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6

读《论再生产》(阿尔都塞)

书评:

阿尔都塞在五月风暴后撰写的重要手稿,其最有影响力的

论文《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即由从中抽取的片段合

成。本书在作者去世后出版,被认为是其最具体系性的文本,

也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代表作之一。本书探讨了

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关于社会形态理论和国家理论的一系列经

典主题,最核心的是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的生产关系的

再生产如何得到保障的问题,阿尔都塞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主

义意识形态理论做出的论述。

这本书的语言并不难懂,事实上一般经过高中教育的人就

能较为容易理解书中的句词含义。论证清晰,同时还伴随着阿

尔都塞本人的一些吐槽,让人在阅读时也不会感到疲乏。同时

书中的译注与补充做的比较精细,可以说作为译者的吴子枫教

师下了很多功夫。甚至可以这么说:吴子枫与阿尔都塞结下了

某种“不解之缘”,阿尔都塞的很多著作都是由吴子枫翻译完

成。

“这部书稿首先是一份战斗性的教学文本,是阿尔都塞思
想最理想的入门书,但它同时也一步步向我们展示了阿尔都塞

独创性概念的加工过程。因此,它要求一种多层次的阅读:既

把它作为包含着一个时代见证的政治文本来阅读,又作为以阿

尔都塞式范畴来表达的对资本主义的分析来阅读,还把它作为

关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和意识形态的“唤问”功能的

(新)理论来阅读。”——比岱

读书笔记:

阿尔都塞在第一章节里将哲学分为两种哲学。

“消极的哲学”:常识的哲学,用哲学处事,料理自己的院

子。前者的代表作可以是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一种虚无

主义哲学。

“积极的哲学”:积极地使自己适应世界的秩序,而这种合

理的秩序之所以是合理的,是因为它通过自己理性的运用认识

了它。其目的是为了认识社会秩序并试图改造社会(重点是改

造社会)。

哲学及其改变的存在与两方面(其一是阶级关系和国家,

其二是科学史)的重要事件的汇合密切相关。

“多个社会阶级和(证明的)数学科学,都被写进了柏拉图

的哲学,并在那里结合了起来。柏拉图在他讲授哲学的学园的

柱廊上写道:‘非几何学家免入。’他还利用‘几何比例’
(它是成比例的平等——也就是不平等——观念的基础)在人

与人之间建立了一种与其反动的贵族信仰相适应的阶级关系

(有人生来要劳作,有人生来要发号施令,最后,有人生来要

让统治阶级的秩序对奴隶和工匠们享有权威)。”——《论再

生产》第一章

虽然一些哲学家总是出于各种需要说自己的哲学并不涉及

政治,但事实上每一种哲学背后都蕴含了一种阶级立场,一种

意识形态。哲学与政治虽然不是等同,但却是密切关联。这点

在 20 世纪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风波所引发的法兰西五月风

暴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阿尔都塞在第二章节阐述生产方式这个核心概念在马
克思主义里是怎么“出现”的,或者说这个概念是如何
“干预”(也许可以理解为影响?)马克思主义的首先提
出回顾四个经典论点
1、任何具体的社会形态都产生于一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

式(两种及以上生产方式,其他为被统治的生产方式)。每一

种生产方式,无论它是占统治地位的还是被统治的,在其统一

中都拥有自己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每一种生产方

式,无论它是占统治地位的还是被统治的,在其统一中都拥有

自己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个理论支配着另一个经常与它

相混淆的、与一个全然不同的难题相对应的理论:关于一定社
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与被统治的生产方式的“统

一”的理论。

“当人们说生产关系不再与生产力相适合,并说这种矛盾

是一切社会革命的原动力时,它不是或不仅是指某一种特定的

生产方式中的各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相适合,而是(并且最

有可能是)指在那种社会形态中所有生产方式的各种生产力与

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的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矛盾。”

3.在现有生产力的基础上并在它的限度内,是生产关系起

决定作用。“生产力。但如果生产力不能发挥功能,它们就什

么也不是。然而,它们只有在其生产关系内,并在这种关系的

制约下,才能发挥功能。”

