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1

青山周平:“我们为什么要用那么多钱去买

两室一厅? ”(内附视频)
2016.10.09 | 家, 青山周平  119  97 9

来自日本广岛的建筑师青山周平 ,因为改造了一户被称作“史上最小学区房”的北京老四合院
而被人熟知——35平方米三代5口人逼仄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重新诠释了在胡同生活的可能
性。

现在已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共享社区、共享生活方式。我们现在已经不需要买车,有滴滴、优
步;同样有各种外卖的APP。那为什么我们的生活、我们居住的地方还是这样子?

腾讯视频观看入口

大家好,我是青山周平。我是来自日本的建筑师,今天很高兴来到上海。我平时住在北京,今
天跟大家分享的内容,是我对家的概念的理解,以及最近一直思考的关于未来的家。

为什么我一直在思考家的概念呢?大家也知道,中国几十年的城市化的进展,很多在上海、北
京的年轻人春节的时候回家,可能父母的家还在,但是那已经不是原来小时候住的房子了。他
们搬到新的城市、新的住宅了。我现在如果回日本的老家,父母住的地方是我原来小时候住的
房子,我小时候学习的桌子、用的房间都在。
所以我认为中国的年轻人是缺少家的概念的一个群体,包括他们自己在城市里面的家也一样。
他们可能有小的房子,但是从早晨到晚一直在外面工作,晚上回家基本上就是一个人生活。这
种房子也不能说是他们的家,因为家是家庭的容器,或者说家是家庭的衣服一样的东西。

家庭一直在变化,家也一直在变化。我们的家庭原来是很大的家庭,可能在中国和日本都一
样。过去十几个人一起生活,奶奶爷爷、爸爸妈妈、孩子孙子一起生活。这个情况慢慢变了,
中国是爸爸妈妈还有孩子三个人,日本的话一般来讲就是爸爸妈妈两个孩子四个人,就是变成
这样的一个小家庭的标准模式了。

最近这个情况又有大的变化。现在上海、北京、东京这些大城市的家庭已经更多地变成了一个
人的状态。比如说右边的这个数就是现在东京的家庭的情况。

可以看到,最多的已经变成一个人的家庭了。第二是两个人的家庭。我们所认为的四个人的标
准家庭,已经变成15%左右的很小的一部分。

所以现在我们思考家,或者思考未来的家的时候需要考虑这种情况。因为我们原来有这样的一
个大家族,很多人住在一起,所以这种大家族的家庭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你可以教
育、交流、体验,各种各样的行为都在我们的家庭里面完成。现在已经没有这样的家庭,原来
在家庭完成的这种行为现在到底在哪里完成?这是一个问题。
我们原来的房子是这样子的,可以看到后面有山跟自然联系,可以看到中间有室外的部分。这
个是对自然开放、对别人开放的,因为这是工作的区域,所以很多人可以随便进来。
但是我们的房子慢慢变成这样子,也可以说我们慢慢被洗脑了,我们想象中的房子越来越多地
变成这样子。

这种房子的模式其实历史并不是特别长久。我认为这个模式大概是工业革命的时候开始,也就
是十九世纪末、大概一百多年前慢慢开始的。工业革命的时代到底具体发生了什么?是我们的
工作方式变了。因为噪音因为污染,我们没有办法在家里工作,必须要把工作和生活分离,工
作的地方慢慢变成上面这样,生活的地方慢慢变成下面那样。
家庭的、封闭的、私密的空间,一个我们脑子里面的家的模式就是这样开始的。我认为家跟房
子不一样,房子可能就是物理的空间,可能就是我们的财产,但是家不仅仅是这些。

