入深度修正

、 、 :載重傾斜角修正

、 、 :邊坡傾斜角修正

、 、 :基底傾斜修正

13.褚炳麟等人(1995)[44]和林商裕(1995)[11],皆認為計算卵礫石層中

13
擋土柱之等值Eeq時,應忽略卵礫石層之E值。

14.林政翰(1995)[15]指出,卵礫石土壤深開挖中之擋土柱間距由 0 增

加至 3 公尺的分析結果,對擋土柱側壁位移和土壓力變化無顯著

影響,對地表沉陷、開挖底部膨脹則沒有影響,如圖 2-4 所示;

而擋土柱入土深度從 1.5 增加至 14.5 公尺的分析結果,對擋土柱

側壁位移和土壓力變化、地表沉陷、開挖底部膨脹亦無顯著影響,

如圖 2-5 所示,由此可見卵礫石層具備相當高之抗剪強度及自立穩

定性。

15.胡森(1995)[17]對基樁在卵礫石層之 P-Y 土壤反力曲線分佈研究發

現,其分析案例之卵礫石層適當之抗剪角(摩擦角 )介於 55°~58°之

間,而地盤反力係數 值介於 10,000~20,000 / 之間時,可適當

反應觀測值與計算值之符合程度,唯均遠超過設計階段之估計值。

又再次證明了卵礫石層具高自立性與穩定性的特殊力學行為。

2.4 台中地區卵礫石層之水平地盤反力係數

在彈塑性分析模式中將土壤簡化為等值彈簧,以水平地盤反力係

數 來表示,學理上單一的 值無法確實反映土壤之應力應變行為,

且 值亦非基本土壤參數,須依賴經驗決定其合理值,實務分析上將

值視為與土壤之軟硬度或緊密度成正比關係,非凝聚性土壤常以 N

14
值來設定 值,凝聚性土壤則以 值推估 值。

依 據 魏 水 木 (1995)[57] 研 究 , 地 盤 反 力 係 數 (Coefficient of

Subgrade Reaction)與土壤之密度或硬度成正比;若將地盤視為一系列

的彈簧,則如圖 2-6 中彈簧的彈性係數稱為地盤反力係數 ,且與水

平地盤反力係 成一定比例關係。

=Q s /S v (2-5)

:地盤反力係數(kg/ )

Qs:一均佈載重(kg/ )

Sv:受均佈載重 Qs 下之變形量(cm)

工程界常應用的前人研究成果如後:

1.謝旭昇等人(1996)[51]

非凝聚性土壤: =(100~150)N( / ) (2-6)

凝聚性土壤: =(200~300) ( / ) (2-7)

2.冀樹勇等(1999)[55]

非凝聚性土壤: = (50~100)N( / ) (2-8)

凝聚性土壤: =(50~200) ( / ) (2-9)

3.張吉佐等人(1999)[28]

15
非凝聚性土壤: 為 60N( / ) (2-10)

凝聚性土壤: 為 100 ( / ) (2-11)

4. Bowles(1988)[59]

0.5 )( / ) (2-12)

其中 、 、 為承載力因子

C:凝聚力( / )

q:統體單位重 乘以基腳埋入深度

:土壤單位重 ( / )

B:基腳寬度(m)

Ck:4~8,與土壤緊密度成正比

5.歐章煜(2002)[40]

砂土: =(700~1,000)N ( / ) (2-13)

粘土: =(40~50) ( / ) (2-14)

6.魏水木(1995)[57]運用直徑 90cm 的平鈑對卵礫石層進行現地垂直與

水平地盤反力試驗求出之垂直與水平地盤反力係數分別為:

= 6,471 ( / ) (2-15)

=10,587 ( / ) (2-16)
16
=0.61 (2-17)

7.楊麗文(2000)[37]在以顆粒材料力學探討卵礫石層強度性質之研究

中利用鈑徑分別為 75、90 和 105cm 進行平鈑試驗,所得之 分別

為 9,957、9,652 和 9,391( / )

= / ( / ) (2-18)

= /3 ( / ,3 為安全係數 (2-19)

為土壤允許承載力( / )

為土壤極限承載力( / )

為沉陷量(mm)

楊 麗 文 ( 2 0 0 0 ) [ 3 7 ]之 研 究 中 並 運 用 H a n s e n ( 1 9 7 0 ) [ 6 4 ]、

Meyerhof(1965)[72]和 Terzaghi(1943)[76]承載力公式反推卵礫石層

剪力強度,假設 C=0 時,求得之卵礫石層摩擦角 各為 51°、52°和

54°,其中以 54°最接近卵礫石層真實的摩擦角。若將上述 ,以魏

水木(1995) [57]研究成果,水平地盤反力係數 為垂直地盤反力係

數的 0.61 倍計算,即

=0.61 計算可得, 介於 5,734~6,100 / 之間。

2.5 擋土柱工法介紹
17
在自立性良好,且無地下水之地層以人工開挖施作基樁為一傳統

之工法---擋土柱工法,於日本稱為深礎工法,大陸香港稱為「夫妻樁

工法」。所謂擋土柱工法即於基地預定開挖之周圍先以挖土機械開挖

約一公尺半深,組立模板、配筋、澆置混凝土,完成開挖面四周之防

止表層土壤崩塌之混凝土堤,並另行挖一條深溝以供倒棄擋土柱挖出

之廢土。隨後,依設計圖進行抽水井之挖掘,抽水井直徑約80公分完

全以人工方式挖掘,遇地下水時,則勞工頭戴鐵罩,由地面人員供應

壓縮空氣、熱水(水管輸送),下潛地下水中以手挖掘,每日工作約

七至八小時,中午上潛休息一次。抽水井完成挖掘到達預定深度後,

即將一節一節預鑄套管放入,以防止井壁崩塌。另於抽水井完工後進

行地下水下降作業,迄預定深度止,隨後則進行擋土柱挖掘及土方挖

掘工作。所謂擋土柱即在混凝土堤下方預定位置由勞工一人以人工向

下挖掘,另一人於地面以簡單之滑輪構造吊升土石通常由勞工夫妻二

人為一組,故又名夫妻樁,如圖2-7所示。

2.6 台中地區卵礫石層之擋土柱體等值撓曲勁度 EI

因台中地區深開挖工程多採用擋土柱工法,故需將擋土柱與卵礫

石層合併為一體,如圖 2-7,分析其單位寬度(1m)之擋土柱體等值撓

曲勁度 EI 值,作為 TORSA 軟體進行擋土柱變位分析時的重要參數,

18
工程界常用之擋土柱體等值撓曲勁度 EI 相關經驗公式說明如後:

1.疊加法經驗公式

(2-20)

(2-21)

= 2.17 10 / )×1× /12 ( )

=15000 ′ ( / ) =2.17 10 /

=2.1 10 / (2-22)

= (2-23)

= (2-24)

= (2-25)

:混凝土彈性模數(kg/cm2)或(t/m2)

:擋土柱慣性矩(cm4)

=12,500~39,000 (參考張吉佐,1996)[25],(kg/cm2)或(t/m2)。

:卵礫石層慣性矩(cm4)

:等值慣性矩(cm4)


:混凝土抗壓強度( / )

:擋土柱寬度(m)

:擋土柱厚度(m)

19
:擋土柱間距(m)

:擋土柱間距厚度(m)

t:等值擋土柱厚度(m)

2.褚炳麟等人(1995)[44]經驗公式

= (2-26)

寬度 1m 之擋土柱體等值撓曲勁度 EI = ×1× /12( (2-27)

:擋土柱體等值彈性模數

同前

:擋土柱寬度(m)

:擋土柱間之淨距(m)

t :等值擋土柱厚度(m)

3.林商裕(1995)[11]經驗公式,為保守起見,忽略卵礫石的 E 值,與

褚炳麟等人(1995)[44]概念相同:

= (2-28)

= =2.17 10 / )×(1.2/S)( / )。 (2-29)

寬度 1m 之擋土柱體等值撓曲勁度 EI = ×1× /12 ( )(2-30)

20
:擋土柱體等值彈性模數

同前

:擋土柱寬度(m)

:擋土柱中心間距(m)

t :擋土柱體等值厚度(m)

2.7 卵礫石土壓力係數及勁度折減考量

2.7.1 卵礫石土壓力係數

(DM7.2, 1982 ; Padfield 和 Mari, 1984)[63]、[74]指出,由於 Coquot

andKerisel 的主、被動土壓力理論所假設的破壞面接近於真實的破壞

面,且將其所推導的土壓力係數用許多表格來呈現如圖 2-8、圖 2-9

因此 Coquot-Kerisel 主、被動土壓力係數常被工程界和學界視為真實

土壓力係數,本研究據此參考使用其相關土壤參數分別為:

水平主動土壓力係數為: , (2-31)

水平被動土壓力係數為: , (2-32)

土壤與擋土柱間之摩擦角 0.67 ( 為摩擦角) (2-33)

主動土壓力係數為:

被動土壓力係數為:

地表垂直超載假設為 1.5t/m,起始距離 0m,終止距離為 10m,


21
地表均佈超載所造成之土壓計算如圖 2-10 說明,靜止土壓力係數

採用張國雄(1996)[30]之研究案例為 0.3,因為該值與現場監測結果較

符合。

2.7.2 勁度折減考量

本研究採用財團法人地工技術研究發展基金會 (2005)[25]建議

的勁度折減觀念為分析基礎。勁度折減係數包括擋土柱勁度折減係數

和鋼支撐勁度折減係數 ,其建議值說明如下:

1.擋土柱勁度折減係數 =0.5~0.7。混凝土之 ′ 採用工程案例之設計值

210 / 作為擋土結構分析之依據。

2.彈塑性分析中常將支撐視為僅能受壓的彈簧,設計時因考慮現場支

撐架設的誤差,故將支撐勁度乘以 0.3~0.7 的折減係數,其大小之

取捨因施工廠商的水準、基地的大小及形狀而定。

2.8 卵礫石層深開挖之降水系統

TORSA 軟體將透水性高的土壤(如卵礫石土壤)之地下淨水壓力

分佈簡化為三角形,並將其分佈形狀參數 設定為0,且建議開挖面

之地下水位應低於開挖面以下 1m(財團法人地工技術研究發展基金

會,2005)[25]。林炳森(1988)[14]指出地下水位應低於開挖面。台中

22
地區卵礫石土層進行深開挖工程前(即擋土柱施工時),實務上會以深

井工法於開挖區外(少數設於開挖區內),施作直徑 90cm 之抽水井,

設置深井口數依排水量而異,其深度通常低於開挖面約 6~6.5m 作為

降水之用,並且會一直維持抽水狀態,直到構築之建築物重量足以抵

抗開挖面之上舉浮力為止;邱正光(2002)[16]在台中卵礫石層深井排

水法之研究中描述,以基地 1600 ,地下 3 樓,地上 25 樓層建築物

為例,約需構築至地上 4 樓結構體完成(約 135 天) 抽水才可以停止。

而抽水另一個重要的目的是為防止擋土柱間的卵礫石因滲流而產生

崩塌。

2.8.1抽水量計算

林商裕(2003)[12]針對台中都會區深開挖擋土柱工法中,抽水井

設計曾提出以下的觀點及建議:

1.台中盆地之地下水位多在地表10公尺以內,由於卵礫石土層透水性

高,要進行基礎深開挖前應事先規劃好抽水井的數量及位置,並應

將地下水位持續控制在開挖面以下。

2.根據Lin Shang-yuh et. Al. (1996)[68]、林商裕 (2003)[12]針對擋土

柱施工抽水井設計之問卷調查及訪談研究結果發現,抽水量Q可利

用Thiem’s的平衡公式,因為總抽水量與抽水馬達之總馬力數成正比

關係,所以可採用下列公式求得總馬力數,再以每單位馬達之馬力
23
決定井口數量:

HP = 0.0676A+27.4044∆h 176.7936 (2 -34)

HP:總馬力數(Hp)

A:基地面積( )

∆h:地下水位,抽水前後水頭差(m)

2.8.2抽水洩降

吳添福 (1998)[6]在卵礫石層透水係數與抽水洩降半徑之研究中

,透過四組抽水模擬試驗結果,得到一迴歸關係式,可在知道透水係

數k和所需水位洩降量ΔH,即可求得抽水洩降半徑 ,進而計算出抽

水量Q,如圖2-11所示。迴歸關係式如下:

.
Log( / ) = 1.8605*(∆H*k (2-35)

:影響半徑(cm)

:抽水井半徑(cm)

∆H:水位洩降量(cm)

k:透水係數(cm/sec)或(m/min)

Q= ⁄
(2-36)
.

Q:抽水量( / )
24
H:原地下水位儲水層厚度(m)

:降低地下水位後儲水層厚度(m)

2.8.3降水時機

邱正光(2002)[16],利用抽降地下水面積及降水深度求出總體排

水量,並依安全係數為1.5 時決定停止抽排水時間,最後依降水時間

需求,配置抽水井口數及設備,再搭配計算夏冬季之抽排水費,可達

經濟、快速及安全之原則。

2.9 台北與高雄兩地深開挖案例

2.9.1 台北地區

鄧文廣等人(2005)[38],在台北縣特二號道路地質調查與設計文

中描述,台北盆地主要為現代之砂、泥、礫石等為膠結之沉積物所覆

蓋,由下而上分別為新莊層、景美層與松山層,各地層之分布概況如

表2-3。

黃鎮臺(1987)[33],對台北盆地松山層土壤工程性質加以分區,

可概分為三個主要流域沖積區,分別為基隆河流域、淡水河流域及新

店溪流域,如圖2-12所示。基隆河流域之沉積物,以細顆粒之粉土及

黏土為主,新店溪則以砂、粉土質砂及砂礫等較粗之沉積物為主,淡

水河流域則呈現較完整之松山六次層特色。分析台北盆地松山層次之

25
各層土壤組成,得知盆地中土壤之組成主要為為低中塑性之沉泥質黏

土(CL-ML或CL)或低中塑性沉泥(ML)與沉泥質砂或砂礫(SM)之交互

層次。

台北盆地內地工主要面對之問題為高塑性區黏性土壤,該區黏性

土壤液性指數(Liquid Index,LI) 1.0(亦即土壤自然含水量 液性限

度),具此特性之土壤,其不排水剪力強度甚低,屬極軟弱土層。

吳偉特(1979)[7],曾對台北盆地土壤之工程特性(台北粉土層)

作一整理,如表2-4所示。

Woo and Moh (1990) [77]曾根據台北盆地基1 區(K1)、淡1 區(T1)

和淡2 區(T2)開挖案例的壁體監測資料得出,大部分的壁體最大側向

位移量約在0.00025 至0.0005 (H為開挖深度)之間,並且建立了正

規化最大壁體變位( /H )與正規化最大地表沉陷( /H )關係

圖,如圖2-13所示。圖中顯示大部分的數據落在 等於0.25 至

1.0 之間,超過1.0 的數據為發生局部破壞、壁體滲漏和地

表載重等問題所致。

Ou 等人(1993)[73]亦曾根據台北盆地10個開挖案例的監測資料

結果顯示,擋土結構最大變形量 =(0.2%~0.5%) ( 開挖深度)

如圖5-1所示,並建立地表最大沉陷量和壁體最大側向位移量的關係,

如圖2-14所示,圖中也包含了Mana 和Clough(1981)[71]的資料。由圖

26
顯示,台北盆地的最大地表沉陷( )大多落在0.5 至0.7 之間

( ,為擋土壁最大側向位移)其上限為1倍的 ,比較Mana 和

Clough的資料點可知,台北盆地的地表最大沉陷量稍微小於Mana 和

Clough(1981)[71]所得結果,其原因為Ou等人(1993)[73]所收集的開挖

案 例 擋 土 壁 為 勁 度 較 高 的 預 壘 樁 或 連 續 壁 , 而 Mana 和 Clough

(1981)[71]所蒐集的開挖案例擋土壁為勁度較小的鋼版樁或兵樁。

詹尚宏(1992)[35],在台北市區深開挖之數值分析研究中指出,

連續壁最大壁體變位量δhmax約為0.26%~0.64%He (He開挖深度)之間。

2.9.2 高雄地區

陳冠宏(2009)[49],對高雄地區進行深開挖案例研究中提及,高

雄地區主要地層為,現代沖積層、紅土與非紅土台地礫石堆積、石灰

岩、六雙層、古亭坑層等,而土層特性則以粉質砂土層為主,部份地

區地表下 30m 深度內皆為粉質砂,部份地區則夾有約 5~10m 黏土層,

因砂顆粒較細,故透水性較低,為經擾動狀態時尚能有一定強度,一

經擾動後強度迅速降低。就 SPT-N 值來說,除半屏山麓平均值為 13~50

之間外,其他地區平均值介在 2~28 之間。

詹勳山等(2001)[4],對高雄捷運紅線土層力學參數之探討結果指

出,不排水減力強度 約介於 /19~ /1.6( / )之間,其中 為修

正之標準貫入試驗 N 值, 17N/ 0.7 。


27
王建智等(2003)[3]、謝坤宏等(2005)[50],對於高雄地區深開挖案

例蒐集和高雄捷運站體深開挖案研就指出,最大壁體變位量 與

開挖深度 H 的比值介於 0.1%~0.4%之間,平均值為 0.24%。

李德河等(1997)[8],研究高雄地區最大壁體變位量 與開挖

深度 H 的比值介於 0.05%~0.36%之間,平均值為 0.23%。

2.10 深開挖擋土變形之分析方法

2.10.1 理論分析模式

基礎開挖擋土工程之結構行為係屬結構與土壤之互制行為,因為

影響開挖之因素相當複雜,對擋土壁體結構行為分析時,須考慮土壤

性質與層次變化、壁體之變位行為與土壓力變化、地下水壓變化、支

撐型態與預壓力等因素,在設計分析上很難分析其真正的行為,所以

在實務上通常簡化其結構行為,並將土壤性質予以適當之模擬以建立

分析模式。歐晉德等人(1988)[39]以土壤行為模擬型態及分析原理,

將現行分析模式歸納成六種,分別為:

