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管絃與擊樂研究所
曲目規劃理念與樂曲解說表
研究生: 裴誼庭 學號: 211013014 主修:小提琴

音樂會名稱:裴誼庭 碩士學位獨奏會
演出時間:2022/12/04 16:30
演出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馬水龍廳

一、曲目規劃理念(至少 300 字):


可能是身為女性音樂人的身分,在初次接觸同為女性作曲家所創之作品,便被其中繆
思深深吸引。

從小到大,不論是大眾耳熟能詳的古典樂,抑或是深入音樂學習領域時,以「女性作
曲家」冠名之作品寥寥無幾。世俗所知的傑作基本為男性音樂家所創,可能多少因傳
統社會「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影響,女性在步入家庭後便淡出社會,以孩子、家
庭、丈夫為尊,以致作品沒有像男性作曲家們那樣的宣傳至市面中。

然而,隨著時代的演變、觀念的換新,女性的地位及思想也更加多元化,不僅僅是只
有「母親」、「內人」的社會身分,個體價值逐漸被肯定,而作品也慢慢被挖掘出
來。

顯而易見的是,隨著兩性平權思想的普及,各個領域更加重視女性的話語權,有越來
越多女性工作者擁有舉足輕重的角色,以柔中帶剛之姿站上世界舞台,女性所獨有的
細膩柔軟及堅毅的精神,擁有極大的發展潛能,擺脫以往社會既定印象的束縛,必能
綻放不同的色彩。

身為一名女性音樂家,我想藉由這次的音樂會,以以往較為冷門的女性作曲家作品為
主題,使其擁有更多被注目的機會。

二、樂曲解說表:
莉莉·布朗熱 - 夜曲,為小提琴與鋼琴
Lili Boulanger - Nocturne pour violon et piano
樂曲解說:

莉莉·布朗熱(Lili Boulanger, 1893-1918),法國作曲家。為法國音樂教育家、作曲


家、指揮家 娜迪亞·茱麗葉·布朗熱(Nadia Juliette Boulanger,1887-1979)的妹
妹。
莉莉(Lili Boulanger, 1893-1918)是一位音樂神童,但身體狀況不佳,直至 1912 年
才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1913 年獲得羅馬大獎引發轟動。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獻
身公益事業,由於健康惡化,不幸於 1918 年逝世,年僅 24 歲。短暫一生中留下了許
多有價值的音樂作品,繼承了佛瑞(Gabriel Urbain Fauré, 1845-1924) 的創作傳統,又
受到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 1862-1918)影響,風格細膩優美,是不可多得
的人才。
此夜曲創作於 1911 年,起初為小提琴和鋼琴合作的短曲。如標題所示,這首作品的
基礎和靈感來自於夜晚。鋼琴以不同音域的 C 音,宛如星星閃爍,點亮甜蜜的夜
晚,再由小提琴帶出迷人的旋律。隨著情感增厚,小提琴技巧上變得更加精湛。戲劇
性的中段正是塑造這首曲子的結構和聲音的精髓,直到小提琴達到整首的最高點後,
音樂慢慢的回到寧靜。

塞西爾·夏米娜德 - 隨想曲,作品 18
Chaminade - Capriccio, op. 18
樂曲解說:

塞西爾·夏米娜德(Cécile Chaminade, 1857-1944) 是法國作曲家與鋼琴家,出生於巴


黎。 夏米娜德家族的朋友喬治·比才(Georges Bizet, 1838 - 1875)發現這位年輕女孩
的天賦,並為她爭取在音樂學院接受教育的機會,卻遭到父親的拒絕。夏米娜德的父
親認為“資產階級的女兒注定要成為妻子和母親”。 儘管如此,夏米娜德(Cécile
Chaminade, 1857-1944) 還是參加私人課程,並在鋼琴家職業生涯中取得非常出色的
成就,並在世界各地舉辦巡迴音樂會。 她是具有豐富作品的作曲家,留下一百多部
室內樂、管弦樂與鋼琴作品。

這首隨想像是一首舞曲,為 A-B-A 三段體。A 段以輕快的舞步呈現,開頭由小提琴


邁開腳步,開始帶入旋律起舞。A 段的速度變化和線條呈現舞步的輕快到緊湊,最後
由一個突強撥奏和弦,結束第一段落。B 段以柔美的舞曲呈現,線條長且寬廣,中間
帶一點玩笑,繼續美妙的舞姿,慢慢回到最開始的 A 段,舞步再次從輕盈到緊湊後
漸消逝停,最後一個突強撥奏和弦作為結束。

傑西·蒙哥馬利 - 第一號小提琴狂想曲
Jessie Montgomery - rhapsody no.1 solo violin
樂曲解說:

傑西·蒙哥馬利(Jessie Montgomery, 1981~)是美國作曲家,室內樂演奏家和音樂教


育家。她的作品側重於即興、地方性語言和社會正義。

這首第一號狂想曲是傑西(Jessie Montgomery, 1981~)為自己寫的第一首小提琴獨


奏曲,同時也是為六種不同樂器狂想曲系列中的第一首。此曲代表傑西對這套一系列
狂想曲的喜悅。
這一套六首獨奏作品是向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的小提琴獨奏奏
鳴曲和組曲、大提琴獨奏組曲與尤金·易沙意(Eugène Auguste Ysaÿe, 1858-1931)
的六首小提琴獨奏奏鳴曲致敬。
傑西(Jessie Montgomery, 1981~)透過為跨樂器系列(小提琴、中提琴、長笛、低
音管和低音提琴)編寫五首獨奏曲,並且每首獨奏作品都是與首演者合作編寫。熱愛
室內樂的傑西融合了這五種樂器寫出一首室內樂曲,作為這套狂想曲系列的最後一
首。

