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8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

本人在论文写作中参考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均在文

中以适当方式明确标明,并符合法律规荽和《厦门大学研究生学术活
动规范(试行)》。

另外,该学位论文为( )课题(组)

的研究成果,获得( )课题(组)经费或实验室的

资助,在( )实验室完成。(请在以上括号内填写课

题或课题组负责人或实验室名称,未有此项声明内容的,可以不作特

别声明。)

声明人(签名):

年 月 日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同意厦门大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

等规定保留和使用此学位论文,并向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学位

论文(包括纸质版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进入厦门大学图书馆及

其数据库被查阅、借阅。本人同意厦门大学将学位论文加入全国博士、

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行检索,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

编出版,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复制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 )1.经厦门大学保密委员会审查核定的保密学位论文,

于 年 月 日解密,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

( )2.不保密,适用上述授权。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或填上相应内容。保密学位论文

应是已经厦门大学保密委员会审定过的学位论文,未经厦门大学保密

委员会审定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学位论文。此声明栏不填写的,默认

为公开学位论文,均适用上述授权。)

声明人(签名):

年 月 日
内容提要

十九世纪兴起于康区的利美运动,是一场对当今的藏传佛教产生了多方面深

远影响的佛教复兴运动。在蒋扬钦哲旺波、蒋贡康楚仁波切等大师的感召和不懈

努力之下,藏传佛教界开始普遍重视法门平等的原则。在利美运动中始终贯彻的

平等、开放的精神,也是佛教最重要的精神原则。在这种精神的影响下,利美运

动培养了大批对藏传佛教产生巨大影响的精神领袖,在保存佛教文献,深入阐述

佛教理论,扩大佛教在全球的影响等多方面,对近代佛教的发扬发挥了关键的作

用。但是对利美运动的专门研究,在全球范围内也还非常稀少,目前汉语学术界

还几乎没有成果出现。

为填补这一学术空白,本文根据相关历史事实和其他文献资料,用四章的篇

幅对利美运动的概况进行总结。着重以利美运动蕴含的精神内涵为核心,详细探

讨其精神主旨中包含的具体内容,梳理整体状况的历史脉络。重点澄清了四个问

题:利美运动当时发生的形式是怎样的,利美运动的精神内涵,利美运动三代大

师的事业状况,利美运动对佛教和世界和平的意义。

关键词:利美运动;利美运动的精神;利美运动的历史
Abstract

Ri-me Movement which originated in kham in 1 9搬century was a Buddhist

movement that deeply influenced Tibetan Buddhism.Tibetan Buddhism schools turn

to reaffirm equality among each other with the inspiring and unceasing effort of the

masters such as Jamyang Khyenste Wangpo and Jamgon Kongtrul Rinpoche.Equality

and openness of Ri—me Movement are the most important principles of Buddhism.

Through Ri—me Movement,a lot of spiritual leaders came up and then profoundly

affected the later reserving of Buddhist literature,interpreting Buddhist theories,

promoting Buddhist activities ect.However,specialized studies towards Ri-me

Movement are still very rare in worldwide scope,and there is even no research in

Chinese.

In order to fill in this academic margin,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Ri—me Movement in four main sections based on some scriptures and

history facts.Surrounding 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the article put emphasis on the

details of its spiritual content to clarify its historical thread,and made some analysis
towards some questions still rocky about how to identify its nature and SO on.It

classified four main issues:What Was Ri—me Philosophy like during the beginning

years,what is the content of Ri-me Philosophy,how about Ri・me masters’activities,

and the meaning of Ri・me Movement towards Buddhism and world peace.

Key words:Ri-me Movement;the spirit of Ri-me Movement;the history of Ri-me

Movement

II
目 录

藏传佛教利美运动的精神及历史传承研究………………………………1

前言利美运动的含义及研究状况………………………………………1

第一章利美运动的形式和性质定位……………………………………3

第一节利美运动的形式……………………………………………………………..3

第二节利美运动的性质定位……………………………………………………5

第二章利美运动的精神内涵………:………………………………….12

第一节利美运动的思想来源…………………………………………………12
第二节利美运动的精神内容……………………………………………。20

第三章利美运动的事业发展状况………………………………………27

第一节第一代利美运动的大师生平及事业……………………………………27

第二节利美运动第二代推动者的生平和事业…………………………………32

第三节利美运动当代主要推动者的事业现状……………………………。34

第四章利美运动的意义及评价………………………………………。37

第一节利美运动对佛教的贡献…………………………………………………37

第二节利美运动的精神对世界和平的意义……………………………………38

参考文献…………………………………………………………………….40

后记…………………………………………………………………………………………42

Ill
Content

A study on the spirit and history of Ri—me Movement of Tibetan

Buddhism........................................................................1

Preface The meaning of Ri-me Movement and study at present....・.5

Chapter I The form and nature of Ri.me Movement..。..............7


1.1 The form of Ri.me Movement…………………………………………………7

1.2 The nature of Ri.me Movement……………………………………………….9

Chapter 2 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Ri—me Movement0 0 0 00 0 0 0 016

2.1 The derivation of Ri-me philosophy………………….………………………16

2.2 The spiritual content of Ri-me Movement……………………………………24

Chapter 3 The activity development of Ri—me Movement・・・・・・・・・・・31

3.1 The biography and activities the masters of Ri-me Movement


of the 1吼

generation……………………………………………………………………………31
3.2 The activities of the leaders of Ri.me Movement of the 2nd

generation……………………………………………………………………………36
3.3 The leaders now of Ri-me Movement of the 3m generation………………….38

Chapter 4 The meaning and evaluation of Ri—me Movement・・・・・・41

4.1 The contribution of Ri.me Movement towards Buddhism……………………41

4.2 The contribution of Ri.me Movement towards world peace.…….…...………42

Bibliography...…..。...............................。。.““”・”““・・・・””・44

Acknowledgment...。.........。...........。......。.....。....。............。..。。46

IV
前言利美运动的含义及研究状况

前言利美运动的含义及研究状况

“利美运动"(鼬.me Movement)指的是十九世纪发端于在前藏的一场平等

尊重各派教法的思潮,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佛教传承的保护运动。利美是藏文

Ris.reed的音译,①意思是没有派别偏私的,所以利美运动也经常被翻译为“无

派别运动"或者“不偏见运动”(Non.sectarian movement)④.由于利美运动对整

个藏传佛教起到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各派的法主也都先后旗帜鲜明的支持这个运

动及其思想,利美运动的思想精神在现今已经称为各派高僧大德的共识。利美运

动对于藏传佛教来说也已经不是一个罕见的术语。对利美运动的研究,从研究藏

传佛教的近代历史以及未来的发展两个方面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从研究的氛围看,西方学者有一些对于利美运动相关方面的探讨的论文和相

关传记陆续出版,而汉语学术圈中有一些相关资料逐渐涌现出来,台湾的莲师翻

译小组不断出版顶果钦哲仁波切③(Dilgo Khyenste Rinpoche)的著作,巴珠仁波

切④(Patrul Rinpoche)的《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已有多种版本问

世,米庞仁波切@(Mipham Rinpoche)的著作也在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的推动下

不断的翻译成汉语,利美大师们的各种传记也逐渐的撰写和翻译出来。遗憾的是,

虽然在大批的书籍和网站上都有关于利美运动的零星介绍,真正对利美运动的精

神以及相关问题的学术研究却非常稀少。致力于但对利美运动本身各方面的进行

专门学术研究的论文,在汉语学术界还尚未出现。

林古土库(Ringu Tulku)是印度阿恰雅学院(Acharya Institute)获得藏学研

究博士学位的转世活佛。他所著作的《至尊蒋贡康楚的利美思想》@几乎是目前

为止唯一一部专门以利美运动思想为内容的一项研究著作(其对于利美运动的介

绍被收入维基百科)。2007年英文版本问世。这是对利美运动研究的一个的突破,

①利美(Rime),来源于藏文妯证转写为Ris-Med或者Ri-me其中蚰意为区域、境界、宗派,k意为驳斥,
否定。总体就是没有界限,没有偏见,没有派别歧见的意思。妯・k是一个短语.根据甘肃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的‘藏汉词典》:盒一歌意思为:1.不分品类;不拘类别。2不偏不倚的.无差别的.3,无私的。
圆还有少数英译用Ecumenical Movement
o顶果钦哲仁波切(1910-1991),
二十世纪利美运动的代表人物。是二十世纪藏传佛教最杰出,最有影响
力的大师。对所有的派别传承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生于西藏,被认定为蒋扬钦哲旺波的意化身.之后
迁到不丹.成为不丹阚师。
审也常被称为华智仁波切(1808-1887),第一代利美运动的发起者之一.宁玛派重要大师.他的关于前行
的著作被各派广泛重视。
o米庞仁波切(1846.1912),经常被译作“麦彭仁波切”,这里指的是第一世的麦彭仁波切是利荚运动的宁
玛巴代表人物.

Ringu Tulku,The Ri.me Philosophy of Jamgon Kongtrul the G他al-USA:Shambhala Publications.2007.
藏传佛教利美运动的精神及历史传承研究

但是这部著作本身,是以利美运动的观点来梳理藏传佛教各派别的传承和分歧。

或者说这个工作本身是一种对利美运动精神的阐释,更确切的说应该列为利美运

动的相关资料,以利美运动的观点研究西藏的各派传承。对利美运动的精神本身

及其历史状况的系统介绍和探讨仍为数不多。

本文主要从目前所能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中得出利美运动的历史概况和精神

主旨,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包括利美运动形式和定位、利美运动的精

神主旨及内涵、利美运动大师的传记、利美运动的影响网部分。

第一章,利美运动的形式和定位,旨在说明利美运动是因何被称为运动,事

实上是怎样的一种运动形式,以及利美运动从性质上看,是一场佛教文化的复兴

运动,而不是西方学者所怀疑的政治运动。第二章利美运动的精神主旨及内涵,

探讨利美运动的精神主旨的来源、以及利美运动的精神内容。第三章利美运动大

师们的传记,主要介绍利美运动的第一代主要代表人物的生平和特点。第四章利

美运动精神的意义,包括利美运动精神对佛教的意义,以及利美运动精神对于世

界和平的意义。


前言利美运动的含义及研究状况

第一章利美运动的形式和性质定位

第一节利美运动的形式

在佛教传入西藏以后,有几次重大的宗教事件。第一次是莲花生大士(Padma

sambhava)①入藏,佛教战胜苯教而逐渐成为吐蕃的主要宗教,第二次是赤松德

赞王(Trisong Detsen)②时期的印汉顿渐之争,树立了印度佛教在吐蕃的主导地

位。第三次是阿底峡(Atisha,982.1054)@尊者入藏,使佛法在西藏复兴,明确

了修道次第创立噶当派(Kadampa)教法。第四次是宗喀巴(Tsongkhapa)④大师的

宗教改革,创立了格鲁派(Geluk)。利美运动的兴起可以说是藏传佛教中第五次

大的宗教运动,因为它并非是仅仅对某一个传承造成影响,或者建立一个新的派

别,而是重申了佛教的基本原则,从整体上影响了整个的藏传佛教,其产生的深

远影响并不亚于前几次宗教变革。与之针锋相对的是十一世纪以来根深蒂固的宗

派歧见,弥漫在各个派别的自赞毁他的习气。正如第三世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H.E.Dzongsar Jamyang Khyenste Rinpoche)@的评价那样“即便在今日,这个提

倡不分教派的‘利美运动’,仍被认为是个相当激进的运动。从西藏的历史背景

来看,他@要维持这样的一种态度,几乎是超乎想象的。"o

西藏佛教是一个非常鲜活的传统,新的传承不断的从国外传来,或者是新的

伏藏不断的被发掘,以及伴随着的新的传承不断的建立。十一世纪中叶以后,新

译教派相继形成。这些教派是以一个传承固定在某处传播开来,有各自主要修持

的经典。但是这些新教派的产生、新传承的出现、新观点的树立并没有全部称之

∞莲花生大士(GuruRinpoche或PemaJungney).被称为“邬金第_二佛”。宁玛派尊他为祖师,在西藏地位
极其崇高,别名有二十几个,传记留下多种。传说出生于西印度邬仗那(Uddiyana)地方,达拉寇夏湖
(Lake Danakosha)。赤松德赞时期入藏,用咒术收服苯教神祗.确立了佛教在两藏的宗教势力,促进丫西
藏佛教的密教化程度。修建桑耶寺。开辟了译场和讲修院。将无数经教和拳物药品等封存在世界各处,
称为“伏藏”(Tcrma).成为世世代代藏传佛教启发的源泉。著述收入大藏绛的有八种。
o赤松德赞(742・797),吐蕃第37代赞普。金城公主之子,在位期间确立丫佛教在两藏的统治地位.
雪阿底峡(982-1054),藏史通称为“觉卧杰阿底峡”.意为“佛干阿底峡”,古印度萨诃罗固(今孟加拉达
卡地区)王子,是藏传佛教后弘期佛教复兴的重要代表.“上路弘法”的代表人物,对后来的藏传佛教有
着极大影响,在他的影响下。是藏传佛教“噶当派”的奠摹入.
曲宗喀巴大师(1357-1419),也称洛桑扎巴。是格鲁派的创始人,佛学理论家.宗教改革家.其著述一百
六十多种。
西第三世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1961年生于不丹,是利美运动的发起者第一世宗萨蒋扬钦哲旺波的转世,
利美运动的推动和继承者。他的著作q,常将现代生活的各种事例解释古老的佛教传承。以电影、戏剧等
各种现代化的手段和语言使当代人理解佛法。被称为当今世界最有创意的心灵人师.
口指第一世蒋扬钦哲旺波(Jamyang Khyenste Wangpo).
o贡珠・云登嘉措著.蒋扬钦哲旺波传,张炜明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3.


