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5

目录

发刊词:为什么你应该学学量子力学?.................................................2

01 哥本哈根解释:谁才是最正确的解释?.........................................6

02 波粒二象性:量子到底是什么?................................................... 13

03 量子隧穿:为什么波粒二象性是理解万物的基石?...................20

04 不确定性原理:世界是确定性的吗?........................................... 27

05 概率性:为什么量子世界的呈现要依赖于测量?.......................33

06 局域实在性:量子概率的背后是不是另有隐情?.......................39

07 波函数实在性:不测量时,世界什么样?...................................46

08 量子纠缠:世界存在“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吗?.......................... 52

09 退相干:量子力学只在微观世界有效吗?...................................58

10 相互作用:力的本质是什么?....................................................... 65

11 能量:质量从何而来?................................................................... 71

12 波粒二象性:世界何以存在?....................................................... 77

13 有效理论:量子力学将来会被推翻吗?.......................................83

14 结语:量子力学是否“盛宴已过”?.............................................. 89
发刊词:为什么你应该学学量子力学?
给忙碌者的量子力学课

你好,欢迎来到《给忙碌者的量子力学课》,我是李剑龙。

我想从一开始就直奔主题,说一下你为什么应该学习量子力学。我们搞科学

的都是这性格,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我给你的答案就是一句话,跟上这个世界的变化,升级你的世界观。

1905 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从那以后,量子力学经过了

100 多年的发展。到今天,它已经重新解释了这个世界,完全改变了这个世

界,也彻底地重塑了我们人类的精神世界。

如果在未来,人类社会再次出现革命性的突破,我负责任地告诉你,这个突

破有很大可能还是从量子力学开始的。

学量子力学,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理由,能帮你跟上世界的变化。

为什么学量子力学一个理由就够了?

我展开说说这个理由的含义。

第一,目前科学家已经发现的全部自然科学知识,除了广义相对论,其他的

所有都汇集在了量子力学这里。

我说的汇集,就是说在物质世界,你从任何一个自然现象出发,层层追问下

去,就一定会问到量子力学的领域来,然后量子力学会给你一个最终答案。

举个例子。开车时,你一加速,就会感到座椅在使劲推你的后背,你也就享

受到了加速的快感。注意啊,问题来了:这个推背感是从哪里来的?
答案在课程里有,我先不剧透了。这里我只说一句,如果要搞清楚推背感的

所有来源,没有量子力学是不可能的。

我再举一个例子。物体的质量从哪里来?是从秤上称出来的吗?不是,那只

是重力。进入太空以后,你就会飘起来,体重秤的读数也会变成零,但那个

时候你的质量肯定还是存在的。

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人类之前却一直没有解决。量子力学发展到今天,这

个问题也有答案了。

所以说啊,量子力学已经解决了宇宙万物的绝大部分秘密。这些让人类好奇

了几千年的终极问题,咱们生活在今天的人能知道答案,是何其幸运。

当然,量子力学没有回答全部的终极问题,比如时间和空间的本质是什么。

不过,不管最后的答案是什么,这个世界的解释权,一定是由量子力学主导

的。这是我说学量子力学,就能跟上世界变化的第二个含义。

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必须依靠科学,必须依靠科学的最新进展。

比如,量子纠缠。几个纠缠的粒子,就算相隔无限远,仍然能瞬间联动,好

像无视光速的限制。于是,量子力学发现,它有时候确实可以不受光速的限

制。

再比如,实在性。实在性本来是说,你不看月亮,月亮也在那里。这本来就

是天经地义的,没有人怀疑。结果,量子力学发现,这事儿可能不成立。

听我说到这里,你是不是有些困惑?这很正常,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大

名鼎鼎的玻尔曾经说过一句名言:如果你听了量子力学没有感到困惑,那你

一定是一句都没有听懂。
我说学量子力学,就能跟上世界变化的第三个含义是,量子力学还在重新塑

造人类的精神世界。

世界是什么样子,世界为什么是这个样子,我们的世界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等等。一句话,回答这类问题的,就是所谓的“世界观”。

关于这些问题,不管其他学科怎么说,我可以告诉你,主导了绝大部分答案

的,一定还是量子力学。

爱因斯坦曾经说,上帝不掷色子。他的意思是说,世界应该是确定性的。但

是他错了。

量子力学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有概率性的一面。

做实验的时候,当你还没用屏幕拦截到一个光子时,光子就存在于屏幕前的

所有地方。

如果你拦截到光子时,光子就只出现在屏幕的一个地方。

你反复这样拦截很多次以后,光子就在屏幕上形成一个图案,这次在这里,

下次在那里。你知道,光子一定出现在这个图案当中,但是就是不知道,它

会出现在这个图案的哪一点上。

这就说明,从这个角度看,世界就是不确定性的,人类根本没有办法。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人类再也不能心安理得地活在过去的观念中了,

我们必须坦然面对科学的新发现,学会承受它对我们精神世界的冲击。

爱因斯坦说过的一句话我很赞同,他说:“理论决定了你能观察到什么。”没

有理论,很多现象,你就算想破脑袋,也得不到正确的答案。

这个时候,能帮你提升境界,给你大格局洞察,让你透过表象看本质的最好

工具,还是量子力学。
总而言之,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量子力学。

为什么由我来讲?

当然,学习量子力学,本身是有门槛的。不说别的,微积分、线性代数这样的数
学工具就是必须掌握的。所以,普通人学习起来肯定是有难度的。
但是这正好发挥了我的长处。由我来给你介绍量子力学,是很有优势的。我

的优势有三点。

第一,我是经过专业训练的。2011 年,我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近代物理中

心。毕业以后,我仍然在跟踪量子力学的最新进展。

你可能不知道,现在市面上介绍量子力学的科普,绝大多数说的还是 50 年

前的研究成果,远远没有跟上量子力学的发展,而且好多还都是二手知识。

而我可以骄傲地说,我介绍的量子力学知识,都是最新的进展,而且都是一

手信息,是我直接从论文原文里读到的。

第二,我秉承这么一种科普的理念,虽然在知识上,没法让你达到专家的懂,

但是我不能就这么放过自己,我一定要让你在认知上和业内专家齐平。

所以,这门课程没有公式,不讲历史,我将会直面最硬核的知识。让你像业

内专家一样,真正搞清楚量子隧穿、量子纠缠、不确定性、互补性原理、退

相干等等,你可能经常听到、但又一直不太理解的名词的物理意义。

这门课程体量很小,只有 14 讲。但是这 14 讲内容,已经涉及量子力学里

所有不能绕开的知识点。

我负责任地告诉你,学完这个课程,你对量子力学的认知,肯定是超过薛定

谔本人的。你没有听错,就是提出大名鼎鼎的“薛定谔猫”的那个物理学家,

薛定谔。
第三,量子力学如此烧脑,想要讲清楚确实不容易。但是把一件烧脑的事儿

捋清楚、说明白,本来就是我的本职工作。现在我在运营一家自己的工作室,

叫“Sheldon 科学漫画工作室”。Sheldon 是我的笔名。

我的工作是,在一个星期之内,把一篇我原先一无所知的研究论文,改编成

一篇漫画,让读者通过看漫画,了解论文的研究内容。

我的客户包括《Nature》自然科研、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

资深物理学教授,以及他们所在的顶级的科研、科普机构。

为了给你更好的服务,我还邀请了王一老师来当我课程的科学顾问,他是香

港科技大学物理学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在这里,特别感谢他的帮助。

现在,我邀请你来接受科学世界观的重新洗礼,像婴儿一样,重新认识这个

由量子力学主宰的世界。我们课程里见。

01 哥本哈根解释:谁才是最正确的解释?
给忙碌者的量子力学课

你好,欢迎来到《给忙碌者的量子力学课》,我是李剑龙。

听了发刊词以后,你可能想赶快了解量子力学到底颠覆在哪儿。不过,在介

绍这些颠覆之前,我要先说一个重要的问题:谁才是最正确的解释?

你可能在科普书上看到过这样的话,“对于这个现象,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解

释认为”。这潜台词就是说,量子力学一定还有其他解释。
据我所知,每个量子力学现象目前都至少有 16 种解释,而且它们彼此的说

法是完全矛盾的,谁都不服谁。其他物理学理论,大多数都只有一个正确的

解释。那量子力学的这 16 种解释,到底谁才是最正确的解释呢?

1 解释虽多,但也存在共识

我先告诉你,“谁最正确”这个答案,我们还不知道。

不过请你放心,量子力学的解释虽然多,但它们还是有共识的。为了理解这

一点,咱们先想象这么一个场景。

大海上漂浮着一座冰山,冰山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在水面上,一部分在水

下。在水面上我们能看到的,就是我说的共识。具体来说,量子力学的共识

是指各种各样的实验现象。

我们研究科学理论,就是要描述这些实验现象。在量子力学里,负责干这件

事的就是薛定谔方程,这是由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薛定谔提出来的。它能

准确描述所有已知的实验现象,这事没人反对。所以除了实验之外,“薛定谔

方程很管用”,也是我说的共识。

可是,在海面以下,冰山到底是什么样,我们就看不到了。你说这冰山是长

在海底上的,还是漂在水里的呢?是不是都有可能?

物理学也有这种看不到的地方。比如,你搅动一下水,会产生水波。那你搅

动什么物质,会产生光波呢?我们看不到这样的东西。

100 多年前,有人解释说,光应该是在一种叫“以太”的物质里传播的。我们

搅动一下以太,光波就出现了。以太就是一种解释。你看,这种我们在事实

的基础上,展开的合理想象,就是解释。
提出解释是为了弥补理论的不足,是为了把科学延伸到理论暂时管不了的地

方。但为什么量子力学会延伸出这么多解释呢?

2 解释出现在实验看不见的地方

这是因为和其他学科相比,量子力学的实验特别不一样。比方说,有的学科

一共有 100 个实验。你的解释能描述 99 个,而我能描述 100 个,那我的

解释肯定比你的更准确。

但量子力学偏偏不是这样。它的每个实验都像一座冰山,分成了两部分:一

部分在海面上,我们看得见,这是我们的共识;一部分在海面下,我们看不

见,就只能靠解释了。量子力学的分歧,全都出现在每个实验中看不见的地

方。

我举个例子。一个光子照在屏幕上,形成了一个光点。这个光点,就是看得

见的那部分。但这个光子发出之后、落在屏幕之前,它在哪里呢?这就是看

不见的那部分,那十几种解释就从这出现了。

真正的实验解释起来都很复杂,所以我用一个叫薛定谔的猫的著名思想实验,

来给你演示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解释。

我先说说薛定谔的猫是怎么回事。薛定谔设想,把一只猫和一个量子装置关

在盒子里。这个装置里有一个放射性原子和一个毒药瓶。

如果原子发生衰变,就会把毒药瓶打破,把猫毒死。但如果它不衰变,毒药

瓶就不会破,猫也就能继续活着。

那猫到底是死是活呢?很抱歉,盒子里到底是什么情况,你必须打开盒子以

后才能知道。
如果我们弄一万个这样的盒子,把它们全部打开,那我们就会看到,大概有

五千只猫活着,五千只猫死了。也就是说,我们看到两种情况的概率各占

50%。这个概率分布是物理学家的共识,这就是水面上的那部分。

但是,盒子打开之前,猫到底是什么情况呢?打开那一刹那到底发生了什么

呢?这都是水面下的部分,实验看不到的地方,解释就出现了。我给你讲 3

种最常见的解释。

第 1 种解释说,在你打开盒子之前,这只猫同时处于既死掉又活着的一种状

态。注意,我说的是“既死掉又活着”,是一种状态,不是两种状态。这是因

为原子处于既衰变又没衰变的状态,它连带着把猫也变成了既死又活的状态。

不过,你一打开盒子,这个奇怪的状态就消失了,变成了要么死、要么活。

这种解释就是哥本哈根解释,它的提出者是以物理学家玻尔为代表的哥本哈

根学派。

你肯定觉得这个解释特别怪,哪有既死又活的猫呢。薛定谔也这么想。他提

出“薛定谔的猫”就是为了反对玻尔的解释。
他提出了第 2 种解释,就是说,“在打开盒子之前,猫要么死了,要么活着,

绝不可能处于既死又活的状态”。你打开盒子之后,不过就是看到了盒子打开

之前的情况。

这种解释听着就舒服多了。可是还有人不满意,你可能还听说过第 3 种解释。

它的意思是说,打开盒子之前,猫确实既死又活。

但在你打开盒子的那一刹那,我们所在的宇宙分裂了,变成了两个不同的宇

宙。其中一个宇宙中的你,看到了活猫;另一个宇宙中的另一个你,看到了

死猫。两种概率各占 50%。

这叫平行宇宙解释,它的提出者是物理学家费曼的师弟,艾弗雷特三世。

这个解释听起来很无厘头,但它满足了量子力学的一条基本假设,叫“信息守

恒”,信息无论如何都不能丢失。

所以艾弗雷特认为,“既死又活”的信息必须是守恒的。你要是只看见活猫,

那么另一半关于“死猫”的信息就一定存在于某个地方,比如说,在另一个宇

宙里。因为这个宇宙跟我们没有联系,我们互相也不知道,所以就把它叫平

行宇宙。平行宇宙这个解释就这么出现了。

对一般大众来说,平行宇宙这个说法脑洞特别大。你想啊,还有一个宇宙,

还有你,还有我,只是故事的情节跟我们不一样,这多好玩啊。所以好莱坞

大片也特别爱拿这个解释说事,很少去追溯背后的科学逻辑。

当然,这还只是我们常见的 3 种解释。剩下几种解释也一样。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它们都是在实验看不见的地方说事,而且各自都有优点和缺点。

那这么多解释到底谁才是对的,有没有办法判断呢?

3 判断一种解释的对错,必须增加新证据
办法是有的,就是增加新的证据。比方说,你要是想看冰山下面到底怎么回

事,可以用声呐去照一下。你用声呐拍到的回波就是新的证据。

很多物理学理论的解释,都是这么判断出来的。比如,我刚才说的那个以太,

这东西谁也看不见,确实不好判断。但是在 19 世纪末的时候,有人做了一

个新的实验,证明以太不存在。从那以后,主流科学界就舍弃了这个解释。

量子力学也不例外。在它刚诞生的时候,很多事情都没有定论。比如当时,

爱因斯坦也对薛定谔的猫提出了一种解释。我在后面的课程会详细说到。

但现在你只要知道,物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爱因斯坦的解释不成立。这就

相当于用声呐做了水下探测,把爱因斯坦的解释给否掉了。

于是,在量子力学的名单上,有一个解释可以划掉了。那剩下的解释怎么办

呢?

很不幸,今天我们正处于量子力学没那么多声呐可用的年代,没法给出判决。

绝大部分解释,都和现有的实验证据相吻合。我们只能暂时接受它们同时存

在。要想把错误的解释排除掉,我们只能期待将来的实验。

那么,在这门课程里,我到底应该用哪个解释给你讲呢?

4 我会选择哥本哈根解释,并对它做出升级

我先说一个物理学史上真实的例子。

你可能听说过,麦克斯韦是个很伟大的物理学家,他提出的方程组,把电、

磁和光三种现象统一了起来。但你可能不知道,他当时对方程的解释完全是

错的。
即使是这样,他的方程不但完全符合当时的实验结果,还完全符合后来的实

验结果。现在很多领域,比方说通信工程,都要用他的方程。

你看,只要抓住了方程,就算对方程的理解是错的,也不耽误我们利用方程

做事儿。所以,我要找的解释,需要符合一个条件,就是它和方程联系必须

非常紧密。最好是照着方程的计算结果,直接翻译成人话。

这样一来,就算这个解释真的有错,影响也不会太严重。这个方程在量子力

学里,就是薛定谔方程。

最符合这个条件的解释,就是哥本哈根解释。它的主要内容就是围绕薛定谔

方程展开的。而且,它还有两个优点。

一个优点是,它引入的主观假设比较少,不像有的解释要修改薛定谔方程,

或者要引入平行宇宙。

还有一个优点是,在它提出的时候,其他解释还没有诞生,它一出生就是主

流解释。量子力学的教科书基本上都是参照哥本哈根解释的。你在科普书上

看到的内容,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大多也在引用哥本哈根解释。

当然,时代发展了,新的实验对哥本哈根解释也做了一些升级。只要涉及这

些升级,我就会给你讲升级的版本。

比如说,刚才咱们说的“薛定谔的猫”,其实是个不可能实现的思想实验。在

以后的课程中,我会为你详细解读。

给你留一个思考题,如果你听到一种不认同的观点,但你没有证据,暂时没法

反驳,这时你会怎么办呢?留言说说你的思考。
摆正了量子力学的位置,我们就可以深入了解量子力学了。下一讲,我们先来回
答你可能最关心的问题:“量子”到底是什么?
02 波粒二象性:量子到底是什么?
给忙碌者的量子力学课

你好,欢迎来到《给忙碌者的量子力学课》,我是李剑龙。

上一讲我们说到了量子力学这个学科非常特殊的地方:它有很多不同的解释。

但不管是哪个解释,它们回答我们这一讲问题的答案都一定是一致的,那就

是量子到底是什么?

