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第 36 卷第 10 期 Vol.36 No.

10 工 程 力 学
2019 年 10 月 Oct. 2019 ENGINEERING MECHANICS 144

文章编号:1000-4750(2019)10-0144-08

损伤可控的含减震外挂墙板
RC 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蒋 庆,王瀚钦,冯玉龙,种 迅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安徽,合肥 230009)

摘 要:预制混凝土外挂墙板作为一种高性能外围护构件在装配式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为利用外挂墙板与主体
结构之间的相对变形,提出在外挂墙板上部和下部分别采用钢筋线连接和 U 型耗能器(USD)的连接方式,形成含
减震外挂墙板 RC 框架(F-USD)结构;进一步,在结构中加入摇摆墙,形成损伤可控的 F-USD 结构(F-USDRW)。
基于校准的数值模型,进行了动力时程分析,对比了外挂墙板 RC 框架、F-USD 和 F-USDRW 罕遇地震下 USD
耗能和结构响应。结果表明:提出的含 USD 外挂墙板可以实现减震目标;在 F-USD 中,各层 USD 耗能分布不
均匀,某些楼层 USD 甚至不屈服;在 F-USDRW 中,摇摆墙可以有效地控制结构层间剪力和位移分布,各层 USD
均能够进入塑性阶段,提高了耗能的效率和能力,更有效地降低了结构位移响应和残余变形。
关键词:外挂墙板;U 型耗能器;摇摆墙;动力时程分析;抗震性能
中图分类号:TU352.1 文献标志码:A doi: 10.6052/j.issn.1000-4750.2018.10.0549

SEISMIC PERFORMANCE ANALYSES OF A DAMAGE-CONTROLLING


RC FRAME WITH DAMPING CLADDING PANELS

JIANG Qing , WANG Han-qin , FENG Yu-long , CHONG Xun


(School of Civil and Hydraulic Engineering,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Anhui 23009, China)

Abstract: As a high-performance envelope component, precast concrete cladding panels are widely used in
assembled buildings. To use the relative deformation between the cladding panels and the main structure, the steel
bar and U-shaped damper (USD) connection methods are adopted at the top and the bottom of the cladding panels
respectively to form an RC frame with damping cladding panels (F-USD). Furthermore, a damage-controlling RC
frame with damping cladding panels (F-USDRW) is proposed through setting rocking walls in the F-USD. Based
on a calibrated numerical model, a series of dynamic time-history analyses are performed to compare the USD
energy dissipation with the structural responses of the frame, F-USD and F-USDRW under major earthquak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cladding panels can achieve a damping target. In the F-USD, the USDs among
stories occur with an uneven distribut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the USDs at certain stories even do not
yield. In the F-USDRW, the rocking wall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distribution of inter-story shear and
displacement, and the USDs at all stories can enter the plastic stage; thus, the energy consumption efficiency is
improved and the structural displacement responses and the residual deformations are more effectively reduced.
Key words: cladding panel; U-shaped damper; rocking wall; dynamic time-history analysis; seismic performance
———————————————
收稿日期:2018-10-18;修改日期:2019-03-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778201,51878233);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2018M630706)
通讯作者:冯玉龙(1990―),男,安徽滁州人,讲师,博士,从事结构工程和工程抗震研究(E-mail: feng_yulong@126.com).
作者简介:蒋 庆(1984―),男,安徽蚌埠人,副教授,博士,从事结构工程和工程抗震研究(E-mail: ahhfjq@163.com);
王瀚钦(1994―),男,安徽合肥人,硕士生,从事结构工程和工程抗震研究(E-mail: wanghq@mail.hfut.edu.cn);
种 迅(1978―),女,河北辛集人,教授,博士,从事结构工程和工程抗震研究(E-mail: chongxun_sun@163.com).
工 程 力 学 145

