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4

(本文出自奇迹课程中文部官方网站 http://www.qjkc.

org/,转载请注明出处)
KW_如果世界并不真实存在,我们何不干脆甭理会世间的义务呢? 2014-02-03
KW_我想带领团体,有什么要注意的? 2014-02-03
KW_请说明为何《奇迹课程》只是引领我们回家的方法之一? 2014-02-03
KW_《奇迹课程》如何帮我们节省时间? 2014-02-04
KW_我还不成熟,能修奇迹吗? 2014-02-04
KW_要先有足够健壮的自我再修奇迹吗? 2014-02-04
KW_谁是这部《课程》的真正作者? 2014-02-04
KW_圣灵对你沒有特殊计划,也不会给你特殊信息 2014-02-05
KW_我伤透了他的心,怎么办? 2014-02-04
KW_渴望亲密关系有什么不对吗,不好吗? 2014-02-05
KW_宽恕是观看等待不判断 2014-02-05
KW_关于个人意见的表达 2014-02-05
KW_“否认”有沒有正面的意义 2014-02-05
KW_爱恨都不行,我该怎么宽恕? 2014-02-05
KW_《奇迹课程》是怎么谈“业力”的呢? 2014-02-05
KW_我们的新年志向——以同等心对待一切(5/5) 2014-02-06
KW_我们的新年志向——以同等心对待一切(4/5) 2014-02-06
KW_我们的新年志向——以同等心对待一切(3/5) 2014-02-06
KW_我们的新年志向——以同等心对待一切(2/5) 2014-02-06
KW_我们的新年志向——以同等心对待一切(1/5) 2014-02-06
KW_《课程》是如何看待感觉的? 2014-02-06
KW_何谓幽默?它和喜乐有关吗?或者只是幻相的一部分? 2014-02-06
KW_特殊之爱与真爱的差异 2014-02-06
KW_不伤害任何人 2014-02-06
KW_何以认为传递此《课程》的声音就是耶稣呢? 2014-02-06
KW-有人因为修“奇迹”而开悟了吗? 2014-02-06
Ken 访谈录(7) 2014-02-10
Ken 访谈录(6) 2014-02-10

Ken 访谈录(5) 2014-02-10


Ken 访谈录(4) 2014-02-10
Ken 访谈录(3) 2014-02-10
Ken 访谈录(2) 2014-02-09
Ken 访谈录(1) 2014-02-09
KW_有必要年复一年地操练《学员练习手册》吗? 2014-02-09
KW_更年期也跟內疚脫不了关系吗? 2014-02-11
KW_性可以是神圣的吗? 2014-02-12
KW_活出奇迹课程的精神 2014-02-12
KW_有人一年內就达到神圣一刻吗? 2014-02-15
KW_真正的快感 2014-02-15
KW_每个剧本都需要宽恕一次吗? 2014-02-15
KW_睡梦有何特別价值吗? 2014-02-15
GW&KW-《奇迹课程》有没有一套伦理道德的规范或标准? 2014-02-16
KW_善待小人物﹝下﹞ 2014-02-17
KW_善待小人物﹝中﹞ 2014-02-17
KW_善待小人物﹝上﹞ 2014-02-16
KW_能否比较《奇迹课程》和其他著作的异同处? 2014-02-19
KW_在处理情绪上,奇迹课程有沒有提供任何协助? 2014-02-19
KW_如何能解脱“嫉妒”的束缚? 2014-02-19
KW_修行需要换工作吗? 2014-02-18
KW_第一课的操练方式 2014-02-18
KW_爱的流露全是至高无上的? 2014-02-19
KW_“聆听”圣灵是什么意思? 2014-02-19

KW_瘾头与嗜好 2014-03-09
KW_性欲与内疚 2014-03-11
终极问题 (2) 已经回归一体的耶稣与圣灵怎么记得梦境里的一切? 2014-03-09
终极问题 (1) 好端端地怎会冒出个小我来? 2014-03-11

KW_如果世界并不真实存在,我们何不干脆甭理会世间的义务呢?
问:

我能理解当初我们基于错误的判断而打造出一个外在的世界,并使它看起来真实无比。
此外,《奇迹课程》也提到,每当问题发生时,我们不要着眼在问题的本身,这会使问题
显得“更加真实”。反之,我们应当向内看,这有点像是说,如果世间的事(包括责任义
务)都不是真实存在的,那么我们可以尽管“不理它”或是“放下它”(交给老天)。也
就是说,我们尽可不理税金、帐单、甚至整个世界,因为这些都不是真的。但是耶稣在
《课程》中也教导过,或至少提到过,如何不带评判地观看外在及内在的世界(因为并没
有什么好评判的)。我对这些观念有点疑惑,所以请您不吝指导,帮我解疑破惑。

答:

《奇迹课程》是编排成课程形式的一个灵修途径,在这样的宗旨及内涵下,世间及我们
生活中的所有境遇,都成为我们学习和应用《课程》理论的教室。因此,生活中的每件事
对我们的学习都非常重要,《课程》没有要我们“不理它”,而是要我们检视、重新诠释
并转化这些事的意义。

虽然就真理的角度来说,世界只是一个幻相(W.155.2:1),但对于“觉得自己与上主分离
的人(包括我们大部分的人)”而言,世界却是非常的真实。若要应用《课程》的理论于日常
生活中,我们切莫混淆了《课程》所教导的层次。《课程》从未要我们停止身体在这世间
所做的任何事,这并不是一部指导行为的课程,而是训练起心动念的课程。《奇迹课程》
只谈论心灵,也只关心心灵的内涵。我们把错误弄假成真的原因,并不是由于活在世间处
理所遭遇的问题,而是因为我们相信“是眼前的问题造成我们的不安和烦恼,并且影响到
我们的真实自我”,正是这样的信念让我们在“觉知”的层次把错误弄假成真,但是在真
理的层次并没有任何改变。

《课程》要我们往内看,并非要我们忽视或不理会在这世间所看到的问题,事实上,它
要我们正视自己所打造的世界。“不愿正视幻相的人,必然受制于幻相;因为‘不愿面
对’本身即是对幻相的一种保护。你无需逃避幻相,因它伤害不了你。……我们会在‘小
我的运作模式’这一课深入一段时间,只因你已将它弄假成真了,若想超越过去,不能不
先正视它的存在。让我们静静地一起化解这一错误,方能越过错误而一睹真
相。”(T.11.V.1:1,2,5,6; 斜体字是 Ken 所强调的) 因此,学习应用《课程》之教导的第一步,
就是从“正视我们在世间所制造的问题”开始,并且用正常的方法来处理这些问题(也就
是照常缴税和付帐),同时也学着看出我们所制造的问题只不过是为了掩盖“真正问题”的
烟雾弹,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心里头选择把“分裂的念头”当真。《课程》所谓的“往内
看”,就是认清小我指派给世间问题的目的(掩盖真正的问题)。由于我们相信这个必须缴
付帐款和税金的世界是真实的,我们必定会对此事实有所评判,这正是我们需要看清的地
方,因为这些评判透露出“我们潜意识里相信自己是‘匮乏的’及‘受害的’”之念头,
此乃“往内看”的必经过程。这个世界以及我们对它的感受,会让我们看到自己内心所怀
抱的“不可告人的秘密”(T.22.VI.9:5)。如果我们无法觉察到这些念头,就无法驱逐它们。

同样的,否定身体的存在甚至进而忽视活在世间的条件,并无法化解我们对身体的信念。
不付帐单或不缴税金必定会导致其他的问题蜂拥而至,处境更糟糕只会强化小我的烟雾弹
对疗愈没有帮助。 唯有当我们认清了“真正”的问题(也就是内心相信分裂是真的)之时
我们才能够在内心转向圣灵寻求“真正的”解决之道,亦即透过宽恕来化解分裂信念。一
旦做到这一点,我们才算是准备好相信世界及其所有的“问题”都不是真的,并且跨越世
界而迈向真理。

KW_我想带领团体,有什么要注意的?
问:

我已经读奇迹好几年了,我想运用我在心理学上的专业,为有志活出奇迹精神的学员开
办工作坊或支持团体,帮助他们看清自己对别人的投射,并透过团体的力量学习向圣灵求
助。我想问的是,这样的团体是否符合奇迹的精神?能否请你提供一些建议或观点。我知
道,无论我教什么,都是我自己需要学习的。

答:

最重要的是,《奇迹课程》没有任何行为方面的准则,也从不谈“你该怎麽做?”耶稣
提醒我们,他的课程是一门着眼于心灵的“因”的课程,而非谈身体和行为的“果”的课
程 (T.21.VII.7:8)。因此,我们唯一的任务是请他教我们移除小我的障碍,帮助我们真正敞开
心胸接受指引;无论做或不做什么,都能找到真心爱护并照顾所有人的途径。以下这段话
正是《奇迹课程》的精髓所在:“你在人间的功课并不是寻求爱,而是找出你为了抵制爱
而在心内打造出来的所有障碍。凡是真实之物都不用你去找,只有虚幻不实之物才有待寻
觅。”(T.16.IV.6:1,2) 因此,在厘清你该不该依照你的想法带领团体之前,请将你的小我会
想获得什么回报(期待)带到圣灵面前,只要你有把握小我心态不至插手,就单纯地跟随
圣灵的指引吧。

另一个要提醒的重点是,任何团体都难免有一种倾向,尤其是你所想的这种团体,可
能反而让学员对《课程》所要求的“将小我带到圣灵跟前”的过程浅尝即止,或干脆将此
重任交由团体代为完成,而回避在此一过程中,本身所必须扎实下的苦功。最好的情况下
团体确实能给我们加把劲,走上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过程;最差的情况下,有个团体可以
依赖,让学员轻忽了心灵改变选择、修正错误知见的能力,更别说还可能强化小我的特殊
性了。祝你好运!

KW_请说明为何《奇迹课程》只是引领我们回家的方法之一?
问:

《奇迹课程》说它只是引领我们回家的众多方法之一,但就我所知,出离梦境是回
家的唯一途径。然而,除了《奇迹课程》外,其他法门并没有提到世界只是一场梦,也没
解释我们怎样来到人间、小我的思想体系、与生命源头分裂的罪咎,以及身体并不存在,
芸芸众生都是我的一部分,外面没有别人等观念,那么,除了《课程》之外,真有其他方
法能够让我们找到平安而回家吗? 我认为形上理念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只有《奇迹课程》
能引领我们回家。您可以解释一下《课程》所说的其他法门是指什么吗 ? 我们若不了解自
己的行为和背后的心理动力也能够回家吗? 我觉得这部课程之所以会出现,就是因为其他
法门未曾提供这些观念来唤醒我们。

答:

你说得没错,《奇迹课程》的形上理念及心理学说自成一格,且因为你信服《课
程》,所以难免会有“它是唯一的返乡之路”的感觉。但是,大多数不同法门的追随者也
会说同样的话,历史的殷鉴不远,这种“我法独尊”的宣称所引发的行为往往是非常无情
的。其实,我们会坚信自己所遵循的法门是“唯一的道路”,是因为我们混淆了“形式”
与“内涵”。

就灵修法门而言,“内涵”的意思相当于“目的”或“目标”,而“形式”则是到
达目标的“方法”。《课程》教导我们神圣的一刻,神圣关系及圣灵的教诲,“不过是把
你的恐怖噩梦转化为幸福美梦的方便法门而已;而美梦又会让你比较容易悟入真知之
境。”(T.18.V.1:4) 。这句话可谓一语道出了《课程》的目标,也就是帮助我们“转变心
念”,不再着眼于自己想象出来的罪咎(在《课程》中以小我为象征),转而忆起上主涵容
一切的圣爱(在《课程》中以圣灵为象征)。我们一旦在这场人生大梦中有了这样的转化
则“四处投射罪咎”的习惯就会转变成“处处推恩爱”。至于这样的转化“如何”以及
“何时”能将我们从梦中唤醒,已超乎我们的理解及《课程》的涵盖范围,换句话说,上
主会亲自踏出祂最后的一步。 (T.18.IX.10)

所以,《课程》并不是我们的返乡之路,而是在我们心灵中“创造有利于觉醒的条
件”之工具,好让我们在这样的心境下找到自己的返乡之路。虽说《课程》能将我们导向
真理,但切勿将《课程》的文字、形上理念和心理学与真理本身相混淆。《奇迹课程》也
这么说:“语言只是象征的象征。因此,它离真相有双重之隔。”(M.21.1:9,10)。 因此,
尽管启发《课程》的“爱”是真的,我们仍须明白“《课程》本身仍是幻相的一部分”。

《课程》虽只是幻相的一部分,却能帮助我们觉醒于“超越幻相之上”的境界,因
此很令人赞叹,但这并不表示在这人生大梦中,只有《课程》能帮助我们达到此一目标,
而且也并非每个人都适用。可能对某些人来说,《课程》对“我们为何会来到在这人间,
以及为何会这样生活行事”的解释,根本是无稽之谈,但这并不表示他们就无法觉醒于上
主的圣爱。个人可以藉由研读《奇迹课程》经验到正念心境、也可以在观赏日落、阅读
《圣经》、翻查电话簿中体验到,那怕是身处战地烽火之中也可以,甚至在其他各式各样
的处境中都可能经验到。所以《课程》才说:“世上还有成千上万不同的课程,终将殊途
而同归”(M.1.4:1,2)。耶稣以这样的方式来告诉我们:形式无关紧要,我们赋予形式的
“意义和目的”才是重点。因此,耶稣所说的不同课程(或法门)并不是指其他具体的形
式,他只是以此来声明觉醒的先决条件“并非”取决于任何具体的知识、形式或世界观,
而是一个“单一的决定”,但究竟是“什么”机缘促使他人作出这样的决定,又为何会有
如此的作用,这已经是超出我们的理解范围,且不劳我们操心。

我们若能铭记以下这段话,就能够了解刚才所探讨的观念:“任何人只要决心成为
上主之师,他就是。他只需具备一项资格,就是:他在某时某地,以某种形式下定决心,
要把别人的福祉与自己的福祉视为同一回事。”(M.1.4:1,2)

KW_《奇迹课程》如何帮我们节省时间?
问:

在《教师指南》中有一段话说到:“世上还有成千上万不同的课程,终将殊途而同
归。这些课程全都能够帮你节省时间。”(M.1.4:2,3) 但我认为最能节省时间的是《奇迹课
程》,不知这是否是手稿或文法上的错误, 或是我误解了哪部分,《课程》似乎意指所有
其他形式的法门或课程,能否请你说明一下?(若水注:新译文有误,已修正)

答:

你说得没错,《教师指南》的确是说各式各样的普世课程都能节省时间,它之所以
这样说,是因为它这儿是指普世课程的内涵,而非形式,而时间是属于形相的世界。当心
灵决定选择相信千古不易的真理:“分裂从未发生过,上主的唯一圣子乃纯洁无罪。”时
间的概念在这一刻便消失了,我们就是这样“节省”时间的。

同时,奇迹学员“节省时间”的另一方法,就是不再浪费时间于追寻其他法门,尽
管这些方法也有用,但却不是他们该走的道路,就像《课程》中说的:“如果你还坚持采
用他人推荐的特效方法,漠视这专门为你打造的法门,表示你没有善用我们的课
程。”(T.18.VII.6:5) 当我们练习宽恕时,念头回归心灵的层次,自然不受时间律的操控。

小我充满怨尤的种种知见以及它最擅长的投射伎俩,就摆脱不了时间的限制。圣灵
的知见则超越时间,因为祂的观点必由两个“超时间”之念出发:“分裂从未发生过”以
及“实相也不曾改变过”。因此,我们若学习用祂的慧见来看待世界,便能一笔勾销时间
锁链下的一切经验。这便是《课程》所提供的“捷径”,它根本不采用线性的时间律。只
要心灵一选择圣灵,时间在这一刻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即使引导我们作出这一选择的过
程脱离不了时间)。唯有心灵的选择(内涵层次)才是关键,我们每抵制一次小我,都会节
省许多时间,让我们摆脱时间的限制。

KW_我还不成熟,能修奇迹吗?
问:
我有心理疾病,性格不稳定,我知道这多少是自我(小我)没有发展完全的缘故。
或许是因为没有安全感,我前半辈子四处追寻信仰,那时的我,对世俗完全不感兴趣。可
是现在看来,我是该“回到人间”的。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我想,放掉小我不见得是明智
的选择。但是我又觉得《奇迹课程》说得很有道理,真的很吸引我。最近我收到一封电子
邮件,里头提到《课程》决断的观点并不适合孩子,既然我自己的人格发展在早年就停滞
了,《课程》或许真的不适合我。

答:

《奇迹课程》所引领的学习过程中,放掉小我是最后一步,最主要的功课(特别在
一开始)其实是认清小我,而且切记不需为了小我还存在而痛心疾首。若能如此奉行,
《课程》会是你疗愈过程很大的助力。由你早年逃避自我的描述听得出来,你很想摆脱尘
世,但这是因为把世间当的很真而不得不做出的选择,所谓的超脱反而巩固了小我心态,
一切幻相都是由此而生。现在,若真想学奇迹,从“只是观看小我、观看着它各式各样的
花招,无需恐惧,无需自责”开始练习,会是很好的起点。

我们也要记得,《课程》的教学重点从来不是要我们弃绝一切(包括小我),而是
学习无论我们这辈子把什么给当真了,都还能将其改头换面赋予另一个目的,使原本用于
分别、定罪、忧惧的一切,转为宽恕所用。无论你我活出的“相”有多么不同,背后当家
作主的其实还是同一个小我,直到我们明白如何用眼前这一切为宽恕效命,这局面才会改
变。只要我们还与小我认同,都一样地病入膏肓,没有谁比较好,也没有谁病得比较严重
耶稣这么说过:“疾病属于神智失常的状态,因为所有的疾病都是心病,没有程度之别。
把疾病当真的幻觉之一就是相信疾病有轻重之分,它所构成的威胁也因疾病的种类而有大
小之别。这是一切错误的渊薮;所有的疾病都是一种不得已的妥协,甘愿承受这一点地狱
之苦。”(P.2.IV.8:1,2,3;粗体字是 Ken 要强调的重点)

以你的人生经历来说,你当然宁愿谨慎一点,不要一头热就跳到《课程》宽恕法门
的最后一步,而略过了必经的步骤:学习看着小我,尽管它丑态百出,也不把它当真。
“观看而不判断”是学习接纳自我和他人的必修课程,只因你我的现状就是救赎之路的起
点 (T-9.III.6:4),这才是宽恕的真意。

虽然你将自己过早停滞的人格发展和孩童相提并论,但别忘了,你毕竟已经是成人
了,比起孩子,你更有能力思考现况和方向。当然,你有些部份还没成熟,得比一般人花
更多力气学习应付这世界的种种挑战,但你的自省能力已经足以认清自己是怎么用小我这
一套回避世界的,你也已经知道这种反应模式必须付出怎样的代价。所以,如果现在的你
愿意,是能够做出不同的选择的。

KW_要先有足够健壮的自我再修奇迹吗?
问:

你说过,年轻的孩子必须先有足够健壮的自我(小我)再学奇迹。我已经二十二岁
了,还是觉得自己很弱,要怎样才能变强一些?

答:
我真想跟你说:“年轻人,二十年后再来!”

说真的,《课程》之所以吸引的多半是中年以上的学员,不是没有原因的。大多数
人的前半辈子都在努力培养生存所需的技能,在人间站稳脚跟,唯有了解自己是个怎么样
的人,看清并没有因为那个样子而活得比较幸福,才算是准备好学习这一套“必须自愿反
问内心所珍惜的每一个价值观”的思想体系了 (T-24.in.2:1)。

年轻的孩子要学奇迹最大的问题是,你很难一边建构自我,又同时大刀阔斧地解构
它,这会让你陷入错乱,徒增痛苦与烦恼。

当然,天底下没有百分之百肯定的事,有规则就有例外。只有你自己才知道《奇迹
课程》是不是真的对你有用,只有你自己才明白是不是时机未到。然而,如果你眼前的首
要之务是变强一些、培养自信、充分发展各方面的才能(你这年纪的人,绝大多数都在做
这功课),或许你应该先定下心来探索世界,而不是急着把它抛开。

也就是说,想让自我变得强壮,你要做的就是活出现在的你,搞清楚自己喜欢什么、
讨厌什么,透过同侪的眼光观察自己,发掘自己的长处,一点一点地摸索,你这辈子想活
成怎么样的人。

尽管追寻人间的目标吧,这没有什么好羞愧的。我们虽然在人间奔走,上主、耶稣、
圣灵可是一直在那,哪儿都没去;请记得上主的爱是你我唯一真实的力量,这力量能帮助
我们“不论身在何处或面对何种环境,随时随地都能领受到它”(W.pI.42.2:2)。

KW_谁是这部《课程》的真正作者?
问:

我是《奇迹课程》的新学员,曾经读过几遍《正文》的介绍,我的问题是:这本书真
正的作者究竟是谁?海伦说过是“那声音”传授了《正文》,那么我想请问,作者到底是
“那声音”,抑或圣灵,还是基督?假若“那声音”是上主之声,那么祂跟上主又有何区
别?我疑惑的是,当《正文》以第一人称发言时,是谁在跟我的心灵说话?每当读后深感
启发的时候,我总是因为弄不清楚到底谁是真正的作者,而影响了我对课程的理解与体会。

肯恩:

海伦·舒曼解释过,“那声音”就是耶稣。这在她笔录《课程》时,便已非常肯定了
(见问答 Q110)。因此,《课程》的第一人称确实是耶稣。无论如何,“那声音”不是上
主之声,耶稣也从未说过他是在代上主发言。根据《课程》,上主不会对梦中的我们发言
也无从“听到我们的祈祷”。“那声音”并非来自上主,因为声音本身也是梦境的一部分
“那声音”是真相的倒影,但并非真相。正如《练习手册》所言:“上主永恒如
是。”(W.169.5:4) 祂在实相中所能理解的只是我们的真相,亦即我们是祂唯一的圣子,从
未离开过天堂。

我们必须先理解《课程》中各个象征所代表的意涵,才可能解答您的问题。这些象
征所包括的“人”,有耶稣、圣灵,也包含了形像、文字,甚至《课程》本身,全都属于
“象征符号”。这些表征或符号代表着心灵中,圣子奥体仍旧存有记忆着上主的那一部分
并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倒映出我们的真实身份,以提醒和指引、帮助我们回归上主。因此
我们可以明确的说,《课程》认为圣灵就是“上主之声”,意即:那声音“代上主”发言
一如“上主之声”。很显然地,这是个暗喻,因为上主既是无声的,一如前述所言,祂并
不会对梦中的我们发言。当《课程》邀请我们向耶稣、圣灵,或者上主“发问”时,其实
都是在邀请我们回到正念之中去寻求指引。《课程》用了各种象征和暗喻,因为要我们理
解“我原是心灵”这一真相并不那么容易。在《课程》的智慧中,谨慎并意味深长地运用
了所有我们能够理解的象征。《课程》乃是在我们的层次,以二元的语言引领、教导我们
藉以反映出非二元的真相。就好似暗喻着上主是一个人,祂正聆听并回应着我们的祈祷,
甚至“泪眼珊珊”地渴望着我们的回归。然而所有的暗喻,都是为了让我们明白自己是被
爱的,而绝非小我告诉我们的“我们有罪”、必被定罪。您大可应用任何一种有助于自己
的暗喻或象征。

在我们明白自己确实拥有正念,并且真真切切地看见自己的正念以前,这些形像和
象征对我们都大有助益。届时,我们或许就无需任何象征,也不再需要“发问”了。因为
我们已然接受了“我是灵性,而非身体,并且纯洁无罪”的真相。正念之心会透过我们仁
慈地去回应任何状况。然而,以您目前所遭遇的情况来看,觉察自己在操练时的抗拒是非
常重要的。我们研读和操练《课程》的目标,旨在学习明白我们的确是心灵,并且学会以
另一种眼光看待梦中所发生的一切,进而重作选择。在梦中,我们的行为反应都源自于把
分裂当真的信念,然而圣灵和耶稣在此教导我们的却是“分裂根本从未发生过”。我必须
再次强调,无论我们发问的对象是谁,或者选用了哪一种形像的象征,那都不重要,重要
的是我们已经“发问”了,并且再也不相信小我惯常所说的那一套。

KW_圣灵对你沒有特殊计划,也不会给你特殊信息

时间只是一种把戏,一种巧妙的手法,一个场面浩大的幻相,台上人物来来去去,
好像魔术表演一样。然而,在这人生假相之下,藏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计划 (W-158.4:1-2)。

这一“计划”就是救赎。当你在《课程》中读到这个词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圣灵
在为你规划人生。祂(以及耶稣)只有一个计划,就是教你接纳救赎。仅此而已。祂的计
划无非是修正小我的妄作。

如果有人声称耶稣交给他一项任务,赋予他某种能力,令他完成某种使命。要他写
书、教学、环游世界宣讲《课程》,这种人一定把象征(形式)与源头(内涵)混为一谈
了。他们不知不觉掉进了灵性特殊性的陷阱,一厢情愿地认为耶稣对他们另眼相看,为他
们安排了特殊任务。

如果你“听”到了耶稣或圣灵的声音,暗示你与众不同,不要相信它!如果有人跟
你分享这种“声音”,不要相信他。如果你自己听到了,不要相信这种鬼话!你觉得耶稣
会要你与众不同,让你和他人有所区别吗?他这么做,不就让你变得“特别”了吗?要知
道,这与他倡导的“上主之子全然相同”的理念截然相反。《正文》 25 章第六节的标题就
叫“特殊的任务”。这一特殊任务竟是人人都需要学习的宽恕。
只是宽恕的途径各有千秋,只因每个血肉之身都各有自己的关系。救赎的原则和计
划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只有厘清身体和心灵根本是两回事,我们
才不会犯层次混淆的错误。在心灵层次,我们全都一样。也就是说,唯有在身体层次才有
特异功能,心灵层次是没有这类特殊能力的。所以《课程》说“心灵是一体不分的,身体
则不然”。为什么身体无法结合?因为它本来就是为了分裂对立而造出的。虽然身体没有
结合的能力,但营造它的心灵却可以结合于同一目标之下。

那么,这个共同目标是什么?就是学习宽恕,从梦中觉醒,走出小我的囚牢。我们
却喜欢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同一任务,因为我们骨子里相信“你我有别”。不是受害者,
就是加害者,前者善,后者恶。在我们的颠倒妄想中,善与恶泾渭分明,善有善报恶有恶
报,天经地义。这在身体层次上无可厚非。因为在有形的身体层面,有些人的确很恶毒、
冷酷、残忍,另一些人确实饱受他们的折磨。

而在心灵层次,其实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出自正念的爱,另一是在妄念中呼求爱。
两者看似不同,所要求的反应却只有一个。如果你对我展现爱,我当然会以爱回应你。如
果你在呼求爱,只要我在正念中,我会毫不犹豫地给你爱。这是最自然的反应。结果不都
一样!那么,两种表现究竟有何区别?即使在分裂的妄心中看似不同,即使我虚幻的反应
也是虚幻的。

总之,时间是一种把戏,一种巧妙的手法,一个壮观的幻境。此一幻相在心灵或者
所谓的灵性层次上,常被人误解为“上天为每个人安排了一个不同的计划”。《教师指
南》在结尾中说,这部课程非常注重因材施教,但这并不表示你我本质不同,或是圣灵给
每个人不同的计划。容我再次强调,祂只有一个计划,每个人都一样。他只知道“一”。
我常说,耶稣数数儿只能数到一。因为除了一之外,他一无所知;除了一之外,什么都没
有。一体生命在梦境中体现为“人我无别”的同一性。整部《课程》都在教我们如何获得
基督的慧见,看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无别,它的作者又怎么可能给我们不同的待遇,让我
们觉得与众不同呢?