这个问题不仅对于我们的课程很重要,我甚至可以说,对人类的文明也很重

要。

我们先来想象这么一个场景。假设你一觉醒来,世界发生了一场大灾难,绝

大多数人都没活下来,地球的科技全完蛋了,但是你还活着。

这时候,你要赶紧在一块石碑上给子孙后代留一句话,让他们通过这句话,

尽快找回我们现在的科学知识,回到我们现在的科技水平。

这句话应该写成什么样呢?在我看来,这句话必须符合三个条件:

1. 尽量短,不然石碑上写不下;

2. 不能有公式,因为未来人看不懂;

3. 它得像一颗知识的种子,虽然信息量不大,但未来的人把它种下去,它就

能生根发芽,长出更多的知识。

那么我问你,这句话应该写什么呢?作为一个资深的科学传播者,我认为最

应该留的就是:万物由原子组成,而且具有波粒二象性。

原子你肯定知道,但波粒二象性是什么呢?别着急,我后面会讲到。
1 量子的字面意思有误导性

你注意到没有,我留下的这句话里没有“量子”这个词。因为我要是留这个词,

可能就把未来的人给误导了。

你可能在其他场合听物理学家这么说过,量子就是能量存在一种不可分割的

最小单元。对,这句话从字面上讲没有错,但是它会产生一种误导。

它会让你认为,原子不就是一种不可分割的最小单元吗?就算原子不是,那

把原子再往下分,总能分到最小单元吧,反正最小单元一定是一种点状的粒

子。所以你会以为,量子应该就是这么一种粒子。

我们在中学受到的教育就是这样的。有的中学课本会说,原子可以分成电子

和原子核,电子是一种点粒子,它绕着原子核转,就像月亮和人造卫星绕着

地球转一样,会形成一个个明确的轨道。

不但课本上这样说,国际原子能机构官方的 Logo,也是这样画的。
来源: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如果你看过美剧《生活大爆炸》的话,也会发现,它在转场的时候,会播放

电子围着原子核转的动画。他们画的都是点粒子。

来源:电视剧《生活大爆炸》
但我要告诉你,这种理解是错的。不单单是原子和电子,世界上所有的粒子,

你都不应该简单地把它们看作一种点状的粒子,“量子等于点粒子”的概念必

须驱除掉。

其实,给未来人留话的问题,最先是物理学家费曼提出来的。他当时留下的

话,就只有前半句:万物是原子组成的。

我认为这句话还不够,大家容易把原子的概念理解错,当成一种点粒子,未

来人要是理解成点粒子,科技发展就被封死在这儿了。所以后半句话非常重

要,“原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而量子的含义,就是这后半句的最后五个字。

2 量子就是波粒二象性

对,量子就是波粒二象性。
二象性说的是一个东西同时拥有两种性质。那所有粒子,除了都具有点粒子

的性质之外,还都同时具有波的性质,这就叫波粒二象性。

我给你举一个例子。假设你现在在游乐场,面前有一堆海洋球。如果你只看

其中一个球,它圆圆的像一个粒子,这就是粒子性。如果你跳到一堆球里,

海洋球就会像波浪一样涌动出去,这就是波动性。

你看,一堆海洋球身上,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它同时拥有两种不同的

性质,这就叫波粒二象性。

但是,量子说的波粒二象性还跟这个有点儿不一样。量子的意思是说,现在

没有一堆球,只有一个球。你从这一个球身上,也能看到一堆球才有的那种

波动性。

而且这还不够,这种粒子身上的波,还得像池塘里的水波一样,是连续的,

能覆盖一大片范围。

这就好比说一滴水就是一片海洋,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把波和粒子这两种

特性,同时按到一块儿,就只能得到这么一个怪怪的东西。

所以,真正的原子其实是这么一个怪东西。一个电子不是像一颗卫星一样围

绕原子核在转动,而是像一大堆卫星一样,同时处于原子核周围的各个地方,

并同时以各种各样的速度,同时沿着各种各样的“轨迹”,绕着原子核运动。

乍一看去,电子就像一朵云一样,把原子核包裹了起来。只不过,云的形状

是有特殊要求的。
来源:Wikimedia commons
但这个“云”的画面其实还不够严谨。因为它会让你以为,原子周围的电子不

是点状粒子,而是像一朵云一样,有形状,有大小。

请不要忘了,所有粒子既是连续的波,同时也是不连续的点状粒子。这才是

波粒二象性。如果你单纯地把粒子想象成云,只记得它有波动性,忘记它同

时有粒子性,那你就从一个极端,进入了另一个极端,这同样不可取。

那么,真正的波粒二象性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只能说,它就像五彩斑斓

的黑,方方正正的圆,振聋发聩的沉默一样,从语法上讲就是没法成立的。

你根本没有办法想象它的样子,就连物理学家也不知道该如何想象。

这就是为什么,原子能机构宁愿用一个错误的 Logo 表示原子,因为他们无

论怎么画都不对,只能在各种不对的方案中,选择一个大众最容易接受、最

容易记住的版本。

中学课本的道理也一样,它只强调粒子性,总好过学生一句也听不懂。单纯

用粒子的视角看待量子,其实是一种无奈。
3 同时用波和粒子的视角描述原子,你才能正确理解量子

既然波粒二象性没法用通常的语言说清楚,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理解量子

的概念呢?

在这里,我帮你用三个步骤来试着理解它。一,把粒子看成波;二,把波看

成粒子;三,同时使用波和粒子的视角。

先说第一个步骤,把粒子看成波。这是说,你可以直接把波能做到的事情,

套用在粒子上。

比如,一束波可以同时处于好几个状态。你在听交响乐的时候,能够从一束

声波里,同时听出好几种不同的乐器声,就是这个道理。这种状态叫叠加态。

所以,粒子也可以处于一种量子的叠加态中。

我刚才说的,电子同时处于原子核周围的所有位置上,形成了一朵电子云,

说的就是量子的叠加态。我们说薛定谔的猫,处于既死又活的状态,也是量

子的叠加态。如果你拒绝承认量子就是波粒二象性,你会发现粒子的行为完

全没法理解。

再说第二个步骤,把波看成粒子。你可以直接把粒子能做到的事情,套用在

波上。

比如说,粒子是不连续的,一个一个的。我们玩的那个吃豆人游戏,要么吃

掉一个豆,要么一个都不吃,没法半个半个地吃。

电磁波也是这样,它平时是波,看不出来哪儿像粒子,但是当你要吸收它的

时候就会发现,你只能在某个空间点上,一份一份地吸收它。现在我们知道,

其中一份波就叫作光子。
如果不这样处理的话,你就会发现,你根本解释不了各种跟波有关的实验现

象。

以上两个步骤,都是在定性地理解。第三个步骤就是,同时用波和粒子的视

角,定量地衡量同一个东西。

这就有点儿像你要设计一款水陆两用车,既要在陆地上跑,也要在水里游。

那么它身上的每一个设计,比方说它的轮子,在陆地上是当轮子用,在水里

就得当螺旋桨用,得同时从两个角度进行设计。

具体到量子力学中,我说的两个角度,是指波和粒子这两个视角。有一个方

程同时具有这两个视角,它就是薛定谔方程。

这个方程,很多物理系的学生都不知道是怎么来的。它其实就是物理学家薛

定谔,利用波粒二象性,把以前的粒子方程和波动方程,统一成了一个。

物理学家很喜欢做这种统一的工作。一个本质本来就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表象。

如果你把几个方程统一了,说明你透过表象,找到了更本质的东西。

所以,物理学家文小刚说,量子力学是一场统一了波和粒子的革命。可能有

人不知道文小刚是谁,他曾经获得过理论物理学界的最高奖“狄拉克奖”。到

现在为止,获得过这个奖的华人物理学家只有两个人,其中一个就是文小刚。

在薛定谔方程诞生以前,当人们还不知道量子就是波粒二象性的时候,很多

物理学家都觉得量子力学是痴人呓语,胡说八道。历史上把这个时期的量子

力学,叫作“旧量子论”。“量子”这个词说能量是一份一份的,就是从旧量子

论来的。
这个有误导性的名字一直叫了 25 年。后来物理学家虽然知道有误导性了,

但名字已经没法改了,所以就一直叫到了今天。这就像“原子”的本意是“不

可分割”,现在我们知道它还能进一步往下分,但还继续叫它“原子”一样。

你看,波和粒子这两个概念,都是人类从身边最熟悉、最常见的现象中抽取

出来的概念。但是,量子力学告诉我们,我们最熟悉的,反而不代表本质。

万物真正的本质,是我们之前完全无法想象的东西。这个物质世界,不是为

我们而打造的。

最后留一个思考题,如果让你把原子的内部结构画成一幅画,你会画成什么

样子呢?欢迎留言说说你的思考。

有了波粒二象性以后,你会发现量子力学里的各种怪事,就都很容易解释清

楚了,比如量子隧穿。我们下一讲详细讨论。

03 量子隧穿:为什么波粒二象性是理解万
物的基石?
给忙碌者的量子力学课

你好,欢迎来到《给忙碌者的量子力学课》,我是李剑龙。

上一讲我们说了,量子就是波粒二象性。这一讲,咱们再来深入说一说,波

粒二象性为什么是理解万物的基石?
你可能听过这么一句话,“遇事不决,量子力学”。每次遇到什么困难解决不

了,就把量子力学搬出来。比如说,有堵墙穿不过去,怎么办呢?让量子力

学上。

量子力学有个叫量子隧穿的现象,据说通过它,你就能像崂山道士一样,念

念咒语就可以穿墙而过。你一查,量子力学还真有这么一个现象。

这样神奇的现象,在量子力学里还有很多。于是,量子力学就成了科幻神鬼

的避难所。

其实,这个情况就好比我们都没学过变魔术,不理解魔术是怎么变的时候,

就觉得魔术师真的有魔力。

1986 年,魔术师大卫·科波菲尔在北京表演过直接穿过长城。幕布一挡,几

秒钟以后,他就从长城另一面出来了,瞬间一片掌声。

就像魔术一样,我们因为不理解,就把量子力学也当成了一种魔力。

但你可能也看过一些破解魔术的视频,知道了窍门以后,再看魔术,就会觉

得没什么了不起。量子力学也是一样,你知道了窍门,这个学科对你就不神

秘了。

波粒二象性就是这个变魔术的窍门。

当你抓住波粒二象性之后,量子力学身上的魔力在某种程度上就消失了。像

量子隧穿这样的怪现象,瞬间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你会发现,量子力学跟

你听过的其他物理定律一样,都是讲道理的。

那这一讲,我就通过讲量子隧穿的原理,让你理解波粒二象性为什么是理解

万物的基石。

1 量子隧穿不是崂山道士,而是波粒二象性的结果
先来说一下什么是真正的量子隧穿。

假设你面前有一个瀑布,你要想去瀑布那边看看,直接穿过瀑布就行。这是

因为水分子连接不够紧密,你直接就能推开。

但你面前要是一堵墙,或者坦克的钢板呢?那你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提高能

量。比如,穿甲弹,只要能量足够大,就能把墙打穿。要是能量不够,炮弹

肯定就穿不过去。

但是你要把它换成微观粒子,就不用这么麻烦。能量不够,粒子也能穿墙而

过,而且墙还不会被打坏,好像它在墙中间开了一条看不见的隧道一样。“量

子隧穿”这个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听到这儿,你可能会觉得,这不就是崂山道士吗?还真不是。崂山道士只要

念对咒语,就必定可以穿墙;而量子隧穿只是有一定的概率穿墙,有一定概

率穿不过去,只能留在原地。

量子隧穿还有一个更难理解的特点。比如说,我们要做核聚变的实验,那就

需要把两个原子核按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原子核。这个事非常难办,因为

两个原子核都带正电,相互排斥。这一相互排斥,两个原子核之间就好像多

出了一道看不见的墙。

但是只要有一个条件满足,它就能结合。这个条件,不是能量越大越好,也

不是能量越小越好,而是说两个原子核的能量达到了某个特定的能量值时,

它们就特别容易穿过排斥力这道“墙”,碰在一起。

你看,这就跟崂山道士不一样了吧。

那量子隧穿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要想理解它,咱们要回到波粒二象性。
我们生活中都会遇到这样的场景。你接了个电话,走着走着就走到电梯里了,

电梯门一关,电话就很容易断线。因为电梯四面都是金属,金属会屏蔽电磁

波信号。

这种屏蔽不是彻底屏蔽,而只是把大部分电磁波挡在外面,只放了一点点电

磁波进来。这就告诉我们,波本身就是可以穿墙而过的。

量子隧穿虽然和这个情况不太一样,但它们背后的道理是一样的。用波的视

角看,量子隧穿就是一种波碰到了能屏蔽它的物质,把它大部分挡在了外面,

而只放了一点点漏过去的现象。

那为什么能量太大太小都不容易发生隧穿,只能是一个特定的能量值呢?这

个原理是这样的。这是因为排斥力两边的原子核产生了共振。

什么叫共振呢?比如说,你在家里用低音炮听音乐,到了某个低音时,你会

觉得整个音箱都跟着震起来,这就是共振。你会发现,换一个更低的音,或

换一个更高的音,共振都不会发生。

量子隧穿跟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刚才我说的能量不能太大太小的现象,在量

子力学中也叫共振。所以跟前面举例的低音炮里的声波一样,是一种典型的

波动行为。

你看,量子隧穿一点儿也不神秘,它就是波粒二象性的一种体现。

你要是再听到谁说“崂山道士就是量子隧穿”,“爱情就是量子纠缠”,就得先

提醒自己,说这话的人没学懂量子力学。

这就是科幻和玄幻的区别。万维钢老师说“真正的想象力,是戴着镣铐的想象

力”。为什么说好的科幻很难创作呢?因为科学就是这个镣铐。
我就很难写出科幻,只能给写《三体》的刘慈欣老师当顾问。当时,刘慈欣

老师曾写邮件问我,光速降低会有什么物理上的后果。我算了一堆结果给他,

但是我就想不出“光速降低”这么漂亮的设定。

2 用波粒二象性来理解公式,才是学懂量子力学

波粒二象性不只能帮我们理解量子现象,还能帮我们理解量子力学的公式。

我认为,用波粒二象性来理解公式,才是真正的学懂量子力学。我给你分享

一下我的经历。

我上大学的时候,曾经以为自己是个学霸。量子力学这门课,我考了 95 分。

这 95 分有多难?我们同一个年级 80 多个同学,30 多个人不及格。

那我当时是怎么学的呢?我是把它当数学学的。只要你会解数学题,考试就

能得高分,但这不是学物理。能搞懂数学公式背后的物理含义,才是真正的

学霸。

我给你举个例子。薛定谔方程是量子力学最核心的方程。但是,薛定谔在提

出这个方程的时候,他也不理解其中的物理含义。

现在,经过物理学家几十年的努力,我们对它的物理含义已经搞懂了很多了。

我在这里给大家汇报一下这个进展。学了这个以后,你就比薛定谔还懂量子

力学。

那么,我说的“物理含义”是什么呢?就是从薛定谔方程出发,你能得到很多

公式。这些公式说白了,就是如何定量地描述波粒二象性。
比如,其中一个描述的角度是,你把波的特征输入进去,这个方程就能给你

输出粒子的特征。或者反过来,你把粒子的特征输入进去,它就能给你输出

波的特征。

这就像你在计算机里输入“厘米”,它能给你输出“英寸”一样,就是给你来回

切换。

咱们还是拿量子隧穿举例。刚才我说,量子隧穿能发生共振。现在我用这个

办法给你重新推导一遍。

波粒二象性的公式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在这边要输入的是一种叫“能量”的东

西,这是粒子视角,那边出来的,就是一种叫“振动频率”的东西,这是波的

视角。所以,能量和频率是成比例变化的,你变我也变,你不变我也不变。

它们本质上就是在用两个视角说同一件事。

进入波的视角以后,你会发现,只要频率相等,两个东西就会发生共振,这

是非常自然的事情。那共振的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物体的振动幅度会变

得特别大。

好,我现在把“振动幅度”,再输入公式,会出来什么呢?