4.在上层建筑(法、国家、意识形态)和下层建筑(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的统一体中,是经济的下层建筑起决

定作用。

这一点论点不能与第三点混淆,第三点涉及在生产力—生

产关系的统一体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也就是在经济“基础”

或“下层建筑”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第四点是指在一个更复

杂的统一体里——上层建筑与下层建筑的统一体内的关系。

阿尔都塞在后续里说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更具体关系

与含义

1.一个简单的概括公式:生产力=生产资料(劳动对象+生

产工具)+劳动力(统一)
“一种‘生产’的方式(façon)就是一种‘改造大自然’的方

式(façon),因为一切社会形态,既然无法靠‘时代的气息’或

‘上帝的言’过活,就都要从自然并且只有从自然那里获取自

己生存(苟活或发展)所必需的物质产品”

劳动工具:多少经过加工的工具,以及后来的机器等等。

“无论如何,改进(或革新)的限度取决于这代人所继承的

现有工具的状态,而那些现有的工具本身也不是凭空发明的。

因此,总是劳动工具的性质,或更一般地说,总是现有的生产

资料(见下文),决定着劳动过程当事人的技术水平。由此得

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论点:在生产力当中,虽然劳动过程

的当事人在形式上是人,但其中起决定作用的要素并不是人,

而是生产资料。”

“马克思将劳动对象和劳动(或生产)工具统称为生产资

料。马克思将劳动过程所有当事人的(身体的或其他的)活动

的各种支出形式统称为劳动力。而劳动过程的当事人,也就是

在技术上有能力根据合作或非合作形式的要求运用现有生产资

料的那些个人。”

2. 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不是劳动力的持有者,而是

外在于劳动过程的人即资本主义剥削者,占有生产资料。 前面

的等式的理论好处是它突显了总的生产资料,从而把它们与总

的劳动力区分了开来。这对于认识任何“阶级社会”中所发生

的事情来说,都是必需的。
生产关系
在无阶级社会里,生产关系表示为生产当事人(生产主体

或者可以直接说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但是在阶级社会(不管

那个国家官方政府承不承认)里,生产关系表示为生产当事人

与另一些人(不是生产当事人但是干预了生产)的关系。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就是剥削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

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支配权归属于资本家,在工厂中被加工的

原料、厂房、生产工具(机器)等等,都专属于资本家所有者

(或某个匿名的公司,这丝毫不改变问题的性质)。至于资本

家所有者是像“乐队指挥”(马克思语)那样亲自管理自己企

业的生产过程,还是把这个职责委托给一个经理,这也丝毫不

改变问题的性质。相反,劳动力,它所有细微的部分,都属于

为数众多的个人,这些人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只有自己私人

的“劳动力”。他们将这些在不同方面合格的劳动力的使用,

出卖给生产资料所有者一段时间。后者以工资为交换,按天、

按周,有时候按月雇用他们。“众所周知,实际的‘生产’只

有当生产资料(它无法自动‘工作’)与劳动力即雇佣劳动者

发生关系(并被劳动力所运用)时才发生。然而,使得物质生

产得以进行的生产资料(它不归雇佣劳动者所有,而是归资本

家所有者所有)与雇佣劳动者之间联系的建立,正好是在资本

主义制度下发生的,也只有在生产资料的占有与同一生产资料

的非占有(生产资料的非占有者只占有其个人的劳动力)的关
系中才发生,而后一种关系事实上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成了

剥削关系。”