预制混凝土外挂墙板起源至今已有 50 多年的 1 损伤可控的含减震外挂墙板 RC


历史,由于其具有优越的保温、耐久等性能,且满 框架结构
足工业化生产的要求,从而被广泛用于各类装配式
如图 1 所示,
在损伤可控的含减震外挂墙板 RC
建筑结构中[1
-2]
。混凝土外挂墙板通常采用装配手
框架结构中,外挂墙板与主体框架的框架梁相连,
段在平面外连接[3
-4]
,连接形式分为刚性连接及柔
其上部与框架梁刚性连接,下部通过 U 型耗能器
性连接。国外常用的连接形式为四点柔性连接,即
(U-shaped damper,USD)与框架梁相接并在结构中
两个承重连接点及两个侧向连接点,在地震作用下
部 x 向及 y 向各附加一定数量的摇摆墙(rocking
外挂墙板的以滑动变形或摇摆变形的形式,以适应
wall,RW);USD 采用 Q235 钢材。图 1 所示体系
主体结构的变形,减小外挂墙板与主体结构之间的
通过 USD 将外挂墙板与结构相连,此时外挂墙板
相互作用[5]。目前我国常用的方式是通过顶部钢筋
不再是非结构构件,而是 USD 的支承构件,与 USD
与上层梁板线连接,底部设置限位装置。在这些连
一同形成减震单元;将地震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层间
接形式中,外挂墙板与结构主体之间均存在相对错
变形传递至 USD,利用 USD 的塑性变形耗散地震
动。将外挂墙板与主体结构间存在相互变形的位置
能量,减小结构损伤。摇摆墙的加入可以使结构层
作为预期耗能部位并布置位移型耗能器,可以有效
间变形均匀,增大结构上部的层间变形。USD 的变
提高此类结构抗震性能。
形源自于框架的层间变形,当各层层间变形均匀
布置于结构中的位移型金属耗能器可以通过
时,各层的 USD 均发挥一定的耗能能力;起到协
耗能器自身的变形耗散地震能量,减小主体结构损
调层间变形及层间耗能的双重效果。USD 与摇摆墙
伤。1972 年 Kelly 等[6]将金属屈服型阻尼器独立置
的共同作用实现损伤大小及损伤位置可控。
于结构中,使其先于结构发生屈服并消耗地震能
量,保护主体结构。有学者将 O 型或 U 型耗能器
置于预制预应力剪力墙结构的竖缝中,研究结果表
明,耗能器可以有效地耗散地震能量,同时提高结
构的抗弯承载力[7
-8]
。国内学者也开展了对位移型
耗能器耗能能力的研究[9]。已有部分学者利用外挂
墙板与结构主体之间的相对变形,在其中设置各种
类型的耗能装置,形成耗能节点。例如:Cohen 等[10]
对外挂墙板四周的耗能连接进行分类,并对其设计
方法进行简单研究。Pinelli 等[11]利用软钢钢板及椭
圆形软钢耗能器将预制墙板上下部与结构主体相
连,试验及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此耗能连接形式
耗能性能稳定。于敬海等[12]在采用四点连接的外挂
墙板的侧向连接点处设置摩擦滑移连接件,研究结 图 1 损伤可控的含减震外挂墙板 RC 框架结构
果表明摩擦滑移连接件能够有效地耗散地震能量, Fig.1 Damage-controlling RC frame with damping cladding
减小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变形。 panels

为了有效利用外挂墙板与主体结构之间的相 2 对比模型及其数值模型
对错动。在外挂墙板下部与主体结构之间设置若干
2.1 对比模型
U 型耗能器,同时为控制结构的变形模式[13−15],在
以文献[15]中的 RC 框架结构为基准模型,模
结构中部加入摇摆墙,形成损伤可控的含减震外挂
型结构为 VIII 度设防第一组 II 类场地。设计基本地
墙板 RC 框架结构。对比分析了含外挂墙板 RC 框
震加速度为 0.20 g。结构纵向为四跨,横向为三跨,
架结构、含减震外挂墙板 RC 框架结构以及损伤可
共 8 层,总高 29.5 m。结构梁柱截面尺寸及配筋信
控的含减震外挂墙板 RC 框架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
息见文献[15]。分析时仅考虑 y 向地震作用,故对
U 型耗能器的耗能分布、结构层间位移、剪力响应
比模型只考虑增设 y 向摇摆墙和外挂墙板。在图 2(a)
和残余变形。
146 工 程 力 学