量子力学告诉我们,“振动幅度”是波的视角,输入公式之后会输出的,是“概

率”,这是粒子的视角。那么粒子的概率增大有什么后果呢?

就是本来原子核穿不过去,忽然一下子就能穿过去,碰在一起了。你看,物

理学家用公式计算量子隧穿的过程,就是这么一回事。

说到这儿,我必须提醒你一句。你在很多科普书上看到的波粒二象性,和我

说的波粒二象性,虽然字面意思一样,但背后的意思并不一样。他们说的波

粒二象性,是指要么是波,要么是粒子,这两个矛盾的特征不能同时存在。
这种理解有一个问题,就是它不符合数学公式,会阻碍你理解量子现象,因

为量子现象都是能由公式描述的。所以,我从公式出发,更仔细地定义了波

粒二象性。

我定义的波粒二象性是说,波和粒这两种特征一一对应,永远是同时存在的。

知道了这些,就算你一个公式都不会算,你的理解也已经超过薛定谔了。

3 用波粒二象性解释现象,还要找到正确的尺度

当然,我们超过了薛定谔,也不是说就万事大吉,好像就能自动知道所有物

理现象的答案了。这是一个误解。

请你跟着我想象,我给你变一个魔术。我这有一堆瓶子,里面装的是贵金属

纳米颗粒的溶液,红橙黄绿青蓝紫,各种颜色都有。现在我让你猜,哪个瓶

子装的是黄金?

来源:王建方 香港中文大学理学院物理系
不管你的答案是什么,我都会告诉你,恭喜你,猜对了。因为所有瓶子里装

的都是黄金。

这个物理现象就需要我们从不同尺度来解释。你平时看到的黄金是金色的,

并不是金原子本来的颜色。金原子本来没有颜色,放在一块儿才有的颜色。
而且,这块金子得足够大,才能变成金色。你要是拿的是十几纳米到两百纳

米的黄金颗粒,然后拿水泡起来,它就什么颜色都有,像化妆品似的。

所以,波粒二象性虽然能解释万物,但它并不是说,每次你把波粒二象性往

现象里直接一扔,就能得到结果。它在每个尺度上表现都是不一样的,你研

究一个现象,得找到正确的尺度才行。

总结一下:

这一讲,我利用量子隧穿和金子的颜色这两个物理现象,告诉你波粒二象性

是理解万物的基石。对波粒二象性的正确理解是,波动特征和粒子特征一一

对应,同时存在。

给你留一个思考题:你还知道哪些用粒子解释不了的事情,很容易用波来解释
吗?留言说说看。
知道了怎么用波粒二象性之后,我们要用它来理解一个重要的世界观问题,

世界还是确定的吗?我们下一讲见。

04 不确定性原理:世界是确定性的吗?
给忙碌者的量子力学课

你好,欢迎来到《给忙碌者的量子力学课》,我是李剑龙。

上一讲我们说到,量子世界里有很多奇怪的现象,但如果我们用波粒二象性

的视角去理解的话,奇怪的现象也变得理所当然了。
其实,波粒二象性的用处还不只这些。有了波粒二象性之后物理学家发现,

我们原来对世界的很多认识,和它真实的样子不一样,就比如我们对确定性

的认识。

这一讲,我们就来学习量子力学的一个重要原理,不确定性原理。这个原理

也帮我们重新思考一个关于世界的根本性信念:世界“是”,还是“不是”,确

定性的。

听起来好像答案呼之欲出。很多科普文章是这么说的:既然世界都是由原子

组成的,原子都遵循量子力学,而量子力学又有不确定性原理,所以这个世

界就是不确定的。

这段推理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答案并不完整,缺失了很大一部分。到底

不完整在哪儿,学习完这一讲,我相信你就会明白。

1 “确定”意味着能准确预知

我们先从“确定性”说起。

我们说“世界是确定性的”,指的是物理世界的确定性。社会经济、历史文化,

还有人的精神世界,等等,这些高层次的现象,都不在讨论范围之内。在讨

论这类现象之前,都必须先搞清楚物理世界的确定性,否则谈论整体世界如

何如何,都是不稳固的。

那物理世界的确定性是什么意思呢?

请你想象一个场景。八月十五中秋节,晚上 10 点,我带你来到西湖旁边,

问你三个物理问题:你看见月亮了吗?你知道月亮在哪里吗?2 个小时以后,

月亮又会在哪里?
我猜你会自信而坚定地回答:“我看见月亮了,我知道月亮在这里,2 个小时

以后,月亮会在那里。”你的手,指向现在月亮位置偏右的一个位置。

回答正确。这就是物理世界的确定性。我们可以指定一个物体,测量它现在

的位置和速度,根据这 2 个物理量,我们就能知道下一时刻这个物体的位置。

事实上,我们今天还可以预测 500 年以后的月食什么时候发生,是发生月全

食还是月偏食。我们都能准确知道。

你会来挑战一下:老师,抛硬币是正面还是反面,在硬币落地之前,你能确

定吗?我也会自信而坚定地回答:那要看我想不想确定。

抛硬币是一个物理过程,只不过影响因素比较多,测量这些因素需要的精度

比较高而已。我要是有这些设备,我就能在硬币落地之前,知道是正面还是

反面。

所以,物理世界是确定的,能不能提前预测,只是我们能力的问题。这就是

量子力学诞生之前人们对世界的信念。

不幸的是,要是把月亮缩小成一个电子,这个信念就守不住了。

2 位置和速度永远不能同时确定

再发挥一下你的想象力,我把你带到了原子核上,此时月亮成了一个电子。

我再问第一个问题:你能看见月亮吗?你会回答,我只看见了一团云雾。“一

团云雾”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说,月亮同时在周围空间的任何位置、所有位置、每一个位置。这还

不是最奇妙的,最奇妙的是月亮还在以各种速度、好多好多个速度、不止一

个速度在同时运动。
这个场景违反我们的日常逻辑,这太诡异了。

这里稍微深入一点。这种状态就是物理学家口中总在说的那个词:叠加态。

不严格地说,位置的叠加态是指粒子同时处于好多位置上,速度的叠加态是

指粒子同时拥有好多速度。用叠加态这个术语,下面我就可以方便地说话了。

别忘了我们现在还一起站在原子核上呢。我接着问第二个问题:你看见月亮

在哪了吗?你看不见是不是,没关系,我给你一个激光探照灯,你来照一照。

第二个诡异的事情发生了。

你会发现,你不能确定月亮到底处于什么物理状态。这个“物理状态”至少要

包含 2 个信息,一个是位置,一个是速度。有了这 2 个信息,我们才能预测

月亮下一个时刻的物理状态。

诡异事又来了。你用激光一照,确实能找到月亮的位置了,但是月亮有时候

在这里,有时候又在那里。

更要命的是,你测量它的时候,一次只能确定一件事。就是你可以确定月亮

的位置,你也可以确定月亮的速度,但是你不能同时确定这 2 个信息。

我们深入一点,用量子力学的术语再表达一下。

在你测量之前,月亮既处于位置的叠加态当中,同时也处于速度的叠加态当

中。当你测量时,如果减小月亮位置的叠加程度,就是越来越确定地知道,

月亮的位置在哪里的同时,会增加月亮速度的叠加程度,月亮会同时以更不

确定的速度运动。

反过来也一样,我再说一遍反过来的情形。当你把速度的叠加程度减小,反

而会增加月亮位置的叠加程度,月亮会同时处于更不确定的位置上。

这就是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
别忘了,我们还在原子核上呢。我还有第三个问题:2 个小时以后,月亮又

会在哪里?我猜,这时你的回答一定是,我不知道,我不可能知道,没有人

能知道。

在做出最终的结论之前,还有一个历史错误要得到修正。那就是,量子世界

存在不确定性,是不是因为测量对它造成了干扰?

你要测量一个粒子的位置,就必须发送光子去看,就像我给你的激光探照灯

一样,光子一碰到要测量的粒子,就会改变粒子的速度,从而带来了不确定

性。

我确定地告诉你,不是。

量子世界确实难以测量,但不确定性是它的内在属性,和测量没有关系。曾

经有人把不确定性原理翻译成“测不准原理”,这个翻译导致了理解错误,让

人以为这只是个测量难题。

不确定性原理的本质就是,一个粒子身上,有很多一对一对的物理量,它们

形成的叠加态都会这样此消彼长。

注意,这里的关键是“一对”。我刚才说的,位置和速度,是一对物理量,但

是它们只是不确定性原理的一种情况。还有很多组成对的物理量,也符合这

个关系。比如能量和到达时间、角动量和偏振角度等等。

我还要强调一下。我说“看见一团云雾”是一个比喻,是说粒子所处的位置画

出来像一团云,而不是你真的看见了一团云。我说的“用激光照一照”,指的

是实验测量,这才是你真正能看见的东西。

3 世界确不确定,取决于你的视角
其实我们觉得不确定性原理非常诡异,只是因为我们总把电子想成单纯的粒

子。还记得波粒二象性吗?任何粒子,既是粒子又是波。从波的角度看,这

个情况非常好理解。

如果你学过波动理论的话,就会知道,自然界的波本来就处于不同波长的叠

加态,波长和位置本来就会形成不确定性关系。所以这个不确定,在具有波

动性的电子那里也存在,是很自然的事情。

没有这个背景知识的同学接受起来会难一点,这很正常。你只要记住,这个

不确定性原理,也是波粒二象性带来的就好了。

到此为止,我们可以放心地说物理世界的本质是不确定的吗?还不能,这个

看法太简单粗暴了。

为什么呢?有三个理由可以帮你深入思考。

第一,单从粒子的视角看,量子世界当然是不确定的。

因为在每个时刻,粒子的位置和速度至少有一个是不确定的,那就意味着你

永远也无法预测每个粒子下一时刻会跑到哪儿。

但这是单从粒子的视角看,如果从波粒二象性的视角看,这事又没那么悲观。

这是我给你的第二个理由。

物理学家可以用一种数学公式来描述粒子的物理状态,也就是那团云雾的形

状,这种数学公式叫作波函数。知道这一时刻的波函数,就一定能算出下一

时刻的波函数,就能确定那团云雾下一时刻会跑到哪儿,会变成什么样子。

这团云雾的轨迹,既包含了粒子所有可能的轨迹,也包含了每种轨迹的概率

分布。从波粒二象性的角度看,不确定性中又蕴含着某种确定性。
第三,如果这样的粒子有很多,形成了像月亮那样的宏观物体,那么粒子就

会通过相互影响,把不确定性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这个时候,它们相当于收

起了波动性,只体现粒子性,于是就有了我们熟悉的经典世界。

所以我们仍然可以用经典力学,准确预测 500 年以后的月食。

你看,物理世界的有些事是不确定的,另一些事是确定的,这仅仅取决于你

的视角是什么。就本质而言,世界是不是确定性的,这个问题只和人类有关,

而和世界无关。

最后留一个思考题。你对什么样的事情感到绝对确信无疑?请你用两种以上的不
同视角,把它重新叙述一遍。
这一讲的最后我们已经提到,粒子轨迹的概率分布是确定的,这就引出了概

率性这个主题,我们下一讲详细讨论。

05 概率性:为什么量子世界的呈现要依赖
于测量?
给忙碌者的量子力学课

你好,欢迎来到《给忙碌者的量子力学课》,我是李剑龙。

上一讲,我们介绍了量子世界的不确定性,在量子力学中,一切物质好像都

是一团不确定的云。
“薛定谔的猫”的思想实验,其实说的也是这个情况。薛定谔把一只猫和一个

量子装置关在盒子里,装置会把猫弄成既生又死的特殊状态。但咱们谁也没

见过既生又死的猫,这种状态我们永远也看不到。

这就引出了我们这一讲的主题。

量子世界从来不直接向你展现它的样子,只有在测量时,它才会呈现一个样

子给你看。你打开装着猫的盒子就是完成了一次测量,打开盒子后,呈现在

你面前的,要么是一只活着的猫,要么是一只死掉的猫。

为什么量子世界的呈现,要依赖于测量呢?

1 量子世界只能通过概率来呈现

这里说的呈现,是说测量量子世界的现象时,可能会产生各种结果,而这些

结果会呈现出一定的概率分布。

日常生活的什么情况会出现概率呢?想象一下,如果你叫我测量人类的身高,

我不能随便抓一个人,测完告诉你这就是人类的身高。

我可能会随机抽取 100 个人,测量这 100 个人的身高,把结果画成一条身

高分布曲线,告诉你,有 90%的人,身高在多少到多少这个范围里。你看,

这结果里就有概率。

但到了量子世界,诡异的事就出现了。这时候就算只测一个人的身高,他的

身高也像一群人的身高一样,是呈概率分布的。

因为在量子世界里,物质总是同时处于很多种状态,好比交响乐里我们能同

时听到很多频率的声波一样。
在咱们这个例子里,就相当于这个人同时有很多个身高。当他的身高呈现为

仪器上的读数时,仪器不可能一次显示它所有的身高读数,每次测量只能显

示一个。多量几次以后,结果就会呈现一定的概率分布。

为什么量子世界会有这样的概率性呢?因为波粒二象性的存在。波是连续的,

无限可分。但一个粒子是一个基本单元,不是无限可分的。

当我们研究波粒二象性时,就得按照波的无限可分,把不可分的粒子进一步

往下分。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我们唯一能分的,就是粒子出现的概率。

波粒二象性永远存在,所以这些概率永远存在,量子世界只能以概率分布的

形式,向我们呈现。

2 测量方式决定量子概率的呈现方式

我们刚才说在量子世界里,反复测量一个人的身高会得到一个概率分布曲线。

但这还不是最奇怪的。最奇怪的是,这个概率分布还不是一成不变的,你换

一个测量方式,结果和概率分布就会变成另一个样子。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好比你和一个熊孩子玩游戏,孩子把双手背在身后,让你猜他哪只手握

着一只鸟。你要是猜鸟在他左手,他为了让你猜不中,就在背后把鸟换到右

手。你要是猜鸟是活的,他就狠狠心把鸟掐死再给你看。

你看,你的问题决定了他回应的方式。

这就是测量方式不同,决定了呈现结果的不同。我再来具体解释一下,在量

子世界里,测量结果到底是怎么个不同。
比如,我们有一个光子,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根弹簧。弹簧摆放的方向不一

样,它振动的方向就不一样。但我有好几种办法测量它。如果我问它是上下

振,还是左右振,那么测量结果反馈给我的,就是只有“上下振”或者“左右

振”这两种。

但如果我换一种测法,问它是不是在斜着振。这个时候,测量结果就变了,

不是原来的“上下振”和“左右振”了,而变成了像英文字母 X 的两个笔画那

样,那两个倾斜的方向,都可能是它的结果。

我还可以换第三种测法,问它是不是边振动边转圈。结果,它就变成边振边

转圈,可能是顺时针转,也可能是逆时针转。

你看,光子的测量结果取决于我的测量方式。这就叫“横看成岭侧成峰”。横

看和侧看,说的是测量角度的不同,看同样的东西也能看出来不一样的画面。

其实这个事情,如果用波粒二象性来解释,更好理解。

测量,就是我们用宏观仪器去提取量子状态的信息。量子就是波粒二象性,

这个概念比粒子要高一个维度。我们用粒子性的宏观仪器,去测量波粒二象

性,就相当于你给庐山拍照片,用二维画面记录三维庐山的信息,当然是拍

摄角度不同,拍出的照片就不同了。

这还没结束。测量的方式不仅能决定结果,还会导致这些结果呈现不同的概

率分布。

这句话听着有点儿难懂,我拿一个现实的场景给你打个比方。

如果你看过 3D 电影,那一定有这样的经历。在电影院里,如果你不戴影院

配的特殊眼镜,屏幕上的画面就是有重影的。因为放映机会把两个稍微有点

儿不同的画面,同时照在屏幕上。
那为什么戴上眼镜就清楚了呢?这种眼镜叫线性偏振眼镜,当光子打到眼镜

上时,就相当于发生了我刚才说的一种测量。

放映机发出的光子分为两种,一种是上下振的,另一种是左右振的。其中左

右振的光子通过左边镜片的概率是 100%,通过右边镜片的概率是 0;上下

振的光子相反,通过左边的概率是 0,通过右边的概率是 100%。你左眼和

右眼看到了不同的画面,才感受到了 3D 效果。

但你可能不知道,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你必须把头摆正,让镜片正对着屏

幕。如果你的头歪过来靠在肩膀上,镜片也歪过来了,就会发现又出现重影

了。这就像我刚才说的,你改变了偏振眼镜的测量方式,让光子通过镜片的

概率变了。

你看,这种变化程度跟你歪头的角度是有关系的。也就是说,你可以通过调

整测量方式,控制光子通过的概率。测量方式决定了量子概率的呈现方式。
3 量子概率从何而来

如果我们再追问一句,在测量发生的瞬间,量子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才出

现了概率呢?很可惜,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定论。这也是量子力学不同解释

的分歧所在。

比如,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解释认为,测量的时候,发生了波函数坍缩,量

子概率在这个过程中自动出现了。这里的波函数,是量子力学描述粒子状态

的一个数学公式。那“坍缩”又是什么呢?

