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2

2022 藝術永續國際論壇逐字稿

12/9 主題演講 4 永續製作


逐字稿記錄人員:林韋良

司儀:感謝現場以及線上的來賓耐心地等候,我們下午的活動即將開始。親愛

的各位來賓,大會提醒,在我們的直播平台 YouTube 設有 slido 連結提供來賓發

問,在過程中歡迎多加利用。提問將一併於 Q&A 的座談時間回覆,感謝各位

的配合。緊接著,我們的論壇即將開始。歡迎大家參與北藝大 40 週年藝術永續

國際論壇,以下為主辦單位與協辦單位介紹,在此特別感謝,文化部指導,國

立臺北藝術大學主辦,臺灣藝術永續聯盟、中華民國表演藝術協會、中華民國

視覺藝術協會、中華民國畫廊協會、臺灣文化法學會等單位,共同協辦。各位

現場及線上的參與的來賓,大家好,主題論壇 4 永續視覺藝術,邀請本校美術

學院院長劉錫權老師擔任主持人,現在我們將時間交給主持人。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劉錫權:歡迎我們在場的朋友,以及線上的朋

友們,來收聽我們這一場的論壇節目。那我們這一場,主要是這一次的論壇,

主題是永續的視覺藝術。那我相信可能看到這個詞,或許還是會有點疑惑。我

們其實談的應該是視覺藝術產業的永續化。那在國家的文化政策上頭,將視覺

藝術作為產業的一環,由來已久。但是如何讓一個產業能夠真正進行永續的執

行,其實需要有非常多聰明的大腦們。所以我們今天邀請了很多聰明的大腦,

一起來參與我們這次的論壇。那首先,先介紹我們今天會進行第一場演講的來

賓,是英國的畫廊氣候聯盟 GCC 的執行董事兼聯合創辦人 Heath Lowndes;然

後第二場會邀請我們藝科智庫的執行長石隆盛老師來進行他的講演分享;接下

來我們在第 3 部分就會邀請兩位與談人,其中一位是蘇瑤華老師,她是視覺藝

術聯盟的理事長;以及謝佩霓老師,她是畫廊氣候聯盟臺灣分部永續藝術策略
顧問。那我相信,今天會邀請到這幾位聰明的視覺藝術產業的大腦們,應該可

以給各位有非常多的,不僅是在目前執行面上可行性的一個建議,同時在未來

如何進行下去,也能夠給予非常好,以及非常多的建言,所以歡迎線上的朋友、

現場的朋友能夠進行提問。那我想我們就把握時間,我們把時間先交給我們第

一場的演講人,Heath Lowndes,看看 Heath Lowndes 是不是已經有在線上?對,

他會用影片的方式來跟我們做講演,所以我想,我們是不是直接,就直接切入

我們這一段的一個講演內容?請。

畫廊氣候聯盟(Gallery Climate Coalition)執行董事兼聯合創辦人 Heath

Lowndes:大家好,我是畫廊氣候聯盟的董事 Heath Lowndes。非常感謝國立臺

北藝術大學的邀請,很高興能夠參加今天的這場盛會。接下來,我會介紹 GCC

的工作內容、藝術產業採取集體行動去碳化的迫切性,以及可以採取哪些措施

實現目標。但首先,我想要簡單介紹一下畫廊氣候聯盟。我先分享我的螢幕畫

面,好。在開始之前,我要先說明一下。在簡報過程中,我會提到 GCC 網站上

的一些資源和工具。我會在聊天室提供相關的連結給各位參考。也就是說,我

提到的所有內容,其實都可以在這些連結找得到。好,GCC 是一個會員制的國

際慈善組織,我們為視覺藝術產業,提供環境永續指南。最主要的目標是到

2030 年,讓這個產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至少減量 50%。我們相信,透過合作、