的基础上,y 方向增加了 2 榀构造相同的外挂墙板, 造见图 3(a)。进一步,在 y 方向增设 4 片摇摆墙,


由于结构 y 向对称,故以结构一侧外挂墙板的构造 如图 2(d)所示,摇摆墙横截面尺寸由文献[15]确定
变化来表示对比模型的构造差异。图 2(b)为其中一 取 3600 mm×150 mm。三种对比模型分别为含外挂
榀的构造示意图,外挂墙板底部采用限位装置连 墙板的 RC 框架结构(F)、含减震外挂墙板 RC 框架
接。图 2(c)是在图 2(b)的基础上,每层外挂墙板底 结构(F-USD)以及损伤可控的含减震外挂墙板 RC
部增设 4 个 USD 并去除限位装置,USD 尺寸及构 框架结构(F-USDRW),如图 2 所示。
外墙板
框架梁

7.5
7.5
7.5 y 7.5
3 7.5
7.5 x

(a) 基准模型 /m (b) F 中外挂墙板构造


外墙板 USD 外墙板 USD
框架梁 框架梁 摇摆墙

(c) F-USD 中外挂墙板构造 (d) F-USDRW 中外挂墙板及摇摆墙构造


图 2 三种对比模型
Fig.2 Three kinds of models
工 程 力 学 147

2.2 U 型耗能器模型校准 R0 = 20、CR1 = 0.925、CR2 = 0.15、a1 = 0.25、a2 = 5、


本文采用 OpenSees 数值模拟软件对结构进行 a3 = 0.25、a4 = 5。模拟所得力-位移关系与试验对比
非线性分析。模型中 U 型耗能器参数的定义基于试 如图 3(c)所示,由图 3(c)可看出,模拟结果与试验
验所得力-位移曲线。USD 试验模型设计及加载装 结果基本吻合,这表明 USD 模型参数设置合理。
置如图 3(a)所示,加载制度如图 3(b)所示,各阶段 2.3 结构数值模型
加载位移分别为 3 mm、7 mm、14 mm、28 mm、 OpenSees 数值模型中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柱及
42 mm、60 mm;前面 5 级各级均循环 3 圈,最后 摇摆墙构件使用基于柔度法的纤维单元,混凝土材
一级循环 18 圈左右,以评估 USD 的疲劳性能。 料采用 Concrete01 模型,钢筋材料选用 Steel02。楼
[16]
OpenSees 中 USD 材料本构采用 Steel02 模型 ,选 板以及外挂墙板采用 ShellMITC4 单元模拟,材料
用 ZeroLength 单元进行模拟,参数定义如下:屈服 采用弹性模型,F 模型中外挂墙板底部采用刚度为
力 Fy = 11.97 kN,初始刚度 E = 3.99 kN/mm;控制 0 的 ZeroLength 单元连接以模拟限位装置;F-USD
材料由弹性段过渡到非线性阶段的参数取值如下: 及 F-USDRW 模型中外挂墙板底部采用 USD 连接。
模型质量以集中质量的形式加在各层节点上,非线
性时程分析时采用固有阻尼比为 0.05 的瑞雷阻尼,
非线性时程分析时地震波作用于结构 y 向,所有的
非线性分析均考虑重力二阶效应。
F-USD 及 F-USDRW 模型中每块外挂墙板下均
附加 4 个 USD,为建模及后期处理方便,采用并联
的思想,将两个 USD 整合为一个,即 KUSD = KUSD1+
KUSD2,如图 4 所示。对结构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
分析采用文献[17]推荐的 22 条地震波。图 5 为 22
条地震波的加速度反应谱与中国规范(GB 50011―
2010)[18]规定的设计地震波加速度反应谱对比。
 
表 1 模型基本周期
(a) USD 模型设计及加载装置
Table 1 Periods of all models
循环18次
60 模型 文献[15] 基准模型 F F-USD F-USDRW
40 基本周期/s 1.16 1.087 1.037 0.853 0.835
20
0
-20
-40
-60
10 20 30 40 50
加载步
图 4 USD 简化模型
(b) 试验加载制度
30 Fig.4 Simplified model of USD