想象一下,有一个光子即将打在屏幕上。在测量前一刹那,波函数算出来说,

光子出现在屏幕前的所有位置上,这个景象就像是一大片光子云。

但测量发生时,光子只出现在了屏幕上的某一点上,这个时候,它的波函数

就变成了那一点所对应的公式了。

于是哥本哈根解释认为,是测量让前一个瞬间的那一大片光子云,坍塌收缩

成了一个点,每次收缩的位置还都不一样。这就是波函数坍缩。

这种解释对吗?在我看来,无论这个解释对不对,它都是一个成本最小的解

释。

因为其他解释都很复杂,要么引入平行宇宙,要么修改薛定谔方程。至少现

在,波函数坍缩这个解释符合实验,能帮我们认识量子世界。所以,虽然这

个问题没有定论,但主流科学界都默认了“波函数坍缩”的说法。

我还要补充一句,我们说的测量,让你感觉会破坏原先的量子状态。比如,

光子原来可能是上下振的,你要是斜着测,它就会变成斜着振;你要是转着

圈测,它就转着圈振。没错,我们可以叫它“破坏性测量”。
从 80 年代开始,物理学家又发展出了一种非破坏性的测量技术。它并不违

反量子力学原理,只是选取了一些特殊的、不容易被测量破坏的物理量,进

行连续测量。

你看,量子世界是不是有点儿像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它从来不直接

呈现它本来的样子,所以你说不太清楚它到底是什么样的。但有了概率,我

们就能借助它把量子世界研究明白。概率是我们认识量子世界的接口。

给你留一个思考题。在物理学之外,还有哪些事,人们一开始以为是不清不楚、
没法研究的,实际上却是有办法定量研究的呢?留言告诉我你的思考。
这一讲我们说,概率的来源还没有定论。历史上,爱因斯坦曾经因为这个问

题,和玻尔发生过一次大辩论,我们下一讲详细来说。

06 局域实在性:量子概率的背后是不是另
有隐情?
给忙碌者的量子力学课

你好,欢迎来到《给忙碌者的量子力学课》,我是李剑龙。

上一讲,我讲了量子世界的概率性。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光子还没碰到屏幕,

量子力学会说它同时存在于屏幕前的每个角落。但当它碰到屏幕以后,量子

力学又改口说,它只会落在屏幕的一个地方,但落在每个地方的概率各不相

同。

你看,没做测量的时候没有概率,一做测量,概率就冒出来了。这说明什么?
打个比方,这说明光子到底要落在哪儿,它自己也不知道。不但它不知道,

就连“上帝”也不知道。

当光子碰到屏幕上时,“上帝”实在没主意了,只好通过掷色子,临时决定光

子到底落在哪儿。你测量到的所有结果,都是测量那一刹那的一种临时起意。

于是测量过后,概率就冒出来了。

这种概率到底是一种表象,还是量子世界本来的特征呢?它的背后是不是另

有隐情呢?

这个问题曾是量子力学史上最重要的问题,爱因斯坦曾经和量子力学的奠基

人之一玻尔,争论了很多年。这一讲,我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1 根本分歧:量子力学是否满足实在性

刚才我描述的光子在测量前后的情况,你是不是很难同意?不但你不同意,

爱因斯坦也不同意。测量以后的事大家都看得见,确实有概率,爱因斯坦不

是不同意这个。

他不同意的是,在测量之前,“光子同时存在在屏幕前的所有位置上”。

在测量以前,光子到底在哪儿,这事谁也看不见,这里就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刚才我说的“光子同时在屏幕前所有位置上”,属于哥本哈根解释,它的主心

骨是玻尔。而爱因斯坦呢,就是要反对哥本哈根解释。

爱因斯坦说,光子肯定在某一个确定的地方。只不过到底在哪儿,我不知道。

这是因为,你测量以后看到一堆概率,其实只是表象,它的背后,一定隐藏

着一个没有概率性的本质,光子的位置就是由这个本质决定的。
而且,这个本质一定不会因为你的测量方式而变化。这就好比“不管你看不看

月亮,月亮都存在”一样。这叫作实在性。爱因斯坦相信,不管你测不测量,

实在性都必须成立。所以说“上帝不掷色子”。

但玻尔认为,不对,爱因斯坦你不能拿平时的生活经验来指导上帝。光子还

没到屏幕的时候,咱们谁也看不见,你凭什么说它一定待在一个确定的地方

呢?

你只能描述你看见的东西。当你没看到月亮的时候,你就没法描述月亮的位

置,没法描述就是不存在。你说的那个本质既然看不见,那也是不存在的。

所以玻尔的观点是,量子力学天生就有概率性,没有实在性。

总之,他们的根本分歧,其实就转化成了,在你做实验看不见的地方,实在

性到底还成不成立这个问题了。

这其实回到了我们之前说的那个冰山的场景。如果你只能看到海面以上的冰

山,看不到海面以下的冰山,又怎么知道它是长在海底还是漂在海里的呢?

爱因斯坦想到了一个巧妙的策略。既然谁也看不见,那我就不直接证明实在

性一定成立。我搬一个救兵,让救兵来帮我证明。

2 爱因斯坦:局域性和实在性必须同时成立

这个救兵也是一个专门的概念,叫作局域性。

局域性来自爱因斯坦的得意之作,相对论。相对论认为,一切信号传递的速

度都不可能超过光速。你对其他东西的影响也不准超光速,这就叫局域性。

爱因斯坦想让局域性这个救兵,把实在性救活。

那具体怎么做呢?
爱因斯坦需要找到一个量子力学的概念,让局域性,把概念中某个没测的东

西给描述清楚了,那实在性就活了,他就赢了。这个概念就是很多人很熟悉

的量子纠缠。

什么是量子纠缠呢?请想象这么一个场景。你在北京,面前有个红绿灯。我

在上海,面前也有个红绿灯。这俩红绿灯都没点亮,我们不知道哪个是红灯,

哪个是绿灯。

为了说话方便,咱们给红绿灯编个号,两个红绿灯的编号都依次是 1 号、2

号、3 号。假如你用手一拍,1 号灯亮了,是红灯。那你就能瞬间推断,上

海的 1 号灯,肯定也是红灯。

你测量其中一个灯,就能瞬间确定另一个地方那个灯的状态,这种设定就叫

“量子纠缠”。

那有了这个概念,爱因斯坦怎么救活实在性呢?他得证明,他搬来的救兵局

域性,和实在性的命运是绑定在一起的,要活一起活,要死一起死。这个证

明就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先证明“要死一起死”。

按玻尔的观点,实在性不成立,测量之前,我看不到光子,光子在哪就不确

定。放在红绿灯的例子里,那你就是承认,我没拍它,灯是什么颜色我就不

确定,它同时是红色和绿色。好,我假设你说的对。

但玻尔还认为量子纠缠是成立的。那就是说,他承认我在上海拍了一下灯,

瞬间就能知道北京的灯是红色。这个时候没有其他因素影响北京的灯,只能

是我影响的。那我不就瞬间影响了北京的灯吗?“瞬间影响”这就是超光速,

局域性不成立了。
你看,按玻尔的观点,局域性和实在性全都不成立,要死一起死。

但局域性是不能死的,那样相对论就不成立了。如果相对论不成立,那物理

学大厦就崩塌了,这绝对不行。这样一来,我们就只剩下一种可能,也就是“要

活一起活”。爱因斯坦是这么证明的。

我们刚刚是假设了玻尔的观点正确,这次我们假设爱因斯坦的观点是对的,

局域性成立,你和我不管做什么,影响都传不了太远。所以,“我拍了上海的

灯,会瞬间影响北京的灯”,这句话就不成立了。

但是,有一件事还是成立的,也就是我介绍量子纠缠时说的,“我拍了上海的

灯,就瞬间知道了北京的灯是什么颜色。”

你看,咱们把这两句话放到一块儿分析,就会发现一个细微的差别。我能“瞬

间知道”北京的灯是什么颜色,但它又不是因为我的影响而改变的。

那就只剩下一种可能,就是说,它的颜色在我拍它之前就存在了。你看,这

不是实在性吗?爱因斯坦目的达到了,如果局域性能活,实在性也能活。

于是,爱因斯坦在“局域性”这个救兵的帮助下,成功地把“实在性”救活了。

他破除了玻尔对量子概率的解释,建立了一种新的解释。

这个解释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因为局域性和实在性必须一块儿活,所以量子

的概率都是表象,它的背后存在一种客观存在的、不超光速的隐藏本质。这

就是他那句“上帝不掷色子”背后的完整含义。

3 贝尔实验:局域性和实在性不能同时成立

但爱因斯坦说了半天,也只是描述了所有人都看不见的东西。既然大家都看

不见,那怎么证明你说的对还是不对呢?
在那个年代,这个问题没人能判断,成了纯粹的信仰之争。直到两位科学巨

人去世后,1964 年,一位英国物理学家贝尔,才把这个信仰问题变成了科

学问题。

贝尔是怎么想的呢?他的推导过程有点儿复杂,我简化一下,拿其中最关键

的环节跟你打个比方。

咱们刚才说的北京和上海的那两个红绿灯,不是搞不清谁是什么颜色吗?咱

们还是给两个红绿灯都依次编号,1 号、2 号、3 号。

如果每次我只测量两个灯,比如这次测北京的 1 号和上海的 2 号,下次测北

京的 2 号和上海的 3 号,再下次测北京的 1 号和上海的 3 号。我问你,就

这么来回测,是不是总能搞清楚这 6 个灯谁是什么颜色?

按爱因斯坦的理论,这当然可以。这是数学上可以保证的,你总能算出来。

但按玻尔的理论,那就肯定不能。如果你每次测两个灯,就只能确定这俩灯

的颜色。没测的那个你就不知道。

比如你测了北京的 1 号灯和上海的 2 号灯,你就不知道两边的 3 号灯是什么

颜色。爱因斯坦那样算出来的结果,肯定是不对的。

于是,贝尔发现,如果按照爱因斯坦的算法算,他就能得出一个公式。如果

像玻尔说的,爱因斯坦的算法不对,那这个公式肯定就不成立。所以,物理

学家只要想办法按照贝尔的方案做实验,得到的结果代入这个公式,就能判

断爱因斯坦到底对不对了。

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实验物理学家不断改进实验技术,一次又一次地

检验贝尔的公式。这些实验都叫贝尔实验。结果,每一轮的贝尔实验都表明,

贝尔的公式并不成立。
这就说明,爱因斯坦说的“要活一块儿活”不对,局域性和实在性不能一块儿

活。

那问题来了,我们进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

要么局域性不能活,也就是必须承认量子力学超光速;要不然我们就得选择

另一种可能,“你不看月亮时,月亮就不存在”,你测到的结果,在测量前是

不存在的,测量后才冒出来,实在性不能活。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局域性和实在性都没法活,那这就更让物理学家头

疼了。反正,选哪个都让人很不舒服。

回到开头的问题,量子概率背后到底是不是另有隐情呢?

贝尔实验告诉我们,至少不是爱因斯坦设想的、那种不超光速的隐藏本质。

后来的科学进展表明,不仅爱因斯坦设想的这种本质不存在,其他几种值得

考虑的本质,也被实验证明不存在了。

这也就是说,虽然我们仍然不知道,概率性到底是怎么来的,但它好像越来

越靠近玻尔所说的,是量子力学的内在性质。

你看,即使是信仰之争,最后也能落到科学实验和数学公式上。科学的边界

每前进一步,非科学的边界就得往后退一步。

最后留一个思考题。有没有什么事情发生以后,让你彻底抛弃了过去的某个看
法?留言说说你的思考。
局域性和实在性,这俩特性手心手背都是肉。既然它们不可能都成立,我们

应该抛弃哪个呢?我们下一讲见。
07 波函数实在性:不测量时,世界什么样?
给忙碌者的量子力学课

你好,欢迎来到《给忙碌者的量子力学课》,我是李剑龙。

爱因斯坦曾经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你不看月亮时,月亮还存在吗?你一定觉

得,这问题问得毫无意义,月亮当然是存在的。不管你看还是不看,它都是

真实存在的,这就是实在性。

在日常生活里,承认实在性是件理所当然的事,但在量子力学里,偏偏它就

出了问题。在上一讲我们说到,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证实,实在性和一种

不能超光速的性质,不可能同时成立。这样一来,必然会导致以下三种结果:

A 实在性不成立;

B 可以超光速;

C 实在性不成立,还可以超光速。

你看,上帝给你出了一道选择题,而且看起来是个单选题。你觉得应该怎么

选?这一讲,我们先来讨论实在性成不成立的问题,把超光速留在下一讲讨

论。

爱因斯坦说的“看月亮”就是对月亮进行了一次测量,测量的时候月亮在,那

没测量的时候,月亮是什么样的?当我们不测量时,世界是什么样的?

1 争论焦点:你是怎么到上海的?
争论这个问题的双方,一边就是爱因斯坦,一边是量子力学最主流的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的主心骨玻尔。为了让你更好地理解他们在争什么,我先给你

打个比方。

上海虹桥机场的隔壁就是虹桥火车站,这两个地方合起来叫虹桥枢纽。假设

有个客人从北京来上海,而你在虹桥枢纽的高架口接到了他。我问你,你觉

得客人是怎么来的?

如果你回答说,客人不是坐火车,就是坐飞机来的,那么恭喜你,你跟爱因

斯坦想的一样。

玻尔的看法就有点怪了。如果你在虹桥枢纽的高架口接到了人,他会说,客

人是同时坐火车和飞机来的。

玻尔还说,如果你换一种接人的方法,不去高架口,而是直接去火车站门口,

接到了客人,那就说明他坐了火车。如果刚好没接到,那就说明他坐了飞机。

反过来也一样,如果你在机场门口接到客人,那就说明他坐了飞机,没接到,

那他一定坐了火车。

这就是他们争论的焦点。你去接人就是在进行测量。爱因斯坦认为,世界上

任何事情,都应该存在一种本质,这种本质不会因为你主观的测量方式而改

变。不管你在哪里接他,客人永远只能选择一种交通方式到上海。他坚持实

在性必须成立。

而玻尔呢,他认为要分情况。客人到底是同时坐了火车和飞机,还是任选了

一种交通方式,取决于你在哪接他,也就是说,取决于你怎么测量。那客人

来的方式,不就因为我的测量而改变了吗?玻尔放弃了实在性。
不要觉得玻尔说的话像是天方夜谭,物理学家真的把这个想法做成了实验,

而结果似乎真的符合玻尔的说法。

那这是不是说明玻尔赢了呢?先别急着下结论,还有第三派观点。这派观点

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叫 shut up and calculate。别说了,算出来什么就

是什么。

这里说的算,就是要用理论预言实验会发生什么,在实验中应该观察什么。

我们从薛定谔方程出发,做一个数学推导,就能预言实验的所有结果。这个

数学推导的公式,我们就称为波函数。

那对于这个问题,波函数怎么说呢?从中间的计算过程来看,波函数的理解

是,不管你怎么测量,客人总是同时坐火车和飞机到上海。

于是,问题变得更复杂了。爱因斯坦说,客人只能选一种交通方式。玻尔说,

他怎么来由我测量方式决定。波函数说,不管你怎么测量,他都同时坐了火

车和飞机。

这三种说法到底谁对呢?

2 实验证明波函数实在性正确

最近十年,物理学家围绕这个问题做了各式各样的实验。这些实验都认为,

波函数说的对,爱因斯坦和玻尔都错了。他们是怎么验证的呢?

其中思路最简单的,是 2017 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史保森研究组的实验。

我们还是回到虹桥枢纽的例子。你想,我们接人的时候,还能得到什么信息?

