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理论前沿

2020 年第 3 期

数字传播研究:
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有多远?
——基于 CSSCI 与 SSCI 数据库的对比研究
薛 可 李亦飞 徐方卫

【摘 要】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
由技术驱动的数字传播正逐渐渗透到社会发展
的各个领域中,
也在近年来成为中外传播学关注的焦点。
在此背景下,
中西方传播学研究
还存在多少差距,
中国又该如何在数字传播领域逐渐凸显研究优势,
成为本文意在探究
的重点。
本文采用全样本内容分析法并辅以 Citespace 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
以 CSSCI 与
SSCI 为数据源,
对 1981 年 1 月至 2019 年 6 月在 10 本传播学顶尖期刊上发表的 178 篇涉及
数字传播主题的学术论文进行了逐一文本分析,
通过对比两者的发展轨迹、
研究视角、

法、理论及来源等,尝试探究 CSSCI 与 SSCI 的研究偏好特征及异同点,并从中西方文化
差异视角分析数字传播研究的未来趋势并提出展望。
【关键词】数字传播;传播学研究;文化差异;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年提出了“传播学本土化”的口号, tal Technology,主要指计算机


一、研究背景
开始学习西方传播学的内容,将西 信息处理技术,即通过一定的设备
1949 年,在美国大众媒介快速 方成熟的研究与中国社会情况结合 由二进制代码“0”和“1”来转化和
发展与普及的社会背景下,威尔伯· 考察,在发展中国传播学的进程中 表 达 信 息 ,并 利 用 计 算 机 处 理、加
施拉姆将美国的新闻学、社会学、心 逐步有了明显的进步。但由于 30 年 工、存储、传播信息。由此引发的“数
理学等诸学科中研究传播的内容进 的发展差距,中国传播学在研究理 字传播”,即运用数字技术进行的相
行综合归纳,编撰出版了世界历史 论、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构上与西方 关的传播活动,包括了在各领域对
上第一本权威性的传播学著作《大 仍存在较大差距。 数字展示技术的应用,和人工智能
众传播》,标志着传播学作为一门社 数字时代的到来,中国在技术 数字处理技术在各界的实践。伴随
会科学学科的正式诞生;1978 年, 上的领先性不断彰显。2018 年中国 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开放性、平等
中国学者郑北渭发表了《公共传播 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是 性、匿名性、交互性等传播特性相继
学》与《美国资产阶级新闻学:公共 美国的两倍半,并在量子密码学等 呈现,形成了数字时代特有的传播
传播学》,被普遍认作是中国传播学 众多数字技术领域步入世界第一阵 语境,给新闻传播学研究提出了有
研究的开端。中国传播学界在 1982 “ 数 字 技 术 ”译 自 英 语 Digi⁃
营。 待探索与解决的新问题。因此,在数