20

10

-10

-20 试验结果
模拟结果
-30
-60 -40 -20 0 20 40 60
位移/mm
(c) 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对比 图 5 设计加速度反应谱与实际地震波加速度反应谱对比
图 3 USD 有限元模型校准 Fig.5 Comparison between the design spectrum and
Fig.3 Calibration of the USD finite element model spectrums of actual waves
148 工 程 力 学

3 U 型耗能器耗能分析 力比 F-USD 的稍弱,但其余各层的 USD 滞回曲线


相比之下更为饱满,耗能能力更强;尤其在 6 层~8
3.1 各层 U 型耗能器的滞回响应
层,F-USD 中的 USD 基本无法进入塑性耗能阶段,
为研究方便,对 F-USD 及 F-USDRW 结构分别
但 F-USDRW 中的 USD 依然能够发挥出一定的耗
取各层同一位置处的 USD 进行滞回性能研究。图 6
能能力。表明摇摆墙的加入,可以使结构各层中的
为 F-USD 在第 9 条地震波下各层 USD 的滞回曲线,
USD 均进入塑性耗能阶段,避免性能浪费。
由图 6 可以看出,布置于第 1 层、2 层处的 USD 滞
3.2 延性系数
回曲线饱满,能充分发挥 USD 滞回耗能的能力;
由于对比模型各层 USD 的规格均相同,故以
相比之下,第 3 层~5 层 USD 的滞回曲线饱满程度较
延性系数 μ 来衡量各层 USD 进入塑性的程度,从
差,耗能能力有限。由图 6(f)~图 6(h)可知位于 6 层~
而反应各层耗能器耗散地震能量的差异;当  > 1 时
8 层的 USD 基本处于弹性阶段,并未进入塑性耗能
说明 USD 进入塑性阶段,  ≤ 1 时 USD 处于弹性
阶段。从而说明 F-USD 各层 U 型耗能器耗散的地
阶段。延性系数计算公式为:μ=Um/Uy。其中 Um
震力不同,导致 F-USD 与 F 相比,层间位移不均
为 USD 的最大位移,Uy 为 USD 的屈服位移。图 8
匀程度加深。图 7 为 F-USDRW 在第 9 条地震波下
为 22 条地震波下各层 USD 延性系数的分布情况,
各层 USD 的滞回曲线,对比图 6 可以看出,
由图 8 可看出,F-USD 中耗能器的延性系数均值在
F-USDRW 布置在第 1 层、第 2 层的 USD 的耗能能
第 2 层达到最大,说明该层中的 USD 耗能最多;
第 3 层~8 层中延性系数逐层减小,其中第 6 层~8
层中的延性系数均小于 1,说明该层中的 USD 处于
弹性。F-USDRW 同样于第 2 层延性系数均值最大,
第 3 层~8 层逐层减小,但第 6 层~8 层的延性系数
(a) 1 层 (b) 2 层 (c) 3 层 (d) 4 层 位于 8 左右,表明其发挥了一定的耗能能力。分析
结果与图 6 及图 7 中 USD 的滞回响应相对应。定
义离散系数 α 用于评价对比模型各层 USD 耗能不
均匀的程度,离散系数计算公式见下式:
  i ave , i=1~8 (1)
式中:μi 为对比模型各层 USD 的延性系数;μave
(e) 5 层 (f) 6 层 (g) 7 层 (h) 8 层
为对比模型延性系数的均值,计算公式见下式:
图 6 F-USD 在第 9 条地震波下各层 USD 的滞回曲线
ave  ( 1 +2 +…+8 ) / 8 (2)
Fig.6 Hysteresis responses of USDs at different stories of
30
F-USD (NO.9) F-USD实际值
F-USDRW实际值
25 F-USD平均值
F-USDRW平均值
20
延性系数

