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第二章 白朮

白朮药性解

方茎走中焦

白朮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根部入药。白朮的根是成块状的,茎是方的。
我们知道“天圆地方”,方茎是大地的形状,因为脾属土,那么它就能通脾。只要植
物的茎是方的,那么它肯定能走中焦,能够通脾,助运化。
方茎的还有藿香。藿香分为普通藿香与广藿香。广藿香就是广东、广西产的藿香,作
用最好。广藿香的茎就是方的,能够走中焦,清化湿热。

采药的功夫

如果我们去采药,山上草木各种各样的,可能很多草药是不被我们熟知的。那怎么办?
即使你不认识这个东西,也要体察物性,去观察、去品尝,然后确定这个东西到底该如何
用。这是采药的比较高的境界。古时医生都会亲自给病人采药治病,会因时制宜、因地制
宜,物尽其用,而不是说我要柴胡就非要柴胡。山上没有柴胡怎么办?通常没有一个固定
的药在那里等着你去采。你也不要嚷嚷不认识药,不认识药你也可以采药,要安心去观察。
我们还可以继续体察,同样是方茎的,白朮的香味要弱一些,藿香的香味强烈一些。
香味强烈就会走表,方茎入中焦,既走脾胃又走表,那化湿的作用就很好。白朮芳香弱一
些,气比较轻、味比较重,再加上它的根入药,所以它是往里走的。
看病也是这样。很少有一个病是规规实实,一成不变的。就跟《伤寒论》写的一模一
样的在那里等着你去治,等着你去用《伤寒论》里边的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没有这么规
矩的病。你还是需要观察这个病,辨证论治。采药也是这样的,所以采药看病都需要功夫。
现在看病依然在讲辩证论治。而采药呢?懂这个的人就越来越少了。中药成了一个殭
死的学问,局限于具体多少味药。病是千变万化的,药也是千变万化的,并不只是《神农
本草经》上列的那些药,它那些药也是一些例子。我们能采得到就采,采不到我们再体察
物性,然后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来用药,能采到什么药就用什么药。
我们采药的时候,遇到甘甜的,就知道它能入脾;遇到黄色,也知道它属于脾土;如
果看到它的茎是方的,像白朮那样,也提示它入脾。其余以此类推。有了这种取象比类的
思维,我们即使到了南美热带雨林里,你也能采到治病的药。即使所有的植物你都不认识
也能根据那个地方的天地、环境,再根据这些植物的性质、颜色、形状、气味,仔细的辨
别,就会知道它到底治什么病,到底在什么时候可以用。
自古大医用药,都是这样用的,但他在写书的时候,写到白朮用多少、地黄用多少、
生姜用多少等,都是代表方剂、参考剂量,在具体的方子里,没有这个药,可以用那个来
代替;这个药品质好,可以少用点,那个药品质差,可以多用些,这种灵活变通的能力,
现在很少有人能做到了。
补土除湿

白朮是冬季采,入脾经和胃经,它的作用可以用“补土除湿”来概括。补土就是补脾,
脾土是主运化的,土克水,脾土能够运化水湿。
下雨了,土吸收了雨水,就变成了湿土,但又不是太湿。如果雨不大,下到庄稼地里
刚刚把土润湿,土没有变成泥,而是一种很松、很软、很滋润的土,很适合作物的生长。
这是脾土最佳的状态。如果雨下得过多了,土就更加潮湿,变成了泥巴,这样就不好了。
很多植物适合在潮湿的土壤里边生长,在泥里它反而不能生长,这就叫脾恶湿。脾需要湿
但又不需要太湿,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
土克水,脾土能够运化水湿,但是如果水太多了它就克不动了,所以脾又恶湿。
白朮的性味是苦、甘、温,气是辛香的。苦能燥湿,脾恶湿,正好用苦味来燥湿。甘
味是入脾的,脾喜欢甘甜的味道。白朮是温性的,“脾为湿土,得温则运”,脾喜欢温的
正好白朮的苦、甘、温的性质都是脾喜欢的。
白朮的气是芳香的,芳香可以醒脾。白朮之所以能健脾,是因为它对脾可以说是投其
所好,送其所要。脾喜欢什么,它就给脾什么。其它的药则不同,如藿香虽然也是方茎,
但它没有甘甜的味道,补脾的能力要稍微弱一些。不补,它与白朮的性质有天壤之别了。
又因为藿香是全草入药,主要用地上的部分,包括茎、叶,白朮是根入药,全草入药与根
入药,又不一样。虽然都是方茎的,它们又可以从入药的部位、形状、气味上来进行区分。