藏传佛教利美运动的精神及历史传承研究

为运动。利美运动从何种意义上称为一种运动,这种定义指向的是什么样的一种

社会现象,而它的形式又是怎样的呢?

与阿底峡尊者和宗喀巴大师的宗教改革相比。阿底峡尊者在朗达玛(Lang

Darma)①灭佛事件之后入藏,西藏的佛教实践非常混乱,普遍不重视修持次第。

阿底峡尊者入藏为西藏佛教指明了方向⑦。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次传法运

动。而宗喀巴大师的宗教改革,则是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格鲁派,建立一个新的佛

教教育系统,与其他派别并行,其创立之初便于其他派别的建立不同。格鲁派创

立之初,便是针对先前各派的戒律涣散的现象,志在重申戒律,所以将所有其他

派别都称之为旧派,格鲁派自己成为“新噶当派"。这样,格鲁派以新旧来看待

自己和其他派别的关系,所以宗喀巴大师创立格鲁派的现象,就被称之为一场宗

教改革运动。而利美运动之所以称之为运动,则是因为它只是在重申一种平等尊

重和保护佛陀所有教法传承的态度,这种态度并不是在建立一个新的派别,而是

针对着于各派内部普遍存在的派别歧见。在这种态度的基础上,几位发起者是当

时整个时代最渊博的佛教学者,家喻户晓。他们都遍学各传承的教法,并将这些

教法按照其本来的方式毫不混杂地传授下去。其弟子也遍布各派,作用于整个藏

传佛教界,影响了大批的追随者普遍的重视起利美运动所强调的精神。从某种程

度上说,在三代利美运动大师的不懈努力下,到今天,这种平等尊重释迦牟尼佛

所有教法的观念,已经逐渐得到了全球佛教界的广泛的认同和支持。

在这种平等尊重各派教法的思想下,利美运动特别注重保护所有派别教法的

传承。注意整理这些教法,使这些教法被记录、编辑并流传下去。第一世蒋扬钦

哲旺波(Jamyang Khyenste Wangpo)③本人用了十三年的时间走遍西藏,寻访将

要失去的传承并将它们记录下来。他本人的著述有七百大册。在蒋扬钦哲旺波的

建议和敦促之下,第一世蒋贡康楚仁波切(Jamgon Kongtrul Rinpoche)④编辑了

著名的“五部大藏"(后文将详细讲述)并将这些教法全部传授给适合的徒众。

直到今天,利美运动的追随者依然保持着最广阔的视野,尽力地保存着每一个传

承的教法,在佛教文献的保存以及佛法的承继和发扬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①朗达玛。838-842年在位,是赤松德赞的第四子,在位期间崇苯灭佛,使佛法几乎在藏地绝迹,以他在
位的灭佛事件将西藏佛教分成了前弘期和后弘期。
o克珠群佩。西藏佛教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103.
・蒋扬钦哲旺波(1820-1892).利美运动的主要发起者.
岱蒋贡康楚仁波切(1813.1899)。蒋贡康楚罗卓泰耶(JamgSn kongtrul Lodr8 Thaye)与蒋扬钦哲旺波同为
利美运动的两位最主要的发起者.


前言利美运动的含义及研究状况

因而从其思想影响及其功绩来讲,利美运动历来被称之为一场佛教“运动’’,这

种概括还是较为准确的(具体情况下文将有详述)。

第二节利美运动的性质定位

利美运动产生于十九世纪后期,是时正值格鲁派的甘丹颇章(Gm【lden Podrang)

统治整个西藏,期间发生两个重大宗教事件:第一,出于政治原因,五世达赖喇

嘛(Dalai Lama)令觉囊派(JonaIlg)主寺达当丹却林寺(Takten Damcho Ling Monastery)

和附属寺院改宗格鲁派,觉囊派在卫藏近乎绝迹,甚至达到使学界认为觉囊派传

承彻底消失的地步①。第二,1791年噶举红帽系停止转世系统,红帽系的传承也

逐渐流失。利美运动正是在这种情势下出现的。一方面,政治上格鲁派在西藏占

有绝对优势,其他派别的政治力量受到威胁;另一方面,各派的政治集团激烈斗

争中,没有着重保护其他传承的教法,致使政治力量的消长,严重影响教法传承

的兴衰。因为着重看到第一个方面,国外有些研究者就此认为,利美运动实质上

是一个各教派联合起来抵制格鲁派的政治运动。着重于第二个方面,我们有理由

认为,利美运动的产生,正是为了维护传承的延续。

认为利美运动是政治运动的理由主要有两点:一、认为虽然利美运动宣称不

从宗派偏见的角度学习佛法而是无偏颇的,但是利美运动的支持者却公然的一概

不是格鲁巴;二、认为利美运动虽宣称对所有教派都平等尊重,事实上对格鲁派

很有偏见。⑦笔者认为,利美运动是否是政治运动,这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探讨:

一、考察利美运动的宗旨

从宗旨上看,首先,利美运动并没有提出任何政治口号,利美运动的号召并

没有围绕政治集团的和平进行,而是围绕着佛法的延续,从佛教传承的保存的角

度提出平等尊重各个教派。另外,利美运动强调将佛法与文化分开。其基本观点

是,藏传佛教之中之所以派别林立,互相之间不和谐,基于的是政治和经济方面

的原因,而并非是教理教义的不同。

∞关于达当丹却林寺的具体该宗时间,藏汉史籍没有明确记载。据干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1649年,
第一世哲布尊丹巴迸藏学经。之后返回蒙古时,五世达赖喇嘛以改宗黄教为条件.承认其活佛地位,允
许他返回蒙古。
曲例如Elena Young,MA—Religious Studies,McGill University.


藏传佛教利美运动的精神及历史传承研究

在《至尊蒋贡康楚的利美哲学》中,林古图库基于蒋贡康楚仁波切的观点,

以利美运动的立场总结了各派哲学的同源性。但是西藏由于地域很广,其社会形

态上,还保持着原始部落的形式。派别创立之初,信众隶属哪个派别,和其家族

以及生活的地区有很大的关系。政治团体与宗教团体之间是互相依附的,而成员

之间也是互有重合。政治集团对宗教的发展提供物质支持,宗教为政治集团提供

宗教权威性等精神支持,西藏佛教形成的这种特殊关系,也被学界定义为“供施

关系”。地域的隔绝造成派别之间缺乏联系,而政治的区别,也更夸大了派别分

歧。林古图库分析说“正如其他地区一样,在西藏,不同的宗派在相当隔绝的环

境下修持和学习,宗派和传承彼此之间没有很多的联系,这种缺乏交流导致了误

解。甚至即使没有误解或者对其他宗派的不尊重,有一些修行人,基于保存自己

传承的纯粹无染的热情,也不愿意学习其他宗派的文本。无知是增长怀疑和谬解

的最为肥沃的土壤。”∞

同样,除了这些外部环境之外,这种派别偏私的形成也有内因,如第三世宗

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说:

“世尊曾说佛教修行的重点要避免三件事:欲望(贪),愤怒(嗔),无明(痴)。

利美能让我们自此三者解脱。利美精神不应被理解成某种新时代运动,把所有东

西置于一个屋檐下。消弭派别歧见是利美的精髓所在。综观历史,人们一直因执

着他们的国家、观念,尤其是宗教而受苦。

他们甚至执着于宗教的某个特定派别。这样的执着会表现成对他人的愤怒,

或至少是某种对待他人行为的冷漠。这种教派意识普遍存在于基督教、回教、

犹太教,甚至是佛教,并也付出极大的代价。所幸在佛教的派另q之间并未造成

流血冲突,只是许多伟大的法教流失了…佛陀的教授有如狮子呼L一般,只有内

在的腐败才能危害到这头狮子。为了预防这种情况,最重要的就是让佛陀正法

能够为世人研习与修持。”②

所以利美运动所呼吁的口号和兴起的落脚点,是在于佛教的修持。从其思想

的阐释上,落脚点也并不是政治和平,而是教法传承,和心性的修持。本于这种

薯Ringu Tulku,The Ri.me Philosophy ofJamgon Kongtrul the Great USA:Shambhala P ublications.2007.2.
事(不丹)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仁波切谈对鹿野学院的愿景,钦哲基金会电子会讯第7期,


前言利美运动的含义及研究状况

精神,如果对格鲁派的统治另眼相待,也会变得自相矛盾。本着这种动机,也没

有必要在政治上反对格鲁派的统治,因为政治和宗教虽然在西藏长期结合,但是

毕竟是两回事。谁统治西藏,和佛法并没有关系。所以以这种口号,是不能反对

格鲁派,或者任何一个派别的。5

二、利美运动与格鲁派的关系

正如西方学者所关注的那样,对利美运动对格鲁派的态度是一个反映利美运

动是否有政治倾向的一个关键点。

由于格鲁派诞生之初是努力与其他派别区别开来的,格鲁派的创立,就以反

对当时普遍存在的戒律不严,或者轻忽戒律的现象而著称。虽然并不是其他教派

的传承和教义本身,但是其强烈要求与其他教派区别开来的态度,这本身也给教

派分歧提供了空间,同时,这也决定着,格鲁派的追随者,要接受派别平等的概

念比其他派别更添一重阻力。在这一点上,利美运动也有批评,但针对的是派别

歧见,不是评论教义高下。

另一方面,十九世纪,格鲁派正处于迅速发展的时期,从教法保存上,并不

令人担心,而令人担忧的也尤其是那些政治处于弱势地位的传承,相应地他们特

殊的教法延续也受冷落。所以重视其他教派本身还是不能说明利美运动是为了联

合各派对抗格鲁派的统治。尤其是利美运动对格鲁派也是同样支持的。简单从两

点加以证明:

(一)利美运动的支持者事实上第一代利美大师中就有格鲁派的代表人物。

利美运动的发起者蒋扬钦哲旺波的弟子中,按照德格宗萨寺洛热老师的口述,格

鲁派著名的有东衮赤巴、札雅蒋衮、甘丹墀巴①,还有理塘蒋衮、理塘堪千绛巴

彭措、大诺门汗等圆。依据《蒋扬钦哲旺波传》中的记载,格鲁派的弟子们有“贡

却丹巴饶杰(宝教吉增)、拉真・顿珠坚赞,扎什伦布寺、色拉寺、加桑等寺的

许多喇嘛僧众”。@

(二)蒋扬钦哲旺波也接受了格鲁派的传承,例如:

①甘丹墀巴。是甘丹寺的法台.被视为宗喀巴衣钵的继承者。在历任达赖喇嘛圆寂,新达赖喇嘛上台之前
可作为格鲁派政权的摄政。
o洛热老师.三位利美大师的传记略说,柔和声第27期
http://www.siddharthasintent.ore./chinese/2entlcvoice.hlm,2008-l l
事贞珠・云登嘉措著,蒋扬钦哲旺波传,张炜明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杜.2009.106.


藏传佛教利美运动的精神及历史传承研究

1,闻思内明方面:

“从格西・蒋巴彭措处,按照尊者仁波切罗桑札巴(D的吉祥惯例,听闻了量

等虚空的《密集续》结合四种著名注释的解释传承、《胜乐本续五十章》结合

尊者仁波切注释的《隐意遍明》的解释,还听闻了密续之王《全文殊清净名赞

续》gLv奠,尊者更敦嘉措②的解释为基础的解释传承。当今藏地有传承的续部的

解释讲教也如此而已”③

2,蒋扬钦哲旺波在净相之中从历代大师那里接受格鲁派的传承。在蒋贡康楚仁

波切的记录中,对宗喀巴大师和更敦嘉措(Gedtm Gyatso)都是非常尊敬的,而这

些记录也说明对格鲁派的教义是与其他教派一样承认的。蒋扬钦哲旺波的净相中

获得的格鲁传承简要处如下:

“从噶丹赤巴④仁波切・绛贝慈诚(文殊戒律)前,听闻了《上师瑜伽・噶

丹百尊》的引导传承;从夏则・札巴丹达(名闻教弘)处,受学了《戒律海之

精华》;从江泽・罗荣克珠(意善智证)那里听闻了《成为功德的基础》等的

传承;从热振.赤钦仁波切处听闻了《三主要道》的传承;”⑤

。从色拉杰・饶迥巴格西・益西贡培(智慧增)处,听闻了拉措的《尊者八

十赞颂》,…噶当新旧派的《详细历史》等”⑥

“从格西-饶迥巴(博学士)札巴伦珠(名闻元就)处,受学了金厄・罗卓

坚赞的《修心・开启法门》。”⑦

。从扎什伦布寺的嘎亲・朗加坚赞处,听闻了《八日白法》德所有梵文惦记

的传承。从嘎钦仁渡切罗荣格勒更恰那里,听闻了班钦拉让巴的《手册‘妙欲

遍现》及传承。”⑨

萤罗桑札巴,即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
o更敦嘉措,第『二世达赖喇嘛。
o贡珠・云登嘉措著,蒋扬钦哲旺波传,张炜明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42.
函噶丹赤巴即甘丹墀巴.
毒同上。第59页.
・同上.第6l页.
o同上。第6l页.
毒同上.第6l页.