因此,此类观念再次提醒我们把目光从外形和差异收回,回到心灵,那里才可能找
到我们与弟兄的同一性。引文所说的把戏和巧妙手法,是指这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人间剧
场。耶稣问我们:如果你认清了这个世界人来人往的世界纯粹是一种幻觉,你会如何反应
他所用的幻觉一词 (hallucination),是临床精神病学的一个症状。

得了这种病的人会看到、听到、闻到、甚至尝到根本不存在的东西。这就是幻觉。
事实真相是,我们原本都一样,世上的纷纭万象根本没有发生,因为我们所“看”到的身
体世界并不是真的,这人影幢幢的世界根本就不存在。一切都是心中的抉择者,也就是梦
者的心灵搞出来的花招。然而:

然而,在这人生假相之下,藏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计划。剧本已经写定了 (W-158.4:2-
3)。
回到正文的导言:
随自己的意愿并不表示你可以自订课程。它只表示在某段时间内你可以选择自己所
要学习的(T-in.1:4-5)。
随自己的意愿并不表示你可以自订课程。剧本已经写定了。这剧本就是我们要修的
课程。谁是剧本的作者?当然是我们。圣灵不会给你安排功课。也不会干涉你的生活。祂
只是默默爱着你。祂只是温柔地,微笑着告诉我们:弟兄,你想错了。祂说得既坚定又无
比温柔。这句话他不知练了几千年。他说得不能比这更客气了:很抱歉,我不能不说,你
的确错了。这是不争的事实。你的确错了,你若反驳,我会默默等待,直到你清醒为止。

他无意强迫你,或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你。用《课程》的话说,他只是指出一个
单纯的事实而已。从每一方面来讲,他都是对的,我们都是错的,因为我们误把世界当真
了,还把自己视为这一具身体。最可笑的是,我们竟以为他看得见我们,了解我们。就好
像福音说的他连我们有多少根头发都了如指掌。我们以为他很在意我们形体上的种种。如
果我们在他眼中,只是这具丑陋又卑微的身体,他怎么可能真正爱我们?那样的话,他跟
我们一样神智不清。他爱我们,因为我们是上主之子,是纯灵的生命。我们却总想把他拽
入这个世界,与我们同流合污。

所以,我们宁愿相信他为我们编写了特别的人生剧本,为我们安排特别的功课,教
我们如何度日,把一堆人送到我们身边,甚至为我们送来了一部《奇迹课程》。这些想法
无不居心叵测、暗藏凶机,想把耶稣拖进梦中,好把梦境弄假成真。表面看来,这好像是
无心之过。其实我们有心为之。选择小我可不是无心之过,但也不是什么罪,只是我们自
以为犯了滔天大罪而已。我们相信自己造了孽,将来必受惩罚。沉重的罪恶感压得我喘不
过气来,整日担心耶稣的报复。于是,我们开始玩一个把戏,也就是弗罗伊德所说的“反
向反应”(reaction formation)。我开始编故事,说服自己耶稣是爱我的,爱我这个名叫肯恩
的人。

我安慰自己:他关心我,跟我说话,给我某种指引。连开车的时候,我都可以在前
一部车后的车牌上读出他捎来的秘密讯息。他告诉我应该翻到《课程》哪一页,去找他的
特别指示。他还让别人为我捎口信。当你相信这些“故事”时,不妨稍稍反省一下。你等
于在说:“眼前的世界真实无比”,“耶稣认为‘观念可以离开它的源头’”,“小我思想
体系确实脱离了它的心灵源头,幻化出一个世界”,问题是:《奇迹课程》从头到尾都在
反驳这一观念,它一再重申“观念离不开它的源头”。世界根本不存在,一切仍在我们心
内。

KW_我伤透了他的心,怎么办?

问:

有一次,我为了某事向朋友发难,但隔天我立即恳求对方原谅,也诚心诚意地宽恕
了那些让我觉得受伤而不得不发难的事件。但是,从那以后,对方再也不理我了,我想重
修旧好,但始终碰壁。我知道是我先攻击人家,事情才闹到这么不可收拾的地步,在这种
情况下,我要怎么和耶稣一起看待此事,让心灵重新迎回平安?他的心已经被我伤透了。

答:

认为“他的心已经被你伤透了”的想法,或许就是你需要修正的下手处。或许你想
都没想过,认为自己有能力“伤透他的心”,正证明了你的狂妄自大。你确实可能助长了
你朋友心里早就有的痛苦,但你绝不是那痛苦的始作俑者。相信你能“伤透他的心”,你
非但否定了你朋友心灵有选择经验的能力,还认为你的心灵比他的更为强而有力。这不是
傲慢,又是什么?

你攻击他时,当然不会有什么仁善之心,甚至可能极尽残忍之能事。但是,请记住,
只有我们想要,我们才会感受到别人的攻击的 (T.28.VI.4:3,4,5,6,7)。

只是,我们每个人都迫不及待地想登上“被攻击”的宝座,下意识里相信自己攻击
并毁了上主(够傲慢了吧!)而心里又扛不住“与上主决裂”的罪名,我们一定得把这样
的罪恶感丢出去,才能让自己好过些。

这样的纠结烦恼,埋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既是我们自己要来的,同时也是我们
自己的想法造成的 (W.pI.190.5:1,2,3,4,5)。表面上看来,是别人先攻击了我,我才难受的;
其实是心里早就有的痛被对方的攻击给勾了出来,我们顺水推舟,为心中这无以名之的痛
找个人来顶罪,这可正中了小我的下怀!

因此,不妨让自己真正地谦卑下来,不要再为你朋友的感受烦心了。要知道,他不
过跟你一样,也掉进了小我心态,在目前的尴尬局面中,你们俩都在求助,唯有宽恕心态
才真正帮得了你们。

你可以为朋友做的是,为他活出另一种可能,用不同的眼光看待此事;这不啻是一
种提醒:他也可以做出同一选择。你若明白了这个道理,等于为他内心的抉择能力做了最
有力的见证。

在现在这个节骨眼上,你该考虑的不是还能对朋友说什么,做什么;也绝不是紧盯
着朋友是否已经准备好,能否接受你的歉意。你只需让圣灵接手宽恕的过程,疗愈自会水
到渠成。

KW_渴望亲密关系有什么不对吗,不好吗?

问:

我到现在都还没能建立我的亲密关系,为了搞清楚原因,我刚刚做了一个冥想。脑
海中浮现出来的大多数理由都出自小我。但有一个似乎与小我无关,那就是“我太懒了,
不愿努力争取”。我不知道问这个问题合不合适,可我脑子里睁眼闭眼都是亲密关系这,
亲密关系那,怎么也挥之不去。《课程》说特殊关系是我们用来抵制真理的工具,这我知
道,而且我还发现,《奇迹课程》从头到尾都没有直接提及性和行为的问题,可是我苦恼
极了,请你无论如何给我一些指引。这些欲望不断袭来,我却无法满足它们。我实在没办
法说服自己不该有这些欲望。我越来越觉得自己活得很失败,这部《课程》也让我越来越
灰心。我是不是误解了《课程》的某些观念?我想我一定忽略了什么?请帮帮我!

答:

看起来你的确误解了《课程》的某些观念。虽然你没有提到冥想中浮现的其他念头,
但你所说的那一条似乎仍然属于小我,因为它的语气就像一个妈妈在数落儿子!请放心,
耶稣或圣灵不会像妈妈们那样唠叨的!事实上,无论你以为自己听到了什么答复,恐惧更
有可能是使你无法拥有亲密关系的真正原因。

你说的没错,特殊关系的确是小我为了转移我们的视线,让我们看不到圣灵的答复
而造出的,《课程》把特殊关系称为“小我最得意的礼物”(T.16.V.3:1),因为它似乎给我们
一个许诺,让我们以为自己可以在他人身上找到上主无法给予的特殊之爱(T.16.V.4)。然而,
只要我们认定自己活在一个分裂的世界,《课程》就不会要求我们逃避或放弃特殊关系。
正相反,它教导我们,特殊关系是我们学习宽恕功课不可或缺的课堂。用耶稣自己的话说
就是:“我再三强调,圣灵不会夺走你的特殊关系,祂只会加以升华”(T.17.IV.2:3)。

因此,尽管《课程》说特殊关系(包括性或身体的亲密接触)不会给我们带来天堂
的喜乐,但耶稣从未在《课程》中说过渴望特殊关系是不对的,坏的,或者罪恶的。不仅
如此,《课程》还指出,唯有透过特殊关系,我们才有机会疗愈自己投射到关系中的罪咎
没有特殊关系,我们还不知道自己心中有罪咎呢。疗愈的契机多种多样,也许是我们感觉
现有的,或者过去的特殊关系伤害了我们,或者我们想拥有某些特殊关系,却苦于无法如
愿。归根结底,人生功课的形式并不重要,它们提供的机会都是一样的,我们无需另起炉
灶,只需敞开心扉,在现有的人际关系中学习即可。每一个人际关系,无论有没有身体的
亲密接触,都为我们提供了同等的机会,让我们得以在内心找到那一直陪伴着我们的爱,
我们只需揭开盖在爱上面的罪和咎,爱就可以重见天日,大放光明了。

明白了这些以后,你也许不想再祈求亲密关系了,而更想祈求圣灵帮你释放那让你
体验不到爱的罪咎和恐惧。当你心甘情愿想要释放它们时,你也许会惊讶,生活中竟有这
么多的宽恕机会,但请不要事先指定或定义机会的形式,否则你会错失良机的。请放心,
只要我们想宽恕,就不难从生活中发现练习宽恕功课的机会。

肯恩•霍布尼克最近出版的录音《形式 vs 内涵:性与金钱》可能对你在亲密关系上
的疑问有些帮助。Q184 也与你的问题有关,有兴趣的话,不妨看看。

KW_宽恕是观看等待不判断
问:

“宽恕是观看等待不判断”,这句话中的“等待”是什么意思?

答:

宽恕的心从不以等待为苦,无论何时都不强求别人或我们自己改变。即使看到有人
惊慌失措,宽恕的心深知这受苦之人的心灵本来就有重新选择的能力,于是能静静“等
待”,直到他心甘情愿,作出另一个决定。

可见,耐心必随宽恕的心境而生。《教师指南》更把耐心归为上主之师的特质:
“凡是对结局肯定不疑的人,才可能毫不焦虑地耐心等候。耐心对上主之师是最自然不过
的事了。在他眼中,一切都是必然的结果,即使他一时仍看不明白,却不再怀疑。适当的
答案会在适当的时机到来。”(M.4.VIII.1:1,2,3,4)
我们也要一视同仁,将宽恕的耐心用在自己身上。修习《课程》之时,如果我们发
现自己常会焦躁不耐,为达不到《课程》的目标而气急败坏,因为体验不到宽恕的平安而
懊恼难安,表示我们已把指挥权交给了小我,篡改了上主的救赎计划,原本只是一念之差
如今却已弄假成真,这不正违背了救赎的本意吗?

相反的,耶稣指导的宽恕是一个非常温和的渐进过程。他鼓励我们等待,而非进攻
击退抗拒,也不会强迫我们在还没准备好时,去说不愿说的话,做不愿做的事。耶稣教我
们这样等待:“静静地退下,让自己疗愈吧!……将你的心念专注于这些话上……:我什
么都不必做,只要我不再干预祂的运作。”(T.16.I.3:7,9,12)

我们在宽恕过程的任务非常单纯:只需观看小我的运作,认清它看似恶毒的念头与
批判只是恐惧的表现;面对小我,等待是──不修正、不改变、也不将预设的解决方案加
诸其上,还有,别给小我定罪。接下来,我们愿意借用圣灵的眼光,让圣灵的宽恕思想体
系接手。

由于我们已经习惯听从小我黑白颠倒的教唆,并以此推动我们荒唐错乱的人生,要
我们等待而“不干预”,其实是非常困难的练习,完全违反我们“立即行动”的惯性,我
们确实需要向耶稣学习如何耐心地等待。

KW_关于个人意见的表达

问:

我在和家人、朋友交谈的时候,有时难免针对特定的议题认真讨论,表达个人的见
解。可因为修了《奇迹课程》,很自然让我对表达个人的见解感到不安,尤其是看法跟别
人有些出入时。我觉察到这就是分裂,同时也明白自己无需设法去说服对方。

我想请问的是,遇到这种情况,是否应该保持沉默,别去表达个人的意见最好?
答:
这时候其实是一次大好的机会,你可以藉之充分实践《奇迹课程》的精神。

身为《奇迹课程》的学员,请一定牢记自己仍是普通人,普通人当然要表达个人观
点。

因此,凡是与人讨论时,你不妨将那些过程当作实验室。亦即透过讨论的机会来落
实学习,即便彼此意见相左,也不致因而认定自己跟对方是分裂的,只要谨守“不评判,
更不去证明自己是对”的心态。

你唯一要做的,是将自己的小我请出这间实验室,邀请耶稣或圣灵来指导即可。

如此一来,你会更加期待这一类的互动机会,因为选择了正确的老师与目的,内心
的紧张与纠结便会愈来愈少。
圣灵是最完美的圣师。……小我按照自己的认知方式营造它的世界,圣灵则知道如
何 重 新 诠 释 小 我 妄 造 的 一 切 , 世 界 在 祂 眼 中 , 都 成 了 领 你 回 家 的 教 学 工 具 。 ( T-
5.III.10:1;11:1)

KW_“否认”有沒有正面的意义

问:

《课程》建议我们“诚实以对”,不要以否认或压抑自卫或自欺,但我想知道“否
认”真的毫无正面意义吗?我的心中时常冒出细微的恐惧,以及其他的负面念头,否认这
些念头算不算实践了 J 兄教导的“否认错误”?(请参考附注“否认”)
答:
这要看你所说的“否认”是什么意思。如果你是指觉察心中的念头,而且明白自己
才是一切念头的主人,也就是“抉择者”。既然这些念头都是自己想出来的,我们就能进
一步否认它对我们的作用,除非我们愿意,否则,它没有能力驱逐我们内心的平安,也丝
毫改变不了我们身为上主之子的生命真相。那它就是有益且正面的否认。你藉此“否认了
错误”,或者说“否认了对真理的否认”(T.12.II.1:5)。

来到人世之前,我们都犯了同一个错误,就是把那“小小的疯狂念头”看得很严重,
相信我们可以活在上主之外,成为独立的个体,而没有对这一疯狂愚蠢的信念一笑置之
(T.27.VIII.6)。每次我们一认定“某些念头很糟糕、很烦人”必须予以否认或压下去时,
就又“重蹈覆辙”了。

若要修正那个错误,我们必须正视小我的念头,如此才能识破它们不过是纸老虎,
没有我们赋予的能力,它们一无所能,一切都源于我们相信这些念头道出了我们的真相,
能够左右我们,它们才好似有了影响我们的本事。

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要试图跳过必要的步骤,而第一步就是撤销这些念头的力
量。

这一步最有效的走法是在 J 兄爱的陪伴下正视它们,久而久之,“爱”在我们的心
中越来越真实,小我的念头变得越来越虚幻。终有一天,我们会很自然地认为这些念头毫
无意义,心灵自会接纳 J 兄的爱,知道爱才是唯一的实相。

注:
问者可能读到了《课程》有关“否认”的经句,而产生此题的疑问的。

《课程》的很多章节都提到了“否认(denial)”的概念,比如下面这两段话:
真实的“否认”,是一道有力的保护机制。 2 你能够也应该否认任何要你相信“错
误能伤害你”的信念。 3 这种否认无意隐瞒事实,它是一种修正。 4 而这是一切正见
(rightmind)的基础。5 否认错误,是对真理的有力保护;否认真理,则会使你扭曲了天
赋的创造力而造成小我的投射。6 否认错误,能够释放心灵,重建自由意志,为正见效力。
7 意志如果真正自由的话,是不可能妄造的,因为它的眼睛唯真理是瞻(T-2.II.2)。
每一个人都知道我们说的(古老的记忆)是什么。 2 然而,有些人终日沉溺于游戏
里,企图回避那些伤痛。3 有些人根本不承认他们的悲伤,连自己的眼泪都认不出来。4 还
有些人声称我们所说的这一切都是幻觉,最多只能把它当成一场梦。 5 然而,只要诚实以
对,放下自卫及自欺,谁能否认这人其实了解我们在说什么(W-PI.182.2)。

KW_爱恨都不行,我该怎么宽恕?

问:

我很想知道,我该怎么面对我还无法宽恕的人和事?明明没感觉却假装充满爱,只
会让我一肚子怨气,但是把真正的感受赤裸裸地表现出来,又会搞得我很内疚。唉,怎么
做都不行!

答:
当你因为冲突而烦恼时,最重要的是搞清楚你在这场冲突中的动机。既然你不知道
该怎么做,建议你不妨从厘清“冲突的目的”下手。J 兄在《课程》中说:“你的行为乃是
出自你的想法。(T.2.VI.2:7)“只有在这一层次上你才有选择的余地……你窃自相信,只要控
制得住妄念所形成的后果,你便会疗愈的,这种想法毫无根据……需要改变的是你的心,
而不是你的行为,这纯粹是愿心的问题……改变,不是针对外在症状的层次,外在的改变
是无济于事的。”(2:6; 3:1,4,7)

宽恕其实最合乎我们的天性,但我们很固执,怎么也不肯轻易宽恕。宽恕是我们最
善待自己的反应,我们才是宽恕最大的受益者,可为什么我们会抵制它呢?因为我们生活
在一个荒诞不经的世界。只要我们还觉得“爱”是施舍给“不配得之人”的恩惠
(W.pI.126.4:1),我们就会因为对方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而愤愤不平。但报复、攻击别人
真的能让我们好受点吗?假如我们肯诚实地看一看,也许会更倾向于选择正念的解决之道。

事实上,我的反应与你的所作所为无关,是我自己心里的罪恶感让我痛苦,让我总
想找个代罪羔羊将罪咎投射出去。明白了这个道理,下次攻击你时,我可能会三思:我真
的想加深自己的内疚吗?

宽恕不是施舍恩惠给不配的人,它必须是我给自己的礼物。如果我接纳了这份礼物,
我自然会知道该怎么回应你的“冒犯”,我会用你最容易接受的方式,献给你我刚刚为自
己收下的礼物,而不会因为对你好而感到愤愤不平或者觉得受到剥削了。

退一步讲,如果我仍固执己见,不肯承认宽恕是对我最有利的事呢?也就是说,我
还不准备宽恕,仍想用我的痛苦证明你的罪恶和我的无辜,在这个状况下我还能做什么呢?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起码可以承认,自己仍然与小我站在同一阵营,所以只看得见
两种选择:要么采取攻击的手段报复你,要么忍气吞声,装出爱的面容宽恕你。可是,貌
似相反的两个做法本质都是攻击,因为它们的前提都是“你是有罪的”,而攻击别人只会
让我更内疚。

由此可见,如实承认自己的动机非常重要,而且需要了解,在这个层次上,我们无
论做了什么选择,都与正邪无关,因为我们已经拒绝选择唯一有帮助的方式了。而我之所
以拒绝向另一个老师(圣灵)求助,是因为我害怕爱,害怕伴随着放下痛苦而来的宁静、
温柔的平安。如果我能认识这一点,又不批判自己,就可以将“继续与小我认同而产生的
罪恶感”降到最低。这正是《课程》所追求的一个目标。

KW_《奇迹课程》是怎么谈“业力”的呢?

问:
《奇迹课程》是怎么谈“业力”的呢?
答:
东方灵修法门常用“业力”来描述因果律的运作,《奇迹课程》对因果也着墨不少,
但不曾使用业力一词。业力与因果报应的观念深深札根于“过去决定现在”的线性时间观
只在小我的世界中成立;耶稣则在《课程》中提出一个全新的观念──因与果一体不分,
须臾不离(T.26.VII.13:1),是人心落入对立的思想体系之后,才开始把因与果视为不同之
物的。

这世界的对立分别状态,以及时间幻化出的无常,恰恰为世间的因果律和业力搭起
了绝佳的舞台。小我心态当初搞出因果的观念,就是为了巩固根本不存在的分别幻相,使
它显得更为逼真,好让我们相信自己非但攻击了真实生命的源头,还要为此获罪当罚,早
晚必受报应。但是,即使我们已(自己选择)落入这世界的信念体系,业力其实还是中性
的,从《奇迹课程》最究竟的理论来看,业力与分别幻相、罪罚报应同样非真。只是既然
我们已经接受了分别对立的信念,也认同了因果律,耶稣很愿意教我们如何顺势善用此一
原则。

小我心态是这么想的,在这人世间无论做或不做,一定逃不了报应。在对立的因果
观念下,善有善报,恶因一定招致恶果,一如欠债必须还钱,如此因果业报才能平衡。这
说的其实没错,只要我们的选择仍在有形世间的层次上,必定逃不开这一结局。

然而,耶稣要带领我们透过这世界的表相,走进我们的心灵,帮助我们认清只有在
心灵层次才能做出真正的选择,而且选项只有两个:小我恐惧的思想体系,和圣灵宽谅的
思想体系。《奇迹课程》认为真正有意义的因果关系,只存在于心灵层次,而在心灵层次
供我们选择的两个思想体系各有其果报,也就是我们是否体验到平安,而当下的平安完全
取决于当下的选择,与过去所做的决定毫不相干。

传统的业报观念要我们在时空中轮回,承受自己行为的果报,而《奇迹课程》提出
了一个全新的法门──只要宽恕,了解平安的真正起因,就能帮助我们由“业债”中解脱
脱离业力的轮转,重获心灵的自由。

KW_我们的新年志向——以同等心对待一切(1/5)
导言:年年如一的志向

以下这段话,大部分的奇迹学员都不陌生,是海伦·舒曼在 1966 年新年笔录下来的,


谈到新年的大愿或志向,所以很适合作为我们年终通讯的主题:
新的一年会在这一圣诞佳节由基督的时辰诞生。我全然信任你必会全力以赴完成你
的理想。你会向你的弟兄这样说:

我把你当作自己的一部分,交托给圣灵。

我知道你终会得到解脱,只要我不利用你来囚禁我自己。

为了我的自由之故,我决心释放你,因为我已明白,我们只能同时释放,同获自由。

如此,我们会在喜乐与自由之中开始新的一年。让我们以“同等”的心对待一切,
而使这一年有所“不同”。让你所有的关系都转化为神圣关系。

(T-15.XI.10:1-2,4-8,11-12;画底线处是 Ken 所强调的重点)

这篇文章的宗旨就是要说明,为什么“以同等心对待一切”能够帮助我们从那充满
罪咎、批判、痛苦与死亡的小我思想体系中脱身;整个圣子奥体都会与我们一起获得释放
这不只是我们下一年的目标,它应是我们年年如一的志向才对。

除了从痛苦中解脱以外,人生还有什么比它更有意义的目标?任何活在正念中的人,
怎么可能想出其他的人生目标,来让自己的日子过得更有意义?我们既然知道,这是一条
出离地狱、回归天堂的路,那么在我们每一天,每一分钟,每一瞬间 (T-26.V.13:1) 所做的
选择中,还有什么其他的志向,会比学习“以同等心看待一切有情生命与无情万物”这一
慧见更为重要?

KW_我们的新年志向——以同等心对待一切(2/5)

简单有效的实修原则:以同等心对待一切

“以同等心对待一切”的意思是,同等看待生活中的每个境遇、每件事、每个人际关
系,因为他们为我们提供了同等的宽恕机会。耶稣为我们设计的这门课程,是再单纯不过
的了──

救恩本身极其单纯。一言以蔽之,就是:“凡不真实之物,此刻不是真的,也永远
不会变成真的;不可能的事,不曾发生过,也不会带来任何后果。”如此而已。( T-
31.I.1:1-4)

在梦的世界里,最与真实之境背道而驰的是小我的第一个无明法则──“幻相有层
次之分”(T-23.II.2:3),这一法则声称我们彼此相异,面对不同的事件及境遇时该生起不
同的反应;而心灵之外还俨然有世界及身体在操控侵犯我们的生命,上主之子于是只能哀
叹生死有命,受制于身体的限制,还要应和人间种种规范和戒律的索求,不敢不言听计从
──从天堂的纯粹一元论来看,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其实才是“不真实之境”。

说的更清楚一点,相信“差异存在”与相信“身体真的存在”根本就是同一回事:
形形色色的细胞、器官、系统、感觉和行为,不正是叫嚣着“不可能的事已然发生”的最
佳见证?不正说明了我们的“罪”有多严重、多真实?小我心态的伎俩不仅如此,它还聪
明地利用投射,确保错不在己,“与爱的源头分裂之罪”只存在于他人身上,人我有别这
一“事实”于是更无可辩驳了。这第一条无明法则是小我分裂、差异、批判及攻击之思想
体系的基础,并导出这样的结论——这世界草木皆兵,若不杀个你死我活,我们只能坐以
待毙。

第一条无明法则即是“真理因人而异”。这条法则和其余法则一样,强调每个人都
是独立的个体,各有各的想法,因此与众不同。这条法则是由“幻相有层次之分”的信念
衍生出来的,它相信某些幻相较有价值,故也比较真实。每个人不仅会为自己建立这种价
值体系,且还会攻击他人的价值观,藉以显示自己的价值观比较真实。由于人间的价值五
花八门,因此很容易为自己的攻击行为找到借口;持守不同价值观的人,顿时互为异类,
彼此为敌。(T-23.II.2)

假如我们相信这个疯狂法则,还可能体会“以同等心看待每个人”的基督慧见吗?
正是基于“相异为真,一体(而同)是幻”的信念,我们才会以某一物种当中的某一个体
之形式存在世间(只活成人类,而且是孤立的圣子的模样)。我们自认犯了“与上主决
裂”的罪,而使得分别心不再只是一种信念,根本成了真相;既然这个时空世界里的一切
都源自于我们把那小小的疯狂一念当真的“不神圣的一刻”,不难理解,我们感知到的任
何差异,起源正是“罪是真实不虚”的观念。

这里要补充说明一个观念,“能区别相异的知见”指的并不是感官所知所见的不同
事物,而是“心灵对所知所见的不同诠释”(可参考 T-3.III.2:3; M-17:4-12)。脱离了心灵,
身体什么也不是,我们的感官只能将所搜集的资讯带到大脑,至于这些资讯的诠释工作,
唯有心灵方能为之。耶稣一再强调“观念离不开它的源头”,也就是说分裂与罪的观念从
未离开过它的源头──相信分裂的心灵,在这之外,物质世界根本不存在。但是只要将心
灵对差异和罪的诠释投射到外在的世界,我们便可以忘记自己才是始作俑者,投射于是形
成了知见 (T-21.in.1:1),我们先将自己所认定的罪投射在他人身上,眼见的一切于是俨
然“在我之外”,我们投射到他人身上的罪更是真实不虚了。

话说回来,由于“罪”的信念必然衍生出能区别相异的知见,我们在别人身上看到
的,其实是我们自己认定的罪,这种扭曲可以坐实别人是既邪恶又无理的攻击者,而我们
自己摇身一变成了无辜的受害者。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们何时才能了结定罪与攻击的恶
性循环?唯一能让我们脱身的出路是──开始质疑自己的知见是否合理,别再认定我们无
辜(别人才有罪),也愿意重新检视“上主的一体圣子不但可以分裂,而且个个不同”的
信念。《教师指南》非常清楚这恶性循环的效力:
除非你能看清自己的情绪反应只是针对你投射到外界的诠释而发的,否则你是不可
能摆脱它们的。(M-17.9:8)
但是,只要我们真懂了这段话,解脱便不再只是一种可能,而是必然的结果:
你眼中的世界,全是你自己赋予的,如此而已。它是你心境的见证,也是描述你内
心状态的外在表相。(T-21.in.1:2,5)
“看清投射模式”非但是救恩的保障,也是真正体会基督平等慧见的先决条件。如果
我们选择慧见而非批判,还会要求别人为我们的痛苦或喜悦负责吗?如果我们记得“心灵
之外,一片空无,一切所见,都出自我心之投射”,我们就会明白自己遭遇的每一件事都
出自心灵的决定,而所有的决定推到底就只是──我们要选择上主的真实生命?还是小我
的投射?本文还会再详谈这一单纯的选择。