是的,我们还能记录客人到达的时间。
从北京坐飞机到上海,需要 2 个小时,坐高铁需要 5 个小时。根据爱因斯坦

和玻尔的说法,如果你在机场接到了客人,说明客人坐的是飞机,那他一定

花 2 个小时就到了。如果你在火车站接到了客人,那他一定花了 5 个小时才

到。

但根据波函数的说法,不管你怎么接人,客人一定是同时坐了火车和飞机。

如果是这样的话,客人的速度就会比火车快,比飞机慢,在路上花费的时间

就会在 2 个小时到 5 个小时之间。

在实际操作里,实验组测量的是光子到达终点的时间。他们想办法,先让光

子处于一种不同速度的叠加态,就好像飞机和火车有两种不同的速度一样。

但是光子的速度不是光速吗?怎么能让它速度不一样呢?这就是实验方案的

巧妙之处了。

他们让光子在一根光纤中,同时沿着两条路向前走。第一条路,光子沿着直

线走,这时它的速度就是真空中的光速。另一条路是,光子沿着光纤的外壁

转圈,螺旋式前进。由于它走的是一条螺旋轨迹,把一部分速度用来打转了,

所以它向前的那部分速度就变慢了。

实验结果呢,光子到达终点花费的时间,确实在两个时间之间。也就是说,

光子真的同时走了两条路。这就证明波函数说的事都是成立的。换其他的实

验也是一样。如果波函数算出来是走三条路,光子就真的会走三条路。

波函数虽然只是一个数学公式,是人类想出来的,但它所描述的量子状态,

不管你看得见还是看不见,都是真实存在的。波函数对应着一种实在性。有

些物理学家把它叫作“波函数实在性”。

3 互补性原理是错的
知道这个以后,我们可以对哥本哈根解释做一次重要升级。

有些科普书一提到哥本哈根解释,通常都会提到三大件:不确定性、概率性

和互补性原理。前两个咱们课程已经讲过了,确实非常重要。

但我要告诉你,这第三个互补性原理,和波函数的说法有矛盾。既然波函数

实在性成立,那互补原理就是错的。

错在哪呢?互补性原理是玻尔提出来的,他的意思是说,你要么看到光子走

一条路,这是它的粒子性;要么看到它走两条路,这是它的波动性。

这说明粒子不可能同时表现出粒子性和波动性。你看到其中一个时,另一个

就不存在。这两种特性是既相互矛盾,又相互补充的。

但在波函数的计算中,所有的粒子永远具有波粒二象性,波动性和粒子性永

远同时存在,无论你看没看到,测没测量。

所以,下次你再看到有人提到互补性原理,除非你对历史特别感兴趣,否则

可以直接跳过去不看。

这也是这门课和哥本哈根解释的重要区别。

虽然哥本哈根解释也会运用波函数,但它只把波函数当作一种描述工具,并

不完全相信它,要不然玻尔也不会提出互补性原理。但我在做课程之前,已

经知道了新的实验,所以我把互补性原理替换成了波函数实在性。这是这门

课程对哥本哈根解释的重要升级。

现在我可以回答咱们这一节的问题了:不测量时,世界什么样呢?

这就好比你拿相机去拍庐山。你从这个角度拍到了它“横看成岭”,从那个角

度拍到它“侧成峰”,但这并不意味着庐山要么是岭要么是峰。因为不管你从

哪个角度拍它,你拍它或者不拍它,它都是岭和峰组合成的三维结构。
所以在量子力学中,测量后,粒子会以你熟悉的、那种确定的形式存在;在

测量前,粒子会以你不熟悉的、不确定的形式存在。但不管测量前还是测量

后,粒子都以波函数所描述的形式存在,只是测量前后的波函数,并不是同

一个。

这既不同于爱因斯坦说的实在性,也不同于玻尔的反实在性,是一种不能用

日常经验想象的新的实在性,叫波函数实在性。

当然,这只是微观粒子层面的事情。我在前面讲过,粒子数量变多了以后,

它们会互相压制对方的不确定性。所以这种新的实在性,在宏观世界中,可

以非常精确地等同于爱因斯坦说的实在性。

那我们应该这样说:不测量时,微观和宏观世界都以波函数的形式存在,宏

观世界同时也以我们熟悉的方式存在。

你看,在这个问题上,量子力学几位创始人的观点全错了。真正笑到最后的,

是他们没怎么放在心上的数学公式。这些公式虽然是经他们手创造出来的,

但公式一旦创造出来,该怎么理解就由不得他们了。

那些支持波函数实在性的实验,还有很多地方可以改进。我们秉承科学精神,

最好留一丝余地,不要急着下最终结论,看看未来的物理实验会不会提供新

的思路。

这提醒我们,以后不管有谁提量子的事,你要让他算给你看,算得出来就暂

且相信。像量子波动速读之类的广告,一个波函数都写不出来,咱们一个字

都不要信。
最后留一个思考题。在公众号里我们常会看到的一些新观点,有人同意,也有人
反对,两边听着好像都有道理。学习了波函数实在性之后,对于选择支持谁,你
有没有新的思路呢?留言说说你的思考。
这一讲我们说了爱因斯坦的实在性不成立,那上帝出的选择题还差一部分,

到底能不能超光速呢?我们下一讲来说。

08 量子纠缠:世界存在“鬼魅般的超距作

用”吗?
给忙碌者的量子力学课

你好,欢迎来到《给忙碌者的量子力学课》,我是李剑龙。

你还记不记得这两个词:一个是实在性,你不看月亮的时候,月亮仍然是存

在的;一个是局域性,我在北京干一件事,这件事不会瞬间影响到上海,影

响速度不能超光速。

爱因斯坦认为,在量子力学中,这俩特性必须同时成立。

在前两讲中,物理学家通过实验告诉我们,它俩不能同时成立。后来又有实

验表明,爱因斯坦设想的实在性也不成立。那么现在只剩下一个问题,局域

性还能不能成立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这一讲我们来学习一个量子力学特有的概念,量子纠缠。

量子纠缠最早是爱因斯坦提出来的。他把它称作“鬼魅般的超距作用”。是什

么意思呢?
有人说,量子纠缠就像心灵感应,你对一个粒子做测量,另一个粒子无论在

哪里,都会瞬间响应,中间不需要任何时间,这是一种超光速的现象。

这就奇怪了,“任何物体都不能超光速”,这是爱因斯坦自己在相对论里提出

来的啊?怎么他把自己推翻了呢?量子纠缠到底超不超光速呢?

1 量子纠缠就是“瞬间推断”

我们先来说说量子纠缠到底是什么意思。

假如两个粒子形成了量子纠缠,我只要测量其中一方的状态,就能瞬间推断

另一方此刻的状态。我敲个黑板,我说的是瞬间推断,不是说我决定了另一

方此刻的状态。

咱们拿爱因斯坦和玻尔打个比方吧。他们形成了一个心情上的量子纠缠。

不管他们离着有多远,就算一个在美国,一个在欧洲,他俩的心情都能保持

绝对的相反。玻尔如果心情好,爱因斯坦肯定心情难受;玻尔如果难受,爱

因斯坦肯定心情好。

但他俩心情到底是什么样的,你得问了才知道。不问他们,他们就同时处于

好心情和坏心情两种状态。如果你问了其中一个,就能瞬间推断另一个心情

好不好。

在这里,我要纠正一下你可能有的误会。

可能你会以为,纠缠的物理状态只能是相反的,其实不是。比如电子的自旋

方向,两个电子如果有纠缠,自旋可以方向相反,一个朝上,另一个朝下;

也可以方向相同,要么都朝上,要么都朝下。
还有一个误会是,好像只能是 2 个粒子纠缠,其实 3 个也行,N 个粒子都行。

Google 的量子处理器,就是 53 个量子在纠缠。

好,咱们回到爱因斯坦。如果此刻爱因斯坦在我面前,他一定会说,相对论

说了,任何影响速度都不能超光速。此刻的你只受到此刻身边事物的影响,

不受远处任何事物的影响,这叫作局域性原理。如果量子力学认为,测量会

瞬间改变两个粒子的状态,就违反了局域性原理,肯定错了。

所以,爱因斯坦认为,量子力学要对,我的局域性原理就错,相对论也错了。

我的相对论要是对,你量子力学必然错。这俩理论不能同时成立。

爱因斯坦当初提出量子纠缠,目的就是为了证明量子力学有错。

不过,这都是空对空的讨论。在判断谁对谁错之前,我们还是应该看看实验

怎么说。

2 相对论依然成立,但局域性却不成立了

实验是这样的。物理学家从一个地方发出一对量子纠缠的光子,我们还是把

它们想象成爱因斯坦和玻尔。

这哥俩走过相同的距离,分别到达在北京和深圳的两栋房子里。但他俩纠缠

的不是心情,而是这么一种关系:如果你看到老爱在北京这边的 1 楼,那玻

尔就一定在深圳那边的 2 楼;如果看到老爱在 2 楼,那么玻尔一定在 1 楼。

我跟你说一个测量的思路,但这个思路不是物理学家操作的真实逻辑,只是

便于你理解物理学家的想法。
比方说,你现在在北京测了一下爱因斯坦,我在深圳,看玻尔的状态突然跑

到 1 楼了。那我用从北京到深圳的距离,除以这两个事发生的时间差,就能

算出这种影响的传播速度。

这个传播速度有多快呢?从 2000 年开始,几组物理学家,做了各种不同的

实验。结果都发现,这个速度的下限,最慢的也超过了光速。而且也有可能,

这个速度根本没有上限。

你看,实验证明,量子纠缠违反了我们刚才说的局域性原理。

但是另一边的相对论呢,也有无数的实验证明,光速确实是所有物体和信息

的速度上限,不可能有东西超光速,局域性必须成立。

那你说这怎么办?通常情况下,结论相互矛盾的两个理论,我们必须二选一,

必然有一个是错的。但现在它们两个都被实验证实,我们没得选了。

这就把我们逼到了第三种可能:这两个说法都对,但它们有各自不同的适用

范围。

我来解释一下这第三种可能性。其实,爱因斯坦对量子纠缠“超光速”的理解

是错误的。

他以为的情况是,测量北京的那个人时,那个人会偷偷给深圳的人发消息,

让后者跟他保持一致。测量一个人,就瞬间影响了另一个人,这种“影响”超

光速了。

但现实不是这么回事,其中并不存在“影响”,而只是存在某种关系。

这就像一个航天员跟妻子闹矛盾,跑到火星上躲了起来。他妻子上法院起诉

离婚,法院批准,离婚就瞬间生效了。这个生效速度无视任何距离。就算航

天员跑到银河系外面,离婚也是瞬间生效的。
所以,测量的影响不能超光速,但断绝关系完全可以超过光速。

知道这一点,量子纠缠的事你就好理解了。你测量其中一个粒子,就能瞬间

推断另一个粒子的测量结果。这就好比航天员的妻子把字一签,法院一盖章,

我们就能瞬间推断航天员现在是单身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没有以任何方式朝另一个粒子发出任何信号,虽然违反

了局域性,但并不违反相对论。也就是说,相对论不等于局域性。有了量子

力学以后,相对论还在,但局域性却不成立了。

那局域性和相对论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3 从信息的角度理解量子纠缠的整体性

我们下面从信息的角度,再来理解一下这个问题。

我得先说一下,爱因斯坦误解量子纠缠的根本原因。这还是要回到咱们课程

里反复提到的那个词,波粒二象性。

爱因斯坦还是在用单纯的粒子视角,看待量子纠缠。他总觉得,他是他,玻

尔是玻尔,这是两个独立的人。所以,你一测量他就瞬间知道玻尔的状态,

那他必然偷偷给玻尔发消息。

但真正的情况不是这样的。如果你从波粒二象性的视角出发,用数学公式波

函数把它们的状态写出来以后,就会发现,只能写出一个波函数。也就是说,

它们是一个波,是一个整体。

你测量了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发现结果存在关联,根本没什么可奇怪的。

这就好比老爱和玻尔哥俩在玩跷跷板,你发现一个人在地面时,另一个一定

在空中。这是因为两个人不是两个孤立的个体,他们通过跷跷板联系了起来。
原来我们只关注两个人的状态,却忽略了跷跷板。“跷跷板”就是他俩之间的

关系。个体加上关系,构成了一个整体。量子纠缠指的是这个整体。

如果你是科幻小说迷,听到这里你可能会说:科幻小说不是经常说,量子纠

缠能“超光速传递信息”,这真的可以吗?

我明确地告诉你,这不可能。因为这里涉及两种不同的信息。

一种是必须用波函数才能写清楚的信息,叫量子信息。量子信息描述的是波

粒二象性。

另一种是我们平常用的,比如短信、写小纸条这样的信息。这些信息要么通

过电磁波,要么通过宏观物体传递,叫经典信息。

相对论说的是,经典信息的传播不可能超光速,但它并不限制量子信息。

这在量子力学中叫作“不可通信定理”,也就是你不可能利用量子纠缠来超光

速传递经典信息。下次你再在科幻片里看到说,我用量子纠缠实现了超光速

通信,你可以微微一笑,不必当真。

其实之前我说局域性就是“影响超过光速”,是为了便于你理解。现在你知道

了,局域性强调的是,我只研究北京的粒子,就能把北京的量子信息说清楚。

此时此刻深圳的粒子,跟我没关系,我不研究它。

但量子力学说,它们实际上是有关系的,你要想说清楚北京的量子信息,深

圳那边得配合你,你才能把它们的关系说清楚,而且这关系里面也包含量子

信息。这就叫非局域性。

你现在应该知道,为什么说相对论和局域性不是一回事了。
相对论说的是经典信息不能超光速;局域性说的是,一个地方的人能不能把

本地的所有事全都说清楚,超不超光速只是说事过程中要考虑的一种情况而

已。

最近几十年,物理学家对非局域性还做了更深入的研究。他们发现,在没有

量子纠缠时,非局域性也成立。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详细解释了。你只要

知道,量子纠缠具有整体性,但没有量子纠缠时,量子状态照样可以存在整

体性。

有很多人说,传统文化强调整体思维,现代科学强调分析思维,比如要把一

个整体还原成几个部分,然后逐个分析。但你看,现代科学也有整体思维,

量子力学的非局域性就是一种典型的整体思维。

最后留一个思考题。除了量子纠缠之外,你还听说过哪些科学现象,需要用整体
思维来研究呢?留言说说你的思考。
到这一讲为止,我们讲了量子世界的一大堆性质,但这些性质好像只能在微

观世界看到,它们在宏观世界也存在吗?我们下一讲见。

09 退相干:量子力学只在微观世界有效
吗?
给忙碌者的量子力学课

你好,欢迎来到《给忙碌者的量子力学课》,我是李剑龙。
前面几讲,我们说了各种量子力学里特有的现象。你可能也听过这样的说法,

说量子力学是微观世界的物理规律。到了宏观世界以后,量子力学就不适用

了。我们只能用经典物理来描述宏观世界,比如牛顿力学,广义相对论等等。

不仅外行人会这么说,就连有些科普书也会这么说。但我要告诉你,这种说

法是错误的。

这一讲,我们就来回答这个问题,量子力学的适用范围到底有多大?学完这

一讲,你会发现,量子力学不仅适用于微观世界,在宏观世界也同样适用。

1 宏观世界也能展现量子效应

注意,我得强调一下我说的“适用”是什么意思。这个“适用”不是说微观的逻

辑到了宏观世界后,变成了另一个样子,你看不出来了。

比如说,汽车是由原子组成的。但你光看一辆汽车,能看出来它是由原子组

成的吗?根本看不出来。如果量子力学也是这样的,那它确实被限制在了微

观世界里。

我说的“适用”是说,微观和宏观的逻辑完全一致,宏观可以直接展现这个逻

辑。比如,你小时候可能被邻居说,你的眼睛长得像爸爸,嘴巴长得像妈妈。

我们现在知道,这是因为你遗传了爸爸妈妈的基因。

基因是分子层面的规律,但是它也可以在你的眼睛和嘴巴,这些宏观表现上

显现出来。这才叫“适用”。

而量子力学的适用就是说,它在微观世界的那些表现,在宏观世界也能看到。

别觉得这事不可能,我给你找到了这样的例子。
比如,宇宙中有一种天体,叫中子星,是由一种叫中子的粒子形成的恒星。

它的直径通常有 20 千米,重量相当于地球的几十万倍。这够宏观了吧?我

告诉你,中子星的核心有一种典型的量子现象,叫作超流。

正常情况下,你要是轻轻搅动一杯水,水过一会儿就会停下来。但是超流体

会不停在杯子里打转,还会沿着杯子壁从杯子里跑出来。

在中子星的核心,中子也形成了一种超流体,可以没有摩擦地流动,还会形

成旋涡,这种旋涡会无休无止地打转。

这个现象用经典理论可解释不了,只能用量子力学来解释。所以,超流体是

一种量子现象,中子星核心就处于一种宏观的量子状态。

其实,宏观量子状态还有很多,它们在科学新闻里经常出现,只是名字都比

较拗口,你乍一听听不出来。比如,超导、量子霍尔效应、拓扑绝缘体等等。

国际单位制目前用来定义千克的那个装置,基布尔秤,里面也有宏观量子状

态。

但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量子力学只能描述微观世界,而不能描述

宏观世界呢?