前言利美运动的含义及研究状况

三、德格土司与利美运动的关系

由于利美运动的几位主要的发起者都出自德格,德格土司①是利美运动的追

随者,在十九世纪拥有将近八千的藏民,势力较大。十七世纪初,德格土司曾被

蒙古王固始汗封为“德格僧王"成为政教合一的首领。所以利美运动是不是德格

土司领导下的一种政治运动,就成为关注的另外一个焦点。

诬藏政治和宗教建立供施关系,从吐蕃王朝就开始了。赤松德赞t(Tdsong

Detsen)之后,佛教开始逐步地与地方势力建立供施关系。也就是从三户养僧制

到热巴坚(Tri Rapa[Chen)时期的七户养僧制,以后又有逐濒深化。到吐蕃王朝瓦

解之后,宗教势力和地方势力的结合的惯例还是保存下来,习惯上,要出家的人

一般都是选择家族所属的寺院,寺院的执事往往由旺族担任,寺院不仅仅承担的

是宗教教育、宗教仪式、节庆活动的组织者任务,更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的领导

者,承担的是政府的角色。寺院不仅仅拥有土地,也有自己的属民,构成一个政

治系统。典型的是元朝时代的十三万户。其中大部分万户长都属于寺院势力。

德格地区也是这样,但是不同的是,德格±司并不只崇尚一个派别,历来德

格都是一个多种文化汇集的地方,各种宗教势力也是如此。萨迦、宁玛、噶举、

格鲁派都有寺院在境内,苯教、还有几乎绝迹的觉囊派也都是在这里得到保存。

所以德格土司是最容易接受教派平等的观念的,这有利于自己的统治。当然,从

政治方面考虑,德格土司也有意地限制了格鲁派在自己境内的力量。如果说德格

土司有利用利美运动的政治目的,或者说利美运动与德格土司也是一种与藏区各

宗教派别一样的宗教与地方势力结合的一种供施关系。那么,德格±司的动机只

能有两个:第一,维持自己辖区的内部统一和谐;第二,对抗藏区格鲁派势力。

以德格的形势看,1638年,德格土司向巴彭措与蒙古和硕特部结成联盟,

消灭了甘孜境内独尊苯教的白利土司。所以德格土司在格鲁派确立统治地位之初

是起到了功臣的作用的。因而才被固始汗(Gushri㈨封为“德格僧王",在西
藏历史上,自从吐蕃王朝瓦解之后就没有真正出现过统治全藏的地方政权。德格

地处藏东,对于历代想要统治德格的政治势力来说,都是鞭长莫及.因而造成德

格相对独立的地位。萨迦派如此、噶举派如此、清朝如此,格鲁派此时也是如此。

如果德格土司想要对抗格鲁派,反倒不如遵照之前的稍微偏重格鲁派的态度.继

。德格士司,是吐蕃名臣噶尔・禄东赞的后人,康区四大土司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属于世代掌管德格地区
的地方家族土官.演代受政府册封官撷。向滂廷纳贡.


藏传佛教利美运动的精神及历史传承研究

续走过去的路线。所以与其对抗格鲁派的统治,反而不如坚持历来的不战不降的

和平。

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德格土司之所以能保持七百年不衰,与历来德格土司

符合时势的举措是有直接关系的。比如,其家族最早是苯波教徒,后来在佛教取

得藏区的绝对优势的时候改奉佛教,元代萨迦王朝统领西藏时崇奉萨迦派,到后

来与格鲁派的支持者固始汗结盟,消灭了专奉苯教并扬言消灭格鲁派的白利土

司。在这种情况下,与其对抗格鲁派,并不见得比偏重格鲁派更顺应形势。

从思想上,德格历来是各种宗教和文化并行的地区,平等尊重各教派的态度历

来也是德格土司与林葱土司的统治政策。在元代时,八思巴大师的政策是平等尊

重各教派,德格也是这样奉行的,之后一直都是如此,在德格境内的各派都平行

发展。虽然各时期因为崇奉某位特别有影响力的佛教大师而使其倾向有不同,但

是平等尊重各教派的立场也是始终没有改变过的。甚至德格历来上容纳过各种政

治避难者,这也说明德格政治始终是采取的开放态度。从清朝的形势来讲,噶举、

宁玛、萨迦、苯波都在德格有很多寺院,但更是德格长期平等尊重各教派的结果。

这样看来,德格土司支持利美运动,抛开宗教信仰的原因,从政治上看既是

符合历来德格土司的统治政策的自然之举,也是符合当时德格寺院分布状况的决

策。所以虽然德格土司有意限制格鲁派在德格境内的发展,可以说存在着政治戒

备,但是并不能说崇奉利美运动的态度,是出于政治需要。

再加上,在藏传佛教的历史上,虽然历来有着宗教与政治结合的传统,但是

宗教与政治本身依然是两个分开的领域。宗教之所以利用政治,也是为了自身更

好的传播。所以归根结底,宗教利用政治是为宗教服务的。德格土司的态度是否

出于政治原因而推崇利美运动,都无关利美运动的本质。而利美运动三位大师本

身都不是政治上的领袖人物。蒋扬钦哲旺波虽然是宗萨寺的寺主活佛,但是曾用

十三年徒步西藏各地学习佛法,四十岁以后开始闭关写作和传法,再未离开过德

格宗萨寺。第一世蒋贡康楚仁波切虽在康藏的战争中做过调停人的角色,但是由

喇嘛出面作为争斗双方的裁决者也是藏族传统的方式。第一世巴珠仁波切更是一

生四处云游,身无长物的隐士。所以不能因为德格土司的特殊地位,和对利美运

动的支持,而认为利美运动是政治性的。

利美运动本身是促进宗派间教义平等尊重,达到佛教内部和谐一致的保存所

有教法。事实上,从西藏历史的考察看,并没有因为教义不同而产生战争,例如

10
前言利美运动的含义及研究状况

“前藏与后藏之争"意大利藏学家杜齐(GTucii)称两派为期百余年的争执是

“后藏与前藏之争”,认为十五世纪以后西藏历史是“后藏贵族支持的红帽派(指

噶玛噶举派)与经过巧妙策划联合贵族订立联盟的黄帽格鲁派之间的对立’’,“这

种斗争不过是涂上一层宗教色彩的难于调和的利益与冲突而已。"①指出两者竞

争的关系,是结合地域、政治、经济等因素,而不单纯只是两个教派的教义之争,

这个说法是有其道理的。但是教派之间重此薄彼的情形却导致战争胜利的一方却

以逼迫失败的一方更改教派传承的方式,来保证进一步的和平,这样导致传承的

流失。例如噶举红帽系的消失,以及觉囊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曾一度被认为已经

在西藏绝迹,都是政治斗争中发生的。而这种情形也正是促使蒋扬钦哲旺波徒步

奔走西藏十三年搜集濒临失传的教法传承的原因。也由于宗派间的不和谐更多的

是地方势力的不和谐,所以导致的战争也更多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的斗争。

综上所述,利美运动并未提出任何的政治口号,也没有任何的政治行为。其

所重视的是平等尊重各个教派的教法,并保护各个教派的教法。德格土司追随利

美运动的动机纵然不能排除政治因素,但也不能说明是为了对抗格鲁派。而且宗

教和政治毕竟是两个分开的角色,德格土司的态度也不说明利美运动的本质。。・

而从对格鲁派的态度上看,利美运动的主要发起者蒋扬钦哲旺波有格鲁派的

传承,蒋贡康楚仁波切在对蒋扬钦哲旺波生平的记录中对格鲁派的教法也是同等

尊重的。这些都充分说明,利美运动至少没有表现出直接的政治倾向。将其定义

为政治运动是显然不对的。正如蒋贡康楚仁波切的利美运动的概括是最为恰当

的。利美运动本身是一个反对教派主义的佛教的复兴运动。虽然这种提倡本身有

利于促进藏传佛教派别之间的和谐,达到促进和平的作用。但和平也是佛教所支

持的。利美运动的重心依然是延续佛教的传承。

∞(意)牡齐,西藏中世纪史。李有义、邓锐龄译,北京:中国杜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80,117.

11
藏传佛教利美运动的精神及历史传承研究

第二章利美运动的精神内涵

第一节利美运动的思想来源

利美运动的宗旨是为了佛教更好的延续,平等尊重和保护佛教所有的传承。

它的产生来源于两个方面,第一是平等尊重佛教所有的传承是学习佛教的基本态

度,是佛陀本人和历代成就者们的共识。这种共识长期以来被忽视,但在利美运

动中被重申。第二是西藏长期流行的宗派偏私,导致许多教法流失的外在情况,

导致了这种精神被特别的提出和强调,产生了利美运动。

一、平等尊重教法的思想来源

利美运动的平等尊重和学习各派教法的态度并非是情势所逼的一种应急措

施,事实上是学习佛教必备的一种基本态度。

(一),利美运动的思想的理论基础

1,皈依的要求

根据佛教的观点,是否皈依三宝是内道与外道的差别,皈依的意思就是依赖

依靠。皈依戒律之中虽然遮止要点一般仅提三个方面:皈依佛,不皈依天魔外道;

皈依法,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不皈依外道徒众。但应该做的学处不同的传

承也强调的重点不同。修行佛法的整个道路也就是一个皈依的过程,一个越来越

趋近佛法的过程。舍弃佛法自然是打破了皈依戒律,而要首先要杜绝的反面。

2,避免舍法的罪业的要求

诽谤正法的罪业是非常严重的。对这个罪业的说明有很多提及。关于诽谤佛

法的过失,例如《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说,若有众生诽谤正法当堕无间地狱。净

土宗被汉传佛教赞叹为“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誓愿度

尽一切众生,但是还有一种众生不能往生极乐世界一“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函

所以如果对佛法做出了不正确的抉择,根据佛教的理论则是非常严重的。

蒋贡康楚仁波切在蒋扬钦哲旺波的传记中写到:

∞关于五逆和诽谤正法两个罪业,是两者兼备不能往生。还是具备其中一种就不能往生的问题。有多种讨
论。2007年3月15日于北京,笔者曾请教第三世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仁波切的回答是两者兼备不能
往生.(“Both”).所以此处说是一种众生.

12
第二章利美运动的精神内涵

“听了尊者所赐教诚,感觉那些胆大妄为的愚痴者们,在这方面应该稍微

慎重,即如《圣一切法无生经》中所说:。种姓子(善男子)若不希望有业

障,哪怕细微之业障,那么,对其他人的行为就不要恼怒,对他人的一切行

为皆应起信。应该如此发心思维:‘对方的心我不知道,众生的行为是难以

知道的。’如来看见此真是力量之后,故如此说法:‘人不能观察估量他人,

人如观察估量他人,就会出现过失;我或如我者才能观察他人。种娃子,若

希望守护我教者,于他人行为不要观察,对于他人不要责备说:‘这个该如

是{这个应像这样{’而应白天晚上精进于佛法。”

又如《圣摄颂》中说:“文殊!舍弃正法的业障极细微。如果认为‘如

来所说的经教,有些是好的,有些是坏的’,那么,这种想法就是合法。如

此舍法,即是于如来诽谤,于僧众恶说。若说‘此经如理,此经不如理’等,

即是舍法。若说‘此经是专为菩萨们所说的’、‘此经是专为声闻们所说的’、

‘此经是专为独觉们所说的’如此说法,皆是舍法。”①

3,“四弘誓愿”的要求

菩萨于因位时有四种愿心,《佛学大辞典中》有“(七)密宗依佛顶尊胜陀罗

尼念诵仪轨、受菩提心戒仪等所举(大一八・九四一中):‘众生无边誓愿度,福智

无边誓愿集,法门无边誓愿学,如来无边誓愿事,无上菩提誓愿成。’共为五旬,

称五大愿,为真言家所奉持。"这与汉传佛教中流行的“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

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一样,都有遍学无量法门的誓

愿。所以平等尊重佛陀的所有教法也是实现四弘誓愿的要求。

4,戒律要求

佛教对于尊重他人是非常重视的。尤其是对于僧人的重视,和其他菩萨们的

重视。不按照自己的猜测去评价别人的是非,提高自己,贬低他人的行为是不允

许的。尤其是认为别人的动机,只有如来才能完全了解。所以妄测别人的动机、

评价别人的行为,是不允许的。佛陀的弟子们不允许互相批评。在很多戒律中都

不同程度的强调这一点。

5,佛法并不是应该被执取的对象

①贡珠・云登嘉措著。蒋扬钦哲旺波传.张炜明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117.118

13
藏传佛教利美运动的精神及历史传承研究

佛教的最终目标是解脱所有的概念的束缚。正如佛教对菩萨的要求是不伤害

任何众生,帮助一切众生一样,作为一个为了佛教的延续,也理应不伤害任何传

承,并保护所有传承。正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说“是故如来常说,汝等知

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①“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⑦也