小我虽然在看,却看不到万物的真相,耶稣的任务就是教我们认出小我此一运作模
式。对归乡心切的我们来说,认清小我的运作模式,看见身边的弟兄姊妹确实与自己没有
分别,就如同搭上了一同返乡的顺风车,飞奔回早已开启欢迎之门的天堂。《灯塔》季刊
的读者可能还记得一篇文章,谈到海伦在大西洋城的亲身经历。她在后来没有出版(而且
不那么正确)的自传和比尔的通信中都提过这段故事。这类经验在她这一生中屡见不鲜:
一个温暖的午后,Louis(注:海伦的先生)和我正走在某度假胜地人挤人的步道上 ,
一股强烈的亲密感袭卷了我的心,我顿时觉得身边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的亲切可爱。在那当
下,我清晰地感受到我们都是同一旅程的伙伴,朝向共同的目标……一路上每个人都快乐
地与我同行……而且早晚都要回到家的。有时候,我确实也能爱着每一个人的。(暂别永福,
第 115、140 页,本文引用片段略去了原书的斜体标示)
KW_我们的新年志向——以同等心对待一切(3/5)

我们必须将所有人纳入宽恕与疗愈里,一个也不例外,因为我们是一体的。上主之
子的实相完全圆满,否定一体性就是违背我们的自然(天性)。这种疯狂的扭曲行为,不
正是小我在企图违抗上主的大能吗?在开天辟地那一刻,正是因着对上主的反抗,才诞生
了我们的个体生命,令我们将幻相吸入这聚合无常的存在(指个体生命),也迫使我们在
原本仅有同一性的一体中,只注重彼此的差异,这种不自然的分裂状态取代了心灵与生俱
来的一体性和正念之心。为此,J 兄劝勉我们,在这人间天国、救赎之圆中不要“排斥任何
一人,否则,我们便是将自我排斥在外。”

为了诱人深信,我们的身体、生理及心理状况千差万别,但无论这些差异看上去多
么令人信服,最多也只能蒙蔽我们的感官与大脑。事实上,在每一颗(状似)分裂的心灵
中都同样存在着小我、圣灵以及可以在二者之间抉择的能力。所谓救赎,就是如此简单。
端看你选择责难还是救赎,选择罪咎还是(弟兄的)神圣性。

只要奉 J 兄为师,我们便会慢慢认出万物之间的同一性:这同一性可说是既真实又
虚幻。因为每个幻相骨子里都一样,都是源自“罪真的存在这个虚幻的信念;而所有修正
也是同一回事,都是源自认清了“奇迹(或修正)没有难易之分的真相,以及“小我的第
一条无明法则之错误。以下是 J 兄对小我无名法则第一条的修正:
唯有明白幻相其实都是同一回事,同等的虚妄不实,我们才会理解为何奇迹能够一
笔勾消所有的幻相。任何错误都可以修正,只因它们全都不是真的。……一个虚无不会比
另一虚无更加悖离真相的。(T-23.II.3:3-4,6)

下面这段话,简要指出罪咎的信念(分别心),以及奇迹(同一性)如何化解罪咎
的信念:

罪的势力另有一堆见证,而且各有专长。他们各为不同的痛苦作证。这一点刺痛、
那一点欢乐,乃至垂死之痛,对赐予奇迹来祝福世界的圣灵而言,都是同一种声音,那是
呼求疗愈的祷声,是这苦难世界所发出的哀号。奇迹验证了所有问题都是同一回事。……
它就这样解除了世界赋予各种问题不同名称的游戏,使世间法则从此一蹶不振。( T-
27.VI.6:4-7,9; Ken 加上粗体字以强调对比)
救赎就是如此简单!圣灵所给的处方也是仁慈又简单的,不论人间的互动看起来多
么错综复杂;有时,摆在眼前见的事实也让人不能不去评断它的是非对错,我们甚至还会
在“有罪或无罪两极之间插入更复杂的分类”。只有圣灵的判断,具有疗愈性,也唯有它
能彻底清除小我的分别判断所加诸于人的蛮横操控。

你似乎很难接受,你内心缺少一个足以调整自己念头的基准。唯有圣灵的课程能利
用奇迹的光明例证,教你看出你的调整方式有误,祂要为你指出一条“更好的途径”。奇
迹对每个求助之声所给的答复全然相同。它不会评判求助之声,只会认出求助背后的真义
而予以答复。奇迹毫不在意哪个呼声较大或较重要。……这对祂而言,没有所谓难易的问
题。……圣灵只有一种判断,即是二分法:一是爱,另一则是向爱求助。(T-14.X.6:1-6,14;
7:1)

唯有圣灵的判断 (T-12.I) 能够解除我们心里对世界欲罢不能的批判(这其实是很


沉重的负担),并且教我们选择更为妥当的应对方式。它教我们以同一心态,开放心胸,
让自己由怨恨的牢笼中脱身,我们才可能回到此生所有经历的同一源头,也就是在判断之
见与一体慧见、在沉睡与觉醒之间不断选择的“心灵”。不论经历到什么事情,我们都可
以简单地反问:我这选择,是否有助于我从分裂之梦中觉醒?若我们的目标真是觉醒的话
扪心自问一下又何难之有?这一反问并不表示我们应该完全摒弃小我,只是藉此简单的反
问开始化解小我而已,也就是说,当自己想将责任投射到他人身上时,立即收回投射。想
一想,在每天的人际互动中,只要我们能时时记得反问,这一天会过得多么有意义!生活
中看似毫不相干的事件、关系和经历,以及我们对它们的种种反应,都会在这一个反问下
统一起来,成了同一回事,这就是所谓“把所有的事情都看成同一件事的意义所在”。

确实,我们正走在“那当下即至的旅程上,目标永远不变”。(T-8.VI.9:7)只要我
们“由小我的梦魇中觉醒的目标永不动摇,这目标会把梦中所有的人物事件都化为同一件
事,你还会在它们之间看出一贯的目的,彰显出其中的深意。说到究竟,我们这一生除了
摆脱地狱、获得救赎以外,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人生目标?除了诚实地反问自己,“这
件事究竟会帮助我,还是会阻碍我从小我分裂之梦中觉醒”,还有什么更简单的方法能帮
你摆脱小我的残酷宿命?除此之外,人间还有什么事情值得你费心、想要,以及追求的?

你怎么答复这一简单的问题,恰恰反映出你对自己那爱恨交织的特殊关系所怀的心
态:你到底要把他们视作囚禁彼此的牢笼,还是共同自由的伙伴?因为我们不是一起得救
就是根本没有得救的可能。(T-19.IV-D12:8)

KW_我们的新年志向——以同等心对待一切(4/5)

要囚禁?还是自由?想继续沉睡?还是醒来?

“这件事究竟会帮助我,还是会阻碍我从小我分裂之梦中觉醒?”这一问,我们的人
生不再漫无目标,真实的意义于是浮现。好好思考第二十七章结尾的这段文字,我们会更
清楚这个问题有多深刻,同时又多么简单。

你若知道自己在作梦,自然不会跟着梦中角色起舞。你一旦认清了那原是你自己作
的梦,不论梦中角色显得何等可恨或何等凶暴,都再也影响不到你了。(T-27.VIII.10:5-6)
梦中的角色全是一样的,除非我们赋予他们力量,任由他们摆布我们的快乐与悲伤,
平安或愤怒,否则,他们怎能牵动我们梦中的人生?所以,奇迹没有难易之分。一个奇迹
不会比另一个奇迹“更难”或“更大”。它们全是同一回事。全都表达了爱的极致。( T-
1.I.1)

要不是我们愿意落入别人分裂,痛苦与攻击之梦,别人的梦又怎么能左右我?了解
这一点,我们就能为“自己对别人小我的反应”负起责任(千万要注意,不是对别人的小
我负责),我们的反应源自于心灵决定了认同小我分裂、痛苦与攻击的思想体系,而不是
出自眼前的那个人。

只需真心地反问自己,这个问题──我这样的反应对于“从小我分裂之梦中觉醒”
的目标,到底是更进一步还是反其道而行?绝对可以带领我们回家。这一问,会有效地将
我们的注意力转回仍安住于分裂心灵内的“抉择者”,即使举目所见尽是形形色色的身体
形相(承载所有特殊关系的家园),这一问仍能将我们的焦点由这个已四分五裂(而继续
强 化 分 别 心 ) 的 娑 婆 世 界 , 转 回 投 射 出 它 的 源 头 。 身 体 这 一 “ 毁 灭 的 机 器 ” ( T-
20.VIII.4:8)、“腐臭的牢狱”(T-26. I.8:3) 并不能真正拘禁我,一切不过是心灵选错了导
师,误听了差异之声,而把“同一”之音搁在一旁所衍生出来的。

选择平等的正念心境、慧见而非评判为师,表示我们渴望学习并运用圣灵的真实知
见,表示我们决心放弃小我的思想体系,不再相信攻击之念合情合理,不再以为别人该被
定罪。这位新老师会让我们明白,只要认清自己与圣子奥体原本一体无别,明白批判只是
阻止我们回归一体的防卫措施,我们不可能攻击的。有一句心理治疗的行话是这么说的:
“真正了解一个人之后,评估毫无用武之地。”海伦笔录《奇迹课程》后录下的《奇迹课
程·心理治疗——目的、过程与行业》这章有两句话与此概念相互呼应,所有治疗师都应该
牢记:

疗愈必须等到心理治疗师忘记评估自己的病患之时才会来临。……然而,治疗师必
须先放下自己的评判,才有疗愈的可能。因为唯有如此,人们才会了解“疗愈没有难易之
分”。(P-3.II.6:1;7:1)

在《教师指南》中,耶稣如此阐述“教师与学生无二无别”的观点:

他们在彼此的角色、想法、身体、需要、兴趣,以及心目中所有的不同与对立因素
之间所划的界线,开始模糊、淡化,最后消失于无形。凡是有意学习同一课程的人,自然
享有同一志趣与目标。于是,原本身为学生的,摇身一变,成了一位上主之师,只因他所
作的那个决定为自己请来了老师。他已能在另一个人身上看到与他自己相同的意向了。
(M-2.5:6-9)

只要了解,即使我们在表相上有治疗师/病患、教师/学徒之别,但与生俱来的本质
毫无二致,就可以试着在所有的人际关系里活出这一智慧来。无论是谁,都想从分裂与死
亡的恶梦中醒来,这是我们共同的渴望。耶稣在《学员练习手册》“我愿安静片刻,回归
家园”这一课里提到,落入世间后,我们必然有身处异乡之感──“每一个人都知道我们
说的是什么(W-pI.182.2:1)”。在内心深处,没有人体会不到存在的痛苦,没有人不渴望
结束那彷佛永无止境却又毫无意义的折磨。我们拼命地呼求帮助,但是除了小我的攻击召
唤以外,却什么也听不到。我们误以为攻击能摆脱罪咎,减轻痛苦,但那只是徒然之举。
我们对爱的恐惧如此之深,任由它蒙蔽我们的智慧,难以明白攻击与批判只会强化原本避
之唯恐不及的罪咎而已。(所有防卫措施所“做”的,恰恰变成了它们所“防”的 [T-
17.IV.7:1])我们于是既受害又加害,落入小我自掘的罪咎之墓,不得自由。

对每个人一视同仁,就等于了解攻击永远是无理的( e.g., T-6.in.1; T-30.VI.1-2),批


判是不可能的,而平安是我们唯一真实的情绪感受。这也意味着世上的一切无法伤害我们
分毫,当我们以基督的同等心慧见来看待万事万物时,哪有什么对立可言?无论表相上发
生了什么,慈悲都是必然的,也是对世界唯一的喜悦回应。请记得,外面什么也没发生。
一旦我们了解原来只是心灵在玩小我分别心的游戏,我们就会明白,同一颗心也能发挥抉
择能力,我们永远能够选择平安与喜悦,放弃囚禁与痛苦,使我们所作,所想,以及所感
受到的一切蒙受恩典,而这份祝福来自上主赐予圣子全体的神圣性。我们在世上与所有的
人事物会欣然处在神圣关系中,既然圣子已经安返天乡,就连天堂也会微笑感恩,俯视我
们愉悦的面容。

不仅天堂感谢我们使眼前所知所见重获疗愈,流离在外的上主完美圣子亦复如是。
我们不再视彼此为异类,不再相互定罪,在慧见中,我们同享圣子天生的同一性与无罪本
质。《奇迹课程》这么说:

不妨想一想神圣关系所传授给你的智慧!它会化解你对差异性的信念。你的信念也
会从差异性转向彼此的同一性。你习惯着眼于差异性的眼光,从此别具慧眼。……如今,
你眼中的同一性开始向外推恩,直到泯除所有的差异性为止,覆盖在差异性之下的同一性
终于重建天日了。(T-22.in.4:1-4,8)

真相的导师所传授的秘诀正是——同一性是幻相世界中唯一的真实:

它教你认出你与弟兄并非两个分立的生命,这等于彻底帮你否定了小我。让真理为
你定夺你与弟兄究竟是相同或不同的生命吧!也容真理教你明白究竟哪一个才是真的。
(T-22.VI. 15:6-7)

耶稣随即总结了“把幻相带到真理中”的疗愈过程:“凡是相同之物,不可能相异;
凡是一体的生命,就不可能各自为政。”(T-25. I.7:7)还有什么比这更简单?在耶稣正念
之心的陪伴下,还有谁不选择这条同一之路?又怎么可能不回归一体之源?

上主之子彼此是平等的,我们不只心灵相通,就连目标也完全一致,换句话说,圣
子的存在与目的都是一体而不可分割。只要认清我们共同的目的,就不难化解根深柢固的
“分别”信念,而得以化解罪咎的基石。同等心这一慧见,可说是救赎计划里最光芒万丈
的宝器,它会带领我们走出罪恶的黑暗,走入天堂灿烂的爱。
你与弟兄是同一个生命,就如上主一般浑然一体,分裂绝非祂的旨意。既然祂赋予
了你们同一性,你们必然共享这一目的。……上主已赐予你们救恩的大能,让你们一起摆
脱黑暗而迈向光明;你们必须与人分享这一光明,才可能亲眼目睹那永不分裂的一体生命
你们不曾离开过上主赐你们的同等大爱。(T-25.II.11:1-2,5)

译自奇迹课程基金会《灯塔》季刊 2011 年 12 月第 22 卷第 4 季 OUR NEW YEAR’S


RESOLUTION: "Making It All the Same" by Kenneth Wapnick, Ph.D.(底线字为 Ken 在文中强调
的地方)

KW_我们的新年志向——以同等心对待一切(5/5)
与内在导师同行:从“同等性”出发,回归“一体性”

与内在导师(耶稣或圣灵)建立关系,乃是我们得以真正宽恕并获得疗愈的关键,
正因为圣灵对所有人只有一种看法──他不是在爱中,就是向爱求助 (T-14.X.7:1),唯有怀
此知见,我们才可能把所有的人都看成同一回事。若非圣灵“同等心”之知见,我们是不
可能回归一体之境的。因为分裂的信念已根深柢固,几乎是积重难返,我们根本察觉不到
“我们正安居于上主的家园,只是在做一个放逐之梦而已 (T-10.I.2:1)”,唯有同等心疗愈得
了这一分裂信念。

《奇迹课程》以耶稣与圣灵象征我们生命中的“爱”,我在 2011 年 6 月的《灯塔》


期刊中写过一篇文章,谈到与此“爱”建立关系的好处,因它反映出我们和造物主“唯一
的真实关系 (T-15.VIII)”,也是我们在幻相世界中,唯一有意义的关系。

当心灵决定唤醒我们对耶稣或圣灵之爱(或任何已超越小我的象征人物),其实就
等于决定用“同等性”的眼光贯穿自己所有的知见,这正是课程所谓“爱吸引爱的力量,
非你所能抗拒 (T-12.VIII.7:10)”之意。

这一知见根本不把感官认知所见到的差异当作一回事,若能一以贯之,可说是为
《学员练习手册》活出一个见证:“当我痊愈时,我不是独自痊愈的 (W-pI.137)”。既然我
们都是同一个生命,宽恕一个人自然等于是宽恕了所有的人;我们不是同遭囚禁,就是同
获释放;因为分裂幻相只是一场骗局,合一之境才是存在的真相。我们的任务只需要宽恕
眼前的人,无论是在心里或是以有形的方式宽恕对方,这一宽恕便会“自动地”推恩到整
个圣子奥体上。这是圣灵最喜爱的任务,祂其实就是我们的正念:

将那“放诸四海皆准”的课题,交给真正了解世界运作法则的圣灵吧!唯有祂能保
证那些法则不受任何侵犯及限制。……在所有的见证中,你最先看到的就是那位弟兄,在
他身后还有成千上万的人,而这些人后面又有成千上万的人。(T-27.V.10:1,4)

《颂祷》第一章的最后一段“阶梯的尽头”,正呼应了《正文》第十五章结尾的新
年祷词,耶稣要我们对弟兄说:“我把你当作自己的一部分,交托给圣灵”。它道出了我
们旅程的圆满结局──从世间最喜欢分别取舍的定罪眼光,经由视所有人皆纯洁无罪的慧
见,最后终于忆起了上主造化的一体生命:

如今,祈祷终于提升到物质、身体以及种种偶像之上了,你终于得以安息于神圣之
境了。……此刻,你不妨向每一位愿与你在祈祷中结合的人说:没有你,我无法前行,因
为你是我的一部分。(S-1.V.3:1, 8-9)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路上,耶稣怎么引领我们穿越“迈向平安的四个障碍” (T-
19.IV),沿着往昔沉沦于分裂的轨迹一级一级地向上回溯 (T-28.III.1:2),抵达喜乐的终点。
他并没有鼓励我们死守着一体之境,当他论及穿越最后一道“面纱”时──“我们一起消
失于隐身在面纱之后的神圣‘临在’中;这不是迷失,而是被寻获;不是被看见,而是被
了知 (T-19.IV-D.19:1)”,焦点完全放在彻底宽恕所有的弟兄上,唯有如此,一体境界才会在
我们心中苏醒。我们如果仍然视任何一位弟兄为敌,将他钉在十字架上,认不出他是让我
们得救的道友,我们是不可能穿越最后一道面纱的。话说回来,我们若感受不到耶稣道友
的爱相随在旁,我们是不可能与这位人间救主(眼前的弟兄)共享圣灵疗愈的慧见,对他
们一视同仁,正如基督对我们一视同仁一样。耶稣曾在复活节为我们写下一段话,道出所
有上主之子(包括我们的长兄)与生俱来的同等性:

复活节已经临近了,这是庆祝复活的佳节。让我们彼此以救赎相赠而共沐于天恩之
中,如此,我们才能复活为同一生命,而不是孤零零地死去。……就在此地释放你的弟兄
吧,如同我释放了你一样。给予他这“同一”之礼,不再用定罪的目光去看他。……如此
我们等于是一起为上主之子的复活铺路,再给他一次复活的机会,欢欣地忆起天父;天父
对罪与死亡一无所知,祂只知道永恒的生命。 (T-19.IV-D.17:4-5; 18:1-2,5)

唯有如此,我们才可能重生为基督的,也就是说,由同等性的认知出发,疗愈并化
解了分裂及分化的信念,一体的真知才会逐渐苏醒,让我们与所有弟兄一起通过敞开的天
堂之门。让我们得以见证上主之子清白无罪面容的慧见,在上主完美的一体实相之前也会
谦让退位,当心灵的桎梏终于松脱而彻底悟出自己的生命“是基督,为基督,且在基督
内”时,整个圣子奥体的桎锢也会松脱,而融为一体生命的。时空中的基督就会悄悄地消
融于“造物主与造化无二无别”的一体天乡,这才是“创造”的幸福真相。天堂之爱反映
于此的不过是“活出圆满自性的自由”,因为真相与倒影在这一刻已融为天堂中神圣的一
体生命:

凡是看到了心内的神圣倒影而全心想学疗愈之人,表示他已准备好接受天堂了。神
圣本质在那儿已不再只是倒影,而是倒影的真身。上主也不再是一种形相,祂创造的生命
既是自己的一部分,他们在真相里必然永远拥有上主。而且不只反映真理,他们本身即是
真理。(T-14.IX.8:4-7)

KW_《课程》是如何看待感觉的?
问:

《课程》是怎么看待感觉的?除了“不应否认感觉”外,我们还需注意什么?需要
聆听感觉在倾诉什么吗?

答:
《课程》很少谈到“感觉”,它关注的是我们的“念头”。可是,要想看清自己的
念头,不先与感觉连结是不行的。假如我们连自己的感觉都一无所觉,要找到与它们相连
的念头就更难了。因此,奇迹学员需要先学习觉察自己的感觉。这个过程可能有些痛苦,
因为我们必须重新经历那些被否认的痛苦感觉。开始的时候,即便我们允许这些感觉浮现
出来,也会发现,它们往往刚一露头,就又被压下去了,因为这些感觉实在让人很不舒服
有些人可能只否认或压抑某些感觉,例如愤怒、哀伤、或忌妒。

从小到大,社会教给我们很多应该有什么感觉,不该有什么感觉的规条。学习《课
程》后,我们这些灵修人士又给自己绑上了更多的“应该”和“不应该”,难怪没有人了
解自己的感觉了。

一旦接触到自己的感觉,我们就可以开始下一步:发掘引发这些感觉的念头了。这
一步不需要我们藉助推理拼命搜寻,因为过度理智只会适得其反。尽力寻找就好,更重要
的是,别忘了向 J 兄或圣灵献上你的愿心,让你可以不批判地看清自己的念头。

你会渐渐发现,你的感觉,哪怕是愤怒,通常都与某种失落感有关。只有觉察到自
己的念头,你才有机会改变它,就算还不想改变,你至少已经找到了痛苦真正的根源。它
不是你心外的任何东西,而是你心里紧抓不放的念头。

就像 J 兄在《正文》中所说的:

只要你能做到下面这一点,慧见、幸福、由痛苦解脱、彻底由罪咎脱身,这一切对
你有如探囊取物。你只需如此说,但务必诚心诚意,而且毫不保留,因救恩的大能就在这
几句话中:
我应对我所看见的一切负责。

我所经验到的(念头)和感受全是我的选择,我想完成之事也都出于我的决定。

我所经历到的一切,都是我自己招惹来的,我所得到的一切也都是我自己祈求来的。

不论面对什么遭遇,都不要再骗你自己是如何的无助。你只要承认自己犯了错误,
就无需承受任何遗害之苦了。 (T.21.II.2:1,2,3,4,5,6,7)

KW_何谓幽默?它和喜乐有关吗?或者只是幻相的一部分?
问:

何谓幽默?它和喜乐有关吗?或者只是幻相的一部分?

答:
幽默只是幻相的一部分,也正因如此,它能成为一个复杂的研究议题,让人耗费多
年来广泛分析,以确定一件事会令人觉得滑稽或幽默的原因是什么。弗洛伊德在早期针对
幽默的一项研究中,提出一个论述:幽默通常是用以缓和或解除紧张。从《奇迹课程》的
观点来看,罪咎是紧张的唯一来源,因此在实际经验中,滑稽或幽默的事能够用来释放或
减轻罪疚感。但即便如此,幽默的内涵和其他所有事物一样,端看其目的是用来支撑正念
或者妄念。

幽默若是用来支持小我,它就成了攻击的手段。就像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恶劣的玩
笑,企图以贬低他人的方式来博得笑声,让个人或团体成为笑柄,例如,以民族和种族主
义为题的玩笑、政治话题的笑话,以及针对“两性战争”的幽默。小我的幽默有可能是残
忍、恶毒的,它总是损害他人,将玩笑的对象看成存在自己之外,或不属于自我所认同的
团体,因此一再强化分裂信念与分别心。其实小我利用幽默伎俩的背后潜意识动机,不外
是将罪咎视为存在自己内心之外。若延伸弗洛伊德的理论,我们用小我的幽默来缓和紧张
不过是想要减轻自己所体验到的罪疚感罢了,因为我们可将罪咎投射在他人身上。但是用
这种趣味的方式来解除紧张只是暂时的,因为背后的罪咎并未被处理及释放。

相反的,出于正念的幽默会用来减少或淡化差异性,虽然在形式上看起来跟小我的
幽默差不多,但是其内涵是温良的,且其目的是帮助我们不要过于严肃来看待自己。我们
会学着自我解嘲而非嘲笑他人。再次引用弗洛伊德的减缓或解除压力理论,出于正念的幽
默能够真正让我们解除罪疚感,因为当我们超越了小我刻意造作的人际阻隔和区分时,我
们所执着的分裂信念也同时放下了,伴随这种幽默的笑声是轻松和喜悦的。

J 兄在整部《课程》中展现了出自正念的幽默,例如,在“梦中‘英雄’”
(T.27.VIII)的章节里,他描述了我们所谓住在身体内的生命,并点出了我们很当真却愚昧
的一些信念。例如,有些议题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是至关重大且最容易引发罪咎的,好比
“金钱”,J 兄仅是将它称为“世人眼中最真实也最可爱的铜钱纸币”(T.27.VIII.2:2)。
他认为小我思想体系及其衍生的信念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疯狂念头,而上主之子竟然忘了
对它一笑置之”以及“一个可笑之至的念头”(T.27.VIII.6:2,5)。J 兄这么说并非是要攻
击我们的信念,而是提出一个较轻松的观点,让我们能够开始认出自己的罪咎,并且超越
它、进而释放它,而不是将罪咎置于自己之外。小我要我们将罪咎投射于外,目的就是要
我们永远不去质问真相是什么。

既然出自正念的幽默和笑声,其功能是修正妄念,那么在天堂里幽默就无用武之地
了。换言之,当我们仍旧不敢相信喜乐其实是我们天赋的财产时,幽默和笑声可以帮助我
们减轻、终究地摆脱那让我们傻到当真,并加诸自身重担的罪咎。诚如 J 兄所述:“救恩
就是这样运作的。你一退让下来,你内在的光明就会脱颖而出,拥抱整个世界。它不会向
你预报一切罪终会在惩罚与死亡中结束这类讯息的。你只需淡然一笑,所有的罪就一笔勾
消了,因为它怪异荒谬的面目已经暴露无遗。它不过是一个愚昧的念头,无聊的梦境,没
有什么好怕的,倒是荒谬可笑得很;谁会把迈向上主的宝贵时间浪费分秒于这稀奇古怪的
念头上?”(W.pI.156.6)因此,“世界必会在喜乐中结束,因为这儿是哀伤之地。喜乐一
旦来临,世界就失去了存在的目的。世界会在平安中结束,因为这儿是杀戮战场。平安一
旦来临,世界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世界会在欢笑中结束,因为这儿是涕泣之谷。欢笑者
所到之处,还有谁会哭泣?唯有全面宽恕,方能为世界带来这一切祝福。世界会在祝福中
离去,它的结束和它的起始境界截然不同。”(M.14.5:1,2,3,4,5,6,7,8)

KW_特殊之爱与真爱的差异
问:

在我持续研读《奇迹课程》之后,逐渐明白这世界俗称的“爱”完全不是《课程》
所提到的“爱”。事实上,我发现自己的小我经常用“爱”的观念来掩饰很多异常的想法
和行为。请问我们在这世界所了解的爱,与《课程》所指的爱,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我们
又该如何用《课程》所指的爱来引导自己的生活呢?