剥削存在于资本家为了购买劳动力的使用而出让给“自

由”劳动者的价值中。资本家(通过契约)出让给其雇佣劳动

者的,仅仅是他的工资,即只是由雇佣劳动者的劳动所生产的

价值的一部分。资本家从法律上来说占有全部产品,这些产品

的价值表现为:(1)在由劳动者所保障的生产中被耗费的商品的

价值,比如原料、机器的损耗等等;以及(2)被(不等地)分成

两份的剩余产品本身,其中一份是出让给劳动者的工资,另一

份是从劳动者那里榨取的“剩余价值”,资本家毫不客气地将

它收入了自己的腰包。资本家会说:“大家都很满意”,因为

他用了自己的资本去“冒险”,所以当然应该收取“利润”来

作为自己的……“风险”工资,而工人的劳动也已经通过“它

的价值”得到了补偿。

“ 不 幸 的 是 : (1) 没 有 任 何 法 律 的 或 别 的 范 畴 能 够 确 认

(enregistrer)这种‘必然性’,即‘作为……风险的补偿’,利

润一定要给那些有幸占有资本的人——他冒了风险,但通常来

说又根本没有冒险;(2)以工资形式出让给个体劳动者的价值,

绝不代表‘他的劳动的价值’,而仅仅代表了用于个体劳动力

再生产的必要价值,这个必要价值与‘劳动的价值’毫无关

系,而且更准确地说,‘劳动的价值’已经完全丧失了其全部

的理论意义。”虽然可以用劳动的“量”(这里不是指具体的
数量,劳动无法被量化衡量)对产品进行比较,但是劳动本身

不具有“有价值”。保障着使用价值(或社会有用产品)的实

际生产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保障着资本对

劳动力的剥削。正因为如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时也就是资

本主义剥削关系。

因而还需要补充一个专属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规定性:1.资

本主义的头号目标不是社会有用物品的生产,而是剩余价值的

生产和资本本身的生产。2.资本主义制度的源动力是通过生产

社会有用物品来生产剩余价值,是通过生产而持续不断地增加

和扩大剥削。

新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家认为在现如今的资本主义社会,

不再存在资本主义经济而只有“服务经济”,而一些新无政府

主义者则认为剥削的本质是压迫。阿尔都塞对此反驳道:“在

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包括伴随它而来的国家镇压的各种形式

(我们将看到是哪些形式以及为什么是那些形式)——中所发

生的一切,都植根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的物质基础中,植根于一套剥削体系中。在这套剥削体系中,

生产本身服从于剥削,从而服从于资本的扩大生产。但在最终

讨论国家那些众所周知的镇压形式之前,必须通过哪怕很有限

的几个例子,更仔细地看一看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这种优先性

是如何体现在那些形式(包括资本主义生产的技术形式)本身

当中,并如何通过那些形式本身而起作用的。”
社会分工就是劳动技术分工的现实:生产、剥削、以及生

产中的阶级斗争。这方面可以概括为两点:

1. 生产关系从根本上决定了一切劳动分工和劳动组织表

面上的“技术”关系。

2. 资本主义剥削关系从根本上(在特定形式下)决定了

一切发生于物质生产本身当中的表面上的“技术”关系。

有一种“经济主义”——技术主义专家治国理论认为生产

过程中发生的只是纯技术现象:劳动的纯技术分工,劳动的纯

技术组织,以及劳动的纯技术管理。因而必须有一套等级体

系。

然而纯技术现象只是纯粹的幻象(欺骗),目的在于让工

人继续停留在自己的被剥削状态中。事实上,剥削者与被剥削

者之间无可避免的阶级斗争,正是植根于生产本身当中的,因

为它每一刻都在生产中上演着。

国家与国家机器
国家是一种镇压“机器”,它使得统治阶级(在资本主义

社会是资产阶级)能够保障他们对工人阶级的统治,使得后者

服从于对剩余价值的榨取过程。(服从于资本主义剥削) 。国

家本质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军队、监狱、警察等特殊

的武装队伍的暴力机关是构成国家机器的镇压性国家机器的部

分。

要注意的是把国家表达为为某些目标服务的统治和镇压的
纯粹工具,即统治阶级有意识的意志的纯粹工具。这是关于国

家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工具主义观念,和它叠合在一起

的,是把社会阶级当作“主体”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人道主

义)观念。国家从来都不是一个中性物,无产阶级若想要彻底

消灭“国家”这一凌驾于社会之上的事物就必须砸碎资产阶级

的国家机器,重新建立起一个属于无产阶级的“半国家”(这

种“半国家”是一种正在“消亡”的国家,在从无产阶级夺取

政权后到彻底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个过程中不能有任何强化

国家机器的举动,否则就有旧国家复辟,特权官僚篡夺政权的

事发生),而不能简单的掌握旧的国家机器,更何况旧的国家

机器并不属于无产阶级,这个机器里没有留给劳动阶级的位

置。只有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机器并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去消灭

