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臺 北 市 立 民 權 國 民 中 學 自 然 領 域 科 普 閱 讀 【 1 1 0 2 - 第 3 期 】

【不會游泳也能潛水!】
【零負重自由潛水遊覽海底,旱鴨子也能當美人魚】
ETtoday 新聞雲>鍵盤大檸檬>作者/阿雜
潛水這樣項運動對於許多人來說,可能有點遙遠(但台灣明明是個海
島國家!),聽起來好像很危險,似乎要背很多裝備。沒錯,潛水確實有危
險性,但哪種運動沒有呢?水肺潛水也需要不少裝備,但也有種潛水幾乎
不需要裝備。
其實關於水下的世界真的有許多有趣的事情,今天阿雜就來簡單介紹
基礎潛水的知識吧!

水肺潛水?自由潛水?
潛水類型簡單就分這兩種,看到要穿潛水衣背著氣瓶的稱為水
肺潛水(Scuba Diving),只戴著面鏡跟穿蛙鞋的是自由潛水(free
diving)。
兩種潛水方式各有優缺點。以水肺來說,個人認為最大的吸引
力就是在水下呼吸的感覺。
因為有氣瓶跟裝備的幫助,所以能在水下待很久,時間具體多
長取決於每個人的呼吸習慣跟氣瓶大小。一般來說,潛水用的氣瓶
裝的是壓縮的普通空氣(也有一種高氧氣瓶) ,就跟陸地上呼吸的一樣,成份是 21%的氧跟 79%的氮,
還有一點點的其他氣體,所以並不是那種醫療用的純氧氣瓶。
而氣瓶打進去的空氣量會以 bar 作為單位,就想像成開車需要加汽油吧。雖然會有不同規格的氣
瓶大小,但通常會要下水最少要有 200bar 以上,另外至少要預留 50bar 出水面,你開車出去玩也要預
留回程的油量啊。
當你潛得越深,會消耗得越快,呼吸較急促的人用量也會比較高,當然在水底的時間就會拉短,
但通常一支氣瓶可以撐 30 分鐘以上沒有問題。

自由潛水的魅力在於,拋棄掉水肺隨便都十幾二十公斤的裝備,徹底融入於
海洋的感覺,更像是一隻魚吧。
你的身上只有面鏡跟蛙鞋,非常自在,但個人認為自由潛水更要求身體的適
應能力,畢竟自由是要付出代價的。沒有氣瓶,只有自己的一口氣,翻轉身體用
蛙鞋踢入深海之中,但也因為沒有裝備,所以更能舒適的觀察水中生物。
相較之,下自由潛水花費也比較便宜啦,水肺如果是初學者不想自己購買裝
備的話,在台灣通常幾支氣瓶的套裝行程(包含潛水教練跟租裝備)要價約兩千
多,跟其他娛樂活動比起來並不便宜。不過,自由潛水時想在海底待久可不能靠
外力,所以平時就要更多的練習延長憋氣時間跟耳壓的平衡。

接著來聊聊潛水員可能會遇到的一些問題。
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潛水伕病了!
什麼是潛水伕病
潛水伕病就是所謂的減壓症(Decompression Sickness)
,最早的記載出現於 1841 年,地點不是水
底,而是在高壓的地底礦坑中,一名工程師發現許多挖礦工人有身體抽痛的症狀。沒錯,潛水伕病不
只會發生在水下。原理是什麼呢?我們要先來瞭解一下幾個物理定律。
首先是波以耳定律(Boyle's law):「當溫度不變時,定量氣體的體積,常與其壓
力成反比」。也就是說,當氣體從高壓到低壓環境時,體積會變大。
波以耳定律有一個知名例子,如果去山上的便利商店,會發現餅乾的包裝袋膨脹
了,這就是因為餅乾充氣時是在平地,而運到山上販賣時氣壓較低,從高壓到低壓所
以氣體體積變大的關係。
大家應該有去泳池玩水過吧。當你潛入水底偷摸朋友的腳時,會不會覺得耳朵有點痛痛的?這很
正常,因為水深越深,壓力越大。現在我們了解「波以耳定律」跟「海底的壓力比較高」了,只要再
了解一個「亨利定律」就能解開潛水伕病的秘密!
亨利定律(Henry's law)大意是:
「在常溫下且密閉的容器中,溶於某溶劑
的某氣體之體積莫耳濃度,會正好與此溶液達成平衡的氣體分壓成正比。」
嗯!好像有點複雜,沒關係,大家有沒有玩過把曼陀珠丟進可樂的遊戲?
可樂之所以會變成像噴泉一樣,就是因為壓力的變化,可樂開瓶後能溶入的二
氧化碳量變少了,呈現過飽和的狀態,所以快速的丟入干擾源(曼陀珠的粗糙表面帶有很多糖粒跟玉
米粉)會加快氣體溶出的速度。而潛水員如果太快從高壓的水底浮出到水面,他的身體就像開瓶的可
樂一樣,身體跟血液中的氣體都會溶出,這些氣泡(主要是氮氣)會造成很多問題。

減壓症的發生情形
好,現在我們有兩種定律了,來演練一下潛水伕病的發生情況。
阿美是個經驗豐富的潛水員,有天她獨自在綠島潛水,大概到
二十幾米時,氣瓶突然發生問題漏氣,附近也沒有潛伴無法借用空
氣,阿美只好快速浮上水面呼吸。
因為波以耳定律,快速上升的阿美身體裡的空氣體積變大,若阿美上升時不小心憋氣了,那她肺
泡裡的空氣會脹大,像餅乾的包裝一樣,嚴重時肺泡會破掉吐血;因為亨利定律,身體或血液中空氣
溶出、氣體栓塞,阿美上岸後全身關節疼痛,開始頭暈手腳麻木,身體也漸漸浮腫。
這就是減壓症的嚴重情況。當然,這一切都是能避免的,潛水員有個潛伴制度,如果阿美當初跟
其他人一起潛水,那當她的氣瓶發生問題時就能吸別人的備用調節器。
通常會發生減壓症有個關鍵點,就是快速上升。所以不要擔心,只要按著五米三分鐘規則(在五
米處,做三分鐘的安全停留),慢慢上升,身體就不會無法排出氮氣。越接近水面越要慢慢上升,速
度才是最重要的。
題外話:為了避免減壓症,潛水後 24 小時內千萬要避免搭飛機,所以搭機出國潛水的話,潛水
行程建議安排在前幾天,潛水完之後留一兩天時間給自己休息休息,再搭飛機回國。因為飛機內屬於
減壓環境,剛潛水完都要避免到低壓空間(例如高山),以免減壓症加重!
雖然一切安全措施都做了,但有些長期潛水的潛水員還是可能患上輕微的減壓症,這時候就需要
做高壓氧治療,透過加壓讓身體中的氣泡排出,並增加血液含氧量,避免骨頭缺氧壞死。
原文網址:
一、https://www.ettoday.net/dalemon/post/42316from=lemon_intext_authors
二、https://www.ettoday.net/dalemon/post/42317
※下載路徑:學校官網(http://www.mqjh.tp.edu.tw/)→專案資訊(官網中間上方)→科普閱讀(最下方的選項)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