答:
你看出《课程》所指的“爱”,与世界所谓的“爱”有所不同,是个正确的观察。
两者的确不是同一回事。世间的爱通常是《课程》所称的“特殊之爱”,这种爱是“特殊
关系”的基础。特殊之爱的内涵不仅与《课程》所讲的爱完全相反,实际上,特殊之爱正
是仇恨的面具:“小我暗地里期待着上主给它某种特殊之爱,特殊关系就是由此而生的,
小我之恨也藉此而战胜了爱。建立特殊关系等于自甘放弃上主的爱,目的是为自己讨回上
主所没有给它的特殊性。”(T.16.V.4:1,2)这意思是,我们在内心暗自告诉那些跟自己有
特殊之爱的人或物:“上主没有以我想要的特殊性来爱我,所以我要利用你来获得特殊的
爱,没有它我就活不下去。”因此,特殊之爱是我们用来取代上主之爱的替代品。《课
程》更进一步告诉我们,特殊之爱其实是恨的化身:“……你必会痛恨与你建立有条件关
系的弟兄的。”(T.21.III1:3)这种“痛恨”是基于一种错觉,认为我们彼此是有别的、不
完美的,并且是匮乏的。于是我们在特殊之爱的关系中,订下双方互相满足需求的协议,
并藉此寻求填补与上主状似分裂的空虚,结果正中小我下怀:“去找,但不要找着。”
(T.16.V.6:5)因此,无论我们如何想尽办法用特殊之爱来取代上主的爱,这个爱的替代
品永远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就算是世间最淋漓尽致的爱,也终将随者人的死亡而灰飞湮
灭。

这观点看似十分令人震撼,然而《课程》正是要我们用这全新观点来检视我们爱的
特殊关系,如此我们才会愿意敞开心胸来接受新的目的与诠释:“神圣关系的出发点则完
全不同。每个人都会朝自己心内看,却看不到任何欠缺。他们必须先接受自己的圆满,才
可能和其他同样完整的生命结合,使这一圆满生命不断延伸。他在彼此身上看不出任何差
异,因为所有的不同只限于形体。为此,他在对方身上也看不到任何值得掠夺之物。他从
此再也不会否认自己的真相了,因那是颠扑不破的真理。”(T.22.in.3:1,2,3,4,5,6)

我们当切记的重点是,特殊关系是正常的,不要用有罪的眼光来看待,而且 J 兄并
不会夺走你的特殊关系。事实上,如果我们愿意将特殊关系交给圣灵转化为神圣关系,那
么特殊关系对我们的生命也是有所帮助的:“我再三强调过,圣灵不会夺走你的特殊关系
祂只会加以升华。”(T.17.IV.2:3) 如此一来,我们从他人身上所体验到的爱,会成为上
主圣爱在梦中的映影,而不是取代上主之爱的替代品。

KW_不伤害任何人
这篇文章的主题乃源自公元前第四世纪的古老“希波克拉底誓言( Hippocratic
oath)”,这是所有医生都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其中的一条誓言总结为几个“简单”的字 :
“不伤害任何人”。奇迹学员若欲将《课程》的教诲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用这个言
简意赅的原则来提醒自己。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会探讨“不伤害任何人”的一般原则及其具体的行为表现。我们
会全面地检视自己,以便进一步地了解这个原则的宗旨,并且将它付诸实践。我们可以一
开始先问问自己:“不伤害任何人”这句话对我的意义是什么 ? 然后再进一步地自问:我
如何能依照此原则来过我的人生? 紧接着,全面检视我所谓的“人生”,在此我必须着手
省察自己“所有”的假设、信念、价值,以及活在这个世界的生存模式。若在这个检视过
程中抱持真诚的目的,你会很惊讶地发现及洞悉自己是如何在生活中与他人互动及建立关
系的。身为奇迹学员,我们将以耶稣所教导的投射、特殊性及人际关系作为我们探讨的基
础。首先,你可能会心里有数:我曾利用别人来达成我人生的欲望,以及满足我的需要和
期许。这算是一种伤害吗? 那么,就让我们先看看以下的举例,再来确定这些关系模式之
下的内涵是什么:

1)比如说,无论是在学校、职场或任何我投入心血的地方,我曾利用别人来让自己
出人头地。我其实是从他们身上攫取我所需要的,以便自己能够一路领先;而且我毫不在
乎自己是否给予他们任何回报,我甚至一点都不关心他们的福祉。所以,基本上我的心态
是非常自私的,满脑子只有自己的利益。但我以尊敬和友善的外表来隐藏自己真正的企图
而最终的结果是,我对他人和自己一点也不诚实,我隐瞒自己在这些人际关系的背后所抱
持的真正目的。

2)在爱情关系中,我可能会逐渐观察到,自己是如何利用他人来满足情感及生理上
的需求,甚至为了隐藏我利用这段关系暗中所怀的企图,我谎称自己的真正目的,却一点
也不在意这样做是否会伤害对方。

3)在我的家庭关系中,我可能会发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一直想要在各方面都杰出和
卓越,使父母的夸奖都落在自己身上,让兄弟姊妹望尘莫及。换句话说,我必须善加运用
家中的情势,作为攫取父母的疼爱、赞美和认同的手段,因此,我成了家中最闪亮的一颗
星。我从未真正为自己的父母或兄弟姊妹着想过,只在乎他们能为我贡献什么,以使我达
成特殊性的目标。

从上面这三个例子来看,很明显的我曾利用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来满足自己,罔顾他
人的福祉,“这的确是一种伤害!”上述的观念和行为还包括缺乏爱心、自私自利、贪得
无厌和自我中心,这些都算是《奇迹课程》所讲的“特殊性”。我了解到自己一直对自身
和他人造成很大的伤害,因为我在这世界的生存模式乃奠基于“匮乏原则”,这正是小我
妄念的思想体系之标志。我接着领悟到更多,像是:

1)如果我相信自己是一具身体,我就会一直以小我为师,因为小我所教的正是:我
们都是分立的身体,本身是欠缺不圆满的,需要“外面”的东西来满全我们。所以我需从
你那里取得我所要的,以弥补我所感受到的缺憾。

2)因为错解了自己和他人的真实面目,以及人生的目的,我伤害了他人。事实上,
奠基于小我的人际关系一定会导致伤害,总是伤人又伤己,这是注定的。但是,因为在这
之前我未曾花时间反省过自己的想法、言语和行为,所以我从不知道自己伤害性的本质,
于是不自知地伤人,然而在他人眼里可能是看得一清二楚。

3)利用别人来满足自己其实就是在攻击他人。正如《奇迹课程》所说的,这样做只
会引发自己的内疚,让自己陷入妄念之中。我的愤怒总指向你未能满足我的需求,以及未
能完成我在所谓的人生大梦中所指派给你的任务。正如耶稣在正文“梦中的角色”这一段
所说的:

以最简单的话来讲,攻击就是你无法完成心中的任务而起的反弹。……当你发怒时,
不都是因为对方没有完成你指派给他的任务?这不就成了你攻击他的正当“理由”?( T-
29.IV.3:1;4:1-2)

虽然我之前并未察觉到自己潜意识的运作模式,但现在我终于明白,我的人际关系
一直是由这“罪咎-攻击”的循环所主导。此外,我也发现到,因为我强烈地想要保护自己,
所以从未允许任何人接近或亲近我。那我究竟要保护自己“什么”呢?显然地,我不要他人
像我利用他们一样来利用我。因此我无意识地建立“与世界情感疏离”的生活模式,因此
无人可以亲近我。这就是《奇迹课程》所指的“攻击-防卫”的循环。

攻击复防卫,防卫复攻击,每天、每时、每刻就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周而复始地将
心灵囚禁于铜墙铁壁内。心灵的枷锁愈扣愈紧,几乎看不见任何可供逃生的缺口或尽头。
(W-pI.153.3:2-3)

我现在领悟到自己的大半人生都笼罩在伤害的阴影之下。不仅是因为我刚才发现了
自己的动机,以及一般人际关系背后的真正目的,还包括我觉察到自己所有的行为都经常
是在批判他人,好像他们全都与我分立及有别似的。就这样,我透过批判而让分裂成真,
并让此信念深刻烙印在自己的心灵中。如果我们用“理性批判能力”来作为一个人成熟且
懂事的指标,则只会让罪咎更加挥之不去。为什么呢?因为“投射形成知见”( T
21.in.1:1)。这句话的内涵是:我相信罪咎存在自己内心,所以将它投射出去以嫁祸给他
人,以便我可以批判那个人才是有罪的。在灵光乍现之时,我总算又觉察到了一点:自己
也曾做过书面攻击。例如,多年来和他人的书信往来内容其实对我自身的伤害非常大,而
对于那些“成为我投射和攻击的对象”而言就更不用说了,因为我在无意识中以文字作为
伤害的工具。当我将觉察到的具体伤害性的想法、语言和行为套用在所有事情上时,一连
串的自我发现便涌上了心头,所以我现在可以看到“投射-攻击”的模式其实已经渗透到我
所有的人际关系中。当我在自我反省的过程中暂停片刻时,忽然又出现了一个念头:“忽
视所造成的伤害是什么?”

我提起笔来记下我在生活中所忽视的事,以便深入探索这个问题。其中的一些想法
如下:

1)我是否曾经在人生的任何关系中没有负起自己的责任?

2)我是否曾用情感冷漠的人际互动模式作为自己消极面对人际关系的方法?

3)我是否曾预先就决定不让任何人侵犯自己的独立性,因而选择不去正视出现在我
面前的事?

4)我是否曾利用“排外”的合理掩饰,预先就决定将圣子奥体的某一部份隔绝在外 ,
认为他们与自己不相干?

5)另一个有用的认知浮现了:任何人若是基于自己的需求来与人相处,则无法拥有
真正的关系;然而要放下需求是多么困难的事!

6)最后一点,却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我的想法和言行内涵中是否缺乏了仁慈和关爱
呢?如果有的话,是否是因为这样做能满足我追求“特殊性”的需要?这一部份的自我反
省同时具有举一反三的效果,能够让自己不断地探求及发现:还有什么事会阻碍我实践
“不伤害任何人”这个原则?

在《教师指南》中,上主之师的第四个特质“温良”这段话里,我们会很有趣地发
现到,所读到的有关温良的字眼并不多,出现较多的反而是有关伤害,以及必须放下特殊
性与嗔恨等构成小我的主要观念。事实上,伤害(及其衍生义)的字眼在这只有两段话的
章节中就出现了九次之多,而温良(及其衍生义)只出现三次而已。这并不足为奇,因为
《奇迹课程》所再三强调的观念,就是以“化解”小我思想体系作为回归上主的途径,上
主是一切爱的源头。我们只要从开头的段落中读个几句,就可看出上主之师放下伤害的思
想体系之重要性:

伤害必然来自评判。那是由不诚的想法而形成的不诚行为。它一旦判决弟兄有罪,
必也同样判决了自己。平安到此告终,它已拒绝了一个学习的机会。于是,“上主的课
程”形同虚设,神智不清的妄心便会大展“神”威(M 4.IV.1:3-7)。

因此,耶稣指出在我们批判他人之前,其实已经先批判了自己。我们依据小我的指
令相信自己与生俱来就有错,因为我们制造并变现出一个梦境,用这梦中的内容来表明:
“我与造物主及生命根源已经分离了。”之后,由于这个错误所产生的罪咎令我们害怕不
已,所以我们设法逃避这个痛苦,其第一步作法就是否定这个罪咎在我们心内,第二步则
是将罪咎投射出去,让其他人为自己原先指控自己的所为来背负罪名。因此,这“不诚的
想法”就是我们的自我控诉,而“不诚行为”就是我们指控和批判他人。同时,经由“判
决弟兄有罪”,我们仅是强化了最初被我们当真的“自己内心的罪咎”。如此一来,我们
必会迈向一个结局:“平安到此告终,它已拒绝了一个学习的机会。”。因为此时我们已
经呼求小我成为我们的导师,于是我们抹去上主的课程,换上自己神智不清的妄心。耶稣
接着说:

每位上主之师在训练的初期就该明了,伤害别人必会使他彻底忘却自己的任务。使
他陷于迷惑、恐惧、愤怒、猜忌之中。再也无法接受圣灵的教诲。若想听到上主“圣师”
之声,必先明白伤人乃是一无所用之事(M 4.IV.1:8 11)。

上面这段话的第一句非常重要,且适用于所有的情况。它明确地指出,奇迹学员必
须“在训练的初期”就明白:他必须要完全化解伤害,否则便无法学习圣灵的课程。换句
话说,当我们的想法或任何言行存有伤害的念头,会立刻使我们的“妄心”更加地坚固,
既使我们自己并不这么认为。妄心会阻碍我们觉察到自己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意图和动机。
再者,我们明白《课程》所指化解的本质,就是将无意识的层面提到意识层面,以使我们
能觉察到自己的小我而让圣灵来化解它,所以,我们若固守伤害和批判的念头,实际上是
在阻碍自己学习和修练《奇迹课程》。我们终究必须明白:伤害的念头阻碍了圣灵之声,
以确保我们永远不会自梦中醒来而回归我们的神圣根源。

总而言之,我现在能够领悟到不伤害任何人,且毫无例外的真实意义。依照这个原
则来生活的意思是:在任何环境、关系、事件和情况中,我必须经常观照自己的念头,并
且敏锐地觉察到自己已经离开了正念(圣灵的居所),而决定转换到妄心(小我的领地)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我们大部分的人在生活中,都是惯性地以小我所设计好的程序
作为我们人际交往的自然模式。我们大半时间都是与小我为友,如今要和耶稣或圣灵建立
真实的关系,让祂成为我们的导师反而变得很不自然。同时,要放下任何一种形式的伤害
似乎是一项很难超越的任务。但在这里我要提醒大家,《奇迹课程》告诉我们,我们所需
要的只是一个“小小的愿心”,愿意放下“我们”的方式和“我们”的知见,并寻求“从
不伤害的那一位”之协助,祂会有求必应。让我们回想一下耶稣在《教师指南》中所讲述
的“温良”特质,用这段话来提醒自己:我们想要牵的是他的手,与他和所有弟兄同行,
我们会走在“不伤害任何人”的温良道路上。在这里我将《练习手册》第一百九十五课的
标题句子改写成“爱乃是我不伤害的道路”。

因此,上主之师是全然的温和良善。因为他们需要温良的力量,救恩的任务才会变
得轻松愉快。凡是存心伤害别人的人,是轻松不起来的。伤害别人对他既是毫无意义的事
温良自然成了他的天性。对神智清明的人而言,还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的选择?一旦看到
了天堂之路,谁还会选择地狱?谁会宁可削弱自己的力量而不惜伤人,放弃温良带给人的
所向无敌之大能?上主之师的力量就在他们的温良之中,因他们已经了解了,自己的邪念
既非来自上主之子,也不可能出自他的造物主。这样,他们的意念便结合于那神圣的生命
之源。于是,他们的意愿(其实也就是上主的旨意)才得以自由地展现出来。(M-4.IV.2)
*这篇文章曾在一九九八年刊登于《灯屋》期刊中,这次重印的内容有一点小幅的修
改。

KW_何以认为传递此《课程》的声音就是耶稣呢?
问:

我是第一次在奇迹课程基金会网站读到《奇迹课程》是“耶稣”所讲述或传授的。
请问《课程》中,有以“耶稣”之名所提的任何观点吗?否则,您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使
用他的名字?而不是用“基督的声音”或“基督”等诸如此类的名称呢?

答:
《课程》的确提到耶稣之名,尤其是在教师指南(M.23)及词汇解析(C.5)中。这两处有
篇幅较长的说明,或许能完整地回答您的问题。此外,正文中有几个第一人称的段落(特
别是 T.1.II.3,4),虽未提到名字,但所指也是耶稣。海伦明白她听到的内在声音是耶稣,
就如同我们在电话中,不用问都知道那是家人的声音:“海伦十分清楚……那声音属于耶
稣……”(肯尼斯的着作《暂别永福》p. 179)。

然而重点是,在梦中,耶稣乃象征着一个人完全认同了基督,但这“基督”的身份,
并不只限于耶稣。同时,依照肯尼斯所着的《奇迹课程词汇解析—索引》之定义,《课
程》中所用的基督一词是指“圣子奥体的整体”。基督乃是三位一体(圣三)中的第二位
一直都与天父安居天乡,并不在梦中。因此,若用“基督”来代表传递《课程》的“声
音”或使者并不恰当。

你不必非得相信耶稣就是《奇迹课程》中的发言者才能操练《奇迹课程》。也没有
硬性规定你得与耶稣发展关系,但是这么做是有帮助的。耶稣在我们梦中是个象征,他一
直与我们同在,并教导我们跟他一样接受救赎:“耶稣一直在前引导着你。……本课程就
是出自于他,因为他知道如何以你喜爱又熟悉的语言与你相通。除了他以外,还有没有其
他老师用不同的象征为不同语言的人指点迷津呢?当然有。对于身陷困境的人,上主岂会
不伸出援手,为他们量身打造一位足以象征祂的人间救主?……耶稣已经前来答复你的祈
求了。你会在他内找到上主的答复的。现在就与他一起去教吧!他会与你同在,因为他一
直都在你身边。”(M.23.5:1,7:1,2,3,4,6,7,8)《课程》源自反映在心灵中“上主之爱的记忆”,
透过慈爱的讯息传达给我们,并以耶稣-“人的形相”为象征。这个爱用何种形式传达并不
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听到了讯息,并且接纳了这份爱。当你研读《课程》时,宛如听到耶
稣向你发言,这会对你很有帮助,你不仅是与耶稣建立关系,同时也接纳他透过《课程》
所反映的爱。

KW-有人因为修“奇迹”而开悟了吗?
问:

我一直很想知道,是否有人因为修习《奇迹课程》而开悟了。请问您们知不知道有
谁已经真实体验到自己时时与上主同在,再也脱离不开平安的境界了?

答:
到目前为止,我们从未收到过类似的通报,不过“没有通报”本身并不具任何意义。
真正开悟之人,理应不会认为自己有必要刻意去告诉其他人说“我已经完全超越了小我”
希望这多少能帮助你评估种种“某人声称自己已经开悟”的说法。或者这么说,倘若有人
必须四处宣说自己已经开悟了,这多少是小我(我执)尚存的迹象。根据《课程》的描述
开悟与否只有一个显着的特征:此人脸上会比以前更常自然而然的出现“微笑”。

“有一种方式能帮你活在状似此世又非此世的世界。你不必改变外在的生活型态,只
是脸上更常挂着微笑。你的面容安详,眼神宁静。与你同道的人间过客都会认出你是自家
人。”(W-pI.155.1:1-4)

我们倒是经常听学员说,他们面对生活大小事情时,思考和应对的方式出现了极大
的改变。好比说以前老是会被某个状况给惹毛的,如今即使遇上相同的状况,也不会再出
现过去那样的反应。操练宽恕的确有效,这才应该是我们每日修习的重点。

最后,关于“时时与上主同在”,我们建议你参考一下《教师手册》的“我们能够
与上主直接相通吗?”(M-26)在这一节里,耶稣是这样提醒我们的:

“上主之师偶而也会有与上主直接契合的短暂经验。这种经验在世上几乎都难以持久。
也许有人奉献了毕生精力之后,有幸荣获这一经验,而且还能在世上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
间。不过,这种案例少之又少,可别把它当成一个可行的目标。如果真的发生了,就随缘
吧!如果没有发生,也一样随缘。世界上的任何经验,都是虚幻的。一个人如果能直接且
持久地与上主相通,他的肉体生命必然难以维系下去。”(M-26.3:1-8)

从这段看来,与上主直接契合并不是本课程的目标,我们心怀 J 兄的宽谅一同超越
战场之上,而能以仁慈的心境看待芸芸众生,达到平安之境才是目标所在。

“本课程只能将你导向真知,然而真知本身却超乎本课程的能力范围。我们不必勉为
其难地讨论那超乎言诠之事。我们只需记住,凡是已抵达真实世界的人,注定会超越过去
的;只是,超越的方式绝对是你后天学来的那一套所望尘莫及的。学习的尽头,即是上主
的起点,一切学习到祂这儿就结束了,因为祂是圆满的。祂开始的那个起点是没有终点的
我们不必为那‘不可说’或‘不可修’之境枉费精力。那已非学习能力所能及。但我们必
须为真知之境准备自己,这是我们不能不修的功夫。”(T-18.IX.11)

Ken 访谈录(1)
心理与奇迹对话——Ken 访谈实录(一)

缘起:

2009 年五月广州昆明奇迹研习之后,也就是将心理活动加入研习两年以来,若水和
我都很认同活动的帮助和效果。

但是,由于三天中又要讲理论,又要进行活动,时间有限,我们对活动要进行到什
么程度拿捏不易,有时也非我们可以掌控。

由于活动中有些进入比较深的学员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平复情绪,由此又延伸出一些
有待进一步厘清的问题,如:心理治疗在研习中适当的定位及规模,以及如何让活动与
《奇迹课程》更紧密地贴合。

有鉴于此,若水遂有就教于 Ken Wapnick 的想法。这刚好也是我多年来的心愿,几


年前我开始听 Ken 的教学录音时,对 Ken 能很细微地看到一些小我的伎俩叹为观止,例如
他说有些人同时修奇迹与其他灵修法门,此举背后可能隐含了小我对奇迹的抗拒。
现在,或许是时机成熟,在今年 7 月 8 日,我趁参加儿子大学新生训练之便,前往南
加州拜访 Ken。

以下是这次访谈的纪录:

敬伟:很抱歉,我们有些算是严肃的问题……(注一)

Ken :没有关系。

敬伟:首先,我们有多少时间?

Ken :一个小时,可以吗?

敬伟:至少要一个小时,因为有些重要的问题,我想知道你的意见。也许若水已经
告诉你,我们在大陆有带一些工作坊……

Ken :若水有大概地告诉过我。不过,你可以先说说你们在大陆实作的情况,这样
可以帮助我了解。

敬伟:一开始,有人要求在研习中加入“解冻游戏”之类的活动,我们是这样开始
的。我们去大陆的时候,因为当地有一些限制……

Ken :你们的工作坊是在大陆吗?不是在台湾?

敬伟:一开始在台湾……

Ken :然后现在工作坊是在大陆?

敬伟:大部份是,在大陆我们不能谈论上主或圣灵,所以我们用宽恕心理学这个名
称。也因此,若水将心理学的部份整合进来……

Ken :敬伟,你的背景是心理学吗?

敬伟:心理辅导和企业管理,企业管理是三十多岁时拿的学位。若水想要作一些活
动,其实那些练习本来就有,但原本是让学员用书写的方式静态进行,例如“你对人生的
信念是什么”、“你最害怕的批判是什么”……我把它变成类似心理剧的活动,请人来扮
演(说明穿越批判的活动的进行方式)……

Ken :在大陆你们怎们称呼圣灵,用什么名称?

敬伟:一开始我们用内在智慧、大我,后来我们用圣灵。

Ken :后来你们把圣灵带进来。

敬伟:对,当然在作这些活动的时候有些人会很情绪化,这只是过程的一部份。这
个是大概最强烈的活动。另外,在一阶里,我们作四角宽恕的活动(说明活动的第一阶段
进行方式)

Ken :这个理念是让人接触他的小我,内疚、批判?

敬伟:对对。(继续说明第二及第三阶段进行方式)这个理念是穿越小我,看小我
在作什么,然后可以另外一个立场来看我们在想什么。基本上,这就是这些活动的主题。

Ken :你会被质疑的是什么呢?这是一天的工作坊吗?

敬伟:三天。

Ken :然后呢?当人们打开以后,有后续的工作坊吗?当人们经历了很震憾、戏剧
化,或者创伤性的经验之后,工作坊结束了,他们回到生活中,但无法整合这个经验。你
们有碰到这样的情形吗?有这个问题吗?

敬伟:嗯……也许,如果有副作用的话,他们也不会告诉我。所以我所听到的大部
份是正面的。我想从你这里得到的帮助是:当人们打开之后,他们会处在一种状态,可以
接受话语进入心中,你可以想一些适合在这样的时候说的话吗?譬如说“这不是你的错”
……

Ken :“你被宽恕了”?

敬伟:对对对,正是。

(Ken 接电话)

敬伟:抱歉,我一来这就丢给你这么多东西。

Ken :没有关系。你想问的是,当人们体验到被宽恕的时候,要对他们说什么吗?

敬伟:对,当他们看到发生了什么事…

Ken :关键在于,这样的方式能帮他们经验并了解心灵的分裂。
任何可以帮助人们接触他们小我、妄心、正心,以及他们实际上可以作选择,都是
很有帮助的。
当他们被自恨内疚等等压倒后,有一个被宽恕的经验。这告诉他们永远都有选择:
他们可以选择抓住内疚,投射内疚,就是我对你生气,我批判你,你批判我;或者他们也
可以选择放下,看清在我内有小我的思想体系(攻击),以及圣灵的思想体系(宽恕)这
两者可供选择。
有这样经验的人,你可以要他们作的是,把这样的经验运用在往后的人生中。
所以一周、两周、一个月之后,当他们被旧有的小我思想诱惑时,他们会记得曾经
在工作坊中有过这样的经验:我可以作不同的选择,这会很有帮助。
就像在练习手册 365 课结束时,它说这个课程是一个开始,而非结束,让你的老师
跟着你。所以在练习手册或三天工作坊完成时,你在往后的人生中去实践。你学到了你的
心灵是分裂的,也就是你有妄心、正心、以及一个作抉择的部分可供选择,这给他们一个
在往后的人生中可以使用的工具。

继续阅读 Ken 访谈录(2)

注一:在先前和 Ken 联络的 e-mail 中,他说他比较喜欢“不严肃”的问题,我回复说


我也是,这样我们可以轻松一点。后来我和若水讨论,认为这次访谈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又只有一小时,还是要把握来问一些重要的问题。

Ken 访谈录(2)

敬伟:哦,对对,这很重要。因为这些活动是有意义的。
当人们穿越了小我的部分再回头看,他们会觉得那是虚幻的,或者说,那些都是在
心里的,外面并没有什么事真的发生。
那很重要,但这就带出了另一个问题。
一开始的时候为什么要这些活动?因为若水开始带工作坊的时候,多半是以演讲的
方式进行。很多人,包括我在内,会觉得这(课程)很棒,但工作坊之后,大部份都忘了。
你可能听过这个问题很多次了:我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它到底在说什么?这是另一
个我们加入这些活动的原因,让人们有一点体验,知道穿越小我是什么样的感觉,让他们
尝到一点味道。
很多人,当然包括我自己,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会觉得好棒好棒,但当我对别人
很生气的时候,看到这本书,又觉得它很讽刺,讲得容易,诸如此类的,在之后又会觉得
这个很棒。
有时候人们会对自己很生气,他们会说,“书上都已经说啦”、“我都已经知道啦,
为什么我还是这样做?”、“这些理论我都知道了……”他们会一直更责怪自己。这是一
部分原因……
我提醒他们的方式是,小我会利用这个课程来批判他们,使他们更批判自己。我不
知道,有没有其他的方式,来提醒人们不要利用这个课程来对自己更严厉?

Ken:你说的没错,很多人都这样做。但要了解,课程里有一个关键的看法,即分辨
罪与错误的不同。
如果我生气、焦虑、害怕,只是因为我害怕爱,这并不表示我有罪,只是我误以为
爱会伤害我。
我认为最大的帮助,是让人们了解,我们对真理有多抗拒,我们对于放下烦恼有多
么抗拒。
因为我们用烦恼来定义自己的价值,所以我不想放下烦恼,我不愿放下对自己的批
判、对别人的批判、要别人为我负责。
让人们了解,他们是怎样把这些紧抓着不放,这对他们会很有帮助。
但是,那并不表示我是邪恶的,或者我有罪,那只是让我很害怕,如果没有这些烦
恼的话,我大概就不知道我是谁了……

敬伟:你所谓个人的定义是?