就是说佛教的方法只是一种手段,是我们要使用的工具,但最终并非是要执取的

对象。对于方法来说并没有真实存在的真理性,其目的在于解决相应的问题。而

使用什么方法也就取决于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也就是佛教所说的,众生有八万四

千烦恼,所以也就有八万四千法门。究竟来讲,佛法自身只是以毒攻毒的行为。

执取一种方法,攻击其他的方法只是培养了另外的一种误解。攻击其他的传承则

更是不允许的。在《佛教的见地与修道中》第三世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说到:

“道的本身也是迷惑,因此法称曾说:‘最后连道都必须舍弃,因为道也是

假。’有人可能会怀疑,迷惑怎么能除去它自己呢?有位禅宗大师这样解释过;

‘如果你被刺刺到手心,那么就要拿工具,例如用另一根刺,把它挑出来,等

陷在肉中的刺拿出来之后,两根刺都不需要了’。”③

利美运动的思想先驱

事实上发起利美运动的几位大师并不是最早提出平等尊重各教派的佛教学

者。平等尊重各教派的教法,并向各个传承的大师学习在藏传佛教也是非常常见

的现象。只不过在利美运动的时代,这样的思想被提出,显得更为鲜明,而蒋扬

钦哲旺波一样,这样特别地遍学所有教派的教法,搜集所有散失的传承是历史上

绝无仅有的。格鲁派的宗喀巴大师最初不仅是跟随噶当派大师也和萨迦派、帕竹

噶举都有学习过;杜松虔巴(Dtisum Khyenpa,1110.1193)④所学也比较庞杂,

对噶当派、噶举派、萨迦派、宁玛派都有涉猎;多罗那他(Taranatha)先后闻习过

觉囊、萨迦、噶举、噶当(Kadampa)、香巴噶举(Shangpa Kagyu)、夏鲁(Shalu)

等派的教理教法;三世达赖喇嘛曾向擦尔派的创始人擦尔钦・罗塞嘉措(blo-gsal

rgya-mtsho)学习过萨迦密法;五世达赖喇嘛也曾从擦尔钦的后辈学法,而且接

受宁玛派的密法传承。

函姚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大正藏8卷,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749.
毒同上
重(不丹)宗萨钦哲仁波切,佛教的见地与修道,马君美、杨忆祖、陈冠中译,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6,58.
。杜松虔巴,噶举黑帽系(噶玛噶举)的第一代法王,第一世大宝法王噶玛巴.

14
第二章利美运动的精神内涵

政治方面,元代萨迦派统领西藏的时候,萨迦班智达(Sakya Pandita)的政

策就是各宗派平等的,第五位祖师八思巴大师(ch69ya Phapa,1239-1280)做帝

师的时候,忽必烈想把整个西藏全部变成萨迦派被八思巴大师拒绝。南喀本的《记

法王八思巴的一些奇异事迹的传记》全文收录在《萨迦世系谱》中,在各派僧人

中广为流传,他崇高的威望受到各教派僧人的拥戴和敬重。在当雄的11天中,

各派首领都聚集到当雄为八思巴大师送行。他的无门户之见的态度也可以从忽必

烈的诏书中看得出来。①平等尊重信仰帕竹噶举派(Phaktru Kagyu)②的绛巴坚赞@

在1351年于乃东近郊建立泽当寺(Tsedang Monastery),广延诸派名僧前来讲经,

招待礼数未因教派而有区别;1407年噶玛噶举派领袖得银协巴(Deshin Shekpa)

到达南京,为明太祖修荐福法事,在集会时亦以平等宽容的风度与其他教派喇嘛

相处,不愿独居首席。④

在前辈大师们的著作中,平等尊重各派教法的态度也曾经被鲜明的提出和实

践过。事实上不分派别的维护佛法的传承,《甘珠尔))(Gangyur)、《丹珠尔))(Tangyur)

的编辑本身就说明这种合作是历来就有的。即使格鲁派的大师本身也有这方面的

著作,例如《土观宗派源流》虽然没有完全的做到不去批评其他的传承,平等对

待其他传承,根深蒂固的重此薄彼,从文中对其他教派的教法的评价中仍有反映,

但是还是鲜明地提出了宗派平等。甚至不但提出了各教派都是同一旨趣,而且也

提出反对赞自毁他的派别分歧。例如开头偈颂中:

“流经虽异而同归一海的江河,

解释虽异而同归一佛的旨趣,

在此藏土宏传的各种不同宗派,

外表虽异而本质为一者,

诸圣贤大德前敬礼”⑤

又。

“如是,在佛教的大教主

m参见丹曲.萨迦千朝的兴衰,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75.
o帕竹噶举,噶举派p11大支系之一,帕木竹巴・多吉杰波创立。
o绛巴坚赞(1302-1364),一般译为绛曲坚赞,推翻了萨迦王朝的元代帕竹噶举领袖,建立了帕竹政权.
元顺帝封他为大司徒.
曲参见王俊中.五世达赖喇嘛教政权利的崛起,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1.28.
曲土观・罗桑却吉尼玛著,土观宗派源流,刘立干译注.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2.

15
藏传佛教利美运动的精神及历史传承研究

和佛子菩萨圣众前,

以虔信的双手,

摔供赞颂的花朵,

今后凡有对各种不同教派,

不善于了解其差别,

对其他宗的人和法

由憎恨而引起谤毁,

对本总所以殊胜之理,

又全不能加以确定,

仅由愚信而陶醉其优越,

随此四道而为转移者甚多;

为了使他们能小心谨慎,

本书特别对梵藏和汉土,

所有宗教源流与立论,

简略地加以叙述

而蒋贡康楚仁波切的平等尊重各教派的态度也来自于自己的上师。在蒋贡康

楚仁波切离开雪谦寺去八邦寺(Palpung Monastery)l拘时候,他的上师翁楚仁波切

(ongtrul Rinpoche)告诫他,不要做个派别主义者。圆

三、利美运动的产生的社会及思想传统方面的原因

利美运动产生的时期是宗派纷争非常严重的时期,但是派别间教义区别并非

引起派别纷争的主要原因,事实上更多的还是政治原因。西藏地广人稀,交流本

身就不多。西藏本身保持着部落制度。部落之间又存在着两个容易造成斗争的习

惯。一是将抢劫作为一种显示勇气的荣耀。二是有仇必报作为一项传统道德。@所

以部落间的纷争也非常容易出现。这样与派系与相应各地政权结合,彼此之间的

岱同上.3_4页.
。Ringu Tulku,The Ri.me Philosophy ofJamgon Kongtrul the Great,USA:Shambhala P ublications二2007.18.
重参见陈庆英主编,藏族部落制度研究.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218.

16
第二章利美运动的精神内涵

交流也就有了更多的障碍,成见也容易在彼此中间形成和加深。

根据《佛教与古代社会》的记述:

“吐蕃王朝灭亡之后的300多年中,世俗贵族势力分散软弱,除了青藏边缘

区之外,西藏本土就再未产生过重要的世俗政权。与西藏社会世俗贵族势力

衰微的趋势相反,这一段恰恰是西藏佛教本土化和各教派迅速兴起并取得重

大发展的时期。两种趋势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社会上各佛教派别的影响力要大

于世俗贵族,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联系也常常以佛教派别间的渊源关系为纽

带。政治与宗教相联系,并且逐步依附于宗教的现象渐渐发展成为西藏社会

历史发展的特点之一。西藏地区的政治逐步形成了以佛教作为压倒性的意识

形态,以寺院作为政治核心,以家族势力作为社会依托的特殊政治形态。”①

也就是说派别歧见不是政治斗争的原因,但是却成为政治斗争中划分派别的

载体,同时也成为政治斗争的招牌。这样,政治斗争就导致派别之间的互相攻击。

同时派别之间有一些教义上的争论,互相之间的不能理解和恰当定位,也导致误

解。抛开政治上导致宗派分歧的原因,佛教的修行因为本身的复杂,加上人类执

着的心理习惯,以及从藏传佛教的修学特色上,如果没有经过足够的提醒,也有

一些地方容易导致信徒的不自觉地执着自己的派别,甚至执着自己的传承而具有

较强的排他性。这些本身是利美运动之所以显得“激进”的原因,因为它事实上

与人类的心理习惯和外部的环境有很大不同。也是为什么利美运动直到今天也显

得很难被接受。具体说来,有三点:

(一)对自己的执着

对自己的逻辑,自己的判断的信任,乃至执着,使得人类通常都是以自己

持有的观点看待事情,并做出判断。认为自己才是最正确的,并且非此即彼是

人类要求确定性的习惯,也就是在看起来矛盾的两者之中,一定要选择一个为

最。这是二元思维方式的一部分,即对确定性的不断追求。这就是佛教所说的

“我执"。根据佛教的四法印,“有漏皆苦’’也就是说,宗萨仁波切解释说,“一

切来源于自我的情绪都是痛苦的",我执是一切问题的根源。《顶果钦哲仁波切

最宝贵的心之精滴》中说:

。心划分主客的经验,

∞朱丽霞、周松编著.佛教与西藏古代社会.兰州;甘肃教育出版杜.2006.129.

17
藏传佛教利美运动的精神及历史传承研究

先是认同主体我

然后产生‘是我的’

并开始执取‘我的身’、‘我的心’、‘我的姓名’,

对于此三种概念执着越来越强烈,

我们越来越只关心自己的利益。”①

正是这种我执的延伸,导致了对自己宗派的执着。对佛教不同派别厚此薄彼,

本身是我执的一种发展,是贪嗔痴引发的偏好。蒋贡康楚仁波切描述了当时的佛

教界状况说:

。在当今的佛教界,因拥有高贵的种姓、位尊权重、财富显赫而傲慢者,对

于比自己低下的喇嘛(上师),即使他们有法之功德,也因考虑自己的架子、

他人的责怪,或因想到自己“是什么人”的我慢之故而不愿依止。对于学问和

显密经续稍有了解的,也以仅许的一知半解而自傲,认为自己是智者、大格西

(善知识)而令内心的我慢膨胀,对谁都不恭敬。

而大多数的人认为自己‘是这个寺庙的’,‘是继承这个法派的’仅贪着一面,

或不管自己的上师有没有功德而一味愚痴贪爱,盲目执取;或仅知汇聚信财追

求琐碎的求食糊口之法。除此之外,追求深广教法者实在极其稀少。”②

(二)传承差别

西藏的佛教特别注重传承,在西藏佛教的实践中,金刚乘佛教的修持方法非

常盛行。所有派别都是以显宗教理作为基础,密宗修持作为重点的。在密宗修持

中,灌顶是获得阅读密续以及修持的入门。按照第三世宗萨仁波切的解释:

。给予灌顶的人,必须从他自己的上师那里得到过同样的灌顶,而且他也必

须修过所灌的这个本尊或密续的法一这些条件是绝对必要的,因为了悟的相续

或灌顶证悟的相续,必须要出现在上师的身上,灌顶才能有效。

如果你想为某人倒一杯水,那么经水龙头到水管到水源,都必须有水才行;

要是水龙头坏了,或是水管接得不对,就算井里的水再多,你也无法从那个

水龙头取得一滴水。这种不中断的连接是给予和接受灌顶时非常重要的因

∞藏传佛教文化网.http://www.tbcn.net/2006/Readlqews.asp?lqewslD哟78,2008-06.
童贡珠・云登嘉措著。张纬明译,蒋扬钦哲旺波传。北京:宗教文化出皈社。2009.33.

13
第二章利美运动的精神内涵

素,但是现代许多上师并没有这种连接,很可能是因为从来没修过这个法、

没受过这个灌顶。”①

那么自然的,藏传佛教非常重视传承。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西藏的教法史的记

载,一个传承的人物总是主体,不厌其烦地记录下所有的名字。在同一个人物的

传记当中,记录接受法教和传承的篇幅也相当之多。传承清净的历史,也是每一

个讲解教法中必要的内容。所以每个教法都有自己的传承谱系。不同的传承之间

在修法的过程中交流不多。

尤其是在金刚乘的修行当中,上师和弟子之间的关系需要建立在绝对的信任基

础之上,其互相观察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圆。通常人们不愿意冒险找很多的上师。

加上弟子对上师要求绝对的言听计从,也很少有人能有勇气拥有很多的上师,接
受很多的传承。这样不同传承之间的关系就显得疏远开来。也极容易形成宗派主
义。再加上本身有些派别之间的教义不互相承认。格鲁派诞生之初又是不满于旧

有的修行体系中被人利用而容易产生的弊病。很多人急于与旧派划清界限。这些

都增长了派别之间的误解。

(---.)教义差别

在不同的派别之间存在着长期的不理解。例如旧译宁玛派(Nyingma)是莲

花生大士入藏之时留下来,在民间的瑜伽师中间口耳相传,经过了朗达玛灭佛事

件幸存下来的。但是曾有几个世纪不能得到其他派别的承认,甚至最早期版本的

《甘珠尔》中都没有收入宁玛派的经典,直到在后弘期初期”,其他藏传佛教派

别的高僧们认为宁玛派人自古师徒或父子相传的那些经典并非来自印度,而是他

们自造的,那些伏藏也是伪造的,在十二、十三世纪以前其他喇嘛教派别的所谓
有学问的人,都不承认宁玛派是西藏佛教的一支。⑨直到后来萨迦派法王从香区

获得莲花生大士的真正梵文手册而译出后,才获得其他派别的正式承认。④

还有觉囊派的他空见(Shentong)历来也受到各种批评,甚至直到今天仍然

被许多宗教实践者和学者认为不是佛教的观点。觉囊派的他空见的根据是无著菩

萨一系的理论。他们称普通的中观为“普通中观’’,他空见是“大中观"。@认为

m(不丹)宗萨钦哲仁波切,佛教的见地与修道,兰州:甘肃民族出版杜,2006.151.152.
o巴珠仁波切。普贤上师言教,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238.245.
o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7.43.
o廓诺・讯鲁们著.青史。郭和卿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69.
。许德存.觉囊派他空思想浅论。西藏研究,1993.(1).75-82.

