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3

啟思出版社 班別:

初中中國語文 姓名:

學號:
中二試卷(12)

考生得分
閱讀能力考核 第一篇
第二篇
試題答題簿 總分

考試時間:一小時十五分鐘

考生須知:
(一) 在本答題簿第 1 頁右上方填寫班別、姓
名、學號。
(二) 本試卷根據「閱讀能力考材」的兩篇文
章設題,第一篇佔 30 分,第二篇佔 30
分,總分為 60 分。
(三) 全部題目均須作答,考生必須根據有關
文章回答問題。
(四) 各題答案必須寫在答題簿指定的位置。
(五) 本試卷文字題宜用原子筆作答,多項選
擇題則宜用鉛筆作答,方便修改答案。

© 牛津大學出版社
版權所有,本卷僅供採用啟思初中課本的學校使用,如補習社或其他未獲授權的機構侵犯版權,本社將追究法
律責任。
初中中國語文 中二試卷(12) 閱讀能力考核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6 2
初中中國語文 中二試卷(12) 閱讀能力考核

第一篇
1 本文共有 13 個段落,按結構可分成三個部分。試指出各個部分由哪些段
落組成,並說明內容大意。(8 分)
部分 段落 內容大意
(2) 以走路和說話為例,說明「習慣成自

第一 然 」 就 是
(1) 第    段
部分

       的意思。
(4) 以               

     為例,說明光是明白這些

第二 是 應 做 的 事 並 不 足 夠 , 還 要
(3) 第    段
部分

       ,才算真正    

       。
(6) 指 出 人 養 成 的 習 慣 愈 多 , 能 力 就 愈
第三
(5) 第    段 強。而養成習慣就是     ,需
部分
要終生努力。

2 文章第 2 段以走路、說話為例,引出了下文甚麼觀點?請引述原文回答。
(2 分)
 

3 試說明第 5 至 8 段的段落結構特點。(2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6 3
初中中國語文 中二試卷(12) 閱讀能力考核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6 4
初中中國語文 中二試卷(12) 閱讀能力考核

4 承上題,作者連續舉出四個例子來說明道理,在內容表達上有甚麼作用?
(2 分)
 

5 從以下一段文字的句式看,作者運用了甚麼修辭手法?(1 分)運用這種
修辭手法能達到甚麼效果?(2 分)

要有觀察的能力,必須真個用心去觀察。要有勞動的能力,必須真個動手
去勞動。要有讀書的能力,必須真個把書本打開,認認真真去讀。要有做
好公民的能力,必須真個把公民應做的一切事認認真真去做。(第 10 段)

(1) 修辭手法:

(2) 效果:                           

                              

6 在第 10 段的「『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中,「似乎」一詞可不可以
刪去?為甚麼?(4 分)
 

7 判斷以下各題的陳述,選出正確答案;每題限選一個答案,多選者 0 分。
(4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6 5
初中中國語文 中二試卷(12) 閱讀能力考核

無從
正確 錯誤
判斷
  
(1) 作者認為學校教育與離開學校後的教育目的
是一致的。
  
(2) 作者認為離開學校後接受的教育比學校教育
更重要。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6 6
初中中國語文 中二試卷(12) 閱讀能力考核

8 作者為甚麼在文末提到「孔子一生『學而不厭』」?(2 分)這句話與本
文的主旨有甚麼關係?(3 分)
 

第二篇
9 試寫出以下句子中帶的字的意思。(4 分)
(1) 辭於孔子。 辭:      

(2) 奉天子之時。 奉:      

(3) 此怨之所由也。 由:      

(4) 臨財莫如廉。 臨:      

10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為白話文。(4 分)
(1) 匿人之善,斯謂蔽賢。
                             

(2) 言人之善,若己有之。
                             

11 「賜也,少而事君子,豈以盜為累哉?」這一句運用了甚麽修辭手法?
(2 分)運用這種修辭手法能達到甚麼效果?(3 分)

(1) 修辭手法: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6 7
初中中國語文 中二試卷(12) 閱讀能力考核