1.假設支點法

假設支點法為一種近似解法,將擋土壁體簡化成一簡支梁,擋

土支撐點當作支點,再由擋土結構之入土部分,選取一適當位置最

為另一支撐點,並將開挖面外側土壤側壓力視為外力,據以分析擋

28
土壁體之受力與變形行為,此法由於將支撐點當作支點,且無法考

慮支撐預壓之效果,故對但擋土壁體之側向位移量估算上有較大之

偏差,所以比較不適合變形量限制嚴格及壁體厚度較大的連續壁分

析,如圖2-15 所示。

2.彈性法

將擋土壁體視為放置在彈性基礎上的梁,支撐與開挖區內土壤

都視為彈簧,透過軟體分析可求得擋土壁體所受之彎矩、剪力及壁

體變形量,如圖2-16所示。

3.彈塑性法

沿用彈性法假設,將開挖區土層分為彈性區及塑性區,若開挖

區內土壤等值彈簧之反力達該處土壤所能提供之反力極限值時,就

表示該處土壤已達塑性狀態,而開挖面以下之主動土壓力假設隨深

度增加而逐漸收斂,至壓力收斂點時之主動土壓力為零,至於壓力

收斂點一般皆設於開挖面再往下一個開挖面寬度的深度處。彈塑性

法同時可考慮支撐預壓效果,頗能符合實際狀況,是目前較常被採

用的分析方式,如圖2-17所示(Miyoshi, 1977)[70]。

4.塑性法

塑性模式是簡化彈性模式之計算內容,僅分析至塑性區,並將

塑性發展最大深度視為鉸接點,在鉸接點以下部分不列入計算,此

29
模式較不適合用來分析具有高剛性勁度的連續壁,如圖2-18。

5.應力疊加法

如圖2-19所示,應力疊加分析模式(Konoike&Ono, 1987)[67]係

就彈塑性模式,以施工階段之增量為作用力,然後將分析結果所得

之擋土壁體應力與變形增量,利用疊加原理累加以前之應力與變形

量,成為該分析階段之總應力及總變形量,由於此法可適切的模擬

分段開挖,因此所得之解會較彈塑性法來的精確些,但相對的分析

工作將會複雜許多。

6.有限元素法

將原為無限自由度之擋土壁體及其鄰近土壤的應力與變形分

析問題,經由單元分割轉化為一個較簡單的有限自由度問題,如圖

2-20 即為有限元素法分析結果案例。從圖中可知,有限元素法除了

可求得擋土壁體之變形與彎矩外,對於開挖區外鄰近地盤之沉陷量

及開挖面之隆起量亦能獲得滿意的結果。

對於開挖擋土工程之結構與土壤間之互制行為,在上述分析模

式中以彈塑性法及有限元素法比較能有合理之模擬效能,徐振煌

(1998)[20]指出,目前實務界最常採用的分析模式是彈塑性模式,

因為此模式輸入之參數較為明確簡單、分析快速,且可獲得符合實

際的結果。

30
2.10.2 實務設計分析工具

目前工程界實務使用的分析程式以RIDO及TORSA最常見,劉興

華(2001)[47]曾針對RIDO使用之參數、大地力學分析等作介紹,但並

未對分析理論作探討,僅引述使用手冊之簡短說明,這兩個軟體的基

礎理論及操作方式相當接近,都是利用彈塑性平衡理論,模擬擋土壁

體在開挖各階段承受的彎矩、剪力及產生的變形,同時可求得擋土支

撐之荷重。其基本分析法是以擋土牆(柱)、土壤、支撐為單元之有限

元素模式,並以彈塑性方式進行運算。有關程式的操作流程如圖2-21

所示。

2.11 深開挖擋土設計分析實務考量

擋土支撐的設計是深開挖工程的前置動作,錯誤的設計可能導致

工程失敗,但良好的設計並不保證工程可以順利完成。擋土設計成敗

與否除取決於設計者之外,現場的施工品質控制亦是重要關鍵。所以

一個完美的擋土設計除必須詳細考慮土壤行為、擋土壁體勁度、支撐

勁度等因素外,施工廠商水準之良窳是另一項考慮因素。依謝旭昇等

人(1996)[51]研究,進行擋土設計分析尚需考量下列實務上之問題。

2.11.1 分析模式的考量

擋土設計在分析上最常採用的模式為彈塑性基礎梁法,將三向度

31
之實際問題簡化為單向度問題,亦即視擋土壁體為單位寬度的梁,在

開挖過程中會引發開挖面外側產生主動土壓力,且對擋土壁體造成變

形,而這些變形除了角隅外,均趨近於平面應變模式,因此分析時大

都取遠離角隅的斷面當成臨界斷面,做為擋土結構設計的依據。

進行分析時土壤與擋土壁體間的摩擦力必須考慮,否則分析結果

可能會有擋土壁體彎矩過大的現象,依謝旭昇等人(1996)[51]建議,

此摩擦力大小在非凝聚性土壤中可取1/3~2/3 ,而凝聚性土壤則取

1/3~2/3 。

2.11.2 分析參數考量

TORSA軟體分析深開挖時,需輸入之重要參數包括土壤單位

重、SPT-N值、介面摩擦角 、土壤剪力強度參數、水平地盤反力係

數、土壤摩擦角 、擋土柱體等值撓曲勁度EI值、EI值折減係數 、

地下水位高程、支撐折減係數 、支撐斷面、高程和施加之預力等等。

其中土壤單位重變異性較小,張吉佐等人(1999)[28]建議進行參數分

析時,可不予討論,僅考慮土壤剪力強度參數及水平地盤反力係數。

非凝聚性土壤包括粉土質砂、砂礫及不具黏性之粉土,其強度參數以

內摩擦角 代表。褚炳麟等(1989)[46],曾於三義地區礫石層進行大型

直剪試驗,結果顯示該地礫石土之凝聚力約為0.15kg/c 。本研究所

使用之分析軟體TORSA,在分析非凝聚性土壤時,可利用凝聚力C代
32
替 (凝聚性土壤之不排水剪力強度)的輸入欄位。

2.11.3 施工考量

深開挖設計分析中須配合的施工考量因素,包括土壤內擠、向開

挖面傾倒變形、地下水位高程、地下水壓分布、超載荷重、支撐勁度

折減和支撐預力大小等等。擋土支撐設計時須考慮作用於內外側之水

壓,在非凝聚性土壤中分析時因透水性高,可將內外側水壓視為作用

於外側之三角形水壓分佈,而凝聚性土壤則因透水性較低,可保守視

為梯形分佈。而地下水位之決定常會考慮颱風或豪雨可能之影響而刻

意提高 1~2m,甚至將設計水位提高至地面,其實是很保守的做法(謝

旭昇等,1996)[51],因為設計地下水位的高低對分析結果影響頗大。

地表超載荷重是指基地旁堆置的建材、施工或經過的車輛、鄰近

的建築物等載重。超載荷重之存在將導致作用於擋土壁體的側壓力增

加,過量超載荷重可能影響擋土壁體的安全,因此設計時要針對實際

載重數值大小及合理性加以檢討。

另外預壓力大小也是支撐設計必須考慮的重點,預壓力愈大,抵

抗土壓力的能力愈強,相對的壁體變形隨之減小,但是必須考慮溫差

的影響及是否會有挫屈現象。

2.12 開挖穩定分析
33
地下開挖工程係屬土壤的解壓行為,對土壤的穩定性在事先若未

做好完善之分析,將導致開挖工程的破壞或崩潰,甚而危及工地人員

生命及財產的安全。造成開挖的破壞可能因素有:擋土支撐所承受之

應力超過其材料極限應力,或者擋土壁(柱)的彎矩超過極限彎矩,也

可能是土壤內部應力超過剪力強度等。歐章煜(2002)[40]對穩定分

析的定義:分析開挖基地能否承受因開挖所產生的應力之方法,包括

極限破壞分析、砂湧(發生於砂質土壤)及上舉(發生於粘質性土壤)破

壞分析等,極限破壞分析又包含內擠破壞和底面隆起破壞分析,如圖

2-22 所示。歐章煜(2002)[40],就砂土層 0 的觀點認為就圖 2-23

之 bd 面非為圓弧形,難以應用 Terzaghi 法及 Bjerrum and Eide 法分

析之,另一方面砂土層承載力相當大,所以無需檢核「底面隆起破壞」

僅需檢核內擠破壞之安全性。而目前國內穩定分析大都採用我國大地

工程學會(1998)[1]-建築技術規則構造篇基礎構造設計規範所建議的

方法,本節僅就內擠破壞分析詳盡說明。

2.12.1 內擠破壞的分析方法

歐章煜(2002)[40]對內擠破壞的定義為,當作用於擋土結構兩

側之土壓力達到極限狀態,而使擋土結構入土部份大量向開挖區移動

,致使開挖破壞稱為內擠破壞(push in)如圖 2-22 所示。而擋土柱

34
貫入深度會直接影響內擠破壞(push in)分析,其分析方法大致可分

為:

1.自由端支撐法(free earth support method)

即埋入土中之壁體不存在不動點,如圖 2-24 所示,適用於支撐

式擋土結構貫入深度分析,擋土結構同時受主、被動土壓力及支撐

力作用,以壁體上之外力平衡來計算出擋土結構貫入深度,且可得

到經濟而不浪費成本的分析結果。支撐式擋土結構若採用固定端支

撐法分析法,則會造成貫入深度過深,未免過於浪費。

2.固定端支撐法(fix earth support method)

係假設埋入土中之壁體存在不動點,如圖 2-25 所示,當壁體

破壞時,不動點附近的土壓力未能達到極限狀態(即未達到主、被

動土壓力),適用於懸臂式擋土壁貫入深度分析,因為作用於擋土

壁體上的力量僅有主、被動土壓力;這樣的情形下擋土壁上的外力

無法達到平衡,因此懸臂式擋土壁(cantilevered wall)僅能採用固定

端支撐法設計。

3.支撐式擋土壁(strutted wall)

內擠破壞分析以為我國建築技術規則構造篇基礎構造設計規範

所建議方法為依據,大地工程學會(1998)[1]。

4.安全係數的選用方法(歐章煜,2002)[40]。

35
(1)強度因子法: 為保守起見,考慮土壤有較多不確定性,而將土壤強

度參數: Ø’、C’和 Su 作適度折減來決定安全係數。

安全係數為 (2-37)
,

其中 Ø’m、C’m 和 Su,m 為折減後的參數,僅適用於穩定分析,不適

合變形或應力分析。

(2)載重因子法:

安全係數為 / (2-38)

R 為抵抗力、承載力或抵抗彎矩,D 為驅動力、外力或驅動彎矩。

隱含土壤強度、分析方法及外力的不確定因素,為地工界普遍

採用之方法。

(3)尺寸因子法:

安全係數為 , / , (2-39)

其中 , 為 極 限 平 衡 下 計算所得之貫入深度, , 為設計用

的貫入深度,通常工程師會假設 1.0,利用(2-39)計算貫

入深度,再將計算所得增加 20~40%深度作為設計的貫入深度。本

方法過於經驗取向,無法真正表示安全係數的意義,一般不建議

36
使用。

5.擋土柱貫入深度分析

內擠檢核如圖 2-26,安全係數分析如(2-40)所示,通稱為全土壓力

法(Gross Pressure Method),TORSA 程式亦採用此背景理論。


安全係數 ∑
1.5 (2-40)

:抵抗力矩

:驅動力矩

:擋土壁容許力矩

:作用於最底層支撐以下擋土壁外側之主動土壓力合力

: 形心至最底層支撐距離

:作用於開挖面以下之擋土壁內側之被動土壓力合力

: 形心至最底層支撐距離

對於安全係數的建議說明如下:

(1)日本建築學會建議 1.5;當 =0 時, 1.2。

(2)我國建築技術規則基礎構造設計規範規定不論 是否等於 0,

1.5。

(3)台灣工程界習慣上之認定 遠小於 ,為簡化計算可將 視為

0,惟 1.5。

37
(4)式(2-41)可用來計算某擋土結構貫入深度下之安全係數或某安全

係數下之擋土柱貫入深度。

(5)Civil Engineering Code of Practice(土木工程施工規範)No.2

(1951)[62]之建議, 1.5≦ ≦2。

(6)DM7.2 (1982)[63]及大地工程學會(1998)[1]基礎構造設計規範,設

計基礎開挖之擋土結構深度,可由(圖2-26)和(2-41)來計算:

安全係數 1.5 (2-41)

=結構之允許彎矩值

:淨被動土壓力

: 作用點至最底層支撐的距離

:淨主動土壓力

: 作用點至最底層支撐的距離

7.廖洪鈞和許世宗(1990)[52]

對開挖擋土壁體之合理貫入深度探討一文中論及,擋土壁貫入

深度之安全係數隨計算方法的不同而有相當大的差異,而且就不同

計算分法而言,較大的安全係數並不意味將得到較大的貫入深度,

不過貫入深度隨土壤摩擦角 增加而減少,卻有相當一致性,唯獨

不排水粘土例外。對於排水砂土和粘土若以式(2-43和2-44)配合圖

38
2-27所計算之結果相當合理,安全係數隨貫入深度增加及有效摩擦

角增加而增大。文中另指出, 對安全係數與貫入深度無明顯影響,

但若未將 從公式中忽略不計,則對安全係數計算過程造成擾動,

似乎不是很理想的做法。

. (2-42)

(2-43)

:(2-42)所採用的土壓力平衡係數

:(2-43)所採用的土壓力平衡係數

:擋土設施結構之允許彎矩值(同圖2-26所示)

:淨被動土壓力

: 作用點至最底層支撐的距離

:淨主動土壓力

: 作用點至最底層支撐的距離

:淨主動土壓力

: 作用點至最底層支撐的距離

2.12.2 應力及變形之特性

深開挖工程除穩定分析外,最重要的就是應力及變形分析,其目

的為分析開挖所引致之擋土壁(柱)位移和地表沉陷,開挖之應力及變
39
形分析方法有簡化分析法及數值分析法,數值分析法又分為彈性基礎

梁法和有限元素分析法。因本研究係利用簡化分析法對實際案例進行

有系統的參數研究,並歸納出開挖過程中擋土柱的變形特性,進而對

假設案例進行模擬分析和設計開挖支撐系統,故本節僅就前人對卵礫

石層之深開挖應力及變形特性之研究成果敘述說明。

1. 林政翰(1995)[15],卵礫石層之地表沉陷量不會隨開挖深度之增

加而有所改變,擋土柱(厚度為 0.4m,寬度為 1.5m)間距由 0 公尺

增加至 3 公尺,不論與開挖面距離為何,對地表沉陷量並無影響;

擋土柱位移方面則由 1.85cm 增加到 2.73cm,顯示擋土柱間距對於

開挖面側位移無顯著影響,當擋土柱貫入深度由 1.5m 增加至 14m,

對擋土柱變位和開挖底部膨脹進行分析,結果其開挖面最大側移

量由 2.13cm 減少至 1.83cm,由此可知,擋土柱貫入深度在卵礫石

層中對束制擋土柱變位貢獻不大,而底部隆起量由 5.73cm 減少至

5.14cm,由此可見擋土柱貫入深度對卵礫石層開挖之位移及開挖

面隆起發展量影響有限,詳圖 2-4 和圖 2-5。

2.張國雄 (1996)[30],以個別元素分析法對卵礫石層深開挖研究發現

,擋土柱貫入深度由 1m 增加至 10m 時,對側向應力影響不大,但

有助於擋土柱穩定平衡。對開挖面側向位移影響甚微(由 11.94mm

減至 11.01mm),對底部膨脹量影響很小,最大相差量約 0.7mm,

40
對隆起量之發展效果很小,在距開挖面 20m 內之地表沉陷最大差

量為 1.1mm,如圖 2-28 所示;柱間距由 0m 增加至 3m,對土壓力

來說, 由 210000kg/c 降低至 70000 kg/c ,無顯著影響,在

不施加水平橫向支撐情形下,開挖面之最大側向位移量由 11.6mm

增加至 12.35mm,對底部膨脹量影響相當小,對地表沉陷量之影響

也很小,如圖 2-29 所示。至於擋土柱存在與否的影響如后:(1)開

挖面以上和以下應力皆趨近於靜止土壓力。(2)無擋土柱之側向變

為與含擋土柱之分析結果相差甚大。(3)對底部膨脹量影響不大。(4)

地表沉陷方面,擋土柱存在與否之力學行為有極大的差距,如圖

2-30 所示,靜止土壓力係數( )對分析結果影響甚鉅,如圖 2-31

所示,當 =0.3 時,分析結果與監測值較符合。

3.簡振源 (1994)[56],以非線性有限元素分析法對卵礫石層開挖

19.5m 案例分析結果顯示,在不施加水平橫向支撐情形下,其開挖

面最大側向位移量僅約 3.6cm,且能安全持續垂直站立至基礎完工,

靜止土壓力係數( )對開挖面最大側向位移影響,如圖 2-32 所示,

當 0.5 時分析結果與監測值較相符。擋土柱貫入深度對開挖面

側向位移量影響不大,在貫入深度由 3m 增加至 15m 時,開挖面最

大側向位移只減少 5%,如圖 2-33 所示,擋土柱之淨間距對開挖面

側向位移量有顯著影響,如圖 2-34 所示,且其擋土柱等值彈性模數

41
與開挖面最大位移量成正比關係。其因開挖所導致之底部膨脹

量甚微(約 0.3mm),顯示於礫石層中進行深開挖時,無須考慮底部

隆起問題。

綜前所述,可以看出大多數的前人研究比較著重於影響深開挖

不同因子之探討,並獲得不少的成就和觀點,唯獨比較欠缺探討如

何運用這些成果,來考量深開挖設計分析,使達到既符合安全又能

兼顧成本效益的目標。故本研究除延續前人經驗成果,藉以率定深

開挖分析中影響設計結果的因子外,並透過 3 個不同開挖案例進行

相關參數的驗證分析,以確保參數的可靠度。接著再運用這些參數,

模擬開挖深度 5m、10m、15m 和 20m 之支撐設計分析,尋求出既

安全又經濟的設計原則。

42
43
表 2-1 卵礫石層工程特性 (吳文隆等,1995[5])
分區 行政區域 地層劃分 現地密度 通過#4 通過 USCS 礫 石 材 料 性 質
t/m3 #200 比重 吸水率% S u (kg/cm2) 材 質
龜山
泰山
林口
八里
林口分區
台地堆積層 1.9 24 7 GP-GC 2.5 4.5 1350 砂岩/石英
湖口
龍潭
大園

桃園分區 紅土台地堆
積層 1.9 20 6 GP-GM 2.4 3 280 砂岩/石英
北潭
橫山
竹北
關西

新竹分區 紅土台地堆
積層 1.66~1.9 20~35 10 GP-GM 2.4 2~9 砂岩
頭嵙山層
卓蘭
三義
銅鑼

苗栗分區 紅土台地堆
積層 2 12~23 4~6 GP-GM 2.5 04.~3 600~1450 石英
頭嵙山層
新社
東勢
后里台地

台中分區 紅土台地堆
積層 2.1 9~18 0.5~3 GP 2.55 1.5~1.9 1200~1900 石英
台地堆積層
台中港
台中市

砂岩層
礫石層
紅土層
沖積層

大肚山分
10 1 GP 2.55 1.28 2000 石英

八卦山分 西南端 紅土台地堆


台中盆地 積層 16 GP 2.54 2.37 1050 砂岩/石英
區 頭嵙山層
新寮
六龜
楠梓
燕巢

高雄分區 六龜礫石
2.5 4.0 600 砂岩/石英
南勢崙砂岩

台東分區 初鹿 卑南山礫石
卑南 2.1 23~42 3~19 GP 2.55 2.94 600 片岩

44
表 2-2 台灣卵礫石層土壤力學特質一覽表 (張吉佐、吳昌修[29])
分 採樣場址 力學特質

CP φP CC φC E Kv Kh

kg/cm2 kg/cm2 t/m2 t/m3 t/m3


口 南崁山(礫石 62) 0.84 21° 3300 6250
台 南崁山(礫石 62) 1.33 28° 0.49 25° 11600 22000
地 樹林龜山 0.15 46° 0 34°
分 林口台地 0.45 30° 0.20 28° 1200 1850
區 1260 3200
龜山塔寮坑 0.10 50° 0 35°
桃園南崁 0.55 31° 0 31°
桃園龜山 0.15 46° 0 35° 11000 16000
苗 苗栗通宵 25000 41000 3300
栗 苗栗日南 12400 20000 10000
分 苗栗大安溪畔 38800 62500 60000
區 苗栗三義 0.15 54° 0 45°
台 台中大甲 0.30 28° 0.10 28°
中 台中外埔 0.30 33° 0.30 29°


大 台中大肚山(礫石 75)0.30 42° 0 42° 39000 75000
肚 台中大肚山(礫石 84)0.40 30° 0.40 28° 12500 25000
山 大肚山分區 0.30 26° 0.24 25°
八 彰化芬園(礫石 72)0.20 37° 0 32° 4350 7000
卦 彰化芬園(礫石 65)0.40 37° 0 34° 12000 20000

分 園林東山 0.60 38° 0 37°
區 芬園林厝坑 0.20 42° 0 38° 85000 1E+50
竹 古坑-大林(礫石 83)0.20 47° 0 47°
山 古坑-大林(礫石 81)0.50 41° 0.20 38°
分 大林-竹崎(礫石 81)0.37 29° 0.20 28°
區 古坑-大林(礫石 82)0.40 45° 0 43°
大林-竹崎(礫石 75)0.20 35° 0.10 31°

地盤反力係數由再壓曲線割線斜率之 1/2 求得。


:垂直地盤反力係數 /
:水平地盤反力係數 /

45
表 2-3 地層分布概況表(摘自鄧文廣[38])
層次 厚度(公尺) 土壤描述
表土沉積 1-6 黃棕色黏土
第VI層 2-8 灰黑色黏土質粉土
第V層 2-20 灰色粉土質細砂
松山 第IV層 6-29 灰色粉土質黏土
40-70
層 第III層 0-19 灰色中等緊密粉土質細砂
第II層 0-19 灰色粉土質黏土
第I層 0-15 中等緊密至緊密砂
景美層 0-140 黃棕色卵礫石
新莊層 0-125 灰色至黃棕色砂質黏土
第三紀岩盤 (砂岩及頁岩 )

表 2-4 台北盆地各土層土壤基本物理性質一覽表(吳偉特[7])

46
圖2-1 台灣卵礫層的分佈與產狀形態

(摘自鄧屬予,(1996)[58]
47
圖2-2 台灣卵礫石層的形成機制與沉積環境

(摘自鄧屬予,(1996) [58])

48
圖 2-3 台中盆地地形與水文圖(摘自王鑫,(1980)[2])

49
2
側向土壓力(kg/c )
-6 -4 -2 0 2 4 6
0
-5
地面
-10 牆前 牆後 LLi=3.0m(牆後)
i
-15 開挖底面 GL= -19.5m LLi=3.0m(牆前)
i
高程(m)

-20 LLi=1.5m(牆後)
i
LLi=1.5m(牆前)
i
-25
LLi=1.0m(牆後)
i
-30 LLi=1.0m(牆前)
i
-35 LLi=0.5m(牆後)
i

-40 LLi=0.5m(牆前)
i
LLi=0.0m(牆後)
i
-45
LLi=0.0m(牆前)
i
-50

(a) 模擬擋土柱間距對側向土壓力之影響圖
(擋土柱間距 Li)

側壁位移(m)
-5 0 5 10 15 20 25 30
0

-5

-10
高程(m)

-15
Li=3.0m
Li
開挖底面 GL= -19.5m L
Li=1.5m
i

-20 Li=1.0m
Li
Li=0.5m
Li
Li
Li=0.0m
-25

(b)模擬擋土柱間距對側壁位移之影響圖

(擋土柱間距 Li)
50
70

60
開挖底部膨脹量(mm)

50

40

30 Li
Li=3.0m
Li
Li=1.5m
20
Li
Li=1.0m
10 Li
Li=0.5m
Li
Li=0.0m
0
0 5 10 15 20
與擋土柱之距離(m)

(c) 模擬擋土柱間距對底部膨脹量之影響圖

(擋土柱間距 Li)

