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75

《湖田上的先賢:

明清山東運河上的南旺分水樞紐研究》

凌灔

歷史課程

哲學博士論文

香港中文大學

2016 年 9 月
Ancient Worthies on the Lake land:
The Water Control Project at Nanwang on
the Grand Canal

LING, Yan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History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eptember 2016
論文評審委員會

卜永堅教授(主席)

張瑞威教授(論文導師)

科大衛教授(委員)

李泉教授(校外委員)
Thesis Assessment Committee

Professor PUK Wing Kin (Chair)

Professor CHEUNG Sui Wai (Thesis Supervisor)

Professor David William FAURE (Committee Member)

Professor Li Quan (External Examiner)


摘 要

明代會通河上的南旺分水口,是設壩攔截汶水,導入南旺分流南北,從而濟運

的工程。隨著它成為該河段唯一的分水口,開創它的功臣工部尚書宋禮、土著

老人白英的開河功績逐步顯現,最終兩人先後在該地立祠致祭。南旺分水工程

的進一步完善,主要依靠將分水口附近的湖泊納為官有「水櫃」,以蓄洩運河水

源。因此河道官員主張禁止水櫃內湖田的開墾,然而迫於財政壓力,戶部官員

又幾次成功申請湖田招佃。宋禮、白英的後人在這一時期,被遷居到祖先功業

所在地守護相關工程以示恩榮,宋禮後人另被賞賜湖田以作祀田。明清鼎革之

後,清王朝繼續限制水櫃湖田以保證漕運,准許墾種的湖田有相當比重是先賢

祀田和學田、善堂公產。其間不乏先賢後裔利用國家禮制的要求,以祀田的名

義佔有湖田之例。廢運以後,水櫃失效,湖田大量墾闢,政府設立湖田局處理

相關事務。清末以降至民國,湖田局對新闢湖田的政策從招佃收租逐漸轉向出

售陞科;學田和善堂公產一早就被沒收,予以津貼補償;儒學先賢的祀田在民

國中期隨著廢孔運動而被收回轉作地方教育經費,開河功臣宋禮、白英的祀田

則一直得以保留。
Abstract

The water control project at Nanwang was the key element of the Grand

Canal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Nanwang was located in the midway,

but the highest point of the Canal. The project included redirecting the flow of

canal water, from Nanwang, to its southern and northern segments of the

Canal, and a dam to protect the site from the Wen River. It was so successful

that Ming officials built temples to worship its two main architects, Song Li and

Bai Ying. In order to provide sufficient water to the project, the Ming

government reserved three lakes in Nanwang, where farming were prohibited.

However, in the mid-Ming, the government understood that the tribute grain

transport did not require so much water volume, and from then onwards, it

allowed farmers to farm on the land reclaimed from the lakes. It also allotted

much land to the descendants of ancient worthies like Confucius and his

students, and the descendants of Song Li and Bai Ying, so that they could

have funds to continue sacrifices. In the 1930s, however, so as to solve the

financial difficulties, the Republican government started to confiscate the land

of the ancient worthies, leaving the Song and Bai lineages the two big

landlords bef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ew socialist regime in China in the

1950s.
目 錄

緒 論 .............................................................................................................................................. 1
一、明代大運河的修建 ....................................................................................................... 1
二、明清運河研究................................................................................................................. 4
三、會通河上的南旺 ............................................................................................................ 7
四、湖田和沙田的研究經驗 .............................................................................................. 9
五、論文結構........................................................................................................................ 11
第一章 運河上的分水口 ........................................................................................................ 18
一、山東水系中的汶水 ..................................................................................................... 19
二、元代會通河中的濟寧分水口 ................................................................................... 21
三、明初的南旺分水口 ..................................................................................................... 26
四、宋禮不著河工............................................................................................................... 31
五、小結 ................................................................................................................................. 34
第二章 工部河道行政下的宋禮立祀 ................................................................................. 41
一、工部分司接管河道 ..................................................................................................... 41
二、管泉分司的工作 .......................................................................................................... 46
(一)濬泉........................................................................................................................ 46
(二)過閘........................................................................................................................ 49
三、南旺分水取代濟寧分水 ............................................................................................ 51
四、宋禮立祀南旺............................................................................................................... 53
五、管泉分司與宋尚書祠 ................................................................................................. 56
六、小結 ................................................................................................................................. 59
第三章 水櫃與湖田 ................................................................................................................. 64
一、從蓄水防洪到輸水濟運 ............................................................................................ 65
二、劉天和在南旺湖的改善工程 ................................................................................... 68
三、南旺湖田之禁............................................................................................................... 73
四、湖或田:河道與戶部的矛盾 ................................................................................... 76
五、小結 ................................................................................................................................. 80
第四章 南旺分水樞紐與宋、白後人 ................................................................................. 84
一、萬恭的治河措施 .......................................................................................................... 84
二、功臣子孫........................................................................................................................ 88
三、南旺分水樞紐的形成 ................................................................................................. 94
四、湖田與地方財政 ........................................................................................................103
五、白英立祠、宋禮後人承職大挑 .............................................................................105
六、小 結 ............................................................................................................................107
第五章 湖田與祀田 ...............................................................................................................113
一、康熙年間宋、白祀田的擴增和限制....................................................................114
二、周公在南旺的祀田 ...................................................................................................120
三、小結 ...............................................................................................................................126
第六章 清末廢運後的湖田局.............................................................................................128
一、書院學田和善堂公產 ...............................................................................................130
二、湖田局的設置.............................................................................................................133
三、湖田局對學田、公產、祀田的整理....................................................................135
四、民國時的官田陞科 ...................................................................................................140
五、小 結 ............................................................................................................................151
結 論 ..........................................................................................................................................156
徵引史料及參考書目.............................................................................................................160
圖表目錄
圖 0.1 本文所述地名(地點、河流、山川)一覽圖 P16

圖 0.2 作者田野考察村落分佈圖 P17

圖 1.1 都江堰分水工程示意圖 P37

圖 1.2 汶水源頭及附近河流示意圖 P38

圖 1.3 桓公溝 P39

圖 1.4 明初濟寧分水與南旺分水並行示意圖 P40

圖 2.1 南旺運道西邊的石堤 P61

圖 2.2 張家泉碑 P62

圖 2.3 南旺分水河口 P63

圖 2.4 京杭運河剖面圖 P63

圖 3.1 嘉靖時山東運道上「四水櫃」分佈圖 P83

圖 4.1 南旺分水樞紐中的「月河」 P109

圖 4.2 寧陽縣的白老人祠 P110

圖 4.3 汶上縣四境總圖中的泊、漥 P111

圖 4.4 萬曆年間南旺分水樞紐工程示意圖 P112

表 4.1 1572 年的南旺三湖水櫃、湖田面積 P98

表 4.2 1589 年的南旺三湖水櫃、湖田面積 P99

圖 6.1 民國時的蜀山湖 P154

圖 6.2 1931 年南旺湖湖田之現狀 P154

圖 6.3 湖田局丈宋氏祀田界碑 P155

1
緒 論

本研究關注的主題是大運河如何影響山東的地域社會,地方社會如何就運

河上的湖泊田土問題角力。運河的建置是與漕運關聯的。漕運是指以水路將以

稅糧為主的官有物資從地方輸送至京師,并配有相應的制度。它為京畿提供了

穩定的糧食供應,用於發放官員及駐軍的薪餉;在邊塵不息之時,又是輸送兵

餉的重要途徑。漕運一日不停,運河的運作就一日不息,運河上的各種資源與

利益就必須讓位於國家需求,但地方也一直謀求著可趁之機。

一、明代大運河的修建

中國的運河有悠久的歷史:先秦時即初有創制;漢代的產糧區在關東,主

要依靠黃河、渭水;魏晉南北朝時期各國都興修有小規模運河;隋代統一全國

後,更是將各自為營的短程運河整合起來,形成東西走向的統一網絡;尤其是

唐代以來國家經濟中心的南移,連接江南經濟重心與北方政治重心的運道日益

重要;但宋金對立也阻斷了運河的連通。

元代定都北京,使得運河的路線與前朝極為不同:由東西改為南北走向。

它只沿用了隋唐運河在江南杭州到淮安的部份,之後的線路改成由沿淮河(黃

河)西走至河南中灤,然後陸運至淇門,進入御河送至北京。不過這條線路由

於借道黃河而迂迴,又需陸上轉輸牽挽,於是又開通了貫穿山東境內的濟州

河、會通河。至此,南北運道的航路變得更為直接縱向。但是陸上運河實際負

擔的漕糧數額極少,元朝的大部份漕糧由長江中下游省份承擔,這些漕糧的運

1
輸仍以海運為主:從劉家港出海,運至天津,再利用內河轉運到北京。

明初廢除了海運,全賴運河作為漕糧的運輸方式。洪武定都南京之時,即

制定水陸漕運(經長江、浙河、淮河、黃河,兼陸路)至京師的政策。永樂時

由於遼東戰事,輸送遼餉的需要曾依靠海運。但海靖不平,倭寇常常騷擾沿海

地區、劫掠海上,輸送遼餉的船隻,內陸運輸相對較為安全,在中央和地方官

員的呼籲及合力疏通大運河之後,永樂十三年遂罷海運。1

明初永樂時期疏通的運河看似是在元運河故道基礎上稍加恢復即投入使用

的,但其實它並非一氣呵成,也不止是直線一條,而是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

力,在不同時間將不同段的短程運河加以修整甚至改道連通而成的。山東境內

的會通河疏通後,南北運河初步貫通。彼時漕運的起點是黃河上面的徐州,當

時的黃河、淮河是相連的;從南方的運河城市淮安進入淮河時,水路困難,於

是開鑿清江浦。運河附近的河、湖也被納入漕河體系,用於蓄洩運河的水或直

接成為運道的一部份。比如定都南京時,有胭脂河作為漕河一部份,遷都北京

後這段則被略去;為了蓄洩河水保持運道水量的平衡,明中期有司陸續把山東

境內的 4 個天然湖泊:安山湖、南旺湖、馬場湖、昭陽湖作為「水櫃」,納入運

河管理體系。運河的工程還要面對黃河泥沙問題,這需要常常疏浚河道。為了

不使與之交匯的黃河、淮河改道,常常需要建堤、建堰維護。為了保持通航,

還需要設置閘、壩調節水源。總之,運河一直處在變動與維護之中。

永樂帝改用運河是件成本很高的行政舉措。元代的運河河身淺狹,拓寬濬

深需要極大民力,沿線有不少供水困難之處需要閘、壩輔助,這些工程的物

Sui-wai Cheung, “Construction of the Grand Canal and Improvement in Transportation in Late Imperial
1

China,” Asian Social Science, vol.4, no.6 (June 2008), p. 12.

2
料、民力造價都很高,單單是山東境內會通河的開通就徵發了地方民夫十五

萬;一些新河道或者拓寬的河道佔用民田之處還要實行蠲免賦稅。運河修成

後,總攬漕運及運河事務的是漕運總兵官,他逐漸制定了一整套完整的漕運制

度,包括運法、官制、漕糧、運軍、倉庫等。2運河的管理有諸多部門參與:吏

部負責協商相關職官的人選,南京兵部對漕河上的船有管理之職,工部又負責

船廠,戶部是漕糧的接收者,并負責運河沿岸的糧倉,還與地方政府等多方共

同徵稅,都察院的成員也會作為「督倉御使」、「儹運御使」被派到漕河積極參

與運河管理。3運河有很多具體工程及事務:閘、壩、河道、水源、泉源、夫

役、稅收,直接管理運河的行政成本也很高:河上有巡河御使、管河工部郎中

分署監管和工程,工部在地方設有管洪、閘、泉主事,運河所經的地方州縣及

衛所中也設有判官、主簿、指揮、千戶、管泉縣丞等。這些管理人員統納運河

所經地區的人民承擔各種夫役:疏浚河道的撈淺、大挑;修堤、修壩并駐守照

看;牽挽船隻;挑濬泉源、泉道并在兩岸種植柳樹;導船過閘;看管湖泊水利

等。關於這些夫役地方上常常設老人提督,下設小甲管理。4

總之,明代的運河無論是修浚還是維護都耗費極多,但出於比海運易於管

理、風險小的行政考慮,明政府極力維持它,投入許多成本。

明清兩代運河的河道及管理大致都在明初的基礎上進行補充、修補、改

進,政策的基調都是保證漕糧的運輸通常,由此,運河沿途的州縣除了供給漕

糧外,還被裹挾進入運河的維護。

2
星斌夫:
《明代漕運の研究》 ,東京:日本學術振興會,1963 年。
3
黃仁宇:
《明代的漕運 1368﹣1644》,臺北:聯经出版社,2013 年,第三章。
4
蔡泰彬:
《明代漕河之政治與管理》 ,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 年。

3
二、明清運河研究

目前關於運河的研究大致可以總結為兩個方向:一是針對運河本身的研

究;一是關於漕運制度的研究。針對第一個方向,首先是歷史地理與政治史交

織,後來有了向運河工程史研究的轉向。史念海在 1944 年著作《中國的運

河》,首次完整得梳理了運河在歷史上不同年代的開挖、疏浚的歷史,并考證了

其政治背景,并提示研究運河不止要關注運河河道本身,還要關注其周圍橫向

連接的河、湖。5谷光隆把目光放到明代的運河工程。相對於史念海來說,谷氏

的工程史研究非常細緻。他先交代黃河、淮河在不同地段與運河的交匯所造成

的如泥沙淤積、河道不固定等種種問題,再探討明朝如何通過種種的工程(如

開挖、疏浚、建隄、堰等)來應對解決,讓讀者看到明代修建維護這條南北大

運河的複雜。6蔡泰彬擴展谷光隆的研究範圍,谷氏的研究主要是在徐州上下,

但蔡氏關注了運河全線的整治工程。除此之外,蔡氏還梳理了明代運河的行政

組織,如夫役(撈淺夫、鋪夫等)和職官(工部分司如管泉、管河,地方官員

如管河縣丞等),是研究運河地方修護和管理的重要參考。7姚漢源則把明清運

河的發展一倂看待,對這兩個朝代運河的修浚、工程史做了最為詳細的研究。

將運河分段、分期敘述,描述詳盡細緻,包括夫役、工程、費用漕運規制的統

計。8也有一些學者較為關注運河建築背後的動力。吳緝華秉著「北方政治中心

與南方經濟中心需要連接」的理念,將運河的研究放到運河、海運兩個運輸體

系互相競爭的背景下,他指出不僅運河的興修受政治決策的影響,反過來也影

5
史念海:
《中國的運河》
,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8 年。按:初版為 1944 年,本參考版本较 1944 年
增加建國后內容和并對前書做了修正修正。
6
谷光隆:
《明代河工史研究》
,京都:同朋舍出版,1991 年。
7
蔡泰彬:
《明代漕河之整治與管理》
,1992 年。
8
姚漢源:
《京杭運河史》
,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8 年。

4
響政治,明代運河的維繫成本高又逐漸失去了海運基礎,使得北方政治中心與

南方經濟中心連接不暢,導致明亡。9樊鏵繼續吳的海運、運河並舉的研究,并

指出開通會通河雖是上層決策,但更大的動力來自於地方,運河事務的日益繁

重,使得河道官員日益獨立於漕運官員,并為這份獨立性不斷努力。

明清大運河始於漕運,因此,運河研究的第二個面向是漕運制度。清水泰

次大致梳理了漕運的交通運輸方式從海運到海陸並用再到河運,以及漕糧運輸

法從支運到兌運再到改兌的具體變化。10星斌夫較之清水氏,更為全面得梳理了

明代漕運制度的發展脈絡,敘述了漕運運輸的方法,運營機構(包括職官)的

設置,民運方面側重糧長的境遇,軍運方面則涵蓋了運軍、漕幫,運輸過程中

的加耗、腳價的規則,水次倉的設置等諸多沿革過程,并兼論了海運。11黃仁宇

在星斌夫介紹的漕運制度基礎之上,從經濟財政史視角探討漕運體系的經濟意

義,梳理了由上而下的行政機構,介紹了漕糧運輸、宮廷供應品,在漕河上的

徵稅、商業、旅行、徵收勞役情況。認為漕運對明王朝發展的限制折射出的是

國家統治理念的侷限:以農為本、不顧經濟利益維持京城的全方位權威地位、

鬆散的國家財政體系(沒有成本意識、管理混亂),以及官員普遍的停滯的經濟

觀念。12李文治、江太新則詳細介紹了清代漕運制度的方方面面:漕糧與國家財

政,漕糧賦稅制度,漕糧的徵收兌運與交倉,漕船的相應規定,漕運官制船

制,運送漕糧的運丁及屯田的相關制度等;比之前的研究更多的注意到清末漕

運改制及漕運的停止和招商海運,分析了清中期以後運河及沿岸農村經濟的衰

9
吳緝華:《明代海運及運河的研究》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1 年。
10
清水泰次:<明代之漕運>,包遵彭: 《明代經濟》
,臺北:學生書局,1968 年。
(原載於《史學雜誌》

第 39 篇第 3 號,1928)
11
星斌夫:《明代漕運の研究》 ,東京:日本學術振興會,1963 年。
12
黃仁宇:《明代的漕運 1368﹣1644》
,臺北:聯经出版社,2013 年初版。

5
13
落、漕賦的改折減賦以及輪船招商局的興起。 運河的建成,保證了明清兩代北

京的糧食供應。可是,到了咸豐年間,這種局面,卻因為黃河改道而發生變

化。岑仲勉的《黃河變遷史》指出,咸豐五年,黃河經歷了一千多年南流,再

次回到北方,在山東出口,橫向地向運河沖毀了,造成運河淤積,以後再也不

能恢復。14韓丁(Harold C. Hinton)的研究,是從咸豐年間運河被毀作為開始

點,敘述為了維持京師的漕糧,清朝又轉回海運漕糧了。15

總的來說,目前有關運河的整體研究,多只集中在運河地理、河道工程和

漕運制度方面,有關運河一帶的地方社會的調查,還需深化。吳欣將這幾個研究

面向總結為「(水利)建築﹣物質」、「國家﹣社會」、「精神﹣行為」三個層面,

主張要由「從歷史視角看運河」轉到「從運河視角看歷史」。16

至於山東運河的研究,起點也在歷史地理的探索,而後深入到對經濟、區

域文化的研究。鄒逸麟探討山東運河開挖、疏浚時的地理條件、限制,以及應

對它們的工程措施的興修。17許檀在研究山東各地理區塊的商品經濟發展時,指

出明代山東因運河而富庶的魯中平原,是最早發展起來的商業活躍區域。18李

泉、王雲全面介紹了山東運河區域因運河而衍生出的區域文化,包括城鎮特

色,商業網絡與商幫,書院、教育、藏書與戲劇,民間信仰與宗教,民風民俗

等。19 吳欣將運河與社會的互動的個案研究落在宗族與村落,在她的研究里,

運河是居民們生活的背景,它的水患、其帶來的商業交流、文化交融形塑著當

13
李文治、江太新: 《清代漕運》,北京:中華書局,1995 年。
14
岑仲勉: 《黃河變遷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年。
Harold C. Hinton : The Grain Tribute System in China(1845-1911) , Cambridge,Mass: Havard
15

University Press, 1956.


16
吳欣: 《從「制度」到「生活」:運河研究的新維度》 ,《光明日報》 ,2016 年 8 月 10 日,14 版。
17
鄒逸麟: 《山東運河歷史地理問題初探》 ,《歷史地理》 ,1981 年第 1 期。
18
許檀: 《明清時期山東商品經濟的發展》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年。
19
李泉、王云: 《山東運河文化研究》 ,濟南:齊魯書社,2006 年。

6
20
地的生活方式,但並非直接影響。

本文希望無論是研究地點還是研究主題,都能在歷史地理、工程變遷以及

區域生活研究的基礎上更加細化,以作深入探討。研究地點確定在南旺,主題

則是以南旺水櫃的湖田為切入點,從而圖剖析運河介入地方生活後,導致的改

變以及地方社會的應對之策。

三、會通河上的南旺

本文關注地點「南旺」是明清大運河的最高點,有「水脊」之稱。它所在

的山東段運河又稱「會通河」,是明永樂年間在元「會通河」的基礎上改建而

成。會通河位於魯中南山地西緣與魯西南平原交接地帶,雖然山地有汶河、泗

水、洸河等流下匯入運河,屬於大陸性氣候,北溫帶半濕潤季風區,降水的季

節變化大。21總之,地形加之氣候原因,水源一直是困擾山東運河的大問題,既

要保證供水,又要在暴雨期防洪。22

明清運河上的南旺是一個分水口,是為了解決會通河的水源困擾,被明代

工部尚書於永樂年間開創的。《明史》記錄,這個南旺分水口工程的運作方法

是,在東平州戴村築壩導引汶水至南旺分水,入運河南北濟運;并發掘泉源補

給;另設置四個天然湖泊作為「水櫃」蓄洩運河之水以調節水量;另在運河和

23
水櫃上設置閘調節水量以供漕船通過。

關於南旺分水口工程,姚漢源從技術角度考證了它明到清的變化,包括壩

20
吳欣:
《宗族與鄉村社會「自洽性」研究──以明清時期苫山村落為中心》 ,《民俗研究》 ,2010 年第 1
期; 《村落與宗族:明清山東運河區域宗族社會研究》 ,《文史哲》 ,2012 年第 3 期。吳欣:
《明清京杭運河
區域仕宦宗族的社會變遷》 ,
《東嶽論叢》 ,2009 年第 5 期。
21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 《汶上南旺──京杭大運河南旺分水樞紐工程及龍王廟古建築群調查與發掘
報告》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 年,頁 2﹣3。
22
鄒逸麟:《山東運河歷史地理問題初探》 ,《歷史地理》 ,1981 年第 1 期。
23
張廷玉:《明史》
,卷八十五,「河渠三.運河上」 ,北京:中華書局,1974 年,頁 2078﹣2079。

7
的建設與改置,閘的增廢,分水比例和分水口南北高度差在記錄中的變化,以

及樞紐的運作。24提示研究者們這些工程與南旺分水口出現的時間並不同步,該

文著力點在分門別類的考證,且有疏漏,未能展現分水樞紐在不同歷史時期的

整體變化。

南旺研究中,部分學者由「水櫃」注意到它衍生的湖田問題。前述鄒逸麟

在研究山東運河時,就提當時含沙量大的黃河幹道或支流也從此地經過,「湖

田」(即從湖中溢生出的田地)問題十分突出。25卞師軍、郭孟良注意到湖田是

一個漸進的問題,認為在泥沙淤積之外,其成因還有國家漕務政策與財政利益

的矛盾,貴族地主的吞占,流民的存在等人為因素。26李鳳榮梳理了南旺湖由明

到清作為水櫃的出現與消亡的歷史過程。27蔡泰彬則從國家政治的角度看待湖田

問題,他以正德、嘉靖為界,將明代國家四大水櫃湖田的墾殖政策變化分為三

個時間段,并指出三個階段的政策變化還與黃河是否濟運相關。28鄭民德、李永

樂將研究主題轉到湖田自身,分析道湖田享有的稅收優惠使得它成為國家、地

方豪強、民眾爭相競爭的資源。29

湖田是國家控制的運河與地方社會極為重要的交點。它在國家工程「水

櫃」內產生,卻關乎周邊居民的生計。然而目前並無再進一步的探討,有關南

旺地域社會的研究也一直闕如。

24
姚漢源:《黃河水利史研究》 ,第三篇之<明清時期京杭運河南旺樞紐>,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3
年,頁 423﹣440。亦見於《水利水電研究院科學研究論文集》第 22 集,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85
年,頁 205﹣214。
25
鄒逸麟:
《山東運河歷史地理問題初探》 ,《歷史地理》 ,1981 年第 1 期。
26
卞師軍、郭孟良: 《試析明清運河之水櫃湖田的成因》 ,《齊魯學刊》 ,1990 年第 6 期。
27
李鳳榮:《墾湖與禁湖:運河水櫃南旺湖的歷史考察》 ,《聊城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1 年第 2
期。
28
蔡泰彬:《明代漕河之整治與管理》 ,頁 173﹣194。
29
鄭民德、李永樂: 《清代的湖田之爭與利益博弈》 ,《武陵學刊》 ,2013 年第 5 期。

8
四、湖田和沙田的研究經驗

參考其他地域的湖田研究,湖田全面得與當地的社會結構(政治、經濟、

人群、制度)深入交織著。

長江下游地區的湖田更普遍的稱呼是「圩田」。30缪啟愉研究太湖流域圩田

的歷史地理變遷過程,指出其發展與崩壞都受到屯田制、糧鹽運輸以國家水利

為綱及地理環境變遷的影響。31日本學界的研究有「連圩結甲」之論,即通過排

水作業,圩成為管理共同體和村落共同體,濱島敦俊對此表示反對。他另外關

注到了分圩造成的徭役制度的變化:從「田頭制」(由連接水路或圩岸的田土之

主負擔勞役和費用)到 17C「照田派役制」(按土地面積承擔水利費用和勞動)

普遍化。32王建革對元明嘉湖地區湖田的研究,基於繆氏、濱島提出的「圩田與

水網共生」論點,指出與河網分化密集形成同步,江南最為密集的市鎮走廊的

出現。反過來又促進了圩田的商品化經營,進而影響了蕩地產權制度的改變。33

長江中游湖田更常見的稱呼是「垸田」。魯西奇論證明清時江漢平原以

「垸」為基礎,逐漸形成了一個全面而系統的「水利社會」:湖田的發展依靠堤

防,家族以及家族間的聯合在垸堤變成圍垸的過程中形成,并出現了安置鎮水

神祇的垸廟作為公共空間;清代賦役征科中里甲落實到垸;後期又成為團練的

30
按:圩田不止有湖田,還有在河、江灘所圍墾之田,此處不予以明確區分。
31
缪啟愉:《太湖塘浦圩田史研究》 ,北京:農業出版社,1985 年。
32
濱島敦俊:<明代前半の江南デルタの水利慣行--「田頭制」再考>,歷史学会編, 《史潮》,1978 年第 5
期,頁 87﹣104;《明代江南農村社会の研究》 ,東京:東京大學出版会,1982 年;<明清時代の分圩をめ
ぐって——デルタ開拓の集約化>,渡辺忠世、桜井由躬编, 《中国江南の稲作文化——その学際の研
究》 ,東京:日本放送出版協會,1984,第 4 章;<明代中葉江南土地開發和地主的客商活動>, 《廣東社會
科學》 ,1988 年第 2 期; <關於江南“圩”的若干考察>,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編: 《歷史地
理》第 7 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序章>,氏著, 《明清江南農村社會與民間信仰》 ,廈
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 年; <農村社會>,森正夫等編, 《明清時代史的基本問題》 ,北京:商務印書
館,2013 年。
33
王建革,《元明時期嘉湖地區的河網、圩田與市鎮》 ,《史林》,2012 年第 4 期。

9
34
組織單位和界定士民籍貫居里的身份標識。 鄧永飛關注清末民國洞庭湖區湖田

的開發經營,展現出在變動的社會環境下,各種社會群體如何利用政治、社

會、文化的資源來擴大湖田佔有。指出彼時官府的角色尤為突出。35

還有一種與湖田類似的是,河流入海時泥沙淤積在河口三角洲形成的「沙

田」。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相關研究最為成熟。松田吉郎分析從明到清開發沙田的

群體的變動:明初是地方官指導的「義民」,宣德年間變成豪右、鄉紳,明末清

初則是鄉紳領導的宗族招募流民開墾。同時「寄莊」出現,佃戶分化,發展出

了一田兩主制。36岸和行指出,沙田田土子母相生,易引發爭訟,促成了明代後

期鄉紳權利占主導,這又導致明初建立的河泊所管理疍戶的里甲制解體。37陈翰

笙指出珠江三角洲地區宗族族田的擴大,主要就在於沙田的開墾與霸佔。38譚棣

華合二人之觀點,詳析道沙田「子母相生」的特質,就是族田擴大的最重要方

法,由此而來的保護與爭奪促進了鄉族地主權利的擴張,加劇了宗族械鬥。并

援引不同種類的沙田契約,說明沙田經營有多元的商品經濟形式:租佃關係,

世僕制,升科。39深化以上各研究視角及觀點,劉志偉指出沙田折射出的宗族與

國家建構:他認為明初政府通過屯田介入沙田的開發,而非「義民」。後來宗族

控制下的沙田開發與控制地方社會的競爭,促進了宗族祖先譜系的重構。宗族

的文化意義又調和了在沙田權利歸屬上宗族與國家的矛盾。該地域上的「漢」、

34
魯西奇: 《
「水利社會」的形成──以明清時期江漢平原的圍垸為中心》 ,《中國經濟史研究》,2013 年第
2 期。
35
鄧永飛: 《近代洞庭湖區的湖田圍墾與地方社會──以<保安湖田志>為中心》 ,中山大學 2006 年博士論
文。
36
松田吉郎: 《明末清初広東デルタの沙田開発と鄉紳支配の形成過程》 , 《社會經濟史學》 ,第 46 卷,第
6 期,1981 年。
37
岸和行: 《珠江デルタの沙田・鴨埠・魚埠》 ,《九州大學東洋史論集》19 號,1991 年。頁 85﹣121。
(英文版 Hang-
38
陈翰笙: 《解放前的地主與農民》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年。頁 31﹣39。
sang Chan, Landlord and Peasant in China: A Study of the Agrarian Crisis in South China,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1936)
39
譚棣華: 《清代珠江三角洲的沙田》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 年。

10
「疍」族群之分實際是模糊的,沙田的開發強化了僵化的族群分類,又加快了

群體成員身份的流動性,各種身份的人都靈巧採用正統性語言,製造本地的國

家順序。40黃永豪的研究時段在晚清,他指出這個時期沙田上反映的是,超越宗

族的鄉紳的結盟,以及他們與官府體系的結合,因而國家權力被地方鄉紳主動

代入地方社會。41西川喜久子對這一時期沙田的研究則關注它的土地所有權和經

營制度,指出道光、咸豐年間新出現的大面積圍田,主要是鄉紳聯盟所控制組

織的公產;光緒時又出現了作為中介的圍館和包佃人,到民國時期發展為包佃

制度。沙岸財產權﹣「沙骨」於清末出現,可能與團練、公局築基圍田有關。42

要之,因水成陸的湖田與沙田,聯結了地方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生態、

制度、財稅徭役、宗族、人群。它們由人工圍墾居多,位於水網密佈的地理環

境之中水量豐沛,所以需要「內以圍田,外以圍水」的堤防;又需要排澇泄

水,相當關涉水利設施建設,因此人的主觀能動參與度非常高。分別說來,江

南湖田的開發與官方制度關係密切;珠江三角洲的沙田與離不開宗族、鄉紳聯

盟;江漢平原因垸田開發形成了超越宗族水利社會。前兩者還與市鎮、商業有

莫大關聯。

五、論文結構

對於南旺分水樞紐,首先需要重新梳理它的建設歷程,從整體著眼發掘其

40
劉志偉:《簡論明清廣東沙田的所有權》 ,《經濟史》 ,1982 年第 7 期;
《宗族與沙田開發──番禺沙灣何
族的個案研究》 ,
《中國農史》
,1992 年第 4 期;《地域空間中的國家秩序──珠江三角洲「沙田﹣民田」
格局的形成》 ,
《清史研究》,1999 年第 2 期; <邊緣的中心──「沙田﹣民田」格局下的沙灣社區>,黃
宗智主編, 《中國鄉村研究》,第 1 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年。劉志偉&蕭鳳霞: 《宗族、 市场、
盗寇与蛋民—明以后珠江三角洲的族群与社会》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2004 年第 3 期。
41
黃永豪:《土地開發與地方社會──晚清珠江三角洲沙田研究》 ,香港:文化創造出版社,2005 年。
42
西川喜久子:《清代珠江下流域の沙田について》 ,
《東洋學報》 ,第 63 卷,第 1 號、第 2 號(1981)
,頁
93﹣136;西川喜久子:<關於珠江三角洲沙田的「沙骨」和「鴨埠」>,葉顯恩主編, 《清代區域社會經濟
研究》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92 年,頁 933﹣943。

11
在不同時期的典型變化。只有基於此,我們才有可能進一步分析不同時期,地

方社會因之要應對的問題有哪些。

至於水櫃湖田,看起來與上述其它地域的沙田、湖田不同。它主要是自然

地理環境的改變而導致淤積成陸,之後種植莊稼,對人工和水利設施的要求似

乎不高,那麼,因此調發的社會力量會與別的地域有所不同嗎?上述湖田、沙

田的問題主要關涉地方社會及地方人群,而本文要研究的湖田位於國家控制的

運河沿線,國家的首要考量是保持水櫃的功能,以維持運道的暢通,國家在運

河地域上的直接掌控力,會對該地的湖田造成什麼影響?雖然已經有研究梳理

水櫃湖田的禁、墾過程,但還需要修正。而且,筆者更關心的是這個過程中開

發或者爭奪湖田的人群有哪些,面對國家力量,如何擴大對湖田的開發?從明

到民國的長時段里,有著怎樣的變遷歷史?