2 退相干和波函数坍缩,让量子效应不容易在宏观世界展现

如果你经常看新闻的话,就会发现,我刚才说的宏观量子状态,都处于一种

非常极端的环境中。

比如,地球上的宏观量子状态,通常都必须维持在绝对零度,也就是零下 270

多摄氏度附近。只要温度稍微高一点点,这种状态就立刻被破坏了。它们就
像是一朵美丽的肥皂泡,你只能远远地看,不能伸手去摸,因为你一碰,它

就消失了。

说到这儿你可能想起来一个词,对,就我们课程前面提到过的“波函数坍缩”。

所有的量子状态都像肥皂泡一样,你不测量还好,一测量它就坍缩了,变成

另外一个样子了。

所以,宏观量子态在宏观世界必须小心翼翼地保护起来,防止它的波函数坍

缩,变成经典物理学的状态。

在量子力学诞生之初,物理学家就是这么解释的,很多科普书也是这么写的。

但是我要告诉你,这种说法已经落伍了。

现在最新的说法是,在测量过程中,在波函数坍缩之前,量子状态还经历了

另外一个过程,叫作退相干。退相干,指的就是一种叫作相干的性质退化了,

看不出来了。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听音乐的时候,在一段旋律中可能有很多乐器发声,但乐器再多,你也能听

出来音乐有一个明确的节奏,比如 42 拍,或者 44 拍等等。

你只要能听出来节奏,音乐就有相干性。

但如果有 100 个人在跳广场舞,每个人都在放不一样的音乐,这些音乐的节

拍都不一样,有 42 拍的,44 拍的,86 拍的各种节奏。可以想象,你肯定

会觉得乱七八糟,完全是乱弹琴。

这个时候,你什么节奏也听不出来,广场上的音乐就没有相干性。

只听一段音乐有相干性,但是被很多音乐干扰以后,相干性就显现不出来了,

这就叫退相干。
如果我们再用量子力学的术语来说一下,那就要回到波粒二象性。从波粒二

象性的角度看,退相干,就是一种物质的波动特征看起来退化了,粒子特征

显得突出了。

对物质来说,同时呈现波粒二象性,就是量子状态。粒子特征特别突出,波

动特征很弱,就很像我们平时说的经典状态。

你可能会来挑战我一下,如果已经很像经典状态了,凭什么说这是相干性不

明显呢?万一相干性就是消失了,没有相干性了呢?2003 年,奥地利的一

组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刚好可以回答你这个问题。

在实验里,他们让具有 70 个碳原子的 C70 分子,像波一样产生了干涉条纹。

在物理学中,一种物质只要能发生干涉现象,产生干涉条纹,就说它有相干

性。

不过,实验要想成功,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就是 C70 所在的实验舱里,必须

把空气抽走,变成真空状态。

为什么呢?他们发现,如果不抽成真空,C70 分子就完全没法产生干涉条纹,

只能留下一片杂乱的斑点。也就是说,如果有空气,C70 分子的波动性就消

失了,只留下了粒子性。

而且他们还发现,如果你朝真空室里一点点加入空气,那么干涉条纹就会越

来越模糊,最后完全消失。这就说明,是空气让 C70 分子发生了退相干。

你看,如果你不把环境的因素消除,量子态上的许多信息,就会像一滴墨汁

滴在大海里一样,迅速跑到环境中,仪器就检测不到相干性了,退相干就发

生了。
所以,量子力学在宏观世界很少展现,不是因为没有相干性,而是相干性没

有展现,我们看不出来。这恰恰也是量子力学的一种宏观效应。

3 怎样延长相干性的时间

知道了这一点,就好比医生给人看病时找到了病因,就好对症下药了。我们

想要在宏观物体上看到量子效应,其实很简单,就是屏蔽干扰因素。

如果有空气干扰,那我就给你抽成真空。如果有热运动干扰,那我就给你冻

起来。这招非常有效。什么超导、超流、量子霍尔效应,都是用这招实现的。

不过,这招不能用得太绝。因为你把环境弄得这么极端,这个宏观量子现象

我们也就是看看,它什么都干不了。所以,想要让相干性帮我们做些什么,

物理学家必须在操控和屏蔽上寻找平衡。

最常见的应用场景就是量子计算。它要计算,你总得让它加减乘除吧?这就

得操控。

它又是量子的计算,总得保持量子状态吧?这就得屏蔽,防止退相干。

其实,量子计算到现在还没实现商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防止不了退

相干,它们保持相干性的时间太短了。

那到底该怎么办呢?物理学家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小心的求证,想到了不少办

法。我在这儿说一个还没实现的,但是跟咱们的课程最相关的办法。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改进设计,让整个量子系统变得更加抗干扰。这就好比

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的士兵怕晕船,就用铁链和木板把船都连起来,变成

一个整体,这样就不怕外面的干扰了。
具体到量子计算里,就是不让一个粒子直接携带数据,而是让许多粒子发生

大规模的量子纠缠,让它们用整体的量子状态来携带数据。整体的量子状态

不怕一般的干扰,所以就不用把干扰因素屏蔽得太绝。

这方法有个专有名词,叫“拓扑量子计算”。“拓扑”这个词在数学上就代表物

体的某种整体特征。

总之,在抑制退相干、平衡操控性的过程中,物理学家想尽了各种办法,那

我们已经努力到了什么程度呢?

在一种叫超导量子计算的方案中,经过 20 年的发展,物理学家终于从 1999

年让一个量子保持相干性 1 纳秒,在 2019 年延长到了让 53 个量子坚持

200 秒 。 在 数 量 和 时 长 上 , 都 有 了 飞 跃 。 这 个 记 录 暂 时 由 Google 的

Sycamore 量子处理器保持。

你看,物理学家先是从理论上发现了退相干的效应,然后懂得如何在实验中

观察它,这才能进一步想到了解决它、应用它的办法。爱因斯坦曾经说“理论

决定了你能观察到什么”,就是这个意思。

现在,我可以回答我在第一讲提出的问题了。薛定谔的猫,为什么不可能同

时处于既死又活的量子状态呢?

因为猫是有温度的,还需要呼吸空气,温度和空气都会导致它发生退相干,

形成不了量子状态。物理学家推测,猫虽然不行,但是病毒或许可以形成量

子状态。
最后留一个思考题。有人说,人的意识也是一种宏观量子现象。说这话的人还挺
有名,是霍金的合作者,英国数学家彭罗斯。那你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留言
说说你的思考。
既然量子力学在宏观世界也适用,那我就可以用它来研究宏观现象了。比如,

力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下一讲讨论。

10 相互作用:力的本质是什么?
给忙碌者的量子力学课

你好,欢迎来到《给忙碌者的量子力学课》,我是李剑龙。

上一讲我们说到,量子力学不只在微观世界有效,在宏观世界也同样适用。

这一讲我们就通过量子力学,来说一个常见的宏观概念,力,看看量子力学

是怎么理解这个概念的。

你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坐车的时候,司机一踩油门,你的背后就传来一股

推力。这是加速度产生的推背感。而且,车的档次越高,这种推背感就越强。

你有没有想过,这种推背感到底是怎样产生的?这个力的本质是什么呢?

1 力是一个宏观展现的概念

我们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力,大都是复合感受。这就好比一束太阳光,表面

上看是白色,我们拿三棱镜一分解就发现,其实存在好几种颜色。

量子力学就相当于这个三棱镜。我们把这种推背感分解以后,就会得到三种

不同的排斥力。虽然有三种,但它们对你感受到的排斥力的贡献,是不一样

的。
第一种是静电排斥力。这个很好理解,椅背里有原子核,有电子;原子核带

正电,电子带负电。

正电和正电之间会相互排斥,负电和负电之间也会相互排斥。但这不是排斥

力最主要的来源。

第二种是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你的身体挤压椅背上的原子,想让每个

原子都变小一点儿,就会感到一种排斥力。但这也不是排斥力最主要的来源。

贡献最大的是第三种,它来自量子力学的另一种原理,叫泡利不相容原理。

提出这个原理的物理学家叫泡利。“不相容”很好理解,意思是说,我占了这

个地方你就不能占了,我容不下你。

你的身体在往后靠的时候,原子挤在一起,一个原子的电子就有可能被挤到

另一个原子那里。但是原来原子的电子占满了本来的地方,你要新加进来一

个电子,就会感到一种排斥力。

有些科普书会把这种力叫作“简并力”。这才是推背感最主要的来源。

你看,一个简单的推背感,背后就有三种因素在共同作用。所以,力是一种

复合的概念。不但如此,这些因素的效果也不是直接体现出来的,而是有层

级的。

什么是“层级”呢?

比方说,如果把一个空的塑料瓶按到水里,按得越深,塑料瓶就越瘪,你肯

定知道,这是水的压力。但你如果把自己缩小了,钻到瓶子里面看,就会发

现这其实是因为水分子在碰撞塑料分子。
我们其实是把每时每刻分子碰撞产生的力,平均起来,称作水的压力。如果

把它还原到微观层面,“压力”这个概念就没有了,只有分子间的碰撞和分子

间作用力。

这种在微观世界是一种样子,在宏观世界是另一种样子的情况,就叫作“有层

级”。

如果我们要找力的本质,肯定要把复合的力进行拆分,还要排除层级的干扰,

把力还原到基本粒子层面。

这时你会发现,我们只剩下了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2 最底层不可还原的就是基本相互作用

我先说一下,什么叫相互作用。

很多科普书说,相互作用就像两个人在扔球。我扔球的时候,向后一仰。你

接住球以后,也向后一仰。

如果有个眼神不好的人站在远处看,他看不到球,就会以为,我隔空朝你施

加了一个力,你朝我施加了一个反作用力。

所以,粒子就是通过朝其他粒子扔球来施加作用力的。这里说的扔球和接球

的过程,都属于相互作用。
这个比喻很巧妙,但有个地方它没有说清楚。就是这个球,是一个粒子,也

具有波粒二象性。所以,我们扔出去的其实是一朵粒子云。

你别忘了,我和你也是粒子,所以我们俩也是两朵云。如果你把自己缩小到

量子尺度,就会发现两个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就是两朵云,在不断

发出和吸收第三朵云。

那么这第三朵云是什么呢?有的云可以拆分,我们就继续往下拆。当我们把

所有的云拆到底层,不能继续拆分时,就会发现只剩下三种不同的云,分别

对应三种不同的基本相互作用。

按照从强到弱的顺序,排第一是的强相互作用,它一共会扔八种不同的云,

这些云都叫作胶子。有了它,原子核里的质子、中子才能稳定地存在。

强相互作用的作用距离很短,只在原子核内起作用,出了原子核就没效果了。

所以我们平时感觉不到。
排第二的是电磁相互作用,它扔的云你应该很熟悉了,叫光子,就是我们前

面提到,物理学家总拿它做实验的那个光子。

它贡献了我们平时听说的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以及各种宏观世界的力,

比如表面张力,静电力,磁力等等。电磁力的作用距离很远,我们平时经常

感觉到。

排第三的是弱相互作用,它会扔三种云,分别叫 W+,W-和 Z0 玻色子。弱

相互作用也只在原子核内有效,而且强度很弱,似乎没有什么存在感。但其

实,弱相互作用很重要。

你可能听说过粒子物理学里有个概念叫“标准模型”。通俗地说,标准模型说

明白了两件事,一件事是“世界上一共有多少种粒子”,一件事是“每种粒子

之间会如何相互作用”。

这两件事合起来,就说明白了构造我们世界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样的。但如果

没有弱相互作用,标准模型中的粒子,就会少将近一半,相当于构造世界的

底层逻辑完全变了。

这三种相互作用加上万有引力,就是世界的四大基本相互作用。但量子力学

在说到基本相互作用时,只能解释清楚其中的三个。

就目前来说,万有引力还是广义相对论负责解释的,而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

论这两套理论,还没有统一。我们在这,就先不说万有引力。

3 力的本质是能量随空间位置变化的剧烈程度

但你看,我介绍每种相互作用的时候,都会说在其中起中介作用的是各种

“云”,是“云”就会有各种不确定性,不好衡量。其实在量子力学中,物理学
家已经很少使用“力”这个概念了,而是会用一个更确定的概念来描述它,这

就是能量。

请你想象一下,我带你去杭州灵隐寺的后山,那里是山峦起伏的丘陵。上山

的时候,你会感到一股强大的力在把你往下拖,这个时候,你的能量就在变

大。山越陡,你会觉得这股力越大,你能量变大的速度就越快。

但如果你走在平地上,比如在西湖边转悠,你会觉得这股力几乎不存在,这

个时候,你的能量也不怎么变化。这种能量随着空间位置变化的剧烈程度,

就是“力”的本质。能量变化剧烈,力就大;能量变化很和缓,力就小。

咱们还拿推背感来举例子。我刚刚说,泡利不相容原理为这种推背感贡献得

最多。但为什么是它贡献得最多呢?

你看,泡利不相容原理要求,这个地方我占了,你就不能占。椅背里的电子

特别多,大概有 10 的 23 次方那么多。你要想新加进来一个电子,就要让

这一大堆电子给你腾一块儿地方,它们当然不愿意。

这就好比一幢摩天大楼,下面 100 层已经被人占满了。你要是想住进来,只

有 101 层才有地方。但你要去 101 层,得一下子获得能去 101 层那么多

的能量才行。能量变化这么大,你才会感到一种不可抗拒的排斥力。

物理学家做过一个简单的计算,这种电子产生的排斥力,大约比同样面积下

的大气压力,还要大几十万倍。如果你很熟悉大气压力的话,就会知道它来

源是大气压强。所以这种排斥力,其实也是一种压强,叫“简并压强”。

说起来,多亏简并压强这么大,我们的世界才能稳定存在。从宇宙尺度上看,

万有引力才是主导整个宇宙的力。但像地球这样的行星,为什么没在万有引
力的作用下把自己向内压塌呢?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在地球的内部,

有简并压强贡献的巨大排斥力。

那我们现在知道推背感是从哪儿来的了。它是各种相互作用和量子效应在不

同层级下的复合作用。

三种基本的相互作用制造了稳定的原子核。电磁相互作用加上不确定性原理,

贡献了化学键和分子间的吸引力,让原子变成分子,再让分子聚合成固体和

液体。最后再加上泡利不相容原理,提供了一种排斥力,各种物体才不会向

内崩塌。这种组合起来的排斥力,就是踩油门时的推背感。

你看,量子并不一定总是以掷色子、超光速这些神神道道的形式展现的。它

还可以以吸引力、排斥力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展现自己。在你不经意的时

候,量子就在你身边。

给你留一个思考题。在日常生活里,力的概念涉及更多的方面,比如观察力、记
忆力、判断能力、应变能力等等。学过了物理学上对力的定义,你对这些词有没
有什么新的见解?说说你的脑洞。
除了力,物理学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宏观概念,就是质量。量子力学又是怎

么理解质量的呢?我们下一讲见。

11 能量:质量从何而来?
给忙碌者的量子力学课

你好,欢迎来到《给忙碌者的量子力学课》,我是李剑龙。
上一讲我们说到,力的本质就是能量随空间位置变化的剧烈程度。这一讲,

我们再来说一个和能量关系密切的概念,质量。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想到一个人,就是爱因斯坦。你会想到他的那个著名的公

式,E = mc^2,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这个公式说明,能量和质

量可以相互转化。就像鸡能生蛋,蛋能生鸡一样。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先有质量还是先有能量呢?我告诉你,这个问题单用

相对论回答不了,只用量子力学也回答不了。

在这一讲中,我会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结合起来,告诉你,一定是先有能量,

后有质量。杨波团队 微信:dedao777

1 质量是物体惯性的大小

我们先说说质量到底是什么。

质量这个概念每个人从小就懂,你给了 1 斤大米的钱,我肯定不能只给你称

5 两。但咱们买菜时候说的,是“重量”,不是“质量”。在给物体称重的时候,

我们利用了它受到的万有引力。

我在上一节说过,量子力学讨论不了引力,所以我们现在要讲质量,就要先

把引力的影响排除。

该怎么排除呢?我们国家发射的天宫一号飞船,那里面东西都是漂着的,也

就是都处于失重的状态,这就把引力排除出去了。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讨论质量了。如果你在天宫一号里推一瓶水,会觉得它很