19
藏传佛教利美运动的精神及历史传承研究

“界和无二智慧自证自明是胜义谛法,即无为法,这是由理认证,唯独实有”o,

在判教方面,将三转法轮⑦中的第三法轮所讲认定为究竟了义,这与自空

(Rangtong)中观派认为将第二法轮中所讲的般若为究竟有所不同。他空见是认
为“一切现象都有其常恒绝对的本体,只是人们的思维活动,把错误的认识加在

事物本体之上说自性空,这种空只能说是加在本体上的认识空,是他空,事物本

身是有自体的,不能空。”@这种观点被其他派别认为是与外道的“神我(Atma)”

相似。

第二节利美运动的精神内容

利美运动的思想的中心,在于其开放和专注。

开放性在汉传佛教中鲜有特别的提出。但是在藏传佛教中,还是受到了很大

的重视。尤其是立地成佛的大圆满等法中,强调自然、放松。本身就包含着极大

的开放性。开放也是放下的另一种表达,放下我执,分别,等等的结果就是开放

性。正如萨迦派著名的教法《远离四种执着》中说的那样:“若执着此生,即非

修行者;若执着轮回,即无出离心;执着己目的,即无菩提心;若执着生起,正

见已丧失。"最后放下所有的概念的执着,就变成最彻底的开放。也即佛教所说
的解脱。顶果钦哲仁波切描述这种境界和修证的过程说:

“轮涅诸显之根源,

是空明的心性,

遍布广大如同虚空。

当安住在虚空般的境界时,

宽坦放松于开放,

安住在极其的开放中,

与虚空境界融合,

毋多罗那他著,中观他空思想要论,藏传佛教研究。许德存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193.
曩关于佛的三转法轮,划分方法有不同,汉传佛教一般讲在鹿野苑第一次说法时,四谛法讲三遍。即示转、
劝转、证转,可参见佛教大辞典。但藏传佛教讲的三转法轮,是讲佛说法分为三个阶段。如‘土观・宗
派源流'说:释迦牟尼一代教言.总结为三转法轮。初期教法为四谛法轮,属小乘教:中期为中观:
末期为唯识.此二为大乘教.
童许德存。试论多布巴的‘了义山法海论'.藏传佛教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210.
第二章利美运动的精神内涵

自然的会越来越解放,

殊胜啊!”①

这种开放性,在对待派别歧见上,就表现为不被名字束缚,不被传承限制。

只要是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一律平等尊重。这就是利美运动的主旨。

专注,也与这种开放性一致,即不被不同的文化和历史所限制。时时刻刻牢

记佛法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获得证悟。在利美运动的观点看来,佛法就如同水,

而文化则如同杯子。派别之间的争斗就如同杯子颜色、形状的区分。这是一种散

乱,分散了注意力。人们一直在争论杯子,却忘记了里面是否有水。圆

具体说来,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如何对待自己他人的上师

关于应该如何对待自己和他人的上师,在金刚乘的修行之中,上师的地位已

经超过了一个指导者的含义,甚至本身就是道。将上师视为佛的修行本身是金刚

乘修行的重要内容。上师瑜伽是金刚乘修行的不共前行,同时也被许多大师作为

一生修行的重点,作为获得证悟的必要准备。但容易产生的问题是,这种修行本

身是以上师为基础打开净观之门,但是却也被一些人误用为对自己上师的执着。

产生只有自己的上师是佛,别人的上师都不如自己上师的执着。因而用一些过头

的赞颂来给予自己的上师,而对其他宗派的大德诋毁。将原本的功德转变为一种

自赞毁他的行为。蒋贡康楚仁波切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批评。在《至尊上师圣识一

切—蒋扬钦哲旺波贡嘎丹巴坚赞班藏传・稀有昙花园》@中说:

。有些人认为:。某某伏藏所授记的,或自己的某某上师和某人说的,只要

看见自宗的某人,或仅获得他的摩顶也能远离恶趣”,奉赠佛菩萨的继承人许

多过头的赞颂,而对其他宗派的一些虽现量拥有智慧、贤正、善良等功德的诸

人,却说。即使与他们结了缘也会去恶趣”。

对此,尊者说:“对于自己的上师,如果不仅是世间的贪著,还有以内心中

视师为佛的敬信来赞颂,这样虽然好,但对他宗善妙的法和人,可敬不生起信

∞顶果钦哲仁波切最宝贵的心之精滴,藏传佛教文化网。
http://www4bcn.neV2006/ReadNews.asp?NewslD=978,2008.
o参见(不丹)宗蒋扬钦哲t二波切.人间足剧场,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247.
曲澈文班原名为“至尊上师圣识一切—蒋扬钦哲旺波贡嘎丹巴坚赞班藏传・稀有县花园”张炜明的中文译
著改名为“蒋扬钦哲旺波传”.

21
藏传佛教利美运动的精神及历史传承研究

心,甚而做邪见的诽谤,就会造所谓‘合法’的业,过患比五无间罪更严重。”

这里引用了蒋扬钦哲旺波的话,说明利美运动认为对他宗善妙的法和人,邪见

诽谤,就会造“舍法”的罪业。

二、如何对待自他宗派

利美运动强调对佛陀的教法给予平等的尊重,如林古土库在《蒋贡康楚的利

美哲学》中所叙述的,利美意思是无派别偏见,而不是不承担义务,或者不遵循

任何传统。利美运动的追随者们也总是将某一派别的教法作为他们的主要修持。

①虽然这些大师们是要保存佛陀所有的传承,在这个过程中接受了各个传承的教

法,但是在修持和传法的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是保持原来的传承特点,毫不混

杂的。而在学习教义方面,利美运动提倡一定要精通自己所追随的传承,然后才

能提到了解其他传承的教法。如果不精通自己的传承,那么其他传承的教法更是

不能理解的。更是不能将各种教法混杂。蒋贡康楚仁波切转述蒋扬钦哲旺波的观

点说:

“但是,若将法语和宗派混杂;自宗的根本属性尚未抓着,就将他人的臆说

拿来作为依靠;见、修、行、果的一切经教,犹如‘莫妮玛’的绳子一般纷乱

错杂,经意道理不能通达……如此,是对自己的宗派不起信,纵想追随他
人之后,也不能跟上。倘若被智者们看见,只能成为嘲笑的对象。因此,最好

能自主掌握。”②。

另外,如果抱有着派别偏见去学习自己的教法,不仅仅不能够很好的继承佛法

也不能够真正理解自己所学的传承。蒋贡康楚仁波切说:

。正如一个国王凭着自己的喜好去统治国家,则不配做一个王国的保护者一

样,一个派另1主义者不配成为合格的佛法持有者,不仅如此,甚至也不配持有
自己的传承。”③

而对各个宗派的教法,蒋扬钦哲旺波和蒋贡康楚仁波切都是同样的尊重。二

者都有对各派上师进行祈请的祈请文。《虔心向伟大上师之无派别众祈请愿文》固

和《遥唤上师》。其中对各个派别的上师都进行了虔诚的祈请。

”Ringu TuIku,The Ri・tile Philosophy ofJamgon Kongtrul thc C,rcat,USA: Shambhala P ub|icafions.2007.2.
蕾贞珠・云登嘉措著,蒋扬钦哲旺波传,张炜明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117.

Ringu Tulku,The Ri-mc Philosophy of Jamgon Kongtrul the Great,USA: Shambhala P ublications.2007.3.

o‘虔心向伟大上师之无派别众祈请愿文'是宗萨蒋杨钦哲旺波的作品,‘遥呼上师)是蒋贡康楚仁波切所
著,尤其后者。在整个藏区都很流行.
第二章利美运动的精神内涵

三、对待外道的态度

至于如何对待外道,也是利美运动容易让人迷惑的重点问题。利美运动的大

师蒋扬钦哲仁波切和蒋贡康楚仁波切都曾经在苯教寺院学习过。甚至蒋扬钦哲旺

波被苯教尊为上师,蒋贡康楚仁波切也与苯教的关系非常密切。这样更容易导致

佛教各派的批评。因为苯教是西藏的原始宗教,在西藏吐蕃王朝建立早期一直以

其统治吐蕃。后来佛教传入与苯教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斗争。“兴佛”与“崇苯

抑佛”两股势力进行了几番大的较量。赤松德赞时期,先是活埋了玛尚・仲巴杰

①流放了达那恭路等崇苯大臣,后使苯教与佛教辩论,佛教的寂护(Santiraksita)

辩论胜利,但是巫术不如苯教,又迎请印度的莲花生大士入藏,降服苯教的神祗。

苯教徒再后来苯教篡改佛经改为苯教经典,赤松德赞下令严禁。直到朗达玛时期,

苯教上台,大肆灭佛甚至一度将大昭寺改为苯教屠宰场。再到后来的苯教不断学
‘。

习佛教的内容越来越与佛教相似,毕竟两个宗教是曾经水火不容的。⑦

佛教皈依戒中严格规定不能皈依外道。但是对于皈依外道的理解是被外道所

转。只是对于尚未精通内道之人热衷外道,是佛陀不允许的。但是为了了解外道

的见解,在精通内道见地之后是可以了解的。蒋扬钦哲旺波和蒋贡康楚仁波切是

精通五明的大班智达,二者与苯教的关系,不仅仅是了解,甚至是将苯教的方法

运用到解脱之道上来。这不是对所有佛教徒的要求,是如《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中“一切法皆是佛法’’@的体现,达到最高对佛法通达无碍的境界才能做到的。

第三世蒋扬钦哲仁波切这样叙述蒋贡康楚仁波切的功德说:

“愿我将出现的一切转向佛法’这是蒋贡康楚罗卓泰耶的一项伟大的特

质。在他自己或者蒋扬钦哲所著述的其他祈愿之中,这被非常大力的称颂。蒋

贡康楚仁波切没有任何的犹疑。他有特殊的方便毫不犹豫地做任何事,并且将

其作为修持的方便。无论出现什么,毫不犹豫,加强它,并将其运用于证悟之

道。”④

在蒋贡康楚仁波切为蒋扬钦哲旺波写的传记中,他也这样称赞蒋扬钦哲旺

波:

①玛尚・仲巴杰,赤松德赞的舅臣,赤松德赞年幼时把持政权.
o克珠群佩。西藏佛教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88-89.
o姚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大正藏8卷。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749.
∞H.E.Do ngsar Jamyang Khyenste Rinpoche。Crying to the Gums from Afjar,

.h....t..t..p.,..:../../..w......w.....w........s...i.—d.,..d...,h————a———r——t..h,———a...s...i..n....t..e....n...t..,..o....r..卫..../..c..,o,,,.m......m.....u....n.,——i——t—,v.———/——n————o——,,d————e,,./...3...5..—9—.Vancouver.Canada.2002.
藏传佛教利美运动的精神及历史传承研究

“总而言之,尊者对任何宗派皆不诋毁,修学无有偏私的净相,也不将宗派

相互混杂,甚至连苯教的教法,也直接或间接地融摄为解脱的道阶,加以修学

传授,即:尊者因有尽量利益一切教法的善妙发心,故连当地笨波教徒也把他

尊为上师,从而成为一切教法的共同吉祥。”①

有人以为利美运动讲求的平等是不分内外道,不对佛法进行抉择。但事实上

是将苯教的教法直接或者间接的融摄为解脱之道。

四、如何看待具体的宗派分歧

佛教历史上的宗派分歧不仅仅是在藏传佛教中存在,事实上从佛陀圆寂不久

就开始产生了。利美运动对待这些分歧,并不是通过强调他们的相似性而将所有

的派别混为一谈,完全不去抉择法与非法。而是尊重他们之间的彼此差别。并且

认为这些差别事实上对有不同需要的众生来说是必要的。但是这些派别只是不同

的方法,通向的却是同一个目标。即是证悟和解脱。每一种方法都有特殊的效用

和特长。藏传佛教的各个派别也都不相违背而只是修行的重点不同。关于这个观

点,第三世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在2007年3月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做一个经

典的比喻,说

“利美运动或者所谓‘不分派运动’,事实上是佛陀教法的精髓。它并不是

另外的一个教派,而是一种态度,这个态度是:如果你头痛,那你就吃头痛药,

如果别人牙痛,你不会坚持让他吃你的头痛药,他应该有牙痛药,而且你尊重

牙痛药真的对牙痛有帮助。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想推销自

己的东西。4 o

蒋贡康楚仁波切有一个被广泛学习的其祈请文《遥唤上师》,在这个祈请文中,

为了获得各方面的加持,祈请了各个派别的上师。包括对宁玛、噶当、萨迦、噶

举四大八小、香巴噶举、觉囊派的大师们、还有蒋扬钦哲旺波和蒋贡康楚仁波切

进行祈请。同时也是极为精要的对各派的专长做出总结,大概的内容按照第三世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讲解概述如下:

对隆钦巴(Longchcn Rabjampa)祈请的是获得大圆满的理解和精通四种瑜

函贡珠・云登嘉措著,蒋扬钦哲旺波传,张炜明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1惦.
季(不丹)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入问是剧场,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255.