阶级与国家存在的经济基础才能实现国家政权与国家机器的灭

亡,达成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无阶级社会,当

然因为上个政权的法权影响,这个社会阶段还会保留少部分强

制力)。

国家机器除了镇压性的国家机器还有另一种非镇压性质的

国家机器——意识形态国家机器(AIE)。它在这里可以暂时分

为八种:

1. 学校机器 2. 家庭机器 3. 宗教机器 4. 政治机器 5. 工会机

器 6. 传播机器 7. 出版—发行机器 8. 文化机器(7 和 8 可能是一

种)
第一点说明:与每一种 AIE 相对应的是一些我们称作“机

构”或“组织”的东西。“与学校的 AIE 相对应的,有不同的

学校,不同层次的学校,从初等的到高等的,不同的学院,等

等;与宗教的 AIE 相对应的,有不同的教会和它们的专门化组

织(如青年组织);与政治的 AIE 相对应的,有议会、政党等

等;与传播的 AIE 相对应的,有新闻报刊(各种报刊或报刊集

团)、法国广播电视台、大量的出版物以及各种组织;与家庭

的 AIE 相对应的,有所有那些与家庭相关的机构,包括著名的

学生家长协会等等;与文化的 AIE 相对应的,有各种形式的演

出(包括体育运动),以及一整套可能与我们此前称为出版的

AIE 共享的机构。”

第二种说明:构成每一种 AIE 的不同机构和组织都形成一

个系统。“不把作为政治的 AIE 组成部分的政党与这个 AIE 的

复杂系统联系起来,就无法探讨政党。工会也一样,它是工会

的 AIE 系统的组成部分。如此等等。”

第三点说明:AIE 不能被化约为没有物质支撑物的“观念

的”存在,每种 AIE 的意识形态都是在物质机构和物质实践中

实现的,并且那些物质实践“扎根”于非意识形态的现实中。

通过这三点我们能够得出一个暂时的定义:“一种意识形

态国家机器就是一个由各种确定的机构、组织和相应的实践所

组成的系统。在这个系统的各种机构、组织和实践中得以实现

的,是国家的意识形态的全部或一部分(通常是某些要素的典
型组合)。在一种 AIE 中实现了的意识形态,保障着这种 AIE

的系统的统一。其统一的基础就在于,这种意识形态“扎根”

于每种 AIE 所固有的种种物质功能中。那些物质功能虽然是这

种意识形态的“支撑物”,却不能化约为这种意识形态。”

镇压性国家机器按照阿尔都塞的定义是一种间接或直接使

用肉体暴力的镇压性机器,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只有在“国家

机器”的意义上才能说是镇压性的,因为按照定义它们不使用

肉体暴力。不诉诸肉体暴力而发挥功能,至少不以占统治地位

的和显性可见的方式诉诸肉体暴力。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是由一个包含了好些机构、组织及其实

践的复杂系统所构成的,而非机构。

·初级意识形态:实现于并存在于一定机器及其实践中的国

家的意识形态。

·次级的、从属的意识形态:在这个机器内部由其实践“生

产”出来的意识形态。(初级意识形态在其中得以实现的实践

的副产品。)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是统治着这些机器的那些意识形态的实

现和存在。

·在初级意识形态和刺激意识形态的各种亚形态之间存在着
一些直接的关系,他们是通过阶级斗争及其意识形态后果的干

预而实现的。

·任何国家机器都即通过暴力也通过意识形态发挥功能。

·镇压性国家机器就其本身而言,大量并首要地通过镇压来

发挥功能,而辅之以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就其本身而言,大量并首要地通过意识

形态来发挥功能,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辅之以缓和和象

征性的镇压。

·在那些机器内部由由其本身的实践生产出来的意识形态的

各种亚形态之间往往会产生矛盾。

·AIE:表面脆弱,实则是格外强大且格外有生命力的机

器。

列宁的忧虑首先是无产阶级国家的 AIE:是它的政治机器

(党与群众的联系,它掌控行政的国家机器消灭“官僚主义”