032
数量大,台湾的影响力大,而大陆则
增速更快。
吴锋和王学敏两位学者在
2018 年通过对我国新闻传播学 SS⁃
CI 论文的大数据分析后,指出中国
日趋发展的脚步没有停止,
而是在继
续大步前进,
目前已经在亚洲地区逐
渐占有了明显的优势。
最后,从传播内容看,国内外有
关数字传播研究的主题内容各有差
异,还无系统的对比研究。国内学者
较多关注中国数字传播发展的现状
及未来发展趋势(吴炜华,2009;彭
图 1 数字传播议题论文年发表数量比较
兰,2016),而国外学者则更多专注
字技术给社会带来巨大影响的背景 珊、黄升民(2019)等学者则对人工 于数字传播所涉及细分领域,如新
下,中国数字传播研究与世界其他 智能在新闻生产、出版、市场营销等 闻生产、广告、游戏等领域的研究和
各国的研究距离究竟还有多少差 诸领域的渗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探讨,少有对中国传播学,尤其是中
距?中国是否可以凭借技术的发展 大量的文献都证实了目前数字传播 国在数字传播领域的发展进行过深
拉近与西方的距离?又是否可以在 领域研究的热潮已经掀起,也侧面 入分析。目前传播学界涉及国内外
数字传播新研究领域中居于世界前 反映出国内数字传播研究的不断崛 对比研究的,仅限于一些传统研究
列?这是中国传播学研究值得深思 起 。在 国 外 ,由 Ivory JD、Kaly⁃ 领域如政治传播、健康传播等,数字
的问题,也是本文意在探索和探讨 anaraman S(2007),Skalski P、 传播等新兴研究领域则亟待新的关
的问题。 Tamborini R(2011)等学者引导的 注。
数字传播跨学科研究也在近年来成 基于此,本文拟通过对中外数
二、
研究回溯
为世界传播学界关注的焦点,预示 字传播研究发展轨迹的对比分析,
首先,从研究视角看,数字传播 着数字传播已经逐渐进入传播学研 探讨中国传播学者与世界其他各国
已成为中外传播学研究关注的焦 究的中心。 的传播学者在数字传播领域有哪些
点。近年来社会化媒体应用、移动互 其次,从研究进程看,虽然数字 研究偏好与特征?相同点与差异性
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 传播研究的发展进程研究尚未有太 又在何处?并以此分析得出数字传
应用构成了互联网智能发展的基 多的探讨,
但中国传播学的差距与世 播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为中国传
础;人工智能、物联网、VR/AR 等技 界传播学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韦路 播学者在数字传播领域提供基础研
术的发展使“智媒”成为未来媒体发 (2018)指出中国传播学在国际上发 究的参考。
展 的 一 种 主 要 趋 向 。王 峥 、陈 童 表论文的起步虽较晚,但在 2017 年
三、研究设计
(2007),杨慧、雷建军(2017),常江、 中国大陆的发文量已经可以排到约
徐帅(2019)等学者探讨了虚拟现实 全球第 15 位;邓备(2018)通过分析 基于上述研究问题,本文以中
作为媒介的学理概念、技术构成及 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传播学在 SS⁃ 国的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与
应用。彭兰(2018),王志刚(2018),刘 CI 中的发文特征,发现香港的产出 国际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为数

033
理论前沿

2020 年第 3 期

据源,分别选取了影响因子最高的
前 5 本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作为研
究 样 本 。具 体 为 :
《国 际 新 闻 界》
(JIF=2.988)、
《 新 闻 记 者 》(JIF=
2.755)、
《新 闻 与 传 播 研 究》
(JIF=
2.743)、
《新闻大学》
(JIF=2.181)、
《现
代 传 播 》(JIF=1.694)、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
munication》(JIF=4.896)、
《New
Media & Society》
(JIF=4.800)、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JIF=3.753) 、《Communication
Research》(JIF=3.087)、
《Media
Psychology》
(JIF=2.736)。
本 文 以 中 国 知 网 及 Web of
图 2 CSSCI 期刊关键词共现 citespace 图谱
Science 两 大 国 内 外 知 名 数 据 库
为检索平台,限定论文年限为 1981
年 1 月 1 日至 2019 年 6 月 1 日,采
用多重主题词多次检索的方式,对
“数字传播”
“ 数字传播技术”
“ 虚拟
现实”
“ 增强现实” “3D”
“ 混合现实”
“人 工 智 能 ”等 关 键 词 进 行 主 题 检
索 。共 检 索 到 CSSCI 论 文 173 篇 ,
SSCI 期刊论文 79 篇,通过对检索
结果进行逐一文本分析和筛选,剔
除了书评、社论、会议发言、访谈及
与数字传播主题无关的论文,论文
的剔除是基于所有编码员之间编码
图 3 数字传播议题研究发布渠道分布
一致性以及对分歧的讨论所共同决
定 的(Neuendorf,2017)。最 终 本 文 分析法对全样本进行编码分析。一 还辅以 CiteSpace 可视化文献分
以正式发表的期刊论文为分析对 致性检验的方式采用了所有编码员 析软件对论文的基本信息(发表时
象,得到符合条件的论文 178 篇,其 对 18 篇随机挑选的文章(数量占总 间、国家/地区、来源期刊、关键词)
中 CSSCI 文 献 105 篇 ,SSCI 文 献 文章数的 10.11%)进行试编码,编码 进行了主题建模,更直观地展示中
73 篇。 的一致性检验数据如下:研究议题 国大陆与世界其他各国或地区的传
本文共邀请了 3 位新闻与传播 (0.74)、研究方向(0.81)、研究方法 播学者在数字传播领域研究的发展
学专业学者作为编码员,运用内容 (0.92)、理论框架(0.80)。同时,本文 轨迹。