創新,以及協會協助會員形成的國際網絡,採用標準化和可執行的指導原則,

我們就可以實現產業去碳化。我們聯盟成立不到 3 年時間,當時有一群倫敦畫

廊工作者和藝術界的專業人士,一起討論產業面臨的環境問題,還有可能的解

決方案。最初的時候成立 GCC 只是為了服務倫敦的商業畫廊,但我們網站在

2020 年 10 月上線之後,顯然除了草創初期就加入的少數團體以外呢,還有其他

組織也對我們的資源很有興趣。所以,為了回應他們的需求,我們就擴大了規

模,成立了一個跨產業的國際聯盟。目前我們的會員包含藝術家博物館、非營
利組織、藝術企業、藝術博覽會,還有拍賣行,以及許多不同類型的個人藝術

專業人士。除了剛開始就加入的畫廊以外,這裡可以看到我們現在在世界各地

有 800 多個規模、大小和形式不同的會員,每一個會員都致力於落實去碳化和

其他環保責任的原則。所有會員在註冊的時候都必須要承諾支持這些主要目標,

並且提出具體承諾。我們不收取會費,唯一的要求是,會員必須要同意努力實

現這些目標,而且是真心致力於採取行動,真心地加入 GCC。聯盟裡面所有的

成員都有這個共識,也就是說,無論您的組織位於哪裡,屬於何種類型,會員

之間都有共識和共享的路徑,要讓所有會員的目標一致,我們才能夠達成我們

的使命。雖然環境問題無疑具有全球性,但可能的解決方案卻常常都源自在地

的資源和在地的行動,只能透過在地的工作團隊,實地的操作才能有效地研究

和落實。在我們聯盟成立後的兩年半時間內,全球各地已經形成了幾個出色的

志願者團隊。這樣的進展十分振奮人心,也出乎我們的意料。也正因如此,我

們的工作才可以在地方和國際的層面同步展開。這張圖,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現

在有活躍志願者團隊的地區。他們在各自的專業領域推動永續,把 GCC 指南翻

譯成在地化的標準,在各個地區執行。我很高興在此宣布,我們最新的志願者

團隊已經在今年夏天在臺灣成立了,我想要向臺灣團隊的各位同仁表達衷心的

感謝。真的很高興有機會在臺灣可以拓展 GCC 的工作。相信今天的論壇也會有

我們的志願者來分享。我也想要藉此機會祝賀臺灣藝術永續發展聯盟,他們在

今年稍早的時候提出了倡議。看到這麼多的活動,我的心情是真的很激動,臺

灣現在也已經來到了文化與環境的交會處,我們需要盡可能集結更多的人來解

決這個問題,找到解方。我認為,合作對於 TASA(4:53:41)和 GCC 來說都是

必不可少的,因此,我很期待兩個團隊可以密切合作,彼此支持、分享想法和

資源、共同採取集體行動。接下來,PACT,也就是藝術氣候目標聯盟,是

GCC 有幸共同創立的一個國際組織聯盟,這個聯盟串連視覺藝術界,它的功能

相當於一個聯盟的聯盟。這裡列出的組織也同樣是處於文化和環境的交會處。
當時在第一波疫情封鎖開始的時候,大家都剛好有時間、有機會去反思過去的

世界,思考自己過去想要解決的問題,那自然而然,也有很多人開始去思考環

境問題,以及可以如何改變自己所在的這個行業。我們看到的是隨之出現了大

量在文化與環境交會處兢兢業業的優秀組織,很多這些團體也是在那段時期成

立的。我們沒有孤軍奮戰,或者相互競爭,而是選擇了攜手合作、共享資源,

並且支持彼此的倡議。而這樣鬆散的形式,讓我們所有與會參與者都從中受惠。

我認為這種擱置競爭、共同努力的模式,其實是很值得稱許和複製的。好,以

上就是 GCC 的簡單背景介紹。在接下來的時間,我會詳細說明 GCC 的去碳化

策略、藝術組織如何採取集體行動,還有歸根結底,我們到底需要怎麼做,才

能讓藝術界對環境負責?接下來的內容就要分為 3 大面向,這裡已經列出了,

首先是我們產業的環境行動,其次是進行政策遊說、推動系統性變革,最後是

支持第一線的環境倡議。首先我來介紹一下 GCC 的關注焦點,也就是提供針對

本產業的去碳化和環境永續指南,讓會員可以採取有效行動。其中行動的形式

有很多種,但我們所有的工具和資源都是透過與環境顧問和志願者網絡合作擬

定的。這部指南以科學為基礎、以行動為基礎,並且公開給所有人免費下載。

我們已經針對最有迫切性的主題提供了很多資源,例如航運、差旅、能源、循

環利用、包裝和材料等產業相關主題。其中任何一項,我們都可能要花幾個小

時才講得完,但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建議各位可以找時間上網,看我們的指南。

除了現有資源以外,明年我們會提供更多工具,到時候會納入展覽製作、印刷

和出版、藝術家製作和材料,還有舉辦和參加藝術博覽會的相關指南 。這裡,

這些圖可以看到我們一些現有的資源。這裡,我們比較了往返於倫敦和香港之

間採用空運和海運的差異,顯然海運的排放量低很多,對沒錯。海運的時間會

比較久,那這一點在規劃的時候也要納入考量,但成本是比較低,而且會大量

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那這裡,我們比較是運送一噸的貨物,如果用不同的運輸

方式,他們每公里碳排放量的比較,這裡也是一樣,空運比其他任何一種運輸
方式的碳排都要高,這是相對的估算。我們比較經濟艙和頭等艙飛行產生的排

放量,那這裡也是看得很清楚,跟經濟艙相比,同一航班的頭等艙排放量平均

高出 4 到 5 倍,所以這其實很顯然,我們可以看到的是藝術產業排放量過量,

最關鍵的原因在哪裡。所以,我們的資源,詳細介紹要如何調整我們的行為,

來減排。這只是我們網站資源的其中一小部分。GCC 還提出了全面的去碳化行

動方案,其中包括前面每一個主題下面列出的部分有效行動。那我們還提供提

示和建議。這個行動方案也可以是任何一個組織在制定自己去碳化行動方案的,

作為一個範本。這張圖是這個流程的 10 個步驟,這是行動方案的核心。明年我

們會為非營利組織擬定新版本的行動方案,專門解決他們所面臨的挑戰,因為

畢竟組織的性質不同,做法也會有差異。這個行動方案只是入門者通用的,要

改變組織內部的作業,必須要從最前面的兩個步驟開始,這是必不可少的,不

能跳過,後面的步驟,全部都奠基在前面這兩個步驟的基礎之上。我們發現,

建立和維持高效的綠色團隊,是在組織裡面營造環保意識文化的有效途徑。有

了這個基礎之後,我們列表上,所有後續的步驟都可以更容易執行,特別是其

中第二部的測量排放量。接下來,我會詳細說明。這是 GCC 碳計算器的截圖,

這是一個免費的在線工具,可以幫助大家估算排放量。你輸入的內容是所有視

覺藝術組織都可以掌握的通用指標。這個計算器的設計,它的宗旨是讓大家可

以快速、方便地使用,清楚列出了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為了擬定 2030 年

的減排目標,各位必須要先掌握減排的出發點,也就是所謂的,你如果沒有辦

法衡量,你就沒有辦法去管理,說的就是我們現在面臨的這種狀況。在估算排

放量的這個過程,是去碳化的重要一環,我們必須先透過測量排放量,掌握出

洞見,和提出後續行動途徑,才能夠做出有效的改變。那根據我們的研究,顯

然,大多數的畫廊、機構、藝術工作室和藝術企業,它 3 大的主要碳排來源都

是一樣的,也就是乘坐,出差的時候搭乘飛機,然後貨物、空運和電網能源消

耗,主要就是建築物的用電。這 3 大類的排放量遠超過其他領域,包括印刷、
本地交通、本地差旅、包裝等等。所以這 3 個領域應該是我們測量和採取行動

的重點,我們的計算工具在設計的時候就考量到了這一點。如果你想要更了解

我們的這一項工具的話呢,我們網站上面有教學影片和使用指南,裡面有很多

資訊。碳計算完成之後,我們強烈建議會員要公佈這些計算的結果,當然這是

自願性的,我們所有的用戶數據都受到完全保護,未經會員許可,我們不會公

開。但是公布這些報告的結果,可以讓過程變得更透明,促進合作以及互相學

習。所以這也對我們 GCC 跟蹤進度還有建立數據庫都非常有幫助,那這樣也有

利於我們調整和改進我們現在的工具和研究。我必須強調,公開數據對採取集

體努力是很重要的。這邊給大家看,其中一些同意公佈結果的會員。網站上面

還有其他例子,就像剛才所說的,大部分的排放量,其實是源自 3 種活動,也

就是國際貨運、商務航班,還有電網、能源消耗,也就是人員的移動、物體的

移動和建築物的供電。那知道碳排的 3 大罪魁禍首是這些以後,我們就可以集

中火力解決這些問題。但負面環境衝擊,其實遠遠不只溫室氣體排放這種,那

這一點,大家千萬不要忘記。例如垃圾回收、印刷和出版包裝材料的相關排放

量都相對較低,但是這些活動也會造成環境衝擊,那除了碳報告以外,也必須

加以解決。當然組織類型的不同呢,活動和排放源也會有所差異。和商業畫廊,

像是豪瑟沃斯相比,諾丁漢當代美術館這些公共機構在 3 個主要排放來源的佔

比會大不相同。通常以非營利藝術組織的排放量來看, 展場和存儲設施的空調

系統,所佔的排放量會比營利性畫廊高很多。這一點我們稍後會解釋,但是掌

握到這些資訊以後,會員才可以量身打造他們的策略。同時,我們的聯盟也可

以根據不同會員的需求,調整我們的指南和資源。下一個主題是推動系統變革,

GCC 在全球有 800 多個成員,有強大的遊說力量,能幫助我們有策略地推動整

體產業的變革。那換言之,我們能夠集結成員的影響力來鼓勵市場供應鏈的廠

商,還有利害關係人和業者來承擔責任,推動實質的改變,朝共同目標前進。

區域跟全球層級的協調跟合作,真的是成功的關鍵,我們推動的永續航運倡議
就是非常好的例子。在前面的這個碳報告結果中,可以看到說,以商業藝文機

構來說,透過空運來載運藝術品是溫室氣體排放的最大單一來源。除此之外,

藝術品在準備空運的過程中,會使用大量的一次性塑膠,產生非常多的包材廢

棄物,所以像高排放、過度包裝的運輸方式,表示說,跨國運輸是一般藝文機

構,會參與,又對環境衝擊最大的活動。那也是因為這樣,我們就以這個主題

在今年初發起了第一次的遊說倡議。GCC 就針對整個產業設定了 4 個目標,如

螢幕上所見,這些目標當然非常地遠大,要達成一定不容易。但是面對今日的

氣候危機,達成這個目標有必要。GCC 首先諮詢環境專家和業界的領袖,之後

訂定目標,預計在 5 年內達成,希望推動實質的永續轉型,我們現在也在跟相

關的單位合作,希望致力實現這些目標。舉例來說,在我們的遊說下,大型的

藝術品保險業者調整的保單,開放使用更多非空運的運輸方式,讓更多的藝術

品能透過海運以及併裝的陸運來運送,這個就有助減少對空運的依賴,同時也

能降低大量的排放,是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我們也持續跟托運業者合作,希望

增加替代的貨運選擇,也推動他們調整包材,還有包材的使用以及包裝方式。

我們也正在跟托運業者一起制定新標準,主要聚焦,例如說,做碳報告,還有

排放量估算需要的數據,讓他們的客戶可以根據環境影響、成本,還有時間,

獲得全盤的資訊,做出知情的決定。藝廊、藝術展會,還有拍賣行,也跟我們

合作,開始推動改變。這邊列出的每個相關單位,每個利害關係人,都扮演重

要的角色,也有責任調整自己的運作方式。當然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過

已經看到一些很正面的發展。在藝術產業,另一個迫切的問題,也是我們下一

個倡議預定的主題,就是用於藝術品保存和收藏的環境控制、設定。除了剛剛

講到貨運的排放,我們的資料也顯示說,以一個一般的非營利藝術組織來說,

電網的能源消耗、耗電量,可能是最大的排放來源,那這個呢,主要是來自暖

通空調設備,那在環境控制系統裡面,一般我們就簡稱 H back(5:10:12)。這

些環境控制系統不只產生大量的排放,對有些非營利性藝文機構來講,這個排
放的比例甚至高達 90%,成本也非常高。至少以英國目前的能源危機來說,暖

通空調的帳單費用平均比去年同期高出 3 倍,這個對於營運當然是確確實實的

衝擊。表示說,今年的冬天,對某些藝文機構來說是非常難熬的,很多機構在

空調的費用已經超過了策展支出,這是非常讓人擔憂的問題,一定要盡快解決。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跟一個長期合作的夥伴就是 Ki Culture 合作,那我知