Ken:我的身份是受害者、童年时被虐待、我不够聪明、不够漂亮、不够英俊、我赚
的钱不够多……所有“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的看法。
其实人们不想放下这些自我概念。了解这件事之后,人们就不难了解,即使他们觉
得课程的文字很美,而且知道它讲的是真的,但是他们还是不想真正地去练习,因为他们
“害怕”。如果他们能面对自己心里的这个部份,会很有帮助。
然后不要觉得内疚。“我”当然会害怕爱,否则我也不会躲在这一具身体里。为什
么我会在这里,因为我害怕失去这些身份,我身份的一部份就是我的烦恼、我过去的历史
我的自我怨恨、我对别人的怨恨、我的恐慌……就是这些在定义“我”是谁。
最好能够帮人接触到,他们对这些烦恼是多么认同,结合得多么紧密,所有这些,
都是抵制内在光明的防卫措施。
我认为,能帮人们接触这些是有帮助的,因为,只要害怕,就不会练习这个课程。
他们会说,我当然不练习这个课程,我害怕它,这个课程告诉我:我不是我认为的那个人
它给了我一种希望,我可以改变,这希望就在心里,这对小我是很可怕的事。
所以,再说一次,帮学员意识到这些恐惧而不觉得内疚,是最大的帮助。

Ken 访谈录(3)

敬伟:我刚才闪过一个问题,是有关抗拒的……因为我听了一些你的 CD……
喔!我想到了!我记得在你的一些工作坊中,有人问你说:“我上了你的工作坊,
我也读了书,这个课程,但我仍然会生气……”就像我说的,他们对自己很严厉……

Ken:我跟人们说的是:“这个课程的目标不是你永远不生气,而是当你生气时,你
可以宽恕你自己。这样会把你所有的负担都拿掉。”
同样的,目标不是完美地做练习手册、每个小时都记得当天的练习课;而是当你没
有完美地作练习手册时,你可以宽恕你自己,那不是一种罪。
否则的话,人们会想如果我要成为一个好学员,我绝对不可以生气,不可以批判,
不可以焦虑。这简直是疯狂。这样没有帮助,也不仁慈。
帮人们了解,自己选择了小我,却不必受愧疚所苦,这是很大的帮助。
课程里有一句大家都知道的话:在永恒境内,一切原是一个,后来悄然潜入了一个
小小的疯狂观念,而上主之子忘了一笑置之。(T-27.VIII.6:2)
问题不出于这个疯狂一念,而是出于我们把它看得很严重。
问题不是我们可以离开上主这个疯狂一念,而是我们“判断”它(这一念)是有罪
的,所以问题不是我对你生气,而是我认为对你生气是有罪的。
当我判断他是有罪的时候,我就会觉得内疚,我就会一直投射出越来越多的内疚,
我就越来越生气。
若我说:好,我对敬伟很生气,我变得害怕,我的小我又惹出麻烦了,就是这样而
已。那么,它就不见了。所以很重要的是让人们了解生气没有关系。
这个课程说过两次,“不要为自己的愤怒辩解”,他没有说不要生气,意思是说当
你生气时,不要找借口为自己辩护。不要说我生气是“因为你”惹到我了……

敬伟:也就是“合理化”……

Ken:对,不要合理化。我生气是因为,我那一刻害怕爱,我把爱推开,我觉得内疚 ,
我很生气,但是我不为它辩护,这是很大的差别。
我想这是修奇迹课程更温和、更慈悲的方法。人们不必要完美,不完美没有关系,
但是要宽恕你自己,不要认为那是有罪的。

敬伟:对对对。这让我想到有一两次你回答了这样的问题……有时候人们生气,他
们可能内疚,他们甚至无法承认自己在生气……

Ken:因为他们内疚……

敬伟:我记得有一两次你的回答是:如果你要放下小我,你先要让你的小我变得健
康。这个……

Ken:这个思想逻辑是,在你学到你不是小我,你不是一具身体之前,你必须了解你
是一具身体,你必须……
就像你得先读这个“课程”,你才能学到东西。除非你有工作,否则你无法在这个
世界上生活,更别提研习奇迹课程了。你必须有办法赚钱。所以你必须首先在这世上发展
小我,学习如何在这个世上生活。
年纪大一点、成熟一点,然后我们可以说我不需要再这样下去了,我不需要像过去
一样重视世界的价值。
否则,你会跳过一些必经的过程,外表上你说,我不是小我、不是身体,但你其实
是害怕活在这个世界上。
所以我会对大学生这样说:“你先从大学毕业、找个工作,别说这个世界是虚幻的,
我为什么要去上学?既然这个世界是虚幻的,我为什么要去找工作?”这里面隐藏了太多
的逃避与否认。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人们必须先发展小我,学习如何活在这个世界上,然后当他们
年纪大一点的时候,他才可以说,这是我要或我不要的。否则的话,它很可能隐藏着很多
的逃避与否认。
再次提醒,你必须先学会走才能跑,你必须先学会读谱和勤练,才能用钢琴弹谈贝
多芬的曲子。你必须先上课,才能学习。

敬伟: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层次:我们发展小我;然后放下它。
在第一个层次,我想心理学或心理治疗可以帮助。
在工作坊中有时候我会有这样的冲突或挣扎:我应该鼓励他们让生气出来,用某种
方式让他们看清楚,或者我应该……
因为一旦我们进入这个部份,是有很多要处理的。让他们看到他们是多么愤怒,多
么悲伤。然后穿越这个阶段,然后当他们平静下来的时候回头看,会发现(事情)并不是
像他们一开始想的那么严重。在这个层次需要很多的处理。
我们把这些活动放进工作坊中会有这样的困难,因为那会用掉了一些时间。有时候
若水会焦虑,因为这样很花时间,她会担心剩下的时间不够进行第二个部份(层次)。
但我听你的讲课中没有谈论到这些部份,这些部份他们必须要自己处理,是这样吗?

Ken:基本上是这样,但是永远都有例外。一般来说,这个课程并不是给二十多岁的
人,他们太年轻,他们还在努力要在这个世界上成功,担心身体,受教育,谈恋爱,有他
们的烦恼,这很重要,因为这是他们的教室。一般来说这个课程比较适合三、四十岁的人
……

敬伟:他们有一些生活经验……

Ken:他们发展了小我,他们知道如何活在这个世上,然后他们现在知道这不是他们
要的。但是如果在二十多岁的时候这样做,那可能比较是否认。
当然也有例外,但是你很少会发现有人这么年轻,但又真的够成熟来修这个课程。

Ken 访谈录(4)

敬伟:我想,在美国大部份的情形是这样,在台湾和一些其他地区也是如此。但在
中国,我们几年前开始带工作坊时发现,在中国的背景下,人们的心理创伤是很普遍的。
我们初次设计这些活动时,并无意去挖得很深,比起我以前在台湾带的工作坊,只能算是
小 case,但仍会勾起他们的情绪,他们的创伤……。例如二三十年前的孩子都经历过普遍
的创伤,一家人被送去不同的场合,爸爸去劳改营,妈妈去另外一个省,孩子常跟父母一
分开就是几个月才能见一次面,父母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可以给孩子。即使在我们一
些简单的活动里,常会勾起他们的伤痛,……中国的学员对这类议题的处理很有兴趣,他
们认为我们的处理方式比起一般的心理治疗更进了一步。但是大部分的人的心理议题并没
有解决,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可以说这个课程对这样的人并不适合吗?

KEN: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个文化都是不同的,所以我只能从我的经验来说,
很少年轻人会来参与奇迹课程,大部份来的人都是比较成熟的。但是总是有例外,而且这
是在美国……

敬伟:哦!我知道我要问的是什么了。比如说一位女士在童年时受到性虐待,她无
法宽恕,但是她非常努力地想要宽恕那个加害者。这位女士来参加工作坊……当然这是一
个假设性的问题。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过碰过这样的情形?

KEN:很多。一般来说,如果这个人太难过的话,我不会在工作坊中和她谈,而会
私下和她谈。这是我自己的风格,如果有人真的很难过,而我可以看出来,我在课后和她
谈。其他的时候如果我认为有帮助的话,我会在团体中谈。
基本上,如果有这样的状况,我会跟她说,这和你现在有什么关系?我会帮助她了
解,这是发生在三十、四十、五十年前的事,确实很可怕,但你不是当年的那个小女孩了
我会试着……这会是一个宽恕的练习,并不是去宽恕那个父亲,叔叔、或兄弟(不管是
谁),我会强调那是以前的事了,你不需要背负着它。我会试着帮助她看到她自己如何卯
尽全力抓住这个痛苦不肯放。我先前讲过,许多人把精力都投注在过去的痛苦中,怎么也
不肯放;而我只会帮助那些准备好看清这一真相的人去看。
再说一次,那要看这个人当时的状况而定。我不会对她说教,我会让这个人经由她
的谈论去了解到她多么地不愿意放下它。问题并不是“性虐待”本身,而是在三、四十年
后的现在,她仍然抓着它不放。那才是她真正的问题。如果她能够放下,那就是宽恕。那
时她才能够看着那个虐待她的人说,“那是那个人的小我,是那个人的恐惧,而不需要是
我的。那是那个人的梦,我不再需要成为那个梦的一部份了。”
我会从这方面下手……我们可以把宽恕的定义改成“放下过去”,不管那是 5 分钟
前,或者 50 年前的事。我会帮助这位女士认出这个性虐待是她生命中或者她梦境中的一
个事实,但是它不再是现在的事实了。它在 40 年前是个事实,而不是发生在今天,所以
为什么她还要抓着它不放?
如果这是我在工作坊的团体中可以做到的深度,我就会做。如果说感觉到这位女士
仍想抓着它不放,而且很情绪化,我可能会个别处理。我不认为在团体面前为个人进行心
理治疗,是有帮助的,除非它是真的很有教育意义,同时对这个人也真有帮助。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有人反复地说同样的事情,可能得耗半个小时才能解决的
话,而整个工作坊只有三个小时左右,那么花半个小时在这上面,对其他人来说似乎不公
平。所以要看情形作适当的处理,我不只会注意这个人的需要,还要顾及工作坊中其他人
的需要。

敬伟:我了解了。也许你听过很多类似这样的劝告:“那都过去了,为什么你还背
负着呢?”会不会让她的心再度感到分裂:一个告诉她,这都过去了,为什么你还背负着
它呢?另一个说,那我所受的苦呢?

KEN:对,这样看情形,所以说我不会对这个人说教,我会陪着她穿越……

敬伟:你可以举个例子吗?我知道每个状况都是不一样的

KEN:如果我觉得这个女士在谈论这件事,她还投注了很大的情绪,沉溺其中的话,
我会倾向“不要处理”。因为我了解她并不想放下,如果只是给她一些课程的原则,像
“放下并不存在的过去”,这并没有帮助……

敬伟:就暂时不去动它。

KEN:就暂时不去动它。但是如果我觉得这个人真的很想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它,那
我就会继续。所以要看情形。这就是治疗师的临床的直觉能力,你能感觉得出那个人是否
仍抓着问题不想放……如果我感觉到这个人准备好要放下了,我就会帮她看清,问题不是
性虐待,而是你为什么还抓着它不放。如果这个人还是一直谈论它,带着很多的情绪,最
糟的事情就是告诉她这是虚幻的,这都过去了,你要放下,这样没有帮助。所以要看个人。
我常常谈到慈悲,如果一个人的一生都活在自欺的妄想中,即使它源自于早年的性
虐待,你把它拿走,那并不是慈悲,我不会这样做。我会等到她可以放的时候,帮她们认
知到,那并不是真正的问题之所在。
Ken 访谈录(5)

敬伟: 我还有个需要。若水常常告诉我,每次她和你谈话, 你总是可以给她一些建


议,读第几章或者第几课。根据我们今天的对话,你会想到什么?
或者例如说你对这位女士作了个别咨询,或者在团体咨询中处理她的愤怒或怨尤,
在结束时你会说什么来将他们带回到奇迹课程?我的问题是,做完这些活动之后,有些人
会问:“这和奇迹课程有什么关系?”有没有什么话可以对他们说?

Ken: 我会帮助他们了解,奇迹课程要我们学到:人生就是教室,课程就是人际关
系,教师是圣灵。没有教室或课程,圣灵无法教导我们。
因此,过去的经验、性虐待、长大后难以和别人建立关系等等 , 这些是圣灵用来做为
课程,作为教材,来教导我不必再抓住过去事件不放。
奇迹课程要教我们的是,这些特定的关系让我得以把问题带到圣灵面前,赋予它不
同的目的。对小我来说,性虐待的目的是来告诉我说,我遭到不公平的待遇,它让分裂之
梦保持鲜活。但对圣灵来说,这个性虐待的目的是这可以作为让我从梦中是清醒过来的工
具,让我了解过去所发生的一切已经结束了,我不需要再当受害者。是的,我小时候被性
虐待,但我不再是那个小女孩了,现在没有人虐待我,所以我不需要再抓住它了。
所以小我用这事件来攻击我,让我沉睡,圣灵会用来教导我我已经被宽恕了,而从
梦中醒来。这就是我要让人们了解的:我们的人生是教室,这使我每天的经验都是很有意
义的。不管你喜不喜欢我,不管你今天开除我或是给我加薪,你今天爱我或是离开我,我
仍可学到东西。所以这转移了我们的焦点,从满足我的小我,趋乐避苦,把每件事都转为
教材,我可以学习:我不可能被虐待。我身体可以被虐待,但我的心灵不会。所以每件事
都是我学习的机会。

敬伟: 所以就是从这个经验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Ken: 练习第 193 课:一切事情都是上主要我学习的课程,很棒的一课。一切事情


都是上主要我学习的课程所指的是我人生中的每一件事情:我开车在高速公路上,有人切
到我前面,然后我会生气;或者服务生把咖啡泼到我身上,我很生气,这些都是机会来让
我了解这些事发生在我身体上,但我不是我的身体,我仍然可以平安。
另外一个是第 34 课:我能够看到平安,而非这个。这就是我的功课,不管今天我发
生了什么,我都可以保持平安。所以你可以攻击我的身体,不管你是 40 年前攻击我的身体,
或是今天攻击我的身体,我都仍然可以保持平安,因为你无法攻击我的心灵。这就是我的
功课。如果我学会了这一点,我的人生就会变得快乐喜悦得多,因为不管你或者这世界对
我做了什么,都无法将爱与平安从我这儿拿走,这就是最重要的功课。这样,这部课程就
变得很实际,因为我开始了解,我生命中所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让我知道我可以平安的
方式。我有一个心灵可以选择平安,而非愤怒、内疚、或挫折。

敬伟: 我在想有甚么你可以提醒华人奇迹学员?

Ken: 中国人就和其他人一样,文化也许不同,不管你是在台湾、大陆、纽约、或
者非洲,小我都是一样的。重点是学到不要把小我想得太严重(take seriously)。课程里有一
句话是说:问题不在于那“疯狂一念”,而是我们忘了“一笑置之”。所以譬如说性虐待
在我们的世界上是很严重的,但是没有严重到可以将上主赐给我的平安夺走。这就是不要
把任何事情看得太严重的意思。
这世界上人们会作一些很严重的事,但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我都可以保持平安。我
被抢劫,被炸弹炸了;在德国,被送进集中营;或者在中国,可怕的天灾像洪水泛滥,或
四川大地震这些,但我仍然可以保持平安,这才是最重要的功课,不要把世事当真( take
the world seriously)的意思是,不要给它力量抢走你心灵的平安,这才是最重要的功课。
一旦你学会了这一点,不管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你都会保持平安、有爱心、以及慈悲。

Ken 访谈录(6)

敬伟:要达到这样的境界 我们必须将世界看成是幻相……

KEN:不是,这样没有帮助。我们要看出来“你对我的所作所为,可以从我这儿夺
走上主的平安”这个幻相,因为这不是事实。不管你现在对我做什么,我都可以是平安的
在我学到这整个世界都是幻相,一切都是梦境之前,我必须先要练习去学到:你现在,或
40、50 年前对我所做的,对于我心灵中上主的平安毫无影响。“你可以改变并夺走我的平
安”这种想法才是虚幻不实的。这样会比“把世界看成虚幻的”更有帮助,也实际得多。

当我早上起来,我感觉到我的身体,如果有人告诉我这世界是幻相,这一点用都没
有。如果有人告诉我“我不是一具身体,这是幻相”,这句话是真的,但是毫无帮助。有
帮助的是,容我再重复一次,是学到不管你对我说什么做什么,对我都没有影响,我依然
可以是有爱心,慈悲,和平安的。所谓的幻相,其实是“我不快乐是因为你对我说了或做
了什么”,或者“我不快乐是因为你 40、50 年前对我性侵害”,这不是事实。我现在很快
乐是因为我选择要快乐,这才是重点。当我真正学到了“外面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影响我”
这个功课,这时我才准备好去接受这个世界是幻相,但是要一步一步来。

敬伟:原来如此,我一直以为这个逻辑是我要先看到这是幻相,所以然后才会对我
产生不了影响。

KEN:但是你不可能相信这个世界是幻相,因为身体真的就在这儿啊,此刻确有两
具身体坐在这儿说话呢。但是有帮助的是,容我再重复一遍:“不管我对你说了什么,对
你都没有影响”。在第 27 章结尾前有一段话:任他们变得多么可恨、多么凶暴,一点都影
响不到你,只要你认清那只是你的梦而已。(T-27. V.8:10-6)你可以影响我唯一的方式是我相
信我是你梦境的一部份,而且你可以伤害我。但如果我了解这其实是我的梦,而且我可以
改变我的梦,我不必成为小我,而选择正念,那么不管你说了或做了什么,对我都没有影
响。

敬伟:我记得你在很多工作坊中都谈到这点,你用了一个例子,你说只有当我相信
你说的是真的时,才会对我有影响。如果我穿的是一套蓝色的西装,而你说我穿的是灰色
的……
KEN:我是用这个例子,就是这个概念。

敬伟:所以我要往内看清楚,也许是我自己有一个信念认为我是不好的,不值得被
爱……

KEN:当你亏待我的时候,只是认同了我对自己的信念而已。但是如果我知道我是
个好人,那么不管你对我有任何指控,对我都没有影响。

敬伟:所以当我生气的时候,我要往内看是否自己相信你说的是真的,还有我对你
所说的话所做的诠释…

KEN:正是。否则我会说那(你说的)是你所相信的,对我没有影响。

敬伟:OK,这让我想到了有一个状况,就是很多人读了《告别娑婆》了之后,不管
发生什么事,他们就说交托给上主……,这变成了一个要求或是一种操练,就是说发生了
任何状况都交托给上主,我在想是否就是这么简单,还是有什么要注意的?

KEN:交托给上主的意思是,你用上主或圣灵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也就是说这和
我没有关系,否则的话,只是沦为否认 (denial) 而已,必须要很小心。但是如果看清楚了,
而了解到这是那个人的梦,而不是我的梦,我仍然可以保持平安,那就不同了,这就是圣
灵的眼光。同样是第 27 章:圣灵认出那肇因,只是轻轻一笑而已,根本不看那些后果。(T-
27. V.8:9-1) 所以后果是行为,肇因是心灵,在此处心灵指的是对罪的信念。所以如果你对
我大吼大叫,我不会把你交托给圣灵,因为祂不会去看你在做什么,祂会认出事实上是我
选择了让你的攻击来左右我,这才是问题所在。

所以问题不是你做了什么,那是你的事。问题是我把你所说的、所做的和我连结起
来。我认为你说的话能影响到我,这才是幻相,因为那不会影响到我。只有当我的心灵选
择让它影响我,它才会影响到我。也就是说,问题不是你,我的问题是出在我自己身上。

敬伟:所以这才是真正的原因。那么你认为如果我去扮演对方,而了解到原来他攻
击我是因为他也有一个恐惧,这样有帮助吗?还是这是在走叉路?

KEN:会有帮助。但是如果你认为他是冲着你来的话,你是没有办法去同理他的。
如果你攻击我,我很生气,或觉得受伤,我是无法真正去了解你的原因的。我必须要先知
道问题是在我身上,然后我才能看到说:不是啦!或许他只是因为今天诸事不顺,他今天
起床身体就不舒服,老婆又跟他吵架,然后他把气出在我身上,他只是今天很不顺而已。
但是如果我认为你已经伤害了我,而且我认为你是冲着我来的,那我只会想讨回公道,我
是没有办法去同理你的。

所以我们所讨论的是(学习这部“课程”的)“次第”问题。“慧见”有个部份说
我看到每个人不是在呼求爱,就是在表达爱。但是如果我认为你在攻击我,我是看不到这
个慧见的,所以我必须要先改变“你在攻击我”的这个想法。

你还有别的问题吗?

敬伟:差不多了。我真高兴我一来就问你问题,而且你回答了所有我想要问的问题。

KEN:如果你有其他的问题,可以写信给我。

敬伟:我来的时候在想,我要问你的这些问题,恐怕你已经回答过几百遍了。

KEN:每个问题都是一样的,所以没有关系。而且藉这个机会我们可以亲自碰面。

敬伟:好,这些是我现在可以想到的问题。

KEN:有问题再写信给我。

在访谈告一段落,收拾电脑的同时,我又挤出一个问题来问:如果对心理学有一些
知识,对学习奇迹课程是否会有帮助?

KEN:有。例如如果我们能够了解投射、否认等,对于学习奇迹课程是有帮助的。

Ken 访谈录(7)

在见 KEN 之前,我是有些忐忑不安的。虽然我已经好几年没有把任何人当作大师或
偶像,但是对于即将要面对这位奇迹课程的泰斗,还是有些焦虑。这个焦虑,随着约定日
期的逼近而逐渐升高,我甚至开始有想临时抽腿的疯狂一念。

为了说服自己,我很用力地去想:既然 Judy 和若水一直鼓励我去体会 KEN 的平易近


人和没有批判的作风,以及奇迹课程基金会温馨的氛围,这里面一定有好康的。就算没有
这也是上主救恩计划的一部份。结果,焦虑并没有减少。

我只好去问圣灵,问了好几回,祂每次都是那样微笑地看着我,什么话也不说,跟
个没事儿的人一样。我甚至还找上了J兄,心想祂应该比较够力,对小我也比较了解,应
该有办法安抚我。谁知祂更过分,竟然还说:“我不知道你为什么那么担心,你不是已经
准备要去了吗?”连最基本的同理心都没有,实在令人气结。

在所有的努力都不见成效之后,我只得老老实实地来看清楚自己的焦虑,结果发现
是我担心他觉得我懂得太少,我的提问太肤浅,或者对奇迹课程有曲解,而认为我不够格
至此,焦虑才慢慢地消退。

最后,当然,我还是上路了。

那一天南加州的气温高达摄氏 32 度,为了给 KEN 一个好印象,我特地穿上了长袖衬


衫、黑色长裤和黑皮鞋,而且提早了半小时到达基金会。接待人员请我在小型图书馆内等
候,我看到书架上都是灵修、心理学以及音乐方面的书籍。在翻阅了几本之后,KEN 满面
笑容地出来迎接我,看到他穿着短袖衬衫、短裤和凉鞋,我不禁为自己原先的担心紧张而
感到好笑,也庆幸自己没有穿西装来。

KEN 带着我走向他的办公室,途中并介绍我和他的秘书认识,还开他的经典玩笑问
秘书:“你看敬伟像不像个上主之子?”至此,我渐渐恢复镇定,但还没到敢耍嘴皮子的
地步,只能微微欠身并客气地说:“谢谢!谢谢!”

进入他的办公室,我们在一张会客桌前坐下,KEN 问我是否觉得热,要不要开电扇。
我真希望他问我要不要开冷气,但看来那不是个 available 的选项,也就不客气地说好。他
请我坐在上风,我感到很受尊重。我一面打开电脑,一面解释是要用一个程序来录音。他
很有趣地看着我的动作,开玩笑地问:这个程序可不可以自动销毁任何严肃的问题?就在
这样轻松的气氛中,我们开始了这次的访谈。

虽然访谈只有一个小时,离开的时候我感觉到满满的喜悦,有一种清明的感觉,清
明了什么一时也说不出来,在隔了两个月我誊写访谈纪录时,一些观念才更清晰地浮现。
我整理在下面:
1.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梦,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外面没有别人”的真正含意。我是
否平安完全是我自己的选择,和别人没有关系。

2.宽恕并不是去看到一切都是虚幻的,而是看到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

3.别人如果不想平安,抓住过去不放,我不需要去帮忙,应该说帮忙也没有用。

4.自己要先重新选择平安,才有办法去同理别人。

5.我们的小我要先发展到一个程度,我们才有能力反观它,然后放下它,否则可能
沦为否认或逃避。

6.同样的,对于很多人喜欢挂在嘴上的交托,如果没有先看清楚自己已经做的选择 ,
只是一味地交托,可能也是逃避面对问题的起因而已

7.奇迹课程所说的话都是对的,但我们能否平安才是最重要的。KEN 从来不说怎样是
对的或不对的,他只说有没有帮助。

好像不只这些,但隔了太久,想不太起来,我也没劲儿了,以后想到再补充吧。

(完)

KW_“聆听”圣灵是什么意思?
问:

“聆听”圣灵是什么意思?
答:
聆听圣灵其实是一种比喻,就像说祂是上主的天音也是一种比喻。圣灵透过我们的心
灵与我们交流,祂会用任何我们可以接受的方法或工具,因此可能是某个直觉、想象、突
如其来的念头或领悟、梦境、又或是感觉好像“听到”的某些话或念头,但知道那不是自
己的。祂不挑剔,给祂什么,祂就用什么。

KW_爱的流露全是至高无上的?
There is no order of difficulty in miracles. One is not "harder" or "bigger" than another. They
are all the same. All expressions of love are maximal. (1st Principle of Miracles)

“爱的流露全是至高无上的。”我曾谈过课程的内容架构,它分成两个层次开讲。第一
个是形而上层次,我们今天不会花太多时间在这上面。第二个是比较现实的层次,对照两
种看待世界的方式。

第一个层次是课程里绝不妥协的部分。事情不是全对就是全错,没有中间地带。就像
你不可能怀了一点孕;不是怀孕了就是没有怀孕。在第二个层次,我们不断在小我与圣灵
之间来回摆荡。

“爱的流露全是至高无上的。”这句话属于第一个层次。你不可能只有一点爱。你不是
有爱就是没有爱,爱的特质之一就是它是全然的,完整的,没有排斥,没有例外。爱的流
露必定全都是至高无上的,与这句话紧密相连的是“世上只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
怨恨或恐惧,这个问题也只有一个解决之道,就是爱。爱不是来自于我们,也不是来自于
这个世界。爱来自于上主,透过圣灵来启发我们成为有爱心的人。

课程认为这世上没有人能真正地爱,因世间的爱没有不具这种爱恨交织的情绪的 (T-
4.III.4:6)。我们就是有小我才会来到这个世上,这意味着我们相信分裂,也意味着我们无法
相信爱的这种全然包容的本质。确切地说,世上的宽恕等于天国的爱,上主透过我们心中
的圣灵将爱赐给了我们,是圣灵启发了我们去做富有爱心的事。这里用了“爱”这个字,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课程并没有严格限制这字的用法。通常它所说的爱是指我们在这儿作的
事。

问:
如果“爱的流露全是至高无上的”这句话只适用于上主的爱,那作者在这里跟我们这
群人说什么呢?
答:
是的,不过上主的爱是透过圣灵来到这里。换句话说,这句话所讲的就是奇迹。奇迹
来自于爱。下一个原则会讨论这一点。
KW_第一课的操练方式

问:
我想提一个蛮咬文嚼字的问题。

在《奇迹课程》德文版读到这一句时,我原本以为是翻译错误,但我对照英文版发现
原文同样令人困惑。

《学员练习手册》第一课说:“练习的目的即在于此。上述论点应该只应用于触目所
及的任何事物。练习当天的观念时,在应用上应该彻底一视同仁。但不必设法应用于所有
的事物,免得练习沦于形式化。”(W.pI.3:2,3,4,5)

可否请您解释“应用于触目所及的任何事物”与“但不必设法应用于所有的事物”的
意思?这两句德文听起来意思一样。
我想知道我究竟“该”怎么做?是看着东西说它们不具任何意义,但同时又不该看着
我所见的每个东西说它们不具任何意义?或者用比较不严谨的角度来讲,本来一切都没有
意义,只是别将这个想法当作教条来应用(因为这又成了另一个意义)?
答:
J 兄的重点在第六句:“只要确定你未故意排除眼前的任何一物即可。”

他深知小我思想体系的精明,知道我们会想讨价还价,好让自己不需要承受太多改变;
他也知道,即使我们愿意以他为师,我们仍然想对这份师生关系设定条件和限制,设法让
他接受。

我们连“操练课程”都想控制,他于是在这一课提醒我们留意自己的控制倾向。

他明白我们会想排除某些经验,好保护这些经验免受课程的观念所检视。所以 J 兄说
这话的意思是“别这么做,你若自行设定例外,我的教学就无法助你达成目标。”

他在讨论“神圣一刻”时说:“神圣一刻的必备条件,并不要求你的每个念头必须纯
洁无染。但它却要求你别再隐藏任何念头……因此你的修持只是防备自欺而已,不再设法
保护那些你想隐藏的想法。”(T.15.IV.9:1,2,8)

我们的心灵未经锻练,J 兄才会要求我们按表操课,但是同时也要求我们在变成例行公
事之前见好就收,因为行礼如仪的操练只会让我们有口无心,而使操练无法产生学习的效
果。

他在《教师指南》里提到:“视为例行公事这种心态十分危险,因为它们很可能摇身
一变为偶像神明,而伤及原先设定的目标。”(M.16.2:5)

在指定的时间诵念他指示的词句,并不是修持的关键,我们愿意听从他的建议而操练
的愿心才是重点(即使忘记操练时亦然)。

KW_修行需要换工作吗?