034
图 4 SSCI 期刊文献来源国家(地区)分布

文章则是黄鸣奋在 1998 年于《现代 对传媒行业的改造;中国的数字传


四、研究发现
传播》上发表的《跨物种沟通——世 播实践则是在 2016 年初迎来的全
1.数字传播研究文献时间分布 纪之交的走向》。作为一篇评论性质 国两会中,各大知名媒体报刊的记
分析:业界发展带动学界研究 的文章,文中描述了有关机器人经 者纷纷采用 VR 设备进行会议报道;
从文献最早发布时间上看,世 过六个阶段的演变不断提升其“活 同年,Google 研发的 AI 程序 Al⁃
界范围内最早的数字传播论文是 性”最终与人类进行互动的设想,此 phaGo 又一举击败了围棋世界冠军
SSCI 刊 登 于 1981 年 由 Edmund 文章被认为是中国传播学核心期刊 李世石。
F.M.Hogrebe 在《The Journal 中有关“人工智能(AI)”的第一篇文 VR 与 AI 在国际市场中的“惊艳
of communication》上发布的一 章。 登场”带动了传播学界对于数字传
篇有关数字传播议题的评论性文章 从历年数字传播学文献时间分 播的关注:2016 年迎来了 CSSCI 关
《Digital technology: the 布上看,国内外传播学界真正开始 于数字传播议题发文数量的爆发式
potential for alternative 涉及有关数字传播领域的相关研究 增长,由 2015 年的 5 篇一跃达到了
communication》,文中前瞻性地 则 是 在 2000 年 前 后 ,但 在 往 后 的 16 篇,并持续着每年 3-4 篇的增长
提出了数字技术与传播媒介的融合 15 年中,发文数量始终在每年 0~5 持续至今;而紧随其后的 2017 年,
将为传播领域带来全新的、彻底的 篇的小范围内浮动,并仅呈现小幅 SSCI 的发文数量也首次打破了年
功能及结构变化,并预测了数字媒 度上升的趋势。 发文量 5 篇的“魔咒”,于 2018 年呈
介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而 CSSCI 直到 2015 年底,纽约时报正式 现飞跃式增长达到了 17 篇。国内外
中最早出现有关“数字传播”议题的 推出虚拟现实(VR)新闻,开始了 VR 传播学界对于数字传播议题的发文