道昨天 Caitlin Southwick 也有跟各位分享 Ki Culture,也許有談到這個計畫,所

以我這邊就不細談,那只是稍微談一下我們的合作。我們最近跟 Ki Culture 合

辦了一場線上活動,是第一場跟這個環境控制系統有關的國際會議。那次會議

非常地難得,聽到很多來自業界的聲音和意見,也凸顯了相關議題的這個重要

性。那次會議除了釐清一些專業概念,也深入介紹環境控制系統,針對有效減

少用電,提出了非常棒的這個建議,也為業界實現真正的系統性變革,提出了

未來的路徑,那這些都會成為我們下一次遊說、倡議的養分。這次的這個國際

環境控制會議,相關影音其實都在網路上,非常建議大家有空看一下。最後要

談的是很重要的課題,第一線環境倡議的募資。這也是我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

事情,也預計說,明年會針對這個主題提供更多的資訊。當然藝術產業的去碳

化不是一夕就能達成,大家都知道,一定需要時間來改變我們現在根深蒂固的

這個運作方式,來減少汙染。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對已經排放的溫室氣體負起

責任 我們也知道說,視覺藝術產業,它的規模不大,但是產生的碳排廢棄物其

實很多。不過,如果說跟其他農業、建築業,這些全球碳排量非常高的產業比,

視覺藝術,它的影響還是小很多,我們的碳排量就像滄海一粟。那就代表說,

藝文產業在推動環保永續的同時,也應該攜手其他的產業一起,創造正向的轉

變,減少對環境的破壞。我們認為說,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支持在這些氣候危機

前線工作的優秀組織。傳統上碳抵換,或是說,碳補償,Carbon offsetting,一

直被視為是解決方法,但是基於很多原因,今天可能沒有時間討論,碳抵換跟

我們的這個去碳化策略,其實並不相符。所以我們其實不建議用碳抵換這個做
法,我們的網站上其實有更多相關資訊。不過,我們多數專家的共識就是說,

如果要推動變革,傳統的探抵換不是最快或是最公平的做法,其實大家都應該

要避免使用。GCC 也提出了一套替代系統、一套替代的機制,任何想要用資金

來支持環保單位的單位,都能夠運用這套機制,我們把它叫做策略氣候基金,

Strategic Climate Funds,SCF。那我們 GCC 就是透過 SCF 計畫,來促進藝術界

對這個議題的認知,募集資金來支持優質的藝文組織。那這些組織就是積極減

少使用化石燃料、避免排放溫室氣體,或是保護自然環境、促進生物多樣性等

等,而且成效非常地顯著,能夠達到我們 2030 的目標。所以我們鼓勵成員捐款

給這些經過 GCC 驗證,而且是有實質成效的單位。例如說, Solar Aid、Art

into Acres、AgroEcology Fund、Forest Peoples Programme,還有 ClientEarth。那

捐款其實不能作為碳中和的聲明,所以 SCF 基金它不能抵銷企業的排放,但是

企業捐款給這些單位,作為說為我們排放的溫室氣體承擔責任,其實是更好的

做法,也有助驅動整個系統性的變革。剛剛有說到,簡報下面的這些連結有更

多相關資訊,可以給各位參考。我們建議成員思考自身的排放量,捐助合理比

例的資金來推動 SCF 計畫。那除此之外呢,GCC 也跟藝術家合作,一起來募資,

出售他們捐贈的藝術創作,藉此來募集更多的資金,尤其是幫助我們一個很重

要的合作夥伴,ClientEarth。那在座各位可能不太了解 ClientEarth,這其實是一

家慈善機構兼律師事務所,他們的做法非常特別,主要是利用現行的環境法規

來對抗,推動這個大型專案,造成嚴重公害的政府和大企業,而且成功率非常

地高。他們目前在全球處理的案件將近 200 件,包含反對化石燃料建設、保護

生物多樣性等等。在過去幾年,ClientEarth 成功阻止了多起燃煤電廠的建設案,

他們可能起訴大型的航空業者、捍衛太平洋島民的全力、支持原住民族和社運

份子、保護森林,還有許多大大小小不可勝數的成功時機。ClientEarth 也協助

環境、法律專業人士和團體,積極保護地球。光是在中國,他們就培訓了 1500

多位的環境法法官,培育下一代的環境保護尖兵。所以對我們來說……無法聽
到現場聲音,口譯員無法提供翻譯,盡請見諒。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劉錫權:小問題,但是這個講演的播出稍微中