15

10
(a) 1 层 (b) 2 层 (c) 3 层 (d) 4 层
5

0
1 2 3 4 5 6 7 8
楼层
图 8 22 条地震波下各层 USD 的延性系数
Fig.8 Ductility factors of USDs at different stories under 22
seismic waves
(e) 5 层 (f) 6 层 (g) 7 层 (h) 8 层
离散系数越接近 1,表明模型各层 USD 耗能差
图 7 F-USDRW 在第 9 条地震波下各层 USD 的滞回曲线
Fig.7 Hysteresis responses of USDs at different stories of 异越小。图 9 为 F-USD 及 F-USDRW 在 22 条地震
F-USDRW (NO.9) 波下 USD 耗能离散系数的分布图,由图 9 可以看
工 程 力 学 149

出,F-USD 的离散系数位于 0~3.5,而 F-USDRW


的离散系数位于 0.5~1.5,说明 F-USDRW 结构各层
的 USD 耗能差异较小,表明摇摆墙的加入可以使
得结构各层的 USD 能均匀地耗散地震能量。

图 10 22 条地震波下 USD 总耗能对比


Fig.10 Comparison of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of USDs
under 22 seismic waves

图9 22 条地震波下 USD 耗能的离散系数


Fig.9 Dispersion coefficients of USD energy consumption
under 22 seismic waves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 USD 需要通过塑
性变形来耗能,但 U 型耗能器的变形来自于框架的
层间位移。由图 12(d)可以看出,F-USD 结构在第 1
层、第 2 层的变形较大而其他各层的变形较小,从
而位于这两层的耗能器能充分发挥作用,而其余各
层的耗能器由于层间变形较小,导致其无法进入塑
性或塑性变形较小,影响其耗能能力的发挥。但
(a) F-USD
F-USDRW 中由于摇摆墙的加入使得层间变形均 1500
1层 2层
匀,各层均有较大且均匀的层间变形,从而使得各 3层 4层
5层 6层
层的 USD 均可进入塑性耗能阶段。 7层 8层
3.3 累积耗能 1000
图 10 为各条地震波下分析模型中 USD 总耗能
对比,虽然 F-USDRW 在第 1 层、2 层处 USD 的
耗能能力比 F-USD 稍弱,但 F-USDRW 结构中第 500 0 10

6 层~8 层的 USD 进入耗能阶段,使得 F-USDRW


结构中 USD 的总耗能优于 F-USD 结构,提高幅度
约为 30%。 0
0 10 20 30 40 50
图 11 为分析模型在第 9 条地震波下各层 USD 时间/s

的耗能时程曲线,由图 11 可以看出,两种结构各 (b) F-USDRW


层 USD 的耗能离散情况与图 8 及图 9 的分析结果 图 11 第 9 条地震波下各层 USD 的耗能时程曲线
相同;同时还可以看出,F-USD 各层耗能器开始耗 Fig.11 Time-history responses of USD energy dissipation at
different stories (NO.9)
能的时间点存在较大的差异,但 F-USDRW 各层开
始耗能的时间点大致相同。结合图 8 及图 9 分析结 4 结构地震响应分析
果可知,摇摆墙的加入不仅可以使结构各层的 USD
4.1 位移响应
均匀的耗散地震能量,还可以使各层耗能器在大致
3 个对比模型分别为含外挂墙板 RC 框架结构
相 同 的 时 间点 进 入 塑 性耗 能 阶 段 ,提 高 了 耗 能
(F)、含减震外挂墙板 RC 框架结构(F-USD)和损伤
效率。
150 工 程 力 学