035
理论前沿

2020 年第 3 期

数量于近几年的显著增长,显示了 2016 年初全国两会电视及新闻报 架的指导下,采取量化研究的学者


“数字传播”正逐渐进入传播学研究 道中 VR 设备的大量使用,引发了国 (42.4%)与质化研究学者(57.6%)的
的核心,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 内学者对于新兴数字技术在该领域 数量大致相仿。在量化研究中,实验
2.数字传播研究文献研究视角 应 用 的 研 究 兴 趣 ,使 得 2016 年 法是最常被采用的研究方法
分析:市场选择影响研究方向 CSSCI 中关于数字传播议题发文数 (11.8%),访谈法其次(3.9%)。这是因
SSCI 在研究议题方面,对媒介 量展现出爆发式增长。从研究方向 为在研究议题的选择上,SSCI 论文
研究(35.6%)、传播学理论及概念研 看,国内学者同样对于宏观数字技 更关注数字传播技术作为媒介出现
究(21.9%)和游戏研究(17.8%)三个 术关注颇多(27.6%);在具体技术领 的情况,因此实验法可以更有助于
主题展示出了浓厚的研究兴趣。研 域选择上,受人工智能击败李世石 以具体数据来反映数字传播研究中
究发现,国外数字传播领域在数字 以及 VR 直播报道等事件及技术应 各变量的作用,通过各个要素的数
技术与传播学结合的过程中,对于 用的影响,虚拟现实(30.5%)和人工 据结果比较得出更准确的研究结
媒介和理论所受的影响及作用最为 智能(21.0%)成为了 CSSCI 数字传 论。
关注;同时,SSCI 也更青睐于当下 播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 CSSCI 上的论文采用明确理论
在市场中颇受欢迎又广泛与各类数 从论文涉及关键词的频次和密 框架的偏少(10.5%),且绝大多数都
字技术结合的数字平台——游戏领 度上看,中国在论文基数较大的情 具有质化研究的特点,仅有极少数
域 作 为 研 究 主 题 。从 研 究 方 向 看 , 况下,在文献涉及的关键词总数上 (2.9%)采用量化研究的方式对相关
SSCI 论文有半数关注于宏观数字 少于 SSCI 论文;同时,CSSCI 关键 议题进行研究。质化研究中又以思
研究(50.7%),探究宏观上各类数字 词的共现和频次也偏少。如果将不 辨论证法(90.5%)居主要的位置,除
传播技术以新媒介形态出现后,给 同关键词数量与研究广度相联系, 此之外,内容分析法也被部分学者
传统传播学理论、机制等所带来的 将单一关键词出现频次与研究深度 所采用(4.8%)。结合研究议题的选
影响与结果;对于虚拟现实(19.2%) 联系,则可反映中国在数字传播领 择上可以看出,CSSCI 论文对于市
和三维影像技术(12.3%),SSCI 论 域研究议题的广度和深度上仍存在 场因素的考量颇多,重于对技术的
文也有一定关注,体现了在具体技 一定欠缺。此外,在图谱所呈现的密 普及和推动新技术在大众中的广泛
术层次的选择倾向。 度上 CSSCI 也低于 SSCI,一定程度 应用。思辨分析的论证方式使 CSS⁃
CSSCI 在研究议题方面,对电 上反映了中国数字传播研究目前在 CI 论文在普及新兴技术概念,或讨
影电视研究(17.1%)、传播学理论及 方向选择上较为松散,不同研究之 论探索新技术在宏观层面对于行业
概念研究(14.3%)、新闻研究(14.3%) 间的联系较少。 和社会所能带来的影响时更具条
较为关注,倾向于对数字传播进行 3.数字传播研究文献研究方法 理。
理论及概念界定、具体数字技术应 及理论框架分析:运用方向决定研 4.数字传播研究文献来源因素
用研究领域等方面,凸显出对于中 究方式 分析:杂志风格决定论文视角
国市场选择的考量。结合相关论文 SSCI 论文大部分都采用了明 从杂志分布上看,SSCI 的数字
的发表年份发现,中国国内的研究 确的理论框架,其中以传播学理论 传 播 相 关 论 文 有 63% 都 发 表 于
往往是“市场先行”而后带动研究的 (21.9%)、社会学理论(23.3%)和心理 《New Media & Society》中 ;而
逐步跟进,例如:在传播方面对大众 学理论(11.0%)作为学理支撑的学 CSSCI 的数字传播相关论文发表于
最具有影响力的电视行业以及与各 者最多,体现出在数字传播领域中 《现代传播》上的数量占据了中文论
种媒介都紧密结合的新闻行业, 跨学科研究的倾向。在相关理论框 文 总 数 的 60.9% 。由 此 可 见 ,这 两