(2) 效果:                           

                              

                              

                              

12 孔子怎樣解釋「奪、伐、暴、盜」?試根據以下引文,用自己的文字完成
下表。(7 分)

夫以賢代賢,是謂之奪;以不肖代賢,是謂之伐;緩令急誅,是謂之暴;
取善自與,是謂之盜。盜非竊財之謂也。

奪 (1)                           
伐 (2)                           
暴 (3)              ,卻嚴行刑罰。
盜 (4) 不是指            ,而是指       

            。

13 承上題,根據引文,孔子解釋「奪、伐、暴、盜」時運用了以下哪些修辭
手法?(2 分)
 排比
 誇飾
 頂真
 比擬
A 、 A B C D
B 、    
C 、、
D 、、

14 判斷以下各題的陳述,選出正確答案;每題限選一個答案,多選者 0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6 8
初中中國語文 中二試卷(12) 閱讀能力考核

(4 分)
無從
正確 錯誤
判斷
  
(1) 孔子勸告子貢工作須勤懇。
  
(2) 子貢平日處事有欠謹慎。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6 9
初中中國語文 中二試卷(12) 閱讀能力考核

15 孔子認為擔任官職和面對財貨,應謹守哪兩個原則?(2 分)
(1) 擔任官職:

(2) 面對財貨:

16 孔子勸誡子貢不要做以下哪些事情?(2 分)
 奪取別人的功勞。
 歪曲、破壞法律。
 私下規勸別人。
 揭露別人的缺點。
A 只有、 A B C D
B 只有、、    
C 只有、、
D 、、、

-試卷完-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6 10
初中中國語文 中二試卷(12) 閱讀能力考核

啟思出版社
初中中國語文

中二試卷(12)

閱讀能力考材

考生須知:
(一) 「閱讀能力考材」為本試卷設題的依據。

(二) 為便於設題,「閱讀能力考材」文章或曾經刪改。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6 11
初中中國語文 中二試卷(12) 閱讀能力考核

第一篇
段落
(1) 「習慣成自然」,這句老話很有意思。
(2) 我們走路,為甚麼總是一腳往前,一腳在後,相互交替兩條胳臂跟
着動蕩,保持身體的均衡,不會跌倒在地上?我們說話,為甚麼總是依
照心裏的意思,先一句,後一句,一直連貫下去,把要說的都說明白
(3) 了?
因為我們從小習慣了走路,習慣了說話,而且「成自然」了。甚麼
(4) 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費甚麼心,彷彿本來就是那樣的意思。
走路和說話是我們最需要的兩種基本能力。推廣開來,無論哪一種
能力,要達到了習慣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們有了那種能力。不達到習
慣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強強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們有了那種能力。
(5) 如果連勉勉強強做一做也不幹,當然更說不上我們有了那種能力了。
聽人家說對於樣樣事物要仔細觀察,才能懂得明白,心裏相信這個
(6) 話很有道理。這當兒,我們還不是已經有了觀察的能力。
聽人家說勞動是人人應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資料,一切的文明文
化,都從勞動產生出來的,心裏相信這個話很有道理。這當兒,我們還
(7) 不是已經有了勞動的能力。
聽人家說讀書是充實自己的一個重要法門,書本裏包含着古人今人
的經驗,讀書就是向許多古人今人學習,心裏相信這個話很有道理。這
(8) 當兒,我們還不是已經有了讀書的能力。
聽人家說必須做個好公民,現在是民主的時代,個個公民盡責守
分,才能有個好秩序,成個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裏相信這
(9) 個話很有道理。這當兒,我們還不是已經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10) 這樣說下去是說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舉例。
要有觀察的能力,必須真個用心去觀察。要有勞動的能力,必須真
個動手去勞動。要有讀書的能力,必須真個把書本打開,認認真真去
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須真個把公民應做的一切事認認真真去
做。在相信人家的話很有道理的時候,只是個「知」罷了,「知」比
「不知」似乎好些,但僅僅是「知」,實際上與「不知」並無兩樣。到
了真個去觀察去勞動……的時候,「知」才漸漸化為我們的習慣,習慣
(11) 成自然,才是我們的能力。
通常說某人能力不強,就是某人沒有養成多少習慣的意思。譬如說
張三記憶力不強,就是張三沒有把看見的聽見的一些事物好好記住的習
慣。譬如說李四發表力不強,就是李四沒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說出來
(12) 寫出來的習慣。
習慣養成得愈多,那個人的能力愈強。我們做人做事,需要種種的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6 12
初中中國語文 中二試卷(12) 閱讀能力考核