需要知道,南旺不止是運河上的一個點,也是行政區劃與地方社會中的一

個點。南旺古稱「闞城」(現南旺北十里處),上古時為厥國,春秋為魯中都,

相傳魯桓公(702 BC)望氣卜吉,欲葬於此,雖未如願,桓公以下皆葬於此。

宋、元稱作南旺營。43至晚明萬曆時,已被稱呼為「南旺鎮」。44南旺在明清一直

為汶上縣管轄。但汶上縣的行政歸屬有變動,明代洪武初年屬於東平府,在東

平降為州後,屬於兗州府。45清朝仍屬於兗州府,只在乾隆年間短暫歸屬過濟寧

直隸州。46所以該地域不僅是運河的路經地點,也是地方生活的區域,有人群、

43
山東省汶上縣南旺鎮編纂辦公室: 《南旺鎮志》,第一編:<大事記>,山東濟寧:濟寧市新聞出版局,
1987 年,頁 1。
44
「萬曆二十五年主事胡瓚重修記畧曰:南旺鎮,蓋有水衡分署焉。」參見胡瓚: 《泉河史》(明萬曆二十
七年刻,清順治四年增修本) ,卷四「河渠志」,頁二十八,《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濟南:齊魯書社,1996
年,史部 222 冊,頁 580(下)。
45
栗可仕、王命新:《重刻汶上縣舊志》 (萬曆三十六年),早稻田大學館藏,卷之一「方域志.沿革」 ,頁
一。
46
聞元炅:
《續修汶上縣志》 (康熙五十六年),早稻田大學館藏,卷之一「方域志.沿革」,頁一(b)。
附: 「乾隆四十一年屬濟寧直隸州,四十五年還屬兗州府。」見於 馬煥奎主編(汶上縣史志辦公室整

12
有官府、有歷史傳統。故而與運河的互動中,也會顯現自身的地區特色。

這篇文章,希望了解運河上的人群活動。這方面的資料,在明清兩代的官方

資料中零散而稀少。筆者的策略是從田土出發去找人。在山東,最為肥沃的田

地莫如湖田,於是筆者便以南旺水櫃作為重點,從水櫃的發展,看湖田的擴

張,再試圖從中找尋人們的活動。

全篇文章分為六章:第一章講述南旺分水口的興建。以它所處的地理環境講

起,汶水是用以補給運道的最佳自然河流,南旺分水口工程就是在上游戴村設

壩,攔截汶水,於南旺分水口入運,補給南北運道。這一時期南旺分水是與元

代早已存在的濟寧分並立的,而且是比較簡單的工程,其開創者也不以治河功

績聞名於世。

第二章探討南旺分水口取代濟寧分水,成為會通河上的唯一分水口所帶來

的影響。這是自然環境的變化,以及南旺分水工程設施的日漸完善、濟寧分水

工程的逐步傾圮而導致的。與此同時,工部接管運道的管理,在南旺分水日漸

重要時,分司兼駐南旺以保證運道通常。兩廂因素之下,開創南旺分水口的工

部尚書宋禮之功,開始為河官流傳、歌頌。大約同時期,出現了為宋禮立祀的

請求,最終皇帝下令在南旺為其立祠致祭。

第三章則關注「水櫃」的形成。嘉靖時期由於黃河改道,單純的泉水補給

已不敷用,南旺分水口附近的湖泊進入河臣視野。在嘉靖中期,南旺三湖(西

湖、蜀山湖、馬踏湖)水櫃初具規模,被確定為用以蓄水防洪、洩水濟運。隨

著水櫃的確立,河道官員為運道計,嚴禁湖田之墾;而戶部迫於財政壓力,主

張湖田招佃收租。

理)
:《宣統再續汶上縣志》
,卷之一「方域志.疆域」
,頁四(b)
。汶上縣史志辦公室惠贈。

13
第四章所述是南旺分水樞紐的形成以及分水口功臣宋禮、白英後人享有恩

榮的過程。經過兩任河臣的整理,南旺分水上設施的人為可調度性大大增加,

并可以互相配合以分配水量。尤為重要的是,三湖正式完全有了湖域,湖田被

限制在一定規模內。這部分被放墾的湖田,用於抵補運道南部州縣因開新河工

程導致的賦稅短缺,因而三湖所在的汶上縣一直致力於將這部分湖租挪回本

縣。與分水樞紐形成同步的是,宋禮、白英後裔各自被遷居到祖先所開創的工

程處承職,宋禮後人在南旺分水口負責挑濬河道,獲得祀田;白英後人以「世

襲冠帶老人」之職在戴村壩守護。

第五章研究清朝鼎革之後,被新朝廷承認的水櫃湖田,相當部分是祀田。

這個背景是新王朝繼續承認先朝對先賢的優容,并擴大賞賜。白英後人在清初

因祀田遷居南旺,與宋家祀田一同被認可,擴大了祀田數量,但具體額數不

定;康熙末縣令將兩家祀田數額都限制為 40 頃。周公後人康熙前期,被皇帝賞

賜祀田,但享有的形式是民租銀;康熙末,終於將其轉化為南旺湖田;並在乾

隆末,以「護塋地」的理由,進一步擴大了湖田的佔有。

第六章主要分析廢運後南旺水櫃湖田的境遇。湖田因不為運河限制,大量

被墾闢出來,政府設立湖田局以處置湖田歸屬。湖田局的政策主要是招佃收

租、變賣陞科。這兩個辦法因時而異、因地而異。蜀山湖因還要用以備運、防

洪,一直採用招佃的方法,南旺、馬踏湖兩種方法並行,但政策逐步傾向於變

賣陞科。至於清代遺留的公有性質之田產,學田、公產被充公,以津貼形式補

償;清初就記錄在案的先賢祀田在民國廢孔前均予以保留;廢孔後,孔子及其

弟子的祀田被轉化為教育經費;而作為當地土著的宋禮、白英後人之祀田繼續

享有。

14
研究明清社會經濟的學者,十分關注山東的經營地主。結合這六章,我們

可以將可以看到山東的大地主是如何產生的?

15
圖 0.1 本文所述地名(地點、河流、山川)一覽圖

按:以《中國歷史地圖集》明代山東行政區劃圖為底圖

16
圖 0.2 作者田野考察村落分佈圖(文中所用家族文獻來源地)

按:以山東省汶上縣南旺鎮編纂辦公室:
《《南旺鎮志》
,頁 14「闞亭區示意圖」為底圖

17
第一章 運河上的分水口

橫跨五省延綿 1700 多公里的南北大運河,是明清時期中國的最大工程,而

這個水利工程的關要部分之一,是山東南旺的分水樞紐工程,俗稱「分水口」。

乾隆為其作詩:「五汶挾來二百泉,到斯分注籍天然。南流水作北流水,上溜船

為下溜船」。47這具體是怎樣的景象,本章會通過探討南旺分水口的出現、運作

來逐步彰顯。

談及分水口,為大家熟知的是戰國時期蜀守李冰(256BC 任)修建的都江

堰。它的主體工程包括分水魚嘴、寶瓶口、飛沙堰三個部分,三者連為一體,

共同分流從山間洶湧直下,進而到了平原區就奔騰無控的岷江,以緩解它給成

都平原帶來的洪澇災害,同時達到通航、灌溉的目的(以後者為主)。分水魚嘴

是在岷江出山口的江心沙洲壘砌的人字型障水低壩,前端扁平入水,形狀如同

魚的嘴巴故名之。它迎著滾滾波濤,巧妙地將岷江分流成兩個方向:正流還是

原本的自然河道,稱作南江(今外江);另一邊的側流行進中則受到了玉壘山的

阻礙。李冰在該山中鑿出一山口,名寶瓶口,被鑿離的山體稱為離堆,側流隨

之入寶瓶口形成新的河道:北江(今內江),而後江水被有計劃得分流入十幾條

河渠通航、灌溉。寶瓶口狹窄,容納的水量是有限的,故而在其上游至分水魚

嘴中間還有緩衝地帶,修建了分洩被它攔截的洪水、砂石入南江的孔道,唐代

發展為飛沙堰。三者合力,大體分成四六分水的比例,而它們的位置與寬度,

47
愛新覺羅.弘曆:<辛卯暮春題分水龍王廟>,馬煥奎主編(汶上縣史志辦公室整理)
:《宣統再續汶上縣
志》
,卷八「藝文志.高宗純皇帝御製詩碑」,頁一(b)。
18
可以因時制宜得調節這個比例:春天岷江水小且緩時,以河流寬度分水,魚嘴

並不位於岷江正中心,而是靠近外江一側,故而流入寶瓶口的河道寬度較大,

因此內江可受六成春水助益春耕;夏秋洪澇時,因為魚嘴的另一側原本就是順

應河性的自然河道,角度又較直,急流因此直趨外江居多,另一側波濤入寶瓶

口前,又經飛沙堰的緩衝與排泄,最終入內江分流比例減少為四成(見圖

1.1)。48如此一來,經分水口分流後外江用於泄水排沙,內江保障灌溉。

不過,大運河的分水口與都江堰工程不同,都江堰分水的目的是洩洪,而

大運河是人工河,問題不在於洪峰,而是部分河段水源不足,因此需要導引自

然河流作為水源,再分流到相關河段。換句話說,在運河的工程中,能否通

航,在於能否在適合的位置上建設分水口?

南北大運河的建設,始於元代的山東會通河,當時的分水口是建立在濟寧

州,明代南旺亦建。不過,要了解分水口,必須先清楚這個「口」所分的

「水」。作為背景,我們先介紹一下山東省內的水系,重點關注汶水。

一、山東水系中的汶水

山東因複雜的地勢形成好幾個水系:魯西北平原,隨著西南向東北傾斜的

地勢有幾條西南東北向的坡水河流,河道較平直,河谷寬而淺;魯西南水系發

源於黃河,東流入山東南部湖泊;東邊的膠東半島的水系則因中部綿延幾座

山,形成山溪性河流,它們有南北兩個流向,南流的注入南黃海;北流的注入

渤海或北黃海;49而魯中山區則以泰沂山地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向四面輻射的水

48
徐慕菊:<從科技史角度看都江堰的科學性>;馮廣宏:<壅江作堋考>;四川水利電力廳都江堰管理局編
《都江堰史研究》 ,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7 年,頁 1﹣19;137﹣143。
49
山東師範學院地理系《山東地理》編寫組:《山東地理》 ,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77 年,頁 40。
19
50
系,其中西流的方向中汶水最長,還包括泗水、洸河等。 魯中這幾條都與分水

口工程相關。

西流的汶水,歸宿除了入內陸湖泊之外,還有入海的流向。汶水有三個源

頭:泰山仙臺嶺,萊蕪原山之南,萊蕪寨子村,匯合泰山的泉水,三者合一的

地方稱作「大汶口」,繼續西南流。同時西邊另有發源於新泰宮山腳下的小汶

河,西流至徂徠山南,與大汶河合流(見圖 1.2)。51流至寧陽縣西北時,形成一

隻支流洸水,向西南流,可與發源於泗水縣陪尾山西流的泗水會合。52繼續西北流

的汶河又受坎河諸泉到達四汶口,汶河分為四支,兩支西南入茂都淀,一支西往

壽張縣變成澤渚,一支西經東平州、東阿縣入濟水再入海。53

汶水如此長的流程,沿途經過或接近不少自然河流,這使得它可以作為勾

連山東境內互不通達的河流的媒介。《禹貢》有言:「浮於汶達於濟」,講的是通

過汶水可至濟水。明人指認《禹貢》里的濟水為本朝的「大清河」,是分流後的

汶水會諸山泉,又沿途受納大小河流至利津入海的河道。54這雖然是從自己所處

時代的自然環境出發附會、認知古地理,但也因此透露了當時的狀況。這條連

接起來可算作魯中最長的水路,就是以汶水為核心,從而勾連魯西平原直到海

邊的各河流。成為各朝代修建運河形成通達的水路交通的關鍵媒介。

而且汶水源頭多、水源充沛,下游又分出不少支流,在魯西平原長長得流

過。地勢較高、供水不足的魯西平原若是考慮水源補給,汶水不失為修築運河

50
孫慶基等主編: 《中國地理叢書.山東省地理》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7 年,頁 132。
51
謝肇淛:《北河紀》 ,卷二「河源紀」,頁一﹣二,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史部 334.地理類」 ,臺
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8 年,第 576 冊,頁 582。按:本小節雖然主要參考明代材料,但汶水等河的自
然流向并沒有大的變動,元明修建的人工設施造成的改變姑且從略,在後文提及。
52
<洸水考>,<泗水考>,張橋:《泉河志》 (明嘉靖四十二年刻本) ,卷二,頁七-八, 《原國立北平圖書館
甲庫善本叢書》 ,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 年,第 400 冊,頁 125。
53
酈道元(王先謙校) :《水經注》(光緒二十三年新化三味書室據長沙王氏本重刊) ,卷二十四,頁二十九
﹣三十一,成都:巴蜀書社,1985 年,頁 415(下)﹣416(下) 。
54
<濟水考>,張橋:《泉河志》,卷二,頁九, 《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 ,第 400 冊,頁 126 上。
20
時引以補水的絕佳選擇。元代的濟寧分水口所分之水就來自於此。

二、元代會通河中的濟寧分水口

在元代之前,山東境內早已有運河,但只是不同時代修建的小工程。例如

晉太和四年(369)桓溫為北上收復前燕佔領故土所開,把十三年前荀羨開導的

小運河擴大,南接荷水、東連泗水、洸水、汶水,北接濟水,稱為「桓公溝」,

使山東部分河流成為互相通達的體系(圖 1.3)。但如不加修治,就難以通航,

不久這一為了軍事目的而開通的臨時運河就廢棄了。55約在一千年後,南宋理宗

寶佑五年(1257),山東已淪為蒙古人的領土,濟水、泗水分屬金、宋,蒙古人

為了向南邊輸送糧餉,對陣南宋,需要保持濟水到泗水的暢通,而山東當地的

季節性氣候並不能保證水量的恆定。於是他們在以前的恒公溝東面的汶水進行

改善河道工程,做法是在汶水、洸水交界之地堽城之左,作一斗門(減水閘),

遏截向東北方向流去的汶水在此折道,轉入洸水流至任城(濟寧),而濟寧又通

聯泗水。於是軍事物資可由泗水南下到戍邊地帶。56與這一改善工程同時期,蒙

古人還在山東北邊沿用著隋唐「永濟渠」的部分河段(時稱「御河」),貫通山

東、河南交界的西部地區到山東北部。57相對日後的大運河,山東境內這些運河

規模較小,而且局限於某個區域,未能貫穿省境。

元朝前山東境內的兩條運河互不通聯,兩河中間是一個沒有河道連接的地

帶。鄒逸麟對於《水經注》的分析指出,六世紀山東的水文地貌可以分為:黃

55
姚漢源:《京杭運河史》,頁 62﹣64。
56
姚漢源:《京杭運河史》,頁 66。
按:李泉老師指出,宋朝以前,斗門與閘沒有明確區分;宋朝以後,斗門指代水閘,閘指代船閘;所以
蒙古時期的堽城斗門也是用來補給水源,而不通船。
57
李泉、王雲:《山東運河文化研究》 ,頁 7﹣12。
21
河沖積的河漯平原區,汶泗水系區(前述運河工程恰好分别對應在兩塊地貌區

內)。從北魏到宋代汶泗水系有了局部變遷:河流改道、堙廢,湖泊縮小、消

失,造成了極其複雜的地形,尤其是下游分水嶺處沖積出了一片高阜地,古代

稱為「東原」[筆者研究的汶上、東平、濟寧一帶]的地方變成高坡,成為開鑿

南北運河的一大困難。58

元朝是中國第一個把北京作為首都的統一王朝,加上北京農業生產不足,

因此首都的糧食供應比前朝更加緊要。而重要的糧食生產地在東南,供應首都

的糧食(漕糧)的運輸路線變成南北方向,這就需要一個南北方向的水路運輸

系統。為此,元朝採用兩個辦法,一是利用海船把江南的漕糧運至大沽(天

津),再轉運到北京;二是內陸運輸,開鑿運河,徵收山東、河南的漕糧,以河

船輸送至京。於是元朝政府打算在山東修建南北貫穿的運河。

若修建貫穿山東南北的運河,直線路徑最為便捷,這就需要經過前述兩條

運河的中間地帶「東原」。東原地勢高聳,供水困難,正因如此,歷代政府雖曾

在山東建築不少運河,但都避開這一區,不過,元朝政府決定開展這個大工

程。元朝修築的山東運河叫作會通河。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開鑿濟州

河,自濟寧至須城安山;二十六年(1289)又開鑿會通河,接須城安山,北上

經壽張、東昌至臨清。59當後者修成後,兩河連為一體通稱會通河。60

元朝的會通河連通了濟寧和臨清,跨越了東原高坡,缺水問題如何解決

呢?一個重要的辦法是所謂「開源」,即擴大水源補給。元代採納了當時濟州州

58
鄒逸麟:《山東運河歷史地理問題初探》 ,《歷史地理》
,1981 年第 1 期,頁 80﹣82。
59
王瓊(姚漢源、譚徐明點校) :
《漕河圖志》 (弘治九年),卷二「漕河上源」 ,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
1990 年,頁 110﹣111。按:任城在會通河開通後,改為「濟州」 ,今濟寧。
60
李泉、王雲: 《山東運河文化研究》 ,頁 15。
22
61
判張楷的建議:「疏鑿泗、汶二水,會於濟,達於淮,北導汶水通於利津」, 即

引自然河流補給,並且在漕河入口(即分水口)分流南北,在兩個流向補給運

道的水源。除了「開源」,當時還採取了「節流」的辦法,即在河流水面設閘積

水,元代牐的作用是「地下迤則水疾涸,故防以節之。水溢則縋起懸版,以通

其舟之往來」,62即在水乾涸時放下閘板節水,待水漲過閘板時懸起,彼時的水

量足以通航。會通河上一共設置了 31 閘。63濟寧在元朝會通河發揮很大的作

用,它有「節流」(會源閘),但是更重要的是「開源」,也就是作為分水口。

元朝的運河工程管理部門都水監把分水口設在濟寧,作為「開源」之水的

入漕地點。

這一補水﹣分水建議的實現依靠兩個工程:一是修復蒙古人的堽城斗門遺

跡,元初時濟州府屬官畢輔國就修復了它,導汶水入洸河再入泗水,輸送糧餉

并灌溉農田。濟州河開通後用斗門分汶入西北流到安民山,達東阿;餘下的西

南入洸到濟寧分水閘(會源閘)分流南北。會通河開後,東阿﹣臨清的陸路取

消,而且運河需要更多水源補給,畢輔國在堰的西北建立石斗門,稱作西閘;

馬之貞又在東建雙虹懸門,稱為東閘,隨後西閘因地址高水無法流入,東閘獨

自受水,引水至濟寧分水。因為汶水盈縮不定,又有積沙,於是在二閘的左邊

建土堰(壩)以在自然流向上堵絕汶水,這以後後大約三分之二的汶水可以入

洸水,春天水少時可以全部入洸。由於夏秋霖潦時常衝決土堰,元仁宗延佑五

年(1318)改成石壩。64二是重修創建於北魏的金口壩,65在與雩水交匯的兗州

61
《故朝列大夫大司農丞致仕張公墓志銘》 ,碑刻及拓片均藏於山東省濟寧市運河博物館。
62
<建都水分監記>,王寵:《東泉志》 (明正德五年陈澍刻本),卷四,页一, 《天津圖書館孤本秘籍叢
書》 ,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99 年,第 7 冊,頁 810(下)

63
姚漢源:《京杭運河史》,頁 107。
64
李惟明:<改作東大閘記>,王瓊(姚漢源、譚徐明點校) :
《漕河圖志》 ,卷五「碑記」,頁 254。
65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 《汶上南旺──京杭大運河南旺分水樞紐工程及龍王廟古建築群調查與發掘
23
府城東門外遏截泗水入洸河,也流入濟寧會源閘。暴雨時節,也會漫流成災,

於是在延佑四年(1317)壩上的二洩水孔改建為三洞閘門以調控水量。66簡而言

之,通過堽城閘、壩與金口閘、壩工程分別引汶水、泗水入洸河,交匯於濟

寧,一同流入會源閘分流,在濟寧水分口補給會通河南北兩個方向的水量。

元代會通河乍看上去類似桓公溝體系調度沂、泗、洸、汶水,但桓公溝早

已淤塞廢棄,故而它是創建而非重修。67更重要的是,它不是使用人工溝渠通聯

各水的交通功能,而是通過工程引導自然河流匯聚後再入運道以做補水、分水

之用。相比都江堰目的在於洩洪,因此堰與分水口位置極其接近,可以視為一

體來說,濟寧分水口主要目的在於補水,阻攔自然河流流向的壩與分流的分水

口是分離的,於是整個工程內的因素會更加複雜,也更難以調動。

元代會通河工程存在結構上的問題,終元一代,海運漕糧愈來愈成功,文

宗天曆二年(1329)的年運輸量更增達至 334 萬餘石,相反河運卻曾兩度停

止,即使是平時通航之日,河水不足,漕舟常常稽遲。元代會通河的問題不在

於濟寧分水口的工程,而是運河淤塞。會通河依靠自然河流補水,但夏秋霖潦

的過量洪水,河流摻雜的大量泥沙,對分水的設施造成衝擊,堙塞壩體和河

道。影響之下,守閘的官員為保運道,遂限制船舶的承載量,大船嚴禁入河,

運道不暢。68

對元代會通河最大的威脅是來自黃河。元末黃河屢次衝決會通河,運道幾

報告》 ,頁 53。
66
劉德智:<兗州重修金口閘記>,王瓊(姚漢源、譚徐明點校): 《漕河圖志》,卷六「碑記」 ,頁 261﹣
262。
67
張橋: 《泉河志》 ,卷三,頁二十九, 《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第 400 冊,頁 144(下);陸
釴: 《
(嘉靖)山東通志》 ,卷五,頁碼模糊, 《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上海:上海書店,1990 年,
頁 390﹣391。史念海也考證濟州河與桓公溝並非同一條,史念海: 《中國的運河》 ,頁 275﹣276。
68
史念海: 《中國的運河》 ,頁 304。
24
乎不發揮作用。元政府為保運道,派遣行都水監賈魯前去勘察。元惠宗至正十

一年(1351)賈魯出任總治河防使,一方面修築黃河北堤、堵塞決口以制橫

潰,另一方面開賈魯河(1351-1353)使黃河之水有所歸泄,暫時不再衝決漕

道。69但後來賈魯河又慢慢淤塞,元順帝時黃河再次衝決,東北灌入運河,濟寧

等地漂沒千里。

山東會通河的真正廢止,發生在明朝初年。1368 年明朝建立,洪武皇帝建

都南京,會通河失去漕運北京的作用,四方貢賦由長江抵達都城。但明廷還依

之將軍餉運至北北平和遼東,雖然如此,但轉輸量已大不如前了,主要依靠海

運。70在運輸作用減小,而工程維持費用太大的考慮下,恰逢洪武二十四年

(1391)黃河再次決口,漫過安山湖,會通河又絕流,朝廷便索性不去修理

了。71

1403 年,永樂皇帝登基,他一直謀劃遷都自己早前就藩的北京。永樂四年

(1406)下詔明年營建北京宮殿,正式實施這一計劃。但遷都北京,意味著在

漕運的問題上,回到元朝的考慮上,亦即是如何把帝國的糧食運到首都。元朝

用的辦法是,以海船運輸江南糧食,以河船運輸山東河南糧食。由於海運漂沒

風險極高,永樂時使用內陸河運的呼聲很大,若要採用這一渠道餉運北京,必

須重新考慮如何處理山東運河。

69
中國歷史大辭典編纂委員會: 《中國歷史大辭典· 遼夏金元史》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 年,頁
394。
70
史念海:《中國的運河》,頁 288﹣290,294﹣296,300﹣305。
71
申時行:《大明會典》,卷一九六, 「工部.都水清吏司.河渠一.會通河」 ,臺北:中文書局,1963
年,頁 2648(1)。
25
三、明初的南旺分水口

永樂皇帝肇建北京,北京行屬官軍、營造軍夫每歲均需俸糧,這就要求江

南繼續輸送糧食。江南糧餉到京有兩個辦法:一是海運,由長江入海到天津,

再通過白河運至通州;另一個方面是河陸並用,從長江入淮河,再借道黃河,

至河南陽武縣陸運到衛輝府,再進入衛河運至通州。72這兩個辦法各有缺陷,海

運中船隻極易破損,修理開支大;途中運軍、糧食漂沒風險又高。陸運輾轉耗

時費力,運輸承載量也小。

到了永樂九年(1411),皇帝對將來如何把全國漕糧運到北京,有了一個明

確的決定。這一年,他命工部尚書宋禮等疏元朝自濟寧至臨清的 385 里會通

河。73宋禮(1361﹣1422),字大本,明初河南永寧縣人(今洛陽市洛寧縣)。明

初從鄉校以明經充貢禮部,補太學生。後來擢升山西按察僉事,持法嚴峻,降

職為戶部主事。建文初年,因舉薦授陝西按察僉事,後因事追究被降為刑部員

外郎。永樂初署禮部,而後因業務精熟擢升為禮部侍郎。永樂二年(1404)陞

工部尚書,恰逢營建北京,永樂四年(1406)奉旨赴四川採木。永樂七年

(1409)母喪丁憂,但因職權事重,永樂帝下詔留用。永樂九年(1411),宋禮

50 歲,以工部尚書之職奉命重開會通河。

宋禮重新疏濬會通河時,在路線上作了一些改動。王瓊《漕河圖志》寫成

於弘治九年(1496),是現存關於宋禮重修會通河整體過程的最早記錄,它說:

新開河乃自汶上縣袁家口徙左幾二十里,至壽張縣沙灣復接舊河。又用汶上縣老人白

英計,於東平州東六十里戴村舊汶河口築壩,堨汶水西南流,由黑馬溝至汶上縣鵝河

72
王瓊(姚漢源、譚徐明點校)
:《漕河圖志》
,「序」
,頁 1。
73
王瓊(姚漢源、譚徐明點校)
:《漕河圖志》
,「序」
,頁 1。
26
74
口入漕河,南北分流,遂通舟楫。

文中所述汶上縣老人白英生平不詳,是一個熟悉河道工程,管理河夫的土著。

從上可見,宋禮的改動有兩個方面:一是改道,袁家口至沙灣一段左徙了 20 幾

里再接入舊運道;一是採取白英的計策,築壩引水濟運,在東平州汶河口戴村

建壩,遏截原本東北方向入海的汶水改成西南流向,經當地的溝渠,在鵝河口

流入漕河,南北分流補給運道。

為什麼選擇在戴村建壩遏截汶水呢?因為戴村社所在的位置是汶水的入海

故道。此因汶水流至寧陽縣西北分而為二:一經元人改建堽城壩南流,成為洸

水;75另一支由堽城西流至東平州東五十里,會坎河諸泉至四汶口,西流的河流

入大清河,再由東阿而北至利津入海,這是故道,也即是建戴村壩的位置(見

圖 0.1)。76坎河就是汶水入海的故道,而「四汶口」就是汶河入海故道上的轉

折點,前文已述曾經由此汶水又四分,兩支西南入茂都淀(即南旺湖),一支西

往壽張縣變成澤渚,一支西經東平州、東阿縣入濟水(大清河)再入海。戴村

壩坐落於四汶口附近,是人為變動河流流向的絕佳之地,這樣能夠在汶河還未

分流前將其攔截,匯聚最多的水源,以補給運漕糧的河。

宋禮築壩戴村所攔截的汶水,流入漕河的地點叫作鵝河口,應是位於南

旺。在明初的行政系統裏面,南旺是一個社,而這個南旺社下面的諸村之一叫

作南旺村,在分水口的對面。正德時在該區域的管泉主事所撰《東泉志》對分

水口有詳細記述:

永樂初年前工部尚書宋禮……用汶上縣老人白英之言,於東平州戴村社地方汶水入

74
王瓊(姚漢源、譚徐明點校):《漕河圖志》,頁 112。
75
王寵:《東泉志》,卷一,頁四,《天津圖書館孤本秘籍叢書》,第 7 冊,頁 780 上。
76
謝肇淛:《北河紀》,卷二「河源紀」,頁一﹣二,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576 冊,頁 582。
27
海故道,築一土壩,堨截汶水,西流盡出南旺龍王廟前分流:三分往南,接濟徐