25
L
Li=3.0m
i

20 Li
Li=1.5m
Li
Li=1.0m
地表沉陷量(mm)

15
L
Li=0.5m
i

Li =
Li.0.0m
10

0
0 20 40 60 80 100
-5
與擋土柱之距離(m)

(d)模擬擋土柱間距對地表沉陷量之影響圖

(擋土柱間距 Li)
51
30
擋土柱側壁最大位移量(mm) 28 27.26
26
24 21.35
22 22.94
20 18.46
18 20.13
16
14
12
10
8
6
4
2
0
0 0.5 1 1.5 2 2.5 3 3.5
擋土柱間距(m)

(e)模擬擋土柱間距對最大側壁位移之影響圖

58.5
開挖底部最大膨脹量(mm)

58

57.5 57.37 57.41

57.39 57.45
57.35
57

56.5

56
0 1 2 3 4 5
模擬擋土柱間距(m)

(f)模擬擋土柱間距對開挖底部最大膨脹量之影響圖

圖 2-4 模擬擋土柱間距對側向土壓力、側壁位移、開挖底部膨脹量、
地表沉陷量、最大側壁位移和開挖底部最大膨脹量之影響圖
(摘自林政翰,(1995)[15])
52
側向土壓力(kg/cm2)

-6 -4 -2 0 2 4 6
0
-5

-10 埋入1.5m牆後
後 埋入1.5m牆前
-15
開挖底面 GL= -19.5m 埋入3m牆後
高程(m)

-20 埋入3m牆前
-25 埋入4.5m牆後
牆 埋入4.5m牆前
-30 埋入7.5m牆後

-35 埋入7.5m牆前
埋入11m牆後
-40 埋入11m牆前
-45 埋入14.5m牆後
埋入14.5m牆前
-50

(a)模擬擋土柱埋入深度對側向土壓力之影響圖

-5

-10
高程(m)

埋入1.5m
-15 埋入3.0m
埋入4.5m
開挖底面 GL= -19.5m
-20 埋入7.5m
埋入11m
埋入14.5m
-25
-5 0 5 10 15 20 25 30
側壁位移(mm)

(b)模擬擋土柱埋入深度對側壁位移之影響圖
53
100
開挖底部膨脹量(mm) 90
80
70
60
50 埋入1.5m
40 埋入3.0m
30 埋入4.5m
20 埋入7.5m
埋入11m
10
埋入14.5m
0
0 5 10 15 20
與擋土牆距離(m)

(c)模擬擋土柱埋入深度對底部膨脹量之影響圖

25
埋入1.5m
埋入3.0m
20
埋入4.0m
埋入7.5m
15
地表沉陷量(mm)

埋入11m
埋入14.5m
10

0
0 20 40 60 80 100
-5
與擋土牆之距離(m)

(d)模擬擋土柱埋入深度對地表沉陷量之影響圖

54
30
側壁最大位移量(mm)

25

21.35
20 19.98
20.31 18.90
19.54
18.31
15

10
0 2 4 6 8 10 12 14 16
擋土柱埋設深度(m)

(e)模擬擋土柱埋入深度對側壁最大位移量之影響圖

68
66
64
開挖底部膨脹量(mm)

62
60
57.39
58 56.57
56 56.68 56.66 54.44
54
52
50 51.67

48
0 5 10 15 20
擋土柱埋設深度(m)

(f)模擬擋土柱埋入深度對底部最大膨脹量之影響圖

圖 2-5 模擬擋土柱埋入深度與側向土壓力、側壁位移、底部膨脹量、

地表沉陷量、側壁最大位移和底部最大膨脹量之影響圖

(摘自林政翰,(1995)[15])
55
均佈載重 Qs

圖 2-6 彈性基礎梁之載重與變形關係示意圖

圖 2-7 擋土柱挖掘示意圖及擋土柱平、立面圖

56
Rankine
Coulomb
Caquot-Kerisel

Ka δ / φ ' = 0.67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1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φ (度)
'

圖 2-8 Rankine、Caquot-Kerisel 主動土壓力係數(摘自 DM7.2 ,(1982)

[63] ;Padfield 和 Mari ,(1984) [74])

Kp δ / φ ' = 0.67
50
40
30
20

10
8
6
4
3
2

1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φ (度)'

圖 2-9 Rankine、Coulomb、Caquot-Kerisel 被動土壓力係數(摘自

DM7.2,(1982) [63] ;Padfield 和 Mari,(1984) [74])


57
Qs

e p = Qs × K 0

圖 2-10 地表超載之土壤側壓力示意圖 k0 為靜止土壓力係數

集井水:直徑1.6m,深度1.5m

水位洩降量 h:2.3m
集水井
含水層厚度H:125m

透水係數k:0.036cm/sec

抽水量Q:0.1m3/sec

EL 33.8(最終水位)

檢測前水位 EL 31.50
集水井
A-A

圖 2-11 抽水觀測示意圖

58
圖 2-12 台北盆地工程地質分區圖(摘自黃鎮臺,(1987)[33])
59
/H )% e%
1.2
.DVMAX/H
max 1.1
1
,(δ

0.9
MAXIMUM GROUND SETTLEMENT

0.8
MAXIMUM GROUND SETTLEMENT

0.7
DEPTH

0.6
DEPTH

0.5
EXCAVATION

0.4
EXCAVATION

0.3
0.2
0.1
0
0 0.2 0.4 0.6 0.8 1 1.2
MAXIMUM WALL DEFLECTION ,(δmax/He)%
EXCAVATION DEPTH

圖2-13 壁體最大變位與地表最大沉陷量之關係 (摘自Woo and Moh,


(1990) [77])

2.4
San Francisco(Mana & Clough 1981)
2 + Osio(Mana & Clough 1981)
Chicago(Mana & Clough 1981)
1.6 Taipei
δvm/He (%)

1.2

0.8

0.4

0
0 0.4 0.8 1.2 1.6 2 2.4
δhm/He (%)
圖 2-14 地表最大沉陷量與壁體最大變位量之關係

(摘自Ou等人,(1993) [73])
60
圖 2-15 假設支點法示意圖

Pp

Pp

圖 2-16 彈性法示意圖
61
Pi Pi
Pi Pi

Pp

Po Po

(a) 外力平衡狀態 (b)結構分析系統

圖 2-17 彈塑性法示意圖(摘自 Miyoshi, 1977) [70]

Pp

Pp Po Po Po Po

(a)外力平衡狀態 (b)結構分析系統

圖 2-18 塑性法示意圖
62
Pi

Pi

圖 2-19 應力疊加法示意圖(摘自 Konoike & One, 1987) [67]

圖 2-20 有限元素法示意圖

63
圖 2-21 RIDO 及 TORSA 操作流程圖
64
(a)) 底面隆起
起破壞 (b)內擠
擠破壞

圖 2-222 底面隆起
起破壞和內
內擠破壞
壞示意圖

圖 2-23 Terrzaghi 法之
之隆起分析 圖 (摘自 Teerzaghi,(1943) [76
析示意圖 6])
65
(a) 擋土壁、柱變形 (b)土壓力分佈

圖 2-24 自由端支撐法示意圖

(a)擋土壁、柱變形 (b)土壓力分佈

圖 2-25 固定端支撐法示意圖

66
q

Ms

La
Lp
Pa
Pp

圖 2-26 內擠穩定檢核示意圖

圖 2-27 Burland et al.氏側土壓力平衡檢討示意圖

(Burlandet al.1981) (摘自Ou等人,(1993) [73])


67
側向土壓力 (kg/cm²)
-1 0 1 2 3
0
-5 埋入深度=1.0m ( k0=0.3 )
間 距 =0m (ko=0.3)
高程 (m)

-10 埋入深度=2.0m ( k0=0.3 )


間 距 =0.5m (ko=0.3)
開挖底部
埋入深度=3.0m( k0=0.3 )
間 距 =1m (ko=0.3)
-15
埋入深度=5.0m( k0=0.3 )
間 距 =1.5m (ko=0.3)
-20
埋入深度=10.0m (k0=0.3)
間 距 =3m (ko=0.3)
-25
-30
-35
-40
-45
-50

(a) 擋土柱埋入深度對側向土壓力影響圖

擋土柱側向變位 (mm)
0 5 10 15 20 25 30
0

-4
高程 (m)

-8

-12 (k0 = 0.3)


埋入深度=1m(ko=0.3)
(k0 = 0.3)
埋入深度=2m(ko=0.3)
-16 (k0 = 0.3)
埋入深度=3m(ko=0.3)
(k0 = 0.3)
埋入深度=5m(ko=0.3)
(k0 = 0.3)
埋入深度=10m(ko=0.3)
-20

(b) 擋土柱埋入深度對擋土柱側向變位影響圖

68
16

開挖底面膨脹量 (mm)
12

8
(k0 = 0.3)
埋入深度=1m(ko=0.3)
(k0 = 0.3)
埋入深度=2m(ko=0.3)
4 (k0 = 0.3)
埋入深度=3m(ko=0.3)
(k0 = 0.3)
埋入深度=5m(ko=0.3)
(k0 = 0.3)
埋入深度=10m(ko=0.3)
0
0 5 10 15 20
與開挖面之水平距離 (m)
(c) 擋土柱埋入深度對底部膨脹量影響圖

0.8
(k0 = 0.3)
埋入深度=1m(ko=0.3)
(k0 = 0.3)
埋入深度=2m(ko=0.3)
開挖底面膨脹量 (mm)

0.6
(k0 = 0.3)
埋入深度=3m(ko=0.3)
(k0 = 0.3)
埋入深度=5m(ko=0.3)
0.4 (k0 = 0.3)
埋入深度=10m(ko=0.3)

0.2

0
註:負號代表沉陷

-0.2
0 5 10 15 20 25 30
與開挖面之水平距離 (m)
(d) 擋土柱埋入深度對地表沉陷量影響圖

圖 2-28 擋土柱貫入深度與側向土壓力、擋土柱側向變位、底部膨脹

量、地表沉陷量之關係圖

(摘自張國雄,(1996)[30])
69
側向土壓力 (kg/cm²)

-1 0 1 2 3
0
高程 (m)

-5 (k0 = 0.3)
間 距 =0m (ko=0.3)
開挖底部 間 距 =0.5m (k 0 = 0.3)
(ko=0.3)
-10
(k0 = 0.3)
間 距 =1m (ko=0.3)
-15
間 距 =1.5m (k 0 = 0.3)
(ko=0.3)
-20 (k0 = 0.3)
間 距 =3m (ko=0.3)
-25
-30
-35
-40
-45
-50

(a) 擋土柱間距對土壓力影響圖

擋土柱側向變位(mm)
0 5 10 15 20 25 30
0
(k0 = 0.3)
間 距=0m(ko=0.3m)
(k0 = 0.3)
間 距=0.5m(ko=0.3m)
-5
(k0 = 0.3)
間 距=1m(ko=0.3m)
(k0 = 0.3)
間 距=1.5m(ko=0.3m)
高程(m)

-10 (k0 = 0.3)


間 距=3m(ko=0.3m)

-15

-20

(b) 擋土柱間距對擋土柱側向變位影響圖

70
16
開挖底面膨脹量(mm)

12

8
間 距 0.0m(k0 = 0.3)
埋入深度=1m(ko=0.3)
間 距 0.5m(k0 = 0.3)
埋入深度=2m(ko=0.3)
4 間 距 1.0m(k0 = 0.3)
埋入深度=3m(ko=0.3)
間 距 1.5m(k0 = 0.3)
埋入深度=5m(ko=0.3)
間 距 3.0m(k0 = 0.3)
埋入深度=10m(ko=0.3)
0
0 5 10 15 20
與開挖面之水平距離 (m)
(c) 擋土柱間距對開挖底部膨脹量影響圖

0.8
距 0.0m(k0 = 0.3)
埋入深度=1m(ko=0.3)

距 0.5m(k0 = 0.3)
埋入深度=2m(ko=0.3)

0.6 間 距 1.0m(k0 = 0.3)
埋入深度=3m(ko=0.3)
地表沉陷量(mm)

間 距 1.5m(k0 = 0.3)
埋入深度=5m(ko=0.3)
間 距 3.0m(k0 = 0.3)
埋入深度=10m(ko=0.3)
0.4

0.2

0
註:負號代表沉陷

-0.2
0 5 10 15 20 25 30
與開挖面之水平距離 (m)
(d) 擋土柱間距對地表沉陷量影響圖

圖 2-29 擋土柱間距與土壓力、擋土柱側向變位、開挖底部膨脹量、

地表沉陷量關係圖

(摘自張國雄,(1996)[30])
71
側向土壓力(kg/cm2)
-1 0 1 2 3
0
無擋土柱 (k0=0.3)
含擋土柱 (k0=0.3)
-10
高程(m)

-20
開挖底部

-30

-40

-50

(a) 擋土柱存在與否對側向土壓力影響圖

擋土柱側向變位 (mm)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0
無擋土柱 (k0=0.3)
含擋土柱 (k0=0.3)
-5
高程 (m)

-10

-15

-20

(b)擋土柱存在與否對擋土柱側向變位影響

72
20

開挖底面膨脹量 (mm)
15

10

5
k0
無擋土柱(ko=0.3)
k0
含擋土柱(ko=0.3)
0
0 5 10 15 20
與開挖面之水平距離 (m)
(c)擋土柱存在與否對底部膨脹量影響圖

與開挖面之水平距離 (m)
0 5 10 15 20 25 30
1
地表沉陷量 (mm)

-1

k0
無擋土柱(ko=0.3)
k0
含擋土柱(ko=0.3)
-2

(d)擋土柱存在與否對地表沉陷量影響圖

圖 2-30 擋土柱存在與否對側向土壓力、擋土柱側向變位、底部膨脹

量和地表沉陷量影響圖

(摘自張國雄,(1996)[30])
73
擋土柱側向變位 (mm)
-5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0
-5
-10
-15
-20
高程(m)

-25 k0 = 0.1
-30 k0 = 0.2
k0 = 0.25
-35 k0 = 0.3
k0 = 0.4
-40 k0 = 0.5
-45 k0 = 1.0
k0 = 2.0
-50

(a) k0 對擋土柱側向變位影響圖

40
38.3
35

30 30.1
最大變位量(mm)

25

20 20.9
17.5
15
11.7
10 10.9
9.5 10.1
5
0 0.5 1 1.5 2 2.5 3
k0
(b) k0 對最大變位量影響圖
74
側向土壓力(kg/cm2)
-4 0 4 8 12
0
kko=0.1
0=
=1.0
-5 kko=0.2
=
0
-10 kko=0.25
0
=
-15 kko=0.3
0
=
kko=0.4
=
高程(m)

0
-20
(開挖底部) kko=0.5
0
=
-25 k0 =
ko=1.0
-30 k0 =
ko=2.0
-35
-40
-45
-50

(c) k0 對側向土壓力影響圖

28
kko=0.1
0
=0.1 kko=0.2
0
=0.2
24
kko=0.25
0
=0.25 kko=0.3
0
=0.3
kko=0.4
=0.4 kko=0.5
=0.5
開挖底面膨脹量(mm)

20 0 0
kko=1.0
0
=1.0 kko=2.0
0
=2.0
16

12

0
0 5 10 15 20
與開挖面之水平距離(m)

(d) k0 對開挖底部膨脹量影響圖

75
20

19
最大膨脹量 (mm)

18 18.0

17

16 15.9

15
14.8
14.5
14 14.2
14.1
14.0
13.8
13
0 0.5 1 1.5 2 2.5 3

k0
(e) k0 對開挖底部最大膨脹量影響圖

與開挖面之水平距離(m)
0 5 10 15 20 25 30 35
2
k0 = 0.1
k0 = 0.2
0.3
地表沉陷量(mm)

k0 =
1 k0 = 0.4
k0 = 0.5
k0 = 1.0
k0= 2.0
0

-1

-2

(f) k0 對地表沉陷量影響圖

圖 2-31 k0 對擋土柱側向變位、最大變位量、側向土壓力、開挖底部

膨脹量、開挖底部最大膨脹量、地表沉陷量影響圖

(摘自張國雄,(1996)[30])
76
開挖面側移量 (mm)
0 40 80 120 160 200
0
-2
-4
高程 (m)

-6
k0 =
Ko=0.1
-8 k0 =
Ko=0.3
-10 k0 =
Ko=0.5
-12 k0 =
Ko=0.7
-14 k0 =
Ko=0.9
k0 =
Ko=2.0
-16
-18
-20
(a)

200
開挖面最大側向位移 (mm)

160 162.62

120

80 76.07
55.74
40 36.07
20.98
14.43
0
0 0.5 1 1.5 2 2.5 3
靜止土壓力係數 (k0)
(b)
圖 2-32 靜止土壓力係數(k0)對開挖面側移量與開挖面最大側向移之

影響圖)

(摘自簡振源,(1994)[56])

77
開挖面側移量(mm)
0 10 20 30 40 50
0
-2
-4
高程(GL) m

-6
-8
-10
-12
-14
-16
-18
-20
(a)

38
開挖面最大側向位移 (mm)

37

36

35

34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擋土柱埋入深度 (m)
(b)
圖 2-33 擋土柱埋入深度對開挖面側移量與開挖面最大側向移之影響

(摘自簡振源,(1994)[56])

78
開挖面側移量(mm)
-20 0 20 40 60 80 100
0
-2
-4
高程(GL) m

-6
-8 Li m
Li=3
-10 Li
Li=1.5m
-12 Li=1.0
Li m
Li
Li=0.5 m
-14
Li=0
Li m
-16
-18
-20

(a) (擋土柱間距 Li)

100
開挖面最大側向位移 (mm)

80

60 Li=3m

Li=1.5m
40 Li=1m
Li=0.5m
Li=0m
20

0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等值彈性模數 Eeq(10³ kg/cm²)
(b)
圖 2-34 擋土柱間距(Li)對開挖面側移量與開挖面最大側向移之影響

(摘自簡振源,(1994)[56])
 
79
第三章 工程案例說明
本研究共採用台中都會區六個開挖工程案例為分析探討對象,案

例一~六之開挖深度分別為22.0m、12.9m、12.5m、9.0m、7.7m和5.0m,

本章節將敘述這六個案例之工程概要、地層分佈、基地開挖與支撐概

況和擋土柱體內傾斜管監測數據。

3.1案例一

3.1.1工程概況

本基地位於台中市西屯區惠國段,基地呈長方形,如圖 3-1 所示,

基地長向約 55.0m,短向約 27.5m,周長約 165.0m,基地面積約 1600

,開挖面積約 1500 ,本工程地下 5 層地上 30 層,開挖深度為 22.0m,

擋土柱寬度 1.2m,厚度 0.6m,擋土柱之淨間距 1m,擋土柱貫入深度

2.4m,擋土柱設計 86 支。工址之地下水位於地表下 12.0m。

3.1.2 地層分類及描述

本工址土壤分為兩層,如圖 3-2 所示:

(1)表層土:細砂質粉土層(ML),分佈於約 0~2.5m,其 SPT-N 為 12,

單位重量 = 2.03 / ,C=1 / 、 =28°。

(2)表層土以下:礫石夾砂土及卵石層(GP),本層分佈於地表 2.5m 以

下,SPT-N 大於 100,單位重量 = 2.1 / ,C=1 / , =45°。

80
3.1.3 基地開挖與支撐概況

基地開挖工程採行 6 階段開挖、5 階段支撐架設和 6 階段傾斜管

監測方式進行施工,支撐架設高程、施加之預力和斷面尺寸如圖 3-2

所示,支撐水平間距為 7.0m,基地開挖步驟說明如后:

1.第一階段開挖至深度 2.2m,四周留設寬 3.0m 高 1.5m 之土堤,並於

地表下 1.4m 處架設第一層支撐,支撐數量 1 支,支撐斷面為 H300×

H300×10×15,施加預力為 15t,並於施加預力後進行傾斜管監測記

錄。

2.第二階段開挖至深度 6.8m 四周留設寬 3m 高 1.5m 之土堤,並於

地表下 6.0m 處架設第二層支撐,支撐數量 1 支,支撐斷面為 H300×

H300×10×15,施加預力為 30t,並於施加預力後進行傾斜管監測記

錄。

3.第三階段開挖至深度 11.3m 四周留設寬 3m 高 1.5m 之土堤,並於

地表下 10.5m 處架設第三層支撐,支撐數量 1 支,支撐斷面為 H300×

H300×10×15,施加預力為 50t,並於施加預力後進行傾斜管監測記

錄。

4.第四階段開挖至深度 15.6m 四周留設寬 3m 高 1.5m 之土堤,並於

地表下 14.8m 處架設第四層支撐,支撐數量 1 支,支撐斷面為 H350×

H350×12×19,施加預力為 75t,並於施加預力後進行傾斜管監測記

81
錄。

5.第五階段開挖至深度 19.6m 四周留設寬 3m 高 1.5m 之土堤,並於

地表下 18.8m 處架設第五層支撐,支撐數量 1 支,支撐斷面為 H400×

H400×12×22,施加預力為 120t,並於施加預力後進行傾斜管監測

記錄。

6.第六階段開挖至深度 22.0m,完成基地開挖作業,並進行傾斜管監

測記錄。

3.1.4 擋土柱體內傾斜管之設置及監測結果

擋土柱體內傾斜管共設置四處(SID1~SID4)如圖 3-1 所示,於擋

土柱施工期間,同時進行傾斜管安裝,為安全考量選擇靠近基地四邊

地界線中央位置(盡量遠離基地角落)的四支擋土柱進行埋設,傾斜管

埋設間隔為 50 公分,且監測之警戒值為 3cm,行動值為 4cm。彙整

本基地開挖階段傾斜管監測資料(SID1~SID4),於民國 98 年 3 月 10

日初始量測至 98 年 10 月 13 日第六階段開挖完成,SID1 最大變位為

8.78mm,SID2 最大變位為 2.71mm,SID3 最大變位為 5.09mm,SID4

最大變位為 5.38mm,開挖時程如表 3-1 及各階段開挖變位曲線如圖

3-3 所示。

3.2 案例二

82
3.2.1工程概況

本基地位於台中市西區公館段,基地呈梯形,如圖 3-4 所示,基

地面積約 2400 ,開挖面積為 2383 。本工程為 RC 造,地下 3 層

地上 15 層,開挖深度為 12.9m,擋土柱寬度 1.2m,厚度 0.5m,擋土

柱之淨間距 1.0m,擋土柱貫入深度 1.8m,擋土柱設計 99 支。工址之

初始地下水位於地表下 3m。

3.2.2地層分類及描述

本工址土壤分為兩層,如圖3-5所示:

(1)表層土:細砂質粉土層(ML),分佈於約 0~2.0m,其 SPT-N 為 9,

單位重量 = 2.0 / ,C=0 / 、 =30°。

(2)表層土以下:礫石夾砂土及卵石層(GP),本層分佈於地表 2.0m 以

下,SPT-N 大於 100,單位重量 = 2.2 / ,C=0 / , =45°。

3.2.3 基地開挖與支撐概況

基地開挖工程採行 3 階段開挖、2 階段支撐架設和 3 階段傾斜管

監測方式進行施工,支撐架設高程、施加之預力和斷面尺寸如圖 3-5

所示,支撐水平間距為 7m,基地開挖步驟如后說明:

1.第一階段開挖至深度 2.8m,四周留設寬 3m 高 1.5m 之土堤,並於

地表下 2.0m 處架設第一層支撐,支撐數量 1 支,支撐斷面為

83
H300×H300×10×15,施加預力為 40t,並於施加預力後進行傾斜管

監測記錄。

2.第二階段開挖至深度 7.0m 四周留設寬 3m 高 1.5m 之土堤,並於地

表下 6.2m 處架設第二層支撐,支撐數量 1 支,支撐斷面為

H350×H350×12×19,施加預力為 60t,並於施加預力後進行傾斜管

監測記錄。

3.第三階段開挖至深度 12.9m,直到完成基地開挖作業,並進行傾斜

管監測記錄。

3.2.4 擋土柱體內傾斜管之設置及監測結果

擋土柱體內傾斜管共設置四處(SID1~SID4)如圖 3-4 所示,於擋

土柱施工期間,同時進行傾斜管安裝,為安全考量選擇靠近基地四邊

地界線中央位置(儘量遠離基地角落)的四支擋土柱進行埋設,傾斜管

埋設間隔為 50 公分,且監測之警戒值為 31.0mm,行動值為 38.6mm。

彙整本基地開挖階段傾斜管監測資料(SID1~SID4),於民國 94 年 11

月 14 日初始量測至 95 年 3 月 7 日第三階段開挖完成,SID1 最大變

位為 19.55mm,SID2 最大變位為 19.7mm,SID3 最大變位為 7.16mm,

SID4 最大變位為 10.16mm,開挖時程如表 3-2 及各階段開挖變位曲線

如圖 3-6 所示。

84
3.3 案例三

3.3.1 工程概況

本基地位於台中市西屯區福安段,台中市工業區中工一路旁,基

地呈長方形,如圖 3-7 所示,基地面積 3625 ,開挖面積約 3500 。本

工程為 RC 造,地下 3 層地上 15 層,開挖深度為 12.5m,擋土柱寬

度 1.2m,厚度 0.5m,擋土柱之淨間距 0.8m,擋土柱貫入深度 1.8m,

擋土柱設計 120 支。工址之初始地下水位距地表下 16.0m。

3.3.2 地層分類及描述

本工址土壤分為兩層,如圖3-8所示:

(1)表層土:粘土質砂(CL)、沉泥質黏土(SC),分佈於約 0~2.0m,其

SPT-N 為 8,單位重量 = 2.0 / ,C=1.0 / 、 =22°。

(2)卵礫石層:礫石夾砂土及卵石層(GP),本層分佈於地表 2.0m 以

下,SPT-N 大於 100,單位重量 = 2.2 / ,C=1.0 / , =45°。

3.3.3 基地開挖與支撐概況

基地開挖工程採行 3 階段開挖、2 階段支撐架設和 3 階段傾斜管

監測方式進行施工,支撐架設高程、施加之預力和斷面尺寸如圖 3-8

所示,支撐水平間距為 6.5m,基地開挖步驟如后說明:

1.第一階段開挖至深度 2.5m,四周留設寬 3m 高 1.5m 之土堤,並於

85
地表下 1.7m 處架設第一層支撐,支撐數量 1 支,支撐斷面為 H350×

H350×12×19,施加預力為 60t,並於施加預力後進行傾斜管監測記

錄。

2.第二階段開挖至深度 7.0m 四周留設寬 3m 高 1.5m 之土堤,並於

地表下 6.2m 處架設第二層支撐,支撐數量 1 支,支撐斷面為 H350×

H350×12×19,施加預力為 80t,並於施加預力後進行傾斜管監測記

錄。

3.第三階段開挖至深度 12.5m,直到完成基地開挖作業,並進行傾斜

管監測記錄。

3.3.4 擋土柱體內傾斜管之設置及監測結果

擋土柱體內傾斜管共設置四處(SID1~SID4)如圖 3-7 所示,於擋

土柱施工期間,同時進行傾斜管安裝,為安全考量選擇靠近基地四邊

地界線中央位置(盡量遠離基地角落)的四支擋土柱進行埋設,傾斜管

埋設間隔為 50 公分,且監測之安全值為 20.0mm,警戒值為 30.0mm,

行動值為 40.0mm。彙整本基地開挖階段傾斜管監測資料(SID1~SID4)

,於民國 97 年 3 月 30 日初始量測至 97 年 6 月 18 日第三階段開挖完

成,SID1 最大變位為 19.99mm,SID2 最大變位為 5.98mm,SID3 最

大變位為 5.82mm,SID4 最大變位為 9.1mm,開挖時程如表 3-3 及各

階段開挖變位曲線如圖 3-9 所示。


86
3.4 案例四

3.4.1 工程概況

本基地位於台中市西區土庫段,台中市工業區中工一路旁,基

地接近方形,如圖 3-10 所示,基地面積 1681 ,開挖面積約 1520 。

本工程為 RC 造,地下 2 層地上 14 層,開挖深度為 9.0m,擋土柱寬

度 1.2m,厚度 0.5m,擋土柱之淨間距 1.0m,擋土柱貫入深度 1.5m,

擋土柱設計 80 支。工址之初始地下水位距地表下 16.0m。

3.4.2 地層分類及描述

本工址土壤分為兩層,如圖3-11所示:

(1)表層土:粘土質砂(CL)、沉泥質黏土(SC),分佈於約 0~2.0m,其

SPT-N 為 8,單位重量 = 2.0 / ,C=1.0 / 、 =28°。

(2)卵礫石層:礫石夾砂土及卵石層(GP),本層分佈於地表 2.0m 以

下,SPT-N 大於 100,單位重量 = 2.2 / ,C=1.0 / , =45°。

3.4.3 基地開挖與支撐概況

基地開挖工程採行 2 階段開挖、1 階段支撐架設和 2 階段傾斜管

監測方式進行施工,支撐架設高程、施加之預力和斷面尺寸如圖 3-11

所示,支撐水平間距為 6.0m,基地開挖步驟如后說明:

1.第一階段開挖至深度 3.3m,四周留設寬 3m 高 1.5m 之土堤,並於

87
地表下 2.5m 處架設第一層支撐,支撐數量 1 支,支撐斷面為 H350×

H350×12×19,施加預力為 50t,並於施加預力後進行傾斜管監測記

錄。

2.第二階段開挖至深度 9.0m,直到完成基地開挖作業,再作第二次傾

斜管監測記錄。

3.4.4 擋土柱體內傾斜管之設置及監測結果

擋土柱體內傾斜管共設置四處(SID1~SID4)如圖 3-10 所示,於擋

土柱施工期間,同時進行傾斜管安裝,為安全考量選擇靠近基地四邊

地界線中央位置(盡量遠離基地角落)的四支擋土柱進行埋設,傾斜管

埋設間隔為 50 公分,且監測之安全值為 20.0mm,警戒值為 30.0mm,

行動值為 34.0mm。彙整本基地開挖階段傾斜管監測資料(SID1~SID4)

,於民國 96 年 4 月 2 日初始量測至 96 年 5 月 27 日第二階段開挖完

成,SID1 最大變位為 3.91mm,SID2 最大變位為 3.46mm,SID3 最大

變位為 5.09mm,SID4 最大變位為 4.51mm,開挖時程如表 3-4 及各階

段開挖變位曲線如圖 3-12 所示。

3.5 案例五

3.5.1 工程概況

本基地位於台中市西區公館段,台中市公館路旁,基地接近方

88
形,如圖 3-13 所示,基地面積 450 ,開挖面積約 450 。本工程

為 RC 造,地下 2 層地上 8 層,開挖深度為 7.7m,擋土柱寬度 1.2m,

厚度 0.35m,擋土柱之淨間距 0.8m,擋土柱貫入深度 1.8m,工址之

初始地下水位距地表下 8.0m。

3.5.2 地層分類及描述

本工址土壤分為兩層,如圖3-14所示:

(1)表層土:粘土質砂(CL)、沉泥質黏土(SC),分佈於約 0~2.3m,其

SPT-N 為 12,單位重量 = 1.97 / ,C=1.0 / 、 =28°。

(2)卵礫石層:礫石夾砂土及卵石層(GP),本層分佈於地表 2.3m 以

下,SPT-N 大於 100,單位重量 = 2.1 / ,C = 0 / , =45°。

3.5.3 基地開挖與支撐概況

基地開挖工程採行 2 階段開挖和 1 階段支撐架設,未施作傾斜管

監測方式進行施工,支撐架設高程、施加之預力和斷面尺寸如圖 3-14

所示,支撐水平間距為 6.0m,開挖時程如表 3-5,基地開挖步驟如后

說明:

1.第一階段開挖至深度 2.4m,四周留設寬 3m 高 1.5m 之土堤,並於

地表下 1.6m 處架設第一層支撐,支撐數量 1 支,支撐斷面為 H300×

H300×10×15,施加預力為 35t。

89
2.第二階段開挖至深度 7.7m,直到完成基地開挖作業。

3.6 案例六

3.6.1 工程概況

本基地位於台中市北屯區,如圖 3-15 所示,基地面積 550 ,

開挖面積約 350 。本工程為 RC 造,地下 1 層地上 7 層,開挖深度

為 5.0m,擋土柱寬度 1.2m,厚度 0.3m,擋土柱之淨間距 0.8m,擋土

柱貫入深度 1.5m,工址之初始地下水位距地表下 7.0m。

3.6.2 地層分類及描述

本工址土壤分為兩層,如圖3-16所示:

(1)表層土:粘土質砂(CL)、沉泥質黏土(SC),分佈於約 0~1.3m,其

SPT-N 為 12,單位重量 = 2.01 / ,C=1.0 / 、 =28°。

(2)卵礫石層:礫石夾砂土及卵石層(GP),本層分佈於地表 1.3m 以

下,SPT-N 大於 100,單位重量 = 2.1 / ,C = 0 / , =45°。

3.6.3 基地開挖與支撐概況

基地開挖工程採行 2 階段開挖和 1 階段支撐架設,未施作傾斜管

監測方式進行施工,支撐架設高程、施加之預力和斷面尺寸如圖 3-16

所示,支撐水平間距為 6.0m,開挖時程如表 3-6,基地開挖步驟如后

說明:
90
1.第一階段開挖至深度 2.3m,四周留設寬 3m 高 1.5m 之土堤,並於

地表下 1.5m 處架設第一層支撐,支撐數量 1 支,支撐斷面為 H300×

H300×10×15,施加預力為 20t。

2.第二階段開挖至深度 5.0m,直到完成基地開挖作業。

本章所述案例一~四,具備了較完整的擋土結構變位監測資

料,而案例五、六則欠缺這部份資料,本研究將於第五章,依據案例

一~四中之擋土結構變位監測資料,擬據可供案例五、六作為分析其

合理最大變位時之水平支撐高程和所需施加之預力,並進一步對不同

開挖深度的支撐設計進行分析與模擬。

91
表 3-1 案例一各階段開挖時程表

Stage 日期 施工項目
1 98/02/03~98/02/28 第一階段開挖完成
2 98/03/01~98/03/10 第一層支撐架設完成
3 98/03/11~98/05/30 第二階段開挖完成
4 98/05/31~98/04/02 第二層支撐架設完成
5 98/04/03~98/05/23 第三階段開挖完成
6 98/05/24~98/06/01 第三層支撐架設完成
7 98/06/02~98/07/16 第四階段開挖完成
8 98/07/17~98/07/24 第四層支撐架設完成
9 98/07/25~98/09/05 第五階段開挖完成
10 98/09/06~98/09/24 第五層支撐架設完成
11 98/09/25~98/10/13 第六階段開挖完成

表 3-2 案例二各階段開挖時程表

Stage 日期 施工項目
1 94/11/04~94/11/14 第一階段開挖完成
2 94/11/15~94/11/17 第一層支撐架設完成
3 94/11/18~94/11/29 第二階段開挖完成
4 94/11/30~94/12/02 第二層支撐架設完成
5 94/12/03~95/03/07 第三階段開挖完成

表 3-3 案例三各階段開挖時程表

Stage 日期 施工項目
1 97/03/05~97/03/30 第一階段開挖完成
2 97/03/31~97/04/02 第一層支撐架設完成
3 97/04/03~97/04/18 第二階段開挖完成
4 97/04/19~97/04/22 第二層支撐架設完成
5 97/04/23~97/06/18 第三階段開挖完成

92
表 3-4 案例四各階段開挖時程表

Stage 日期 施工項目
1 96/03/21~97/04/02 第一階段開挖完成
2 96/04/03~96/04/06 第一層支撐架設完成
3 96/04/07~96/05/27 第二階段開挖完成

表 3-5 案例五各階段開挖時程表

Stage 日期 施工項目
1 97/03/25~97/04/06 第一階段開挖完成
2 97/04/07~97/04/08 第一層支撐架設完成
3 97/04/08~97/05/30 第二階段開挖完成

表 3-6 案例六各階段開挖時程表

Stage 日期 施工項目
1 98/05/21~98/06/02 第一階段開挖完成
2 98/06/03~98/06/06 第一層支撐架設完成
3 98/06/07~98/07/31 第二階段開挖完成

93
圖 3-1 案例一擋土柱體內傾斜管平面配置圖

γm = 2.03t/m3
Ø = 28°

γm = 2.1t/m3
Ø = 45°

圖 3-2 案例一擋土結構支撐剖面示意圖
94
變位量(mm) 變位量(mm) 變位量(mm)

0 1 2 3 4 5 -1 1 3 5 7 9 -1 1 3 5 7 9

-1 -1 -1
-3 -3 -3
-5 -5 -5
-7 -7 -7

開挖深度(m)

開挖深度(m)
開挖深度(m)

-9 -9 -9
-11 -11 -11
-13 -13 -13
-15 -15 -15
-17 -17 -17
-19 SID1 -19 SID1 -19 SID1
SID2 -21 SID2 -21 SID2
-21
SID3 SID3 SID3
-23 -23 -23
SID4 SID4 SID4
-25 -25 -25
STAGE 1 STAGE 2 STAGE 3

變位量(mm) 變位量(mm) 變位量(mm)


-1 1 3 5 7 9 -1 1 3 5 7 9 -1 1 3 5 7 9

-1 -1 -1
-3 -3 -3
-5 -5 -5
-7 -7 -7
開挖深度(m)

開挖深度(m)

開挖深度(m)

-9 -9 -9
-11 -11 -11
-13 -13 -13
-15 -15 -15
-17 -17 -17
-19 -19 -19 SID1
SID1 SID1
-21 SID2 -21 SID2 -21 SID2
SID3 SID3 SID3
-23 -23 -23
SID4 SID4 SID4
-25 -25 -25
STAGE 4 STAGE 5 STAGE 6

圖 3-3 案例一擋土柱第一~六階段開挖完成時之變位曲線

95
圖 3-4 案例二擋土柱體內傾斜管平面配置圖

繫梁
γmγ= 2.0t/m3 3
m = 2.0t/m
ØØ= =28°
30°
2.0m,H300*300,40t

RC 擋土柱
6.2m,H350*300,60t
γm = 2.2t/m3
Ø = 45°

開挖深度 12.9m

14.7m

圖 3-5 案例二擋土結構支撐剖面示意圖
96
變位量(mm) 變位量(mm) 變位量(mm)

-2 -1 0 1 2 3 -2 0 2 4 6 8 10 -2 3 8 13 18
0 0 0
-1 -1 -1
-2 -2 -2
-3 -3 -3
-4 -4 -4
-5 -5 -5
開挖深度(m)

開挖深度(m)

開挖深度(m)
-6 -6 -6
-7 -7 -7
-8 -8 -8
-9 -9 -9
-10 -10 -10
-11 -11 -11
-12 SID1 -12 SID1 -12 SID1
SID2 SID2 SID2
-13 -13 -13
SID3 SID3 SID3
-14 -14 -14
SID4 SID4 SID4
-15 -15 -15
STAGE 1 STAGE 2 STAGE 3

圖 3-6 案例二擋土柱第一~三階段開挖完成時之變位曲線

圖 3-7 案例三擋土柱體內傾斜管平面配置圖

97
3 繫梁
2.0t/m3
γmγm==2.0t/m
ØØ==28°22°
1.7m,H350*350,60t

RC 擋土柱
6.2m,H350*350,80t

γm = 2.2t/m3
Ø = 45°

開挖深度 12.5m

14.3m

圖 3-8 案例三擋土結構支撐剖面示意圖

變位量(mm) 變位量(mm) 變位量(mm)

-3 -1 1 3 5 7 9 -3 2 7 12 17 -3 2 7 121722
0 0 0
-1 -1 -1
-2 -2 -2
-3 -3 -3
-4 -4 -4
開挖深度(m)

-5 -5 -5
開挖深度(m)

開挖深度(m)

-6 -6 -6
-7 -7 -7
-8 -8 -8
-9 -9 -9
-10 -10 -10
-11 SID1
-11 SID1 -11
SID1
-12 SID2 -12 SID2 -12 SID2
-13 SID3 -13 SID3 -13 SID3
-14 SID4 -14 SID4
-14 SID4
-15 -15 -15
STAGE 1 STAGE 2 STAGE 3

圖 3-9 案例三擋土柱第一~三階段開挖完成時之變位曲線
98
圖 3-10 案例四擋土柱體內傾斜管平面配置圖

γm = 2.0t/m3 繫梁
Ø = 28°

2.5m,H350*350,50t

γm = 2.2t/m3 RC 擋土柱
Ø = 45°

開挖深度 9.0m

10.5m

圖 3-11 案例四擋土結構支撐剖面示意圖
99
變位量(mm) 變位量(mm)
-1 0 1 2 3 4 -1 0 1 2 3 4 5 6
0 0
-1 -1
-2 -2
-3 -3
開挖深度(m)

開挖深度(m)
-4 -4
-5 -5
-6 -6
-7 -7
-8 SID1 -8 SID1
SID2 SID2
-9 SID3 -9 SID3
SID4 SID4
-10 -10
STAGE 1 STAGE 2

圖 3-12 案例四擋土柱第一~二階段開挖完成時之變位曲線

圖 3-13 案例五基地開挖平面示意圖
100
繫梁
γm = 1.97t/m3
Ø = 28° 1.6m,H300*300,35t

RC 擋土柱
3
γm = 2.1t/m
Ø = 45°

開挖深度 7.7m

9.5m

圖 3-14 案例五擋土結構支撐剖面示意圖

圖 3-15 案例六基地開挖平面示意圖

101
繫梁
γm = 2.01t/m3
Ø = 28°
1.5m,H300*300,20t

γm = 2. 1t/m3 RC 擋土柱
Ø = 45°
開挖深度 5.0m

6.5m

圖 3-16 案例六擋土結構支撐剖面示意圖

102
第四章 TORSA 軟體介紹

4.1 前言

近年來由於人口多往都會城市集居,對居住空間、便捷交通及良

好生活環境的需求增加,很多建設都必須進行深開挖工程,如捷運地

下段的車站主體開挖、地下街深開挖、鐵路地下化開挖及高樓建築地

下室的開挖等。國內學界及工程界在累積多年來工程經驗下,對於深

開挖工程之分析、設計及施工等,已有相當程度的信心及完整的作業

模式。國內學者專家常以有限元素法之一維、二維或三維程式對深開

挖擋土結構進行土壤應力應變行為及適當模擬施工過程,在學術已有

相當的研究成果。實務上,目前國內深開挖工程大部分採用 RIDO 程

式分析,再依照其結果進行設計。RIDO 為法國發展之彈塑性基礎樑

程式,優點為使用方便,以及可以模擬大部分的施工過程,但缺點則

為理論架構交代不清,有如黑盒子一般,且售價昂貴,令使用者瞠目

結舌。為了要消除使用時存在理論不確定的隱憂,於是台灣地工技術

發展基金會在投入多年研發後,於 2001 發展出深開挖分析軟體

TORSA 程式。

4.2程式介紹

TORSA軟體係以一維彈塑性平衡理論為基礎,來模擬擋土壁體

103
各階段開挖時壁體所承受之彎矩、剪力及變形,並可以計算擋土支撐

之荷重。其基本之分析模式係以牆、土壤和支撐等為單元之有限元素

模式,考慮土壤之彈塑性行為進行運算。相較於RIDO程式,程式本

身提供使用者在分析資料輸入與輸出時之多種方便性:

1.對於非連續壁之擋土結構,則直接輸入勁度EI值。對於水壓力之考

量,只要輸入抽降水位距離開挖面深度及淨水壓力分佈型式,就能

在不同之開挖階段,計算作用的淨水壓力。

2.在施工過程模擬方面,對於型鋼支撐的架設,只要輸入慣用的架

設深度、支數、水平間距、每支預力噸數與型號即可;若為地錨或

斜撐,則輸入參數與型鋼支撐類似,但使用者需自行輸入其軸向勁

度;對於開挖、樓版結構體與拆支撐的模擬,也都是以原始不需計

算的資料,就可在勁度及作用力方面予以合理考量。

3.在開挖穩定分析方面,計算內擠及隆起之安全係數,以研判擋土結

構貫入深度之合理性。

4.全中文化與圖形化之輸出入視窗介面,讓使用者一目了然並可隨時

檢視輸入參數、分析斷面與分析結果之圖形展示,達到使用者親和

(user friendly)介面之目的。並藉由程式提供之群組分析與展示,使

設計者能快速完成最佳之擋土支撐設計。

104
4.3理論背景及分析模式

4.3.1分析模式

1.彈塑性基礎樑分析模式

TORSA程式將擋土結構視為彈性梁如圖4-1所示,以開挖側的支

撐及開挖面以下彈性區的土壤為支承,土壤側的主動土壓力、地下水

壓、地表超載荷重及開挖側支撐預壓力、開挖面以下塑性區的被動土

壓力則為外加之載重;在開挖及支撐架設各階段中此彈性梁承受不同

載重,據此即可計算出樑的變位及其所承受的彎矩與剪力,同時獲得

支撐的受力大小。

2.平面應變模式

因大多數深開挖工程基地之開挖平面的長寬一般都比開挖深度

的尺寸大很多。開挖施工過程引致之不平衡力,對擋土結構變位,除

了角隅之外,在中間的部份將趨於平面應變模式,這也是擋土結構設

計的關鍵斷面。所以TORSA程式係採用平面應變狀態為分析模式,

並將各種勁度及作用力均以單位寬度(1m)為考量,例如鋼支撐的預力

及勁度,均化為每單位公尺的作用力及每單位公尺的勁度。

3.一維有限元素法

TORSA程式係以擋土結構、土壤和支撐等為單元的一維有限元

105
素分析模式,將擋土結構視為彈性樑,而且不考慮樑元素之軸向變位,

將每一個元素的勁度矩陣[ ]組織成總體勁度矩陣[K],{p}為節點作

用力向量,樑元素節點的變位與傾角矩陣為{q},則樑元素節點的變

位與傾角可由下列各式求得:

[K]{q} = {p} (4-1)

{q} = [K {p} (4-2)

{q} ={ (4-3)

(4-4)

12 6 12 6
3 2 3 2
6 4 6 2
2 2

12 6 12 6
(4-5)
3 2 3 2
6 2 6 4
2 2

、 :樑元素節點的變位

、 :樑元素節點的傾角

、 :樑元素節點的荷重

、 :樑元素節點的彎矩

106
、 :樑元素承受的土壓力

L:樑元素的長度,以上符號如圖4-2和圖4-3所示。

:元素勁度矩陣

:樑元素彈性模數

4.3.2相關參數

TORSA 程式分析時需輸入之相關參數有土壤強度參數 和

、土壤與擋土結構之摩擦角 、水平地盤反力係數 、等值擋土柱撓

曲勁度EI值與材料強度、折減係數、地表超載荷重、設計地下水位、

支撐尺寸及預力大小及施工步驟與程序等等。

1. 土壤強度參數

非凝聚性土壤以 表示、凝聚性土壤則取 ,至於土壤與擋土壁

體間的摩擦角 ,依謝旭昇等人(1996)[51]建議取 1/3~2/3 或 1/3~2/3

;其中凝聚性土壤之 可取定值或與 成一定比例。

2. 水平地盤反力係數

在彈塑性法之分析模式中,開挖側之土壤係被簡化為等值彈簧模

擬。土壤與擋土結構間之互制行為,以單一參數地盤反力係數代表。

由於地盤反力係數並非土壤之基本參數,而純係配合彈(塑)性基礎樑

模式所衍生之參數,故必須倚賴經驗決定其合理值,或針對個案進行
107
參數敏感度分析。本研究之工程案例的地質分為兩層,其水平地盤反

力係數 分別為:細砂質粉土層ML可依謝旭昇等人(1996)[51]建議來

表示,即非凝聚性土壤採100~150N,凝聚性土壤採200~300 ,卵礫

石層GP則採用楊麗文(2000)[37]和魏水木(1995)[57]之平均值:取 =

6,200 / 。

3. 擋土壁體尺寸與材料性質

TORSA 程式是以連續壁為主要的擋土壁,並以單位寬度B=1m

的連續壁擋土結構為計算基準,若其壁厚為t,彈性模數為E,此可直

接輸入連續壁厚度與混凝土的設計強度 ,至於其他材質之擋土壁則

以EI值來表示材料的性質。

彈性模數為E = 15000 ′ (kg/c ) (4-6)

連續壁的有效抗彎勁度為 EI = 15000 ′ t /12 (4-7)

:連續壁勁度折減係數

:混凝土抗壓強度(kg/c )

4.支撐強度參數

TORSA程式在分析上將型鋼支撐、背拉地錨及RC樓版當作只傳

遞軸向力之二力桿件(two force member),程式中計算其支撐勁度以模

108
擬支撐對連續壁之支撐效果及行為。支撐勁度以下式計算之:

= EA/ (4-8)

:支撐勁度折減係數

E :鋼支撐之彈性模數,取2,100,000(kg/c ),RC樓版取15000 ′

(kg/c )。

A :支撐斷面積

:支撐之有效長度,若分析剖面上兩側土壓力大致呈對稱,則 取

分析斷面寬度之一半。若為背拉地錨則 為地錨之自由段長度。

5. 勁度折減考量

(1) 連續壁勁度折減係數

於進行擋土結構之應力分析時,因考量施工方式、施工品質、材

料完整性及承受之應力大小等,將標稱勁度做適當之折減,以反映擋

土結構受力後之實際勁度。就連續壁而言,一般將壁體勁度乘以1介

於0.5~0.7之平均折減係數,作為設計之輸入勁度值,以簡化反覆迭算

壁體勁度隨深度變化之過程。另若適逢混凝土需於水中施工,於設計

時混凝土之 ′ 需按混凝土設計澆注之抗壓強度降低一級,以澆注強度

280kg/c 之混凝土為例,設計時則採用245kg/c 作為擋土結構分析

之依據。

109
(2)支撐勁度折減係數

影響支撐勁度之主要因素為,施工品質,施作精度不佳、橫擋與

擋土壁間背填不實、中間柱移位偏移等,均為造成支撐勁度大幅折減

之主因。對於大面積的開挖基地和呈不規則形狀之基地,支撐效果較

差,分析時支撐勁度亦應作較多之折減,一般折減係數約在0.3~0.7

之間。RC樓版支撐之勁度,一般依樓版開口情形及混凝土齡期等,

採用0.6~0.8之支撐勁度折減係數。

6. 地表超載荷重

TORSA程式對地表超加載重的考量分為水平超載(如地震的發生

)與垂直超載(如工址材料、機具設備和鄰房載重等等)兩種,在程式的

分析考量以垂直超載為主,並將垂直超載在程式中先換算為水平方向

之載重後,再依據水平超載方式換算為等值節點載重。其彈性力學原

理推導,如下式和圖4-4所示。

2 (4-9)

:水平超載重

:地表超加載重

、 角度:如圖4-4所示。

7.抽水及淨水壓力
110
擋土結構分析所採用之初始水壓力應根據鑽探報告所提供之地

下水位為研判依據,在都會區並應考慮暴雨及季節性之變化作適當之

提高。一般砂性地層考量暴雨及豪雨狀況可提高地下水位1至2公尺處

理或防止地盤上舉破壞之安全水位以下。

在TORSA程式分析上將不同個案之地下水分佈狀況簡化為梯形分佈

(如圖4-5所示,不易發生滲流之地層)、三角形分佈(如圖4-6所示,易

發生滲流之地層)和介於其間之四邊形分佈,並將地質之滲流,依低

滲流至高滲流,以0~1來代表低滲流至高滲流之輸入參數,藉以簡化

地下淨水壓力分佈型態。

8. 支撐尺寸與預力

TORSA 程式簡化內支撐輸入方式,除了斜撐外可直接選用內定

之型鋼尺寸,再輸入個別的預壓力大小。

9. 施工步驟與程序

在施工模擬方面,於設計階段可就架設支撐與拆支撐的施工過程

,依施工步驟與程序逐一輸入開挖深度、支撐架設深度、支撐斷面、

施加預力與樓版構築位置及其材料性質,對架設支撐與拆支撐進行分

析,但無法模擬擋土壁體旁留設土堤的開挖方式。本研究因將擋土壁

視為臨時性擋土設施,僅考慮開挖到基礎底面之前各施工階段的分析

111
,至於構築樓版等地下結構體施工階段都不在本研究範圍之內。

4.3.3土壓力假設

TORSA 程式對非凝聚性土壤採用有效應力觀念之土壓力公式,

而對凝聚性土壤則採用不排水之總應力分析模式,來反映實際土壤在

施工時對擋土結構變形之影響。

1. 非凝聚性土壤中之主、被動土壓力

TORSA程式採用Coulomb土壓力公式,土壤與壁體間之摩擦角δ,

主、被動土壓力分別為:

(4-10)
(4-11)
cosδ (4-12)
cosδ (4-13)

cos / cosδ 1 sin δ sin /cosδ (4-14)

cos / cosδ 1 sin δ sin /cosδ (4-15)

:水壓力


:有效覆土應力

′ ′
、 :分別為主動與被動土壓力係數

:土壤與壁體間之摩擦角,連續壁與砂性土壤間之摩擦角取
112
= /2~2 /3。

2. 凝聚性土壤中之主、被動土壓力

凝聚性土壤中,採用土壤不排水剪力強度 分析(即C= , =

0), TORSA程式是依據Padfield and Mair(1984)[63]之研究,將主動土

壓力與被動土壓力以下二式表示:

2 1 ⁄ (4-16)

2 1 / (4-17)

式中 與 如式(4-13)式(4-14); 為總覆土應力, 為土壤與壁體

間之凝聚力,假設 = /2,鋼版樁與凝聚性土壤間之凝聚力可假

設為 = /3。

3. 收斂深度

開挖面以下之土壓力會繼續往下發展,但有逐漸收斂之趨勢,

TORSA程式採用基地寬度之二倍為其收斂深度,如圖4-1所示。

4.土壤強度參數

TORSA程式中決定側向土壓力之因子為,土壤單位重及土壤強

度參數如凝聚力C、摩擦角 等。大致可將地層概分為黏性土層、砂

質土層、礫石層與岩層等四大類。
113
台灣地區之正常壓密黏性土層,其不排水剪力強度與有效覆土壓力約

成正比例關係。在TORSA程式中,可以選擇輸入其正比例關係的係

數,取代單一的不排水剪力強度。

砂質土層強度參數可由直接剪力試驗求得,一般實務上大多以標

準貫入試驗N值配合經驗公式推估。

礫石層之 角,目前由現地礫石層邊坡之調查與回饋分析,以及

有限的現地直剪試驗結果顯示,未受擾動的礫石層其內摩擦角 應在

40°以上,甚至可達50°以上,應依據現場之狀況做個案考量。

岩層之強度性質視其節理發達程度、充填狀況、膠結情形及風化

狀況等而定。一般膠結不良或結理發達、節理間無充填之岩層,習慣

上其強度參數僅以 角代表,膠結良好且節理不發達之岩層則以單壓

強度 (約2 )描述其強度特性,介於上述兩者間之岩層則可以c、 表

示之。

5.支撐預力

一般規劃內支撐系統之支撐水平間距宜約在5公尺到6.5公尺之

間,垂直間距宜約在2.5公尺至4.5公尺之間,間距太大則水平支撐之

反力亦大。至於支撐架設位置最好是在各層樓版上約1公尺到1.5公尺

左右之高度位置。最上層支撐位置通常架設在地表下1公尺到2公尺左

右,最下一層支撐則至少需距離開挖面2.2公尺為宜。
114
一般預壓力之選定有兩種方式,一般採用最大支撐分析荷重的50%;

另一則為採用支撐構材容許荷重之50%,後者在設計及監造管理上較

為簡便、單純。TORSA程式建議分析用的支撐預壓力為:H300-50 t/

支、H350-75 t/支、H400-100 t/支。

6.土壤應力應變關係-彈塑性模式

深開挖分析程式有兩個基本要件,一個是合理的土壤應力應變關

係,另一個是適當的模擬施工過程。在土壤應力應變關係方面,目前

大部份的深開挖程式,包括 TORSA 程式,都是採用線彈塑性的土壤

模式,其應力應變關係如圖 4-7 所示。於彈性區其應力應變關係以斜

率(單位寬度)之直線代表。於到達塑性區後,其極限強度則為土壤之

被動土壓。

至於開挖穩定檢核和開挖引致之地表沉陷,本文已於 2.12 節和

2.9 節有詳細介紹,在此不再贅述。

115
G.L
L 擋土結
結構


支撐預力 挖

度 擋
支撐彈簧
簧 土
主 開挖面
面 結
動 P1 構
土 塑 深
壓 P2 性 度
力 區
收 兩 彈
斂 土壤
壤等值彈簧 性

深 基 區
度 寬

P1 :主動
動土壓力+淨
淨水壓力+超
超加載重
P2 :被動
動土壓力

圖 4-11 TORSA 之彈塑性


性基礎樑示
示意圖

圖 4-2 TORSA 樑元
元素自由度

116
Mi
Qi Pi

Qj Pj

Mj

圖 4-3 TORSA 樑元素等值


樑 值節點力
力示意圖

圖 4--4 垂直超載
載之等值
值水平力示
示意圖

117
圖 4-5 低滲流淨水壓力分佈圖

圖 4-6 高滲流淨水壓力分佈圖

118
彈性區 塑性區


Pp

K h × 1m

應變

圖 4-7 線彈塑性模式示意圖

119
第五章 案例分析與綜合討論

本章將就卵礫石層深開挖工程案例一之擋土支撐設計進行分析

探討,研究方法係以國內外諸多學者在卵礫石層深開挖之研究成果為

依據,並探討各項參數對擋土柱變形行為的影響。首先透過TORSA

軟體率定出案例一第六階段開挖完成後,擋土柱變形分析與監測變形

趨勢吻合之參數值,並運用該分析值變形曲線的相關參數,對案例二

~四之各開挖階段擋土柱變形趨勢進行驗證分析,藉由比較分析結果

與監測變形趨勢的吻合性,來驗證率定參數之可靠度。

研究中並嘗試分析影響擋土結構變形量之因子,諸如:擋土柱體

等值撓曲勁度EI值、水平地盤反力係數 、支撐系統、擋土柱貫入深

度、和地下水位(含抽水系統評估)等對擋土開挖變形的影響。

最後根據Ou, et. al. (1993)[73]臺北盆地深開挖的研究結果,擋土

結構最大變形量δhm與開挖深度He間存在一定比例的觀念,如式(5-1)

和圖5-1所示。計算出案例一~案例四的δhm = 0.066%He,如圖5-1所示,

作為分析卵礫石層不同開挖深度之擋土柱最大變位上限值。

δhm = (0.2%~0.5%)He (5-1)

He:開挖深度

計算說明如下所述:

120
案例一 4 支傾斜管最大變位平均值(0.0055m)/開挖深度(22.0m) =
2.5*10-4
案例二 4 支傾斜管最大變位平均值(0.0141m)/開挖深度(12.9m) =
10.96*10-4
案例三 4 支傾斜管最大變位平均值(0.0102m)/開挖深度(12.5m) =
8.16*10-4
案例四 4 支傾斜管最大變位平均值(0.00423m)/開挖深度(9.0m) =
4.71*10-4
取平均值 (2.5+10.96+8.16+4.71)* 10-4/4 = 0.066%,為δhm與He之比例

值,其關係式為δhm = 0.066%He。最後並結合前述所率定的參數,針

對5m、10 m、15 m和20 m不同開挖深度進行設計模擬,且綜合探討合

理之開挖設計分析原則。

5.1案例一

5.1.1分析參數說明

經初步的研判與分析,本研究率定了五個重要參數:擋土柱體等

值撓曲勁度EI值=21300 t-m2, =6,200 / ,EI值折減係數 值=0.5,

卵礫石層 角=50°(凝聚力C=0 / ),支撐折減係數 =0.5,對案例一

第六階段(最終開挖階段)開挖完成後之擋土柱體變形進行模擬分析。

監測傾斜管共設置四點,如圖3-1所示。根據監測資料顯示,各監測

點之最大變位分別為8.78mm、4.5mm、4.03mm和4.71mm,本研究考

121
量對研究之助益及合理性起見,採用四點之變位平均值變形曲線,作

為分析值的比較依據。當各層支撐所施加之預力分析值分別為17t、

42t、52t、70t和85t (支撐高程分別距地表為1.4m、6.0m、10.5m、14.8m

和18.8m)時,其分析值變形曲線與監測值變形曲線趨勢最為相符,如

圖5-2所示,本研究以此為依據,逐一變化單項參數值,探究前述個

別參數值對擋土柱體的變形影響,藉以說明最具可信度的參數組合。

5.1.1.1 擋土柱體等值撓曲勁度EI值折減係數 之率定說明

擋土柱工法與連續壁工法,性質上最大的差異在於前者在兩柱體

之間夾有裸露的卵礫石層,後者則為一連續RC結構體,所以在撓曲

勁度EI值的計算上亦有所不同,後者僅需就RC結構體的E值計算,即

可求得撓曲勁度EI值。褚炳麟等人(1995)[44]和林商裕(1995)[11]認為,

前者應忽略卵礫石層的E值,故須先求得擋土柱體等值 ,再計算出

擋土柱體等值撓曲勁度EI值(詳本文2.6節),方能對擋土柱結構的變形

做出正確的分析。

本研究之擋土柱體等值撓曲勁度EI值採用褚炳麟等人(1995)[44]

和林商裕(1995)[11]的觀點,並以案例一之擋土柱寬度1.2m,厚度0.6m

和擋土柱之淨間距1.0m為計算基礎,可得擋土柱體等值撓曲勁度EI

值為21300t-m2。在其他參數不變的前提下,將EI值乘以不同的擋土柱

體折減係數 (0.1、0.3、0.5、0.7、0.9、1.0),對案例一第六階段開挖
122
完成後之擋土柱體變形進行模擬分析,並將所得之變形曲線與監測值

變形曲線進行比較,用來率定EI值折減係數 。如圖5-3所示,折減係

數 =0.1的變形曲線在4.0m~22.0m之間呈現不規律狀態,與學理不合。

其餘曲線趨勢皆與監測值變形曲線大致相符,而其中又以 =0.5之分

析值變形曲線與監測值變形曲線最為相近。

5.1.1.2 水平地盤反力係數 值之率定說明

誠如本文4.3.2節所述,由於地盤反力係數並非土壤之基本參數,

必須倚賴經驗決定其合理值,或針對個案進行參數敏感度分析。因本

研究之六個工程案例在地質上的結構大致相同,詳如3.1.2節、3.2.2

節、3.3.2節、3.4.2節、3.5.2節和3.6.2節所述,本研究分析時,表層土

之水平地盤反力係數 採用謝旭昇等人(1996)[51]建議之非凝聚性土

壤為100~150N(取 = 1500 / ),且假設其對變形分析影響不大,故

不評估其數值變化對變形分析的影響。卵礫石層則採用楊麗文

(2000)[37]和魏水木(1995)[57]之平均值,取 = 6200 / 為初始依據

值。

本節特就卵礫石層水平地盤反力係數 ,分別以1200、2200、3200

、4200、5200和6200 / 等六組數值,對案例一第六階段開挖完成

後之擋土柱體變形進行模擬分析,並將所得之變形曲線與監測值變形

123
曲線進行比較,用來率定水平地盤反力係數 值。結果如圖5-3所示,

雖然 1200 / 之最大變位量11.01mm並未超過0.066%He (為

14.52mm),但就整體分析變形曲線而言確有過大趨勢,這個結果透

露了一個重要的資訊,卵礫石層的強度絕非以 的大小來當作指標值

,否則其變形量應該會遠超過上述的數值。就六組數值結果比較,以

6200 / 與監測值變形曲線最為相近,如圖5-4所示。

5.1.1.3 卵礫石層 角之率定說明

本研究假設表土層部分對深開挖變形分析影響不大,所以僅就台

中地區工程界通用之 28°, = 1500 / ,凝聚力C=1.0 / 代入

TORSA軟體中分析。另假設卵礫石層 角對擋土柱變形分析影響較為

顯著,故本研究採用六組 角,分別為楊麗文(2000)[37]之建議值,

54°及工程界常用的建議 值:50°、45°、40°、35°和28°(凝聚力

C=1.0 / )等參數值為分析依據,對案例一第六階段開挖完成後之

擋土柱體變形進行模擬分析,並將所得之變形曲線與監測值變形曲線

進行比較,用來率定卵礫石層適當的摩擦角。如圖5-5所示,當 28°

時之分析變形量過大不合理,且其柱底已呈現「踢出」(kicked out)