家到底是什么?其实我最近一直思考这个问题。

我在中国11年了,其中的7年一直住在北京的胡同里面。我对家的理解,我对家的概念的思考,
都是从我自己在胡同里面生活的经验来慢慢形成的一个概念。

这个红点就是现在我住的地方,在北京的二环内,是老城区。

这是我现在住的房子。其实很小,大概四十平米左右。左边是我家,对面是一对年轻夫妇,中
间有一个院子。
下面这个图里,是从我家走路两三分钟的距离的一个菜市场。对我来讲,其实这个地方是我的
冰箱的一部分。我家的厨房很小,但是我有它,我需要菜的时候就走几分钟就可以买回来新鲜
的菜。
其实这样的生活方式,跟我们所了解的,比如说美国的那种生活方式不一样。我们了解的美国
的生活方式可能就是开车20分钟30分钟,去很大的超市,买一个星期两个星期的菜,把它们放
在车里面然后回家,回家后把所有的东西放在很大的冰箱里面。我们想象中的美国的厨房和冰
箱都很大。

但是如果我走路几分钟的距离有这样的买菜的地方,那我其实不需要那么大的冰箱,不需要那
么大的厨房。

一样的,我也有这样的一个客厅,其实这是我的客厅的一部分。

我的客厅很小,我可以去这个餐馆吃饭,另外一个是意大利人开的意大利餐馆,我可以选不同
的有意思的好吃的菜。
我要工作的时候可以去这个咖啡厅,其实这个是我工作的地方,我的书房。
如果我要喝啤酒的话也可以去这个地方,其实这家也是专门自己做啤酒的地方,离我家也是三
四分钟的距离。

所以其实我家没有书房,我家的厨房很小,客厅很小,没有健身房,但是后面各种各样的点都
是我的生活范围。这是我的家的一部分,家的延伸。这个对我来讲是胡同的家最有意思的一
点。
我们在胡同里面经常看到这种情况。

刚到北京的时候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可以不穿衣服,但是后来我越来越理解了这个胡同的生
活方式。我也在胡同里生活了几年,理解了他们。因为他们觉得这个地方不是公共的空间,他
们觉得这是家的一部分,他们家的客厅,或者他们家的哪里哪里——为什么在自己的家里面要
穿衣服。

这个对我来讲很有意思。我相信他们如果是去稍微远一点的地方,如果超出他们心里的家的范
围的时候,他们一定觉得不好意思不穿衣服。

所以我认为家应该是开放的,家应该跟城市融合在一起。城市可以引入到家里面,家可以延伸
到城市里面。家应该是跟自然有关,跟生活有关。在这种基础上,我最近一直思考未来的家到
底是什么。
我们大概十几个建筑师,在中国各地一起研究中国的家的未来,中国的生活方式的未来,各个
建筑师都有不同的主题,我自己的主题是年轻人的共享社区。

它的题目是“四百盒子的社区”,这个研究项目我们一直在做,最近变成一本书了,如果有兴
趣的话可以可以看一下。

在日本,这种共享社区越来越多。这个是日本的案例。这是他们的公共客厅,下面是餐厅,后
面这个地方是厨房。后面这个白色的盒子是每个人的自己的房间。个人的房间其实很小很小,
基本上是一张床、一个衣柜,其他的都没有。没有洗手间,没有淋浴,没有厨房——这些是都
是公用的。
其实这种共享社区的模式在中国也越来越多。这个是我上次在上海参观的一个项目。他们的模
式是楼上都是他们的房间,但是跟日本稍微不一样的是,他们的房间虽然很小,但是有卫生间
和淋浴,不过也没有厨房。下面是一起看电影的地方、工作的地方、吃饭的地方,再下面是大
家的厨房。
所以现在日本也好,中国也好,已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这种共享社区、共享生活方式。我们现
在已经不需要买车,有滴滴、优步;同样有各种外卖的APP——我不是做广告啊。音乐也一
样,我们现在已经不买CD光盘了,需要听的时候通过互联网去听就好了。那为什么我们的生
活、我们居住的地方还是这样子?