白朮的炮制

新挖出来的生白朮,把它切开,里边有白色的浆汁,直接晾干或者晒干,它还容易软。
买到的生白朮一般都会很干燥,但放一段时间,一回潮它就软了。
一般脾阴不足而且有火,经常要用生白朮。药店里边现在可能都抓不到生白朮,只能
抓到炒白朮,实在抓不到生白朮,你就不用。有火怎么办呢?可以再配别的药。
生白朮有粘滞性,容易滞气。用了生白朮,又怕它闭气,可以配上茯苓、陈皮。陈皮
是和胃理气的,茯苓能够利水,也是宣通脾气的。有火,又怕它滞气,又不想用陈皮和茯
苓,那怎么办呢?你可以把生白朮放在淘米水里漂。白朮先切成片,然后泡在淘米水里,
把里边的白浆全部漂出来,再把它晾干。这叫漂白朮,南方有,北方没有见过。因为白朮
本身就有一定的燥烈之性,一炒就更燥烈了,体内有火的人会受不了,所以就用漂白朮。
漂白朮不滞气,还有滋润性,能养脾阴。北方一般都是用炒白朮,就是用土炒的白朮,土
性平和,而且是入中焦的。

健脾的双向调节作用

白朮还有发汗的作用,其实它不仅能发汗,它还能收汗。当汗太多的时候,它能把汗
收回去一些;当不出汗的时候,白朮又能发汗,它有双向调节的作用。
凡是对人体机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的药,往往都是入中焦的,都是有运化能力的。比
如,小柴胡汤对人体也有很多双向调节作用的。它走少阳,走胆。我们不要把一个方子孤
立起来看,我们看小柴胡汤的药物组成,柴胡是入肝入胆;黄芩呢?你能说它就是走上焦
入肺的吗?不一定,黄芩的黄就是入脾的,也会走中焦;人参肯定走中焦不用说了;半夏
也走中焦。所以小柴胡汤它为什么能够主半表半里,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双向调节的作用呢
因为其中走中焦的药还是非常多。当然这话不严谨,但对我们会有很多启发。
白朮对汗有双向调节作用,依然是靠健脾,脾一健运,汗自然就恢复正常了。
脾是要健运的,它虽然属土,但有“天行健”的性质。胃也是属土,但又有厚德载物
的性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载物就是不管吃
了什么东西吃到胃里,都能容纳。相对整个人体来说,脾胃就是属土的,但脾胃之间又有
区分的,脾是属天,胃是属地。脾要自强不息,胃要厚德载物。所以它们都属土但又不仅
仅属土,它们永远都是乾坤合德,既有干的性质又有坤的性质,这样脾胃才能相得益彰,
运行得好,才能负担起运化的重任。

白朮使用禁忌

白朮在很多处方里用量较大,这是误区,白朮这味药似乎很平和,但它也有很多禁忌,
很多情况下是不能乱用的。
肾虚之人,慎用白朮。因为土克水。把土培养得太强大了,就更加克水,肾就越来越
虚。六味地黄汤一般就不用白朮,当然这也不是太绝对的。白朮配生地或熟地,这也是一
种配伍,也是可以用的,这是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看的。
还有,白朮有个特点就是闭气。前面虽然说过,用淘米水去泡,就不闭气了;或者加
上茯苓、陈皮就不闭气了;炒了,就不闭气了。其实闭不闭气,不是非此即彼,这些方法
只不过是让白朮闭气的力度小了一点。既然闭气,所以感冒有表邪就不要用白朮这类的药
气机闭住了,邪气就不容易透散。
还有一些溃疡、皮肤病之类的,其实就是气闭。邪气在体表,没有很好透散,就会痛,
这时候不如用黄芪。黄芪的作用,不但能够补脾益气,还能托疮生肌、收汗固表,黄芪不
闭气,白朮闭气,遇到这种皮肤病非得健脾益气时,用黄芪代替白朮。
白朮性质是燥的,即使是漂白朮,还是偏燥。湿气重,用了当然好;如果湿气不重,
舌头伸出来小而干,用它就不好了。病人本身就脾阴虚,用白朮脾阴就更虚了。
还有失眠的人要慎用白朮,比如肝郁失眠,失眠就烦,烦就更加肝郁,肝郁气滞,辩
证都准确了,普通的大夫会用逍遥散加些养心阴的药,这是常规的思路,有时候越喝这个
越睡不着觉,为什么呢?柴胡是升散的,神气随着这个药升散掉了;白朮是燥性的,“水
流湿,火就燥”,一燥,火就越来越大,越是让人睡不着觉。遇到失眠,如果治疗起来没
有疗效,可以从这些方面去考虑。