轻。但如果你在里面抓一个装满书的大箱子,它肯定会带着你一块儿飘走。
你也许还记得中学学过的一个概念,叫惯性。你可以理解为,这是物体不愿

意改变自己运动状态的一种属性,而且质量越大的东西,它就越不愿意改变,

惯性就越大。你看,失重的时候,引力的效果等于零,但是物体的质量还是

有差别的。

你可能已经听出来我说的质量是什么了,就是物体的惯性。用物理学行话说,

这叫惯性质量。

在牛顿时代,物理学家就知道质量跟惯性是等价的。只不过,当时他们以为,

质量是恒定不变的。到爱因斯坦时代,物理学家才开始意识到,质量和能量

可以相互转化,比如后来就有了原子弹。

2 质量是静止的能量

但是能量分为两种,一种是动能,是物体运动时得到的能量,你可以把它理

解成是运动的能量;相对应的,还有一种是静止的能量,叫势能。

质量是从哪种能量转化来呢?咱们得先把动能排除在外。

为什么呢?你看,既然动能和物体的运动有关,那就跟物体的速度有关。可

咱们知道,物体的速度不是一个不变的概念,而是跟你选择什么参照系有关。

比方说,小鸟把飞机玻璃撞了一个裂缝。如果以飞行员为参照系,那就是小

鸟的动能太大,把玻璃撞裂了。但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系,小鸟飞得再快也没

法跟飞机比,还是飞机的动能大,所以窗户撞裂了得怨飞机自己。你看,动

能到底是大是小,根本没个准儿,要看你选择了哪个参照系。

但咱们也知道,不管是以飞行员为参照系,还是以地面为参照系,鸟的质量

都是不变的。惯性质量是物质的内在属性,不随参照系变化。
所以,我们说的可以转化成质量的能量,是指不随参照系变化的那种能量。

不是动能,那只能是势能。

如果把这个知识和量子力学结合起来,你就会发现,质量的本质,就是一种

势能。

拿你在健身房里见过的那种拉力器举例子。

拉力器中间的弹簧,会把两个把手拉在一起。你要是用手把它使劲拉开,弹

簧变长,弹簧的弹性势能就增加了。理论上说,拉力器的质量也就增加了。

但是平时我们不这么以为,因为增加的质量相对太小了,我们体会不到。

但是进入量子世界,情况就不一样了。物理学家发现,原子核中的质子,是

由三个更小的粒子夸克组成的,质子的质量大概是 938MeV。这个 MeV 其

实就是量子力学中能量的单位,物理学家直接用能量来衡量质量了。

但奇怪的事情出现了,还有一个粒子也是由同样的三个夸克组成的,叫作△+

粒子。按理说,组成它们的夸克种类一样、数量一样,两种粒子的质量就应

该是一样的吧?

结果物理学家一测,发现它的质量却是 1232MeV,比质子的 938 高出了

一大截。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粒子只是物理学家给它起的名字而已,它本质上就是势能更高的质

子。它就相当于三个夸克本身都没变,但三个夸克之间的弹簧拉得更开了,

质量大幅度增加。物理学家一开始没认出来,才给它起了另外一个名字。

后来物理学家还发现,其实好多所谓的“新粒子”,都是另外一些粒子的高能

量状态。它们的基本组成都是一样的,只是质量不一样。这都说明,质量可

以从势能转化而来。
3 质量蕴含的势能源自基本相互作用

好,我们现在确定了质量和势能之间的转化关系,那到底先有谁呢?必须先

有势能,才有质量。用一句话解释的话就是,基本相互作用产生势能,势能

转化为质量。

我来具体解释一下。

在我们的世界中,存在四种基本的相互作用:强、电磁、弱和引力相互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就像四种弹簧,都蕴含了势能。所以,这四种基本相互作用都

在不同程度上,为物质贡献质量。

其中,贡献最多的是强相互作用。它贡献了你看到的物质的近 99%的质量。

是怎么贡献的呢?

2018 年,当时在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物理学家杨一玻等人,利用计算机算出

了其中的细节。这些细节的名词都很难懂,我给你念一下。强相互作用从大

到小的贡献方式是:胶子能量,夸克能量,量子反常,夸克凝聚。

虽然不好懂,但不管怎么说,这 99%的质量我们已经知道是哪儿来的了。

剩下的其他三种基本相互作用力,虽然也蕴含了势能、贡献了质量,但它们

贡献得实在太少,甚至很多科普书在说到质量的时候,都不会提到它们。

那还剩 1%的质量从哪儿来呢?

这 1%也是由一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势能贡献的,因为这种相互作用平时唯一的

表现,就是给基本粒子提供质量,所以物理学家给它起了一个特殊的名字,

叫希格斯机制。希格斯就是 2013 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那个老大爷。

希格斯机制怎么给粒子赋予质量呢?就好比汽车掉到水里,你会发现车门重

得根本推不动,就好像水给车门赋予了特别多的质量一样。
在给粒子赋予质量的时候,希格斯机制的作用就像水的作用一样。它充满了

整个空间,但是又是透明的,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在其中就会感觉到,原来

很轻很轻的东西,都变得沉甸甸的,很难搬动了,就变得像是有质量了。

总之,如果按照贡献质量多少来排队,那么强相互作用第一,希格斯机制第

二。但如果从底层到高层来排队,那么希格斯机制完胜。因为希格斯机制是

给基本粒子赋予质量的,而强相互作用是给更复杂的粒子赋予质量的。

说到这儿,如果你知道的科学知识比较多,你肯定知道,光子没有质量,这

是为什么?为什么希格斯机制对光子没有效果呢?

其实,就是希格斯机制让光子没质量的。我简单说一下,希格斯机制是有方

向的。在这个方向上的粒子,受到它的作用,就获得了质量。不在这个方向

上的粒子,不受它的作用,就没有质量。光子刚好不在这个方向上,所以它没

有质量。
当然,我讲了这么长时间,其实才解释了宇宙 5%的物质。除了我们已知的这

些物质之外,还有占宇宙 26%的暗物质,我们是不知道质量来源的。剩下占

宇宙 69%的暗能量,不管它有没有质量,我们同样没有搞清楚它的能量来源。

其实就连在我们已知的 5%的物质中,我们也没有全搞清楚。比如,中微子的

质量是怎么来的,我们就不知道。

科学就是这样,永远承认自己知道多少,不知道多少。我们从来不宣称科学

能解释一切。但科学能解释的现象,一定会越来越多。

最后留一个思考题。有人说,人死了以后,质量就会瞬间变小 21 克,所以

灵魂的重量就是 21 克。
学了这一节课之后,你已经知道质量是从能量转化的,你觉得这种说法存在哪些
漏洞呢?留言说说你的思考。
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了量子力学所有核心知识,我觉得我们可以回答一个

顶级问题了。那就是,世界何以存在?我们下一讲见。

12 波粒二象性:世界何以存在?
给忙碌者的量子力学课

你好,欢迎来到《给忙碌者的量子力学课》,我是李剑龙。

在前面的课程里,我讲述了量子力学的世界观。这一讲,我们综合前面学到

的知识,思考一个终极问题:世界何以存在?

我们先做个思想实验,假如这个宇宙是由一个神创造的,那这个宇宙的运行

规则会是什么样呢?现在科学上已经证明了第一步,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

那么问题来了,只有大爆炸就够了吗?大爆炸炸出来的东西,就能自动变成

我们的世界吗?显然不能。

你会发现,那个神要想创造这个世界,光创造大爆炸还不行。他还得创造一

些别的东西才行。

现在量子力学给了一个答案,如果他要让我们的宇宙长成现在这个样子,他

在那之前必须先创造波粒二象性,否则,这世界就成不了。

1 世界存在的必要条件:波粒二象性
为了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我要先说一说,世界存在的必要条件是什么。什么

样的东西才能被称为“必要条件”呢?

这就好比下五子棋,不管你下的时候有什么战术,对方是怎么落子的,最终

只要你能把五个同色的棋子连成一条线,那你就赢了。

“五个同色棋子连成一条线”这属于五子棋里的底层逻辑,有了它整个游戏才

成立,这就是必要条件。

假如我写创世纪,我可能会写——

一个有物理博士学位的神,第一天先造出了波粒二象性,第二天造出基本粒

子模型,第三天造出了大爆炸和万有引力,第四天造出暗物质,第五天造出

暗能量。

有了这些,世界差不多就可以自己演变了。还有两天是休息日,这就是七天

创造世界的故事。

我敢确定,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不管哪个神,要想创造世界,都要先创造波

粒二象性。有了它,整个宇宙才成立。

为什么呢?假设这个神物理没学好,不知道需要先创造什么,他就一次一次

做实验。

比如,他先造出了大爆炸,结果没注意,炸出来的正物质和反物质一样多,

正负相抵,全都湮灭了。这个宇宙就空荡荡一片,不可能出现我们的世界。

第二次他吸取了教训,在大爆炸之前先找了一个合适的粒子模型,保证炸出

来的东西不会正负相抵。结果这次,正物质倒是比反物质多,但是炸完以后,

物质全是均匀分布的,不能凝聚在一起,形成恒星。
反复试了几次,他终于确信,实验失败,就是缺了一个必要条件,波粒二象

性。接下来,我来为你从头捋一遍世界诞生的过程。

2 没有波粒二象性就没有我们的宇宙

在物质诞生之前,波粒二象性就起到关键作用,让宇宙一步一步向我们现在

的样子走来。物理学家认为,在宇宙刚诞生 10^-35 秒的时候,宇宙中只有

一种叫暴胀的能量形式,基本上没有我们现在的物质。

虽然我们还不确定暴胀到底是啥,但可以确定,它也是具有波粒二象性的。

所以,暴胀的能量是有不确定性的,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

后来,这种存在波动的能量转化成了物质粒子,让宇宙各处的粒子在一开始,

就存在微小的不均匀性。再后来,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密度大的地方渐渐

聚集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星系和恒星。你看,原始的物质不均匀性,就是从

波粒二象性来的。

但这,只是个开始。

接下来,没有波粒二象性,恒星就启动不了核反应。

我们就拿太阳来举例子。太阳核心的温度高达 1500 万度,氢原子核,也就

是质子,会在这个温度下发生核聚变。这就是太阳持续发光发热的能源。

但我要告诉你,这个温度比核聚变的典型温度低了好几千倍。这就好比你想

让铁,在零下两百多度的环境下化成铁水,简直是不可能的。那太阳为什么

就能发生核反应呢?

因为波粒二象性,让质子可以利用量子隧穿效应,以非常小的概率进行核聚

变。这个概率特别小,比你买彩票连中好几轮特等奖还要小。
别看这个概率小,它小得恰到好处。因为如果这个概率太大,太阳形成以后,

可能只烧了 1 万年就烧完了。但你看现在,太阳已经稳定燃烧了 50 亿年,

还能再烧几十亿年,就是因为这个概率小得恰到好处。

那宇宙只有星系和太阳就够了吗?不行,还得有行星。

要想形成固体行星,就得有很多种不同的化学元素,比如碳、氧、硅等等。

但宇宙中原来没有这些元素,元素都是恒星通过核反应产生的,再在恒星爆

炸时,抛向宇宙空间的。

地球在宇宙诞生后 90 多亿年形成。要想及时形成地球,就得让某些恒星的

核反应快一些,早点儿把化学元素合成出来、抛出来。核反应怎样才能加快

呢?

波粒二象性告诉我们,核聚变量子隧穿的概率,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急剧增

大。

恒星的质量只要比太阳大 2 倍,核心温度稍微高一点儿,寿命就会降低到几

亿年。相比于太阳百亿年的寿命,它算是能迅速把元素抛洒出来的恒星了。

当然,大质量恒星的核反应路径跟前面说的情况略有不同,但道理是一样的,

不影响我们的理解。

到这里,我们从宇宙大爆炸一路讲过来,这些知识是哪里来的?大多都是通

过恒星的光谱和微波背景辐射得到的。

别觉得这两个名词陌生,你只要记得,它们两个是我们认识宇宙的窗口。这

两个窗口携带的信息,也离不开波粒二象性。

3 没有波粒二象性就没有生命
波粒二象性的贡献还远不止这些。即使有恒星,有核聚变,也不一定会有生

命啊。人们常说“水是生命之源”,咱们就拿水来举例子。

水形成的条件其实特别苛刻。宇宙当中除了几千度就是零下两百多度,几千

度太热了,水分子即便形成也会马上分解;零下两百多度又太冷了,氢和氧

根本没机会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水。

那水是哪里来的?

多亏了波粒二象性导致的量子隧穿效应,氢和氧才能在零下两百多度的环境

下发生化学反应。水是这样,甲醛等前生命分子也是这样形成的。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条件,生命才会在 36 亿年前,在地球的海底热泉口诞生。

等一下,海底热泉口的热是从哪儿来的?

这是因为地球内部含有很多放射性元素,会通过放射性衰变向外释放热量,

海底热泉口的热很大程度上就是从这儿来的。放射性元素释放能量,也是基

于各种量子过程,比如量子隧穿、弱相互作用等等。

这些能量没有一下子释放光,而是持续释放了几十亿年,是因为波粒二象性

导致的量子概率性。

产生生命的条件都凑齐了,而生命本身也因波粒二象性而诞生。

你看,生命的基础就是碳、氮、氧这三种元素。这三种元素会分别通过连接

4 个、3 个和 2 个其他原子后,形成了蛋白质、DNA 等复杂的生物分子。

但是为什么这三种原子恰好能连接 4 个、3 个和 2 个其他原子呢?又是因为

波粒二象性,这些原子的波函数算出来的就是这样的特性。
王立铭老师在他的课程里说,生命就是一场持续了 40 亿年的无可奈何。要

我说,生命是一场延续了 138 亿年的幸运。因为以上任何一个环节出错,我

们都不可能存在。

4 没有波粒二象性,就没有我们现代的生活

就算把时间推到现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依然离不开波粒二象性。

我们用的手机、电脑和互联网,里面用到的晶体管、光纤、激光、硬盘,全

都要用到波粒二象性。

我们去医院看病时,不用开刀就能知道身体内的情况,因为我们会用磁共振、

X 光片、PET/CT 技术,这些技术也离不开波粒二象性。

我们想要污染更少,比如开发核能,研究太阳能电池,用 LED 灯代替白炽灯,

这些技术同样离不开波粒二象性。

我们这个世界的各种衡量标准,衡量时间、衡量质量、衡量长度,这些国际

标准的确定,都需要波粒二象性的帮忙。

有人开玩笑说,遇事不决,量子力学。遇到难题解决不了了,别管是什么,

就拿量子力学出来解释就对了。但如果抛开好莱坞编剧不靠谱的成分,这个

思路其实是对的。

宇宙根本离不开波粒二象性,制造我们世界的造物主,手边的参考书可能真

的是量子力学的课本。遇事不决,真的,量子力学。

最后给你留一个思考题:假如我们要制定一个中小学的科学课标准,其中包含量
子力学的初步知识。你认为应该怎么排布课程的大致内容呢?说说你的思考。
我们说了这么多量子力学的知识,但还有一个问题没解决,就是我们应该如

何对待这些知识?下一讲,我就带你跳出这个学科,站远一点,再来看看它。

13 有效理论:量子力学将来会被推翻吗?
给忙碌者的量子力学课

你好,欢迎来到《给忙碌者的量子力学课》,我是李剑龙。

在前 12 讲中,我为你介绍了量子力学的核心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就是真理

吗?这一讲,我们就来回答这个问题。在回答的过程里,你也会明白,怎样

才是对待科学理论的正确态度。

很多人会说,今天的科学就是明天的谬误。那你说的这些知识,保质期能有

多长时间呢?