我们需要用那么多的钱买三室一厅、两室一厅,我们为什么需要那样的居住方式?我们居住的
地方能不能跟交通一样,跟吃饭、听音乐一样,更放松、更轻松、更简单?这是我们的一个出
发点。

其实我很多设计的灵感,是通过自己在胡同生活的体验得来的。这个是我家对面的胡同的一个
场景,每天都是这样子。
他们把自己房子里面的椅子放在胡同的公共区域里面,我开始研究各种各样的胡同里面的家
具。

这个可能是他的晾衣杠,因为他们家里面没有地方放这种东西,或者在房子里面通风不好、采
光不好。他们把自己的东西放在外面,但是又不想别人拿走,所以用这种链子来连接。

这个是桌子,可能他的房间没有那么大的空间工作,所以他把自己的桌子放在公共区域里面。
桌上是几个要发的快递或者要收的快递,这是他在工作的一个场景。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张图。可能这是已经七八十岁的老阿姨的凳子,后面这个地方已经弯了,下
面的这个垫子也可能是经过很长时间的自己的一个创意。她不想别人拿走,所以用这种金属的
链子来连接。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阿姨已经放弃了这个凳子的使用权,但是她不放弃所有权。一般来讲是我
所有的东西我使用,别人所有的东西我不使用,这是我们现在社会的一个规则。但是我们在胡
同里面看到的是“所有”和“使用”之间很暧昧的关系,这个很有意思。

我认为北京胡同的共享社区、共享生活就是这样半公共的家居空间。所以我们的方案就是房子
可以变成这样,一个有点像盒子、有点像家具一样的东西。

具体来讲,中间白色的地方是一个盒子——大概是刚刚可以放下床的一个盒子,中间是一张
床,周围红色的地方是各个家具。

家具各种各样,有杂物柜、玄关柜、书柜、衣柜,各种各样的柜子、各种各样的家具都有,可
以根据我们自己的喜好或者生活方式来选。
这个盒子你可以租一个,也可以租两个、三个,如果你需要的话四五个也可以。你可以住在一
个盒子里,其他两个用于生意。

如果你多装一些书架的家具模块的话,这个盒子可以变成书店;如果是衣柜模块装得多,这个
盒子也可以变成服装店。它是你可以根据需求来租的。
平面的话可以看到,这里各种各样的盒子都是他们住的。有书店、咖啡厅,有卖花的、卖衣服
的。中间这些地方是卫生间、厨房和淋浴间。中间比较大的这个盒子是很大的一个电梯,因为
这个电梯很大,所以可以直接把这个盒子放在电梯里面。

也可以上到二层三层四层,天气好的时候其实可以去屋顶,在屋顶上睡觉。因为这个盒子都可
以动,所以其实根据他的使用方式,有时候可以做这样几个不同的活动。
如果需要的话,比如像我们今天这样的活动,可以把盒子一起挪过去,空出这样的一个大的活
动区域。如果大家一起把所有的盒子都往里移动的话,我们可以做一圈这样的一个公共的区
域,可以做马拉松、跑步等类似的比赛,各种各样的活动都可以考虑。

很多人说这个不可能,觉得这样的生活方式不可能。因为所有的家具都放在外边,我们的衣
服、书所有的东西都放在外边,别人拿走怎么办?就像我们刚才在胡同里面看到的那个场景一
样,他们把自己的家具放在外边,但是不想让别人拿走,所以只能通过金属的链子来固定。

但是我这个方案其实不是现在马上要实施的,可能是十年十五年后的一个方案。十年十五年
后,我们的技术会变成很有意思的一个阶段。现在已经有IC的标签、电子的标签,如果我们把
所有的东西,衣服、裤子、书,各种各样的东西都贴上这种电子标签,我们需要的时候随便通 一席

过手机或者电脑就可以知道我的书在哪里,我的那件衣服在哪里。有这样的技术的时候,我们 作者:青山周平

已经不用在乎东西在哪里。我的生活空间、我的时间、我的物品都可以在这个共享社区里面被
原文链接
共享。

回到我自己的家的一个情况。我的房间正好是朝南的,所以很多邻居把他们的东西都放在我的
窗台上。其实这些都不是我的,这些衣服也不是我的。
相关阅读

 MENU  学堂 旅行  登录 | 
注册
随眼睛略过,停留在那里
的或许是你心里孤独的家

24位顶级建筑师的家,都
长什么样?