036
本 期 刊 对 于“数 字 传 播 ”议 题 的 极 播学在近两年都出现了发展差距明 不同的基底所致。西方自 18 世纪中
大 关 注 ,而 探 究 其 原 因 ,则 与 杂 志 显缩小的趋势,显示出了中国在数 叶开始的工业革命,发展至目前的
《New Me⁃
自身的办刊风格相关: 字传播领域研究地位提升的后劲, 信息时代,技术推动着时代更迭,也
dia & Society》与《现代传播》均 数字传播也极有可能成为中国传播 铸就了西方对于“技术”及其具体运
站在时代前沿,密切关注媒介的变 学进入世界前列的杠杆。 用细节的高度重视,进而形成了更
化,关注期刊论文对新媒体发展所 偏向于技术性的微观思维模式;中
五 、数 字 传 播 未 来 发 展 趋 势 的
产生关键问题的多视角研究与批判 国 自 1978 年 改 革 开 放 至 今 ,短 短
思考
性讨论。这表明中外期刊在杂志的 40 余年间通过国家对于经济发展的
风格与杂志的内容上表现出的高度 通过对 178 篇有关数字传播主 宏观调控和把握,从一个“农业国”
一致性。 题的正式发表论文进行全样本内容 极速发展成为了中等发达的“工业
从文献来源国家上看,在 SSCI 分析后,我们从宏观层面对中西方 国”,直接步入信息时代,相比西方
发表的 73 篇论文中,有 42 篇论文由 传播学界在数字传播领域近 20 年 缺少了近 250 年关注细节的工业发
美国学者完成或参与其中,英法学 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性的概括与分 展积淀,进而影响了人文社会科学
者则参与完成了 12 篇;就亚洲地区 析,发现在数字传播领域中西方发 的研究,使其更偏重把握全局、关注
而言,日本、韩国学者各有 2 篇研究 展存在不同的特征及研究关注点。 群体发展与社会问题的宏观思维模
论文,而中国台湾地区的学者有 1 篇 结合研究结论,提出对数字传播未 式。可以说,由中西方文化所致的思
研究论文的发表。从文章的总被引 来发展趋势的思考与展望。 维模式差异性,亦在双方学术研究
数来看,CSSCI 中的 105 篇论文总 1. 微 观 视 角 V.S. 宏 观 视 角 : 的偏向上进行了体现,产生了 SSCI
被引 2199 次,而 SSCI 中的 73 篇论 “点”与“面”的结合实现宏观指导微 相关论文研究偏重于技术性而
文总被引 1208 次,可以看出中国学 观,促进研究成果思想性与科学性 CSSCI 相关论文研究更偏重于思想
术界对数字传播的关注与研究超过 融合 性的发展现状。
了世界其他地方。 研究发现,对于人工智能领域 数字传播起源于业界在 VR、AI
1969 年互联网的起源阿帕网 的研究,CSSCI 与 SSCI 主要关注的 技术的运用,但发展趋势研究是技
在美国诞生,美国从技术研究上占 热点基本一致,即算法与新闻的结 术对社会带来的变革性发展走向、
据了明显优势;同时西方传播学的 合;但研究视角不同,SSCI 的论文 新的传播机理以及不同技术本身对
诞生也源于美国,因而当数字技术 侧重将 AI 视为传播技术,探究其作 传播平台、传播算法、传播展示等视
与传播学领域相结合时,在数字传 为媒介的应用方式和效果,CSSCI 角的研究,这无疑要求传播者在未
播领域的研究中,美国目前仍保持 的论文则重视对 AI 技术在各领域 来数字传播研究领域,站在技术发
着领先的国际地位。而我国无论是 的普及与前景的探究。而在虚拟现 展的前沿前瞻性地进行整体的宏观
在传播学研究还是最初数字技术的 实研究领域,双方关注差异则较为 的思考,也同样需要对于技术影响
研发上,都存在一个从西方到中国 明显,SSCI 关注于技术作为媒介使 的传播触点进行微观的设计与验
的引入过程,因而在数字传播的研 用时的具体应用效果,研究受众的 证。传播学者孙少晶(2019)在研究
究进度及国际影响力上目前仍略显 互动感受与反馈;CSSCI 则更关注 中提出,当数据驱动社会学研究,既
落后。但通过上述研究数据可以发 技术对于行业与社会的影响,包括 要关注数据体现出的微观现象,又
现,无论是研究数量还是对于数字 应用方式与延伸领域等。形成差异 要关注宏观的社会情境。这是因为
传播领域的关注度,中国与世界传 性主要是源于中西方社会发展阶段 宏观研究更多起到结构性作用,旨