问:
从六年前当上员警后,我就开始接触各种灵性教派,包括哈达瑜珈和《奇迹课程》。
结果我发现,愈是努力培养爱与不判断的心态,勤务对我而言就日益困难,几年前我曾打
算换个好修行的工作,因为我似乎愈修行愈脆弱,负荷不了工作上的业务压力。

我辞去工作,休养了一年,才发现即使改变生活的形式,但我投射出去的东西依旧如
影随形,逃也逃不开,重返员警岗位两年后,我又想离职了。这回我先申请停职,接受合
格瑜伽教师的训练,可是现在训练课程快要结束了,我必须决定下一步。我认真考虑过成
为吠坛多派的僧侣,这是我心目中最接近真理的教派,可是我也担心这又是一种逃避。我
潜修瑜伽时一直没放弃《奇迹课程》,可是瑜伽靠锻练身体来培养定静,与《奇迹课程》
的冲突似乎不小。
我真正想要问的是,员警工作常要处理紧急情况,而且总把小我往最坏处推想,从
《奇迹课程》的观点,员警的工作会不会让觉醒这条路更难?或者刚好相反,这份工作反
而会带给我更多操练宽恕的机会?那么,出家这条路呢?《奇迹课程》强调在人际关系上
操练宽恕,会不会反对弃俗出家呢?我多希望自己能够只听 J 兄的圣灵之声,不再自我迷
惑。唉,即使头脑上明白全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却无力也无心自拔。
答:
你问了两个不同但相关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瑜伽和《奇迹课程》这两条灵修道路,
你该投入哪一条?你明知这是两个不同的法门却仍然脚踏两条船,它们的歧异愈大,你的
分裂和困惑必然更深。这是你的第一个问题,回答第一个问题后,第二个问题“该选择哪
一类工作?”的答案就相当明显了。《奇迹课程》与吠坛多派虽然都强调实相的绝对一元
性,但教人忆起实相并进而觉醒的方法却大不相同。

针对踏实操练的资深学员,J 兄指出《奇迹课程》与其他灵修途径的不同处:“若要放
下身体,未必需要一生冥想及长期静坐。只要他们对目标锲而不懈,这一切努力仍有成功
的一日。然而,这些方法既乏味又耗时,因为它们全都视目前的状态一无所是,而企望未
来的解脱。你的道路大不相同,并非目的上的不同,而是方法上的。神圣关系即是节省时
间的一种途径。你只须与弟兄同在一刻,整个宇宙都会重归你们所有。”
(T.18.VII.4:9,10,11;5:1,2,3)

换句话说,《奇迹课程》所教的觉醒途径并不是静坐冥想,而是要你在世间所有的关
系里操练宽恕。有些关系紧绷难解,但无论是哪一个关系,我们都能在其中收回投射,在
心灵里看清投射的缘由后释怀,使投射到心外的罪咎有机会获得疗愈。

你想先知道该走哪一条路,但《奇迹课程》并不认为自己是唯一的道路:“世上还有
上千种其他的课程,终将殊途同归 (M.1.4:2)。”你必须听从你自己的内在教师,去感受哪
一条道路能与你真正共鸣。如果你选择瑜伽作为你的灵修之路,下一个问题才是你是否该
出家,并离弃世间。

《奇迹课程》这条觉醒之路,会要你用不同的方式看待工作,你会看到员警工作十分
艰巨,你会在其中不断操练宽恕,然后愈来愈清楚自己的脆弱无助感,其实都源自内心的
投射。

但是,《奇迹课程》从不认为只有某个工作或某个关系才提供得了这样的学习机会。
你自己也说的,内心的投射始终如影随形,让人无所遁逃。既然如此,放松一点吧。你若
知道问题并不在于该选择哪一种工作,或许会让你觉得舒服些。

救恩只发生于心灵之内,超乎时空之外,与时间领域的任何事物无关,可是小我会发
明很多伎俩阻挡你,让你看不见真正的选择。

你要选择小我或圣灵?你想加重自己的罪咎?还是接受疗愈与宽恕?这才是唯一真实
的选择。

即使你因为“不想宽恕”而离开员警工作,你最重要的功课是正视“不想宽恕”一事,
而不是硬押着自己非做这份工作不可。
你必须清楚自己的目标何在,其他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T-17.VI)。如果你的目标是宽恕,
你所作的每一件事都会帮你完成这一目标的。修行不需要对未来盘算得一清二楚,这就足
以让人大大松一口气了!

你可以再回头看看我们问答服务的#90 和#141,其中也有一些相关的回答。

KW_如何能解脱“嫉妒”的束缚?

问:
我如何能解脱“嫉妒”的束缚?

多年以来,我一直否认自己会嫉妒,到最近才明白,如果没有好好处理“嫉妒”的问
题,我再怎么修奇迹,也只是原地打转。

我不断请求上主的宽谅,但我的请求却来自小我,而不是真的我;而且小我还会这么
说“我不需在嫉妒的功课上做任何事”,好让我有种虚假的安全感。

请您指点迷津,教我如何将《课程》的精神应用于这一功课上。
答:
面对“嫉妒”,和面对任何出自小我思想体系的情绪一样。你已经走出了第一步,承
认这个情绪的存在。

第二步则是认出“嫉妒”本身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J 兄在练习手册第五课就提到了
“我绝不是为了我所认定的理由而烦恼”,他还说“这观念可……运用于你认为害你受苦
的所有人物、环境或事件。不妨具体地把它套用在你所认定的任何烦恼之源上,不论你如
何指称它,只要能表达出你的感受即可。烦恼能够显现为恐惧、忧虑、哀伤、焦虑、愤怒
仇恨、嫉妒等种种形式,人们惯于将这些情绪视为不同的心理现象。其实不然。然而,在
你懂得外在形式根本无足轻重之前,每一种情绪都是了你当天练习的最佳素材。把同一观
念分别套用在不同事件上,这是让你终将认出它们其实是同一回事的第一步。”

如果我们不是为了自己所认定的理由而烦恼,那会是什么?潜意识里,我们相信自己
因为与爱分离而已攻击了爱,而此一攻击的源头,正是我们对上主的嫉妒,我们认为祂有
我所有缺之物,而且把持着这个“宝贝”不肯还给我。

此一想象出来的攻击引发的罪恶感令人难受之至,我们索性造一个世界出来,将罪咎
藏于这个世界里,免得自己会盯着这罪咎不放。这复杂的世界会涌出种种问题,勾出五味
杂陈的情绪,这些问题和情绪盘据了我们的心灵,确保我们难以解开那编织出这些疑难杂
症的最初的线头,也就是我们真的相信“你我有别”这回事。

虽然你并未提及你在嫉妒什么,但嫉妒本身出自认定“某人”拥有我们很想要的“某
物”,或者认定正有“某人”打算把“某物”从我们身边抢走。无论嫉妒什么,它是一种
经过伪装的“你我有别”的信念,只是将此一信念的后果投射于身外世界而已。
我们先承认“嫉妒”的情绪,认出此一情绪所象征之物,并看出我们宁愿付出惨痛的
代价,也要让匮乏感和受人剥削的感受深植在我们的心灵里。

嫉妒是小我的武器,让我们以为我们之所以没有,都是“外头”害的,原本应属于我
们的东西已被“某人”抢走,而且占着不放。

要处理嫉妒的功课,必须先把引发恐惧匮乏感的责任还给自己,回到我们心里,那正
是“终极答案”之所在。然后才认得出,我们向外苦苦追求的爱一直都是我们的,不需外
求也不需为此大动干戈。

KW_在处理情绪上,奇迹课程有沒有提供任何协助?

1384 问:
在许多认真研读和练习奇迹课程的学员当中,我最常听到的忧虑是:奇迹课程揭示的
真相,把我们的各种情绪带了出来,但是在处理情绪上,课程却没有提供任何协助。
答:
没错,一旦认真学习奇迹课程,情绪一定会被搅动,一定会不安,完全无法回避。这
是因为奇迹课程揭露出来,所有“我之所以为我”的真实和要件、我们的人际关系和这个
世界,都是幻相——更糟糕的是,这一切都是“为了攻击上主而形成的” (W.pII.3.2:1)。我
们逐步看见自己身处无边的否定当中,因而相信痛苦和混乱是心灵的永久状态(当然,这
是大错特错的结论),为了保护自己不再触碰痛苦和混乱,我们必需建造巨大的防御工事
明白幻相的过程不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才怪——重点是,感激之情也会随之而来。因为我
们终于了解为什么我们的生命总是出错,也总算找到解决的办法了。

尽管我们有时候会心生强烈的恐惧和焦虑,但是 J 兄在奇迹课程里面,用不同的方式
一再跟我们保证,我们并未面临任何真正的危险,只是正在化解从来不曾发生过的一切。
他还说,他一直都在我们的心灵里,陪着我们走在旅途上,抚慰并且引导着我们。他知道
我们眼下所经历的一切,光是这点就有抚慰的效果了;只要我们有意愿增长对他的信任,
就可以感受到在旅途中,他亦步亦趋的提供帮助 (T.4.VI.3:1; 6:1)。在《学员练习手册》里,
他充满爱的邀请我们握住他的手。当我们走失在迷雾里,当乌云遮掩我们内在的光明时,
握住他的手。“试着用你喜欢的方式穿越那些乌云吧!如果对你有益的话,你不妨观想我
牵着你的手在前带路。我敢保证,这绝不是无谓的幻想而已。”(W.pI.70.9:2,3,4)

即便如此,多数的学员仍然需要某些形式的外在协助,所以我们和其他奇迹学员一起
学习,或者上课,或者透过团体讨论,好让自己有人可以谈谈自身的经验进程。但是不管
做什么,千万不要忘记了,救恩只发生在自己和 J 兄(圣灵)之间。

处理情绪的方式是,把它们看成思想的投射。绝对不要去否认情绪,而是把它们当作
重回心灵的手段。举例来说,我们选择小我的时候,会感受到恐惧,愤怒,焦虑……;而
我们选择 J 兄和圣灵时,会感受到平安和爱。“感觉”往往不能用表面的现象来看,它反
应了我们心灵的选择,选择认同小我还是认同圣灵。我们可以用一个正文的句子来说明:
“它是你心境的见证,也是描述你内心状态的外在表相”(T.21.in.1:5)。换言之,情绪很有
用,它可以带领我们重新经验内在的抉择者,这也是我们学习奇迹课程的首要目的。
KW_能否比较《奇迹课程》和其他著作的异同处?
Q #48:

我最近在研读艾克哈特·铎利 (Eckhart Tolle) 所写的《当下的力量》(The Power of Now)


这本书,发现此书的内容和《奇迹课程》不谋而合。请问你们“奇迹课程基金会”有看过
这本书吗?如果有,能否评论书中的观点?哪些和《奇迹课程》一致,哪些又不同?

答:

我们“奇迹课程基金会”向来是不讨论其他作者或奇迹教师的任何著作,以及其他和
《奇迹课程》相关的著书。其中一个原因是:如此的探讨很容易导致大家的分别心,使得
本来会产生的潜在益处,反而被我们的讨论给抹杀掉了。

然而,容我们这样说,《奇迹课程》是亘古贯今所有的灵修或是精神领域中相当独特
的一个法门。这当然不是说它必然是最好的,而是在于它所传达的内容、教导的方式是不
同于其它的修行途径的。若用一般的词汇来形容它的独特性,我们可称之为“非二元形上
学的整合”。它宣称,只有非物质的神是真的,并佐以弗罗伊德的深度人类心理学加以阐
释。这样的整合会帮助我们接受圣灵的教导,藉由宽恕的原则让我们活在这假相的世间中。

一般而言,如果《奇迹课程》的学员学习了其它的修行途径,并结合所学而获得帮助,
使他变得更加慈悲和宽恕,如此就没有批判和解释、辩护的必要。只要能把握住课程重内
在实质(content)而轻外在形式(form)的论点,就能有助于我们的学习。因此在《教师
指南》最后的声明中说:“课程的安排极度个人化,每一部分都是在圣灵特别的关注与指
导之下订立的。(M.29.2:6) ” 所以,不论你要阅读或是研究哪一种书,只要是对你有帮助就
好,因为重点在于你能“操练”宽恕到达何种程度,而非你“了解”到什么地步。

W_善待小人物﹝上﹞
神圣本体的映影
善待小人物

导言:教导乃是以身作则

若《奇迹课程》无法实践和亲证,那课程对我们就毫无用处,因为实践和亲证才是教
导的真义。J 一再要求于我们的也不过如此。例如,他在正文里告诉我们:

不要教导别人我无谓的死亡。而应证明我活在你内,教他们看出我并没有死。 (T-
11.VI.7:3-4)

而在《词汇解析》里,他甚至更进一步地以第三人称的方式,要求我们要肖似他:

你是祂[圣灵]在世的化身。你的弟兄正召请你,与他一起充当祂的声音(C-6.5:1-2)。

灯屋的读者都已熟悉海伦舒曼的"一首耶稣的祷词",在此诗中,我们向 J 祈祷愿能
成长得像他一样,好让别人能从我们身上看到他:

一张完美的画像,是我能成为的本然面目
你展现给我,我或许能帮着恢复
你弟兄们昏瞶的视力。当他们仰望
愿他们所见不是我,而只有你。
(The Gifts of God, 页 83)

以此方式,我们以身作则地向他人示范了 J 展现给我们的爱。这爱反映了基督神圣本
体(上主唯一圣子)的图像。既然基督被描述为完美圆满的一体,所有人(朋友、敌人,圣人、
罪人)都包含在这幅图内。这篇文章的主题就是要探索我们如何成为这爱的映影,以及以身
作则又是什么意思。

找出小我:化解压抑

我们受嘱应成为神圣本体的映影,不只是因为这在他人身上疗效显着(因他人得到提醒,
可以像我们一样选择正见之心),更是因为我们自己就是因此而得到救治的。虽然,表面上
不像是我们自己需要救治,因为我们内在对上主、J 兄、光明等的体验如此强烈,甚至让需
要每日练习宽恕的任何念头都黯然失色,但练习宽恕却是化解小我所不可或缺的。无论如
何,只有在我们日常的经历里(可以说是在小我的堑壕阵地里),才能找到操练课程的核心
重点。因此,我们那些凡夫俗子式的痛苦烦恼与那些更为崇高的爱之体验是分毫不差地一
样重要,要化解我们深埋或压抑下去的小我,靠的正是这些工具,小我隐藏的罪、咎、惧
恨等种种念头,是我们各种困境的实质内容:而秘密的敌军是无法对付的,因为它们的身
分维持着隐密、压抑的力量将它们隐藏了起来。

投射形成知见(T-21.in.1:1)—我们首先向内看并做了选择,要不是选择爱就是选择恐惧,
不是选宽恕就是选恨。这选择如此单纯,然而一个单纯的误选小我,却滋生出一整个世界
它由无数的问题与解决办法组成了一个好似无限膨胀的联合体。然而,它们依然是同一个
幻觉,因为从来就只有一个错误。就如 J 在正文里提过:

凡是相信上主可畏的人,都另造了一种替代品。这替代品会化身为种种形式,因为它
是以幻相取代真理,以分化取代完整。因着它一再分化、破裂,分割得如此琐碎,如今几
乎不可能认出那原为一体的本来面目。你只制造过一个错误,就是把真理带入幻相,永恒
带入时间,生命带入了死亡。你的整个世界都建立在这个错误上。你所见到的一切,也处
处反映出这一错误,你所建立的每个特殊关系也都是这错误的一部分。(T-18.I.4)

然而,只有当最初的分裂错误,透过我们的特殊关系以各种形式展现出来时,我们才
有机会回溯到真正的问题:亦即做抉择的心灵选择以分化取代一体,以罪咎取代爱。可是
侧重于合一与爱的体验却也常被用来达成小我的目的,当我们必须省察心灵对罪咎的认同
时,小我便以此方式抵制。J 警告过我们要防备这种否认小我的强烈诱惑,我们常在我们的
特殊关系中,以灵性和爱的名义来掩盖小我的意图:

你的任务不是去寻找爱,只需找出你为了抵制爱而在自身内建造的一切障碍物。凡是
真实之物都不用你去找,虚幻之物才需要寻找…你若想由自身之外去寻找爱,铁定会在自
身之内看到恨,并深以为惧。爱的幻相是绝不会带给人平安的,只有爱的实相才具此能力
(T-16.IV.6:1-2,5-6)

因此,注意了,我们对他人的妄见(这些妄见全是小我专看差异性而下的判断,正好与
圣灵只看上主圣子们与生俱来的同质性相反),把我们的焦点导向了投射之心,让我们只在
他人身上而非自己身上看到我们自己的罪。若无这许多"小小的"所知所见提供给我们宽
恕的机会,我们就不可能触及心灵,而心灵却是所有经验的源头,无论这些经验是被判为
琐碎或重要的,世俗或神圣的,它们其实都一样。套句弗罗伊德的名言,如此的追击捷径
(royal road),将我们从世界领向了心灵,从我们的投射引到它们的内在源头(译注:弗罗伊
德把对梦境的解析描述为“理解潜意识心理过程的追击捷径( royal road)”)。一旦我们的
注意力回到了内在(不管是从大的投射还是小的投射拉回了注意力),我们都学到了很多,
而且可以高高兴兴地重新选择。然而,我们若不觉察我们选择了小我,就永远无法改变它
小我正是藉着不让我们觉察到这个抉择,以保好似能永远不变:

小我对此质问(心灵质问小我,既然小我痛恨身体无法保护它,何以又建议心灵将自己
藏在身体里)哑口无言,因为确实没有答案;但小我还有它最拿手的一招,它干脆把这问题
彻底由心灵的意识中抹去。这问题一旦被剔除于意识之外……问题既然无法提出,故也不
可能获得解答。(T-4.V.4:9-11)

压抑是小我最原始、强大的防卫机制,我们若想从中解脱,就得强制自己穿透它。我
们必须进一步地解说,才能让你了解如此的坚持要求确实有其重要性。弗罗伊德是第一个
认出压抑和投射之间有着无法脱勾之关连的人,他观察到一旦某些念头被推入无意识中,
就无可避免地会投射出去。我们不愿承认的罪咎感无法进入我们的觉识,故得不到释放,
因而必会被投射出去。J 在正文第三章开头便指出“救赎无需牺牲”,正是这种对内咎感的
不察,导致一些立意良善的基督徒们发展出一套疯狂的神学,不管对自己或他人都表现得
极为残酷:像是自我否定、迫害、十字军、宗教裁判等。他们追补着那些罪孽深重的身体
(他们自己的、别人的),追补那些异端者、亵渎者,却根本无知于自己的所做所为,完全
认不出他们向外搜寻的那些罪行正是他们自我指控下的投射。事实上,J 提到这一点时说:
“这过程在小事上会带给人苦恼,在更广的尺度上,则会导致十足的悲剧下场”(T-3.I.2:3)
。不幸的是,历史(不管是古代或现代)从不疲于提供这些不只令人苦恼,更常是悲剧性的
例子,这都是人们不察压抑与投射这双生动力的本质所导致的后果。

要化解这些事件中令人痛苦且悲剧性的情况,我们需要每日练习宽恕课程,而我们分
裂的心灵已为我们设置好的各种特殊关系(大大小小),全都是我们的练习机会。

KW_善待小人物﹝中﹞

见芥子而识须弥
(只需看清一点,所学已不可限量。)

唯有对那些世俗小事加以注意,才能让我们免于陷入小我特殊性的泥淖,我们要注意
的不只是那些大大小小的痛楚苦难(它们可能是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熟识的圈子,或
大至整个世界),更要注意日常惹恼我们,使我们心神不宁的种种事情。如此一来,身体痛
苦的目的便被移转了,它【身体的痛苦】原是小我设计来诱使我们忘却心灵的痛苦,这痛
【心灵的痛苦】是源于心灵相信了我们已与上主分裂的罪咎与恐惧,但如今它【身体的痛
苦】的目的转变了,变成用来教导我们共同福祉的原理:于是我们了解到众生与我同为一
体,承受着同样的苦、内疚与恐惧,我们也同样需要解脱痛苦回归家乡。一如 J 在教师指
南里说的:

他只需具备一项资格,就是:他在某时某地,以某种形式下定决心,要把别人的福祉
与自己的福祉视为同一回事。(M-1. 1:2)

想要从圣子奥体里排除某个特定人物,视别人的福祉若不是与我对立,就是与己无关,
这些都是特殊关系的标记,也是《奇迹课程》所欲设法修正的。小我排除性的思想与 J 那
涵容一切、不设例外地拥抱所有人的宽恕,两者间大不相同处,正是 J 所教过我们的鉴别
真、假感通之间的不同:

小我感通的手法是具有破坏性的,最明显的证明就是:它只将感通应用在某种问题及
某类人物身上。它挑选出几类,并与之联盟。它只会为了巩固自身而联盟。(T-16.I.2:1-3)

因此,当我们一面度日,也需不断地反问自己:

我是否苛求和批评某些人的行为,却忽略其他人身上的相同行径呢?
我是否为明显受害的人感到伤痛,却对众所公认的加害者所压抑的痛苦视若无睹;我
是否忘了 J 教过,受害与加害不过是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就如欲乐与痛苦也同样是一体
的两面(T-19.IV-A.17:10-11)。它们全都被用来满足小我的需求,为的是将分化与差异性的思
想体系弄假成真,而我们在个别孤立的身体(个体和团体)间一向戮力伪造的差异性,也由
此展现。
我是否只在生命中的重大特殊关系里练习宽恕,却纵容着漫不经心的不宽恕心态,恣
意横行在日常经验里无足轻重的偶然关系——服务人员、司机、行人或公众人物——中呢
在这方面,我想起最伟大的德语诗人之一里尔克(1875-1926),他充分理解为了追寻“伟
大”必得重视“微小”。在他的第七杜伊诺哀歌中——这是他诗歌天才的颠峰之作——他
写道:

可是一座塔不也伟大吗?啊,天使,它是—
伟大的,即使由你来估量?夏特尔教堂是伟大的—
而音乐
能飞得更高,远在我们之上。可是,甚至一位单纯地
爱着的少女,当她在夜里独自依窗眺望……
她岂会不能到达你的膝前?(注 1)

里尔克的天使是完美的、超脱尘俗的存在体,可比拟为《奇迹课程》提及的众师之师
(M-26.2),附带一提,不可与基督教的天使混淆,这是里尔克自己当时强调过的。这个富有
远见的信息传达的是,我们可以接近这些伟大的存在,不只透过灵感洋溢的艺术家们深奥
渊博的创作,也能透过同情一位被爱人拒绝的"单纯少女"(文艺复兴时代着名的威尼斯女
诗人 Gaspara Stampa,是里尔克提到的女性中的一位)。事实上,透过我们所有那些太人性
的关系,宽恕我们投射到他人身上的特殊性,我们能寻见上主。因此,“我们只需看清这
一点,所学的就已无可限量”(W-pI.161.4:8)。在学员练习手册第二十九课中,“上主在我
所看到的万物之内”,也一样强调重要的是去了解一切事物(无论大小),其目的都是为了
宽恕。

我们很容易被重要的形式引诱。的确,像是伟大的艺术品,更不用说对上主、心灵、
无限性这类个人体验,总是带着一种引人注目的强制性,引我们远离源自正见之心中那些
决心去宽恕的体验。但唯有透过那些体验,我们才能练习抽离自己,不带判断地看着我们
运作中的小我,这是 J 对宽恕的主要定义,也是他课程的核心重点:

宽恕……是宁静的,默默地一无所做……它只是观看、等待、不评判。(W-pII.1:4:1,3)

我们因而能说,推恩仁慈并无难易之分,它们全都能表达出仁慈的极致 (T-1.I.1)。迂回
欺诈的小我(那个老爱扮演我们的部分自我),特别容易拿着我们的操练当掩护,背地里却
在否认罪咎,也就是颂祷里说的“破坏性的宽恕”,“以分裂为取向的治愈” (S-2.II; S-
3.I),这都是由于压抑的本质使然。因此,我们常无法认出我们对自己的不宽恕,会以各种
隐微的方式浮现出来,像是常对一些被我们判定为平凡琐碎的状况或无足轻重的人物,表
现出轻蔑、无礼的种种言辞或神情。为对付小我这种阴险却极有效的伎俩,J 讨论了在各种
境遇下宽恕都没有层次等级之分。在教师指南较前面部分的一节中,J 提到不同的“教学次
第”,接下来这段是他提到的“十分偶然的邂逅”:

上主的教师们并没有固定的教学次第……教学最粗浅的层次可能显得相当肤浅。他们
的邂逅好似十分偶然,两个素昧平生的人在电梯里“不期而遇”;一个东张西望的小孩
“正巧”撞上了一个大人;或两个学生“恰好”结伴回家……每一个相遇都可能开启一种
教与学的场景。那两位素昧平生的人在电梯里也许会相视一笑;那个大人也许没有责斥撞
到他的小孩;那两个学生也许从此结为好友。即使是最不经意的相遇,都可能使两人一时
忘却他们原本关注的焦点,即使只是刹那而已。那一刹那已经绰绰有馀。救恩已经来临了
……不论上主的教师从哪一层次着手,最后都会殊途而同归(M-3.1:1; 2:1-2, 4-8; 3:7)。

因此,宽恕没有难易之分。既然,相对于小我无明乱世的第一条法则是幻相没有层次
等级之分(T-23.II.2:1-3),我们所处的每一情况和关系都提供我们同样的机会,以忆起我们的
投射,揭露它们原想隐藏的罪咎感。如此,我们才能重新看待小我的思想体系,宽恕我们
自己选择了它,并重新选择。要不是这些日常状况(弗罗伊德所谓的追击捷径)供我们练习
宽恕,我们是没有救恩的希望的(此救恩指的是心灵的改变,它预告了梦境的终结,让我们
得以回归天家)。

藉着练习宽恕,才能完成我们的特殊任务(T-25.VI),并得以与我们所遇见的、甚至只是
想到的所有人分享。在正文第十四章“神圣本体的映影”有一段对此任务的清晰解说,让
我们为那些“惊惶不安、孤独忧惧、飘泊徘徊的人”(T-31. VIII.7:1)之所需做好准备,带给
他们身为上主之子理应继承的神圣本质。接下来我会集中摘录正文三十一章第八节最后四
个段落,作为本文后段的基本架构。

拭清镜面

在这世界里,你能成为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造物主的神圣性能透过你的明镜而大放
光明,照亮周遭的一切……你只需抹净自己涂在明镜上的阴森魅影……只要拭净镜面,没
有人会不了解镜子所要显示的信息(T-14. IX.5:1,5; 6:5)。