24
第二章利美运动的精神内涵

伽。对阿底峡尊者祈请的是生起菩提心,这是智慧慈悲的精华。对噶举派祖师祈

请加持使经验和证悟圆满,萨迦巴专长是结合轮回与涅粲。香巴噶举有使用方便

的殊胜方法。唐东杰波(Thangtong Gyalpo)在控制风和心方面非常著名。帕丹

巴桑杰(Phadampa Sanggye)的特点是使所有的因缘汇集成为修行之道。玛吉拉

尊佛母(Machik Lapkyi Dronma)是“断”法的祖师,使恐惧成为修行的道路,

根除我执。多波是精通破瓦法(Phowa)的,或者说是使气入中脉,证得金刚身。

多罗那他(Taranatha)拥有的特长是证悟虹光身的特殊方法。①

对于那些特殊的分歧,蒋贡康楚仁波切说道:

。一些人对于一般宗派的破立,产生强烈的忿怒,特别是对‘自空’和‘他

空’等名相生起没有意义的片面贪执,相互诤讼,自赞毁他。但是,尊者在讲

述各个宗派时,法语不混杂,容易直接理解且意义调和。

尊者认为:一般来说,宗派所抉择(破译)的精华,是一切法的法性。《般

若经》中说:‘法性非所知,法性非能知。’不仅如此,藏地的一切推理者的顶

上宝…。鄂大译师(鄂・勒巴喜饶),也主张胜义不仅不是词语分别的对象,甚

至连耽着的对象也不是。

‘那么究竟的实相呢?凡夫观现世的心意,无论有多么深奥,都不恩那个抉

择(破译)。暂且从局部来观察吧,那么诸大智者,证士们建立的每一句法语,

也都有许多能成立的原因和理由。因此,凡是各自的宗风和传统,以及前辈祖

师们特殊的立宗之主张,他们的追随者不需要特别地袒护偏爱。”②

所以,在利美运动的大师们看来,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派别,根本的原因是

因为宗派所抉择的是一切法的法性,而法性远离能所的。不仅不是语言的对象,

甚至连耽着的对象也不是。大智者们的法语都是有成立的根据,依照各自的传统

立宗。不应该特别的袒护和偏爱。

而在具体的问题上,关于自空见和他空见的差别,蒋贡康楚仁波切论述了两

者的关系认为:对自空和他空见两者来说,包含在相对现象中的一切都是空性的。

在禅修中,所有这些造作的极端都可以停止。在这些方面他们没有什么不同。但

国H.EDo ngs盯Jamyang Khycnste Rinpoche.Crying to the Gums from Afar,


.http://www.siddhartha匹intent.org/communitv/node/359_.Vancouver.Canada.2002.
o贡珠・云登嘉措著.蒋扬钦哲旺波传,张炜明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杜,2009.116.
藏传佛教利美运动的精神及历史传承研究

是,在座下的关系上,为了清晰的区分教义体系,就他们自己的表达方式来说,

他空见说法性,或者自性,就在那里。而自空见说法性并不在那里。究竟的分析,

他空说无二的自生智慧是真实的建立了的,而自空说自生智没有真实的建立。这

就是他们的主要不同。所以他们的区别在于他们用以描述法性和自生智的语言。

他空见把法性、真性描述为究竟真实的,但是自空见担心如果这样描述会被人误

解为心灵或者神我。但是他空见认为将法性描述为不真实更容易被误解。他们的

争论在于如何才能最低限度的减少误解。蒋贡康楚仁波切认为自空见在消除概念

上更好,他空见利益在于描述真实的经验。回

关于旧译和新译诸派的争论,以及自续派和应成派的辩论,蒋贡康楚仁波切

也是持有着同样的观点,认为所有的问题都在于表达的不同。事实上那些看似持

有者相反观点的论争,根本上都是在解决如何使用语言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误

解。噶举派的大手印法(Mahamudra)与宁玛的大圆满法(Dzochen Teaching)是达成
一致的。在《三律仪论》中萨迦班智达对大手印法的批评,蒋贡康楚仁波切说,

这是因为这种批评在文本的语境之中是必要的,但是在《无我颂》中萨迦班智达

是接受大手印的观点的。而宗喀巴大师也是同意大圆满的观点的,这个见于宗喀

巴的《圣药问答甘露》,甚至班禅喇嘛(Panchen Lama)还写过一个论著,是《格鲁

.噶举大手印传承》。圆

∞参见Ringu Tuiku,The Ri-me Philosophy ofJ{magon Kongtrul the Great,USA:Shambhala


Publications.2007.10.

雷同上.10-12.
第三章利美运动的事业发展状况

第三章利美运动的事业发展状况

第一节第一代利美运动的大师生平及事业

利美运动的第一代发起者,是以蒋扬钦哲旺波和蒋贡康楚仁波切两位大师为

代表的。另外还有几位特别突出的代表人物,如秋究林巴(Chogyur Linpa),米

庞仁波切,蒋贡洛德旺波(Jamgong Loter Wangpo)等。根据雪谦冉江仁波切

(Shcchen Rabjam Rinpoche)①的说法,蒋扬钦哲旺波、蒋贡康楚罗卓泰耶、巴


珠仁波切、米庞上师是十九世纪不分派别运动主要倡导者。⑦第三世宗萨蒋扬钦

哲仁波切在顶果钦哲杨希仁波切(Dilgo Khyenste Yangsi Rinpoche)@的坐床大典

的演讲中说到:“伟大的蒋扬钦哲旺波是藏传佛教共与不共传承最重要的导师之

一,不是因为他的法座殊胜、位阶甚高,而是因为他证悟上的成就。他与姜贡康

楚、秋究林巴及姜贡罗迭旺波,一起推展了利美运动。"④由于利美运动的几位大

师,在西藏的历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们的传法活动也非常广大,弟子遍布

各个地区和各个阶层,所以利美运动的支持者中有着各派的领袖人物,他们都对

利美运动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甚至在苯教之中,有夏扎巴等也是蒋扬钦哲

旺波的弟子,精通各派教法,并参与五大藏中原始苯教历史方面的编辑。本文的

传记只能简要总结几位其中最主要者:蒋扬钦哲旺波、蒋贡康楚仁波切、秋究林

巴、巴珠仁波切、米庞仁波切的特殊事迹,及其与利美运动的主要关联。

一、蒋扬钦哲旺波

蒋扬钦哲旺波的传记有多种,自己有一个简短的传记,蒋贡康楚仁波切写的

传记是他的传记中最详细的。还有雪谦冉江仁波切,邬金督佳仁波七)7(Orgyen

Tobgyal Rinpoche),宗萨寺的洛热老师等书写的传记,以及《大宝伏藏》等序言

中的记录。根据这些记录,总结与利美运动相关的特殊部分,总结如下:

蒋扬钦哲旺波1820年出生于德格靠近宗萨寺的顶果家族,名为蒋噶旺贝蒋

∞雪谦冉江仁波切。此处指第七世雪谦冉江仁波切,是顶果钦哲仁波切的孙子和心灵上的继承入.
o顶果钦哲法王著,成佛之道。杨书婷译,台湾:雪谦文化出版社2009.11.
白项果钦哲扬希仁波切.1993年生于尼泊尔,被认定为顶果钦哲仁波切的转世.
o第三世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著,智慧与慈悲.柔和音声(3),刘婉俐译.
h娃2;型整型出§i叠垫虹垒d垃i珏玉!:Bl:Q£型£bi珏曼:碰‘l曼ntl£!Qi£曼;nl班-1998・12.1.
藏传佛教利美运动的精神及历史传承研究

千,①十二岁被认定为塔孜堪布南卡其美的转世成为活佛。后来由德格土司任命

为德格宗萨寺的第一任住持。1840年24岁时,后藏的第七世班禅额尔德尼丹巴

尼玛赞叹蒋扬钦哲旺波,见面时为他挂上内库哈达,赠与5两黄金,赞颂他为“塔

孜大班智达"。从此鄂尔寺地区的人都称他为“塔孜大班智达”、“德格班智达"。

蒋扬钦哲旺波精通五明,依止萨迦、宁玛、噶举、格鲁大师学习各派教法。

用了十三年两次徒步朝见了从卫藏到洛扎、门隅的大道场,走遍后藏和康区的大

道场和各处偏远的地区,甚至到达不丹的贲塘学习八大修传的教法。②仅由侍者

慈诚嘉措陪伴,师徒二人浪迹各地,有一段时间清贫得连鞋子都没有,只好赤足

行走。根据蒋贡康楚仁波切的传记记载说蒋扬钦哲旺波一生依止了二百多位上

师,他的根本上师是塔孜金刚持兄弟。其他传记中有说成是一百五十多位。尤其

是学习很多濒临失传的教法,将所听到的法类都记录成七百大册(函)。西藏版

本的大藏经一共才有四百册。所以七百大册是非常多的,而且蒋扬钦哲旺波对这

七百册的教法都非常熟悉。这几乎是常人无法想象的造诣。

对所听闻的一切教法,各教派讲述的差别,见地和修行方法建立的界限,生

圆次第等各自的深要,仪轨和窍诀的细微修持的内容,都能按照各自的惯例毫不

混杂的清楚了解,并且实践和传与弟子。这也是他作为利美运动发起者的重要传

法特征。他平等地尊重各派教法,学习并延续各个教法的传承。在各派都有着重

要的地位,例如萨迦派“朗吉",噶举派那若六法的传承,以及格鲁派的“朗日”,

更别提宁玛派了。

蒋扬钦哲旺波本人是一位大伏藏师(Terton),一生发掘了无数伏藏(Terma)。

西藏佛教在莲花生大士时期开始有伏藏法,出现了上百位主要与千位次要的伏藏

师,而所有伏藏师的“大印”,被认为是蒋扬钦哲旺波。在蒋贡康楚仁波切的请

求下写下了宁玛巴一百多位伏藏师的传记。在净观中对这个世界的所有伏藏。是

西藏历史上唯一一个全部领受并教导“七种授命"的上师。@

四十岁左右开始一直在德格宗萨寺闭关著作和传法直到圆寂。<蒋扬钦哲旺

辔邬金督佳仁波切,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行传,柔和音声第9期。
hap://www.siddharthasintent.org/chinese./gcntlevoice.hun。2001-i0.

o洛热老师,三位利美运动大师的传记略说,柔和音声第27期,
http"J/www.siddharthasintent.org/chinese/gentlevoice.hun-200 8-11.

・七种授命.即七大佛语教诫.七大应机。包括教传,地伏藏。密意伏藏,再伏藏,随念传承,净相传承.
耳传承.参见:雪谦冉江仁波切,藏传佛教宁玛巴传承。顶果钦哲法王著.成佛之道,杨书婷译。台湾:
雪谦文化出版社2009.11.
第三章利美运动的事业发展状况

波全集》木刻板共有二十五册,存放在德格宗萨寺。在他的指导和鼓励下,与蒋

贡康楚仁波切等共同完成“五大藏”的编辑。

他的弟子遍布各派和各个阶层,在藏传佛教中获得极大的声誉,第十五世大

宝法王噶玛巴、第十一世八邦司徒(Palpung Situ)及藏地大部分活佛都由他来认

证。宁玛派、萨迦派都将他作为重要的传承上师。各派中弟子的代表蒋贡康楚仁

波切说:

。吉祥萨迦巴・赤钦・扎西仁亲、至尊母・达真旺姆、丹增旺姆、嘎荣却增

等吉祥萨迦派的头面大人物,鄂尔埃旺寺的大部分堪布、夏仲,夏鲁确珠活佛、

那烂扎寺的色沃仁波切、雅隆・温仁波切、萨迦・嘎登长老、鄂尔长老・阿旺

勒珠、达仲且亲教师・贡嘎绛贝、德格土司的国师班丹赤烈和格登嘉措叔侄、

夏喇嘛・自在主・贡嘎班丹等,萨迦、鄂尔、擦尔等方面的主持教法的大师们。

还有吉祥大噶玛巴上下二世、司徒活佛上下二世、达隆玛仁波切、类乌齐的

杰仲和夏仲、洛门汗、帕却等,达荣仁波切、温珠活佛兄弟、智者王喇嘛噶玛

额登、以及我等的噶举派的大部分主持教法者;觉绕・全知、桑登・多吉帕姆

等珀东派、加桑呢玛却佩等觉囊派的许多主持教法者。贡却丹巴饶杰、拉真・顿

珠坚赞,扎什伦布寺、色拉寺和哲蚌寺的许多智者,察亚・大洛门汗法王、理

塘堪仁波切・智者绛贝彭措、霍尔・康萨加瓦等格鲁派,多吉扎、敏珠林、巴

日、加桑等寺的许多喇嘛僧众,噶陀、白玉、协庆、竹庆的各种喇嘛和喇钦,

德钦曲久林巴父子等旧译宁玛派方面为代表的、无有宗派偏私的亲教弟子。”