厦门威狮卡特办公室(堂术
TUNGSHU)

那些被爆改过的房子曾连
续刷爆朋友圈,然而他们
的后续惨状却是...

我的邻居有两个孩子,如果我在家,他们可以随便来我的房子,玩儿一会儿就回去了,因为他
觉得我家也是他们的空间。但是我们想一想,如果同样的事情在公寓里面发生,我肯定不允许

别人家的孩子随便进入我的房间。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胡同里面和公寓里面,感觉完全不一样,
这个很有意思。我觉得这个是空间的力量,是设计的力量,我今天想说的大概是这个。谢谢大

家。

 感谢 一席 授权分享

欢迎关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

微信ID:yixiclub
建筑学院APP
为建筑师而打造的应用

点击下载

一席

作者:青山周平
©版权声明
内容由一席授权建筑学院发布,如有转载请联系我们或原作者。
原文链接

 收藏
相关阅读
119

 MENU  学堂 旅行  登录 | 
注册
随眼睛略过,停留在那里
的或许是你心里孤独的家

分享    
24位顶级建筑师的家,都
长什么样?

厦门威狮卡特办公室(堂术

登录 注册 TUNGSHU)

那些被爆改过的房子曾连
续刷爆朋友圈,然而他们
的后续惨状却是...
评 论

9条评论

飯飯_姑娘 2天前 回复

还是觉得这种空间是要分人的。

 九时 2016-10-10 11:44:49 回复
九时
的确这样就没有个人空间可言了…而且一想到以后如果真的都是密密麻麻的小格子,就会莫

名觉得恐怖

(╯﹏╰) 2016-10-09 22:02:17 回复

居住在胡同或者老社区里的人也有自己的烦恼,每天也可能都有人在埋怨卫生设施不够好,
建筑学院APP
没有足够的私人空间,家外边比较脏乱等等,这都是现在社区里很难解决的问题,这些旧地 为建筑师而打造的应用
块很多人都是等着政府拆迁直接拿拆迁费的,很难转化到那种干净现代的生活环境因为那样
要付出很大的时间和金钱上的代价。建筑师的理想很好,不过真要是这么把大比例的个人生
活转移到公共,可能很多人都没办法适应。这样的环境会不会和以前的人民公社有点相似, 点击下载
只是一个突然的联想

莉莉Hana 2016-10-09 20:39:42 回复


莉莉
一席
Hana 我记得 有个韩剧还是日剧 就是讲现在有人进化到 只拥有一个小房间睡觉发呆等等 吃饭楼下
有便利店 洗澡有桑拿房 好像日本现在很流行这种模式 但是要是真是这样了 我觉得会很无趣 作者:青山周平
没有自己的空间 不能布置自己的厨房
原文链接

YUE 2016-10-09 18:11:18 回复

但是还是会有人更喜欢独立的空间啊,像自己做饭,自己看书,自己发呆之类的,我还是比
较渴望拥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不被他人侵入的。
相关阅读

 MENU  学堂 旅行  登录 | 
注册
随眼睛略过,停留在那里
2016-10-09 17:01:39 回复 的或许是你心里孤独的家

做小空间的日本人

24位顶级建筑师的家,都
长什么样?
赫尔墨斯 2016-10-09 16:29:52 回复

很有意思的设计师 厦门威狮卡特办公室(堂术
TUNGSHU)

serenity 2016-10-09 12:24:04 回复 那些被爆改过的房子曾连


续刷爆朋友圈,然而他们
很有意思的app
的后续惨状却是...

Jr 2016-10-09 06:52:13 回复
Jr

很有意思的角度

关于我们
 其他平台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   

版权所有 ©厦门市掌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禁止以商业性目的使用『建筑学院』的内容,非商业性转载请联系我们。 闽ICP备15013437号

建筑学院APP
为建筑师而打造的应用

点击下载

一席

作者:青山周平

原文链接

相关阅读

 MENU  学堂 旅行  登录 | 
注册
随眼睛略过,停留在那里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