77
呂;七分往北,直達臨清。合漳、衛諸水,下至天津,從此漕運遂通。

這則材料除了說明鵝河口就在南旺分水龍王廟對面之外,還記載了分水比例是

三分南流,七分北流。至於龍王廟,眾所周知龍王的法力除了降雨,還可以控

制河流的水勢,亦即所謂「鎮水」。因為這個法力,自明朝建立初期,朝廷已經

要求地方官員在河水緊要之地建龍王廟,包括南旺,春秋祭祀這位水神。78南旺

龍王廟正對著分水口的建築格局,透露了明朝官員希望藉助龍王的法力,來庇

佑分水工程,反映出南旺分口在運河工程上的重要性。

選擇以南旺作為入運的分水口,也是有道理可言的。在南北兩個方向分

流,意味著這個分水口地勢較周邊高。除了不言自明的地勢之外,還有其他考

慮。謝肇淛《北河紀》對戴村壩所引汶水流至南旺(時稱小汶河)的線路有記

載:

永樂中開會通河,乃於寧陽之北築堽城壩以遏其入洸之流,於坎河之西築戴村壩以遏其入

海之路,使其全流盡出汶上城北二十五里,受灤澢諸泉,謂之魯溝;又西南流至城北二

里,受蒲灣泊水,謂之草橋河;又西南流十里,謂之白馬河;又西南流二十里,謂之鵝

河。鵝河者,故宋之運道也,涸而為渠。汶水由之又西南十五里謂之黒馬溝,又西南至南

79
旺入於漕:六分北流,四分南流。

從上可見,被壩遏截的汶水沿途接受了汶上縣東南魯溝、蒲灣泊水之後,流經

的河道包括了草橋河、白馬河、鵝河、黒馬溝。鵝河以前是宋代的故運道廣濟

77
<南旺廟祀宋尚書付>(正德五年 1510),王寵:
《東泉志》,卷一,頁十二﹣十三,《天津圖書館孤本秘
籍叢書》 ,第 7 冊,頁 784。
78
許彬:<分水龍神廟記略>,栗可仕、王命新(汶上縣史志辦公室整理) :
《萬曆汶上縣志》,卷八「藝文
志」 ,頁 45。
79
謝肇淛: 《北河紀》 ,卷二「河源紀」,頁一﹣二,《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第 576 冊,頁 582。
28
渠,汶河入南旺的地方則叫「鵝河口」。另外,如前所述,四汶口原本就有兩支

流是通往南旺方向的(這支在明初應只是僅存舊跡)。80所以從戴村到南旺的河

道,原本就存有舊運道和自然河流的故道,不必開挖全新的溝渠;一定程度上

順應水勢的自然天性,引水也不太費力,這就是選擇以南旺為分水口的原因。

此外,南旺此處地勢較高,若運道再向西邊地勢稍低的地方挪動,就不必

克服地勢困難,然而為何元、明兩朝沒有這麼做呢?這大概是因為南旺以西是

水域寬闊的湖泊。根據天順二年(1458)的記載:

南旺湖……前輩都水者嘗患舟楫往來漂沒不定,故築堤其中,綿亙於南北者六七十

里。置樁木於兩旁,中實以土,以為撁卒之路。堤之西則彌漫浩渺,冬夏不涸;其東

81
則地稍高阜,水中分之。南通濟寧、北抵安山。

擔心舟楫不敵湖中風浪而修築的堤成南北方向,兩堤旁又有縴夫之路,由此可

推知是運道之堤。堤西水勢浩蕩,東邊的地勢高於西,所以運道是設置在地勢

高低交界處。可見,再往西是湖泊,前輩治水者並沒有打算像江南運道那般,

直接以湖為運道。而堤東地勢高,水勢不穩定,或許是考慮之一。若是再到南

旺湖以西,則是繞了不少遠路,於是在湖中央修了一條運道。

另外,此處記錄南旺分水口外六分河水往北,四分往南。這個分水比例與

之前的七三劃分不同,我們毋需太過介意,此因在缺乏精密儀器下,這些分水

比例只是當時透過觀察的大概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永樂年間在南旺進行分水工程的時候,濟寧的分水口還未

80
按:姚漢源猜測,南旺水分河道是古代汶水分支入茂都淀的古河道,參見氏著《京杭運河史》 ,頁
148。
81
許彬:<汶上縣重修南旺湖分水龍王廟記>(天順二年 1458),張橋:
《泉河志》
,《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
庫善本叢書》 ,第 400 冊,頁 172。
29
停止使用,因此上文才有「寧陽之北築堽城壩以遏其入洸之流,於坎河之西築

戴村壩以遏其入海之路」這兩句話。其中寧陽西北的堽城壩,是導汶水入濟寧

分水口的;而坎河西邊的戴村壩則是導所餘汶水再入南旺分水口的,這表示濟

寧和南旺兩個分水口在永樂年間同步發揮著分水補給運道的作用(如圖 1.4)。

明前期希圖維持兩個分水的同時運作,故而對濟寧分水上源的引水大壩一

直保持著修補、改進。永樂十三年(1415)宋禮修完會通河,移置堽城垻到清

川村,以使其在更好的位置發揮作用。當時的堽城、金口壩都是土築的,每年

都會被洪水衝決,因此每年都需要重新修築,為了一勞永逸,兩壩先後改為石

製。金口壩改於成化七年(1471),此後水大開壩以殺泗水,水小則由堰障泗水

入洸河。壩是實體的,之所以能夠開壩是因為在壩上開了 3 孔洩水口,設閘啟

閉。閘上還橫亙巨石為橋,方便往來。82成化十三年(1477)堽城壩築成石壩。

在濟寧分水口之外增加一個南旺分水口,對漕運大有助益。首先它增加了

從濟寧到南旺這一南段會通河的水量。這段漕河在元朝已經使用,元代時僅有

濟寧分水口,依靠的是西邊堽城壩攔截汶水入洸水,以及金口壩堰沂、泗二水

會諸泉水抵濟寧東城外,與洸水合流入濟寧天井閘接濟運道,并未能完全克服

供水不足的困難,慘淡經營。永樂年間宋禮增設南旺分水口,繼續遏截堽城垻

未能攔導的汶水。而如上文所述,南旺分水有南北之分,雖然往南的水流只是

戴村壩流下來的水的十分之三或四,這份水都對濟寧至南旺這段漕河增加了水

源,有助漕運。

南旺分水口的另一作用,是為會通河北段(南旺到臨清)的漕河提供了大

82
王寵:
《東泉志》
,卷三,頁十六﹣二十一,
《天津圖書館孤本秘籍叢書》
,第 7 冊,頁 807﹣809。
30
量的河水。這段河道整體處於前述的東原高地,而且地勢從南旺往下走,不單

極少自然河流匯入,而且河水流失很快。雖然臨清是會通河與衛河的交匯地,

可引衛河補給,但地勢較低,難以南流。所以南旺至臨清的漕河是淺水的,在

元代,漕運轉輸量小勉強能夠承擔;但明代若放棄海運,整個江南漕糧都要由

此輸送,以元代的水量是無法承載的。增設南旺分水口,不論是北七南三,或

者是北六南四的分水比例,都表示從南旺往北的漕河之水多於南流的,即有六

七分小汶河水可以補充這個河段的用水。當然需要指出,這一時期會通河北段

的運河還有黃河水源補給,然而黃河水勢兇猛,在下章節我們將談及當黃河入

會通河的水路被斷絕後,南旺分水的補給作用顯得更加重要。

四、宋禮不著河工

重新疏浚會通河并開創南旺分水口的工部尚書宋禮,其生前身後幾十年,

是不以河工著名的。雖然《明太祖實錄》裏記載了永樂九年(1411)宋禮開河

之事,但僅「工部尚書宋福督工開會通河」寥寥幾字。83紅格抄本中甚至把宋禮

誤寫為「宋福」,說明他在永樂乃至修該朝實錄的宣德年間不被重視。關於他所

作的具體工作,《實錄》也只記有他以濟寧天井閘為分水口,引導汶水、泗水補

給運道,并為此疏浚附近沙河之事跡。84這同時反映了此時南旺分水口在時人的

認知里,重要性不及濟寧分水。而對於宋禮開河隱而不彰的描述,可能是有意

的。因為在宋禮開會通河的過程中,曾被刑科給事中彈劾,說他不恤工匠。85

83
《明太宗實錄》 ,卷一百十四,「永樂九年三月壬午」條,南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1968 年,頁 1458。
84
《明太宗實錄》 ,卷一百十六,「永樂九年六月乙卯」條,頁 1482。
《明太宗實錄》 ,卷一百十八,「永樂九年八月戊午」條,頁 1502。
85
王頌蔚:《
(仁壽本二十五史)明史考證攗逸》 (清乾隆武英殿刊本),臺北:二十五史編刊館影印,1956
年,卷十,頁四(下) 。
31
會通河成後,宋禮便被派往四川採木材,離開了運河事務,永樂二十年

(1422)卒於任上。86二年後(1424)他歸葬故里,大學士曾棨應其後人之邀撰寫

墓誌銘,歷敘他以明經充貢禮部、補太學生,一路陞山西按察僉事、陝西按察

僉事、刑部員外郎直至工部尚書的仕途歷程。說到他的功勞,則有如此的描述:

公諱禮,字大本,姓宋氏,洛之永邑人……值太宗皇帝即位之初,公署禮部……明

年陞工部尚書。時議建北京,公承奉旨取材川蜀。既至,飭有司率吏民歷谿谷險峻之

地,凡材之美者悉伐而取之……未幾,以秩滿赴京師賜手敕嘉勞,留治冬官……復承

87
詔董役四川,感疾而卒……

墓志銘是士大夫間的作品,是對死者一生的頌贊。但在宋禮的墓志銘中,重點

是表彰他去四川採木以營建首都宮殿的功勞,對其開河之事不置一詞。這反映

了在他同僚的認識里,宋禮生前最覺驕傲的政績,不是開河,而是採木。

墓志銘所強調的採木之功,也在朝廷給予的祭文中表達出來。洪熙元年

(1425),明仁宗派禮部官致祭宋禮,祭文的內容如下:

洪熙元年歲次乙巳二月辛丑朔初二日癸卯,皇帝遣禮部員外郎楊棐諭祭于故工部尚

書宋禮之靈,曰卿坦厚亮直,……遠役四川,方佇旋歸,永綏寵祿,何期一疾,竟

88
㠯襯還,憫念舊臣,豈勝傷悼,茲特遣人諭祭靈,其不昧庶克享之。

86
張廷玉:《明史》,卷一百五十三「宋禮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 年,頁 4205。
87
曾棨,<明資政大夫工部尚書宋公墓銘>,《宋氏世家譜》 (1984 年),卷首「序」 ,頁 24﹣27。家譜為山
東省濟寧市汶上縣南旺鎮南旺一村宋氏族人惠賜。 「葬于永寜,曾學士棨表墓又不著河工。」亦可證明此
墓誌銘的存在,參見 萬恭: 《治水筌蹄》,卷上。同時碑刻亦見於現河南省洛陽市洛寧縣馬村宋禮墓前。
88
<祭文>(洪熙元年),吳思學:《宋康惠公祠志》(萬曆二十三年刻本) ,卷上,頁碼模糊,《原國立北平
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 ,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 年,第 408 冊,頁 307 下。按:關於作者,吳思
學應僅僅為序言作者。根據祠志的敘言可知,該書是宋禮十代孫宋紹先在萬曆二十三年(1595)所輯。宋
紹先生卒年份不詳,只知道他是宋禮的「耳孫」 (宋氏第 10 代,宋禮的 7 代孫) 。萬曆二十三年(1573)
年間,河道總督萬恭上疏朝廷,奏請比照陳瑄事例,求請恩蔭宋禮一名子孫進國子監讀書,求請被允,宋
紹先便是許後的第一位子孫。宋離開國子監後,授秩六品,歷任至東昌府通判時,收集建立宋尚書祠堂以
及漕書相關文獻輯成這部《宋康惠公祠志》 。又,該祠志可見於河書征引書目中,例如胡瓚: 《泉河史》,
卷之首「書目」 ,頁一;目錄類文獻,諸如黄虞稷: 《千頃堂書目》 (康熙),卷 8 均記錄有「宋康惠公祠
志」條目,故此書應不為偽。還存於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南旺鎮、河南省洛陽市洛寧縣馬村各宋氏族人家
內。
32
祭文表達皇帝的悼念之情時感慨他鞠躬盡瘁卒於採木任上,同樣未提及開河之

事。從這份官方文書看到,對朝廷來說,宋禮數十年的官宦生涯中,最大的貢獻

也是替皇帝到四川採木。祭文沒有提及宋禮開河之功,雖然不一定是否定,但

可以肯定的是,於公於私開河都不是宋禮的官宦業績重點。

而明王朝實行以運河漕運的辦法之後,起初為人推崇的漕運功臣是總兵官

陳瑄(1365-1433)。陳瑄,安徽合肥人,元末明初他的父親以義兵千戶之職帶兵

投奔朱元璋,累官至都指揮同知,陳瑄襲該職位投身行伍,屢立軍功,熟悉水

師作戰。在靖難之役中,出任江防都督僉事的他率領水師投降了燕王朱棣,朱

棣因此得以渡過長江。而朱棣即位後立即封他為平江伯,世襲指揮使。89在永樂

一朝,陳瑄一直是擔任水師的統帥,例如在永樂元年(1403),他便以總兵官之

職,督海運糧餉到遼東。90大運河的修築,是把江南和明成祖的根據地北京連在

一起,具有軍事運輸的作用。大概由於這個緣故,武官出身的平江伯陳瑄也負

責了重要的工程。當永樂九年(1411)工部尚書宋禮疏浚運道北邊的會通河的

差不多時候,陳瑄也治理江淮諸河,運河遂通。91永樂十三年(1415),永樂帝罷

海運,任命陳瑄為首任漕運總兵官,負責運河漕糧運輸的各項事宜。他最為人

稱道的就是這年開闢了淮河下游淮安府附近的清江浦運河,導湖水入淮水,并置

閘以控制宣洩。清江浦的開通,讓江南的漕船不需再在淺水區牽挽,直接進入

作為河道的黃河,再入會通河,省掉了許多民力,在當時居功甚偉。92宣德八年

(1433)陳瑄去世後,因濬河之功有德於民,百姓立祠塑像於清江浦崇奉。93而

89
張廷玉:
《明史》 ,卷五「本紀五.成祖朱棣.一」 ,頁 75。
90
《明太宗實錄》 ,
「永樂元年三月戊子」條,頁 327。
91
張廷玉:
《明史》 ,卷一百五十三「宋禮傳」,頁 4204﹣4205。
92
楊士奇:<平江侯恭襄陳公神道碑銘>,楊宏、謝純: 《漕運通志》 (明嘉靖七年楊宏刻本),卷十,頁五
十一﹣五十二,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年,史部 275 冊,頁 193。
93
張廷玉:《明史》 ,卷一百五十三「陳瑄傳」,頁 4209。
33
94
後,相繼「於淮安、徐州、臨清等處俱蒙建祠」。

陳瑄享有這樣的優崇,除了他與皇帝關係匪淺外,也確實由於他在運河與

漕運之始功績煊赫。在運河開通之初,就任漕運總兵官的陳瑄,在漕運和運河

上全面負責全線之事,建樹頗多:造船、開河、修堤、築湖、設閘、建倉、置

鋪舍,因為是首任,許多規章制度和官司的創設都源自他手,比如他專設寧陽

管泉分司負責督濬山東泉源以保證運河的通航。95他任職期間漕運的通暢也反映

了其治理的成功。八年之後,正統六年(1441)皇帝命地方官府春秋致祭,平

江伯陳瑄正式進入國家祀典。96總的來說,明人早就認識到「平江以帝姻且久河

工昭景鑠」。97

總的來說,運河開通之初,宋禮在運河上的功績並不能與陳瑄平分秋色,

他的資歷、功勞及威望都遠小於後者,其開河之事跡并沒有廣為流傳。

但到了弘治年間,宋禮的功績隨著南旺分水口重要性的增加,以及河道行

政管理的變化而逐步顯現,最終與陳瑄並列為明代漕河的兩大功臣,下一章節

將展開詳述。

五、小結

南北大運河的修建,是因北京作為全國首都而出現的。元朝定鼎北京,需

要從全國往京師運輸漕糧,於是開始了建造山東運河,即會通河。元代會通河

改變了山東境內以人工河渠通聯自然河流以使水路暢通的做法,而是將人工河

94
張橋:
《泉河志》,卷一,頁三十三, 《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第 400 冊,頁 117(下)。
95
楊士奇:<平江侯恭襄陳公神道碑銘>,楊宏、謝純: 《漕運通志》,卷十,頁五十一﹣五十二, 《四庫全書
存目叢書》史部 275 冊,頁 193。
96
《明英宗實錄》,卷八十七, 「正統六年十二月丁酉」條,頁 1737。
97
萬恭:
《治水筌蹄》(萬曆五至七年張文奇重刊本) ,
《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技術卷 3 》 ,鄭州: 河南
教育出版社,1994 年,頁 279(下)。
34
渠作為運道,自然河流作為運道的補給水源,用以克服地勢高阜、供水不足的

困難。它以濟寧為分水口使導引而來的自然河流同時分濟南北。但由於濟寧並

不是最佳位置,分水口未能充分發揮作用,元代的運道時段時續,主要依賴海

運。

明初永樂九年(1411)修建的會通河,相比元代的會通河的承載量要大得

多。工部尚書宋禮重新疏浚拓寬會通河,又在南旺增設分水口,增加了會通河

的水量。這些工程,連同次年(1412)總兵官陳瑄在運道南邊修治江淮諸河,

使得南北大運河得以初步全線貫通。十二年(1414)宋禮奏請罷海運而從會通

河輸送漕糧至京,准奏從十三年(1415)實施。98在漕糧全部依賴運河的背景

下,永樂十八年(1420)遷都北京可謂是對運河充分發揮運輸功能的莫大肯

定。相比元代同樣線路的舉步維艱,新增的南旺分水口可謂是居功至多。

清代所修的《明史》中關於南旺分水的記錄,給我們呈現了一個複雜而關

鍵的水利體系:戴村壩旁所留的汶水故道坎河口,被改設的坎河口壩堵住。漕

河水微時,置閘調節,又引泉水補給,附近湖水通過斗門蓄洩,還因此被稱為

水櫃。99其實,正如本文所言,初建時的南旺分水口是在濟寧分水口之外增置

的,增加對會通河的水源補給。草創時期它的運作辦法較為簡易:在汶水入海

口戴村建壩,遏截汶水通過宋代運河故道至南旺分水濟運。因為變成了分水補

給工程,元代時已在運道上的南旺不再默默無聞。這時濟寧、南旺分水口是一

同運作的,南旺分水口大大增加了會通河南北兩個流向的水量,同時也補給了

濟寧分水口。

98
<始罷海運從會通河儹運>,王瓊(姚漢源、譚徐明點校) :《漕河圖志》 ,卷四「奏議」
,頁 178﹣179。
99
萬斯同: 《明史》(據北京圖書館藏清鈔本影印),卷九十一,「河渠志七.南旺分水」 ,頁五五三(上)﹣
五六 0(上),《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第 325 冊。
35
永樂年間所建的南旺分水口,隨著時代的發展,有所改進才成為《明史》

記錄的樣子,其中一個關鍵節點是弘治年間南旺分水完全取代濟寧分水。這個

工程上的改變,連帶了明中葉的人對宋禮治河一事態度的改變,這是下一章筆

者要討論的問題。

36
圖 1.1 都江堰分水工程示意圖,痞克邦 OTTO 「成都.都江堰」

http://otto8899.pixnet.net/blog/post/105076517-

%E3%80%90%E6%88%90%E9%83%BD%E3%80%91%E9%83%BD%E6%B1%9F%E5%A0%B0

按:該圖是依據都江堰現狀繪製,但文內所描述的設施一直保存至今,故筆者認為可用。

37
圖 1.2 汶水源頭及附近河流示意圖,胡瓚《泉河史》
,圖一

按:本圖為明代後期繪製,汶河的三個源頭有一個不見於該圖,故未標

38
圖 1.3 桓公溝,姚漢源:
《京杭運河史》,頁 63

39
圖 1.4 明初濟寧分水與南旺分水並行示意圖,姚漢源:
《京杭運河史》,頁 151

40
第二章 工部河道行政下的宋禮立祀

前章談到宋禮在大運河工程中於南旺建立分水口,調動汶水補給漕河水

量,讓江南漕運得以運輸北方,成就北京成為全國首都。其實,在這初創時

期,南旺分水口的結構還是相當粗糙,例如戴村壩是土制的,運道兩旁也只是

土堤,容易被洪水衝決,幾乎每歲都需修復;分水口運道上的閘不夠,宋禮只

是恢復了元代舊有的一個閘。閘數少,積水通舟耗時便久,在運輸量大增的明

代常常會延誤漕運。其運作原理也只是簡單得引汶水入運河,尚無其他控制水

量的輔助設施,例如斗門,洩水口等,分水作用尚未充分發揮。南旺分水口功

能還低,因此之故,會通河的分水任務還得依賴濟寧分水口,兩個一同運作,

共同濟運。

這一章將指出,在永樂到弘治年間,在工部的努力下,南旺分水口的功能

提升,並取代濟寧分水。與之同步的是,工部尚書宋禮的治河之功被「發掘」

并得以在南旺分水口上立祠致祭。

一、工部分司接管河道

我們對明代運河事務管理的印象是它歸於工部,這是有道理的。作為管理

國家工程的工部,其尚書宋禮負責重開會通河;會通河開之後,又設置了外派

機構管理間接濟運的泉水。永樂十七年(1419),應漕運總兵官陳瑄之請,工部

設寧陽管泉分司:因為運河上源之地的工役、材料、疏浚、開鑿泉源諸事,不

可以無官董理,而寧陽到泉、堰的距離適中,官員們都於此臨政,三年一更

41
100
換。 首任為工部主事顧大奇,他遍歷山川、疏浚泉源以濟運道。而後又派右

通政王孜、工部郎中史鑑、工部主事侯暉等繼之。

但其實明初的河官任命是沒有一套制度的。由受命開清江浦的陳瑄卻以總

兵官之職赴任,以及上述派遣管泉官所屬機構及品級的多變亦可見一斑。總的

來說,運河開通後的一段時間里,其行政管理并不成體系,甚至各種事務的負

責人也不是固定得來自某個部門。即所謂「河閘泉務,事體重大則以大臣勳臣

涖之,而不常置。」101

沒有一套獨立的行政管理體系,明初運河工程由受命的各部門官員來處理,

包括省級行政機構。明代的省級行政由布政使司(掌民政、財政)、提刑按察使

司(理獄訟監察)和都指揮使司(主軍政)三司分理。102永樂末年,皇帝便曾

命山東的三司各遣專官陪同朝廷特派大臣,一同督視疏浚會通河。布司、按察

司則與州縣行政相關,之所以都司也需派官可能由於運河沿線有衛所。但宣德

四年時(1429),漕運總兵官陳瑄上奏說,由於近年來只有都指揮使司和按察司

奉令派遣官員進行督事,而布政司則不再遣派,皇帝也不再任命相關大臣,導

致漕河管理不善,濟寧長溝至棗林閘河道淤淺。宣德皇帝於是再次重申三司須

遣官專理河道。103由這個任命看,從宣德起,在河道日常管理中,朝廷收回了

不定時特派的「差」官,傾向於由省級三司固有官員繼續負責,并發展為定向

的專官。而省三司也應有內部分工,《北河紀》記載宣德初年以山東布政司參

100
徐源:<寧陽都水分司記>,王寵:《東泉志》,卷四,頁二十一, 《天津圖書館孤本秘籍叢書》 ,第 7
冊,頁 820(下)。按:顧大奇赴任寧陽分司的時間, 《泉河史》 《山東運河備覽》等書記作「永樂十六
年」 ,但根據針對寧陽分司所撰的本文獻中的「永樂己亥」是「十七年」 ,猜測十六年是顧大奇任工部主事
的時間,而非赴任寧陽分司工部主事的時間。
101
張橋:
《泉河志》 ,卷一,頁六,
《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 ,第 400 冊,頁 100(上)。
102
張廷玉:《明史》,卷七十五「職官四」,頁 1838﹣1845。
103
《明宣宗實錄》,「宣德四年六月辛巳」條,頁 1308﹣1309。
42
104
政、按察司副使管理河漕,主要負責濟寧河道、徂徠泉源等事。 對於這個記

錄里的按察司副使,同年(1429)還有按察司派出僉事袁文,提督濟寧等處河

道、興水利的記錄,綜合兩個記錄推知布政司的參政復上任後負責的是山東泉

源。105至於三司之都司,它派遣官員監督漕河鮮見記錄,可能是負責軍隊衛所

管轄下的河道。總之,可見到明初行政系統內對於運河事務的管理,大致有內

容的分配。而按察司應是一直負責河道,成化四年(1468)山東按察司僉事陳

善修建南旺石堤可作為證明。因為土堤容易沖壞,改用石砌迎接汶水衝擊的西

堤,用土培厚東堤。106當代考古發掘也在南旺西南的壩上村所存石堤中還發現

「弘治拾年造河道官磚」字樣,大概是石堤需要常期的增補。隨著時間發展兩

岸逐漸普及石堤(見圖 2.1)。107這也為河道分段管理時,山東按察司副使擁有

一部分管理權打下了基礎。

除了省級地方行政系統的三司官員,朝廷部門工部也參與運河工程的修建

與維護,因為它本職就在督理國家工程。隨著前文所述管泉分司的設立,運道

上各洪、閘、泉的專理官從永樂末以來逐漸成為常設,主要擔任者工部主事。

108
不過時時尚且有變動,以上述寧陽管泉分司為例正統四年(1439),寧陽分司

曾因「朝廷簡事之宜」被罷,可是泉源因無官督濬而淤塞,於正統九年

(1444)復設。109之後成為定例:差主事一員,三年更代,然而其後還有廢置

104
謝肇淛:《北河紀》 ,卷五,頁二,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576 冊,頁 648(下)。
105
《明英宗實錄》 ,
「正統三年三月壬子」條,頁 787。按:袁文於宣德二年出任山東按察司僉事,見《明
宣宗實錄》 ,「宣德二年十月乙丑」條,頁 820。
106
王瓊(姚漢源、譚徐明點校) :
《漕河圖志》 ,頁 37。
107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 《汶上南旺──京杭大運河南旺分水樞紐工程及龍王廟古建築群調查與發掘
報告》 ,頁 25。
108
王瓊(姚漢源、譚徐明點校) :
《漕河圖志》 ,卷三「漕河職制」,頁 170。
109
湯節:<疏鑿泉林寺泉源記>,王瓊(姚漢源、譚徐明點校) :《漕河圖志》 ,頁 280。按:《漕河圖志》卷
三之「漕河職制」記錄寧陽分司為「正統六年罷」 ,但這篇記載為「正統己未」的文獻的寫成年代是正統
九年,距離時間較近,故筆者以為「正統四年」更為可信。胡瓚著《泉河史》時也注意到這點,他也同意
四年裁撤,九年復設。參見 胡瓚: 《泉河史》,卷五「職官表.篇目」 ,頁一,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史部
43
110
兼攝。 總之,在成化年間以前,工部在運河的管理角色還不穩固,也不甚重

要。

工部掌握運河事務的實際管理權,是經過長時間的摸索、嘗試以及爭取後

才形成的。成化七年(1471),朝廷議設總理河道官以統籌河漕事務,工部持反

對意見,理由是它和運道所經各府都有專員,如若又另外專設總理大臣,凡事

聽其節制,運河地遠,其管制難以遍及,必致誤事。111雖然最終還是暫時設立

了總河,但同時河道分三段管理:通州﹣德州由見管通州河道郎中專理,山東

德州﹣沙河段由山東按察司副使負責,沛縣﹣儀真瓜州一帶歸工部郎中郭昇。

112
工部在河道上有了 2/3 的管理權,不過山東按察司僉事也繼續保持著管理

權,其職責範圍幾乎包括了整個山東河道。

成化十三年(1477)山東按察司屬官被撤,河道分南北兩段,各由一員工

部郎中署理,工部開始完全掌握了河道事務的管理實權。該決策的背景其實是

廷臣建議將工部官全部更換為風憲官,因為按察司副使陳善分理德州至沙河,

該司原本就有糾正法紀之責,於是人皆畏法,河道整肅。但工部郎中例不理

刑,難以成功整理河道(河道除了工程外,還有盜劫、勒索、索賄、鬥毆等違

法亂紀行為需要管理)。工部回復,南北直隸都是近畿之地,不應設置按察司

官。而「河防政務正工部所掌,遣官分治肇自國初,但責任不重,事難舉

行。」於是請求以濟寧為界,河道令二員工部郎中南北分治。定例三年更代。

同時為了不再受工部不理刑這一說辭的刁難,經兵部奏請,工部郎中擴大了事

222,頁 582(上)。
110
王瓊(姚漢源、譚徐明點校):
《漕河圖志》,卷三「漕河職制」 ,頁 173。
111
王瓊(姚漢源、譚徐明點校):
《漕河圖志》,卷三「漕河職制」 ,頁 171﹣172。
112
《明憲宗實錄》 ,
「成化七年十月乙亥」條,頁 1843﹣1845。
44
113
權:兼理河道、驛傳、捕盜、夫役之事。 從 此 「 山東河道與南北直隸均隸部

矣」。114在日趨成熟的河道行政體系中,工部管河郎中及其分司處於核心樞紐的

位置。

省級三司退出督理河道事務的核心管理圈,改為以道的名義兼理河務。明

代的道,作為中間機構用以填補按察司、布政司與府州縣之間的距離。它既無

官稱又無屬員,借銜以行事,所以可借調他省,也可兼銜辦理各種之事,既貫

徹省政之集權,又收職事分工之效。115按察司下設的道一般由佐貳官副使或僉

事署理,其中一種叫做「兵備道」,其中在運河沿岸的會參與河政。116河書記

載,「河南、山東管河副使則屬之管河郎中」,117「濟寧、東昌、天津三兵備奉

敕帶管河政,凡事與北河分司會議呈請」。118可知這之後省級三司負責河務的官

員聽命于管河郎中,遇事要與他商議。

工部郎中分段管理河道後,工部對河道的管理形成兩個層級的分司。分司

是指工部派遣在外的辦事機構。按照它們管理的事務,分司的主管官員可分類

為專職官和分地官。專職官一般是由正六品主事擔任,他們負責河道上的專項

門類(洪、閘、泉等),洪是指徐州洪、呂梁洪,在黃河淮河交匯處,怪石嶙

峋,容易翻船;閘是調節水位以通航的水閘;泉水是用以補給的山泉;分地官

一般是正五品的郎中擔任,負責某河段全部事務(比如北河)。專職官和分地官

有各自的職權範圍,設有數人,會視運道的需要而裁撤、兼理、增設。119

113
王瓊(姚漢源、譚徐明點校) :
《漕河圖志》,卷三「漕河職制」 ,頁 172。
114
謝肇淛:《北河紀》,卷五,頁十九,《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576 冊,頁 657(上)。
115
繆全吉:<明清道員的角色初探>,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近代中國初期歷史研討會論文集》 ,
1989 年。
116
張廷玉:《明史》
,卷七十五「職官四」 ,頁 1838﹣1845。
117
<靳文襄公治河疏>,轉引自傅澤洪:《行水金鑑》 ,卷一百六十五,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 年,冊
8,頁 2396。
118
謝肇淛:《北河紀》,卷五,頁二,《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576 冊,頁 648(下)。
119
張廷玉:《明史》
,卷七十二「職官一.工部」 ,頁 1759。按:「專職官」 、「分地官」的分類來自於「董
45
工部分司的專職官和分地官在南旺的分工是:河道屬於北河分司所轄,由