斷一下。那我們待會如果說,技術人員這邊有處理完成之後,或許我們剛剛有

機會,我們再延續好了。那不知道我們這段時間是不是就往下來進行?我們現

場也有許多來自臺灣藝術永續聯盟的成員朋友們一起來參加,所以可見大家目

前對於在視覺藝術產業如何來進行永續的工作,事實上是大家非常在意的一件

事情,是一個很好的現象。然後剛才其實 Heath Lowndes 裡面分享到的狀態,

其實可能更遠超一個非常單純的一種想像,就是好像只要減碳就好,好像不只

是只有減碳,似乎在如何讓整個地球的生物多樣性更蓬勃發展,其實才是一個

確立要去完成這個永續目標的一個事情。所以我相信,這個事情可能不單只是

畫廊產業一件事情而已。剛剛提到的那個例子,其實不同產業,可能或許像法

律諮詢顧問等等,這樣的一個單位也都可以一起進行合作。那待會如果還有後

續的部分可以再進行,我們再延續好了。我想我們就不耽誤時間,我們很快來

進行下一場的一個講演。我們邀請到我們的石隆盛老師,他是藝科智庫的執行

長,我們歡迎他。那石老師他本身在過去畫廊協會的產業就是經營很久了,在

產業的認知跟在文化政策、法規上面的一個推展跟推進,也用力良多,是個非

常有經驗的,我們剛剛講的,聰明的大腦之一。所以我們今天就來請石老師來

跟我們分享,他今天這一場,視覺藝術的永續行動的一個簡報。來我們請,謝

謝。

藝科智庫執行長石隆盛:感謝劉老師,以及謝謝北藝大陳校長的邀請。很高興,
可以來參加今天北藝大的藝術永續的國際論壇。一般過去我們在推動這個部分
的時候,其實我們大家都知道,藝文事業,它並不是一個高污染的產業。所以
過去我們在討論相關的議題,大家就覺得好像不是那麼重要。但是事實上,我
們雖然說,個別的機構它可能溫室氣體排放量並不是很大,但是因為我們的母
數多,這個整體加起來,這個量還是蠻嚇人的。所以就有一份的統計裡面,美
國的博物館的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那就是相當於英國汽車一整年的排放量,所
以就是說,這個還是蠻重要的。那另外就是在於說,我記得我在 98、99 年的時
候,那時候我在華山服務的時候,那是非常單純的,華山的年代。所以省文化
處,剛把那個跟菸酒公賣局承租的華山臺北酒廠,交給藝文界來使用的時候,
那時候因為場地免費,所以它成為臺灣的一些藝術院校的畢業展或者公演的場
地。那每當這樣的一個畢業季結束的時候,我們就發現,在沒有開放的廢墟裡
頭,每次都會清出好幾卡車的,被遺棄的這些,不管是作品也好,或是相關的
製作物,是非常可觀的。那時候,我們就覺得說,這些其實也都是,一方面是
很多錢堆出來的,另外一方面是這樣子就丟掉是非常地可惜。有沒有可能再利
用,或是重複使用?那這樣的一個想法,我們後來發現,其實也不是只有我們
這樣想,有滿多人也這樣想,所以像後來,實踐大學的蕭勇智老師
(5:22:55),他就在臉書成立了一個社群,就讓大家在展覽上面,可能有一些
結束之後用不到的東西,你可以丟上來,那你有需要的人,你就可以把它拿回
去再使用。那這個東西等於是說,在臺灣來講,這樣的重複利用,我想就是在
減量,或者在重複使用,或者在利用上來講,其實是符合目前大家普遍的這種
所謂的永續的,這樣一個實際的做法。所以,臺灣對於藝文界在推動環境永續
這個議題上面,其實我們關心也滿早的,並不是說好像就比歐美慢多少,只是
說,比較有組織的作法上比較少,過去通常都是個人的一些,因為理念,去推
動它。那我今天想要分享的就是說,這幾年,整個臺灣的視覺藝術界有一些改
變。今天我想要分享主要有分兩個部分,一個是文策院的臺灣綠色畫廊行動方
案的一個前導研究。那這個計畫其實主要是文策院內部在做,他們內部施政的
評估的一個研究計畫。那另外一個是臺灣藝術永續聯盟,就是我們的綠色宣言
跟行動計畫,它剛成立沒多久。那文策院的這個行動方案研究計畫,它又分成
兩個部份,一個是綠色畫廊跟綠色金融的介接的方案研究,但這個部分它主要
涉及的,主要是在談討論投融資的議題,那跟我們今天的,比較沒有太大的直
接關係。所以我們就暫時不討論。那我主要分享的是,在綠色畫廊的行動方案
的這個部分。臺灣過去,我們剛剛講的就是說,其實在視覺藝術界裡面,很早
就開始關注環境的議題,有相當的一個倡議,不管是在創作方面、在策展方面
相當多。但是開始重新回過頭來,去關注我們自身的節能減碳的這個議題,我
想,最主要的應該是從 2020 年臺北雙年展的這個計畫開始。這個展覽其中有一
個項目是儲回大地的藝術,它主要是去計算 2020 年的臺北雙年展,這個展覽總
共產生了多少溫室氣體,然後再用種樹的方式,來把這樣的東西去把它做中和。
那一次的一個計算,2020 年的臺北雙年展總共產生了 390 噸的二氧化碳當量的
一個溫室氣體,應該是臺灣第一次針對展覽去進行碳排放的檢測,我覺得滿重
要的,只是很可惜的是,這樣的一個計畫。後來因為種樹的這些議題,有一些
爭議,然後被忽略了。那這個計畫的同時,除了去計算臺北說年展產生多少溫
室氣體排放之外,也邀請了幾個藝文空間、藝文單位去進行他們的碳排放量的
檢測。今天有,像臺北當代館,還有那個視盟的福利社,都有在那一次裡面去
做了一些調查。那臺北當代館這邊,我們可以看得出來是說,它最主要的能源
消耗就是在第一(5:26:37)這個部分,它佔了它的排放量的百分之 80 幾。那這
裡面當然包含用水,但用水的排放量並沒有很大,主要是電這個部分,就是它
幾乎佔了 8 成以上,是因為電所產生的一個溫室氣體的排放。這個在臺灣有幾
個藝文空間,裡面普遍性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能源的消耗。像福利社的用電
也是佔了 80%,應該差不多是 8 成。那當然這個問題就是說,我們除了找出它
主要的排放量、排放源之後,那怎麼樣試著去解決它這個問題?那它可能有不
同的做法。比如說,改善空調的效率,那是一種做法,或是做一些節電的做法
都可以。那當代館,其實它出現了另外一個問題是,因為它是一個歷史建物,
所以它有很多,就算它想要改善它的空調系統,那通常都是管線,因為涉及到
建築物本身,所以還是可能會有一些法規上面的限制。那這都是當時臺灣在推
動所謂的閒置空間再利用的這樣一個做法的時候,其實我們並沒有想那麼遠,
所以有一些規範,或許有一些法規,必須要重新再去做一些檢討跟修訂。再來
我們執行文策院這個計畫的時候,我們也針對視覺藝術不同的一些類型的空間,
也進行了一個溫室氣體排放的盤查。那我們主要的整個計算的方式去採用 GCC
他們計算器的架構。但是因為國情不同,所以在排放係數這個部分,有一部分
是用 GCC 的計算機直接計算,有些是我們自己本身重新去調整。比如說,像電
力這個部分,我們是依據經濟部核定,2020 年台電的排放係數,每一度電也會
產生 0.502 公斤的二氧化碳的這樣一個計算。那差旅的部分是比照、採用中華
航空公司的排放計算器。那還有一些照明,或者是一些其他,油漆、木作,那
就會根據國內的一些相關的研究單位,所做的一個碳係數的資料,去做計算。
第一個我們針對,一個是展覽類型的,比如說,臺北藝博會在 2021 年,它總共
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是 86.672 頓,那主要的一個排放源,是在那個電力還有
運輸,這個是它主要的部分。雙方(藝廊)它是 47.985(噸),好像不是一個
很大的量。那我們大家可以看得出來,我們剛剛講的就是說,很多藝文空間主
要的排放源是來自於能源的消耗,那這邊大概像比如說,臺北當代館跟福利社
就佔了將近 8 成,可是雙方它只佔了 26%,非常少。那我們當然去瞭解,因為
很特殊,比較是在於,他們在能源的一個管制上面相當有效率,包括用 LED 燈,
然後一些電燈方面的使用上面,有一定的一個管理。那它主要最多的其實是在
運輸這個部分,佔了 73%,那主要是他們有很多國際的作品的往來,所以這邊
的運輸量變成是雙方裡面一個非常大的主要排放源。那差旅的部分比較少,是
因為我們的調查是在 2021 年,那已經是在疫情期間,所以基本上國際的人員流
動幾乎都是受到了限制。所以不管是雙方,或是台北藝博,甚至像接下來的尊
彩,在差旅部分的佔比都不高,那尊彩跟雙方就有很大的差異是,尊彩那個電
力,就是能源消耗,也相當可觀,佔了 75%,那這邊的,它的一個能源消耗幾
乎是雙方的 10 倍。那當時尊彩藝術中心的負責人看到這樣的一個數據的時候,
他們自己也嚇一跳,就是他們為什麼在能源的消耗這部分會這麼高?那當然主
要一方面是,他們是一個獨棟的建築,再來有大片的落地窗,那還有可能,他
們的燈光的效能是比較差的,那就必須要去改善。但是,只要你知道你的問題