再次重申,若无这些投射的对象以及一位能协助我们的导师,我们将永被禁锢于小我
不宽恕的囚房里。这些不宽恕的想法,以特殊关系为家园,捍卫着我们的投射,绝不让它
们重新接受审查(W-pII.1:2)。如此,我们便相信我们不快乐的问题,可以在心灵之外找到表
达的途径,我们不再觉察心灵,而且相信解决之道是去修整那些由形体构成的失心世界中
所看到的外在事物。

然而问题并不在我们从镜中所看到的投影,而是镜子本身。J 兄对我们的训谕是拭净镜
面,这才是《奇迹课程》的要点:他要求我们否定对真理的否认(T-12.II.1:5)。换言之,J 并
不是教我们去确认真理或寻求更深的灵性体验,而是教我们去检视我们的心灵是怎么否认
真理的。因此,藉着否定小我在我们神圣心灵中的合法性,我们便选择了逆转小我的否认
想象一下剧院里的电影放映机,如果有片灰尘落到了镜头上,那么不管放的是哪部电影,
毫无例外地,我们都会在萤幕上看到一块黑斑。无论放的是伟大的莎士比亚戏剧或邦尼兔
卡通影片,那片黑斑总是会出现在观众的视线里,在那里招摇地引起注意,让你知道得从
放映机的镜头上除去那块灰尘。只有神智不清的人才会试图去清理电影胶卷或萤幕。然而
若非覆盖在它们身上这黑点般的知见,就没有方法能认出问题的源头。因此,J 要求我们忽
略那些认为关系有不同层级意义的想法,代之以看出它们皆具同一意义:就只是拭净镜面
当我们判断他人时,我们便知道我们的心灵之镜需要被擦拭干净,就如 J 在正文里告诉我
们的:

你判定自己是受天谴的,且将这观点投射到世界上。一旦把世界视为天谴,你就只会
看到自己对上主之子所造成的伤害。你看到的若是天灾人祸,表示你存心把他钉在十字架
上。你看到的若是神圣及希望,表示你已加入了上主的旨意,但愿他重获自由。在这两者
之间,没有其他的选择。选定了某一方,你就会看到这一方的见证,并从中认出你所做的
选择。(T-21.in.2:1-6)

这正是何以 J 在学员练习手册前几课花了那么多时间教我们致力于练习觉察心灵。毕
竟,若我们不知道我们有面镜子,我们也无法去清理它。因此,像第二十一课就是个例子
在此课中他呼吁我们:
你一旦觉察到任何攻击之念浮现时,把它们一个一个放在心中一会儿…(W-pI.21.4:1)
再次重申,正是我们投射的这些攻击念头,揭露出我们藏了什么在心中,让我们有机
会能重新选择。

KW_善待小人物﹝下﹞

救治之光

只要你明白,那在你内照耀的上主映影对世界具有如此大的救治力量,即使只是瞬间
的领悟,你也会迫不及待地拭净心中的明镜,接受那救治世界的神圣映影……虽然每个人
带 到 这 救 治 之 光 前 的 问 题 形 形 色 色 , 但 从 它 那 儿 所 得 到 的 却 是 同 一 个 救 治 。 ( T-
14.IX.7:1,4)
我们学过,当我痊愈时,我不是独自痊愈的(W-pI.137),这反映了《奇迹课程》一
个很重要的基本前提:
一位弟兄就等于所有的弟兄。一个心灵包含了所有的心灵,因每个心灵都是同一生命。
(W-pI.161.4:1-2)

在我们的心灵中只有一片灰尘(即选择了罪咎),因此我们面前的这个世界也只有一
个问题(即我们投射的罪咎)。这问题所呈现出的种种形式并不重要,就像萤幕上放映的
不同电影都包含了同“一点黑暗”(T-31. VIII.12:5)的投影。这也是为何所有的关系都是
“神圣的会晤”,没有一个会比另一个更大或更小—救恩是全面性的,要不就全无。因此 J
告诉我们:
不论你遇到什么人,应记得这一会晤的神圣性。你如何看他,你就会如何看自己……
千万不要忘了这一点,因为你在他身上会找到你自己,或者失去你自己。无论何时,只要
两位上主儿女邂逅一处,就是他们一起领受救恩的机会。不要错过施予任何一个人救恩以
及亲自领受救恩的机会。(T-8.III.4:1-2,5-7)

“不要遗弃任何人,”因那代表将我们自己遗弃在天国之外。“一个问题,一种解决”
(W-p.I.80.1:5),心灵选择了小我才是问题所在,不管它以什么形式呈现;心灵选择圣灵
才是解决之道,不管它以什么形式呈现。还有什么比这更简单?我们的生活细节之所以有
其重要性,乃因它们能引领我们学到这个基本原则,这原则能真正地救治那碎片般的圣子
奥体。这也是操练练习手册的基本原则,一如我们在它的导言中读到的:
本《练习手册》的目的是按部就班地训练你的起心动念,给你另一种知见去看待世上
的一切人与事。这些练习有意帮你将课程生活化,使你明了原来每一课都能够同等地运用
在你所见的一切人与事上……在运用《练习手册》的观念时,绝不允许自己擅自设定一些
例外……。(W-in.4; 9:4)

想要设定例外正是小我诱惑我们的武器,让我们以为只要专注于我们的重要特殊关系
就好了,至于对那些无足轻重之人的虐待、理直气壮的批判,或轻微的恼怒都是可接受的
但如果救恩是全面性的,那么这些妥协意味着我们并非真的想要救恩,我们仍然害怕成为
爱的映影,而这却是成为爱的先决条件。
然而,基督神圣本体的光明仍在召唤,它是我们的光明对光明的吸引(那照见共同福
祉的光明,将上主之子结合起来)它能使世界得到真正的救治,使自以为昏睡之人,其扰
攘不安的心灵中,那些保存着分裂之疾,被罪咎沾污的黑暗斑点也都为之消溶。无论如何
他们那黑暗的梦魇并无法长时间隐藏上主之子神圣本体的光明,此光明救治了他,使他复
为完整的一体,并温和地消溶了罪、咎与恐惧的幻念,恢复了对上主的记忆,忆起我们一
直反映的正是衪的爱。

结论:成为所反映的本体

凡是由自己内在的神圣映影学会了一心致力于救治的人,便已具备了天堂的条件。在
那儿,神圣本体不再只是一种映影,而是一种真实的境界,这儿的一切只是它的倒影罢了
上主不是一种形相,祂的造化既是祂的一部分,在真理之内必然拥有祂。他们不只反映出
真理,他们就是真理。(T-14.IX.8:4-7)

这段落中所指的真理,一经认出,我们便得以从映影进一步成为被反映的本体:即我
们的自身根源。这是由 J 引导我们进行的转化过程,同时,他耐心地伴着我们的恐惧齐步
并进。因此,对我们以种种愚蠢不当的方法排除圣子奥体中某些特定成员,不予宽恕、拒
绝爱,他都不会加以批判。他只是轻轻地提醒我们,此举其实是排除了何等的喜悦,他鼓
励我们聆听他的话语,告诉我们为了让此转化发生,所需要的只是把每一个人都带在我们
心上,别排除任何一个人。

在另一首同样为灯屋读者所熟悉的海伦的诗中,我们读到:
基督未曾错过一人。于此,你知道
衪是上主之子。你认出衪的一触
带着全体的温柔。衪的爱
延展到每一个人身上。衪的眼睛能看见
上主的爱,就在衪所见的一切事物之内。
(The Gifts of God, p. 95)

因此,若我们真愿忆起我们的根源,我们在其圣爱中的家园,则我们也须记得我们必
先成为它的映影。课程教我们看出我们与众人共享的宽恕目标,反映的是天堂的一体性。
我们已治愈的心灵不会不把这疗愈带给所有人,否则,它就不是真的治愈了。我们必须让
爱温柔的疗愈力延伸向所有人、所有时刻、所有情况。就如我们在颂祷里读到的这段美丽
的段落,描述了疗愈的本质:
身为宽恕的见证、祈祷的助手以及真正慈悲之果,救治就等于祝福。世界透过祈祷齐
声欢欣答复。宽恕以慈悲的赦免之光,照耀世上一切有情生命,甚至草木飞禽。恐惧在此
已无立身之地,因爱已临于它神圣的人们。时间在世上只剩下片刻的光景,容祈祷最后再
拥抱人间一次,世界就会在光明中逐渐消逝。真正痊愈的人都期盼着这一刻的来临,因基
督已经教他们认出自己与祂肖似之处,并效法祂的教诲方式。(S-3.IV.2)
J 呼求我们成为这神圣一体的映影,藉着将他的爱推恩至“一切有情生命,甚至草木飞
禽”,这些美丽的象征表达的是他和谐一致的爱,此爱为这过度恐惧以致于无法从死亡之
梦中张眼醒来的世界赐下了祝福。我们那充斥着个体性与特殊性而杂草蔓生的花园,如今
重生为所有受苦者的欢迎之所,在爱的慈容下向外扩展,“惠及所有渴望生命之泉、却已
无力独自前进的人”(T-18.VIII.9:8)。一如我们的长兄自己做过的选择,我们也选择了不
再反映爱的真理,而是成为真理本身。在那爱中,所有的差异都消逝了,只留我们受造之
际本自具足的一体性,那是我们如今满心欢喜要回归的一体,当那光明的映影,同时也是
我们真实的自性,亦是旅程的终点为我们领路之时,也不会把任何人遗留在身后。在学员
练习手册中,对这美丽的段落有另一种描述:
在我们迈向祂之际,圣爱等候着与我们同行,且在前方指点迷津。祂绝不会有任何闪
失。祂是我们追寻的终点,也是我们迈向祂的途径。(W-pII.302.2)

〔完〕

GW&KW-《奇迹课程》有没有一套伦理道德的规范或标准?

回答这个问题要看我们怎么界定“道德”二字。字典将它定义为:一套行为规范或准
则;一套界定是非对错的伦理思想体系。以这第一个定义来看,《奇迹课程》并没有提出
一套活在世间的行为准则,而只是提出了一个 “与上主分裂后” 的分裂心灵之架构,亦
即心灵分裂为 “妄见之心” 和 “正见之心”,分别由小我和圣灵所主宰。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人类”寄居在地球上的这段历程实在称不上是有道德的,尽管
一个文明换过一个文明,制定了许多道德规范来治理百姓的日常生活事务,但只要任何一
个社会、民族、国家或文明中的居民选择依据 “匮乏的信念” 行事,那么操纵这整个小
我思想体系的 “匮乏原则” 必会反映在其道德规范和法律之中。血淋淋的历史事件便是
小我“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此一思想体系的见证,而这个信念也“暗地里”支撑着世间的
道德伦理观。

因此,即使一个道德制度可能拥护着某些崇高的理想,但只要这些制度是出自妄见之
心,就不可能导正那些被视为违反道德的行为。再者,社会是如何评判是非对错的?又该
由谁订出这些标准呢?要是你研究一下过去和现在的文化,客观地看一看在某个时期、某
一群体所认定的是非对错,你一定会惊愕不已。举例来说,在中世纪的宗教裁判时期,人
们竟然视搜寻、逮捕和惩罚反对罗马天主教会者的行径为最高道德,因为他们相信,教会
的教义来自上帝与耶稣,因而假藉上帝和耶稣之名,严刑拷打甚至杀害异教徒。基本上,
在任何一个社会里,掌握宗教、经济或政治权力的团体决定了是非对错的标准(会以那一
个团体为主,就看该社会是属于神权政治或非宗教政治的国家)。

《奇迹课程》为我们提供了在这幻梦世界中另一种全新的生活模式,远远超越世间所
推崇的任何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这种新的生活模式要求我们觉察我们的妄见之心,然后
请求我们本有的正见之心帮助我们修正。而要达成此目标,就必须先叫小我让路,并放下
任何道德价值、欲望,也不把心力投注在任何结果上(不论这些结果包含了什么样的行为
规范或期望)。底下《练习手册》中的这段话清楚说明了如何化解我们过去所相信的一切
以便上主的智慧向我们发言,引导我们的思想与言行。

你只需这样做:静下心来,放下所有你对自己以及上主真相的想法,放下你后天学来
的一切世界观,放下你所执着的种种自我形象。放空心中所有的念头,不论它是真是假,
是好是坏,不论你是你珍爱的想法或是羞于启齿的观念。全部放下吧!不要执着你过去学
来的任何想法,或任何经验带给你的信念。忘掉这个世界,忘掉这个课程,双手空空地来
到上主面前。

祂岂会不知道往你那儿的路?那么,你就无须知道往祂那儿的路。你的任务,只是容
许自己先前挡在天父与圣子间的障碍悄悄地一举除尽。上主自会尽祂的那一份责任,立即
欣然答复的。(W-pI.189.7:1-8:4)

因此,从《奇迹课程》的观点来看,所谓的“对”,就是契入正心,遵从圣灵与耶稣
的指引;而所谓的“错”,就是选择妄心,听从小我思想体系那强调独特性的疯狂愚昧之
声。我们可创造一个新词汇来代表《奇迹课程》这独一无二的世间生活准则:“非规范性
的”伦理道德。培养这种道德的方法就是每天练习宽恕,这能化解阻挡我们体验圣灵之爱
的障碍,圣灵的智慧自能流经我们的心灵,引导我们的行为。如同 J 兄在《练习手册》中
所说的这番触动人心的话:

这是我唯一的要求:你会听到我说的话,再将它们带回人间。你就是我的声音、我的
眼睛、我的手足,我必须藉着它们才能拯救世界。(W-pI.rV.in.9:2-3)
来源: Gloria and Kenneth Wapnick 《奇迹课程》最常见问题解答

KW_睡梦有何特別价值吗?

问:
“醒时之梦”中的事件、活动和人际关系构成了我们学习宽恕的课堂和工具。我想知道 :
在学习宽恕的课程中,“睡梦”是否有特别的价值?我们应该区别对待“睡时之梦”和
“醒时之梦”中的景象吗?
答:
是同一个心灵做着“醒梦”和“睡梦”。为了让我们在睡梦中时仍相信自己是醒着的,
小我发明了众多花招,其中之一就是说服我们相信“醒梦”和“睡梦”的确不同,其实它
们只是同一分裂之梦的不同形式而已。从睡梦到状似醒来的转变中,睡梦给我们一大启示
即心灵有能力在梦中妄造一个世界,一个在梦中显得非常真实的世界,一个旨在满足我们
个人需求的世界。J 兄清晰,详尽地在一段话中描述了睡梦的这个面向。

梦境中的世界,不是看起来相当真实吗?……当你看到时,你从不怀疑它的真实性。
分明存在于你内心的世界,却好似赫然屹立于外。你不会把它当作是自己一手造成之物,
你也好不明白梦中所表露的情绪根本就出于你自己。……当你状似清醒过来时,梦境顿时
消失了踪影。然而,你尚未认清的是,梦的肇因并未随梦境一并消失。你心中仍希望造出
另一个虚幻世界。你似乎是醒着的,但你所经验的世界,只不过是梦中世界的一个翻版罢
了。你所有的光阴都耗在梦中。睡时的梦与醒时的梦,只是形式上有别,仅此而已。它们
在内涵上毫无差异。它们都是对实相的抗议,也是你自以为能改变实相的那个牢不可破的
疯狂念头。”(T.18.II.1:1; 5:2,3,4,8,9,10,11,12,13,14,15).

在睡梦中,我们可以像“醒着”时那样选择追随哪位老师,假以时日,我们可能发现
自己在睡梦中仍能选择宽恕,认出我们在梦中的判断是站不住脚的。我们甚至可能变成一
个“清明梦者”,即使在梦中,仍可以意识到睡梦来自心灵的虚构,进而,渐渐觉知到醒
时之梦与之同出一源。睡梦也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去领会 J 兄教导我们的宽恕的真意,当
我们醒来后后,发现我所经历的一切烦恼的源头,与其他人对我们所做的事情一点关系也
没有。我们烦恼只是因为我们内心决定烦恼,然后把把失去平安归因于好像外在于我们的
原因。我们醒梦中的烦恼也出自内心的决定,对这一模式的觉知,是 J 兄在课程中呈现给
我们的宽恕进程的基础:“我绝不是为我所认定的理由而烦恼……我烦恼是因为看到了根
本不存在的事物”(W.pI.5,6)。“宽恕就是认清了,你以为弟兄做了对不起你的事,其实不
曾发生过”(W.pII.1.1:1)。当我们能够将这一认知从我们的睡梦推及到醒梦,我们就已准备
好从所有的分裂之梦中觉醒了。

KW_每个剧本都需要宽恕一次吗?

问:
我的心灵是不是每次只回顾一个剧本?我是不是只能在一个特定的剧本中接纳救赎,
进入真实世界?亦或我的每个剧本中都会有这一幕?
答:
思考这类问题时,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留意我们所谈的救赎过程其实是一个幻相。
是我们自己相信时间是真实、有意义的,相信我们的个体生命是真实不虚的,因而 J 兄才
会用与我们的信念相应的言辞和概念教导我们,因为除此之外,我们听不懂别的语言了。
但他使用这个术语,是为了修正我们的错误信念,代之以他的思想体系。 J 兄用“演出剧
本”形容我们的生命历程,只因我们能够理解那个概念,并非实相中真的存在所谓的剧本。

只有在这个思考座标中,才可以说我们每次只回顾一个剧本,以免负荷过重——一次
观看所有剧本的话,我们一定会崩溃的。同时也别忘了,我们的一生可以包含多个剧本。
如果你以全像式(而非线性)的角度看待时间,这一点会更易于了解;也就是说,我们时
时刻刻不是在强化我们对小我的信任,就是在做相反的选择,即接纳 J 兄的教诲。我们表
达这些信念的特有方式就是剧本。众所周知,我们可以在一分钟内数度改变心思!因此,
剧本多到不可胜数。但一旦我们在一个剧本中否定了我们对真理的否定,所有剧本中对真
理的否定均告化解,宽恕是全面性的,我们的心灵也全然无咎。再次重申,因为时间是非
线性的,所以这一选择一直向我们敞开着。我们可以在任何一刻选择那个剧本,而后所有
的剧本即会随之一并消失。我们会认出全部剧本的虚幻本质,彻底地只跟 J 兄的爱与平安
认同。

肯尼斯曾详细论述过这个有趣的主题,并且举办过相关工作坊:我们的有声出版物中
的《时间机器》,就是最后一次工作坊的录音。还有他的着作《浩瀚的时空幻相:奇迹课
程的时间观》(A Vast Illusion: Time According to A Course in Miracles.)。在《奇迹课程带来
的讯息》(The Message of A Course in Miracles)第一卷第三章中也有与这个主题相关的一
节“时空世界的目的”(The Purpose of the World of Time and Space)。J 兄曾提醒过我们:
“我们不必在世人无法了解的事上多费唇舌了……如今,很多工作等着我们去做,为了那
些虽活在时间领域中却能领会超越之境,而且还听得懂‘即将来临的其实早已过去’这类
道理的人。至于那些还在计数着光阴,按时起床、工作、睡觉的人,多谈这类道理对他们
有有何意义?”(W.pI.169.10:3,4)。居于这个世界中的我们无法理解 J 兄有关时间的教诲,
所以,他不再多费口舌,而是带领我们回到课程的核心:脚踏实地的宽恕。

KW_真正的快感

喜乐是温和必然的结果。温和表示此刻恐惧已无立足之地,还有什么妨碍得了喜悦之
心?(M-4.Ⅴ.1:1-2)

因此,喜乐是心灵的本然状态,等同于我们内上主之爱的临在。如果我的心里没有任
何伤害和攻击之念,罪咎便没有存在的意义,也无需感到自己必受惩罚。一旦我放下了攻
击的念头,心灵内就只剩圣灵的“温和”了。我一旦接纳了祂的温和,就会感受到祂的喜
乐。

由于我们混淆了痛苦和喜乐,课程才帮我们厘清它们的区别(T-7.X)。一部份混淆源
于我们认为快感与痛苦有别的信念。J 兄竭力教导我们快感与痛苦是同一个幻相(T-19.IV-
B.12)。但在另一个层次,课程又说“真正的‘快感’乃是来自承行上主的旨意。”( T-
1.VII.1:4)。在第一个说法中,痛苦和快感是同一幻相的两面,J 兄在此指的是与身体有关
的快感与痛苦:因此,当身体的欲望得到满足,我就会感到“快乐”,反之就会痛苦。在
这个层次上,痛苦和喜乐是同一个幻相。

相反,“真正的快感”与小我的快感和痛苦毫无关系。它是“接纳上主旨意”的快乐,
接纳上主旨意就是化解小我。这正是我们在此讨论的喜乐——挣脱了小我的“快感与痛
苦”迷宫的束缚,心中油然而生的喜乐。也可以这么说,真正的喜乐,真正的快感与我在
世上“得到我想要的东西”或“避开我不想要的东西”没有丝毫关系。“喜乐”乃是心灵
了悟出它所有的罪已获赦免,罪咎因而烟消云散的那一刻所处的状态。

这并不是说我们不可以在世间享受人生。而只是提醒我们享受那些事物的时候,不必
把它们太当回事。如果我们太在意那些事物,就会受制于它们,因为它们不会持久,终会
消失。比如,人人都喜欢好天气——课程从未说过喜欢好天气有任何罪过。可是,如果接
连下五天雨,又该怎么办?是不是这样就意味着我们被摒弃于上主的平安之外,活该受罪
了呢?注意,这是个陷阱。我们该做的是享受好天气,而不受制于它——救恩必须有好天
气才行的信念。若以为救恩离不开好天气,我们反倒落入了自己设下的“骗局”。

我们不必因为喜欢或厌恶某些东西,比如对食物的好恶,而感到罪咎。关键在于,不
要把它太当回事。爱吃什么就去吃,不喜欢的就别吃。喜欢什么气候就住在什么地方,不
喜欢的就避开。只是别太在意了。一旦我们过于重视这些东西,就说明我们相信世上有些
东西是我的救恩,还有些是我的克星。这样,我们就把它们当真,又被困住了。

KW_有人一年內就达到神圣一刻吗?

问:
有人能在操练《奇迹课程》的一年内,就体验到“神圣一刻”吗?
答:
我们曾在第 26 号和第 104 号问答中,回答过类似的问题。

神圣一刻的本质在于:认出并接受 J 兄的爱,作为心灵中唯一的真相。小我的认知只
会强调分歧和分裂,而神圣一刻必然出自与小我认知相反的选择,处在其中,我们会体认
到,其实,每一个人的利益与渴求都是一样的。既然这一刻是心灵的选择,当然可以随时
随地发生。

在《教师指南》中,J 兄谈到关系的不同次第:

最初的次第“好似十分漫不经心,只是两个状似素昧平生的人在电梯‘不期而遇’;
一个东张西望的小孩‘正巧’撞上了一个大人;或两个学生‘正好’一起走回家去。……
外表上素昧平生的人在电梯里,也许会相视一笑;那个大人也许不会责斥撞到他的小孩;
那两个学生也许会变成朋友。即使是最不经意的相遇,都可能使两人忘却他们不同的意向
即使是片刻也好。”(M-3.2:2,5,6)

那一瞬间就是神圣一刻,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神圣一刻可能发生在灵修中的
任一瞬间,不是奇迹学员专属的体验,许多人都曾有此体会。

最后,即使“课程”设计了一年 365 课的教案,我们可以留意 J 兄在最后一课之后说


的第一句话:“这个课程只是一个起步,而非结束。”(M.ep.1:1)。

到了念念在神圣一刻的境地,训练于焉完成。我们将全心于 J 兄的爱,不再视选择小
我有任何价值。即使在这道途上,我们可能时进时退,但我们终会完全抛弃将分裂、罪咎
恐惧信以为真的所有信念。

KW_活出奇迹课程的精神

活出《奇迹课程》的精神,绝非易事,因为它要我们继续活在人间,继续作凡人,做
凡事,然而看待这一切的心态却截然不同了。也就是说,假如我是一名主管,身为奇迹学
员,我仍需做好自己的分内事,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我内心有一部分不再因为员工表现不
佳而失去平安。我会继续尽职尽责地工作,但我如果用对了课程的教诲,工作时就会带着
这样的觉知:我的工作是我学习宽恕的课堂,我遵守这里的规矩和习惯,同时也明白这些
规条并非生死攸关之事。做到这一点非常难,它其实就是“活在世间,但不属于它”的境
界,《课程》的很多章节,都以不同形式表达了与这一圣经名句相同的意思 (T-7.XI.1:3; T-
26.VII.4:5)。我们知道,千百年来,修行人更倾向于走出尘世,一心唯永恒真理是瞻。这当
然也是一条灵修之路,但奇迹之路并非如此。

《奇迹课程》的修行之路要求它的学员留在世间和自己的角色中(无论是父母、老师、
领导,或者别的什么),很少有例外,因为这是我们为自己选定的角色,故也成了我们学
习宽恕的课堂。所以,我们仍然恪尽职守,但不同的是,我们一边做事,一边学习“这些
事无法动摇我们的实相”。有了这层认识,无论这个角色要求我们做什么,我们都可以心
平气和地完成。我们可以心安理得地高声嚷;可以解雇一个家伙,心中仍保有平安;也可
以不炒某人鱿鱼了,平安依旧在心中荡漾。无论这个角色做什么,对我们而言都一样,都
无法撼动我们内心的平安。

我们怎么才能知道自己没有走偏?衡量的标准就是那种心安理得的体验。这一体验会
随着我们学习不再把任何人(不论是自己或他人)视为受害者的课程而逐步加深。再举一
个例子,假设我经营着一间大厨房,要在某个钟点供应很多人用餐。但有几个厨师却消极
怠工。结果,六点半要上的饭菜,六点二十了还没准备好,而且,再过二十分钟还是没戏
这时候,如果我焦躁不安地想:“完了,完了,这些人不能按时吃到饭了”,我就被受害-
被害的模式困住了。我的言下之意是:那些顾客是受害者,而消极怠工的厨师则是迫害者
在那种眼光下,不管我做什么,都是错的。

面对那种情形,我如果福至心灵,记起我需要学的正是看出没有人是受害者;人们会
犯错,但没有人是受害者,也没有所谓迫害者,只要我真心想学,那一觉知就会时刻把我
拉回问题的核心和自己的主要目标。这种心态下,当我开始为那些顾客不能按时就餐而懊
恼时,我会告诉自己:“我掉进了小我的陷阱,把错误当真了。我觉得有人会受伤害,因
为有人作了伤害他们的事,那些有罪之人理应遭受我的愤怒惩罚。”随后,我退让下来,
告诉自己:“我选错了老师,只有小我才会定罪”。我们需要经过很多练习,才能学会以
这种心态处事,又不掉进否认自己的感受和行为的陷阱。

我们需要留心自己是否偏离了学习目标,利用“灵修”来构建完美的自我。我们学习
这一境遇中的功课,是为了更加平安,更多地感受到上主的圣爱。为了这个目的,我们愿
把每一境遇看作学习真宽恕的工具,这个主题在《正文》“设定目标”(T-17.VI)获得了充分
发挥。这一节的“目标”是教我们认清,世界并不是受害者和迫害者的战场。而你最需要
学的功课,就是认出,任何令自己烦恼的事情都与“迫害(牺牲)情结”脱不了干系;你
不是把自己,就是把别人当成了受害者。有一盏明灯可以照亮我的宽恕旅程,即是明白
“我能一边正常地在人间运作,一边却能以另一种眼光看待每个事件。”

我曾说过,问题不是那小小的,疯狂的分裂之念,而是我把它当真了。那些不能按时
用餐的顾客不是问题,是我把事情看得太严重了。我判这种情况视为一种罪,重演了一连
串小我的受害剧情。我只有改变对这一剧情的看法,才可能培养出“另一种眼光”。

因此,宽恕旅程的第一步就是意识到还有另一种看待那种境遇的方法,并弄明白那种
看法到底是什么。活出《奇迹课程》的另一条路显然需要大量的练习。其中有一点很重要
就是不要放弃世俗眼中我们的角色所应负的责任。我们可以尽职尽责、心怀善念地演好那
个角色。同时明白,相同的角色现在有了不同的目的,奇迹课程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这里
久而久之,面对很多情况,我们的行动会更有效率,成效也会更好,因为我们更平静了,
干扰、焦虑、紧张、急躁以及苛求别人的欲望都少了。

KW_性可以是神圣的吗?
问:

对我来说,《奇迹课程》似乎隐约暗指性欲是小我的造作。有可能是我完全搞错了,
毕竟我不知能从哪里去找出相关的课程资料来确证这个想法,还有我对小我的伎俩与形式
的许多疑问。有没有可能,性欲是从想要杀死上主与繁衍小我之子所演变来的?心理学界
讨论过性行为隐含的侵略性,特别是强暴和各种肉体虐待的案件。或许最能表达“爱”的
行为,是在神圣关系中,让伴侣在爱中结下“爱的结晶”。你能帮我解开这些疑问吗?