白朮相关方剂

枳朮丸

白朮能健脾,从整体上讲它的作用是往上升的,所以当脾气下陷的时候,用白朮会比
较好。治疗脾气下陷,有一个很有名的方子,叫补中益气汤,身体、脏器的一切下垂,都
是因为脾不能升。补中益气汤主要是升提脾气,所以其中很多药都是往上升的。但脾也不
能一味地往上升,有升就得有降。上升,把水谷之精微往上带到肺里,再由肺来播撒到全
身,但不能光升不降,什么在降呢?胃主降。在一升一降中,脾和胃完成了中焦运化这个
艰巨的任务。体现在药上,有一个很有名的方子叫枳朮汤,一味枳壳,一味白朮。朮是往
上升的,枳是往下降的,正好适应了脾升胃降的这种格局,所以这个方子是用来调节脾胃
的升降的。枳朮汤也有多种版本,因这两味药,就叫枳朮汤,至于后面应该加什么药,可
根据具体情况而加,就不把它们固定在一个方子里了。
把很多的药固定到一个方子里,就等于把自己的思维固定到一个框架里面了,所以我
们讲方子的时候,喜欢讲药味比较少的。两味药组一个方子,值得大讲特讲,因为它有典
型性。三味药组一个方子这是天地人;四味药组一个方子是一年四季,生长收藏、君臣佐
使;五味药组一个方子,那是生长化收藏,走完了五行;六味药的方子走的是六爻;七味
药的方子走完了七日的一个来复;八味药的方子则合八卦;再更多的药的方子,可以就说
不用那么太值得重视了。我们要重视小方子,再根据这些小方子,来组成大方子。船小好
掉头。当然,在临床上你能开出一个大方子,这可能是你的功夫,也可能是你在堆砌;在
学习当中,咱们还是从小方子入手。
所以我们在讲白朮的时候,首先讲枳朮汤。当然,枳朮汤也是可以变化的,如果寒象
重,可以加附子、肉桂、干姜之类;如果热象重,可以加黄连,因为黄连也是走中焦的,
还可以加麦冬、芦根之类;如果是胃气不降很严重,枳可以是枳实,如果没那么严重,枳
可以是枳壳;如果湿象特别重,朮可以是苍朮,如果湿像没那么重,朮又可以是白朮。一
个枳朮汤,就提示这两个朮可以一块用,提示脾主升胃主降,用药根据具体的情况来选择。
从整体来讲,白朮是偏补的药,它能治脾胃的虚,如果是实症的话,就不能用它了。
虚就是正气虚,白朮能补正气虚。如果邪气太旺、邪气实,那么用白朮就要注意了,因为
实邪引起的呕吐、拉肚子、腹胀,就千万不要用白朮。此时它是有实邪,白朮一补,邪气
就更加厉害。病不但不好,反而更加严重。