之後呢,當然就會有其他的一個應對的方式可以去處理它。所以,我們覺得是,
碳排會是一個首要要進行的一項工作。臺灣數位藝術基金會,它是一個研發型
的空間,她並不是一個展覽空間,所以跟前面的幾個以展覽為主的空間不太一
樣。那它建築物的電力跟運輸其實差不多, 大概 50%,差不多一半一半,其他
比較少。但是我們後來在調查它的細項的時候,這邊因為比例比較少,沒有顯
示,就是在印刷品的一個碳排上來講,我們發現,數位藝術基金會的印刷品的
碳排放量,其實是雙方跟尊彩的好幾倍。那這邊我們就覺得嚇一跳,因為你數
位藝術基金會正常來說,應該更朝向的是無紙化,我沒想到他們的藝術品,其
實比畫廊還要多,那這個也是一個蠻有趣的地方。那另外一個是翔輝運通,它
是一個藝術品的物流公司。所以當然就是說,它的運輸這個部分的碳排就佔比
到將近 7 成了,就 68%,這是比較大的地方。那它這個問題就是回到一個,未
來假如說,他們的運輸工具改成是電力的,比如說電動車等等之類的話,那或
許這個部分的佔比就會很快地可以降下來,所以還是有一些可以解決的方式。
在這個計畫裡面,我們也做了一些調查,就是大家覺得在視覺藝術界裡面,就
怎麼樣去推動環境永續這個問題?在臺灣過去來講,我們缺乏了行動力,然後
再來也缺少方法,就是在我們這個計畫裡面,我們整理出來的幾個比較大的問
題,那另外,過去在歷史建物再利用的時候,沒有考慮到環保的問題。所以今
天如果要改善這類的空間、空調問題,那可能就會要面對如何去突破一些法規
的限制,這個部分是未來可能要面對、解決的地方。那另外,還有一個是,有
一些做法上是說,只要是政策做一些調整跟要求,那民間它這樣就能配合。比
方說,在把政府的採購,或者是講,補助的申請的時候,要求大家把你的所謂
的環境永續的計畫書,你必須附上;或者是溫室氣體排放量相關的調查,你必
須附上;改善的計畫書,你要附上,那麼你才能夠有資格來參加競標,或者是
申請補助的話,那自然而然就會鼓勵大家一起來做這件事情。否則的話,其實,
這邊會產生一個狀況,比如說,尤其是政府的採購,如果沒有這樣的一個硬性
規定的話,那麼有時候會因為競爭成本的關係,所以業者明明也很清楚,比如
說像翔輝,它也很清楚,只要把他們的比如說堆高機,或者是說,汽車等等這
些東西,改成電動車,它就可以改善它的碳排,可問題是它所產生出來的額外
的成本,就會造成說,它可能在未來在競標的時候,它的一個成本上就沒有兢
爭力。所以,假如在政府的很多相關的一些政策的施政上做一些調整,其實是
可以改善這一部份的。另外一個就是我們剛剛提到的部分,我們希望有一個倉
儲,可以來儲放這些展覽的用品,讓它可以重複使用,或者是再利用。就像剛
剛前面有提到的部分,華山的這個展覽裡面,尤其很多的藝術院校裡面的畢業
生,畢業製作展覽完之後,他可能不想帶走,那就會產生一堆垃圾,可是有些
東西是可以重複再使用的。那這個部分,其實我想可能在北藝大都會面臨到一
些問題就是說,有沒有這樣的空間可以儲放這些學生不願意帶走,但是可以再
使用的這樣一個物品,或者是作品,讓它扮演一個未來可以再利用的材料。無
紙化就會相對地比較單純,因為以目前就我所知道的,臺灣有很多的畫廊,已
經慢慢地在減少印刷品,然後改成利用電子郵件,或者是電子書的方式,去做
他們的出版品。這個部分其實已經在臺灣目前的畫廊裡面,算是蠻普遍的一種
做法。所以為什麼像尊彩跟雙方,他們的印刷品的那個量,會比那個臺灣數位
藝術基金會還要少的原因是因為,大家已經開始在關注到這一塊。那另外一個
就是我們講的,要讓大家知道你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了解你主要的碳排放源是
哪一些,我們必須要有提供一個工具,讓大家去計算它的一個碳排放量,否則
的話,其實講很多,大家其實無感的,也不知道我的問題在哪邊,或者是我到
底有多少排放量。那目前其實,臺灣有關於碳的計算器部分,其實越來越多,
尤其像,也有提供個人生活,比如說像國泰,它就有一個個人生活的碳計算器,
就是你可以把你一天,你本身所產生的碳排,可以利用它的計算器來計算,你
所產生的碳排放量。所以這個東西越來越簡便,那我講那個東西其實事實上,
是讓大家去認識你本身產生多少溫室氣體,我覺得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另外,
我們在這個計畫裡面也去做一個調查,在整個視覺藝術界裡面,我們對於環境
永續這個議題的一個態度。那這個調查我們主要是針對公協會、公私立美術館、
基金會的一些高階主管,主要是針對意見領袖,所做的調查。它當然也有開放
部分針對特定的社團,做一些線上的問卷,那我們總共收到了 196 份的有效問
卷。那這部分裡面,比較有意思的地方是在,比如說,如果藝術創作跟環境保
護無法兼顧的話,那麼有將近 7 成多的受訪者他認為是環境保護重要。那同樣
地,假如說展覽的效果,跟環境保護無法兼顧的話,也是有相當高,7 成多的
人還是認為環境保護是比較重要的。另外一個就是跟剛剛前面有提到的部分就
是說,如果說今天藝文相關的補助辦法裡面,那申請單位如果能夠檢附溫室氣
體的減量計畫書,可以加分的話,你同不同意?那這邊將近有 7 成,就是同意
跟非常同意的大概有將近 7 成的人是覺得,非常支持這樣的一個做法,也就是
說,基本上它不是必要條件,但是如果你有,可以加分,有超過 7 成是,大家
是支持這樣的作法的。但是,如果說它變成是一個必要條件的時候,大概只有
6 成多,大家是贊成的,就是因為牽扯到自身的權益的時候,所以它這個標準
就有一點降低。那如果說它是一個採購計畫,那你必須附上溫室氣體減量計畫,
才能夠有符合投票資格,那這個時候大概成多是支持的,還是超過一半贊成這
樣的一個做法。那如果說,對藝術機構,它每年必須公布綠色報告,那大家支
不支持?那這個部分也相當高的比例,大家是支持的。那如果說,你願不願意
支持這些有每年公布綠色報告的機構?那比例也相當高。所以顯然是大家對這
件事情覺得是有相當的共識。所以我們就覺得說,臺灣目前針對環境永續這個
議題,其實已經過了倡議,就是大家已經有普遍的一個共識跟認知,所以我們
應該是從 倡議開始走向怎麼樣去實踐。結論跟建議,我們當時的這個計畫是分
兩個部分,一個是針對文策院的研擬(5:39:26),一個是民間單位我們可以怎
麼做?就是畢竟,除了公部門之外,民間也有自己可以做的地方。那有一點就
是,在我們的整個調查計畫的研究過程裡面,大家都覺得成立一個倡議的組織,
或是推動的平台,是非常重要的。主要就是依據我們過去在推動藝文政策的時
候,如果說可以整合大家各種不同的團體所發出來的聲音跟影響力,可以是對
立法機關跟行政部門是有相當影響力的。所以大家覺得,我們應該這樣的一個
組織,推動未來在藝術界的永續的這樣一個議題。那另外一個是剛剛講的就是
碳足跡的計算器,是大家覺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設施。還有一個,像建立
資源交換跟再利用平台,就是剛剛前面提到的實踐大學的蕭勇智老師
(5:40:20)這部分,它主要只是提供一個訊息,我有這樣的東西要丟,那有沒
有人要?你要的話,那你就來拿,等等的這樣子的部分。可是很多時候並不是
馬上就會有人接手,所以,如果說有一個空間可以儲放這些作品,或者是這些
材料,那有需要的人,再過去拿的話,那這個效率會比較好。所以類似像這樣
就會讓人覺得是必要的。然後另外,建立一個替代用品的清單,或是參考的範
例,跟提供諮詢、建立管理平台或者是倉儲的設備,是大家覺得接下來應該去
推動的地方。鼓勵大家去主動公布它的綠色報告,那這個東西也被從幾個代表
性的單位開始,然後慢慢去遊說同業跟進,所以現在畫廊協會,他們大概在明
年會做他們所謂的 ESG 永續報告的編定,這個部分也是滿重要的。接下來,我
們講的是在臺灣藝術永續聯盟這個組織,那這個組織計畫其實就是延續剛剛文
策院的這個計劃。因為我剛剛講,這個計畫它不是一個基礎調查,或者是學術
研究的計畫,它主要是做一個是政策實證評估的計畫。所以我們要求的是在於
說,它是應該要有最後能夠變成具體的方案來推動。所以,後來在那個計畫結
束之後,我們跟文策院這邊也開始討論,怎麼樣去在臺灣的藝術界裡面去推動
成立這樣的一個聯盟?所以,後來我們就也邀請了視覺藝術聯盟、表演藝術聯
盟、畫廊協會、文化法學會,還有臺北藝術大學。我們一開始,其實是先從這
個討論裡面看大家怎麼樣地合作來做這件事情,那沒有想到,很快就有很大的
共識,就成立了這個部分。那在這個過程,我們剛剛提到的是說,其實臺灣在
滿早,整個藝術圈就開始關注環境的議題。比如說,這邊比較典型的一個計畫
是 2010 年的時候,有蕭麗虹老師,他們主持的竹圍工作室,跟吳瑪俐老師,他