狀態。而 54°分析變形量明顯小於監測值變形曲線, 35°時之δhm

大於0.066%He, 40°和45°之δhm雖然小於0.066%He,但分析變形量

124
則明顯大於監測值變形曲線。六組卵礫石層 角之分析值變形曲線,

以 50°與監測值變形曲線最為相近。

5.1.1.4 支撐折減係數 之率定說明

在TORSA軟體中,設有支撐折減係數 的輸入欄位,本節將就折

減係數 (0.2、0.4、0.5、0.6、0.8、1.0),對案例一第六階段開挖完成

後之擋土柱體變形進行模擬分析,並將所得之變形曲線與監測值變形

曲線進行比較,用來率定支撐折減係數 的適當值。圖5-6顯示,支撐

折 減 係 數 =0.2 之 最 大 變 位 量 7.02mm 並 未 超 過 0.066% (為

14.52mm),但就整體分析變形曲線而言明顯過大; =0.4的變形量略

大於監測值變形量。 值介於0.6~1.0之分析值變形量皆小於監測值變

形量。而其中以支撐折減係數 =0.5之分析值變形曲線與監測值變形

曲線最為相近。

綜前所述,本研究發現,率定之參數以下列組合分析所得的擋土

柱變形曲線最相近於監測值變形曲線。

1.EI值折減係數 值取0.5。

2.水平地盤反力係數 取6,200 / 。

3.卵礫石層 角取50°。

4.支撐折減係數 取0.5。

125
5.1.2 參數變化之探討

本節將針對率定之分析參數值,進行改變參數值組合,來探究率

定的參數中,何者對擋土柱變形分析影響最大。探討方式及內容如

下:

1. 經由不同 值(54°、50°、45°、40°、35°、28°)分為六組,探討利

用不同EI值折減係數 (從0.1~1.0的變化),結合四組 值分別為

1200 / (約相近於台北和高雄的 值)、2200、4200、6200 / 等

數值的條件下,對擋土柱最大變位的影響,結果如圖5-7~5-11所

示。由圖可得知, 角的大小對擋土柱最大變位的影響最為明顯,

以kh=6200t/m3且 =0.5為例作說明,當 角從54°減少至35°的變化

時,其擋土柱最大變位從2.8mm增加至14.68mm,增大5.24倍之多。

而 值大小的變化與擋土柱最大變位值呈反比現象,但影響不大

(從圖中線形的平行度和相對擋土柱最大變位值的差距來看),舉例

說明:在 =50°和 =0.5的條件下kh由6200t/m3減少至1200 t/m3,其

擋土柱最大變位僅從3.96mm增加至7.44mm。當EI值折減係數 小於

0.3時,不論kh值和 為何值,擋土柱最大變位值有突然遽增的趨勢,

意味著 =0.3可能為折減係數下限值。圖5-7中顯示,當 =54°時,

EI值折減係數 在大於0.3之後, 對擋土柱最大變位影響就較不明

顯。

126
圖5-8~5-11亦顯示,當 =50°~35°之間時, =1200t/m3和2200 /

的擋土柱最大變位,明顯因 角減小而增加,而 =4200 / 和

6200 / 受影響程度則較無明顯變化,這說明了後兩者的 值較

具卵礫石的變形行為特性。

就各組別而言,當EI值折減係數 介於0.3~1.0之間時,擋土柱

最大變位無明顯變化。若依整體來論,EI值折減係數 的變化,對

擋土柱最大變位的影響亦因 角的減小而有增加趨勢。 角=28°時(

以圖5-12特別說明),已產生嚴重的「踢出」現象,故不在作比較

性說明。總體來說, 角的變化對擋土柱最大變位量有顯著的影響,

且影響程度大於 和 值。

2. 接著以不同之EI值折減係數 值(0.1、0.3、0.5、0.7),探討在不同

(1200、2200、3200、4200、5200和6200 / )與不同 值(54°、

50°、45°、40°、35°、28°)的條件下,對擋土柱最大變位的影響。

首先由圖5-13~5-16得知,不論 為何值,當Ø=28°和35°時的擋土

柱最大變位值已超過 0.066% (為14.52mm),故不予討論。

當 =0.1 時 , 不 論 Ø 為 何 值 , 擋 土 柱 最 大 變 位 值 已 超 過

0.066% (為14.52mm),亦不予討論。當 = 0.5時,最能適

度描述不同kh值和Ø角之最大變位值的合理性。

5.1.3 擋土柱合理貫入深度對擋土柱最大變位的影響
127
林政翰(1995)[15]的有限元素法、張國雄(1996)[30]的個別元素

法和簡振源 (1994)[56]的非線性有限元素分析法對卵礫石層深開挖

研究成果皆指出,擋土柱貫入深度對卵礫石層開挖之位移及開挖面隆

起量影響有限。前人研究中尚欠缺對擋土柱合理貫入深度及貫入深度

對擋土柱最大彎矩和最大剪力之影響的探討。

本節以案例一為探討對象,將貫入深度探討之範圍界定為 0.5m、

1.0m、1.5m、2.0m、2.5m 和 3.0m,同時並以前述選定之 =50°、kh =6200

3
t/m 、 =0.5 和ρ=0.5 為考量基準,透過對擋土柱底端側向位移量與

內擠安全係數的分析,結果如圖 5-18 所示,貫入深度小幅度的增加

可大幅提升內擠安全係數,但對擋土柱最大位移量卻無顯著影響,如

圖 5-17 所示。

圖 5-17 顯示,貫入深度與擋土柱底端側向位移量成反比趨勢,

但無法分析出擋土柱合理之貫入深度。由圖 5-19、5-20 可研判,貫

入深度的增加對減少作用於擋土柱體的最大彎矩和最大剪力,亦無明

顯幫助。再者,由圖 5-21 得知,擋土柱貫入深度從 0.5m~3.0m 的變

化對擋土柱最大變位影響不大,但對於擋土柱變形分析影響而言,從

圖 5-22 可看出自開挖深度 18m~22m 處,會因貫入深度的增加而減少

柱端之側向位移。

5.1.4 支撐系統分析說明
128
本研究探討的主軸係以開挖過程之擋土結構變形分析為基礎,所

以僅就TORSA軟體中所提供之架設支撐階段的設定值作為探討範圍

,其中包括支撐架設高程、H型鋼斷面規格與支數、施加預力大小和

支撐間距等因子,其目的在尋求出符合監測變位趨勢的分析因子和擋

土結構彎矩及剪力,以作為支撐系統設計和擋土柱結構配筋設計的依

據。案例一擋土柱變形分析,係不改變現地監測之支撐架設高程、H

型鋼斷面規格、支數和支撐間距等,僅調整支撐施加預力大小,當配

合參數值為EI=21300t-m2, =6,200 / , =50°, =0.5, =0.5,

C=0t/m3時,分析值變形曲線與監測值變形曲線最為吻合。其支撐施

加預力結果如后說明,第一~五層支撐原設計施加預力值分別為15t、

30t、55t、75t和120t,而分析的施加預力值分別為15t、35t、50t、60t

和100t (支撐高程分別距地表為1.4m、6.0m、10.5m、14.8m和18.8m),

兩者施加預力值差異不大。當利用原設計施加預力值代入TORSA軟

體模擬擋土結構變形分析,得到圖5-23之結果,其中原設計施加預力

值變形曲線略大於分析值變形曲線。

5.1.5 地下水降水分析說明

本研究對開挖面內側和外側地下水位高程的基本假設為等高,且

低於開挖面0.5m,本節將利用前述分析所得之建議參數,假設開挖面

內側地下水位之高程距開挖面下0.5m,模擬分析將開挖面外側地下水
129
位自12m抽降至地下23m(每1m為一級距)的條件下,以了解對擋土柱

最大變位、不同擋土柱貫入深度、擋土柱最大彎矩和最大剪力之影響。

如圖5-24顯示,當地下水位高程小於15m時,擋土柱最大變位量急遽

增加,而且增加擋土柱貫入深度對擋土柱最大變位量急遽增加也沒甚

麼幫助。如圖5-25、5-26顯示,當地下水位高程小於17.5m時,擋土柱

最大彎矩和最大剪力亦呈現快速增加趨勢,就算增加擋土柱貫入深度

,依然未能降低作用於擋土柱的最大彎矩和最大剪力。不過從圖5-27

可研判擋土柱貫入深度的增加對擋土柱底部的穩定性則是有顯著的

影響性。

接著以開挖面外側地下水位高程介於17.5m~21.5m(每2.0m為一

級距)和擋土柱貫入深度1.5m(其餘參數不變)的條件下,改變開挖面內

側地下水位高程為距離開挖面0.5m、1.0m、2.0m和2.5m時,分析其對

擋土柱的最大變位量、最大彎矩和最大剪力有何影響。如圖5-28~5-30

顯示,從圖中判斷,改變開挖面內、外側地下水位高程,對擋土柱的

最大變位量、最大彎矩和最大剪力其實並無明顯的影響。

故案例一之符合安全且最經濟的降水設計原則,應該將開挖面內

側水位抽降至開挖面下0.5m處,搭配開挖面外側水位抽降至地表下

15~18.5m (約位於底層支撐處)最為適宜,但於實務觀點之考量,仍建

議將開挖面外側水位抽降至開挖面下0.5m處,以防止地下水滲流而導

130
致擋土柱間土壤的崩塌。

5.2案例二~四之驗證分析

本節將運用前一節率定並驗證過之相關參數,針對案例二~四進

行擋土柱變形分析,並比較各案例之各開挖階段的分析值與監測值變

形趨勢,來驗證率定參數之考靠度。相關之參數如下:

1.EI值折減係數 值取0.5。

2.水平地盤反力係數 取6,200 / 。

3.卵礫石層 角取50°。

4.支撐折減係數 取0.5。

5.2.1案例二之驗證分析

案例二之說明請詳本文3.3節所述。其擋土柱體等值撓曲勁度EI

值經計算結果為14000t-m2,案例二之開挖深度為12.9m深,擋土柱體

長度為14.7m,監測傾斜管共設置四點,如圖3-4所示。根據監測資料

顯示,各監測點之最大變位分別為19.55mm、19.7mm、7.19mm和

10.16mm,本研究考量對研究之助益及合理性起見,採用SID3和SID4

之變位平均值變形曲線,作為分析值的比較依據。各層支撐所施加之

預力分析值分別為30t和50t(支撐高程分別距地表為2.0m和6.2m)。透

過TORSA軟體分析四個開挖階段分析值變形曲線,如圖5-31所示,圖

131
中顯示,除第三階段之變形曲線略有小幅度差異外,一、二開挖階段

分析值變形曲線與監測值變形曲線趨勢亦具相當吻合度。

5.2.2 案例三之驗證分析

案例三之說明請詳本文3.4節所述。其擋土柱體等值撓曲勁度EI

值經計算結果為13600t-m2,案例三之開挖深度為12.5m深,擋土柱體

長度為14.3m,深度規模與案例二相近,監測傾斜管共設置四點,如

圖3-7所示。根據監測資料顯示,各監測點之最大變位分別為19.9mm、

6.52mm、6.97mm和7.42mm,本研究考量對研究之助益及合理性起見,

採用四點之變位平均值變形曲線,作為分析值的比較依據。且各層支

撐所施加之預力分析值分別為20t和45t (支撐高程分別距地表為2.4m

和5.6m)。透過TORSA軟體分析三個開挖階段分析值變形曲線,結果

如圖5-32所示,圖中顯示,第一、二和三階段分析值變形曲線與監測

值變形曲線趨勢皆頗為相符。

5.2.3 案例四之驗證分析

案例四之說明請詳本文3.5節所述,其擋土柱體等值撓曲勁度EI

值經計算結果為14000t-m2,案例四之開挖深度為9.0m深,擋土柱體長

度為10.5m,深度規模為案例中最淺之個案,本案例之監測傾斜管共

設置四點,如圖3-10所示,根據監測資料顯示,各監測點之最大變位

132
分別為4.91mm、3.42mm、5.09mm和3.54mm,本研究考量對研究之助

益及合理性起見,採用四點之變位平均值變形曲線,作為分析值的比

較依據。本案例僅設置一層支撐,其施加之預力分析值為55t(支撐高

程距地表為2.5m)。透過TORSA軟體分析其變形曲線,結果如圖5-33

所示,圖中顯示兩個開挖階段分析值變形曲線與監測值變形曲線趨勢

幾乎重疊。

5.2.4 案例一~案例四之綜合探討

本節將對案例一~案例四,以 0.066% ( 為開挖深度)為

擋土柱最大變形量的上限值,就前述之各項分析結果,進行綜合性探

討,期能尋求出兼具安全性、工程實務性和經濟效益性的具體觀點,

以作為模擬四個不同開挖深度個案的支撐設計原則。

5.2.4.1 擋土柱的設計探討

因支撐系統中,以擋土柱工法的工程造價位居工項之首,所以首

先以其為主題,探討如何在滿足規範所規定的安全限制條件下,減少

擋土柱的設計數量,這個議題包含有擋土柱的設計間距、貫入深度、

斷面尺寸和配筋設計等等。

在案例一~案例四中其個別的擋土柱原始設計間距分別為1.0m、

1.0m、0.8m和1.0m,厚度分別為0.6m、0.5m、0.5m和0.5m,EI值分別

133
為21300 t-m2、13600 t-m2和14000 t-m2。從經驗公式中得知,擋土柱

的寬度、厚度和擋土柱的淨間距直接影響其計算結果,所以本研究嘗

試在不改變EI值的前提下,增加擋土柱的淨間距和厚度,以案例一為

例,EI值為21300 t-m2,分析結果發現,將擋土柱淨間距加大至2m時,

擋土柱的厚度由原設計60cm增加至68cm,概括估算需設置的擋土柱

總支數,與原設計比較約可減少40%。相對因間距的增加,擋土柱所

需負荷的彎矩和剪力總量亦增加了約40%。所以作用於擋土柱之最大

彎距從18.32 t-m增加至29.31t-m,但因其值太小,對於彎矩鋼筋總量

而言,無顯著影響。作用於擋土柱最大剪力則從19.86t/m增加至31.78

t/m,其值亦太小,所以箍筋最大間距取擋土柱厚度的1/2為30cm。在

工地實務上應注意因擋土柱間距加大,須有相對防止卵礫石意外崩落

的安全措施。

5.2.4.2 擋土柱最大彎矩和最大剪力的探討

作用於擋土柱之最大彎矩和最大剪力,是擋土柱配筋的依據,本

節將就案例一~案例四不同開挖規模在各開挖階段所發生的最大變位

、最大彎矩和最大剪力分析結果,進行綜合性探討。圖5-34顯示,因

為開挖深度在10m左右的支撐層數常為二層設計,所以此在第一階段

開挖深度經常達3~4m,而且表層土亦屬較為軟弱之土層,所以初期

開挖變位都較大,約在15mm以上,這現象與學理觀點相符。而案例
134
一的第一階段開挖深度只達2.2m,且共分六階段五支撐開挖,所以其

分析值最大變位呈現規律漸增的趨勢。

由圖5-35判讀出,當開挖深度約超過7m之後,作用於擋土柱之最

大負彎矩無顯著變化,其數值約介於2.85~4.08 t-m/m之間。開挖深度

在10.0m上下的最大正彎矩,比開挖深度22.0m的大,原因應出自於支

撐層數設置較少的緣故,四個案例之最大正彎矩值約介於3.15~6.51

t-m/m之間。

圖5-36顯示,作用於擋土柱之最大正、負剪力隨開挖深度增加而

有明顯增加之趨勢,最大正剪力值約介於4.0~8.6 t /m之間,最大負剪

力值約介於3.0~7.0 t-m/m之間。

5.3 不同開挖深度(5m、10m、15m、20m)之綜合探討

為提供業界一套卵礫石層中深開挖的分析設計流程,本研究進行

不同開挖深度的綜合探討,說明如下。

5.3.1探討流程

1.土壤結構條件假設。

2.擋土柱貫入深度分析。

3.支撐高程和施加預力分析。

4.擋土柱最大變位δhm等於0.066%He時之EI值、擋土柱斷面和間距檢

135
討、分析。

5.運用分析所得之最大彎矩和最大剪力,檢核擋土柱配筋設計。

5.3.2土壤結構條件假設

本研究基於對研究之助益及合理性觀點,分別假設不同開挖深度

之土壤結構條件如下:

1.開挖深度5m、10m

(1)表層土:粘土質砂(ML),分布於約 0~2.0m,其 SPT-N 為 12,單

位重量 = 2.0 / ,C=1.0 / 、 =28°。

(2)卵礫石層:礫石夾砂土及卵石層(GP),本層分布於地表 2.0m 以

下,SPT-N 大於 100,單位重量 = 2.1 / ,C=1.0 / , =50°。

2.開挖深度15m、20m

(1)表層土:粘土質砂(ML),分布於約 0~3.2m,其 SPT-N 為 12,單

位重量 = 2.0 / ,C=1.0 / 、 =28°。

(2)卵礫石層:礫石夾砂土及卵石層(GP),本層分布於地表 3.2m 以

下,SPT-N 大於 100,單位重量 = 2.1 / ,C=1.0 / , =50°。

5.3.3擋土柱貫入深度分析

首先運用擋土柱貫入深度分析之安全係數公式(5-19) ,對不同開

挖深度之個案檢討分析其各別擋土柱貫入深度,結果如圖5-40 所示,

136
貫入深度與開挖深度呈拋物線正比關係。而不同開挖深度5.0m~20.0m

之擋土柱貫入深度約介於1.5m~2.4m之間。貫入深度的增加對減少作

用於擋土柱體的最大彎矩和最大剪力,無明顯幫助,且對擋土柱最大

變位亦無顯著影響,但對於擋土柱底部穩定性的提升確有相當的助

益。


安全係數 ∑
1.5 (5-19)

5.3.4支撐高程和施加預力分析

為考慮建立一個可作為後續分析設置支撐高程和施加預力大小

的研判依據,本研究建議採用 Peck. (1969)[75]所提出之視側壓力分

佈圖的觀念,並配合三角形視側壓力分佈圖及視土壓力之1/2分配法

,如圖5-37所示,運用各層支撐所施加之預力與所支承的土壓力平衡

原理,且結合案例一~案例六在符合δhm=0.066%He之條件下的各層支

撐施加預力和支撐高程分析值,來作為計算視側壓力係數K之根據,

計算結果,案例一~案例六的K值分別為0.095、0.17、0.097、0.24、

0.205和0.27。如圖5-38和表5-1所示,對應於不同開挖深度5m、10m、

15m和20m可各別建構出一個視側壓力係數K,開挖深度5m~20m的視

137
土壓力係數K值約介於0.27~0.095之間。有關前述之假設個案其支撐

高程及層數則參考案例一~四,分別假設各開挖深度(5m、10m、15m

和20m)其所需支撐層數分別為1層、2層、3層和4層,再利用視土壓力

之1/2分配法計算出各支撐所需施加之預力,且將所得支撐高程和施

加 之 預 力 代 入 TORSA 軟 體 進 行 分 析 , 在 符 合 擋 土 柱 最 大 變 位

0.066%He條件下,結果如表5-2和圖5-41所示。

5.3.5不同開挖深度(5m、10m、15m、20m)之EI值及擋土柱斷面和間

距檢討、分析

5.3.4節中符合分析變形曲線的最大變位 0.066%He 之不同

開挖深度5.0m~20.0m的EI值約介於14000 t-m2~23000 t-m2之間,如圖

5-42所示。進一步,運用褚炳麟等人(1995)[42]經驗公式(5-20) 、(5-21),

推算當擋土柱寬度(Lc)假設為1.2m時,在不同的擋土柱間距(0.8m、

1.5m、2.0m、2.5m和3m)的條件下,分析擋土柱厚度(t)的變化,結果

如表5-3所示,當擋土柱厚度為0.8m時,擋土柱間距竟可達3m之寬,

這實在是個值得再深入探究的議題,若能在工程實務上實現這樣的成

果,那將是一大貢獻。

= (5-20)

EI = ×1× /12( (5-21)

138
5.3.6擋土柱斷面和間距檢討、分析及運用分析所得之最大彎矩和最大

剪力,檢核擋土柱配筋設計

1. 擋土柱水平支撐軸壓力與彎矩檢核

因本研究探討支撐統設計的方式,係來自於TORSA軟體的操作

架構,所以將複雜的支撐系統分析做了相當的簡化,在本節中僅針對

水平支撐系統說明如何運用學理上的相關規定及應用方法,來討論案

例之水平支撐檢核方式。說明如下:

(1)斷面軸壓力與彎矩計算說明如后,並參閱圖 5-39 所示。

a.軸壓力 Np

Np=WK.L+ΔN (5-2)

ΔN:溫度變化衍生之軸壓力(t),本研究採目前國內通用之經驗值為

ΔN=12t (徐振煌, 1998 [20])。

WK:視側土壓力。

b.彎矩 M

M=W/8.Lh2 (5-3)

W:水平支撐自重+材料積載荷重≒0.5 t/m

:水平支撐之水平間距(m) 。

139
(2)斷面軸壓應力與彎曲應力計算

a.軸壓應力:f

f Np/As (5-4)

:構材全斷面積(cm²)

b.彎曲應力:fb

/ (5-5)

Sx :構材主軸斷面模數(cm³)

(3)容許軸壓應力:Fa

/
KL ² .F
Cc
a. Cc ,Fa / / (5-6)
³
Cc Cc

KL E
b. Cc ,Fa = . (5-7)
/ ²

KL
:最大有效細長比(K=1.0)
KL
(H300x H300x10x15, 10.36cm), = 92.0。
KL
(H350xH350x12x19, 8.92cm), =78.0。
KL
(H400xH400x13x21, 7.62cm), =68.0。

:構材弱軸迴轉半徑(cm)。

140
E:構材彈性係數(kg/cm²),為 2.04 106kg/cm²(SM400)。

Fy :構材降伏強度(kg/cm²),為 2500kg/cm²(SM400)。

π E
Cc :臨界細長比= 129.53。
Fy

(4)容許彎曲應力:Fb

由於水平支撐之彎曲應力fb 僅係自重與積載荷重計約 0.5t/m 作用之彎

矩所產生,其值甚微影響不大。因此,為計算簡便起見,可假設如式

(5-8)所示。

Fb 0.6F 1500kg/cm² (5-8)

最後檢核事項為:

a. Fa 應大於 fa 。

b. Fb 應大於 fb 。

2. 擋土柱配筋原則

這一節所要探討的內容,係針對估算符合擋土柱體等值撓曲勁度

EI值之擋土柱斷面,彎矩鋼筋和剪力鋼筋量的計算,並檢核其配筋量

是否能合理的排列於擋土柱斷面之中。計算方式採用單筋梁模式,相

關之鋼筋混凝土設計彎矩、標稱彎矩、設計剪力和標稱剪力之說明如

下:
141
(1)彎矩鋼筋計算說明

(t-m) (5-9)

(kg/cm2) (5-10)

m (5-11)
.