北河郎中督理;專職事務上最早在山東省寧陽縣設立了管泉分司,管理的主要

是泉、閘,因為洪不在該地。而後該管泉分司兼攝南旺閘座,不過南旺後來也

有了自己的分司。

二、管泉分司的工作

管泉分司是工部分司的一種,是工部派遣在外管理泉水的機構。會通河逐

步有了「泉河」之稱,就是因為泉水是它的重要補給。前文已述,會通河運作

僅幾年後,工部就設立了管泉分司,在運河與泉源的四距適中的中間地帶寧陽

縣管理疏浚泉源之事情。

創設分水口的初衷是為了補給會通河的水源,管泉分司主事起初的解決方

法是引泉開源、設閘節流。正如前章乾隆詩文里的「五汶挾來二百泉」,水源的

補給是汶河挾帶的泉水,明代加大了對上游泉源的直接利用;同時閘的積水作

用為河官重視,數量不斷增多,這都促進了南旺分水口的日臻成熟。下面我們

分別闡述工部分司如何管理分水口相關的泉、閘。

(一)濬泉

泉水是山東運河的命脈。汶水發源於山區,是山溪河流,匯集諸多泉源而

成,故而南旺分水口乃至整條會通河的水源補給歸根到底在泉水。明人總結:

「山東諸泉……漕河之命脈也。」120因此,前述管泉分司是會通河上最早設置

的運河專職機構。

之以主事八,各有專職;臨之以郎中三,各有分地」 ,參見張橋:
《泉河志》,卷二,頁三,《原國立北平圖
書館甲庫善本叢書》 ,第 400 冊,頁 123(上)。
120
王寵:
《東泉志》
,「前序」 ,頁一﹣二, 《天津圖書館孤本秘籍叢書》
,第 7 冊,頁 776。
46
管泉分司(泉司)的主要職責在督率泉夫挖掘、疏浚、維護濟運的泉源,

這是個困難的工作。首先,不是所有的地區都有泉水,而且也並不是所有的泉

都用來濟運,要看其流向是否可以導向運河。比如濟南趵突等七十二泉,水勢

洶湧,然而地形低下,兀自入海,不能挽入運河,這樣的就排除在外。121其

次,確定可用的泉源後,還需要發掘、引導以濟運。第一步是發掘泉源。最佳

時間是春天,趁著春脈初動。122有效方法是溯流尋源,從運河沿著匯集的小河

流而上,覺察到土脈濕潤的,逆流而上,或者石頭形狀怪異,土壤堅固又突出

的,123一般就可發現泉源。當地民間至今流傳著找泉諺語:「掌心地,似口鍋,

鍋底打井水源多」,「楊樹旺,水草鮮,挖不深,出清泉」,「河拐彎,山抱頭,

泉水往外流」,「兩山夾一嘴,常常有泉水」。124雖然有這些訣竅,還可以訪求熟

悉地理的土著故老,但找泉往往需要管泉分司官親歷而為,因為民間不見得會

支持進而提供幫助,當泉水納入運河體系時,它們就不能用於民間灌溉,而且

每個泉眼都對應設置泉夫若干名,民間和地方官員自不樂意增加徭役負擔,所

以可能會加以隱瞞。125第二步,找到泉後需要疏浚與引導。有些泉水隱自平地

沙土中,有些出自石縫間。126泉源大多微小,易於湮沒,而通往運河的路往往

迂折,所以可能會半途而竭。所以要疏浚淤泥、清潔蕪穢、剪割野草雜木。若

121
王寵:《東泉志》,卷一,頁六,《天津圖書館孤本秘籍叢書》第 7 冊,頁 781(上)。按:一個縣內也存
在部分泉不入運河的情況,見本書,頁 810(上)。
122
吳寬:<觀泉亭記>,張橋:《泉河志》
,卷六,頁十八,《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第 400
冊,頁 158(下)。
123
陳侃:<龍闘泉記略>,謝肇淛:《北河紀》
,卷二,頁十六,《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 576 冊,頁
588(上)。
124
<山區找水諺語>,汶上縣水利志編纂辦公室編:《汶上縣水利志》,濟寧:內部資料,1991 年,頁
298。
125
張克文:<新泉序>,胡瓚:《泉河史》
,卷三「河源」,頁四十二,《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史部 222,頁
564(上) 。
126
<泗水縣觀泉亭記>,王寵:《東泉志》
,卷四,頁十六,《天津圖書館孤本秘籍叢書》 ,第 7 冊,頁
818(上)。
47
出自沙土接著就種上樹木固定這塊土地;若出自石縫就將石頭開鑿得更為寬

敞。127而且,也應多栽柳樹遮蔽沿途入漕溝渠,防止盛夏水的蒸發。128然後是如

何將之導入濟運,這需要督率役夫,操鍤備畚鑿出溝渠,匯入更大的支流,最

終使之注入運河。129

分司官督率泉夫開濬、維護泉源的過程也甚是艱辛。首先是開泉條件十分

簡陋,官夫半住民間半宿野間,130監工時,官員也只得露天就坐,沒有遮風庇

日的處所,所以有時會伐木建亭。131其次,分司官分身乏術無法在某地久待,

日久泉源又容易變成民間私業,所以需要時常監督,以及在有關地段立碑告

示,表明是官泉,不容私佔。132弘治十五年(1502)頒布令文禁止阻絕泉源

後,也刻在碑上(見圖 2.2)。133

泉水容易被民間私佔,也易因自然條件的變動而乾涸消隱,所以找泉之餘,

工部管泉官員往往繪製泉圖,記錄相去里數,以作標誌。有一些官員還寫成了

泉河志書。弘治時寧陽管泉分司工部主事張文淵著有《東泉志》一書的同時,

還曾鐫刻《泉源志略》于壁,將補給運道的泉源按其入漕河的地點分為四支。

其繼任王寵在正德初年沿襲擴為「五派」之說。134詳細說來,當時山東境內資

運河之利的三府(青州、濟南、兗州)十八州縣一百八十泉,以入運河地點可

127
<東泉亭記>,王寵:《東泉志》,卷四,頁十八, 《天津圖書館孤本秘籍叢書》第 7 冊,頁 819(上)。
128
葉方恆:《山東全河備考》 (清康熙十九年刻本) ,卷二(上),頁十二,《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濟南:齊
魯書社,1996 年,史部 224,頁 403(下)。
129
頓舉:<黃良泉記>,王瓊(姚漢源、譚徐明點校) :
《漕河圖志》,頁 277。
130
張文淵:<東泉志序>,張橋: 《泉河志》 ,卷三,頁二,《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 ,第 400
冊,頁 130(下)。
131
吳寬:<觀泉亭記>,張橋: 《泉河志》 ,卷六,頁十九,《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第 400
冊,頁 159(上)。
132
<東泉碑引>,張橋:《泉河志》,卷三,頁三十七, 《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 ,第 400 冊,頁
148(下)。
133
楊宏,謝純: 《漕運通志》,卷八,頁四十七,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史部 275 冊,頁 105(下)。
134
胡瓚:《泉河史》,卷十三「人物志」 ,頁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史部 222,頁 654(下)。
48
分成:分水派、天井派、魯橋派、沙河派、邳州派。南旺分水口所收蓄之泉即

為「分水派」,來自新泰、萊蕪、泰安、肥城、東平、平陰、汶上、蒙陰之西、

寧陽之北共 9 州縣,82 口泉。入濟寧天井閘的稱為「天井派」,共 63 泉。135入

南旺的分水派的泉源多於人濟寧的天井派,并呈增長之勢。

(二)過閘

「置閘以防洩」,在地勢高聳,水源不足的河道,水源不穩并容易走洩,設

閘可以積水,加快船隻航行的速度。136不過,在永樂年間,宋禮在南旺分水口這

個高地,只是恢復一個了元代的閘(開河閘)。137有了船閘,船隻走到分水口的

附近,便須「過閘」。當時,從分水口北下的水就會在開河閘前先進行積聚,當

水注滿,閘官開啟閘板通舟。

不過,單個的閘在長運道內的作用有限,若能多增閘座,積水的距離被縮

短,船隻等待過閘的時間也會縮短。成化十八年(1482),工部主事楊恭便在開

河閘迤南南旺分水口兩邊修建新閘:南旺上閘(又名柳林閘,分水口南)、南旺

下閘(又名十里閘,分水口北)。138如此一來,通航的速度加快,漕運可以人為

控制使其更加通暢。

135
王寵:《東泉志》 ,《天津圖書館孤本秘籍叢書》第 7 冊,頁 780 & 798﹣799 & 808。按:180 泉為 1510
年的記錄,蔡泰彬未有輯錄。但其已根據傳世文獻總結了其他時段的泉源數,最早為成化十四年
(1478),120 余泉,但當時不分 5 派。本文不再做更多統計。參見 蔡泰彬: 《明代漕河之整治與管理》 ,
頁 159﹣161。
136
李鐩:<創建宋尚書祠堂記>,張橋: 《泉河志》,卷六,頁四十三, 《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
書》 ,第 400 冊,頁 171(上)。
137
謝肇淛: 《北河紀》 ,卷四,頁四,《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 576 冊,頁 623(上)。
138
按:楊宏、謝純: 《漕河通志》(嘉靖)記錄為成化七年(1469)建,胡瓚: 《泉河史》 (萬曆) 、謝肇
淛: 《北河紀》 (萬曆)等記錄為成化六年(1470)。成書年代更早的王瓊: 《漕河圖志》 (弘治)僅說是成
化間工部郎中楊恭建議而設,根據《北河紀》 「楊恭」於成化十年任工部主事,後加任右通政。故而六
年、七年均似不確。姚漢源根據清代文獻《山東全河備考》 、《行水金鑑》考證為成化十七年。查《明憲宗
實錄》卷二百二十四「成化十八年二月十四日」條: 「增置山東汶上縣南旺鎮上、下并安山驛閘三座,從
管河右通政楊恭奏也。」或許十七年是楊恭已在地方籌劃建設,但十八年為國家批准認可或已建成之日,
故以十八年為准。
49
多了船閘,工部便開始關注「過閘」的管理。一直以來,工部是依靠閘官

來管理水閘。但名雖作「閘官」,實際上是不入流的低級職員,由他們來處理船

隻過閘,產生兩個問題,一是職位低,無力阻擋官員的開閘要求,擾亂正常程

序;二是這些人易受賄賂,結果造成漕河不暢,船隻擁擠。

弘治十八年(1505),有部門(應是工部)向皇帝請求改派高級一點的工部

主事(正六品),來管理南旺水閘。當時是這樣說的:

南旺南北二閘以接汶水及泰山萊蕪諸泉以濟南北運道,係是水泉總會分派去處,最

為要害,緣二閘一官一吏管理,職卑任小,不惟往來官豪得以擅自開閉,抑且管理

受賂常至走泄水利,致使糧運官民船隻淺閣……遲誤糧運……況各船屯聚擠塞,儻

有不測,深為不便。看得沽頭、臨清等閘……因有工部委官主事監臨,未嘗見有淺

澁。若議添官管理,不無官多民擾,為照寧陽等處見有工部管泉主事一員在彼,合

無閒常月日仍在寧陽住劄,往來提督疏濬山東各處泉源,每年三月以後八月以前,

糧運盛行之時,行委本官前來南旺暫住,監臨二閘,庶舟楫得以通行……行之一年

139
果有明效,方著為令,如不可行,仍舊罷委……

就是說,不入流的閘官職位卑下,或憚於往來勢豪任其支使、或者聽受賄賂而

擅開閘門,以致走泄水利,糧船擱淺。朝廷參考沽頭(在徐州沛縣,今江蘇省沛

縣)、臨清等閘因為設有工部主事而無此虞,可是添官又恐擾民,於是有了折中

的辦法:每年三至八月糧運盛行的時候,在寧陽的工部主事前來南旺暫住,監

理閘事,平常閑月則督率官吏老人挑濬泉源。弘治十八年是試行期,如果行之

139
<暫管南旺劄付>,王寵:
《東泉志》
,卷一,頁十﹣十二,
《天津圖書館孤本秘籍叢書》,第 7 冊,頁 783
﹣784。按,張橋:
《泉河志》卷一「職署」
,頁六,兼管南旺閘事的時間記作「弘治十六年」,但隨後該書
頁十一的職官表里的記錄是「彭夔,弘治十八年任,兼管南旺閘自此始」,自己已是自相矛盾,再根據上
述劄付,應是「弘治十八年」無誤。
50
有效,則成為常計。工部上了這篇奏章後,皇帝便批准了。於是從弘治十八年

(1505)開始,寧陽管泉主事開始兼管南旺閘事。140一年後,這個差事的安排也

固定下來。141

工部主事的委派,其實背後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南旺分水口在運河航運

上地位的提升。在委派的前一年,亦即是弘治十七年(1504),濟寧分水口正式

結束,會通河的分水任務完全交由南旺來處理。在這情況下,朝廷改派一個更

高級的官員管理南旺分水,是合理的安排。

三、南旺分水取代濟寧分水

南旺分水變得重要的契機首先在於太行堤的修建,斷絕了黃河入會通河的

流路。弘治六年(1493)黃河再次決口張秋,并攜汶水入海,運道淺澁,劉大

夏奉命治河。142一年後又遣平江伯陳銳、太監李興共同督工,秋天又派通政使

張縉。一系列治理辦法包括,在決口上游疏導黃河南流入海,再相繼堵住張秋

運堤決口和黃河絕口。黃河北岸修建太行堤兩道,斷絕了黃河入會通河之路,

此後會通河不再受黃河干擾,亦不再能引黃水補給。143於是南旺﹣臨清的會通

河北段更加需要南旺分水口的補給,南旺的重要性因之增加。144

到了弘治末,濟寧分水的作用已是大不如前。前章已述,明前期是濟寧、

南旺分水並行運作的,為了維護前者,工部還持續改建相關工程。雖然把堽城

140
王寵:
《東泉志》,卷一,頁十﹣十二, 《天津圖書館孤本秘籍叢書》第 7 冊,頁 783﹣784。
141
按:由職官任職表來看,寧陽分司「攝職」南旺閘事固定下來,直到正德三年(1508) ,寧陽分司奉例
裁革,兩廂的事務均由濟寧主事帶管,三司合一。參見 張橋: 《泉河志》,卷一「職署」 ,頁十一,《原國
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 ,第 400 冊,頁 106(下)。不過,正德七年(1515)又恢復寧陽分司兼管南
旺閘座的定例。參見 楊宏、謝純: 《漕運通志》 ,卷八,頁六十一,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 275 冊,頁
112(下)。
142
《明孝宗實錄》,卷七十二,「弘治六年二月丁巳」條,頁 1354。
143
姚漢源:《京杭運河史》
,頁 172﹣173。
144
感謝李泉老師指點。
51
壩、金口堰從土壩改成石壩,可以較為堅固,之後不必再費勞力每年重修。可

是不再修治以後,金口壩引水補給的線路淤墊廞淺,水發則氾濫淹沒原野,反

成之患,利於漕河之功能僅十分之一。145濟寧分水的功能逐漸減退。

弘治十七年(1504),工部開始將分水的任務完全交給南旺。事緣在前一年

(1503),工部主事張文淵議改堽城石壩改回為土壩,讓汶水盡從南旺接濟河

道。146第二年(1504),工部右侍郎李鐩會同各官考察後,認為南旺地勢比濟寧

高出 3 丈,所以濟寧的分水僅能南流接濟徐州一帶,無法北上。經批准後,修

濬南旺的戴村壩和濟寧的堽城壩及其相關河道。濟寧堽城壩雖然保留,但僅限

於輔助作用:阻截淤沙、減緩流向戴村壩的水勢。147李鐩指出濟寧作為分水口

是有地勢上的問題的。濟寧地勢低於南旺,所以該地的水源實際上只能南下,

不能北濟。因此,他雖然修復和疏浚堽城壩,但該壩在漕河上的功能,是「補

水」(為濟寧以南河道補充河水)以及為南旺分水攔截泥沙,而不再處理分水的

工作。這正如姚漢源所指出,南旺分水此後一家獨大,代替了濟寧分水。148這

之後繪製的各種運河圖內,只有南旺被冠以「分水口」的名稱(圖 2.3)。嘉靖

末出任管泉主事的張純評論:「自宋公移分水於南旺,則遏汶水之功全在戴村,

而汶遂不通洸矣。」149意思是濟寧分水早已無效,只有南旺分水口發揮收汶水

分流濟運的作用。

南旺成為會通河唯一的分水口是有它的道理的。首先,它的地勢比較高,

145
王廷:<重修兗州府河記>(嘉靖三十八年 1559) ,張橋: 《泉河志》 ,卷六,頁三十六﹣三十七,《原國
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 ,第 400 冊,頁 167(下)﹣168(上)。
146
《明孝宗實錄》 ,
「弘治十六年十二月辛酉」條,頁 3839。
147
萬斯同:《明史》,卷八十七「河渠志三.漕河上」 ,頁五 0 八(下)﹣五 0 九(上),
《續修四庫全書》 ,第
325 冊。
148
《明孝宗實錄》 ,
「弘治十六年十二月辛酉」條,頁 3839。姚漢源: 《京杭運河史》 ,頁 149。
149
<主事張純棄堽城壩議畧>,胡瓚: 《泉河史》 ,卷三「泉源志」,頁十四,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史部
222,頁 550(上)。張純的任職時間是嘉靖四十五年(1566)至隆慶二年(1568) ,參見該書卷五「職官
表」 ,頁十五,《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史部 222,頁 584(下)。
52
這一優勢從這次建議廢棄濟寧分水才開始為河臣主張,并於萬曆年間形成了南

旺是地勢最高點的「水脊」的說法,這也得到了 20 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實地測繪

的證實(見圖 2.4)。其次,南旺分水派的泉源數量一直多於濟寧,并呈增長之

勢,補給水源更加充足。這通過對比前述正德王寵記載里南旺收 82 口泉,濟寧

天井閘入 63 泉,而嘉靖四十二年(1563)的記載里分水派共有 103 泉,天井派

77 泉可知。150第三,南旺閘座增多,閘座管理難度增高,所以其管理的重要性

也日益加強。分水口位於運河最高點,意味著駛往分水口方向的南北船隻都是

逆流,離開分水口都是順流,增閘之後,河道被劃分成多個河段,船隻在各河

段候閘通航,若想減少擁堵,則需要上下閘啟閉時的配合,還需要抑制減少勢

豪的干預以及閘官的受賄徇私。

當南旺分水取代濟寧分水後,流向南旺的水源增多,增設的南旺上、下閘

還是不足敷用。河官們又觀察到濟寧的水源無法補給北邊的南旺,所處地勢高

下懸殊,在春末糧運盛行時水淺,漕船容易膠著,只能在南旺本地設法解決。

151
於是正德元年(1506)又在兩閘南北各新置寺前閘(南旺上閘之南)、袁口閘

(開河閘之北)。南旺分水口在會通河的作用,已經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南旺分水口變得重要,隨之而來的是朝廷對其開創者宋禮的尊崇。

四、宋禮立祀南旺

前章已述,開通運河的朝廷功臣有宋禮、陳瑄二人,兩人身故之後,宋禮

并不以開河顯名,陳瑄以此被立祠致祭。

150
張橋:
《泉河志》 ,卷二,頁十一 & 卷三,頁二,《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
,第 400 冊,頁
127(上)&頁 128(上)。
151
《明武宗實錄》 ,「正德元年三月丙申」條,頁 354。
53
子孫在後世力量的強弱也影響著祖先功名的維繫,這一點陳瑄後人遠遠強

於宋禮後人。在明初,陳瑄家族是顯赫的貴族。陳家每代有一名子孫襲爵平江

伯,亦常常擔任漕運總兵官之職,有能力維持著其祖先名望之不墮。152比如其

曾孫陳銳,在天順年間已襲平江伯,佩印漕運總兵官;弘治年間兼太子太保,

更被皇帝派遣,與太監李興、右副都御史劉大夏一同治理黃河,功成之後,奉

命祭祀陳瑄。153家族聖眷之隆,一時無兩。相反,宋禮去世之後則「子孫微

末,乞恩又失於當日」。154所以宋禮開會通河的功績無法借子孫之力彰顯。

宋禮開會通河之功重新被提及,並且強調他創設南旺分水口故事的流傳,

來自河臣的著作。據現存的文獻中,這最早可以追溯到弘治九年(1496),工部

管河郎中王瓊的《漕河圖志》,該書記載有詳細的宋禮開會通河事跡,包括他在

袁家口將會通河改道二十幾里,并採老人白英之計築壩戴村,於南旺分水,補

給運道的故事。值得注意的是,這時已經不表前述《明實錄》所記載宋禮設濟

寧分水之事,取而代之的是南旺分水。王瓊所作《漕河圖志》是以前任王恕在

成化七年(1471)所寫的《漕河通志》為藍本的,該書已佚。155由此推知,宋

禮開會通河的功勞再次被朝廷大臣重新提及,應早在成化年間。這兩本書以

後,宋禮建築南旺分水口的功勞,被之後的河書《泉河史》、史書《明史》以及

與宋禮建祠相關的奏疏、像贊陳陳相因,所述事跡大致是同樣的梗概。156

152
吏部清吏司編: 《明功臣襲封底簿》 ,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70 年,頁 483﹣488。
153
諭祭碑文現豎立於江蘇省淮安市青浦區輪埠路「陳潘二公祠」院內。祭文梗要亦見於《正統道藏》 (上
海涵芬樓影印) ,<續道藏.岱史>卷七, 「望典紀.皇明.弘治告文」 ,上海:商務印書館,1923 年﹣1926
年,第 59 冊,頁 608(a)。
154
<請建祠疏>,吳思學: 《宋康惠公祠志》,卷上,頁碼模糊,《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 ,第
408 冊,頁 302(下)。
155
張廷玉:《明史》卷八十三, 「河渠一.黃河上」 ,頁 2020。根據王恕在成化八年就改任的仕宦歷程推
知,其所撰《漕河通志》寫於成化七年。
156
胡瓚:《泉河史》 ,卷十四「秩祀志」 ,頁九,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史部 222,頁 668。張文鳳:<像贊
>,吳思學: 《宋康惠公祠志》 ,卷上,頁碼模糊, 《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 ,第 408 冊,頁
297。
54
宋禮開會通河、創南旺分水口有功於朝廷的故事流傳開來,下一步是應像

陳瑄一樣立祀。弘治十七年(1504),工部管泉主事歐陽瓊歷述宋禮開會通河之

功,要求為宋禮立祠致祭。歐陽瓊的建議得到了工部其他同僚的支持,經工部

主事王寵的附和後,工部左侍郎李鐩同年上疏弘治皇帝。:

臣近蒙命往山東勘議漕河事宜,往返道途,頗有見聞……臣考得永樂初年,我太宗文

皇帝定鼎北京,首務漕運,繼因濟寧至臨清漕道枯涸四百餘里……尋命前工部尚書宋

禮務求疏通,用汶上縣老人白英之言,於東平州戴村社地方、汶水入海故道築一土

壩,遏截汶水,西流盡出南旺龍王廟前分流,三分往南接濟徐呂、七分往北直達臨

清,會合漳衛諸水,下至天津,從此漕運遂通……後該平江伯陳瑄奉敕督漕……添設

新閘、修築舊岸……宋禮、陳瑄其功相若,今陳瑄於淮安徐州臨清等處俱蒙建祠賜

祭,惟尚書宋禮身後寂然無聞……乞敕該部查照宋禮果有前功,照依陳瑄事例,於分

157
水龍王廟處所建立一祠,令附近有司每年春秋致祭,永為定例。

李鐩的奏疏可以歸納以下幾點:一、宋禮開濬元會通河最為矚目的功勞是創設

南旺分水口,採用老人白英之計築壩戴村,在南旺分水,運道遂通。二、主張

宋禮、陳瑄功績相仿,因此要求以陳瑄身後的待遇作為參考對象立祀宋禮。

三、立祀在南旺分水口龍王廟處。李鐩選擇立祠地點為南旺,表明了南旺分水

口此時在會通河上及宋禮治河功績中的重要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這份奏

疏對宋禮開會通河工作的記載,並非完全因襲其引以為證的《漕河圖志》,而是

抹消了後者提及的宋禮從袁口改道會通河的變動,只保留了南旺分水口故事,

并強調因為這個分水口往運河南北兩個方向的接濟,整條大運河才得以暢通。

157
<請建祠疏>,吳思學: 《宋康惠公祠志》
,卷上,
《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
,第 408 冊,頁
301(上)﹣303(上)。
55
正德六年(1511),李鐩的呈請得到朝廷的批准,宋禮得以在南旺立祀。當

李鐩上奏後,皇帝命山東巡撫同兗州府管泉同知等官進行查勘。他們派人到汶

上地方拘集年高之本地人訪談。在此期間,工部不斷上奏支持,又引《漕河通

志》及《漕河圖志》對宋禮開會通的記載,以及大學士丘濬、李東陽的詩文作

為證據。158如此往復了七年,到了正德六年,朝廷終於批准申請,下令工部管

河郎中等官可以支取河道銀兩,仿照陳瑄在清江浦立祠的例子,於南旺分水口

龍王廟之側設立「宋尚書祠堂」,並以當年輔佐宋禮開會通河和治理黃河的侍郎

金純、都督周長從祀。每年二月和八月,令南旺所在的汶上縣出辦祭禮,由管

河郎中主祭。正德七年(1512)宋尚書祠正式動工,正德十一年(1516)建

成,時已升任工部尚書的李鐩更書成《宋尚書祠堂記》,刻成碑文,置於祠堂之

內。159

五、管泉分司與宋尚書祠

綜合兩章,從明初到明中葉,朝廷對於宋禮的評價是不同方向的。在明初,

朝廷對他的褒獎是為皇帝到四川採木,直至明中葉,宋禮開會通河之功才被強

調,并因此最終在正德時立祀。

這關聯運河自身事務在國家政治中重要性的加強。陳瑄、宋禮生活的時

代,國家還處在漕糧的運輸由海運轉為運河之初,首創之時,運河事務不多,

但制度、管理上可沿襲借鑑的頗少,陳瑄在此事務上的心血自然十分突出;宋

禮任工部尚書之時,國家政治生活的大事是永樂帝謀劃遷都、興修北京,宋本

158
<南旺廟祀宋尚書付>,王寵: 《東泉志》,卷一,頁十七﹣十八,《天津圖書館孤本秘籍叢書》,第 7
冊,頁 786(下)﹣787(上)。
159
李鐩:<宋尚書祠堂記>(正德十一年 1516) ,謝肇淛:《北河紀》,卷八,頁十三-十六,
《景印文淵閣
四庫全書》 ,第 576 冊,頁 717﹣718。
56
人也死在為京城建設而採木的任上。百年以後,漕運制度完備,定都早已是前

塵往事,但維持運河的暢通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一直受到高度關注。

宋禮被立祀之初,還是會被陳瑄掩蓋光芒。比如,有司居然將陳瑄的牌位

放於宋禮之祠,而後雖然恢復宋禮之位,但陳瑄之位并未被棄,而是挪到安平

鎮。160大約同時,在距離南旺宋尚書祠堂不遠的濟寧,報功祠并祭陳瑄、宋

禮。161

這以後,開創運河的功臣逐漸變成「陳、宋二人並舉」,至晚萬曆時已流傳

「漕渠在江淮間者公(陳瑄)為大,在齊魯間者宋公為多」。162即在開河之功上

將兩人分置南北:陳瑄開通了運河南段各河,又開清江浦,功在南;宋禮疏浚

了運河北段的會通河,績在北。這與萬曆年間將漕河分為南北兩段,北由總河

負責,南由總漕兼理一事之類似。163但筆者並不認為宋禮、陳瑄二人的並舉是

他們有總河、總漕的差別。164因為成化七年(1471)刑部左侍郎王恕出任首位

總理河道(簡稱「總河」),打理河道上及其附近的的種種設施(閘、壩、鋪設

。165但次年(1472)王恕改陞後該職也取消。166直到正德十一年(1516),才
等)

正式常設「總河」,這晚於宋禮立祀。167而且在有重大河工实施时,總領官名號

上雖有河、漕之分,長時間內職權區分并不是涇渭分明,往往兼任總河、總

160
<御祭碑文>(正德十一年),《續修宋康惠公祠志》 ,卷上,頁 12。於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南旺蒐集的
家族文獻。
161
謝肇淛:《北河紀》,卷八「河靈紀」 ,頁 2。見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 576 冊,頁 711 下。
162
<平江侯陳恭襄公>,鄭曉《吾學編》 (明隆慶元年鄭履淳刻本),卷五「名臣記」……。
163
《明神宗實錄》,卷 46,頁 7,萬曆四年正月己酉條。
164
當代學者樊鏵,認為河工的追祀對象有「從陳瑄到宋禮」的變化,原因在於最晚出現的河道總督(總
河) ,職責出自先前已設置「總漕」和「漕運總兵官」份內,總河為了「「證明自身職務合理性和重要性」
而追祀宋禮。____樊鏵: 《政治決策與明代海運》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年,頁 195。
165
《明憲宗實錄》,「成化七年十月乙亥」條,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頁 1844﹣1845。
166
王瓊(姚漢源、譚徐明點校) :《漕河圖志》 ,卷三「漕河職制」,頁 173。
167
潘季馴:《河防一覽》,卷十三,頁六十五,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 576 冊,頁 461。
57
168
漕。後世梳理河道職官時,陳、宋兩人均被視為運河上並存的總領官。 由此