們有一個樹梅坑溪的一個環境藝術行動的這個計畫。那這個計畫為期一年半,
也是臺灣在視覺藝術界裡面,在關心環境、土地、人文議題的一個代表作。所
以它在 2013 年也獲得了台新藝術獎的年度視覺大獎。在 2014 年的時候,這個
計畫就獲得邀請參加歐洲的綠色藝術實驗聯盟,GALA 的一個所舉辦的一個論
壇,進行個案的分享。然後(20)15 年的時候,他們也進一步跟 GALA 這邊合
作舉辦了亞洲的綠色藝術實驗聯盟的一個工作坊,那一次邀請了新加坡、菲律
賓、日本、印尼、韓國、香港、馬來西亞、泰國,參加這個相關的工作坊。所
以相較歐美來講,或許我們在藝術界關注環境永續這個議題的起步,好像稍微
晚了幾年,但是就亞洲地區來講,臺灣是區域領先的地位的。我們在這聯盟最
後,我們有一個綠色的宣言。這個宣言是由文化法學會的理事長廖凰玎,廖律
師所研擬的,雖然非常短,但它說明了我們的聯盟成立宗旨跟目標。在這個部
分,我們也透過幾個參與的,年輕、非常有經驗的夥伴,比如說芷柔、Eva、硯
池,跟明君(5:44:34)等等,都是視覺藝術界裡面,就是我們藝術圈裡面,已
經好早就投入在環境永續議題的年輕夥伴。他們是依據他們的專業跟過去的經
驗,為聯盟擬定的一個行動的計畫書,那大概我們分成有倡議、行動輔導、資
訊平台,還有人才的培育,那這是我們在藝術永續聯盟裡面,我們接下來要做
的。目前整個聯盟裡面,我們有 4 個協會,各自負擔了 4 個研究計畫,那是明
年度下來的一個計畫。像表盟是負責表演藝術的排放源的調查.視盟是負責視
覺藝術;畫廊協會就負責計算器的建置。那另外,文化法學會他們是負責國內
外永續相關法規,對國內的視覺藝術團體,可能產生的影響跟應對。這是目前
表演盟(5:45:40) 這邊,接下來我們要執行的計畫。所以我們預計在明年中之
後,這個碳計畫就可以完成,然後大家可以開始做比較正式的事,記得去看看
你的一個碳排放量,大概是這樣子。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劉錫權:謝謝石老師。好像有很多工作要做,
那麼在石老師的分享裡面,其實有許多非常令產業的經營者嚇一跳的事情,就
是怎麼突然我們加這麼多點點點的東西出現了?那我想這樣的一個資訊的分享
可以改變許多新的作為。如何在整個視覺產業裡面用更聰明的方式經營下去,
應該沒有人會說不,我相信是這樣子,至少在場的各位都對這個事情有非常大
的關心。那如同剛才石老師的分享裡面,就是在藝術創作圈,關於環境議題的
表達或是呈現,已經非常久的時間了。所以如何開始進到產業面、決策面,進
行領導的這一些夥伴們,能夠開始啟動更有效跟更聰明的方式,我想,接下來
是我們必須要做的。那我們今天大概主要是一個論壇的經營,或許透過臺灣藝
術永續聯盟成立這樣的一個平台。 慢慢會擴展出更多實務操作的可能。這也是
我們在這邊所期待的一件事情。那我們在今天除了我們兩位演講的題目之外,
我們接下來會進行一個與談的工作。那這段時間稍微容許我們等一下下,因為
我們要做一下系統上面的切換。待會如果說,各位有任何問題,都歡迎提出來
了。目前我們現場使用的是 slido 的系統,所以如果大家有問題,可以透過你的
手機,或者是其他的數位平台,將你的問題提上來,然後會由我這邊來向我們
今天的與談人做提出。那麼其實,今天要非常感謝這個學校,我們校長其實非
常努力想要來促成這件事情。各位今天所在的這個場地,好像是剛剛啟用的,
所以可以看得出來,在場地的一個經營上面,非常適合進行這樣的一個討論。
如果未來有機會,相關的平臺,希望能夠多做這部分的倡議活動的時候,我相
信校長可能應該會非常樂意來支持這件事情。我想我們就準備進行下一個階段
了,我們來歡迎另外兩位聰明的大腦,他們在政府、機構或是私人的展演機構
上,都有相當多的經驗。我們邀請我們的蘇瑤華理事長,以及謝佩霓顧問來上
台,跟我們一起參與與談,歡迎他們。那我想在兩位與談人準備的過程裡面,
我們今天也會請到與談人來進行 5 分鐘的分享,所以我想我們是不是先請蘇老
師來開始她今天準備的資料,來謝謝。
視覺藝術聯盟理事長蘇瑤華:非常感謝主持人,也要謝謝那個愷璜校長,真的
非常有決心,因為能夠辦這樣的一個研討會。我想辦研討會是每天都在辦,對
於大學而言,但是要把一個研討會做到這麼縝密,而且有一種誓言,希望它能
夠變成一個非常重要的平台,我想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在我們自己
TASA,臺灣永續聯盟的小群組裡面,我們在講說,這或許對於北藝大是一小
步,但是我們相信,對於臺灣的藝術永續的倡議會是一大步。那在今天的這個
資料裡面,我想,在回應剛才前面兩位講者之前呢,如果可以的話,我先很快
速地把(資料叫出來),在臺灣的這個藝術發展裡面,它究竟如何有異於其他
的國家,他們在對於藝術跟環境的這個觀念之間,就是有一些什麼樣的差異?
那事實上就是,臺灣的藝術,對於環境的概念開始有所謂的生態意識,或者是
開始運用環境,來當作一個創作的素材,起因其實非常重要的一個點,是在於
對於高壓式社會的一個抵抗。這種抵抗的行為,我想基本上它不可能得到任何
機制的贊同,所以許多的作為其實都是在一種非常短暫的狀態之下地曇花一現
的呈現出來,80 年代的狀態是如此,就算 90 年代,有了政府的美展的機制進來,
但是事實上,那也是某一次、某幾位策展人,他們自己在意識上面,希望能夠
達到這樣的做法,或者是企業集團,在一個特定的年代之內,對於所謂環保議
題,或者對於所謂的土地倫理,對於人跟這個環境的倫理關係,希望能夠做一
些重新的盤查。裡面當然或許抵抗意識逐漸地淡化,但是如何透過藝術作為一
個方法,能夠讓我們的生活有一些美好的解答?或者是透過藝術來作為一個方
法,來彰顯到底現在的問題有多嚴重,就是所謂的議題性的。我想這些,從早
期的這種比較浪漫的情懷,或者自我表述,或者一種認同的這個追求,到後來
的這種狀況,就是作為一種抵抗,但是這種抵抗,在臺灣的藝術機制逐漸成熟
發展之後,這些事情開始有一些轉變。也就是說,我們看到的這些在所謂社會
抵抗的這些事情,慢慢被包到政府的這個機制裡面。比如說,這都還算是早期
的。那比如說,開始有一些展覽或者獎項,是給予這樣子的計畫非常大的肯定。
包含剛才其實石隆盛提到的那個數位科技計畫(5:53:05),亦或者是說,在高
美館,佩霓是館長的時候,就是讓所謂的潮間帶藝術,就是 3 位藝術家策展人,
他們所進行的 3 個非常前進的這種計畫的類型,可以在美術館裡面展出》更不
用說就是到後來大家所熟悉的北美館雙年展,因為每一次雙年展都是幾千萬的
預算,用這種機制的方式來支持這些作為。所以在臺灣所謂的自然生態環境這
些語詞,其實跟藝術的這個交融,事實上機會是相當地豐沛、相當地多。那尤
其我們現在所說的,不管是社會參與藝術、生態藝術,甚至是公共藝術裡面,
其實都隱藏了相當多的,所謂對於生態倡議的一些思維。但是如果說我們要回
應到,我們現在在這個所謂的氣候政治討論到的,氣候這個現象不再只是作為
一個藝術家,這種比較浪漫的抵抗,而是必須要像剛才石隆盛,或者主持人提
到的,必須要有一個比較綿密的回應的狀態的話,其實我們可能要有幾個認知。
當然第一個事情,可能要講的就是說,大家都在講跨領域,但是到底是什麼跨
領域?事實上,是不是對每一個跨出一步領域來說,都是一個擴增領域,或者
都是一個新奇的領域?再來一個就是事實上,它必須要成為一個系統,而這個
系統,我們其實要從抵抗到倡議,到我們現在談到分工合作。所以怎麼樣跟整
個社會系統來進行一種分工合作?我覺得,剛才,再容我一分鐘的時間,就是
剛才其實提到的這個所謂,希望能夠進入一種系統化的部分,不管是在循環機
制。但是循環機制的做法,雖然說我也很同意,要有一個所謂的就是回轉跟存
放的空間,但是其實到最後最嚴重的問題,還是會在於說那個空間的管理。所
以會不會是最根結的方法,其實對於視覺藝術圈來講。必須要轉變,所謂展示
的做法。因為我們剛才非常驚訝,看到一個展會活動,它居然碳排放量會是這
麼樣地高,而其中會不會最大的部分,其實就是來自於我們習於的這種所謂的
白牆政治的展法,就是一定要是非常平滑的這種空間等等。那另外一個,當然
就是回到所謂的政策系統,那在政策系統這個部分 我們剛剛看到這麼多由下而
上民間的力量,但是我們現在其實也要問,是不是也開始到時候了?政府除了
也談,所謂碳排放淨零的一個目標,但是如何能夠落實在這個政策上面做成一
個結構?那我想就是這兩個方面拋出來,也希望待會能夠有機會做討論,謝謝。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劉錫權:謝謝蘇老師的分享,那我們接下來有
請我們謝老師來進行她的分享,謝謝。