(13) 能力,所以最要緊的是養成種種的習慣。
養成習慣,換個說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於學校,也不限於讀
書。學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讀書這件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
們在學校裏受教育,目的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我們離開了學校,仍
然要從種種方面受教育,並且要自我教育,目的還是在養成習慣,增強
能力。習慣越自然愈好,能力愈增強愈好,孔子一生「學而不厭」,就
因為他看透了這個道理。
葉聖陶《習慣成自然》

第二篇
子貢[1]為信陽宰,將行,辭於孔子。孔子曰:「勤之慎之,奉天子之時,
無奪無伐,無暴無盜。」子貢曰:「賜也,少而事君子,豈以盜為累哉?」孔
子曰:「汝未之詳也,夫以賢代賢,是謂之奪;以不肖代賢,是謂之伐;緩令
急誅,是謂之暴;取善自與,是謂之盜。盜非竊財之謂也。吾聞之,知為吏者,
奉法以利民;不知為吏者,枉法以侵民,此怨之所由也。治官莫若平,臨財莫
如廉。廉、平之守,不可改也。匿人之善,斯謂蔽賢;揚人之惡,斯為小人。
內不相訓,而外相謗,非親睦也。言人之善,若己有之;言人之惡,若己受之,
故君子無所不慎焉。」
《孔子家語.卷六.辯政第十四》(節錄)

【注釋】
[1] 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

—完—

啟思出版社 班別:
初中中國語文 姓名:

學號:
中二試卷(12)

考生得分
閱讀能力考核 第一篇
第二篇
試題答題簿 總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6 13
初中中國語文 中二試卷(12) 閱讀能力考核

(教師版)
程度:深
考試時間:一小時十五分鐘

考生須知:
(一) 在本答題簿第 1 頁右上方填寫班別、姓
名、學號。
(二) 本試卷根據「閱讀能力考材」的兩篇文
章設題,第一篇佔 30 分,第二篇佔 30
分,總分為 60 分。
(三) 全部題目均須作答,考生必須根據有關
文章回答問題。
(四) 各題答案必須寫在答題簿指定的位置。
(五) 本試卷文字題宜用原子筆作答,多項選
擇題則宜用鉛筆作答,方便修改答案。
評估重點
1 論點和論據。
2 借助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深層含義。
綜合重點
1 概括段意。
2 分析及評價寫作手法。
3 掌握思想內容、提出見解。
© 牛津大學出版社
版權所有,本卷僅供採用啟思初中課本的學校使用,如補習社或其他未獲授權的機構侵犯版權,本社將追究法
律責任。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6 14
初中中國語文 中二試卷(12) 閱讀能力考核

第一篇
1 本文共有 13 個段落,按結構可分成三個部分。試指出各個部分由哪些段
落組成,並說明內容大意。(8 分)【整合】
部分 段落 內容大意
(2) 以走路和說話為例,說明「習慣成自
第一
(1) 第 1至3 段 然」就是 不必故意費心,彷
部分
彿本來就是那樣 的意思。
(4) 以 觀察、勞動、讀書、做好

公民 為例,說明光是明白這
第二
(3) 第 4 至 10 段 些是應做的事並不足夠,還要
部分
認真實踐 / 養成習慣 ,才算真

正 擁有那種能力 。
(6) 指 出 人 養 成 的 習 慣 愈 多 , 能 力 就 愈
第三
(5) 第 11 至 13 段 強。而養成習慣就是 教育 ,
部分
需要終生努力。