对于这个问题,你可能会有两个截然相反的答案。第一个答案是,量子力学

既然已经被实验证实了,那它的保质期就是永远。

第二个答案刚好相反,量子力学的保质期肯定没有多久。因为物理学的发展

就是一个新理论不断推翻旧理论的过程。

比如牛顿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理论,量子力学也推翻了牛顿理论,将来有一天,

必然有新的理论出现,会把量子力学推翻。

在我看来,这两个答案都不对。量子力学的地位不是非黑即白的,它有它的

局限性,有它的不完备性,也有它的正确性。我更愿意把这样的理论叫作“有

效理论”。
知道这个能怎么帮我们理解量子力学的保质期呢?我给你讲三个故事。

1 高度决定了你的见识

第一个故事是说,村子里有个老头,日子过得很寒酸。你要是问他,将来发

达了,当了皇上,他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他可能会说,等他当了皇上,他

吃白面馒头得用金碗,喝糖水得用银杯子。

这个故事是在说,高度决定了你的见识。如果高度不够高,你的见识只能被

局限在一个层面,不能站在更高的地方看问题。

在量子力学里,这个“高度”还有更深的学科含义,它指的是能量的高度。

人类发现量子力学的契机,就跟能量的高度有关。你可能听说过,在 20 世

纪初,物理学的天空飘着一朵叫作“黑体辐射”的乌云,它直接引发了量子力

学的诞生。

当时有很多物理学家都在研究黑体辐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研究一定温度

的物体,它发出的每种颜色的光,分别会包含多少能量。

当时不是没有人能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只是解释不清楚。因为用经典理论解

释时,物理学家发现只能描述能量比较低的可见光和红外线。如果把它向高

能量的紫外线部分推,公式就描述不了了。

这就像老头想想自己发达以后的奢侈生活一样,说明公式描述的范围碰到了

天花板。

后来,量子力学的创始人普朗克,猜出了一个新的黑体辐射公式,又从新公

式中发现了量子假说。这个新公式既可以解释高能量的现象,也能解释低能
量的现象。而且,如果你假设其中的能量趋近于零,就会发现,新的公式就

完全变成了经典理论的旧公式。

这就相当于,旧公式是新公式的一个特例。它在描述低能量的光时,完全没

问题,很有效。但它只能描述低能量的光,高能量的描述不了。我把这样的

理论,叫“低能有效理论”。

和量子力学诞生初期相比,我们现在能解释的能量范围越来越大。到 2019

年为止,我们能达到的最高能量大约是紫外光的 10 万亿倍。

那么,在这个能量以上,有没有我们完全不知道的新物理现象呢?

答案是肯定的。量子力学是一门自带“乌云”,自带“天花板”的学科。从我们

现在能描述范围最大的公式出发,只要沿着能量一向外扩展,公式就会失效。

这也就说明,我们现有的量子理论,一定是一个未知物理理论的低能有效理

论。

这个未知的物理理论是什么呢?可能就是科普书中常说的,统一了强、电磁、

弱三种基本相互作用的大统一理论(GUT)。

如果进一步提升能量,把能量提高到现在的 1000 万亿倍时,物理学家认为,

粒子之间的引力效应就不能再忽略了。到时候,物理理论还得把第四种基本

相互作用,也就是引力,统一进来,四力合一,这就是万物理论(T.O.E)。

好了,“老头用金碗吃馒头”的故事告诉我们,高度决定了你的见识。我们现

在的高度不够,所以见识是有限的。量子理论是有局限性的,它只能解释一

定能量范围内物理现象,是一个低能有效理论。所以说,它早晚会过保质期。

那么,量子力学是不是在低能区域就所向无敌了呢?我们来听第二个故事。

2 复杂度限制了你的解释力
第二个故事是韩信的故事。韩信说刘邦最多能管 10 万人的军队,但是他自

己能管的人数多多益善。

为什么呢?因为管理能力不一样。管 1 个人和管 10 万人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人多了以后,事情的复杂度就变得不一样了。古代很多著名的战争,都跟将

帅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有关。

量子力学也一样。它目前只解决了一、两个原子的问题。原子一旦多起来,

量子力学能解决的问题就有限了。

你可能听过一个笑话,说理论物理学家研究的鸡,都是“真空中的球形鸡”,

必须把问题简化到不能再简化,物理学家才会算。这个笑话非常真实。

比如,凝聚态物理学的实验进展,大多是“一小片薄片,或稀薄得接近真空的

原子气体”。他们要求的实验条件特别苛刻:不能有杂质,原子只能集中在一、

两个量子状态上,温度只能在绝对零度附近。

这就是因为只有尽可能地把条件极端化,问题才能变得简单。只要条件稍微

复杂一点儿,物理学家就不会算了。这叫复杂度限制了我们的解释能力。

那量子力学的复杂度能到什么程度?著名物理学家文小刚说,即使把全宇宙

的原子全收集起来,造一台宇宙超级计算机,它也只能模拟 100 个原子的量

子行为。

所以,你在简单问题、极端问题、理想问题上,应用量子力学是可以的。

但你要是听到有人说这样的话:人的意识是量子的、两个人的心灵感应就是

量子纠缠、量子力学证明人死后有鬼魂,这只能是说话的人对量子力学一窍

不通,因为这些问题太复杂了,我们还没研究到那儿呢。
所以,量子力学不但是一个低能有效理论,还是一个简单有效理论。在保质

期内,也不一定能保证它靠谱。

听完这两个故事,你会不会觉得有点儿悲观?觉得量子力学不过如此,没那

么厉害?如果你这么想,那就想得太简单了。我们来听第三个故事。

3 角度决定了你的表述形式,它们都是真理

第三个故事是霍金在《大设计》这本书里讲的。

他说鱼缸里有一个金鱼物理学家,鱼缸外有一个人类物理学家。人类物理学

家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总结出了匀加速直线运动公式。金鱼物理学家也研究

自由落体运动,但是因为鱼缸会扭曲物体的运动轨迹,所以它研究出来的不

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公式,而是一种变加速的曲线运动公式。

你看,人类和金鱼看事情的角度不一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公式就不一样。那

现在我问你,这两个公式哪个代表了真理?

霍金认为,这两种公式都是对的,都代表了各自的真理。

因为这两种公式都符合各自已知的实验,而且这两种公式对未知实验的预言

能力是一样的。如果你做一个数学变换,金鱼的公式就能变成人类的公式,

两个公式本质上是等价的。

那么这能说明什么呢?这说明,真理只有一个,但是真理的表述形式可不止

一个。而且在同一个物理现象上,不同的表述形式一定存在等价性。有了这

个结论,量子力学的问题就好理解了。
我们刚才说的“高度决定了见识”“复杂度限制了解释力”,说的都是走出量子

力学现有的解释范围后,会出问题。但金鱼缸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在量子

力学的解释范围内,你不用担心会出错。

量子力学历史上还真的发生过类似的事情。要知道,量子力学最早的成熟理

论,可不是我们讲的这一套关于波粒二象性和薛定谔波动方程的理论,而是

海森堡提出的另一套完全不同的理论,叫作矩阵力学。

你不用管那套理论是什么,只要知道,后来理论物理学家狄拉克等人证明,

那套理论和我们现在讲的量子力学理论,其实是完全等价的。

事实上,有人指出,量子力学一共有 9 种不同的表述,面对同一个现象时,

他们的公式都不太一样,讲故事的逻辑也不太一样。但是就像金鱼缸的故事,

他们所有人的公式都经过了实验验证,而且相互之间能通过数学进行转化。

所以,我们根本不用纠结我们到底是鱼缸里的金鱼,还是鱼缸外的人。人的

观察不也是基于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然后再由大脑神经网络处理的结

果吗?人的认知不也是真理众多表述形式中的一种吗?

现在你知道我们该怎么对待一种科学理论了吗?

虽然“角度决定了表述形式”,但这个表述形式只要是个有效理论,哪怕低能,

哪怕简单,它在它叙述的范围内,就是真理的一种形式。

如果你收集了好几种有效理论的形式,那么它们之间的交集,就是真理。所

以,量子力学在这个地方,保质期就是永远。

我再给你留一个思考题。其实我们学过的大部分知识,都是有效理论,都有各自
的适用范围。请你以其中一个知识为例,说说它可能存在的天花板,或者有没有
其他表述形式?
知道了这个,量子力学的未来应该往哪儿发展,我们心里就有数了。我们下

一讲就详细来说说,量子力学的前沿进展。

14 结语:量子力学是否“盛宴已过”?
给忙碌者的量子力学课

你好,欢迎来到《给忙碌者的量子力学课》,我是李剑龙。

经过了高强度的 13 节课,我们终于到了课程的最后一讲。你可能听说过杨

振宁先生的一句话,叫“the party is over”,盛宴已过。

他的本意是说,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萌芽期,成长期,衰退期和死亡期。他

说盛宴已过,当然不是指量子力学,指的是对撞机高能物理,当时还引起了

很多争论。

但量子力学走到今天,已经一百多年了,是不是也快盛宴已过,很难发现新

的东西了呢?我们这一讲就来说说这个问题。

1 量子力学让人类挖到了知识的树根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量子力学的历史地位。

量子力学是一次人类认知的升级,但这次升级,跟之前曾经颠覆了人们世界

观的日心说、牛顿力学和进化论不一样。因为这次升级,让人类见到了“知识

大树”的“树根”。
在量子力学之前,人类的知识就像森林里的果子,这里一颗,那里一颗,彼

此之间好像是独立的,并没很强的关联。每次认知颠覆,都只是颠覆了一条

树枝上的果子,其他问题都需要另外解决。

而且,人类也一直没能搞清楚,这些果子是从哪里来,更不知道还有多少果

子没有摘。

有这些问题其实理所当然。因为自然科学原来的学科之间,逻辑大体上是并

列的,学校里的课程设置也是并列的。

比如在 19 世纪的时候,当时的科学家可能思考过这么几个问题:早期生命

为什么会在水中诞生?为什么水的沸点比硫化氢、硒化氢高很多?为什么冰

会浮在水面上?

他们当时应该觉得,这几个问题虽然都跟水有关,但是一个是生物学问题,

一个是化学问题,一个物理学问题,答案就算有关系,肯定也不一样。

但是我要告诉你,答案是一样的。量子力学里有个概念,叫氢键。这三个问

题,全都是氢键决定的。咱们一个一个看。

先看生物问题,早期生命为什么会在水中诞生?

因为水里的氢键特别多,多得形成了大规模网络,这就让水变得像物流公司

一样,传输某些离子的效率特别高,所以水更适合生物化学反应,生命当然

就在水中诞生了。

再来看化学问题。了解化学知识的同学都知道,氧、硫、硒这三个元素都是

一个族的,它们形成的化合物,化学性质都应该差不多。那为什么水的沸点

比硫化氢、硒化氢高很多?
这是因为,硫化氢、硒化氢的氢键比较少,只有水的氢键特别多。氢键对水

分子有束缚力,水分子的氢键又多,它想要从液态变为气态,就得吸收更多

的热量才能挣脱束缚,水的沸点当然就要更高。

最后来看物理问题,为什么冰会浮在水面上?还是因为氢键。氢键让冰的结

构比水更松散,所以冰的密度比水小,就会浮在水面上。

你看,量子力学出现以后,你追着一个科学问题,顺着树枝使劲往下爬,刨

根问底,最终就会汇集到这个叫“量子力学”的树根上。

所以,学了量子力学的同学,特别有学科优越感,容易看不起其他同学的专

业。我以前就得过这毛病。现在你知道这是为什么了吧?

不过,就目前来看,这样的树根其实有两条:一条树根汇集了时间、空间和

引力问题,它的名字叫广义相对论;另外一条树根汇集了除此以外,其他全

部的果子,它就是量子力学。

直到这一刻,人类才意识到,知识大树居然有树根,之前所有的果子,都是

从这儿来的。树根就像是一个原点,为我们划定了一个坐标系。从这一刻开

始,所有的果子都在这个坐标系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反过来讲,目前看来,如果一种“知识”不能在这个坐标系里找到位置,那就

说明这种“知识”就像物理学家泡利说的,“not even wrong”,连错误都算

不上,不值得认真对待。

从这个意义上说,量子力学的诞生,是自生命诞生、智慧诞生和科学诞生以

来,地球上最重要的一件事。

2 量子力学的未来是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你看,量子力学的过去可以说是非常辉煌,全是好消息。那它的未来呢?我

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量子力学的未来大有可为。如果沿着现在的两个树根往下挖,总

有一天,我们会挖到两个树根合并的地方,也就是终极理论的所在。

从目前的发展看,物理学家更相信量子力学会兼并广义相对论。比方说,你

可能听说过一种大统一理论叫弦论。这个理论把我们熟悉的“世界是由粒子组

成的”,变成了“世界是由振动的弦组成的”。

这其实就是对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做了一个简单的升级,升级成了波弦

二象性。为什么有的物理学家特别推崇这个升级呢?

因为这样一来,它就能自动变成一个包含万有引力的理论。你看,未来的大

统一理论应该首先是一种量子的理论。

除了向下挖之外,量子力学还可以向上发展,用新的逻辑重新整合之前的学

科。

比如,“得到”课程《合成生物学》的主理人李腾老师说,他们公司现在主要

做的事情是修改基因,发明新的蛋白质。但他们的困难是,修改基因的结果

很随机。因为修改了基因之后,他们既不能预测会产生什么形状的蛋白质,

也预测不了这个蛋白质会有什么功能。

这就是因为量子力学的理论,还没来得及对分子生物学提供支持。

我们现在只知道蛋白质的结构里有氢键,但不知道形成哪几个氢键后,蛋白

质结构最稳定,更不知道这个结构会跟哪些生物分子发生相互作用。如果量

子力学搞清楚了,理论有突破,分子生物学也会有进展。
当然,量子力学的光明未来还不只包括温故知新,这棵大树还可以长出新的

枝头和果实,帮助我们发现全新的知识。

比如,科技新闻里的一些你可能觉得很陌生的名词,马约拉纳零能模、拓扑

绝缘体、高温超导,这些都是新枝头上的果实。

说完了好消息,我不得不告诉你一个坏消息。

尽管量子力学已经挖到了树根,但它能够描述的物质份额,只占宇宙全部能

量的 5%,还有 95%等待我们去探索。另外那 95%,就是暗物质和暗能量。

不过,这种探索对科学家来说,可是非常值得兴奋的事。那接下来,我来为

你介绍四个科学家们已经开展的探索,我个人预计,这是四个即将成为现实

的应用。

3 四个即将成为现实的应用

这四个应用,一个是 2019 年国际上最热门的,一个是咱们中国人搞出来的

最新成果,还有两个是我觉得最有意思的。

最热门的是 2019 年 10 月,Google 的超导量子计算芯片。Google 宣称,

这是人类第一次让量子模拟机对特定问题的计算速度,超过了经典计算机。

不过我也得提醒你,这个芯片还只是个开始。相当于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

能在天上飞 1 分钟了,证明人类真的能飞上天。但它距离我们日常坐的喷气

式大飞机,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咱们中国人做出来的最新成果,是 2019 年 3 月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制的铁

基高温超导线圈。它和之前的高温超导材料相比,铁基线圈价格更便宜,结

构更结实,能耐受的磁场更强。
这个技术有什么前景呢?

比如医院和科研上用的磁共振,都是由超导线圈提供的磁场。磁共振的磁场

越强,图像的分辨率就越高,就看清楚更细的血管和更微小的神经连接。

所以,铁基线圈虽然只是实验上的进展,但我们仍然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够

在更多地方用到它。

我最感兴趣的应用有两个,一是量子雷达,二是量子精密测量。

量子雷达,就是通过向雷达波中加入量子信息,让它能够分辨更微弱的信号,

比如隐形战斗机反射的微弱雷达波。

如果外国的隐形战斗机开进中国领空,用传统雷达是发现不了的,但是量子

雷达就能发现。所以,量子雷达可能会为中国的领空增加一道盾牌。

量子精密测量这个技术有点儿反直觉。它突破了经典统计误差的极限,利用

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却能让测量结果变得更确定。

比方说,我们可以用它测量微弱的人体磁场。这就好比 CT 虽然能看到人体

内部的状态,但是有些病它就是看不清楚,必须得靠磁共振成像。这个新技

术就像磁共振一样,会给医生打开一个监测人体状态的新窗口,成为现有医

学手段的一个重要补充。

不过,现在网上有不少人打着“量子”的旗号,卖一种叫“人体弱磁场测量仪”

的东西,几百块钱买个小盒子带回家,我说的可不是这个。

给你留一个思考题。学过这门课之后,请你开个脑洞,找一条给你印象最深

的量子力学的知识,想想它未来可以如何投入应用,分享你的脑洞给我。

自量子力学诞生以来,美国的道琼斯工业指数,提高了 270 倍。美国的人均

GDP,也提高了大约 10 倍。对于这样的增长,各行各业的人当然都有功劳。
但如果用李政道先生的比喻来说,他们的功劳相当于不断建设新的水产品市

场,把鱼卖出去赚钱。而量子力学的作用相当于水,是用来养鱼的。如果没

有量子力学的水,任你市场建设得再多再好,总有一天会饱和,没有更多的

鱼可卖。

虽然每个学科都有发展规律,量子力学也逃不过这个规律。可至少现在,量

子力学,盛宴正酣。在未来,量子力学的发展一定会进一步改变世界。

欢迎你来到量子的世界。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