畫廊氣候聯盟臺灣分會永續藝術策略顧問謝佩霓:主持人、各位與談人、演講
者,以及陳校長,跟各位與會的嘉賓,大家午安,大家好。今天非常榮幸,有
這個機會能躬逢盛事,那我待會的這個分享,大概會分兩個部分。因為每一個
人在現在的社會裡扮演的角色,真的是非常多元,甚至很多跨領域專業的參與
程度,又不太一樣了。所以第一個部分,當然因為時間的關係,今天第一個部
分一定是用這個 GCC,特別是臺灣分會顧問的角度,先跟大家分享,GCC 跟
GCCT,它的這樣子的關係。(確認螢幕)那對不起喔,因為還是要看一下螢
幕。所以剛才我們真的很幸運能夠有 GCC 的發起人,還有新任的理事長,跟大
家娓娓道來這整個的成因,還有現在工作的進程,還有目標。那對臺灣來講的
話,當然是非常幸運,在短短不到 3 年,等於 GCC 的這個歷史當中,誠如剛才
Heath 理事長提到,臺灣非常地可貴,因為非常積極參與,所以是亞洲第一個正
式被認可,變成是分會的組織。這個對臺灣的確有它重大的意義,尤其在場有
很多都是藝術文化工作者。譬如說,我們國華老師,就會知道說,其實臺灣目
前在 UNESCO 底下,正式被認可的國際組織,其實就是這個表演藝術工作者的
評論協會跟藝評人協會。所以當然一方面,我們也是從這個角度要來跟各位分
享。很多時候。聯合國因為它有它政治上的考量,大部分幾乎百分之百地,它
旗下組織,可能我們變成沒有合法性可以參與。可是如果它在捍衛這個基本人
權,從言論自由,或是說基本的人權這個部分,其實是沒有問題的。所以從
GCC 的這個角度,它的確也是受到祝福,而且被肯定的部分。那剛剛給大家看
到的就是,現在一開始,從法律,從法務、財務,那一度到這個藝術專業;從
創作者,到這種藝術教育工作者。一開始,所謂的核心成員,它不是一個位階
上的,而是都是重要的種子。那這裡也讓大家再看一下這個大事記。等於說,
2009 年,這 3 年當中,當然很重要的這個部分,就是 GCCT,臺灣的這個部分,
那也大概是進入第 16 個月正式的工作期。的確說,在正式申請的這個部分是在
今年才開始進行。很幸運的是在於說,在今年的 7 月,他們的確是正式要求要
線上面試,本來的確是有面對面的可能。但是因為臺灣的疫情升溫的關係。那
總而言之,到最後的這個結果就是很幸運地,在剛好也是臺北藝博會之前,它
已經正式公佈這個參展的商家的時候,GCC 也正式公告了臺灣分會的成立。所
以我們覺得很幸運,臺灣民間也好,這兩個,不管是 GCCT,或者說,剛才大
家看到這個 TASA 的成立,基本上就再度地看到臺灣的力量,在民間跟這種國
際的串連,是一個很肯定的部分。那剛才因為大家已經有 Heath 的前導的鋪陳,
所以我們在這裡,只是用這張圖,讓大家很快地看到 GCC 的目標。那我們當然
是用透過這樣子的部分,我們很明白不能同時抵達,可是這個都是一些,就誠
如剛才隆盛兄提到,它都是一些重點,就是誠如說,聯合國永續的 17 項指標,
它下面都還是有很多的分享,但是大家可以看到它最關鍵的幾個關鍵字,其實,
就是並不是單純只是永續,是一個串聯,很重要的串聯;第二個是針對新的世
代的一個訴求,它要變成一個普遍的共識、素養和一個慣性;然後最後一個部
分當然就是,希望喚起一般民眾的這個部分。那對不起,剛才那個是,真的不
太會用(對於自身投影片操控上的問題)。當然這個部分是其實已經剛才綜整
跟大家談到的部分,那其實這個的確會跟隆盛兄剛才已經做的這個報告,因為
事實上,我很幸運也可以擔任文策院的董事,所以我們在當時設定的部分,我
記得也是第一次,也是我跟隆盛兄提起說,到底有沒有可能做更有未來性的這
個部分?所以大家可以看到,除了說這種辦理永續的藝術展,那一樣就像陳校
長現在的主張就是說,我們要繼續不斷地做論壇,我心目中真的很希望是有機
會變成這個洪堡論壇。然後,它最後真正的這個建置,或是說繼續推動所謂的
減碳 ESG 的這個商店。最後這個會有兩個案例,第一個就是說剛才其實在提到
house and wares(6:03:56)的這個案例,不管是從 GCC 總部,或是對剛才我們
分享這個案例裡頭,其實都談的都是個別的。但是我跨洲際,同步產生的一個
最佳案例,應該就是佳士得,那個拍賣公司。它的主張其實很簡單,我們第一
步就是都不運送作品開始,來去做這樣子的這個訴求。但是大家可以看到他們
可以 generate 出來的資金是很驚人的,那當然無論如何都是第一桶金。那如果
大家有興趣去做 contribution 的話,其實它的單位捐款,或是說贊助的這個單位
很簡單,就是排一噸碳要耗費的資金,我們是用這樣子的一個單位來去。那最
後一個當然就是在這個短短的過程當中,GCCT 的這個參與,就是透過實際的
藝術教育來去參與,那真的非常感謝。也是我們北藝大的阿賢老師
(6:05:13),現在也在現場,還有我們資深的前輩,藝術家徐亦遠老師
(6:05:20),他們是用 3 代,3 整代(6:05:23)的力量一起做的這個事情。那
我知道事情真的很多啦,因為這個是一個分享的可能。那我不曉得說,最後是
不是還是給我一分鐘,我 wrap up 一下。那應該是這麼講,其實,因為我參與
博物館學會的創立,還有從參加 icon(6:05:50)的這個都超過 30 年,所以我們
在做博物館評鑑之後,其實很想要跟所有的人講一句話,不管是新建物,或是
舊建物再利用,一個很重要的部分,真的就是要從未來的角度回望現在,我們
做什麼?所以,對於 GCC 來講,它是希望變成像 Heath 剛才講的這個
collision,of the collisions(6:06:22),其實就是串聯之外,還有一個真的就是
促進立法,在各地能夠促進這個立法的可能的時候,到底我們還可以做什麼?
因為文化權的伸張一直在臺灣沒有走在,同步在其他,比如說工作權、性別平
權等等的這個部分。到底有沒有可能,大家可能沒有想到,我曾經服務的國立
美術館,它一個月的電費比任何一個臺中的百貨公司都還要高。但是我們繼續
新蓋的美術館還是堅持要在一個屋頂上,在單一個結構裡頭,用中央空調,單
一的出入口的控管。光是這一點,其實已經註定未來的 30 年,我們很難從美術
館、博物館的這個角度,真的很難。大家可能也沒有想到,我剛好 921 的時候
回到國美館服務的時候,遇到的,大家知道,我們只要關掉國美館的典藏庫房,
它足以供應什麼?整個西區的民生用水。為什麼?因為恆溫、恆濕,光是那個
庫房,要用掉的水循環。所以有的時候,我們真的多想一點。包括剛剛隆盛兄
講的,我們勢必要有一個中央庫房的概念,只有存和取的動作,不要再過度地
興建當中可能。畢竟現在大家的目標都是讓空間從一開始就是小而美,讓動線
的串連流暢,而不是要靠電梯等等這個部分。然後,這個建材的使用,從一開
始的思考之外,最後兩個是很簡單做到,就是說,我們強調一個季節感,你不
要強調要 365 天一定要,因為每一個地方有它的季節,你創造這個季節來,其
他的時候,它需要生物,才有這個使用。要休養、要生息,為什麼呢?因為到
最後包括展示設備,其他都有可能是一個負載的狀況。最好的例子,其實就是
上個禮拜公佈的一個新聞,其實蠻令人感傷。因為有 25 萬的各地的民眾,在 4
天當中到 Westminster,到這個西敏寺向英國女皇致敬,那個結果讓 180 年的地
板,變成沒有辦法修復。所以只是 25 萬人在 4 天當中造成這個,其實是讓整個
歷史到最後可能沒有辦法 sustain 它真正未來的可能。總而言之,我剛剛講的
icon(6:09:25)已經承認,我們在第 3 年,在 2018 年,就是 2015 年聯合國的
17 項永續指標公布之後,到第 3 年已經發現我們都做不到。所以不是說不繼續
推,而是說,我們要承認我們做不到,一起做到,到底可以做到哪裡?或是哪
一些部分可以做到的。所以,其實我們的請求很簡單,就是說,就像 Heath 剛
才已經講了,它已經超越了 gallery,它是每一個人的這個活動空間,有藝術、
文化的這個介入,到底我們還可以做什麼樣減碳的實際作為?以上。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劉錫權:謝謝謝老師的分享。我想,因為時間
有限,我們大概只剩下一點點的時間,我還是得把我們提問人的提問說出來。
他提到說,如果產業能夠得到政府的補助的話,當然就非常樂意改變。但是,
如果在這樣的補助裡面如何去進行優先順序的一個安排?但是,如果沒有補助
的話,我們要用什麼方式來進行改變?我想剛剛在前面的講演裡面,大概也多
少有提到。另外一個就是,其實目前大家在產業裡面,還是對於所謂畫冊,今
年畫冊(6:10:33)的需求相當地高。就是如果不印畫冊這件事情,如何來進行
平衡?所以我們很快,還是把時間交給我們今天的講演者跟與談人,來回答這
個問題。我們是不是先請石老師來進行這個部分的回覆?謝謝。