2 文章第 2 段以走路、說話為例,引出了下文甚麼觀點?請引述原文回答。
(2 分)【複述】
無論哪一種能力,要達到了習慣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們有了那種能力。

3 試說明第 5 至 8 段的段落結構特點。(2 分)【整合】


第 5 至 8 段的段落結構很相似,都是以「聽人家說……」開首,引出大家

認為應該做的事,並以「這當兒,我們還不是已經有了……的能力」作結 ,

說明不去實踐,就不等於擁有相關的能力。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6 15
初中中國語文 中二試卷(12) 閱讀能力考核

4 承上題,作者連續舉出四個例子來說明道理,在內容表達上有甚麼作用?
(2 分)【評價】
作者連續舉出四個例子,例子一個接一個,一氣呵成,加強了文章的氣勢 ,

再在第 9 段以「這樣下去是說不完的」收結,產生例子數之不盡的效果,

令文章更具說服力。

5 從以下一段文字的句式看,作者運用了甚麼修辭手法?(1 分)運用這種
修辭手法能達到甚麼效果?(2 分)【整合】【評價】

要有觀察的能力,必須真個用心去觀察。要有勞動的能力,必須真個動手
去勞動。要有讀書的能力,必須真個把書本打開,認認真真去讀。要有做
好公民的能力,必須真個把公民應做的一切事認認真真去做。(第 10 段)

(1) 修辭手法: 排 比

(2) 效果:排比手法有加強氣勢的作用,(1 分)強調了人如要擁有相關

能力,必須認真去實踐。(1 分)

6 在第 10 段的「『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中,「似乎」一詞可不可以
刪去?為甚麼?(4 分)【引申】【評價】
不可以刪去。一般而言,「知」比「不知」好;( 1 分)但在這裏,作者

用「似乎」強調了這個一般的看法並不準確,「知」與「不知」實際並無

兩樣,因為「知」僅僅是懂得了道理,並沒有化為習慣,形成能力。( 3

分)   

7 判斷以下各題的陳述,選出正確答案;每題限選一個答案,多選者 0 分。
(4 分)【整合】
無從
正確 錯誤
判斷
  
(1) 作者認為學校教育與離開學校後的教育目的 
是一致的。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6 16
初中中國語文 中二試卷(12) 閱讀能力考核

  
(2) 作者認為離開學校後接受的教育比學校教育 
更重要。

8 作者為甚麼在文末提到「孔子一生『學而不厭』」?(2 分)這句話與本
文的主旨有甚麼關係?(3 分)【引申】
作者用孔子一生對學習從不感到厭倦為例,支持自己提出的觀點──人無

論在學校裏還是離校後都應該持續接受教育。( 2 分)本文旨在說明養成

習慣就是教育,人要不斷接受教育,甚至自我教育,努力把事情做到「習

慣成自然」的地步,才能擁有和增強各種能力。而孔子一生「學而不厭」 ,

正好符合作者的主張。(3 分)

第二篇
9 試寫出以下句子中帶的字的意思。(4 分)【解釋】
(1) 辭於孔子。 辭: 辭行 / 告別

(2) 奉天子之時。 奉: 依照 / 遵從

(3) 此怨之所由也。 由: 原因 / 由來

(4) 臨財莫如廉。 臨: 面對

10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為白話文。(4 分)【解釋】
(1) 匿人之善,斯謂蔽賢。
隱藏別人的優點,這就是埋沒人才。

(2) 言人之善,若己有之。
稱讚人家的優點,就像自己也有相同的優點一樣高興。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6 17
初中中國語文 中二試卷(12) 閱讀能力考核