1 1 (5-12)

:標稱彎矩(t-m)。

:設計彎矩(即分析值中之作用於擋土柱最大彎矩值)(t-m)。

:鋼筋降伏強度 4200kg/cm2。

:混凝土抗壓強度,本研究採用 210kg/cm2。

:鋼筋比 , 為鋼筋斷面積(cm2),bd 為擋土柱有效斷面積(cm2)。

b:擋土柱寬度(cm)。

d:擋土柱厚度(cm)。

:強度折減因子,彎矩折減因子=0.9。

(2)剪力鋼筋計算說明
.
(5-13)

0.53 (5-14)

142
1.06 (5-15)
.
(5-16)

S (5-17)

Min ( ,60cm,S) (5-18)

:標稱剪力(t/m)。

:設計剪力(即分析值中之作用於擋土柱最大剪力值 t/m )。

:混凝土斷面提供之剪力(t/m)。

:需由腹筋抵抗之剪應力(t/m)。

:最小腹筋斷面積(cm2),視情況採用#3(0.73 cm2)、#4(1.27cm2)或

#5(1.96cm2)等三種鋼筋作為分析斷面。

:鋼筋降伏強度,為 2800kg/cm2。

S:腹筋間距(cm)。

:腹筋最大間距(cm)。

:強度折減因子,剪力折減因子=0.85。

緊接著,運用表 5- 2 中之數值,其中每一支支撐所施加之預力即

為 WK Lh 值,參照 5.3.6 節之檢核方式對個案中每一層支撐進行

檢核,結果如表 5-4 所示,所有的支撐之 Fa 大於 fa 且Fb 亦大於 fb ,

皆符合規範之規定。
143
最後在探討配筋設計之前,本研究針對不同開挖深度之個案的擋

土柱最大彎矩和剪力進行分析,以作為配筋設計之依據。結果如圖

5-43和圖5-44所示,當開挖規模越深,作用於擋土柱之最大彎矩和剪

力則越大。各開挖階段之最大彎矩和剪力在開挖初期呈漸增狀態,而

開挖後期則呈遞減現象,如圖5-45和圖5-46所示。

本研究選擇表5-3中擋土柱間距1.5m 和2.0m,擋土柱寬度1.2m,

寬度分別為0.7m和0.65m,依5.3.3節說明計算擋土柱之彎矩鋼筋和剪

力鋼筋之配置。

彎矩鋼筋分析結果如表5-5所示,計算結果,因 小於 (最小

鋼筋比),所以 取 bd或(4 /3)bd之合理值,本研究選擇以 bd

之值為不同開挖深度個案之彎矩鋼筋量。

剪力鋼筋分析結果如表 5-6 所示,Vc 值皆大於 Vn 值,意味擋土

柱的混凝土已經足夠負荷土壤作用於柱體之剪力,造成此現象的原因

,來自於分析所得之 太小,由前述相關的參數分析, 太小的理由,

合理的推測與 角應有密不可分關係。實務上通常採用#4 鋼筋,以每

20~25cm 綁紮箍筋,藉以固定鋼筋籠以便吊裝施工。

144
表 5-1 案例一~案例六視土壓力係數 K 值一覽表
案例開挖深度(m) K值
22 0.095
12.9 0.17
12.5 0.097
9 0.24
7.7 0.205
5 0.27

表 5-2 不同開挖深度 EI 值、δhm、支撐高程、預力和 kh/σ’一覽表


開挖深度 δhm kh/σ’
EI(t-m2) 支撐高程(m) 預力(t)
(m) (mm) (1/m)
601.94
5 23000 3.3 2 23.63
(GP)
324.6
10 19000 6.6 1.8、6.0 13.46、43.16
(GP)
255.14
15 16000 9.9 1.7、6.5、11.0 8.46、30.12、46.56
(GP)
208.05
20 14000 13.2 2、6.8、11.4、16 7.08、23.36、38.46、50.11
(GP)

表 5-3 不同開挖深度擋土柱厚度與間距分析表,擋土柱寬度 Lc (m)、

擋土柱厚度 t (m)
開挖深度 5m 開挖深度 10m 開挖深度 15m 開挖深度 20m
EI=23000 t-m2 EI=19000 t-m2 EI=16000 t-m2 EI=14000 t-m2
間距 Lc t 間距 Lc t 間距 Lc t 間距 Lc t
3m 1.2m 0.8 3m 1.2m 0.75 3m 1.2m 0.75 3m 1.2m 0.75
2.5m 1.2m 0.75 2.5m 1.2m 0.75 2.5m 1.2m 0.7 2.5m 1.2m 0.7
2m 1.2m 0.7 2m 1.2m 0.7 2m 1.2m 0.7 2m 1.2m 0.65
1.5m 1.2m 0.7 1.5m 1.2m 0.65 1.5m 1.2m 0.65 1.5m 1.2m 0.65
0.8m 1.2m 0.6 0.8m 1.2m 0.6 0.8m 1.2m 0.6 0.8m 1.2m 0.6

145
表 5-4 不同開挖深度支撐預力一覽表

fa (kg/cm2) fb (kg/cm2) Fa (kg/cm2) Fb (kg/cm2)


開挖深度 5m 328.4 281.9 993.2 1500
開挖深度 10m 225.4 211.8 993.2 1500
開挖深度 15m 188.6 180.5 993.2 1500
開挖深度 20m 175.9 245.7 993.2 1500

表 5-5 不同開挖深度彎矩鋼筋檢討表
d=70cm d=65cm
開挖 開挖
As=ρmin*b*d As =3/4* *b*d As=ρmin*b*d As =3/4* *b*d
深度 深度
5 27.972 3.58867508 5 25.974 3.86893012
10 27.972 6.01773714 10 25.974 6.49258654
15 27.972 10.1893413 15 25.974 11.0080366
20 27.972 10.9826088 20 25.974 11.868117

表 5-6 不同開挖深度剪力鋼筋檢討表
D=70cm
開挖深度 Vs Vc Vn Vu
5m -58112.3 64515.61 6403.333 3.39
10m -53295.6 64515.61 11220 5.94
15m -48327.8 64515.61 16187.78 8.57
20m -43907.8 64515.61 20607.78 10.91
D=65cm
開挖深度 Vs Vc Vn Vu
5m -53504 59907.35 6403.333 3.39
10m -48687.4 59907.35 11220 5.94
15m -43719.6 59907.35 16187.78 8.57
20m -39299.6 59907.35 20607.78 10.91

146
0.15

0.12

0.09

0.06

0.03
δhm=0.066%He

圖 5-1 擋土結構最大變形量與開挖深度之關係(Ou, et al. ,1993)

變位量 (mm)
0 1 2 3 4 5 6 7

-1
-3
-5
開挖深度(m)

-7
-9
-11
-13
-15
-17
-19
-21 監測值
-23 分析值
-25

圖 5-2 案例一開挖完成時,擋土柱分析值與監測值變形曲線比較圖
147
變位量 (mm)
0 1 2 3 4 5 6 7 8 9 10
0
-2
-4
-6
開挖深度 (m)

-8
-10
-12
-14
-16
開挖完成監測值
-18 = 0.1
-20 = 0.3
= 0.5
-22 = 0.7
-24 = 0.9
= 1.0
-26

圖 5-3 案例一擋土柱勁度折減係數 與擋土柱變形量關係圖

變位量 ( mm)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0
-2
-4
-6
-8
開挖深度 (m)

-10
-12
-14
-16 開挖完成監測值
-18 kh = 1200 t/m3
-20 kh = 2200 t/m3
kh = 3200 t/m3
-22 kh = 4200 t/m3
-24 kh = 5200 t/m3
kh = 6200 t/m3
-26

圖 5-4 案例一卵礫石層水平盤反力係數 kh 與擋土柱變形量關係圖


148
變位量 (mm)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0
-2
-4
-6
-8
開挖深度 (m)

-10
-12
-14
-16 開挖完成監測值
Ø= 28°
-18
Ø= 35°
-20 Ø= 40°
-22 Ø= 45°
-24 Ø= 50°
Ø= 54°
-26

圖 5-5 案例一卵礫石摩擦角 與擋土柱變形量關係圖

變位量 (mm)
0 1 2 3 4 5 6 7 8 9 10
0
-2
-4
-6
開挖深度(m)

-8
-10
-12
-14
-16
-18
開挖完成監測值
-20 ρ = 0.2
ρ = 0.4
-22 ρ = 0.5
ρ = 0.6
-24 ρ = 0.8
ρ = 1.0
-26

圖 5-6 案例一支撐折減係數 與擋土柱變形量關係圖

149
15
kh= 1200 t/m3
kh= 2200 t/m3
擋土柱最大位移(mm)

kh= 4200 t/m3


10 kh= 6200 t/m3

0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
EI值折減係數 ,摩擦角Ø=54˚

圖 5-7 案例一 與擋土柱最大變位關係圖

(等值擋土柱體撓曲勁度 EI=21300 t-m2,摩擦角 54°)

15

kh= 1200 t/m3


kh= 2200 t/m3
擋土柱最大位移(mm)

kh= 4200 t/m3


10 kh= 6200 t/m3

0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

EI值折減係數 ,摩擦角Ø=50°

圖 5-8 案例一 與擋土柱最大變位關係圖

(等值擋土柱體撓曲勁度 EI=21300 t-m2,摩擦角 50°)

150
20
kh= 1200 t/m3
kh= 2200 t/m3
擋土柱最大位移(mm)

15 kh= 4200 t/m3


kh= 6200 t/m3

10

0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

EI值折減係數 ,摩擦角Ø=45°

圖 5-9 案例一 與擋土柱最大變位關係圖

(等值擋土柱體撓曲勁度 EI=21300 t-m2,摩擦角 45°)

30
kh= 1200 t/m3
25 kh= 2200 t/m3
擋土柱最大位移(mm)

kh= 4200 t/m3


kh= 6200 t/m3
20

15

10

0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

EI值折減係數 ,摩擦角Ø=40°

圖 5-10 案例一 與擋土柱最大變位關係圖

(等值擋土柱體撓曲勁度 EI=21300 t-m2,摩擦角 40°)

151
45

40 kh= 1200 t/m3


kh= 2200 t/m3
擋土柱最大位移(mm)
35
kh= 4200 t/m3
30 kh= 6200 t/m3
25

20

15

10

0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

EI值折減係數 ,摩擦角Ø=35°

圖 5-11 案例一 與擋土柱最大變位關係圖


(等值擋土柱體撓曲勁度 EI=21300 t-m2,摩擦角 35°)

變位量 (mm)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0
-2
監測值
-4
-6 分析值
開挖深度(m)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圖 5-12 案例一, 28°時分析值與監測值變形曲線比較


(等值擋土柱體撓曲勁度 EI=21300 t-m ,kh=6200 /
2
, 1.0)
152
150
Ø = 28 °
Ø = 35 °
擋土柱最大位移(mm)
Ø = 40 °
100 Ø = 45 °
Ø = 50 °
Ø = 54 °

50

0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水平地盤反力係數kh , 折減係數 =0.1

圖 5-13 案例一 與擋土柱最大變位關係圖

(等值擋土柱體撓曲勁度 EI=21300 t-m2,折減係數 0.1)

80
Ø = 28 °
70 Ø = 35 °
擋土柱最大位移(mm)

Ø = 40 °
60 Ø = 45 °
50 Ø = 50 °
Ø = 54 °
40
30
20
10
0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水平地盤反力係數kh , 折減係數 =0.3

圖 5-14 案例一 與擋土柱最大變位關係圖

(等值擋土柱體撓曲勁度 EI=21300 t-m2,折減係數 0.3)

153
70

擋土柱最大位移(mm) 60

50 Ø = 28 °
Ø = 35 °
40
Ø = 40 °
30 Ø = 45 °
Ø = 50 °
20 Ø = 54 °

10

0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水平地盤反力係數kh , 折減係數 =0.5

圖 5-15 案例一 與擋土柱最大變位關係圖

(等值擋土柱體撓曲勁度 EI=21300 t-m2,折減係數 0.5)

70

60
擋土柱最大位移(mm)

50

40 Ø= 28 °
Ø= 35 °
30 Ø= 40 °
Ø= 45 °
20 Ø= 50 °
Ø= 54 °
10

0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水平地盤反力係數kh , 折減係數 =0.7

圖 5-16 案例一 與擋土柱最大變位關係圖

(等值擋土柱體撓曲勁度 EI=21300 t-m2,折減係數 0.7)

154
10
9
ø = 50˚
8
擋土柱底位移量 (mm)

7
6
5
4
3
2
1
0
0 0.5 1 1.5 2 2.5 3
貫入深度 (m)

圖 5-17 案例一擋土柱貫入深度與擋土柱底端側向位移量關係圖

(EI=21300t-m2, =6200t/m3, 50°, =ρ=0.5,C = 0t/m2)

100
90
80
70
內擠安全係數

60
ø = 50˚
50
40
30
20
10
0
0 0.5 1 1.5 2 2.5 3
貫入深度 (m)

圖 5-18 案例一擋土柱貫入深度與內擠安全係數關係圖

(EI=21300t-m2, =6200t/m3, 50°, =ρ=0.5,C = 0t/m2)

155
20
ø = 50˚最大正彎矩
15
ø = 50˚最大負彎矩
10
最大彎矩(t-m)

5
貫入深度(m)
0
0 0.5 1 1.5 2 2.5 3
-5

-10

-15

-20

貫入深度與擋土柱承受之最大彎矩關係圖

圖 5-19 案例一擋土柱貫入深度與作用於擋土柱體最大彎矩關係圖

15
ø = 50˚最大正剪力
ø = 50˚最大負剪力
10
最大剪力(t-m)

5
貫入深度(m)
0
0 0.5 1 1.5 2 2.5 3
-5

-10

-15
貫入深度與最大剪關係圖

圖 5-20 案例一擋土柱貫入深度與作用於擋土柱體最大剪力關係圖

156
10

ø = 50˚
最大位移(mm)

0
0 0.5 1 1.5 2 2.5 3
貫入深度 (m)

圖 5-21 案例一擋土柱貫入深度與擋土柱體最大位移關係圖

變位量 (mm)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
-3
-5
開挖深度(m)

-7
-9
-11
-13
監測值
-15
貫入深度0.25m
-17 貫入深度0.5m
-19 貫入深度1.0m
-21 貫入深度1.5m
貫入深度2.5m
-23
貫入深度3.0m
-25

圖 5-22 案例一擋土柱貫入深度與擋土柱變形分析曲線關係圖

157
變位量 (mm)
0 1 2 3 4 5 6

-1
-3
-5
-7
開挖深度(m)

-9
-11
-13
-15
-17
-19 監測值
-21 分析值
-23 原始設計預力值
-25

圖 5-23 案例一模擬原始施加預力設計值之擋土結構變形圖

20

貫入深度0.5m
15
最大位移(mm)

貫入深度1.0m
10
貫入深度1.5m

5 貫入深度2.0m

0
0 5 10 15 20 25
開挖面側外側地下水位高程(m)

圖 5-24 案例一開挖面外側地下水位高程與擋土柱最大位移關係圖
158
20
貫入深度0.5m
15
貫入深度1.0m
10
貫入深度1.5m
最大彎矩 (t-m)

5 地下水位高程(m)
貫入深度2.0m
0
貫入深度2.0m
-5 0 5 10
貫入深度1.5m
15 20 25 30

-10 貫入深度1.0m
-15 貫入深度0.5m
-20
-25

地下水位高程與擋土柱承受之最大彎矩關係圖

圖 5-25 案例一開挖面外側地下水位高程

與擋土柱單位寬度所承受的最大彎矩

25
20 貫入深度0.5m
15 貫入深度1.0m
最大剪力(t-m)

10
貫入深度1.5m
5
貫入深度2.0m 地下水位高程(m)
0
貫入深度2.0m
-5 0 5 10 15 20 25
貫入深度1.5m
-10
貫入深度1.0m
-15
貫入深度0.5m
-20
-25

降水高程與最大剪關係圖

圖 5-26 案例一開挖面外側地下水位高程

與擋土柱單位寬度所承受的最大剪力

159
60
55
50 貫入深度0.5m
45 貫入深度1.0m
內擠安全係數

40
35 貫入深度1.5m
30 貫入深度2.0m
25
20
15
10
5
0
0 5 10 15 20 25
地下水位高程(m)

圖 5-27 案例一開挖面外側地下水位高程與內擠安全係數的關係

10

8
最大變位(mm)

4
開挖面外側水位高程17.5m
2 開挖面外側水位高程19.5m
開挖面外側水位高程21.5m
0
0 0.5 1 1.5 2 2.5
開挖面外側地下水位與開挖面高程差(m)

圖 5-28 案例一開挖面內、外側地下水位高程差

與擋土柱最大變位的關係

160
50
開挖面外側水位高程17.5m
40 開挖面外側水位高程19.5m
開挖面外側水位高程21.5m
30 開挖面外側水位高程21.5m
最大彎矩(t-m/m)

20 開挖面外側水位高程19.5m
開挖面外側水位高程17.5m
10
0
-10
-20 地下水位高程(m)
-30
-40
-50
0 0.5 1 1.5 2 2.5

圖 5-29 案例一開挖面內、外側地下水位高程差
與擋土柱最大彎矩的關係

50
開挖面外側水位高程17.5m
40 開挖面外側水位高程19.5m
開挖面外側水位高程21.5m
30 開挖面外側水位高程21.5m
最大剪力(t/m)

開挖面外側水位高程19.5m
20 開挖面外側水位高程17.5m
10
0
-10
-20
地下水位高程(m)
-30
-40
-50
0 0.5 1 1.5 2 2.5

圖 5-30 案例一開挖面內、外側地下水位高程差
與擋土柱最大剪力的關係

161
變位量 (mm) 變位量 (mm) 變位量 (mm)
0 2 4 6 8 10 0 2 4 6 8 10 -1 1 3 5 7 9 11
0 0 0
-1 -1 -1
-2 -2 -2
-3 -3 -3
-4 -4 -4
開挖深度(m)

開挖深度(m)

