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特点

1)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它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和凝
聚力等诸方面。
所谓同化力,是指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中国化,融入中
国文化而成为其一部分。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例子莫过于佛教文化
的传人和中国化。佛教开始流传于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一带 ,并不是 中
国本土的文化,在公元 1 世纪的两流之际开始传入中国, 佛教传播的结果,
一部分变 为中国式的佛教(如禅宗),一部分反而消融于宋明理学之中,成
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所谓融合力,是指中国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民族文化或黄河流域的文
化,而是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善于有机地吸收中国境内各民族及不同地
域的文化——如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西域文化等 ,形成具有丰富
内涵的中华文化。当然,各地域 、各民族文化的融合 ,也包含有“同化”的
意义。
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第三个特点就是延续力,在人类历史上,多次
出现过因为异族入侵而导致文化中绝的悲剧,埃及文化因亚历山大大帝占
领而希腊化。但是在中国,此类情形从未 发生,只有一种中国文化存在了
几千年直到今天。
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最后特点是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具体表现为
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正因为如此
直到今天,数以千万计浪迹天涯的华侨华裔,有的已在异国他邦生儿育女,
传宗接代,但他们的文化脐带,仍然与中华母亲血肉相依。
2)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所谓农业文化,并非说构成这种文化
的物态成分中没有其他产业的产品,而是说整个文化的物质基础的主导方
面和支配力量是在自然经济轨道上运行的农业。
黄河、长江哺育的亚洲东部这片肥沃的土地,为中华先民从事精耕细
作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极为优越的条件。
在以农业为生存根基的中国,农业生产的节奏早已与国民生活的节奏
相通。中国的传统节日,包括最隆重的春节,均来源于农事,是由农业节气
演化而成的,并不像许多其他民族那样,节日多源于宗教。
在农业劳作过程中,中国人认识到了一个简单的真理::利无幸至,
力不虚掷,说空话无补于事,实心做事必有所获。这种农人的务实作风也感
染了士人,“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是中国贤哲们一向倡导的精神。
“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更是直接从农业文明中生发出来的国民
精神。作为一个农业民族,中国人采用的主要是农业劳动力与土地这种自
然力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他们建立的自然经济社会是一种区域性的 小社会,
与外部世界处于封闭状态。
包含着循环与恒久意识的变易观念,与农业文明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
系。作为一个农业民族,中国人受到农业生产由播种、生长到收获这一循
环状况以及四时、四季周而复始现象的启示,使之产生一种循环论的思维
方式。循环论是盛行于农业社会的一种推原思维。这类思维方式长期制约
着中国人的思想方法。这种思维的特点是出发点与归宿点 “重合”。
农业社会中的人们满足于维持简单再生产,缺乏扩大社会再生产的能
力,因而社会运行缓慢迟滞。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很容易滋生永 恒意识,
认为世界是悠久的、静定的。
变易、循环和恒久在中国文化中很自然 地结合、统一起来,其主要表
现形态就是寓变易于保守之中。如汉武帝 的“复古更化”,“复古”是
承继尧舜三代道统,“更化”是以儒家哲理改变秦代遗留的恶俗。这种以
复古求变今的思路,正是农业经济所养育 的中国文化在变易观上的独特表
现。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