11 「賜也,少而事君子,豈以盜為累哉?」這一句運用了甚麽修辭手法?
(2 分)運用這種修辭手法能達到甚麼效果?(3 分)【整合】【評價】

(1) 修辭手法: 反 問

(2) 效果:子貢表示自己從小就跟隨孔子學習,沒有犯過盜竊的過失,不

明白為甚麼孔子要提醒他不要盜竊。(1 分)子貢以反問的語氣提出

問題,只問不答。在內容上,它強烈表達出子貢的疑惑;(1 分)在

結構上,它引出孔子對盜竊的詳細解說。(1 分)

12 孔子怎樣解釋「奪、伐、暴、盜」?試根據以下引文,用自己的文字完成
下表。(7 分)【解釋】【整合】

夫以賢代賢,是謂之奪;以不肖代賢,是謂之伐;緩令急誅,是謂之暴;
取善自與,是謂之盜。盜非竊財之謂也。

奪 (1) 用賢能的人去取代賢能的人。(1 分)
伐 (2) 用不賢的人去取代賢能的人。(1 分)
暴 (3) 未妥立法令(2 分) ,卻嚴行刑罰。
盜 (4) 不是指 盜竊財物(1 分) ,而是指 把好的政

績都歸功於自己(2 分) 。

13 承上題,根據引文,孔子解釋「奪、伐、暴、盜」時運用了以下哪些修辭
手法?(2 分)【整合】
 排比
 誇飾
 頂真
 比擬
A 、 A B C D
B 、    
C 、、 
D 、、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6 18
初中中國語文 中二試卷(12) 閱讀能力考核

14 判斷以下各題的陳述,選出正確答案;每題限選一個答案,多選者 0 分。
(4 分)【整合】
無從
正確 錯誤
判斷
  
(1) 孔子勸告子貢工作須勤懇。 
  
(2) 子貢平日處事有欠謹慎。 

15 孔子認為擔任官職和面對財貨,應謹守哪兩個原則?(2 分)【整合】
(1) 擔任官職: 公 平

(2) 面對財貨: 廉 潔

16 孔子勸誡子貢不要做以下哪些事情?(2 分)【整合】
 奪取別人的功勞。
 歪曲、破壞法律。
 私下規勸別人。
 揭露別人的缺點。
A 只有、 A B C D
B 只有、、    
C 只有、、 
D 、、、

-試卷完-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6 19
初中中國語文 中二試卷(12) 閱讀能力考核

啟思出版社
初中中國語文

中二試卷(12)

閱讀能力考材

考生須知:
(一) 「閱讀能力考材」為本試卷設題的依據。

(二) 為便於設題,「閱讀能力考材」文章或曾經刪改。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6 20
初中中國語文 中二試卷(12) 閱讀能力考核

第一篇
段落
(1) 「習慣成自然」,這句老話很有意思。
(2) 我們走路,為甚麼總是一腳往前,一腳在後,相互交替兩條胳臂跟
着動蕩,保持身體的均衡,不會跌倒在地上?我們說話,為甚麼總是依
照心裏的意思,先一句,後一句,一直連貫下去,把要說的都說明白
(3) 了?
因為我們從小習慣了走路,習慣了說話,而且「成自然」了。甚麼
(4) 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費甚麼心,彷彿本來就是那樣的意思。
走路和說話是我們最需要的兩種基本能力。推廣開來,無論哪一種
能力,要達到了習慣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們有了那種能力。不達到習
慣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強強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們有了那種能力。
(5) 如果連勉勉強強做一做也不幹,當然更說不上我們有了那種能力了。
聽人家說對於樣樣事物要仔細觀察,才能懂得明白,心裏相信這個
(6) 話很有道理。這當兒,我們還不是已經有了觀察的能力。
聽人家說勞動是人人應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資料,一切的文明文
化,都從勞動產生出來的,心裏相信這個話很有道理。這當兒,我們還
(7) 不是已經有了勞動的能力。
聽人家說讀書是充實自己的一個重要法門,書本裏包含着古人今人
的經驗,讀書就是向許多古人今人學習,心裏相信這個話很有道理。這
(8) 當兒,我們還不是已經有了讀書的能力。
聽人家說必須做個好公民,現在是民主的時代,個個公民盡責守
分,才能有個好秩序,成個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裏相信這
(9) 個話很有道理。這當兒,我們還不是已經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10) 這樣說下去是說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舉例。
要有觀察的能力,必須真個用心去觀察。要有勞動的能力,必須真
個動手去勞動。要有讀書的能力,必須真個把書本打開,認認真真去
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須真個把公民應做的一切事認認真真去
做。在相信人家的話很有道理的時候,只是個「知」罷了,「知」比
「不知」似乎好些,但僅僅是「知」,實際上與「不知」並無兩樣。到
了真個去觀察去勞動……的時候,「知」才漸漸化為我們的習慣,習慣
(11) 成自然,才是我們的能力。
通常說某人能力不強,就是某人沒有養成多少習慣的意思。譬如說
張三記憶力不強,就是張三沒有把看見的聽見的一些事物好好記住的習
慣。譬如說李四發表力不強,就是李四沒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說出來
(12) 寫出來的習慣。
習慣養成得愈多,那個人的能力愈強。我們做人做事,需要種種的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6 21
初中中國語文 中二試卷(12) 閱讀能力考核