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这个方子,是把白朮的作用放大了。
四君子汤:
人参、白朮、茯苓、甘草
它是补气的主方,很多方子都是由它演变而成的。人参补脾、白朮补脾,茯苓、甘草
都是走中焦的。所以,一定程度上补气就是补脾。
四君子汤里,有人说人参是补气的,是君药,其实,君臣佐使是没有固定的。我更倾
向于把白朮做君药:白朮也补气,只是补气的力度没有人参那么强。加人参,把白朮补气
的作用放大;白朮也可以化湿,但化湿的力度还不够大,加茯苓利湿,把白朮化湿的力度
放大;白朮还可以补脾,但补脾的力度没有甘草强,再加甘草把白朮补脾的力量放大。我
们可以把四君子汤理解为健脾的方。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健运好了,就不愁气虚。
四君子汤再加上陈皮、半夏,就具有消导、化痰的意思。陈皮、半夏就是二陈汤,是
化痰的主方。脾虚就生痰,生痰就要化痰,把痰化掉,道路扫清,气血生化的能力也就更
强了;陈皮理气和胃,半夏降逆和胃的,如果胃气逆,就更适用。
气虚还往往伴随着气郁。气虚就是气少了,气郁就是气被痰堵住了。气虚就用四君子
补气;气一虚它又生了痰,再用陈皮、半夏化痰。因为有痰,气被堵住了,导致了气虚的
假象,那怎么办呢?先要把气理过来,再加木香。为什么要用木香而不用别的芳香药呢?
因为木香不但走中焦而且通三焦,三焦哪一焦的气有阻滞,都可以用木香来通。砂仁能通
脾肾之元气,开郁宣气。这就成了香砂六君子汤,健脾化痰,行气解郁。

理中汤

理中汤跟四君子汤只差一味药,四君子汤是参、朮、苓、草,理中汤是参、朮、姜、
草。参、朮、草 必用的,如果湿重,就加茯苓;如果有寒象,就加干姜。
“脾为湿土,得温则运,”干姜是温中焦的,中焦温了,运化自然就好了。如果觉得
加干姜还不够温,那就再加点附子。附子大热,通行全身,跟着走脾的药就主要温脾。附子
还能入肾,尤其是量大的时候,它马上就往肾里走,或者熬药的时间长的话,也会往肾里
走。像附子理中汤中附子的量一般稍微大点,或者熬的时间长点,它就会往肾里边走,形
成肾火生脾土的局面。
在人参、白朮、甘草的基础上,有湿就加茯苓,有寒就加干姜,寒重就加附子,附子、
干姜一块用。所以,经方是很有道理的。但我们不要迷恋经方,不要局限于经方,更重要
的是要从经方里面去找它的规律,找它的道理。规律和道理找到了,然后我们的每一个方
子也都可以说是经方。我们应该追求这样的境界。
五苓散

五苓散:
茯苓、猪苓、泽泻,桂、朮
五苓散是一个利湿的方子,我们以后讲化湿的时候还要讲。今天我们主要讲五苓散中
为什么要用白朮。
茯苓、猪苓、泽泻,这三味药都是利水的,茯苓利脾里的水,猪苓、泽泻利肾的水。
桂,当寒邪闭表,阻碍足太阳膀胱经气化的时候,就用桂枝;当没有外邪、下焦虚寒、肾
经气化不利的时候,就用肉桂。白朮则是促进脾的气化的。要利水,一定要促进气化,这
样会事半功倍。且利出的水会从膀胱走,“气化则能出焉”。有气化,膀胱里面的水才能
出来。这个气化并不是膀胱本身的气化,既然叫气化,那么全身都存在气化。这就意味着
只要有一个地方气化不行,它就能影响全身,影响水液的排泄。所以用朮健脾,促进全身
的气化。用肉桂或桂枝促进肾和膀胱的气化。肾气、脾气通了,水湿也就容易利出来了。
有人说,肾是主一身之水的,肾有了水邪,或者肾行水的力度变弱了,为什么要用白
朮呢?前面不是说肾虚不能用白朮吗?大家知道,肾虚是肾的正气虚,现在有水了,是邪
气盛,当然用白朮,水来土掩,也有土克水的意思。白朮不仅促进气化,更让水利出去。
这是五苓散中用桂、朮的意思,都是在气化上做文章。
这也提示了用药过程中的两个技巧。第一个,即使完全辩证对了,在药物的选择上,
我们还是要注意,要丝丝入扣,不能选择与病有违背的药;还有一个,就是要促进气化。
要利水,单纯利水,单用茯苓、猪苓、泽泻就够了。但是为什么很多情况下,用茯苓、猪
苓、泽泻效果不好呢?气化很关键。五苓散加了朮和桂,促进脾和肾的气化,利水就事半
功倍。所以,有的药是直接治病的,有的药是促进人体气化的。两方面都要兼顾到,用药
疗效才能得到很大提高。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