可看,兩人並置的區別不在「一河一漕」,而在於開河時地域上「一南一北」。

地域上的一南一北,實際上與運河事務分段由工部管理這一安排關聯著。

允許立祀宋禮的正德六年(1511),河道又以濟寧為界分為二段,南北均歸管河

郎中,工部又全面負責運道事務,以後隨著新河道的開濬,河道分成五段管

理,均是工部分司的郎中負責。169這個管理權此後在明王朝一直維持著。

可以說推動宋禮立祀的力量都在工部河官,這可能是出於工部本位主義,

而背景在於「運河」與「漕務」的實際管理人員的分離。宋禮的終官是工部尚

書,正是工部的一員。工部管河官不同於河道總理官總河與總漕兼理河、漕二

務,它是河道行政網絡的中層官,專職在河道,管理工程及相關夫役的具體實

施。這一時期河道事務在紛雜的河漕管理中日益凸顯、獨立,「運河」與「漕

務」的實際管理人員逐漸分離。

南旺所屬的工部分司就是前述管泉分司,弘治十八年以後有一半時間常駐

南旺。管泉分司的官員是六品主事,官位較汶上縣知縣還要高。朝廷規定,這

位主事需要每年春夏兩季的三至八月坐鎮南旺,管理分水。派遣初期,他是寄

居於「府館」的,大概是私人寓所或某些公館,可以肯定的是沒有相關公署

的。為此,寧陽管泉主事需要在南旺建立分署,好作住宿辦公之用。正德六

年,皇帝正式批准了工部在南旺分水口建宋尚書祠,工程前後五年,到了正德

十一年,宋尚書祠正式落成。兩年之後,寧陽管泉主事朱寅在南旺分水口上宋

公祠旁建立公署,不用再寄居在「府館」。170寧陽管泉主事南旺分署的建築也是

168
張鵬翮:《兗州府志》(康熙二十四年),中國數字方志庫,卷十一「職官」 ,頁 9。
169
蔡泰彬:《明代漕河之整治與管理》,頁 345﹣348,354。
170
<新建南旺工部分司記>(正德十三年 1518)
,張橋: 《泉河志》,卷六,頁二十九,《原國立北平圖書館
58
由工部出資,在正德十三年開始興建,同年建成。從《泉河志》的記錄來看,

分署與在寧陽本部的公署規模大致相當:寧陽公署這時有正廳六間,耳房三

間,後堂五間,中房五間,寢房五間,東西廂房六間,南房三間,書房三間,

廚房二間,門樓一座 ;南旺行署則是正廳五間,後寢房五間,東西皂隸房六

間,門外官吏房四間,西廚房三間,大門三間,二門三間。這個衙門,是正德

年間工部在處理南旺分水的最高官府。雖然我們缺乏材料說明分水口上官方建

築的關係,但比較合理的分析,應是龍王廟是庇佑河道工程,管泉分司是行政

衙門,而宋尚書祠是表彰工部在這分水口的貢獻。

總之,立祀追諡宋禮,是南旺分水口和工部在運河上變得重要的表徵。弘

治十七年對南旺分水口來說是重要的一年,此年工部尚書宋禮所創的南旺分水

成為會通河上唯一分水口,工部左侍郎李鐩請求朝廷為宋禮立祀,次年,工部

派駐南旺的管河官員也由不入流的閘官,變成由寧陽管泉分司主事兼管。這件

事情不止是與運河工程的關聯,也涉及河道管理部門的分化,它是在運道河務

本身日益脫離漕運而成為行政管理的獨立部份,又因事務日益繁雜煩冗而被工

部分段管理的背景下發生的。

六、小結

所謂宋禮開南旺分水口的故事,其實是明代中葉以後才廣為流傳的。在永

樂初年,宋禮有參與開會通河,但他的主要功績(自他的墓志銘和朝廷給予的

祭文來看),是為皇帝往四川採木的。可是,到了大概成化以後,工部管河官員

開始宣傳宋禮的開河之功,尤其是如何藉著土人白英的協助,在南旺分水。

甲庫善本叢書》
,第 400 冊,頁 164(上)。
59
本文指出,工部對宋禮的尊崇的背景在於,太行堤的修建斷絕了黃河入北

部會通河的水路,南旺分水口的補給作用更加重要,隨之南旺分水口取代了濟

寧分水口,而同時該部也開始派遣高級官員駐扎南旺,並建署辦公。因此,宋

尚書祠的建立,是南旺分水口及工部都在會通河上日益重要的表現。

宋禮開會通河事跡普及後,新建會通河工程時總是將其開創之功追溯到宋

禮,強調目前的工程只是修復以重現宋禮之功。這大概是因為河工勞民傷財、

與民奪利,開創新工程容易引起民怨。運河工程的興建及維護都對沿岸居民的

生計都造成了阻礙,因此,「修補」、「延續」的說法顯得師出有名,比「開創」

更易為人接受,宋禮的功績被愈益疊加。

60
圖 2.1 南旺運道西邊的石堤,
《汶上南旺──京杭大運河南旺分水樞紐工程及龍王廟古建築群

調查與發掘報告》頁 25

61
圖 2.2 張家泉碑,拓片現存於寧陽縣博物館

62
圖 2.3 南旺分水河口,張橋:
《泉河志》
,卷三,頁一

圖 2.4 京杭運河剖面圖,蔡泰彬《明代漕河之整治與管理》頁 20﹣21

63
第三章 水櫃與湖田

南旺分水口運行前期主要靠汶水,歸根結底是泉水補給,但這是不可靠

的。前文已述,魯中山區的各河水源自山泉,它們直接流入汶河,汶河沿途還

受納各條由山泉匯聚的小支流,最終通過分水口流入運道。然而泉源因經常淤

塞,補給能力有限:一般來說泉源冬春微涸,夏秋勢盛,因而由泉至河而闢的

渠道在四季里深廣不一,雖然有幾本泉志可稽,但它們都沒有詳細記載泉源出

自哪裡,泉穴的大小形狀,所以對疏浚的官夫來說都是虛文,應需之時往往難

以及時找到泉源。就南旺分水派來說,汶水河底淤沙深廣,春夏之際沙子極其

乾燥,所以汶水所受泉水多滲入河底,河道又遠更容易勢微。171蔡泰彬還總結

了泉政敗壞中的人力原因:司泉者因工作辛苦而怠職,泉夫在明晚期常被調發

改服雜事,不能專理泉務;泉水入漕河,農田灌溉受阻,沿岸豪強常隱匿泉源

以為己用;增闢一泉,便需增置泉夫應役,為避勞役,當地父老不願增報新

泉。172所以需要時時疏浚以及法令上的屢次強調保護。

於是湖泊進入運河管理的視野。第一章已述,有關分水口附近的湖泊記錄

最早存於大學士許彬在天順二年(1458)寫的<汶上縣重修南旺湖分水龍王廟記

>,當時的南旺湖 只有一個大致的模糊形態,西湖水勢浩大,東湖地勢高於

西,汶水中分,運河之堤設置在地勢高低交界處。173

資料零散,但我們仍能從中知道運河及湖泊的沿岸是有眾多居民的,而且

171
劉天和:《問水集》
(版本信息不詳,嘉靖十五年撰 1536) ,卷一,頁二十八&頁十九, 《中國科學技術
典籍通彙·技術卷 3 》 ,鄭州: 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 年,頁 255(上)&250(下)。
172
蔡泰彬:《明代漕河之整治與管理》 ,頁 167﹣169。按:蔡泰彬認為需要配給約十名泉夫,根據王寵
《東泉志》卷二、三,每泉設的泉夫五名至四十五名不等,視泉的隱蔽程度、入河距離遠近而定。
173
許彬:<汶上縣重修南旺湖分水龍王廟記>(天順二年 1458) ,張橋:《泉河志》 ,卷六,頁四十五﹣四
十六, 《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 ,第 400 冊,頁 172。
64
他們依賴河泊為生。成化二十一年(1485),就藩濟南的德王朱見潾,向皇帝奏

討南旺湖以為己業,令本府自備船隻採擷菱角、藕、魚、蝦,即獲取水產之

利。但山東省臣勘奏說,近湖千萬家皆賴此養家糊口,若是允許王府採取,那

麼這些老百姓皆不得進入,況且還有礙運道。戶部便以此為由不許德王府之

奏。174

由此我們也知道分水口上居住著千萬家軍民。他們的生計不僅依賴水產,

也依靠田土。湖泊外的農田和湖泊內的湖田自然是其養家糊口的一部分,為保

生活來源,他們可能私自掘開湖地以灌溉,也在湖內私築小堤,內開闢湖田。

朝廷拒絕南旺湖成為王府的私業,為它成為南旺分水口的一部分打下了基

礎。而成為運河工程的一部分,也意味著湖泊內的湖田要讓位於國家需要,不

再被許可。

這一章,是交代分水口周邊的湖泊成為濟運的「水櫃」175後,國家對其中的

湖田採取何種政策以成功保證漕運制度。

一、從蓄水防洪到輸水濟運

弘治八年(1495)都御史劉大夏奉命治理山東的黃河,他便建議要把泉水

儲蓄在分水口附近的湖泊內,以備乾旱時濟運,保證河防和糧運的成功。他

說:
「漕河水利全藉泰山諸泉,每年夏秋潴蓄南旺等湖,至乾旱時以濟糧舟。」

174
楊宏、謝純:《漕運通志》,卷八,頁三十五,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史部 275 冊,頁 99(下)。
175
按:作者認為,「水櫃」的概念有從蓄水之所到蓄洩兼濟之湖的變化,其範圍也是變動的,從南旺西湖
逐漸變為南旺三湖,詳見本章。此外,與「水櫃」相對的還有「水壑」這一概念,主張說水櫃是用來存水
的(主要是泉水),水壑是用來洩水的。查《明史》卷八十八記載: 「翁大立言:漕河故資泉水,而東高西
下,非有湖為之積瀦則涸,故漕河以東皆有水櫃;非有湖為之宣洩則潰,故漕河以西皆有水壑,此先臣宋
禮經畫遠到者。」由此可知,這一對概念是翁大立首創。而隆慶年間翁大立倡導水壑、水櫃之別,是為了
證明開新河﹣泇河的合理,論證以南陽湖為水櫃、以昭陽湖為水壑是精妙的設計。見陳子龍: 《明經世文
編》卷二百九十七,「翁司馬奏疏.論河道疏二」,頁 3127(上)
。對於南旺三湖水櫃、水壑的區分,目前
可稽的記載在清代以後,故本章不置論。
65
在此,在官方的運道統籌中,把泉水與湖泊的蓄水功能連接在一起了。劉大夏

指出伏夏秋初水盛之時,分水口附近的南旺湖可以潴蓄,待到天旱時放水接濟

糧舟。并進一步建議為了保證南旺湖有足夠的水去補給運河,若豪強軍民有決

堤泄水以圖栽種莊稼的,或有阻遏泉源以資灌溉的,均請行禁止。176劉上奏的

一個月後,朝廷果然發佈了疏濬南旺湖,用以蓄水,以備春初泉源微時放入運

河接濟的命令。177

然而這時南旺湖的主要作用,還止於在夏秋之間儲蓄泉水以防洪,并沒有

發揮劉大夏所說的「乾旱時以濟糧舟」的作用。在劉上奏的次年(1496),王瓊

著《漕河圖志》,說:「說者謂:引湖水以濟漕渠者,誤也」,直接反駁了劉大夏

的說法。理由是南旺湖本身堤防不夠完善,需要加高加固才能防止走泄,然而

做成那樣水勢大漲的時候又難以四面洩出過量之水。178這也意味著在運道與湖

堤之間有完善的調水設施才能真正接濟運道。

大概由於南旺湖也發揮了蓄水防洪的作用,《漕河圖志》稱之為「水櫃」,

不過,此時只有西堤之外的湖域(簡稱西湖)有此稱號:“[南旺湖]中為二長

堤,漕渠貫其中。西隄有斗門,上有橋,以便牽挽。外蓄水,號為「水櫃」。”

179
簡單來說,水櫃就是政府用來蓄水的自然湖泊。之所以特地名為「水櫃」,應

是用以強調它有別于自然湖泊,是朝廷直接管控的;但也不同於作為運道的湖

泊(淮揚諸湖,有「湖漕」之稱),在漕運中的角色是間接的。南旺湖的西湖作

為水櫃是有道理的,許彬在天順年間的描述里已經告知我們,西湖地勢比東邊

176
《明孝宗實錄》,
「弘治八年十月丙寅」條,頁 1916。
177
《明孝宗實錄》,
「弘治八年十一月乙酉」條,頁 1935。
178
王瓊(姚漢源、譚徐明點校)
:《漕河圖志》
,頁 115。
179
王瓊(姚漢源、譚徐明點校)
:《漕河圖志》
,頁 37。
66
低,故而水勢更為浩大,也易於儲水。

南旺湖水櫃蓄水防洪的成功與否,影響到運河的暢通。而西湖並不在汶河

流經的途中,它蓄的水只能先經過運道才流入西湖,這種間接的蓄水方式無法

改變。它力所能及可以完善的是防止的自己存的水倒灌,於是要加強堤防的保

護。因此,弘治十五年(1502)朝廷頒布禁令:「凡故決山東南旺湖、沛縣昭陽

湖隄岸及阻絕泰山等處泉源者,為首之人并遣從軍,軍人犯者徙于邊衛。」180

可見,這時的南旺湖與泉源在法令上處於可以相提並論的重要位置,朝廷對破

壞水櫃工程的人,刑罰是非常重的。

南旺湖水櫃在弘治十七年(1504)南旺取代濟寧分水以後,有必要發揮更

大的作用。這一年,南旺分水口肩負了整個會通河的分水任務,管河官員們須

尋求更多水源灌注分流,以保證運道暢通。因此,南旺湖水櫃的作用不能只是

單單蓄水防洪,最好能夠向運河補給河水,即所謂「洩水濟運」。起初他們沒有

什麼具體的辦法,例如正德三年(1508)秋七月,暴雨並未如約而降,運道淺

涸。次年(1509),工部主事王寵恐有礙漕運,便製造了水車,通過水車將湖水

挽入運道內,速度快過用運道上的閘積水。181杯水車薪,作用不大。影響所

及,不少當地的「豪右」乘機把乾旱的湖面據為己業,召民佃種,甚至向地方

官府登記田業,辦納子粒。182

河道部門真正著手南旺湖「水櫃」蓄洩兼濟功能的改善,要等到嘉靖年間

北邊運道失去黃河補給,補水問題成為急需之時。

180
楊宏,謝純:《漕運通志》 ,卷八,頁四十七,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 275 冊,頁 105(下)。
181
王寵:<製南旺水車記略>(正德四年 1534) ,葉方恆:
《山東全河備考》,卷四(下) ,頁四十四, 《四
庫全書存目叢書》 ,史部 224,頁 521(下)。
182
<南旺湖東界石禁約>,吳思學: 《宋康惠公祠志》 ,卷下,《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第 408
冊,頁 322(下)。
67
二、劉天和在南旺湖的改善工程

嘉靖十二年(1533)黃河再度南徙,會通河南端的徐、呂二洪都淺涸,山

東運河此時的運行更加舉步維艱。若要保證漕運通常,就需要從周邊發掘更多

水源。183這時,劉天和以右副都御史之銜總理河道,負責處理山東運河因黃河

南徙出現的問題,重點是南旺分水口。

嘉靖十三年(1534),劉天和首先在南旺分水口上游進行河道工程,他的工

作包括補水和防洪兩個方面。在補水方面,他疏浚了山東 72 泉及其匯流後的河

道,使其盡流至南旺入運。在防洪上,他加固堤防,他修築小汶河東、西二官

堤,兩堤上各開兩個「減水閘」、「滾水壩」,是該河堤工程首次由官方修建。184

「减水閘」是當運河水大不能容納時,由它放水入湖以保堤工;「滾水壩」用來

當運河水小時攔水濟運,水大則由埧滾洩保堤。185但泉水補給能力有限,受自然

條件限制大;修築河堤與閘壩也只是頭痛醫頭的應激防禦措施,治標不治本,並

非一勞永逸。

在下游分水口劉天和照舊例疏濬河道,以擴大河道容水量。這稱之為「南

旺大挑」。因為夏秋汶水暴漲時會攜帶大量泥沙,會在運道造成淤積,進而導致

河水難以被容納,船隻膠行擱淺。大挑不知起自何時,目前可稽的相關記錄,

最早的就是劉天和這次所督導的大挑:「南旺每貳年一大濬,役萬陸千人。」186

183
楊宏,謝純:《漕運通志》 ,卷八,頁一百三十三,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史部 275 冊,頁 148(下)。
184
<修復汶漕記>,劉天和: 《問水集》 ,卷一,頁三十八﹣三十九, 《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技術卷 》
3,頁 260。
185
陳潢:《河防要訣》 (雍正間抄本) ,<修防事宜>,「垻工」條,頁五十八(a),《傅斯年圖書館藏未刊稿
鈔本.史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5 年,第三十五冊。
186
劉天和:《問水集》 ,卷一,頁三十二, 《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技術卷 》3,頁 257(上)。 按:雖然
該文使用的是「大濬」一詞,但大致同時間,嘉靖十四年的(1535) 《重修兗州府河記》中,有「南旺大
挑」一詞,可知該專業術語在成型期。參見 楊宏,謝純: 《漕運通志》,卷十,頁七十六(a), 《四庫全書
存目叢書》 ,史部 275 冊,頁 205(下)。
68
一封奏疏補充了劉天和挑濬南旺河道的細節,使我們一窺大挑的操作情形:

濟寧、南旺河道,例該三年兩次大挑。嘉靖十四年[1535]春適當應挑之期,例該工部

等河郎中呈部奏請于二月初一日興工,至三月終止……係是舊規。合無趁今大挑之

期,預于年裹將前項人夫起派雇募調發修閘,灰石等料俱于年裏買辦到閘完備,俱候

春初。人夫于正月十五日以前到工。上自南旺下至黄家閘,閉閘絕水,禁止往來鮮貢

船隻,畫地分工,并北河原議夫役亦合量增,併力挑濬修理,通期二月終三月初完

187
工,以俟皇木粮運早至……若夫果不敷量為添雇。

大挑前首先要閉閘絕水,即關閉要挑濬河道兩端的閘,使河道不再受水,然後

河夫入道取泥。此時的河段是南旺下閘(十里閘)到黃家閘(不詳,在南邊)。

閉閘大約需要工料,故而奏疏申請年前備好物料儲存在閘附近,同時也調發人

夫修閘,確保閘能正常運作。大挑的人夫最好在正月十五前到工地上,如果人

數不夠,就花錢雇募,關閉閘門,杜絕船隻往來。二月初一日正式入河挑挖,

三月初完工。

由該文獻還可知,大挑并不設有相應的河夫,也非每年都有,而是屬於漕

河夫役中「計工重大」類,興工時調發各類河夫以及附近軍民一同參與。188南

旺分水樞紐上的各類夫役大致包括:閘夫,在閘官的督率下啟閉閘板,溜夫操

作絞關或拉挽船隻,兩夫合力助船過閘;淺(鋪)夫因為「淺」處設鋪而得

名,負責事務多樣,本職在引導船隻渡過淤淺之處,也有挑挖泥沙、修堤、巡

視堤岸及其樹木、補盜、郵遞之責,冬天河道冰凍時,還需出辦樁草、麻、木

187
馬卿:<河道遷改分流隨宜防禦疏>,陳子龍: 《明經世文編》,卷一百七十「漕撫奏議二」
,北京:中華
書局,1962 年,頁 1740(下)。
188
王瓊(姚漢源、譚徐明點校) :
《漕河圖志》
,頁 133。
69
189
等河工工料;泉夫疏浚泉源,挑挖泉道,沿道栽種柳樹; 戴村壩、堽城垻等

地還有修壩夫,負責維護大壩并採辦樁木、麻、草等物料。190大挑時這些河夫

都會被調發應役,人數不夠時還會再行僱募。

這幾個工程都是偏廢其一的,如果能同時深化解決補水、防洪兩個問題就

善莫大焉,這時劉天和將目光轉向運道周邊的湖泊。然而當時南旺湖的狀況是頗

為糟糕的,彼時被南北方向的運道、東西流向的小汶河一分為三的南旺湖只有

西邊一湖能為漕運所用:

蓋宋司空導汶水,自東北流至湖中,而後分流南北,則湖析而為三矣。近年惟以西岸

為南旺湖,而東岸界分之二湖,悉泯其名跡,居民指其北爲馬踏坡湖,南爲蜀山坡

191
湖,率皆侵占、耕稼其上。

如上所述,南旺湖的東面,以小汶河為界再分南北,成為了馬踏坡湖和蜀山坡

湖。不過這兩個湖已經被當地居民侵佔,並且「耕稼其上」。更糟糕的是,當劉

天和抵達作為「水櫃」的南旺西湖,發現「西岸環湖三面之堤盡圯,水不能

潴。」

劉天和得到了弘治年間有關南旺湖的圖碑,據此粗略劃定了三湖面積:

余……乃得弘治中韓通政雋所鐫《南旺圖說碑》在今安平鎮顯惠廟中,明甚,蓋西岸

爲南旺西湖,東岸二湖爲南旺東湖,二湖之下方爲馬踏、蜀山坡湖,而馬踏之下爲伍

莊坡湖,蜀山之下爲馬塲坡湖也。但諸湖通連,中無限隔爾,審其形勢,凡與西湖盡

192
處相對者卽爲東湖,其下方爲别湖也。

189
蔡泰彬:《明代漕河之整治與管理》,頁 384﹣404。
190
王寵:
《東泉志》,卷二,頁四&卷三,頁二十, 《天津圖書館孤本秘籍叢書》,第 7 冊,頁 791(上)&頁
809(上)。
191
劉天和:《問水集》
,卷一,頁二十四﹣二十五, 《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技術卷 3》 ,頁 253。
192
劉天和:《問水集》,卷一,頁二十四﹣二十五, 《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技術卷 》3,頁 253。
70
據引文,弘治年間的《南旺圖說碑》(已佚)中,南旺湖被運道、汶河一分為

三,包括南旺西湖、東二湖。東湖南邊有馬踏坡湖、蜀山坡湖(此時兩湖之名

尚帶著鄉野氣息),兩湖之南分別是伍莊坡湖(已不見蹤跡)、馬塲坡湖(濟寧

附近)。嘉靖劉天和整治時,附近居民只稱西湖為南旺湖,同為南旺湖體系的東

二湖已泯滅無名,居民們指認東湖中靠北的叫馬踏坡湖、南邊的是蜀山坡湖,

即不是南旺湖的組成部分,所以就侵佔之後種上了莊稼,這也側面說明在非水

櫃的地方種植莊稼是為官方允許的。

相比以前進步的是,劉確立了南旺湖被運道、汶河一分為三,包括南旺西

湖、東二湖的基本面貌(雖然他將開創之功追溯為宋禮),相當於在名義上擴大

了南旺湖的湖域;並且建議發揮東邊湖泊的蓄水功能,在伏夏初秋汶水大發,

運河河道不能容納時,通過建築滾水壩或閘入東湖及其附近其他湖泊儲存,為

後來的治理者予以落實。

但他並沒有劃明東湖的範圍,只是模糊得主張定與西湖盡頭相對的就是東

湖。根據引文,運道東邊有幾個大小湖泊,互相通連,沒有明顯的界限。劉天

和以西湖盡頭為東湖邊界的標尺,再南邊則是不屬於運河體系的湖泊。這樣模

糊的界限顯然無效。

劉天和的整治主要在西湖,主要工作是修復了西湖的三面堤岸,并興建了

18 座減水閘。193堤岸的重要性在於,它可以防止湖水隨風深入附近乾燥的土地

因而流失。194此外還有一個不言自明的作用:劃明界限。減水閘就是調節運道

193
<修復汶漕記>,劉天和: 《問水集》,卷一,頁三十八﹣三十九, 《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技術卷
3 》 ,頁 260。
194
常居敬:<清復湖地疏>,潘季馴: 《河防一覽》(萬曆十八年撰 1590),卷十四,頁八十八, 《景印文淵
閣四庫全書》 ,「史部.地理類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576 冊,頁 513(上)。
71
與湖泊水量的中介,雖然劉天和強調水閘為宋禮創建,但其實在他的這次整治

里才第一次有明確的數目,所以極有可能是劉之功。

減水閘發揮作用是湖泊功能從單純的蓄水到蓄洩并用的關鍵。即所謂「汶

水伏秋盛漲,則開閘引水以入湖;冬春則閉閘蓄水以防旱;謂之水櫃。」195

劉天和在修復西湖的時候,知曉當地人在水櫃「盜而田之」的情況,不過

沒有採取實際措施清理。196至於東湖,他甚至承認居民佔種的馬踏、蜀山坡湖

確實並非官湖,可以耕種;只是申明作為南旺湖的東二湖不可侵犯,然而他也

并沒有劃明南旺東湖的界線。總之,河官們一直以來湖田上的縱容導致了它的

進一步擴大。

在這背景下,分水口上的南旺也因湖田土壤的肥沃,而漸成聚居佳地。萬

曆《汶上縣志》有一篇文章,收錄了嘉靖時期南旺文人記錄當地的情況的文

獻:「[南旺]數十年來山潦紆迴,浸成沃壤。農事目興,室廬鱗次,負販工技亦

稍稍聚多。時有偷竊、窺覘疏曠,掠逐牛馬,工人患之,莫可誰何。」 197文中

指出,南旺湖成為肥沃土地,以致該區農事興旺,煙火繁盛,村舍相接。這都

足以說明湖田墾殖對該地定居格局的影響。

在南旺,湖田是一個棘手的問題,若朝廷要在這裡進行大規模的運河供水

工程,難免會碰到湖田佔有者的利益。嘉靖十五年,這真的發生了。

195
劉天和:《問水集》,卷一,頁二十四﹣二十五, 《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技術卷 》3,頁 253。
196
<修復汶漕記>,劉天和: 《問水集》 ,卷一,頁三十七,《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技術卷 》3,頁
259(下) 。
197
<邑人吳嶽撰張水部重修里門記略>,栗可仕、王命新: 《重刻汶上縣舊志》
(萬曆三十六年) ,卷八「藝
文志」 ,頁四十六(a)﹣四十七(a)。按:根據文獻里所載的水部主事張文鳳,由其任期推算該文章寫於嘉
靖十六至十九年(1537﹣1540) 。
72
三、南旺湖田之禁

嘉靖十五年(1536),總河李如圭說南旺、蜀山、昭陽、馬塲、安山等湖是

受納泉水之所,以濟運道,然而年久不治,或湮沒為害或被人侵佔,應該責令

其退出,并加以修治。當時得到朝廷的同意,卻未見施行的成果。198真正著手

清理這一帶湖田,始於兵部右侍郎王以旂。

嘉靖二十年(1541),漕運面臨一個很大的危機,就是會通河南端水淺不能

行舟。這個問題發生的理由,是因與這一段接著黃河和運河的交匯處:徐州

洪、呂梁洪,這兩個地段怪石嶙峋,地勢險要,船隻通行原本就困難,容易觸

石翻船。運道乾涸則愈發增加了漕運難度。王以旂受命整治運河。199

王以旂治理漕河的工作,包括了在運道上設立船閘積水通航,築壩使河流

匯集,但最為開創性的工程是擴大了南旺水櫃的範圍:

顧今南旺湖……湖界為二,東湖廣衍倍於西湖,北接馬踏、武莊坡以及安山,南接馬

200
場坡湖以及昭陽諸湖,相屬綿亙數百里。

王以旂順著前述劉天和對南旺湖範圍的概括,指出東湖湖域是遠廣於一早

就作為水櫃的西湖的。東湖的範圍就是馬踏湖與馬場坡湖之間的湖域,而它與

南北各湖泊是通聯的。

因此,應作為水櫃的不單單只是南旺西湖,還應包括東邊以小汶河為界,

小汶河以南叫作蜀山湖,北邊稱為馬踏湖。201換言之,王的計劃是把水櫃從南

198
《明世宗實錄》 ,卷一百八十七, 「嘉靖十五年五月甲戌」條,頁 3961。
199
王廷:<乞留積水湖櫃疏>,楊宏、謝純: 《漕運通志》 ,卷八,頁一百三十三,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
史部 275 冊,頁 148(下)。徐州洪、呂梁洪之解釋,參見蔡泰彬: 《明代漕河之整治與管理》,頁 47。
200
王道:<重修南旺湖記>(嘉靖二十一年李夢祥立石) ,張橋:
《泉河志》 ,《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
叢書》 ,第 400 冊,頁 165 下﹣167 下。
201
<南旺湖東界石禁約>(嘉靖二十年) ,吳思學: 《宋康惠公祠志》 ,卷下,頁碼模糊,《原國立北平圖書
館甲庫善本叢書》 ,第 408 冊,頁 322(下)﹣323(上)。
73
旺西湖擴大成南旺三湖。

而成為水櫃意味著進入運河水源調節體系內,這需要工程的協助。所以除

了修濬 17 個斗門外,又另外建了閘、壩:弘仁橋閘在入運河口處,馮家口壩是

蜀山湖洩水到濟寧的馬場湖的門戶(這幾個湖當時互相通聯),這幾個工程保證

了湖水既可以在漕河乾涸時入運河濟運,也可以在湖水過盛時通洩別處。202

擴大水櫃範圍,將自然湖泊規整為水櫃,便無可避免地觸及當地湖田。王

以旂指出,南旺湖有三患:堙塞、冒耕、盜決。歸根結底,就是湖田問題:河沙

壅積便堙塞湖域,形成田地;進而有人冒耕;種上莊稼後為了灌溉可能會盜掘

河道或湖的堤防。有這三患,漕運便不能通暢。203

王以旂決定清理湖田,但談何容易?他在奏疏中說道:204

汶上、寧陽之間故有四水櫃置湖中,曰安山、曰南旺、曰馬塲、曰昭陽,勢豪侵沒

多獻德邸,籍其牽制放水、灌田成□,□官□循而不問,民隱忍而諱言,為弊頗久。

所謂「四水櫃」,是指山東運道沿途用以濟運的安山湖、南旺湖、馬場湖、昭陽

湖四個湖泊。嘉靖時代的人們認為,早在宋禮和陳瑄開通運河的時候,已經把

這四個湖泊設為水櫃(見圖 3.1)。四水櫃的作用是對蓄洩兼濟運道之水。簡單

來說,是通過湖上所建閘壩的啟閉,當漕河水漲則減水入湖,水涸則放湖水入

河,以濟漕河。205從上可見,在這四水櫃內,有「勢豪」侵沒,改湖為田,大

概為了逃稅,還把湖田投獻德王府。湖田一帶既屬德王府所有,這些勢豪便倚

202
王道:<重修南旺湖記>(嘉靖二十一年李夢祥立石) ,張橋:《泉河志》 ,卷六,頁三十二﹣頁三十六,
《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 ,第 400 冊,頁 165(下)﹣167(下)。
203
王道:<重修南旺湖記>(嘉靖二十一年李夢祥立石) ,張橋:《泉河志》 ,卷六,頁三十四,《原國立北
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 ,第 400 冊,頁 166(下)。
204
焦竑:
《國朝獻徵錄》(萬曆四十四年刊 1616) ,卷五十七「光祿大夫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僉
都御史贈少保謚襄敏石崗王公以旂行狀」 ,頁二十四﹣二十五,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65 年,第 4 冊,
頁 2378。
205
楊宏、謝純:《漕運通志》,卷八,頁一百三十三,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史部 275 冊,頁 148。
74
仗王府權威,擅行決堤放水灌溉農田,雖有礙運道,官府不敢過問。