倾向的能力);是它的工会机器(非强制的共产主义学校,保

障与群众之间的紧密联系);最后是它的学校机器,学校的

AIE 是决定性的,它的手里掌握着一代代青年。

·当列宁经常以悲剧性的郑重警告暗示资本主义社会在社会

主义制度中“残余”的危险,暗示小资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意识

形态(包括官僚阶级)的沉重负担是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威胁,
他早已看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通过“小生产”的参与和复活

而得到了再生产。

结尾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优先性。在构成某种生产
方式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中,生产关系在现
有生产力的基础上和其客观限制内具有优先性并决定
与掌握生产力的发展。
这种观点在斯大林-日丹诺夫体系的话语框架下,毫无疑问

是“异端邪说”,即使放到现在也会让许多人不解:“明明教

科书上说的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顺从于生产力并

反作用于生产力”。

阿尔都塞对此说道:“物质生产力循序渐进的、向‘更

高’阶段的发展,取代了理念发展的各‘阶段’或各‘环节’

的发展。我们在这里还会发现这样的论点:生产力(发展)的

每个阶段必须在现存生产关系留给它的空间内发挥出其全部的

潜能,直到出现了对于这些生产关系来说致命的矛盾,即作为

形式,这些生产关系不再有‘足够的空间’去容纳新的内容,

等等。此外,我们在这里还发现这样一种合目的性,它使社会

形态中的每一个时刻都孕育着将要取代过去的未来,它引出了

下面这个著名的论点:‘人类(奇怪的马克思主义概念)始终

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仿佛天意一般,他们解决
任务的手段每次都已经准备停当,唾手可得。最后,我们在这

里还发现这样一种合目的性:生产方式‘循序渐进的’直线演

替,会导致阶级社会走向终结。第二国际的进化论(斯大林重

复了它)将从这种合目的性中获得其莫大的乐趣。既然一切都

似乎已经通过内容(生产力)与形式(生产关系)之间先‘相

适合’然后又相矛盾的游戏得到了解决,那么,全然不提阶级

斗争又有什么可惊讶的呢?”

这种论点难道不是一种另类的“绝对精神”吗?而第二国

际(考茨基)以及列宁死后由斯大林掌握的第三国际都遵从了

这一种机械的庸俗的唯生产力论。

阿尔都塞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谁占有优先性作了一下说

法:“我只想提出下面这个问题。如果列宁和毛真的照字面意

思接受了‘序言’中的核心论点:‘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

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

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

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如果列宁和毛真的接受了这个

论点,他们怎么可能最后成为党和群众的领袖并领导社会主义

革命获得胜利呢?”

考茨基正是用这个论点来反对列宁,指责他在一个落后的

国家“过早地发动革命”,而这个国家的生产力远远没有得到

充分发展,还“不宜”接受显然“早熟的”生产关系。斯大林

及其官僚集团同样坠入这种唯生产力论的泥潭里,并通过第三
国际影响了全世界的社会主义阵营,直到今天仍有许多人被淹

埋在其中。

生产关系不是跟在生产力身后亦步亦趋的,如果生产关系

是亦步亦趋的,那么就只能得出下面这一观点:有什么样的生

产力就应该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该有什

么样的上层建筑。

于是乎由于生产力的不足,所以走资本主义就合理了;由

于生产力的不足,资本主义还不会灭亡,所以改良主义也被允

许了;由于生产力的不足,无产阶级专政也不能够实行了,取

而代之的是官僚阶级专政,工农阶级再一次沦为被剥削者也是

合理的了。(然而生产力根本无法被量化衡量,生产力只有与

生产关系结成统一体时才能发挥作用,否则若将生产力与生产

关系二分,单独拿出任何一方,都只是一个悬置的概念,什么

也代表不了。)

换言之他将一切不平等现象都合理化了,把一切对压迫现

象的自发抗争都看做“唯意志论”“超前的东西”了。

列宁逝世后苏联的“舵手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实际上遵循

着一套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老路在前行。包括现在的一些人!

(也许他们意识到了?但是他们并没有改变……)

END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