1892年圆寂,转世有五位:宗萨寺的蒋扬钦哲确吉罗卓(Jamyang Khyste

Chogyi Lodro)、八邦钦哲(Palpung Khyenste)、卓千钦哲(Dzogchen Khyenste)、萨

迦贡玛(Sakya Trizin)、顶果钦哲仁波切五位。其中两位,萨迦贡玛和顶果钦哲

仁波切分别是萨迦派和宁玛派的最高法主。

二、蒋贡康楚仁波切

蒋贡康楚仁波切,名为蒋贡康楚・罗卓泰耶(Jamgon Kongtrul Lodr6 Thaye)

或蒋贡康楚・云登・嘉措(Jamgon Kongtml Y6nten Gyatso),1813年生于德格冉

架的一个中产阶级琼波家族。早期经历人生波折,后称为德格土司秘书,由于口
藏传佛教利美运动的精神及历史传承研究

才出众被送去雪谦寺(Shechen Monastery)①深造。再后来到德格八邦寺,大司徒仁

波切将他视为唯一的心子。并认定为前世一位侍者“贡珠",所以以后被称为“贡

珠活佛"。一生依止了四十多位上师,虽然主要是宁玛和噶举的教法,但他几乎

得到了藏传佛教所有的灌顶和法教,对佛教的四大教派以及苯波都很精通,是一

位十明通达的大班智达和重要的伏藏师。1863年西藏的娘荣(Nyag-rong)军队占

领德格,因娘荣军队的首领重病接受蒋贡康楚仁波切的治疗,仁波切得以保护德

格的八邦寺等寺院不受破坏。后来藏军和德格军队一致请蒋贡康楚仁波切进行调

停。

他本身出身在苯教聚集的区域,但是深信佛教,跟随的上师翁楚仁波切曾经

嘱咐他,不要做一个派别主义者。后来在得到蒋扬钦哲旺波的灌顶过程中彻底的

消除了派别歧见。与蒋扬钦哲仁波切互为师徒,并在获得伏藏,编撰法集等方面

结合很紧密。在蒋扬钦哲旺波的指导和鼓励之下,他编撰了享誉藏学界的“五部

大藏”(下文将有详述),合起来有一百大册。虽然其中也有蒋扬钦哲旺波的编写,

加上蒋贡洛德旺波等人的工作,但是主要是由蒋贡康楚仁波切完成的。

他的弟子非常多,主要有十四、十五世大宝法王,第十、十一世泰锡度仁波

切(Tai Situ Rinpoche)、巴滇竹巴蒋衮仁波切(Drukpa Jamgon Rinpoche),还有达

隆噶举(Taklung Gagyu)转世的上师们。还有萨迦巴、哦巴(Ngor)、宁玛雪谦寺、

卓千寺(Dzochen Monastery)、噶陀寺(Kathok Monastery),特别是卫藏、康区的国

王、大臣和格西等大部分都接受过他的灌顶和口传。

1899年圆寂。享年87岁。

三、秋究林巴

秋究林巴是宁玛派一位著名的大伏藏师,取出了无数伏藏。也被认为是莲师

所有伏藏师之王。根据邬金督佳仁波切的记述②,以及《蒋扬钦哲旺波传》和蒋

贡康楚仁波切自传等记述,总结如下:

秋究林巴,又称秋林仁波切(Chokling Rinpoche),名为诺布天津(Norbu

Tendzin)生于南欠的卡苏家族,从小获得取出伏藏的黄卷,25岁找到蒋贡康楚

仁波切,并由蒋贡康楚仁波切推荐给蒋扬钦哲仁波切的请求认证。蒋贡康楚仁波

。雪谦寺,也常被译为协庆寺.
圆Or gyen Tobgyal Rinpoehc.translated by Tulku Jigmcy Khyenste and Erik Pema Kunsang,11圮Life and
Teachings of Chokgyur Lingpa[M],Nepal'Rangjung Yeshc Publications,1 988.
第三章利美运动的事业发展状况

切说他完全不懂文字,连封信都不会自己写。后来被蒋扬钦哲认证为卡苏伏藏师。

从两位仁波切处接受灌顶传承。蒋扬钦哲仁波切从秋究林巴获得了所有岩藏的灌

顶,蒋贡康楚仁波切也从秋究林巴获得灌顶。27岁时受到蒋扬钦哲旺波的杨塔

黑汝嘎灌项(Yangdag Heruka),从此能从无碍唱出道歌。后来参与“五部大藏”
的编辑。

一生取出无数的岩藏,遍布在德格宗萨寺、南欠、左干寺、拉萨、桑耶寺以

及诸多圣地,例如仅在南欠就取得63处岩藏,令蒋扬钦哲旺波和将贡康楚仁波

切都非常吃惊。这些岩藏中包括各种法要如大圆满教法《昆桑突提》(Kunzang

Thug Tik)以及《佐饮得桑(大圆满三法)》(Dzochen Destum)等还有大量圣物,

现今保存于德格、锡金、尼泊尔等地的寺院活佛手中。在八邦寺,他根据净观创

作了很多新的金刚舞。目前在锡金的隆德寺还保存这些金刚舞的传承。

秋究林巴一生与蒋扬钦哲旺波和蒋贡康楚仁波切共同取出的伏藏很多,蒋贡

康楚仁波切曾患麻风病,也是秋究林巴建议下治疗痊愈的。此外他的弟子著名的

还有噶举派的第十四世大宝法王噶玛巴、竹千仁波切(Drugchen Rinpoche)、巴沃

仁波切(Pawo Rinpoche)等,宁玛巴有敏林崔钦法q:_(Miling Trizin)及僧众、巴珠仁。

波切、敏珠林寺(Mindrolling Monastery)以及雪谦寺的僧众等。

四、第十四世巴珠仁波切

第十四世巴珠仁波切又称华智仁波切、邬金晋美秋吉旺波,1808年生于札

秋,地处雪谦和卓千北部的康藏游牧区,出生即被认定为活佛,后来去了前世的

驻地华格拉章,20岁时关闭了华格拉章,从此流浪各处。他的根本上师是晋美

嘉威纽固(Jigme Gyalwai nyugu)和第一世多钦哲仁波切(Do Khyenste Yeshe

Dorje)。,因其是宁玛派最卓越的传承上师之一,但是一生都过着身无长物的最简

朴的生活,以一个隐士的形象流浪各处,随缘传授佛法。也因而民间流传许多巴

珠仁波切的感人事迹。

巴珠仁波切的弟子遍布各宗派,著名的有宁玛派的伏藏师列绕朗巴、米庞仁

波切、第三世多竹千仁波切(Dodrupchen Rinpoche)、阿宗・竹I田,(Adzom Drukpa)、

掘藏师索甲仁波切(Terton Sogyal)、第五世卓千仁波切(Dzogchen Rinpoche)第

二世噶陀・锡度仁波切(Katok Situ Rinpoche)、堪布昆桑・白登(Khenpo Kunzang

Pelden)、堪布雍噶(Khenpo Yonga)以及堪布贤嘎(Khenpo Shenga)、噶举派的华沃


藏传佛教利美运动的精神及历史传承研究

仁波切等。在他的影响下,《入菩萨行》在西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他的著作论

典本有很多,但现存仅有六函,分别关于大圆满、续部、经部、教言、诗歌和剧

本。他最著名的著作有《普贤上师言教——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文》,《入

行论》和《功德藏》的科判、《赞颂集》等都被广为学习、 《莲苑歌舞》、《仙

人漫谈》等戏剧也在民间广为流传。1889年圆寂。

五、米庞仁波切

也叫麦彭仁波切,全名米庞蒋扬嘉措(Mipham Jamyang Gyasto),1846年,

1912生于甘孜石渠县内的一个富有的家庭,但是抛弃了世间的享受,跟随蒋扬

钦哲旺波、蒋贡康楚仁波切、巴珠仁波切以及其他的无派别的大师学习佛教。弟

子遍布各派,同时他是一位出色的艺术家,著作很多诗歌戏剧等。著作共计二十

六函,留下了数千种教法。

第二节利美运动第二代推动者的生平和事业

一、蒋扬钦哲却吉罗卓(Jamyang Khyenste Chogyi Lodro)

蒋扬钦哲却吉罗卓,1893年出生在桑玛,是利美运动的第二代推动者和钦

哲传承的持有者,被认定为是蒋扬钦哲旺波事业的化身。他一生不分教派地依止

了八十多位上师,修持了一百三十七尊本尊法教。

他的弟子有萨迦赤千仁波切、萨迦达千仁波切,哦巴的堪千、夏仲,那念达

的士摩仁波切、究给赤千仁波切(Chogye Trichen Rinpoche)等,萨迦派的上师,

还有敏珠林寺的敏林堪千(Miling Kenchen)和堪仲、第六世卓千仁波切和第六世

冉江仁波切(Rabjam Rinpoche)、顶果钦哲仁波切、噶陀锡度仁波切等。白雅仁波

切(Pewa Rtnpoche)、堪布阿贝仁波切(Kenpo Appey Rinpoehe)等。

事业方面他刻印了木刻板的《蒋扬钦哲旺波全集》,建立了康杰佛学院,培

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诸如现今萨迦派最有学问的大师堪布阿贝仁波切等上述弟子

中之主要者,都是藏传佛教名闻遐迩的活佛。蒋扬钦哲确吉罗卓1953年去印度

朝圣,1959年圆寂于锡金。

32
第三章利美运动的事业发展状况

二、顶果钦哲仁波切

顶果钦哲仁波切是二十世纪藏传佛教最杰出的精神导师,当今世界藏传佛教

的杰出大师都或多或少地拥有顶果钦哲仁波切的传承。他的侍者法国僧侣马

修・理查(Matthiew Ricard)出版了一本详细的传记。顶果钦哲仁波切于1910

年生于东藏的丹柯河谷。一生闭关22年,跟随50多位上师。在不丹、西藏、印

度及尼泊尔见了许多佛塔和寺院。他并没有在宗教阶层拥有高位,但是却因为其

至高的成就,赢得了世界的赞誉。他花了多年时间保存和印行西藏传统文献。一

共三百函。1975年首度造访西方,此后又到访多次,包括三次去北美,在许多

国家传法。培养了无数藏传佛教的享誉世界的杰出大师。包括邱阳・创巴仁波切,

第三世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第七世雪谦冉江仁波切等。1991年圆寂。

三、第十一世邱阳・创巴仁波切(Chiigyam Trungpa)

第十一世邱阳・创巴仁波切1940年出生于西康的一个穷苦家庭,后来被认

定为是修曼寺(Surmang)第十世创巴仁波切的转世入主修曼寺。将佛法传入西

方的先驱,具有着惊人的才能。将佛法引入西方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但是引

入、培养和激励,使佛法在西方成熟,但是他仅仅用了二十年就完成了。第三世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评价他的功绩说:“仁波切不仅成功地了解西方的文化和思

维,也因此能诠释佛法的智慧,创出了从术语到象征符号和规范戒律的这一切。

他在这所有的创新和沟通方面都极为有效,从最微小的术语到整个新文化和王

国,而同时从未削弱佛法的基本观点。"

创巴仁波切是顶果钦哲仁波切、蒋贡康楚仁波切的弟子,还有堪布岗夏

(Kenpo Gangshar)等,他的传法方式极具颠覆性,一生非常传奇。许多举动震惊

英美佛学界。其演讲吸引了艾伦・金斯堡等一批西方艺术家,也成为西方第一批

被藏传佛教强烈吸引的先驱。如今藏传佛教风靡欧美,创巴仁波切是功不可没的。

他1963到1967年之间曾在牛津大学深造,虽然不是英语,但是他的词汇量比母

语是英语的人还要多得惊人,其著作非常丰富,他的诗歌中蕴含着的大无畏精神,

和深刻的佛理,启发了无数追随者。

他主持的宗教组织,主要分两个部分,一个为金刚法界(Vajradhatu)管理遍

布全球的一百多个城市的禅修中心,另一个是那烂陀基金会(Nalantha

33
藏传佛教利美运动的精神及历史传承研究

Foundation)。在他圆寂的前一年(1986年),他还创立了美国佛教会议(The

American Buddhist Congress),是一个团结美国三四百万佛教徒的佛教组织。

在美国建立了无数的禅修中心,到现在全球的香巴拉中心有大大小小两百多

个。而创巴仁波切是开创了香巴拉传承(Shambhala)的第一代法王。圆寂后,

香巴拉的组织交由他的上师项果钦哲仁波切管理,现今由创巴仁波切的儿子米庞

仁波切继承下来。

第三节利美运动当代主要推动者的事业现状

一、第三世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第三世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是当今利美运动的最主要代表,享誉全世界的精