(13) 能力,所以最要緊的是養成種種的習慣。
養成習慣,換個說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於學校,也不限於讀
書。學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讀書這件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
們在學校裏受教育,目的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我們離開了學校,仍
然要從種種方面受教育,並且要自我教育,目的還是在養成習慣,增強
能力。習慣越自然愈好,能力愈增強愈好,孔子一生「學而不厭」,就
因為他看透了這個道理。
葉聖陶《習慣成自然》

第二篇
子貢[1]為信陽宰,將行,辭於孔子。孔子曰:「勤之慎之,奉天子之時,
無奪無伐,無暴無盜。」子貢曰:「賜也,少而事君子,豈以盜為累哉?」孔
子曰:「汝未之詳也,夫以賢代賢,是謂之奪;以不肖代賢,是謂之伐;緩令
急誅,是謂之暴;取善自與,是謂之盜。盜非竊財之謂也。吾聞之,知為吏者,
奉法以利民;不知為吏者,枉法以侵民,此怨之所由也。治官莫若平,臨財莫
如廉。廉、平之守,不可改也。匿人之善,斯謂蔽賢;揚人之惡,斯為小人。
內不相訓,而外相謗,非親睦也。言人之善,若己有之;言人之惡,若己受之,
故君子無所不慎焉。」
《孔子家語.卷六.辯政第十四》(節錄)

【注釋】
[1] 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

—完—
語譯
子貢去做信陽的長官,準備上任了,向孔子辭行。孔子說:「要勤懇,要
謹慎,要依照時令耕作,不要掠奪,不要破壞,不要殘暴,不要盜竊。」子貢
說:「我從小就在跟隨先生學習,難道犯過盜竊的過失嗎?」孔子說:「你沒
聽懂我的意思啊!用賢能的人去取代賢能的人,這就是掠奪的行為。用不賢的
人去取代賢能的人,這就是破壞的行為。未妥立法令卻嚴行刑罰,這就是殘暴
的行為。把好的政績都歸功於自己,這就是盜竊的行為。盜,不是一般所謂的
盜竊財物。我聽說,懂得做官的,會遵循法令行事,使百姓得到好處;不懂做
官的,會歪曲、破壞法令行事,使百姓利益受損,這是怨恨產生的根源啊!擔
任官職,沒有比處事公平更重要;面對財貨,沒有比廉潔更重要。清廉和公平
的操守,是不可以改變的。隱藏別人的優點,這就是埋沒人才。揭露別人的缺
點,這就是卑劣的行為。不在私下互相規勸,卻在公開互相批評,便不能相親
和睦地相處。稱讚人家的優點,就像自己也有相同的優點一樣高興;批評人家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6 22
初中中國語文 中二試卷(12) 閱讀能力考核

的缺點,就像自己也有相同的缺點一樣難過。所以有道德修養的人,沒有一個
地方不戒慎恐懼啊!」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6 2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