037
理论前沿

2020 年第 3 期

在反映数字传播的发展现状与未来 值的探索。 论文大部分则使用了较为经典的质


趋势,从而为微观研究指明研究与 我们面临的时代是一个几乎 化或量化研究方法,并且以实验法
应用的方向;而微观研究将成为数 实现了数字媒体全民式互动的时 为主的量化研究占有较大比例。追
字传播研究的主要构成,探讨在数 代 ,数 字 传 播 技 术 已 深 度 渗 透 并 踪其根源,主要源自于中西方逻辑
字技术与传播学结合后,具体技术 在 各 领 域 实 现 延 伸 性 发 展 。数 字 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的
在各个方面的应用效果,充分发挥 技术所带来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 逻辑惯性是思辨逻辑,即运用推导
研究的成果价值。 需要学术界进行研究的不仅是象 而进行纯理论、纯概念性的思考。这
2.学理贡献 V.S. 社会价值:研 牙 塔 中 的 理 论 ,也 有 理 论 对 社 会 一逻辑习惯发源于五四时期德国马
究价值双重融合才是具有应用性特 发展产生的影响以及实践性发现 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
色的数字传播发展的必经之路 对 理 论 所 产 生 的 反 哺 。正 如 杨 国 统哲学相结合,形成了重在把握关
研究发现,CSSCI 研究更多偏 斌(2018)所 提 出 的 ,将 数 字 文 化 系,弄清始源的辩证思维方式,并逐
向于从历史学角度的总结性研究, 研 究 与 社 会 结 合 ,才 能 从 数 字 文 渐融入新闻学的研究特征中;西方
关注技术在市场中的实践运用及其 化 现 象 出 发 ,深 入 社 会 问 题 根 源 。 文化则更推崇依赖科学实验的形式
社会价值,但从理论视角上的研究 因 此 ,相 对 于 其 他 传 播 学 研 究 ,未 逻辑,与思辨逻辑关注逻辑内容不
还有待发展;SSCI 的研究论文在理 来数字传播研究领域的重点将 同,形式逻辑更注重将概念、命题和
论与社会意义方面相对均衡,比较 是 :最 大 限 度 地 嫁 接 理 论 贡 献 与 推理不断进行形式化和符号化的思
注重数字技术对传播理论的贡献, 社 会 价 值 。偏 重 社 会 应 用 价 值 的 维形式。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创
如通过对比数字技术的运用对现场 研究将作为学术层面研究的前提 立的形式逻辑在文艺复兴后被西方
感受、投入程度、生理兴奋度等多维 和 结 果 引 导 ,学 术 研 究 则 更 多 着 文化在科学研究与认识中全面继
度的具体作用,研究数字技术作为 眼 于 数 字 技 术 和 传 播 学 本 身 ,通 承,为西方自然科学的科学主义、西
新兴传播媒介给传播机制、传播效 过 具 体 的 研 究 数 据 和 结 果 ,探 究 方社会科学的方法论等提供了重要
果等带来的影响。研究贡献关注点 数字技术应用于传播学领域时如 的哲学基础。
的差异主要源于东西文化之间的差 何 发 挥 更 优 的 效 用 ;社 会 应 用 价 杨耕(1998)提出逻辑思维对人
异性。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 值的研究则侧重探究在不同社会 及其活动与世界间关系的重视能够
明确提出中国与西方在集体主义与 阶 段 、国 家 环 境 、受 众 条 件 下 ,数 揭示出现代世界的部分问题,因而
个人主义维度之间的差异,中国受 字技术与传播学的结合如何侧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更能反映社会现
传统儒、道、法家观念熏陶,形成了 重 ,又 如 何 适 应 市 场 ,满 足 社 会 发 状及问题,其研究结果也更具有实
“天下为公”为核心的偏向于集体主 展 需 要 ,从 而 更 好 地 应 用 学 术 层 践意义。而形式逻辑则更重视逻辑
义的思维模式;西方从文艺复兴开 面研究的成果。 与实验对知识在其认识过程中的作
始就崇尚自由开放、追求真理的思 3 形式逻辑 V.S. 思辨逻辑:多 用(钱兆华,2003),因而当形式逻辑
维,关注个体的经验感受及探究世 元化交互的科学研究方法才能使数 反映于社会科学研究中时,其操作
界真相价值的体验,形成了更具个 字传播研究发展如虎添翼 性、严谨性便在量化研究中得以深
人主义色彩的文化特征。反射在人 从编码结论可以看出,CSSCI 刻体现,在对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上
文社科的研究中,就形成了研究价 上的论文绝大多数具有质化研究的 展现出显著优势。数字传播因其“技
值偏向性的差异,即 CSSCI 对社会 特点,偏向于对数字技术的特点、功 术性”而有别于其他传统传播领域,
性价值的追求与 SSCI 对理论性价 能、对行业的影响等进行分析;SSCI 其源于技术而又延伸至社会的各个

038
领域,对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 考阶段”,向运用量化与质化结合的 术刊物的简略考察》[J],
《新闻大学》,1997

作 用 。因 此 ,在 未 来 数 字 传 播 研 究 “学术深耕阶段”过渡。从本文研究 (01):20-26+31。

中,将会越来越多地整合以形式逻 结论可以清晰地预测,伴随着中国 ④刘锐:


《2001-2010:中国发展传播学
研究现状与前景》[J],
《国际新闻界》,2011,
辑为主要思维模式的量化研究和注 数字技术不断的自主创新,数字传
33(06):52-57。
重思辨逻辑的质化研究,在验证数 播研究领域很可能成为中国传播学
⑤苏涛、彭兰:
《反思与展望:赛博格时
字技术应用效果的同时,提升研究 迈入世界传播学第一方阵的重要杠
代的传播图景——2018 年新媒体研究综
成果的理论价值与哲学思辨,助力 杆,成为推动世界数字传播研究的 述》[J],
《国际新闻界》,2019,41(01):41-57。
数字传播研究的学术延展力与学术 引领者。 ⑥韦路:
《中国传播学研究国际发表的
影响力。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已经由传 现 状 与 反 思》[J],
《国 际 新 闻 界》,2018,40
4.世界发展 V.S. 中国崛起:数 统媒体进入了数字媒体的世界之 (02):154-165。
字传播将是中国进入世界传播学研 中 ,而 中 西 方 在 数 字 传 播 领 域 的 ⑦邓备:
《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国际

究前列的杠杆 竞争和博弈很可能成为双方传播 化现状——基于 SSCI 传播学期刊的实证


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
CSSCI 论文与 SSCI 论文的对 学发展及其国际地位的转折点。
版)》,2018,39(09):148-152。
比研究发现,
数字传播研究的中心在 本文希望能通过对过去 20 年数字
⑧吴锋,王学敏:
《我国新闻传播学国
美国和中国。
通过数字传播议题研究 传播领域的中西方研究进行回顾
际发表的最新进展、知识图谱及研究热点
的趋势不难看出,
“数字传播”
这一议 梳 理 ,厘 清 发 展 脉 络 ,从 而 探 寻 未 ——基于 2018 年新闻传播学 SSCI 论文的
题正逐渐向世界传播学界的研究中 来 演 进 趋 势 ,为 该 领 域 的 学 者 提 大数据分析》[J],
《新闻与写作》,2019(06):
心靠拢, 2016 年是
成为研究之热点。 供研究参考。 39-47。
CSSCI 传播学核心期刊“数字传播”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 ⑨ Neuendorf, K. A. (2016). The
当年 CSSCI
议题发文量的爆发之年, 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 content analysis guidebook. Sage.
⑩杨慧,雷建军:
《作为媒介的 VR 研究
发表论文数量超过 SSCI 数字传播议 播研究”
(编号:
18ZD22)的研究成果]
综 述》[J],
《新 闻 大 学》,2017(06):27-35 +
题论文数量的 3 倍有余,这显示出中 (薛可: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
151。
国传播学研究已经逐步进入世界数 播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城市治
􀁓
􀁉
􀃊李彪:
《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的构造
字传播研究的前列。 理中心研究员;李亦飞:上海交通大 ——对 1995-2007 年我国四种主要学术期
依靠着全球最大 10 亿互联网 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徐方卫:上海交 刊 的 考 察》[J],
《国 际 新 闻 界》,2008(01):
用户大规模同时在线的单一市场, 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 26-29。
中国的数字技术拥有得天独厚的发 􀁔
􀁉
􀃊 高申杨、孙少晶:
《数据科学推动传
展空间与市场,这也为中国未来的 参考文献: 播学研究的范式融合》[J],
《新闻论坛》,2019

数字传播研究领域的升华提供无与 ①朱晓军:《刍议传播学本土化的问题 (04):24-26。


􀁕
􀁉
􀃊 杨国斌:
《转向数字文化研究》[J],
伦比的研究土壤。虽然从客观来看, 意识与路径选择》[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国际新闻界》,2018,40(02):99-108。
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学理贡献等方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S1):269-271。
􀁖
􀁉
􀃊 钱兆华:
《西方科学的文化基因初
面,中国与世界学者在数字传播领 ②汤新部:
《从零开始:传播学在中国
探》[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08):53-58。
域研究的差距仍是存在的。但随着 的 40 年 》[J] ,
《 新 闻 论 坛 》,2018(02):
􀁗
􀁉
􀃊 杨耕: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
近年来中国学者在量化研究方面的 103-106。 化》[J],
《北 京 大 学 学 报 (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不断探索,使中国数字传播领域研 ③黄旦、韩国飚:
《1981—1996:我国传 版) 》,1998(03):7-18。
究逐渐从带有质化研究性质的“思 播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对几种新闻学 (责任编辑:李蕾)

03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