藝科智庫執行長石隆盛:我先回答第二個問題好了。在目前的話,就並不是完
全都不做,是在於說,在目前的這個做法是在開始減量,那如果說你真的有需
要這個畫冊,那當然你還是可以去索取。比如說以佳士得來講的話,它也是一
樣,就逐步的去減少這樣的印刷品,然後慢慢用更多的電子版的方式、電子書
的方式來取代。那現在具體的就是說,能夠接受電子書的民眾或者是收藏家,
其實越來越多,所以慢慢地,我想印刷品並不會完全消失,但它應該會依不同
的狀況,然後稍微,會以這樣來講的話,它會去做減量的一個調整,這是在目
前在拍賣公司跟畫廊裡面,現在已經滿普遍的一個做法上的這樣。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劉錫權:謝謝執行長。因為我們時間很有限,
然後剛好我們這個系統單位說,我們跟 Heath 連上線,那再跟大家說 hello,可
以嗎?Hi, Heath.是我們 GCC 的創辦人跟執行董事,那剛才其實謝老師也分享,
GCC 目前正在操作的一些樣態跟目標,那是不是就剛才前面的提問,我們兩位
老師有沒有要回應的部分?

視覺藝術聯盟理事長蘇瑤華:我其實只有有一句話想說,因為我覺得不是說印
或不印,也不是說你的展板要不要回收,不回收,要不要一個中間迴轉的空間?
我覺得,我們現在看到的事情是綠色斷鏈,就是有了一樣,沒有另外一樣。所
以我覺得,我們其實現在要思考這個事情,談永續應該要重新去建構這個系統。
所以這個系統並不只是政府的政策要如何做,而是我覺得要分工合作,不是一
件事情、一個單位、一個視覺藝術、一個表演藝術就可以做得到,而是我們如
何要思考一個重新工作的模式?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劉錫權:謝謝蘇老師。謝老師?

畫廊氣候聯盟臺灣分會永續藝術策略顧問謝佩霓:這個經營的確是,因為我們
如果再不把永續當成要捍衛的核心價值,重新給不一樣的 priority,怎麼樣補助
都沒有用。就像我們用綠能的這個政策。其實我自己也參與了 30 年,到現在,
我們其實就進了一小步。那第二個部分有關畫冊這個部份,我第一個建議就是
說,這個新的概念真的要開始做調整,因為我們現在看到更可怕,從大學的圖
書館,一直到的公部門圖書館,其實它不要再去花時間去整理舊書。二手書,
很多是這個繕本書,或者甚至就是絕版書。那如果我們今天對這個還是繼續迷
信,要有新的才可以取代舊的,然後不斷地把這個,只要積累出永續價值的這
個物件,就一直做排除的部分,是沒有辦法的。所以不管新的部分用什麼樣的
形式,舊的部份我們怎麼樣去面對?可能是不一樣的課題。然後到最後還是流
通。如果你今天覺得,目前沒有這樣子的需要,第一個真的就是轉出去,那這
個部分也是我的請求。最後一個是對展覽者,exhibitioner 的所有的人的請求,
特別是公部門的使用者,就是因為我們可以更早地知道我們的展覽規劃的期程,
所以盡量可以在這個設備或是空間的利用上,可以做到 3 分之 2,所有的比例是
可以循環運用,這個就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以上。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劉錫權:謝謝我們與談人很寶貴的意見。然後,
我想最後,我們的 Heath 先生終於連上線,我們是不是最後,請我們 Heath 先生
跟大家說幾句話?就今天我們討論的題目跟內容,謝謝。

畫廊氣候聯盟(Gallery Climate Coalition)執行董事兼聯合創辦人 Heath


Lowndes:Hi, everyone. Yes.大家好。最後真的再次感謝主辦單位的邀請,真的
很開心能聽到前面很多演講者精彩的分享。能夠知道說,有這麼多人都有這樣
的共識,知道說,要追求永續、要環保愛地球,真的非常地動人。那我們真的
是要團結、要共同的努力、集結彼此的力量,一起來解決當前的問題。那我也
相信說,只要合作,只要整合、有共識,我們就能夠解決問題,那這是第一點
想要講的。第二點就是談到這個印刷,當然主要就看說,你的這個藝文機構。
有一些藝文機構,可能它的印刷品、出版品,本來就不多,所以當然這邊的環
境衝擊影響就不多。那這個佳士得,他們這個拍賣行,他們的這個目錄,過去
是每年都會寄給上千個收藏家,超厚的目錄。那他們停止印刷之後,真的大大
降低了這個用紙量,還有相關的這個資源使用。那這其實就是一個楷模,讓我
們知道說,這個議題是有辦法被解決的。那當然還有很多這個大大小小的問題,
我們都可以用碳計算器來做優先排序,找出最大的排放是什麼?或者說,先把
這個小的問題先解決,那一樣,逐步地,慢慢降低這個旅遊、旅行的量,來大
大的減少排放。有時候真的會很容易被這種細節卡住了,但是我覺得用碳計算
器,好好地去做碳盤查,就像前面講者提到的,真的很重要。當你今天有了數
據,你就會更清楚整個框架是怎麼樣,知道重點是什麼。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劉錫權:今天其實還有很多話想說,還有很多
事情想要討論,但是時間實在非常有限。我們這邊再次感謝我們今天的講演人,
還有我們今天的與談人。謝謝大家,謝謝 Heath 先生上線。那我想我們這場就
在這邊結束了,謝謝大家,謝謝。

司儀:感謝主持人、與談人的精采分享。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稍作休息 10 分
鐘。下一個場次,我們由 3 點 50 分回到現場,感謝各位大家,謝謝。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