王以旂強調必須按照國家的法令來清理湖田。他提出「案圖牒以正疆界,

昭典憲以攝豪強,飭官聯以慎法守」的方法。就是說按照地圖確立三湖水域的

邊界;昭示國家典章律法威懾豪強,使其退出水櫃,還田為湖;飭發「關聯」

確保周邊官吏居民奉公守法,根據萬曆初期河官的記載「毎年冬春,管河官週

圍廵閱,責令守湖人役投逓甘結」推測,大概是實行河夫、居民每年交單作保

的政策,互相監督,以保證不侵犯湖域。206

王具體的做法是確立南旺三湖的範圍,劃定邊界。若界址不明時,很容易

被侵佔。於是他環繞西湖築了 5600 多丈的堤岸,一方面防止水的流失,一方面

圈址分界;東湖地勢較高,只是種上柳樹以示分界,但其南北端還建了堤、

渠,隨堤開渠是保證他所劃定的湖區最外圍的水量,這樣可以防止湖田由外及

內的逐步蠶食。此外,還特地在東湖立界石標明四至,防止盜耕。劃定湖域

後,就要清除湖田了。207十多年後,有記載,「王以旂督治漕河,清查水櫃,居

民盜種之地悉奪還官,周圍築堤,以嚴湖禁,迄今遵守。」208看來當時王退田

還湖,并下令以後禁墾湖田政策是雷厲風行的。傅氏本來是居住在蜀山湖內寧

安村的家族,王開蜀湖為水櫃,他們因此搬遷到南旺分水口南邊的運道堤岸上

居住,是一個叫寺前鋪的村子。康熙年間的族譜上說:「世居濟郡之北鄙寧安

村,永樂間開運河,置蜀湖以蓄水,遂遷於寺前鋪而居焉。」209

206
潘季馴:《河防一覽》卷三「河防險要」 ,頁十八,《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576 冊,頁 195(上)。
207
王道:<重修南旺湖記>(嘉靖二十一年 1542) ,張橋: 《泉河志》 ,卷六,頁三十五,《原國立北平圖書
館甲庫善本叢書》 ,第 400 冊,頁 167(上)。
208
王廷:<乞留積水湖櫃疏>(嘉靖三十八年 1559) ,楊宏、謝純: 《漕運通志》,卷八,頁一百二十九﹣
一百三十,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史部 275 冊,頁 146(下)﹣147(上)。
209
<創修宗祠碑文>(康熙五十二年 1713) ,《傅氏族譜》 ,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南旺鎮寺前鋪村傅氏族人
惠賜,碑現立於寺前鋪傅氏宗祠內。按:每個宗族在追溯自己歷史時總會把時限拉長,傅氏於康熙年間回
憶往事,永樂之說不必相信,但開湖移民的歷史記憶應確有其事。
75
不過,我們不應誇大王以旂還田為湖的措施,實際上他只是在南旺東湖之

一的蜀山湖做了工作。嘉靖二十年(1541),剛好是南旺專設分司,獨立於寧陽

管泉分司的年份。分司的專設,很有可能就是為了清理水櫃湖田的需要。首任

南旺管閘分司主事李夢祥記錄:「雖捐數千里之地而為一鉅澤,不可為過侈,何

者?勢有輕重……迨瑯琊王公[王以旂]、太原郭公[郭金],爰考漕誌,新創蜀

山一湖,得百八十里。」210意思是,王以旂新創蜀山湖,是通過把土地變成湖

澤的手段實現的。至於同為東湖的馬踏湖,李夢祥的記錄裏完全沒有提及,讓

人懷疑在該地的湖田並沒有受到干擾。

還需強調,王以旂並不是憑空復田為湖,而是將先前並不在水櫃體系內的

天然湖泊納為水櫃。這就需要確定範圍,擴大水域,清除該區域內的田地和人

家,并建堤、植柳以作疆界。對比前述韓嶲、劉天和對南旺湖周邊各湖泊名稱

的記錄,王以旂整治水櫃的文獻里,各湖泊相對於小汶河的位置都是變動的,

這就側面反映了民間湖泊成為水櫃的歷程。

而與水櫃一體出現的官方視野的是湖田。當這些湖泊是民間所屬的天然湖

泊時,它或涸或淹,官方對其并沒有禁止的措施。而當其中一些被整納為用於

濟運的水櫃後,其中的湖田便被禁止。然而湖田的稅收又是一項財源,國家的

不同部門對其禁、放的政策產生了衝突。

四、湖或田:河道與戶部的矛盾

嘉靖二十年兵部右侍郎王以旂在南旺湖一帶還田為湖,遭到損失的不單是

210
樊繼祖:<南旺湖圖說>(嘉靖二十三年 1544) ,張橋:《泉河志》
,卷六,頁四十五,《原國立北平圖書
館甲庫善本叢書》,第 400 冊,頁 172(上)。按:蜀山湖之名雖然舊已有之,但在各文獻里位置是變動
的,性質所屬說法不一,有說是水櫃的,也有說是民間湖泊的。而且在王以旂的記錄里,他整治前是沒有
蜀山[坡]湖的,整治后才有。筆者認為,在王以旂時才確立水櫃蜀山湖,而且有明確的湖域。
76
那些侵佔湖田的勢豪,以及包庇部份勢豪的德王府,更有這些田地所坐落的州

縣衙門。田土登記了,便為知縣或知州帶來收入。這份收入,小部份留在州縣

作行政之用,大部份再通過山東省的布政使,上繳到戶部的太倉,支持該部的

開支尤其是邊境軍費。因此,管理河道的官員復田為湖,便直接損害了州縣以

至戶部的財政收入。

嘉靖末年,太倉軍費開支變得龐大。如嘉靖三十四(1555)和三十五年

(1556)間,宣府、大同虜警益急,一切募軍、賑恤等費都取自內帑,太倉已

無力支撐。由是箕歛財賄,增加加派、准納銀贖罪、沒收贓款、徵稅契、均徭

民壯折銀等。起初確實能賴以濟匱,久之益少,地方事多也多方要求存留。嘉

靖三十七年(1558)大同右衛告急,自入春來發宣、大銀二十六萬有奇,而天

下民運至太倉者僅七萬,戶部尚書方鈍等憂懼不知所出。211

嘉靖三十七年(1558),經戶部的上奏,皇帝下令:「將山東南旺、安山一

帶水櫃退出餘田查勘應起科者,照畝起科;應變賣者,估價變賣,子粒價銀作

速解[戶]部,接濟邊餉等因。」這道聖旨,無疑是同意將會通河的其中兩個水

櫃(南旺、安山)讓民間開闢(若是官田,也可出售)和登記為民田,繳納賦

稅,接濟邊餉。212這個做法,明顯與之前王以旂在蜀山湖所進行的還田為湖以

保漕運的原則大相徑庭。

皇帝的聖旨經過戶部下達到山東省的兗州府,於是在兗州府知府的統籌

下,州縣官員紛紛下鄉,在安山湖和南旺湖的相關地段,進行了田土丈量和登

211
鄧士龍(許大齡、王天有點校) :《國朝典故》(明萬曆間刻本),卷三十七「世宗實錄三」
,北京:北京
大學出版社,1993 年,頁 803﹣804。
212
王廷:<乞留積水湖櫃疏>,楊宏、謝純: 《漕運通志》,卷八,頁一百三十一,《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史
部 275 冊,頁 147(下)。
77
記。在安山湖,東平州知州熊瀹關、鄒縣知縣何繼曾、單縣知縣陳嘉謨、壽張

縣知縣宋時俊,分別帶領屬下,並召集當地「老人」,在安山湖進行丈量湖田,

結果發現湖內的地共 885 頃,其中包括高阜地 385 頃、稍高地 285 頃和低窪地

215 頃。兗州府知府莫如善認為,那高阜地 385 頃與礙湖水,應可聽民佃種。

至於南旺湖,情況也是一樣。當時汶上縣署印李三錫,鉅野縣知縣俞一中、魚

台縣知縣魏朝相、城武縣知縣林嘉謨、濟寧衛經歷陳籥,各帶丈繩算手人等,

將南旺東西湖,也丈出並登記了高阜地 58 頃。換句話說,這次丈量安山湖和南

旺湖,戶部將共得到 443 頃土地的稅收。213

戶部官員是明白開闢湖田之於漕運的敏感性的,因此在政策中,他們強調

湖田還是屬於官府的,那 443 頃土地,只是官府的批佃。正如戶部強調,「將來

萬一河患不測,[湖田]照舊查複還官,不得指為世業。」214

不過,對於河道官員來說,州縣官員允許開闢湖田,將構成漕運的重大危

機。嘉靖三十八年(1559),總河王廷寫了一道非常詳細的奏疏,反對登記湖

田。他首先講述會通河對明朝定鼎北京的重要性:

臣惟國家建都幽燕,撫鎮方夏,而百司庶府供億之繁,六軍萬姓仰給之眾,非資藉

東南不可也。勝國時漕運所從之道,一由江入淮,溯河至封丘縣,陸運一百八十里

入衛河,以達於京,為力甚艱而輸挽不多。一由海運抵直沽,轉漕而北。然考《元

史》:歲有漂流,而溺損漕卒,不啻數萬,終以海運未便,而會通河之議起矣。會通

河者,今濟寧漕河是也。元雖創開,未究其用,此殆天所以資我國家億萬年無窮之

213
王廷:<乞留積水湖櫃疏>,楊宏、謝純:《漕運通志》,卷八,頁一百二十八,《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
部 275 冊,頁 146(上)。
214
王廷:<乞留積水湖櫃疏>,楊宏、謝純:《漕運通志》,卷八,頁一百三十一,《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史部 275 冊,頁 147(下)。
78
利者也。臣考國初亦藉海運,歲入不過七十萬石。永樂十三年,尚書宋禮、平江伯

陳瑄經營會通河成,而海運始罷。漕河至今為利,每年四百萬石之外,遠邇方物,

商民貨賄,千艘萬舸,連檣接柁,晝夜牽挽,以實京師。我聖天子端拱于天下之

215
上,國家奠安於億萬年之久,不大有賴於漕河通利之力哉!

然後提出會通河之能發揮作用,實因有四個水櫃,并將四個水櫃的設置功勞歸

之於宋禮和陳瑄,以表明利用水櫃濟運是運河設置之初就有的法則:

宋禮、陳瑄經營漕河既已成績,乃建議請設水櫃以濟漕渠。在汶上曰南旺湖,在東

平曰安山湖,在濟寧曰馬場湖,在沛縣曰昭陽湖,名為四水櫃。水櫃即湖也,非湖

216
之內別有水櫃也。漕河水漲則減水入湖,水涸則放水入河,各建閘壩以時啟閉。

由於四水櫃有重要的角色,明朝法例對於破壞水櫃的懲罰是很重的:

凡故決盜決山東南旺湖、沛縣昭陽湖、蜀山湖、安山積水湖各堤岸,為首之人發附

217
近衛所,系軍調發邊衛各充軍,此見在《條例》可考。

然後王廷概歎:「今四湖具在?」在這年之前,「昭陽湖因先年黃河水淤,

平漫如掌,已議招佃。」現在又輪到安山湖和南旺湖,則「是所名水櫃者,將

來為一望禾黍之場耳。而河漕何所賴哉?」218

王廷認為犧牲漕運而開闢湖田,是因小失大。首先,戶部所得的田租,根

本是微不足道的。他說:

今據郎中汪泓、主事陳南金召佃過人數計算,每畝照今例五分,止得銀六百兩有

215
王廷:<乞留積水湖櫃疏>,楊宏、謝純: 《漕運通志》,卷八,頁一百三十二,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
史部 275 冊,頁 148(上)。
216
王廷:<乞留積水湖櫃疏>,楊宏、謝純: 《漕運通志》,卷八,頁一百三十二﹣一百三十三,《四庫全書
存目叢書》 ,史部 275 冊,頁 148。
217
王廷:<乞留積水湖櫃疏>,楊宏、謝純: 《漕運通志》,卷八,頁一百三十三,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
史部 275 冊,頁 148(下)。
218
王廷:<乞留積水湖櫃疏>,楊宏、謝純: 《漕運通志》,卷八,頁一百三十三﹣一百三十四,《四庫全書
存目叢書》 ,史部 275 冊,頁 148(下)﹣149(上)。
79
奇。若盡湖中高阜地,止得二千二百兩有奇。亦非有大利也。今每年河漕轉輸四百

萬石之外,輸將于京師者,又不知幾千百萬焉,則其利孰多孰寡,而京儲與邊餉孰

219
重孰輕,此不待較而知也。

其次,朝廷損失在差役上的收益。此因湖田居民只是佃耕土地,因此除了

「辦納子粒」外,無須像田地擁有者服差徭。王廷認為此舉無疑是鼓勵山東人

拋棄民田,競相開湖成田。說:

今山東地方鄒、滕、沂、費、泰安等州縣,即東平、汝上之間拋荒地土,不知幾千

百萬頃,即安山湖外荒地亦不知幾千百頃,而東平、汶上之民必欲舍彼而取此者,

以民田納糧養馬當差,寧拋棄而不顧。湖地止認納子粒,更無別差,期必種而後

已。況未必皆貧困之民也。昔東平州民益以安山湖地投獻德府,隱占地畝,莫能誰

220
何。

除了導致民田被荒置外,另一個隱憂就是耕種湖田的不一定都是貧民,若予以

開放,可能被勢豪拿去投獻王府,政府根本也收不到租。

最後,王廷「乞留積水湖櫃以濟漕河」。221

從現存的文件裏,找不到嘉靖皇帝對總河這篇文情並茂的奏疏的回覆。很

有可能王廷的建議在軍需緊張的情勢下被否定了。

五、小結

作為水櫃的南旺湖是從最初的西湖一步步擴充成三湖的:弘治初尚且只有

219
王廷:<乞留積水湖櫃疏>,楊宏、謝純:
《漕運通志》
,卷八,頁一百三十四,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史部 275 冊,頁 149(上)。
220
王廷:<乞留積水湖櫃疏>,楊宏、謝純:
《漕運通志》
,卷八,頁一百三十四,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史部 275 冊,頁 149(上)。
221
王廷:<乞留積水湖櫃疏>,楊宏、謝純:
《漕運通志》
,卷八,頁一百三十六,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史部 275 冊,頁 150(上)。
80
西湖稱為水櫃,築有石堤作為界址;弘治十余年的《南旺圖說碑》里,南旺湖

有西湖和東邊二湖(沒有名字),二湖之下還有諸多野湖,各自通聯;嘉靖十三

年時確立與西湖盡頭相對的即是東二湖,但還沒有名字,仍有野湖;嘉靖二十

年南旺湖被一分為三成西湖、馬踏、蜀山湖的面貌成型,三湖均冠以「水櫃」

之名。界址逐漸通過建堤、植柳而清晰,負責蓄河水洩湖水的斗門數量增增減

減,也逐漸有了洩湖水入其他河道、湖泊的壩,日益發揮著水櫃的作用。

與水櫃成型同步的是櫃內湖田的禁墾。看上去國家在三湖上的力量銳不可

當,但界址不明,為當地百姓提供了鑽營的灰色地帶。嘉靖二十年兵部右侍郎

王以旂治理漕河,遂確立南旺三湖的範圍,劃定邊界,並開始在蜀山湖退田還

湖,頗有成效。

退田還湖,保證了漕運通達北京,但農田少了,帶來的是州縣租稅減少,

直接影響北方的邊防。於是,在嘉靖三十七年的一次邊境告急,雖在總河王廷

的反對下,戶部尚書仍得到皇帝的准許,讓州縣官員在作為會通河四水櫃之安

山和南旺二湖招佃開墾。對於河道官員來說,開發湖田,雖可增加朝廷租稅,

但卻對漕運產生河道水量不足的危機。

嘉靖三十七年間河道和戶部在湖或田的討論,固然是河道和戶部的利益之

爭,但也是明朝首次認真考慮了要會通河通航,是否真的需要四個大型水庫作

蓄水之用?戶部尚書方鈍的方案是,在沒有過於影響漕運的情況下,讓當地人

登記湖田,反正許多湖田已經事實上存在,讓它們合法化,州縣官員便可正式

丈量和收稅了。

讓湖田和水櫃並存,若配合得宜,無疑是租稅增加和漕運暢通的雙贏方

案。從後來的歷史資料看來,嘉靖年間的確沒有出現嚴重的漕運問題,這個事
81
實,嘉靖末年的河道官員也應看到。於是,河道官員也開始善用湖地開墾作為

工程費用。如嘉靖四十五年(1566),為避開黃河,從山東省魚臺縣之南陽至江

蘇省沛縣之留城間開了新的運道,稱南陽新河。工程將部份民田淹沒,其中包

括了曲阜孔府衍聖公祭田 238 頃,結果總河朱衡就以安山、馬踏、蜀山三湖一

帶土地給予孔府作為賠償。222隆慶四年(1570),總河翁大立又請將南旺、安

山、馬塲三湖之櫃外餘田招佃,每畝徵銀四分,輸之河工之所。223在隆慶萬曆

年間,有不少負責河道的官員對湖田開發表示擔憂,如隆慶六年(1572)工部

尚書朱衡便再次強調南旺西湖是水櫃,毋使居民侵佔,224萬曆十七年(1589)

一位工科都給事中就此回顧說:「乃今…南旺、安山、蜀山、馬塲等湖始因歲旱

水涸,地屬閒曠,當事者召人佃種徵租取息,以補魚、滕兩縣之賦,於是諸河

之地平為禾黍之塲。甚至奸民壅水自利,私塞斗門」。225可是,終明之世,漕運

還是如常運達北京。

222
<明衍聖公孔允植獨山屯祭田記>,徐宗幹修,許瀚等纂,廬朝安續纂修: 《濟寧直隸州志》(咸豐九年
鐫,尊經閣藏板) ,卷三「食貨二」,頁四(a),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68 年,冊(二),頁 499。
223
《明穆宗實錄》,卷四十五,「隆慶四年五月乙酉條」 ,頁 1137。
224
《明穆宗實錄》,卷六十八,「隆慶六年三月辛卯」條,頁 1628﹣1629。
225
潘季馴:《河防一覽》,卷十四,頁七十八﹣八十,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576 冊,頁 508(上)﹣
509(上)。
82
圖 3.1 嘉靖時山東運道上「四水櫃」
(安山、南旺、馬塲、昭陽湖)分佈圖

83
第四章 南旺分水樞紐與宋、白後人

前章已述,明朝嘉靖年間南旺水櫃一帶已經開發了許多民田。這些民田,

部分是得到州縣官府認可的,也有部分是非法圍湖成田的。當時的湖田主人史

載不詳,但肯定不是宋禮的後人。宋禮這位永樂年間的工部尚書來自河南,前

往山東只是應工作之需治理運河。死在四川後歸葬故鄉河南。但是,若然我們

跳到 400 年後的解放初年,在南旺地區,宋禮的後人連同白英後人、龍王廟的

主持卻被打成大地主,這一章要解決的問題,是一個無根的河南官員,如何因

隨南旺分水工程的發展,而落戶南旺繁衍後裔,落地生根?當年為宋禮獻計的

老人白英的後人又是如何發展的?

一、萬恭的治河措施

隆慶六年(1572)萬恭以僉都御史總理河道,正值黃河決口邳州,運河淤

226
塞,漕運受阻。 萬恭治河三年,負責整條運道。在南旺分水口的工程分三個

方面:疏通河道的淤塞;增加運道的水源及通過閘座節流;更好地為南北運道

分配水量。

疏濬運道在當地的固定方法就是「大挑」。在操作方法上,萬恭放棄了同時

築壩南北而絕流的方法,改為先築南壩,因為先前的方法會導致大挑時整個挑

濬河段舟楫都無法通行,先修建南壩後,挑濬壩以南的河道,讓汶水全部北

流,船隻在南旺等待;再建北壩,挑開南壩,舟楫順流而下,同時挑濬北邊河

226
張廷玉:
《明史》
,卷二百二十三,
「萬恭傳」
,頁 5872﹣5873。
84
227
道。

同時,他還更改了大挑的運作日期。因為照以前的時間,正月以後的挑挖,

水寒冰凍、工食不繼,河夫艱辛;還與民爭奪農時;又逢年終徭役更換之時,

交接不便;最重要是三月才開運道,但二月已有船過南旺,會導致漕運停積的

考慮,隆慶六年(1572)萬恭奏請改為九月初一日興工至十月竣工,獲准。228

為此,萬恭還在運道東邊的南旺二湖(馬踏、蜀山湖)內的又開挖了一條

輔助河道(月河),作為改期後大挑期間運河正道不能航行時,南下回空的漕船

的運道(見圖 4.1)。月河之為名,可能是因它形狀似月牙,不過其通假字又名

「越河」,可能也意指越過運河正道之河。其創建原因是大挑時等待建壩、開壩

耗費太多時日,於是新建作為運糧船航路的替代選擇,使得漕船順利回航,以

保證來年漕運能夠按時開展。229

即是說,經過萬恭整理之後,南旺分水口上有兩條運道:一是平常用的

「正道」,另一條是當正道大挑時作為臨時運道的「輔助河道」。既然有兩條河

道,為保漕運通暢,它們就都有挑濬之需。那麼月河的增設,分攤了一部分原

本集中於大挑的差役。從史料見到,當月河建成之後,正道大挑的操作由三年

兩挑改為兩年一挑。230

月河是新建的,因此其挑濬也是新的差役。它所需要的河夫與挑濬運河正

道的「大挑」河夫的召募方法是有所區別的。挑濬月河是調發它所在州縣內的

額編徭夫、驛遞夫一同的,并不在府一級的河夫調發,也沒有用於雇募的銀

227
萬恭:
《治水筌蹄》,卷上,頁碼模糊,
《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技術卷 3》 ,頁 276(下)。
228
萬恭:
《治水筌蹄》,卷上,頁碼模糊,
《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技術卷 3》 ,頁 275(上)。
229
胡瓚:
《泉河史》,附錄「大事記」
,頁九,《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史部 222 冊,頁 676(上)。
230
謝肇淛:《北河紀》
,卷七,頁四十六,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576 冊,頁 706(上)。
85
兩,大概是由於這種小段的淤淺屬於地方事務。大挑河夫則是從兗州、東昌、

濟南三府的各現役河夫統籌僉發的,人數不足還要動用兗、東二府河道官銀召

募。簡而言之,疏浚月河的河夫不能僱募,來自本州縣徭役夫;大挑的河夫從

全府範圍調發,有河道銀用以召募。231

在改善運道航行方面,萬恭首先對南旺水櫃的可使用情況也作了調查分

析。我們已經知道,從嘉靖末開始,出於財政需要湖地已部分為政府公開招

佃,合法侵佔了水櫃的湖域,因此水櫃功能的發揮受到了限制。據《明實錄》,

隆慶六年(1572),工部尚書朱衡請作為總河的萬恭去調查水櫃的蓄水、洩水情

況,確保不被居民侵佔為田。232萬恭勘察後,呈上了一份會通河內八個水櫃的

使用報告,與本文相關的南旺三湖(西湖、蜀山湖、馬踏湖)便是其中三個。

分析報告說西湖周長七十九里,「可田者」374 頃,「可櫃者」有 1,607 頃;蜀

山湖周長五十九里,「可田者」172 頃,「可櫃者」1,539 頃;至於馬踏湖,則早

已被官民佔據為田, 「可櫃者無幾方」。233這份報告中,「可櫃者」指的是是湖

高與運河,而「可田者」則剛剛相反,是運河高於湖,不利洩水。

對南旺水櫃有基本的了解後,萬恭致力改善過閘的管理。他更正說閘的啟

閉視水的深度為則,而不是以日期為準則;開啟上閘時需要同時關閉下閘;漕

河水淺,在濬深河道之外,還可通過加板積更深的水;積水行舟,船底只要夠

浮舟的水量即可,不要讓運道有過多的水以免造成浪費。234

在前兩個措施的基礎上,萬恭創設「役水」之法,利用閘與湖來因時制宜

231
謝肇淛:《北河紀》
,卷六,頁八,《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576 冊,頁 662(上)。
232
《明穆宗實錄》,卷六十八,「隆慶六年三月辛卯」條,頁 1628﹣1629。
233
萬恭:《治水筌蹄》,卷下,頁九,
「閘河水櫃」條,《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技術卷 3 》 ,頁
284(下)。
234
萬恭:《治水筌蹄》,卷上,頁碼模糊,
《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技術卷 3 》 ,頁 279(下)。
86
調節、分配運道水量,此法使得分水口工程的人為可操控性大大增搶。該法的

原理是:因為南旺分水口所出之水是脊水,會同時流向南北兩邊。所以如果關

閉北邊的閘,受阻的水流就會往南;反之亦然。春夏之時,汶水微弱而運輸負

荷極大,南北分流則水量不足,水合流則流量有餘,視哪個方向缺水而關閉其

反向位置的閘積水即可(又名「番休之法」)。汶河水勢平穩時,柳林閘、寺前

閘就打開,任由汶河之水流入運道。伏夏秋初汶河水漲,從上源坎河口石灘洩

一部分水流入鹽河再入海,運道上則關閉南邊的閘,這樣運道之水可北流在張

秋入天津之海,另外還可閉閘使汶水入湖。235這是因為南旺上下閘建成後,又

在與運道相接的湖堤上建立了減水閘(又名斗門),一通馬踏湖,一通蜀山湖,

洪水來時,就開啟斗門、放下閘板,泥沙和水就隨斗門入湖而不致衝決、堙塞

運道。236如此一來,運道、船閘、湖泊、汶河、坎河口石灘有機得連接在一

起。

當時,由於上游戴村壩東側的坎河口,下游分水口處能夠「役使」的水量

是越來越少的,所以萬恭在該處興建坎河口石灘以增加入運水源。該石灘可以

阻攔河水入海,使之轉而趨向南旺。坎河口是在汶河上游戴村壩的東側開的口

子,用以在汶河水量隨著季節氣候變化增減的時候洩水、調節水源。237《泉河

史》回顧說:戴村壩初建時就留有缺口坎河口,下游名小清河,汶河水並非盡

入南旺。每歲重運時,就用刮沙板築一沙壩堵住口子,保證汶水盡趨南旺。弘

235
萬恭:
《治水筌蹄》 ,卷下, 《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技術卷 3》 ,頁 289(上)﹣290(上)&頁 292(下)。
236
葉方恆:《山東全河備考》 ,卷二(下),頁二,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史部 224,頁 411(下)。
237
坎河口被追溯為宋禮建戴村壩時就已開,然而早期的運河文獻弘治《漕河圖志》 、正德《東泉志》 、嘉
靖《泉河志》都對其不置一詞,這表明坎河口並不在早期運河管理的關注範圍內。萬曆年間的方志中則記
載坎河口「在戴村壩東,即汶入海故道,尚存十分之一,以備泄水者。」見朱泰、游季勳裁正,包大爟纂
修: 《萬曆兗州府志》 ,卷二十「漕河類」 ,頁三十三(a),
《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 ,上海:上海古籍
書,1990 年,54 冊,頁 385。
87
治年間汶河水勢漲溢的問題日益嚴重,於是決坎河口以殺水勢,使其部分入

海。但河流東注入海是本性,於是河道日趨坎河口,只得在坎河口築堤攔截,

可是歲築歲決。日澌月流,南旺供水又成了問題。因此,萬恭在隆慶六年

(1572)去考察該地,認為它可以被用作有源之汶河作為「水囊」。為此,他命

民夫採附近龍山之石頭,將坎河口改為長、寬各一里的石灘。他的設想是水勢

過大時,可以漫過石灘入海,水勢小時則被灘阻,折向入南旺,石頭又比沙壩

堅固,不必每年修築。該役完成於萬曆元年(1573),坎河口從此正式納入河道

管理領域。238

二、功臣子孫

正是因為萬恭興建與管理坎河口石灘,白英的後人進入了南旺分水工程的

歷史舞台。此因修築了坎河口石灘後,需要找人看守,加之戴村土壩每年都被

衝決,需要專人看護和維修。這個時候,萬恭想到獻計築壩戴村并已經在該地

立祀的白英的後裔,他命人找到白英後人,作為世襲的管理坎河石灘和戴村壩

事務及相關河夫的冠帶老人,負責戴村壩、坎河口石灘的維護。萬曆元年

(1573),萬恭在自己所著的《治水筌蹄》記錄道:

汶河新創坎河石灘,夏秋之發,任其灘上漫流,以殺其勢,或損或增,抽添諸石,汶

239
上管河官兼白老人分理之。

「老人」是在運河上是管理河夫的頭目,萬恭以白英後裔所接手的「老人」一

職,負責統率河夫,當夏秋水發時,或減少或增添石頭,幫助汶上縣管河官分

238
胡瓚:
《泉河史》
,卷三,頁八,《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史部 222,頁 546(下)。
239
萬恭:
《治水筌蹄》,卷上,
《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技術卷 3》,頁 290(下)&279(下)。
88
理扼殺水勢之事。

萬恭的禮遇,對於白家來說產生很大的影響。首先,子孫有了「老人」的

職位。在功名還未有的社區,老人就是地方領袖;其次,這個職位是世襲的,

儼如一個貴族;再次,作為老人,他們占的是「汶上縣」之籍。在戴村壩創設

後,由於坐落於汶上縣與東平州的交界處,它的河役負擔是由兩州縣平攤的:

額定的修壩之夫,包括「本州老人一名,夫一百五十名;汶上縣老人一名,夫

一百五十名」。240當白氏後裔世襲冠帶老人後,很快稱號改為「汶上世役義

官」,說明他們佔汶上之夫役名額。241這使得白英後人從寧陽縣轉籍汶上縣。

《兗州府志》里甯陽縣下也有「白老人祠」之條目,并解釋說:「在縣西北堽城

村祀明白英,其故居也。」242即白英祖居甯陽縣的堽城村,該村在堽城垻附

近,相比南旺,此處距離東平州戴村壩更近。查《汶上縣志》之「泉湖圖」,確

實繪有一座「白老人祠」,不在南旺分水口亦不在戴村壩,位置與堽城垻大略吻

合,似為真(見圖 4.2)。而且,我們知道白英在開通運河之前就秉「老人」一

職,甯陽縣境內多泉源(又是後來管泉分司的所在地),而且元代時該縣境內元

代就有運河的附屬設施堽城垻,一直維持著運作,也需要一定河夫、老人的照

管,因此該縣的老人之職可以設置在明代運河貫通之前。但汶上縣之運道則在

宋禮開通會通河前屬於淤絕狀態,無法運作,應該沒有設置相應的老人。對於

有極大可能設有管理河夫的老人的寧陽縣來說,若非本籍人氏,恐怕是無法任

職管理本境內的伕役的,所以白英原應是甯陽縣管泉老人。其子孫在萬曆時因

管理河夫之役占汶上縣之額而確定了汶上縣之籍,為後來的遷居汶上縣南旺分

240
王瓊(姚漢源、譚徐明點校):
《漕河圖志》,卷三「漕河夫數」,頁 145。
241
胡瓚:
《泉河史》,卷十「夫役志」,頁五,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史部 222,頁 631(上)。
242
陳顧㶌:《兗州府志》
(乾隆三十五年),卷二十「祠祀志」,頁四。
89
水口,并更方便把他們在南旺湖(在汶上縣)擁有的湖田登記。

安置了白英後人的河職後,萬恭隨即又奏請將宋禮的子孫,從其原籍遷到

南旺,授予管河的世襲職銜:

除老人白英臣已提寻的嗣,令充冠帶老人,量管河夫,世守坎河之灘,修戴村之壩,

不敢瑣瀆外。其尚書宋禮……再乞移文原籍查取嫡長子孫量授管河世襲職銜,專駐南

243
旺,以備任使。

這一段是明代官員對宋禮後人的安排的最早記錄。萬恭提議將宋禮的嫡長子孫

遷到南旺定居。前章已經敘述宋禮是河南省永寧縣人,這個安排,無疑是將河

南宋禮家族的最重要一支遷居到先祖宋禮功業之所在-南旺分水口上。同時,他

建議根據分水口的實際需求,授予遷到南旺的宋家嫡長子孫適當的管理河道的

世襲職銜。至於是哪項工作,尚且沒有明確指向。前述萬恭開創了許多運河新

操作方法,均需人員輔助。而且,河道管理人員在河道力量上的微弱很早就有

反映,比如管理閘、湖的胥吏本想積水,但被豪強阻撓。244這些官吏人微言

輕,在當地管理的實際效用有限,而且增添官吏又恐擾民。245找到一個住在本

地的助手不失是一個好辦法。萬恭對宋禮後人的安排,可說是與白英後人充當

「冠帶老人」異曲同工,互相呼應。如同白氏世襲冠帶老人之職,萬恭建議給

予宋禮後人的河職,并非一般的差役,而是榮耀的工作。

萬恭解釋對宋禮、白英後人的這一優容安排是合乎情理的,是功臣及其子

孫應享有的榮譽:

243
萬恭:<請謚蔭疏>(萬曆元年 1573) ,《宋康惠公祠志》,《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第 408
冊,頁 304(上)。
244
王寵:<製南旺水車記略>(正德四年 1534) ,葉方恆:
《山東全河備考》 ,卷四(下) ,頁四十四,
《四
庫全書存目叢書》 ,史部 224,頁 521(下)。
245
胡瓚:
《泉河史》卷二「職制志」 ,頁三,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 222,頁 535(下)。
90
平江以帝姻且久河工昭景爍,而少保自蜀葬于永寧,曾學士棨表墓又不著河工,子孫

皆微為庶人,又不克揚先人之烈。弘治中僅僅廟食公南旺足矣,白英尤泯不聞,悲

夫!隆慶末余治水,歷戴村遂灘坎河口,披楚茨、涉流沙,謁白老人之廟,則棟撓像

246
頹,冠平定巾老人已爾。謁宋公祠,則淒苦古舍中工部尚書已爾,亡有贈謚蔭敘。

萬恭比照陳瑄及後人的禮遇,對白英、宋禮身後的際遇表達了同情,感慨白英

之功績在後世泯然不為人知,他在修建坎河口石灘時,去戴村壩拜祭白英之廟

時,白英畫像已經頹壞。至於宋禮,僅有一個宋公祠,尚缺謚號以及像陳瑄那

樣的恩蔭子孫的優崇。故此,他為兩人申請進一步的優崇,并懇請恩蔭其子

孫。考萬恭拜祭的白老人之廟,不是白英專屬,也很難說是他的祠堂,實際上

是龍王廟的附祀。龍王廟,顧名思義,主神就是龍王,是永樂建戴村壩的時候

同時建立的。早期的形制不詳,可以肯定的是早期并沒有祭祀「白英」。到了嘉

靖十一年(1532),工部管泉主事徐存義感慨宋禮早已在南旺立祀,而白英還未

曾被官方祭祀,享有香火,有點不公。於是他整修龍王廟,撥了八十五畝田作

為香火費,由兩個主守龍王廟的僧人代管。在這重修中,徐氏增加了白英的畫

像以供瞻仰拜祭。但是,白英只是作為陪祀,他的畫像與汶河河神、席橋河河

神、土地神的畫像一同置放在龍王像的旁邊,以供拜祭。247也就是說,白英尚

且沒有自己的專廟,香火地附屬於龍王廟,所以白英的後人當時并沒有因祖先

的功勞而獲得任何禮遇,這就是萬恭此時申請給予白英後人「冠帶老人」的出

發點。

萬恭的請求得到了朝廷正面的回覆:

246
萬恭:《治水筌蹄》,卷上,頁碼模糊, 《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技術卷 》3,頁 279(下)。
247
吳鵬:<修戴村壩建廟記>(嘉靖十三年 1534) ,張橋:
《泉河志》
,卷六,頁五十五﹣五十六, 《原國立
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第 400 冊,頁 177。
91
余以聞,廟堂悲之,乃贈公太子少保,謚康惠,蔭一孫入監讀書;而英亦給冠服,英

之後世冠帶老人,而國家所以報開河元勳者備矣。無已則必如平江例,乃同勳同賞

248
乎!

朝廷認為萬恭之請有理有據,最後贈予宋禮太子少保的勲位以及「康惠」的謚

號,并恩蔭一孫入國子監讀書。賞賜白英冠服,後人世襲「冠帶老人」之名。

雖然這篇萬恭自己的追記,沒有提及他在前面「乞移文原籍查取嫡長子孫

量授管河世襲職銜,專駐南旺」的請求是否獲得允許,幸賴,《查蔭案驗》就是

針對萬恭之請的回復公文,保存在了宋氏的家族文獻裏,當年的結果如下:

將前工部尚書宋禮正派嫡長孫預先查取一人,聽候明文至日具結,轉文起送赴部送監

肄業。再將嫡次孫四人給與衣巾,令赴南旺宋公祠居住,供辦香火,專管奉祀。聽候

249
本部院撥給附近湖地拾頃,永遠管業,仍免其正派門丁雜泛差役,以示優恤。

由此看來,朝廷算是批准了萬恭的奏請,但并不是完全應他之請:沒有將宋禮

嫡長孫遷居南旺,而是送入國子監讀書;奉命遷去南旺的是四名嫡次孫四名,

負責奉祀,供辦祭祀所需花費。對於這四名子孫,朝廷撥予附近十頃湖地(即

上章所述的水櫃湖田),既免正派門丁銀,又免雜泛差役。門丁銀是山東地區

「均徭法」下的賦稅類別,均徭法是把雜役中服務於官府的經常性的差役劃分

出來從而固定下來的賦役法,在山東的施行大概始自成化末,250《兗州府志》

記載該府「弘治元年,令各處審編均徭」。251門、丁是均徭的編派原則,門是指

248
萬恭:《治水筌蹄》 ,卷上,頁碼模糊, 《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技術卷 》3,頁 279(下)。
249
<查蔭案驗>(萬曆元年) ,《宋康惠公祠志》,卷上,頁碼模糊,
《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 ,第
408 冊,頁 306(上)。
250
谷口規矩雄:<明代華北における銀差成立の一研究一山東の門銀成立を中心にして>, 《東洋史研究》
20 巻3号,1961 年。
251
朱泰、游季勳裁正,包大爟纂修: 《萬曆兗州府志》,卷二十六<民役>,頁六﹣a,
《天一閣藏明代方志
選刊續編》 ,55 冊,頁 11。
92
252
依據現銀、宅地、家畜、(商人的)債券將戶從上上至下下分為九等。 而丁也

是依照所屬之戶的財產大小來定的等級稅,兼人頭稅、財產稅為一。253戶和丁

承擔不同內容的差役,比如王府齋郎由戶按門則承擔,河夫則按丁應役。254嘉

靖中期,兩類各項均可折銀後,就分別對應了「門銀」、「丁銀」的稱呼。255宋

氏子孫免正派賦稅及雜項差役,既是一種優恤,也是因為他們直到清初還沒有

汶上縣戶籍,本身也不必在該縣納糧當差。

朝廷對宋公祠的祭祀,早已存在,現在加入了宋禮後人的參與,可使該祠得到

更好的照顧。本文第二章交代過,當工部在正德年間建立宋公祠的時候,命汶

上縣出辦祭儀,每年工部郎中主持春秋二祭。這個祭儀,到萬曆年間仍在,因

此萬曆《汶上縣志》還依舊記錄本縣所編「均徭銀差」裏的祭祀銀包含南旺祠

(按:即宋公祠)三兩。256這樣看來,朝廷賞賜湖田十頃作為香火地,命宋禮子孫

「供辦香火」的安排與官方祭祀的安排是並行不悖的。由此推測,宋禮後人遷

居奉祀後,官方祭祀繼續保留,這個時候的宋禮後人處於在旁從祀的位置;春

秋二祭之外的時候,他們則負責祖先祠堂的日常拜祭、維護與灑掃。

言而總之,萬恭的建議,形成宋禮、白英兩家子孫各自在祖先的功業所在

地定居、發展,并襄助南旺分水工程的格局。但是,關於萬恭為宋氏子孫申請

的河職,朝廷的回復里並未提及,大概是沒有了。朝廷的決定是合理的,在萬

恭創製了一系列工程和方法的背景下,確實有對佐助之人的需求,但是,宋禮

252
谷口規矩雄:<明代華北における銀差成立の一研究一山東の門銀成立を中心にして>, 《東洋史研究》
20 巻3号,1961 年。
253
<明代一條鞭法年表>,梁方仲:《明代賦役制度》,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頁 254。
254
陸釴:《
(嘉靖)山東通志》 ,卷八<戶口.民役附>,頁碼模糊,
《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 ,上冊,
頁 538﹣544。
255
谷口規矩雄:<明代華北における銀差成立の一研究一山東の門銀成立を中心にして>, 《東洋史研究》
20 巻3号,1961 年。
256
栗可仕、王命新: 《重刻汶上縣舊志》(萬曆)
,卷四「政紀.賦役」,頁八(b)。
93
後人是一個外地遷來的客人,初來乍到是否有能力參與其中也是存疑的。

三、南旺分水樞紐的形成

萬恭計劃的落實、南旺分水進一步得到改善,背後的功臣是擁有豐富治河經

驗的潘季馴。潘季馴,浙江烏程縣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進士,一生共四

次治河。第一次是嘉靖四十四年(1565)任總河,與工部尚書朱衡一同開南陽

新河,不久因父母之喪去職。隆慶四年(1570),黃河決口邳州、睢寧,以故官

再次被啟用治河,第二年工程竣工,因為運船入新「溜」(迅急的水流)多漂沒

而被彈劾。257萬曆五年(1577)由於總河、總漕兩臣關於整治河道意見相左,

爭執不下,以致日久無功,總河李世達被暫時裁革,轉以別職,而專用總漕吳

桂芳兼理河道,稱「河漕總督都御史」。258 這一年黃河北流,運道南邊的清河

口淤積,淮水南徙,南邊的湖堤大壞,淮陽、高郵一帶成為巨浸。次年

(1578)張居正又啟用潘季馴以右都御使兼工部左侍郎治河,使南邊的運道成

功擺脫困境。因此升遷并繼續治理運道北部和黃河。因為張居正的賞識之恩,

潘在他身歿、全家落難之時,予以聲援,得罪新晉權貴,落職為民。而在總漕

兼管河、漕兩務,河南、山東北直隸的運道事務由巡撫兼管之後,責任分散,

河道無專督之官,導致無事之秋修濬之功怠慢,遇到險情才會臨時應對,河患

259
日益加深。因此萬曆十六年(1588)再次有了專設大臣之議。 當年四月,潘

季馴因卓著的治河之功被舉薦上任,助手是工科都給事中常居敬。260

257
張廷玉:
《明史》,卷二百二十三,「潘季馴傳」,頁 5869-5870。
258
《明神宗實錄》
,「萬曆五年十二月乙丑」條,頁 1508。孫承澤: 《春明夢余錄》
(光緒九年孟春刻成版,
藏廣州惜分陰館) ,卷三十七「戶部三」,頁七(b),香港:龍門書店,1965 年,頁 492(上)。按:有些文
獻記錄為「萬曆四年」 ,根據實錄可知有誤。
259
《明神宗實錄》卷一百九十七,「萬曆十六年四月甲寅」條,頁 3705﹣3706。
260
《明神宗實錄》卷一百九十七,「萬曆十六年四月庚午」條,頁 3722。
94
萬曆十六年潘季馴重任總河之時,首要措施是將南旺工部分司變成一個獨

立的行政機構。前文已述,南旺最初由寧陽管泉分司主事兼管,嘉靖二十年

(1541)整治南旺三湖時首次設置南旺管閘分司,不過這個專管南旺的分司時

設時撤。自此在會通河上大致形成了寧陽、濟寧、南旺三個分司並立的情形。

隆慶三年(1569)朝廷因三個分司職務分散,事務簡單而裁汰合併它們。261朝

廷採納科臣建議,將濟寧閘務歸於寧陽管泉主事,主事兼管南旺各事務,定公

署於南旺,改稱「南旺分司」,諸務(閘、泉、河道)合一。262但分司的行政權

力并沒有隨即一起擴大,朝廷並沒有給予它相應的「關防」。因此,其後辦公等

級還是低級規格,要奉檄文往來,操空白的公文行事。因而分司官在各州縣督

事時,總是受到地方管河官輕視,難以昭示法守,無法調動他們,而他們才是

在基層調發夫役,辦置物料,董率河夫赴工并負責巡守的河務執行者。263此

外,糧船過閘照例要十日一上報給漕撫衙門,沒有關防就無法通過驛站傳遞,

多有掣肘。264因此,潘季馴的助手常居敬奏請給以南旺分司關防(印信),以加

重其事權,得到皇帝允准。265南旺分司從此成為會通河上的核心工部專職分

司。

有了關防之後,南旺工部分司事權加重,能夠調得動地方州縣管河官配合

261
胡瓚:《泉河史》 ,卷十三「人物志」 ,頁二十,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史部 222 冊,頁 662。
262
胡瓚:《泉河史》 ,卷二「職制志」 ,頁四&卷十二「宮室志」,頁九﹣十二,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史
部 222 冊,頁 536(上)&頁 644(下)﹣646(上)。按:「隆慶三年」這一具體時間來自閻廷謨: 《北河續
紀》 ,卷四,頁二,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濟南:齊魯書社,1996 年,史部 223 冊,頁 702 下。明代書記
均記作模糊的「隆慶初年」 。
263
王瓊(姚漢源、譚徐明點校) :《漕河圖志》 ,卷三「漕河職制」 ,頁 174。
264
潘季馴:《河防一覽》 ,卷十四,頁八十三﹣八十四,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 576 冊,頁 510(下)﹣
511(上)。
265
胡瓚:《泉河史》 ,卷二「職制志」 ,頁五,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史部 222 冊,頁 536(下)。按,關
防:一般是分巡官、添設官使用。參見 雷禮: 《國朝列卿紀》(山東省圖書館藏明萬曆徐鑒刻本) ,卷十
六,頁十六,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年, 「史部.傳記類」第 92
冊,頁 699(下)。
95
它進行工程建設。萬曆十七年(1589)潘季馴把坎河口石灘改建成滾水石壩,

就是由該分司主事主導,督率府州縣管河官順利完成的。266改建的原因是萬恭

創建的坎河口石灘運作並不如意:石頭堆積,河流和泥沙東洩時不太暢快,泥

沙淤積使得坎河口又逐漸堙塞;而且石頭有縫隙,南旺缺水時,這個地區還會

導致汶水走漏。改建為石壩後,可以杜絕洩水。石壩是實心的,經過層層打

樁、夾板、夯土等,水只能從它上面漫流而無法盜決,保證「水小勺水無泄」。

267
滾水壩的工作原理是:壩並不太高,水勢超過壩的高度,就自會從這個河口

分洩入海,而不走入南旺之道;水量小時則能夠全部流向運河。268唯一的缺點

是,日後汶河攜帶的泥沙被石壩阻擋,全都趨向南旺,因而增加了下游分水口

大挑、小挑的難度。

潘季馴同時還完善了萬恭大挑的漏洞,補充規定說不進行大挑的那年,也

要在汶河口上築壩絕流。因為先前萬恭制定兩年一挑的制度後,通行者在不挑

的那年鉆了空子。這裡首先補充:北方冬天凍阻,漕運糧船不行時,汶河也在

近分水口處築壩遏流,洩水入馬踏、蜀山二湖儲蓄,早已是不成文之規矩。大

挑時節,想必汶河口築壩的時間與它同步。非大挑年歲,因無明文規定往來船

隻便阻撓拖延建壩日期,希圖運道在冬月也有一定水量,能夠通行。甚至到十

一月中旬還不能開工,築壩後又催促提早開壩放水,導致蓄水無多,難以到春

天無雨時濟運。因此,萬曆十六年(1588)常居敬奏請除大挑年份外,汶河口

266
<河工分派司道疏>,潘季馴: 《河防一覽》
,卷十,頁一﹣四,《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 576 冊,頁
321(下)﹣323(上)。按:引文中還有馬場湖、安山湖的安排,從略,下引文同。
267
楊宏、謝純: 《漕運通志》 ,卷八,頁六十七﹣七十,《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 275 冊,頁 115﹣
117。按:該案例是揚州改涵洞為石壩,原來的模樣不盡相同,但改為石壩的考慮應如出一轍,故筆者認
為可援引。
268
于慎行:<東平坎河口壩記>,謝肇淛: 《北河紀》
,卷四,頁五十﹣五十二,《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
第 576 冊,頁 646﹣647。
96
269
也於十月十五日築壩絕流,次年二月初一日開壩行舟,獲准。 這樣以來能保

障有足夠的水源在冬天儲蓄,以備來年春天泉水微弱時能夠濟運。

接著他們又將人力資源重新調配,保證正道和月河的挑濬不會顧此失彼。

他把挑濬「月河」定名為「小挑」,重新釐定大挑和小挑的次序。這之前的工作

方法是每逢大挑時先行挑濬月河,兩工並做,致使河夫苦累,而且時間緊迫,

月河要在大挑前趕工,進而妨礙了挑濬的深度。萬曆十八年(1590)開始潘、

常則令兩種挑濬之役分開,「大挑」的次年再進行「小挑」,成為定規。270這樣

一來,每年專注一種河役,可以深入挑挖淤泥,保證運道的容水量,促進漕運

暢通。

潘季馴在治理南旺的時候,對當地民生最大的影響,是清理湖田。他與助

手常居敬限定湖田的面積與範圍,使得南旺三湖(馬踏、南旺、蜀山湖)成為

名副其實的「水櫃」。這個事實,通過常居敬的奏疏可知:

乃今…南旺、安山、蜀山、馬塲等湖始因歲旱水涸,地屬閒曠,當事者召人佃種徵租

取息,以補魚、滕兩縣之賦,於是諸河之地平為禾黍之塲。甚至奸民壅水自利,私塞

斗門。今勘得……本湖[南旺湖]東邊高阜地量留䕶岸一里,共計一百六十二頃,南北

留䕶岸地半里,共計一百一十六頃一十畆,令原主佃種納課,其餘專備蓄水。……[馬

踏湖]計地四百一十餘頃,俱應退出還官。其東北空缺處長十里零二百四十步,應築土

隄一道約束湖水。……復[蜀山湖]除宋尚書香火地六頃,并高亢地八頃五十三畆,照

舊令民佃種納租外,其餘地一千八百七十五頃四十六畆二分俱築隄蓄水。……修完于

269
潘季馴:
《河防一覽》,卷十四,頁八十四﹣八十五,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 576 冊,頁 511。按:
「萬曆十六年」這一年份確認自 閻廷謨: 《北河續紀》,卷四,頁十七,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濟南:齊
魯書社,1996 年,史部 223 冊,頁 710(上)。
270
謝肇淛:
《北河紀》,卷七,頁五十三,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576 冊,頁 709(下)。
97
271
湖口竪立大石,明註界址、斗門以杜侵占。

從上可以看到,用以蓄水濟運的南旺等湖乾旱時節湖地涸出,執事之人為了彌

補滕縣、魚臺縣因開南陽新河而短缺的賦稅收入,召民佃種收租。這導致民為

一己之利破壞河工設施,比如私自塞住洩運河之水入湖的斗門,運道受阻。於

是,常居敬建議清復湖地,不過對這以前總河的招佃予以了部分認可,南旺湖

(即西湖)南北、東西岸留 278 頃高阜地(水漲也無法淹沒的土地)仍另原主

耕種納課;蜀山湖則是宋尚書香火地 6 頃加高亢地 8 頃多(宋尚書祀田為 10

頃,此時可能被侵佔,也有可能另外 4 頃在南旺西湖);至於馬踏湖則是完全退

田,復為官湖。

萬曆十七年(1589)常居敬清查水櫃的結果,對比與隆慶六年(1572)萬

恭的報告,無論湖(水櫃)的總面積和湖面面積都有所不同。表 4.1 和 4.2 的

數據,是來自萬恭和常居敬的奏疏內容:

表 4.1:1572 年的南旺三湖水櫃、湖田面積(頃)

南旺湖(西湖) 蜀山湖 馬踏湖

總面積:1,982 總面積:1,711 總面積:410

湖域面積 湖田面積 湖域面積 湖田面積 湖域面積 湖田面積

1,608 374 1,539 172 0 410

表 4.2: 1589 年的南旺三湖水櫃、湖田面積(頃)

271
潘季馴:
《河防一覽》
,卷十四,頁七十八﹣八十,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576 冊,頁 508﹣509。
98
南旺湖(西湖) 蜀山湖 馬踏湖

總面積:2700 總面積:1890 總面積:410

湖域面積 湖田面積 湖域面積 湖田面積 湖域面積 湖田面積

2,422 278 1,875 15 410 0

從表 4.1 和 4.2 的對比,我們首先發現從 1572 年到 1589 年南旺水櫃的總面積

增加了。雖然馬踏湖的面積不變,但南旺湖和蜀山湖的總面積都大為擴大,西

湖增加了 718 頃,蜀山湖增加了 179 頃。由於總面積是包含了作為水櫃的湖面

和用於耕種的湖田,我們必須比較湖面面積的變化,才能確定常居敬整治後作

為分水口濟運之水的儲備空間是否增加了?

從以上兩表看到,三湖的湖面面積都擴大,其中西湖水櫃增加 814 頃,增

加幅度是 51%;蜀山湖水櫃增加 336 頃,增加幅度是 22%。增加最厲害的是馬踏

湖,雖然嘉靖時就有了水櫃之名,但湖泊面積在萬恭時才予以確定,經由常居

敬全部退田為湖,才真正成為水櫃,面積從 0 頃到了 410 頃。如果三湖一併計

算,水櫃增加了 1,560 頃,增加幅度是 50%。換句話說,在潘季馴和常居敬的

整治下,南旺水櫃的容量是遠遠超過了萬恭時候的設想。

水櫃面積增加的其中一個方法,就是減少了湖田。這次的整治雖然對其予

以部分承認湖田,但實際上縮小了它在水櫃的空間,西湖湖田從 374 頃,減為

278 頃,縮小幅度是 26%;蜀山湖湖田由 172 頃急劇減為 15 頃,降幅是 91%;

馬踏湖湖田更是由 100%降為 0%。為了日後可以保持這次整治的成果,保證水櫃

水域,潘季馴為馬踏湖創設了 3,200 餘丈的土堤,它終於有了明確的邊界。272

272
胡瓚:
《泉河史》
,卷四「河渠志」
,頁三十,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史部 222,頁 581(下)。
99
潘令命北河郎中、南旺分司主事、分守東兗道左參政分別作為馬踏、蜀山、南

旺[西]湖工程建設的主要負責人,兗州府、東平州、濟寧州衛、汶上縣管河官

相應配合,興發工役:填水口、復斗門、建壩、種植柳樹、修復堤岸。273之後

下令以各湖之堤為界,堤外才是可以認墾的田地,禁止額外的私墾。因此可以

說,到這時南旺三湖才成為名副其實的「水櫃」。

三湖都有了水域,此後在水櫃功能的發揮上有了各自的分工。它們所收水

源本就不同:馬踏湖、蜀山湖在運河之東,可以接納東來的泉水、汶河水,西

湖只能接運道之水。東邊的馬踏、蜀山因地理位置也各有分工:蜀山湖主要濟

南運,馬踏湖專在北運;而且兩者附近有民田,所以水勢過量時要及時洩掉。

蜀山湖上有單閘(只能從湖單向流入運道的閘),叫作利運閘,因此湖水小時,

關閉此閘存水;湖水大時,打開利運閘,使水流向對面的盛進口(斗門、減水

閘)、張箱[全]口,進入南旺湖儲蓄;或者通過馮家口壩洩入南邊的馬場湖。馬

踏湖的湖口也分兩類:徐建口、王士義[堂]口是放湖水進入汶河,然後出分水

口濟運的門戶;新河頭閘、弘仁橋閘則放湖水進入運河。所以如果北運水源充

足,這兩個口子要堵住。274也就是說,在三湖都能用作水櫃後,壩、閘、湖可

以互相配合,真正能夠實現萬恭制定的「役水」的方法。

潘季馴、常居敬同時還督導了其他一系列改進工程,使得南旺分水功能更

加完善:疏浚了上游泉源,在小汶河流向南旺的途中建何家口石壩,以便中途

273
<山東工程>,潘季馴: 《河防一覽》 ,卷十一,頁五十七﹣六十一,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576
冊,頁 376(下)﹣378(下)。
274
張伯行:《居濟一得》 ,卷二,頁十三&卷二,頁十八&卷四,頁一﹣二, 《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87 年,冊 579,頁 506(下)&頁 509(上)&頁 529。按:鑒於萬曆定型以後,南旺分水樞紐
的工程只是小修小補,而且「役水」的方法原則在萬曆初年已經施行,故而筆者認為時間相差不遠的康熙
中期的《居濟一得》可以用來描述萬曆年間南旺樞紐的運作狀況。
100
275
洩出過漲的汶水;還修復了三湖上的斗門(減水閘)、滾水壩等。

經過潘季馴和常居敬的修治後,南旺分水的能量較以前大大改善,它已經

不是一個簡單的分水口,足以稱為「南旺分水樞紐」(圖 4.4)。樞紐意指內部

各設施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有機體。這以後,樞紐上的設施(泉、汶水、壩、

湖、運道、閘)不再是各自為營,而是互相配合,能夠人為靈活調動。管河官

吏們可以通過運道及湖泊上的閘壩節水補給或者洩水防洪,并因時制宜得調節

運道內水量及分水比例;水櫃湖泊既可為來年春旱時蓄水,也可籍著與其他湖

泊或入海河道的通聯洩出洪水,最大限度得發揮主觀能動性保證運道有穩定的

水量。

分水樞紐一年的運作日常大概是:春天(二月中或三月初)開壩濟運,水

源乏涸,所以上游泉夫開始挑濬疏通舊泉,并發掘新泉。而汶水微弱,不足以

從坎河口石壩洩出,水盡趨南旺。沿岸堤夫開始乘時栽柳護堤。此時分水口水

流若不足以濟運,可以通過運道上船閘的啟閉讓分水口合流專濟一個方向。三

湖可以通過閘、口洩水入運河或小汶河。夏末至秋降雨量大,水勢盛大。上游

汶河要做好堤防工作,過盛之水沿途通過坎河口壩、何家口壩、王士堂口等洩

水,水經北方運道及橋洩入海里。同時,三湖打開臨汶河或運河的斗門收水:

蜀山湖水過盛可通過馮家壩洩入南邊的馬場湖,西湖可通過西南口的芒[忙]生

閘洩湖水,經牛頭河南下到南陽湖、昭陽湖;西湖已滿運河水勢仍大,可以打

開運道北邊的十里閘、開河閘等,再通過北邊的閘橋洩入海,此時嚴閉南邊的

275
潘季馴:《河防一覽》 ,卷十一,頁四十三&卷十四,頁七十六﹣八十五,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
576 冊,頁 369(下)&頁 507﹣511。按:胡瓚《泉河史》
,張伯行《居濟一得》認為建何家口石壩的時間
為萬歷二十四年,也被現在一些研究引用。但應以修築者潘季馴自己的記錄為準。
101
276
柳林閘、寺前閘,因為南邊距海遙遠,不適宜排洪。 二月至十月過漕船時,

船在閘下要挨幫等待,待閘內積水足夠時一齊過閘。需要急運到京城進貢的鮮

品船除外,隨到隨開閘。277實際上總有勢豪之人強行開壩或不服閘官的盤查檢

驗。大挑築壩(九月或十月)後,仍有船隻則取道月河。然後運道經歷幾個月

的關閉期。大挑完畢,在議定的開壩之期前三天,先將湖上的南月河口、北月

河口、田家樓口、徐建口堵住,然後開壩。通漕放水三天,使運道有水,然後

再在各閘下板,控制水量和通船量。278

明政府維持南旺分水樞紐的日常運作,實非易事。因為湖泉有自然的乾

涸,閘、壩、堤會因水流腐蝕而破壞,泥沙在運道或水櫃的淤積無法避免,這

種種的自然方面的困難都要靠河夫整年內不懈的維護,包括清除淤淺、拖曳擱

淺船隻、護堤、修壩、濬泉、守湖、植柳、採割容易導致田土增殖的水草等

等。為了有效管理這些河夫,明政府制定了工作的規則,史料記載,負責疏浚

河道的淺鋪夫之淺鋪有正房、夫房和井亭。279毎里三鋪,毎鋪三夫,以千字

文、百家姓編號,按所分之地修補隄岸,澆灌樹株。遇水發各守信地;遇水決

則管四鋪,老人振鑼而呼,左右之老人率夫至,幫忙堵築。280在大興河役(比

如開挖或疏浚河道)的時候,使用河道錢糧建築廬舍給河夫居住,上工時用鼓

點或豎立旗子以升降表明吃飯時間、上工時間、休息時間。工作時,一定數量

之夫(比如50名)編成一個隊伍,設一人管理,每個隊伍有自己的信地,可能

276
張伯行:《居濟一得》
,卷二,頁二十﹣二十一,《四庫全書》,冊 579,頁 510。
277
楊宏、謝純:《漕運通志》
,卷八,頁四十六,《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 275 冊,頁 105(上)。
278
張伯行:《居濟一得》
,卷二,頁二十六,《四庫全書》,冊 579,頁 513(上)。
279
王瓊(姚漢源、譚徐明點校):
《漕河圖志》,卷三「漕河經用」 ,頁 158。
280
萬恭:
《治水筌蹄》,卷上,頁十三,《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技術卷 3》 ,頁 272(上)。按:這個記錄
是邳州至徐州一段,但其他河段應是類似的。
102
281
會插帶有字號的旗子作為標識。每日點卯或自相糾察以防逃役。 雖然可以懷