神导师。1961年生于不丹,被誉为当今世界最有创意的佛教大师。

第三世宗萨仁波切的传法能够非常到位地指出佛教修行人的问题、深入浅

出,将古老的佛法完全与现代生活完美地结合。他传法的范围遍布全球,尤其是

经常在印度、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台湾、香港、法国、德国、巴西、莫斯

科、波兰等地传法。

第三世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祖父为宁玛派的敦珠法王(Dudjom

Rinpoche),父亲为不丹的听列仁波切(Thinley Norbu Rinpoche)。目前已经跟随

了五十多位上师,最主要的上师有堪布阿贝仁波切、顶果钦哲仁波切、萨迦崔津

法王、十六世大宝法王噶玛巴等。他从年幼时即跟随堪布阿贝仁波切学习佛教哲

学,毕业于萨迦佛学院。后来去伦敦学习电影,用这种方式传达佛教讯息和对世

界的理解。他与意大利著名导演贝尔托鲁奇合作拍摄了《小活佛))(Little Buddha),

后来单独拍摄了不丹第一部电影《高山上的世界杯》(The Cup)、《旅行家与魔术

师》(Travellers and Magician)。被评价为“亚洲最会讲故事的导演”。

目前以中文出版的书籍有<正见一佛陀的证悟》、《佛教的见地与修道》、<人
间是剧场》、<朝圣》等在精英团体中影响尤大。

在保存佛教传承上,他的事业非常广大,

1, 他指导的国际悉达多本愿佛学会(Siddhartha’s Intent)是专门管理蒋扬

钦哲仁波切管理的全球的佛教中心,

2, 钦哲基金会(Khyentse Foundation)专门负责支持传法活动等,在世界一
第三章利美运动的事业发展状况

流的大学建立藏传佛教的研究中心和提供奖学金,例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出

版、以及建立儿童佛教学校等事业。

3, 莲心基金会(Lotus Outreach),负责保护发展中国家的妇女儿童的安全、

教育和医疗。

4, 同时管理印度的鹿野学院(Deerpark Institute),德格宗萨寺,印度不丹的

宗萨佛学院。

6,建立了全球最大的藏传佛教网络数据库—TBRC,是全球藏学研究的重

要凭借。

7,联合了五十多位世界顶尖级的翻译家,组织了“佛语传译计划”会议,

并启动改计划,预计在一百年之内将藏传佛教的主要典籍翻译为西方语言。

二、顶果钦哲扬希仁波切和雪谦冉江仁波切(Shechen Rabjam Rinpoehe)

顶果钦哲扬希仁波切生于1991年,为第二世顶果钦哲仁波切,目前继承上

一世顶果钦哲法王的事业。第七世雪谦冉江仁波切是第一世顶果钦哲仁波切的孙

子,继承了顶果钦哲仁波切的所有教法,目前承担着教育顶果钦哲扬希仁波切的

重任,并继续着上一世顶果钦哲仁波切的事业。他还成立了莲花翻译小组翻译大

量藏语著作成为中文,成员有赖声川,郑振煌等。

三、萨姜米庞仁波切

第三世萨姜米庞仁波切生于1962年,是十一世邱阳・创巴仁波切的子嗣,

坚持着利美运动的精神,持有者宁玛、噶举、香巴拉的传承,继承了所有创巴仁

波切的事业,并管理全球170多个香巴拉的禅修中心。他不仅是一位禅修大师,

还是一位出色的诗人和艺术家。他目前出版的两本著作《心的导引》和《统御你

的世界》震惊了东西方,《心的导引》荣登美国畅销书排行榜。他本人还被《行

星》(Planet)杂志评价为全球三十位最高瞻远瞩的人之一。①

香巴拉组织目前的活动,主要是将禅修引入当代人的生活实践,也包括建设

佛教学校,如那烂陀学院(Nalanda Institute),另外还从事翻译,如那烂陀翻译协

会(Nalanda Translation Committee)圆通过翻译和出版支持香巴拉事业,又有国

①参见萨姜米庞仁波切.心的导引:宁静安住的禅修之道,周和君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1
o那烂陀翻译协会是由创巴仁波切建立的.

35
藏传佛教利美运动的精神及历史传承研究

际翻译协会(International Translation Committee)等,将那烂陀教法翻译为英语

以外的其他语言。

四、蒋贡康楚仁波切

第二、三世蒋贡康楚仁波切的认证和教育都是由噶玛噶举黑帽系大宝法王噶

玛巴(Karmapa)来承担的,主要跟随噶举派的传承,在大多数人眼中是以噶玛

噶举的四大法子之一出现的。第二世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儿子,也是心子,

他延续了《五部大藏》的传承,并培养了许多藏传佛教最杰出的大师们,例如第

十六世大宝法王噶玛巴。现今的第四世蒋贡康楚仁波切,生于1995年,现今为

第十七大宝法王的法子,幼年已经表现出诸多非凡的特质。
第四章利美运动的意义及评价

第四章利美运动的意义及评价

第一节利美运动对佛教的贡献

利美运动提倡尊重佛教所有派别的教法,也是一种法门无量誓愿学的态度,

保护佛教所有的传承延续。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对佛教的延续起到了三个方面的

重大影响:

第一,培养了一大批卓越的佛学家和艺术家。蒋扬钦哲旺波、蒋贡康楚仁波

切都在藏传佛教方面获得了难以企及的造诣。第一世米庞仁波切是一个出色的艺

术家,创作了许多的诗歌和戏剧,对西藏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顶果钦哲仁波切

更是被称作“所有上师的上师”,继承并发扬了四大派别的教法,是整个藏传佛

教界的领军人物。创巴仁波切是二十世纪最具颠覆性的佛教大师,第一批将藏传

佛教带到西方的关键人物,在欧美建立了大批的禅修中心,开创了香巴拉勇士传

承系统。

第二,利美运动保存了大量的佛教文献。首先是每位大师都留下了大量极具

启发性的优秀著作,此外是“五部大藏”编撰。其内容是:

l,《所知藏》,也即《显密诸宗及藏族文化总释》,土登尼玛仁波切已将其目

录翻译成中文,其中包括大小五明,和宗教的历史。

2,《广大教言藏》有十本,包含有四本《噶举密咒藏》,收集了噶举派主要

修持的坛城。

3,《大宝伏藏》,搜集了百位伏藏师的伏藏,大概有八百多种法类。一共有

七十多本。

4,《教诫藏》,是蒋扬钦哲旺波所集结的八大修道车乘的法教。

5,《不共秘密藏》,有一本多,是蒋贡康楚仁波切本人的法教。

因为《不共秘密藏》绝大部分都收集在了《广大教言藏》里,没有收集进去

的仅有一两种法。所以五部大藏也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所知藏》、《广大教言

藏》、《噶举密咒藏》、《大宝伏藏》、《教诫藏》。也就是说《广大教言藏》里面,

分出了《噶举密咒藏》、《不共秘密藏》,将两种的任一种单列出来称为五部大藏。

蒋扬钦哲确吉罗卓、顶果钦哲仁波切、第三世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都继续保存

37
藏传佛教利美运动的精神及历史传承研究

了西藏的佛教文献,并印行流通。

现今雪谦冉江仁波切的莲师翻译小组,翻译了大批藏文文献到汉语世界。第

三世米庞仁波切继续香巴拉传承,第三世宗萨仁波切组织的佛语传译计划,正在

开展大规模的佛典翻译为西方语言,建立了目前世界上最权威的藏学资料库

TBRC。在保存佛教传承方面,利美运动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第三,是使没有派别分歧的态度,从藏传佛教界逐渐流传开来,称为当今藏

传佛教界的共识,并逐渐影响全球佛教。这一种态度的开展,对于佛教的延续具

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价值。

第二节利美运动的精神对世界和平的意义

利美运动虽然最初是发生在藏传佛教,针对的主要是藏传佛教的派别歧见。

其本身的精神实质却是平等的尊重所有的教法,不混杂的保持所有的传承。这不

仅仅包括藏传佛教的四个派别,也包括了三乘佛教所有的派别。没有地域、人种、

国家的限制。在现如今,虽然根深蒂固的派别歧见并没有完全被根除,但是作为

一种基本的态度已经成为了各派领军人物的共同态度。互相传法的现象在各个派

别中已经不再罕见。并且在这种态度影响下,利美运动的大师们也促进着宗教之

间的交流,在增进宗教间的和平和理解上颇有进展。

作为一种态度,利美运动的精神体现了佛教极大的开放性,和广阔无畏的胸

襟。这种容纳不同观点的态度,运用到国家和宗教之间,对于当今时代也具有特

别重要的和平意义。德格是一个藏族、汉族、白族、回族等多民族文化汇集的地

区,以多种文化和谐共处而著称。在这个地区,儒家、甚至基督教各种文化都在

这个地区有所体现,其中的和谐就是以互相尊重的态度为基础的。

第三世宗萨仁波切在《正见一佛陀的证悟》中甚至说“一个充满了自称是佛教
徒的世界,不见得是一个更好的世界。刀④也就是说,定义并没有那么重要,人们

用各种名目划分群体不同,执着自己诋毁他人。这种现象,即使将人类都冠以佛

教徒的名义也是一样。同时也说明了利美运动对于外道也是同样尊重的。甚至对

于外道来说,人们的需要不同,选择其他的宗教也完全是人类的自由。拥有不同

的宗教种类本身对于人类也是其好处的。这种态度如果能够达成普遍的共识,对

国宗萨仁波切著,正见—佛陀的证悟.姚仁喜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6.25.

38
第四章利美运动的意义及评价

于世界和平显然是有着深入的推动作用。

39
藏传佛教利美运动的精神及历史传承研究

参考文献

【1】巴珠仁波切,普贤上师言教【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

【2】项果钦哲法王,成佛之道【M】,杨书婷译,台湾:雪谦文化出版社2009

【3】贡珠・云登嘉措,蒋扬钦哲旺波传【M】,张炜明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9.

【4】土观・罗桑却吉尼玛,土观宗派源流【M】,刘立千译注,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0.

【5】许德存,试论多布巴的《了义山法海论》,藏传佛教研究【M】,北京:宗教
文化出版社,2008.

[6】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7.

【7】廓诺・讯鲁伯,青史【M】,郭和卿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

【8】王俊中,五世达赖喇嘛教政权利的崛起【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1.

【9】萨姜米庞仁波切(印),心的导引【M】,周和君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

【10】朱丽霞、周松编著,佛教与西藏古代社会【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6.

【1l】(不丹)宗萨钦哲仁波切,佛教的见地与修道【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
2006.

【12】(不丹)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人间是剧场【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13】(不丹)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正见——佛陀的证悟【M】,姚仁喜译,北京: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6.

【14】丹曲,萨迦王朝的兴衰,【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15】(意)杜齐,西藏中世纪史【M】,李有义,邓锐龄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院民族研究所,1980.

【16】姚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大正藏【Z】8卷,台北:财团法人
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

【17】许德存,觉囊派他空思想浅论[Jl,西藏研究,1993,(1).

【18】多罗那他著,中观他空思想要论[Jl,藏传佛教研究【M】,许德存译,北

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

【19]西北民族学院藏文教研组,藏汉词典【Z】,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

40
参考文献

【20】任继愈,佛教大辞典[zl,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21】洛热老师,三位利美大师的传记略说,柔和声第27期

【J/OL]http://www.siddharthasintent.org/chinese/gemlevoice.htm,2008—1 1.

【22】邬金督佳仁波切,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行传,柔和声第9期【J/oL】,

http://www.siddharthasintent.org/chinese/gentlevoice.htm,2001・1 0.

【23】(不丹)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仁波切谈对鹿野学院的愿景,钦哲基金会电
子会讯第7期【J/oL】,

http://www.khyentsefoundation.org/chinese/communication/e-News/KFNews07。pdf,

2006.08。

【24】(不丹)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智慧与慈悲,刘婉俐译,柔和音声第3期

【J幻L】,http://www.siddharthasintent.org/chinese/gentlevoice.htm,1998-12.

【25】Ringu Tulku,The Ri・me Philosophy of Jamgon Kongtrul the Great[M],USA-

Shambhala Publications.2007.

【26】Orgyen Tobgyal Rinpoche,translated by Tulku Jigmey Khyenste and Erik Pema

Kunsang,The Life and Teachings of Chokgyur Lingpa[M],Nepal:Rangiung Yeshe

Publications,1 988.

【27】H.E.Dzongsar Jamyang Khyenste Rinpoche,Crying to the Gurus from Afar[Z1,

http://www.siddharthasintent.org/community/node/359.Vancouver.Canada.2002.

41
藏传佛教利美运动的精神及历史传承研究

后记

根据佛教的观点,~切显现都依赖于因缘。如果我的论文对人类还有稍许价

值,那一切都应归功于我的师友们,是他们造就了这一切。

首先是我的上师——卓越的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和所有上师们,我所有精神
方面的进展和快乐都来源于他们。其次是我的父母,承担着各种压力,多年来在

物质和精神上无私地奉献。

能进入厦门大学,首先要感谢符苹老师,是她帮助我完成所有进入厦大的手

续,使我厦大的生活得以开始。这三年来,最辛苦的是我的导师林观潮老师,在

我成长的各方面给予了帮助。同时也要感谢哲学系詹石窗老师、刘泽亮老师、盖

建民老师、傅小凡老师、吴洲老师、高致华老师、黄永锋老师、陈强老师等对我

的栽培。

写这篇论文的时候,我去了西藏民族学院搜集资料。辛雷乾老师给了我热情

的接待和无微不至的照顾,许德存老师也在那时给了我很多指导。《蒋扬钦哲旺

波传》的译者张炜明老师,一直不厌其烦地为我解答疑难。另外还有我的朋友北

京的李洋,送我最重要的一本英文文献{Ri-me Philosophy of Jamgong Kontrul

The Great}并嘱咐我一定要写好。我想我做的不令人满意。但是如果论文还有

一点点意义,这都要归功于他们和所有帮助了我的朋友,也包括一直陪在我身边

看《吸血鬼日记》的林晶。

在此致上我诚挚的谢意。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