阿曼達·隆特根·邁爾 - 降 B 小調小提琴奏鳴曲
Amanda Röntgen Maier - Sonata for Violin & Piano in B
minor
樂曲解說:

阿曼達·隆特根·邁爾(Amanda Röntgen Maier, 1853-1894)於 1853 年出生於瑞典


小鎮蘭斯克魯納(Landskrona)。邁爾的父親是一位小提琴家和鋼琴家,她早期的小
提琴和鋼琴音樂研究是跟隨她的父親學習。在邁爾就讀斯德哥爾摩皇家音樂學院
(Stockholm Conservatory)學習時,不僅因為她的小提琴演奏,也因為她的管風琴和
大提琴能力以及她的作曲能力獲獎。 畢業後,邁爾移居萊比錫學習歐洲音樂。 她師
從卡爾·藍乃克(Carl Reinecke, 1824-1910)學習作曲,師從恩格爾伯特·隆特根
(Engelbert Röntgen, 1829-1897) 學習小提琴。
在萊比錫期間,邁爾(Amanda Röntgen Maier, 1853-1894)創作了她的 B 小調小提
琴奏鳴曲,並獲得獎項。 儘管邁爾的其他音樂作品都受到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葛利格(Edvard Grieg, 1843-1907)和藍乃克(Carl Reinecke,
1824-1910)等同時代作曲家的讚賞,不幸的是,她的作品只有少數被發表過。

這首奏鳴曲分為三個對比鮮明的樂章,音樂概念基於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1809-1847)和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 的風格。

第一樂章《快板》,性格陰暗,充滿激情和焦慮感。當鋼琴在表面下產生漣漪時,小
提琴以寬廣的旋律在上面翱翔。 主旋律中有潮起潮落,邁爾利用力度變化創造兩聲
部之間的差異。 迷人的發展部使小提琴達到最高點,這份激情持續到尾聲並火熱的
結束。

第二樂章《小行板》,以 3/8 拍的船歌(Barcarolle)開始。優美的小提琴像是母親


溫柔的哼著搖籃曲。邁爾在這個樂章中使用了大量的“呼應”技巧,使兩種樂器隨著
主題來回互動。中段“快板”如同詼諧曲般提升音樂氣氛,完全改變樂章的情緒。最
後回到開頭的船歌並漸漸消逝。

第三樂章《有生氣的快板》,充滿戲劇性、歡快的迴旋曲樂章,兩種樂器不斷在主題
中交錯奔跑。音樂充滿自信的氛圍,這表明邁爾對自己的寫作充滿信心。最後音樂以
大調結束,帶來勝利的感覺。

艾米·比奇 - 浪漫曲,作品 23
Amy Beach - Romance, Op. 23 (1893)
樂曲解說:

艾米·比奇(Amy Beach, 1867-1944)出生於音樂世家,六歲就開始向母親學習鋼琴。


她在 16 歲時首次亮相音樂會,隨後與波士頓交響樂團等著名樂團合作演奏鋼琴協奏
曲。
艾米(Amy Beach, 1867-1944)將她的作品《浪漫曲,作品 23》獻給女性小提琴家的
開拓者 莫德·鮑威爾(Maud Powell, 1867-1920)。 整首浪漫曲描繪一個愛情故
事。 它充滿激情,高亢的音符和平靜的段落將聽眾帶入愛情故事。

此曲由鋼琴奏出優美的主題打開故事的序言,隨後由小提再次演奏主題正式開始訴說
故事。旋律的情緒起伏豐富,從開始的羞澀到熱戀,紛爭到和解。回到主題再現走向
整首的最高潮,最後以回憶般的心情,安靜的講完了故事。
埃塞爾·瑪麗·史密斯 - 小提琴奏鳴曲,作品 7
Dame Ethel Smith - Sonata, Op.7 (c.1887)
樂曲解說:

埃塞爾·史密斯 (Ethel Smyth, 1858 – 1944),英國作曲家。在不顧身為皇家炮兵少將的


父親反對下,於 1877 年進入萊比錫音樂學院學習作曲。 埃塞爾在萊比錫的經歷令她
失望,並很快就離開學院。 然而,在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 1819-1896)和布
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等朋友的鼓勵下,她留在歐洲度過接下來的十
年。 從那時起,她的作品大多在私人音樂會上演出,但她的[弦樂五重奏,作品
1]和[小提琴奏鳴曲,作品 7] 都在萊比錫格萬特豪斯(Leipzig Gewandhaus)公
開演出。 小提琴奏鳴曲於 1887 年 11 月由阿道夫·布羅茨基(Adolf Brodsky, 1851-
1929)和范妮·戴維斯(Fanny Davies, 1861-1934)首演。 同年出版的樂譜是獻給孟
德爾頌的女兒莉莉·瓦赫(Lili Wach, 1845-1910)。

奏鳴曲,作品 7 分為四個樂章,第一樂章《中庸的快板》、第二樂章諧謔曲《優雅
的稍快板》、第三樂章《浪漫曲》、第四樂章《活潑的快板》。
其中最特別的是第三樂章,在樂譜的右上方印上「Dante. Inf. V. 121.」一詞,暗指但
丁《地獄》中的一段詩句。史密斯在手稿中寫下她對這首淒美且相關的詩句的釋義:
“但已逝之日的溫柔恩典將永遠不會再來。” ,其實際詩句為「再沒有比不幸中回
憶幸福的時光更大的痛苦了,」。

指導教授簽名: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