可控的含减震外挂墙板 RC 框架结构(F-USDRW)。 移角分布均匀,并未出现明显的层间位移角突变,


在罕遇地震下的位移响应如图 12 所示,图 12(a)~ 且在各条地震波下的层间位移角均远小于文献[18]
图 12(d)分别为 F、F-USD 及 F-USDRW 在罕遇地震 允许的层间位移角限值(2%),表明该结构中 USD
下的层间位移角分布曲线。由图 12(a)及图 12(b)可 及摇摆墙能够共同发挥作用减小并协调结构的层
以看出,F 及 F-USD 在地震荷载作用下于结构第二 间变形。图 12(f)为三个对比模型在 22 条地震波大
层出现明显的层间位移角突变,说明结构可能存在 震下的层间位移不均匀系数(DCF)分布,由图 12 可
损伤集中现象,且该层层间位移角均值接近文献 看出 F-USDRW 在各条地震波下的 DCF 值均在 1.2
[18]允许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2%),表明结构 左右,表明该结构层间变形均匀,无薄弱层;相比
在罕遇地震下可能产生薄弱层破坏模式;对比图 于 F,F-USD 结构在 USD 加入后,由于各层耗能
12(a)及图 12(b)、图 12(d)~图 12(e)可知:F-USD 在 器耗能离散程度较大导致层间位移分布的不均匀
罕遇地震下的层间位移角及顶点位移较 F 而言明显 性加深,DCF 值明显增大。
减小,说明 USD 在结构经受地震荷载时可发挥一 4.2 层间剪力
定的耗能作用,减小结构的层间变形。对比图 12(b) 对比模型在 22 条地震波下的框架层间剪力平
和图 12(c),F-USDRW 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层间位 均值分布如图 13 所示;对比 F 与 F-USD 的剪力分
8
实际值 8
实际值
布看出,F-USD 结构的层剪力明显小于 F 结构,表
7 平均值 7
6
平均值 明 USD 能够发挥耗能能力,减小框架的层间剪力;
6
5 5 但层剪力分布不均现象依旧存在。对于 F-USDRW
4 4 而言,摇摆墙的加入迫使各层的层间位移及 USD
3 3
耗能趋于一致,故层间剪力分布均匀。
2 2
1 1
0 0
0 1 2 3 4 5 6 7 0 2 4 6
层间位移角/(%) 层间位移角/(%)

(a) F 层间位移角 (b) F-USD 层间位移角


楼层

楼层

图 13 剪力分布图
Fig.13 Shear force distributions
4.3 残余变形
(c) F-USDRW 层间位移角 (d) 层间位移角均值对比
图 14(a)~图 14(c)分别为 F、
F-USD 和 F-USDRW
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残余层间位移角分布。由图 14
可以看出 F 的残余层间位移角在第 2 层处最大,均
地震波

地震波

值 的 最 大 值 为 0.143% , 相 比 之 下 , F-USD 及
F-USDRW 的最大值分别为 0.078%和 0.021%;相比
F,其余两种结构分别降低了 45.5%及 85.3%。说明
USD 的加入能有效地减小结构的残余变形,摇摆墙
的加入使得 USD 的减小结构残余变形的能力显著
增强。由图 14(c)可以看出,F-USDRW 的残余变形
(e) 顶点位移 (f) DCF 对比
沿结构各层分布均匀,说明摇摆墙不仅可以使结构
图 12 罕遇地震下的位移响应对比
Fig.12 Comparison of displacement responses under major 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峰值层间变形分布均匀,同时
earthquakes 也可以使结构的残余层间变形分布均匀。
工 程 力 学 151

Structures, 2008, 30(7): 1831-1841.