開挖深度(m)
-5 -5 -5
-6 -6 -6
-7 -7 -7
-8 -8 -8
-9 -9 -9
-10 -10 -10
-11 -11 -11
-12 -12 -12
監測值 監測值 監測值
-13 -13 -13
-14 分析值 -14 分析值 -14 分析值
-15 -15 -15
STAGE 1 STAGE 2 STAGE 3

圖 5-31 案例二各段開挖階段完成之擋土柱分析值與監測值變形曲線

變位量 (mm) 變位量 (mm) 變位量 (mm)


0 2 4 6 8 10 0 2 4 6 8 10 0 2 4 6 8 10
0 0 0
-1 -1 -1
-2 -2 -2
-3 -3 -3
-4 -4 -4
開挖深度(m)

-5 -5 -5
開挖深度(m)

開挖深度(m)

-6 -6 -6
-7 -7 -7
-8 -8 -8
-9 -9 -9
-10 -10 -10
-11 -11 -11
-12 -12 -12
-13 監測值 -13 監測值 -13 監測值
-14 分析值 -14 分析值 -14 分析值
-15 -15 -15
STAGE 1 STAGE 2 STAGE 3

圖 5-32 案例三各段開挖階段完成之擋土柱分析值與監測值變形曲線

162
變位量 (mm) 變位量 (mm)
0 1 2 3 4 5 -1 0 1 2 3 4 5
0 0
-1 -1
-2 -2
-3 -3
開挖深度(m)

開挖深度(m)
-4 -4
-5 -5
-6 -6
-7 -7
-8 -8
監測值 監測值
-9 -9
分析值 分析值
-10 -10
STAGE 1 STAGE 2

圖 5-33 案例四各段開挖階段完成之擋土柱分析值與監測值變形曲線

20
案例一
案例二
15 案例三
案例四
最大變位(mm)

10

0
0 5 10 15 20 25
開挖深度(m)

圖 5-34 案例一~四各段開挖階段完成之擋土柱最大變位與開挖深度關

係圖

163
10
8 案例一正彎矩

6 案例二正彎矩
最大彎矩(t-m/m)

4 案例三正彎矩
2 案例四正彎矩
0
案例一負彎矩
-2
案例二負彎矩
-4
案例三負彎矩
-6
-8 案例四負彎矩

-10
0 10 20 30 40
開挖深度(m)

圖 5-35 案例一~四各段開挖階段完成之擋土柱最大彎矩與開挖深度

關係圖

10
8 案例一正剪力
6 案例二正剪力
4 案例三正剪力
最大剪力(t/m)

2 案例四正剪力
0
案例一負剪力
-2
案例二負剪力
-4
案例三負剪力
-6
-8 案例四負剪力

-10
0 10 20 30 40
開挖深度(m)

圖 5-36 案例一~四各段開挖階段完成之擋土柱最大剪力與開挖深度

關係圖

164
K*2.1*22(t/m2)

圖 5-37 案例一視土壓力之 1/2 分配法

0.35

0.3 案例六 案例計算值


分析值
Coeficient of earth pressure, K

迴歸值
多項式(分析值)
0.25 0.27 案例四
0.24
0.2
0.205 案例二
0.15 案例五 0.17
案例一
0.1
0.097 0.095
0.05 案例三

0
0 5 10 15 20 25 30
Excavation depth , He(m)

圖 5-38 由支撐預力反推視土壓力係數 K 與深開挖深度關係圖

165
圖 5-39 水平支撐
撐示意圖

3.5

3 不同開挖深
不 深度之

貫入深度值
值曲線
2.5
貫入深度( )
貫入深度(m)

1.5

0.5

0
0 5 10 15 20 25 30
Excavaation depth
h , He(m)

圖 5-40 擋土柱貫入
擋 入深度與
與深開挖深
深度關係圖

166
GL
3
γm=2t/m 繫梁
Ø=28°
2m,H300*300,@7.5m,預力 23.63t

RC 擋土柱
γm=2.1t/m3
開挖深度 5m
Ø=50°

(a) 開挖深度 5m

GL
3
γm=2t/m 繫梁
Ø=28° 1.8m,H300*300,@6.5m,預力 13.46t

6m,H300*300,@6.5m,預力 43.16t
γm=2.1t/m3 RC 擋土柱 開挖深度 10m
Ø=50°

(b)開挖深度 10m
167
GL
γm=2t/m 3 繫梁
Ø=28° 1.7m,H300*300,@6m,預力 8.46t

6.5m,H300*300,@6m,預力 30.12t

11m,H300*300,@6m,預力 46.56t
γm=2.1t/m3 RC 擋土柱 開挖深度 15m
Ø=50°

(c)開挖深度 15m

GL
3 繫梁
γm=2t/m
Ø=28° 2m,H300*300,@7m,預力 7.08t

6.8m,H300*300,@7m,預力 23.36t

11.4m,H300*300,@7m,預力 38.64t

16m,H300*300,@7m,預力 50.11t

γm=2.1t/m3 RC 擋土柱 開挖深度 20m


Ø=50°

(d)開挖深度 20m

圖 5-41 不同開挖深度之支撐高程、H 型鋼型號、施加預力和支撐水

平間距示意圖
168
35000

30000

25000
EI值(t-m2)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0 5 10 15 20 25 30
Excavation depth , He(m)

圖 5-42 不同開挖深度(5m、10m、15m、20m)擋土柱體等值撓曲勁度

EI 值(t-m2) 曲線

15
最大正彎矩
10
最大正,負彎矩 (t-m/m)

最大負彎矩
5

0
0 5 10 15 20 25 30
-5

-10

-15

Excavation depth , He(m)

圖 5-43 不同開挖深度(5m、10m、15m、20m)擋土柱之最大正、負彎

矩圖
169
15
最大正剪力
10
最大正,負剪力 (t/m)
最大正剪力
5

0
0 5 10 15 20 25 30
-5

-10

-15

Excavation depth , He(m)

圖 5-44 不同開挖深度(5m、10m、15m、20m)擋土柱之最大正、負剪

力圖

15
5m最大正彎矩
10 5m最大負彎矩
最大正,負彎矩 (t-m/m)

10m最大正彎矩
5 10m最大負彎矩
15m最大正彎矩
0 15m最大負彎矩
20m最大正彎矩
-5 20m最大負彎矩

-10

-15
0 5 10 15 20 25 30 35

距離 G.L 深度(m)

圖 5-45 不同開挖深度(5m、10m、15m、20m)擋土柱隨距 G.L 深度變

化之最大正、負彎矩圖
170
15
5m最大正剪力
10 5m最大負剪力
10m最大正剪力
最大正,負剪力 (t/m)

5 10m最大負剪力
15m最大正剪力
0 15m最大負剪力
20m最大正剪力

-5 20m最大負剪力

-10

-15
0 5 10 15 20 25 30 35

距離 G.L 深度(m)

圖 5-46 不同開挖深度(5m、10m、15m、20m)擋土柱隨距 G.L 深度變

化之最大正、負剪力圖

171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先以案例一進行一系列深開挖分析參數的率定,再藉由案

例二~案例四之現場監測所得的擋土柱體變形量來驗證率定參數的可

信度,並將率定參數結合擋土柱最大水平變位δhm等於0.066%開挖深

度He的限制條件下,分析並歸納出在卵礫石層中,模擬不同開挖深度

的支撐設計原則,並作成以下結論與建議。

6.1結論

1.當擋土柱體等值撓曲勁度EI值折減係數 =0.5時,分析值變形曲線

與監測值變形曲線最為相近,意味折減係數 =0.5最具工址之實務

性。

2.水平地盤反力係數Kh以6200t/m3最能代表卵礫石層的特性,而且Kh

值大小的變化與擋土柱最大變位值呈反比現象。

3.以卵礫石層摩擦角 50°最能描述卵礫石層的強度特性,而且 角

的大小對擋土柱最大變位的影響最為明顯。

4.支撐折減係數ρ則以0.5之分析值變形曲線與監測值變形曲線最為相

近。

5.不同開挖深度5.0m~20.0m對應不同之擋土柱貫入深度約介於

1.5m~2.4m之間。

172
6.統計四個案例,擋土柱的最大水平變位δ h m 與開挖深度H e 可用

δhm=0.066%He來表示。

7.視土壓力係數K隨開挖深度增加而減少,不同開挖深度5.0m~20.0m

對應不同之視土壓力係數K值約介於0.27~0.095之間。

8.不同開挖深度5.0m~20.0m對應不同之EI值,約介於14000

t-m2~23000t-m2之間。

9.不同開挖深度5.0m~20.0m之最大彎矩和最大剪力分別在20.0t-m/m

和20t/m以內。

6.2 建議

1.因本研究未能取得案例之擋土柱結構配筋圖,若能透過結構配筋圖

深入探討分析結果的合理性,對於擋土柱設計的實用性和營造成本

的掌握一定更臻完美。

2.摩擦角 值是卵礫石層一個相當重要的參數,本研究中無法透過

TORSA軟體來印證 54°是最能反應卵礫石層實際強度之試驗成

果。

3.因缺乏工地完整的開挖施工記錄,對於監測值所反映的狀況,是否

足以實際呈現與分析結果預測的事實,尚有待進一步釐清。

4.當擋土柱厚度為0.8m時,擋土柱間距竟可達3m之寬,這實在是個值

得再深入探究的議題,若果真如此,那現今大台中深開挖的擋土柱
173
設計案例皆過分保守。

5.有關視土壓力係數K值與不同開挖深度之趨勢圖、擋土柱最大彎矩

和剪力與不同開挖深度之關係圖,相信有一定的可靠度,期望各界

先進提供更多的實務經驗及理論依據來充實這個判斷,藉以提供地

工界更便利且精確的卵礫石層深開挖判斷模式。

174
參考文獻

[1]大地工程學會(1998),「建築技術規則構造篇基礎構造設計規範含

解說。」

[2]王鑫(1980),「台灣的地形景觀」,渡假出版社。

[3]王建智、謝坤宏、詹勳山和洪宏勇(2003),「高雄地區深開挖

案例資料收集與分析」,第十屆大地工程學術研究討論論文集

pp.175-178。

[4]王建智、詹勳山、王冠雄(2001),「高雄捷運紅線土層力學參數

之探討」,第九屆大地工程學術研究討論論文集,

pp.A031-1~A031-8。

[5]吳文隆、何泰源和林俊良 (1995),「台灣地區卵礫石層之工程特

性」。

[6]吳添福(1998),「卵礫石層透水係數與抽水洩降半徑之研究」,碩

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營建系所,台中。

[7]吳偉特(1979),「台北盆地土壤之工程特性」,中國土木水利工

程學刊,第五卷,第四期,pp.53-64 。

[8]李德河和許琦(1997),「高雄捷運紅橘線地質與鄰近開挖沉陷特

性」,捷運施工及托底工程研討會,pp.105~116,高雄。

[9]林朝棨(1957),「台灣地形」,台灣省文獻會,pp.314-317。

175
[10]林朝棨(1963),「台灣之第四紀」,台灣文獻,第 14 卷,第

一期,pp.1~53,第二期,pp.13~51。

[11]林商裕(1995),「台中市地下室開挖—擋土柱工法之探討」,國

際卵礫石層地下工程研討會,pp.3-51~3-61,台北。

[12]林商裕(2003),「台中都會區擋土柱工法與相關抽水井設計之探

討」,地工技術,第97期,pp.15~34。

[13]林商裕、林基源、張子修和伍勝民(1996),「台中都會區高層建

築地下室深開挖工法個案分析」,朝陽學報,第二期,pp. 49~64。

[14]林炳森、褚炳麟和黃建成 (1988),「台中都會區地盤特性及深開

挖之擋土設施」,地工技術,第 22 期,pp.28~39。

[15]林政翰(1995),「礫石層中考慮介面元素之深開挖有線元素分析

法」
,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台中。

[16]邱正光(2002),「台中卵礫石層深井排水法之研究」,碩士論文,

逢甲土木及水利工程研究所,台中。

[17]胡森(1995),
「基樁在卵礫石層之 P-Y 土壤反力曲線」,國際卵礫

石層地下工程研討會,pp.1-73~1-79,台北。

[18]洪如江(1995),「台灣紅土礫石台地之風化與侵蝕」,國際卵礫

石層地下工程研討會,pp.11~20,台北。

[19]洪如江(1978),「複合土工程性質之初步研究」,台大工程學

176
刊,第23 期,pp.1~12。

[20]徐振煌(1998),「深開挖工程設計」,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叢書。

[21]段筱玫(2005)「軟黏土深開挖沉陷影響範圍之研究」,碩士論文,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台北。

[22]財團法人中華顧問工程司(1994),
「台灣西部走廊高速鐵路路線

結構工程細部設計苗栗-台中段補充地質調查報告」
,交通部高速

鐵工程籌備處委託。

[23]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1993)台中市垃圾焚化廠現地直剪試

驗。

[24]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1995)第四期工業區鑽探報告。

[25]財團法人地工技術研究發展基金會TORSA軟體(2005)理論背景手

冊。

[26]張錫齡(1982),「台灣台中盆地地下地質之研究」,台灣石油地

質第八號。

[27]張吉佐、陳逸駿、顏世傑和蔡宜璋 (1996),「台灣地區中北部卵

礫石層工程性質及施工探討」,地工技術,第55期,pp.35~46。

[28]張吉佐和陳坤泉(1999),「設計參數對深開挖擋土支撐之敏感

度評估」,地工技術,第76期,pp.17~24。

[29]張吉佐和吳昌修(1995),「卵礫石層隧道之設計與施工探討」,

177
國際卵礫石層地下工程研討會論文集,.pp2-139~2-150,台北。

[30]張國雄(1996),
「卵礫石層深開挖之個別元素法分析」
,碩士論文,

國立中興大學,台中。

[31]國際卵礫石層地下工程研討會,pp.1-61~1-72,台北。

[32]黃崇仁和司徒銳文(1995),「台中大肚山台地卵礫石層承載特性

調查實例」國際卵礫石層地下工程研討會,pp.1-41~1-50,台北。

[33]黃鎮臺(1987),「臺北市地層大地工程性質分區研究」,地工技

術,第20 期,pp.71~77。

[34]陳修、顧承宇和陳錦清(1995),「不連續變形分析法模擬卵礫石

層開挖行為之研究」,pp 1-31~1-40。

[35]詹尚宏(1992),「台北市區深開挖之數值分析」,碩士論文,國

立台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

[36]經濟部中央地調所(1984)
,「台灣地區坡地社區工程地質調查與

探勘報告」,第三卷,第二集,台中地區石資源。

[37]楊麗文(2000),「以顆粒材料力學探討卵礫石層強度性質之研

究」,博士論文,中興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

[38]鄧文廣、張寬勇和謝俊雄(2005)「台北縣特二號道路地質調查與

設計」,台灣公路工程第三十二卷,第一期,pp.35~48。

[39]歐晉德、石強和謝旭昇(1988),「深開挖擋土連續壁設計模式」,

178
地工技術,第21期,pp.10-17。

[40]歐章煜(2002)
,「深開挖工程分析設計理論與實務」
,科技圖書,

台灣。

[41]歐章煜和楊玲玲(2000),「連續壁施工引致之地盤變位探討」,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大地工程研究報告,GT200005,

台北。

[42]褚炳麟(1982)
,「台灣地區麓山帶與台地礫石材料性質之初步研究

」,中國土木水利季刊,第九卷,第二期。

[43]褚炳麟、張義降、吳家成和簡振源(1994),「現地堆石材料之完

整應力-應變曲線及抗剪強度包絡線」,1994岩盤工程學術研討

會,pp.89~100,中壢。

[44]褚炳麟、李泰明和簡振源(1995) ,「卵礫石層深開挖之非線性有

限元素法分析」,國際卵礫石層地下工程研討會,pp.3-39~3-50,

台北。

[45]褚炳麟(1994),「台中熱心公益新建工程基礎開挖安全監測計劃

報告書」,國立中興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

[46]褚炳麟(1989),「台地礫石堆積層與頭嵙山礫石層之現地直接剪

力試驗研究」,第三屆大地工程學術研討會,pp.695~706。

[47]劉興華(2001),「山坡地基地開挖擋土分析」,國立交通大學碩

179
士論文,台灣,新竹。

[48]陳榮河等(1990),「洪土台地坍方防治方法之綜合研究」,行政

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第 78-73 號。

[49]陳冠宏(2009),「以 PLAXIS 程式分析高雄地區深開挖案例之研

究」
,碩士論文,正修科技大學,高雄。

[50]謝坤宏、王建智、林宏達和王冠雄(2005)「高雄捷運站體伸開挖

案 例 研 究 」, 第 十 一 屆 大 地 工 程 學 術 研 究 討 論 論 文 集 ,

pp.601~608。

[51]謝旭昇、程日晟、蔡宗煌和楊明洲(1996),「連續壁設計分析之

實務考慮」,地工技術,第53期,pp. 35~44。

[52]廖洪鈞和許世宗(1990),「開挖檔土壁體之合理貫入深度探討」,

地工技術雜誌,第 32 期,pp.78~89。

[53]歐章煜和謝百鉤(2000),「利用擬塑性模式於粘土不排水條件之

深開挖分析」,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第十二卷,第四期,

pp.703-713。

[54]蔡明欣、陳錦清和王明德(1995),「台灣西部地區卵礫石層現地

抗剪強度研究」,國際卵礫石層地下工程研討會,pp.1-21~1-30,

台北。

[55]冀樹勇、陳清錦和王建智(1999),「RIDO 程式之最佳化土層

180
參數之探討」,地工技術,第 75 期,PP.61~76。

[56]簡振源(1994),「礫石層深開挖之非線性有線元素分析法」,碩

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台中。

[57]魏水木(1995),「台中地區卵礫石層地盤反力模數之研究」

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台中。

[58]鄧屬予(1996),「台灣卵礫石層的地質背景」,地工技術,第

55期,pp.5-24。

[59]Bowles, J.E. (1988), Foundation Analysis and Designs,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New York, U.S.A.
[60]Chang, S.S.L. (1971), “Subsurface Geologic Study of the Taichung

Basin, Taiwan.”Petro. Geol. Taiwan, N. 8, pp. 21-45.

[61]Clough, G. W. and O’Rourke, T. D. (1990), “Consturction-induced

movements of insitu walls. ” Design and Performance of Earth

Retaining Structures, ASCE Special Publication, No.25,

pp.439~470.

[62]Civil Engineering Code of Practice No.2 (1951), Earth Retaining

Structure.

[63]DM7. 2(1982), Foundations and Earth Structures, Department of

The Navy, U.S.A.

[64]Hansen, J. B.(1970), “A Revisited and Extended Formula for


181
Bearing Capacity.” Danish Geotechnical Institute, Bulletin 28.

[65]Hsieh,P. G. and Ou, C. Y. (1998), “Shape of Ground Surface

Settlement Profiles Caused by Excavation.”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Vol. 35, No. 6, pp. 1004~1017.

[66]Hsieh, P.G., Kung, T.C., Ou, C.Y. and Tang, Y.G. (2003),

“Deep Excavation Analysis with Consideration of Small Strain

Modulus and Its Degradation Behavior of Clay.” Proceeding of

12th Asian Regional Conference on Soil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ingapore, Vol.1, pp. 785-733.

[67]Konoike, K., and Ono, K. (1987), “Prediction of the Behavior of

Earth Retaining Walls. ” The Ninth Southeast Asian Geotechnical

Conference, Bangkok, Vol. 1.

[68]Lin Shang-yuh, Lin Ji-Yuan, Chung Tzyy-shiou ,Wu Shang-Min

(1996), The Study of Retaining Columns Method for Deep

Basement Excavations of High-Rise Buildings in Taichung City”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rban Engineering in Asian

Cities in The 21stCentury , Bangkok ,Thailand.

[69]Matheson, Gordon M. (1986),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acted

Rock Fill Density and Gradation.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182
Engineering, ASCE, Vol.11, No.12, pp.1119-1124.

[70]Miyoshi, K. (1977), “Mechanical behavior of temporary braced

walls.”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 Engineering, Tokyo, Vol. 1.

[71]Mana, A. I.and G. W.Clough, (1981), “ Prediction of

Movements for Braced Cut in Clay. ”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Division, ASCE, Vol. 107, No. 8, pp.759-777.

[72]Meyerhof, G.S.(1965), “Shallow foundations.” Journal of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 Engineering , Vol. 91, No.2 , pp.21-31.

[73]Ou, C. Y., P .G. Hsieh, and D. C. Chiou, (1993),“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 Surface Settlement During Excavation.”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 Vol. 30, No. 5, pp. 758-767.

[74]Padfield, C. J. and Mari, R. J.(1984), Design of RetainingWalls

Embedded in Stiff Clay, CIRIA Report, No.104, England, pp. 83-84.

[75]Peck, R. B. (1969), ”Deep Excavations and Tunneling in Soft

Ground, ” Proc.7th ICSMFE, Mexico City, State-of-the-Art Volume,

pp. 225-290。

[76]Terzaghi, K.(1943), Theoretical Soil Mechanics, John Wiley and

Sons, New York.

183
[77]Woo, S. M .and Moh, Z. C. (1990), “ Geo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oils in Taipei Basin . ” Proceedings, 10th Southeast Asian

Geotechnical Conference, Special Taiwan Session, Taipei, Vol. 2 ,

pp. 51-65.

18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