答:

小我沉迷在各种自我的需求中,很少甚至完全不考虑到他人,性不过是这种沉迷所呈
现出来的一种形式而已。但是在我们所相信的“幻相层次”中,我们认为性是比较强大、
且较能够引发罪疚感的一种幻相。它最早的确是针对上主而发的,小我想要从上主那儿篡
夺创造生命的大能,充当现实真相的作者(T.3.VI.5:8; 8)。这样的冲突矛盾投射在形式的世界
中,形成了性及其在人际关系中所产生的复杂后果,藉此我们把“创造新生命”(所谓的
诞生的奇迹)之权能归属于上主还有我们自己,这种相互矛盾的论调也只有小我才有本事
捏造出来。

凡是小我所激发的行为都具有侵略性,在某些行为的表现中会很明显看出这种侵略性,
而在某些行为中则不明显,但所有行为都是出自小我所隐藏的攻击内涵。课程里对小我的
某些作为有较具象的描述,我们若将这种描述视为有性的意味并不会太夸张。例如第四条
乱世之法,描述我们是如何相信我们必须夺回那“稀世珍宝 (无价之珠)”,那是我们的弟兄
从我们这儿偷走并藏在自己身体里头,我们则从他的体内扯出,宣称它理当属于我们。弗
罗伊德的一位学生,Melanie Klein,在她的幼童心理治疗中,观察到幼儿以玩偶剧的方式表
演出此类暴力且具有破坏性的幻想,当中有非常明显的性暗示。

虽然性就如小我的其他伎俩,都是为了达到小我的目的而造出来的,就算我们可以赋
予性一个神圣的目的,但要做到并不是那么的容易,因为这世界不了解什么是爱,常常将
性与爱混为一谈。正如耶稣在正文一开头的章节里所提到的,我们把奇迹本能和生理本能
混为一谈(T.1.VII.1:2,3)。在最早海伦的听写内容中,生理的本能指的正是性冲动 (暂别永福,
第 246 页),但正文最后定版时则将它扩展到身体所有的本能。

性是否有爱,既不是由某一种行为表现,也不是由关系本身的具体性质来决定,而是
看你心中所持有的心态或目的为何。如果你经验到任何一种形式的罪疚,表示你已经和小
我结合,且你必然会将焦点放在身体上。倘若你在性行为中能为双方的需要着想,而不是
各行其是,各取所需的话,你的目标就不只为自己生理上的满足,那表示你已邀请圣灵赐
福这一结合,你同时也明白了真正的结合是在心灵层次,而非身体。

若想更进一步从课程的观点来探讨与性相关的议题,不妨参考最近出版的“形式与内
涵:性与金钱”的录音带及录影带,或许会有帮助。

KW_更年期也跟內疚脫不了关系吗?
问:

我 50 岁了,“更年期”的一些现象正困扰着我,尤其是受脑内的化学作用影响,生
理方面起了一些变化,情绪反应也比以往更加敏感和强烈。我是多年的奇迹学员,过去一
直认为自己已达到某种层次的平安,且对课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我现在却又觉得自己
沦为身体的受害者,比以前更加地“神智不清”。这是不是表示我正在经历“信任的形
成”这个过渡阶段呢?是否连“更年期”也跟内疚脱不了关系?

答:

针对你所提的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身体以及它在小我信念体系下所扮演的角色。
虽然练习手册不断地告诉我们:“我不是一具身体”。(W.pI.84.1:4);但事实上我们仍然坚
信自己是一具身体,还有“更年期”这类的状况做为佐证。很显然地,小我是这种信念的
创作者。它告诉我们,不知怎么回事,我们竟然无辜地被困在这具身体里,且注定沦为疾
病的受害者,直到衰老、死亡甚至腐化。小我送出这样的讯息是别有用意的,它企图说服
我们相信:身体是真的,心灵才是幻觉。“小我会利用身体来暗算你的心灵……虚妄不实
的小我,千方百计想要说服真实无比的心灵承认自身只是小我的一项学习工具而已,还要
它相信身体比心灵更为真实。”(T.6.IV.5:1,2,3)

小我先是利用身体来隐藏我们内心与上主分裂的罪咎,然后用罪咎建构了身体的所
有功能机制,当然也包括了更年期的现象。被精心设计的身体有着无止尽的需求,再加上
生理、情绪以及心理上的各种状况,目的是有效转移我们的注意力,并证明身体的真实性
如此一来,我们必然会觉得自己像是个受害者,甚至遭受身体的攻击。一旦我们认同了身
体,甘愿让自己继续活在分裂的信念下,且相信所有小我捏造出来的“我们的真面目”这
类谎言,那么上述“神智不清”的状态便成了我们和身体之关系的最佳写照。虽然我们在
体验平安中心境已有所提升,但小我会利用更年期的绝佳机会再度出手,这是可想而知的
事。但是这没有甚么好担心,更无需因此感到内疚。不过要切记的是,否认任何更年期令
人懊恼的症状是毫无帮助的,不妨寻求专业医疗或任何有用的协助。在你学习从“疗愈心
灵”着手的过程中,不妨想想更年期总有结束的一天,这样你会感到宽慰许多。在《奇迹
课程补编》 的《颂祷》中,有一段话特别适用于更年期的女性:“整个宇宙都在等候你的
解脱,因为那也是它的解脱之日。仁慈地对待它以及你自己吧,如此,你才可能仁慈地待
‘我’。愿你感受得到上天的眷顾,不再活在恐怖与痛苦中,这是‘我’对你的唯一祈求
不要背弃了‘我’的圣爱。只须记住,不论你认为自己是谁,不论世界在你心目中算什么
你的天父需要你,祂始终都在呼唤你,直到你平安回归于祂为止。”(S.3.IV.10:3,4,5,6,7)

《奇迹课程》提供我们另一种运用身体的目的,有别于小我利用身体的动机。同时
也提供我们另一种“自我的定义”,“信任的形成”就是这样达成目标的。你可以看清小
我的把戏想要做什么,然后决定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更年期”的现象,深信《课程》所
教导你的都是真实不虚,值得你的信赖。任何更年期所引发的症状或是其他身体状况,都
是用来质疑小我信念的大好机会。在处理“更年期”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转向心灵寻求真
正的治愈,也就是观察所有的念头,包括你所提到的以及任何其他萌生的想法,把它们都
交给圣灵来重新加以诠释。“圣灵最擅长将你营造之物转译为学习工具。圣灵的一贯手法
乃是重新诠释小我的分裂借口,把它转为一种反证。倘若心灵能治愈身体,身体却无法治
愈心灵,那么心灵必然要比身体强大得多。每个奇迹都在证明这一点。”(T.6.V.A.2:4,5,6,7)

KW_有必要年复一年地操练《学员练习手册》吗?
问:

请问《学员练习手册》是否适合年复一年的不断重复练习?还有,您们是否听说过
比尔或是海伦或是其他人曾经不断地练习 365 课?

答:

你所说的“是否适合”,要看你反复练习的目的是什么。 J 兄除了指示过必须循序
渐进操练《学员练习手册》以外,并没有特别叮咛哪种作法是对或错。有些人可能觉得不
断重复能让自己获益良多,但其实课程并未要求练习一轮以上。如果想要了解《学员练习
手册》究竟在教些什么,是可以反复阅读的;也有些人是内心获得指引,知道自己需要在
练完一轮以后再继续练习;但我们知道,所谓的内心指引是因人而异的。

值得留意的是,学员可能对《学员练习手册》产生了依赖心态。比方说,每天一早
醒来就非练习一下不可,或是如果没法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练习就会让你感到空虚、沮
丧,若有这种情况,显然你已经和《学员练习手册》建立了“特殊关系”,而且已邀请小
我的分裂心态加入你的练习,如果你不希望错失《学员练习手册》的精髓,你必须去正视
这一点。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是,认为自己必须反复练习以达完美的境地,这同样也是小
我的想法。与其不断鞭策自己,若真的希望遵循《学员练习手册》的精神,学习 J 兄的温
和指引,我们大可将心神放在时时记得去宽恕“练得很差”、“总是遗忘”、“甚至昏
睡”的自己。第 95 课的中间段落,也提过这样的进行方式最能让学员获益。因为,这才
是我们真正的学习重点,学习不把那“小小的疯狂一念”当真。这正是 J 兄希望我们前进
的方向。

练习的过程,主要是为了让我们有机会察觉到自己的抗拒和恐惧,我们最大的抗拒
就是“老是把小我当作自己”。练习每日一课只需要我们小小的愿心,只要我们愿意在一
天之中想起上主或 J 兄的宽恕与爱。《学员练习手册》的设计,并不是要我们每天定时念
诵课文。无论我们是不是能完全依照上头的指示练习,我们怀着“愿意去做”的小小愿心
这才是重点。我们的目标不是恪守形式无违,而是活出内涵,也就是学习活出 J 兄宽谅的
爱。

关于你最后的一个问题,海伦和比尔曾经两人一同练习过一轮《学员练习手册》,
之后两人又和肯恩练过一次,最后应茱蒂之邀,海伦、比尔、肯恩、茱蒂四个人一同练过
一轮。

终极问题 (1) 好端端地怎会冒出个小我来?


几乎每一堂课,都有学员问起“小我的起源”这一类终极问题,虽然切入的角度略有
不同。例如:

A) 天堂与圣爱既然完美无瑕,圣子怎会选择离开天堂之梦?

B) 上主既是完美的一体,又有一个完美一体的圣子,在这完美的天心中,怎么会生出
“分裂”这种不完美之念?

C) 当救赎完成之后,谁敢保证小我不会重犯类似的错误?

D) 我们怎样才能达到奇迹课程所谓的“经验”(证量),化解小我这个无解的公案?

Ken Wapnick:
首先,我必须指出,前三个问题看起来好似问题,其实是小我(妄念之心)的一种声
明,它真正要说的是:我相信小我是存在的,现在请你告诉我,它是怎么发生的,你怎敢
保证它不会再次出现。

几乎每位奇迹学员读到某一地步都会提出这类的问题,因为小我想要知道它的出生,
就像孩子会问父母“我究竟是哪里来的”一样,这是很自然的。问题是,小我的出生既不
自然,也不合法 (legitimate) 。奇迹课程甚至铁口直断地说,在实相里,小我根本不曾活过 ;
那么我们怎么可能从这一大部书里找到令人满意的解答。

问“这不可能的事情怎么可能发生”的人,一定已经把自己看成分裂的个体了;而答
复这一问题的人,一定也认同“分裂”真正发生了。而且,它既发生过一次,就可能继续
发生无限次。从某个层面来讲,这也没错,我们从早到晚都在“我究竟是小我还是上主之
子”之间作抉择。因此,担心将来还会重蹈覆辙的人,和相信分裂曾经发生过的人,都是
同一层次的问题。
奇迹课程是这样答复的:

凡是要求你去界定小我,并解释它如何形成的人,都已认定小我是真实的,并设法借
用定义把小我的虚幻本质隐匿在那似是而非的文字之后。没有一个谎言能够透过定义而弄
假成真的。也没有一个谎言真能隐匿得了真理。 (C-2. 2:5 - 3:2)

小我势必会要求本课程所未提供的答复。它认不出这些问题只具问题的形式,却是不
可能作答的。小我会问,“这不可能的事怎么发生的?”“这不可能的情况又发生在什么
事上?”它会以各种方式提出这样的问题。却没有答案,有的只是经验。就致力于这个经
验吧!不要被神学所耽误了。 (C-in. 4)

奇迹课程在最后的“词汇解析”导言里,已经声明了,这是一部修正你的知见而得到
救赎经验的课程,不是一部哲理书籍,用词也未必精确,你若在文字上找碴,你一定找得
到。此书的目标指向经验,而非神学,若用理性思辩来学习,已偏离了本书的主旨,因为
理性思辩一直是追寻真理的所知障。“你还是坚信自己的了解对真理是极大的贡献,它之
所以成为它,全靠你的了解。” (T-18. IV. 7:5)

这确是两难之境,我们开始进入这一课程时,不能不靠理性去了解,到了一个阶段,
理性便成了障碍,必须予以舍弃,才可能经验到奇迹课程所接橥的真相。它用“放逐之
梦” (dreaming of exile) 来比喻我们当前的所闻所见,看起来真实不虚,其实“从未发生
过”。

究竟心灵是怎么营造出小我来的?这问得很有道理。事实上,这是你所能提出的问题
中最上乘的问法。然而,若根据过去的种种来回答这问题,就毫无意义了,因为过去的一
切已无关紧要;若非现在不断重复同样的错误,否则,历史是无法存在的。 (T-4. II. 1:1-3)

奇迹课程为我们指出的途径则是“宽恕”,唯有宽恕眼前的假象,才不会欲盖弥彰,
弄假成真。它再三点醒我们,整个人间大梦都是出自我们的颠倒妄想;若要出离梦境,必
须记起我们是个“灵”,具有无限的选择能力。我们既然能够选择分裂而流转至今,我们
必有能力重新选择,这才是扭转生命道路的枢纽。

考验不过是你过去未曾学会的一些课题,如今再度现前,如此,你才能在过去选错之
处重作一个更好的选择,藉以摆脱旧有的选择所带来的一切痛苦。在每个困难、烦恼及迷
惑里,基督都在温柔地呼唤你说:“我的弟兄,重新作个选择吧!” (T-31. VIII. 3:1-2)

“小我是哪里来的?”“我们还会失足吗?”这类终极问题,在人间是永无定论的“公
案”,我们最后只能凭着一点信任,亲身实验一下这部课程所传授的宽恕之道,看它是否
真能带来转变人生的“经验”,唯有这“经验”才可能彻底消解这类终极迷思的。

终极问题 (2) 已经回归一体的耶稣与圣灵怎么记得梦境里的一切?


嗨,Ken,

最近在网上看到学员们又在讨论一个老掉牙的形上问题,你说过,这问题几乎在每次
的讲习会中都会以不同的形式提出,而你也承认,这问题原本超越小我的知见所能抵达的
范畴,所以不论怎么“讲”,都难以满足小我理性与心理需求。

但我还不死心,继续逞小我之傻勇,期盼在死缠烂打之际,迸出一些火花,激发出我
们的悟性,也是值得的。

问题是:如果小我非真实存在,上主之子觉醒之后,就不会记得梦中诸事。是吗?那
怎么解释耶稣的状态,他很清楚我们的人生大梦。既然这一记忆仍然可能存在于觉醒之
“心”(即天心)内,我们就不可说小我的种种根本不存在。

我知道这只是“天堂既然圆满无缺,那么,第一个妄念怎么会生起的?”的另一种问
法而已,我也能接受你以前所给的答复,但在理性方面似乎还有些不甘或不解之处。因此
再提一次,请你用功一点答复,看看我的脑袋是否会 click (茅塞顿开)。

─────────────────────────────

亲爱的若水,

我可不敢保证这一答复能够解除你的疑惑,或许适得其反,但我很愿意再试一次。
你的疑问假定了“我们全是虚幻的,但耶稣在某一程度是真实的存在。”这一前提有
误,耶稣,Ken,和若水一样,全是幻相,那么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人,怎么可能知道根本不
存在的梦境?

这一答复绝无避重就轻之意。你说的没错,这问题与“天堂好端端的怎么会冒出一个
小我来”属于同类的问题。我们只能从梦境的角度去回答(注:因为在绝对境界,小我不
曾真正存在过,故也没有出现不出现的问题),我们的解释也只能透过象征或比喻的方式
(小我的表达方式与梦一样,都是象征性的,不可死扣文字,就像解梦时,不可死扣着某
个形像而当真)。

在这背景下,认为有个叫做耶稣的人,知道我们的存在,也了解我们梦中的苦乐,有
很大的安抚作用;事实上,这只是反映真相的一种象征说法而已。只要我们还认为自己存
在于此,我们便不可能直接体悟真相,因此,只能透过某种象征来反映那个真相。(注:
一切有形表相只是象征,而文字则是象征的象征,两层隔阂之后,早已失真。)

当我们悟入圆满真相,一切本来如是之后,便没有什么好回忆的了。但在梦境中,相
信有个耶稣或佛陀知道我们在此受苦,有很大的帮助。

不知这一答复,有没有拉你一把?还是又把你打入泥沼中了?即使你在水深火热之中,
还是感谢你屡屡寄好茶来,我们这儿的茶迷愈来愈多了。
─────────────────────────────

Dear Ken,

我明了了耶稣与佛陀的象征意义,但对于小我的缘起这个终极问题,我心里还有个疙
瘩。请容忍我最后的一搏,只要你能澄清下面几个疑窦,我发誓再也不啰嗦你了。
让我先确认一下你对这问题的基本立场,若陈述有误,麻烦你顺手修订一下:

1) 在圆满的天堂里,怎么可能发生“分裂”之念?
Ken 答:“分裂”从未发生过。这类反问只是小我企图巩固分裂的真实性的伎俩。

2) 当心灵觉醒之后,还可能再次迷失吗?
Ken 答:它既然不曾发生,也就不会再次重现。

3) 心灵觉醒之后,还会记得梦中情境吗?
Ken 答:没有什么好记得的,“一个不存在的人记得一个不存在的梦”,岂有此事?

你难道不觉得上面的答法强词夺理,听起来蛮蠢的吗?

我们常说,只告诉人家“世界不存在”,一点用都没有;圣灵会按你目前的程度来接
引你,那么圣灵为什么不能聪明一点,用我们能懂的话来开我们的窍呢?何况,奇迹学员
一向以“奇迹课程乃是为知识份子写的灵修书籍”而自豪,而它竟然不能在这么关键的问
题上给我们一个干净俐落的答复,真是辜负我们的厚望,难怪奇迹学员逮到机会就针对这
一问题穷追猛打,总期待能够破解这一千古公案。

你上面的答复有个大破绽,你和“它”都喜欢用“梦境”来比喻小我的不实性,但在
我们的经验里,我们知道梦境非真,但仍能记得梦境,且说得津津有味;为何心灵回归天
心之后,便无法记起梦境且一笑置之呢?那么,这和我们犯了第一个错误时故意遗忘(后
来形成潜意识的压抑与否认)又有何差别?

为什么奇迹课程认为这是无关紧要的问题?这一认知能够保护我们不再落入幻境。否
则,以前“好似”发生的事,很可能再度“好似”发生(即使不是真的发生)。

如果天堂中那个 tiny mad idea 随时可能冒出来的话,天堂岂有平安可言?


如果“流转六道的梦”无关紧要,上主为何会在心灵内安置一个圣灵的存在,保证我
们能够找到回家的路?

亲爱的 Ken,再用功点为我解疑吧,你若真想不出来,不妨去跟耶稣通个热线,只要
给我一些还算“说得通”的答复,我不介意答案从哪里来的。

(P.S. 如果你的答复令我满意,将来送你两包茶叶当奖品,看在奖品份上,好好去闭
关想一想。)

─────────────────────────────

唉,若水,看样子,那两包茶叶我大概无福消受了。但我还是尽我吃奶之力来答复你
的疑问。

首先,你的三个问答一点也没错,如果用中文来念,一定更悦耳一些。
我想,你的质疑最大的问题乃是它们都是由幻境的立场出发的,这是我们不能不承认
的事实。你只能从梦境中谈梦中事;当你觉醒以后,梦境消失了,提问的人也消失了,还
有什么问题呢?

至于上主、圣灵的说法,跟耶稣是同一回事,这三个家伙都是同样的虚幻不实,只是
象征而已。天堂并没有一个名叫 God 的神,至于耶稣了解我们的梦中甘苦或是上主创造圣
灵,也都是比喻的说法。你若用奇迹课程里面虚幻的文字象征来证明幻境的真实性,甚至
用来探讨实相,你就走偏了。还不如把你那虚幻的问题,泡在虚幻的茶汤里,更有意义一
点。

总而言之,我的最爱,我还是期待你能来我这里,与我静静地品尝甘美的茶香,答案
自会慢慢浮现的。我期盼这一刻早日到来。

你最头痛的 Ken 敬上

KW_性欲与内疚
问:

我过去读过你们有关性欲和对特殊关系的答复。虽然我了解奇迹课程的形上理论,但
我有时发觉,性冲动如排山倒海一般涌来,因此在这难以抗拒的一刻,我可能会受到引诱
而去找应召女郎,即便我已结婚并有小孩了。我试着想把它当做没啥大不了的事,因而我
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犯相同的错误。我清楚知道对错,在这黑暗的一刻,我会请求圣灵
帮助,但我猜我仍选择了不听祂的,而执意做我想做的。我要如何戒除这种令我沉醉其中
的行为呢?如何处理荷尔蒙的冲动及隐藏的内疚呢?我用尊重与敬意的态度对待那些女人
矛盾的是,她们同时又被我用来当作取悦我的“物品”。我如何将奇迹课程运用在这种具
体的问题上呢?

答:

这个世界将“利用别人”分成两种:一种是社会可以接受的形式,另一种是社会不可
接受的形式,并且将后者归类为错误的、有罪的,甚至是违法的。而且它让我们认为只有
某些利用别人的方式是有罪的,其他的则不算。

奇迹课程的目的是要帮助我们,所有基于小我的决定,以别人为代价而满足我们的需
求都将使我们陷入痛苦并且强化了我们的内疚。如果我们真能了解那自私自利的分裂思想
与它所导致的痛苦,我们便能很快学会抵制小我的选择。可是,我们仍然相信某些小我的
选择带给我们的快乐会多于痛苦。

小我总是希望我们用道德规范来评判我们的行为举止是对或不对,好或不好,然而错
误和不好的行为,常引发内疚随之而来。耶稣一直鼓励我们:别老想着我们的想法和决定
是有益或是有害,是明智或是愚昧,而陷在不必要的痛苦里。而是知道,内疚已是我们做
了愚昧或有害选择下的结果了。(请参看问题 637,更深一层的探讨奇迹课程是将焦点放
在思想而非行为上)
与其去想你在上述情况下的对与错,而你又不断选择做这些事,还不如认清你这样思
索,只是在做更愚昧、更有害的决定而已,这样可能对你更有帮助。这不仅是针对你的的
召妓行为,而是不论何时你认定你的需求比别人更重要时,不管他们是你的家人或是其他
人。

不可讳言的,以这个世界的观点来看,有些行为很可能比其他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较
大,如此正好落入小我执迷不悟的圈套中:幻觉是有大小轻重之别的。(请另外参阅
T.23.II.2:3; T.26.VII.6:5 )

其实,所有的内疚都是同一回事,没有程度之别,它们并非来自于我们身体的作为,
它来自我们内在的心念。

所以,在婚姻之外寻找性欲的满足,不是你心中内疚之因,而是内疚之果了。它的目
的是要让你不敢面对自己,转移你的焦点,让你认不出自己真正的问题,也就是说,决定
把自己当作一个与爱分裂的个体。

就是这个决定导致我们相信我们必须去身外寻找满足。在这偷来的片刻欢愉中,小我
用更大的快感来诱惑我们,只因那片刻是偷来的。整个小我的思想体系就是建立在这个愚
昧的基础上,小我宣称我们从上主那儿偷取的片断之爱会比祂无条件地给我们完整的爱来
得好。(请另外参阅 T.1.V.3:3 )。

你提及试着不把你不忠的行为当一回事,但问题是,你心里早把它当成大问题了。我
们现在的目标并非要你不把它们当一回事,然后持续那些有害的行为;而是要让你认出那
个问题并非真正的问题。不要死盯着外在行为继续内疚下去,那样做只会保证你不去面对
意识下面的真正问题,并给自己用不同眼光来看待。

没错,若以小我而言,我们都是自私的,只关心于满足自己的需求,不惜牺牲他人,
但这仅是小我思想体系的本质。耶稣希望我们了解,虽然小我彻头彻尾是自私的,但并不
是罪,也非邪恶。对我们和别人的生命而言,它也许是愚昧、有害、不仁慈的,但它不是
罪。当我们认定它是罪而非错误而已,是这个信念让我们不断地自我毁灭。

倘若我们的决定中没掺杂罪恶感,而是体贴地、不批判地检视我们的选择,视它只是
个错误而非罪,我们便会发现,要在心中选择并聆听不同的“内在导师”就变得比较容易
些了。(请参阅 T.19.III.1,2,3 )接着,最有益和仁慈的行为便会自然地跟着出现了。

你可以参考第 598 问有关强迫性性行为的讨论和第 417 问有关性的贞洁会有些帮助。

KW_瘾头与嗜好
问:

我很爱玩电脑游戏。但我想,总有一天我得戒掉这个嗜好,因为我想要圣灵的选择。
我还有另一个嗜好,几乎可说是一种“瘾”了;这个瘾,把我完全抽离正念,它给我一种
快感和刺激,但也有副作用、损害及可以料想得到的负担等等。当我在耶稣陪伴下看着这
个瘾,我真的一点也不想要它了,但截至目前为止,我仍未做此选择,我仍不情愿放下这
些事情,它们和奇迹课程冲突……【耶稣】常陪海伦买鞋,但也建议她要放下这嗜好。

答:

请记得,这是个过程。对大部分的我们来说,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在这过程里,
耐心和温柔地对待自己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否则,我们又会落入小我把问题当真的陷阱里
了。

在“作决定的原则”(正文第三十章)一开头,耶稣便给我们一则重要的忠告:“不
要与你自己交战”。 (T-30.I.1:7)

因此,最有益的方法便是,只是看着你在接受圣灵选择时的不情愿以及觉得耶稣的爱
不能满足你的感受,然后不谴责自己这些感觉。持续地对自己和耶稣诚实,了解自己多么
不想相信和接受这个课程的教导,并且不要为此而批判自己。

如果你能做到这点,对你未来操练奇迹课程会更有效果。这就是宽恕的真义。你慢慢
会了解到你所指控的“罪”起不了任何作用,它只是一个小小的疯狂念头,根本无法改变
那个大爱的。

耶稣所关心的,只是事件的“目的”。因此,当海伦不再需要用“购物之瘾”来保护
自己,以躲避耶稣的爱时,表示她已准备好改变购物癖的“目的”了。

当我们接受耶稣之爱的恐惧减轻时,我们抵制爱的防卫措施也会跟着减轻;某些特殊
习性也许仍会持续,但它们的“目的”已全然转变了。关键永远在于实质内容 (content) ,
而非外在形式 (form) 。

平安或冲突的心态其实与事件或行为无关。平安或冲突,只看我们选择耶稣或小我为
师而定。

最后,针对“成瘾”的状况而言,一般来说,是需要先处理行为层次,也就是采取一
些措施设法减轻或停止这类破坏性行为。这反映出心灵决定更爱自己与他人的取向。

当这些行为日趋稳定后,人们才能开始着手处理心念中导致上瘾的原因了。“瘾头”
通常都是根源于极深的自我憎恨与罪恶感,然后投射到我们自己或是他人的身体上的。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