[5] GCR Nist 96-681. Literature review on seismic
performance of building cladding systems [R]. USA: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1995.
[6] Kelly J M, Skinner R I, Heine A J. Mechanisms of energy
absorption in special devices for use in earthquake
resistant structures [J]. Bulletin of New Zealand National
Society for Earthquake Engineering, 1972, 5(3): 63-88.
[7] Nigel M J. Preliminary results and construction from the
press five-story precast concrete test building [J]. PCI
(a) F (b) F-USD (c) F-USDRW Journal, 1999, 44(6): 42-67.
[8] Twigden K M, Henry R S. Experimental response and
图 14 罕遇地震下的残余层间位移角对比 design of O-connectors for rocking wall systems [J].
Fig.14 Comparison of residual inter-story drifts under major Structures, 2015, 3(3): 261-271.
earthquakes [9] 邢书涛, 郭迅. 一种新型软钢阻尼器力学性能和减震
效果的研究[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3, 23(6):
5 结论 179-186.
Xing Shutao, Guo Xun. Study on mechanical behavior
利用布置于外挂墙板与主体结构之间 USD 的 and effectiveness of a new type of mild steel damper [J].
耗能能力和摇摆墙控制结构变形的能力,提出了损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2003, 23(6): 179-186. (in Chinese)
伤可控的含减震外挂墙板 RC 框架结构,对结构进
[10] Cohen Julie Mark, Graham H Powell. A design study of
行了抗震性能对比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an energy-dissipating cladding system [J]. Earthquake
(1) OpenSees 软件中采用 Steel02 单元,通过变 Engineering & Structural Dynamics, 1993, 22(7): 617-
632.
化弹性段过渡到非线性阶段的参数能够很好地模 [11] Pinelli J, Moor C, Craig J I, et al. Testing of energy
拟 U 型耗能器的力-位移关系; dissipating cladding connections [J]. Earthquake
Engineering & Structural Dynamics, 1996, 25(2): 129-
(2) 在含 USD 外挂墙板的结构中,USD 可以屈
147.
服耗能并有效地降低结构位移响应,这表明提出的 [12] 于敬海, 丁永君, 李久鹏. 设置耗能外挂墙板结构的
含 USD 外挂墙板可以实现减震目标; 抗震性能[J].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2015, 48(增刊 1): 122-126.
(3) F-USD 结构各层中的 U 型耗能器的耗能离
Yu Jinghai, Ding Yongjun, Li Jiupeng. Seismic behavior
散性较大;位于层间变形较大部位的耗能器,耗能 of structure with energy dissipation external wall panel
充分。位于结构上部,层间变形较小处的耗能器无 [J].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5,48(Suppl 1): 122-126. (in Chinese)
法进入耗能阶段。摇摆墙的加入可以使各层的 USD [13] Housener GW. The behavior of inverted pendulum
均匀地耗散地震能量,并且能够在大致相同的时间 structures during earthquakes [J].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963, 53(2): 403-
点进入耗能阶段,提高耗能效率;
417.
(4) 由于 F-USD 结构中各层 USD 耗能分布不 [14] Wada A, Qu Z, Motoyui S, et al. Seismic retrofit of
均匀,使结构层间变形分布的不均匀程度加深;摇 existing SRC frames using rocking walls and steel
dampers [J]. Frontiers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摆墙通过协调结构各层 USD 的耗能,使各层的层 Engineering in China, 2011, 5(3): 259-266.
间位移峰值及残余变形变的小且均匀、层间剪力均 [15] 曲哲. 摇摆墙-框架结构抗震损伤机制控制及设计方法
匀分布。 研究[D]. 北京: 清华大学, 2010.
Qu Zhe, Study on seismic damage mechanism control
参考文献: and design of rocking wall-frame structures [D].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2010. (in Chinese)
[1] Losch E D, Hynes P W, Jr R A, et al. State of the art of [16] Dimopoulos A I, Karavasilis T L, Vasdravellis G, et al.
precast/prestressed concrete sandwich wall panels [J]. Seismic design, modelling and assessment of
PCI Journal, 2011, 56(2): 131-176. self-centering steel frames using post-tensioned
[2] 薛伟辰, 王东方. 预制混凝土板、墙体系发展现状[J]. connections with web hourglass shape pins [J]. Bulletin
工业建筑, 2002, 32(12): 57-60.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13, 11(5): 1797-1816.
Xue Weichen, Wang Dongfang. Progress of precast [17] Qu Z, Wada A, Motoyui S, et al. Pin-supported walls for
concrete slab and wall system [J]. Industrial enhancing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building structures
Construction, 2002, 32(12): 57-60. (in Chinese) [J]. Earthquake Engineering & Structural Dynamics,
[3] Crisafulli F J, Restrepo J I. Ductile steel connections for 2012, 41(14): 2075-2091.
seismic resistant precast buildings [J]. Journal of [18] GB 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北京: 中国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03, 7(4): 541-553. 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4] Wilson J L, Robinson A J, Balendra T. Performance of GB 50011―2010,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precast concrete load-bearing panel structures in regions [S]. Beijing: China Building Industry Press, 2010. (in
of low to moderate seismicity [J]. Engineering Chinese)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