疑這些措施是否能真的落實,但事實證明,總的來說,有明一代,漕運是非常

成功的。

四、湖田與地方財政

在潘季馴和常居敬的南旺分水樞紐建設工程中,雖然擴大了水櫃的面積,

卻非把南旺內的所有湖泊都納入水櫃的範圍內。水櫃三湖之外還殘存不少尚屬

民間的泊(魚營泊、石樓泊、釣台泊)、漥(宋家漥)(位置見圖 4.3)。這些小

湖泊,官方文件多不記錄,或記錄不詳,反映它們對於漕河不是重要的組成部

分。282

小湖泊對漕運沒用,卻是民間開闢湖田的理想地點。萬曆《汶上縣志》記

載,若以這些湖田來種植小麥,可得大收:

西南為釣臺泊,則馬踏之餘浸也。若魚營(週回四十里)、石樓(週回三十里)二泊,秋

283
夏水漲,禾用不殖,然來牟之入常倍餘田,是稱沃土矣。

上文的意思是,東二湖周邊沒有劃歸水櫃的有釣臺泊、魚營泊、石樓泊,這三

地大概較為低窪,夏秋水漲時可能被淹沒,粟米(禾)無法生長,但冬小麥

(來牟)生長、收割可以避開秋汛,收成非常好,可以說是「沃土」。

這些湖田,是地方官府開闢稅收的地方。例如西湖水櫃旁邊的宋家漥,天

旱湖水消涸後,居民佔種湖內田土,汶上縣令便曾丈量、登記和收稅。萬曆十

281
築堤河夫的信息提取自 劉天和: 《問水集》 ,卷一,頁三十二&三十四, 《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技
術卷 》3,頁 257(上)&258(上)。 挑濬河道夫的信息提取自 崔旦: 《海運編》,卷下,王雲五主編:《叢
書集成初編》 ,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年,0997 冊,頁 12﹣13。
282
這裏所列舉的小湖泊,只有「魚營泊」見於萬曆時的河書《北河紀》 ,見謝肇淛:《北河紀》,圖三,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 576 冊,頁 573(上)。按:該圖中名「魚營坡」。
283
汶上縣史志辦公室整理,栗可仕、王命新: 《萬曆汶上縣志》,卷一,「方域」,頁七(b)。
103
九年(1591)縣令劉漢書重新丈量土地以核查田土欺騙隱情況的同時,把宋家

漥、蒲灣泊等先前在地方賦稅額外的土地,也抵作彌補魚台、滕縣所短缺賦稅

的徵糧之數,陞為起科的徵糧地。宋家漥當時的土壤穩定性高,劃為中地。284

二十七年(1599)即有請將其改為下地之請,在編修縣志的年頭(萬曆三十六

年 1608)獲准,宋家漥中改下地六百頃。285降為下地,即交納的稅糧額減輕。

宋家洼只是下地,收入有限,汶上縣令開始把目光轉到南旺三湖水櫃內的

湖田。這些湖田,合共湖租 370 兩,歷來被朝廷用以代抵先前魚臺縣因為開南

陽新河而缺失的賦稅的,不算作汶上縣的收入。到了萬曆三十六年,汶上縣內

有人提議把宋家洼的賦稅撥作本縣常平倉的糴米收入,那就是說,汶上縣每年

在夏稅秋糧內的稅額便有所缺失了。既然如此,汶上縣便有理由向朝廷請求,

將南旺三湖水櫃的 370 兩的田租收歸回來了。《汶上縣志》記錄了這個事情:

又議除塹王泊、宋家漥地矣。夫田有豁除,則糧有攤派,兼以節年加編及帶徵者,增

額千餘,則熱地稅糧不漸重耶!竊以本縣湖租三百七十兩有奇,何以代抵魚臺糧數?

豈彼罹水患而汶有年乎?則湖租之數以補除豁地畝糧站可也。又塹王泊及宋家漥,未

起科時,百姓亦認佃納穀,今既作荒,亦宜清其畛域,視其高下,量以升合,定之穀

數,既可積為常平糴本,而地數亦賴以存,庶為永利耳。不然,他年亢旱,民爭占

種,必且告計重入征糧地內矣……[縣志編者]按:以上銀差及秋糧內有代編魚臺銀五

286
百三兩八錢三分二毫五絲,蓋有年矣。

由此可見,汶上縣每年須要向魚台縣轉納稅銀 503 兩,其中單是南旺水櫃的湖

租已佔了 370 兩。汶上縣內的議論認為,反正是不足夠的,不如改湖租來抵宋

284
栗可仕、王命新:
《重刻汶上縣舊志》,卷四「政紀.土田」,頁二(b)﹣三(a)。
285
栗可仕、王命新:
《重刻汶上縣舊志》,卷四「政紀.土田」,頁二(b)﹣三(a)。
286
栗可仕、王命新:《重刻汶上縣舊志》
,卷四「政紀.賦役」,頁七(a)&頁九(a)。
104
家洼這一下地豁除後的賦稅額。將整件事件進行分析,這是汶上縣知縣的一次

賬目調動,目的是好讓從湖田帶來的稅源不會外流,補充常平倉是一個很好的

借口。

五、白英立祠、宋禮後人承職大挑

萬曆二十六年(1598),工部主事胡瓚在戴村壩建白英專屬的祠堂。在此之

前,白英雖然已經進入廟祭里,但只是畫像附祭於龍王廟。這時胡瓚所做的事情

是使白英擺脫配位,搬出來另立祠堂專祭。胡瓚事後寫有一篇記錄該事始末

「記」
,文內說胡瓚上任後拜謁戴村壩的龍王廟,廟僅是簡陋的一室,地勢低

窪,主神是龍王。時議白英是人,其它均是神,共處一室,因而每歲致祭時,

是一同拜祭的,這是與禮制不合的。胡瓚說,廟已建就不敢毀,他的解決辦法

就是將白英挪出來,在龍王廟後新建一專祠,令白英後人子孫奉其衣冠,歲時

祭祀。287雖然這個戴村壩白英祠是由地方官員倡導興建,規格不及在南旺有皇

帝御准的宋尚書祠。但在萬曆年間的戴村壩一帶的鄉村來說,白家有了自己家

族的祠堂,而且具有官方的背景,很不簡單。

而且,在胡瓚挪白英神像另建祠堂的過程中,有「他日之坎河,吏請如故

事,則其廟三楹。」288我們知道白英後人自萬曆元年起已經擔任「冠帶老人」,

負責戴村壩和坎河口石灘(後改為壩),這個坎河之吏則有可能就是白英後人。

所以說,白英建立專祠之事情,背後可能有白英後人的推動。

在宋禮後人方面,在明末的發展,最大的變化是他們不單單是祭祀宋尚書

287
胡瓚為該祠寫有祠記,自注於「白老人祠」條下,并無專門篇目。參見 胡瓚: 《泉河史》 ,卷 14「秩祀
志」 ,頁十﹣十一,《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史部 222,頁 669。
288
胡瓚:
《泉河史》,卷 14「秩祀志」
,頁十﹣十一,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史部 222,頁 669(下)。
105
祠,還進一步被委任負責襄助「大挑」。自潘季馴改建坎河口石壩後,汶河上游

攜帶的泥沙無法再入海道,轉而更加大量得趨向南旺運道,造成河道或湖域淤

積,大挑的任務因之日益艱巨。宋禮後人的河工世職,在崇禎末被明確為襄助

南旺河道的「大挑」。曾任河道總督的張國維在崇禎十五年(1642)陞任兵部尚

書後,上奏說:

臣每行河工,瞻仰廟貌,不勝低徊歎息焉。及詢問其裔,則凋零將盡。兩年方多措

瞻,僅留一守祠生員,不能具衣巾,兩子負薪不能糊口,詢其奉祀之荒田十頃鞠為奧

草,無力耕耘。祠后居廬二楹墻垣頹疾,不勝惋惜。夫以禮之創闢漕河,六師年年依

命,九廟世世式靈,而酬報若此何以慰長逝……臣一面動支河銀二百兩助其耕種與室

廬,然不過灼火杯水耳。……乞皇上敕下戶兵工三部,從公復議,如果大勳,永垂前

賞尚簿,即宜優予錦衣一蔭,世鎮南旺,以奉俎豆。且令其歲襄南旺之大挑河道,無

289
令淺阻,於公家之務更有利焉。明綸渙而酬報隆。

宋禮子孫凋零,雖早先賜有湖田十頃,因荒歉無力全成茂草且日久凌替,被人

霸佔;宋尚書祠堂後面雖有居住的室廬,但垣墻傾圮。生活殘喘,而且在過去

一二年間,由於饑荒,血裔都相繼餓斃,止存一人,幸得工部河道相關部門賑

濟才得存活。為了撫恤開河先臣的遺裔,張國維認為不能單靠一時賞賜,而是

應該增給宋禮後裔祭田,並且給以長期職務,「以奉俎豆,且令其歲襄南旺之大

挑河道」。此即在奉祀之外,還要襄助南旺每年的大挑,以世庇其子孫,對政府

來說河道事務管理也更為有利。

289
張國維:<(前明)乞酬元勳疏>(崇禎十五年 1642)
,《續修宋康惠公祠志》
(民國三十年修 1941)
,卷
上,頁九。該書為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南旺鎮宋氏族人惠贈,成書於中華民國三十年(1941),接續萬曆年
間所修的《宋康惠公祠志》 ,收錄那以後與宋禮及其後人相關的文獻。清初傅澤洪所著的《行水金鑑》卷
45,記錄了張國維上疏一事,故此疏應可信。
106
河道總督找宋禮子孫承職大挑不是沒有道理的。崇禎十五年(1642),由於

當地寇匪作亂,加上天旱,月河堙廢。過往漕船失去了這條河道,那麼運河正

道要在漕運期內一直保持通航。於是大挑日期改為十一月閉壩絕流,十二月、

正月挑濬。天旱地凍、河水冰冷,河夫的工作十分艱辛。290大挑任務加重,以

治河名臣的後裔來負責這個事情,可說是一舉兩得:一方面體恤功臣,另一個

方面可以輔助河工,畢竟宋禮子孫已經在此定居了 70 年,應該早已熟悉大挑工

程的操作,又一直與河道官員保持著聯繫,作為河官和河工的中介也甚是適

當。

簡單來說,從明中期以來,戴村壩和南旺分別出現兩個具有官方背景的家

族。宋禮後人在宋尚書祠堂所在的南旺,負責大挑,有祀田,坐落於南旺三湖

內;白英後人負責守戴村壩壩和坎河口,而後白老人祠堂也建在戴村壩。

六、小 結

南旺分水工程經過萬恭的規劃治理,潘季馴的落實以及深入改進,成為了

各工程有機結合的南旺分水樞紐。分水樞紐的人為可操作性大大提高,通過閘

壩的配合,使得分水口有穩定水量,運道暢通。此後,分水樞紐的範圍大致穩

定下來,這有賴潘季馴將南旺三湖「水櫃」的湖域確定下來,三湖也均得以真

正發揮水櫃實效。

南旺樞紐的建設,將宋禮、白英功績的進一步彰顯,同時讓他們的榮耀蔭

及其子孫。工程完善後,宋、白後人逐漸擔任相關河職,宋禮後人遷居南旺并

獲得祀田,開啟了兩家在該地形成宗族的苗頭,初步改變了南旺的居住格局。

290
葉方恆:
《山東全河備考》
,卷二(下),頁十六,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史部 224,頁 418(下)。
107
至於水櫃和湖田,是相生相剋的事物。分水樞紐的成功,有賴對湖田擴張

的限制,例如潘季馴的一項重要舉措是清除水櫃內湖田,擴大了水櫃的面積;

可是,湖田的開闢,又是州縣政府租稅的重要收入。如何在兩者取得平衡,將

是清代南旺地方行政的重點。

108
圖 4.1 南旺分水樞紐中的「月河」,採自胡瓚《泉河史》圖紀

109
圖 4.2 寧陽縣的白老人祠,摘自萬曆《汶上縣志》
,「泉湖圖」

110
圖 4.3 汶上縣四境總圖中的泊、漥,採自萬曆《汶上縣志》「圖考」,頁一(a)-二(b))

111
圖 4.4 萬曆年間南旺分水樞紐工程示意圖

112
第五章 湖田與祀田

明清兩朝有優容儒家先賢後裔的政策,除了世襲職官,還賞賜祀田和優免

徭役等等。在山東,得惠於這項政策的莫過於被歷朝封為衍聖公的孔子嫡裔,以

及儒家思想家的後人。明洪武時定給衍聖公祭田 2,000 大頃;景泰時顏子、孟

子後人一齊上奏,稱元代顏子、孟子祭田共 60 頃,因國初子孫微弱無力營種而

迷失,要求復賜,天順年間准給。291至於賞賜子孫世襲官的朝廷優容擴及孔、

292
顏、孟、曾四氏後人,孔、顏、孟三家子孫還另免徭役。 清朝沿襲恩賞政

策,并擴加仲子、周公後人。開國之初清王朝就明確了孔子及其弟子後裔的祭

田數額:衍聖公(孔子宗子)祭田 2,157 頃 50 畝,復聖(顏子)裔祭田 50

頃,宗聖(曾子)裔祭田 51 頃 60 畝,亞聖(孟子)裔祭田 51 頃 15 畝,先賢

仲子裔祭田 65 頃 38 畝。293《嘉祥縣志》記載說,曾子廟祭田除了坐落於縣境

的,還有南旺湖水田。天啟三年(1623)博士曾永業呈請水田以用作祭祀費

用,朝廷准給南旺湖內 30 頃。順治元年(1644)沿用。294康熙二十四年

(1685)又撥給元聖周公祭田 50 頃。295一般來說,祀田和世襲職官的恩賞是普

遍享有的,子孫免差徭則是特殊待遇。然而這些先賢後裔通過聯盟、文獻的編

291
劉濬:
《孔顏孟三氏志》 ,卷六,頁廿六﹣三十, 《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 ,第 14 冊,頁 269(上)﹣
271(上)。按:實際上元代只給了孟子祭田 50 頃,並沒有顏子祭田的記錄。明代顏、孟一同上奏應是一種聯
盟手段,以使顏子後人可以獲得祀田里沒有的祭田。
292
張廷玉:《明史》,卷七十三「職官二.衍聖公.附五經博士」,頁 1791﹣1792。另有程朱理學大儒後
裔,與本地域無關,故不表。
293
伊桑阿等纂修: 《大清會典(康熙朝)
》,卷二十二「戶部六.田土三.衛所屯田等/免科田地」 ,頁二十
二, 《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七十二輯》 ,1992﹣1993 年,臺北:文海出版社,頁 983﹣984。
294
章文華:《嘉祥縣志》(光緒),卷一「食貨」 ,頁十四五, 《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 ,第 79
冊,頁 245(上)。
295
伊桑阿等纂修: 《大清會典(康熙朝)
》,卷二十二「戶部六.田土三.衛所屯田等/免科田地」 ,頁二十
二, 《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七十二輯》 ,1992﹣1993 年,臺北:文海出版社,頁 983﹣984。
113
造試圖共享所有優待。296

在明清之季,除了以上的儒家聖人外,還有一些有功於當朝的大臣或老百

姓,也得到封號和祀田。例如,開創南旺分水口的宋禮和白英,他們的後人在

明晚期也得到朝廷的賞賜,并為清王朝認可。這些得到賞賜的功臣後裔,在清

代發展為當地的大地主。這一章,主要探討各先賢與功臣的後裔以祀田的名義

參與湖田開發、擴大湖田佔有的過程。

一、康熙年間宋、白祀田的擴增和限制

明末的時候,住在南旺的宋禮後人所擁有的祀田被人侵佔,河道總督請求

皇帝增給,但不知回覆結果。根據崇禎末(1642)河道總督張國維的《乞酬元

勳疏》
:神宗(萬曆皇帝)時恩廕一子孫入學後,給南旺的宋禮後人有祭田十

頃,日久凌替,宋氏血裔相繼餓斃,止存一人。而崇禎帝先前賞賜的 200 兩河

銀只是杯水車薪,因此請賞賜可以生生不息的祀田。297清康熙末所著的《行水

金鑑》一書,記錄了張國維上疏之事,該疏奏應非偽造。但在明末朝廷政局動

蕩、人心悽惶之時,崇禎皇帝是否追給祭田,增給多少我們并不知道。

康熙十七年(1678),濟寧道接手運河的管理權,道員葉方恆清理水櫃,繼

續保有了宋家在南旺湖田內享有的香火地(祀田)而且還使白家也享有了祀

298
田。 據康熙《汶上縣志》所載葉氏的工作,首先指出嘉靖以來西湖水櫃逐漸

出現淤平的問題:

296
《優免四氏聖裔雜差碑》 (乾隆二十年,嘉慶拾四年重鐫) ,拓本現存於山東省東平市寧陽縣博物館內。
297
張國維:<(前明)乞酬元勳疏>,《續修宋康惠公祠志》 ,卷上,頁一﹣九。
298
按:清初裁撤冗官以節省靡費,當時的觀念認為熟悉民情的道臣優越于作為客官的工部官員,因此大
康熙十五年(1676)工部專職分司裁盡,南旺分司事務歸濟寧道;康熙十七年(1678) ,又裁工部分地官
北河郎中,在山東段的河務也歸濟寧道。這就是葉方恆上任的背景。參見 葉方恆: 《山東全河備考》,卷
三「職制志上」 ,頁二﹣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 224,頁 431(下)﹣432(上)。
114
西湖水櫃:原地二千七百頃。嘉靖間,主事李夢祥環築隄岸一萬五千六百丈有奇,隨

堤內開大渠,長與堤等。又以湖身北高南下,復穿小渠二十馀道,縱橫聯絡,使湖水

通流,以備濟運,制甚善也。今皆淤平,非復前規矣。

西湖水櫃即南旺三湖中的西湖,引文也將水櫃歷史追溯到嘉靖中期,當時首任

南旺分司主事[工部都水清吏司管理南旺閘座主事]李夢祥輔助兵部尚書王以旂整理

南旺湖,南旺三湖水櫃才初步定型。縣志認為李夢祥開大渠、子堤的運作是非

常完善的,不過到了清初湖內已經淤平,不復前貌,出現了很多湖田。葉方恒

任職濟寧道,對西湖的土地重新規劃:

康熙十七年,濟寧道葉[方恒]清除子堤,畫界高亢地及宋尚書、白老人香火地,共二

299
百八十頃,其餘二千四百頃為水櫃。

從上可見,康熙十七年(1678)葉方恆整理南旺湖,主要的工作是清除湖內子

堤,擴大水域面積時,同時劃出水漲也不能及的「高亢地」,即夏秋汛期時也可

以正常耕種農作物的土地。葉氏的整理結果是,水櫃的面積應有 2,400 頃,另

外可作民田的高亢地有 280 頃。值得注意的是,原文「是高亢地及宋尚書、白

老人香火地,共二百八十頃」,則那 280 頃是包括宋白兩家的香火地,而非全

部。

葉方恒在他的湖田整理中,注意到除了宋家以外,白家在南旺水櫃也有

「香火地」。宋家在當地有香火地是可以理解的,這個家族從萬曆年間開始便享

有香火地 10 頃,崇禎末河道總督還奏請多給。但在白家方面,到康熙年間的官

私文獻,從沒有見過朝廷賜贈的香火地的記載,遑論香火地是在南旺。據前章

299
聞元炅:
《續修汶上縣志》
(康熙五十六年)
,卷一「方域」
,頁二。
115
可知,遲至萬曆年間,白英一族已經居住東平州的戴村壩。後人有「冠帶老

人」的名銜,為朝廷守壩與坎河口石灘。時在戴村壩上還建了白老人祠,當地

有香火地,但卻是戴村壩龍王廟的和尚們擁有的,白英後人并沒有被賞賜祀

田。葉氏的觀察中,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白家有「香火地」;二是「香火地」

是在南旺。

考白家在道光年間自己追溯的歷史,的確有從戴村壩遷移到南旺的一段。

道光《汶陽白氏族譜》:「自十世祖素先公因祠廟、祭田俱在南旺,奉祀香火不

便,又自東皋遷南旺,遂家焉。」300十世祖素先公叫白養純,生卒年份不詳,

但由於家譜里同一支系內九世的描述里有「前明」字眼,十世祖的註解下是

「國朝」一詞,那麼十世祖應在距明朝不遠的清朝開國不久,十一世有「康熙

五十九年」這一具體年份信息,十世祖生活的時代又應在此之前。301看來康熙

年間,白家至少有一支已經遷移到南旺。

道光族譜上說白家是因「祠廟」和「祭田」都在南旺而遷居於該地的,那

表示白家在遷居南旺後,已在當地成功建立宗族,有共同的祀田去拜祭作為始

祖白英。我們不清楚的是,南旺白氏是不是還去戴村壩或者更早的寧陽(白英

的老家)去上墳?如果沒有上墳,那便建立祠廟便變得合理。戴村壩有白老人

祠,但那不是宗族的祠堂,不如在南旺建立一個白英的祠堂比較方便。不過,

康熙年間的「祠廟」應該還是比較簡陋的,宣統《汶上縣志》記錄,光緒五

年,官方才正式建立較具規模與宋尚書祠同性質的白大王祠,以示紀念。302

300
《汶陽白氏族譜》 (道光二十五年)
,卷上,頁十六(上);《汶陽白氏族譜》(1954 年)卷一,頁十四
(下)。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南旺鎮白氏族人惠贈。
301
九世、十世的年份信息見《汶陽白氏族譜》 (道光二十五年),卷下,頁三(下);十一世年份信息見《汶
陽白氏族譜》 (1954 年)
,卷二,頁六(上)。
302
馬煥奎主編(汶上縣史志辦公室整理) :《宣統再續汶上縣志》,卷七「雜志.祠墓志」 ,頁三十(a)。汶
上縣史志辦公室惠贈。
116
簡單來說,當康熙十七年葉方恒整理水櫃的時候,南旺湖有 280 頃的湖

田,其中有兩個大的湖田地主,一個是宋家,一個是白家。兩家的湖田,都被

稱為葉方恒稱為「香火地」,他沒有說這些「香火地」都是朝廷賜贈的,但在清

理水櫃湖田時對其中的兩家香火地予以默許。雖然兩家香火地的面積不詳,但

可以肯定的是,已經到達吸引道員注意的程度。對白英後人來說,他們是為著

照顧祭田以奉祀白英才遷往南旺的,但真實的情況可以剛剛相反,南旺湖田的

肥沃,把白氏從戴村壩吸引過來。遷移到了南旺,成為了湖田地主,開始建立

宗族。

康熙《汶上縣志》在敘述葉方恒的工作後,接著評論,「第祀田無定額,每

以盜種疊控」。即是說,葉方恆只是籠統的說那 280 頃湖地有宋、白香火地,卻

沒有劃定這些香火地的具體畝數,從而出現「盜種」的問題。縣志沒有表示

「盜種」的詳細情況,但大概有兩個可能性:一是附近居民冒名盜種宋、白所

有的祀田;二是這兩家以祀田的名義盜種,肆意擴大湖田的面積。更有可能的

是,二者均有。據康熙四十餘年時的濟寧道員張伯行的記載,蜀山湖內有宋尚

書祭田地 20 頃。303這表示,康熙後期,宋家祀田甚至開拓到了西湖水櫃對面的

蜀山湖。

為了解決宋白兩家因擴張祀田而引起的紛爭,康熙末年的汶上縣令聞元炅

劃定了祀田畝數,各有 40 頃。聞元炅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上任汶上知縣。

304
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他自己所編的《汶上縣志》記錄了他的活動:

知縣聞[元炅]詳明河、漕、撫三院,[宋白]每姓各種四十頃,內禮生四名,各種五十

303
張伯行:
《居濟一得》 ,卷二,頁二十(b), 《四庫全書》,冊 579,頁 510。按:該書寫於康熙四十二﹣
四十七年(1703-1708),所以判定它記錄的情況早於聞元炅的規劃。
304
聞元炅:
《續修汶上縣志》,卷二「職官」 ,頁六(b)。
117
畝,外築長堤分界。庶民難侵佔,官易稽查。而且堤岸高則蓄水深,其於濟運更有當

305
矣。

按照這個記錄,至晚康熙五十六年時,聞元炅經過稟明東河總督、漕運總督和

山東巡撫,獲得許可後,劃定宋、白二姓在湖田中各種 40 頃,內含四名禮生

(祭祀祠堂時在旁提唱、起跪、叩首諸儀者)的各自應有田 50 畝。并且環田地

修築長堤,以作為祀田與水櫃的分界,便於官府稽查,附近居民也難以再侵佔

或打著祀田名義冒種。

知縣之所以限制祀田數量,除了解決地方田土糾紛,應還包括對稅收的考

量。祀田是優免差徭的,據前章可知,明朝廷撥給宋氏後人十頃香火地時,免

其正派門丁雜泛差役。清朝沿襲了對先賢、功臣後裔祀田的這一優待,在康熙

朝的《大清會典》里,賞賜給顏子、周公等後人的祭田都在戶部項下的「免科

田地」里。306先前濟寧道員葉方恆整理水櫃時,雖然把南旺西湖水櫃內的湖田

總額限定為合共 280 頃,但沒有劃定這個額內宋、白祀田的額數,也沒有具體

的位置,因而宋白兩家可以隨便佔有湖田,并宣稱是祀田的一部分,祀田大概

是兩家成為大地主的理由。結果是知縣少了許多田賦。這一棘手的問題,在康

熙末被知縣聞元炅解決,其辦法是對宋白兩家的擴張的祀田作出限制,不再任

其在 280 頃範圍內隨意擴張,而是共計 80 頃。即使是免差徭,也只是 280 頃內

的 80 頃而已。

而河、漕、撫三院同意汶上縣令給予宋白兩家祀田,應是基於新朝繼續以

南旺作為會通河的分水口的政策。在清朝,即是皇帝也明白南旺分水口的重要

305
聞元炅: 《續修汶上縣志》,卷一「方域」,頁二。
306
伊桑阿等纂修: 《大清會典(康熙朝)
》,卷二十二「戶部六.田土三.衛所屯田等/免科田地」
,頁二十
二,頁 983﹣984。
118
性,康熙四十多年,因為積沙增多,河道不斷堙塞,大挑任務日益艱鉅,以致

河臣張伯行有將汶河口北移十里的建議,這就意味著,分水口地點的轉移,最

後并未被採納。307而康熙屢次南巡時,數次經過并留宿南旺分水口,對南旺的

設計及相關典故更為熟知。南旺分水口維修操作,那朝廷便應繼續宋禮和白英

的祭祀,既然繼續祭祀,祀田便變得合理。

總的來說,汶上縣令的目的是限制宋白兩家的祀田,但命令出來,結果是

白的祀田正式得到朝廷的確認,而且得到的禮遇是與宋禮後人一樣。如前所

述,在明朝中葉,白英是有封號(冠帶老人),在戴村壩有官方的專祠,但白英

後人是沒有作為家族的祀田的。從這一節的內容看來,康熙年間住在南旺的白

氏族人,以祭祀白英作理由去開闢湖田。他們的祀田應有多少,應否如宋禮祀

田一樣免徵差徭,相信對汶上縣令來說是不容易回答的問題。最後,知縣解決

的辦法是同意了白英有祀田,但作出了面積上的限制,而朝廷也順理成章的答

應了。

宋白兩家的祀田合共 80 頃,那應該還有 200 頃的水櫃湖田是落在其他人的

名下的。這方面的材料不多,但還應包括龍王廟田、書院學田、官府招佃的田

地(湖租地)等等。康熙《汶上縣志》記錄了湖租地共 82 頃 68 畝,這部分湖

田由政府招佃收租,並且取消了明王朝時用於代編南部滕縣、魚臺縣的財政措

施,而是作為汶上縣地方的賦稅收入。這部分應算作官田,業主為縣政府,耕

種者是佃戶。308另外,還有一些古代先賢後裔得到的祀田,例如前述清初曾子

廟在南旺的祀田也有 30 頃,在下一節,我們也將看到周公後人在南旺也以祀田

307
張伯行:
《居濟一得》
,卷一,頁二, 《四庫全書》
,冊 579,頁 488。
308
聞元炅:
《續修汶上縣志》
,卷三「政紀.田賦」,頁五(b)。
119
的名義從知縣上拿到湖田。

二、周公在南旺的祀田

康熙末年,以祖先祀田之名佔據南旺湖田的不單只有宋白,還有古代先賢

的子孫,其中一個例子是周公旦的後裔。周公旦姓姬,周朝建立後,姬發封他

於魯國,其子伯禽就封,國都在曲阜。伯禽的幼子鱼,被封食采邑于东野。而

後有國君葬與闞鄉澤(南旺西湖)內,方志并沒有詳細的陵墓數目,統稱其為

「魯諸公墓」。309漢代開始就曾祭周公,穩定的祭祀自唐代,始宋朝開始在魯國

的舊國都曲阜建周公廟。310康熙年間有周、姬、東野氏都自稱是周公後裔。據

周姓在民國編輯的族譜記載,當元末兵亂之際,他們挈家帶口至汶上東南五里

東皋(東平州)居住,後因族繁散居。長支居住在其祖陵九公墓附近,即南旺

(又稱闞城、闞鄉)南旺湖內。因明初創開運河,公陵被淹沒,遂遷居於曲池

迤南。311而明政府繼續崇祀周公,但尚無明確的祀田禮遇。312康熙優容周公時,

明確頒賞祀田。據其家譜記載,康熙二十五年(1686),皇帝東巡致祭周公廟兩

年後,降旨特賜周公廟祭田五十四頃,於鄒縣民田撥給。313考康熙朝《會典》,

與該記錄大致類似,康熙二十四年(1685)「撥給周公祭田五十頃,曲阜縣無地

可撥,以附近州縣無糧地撥給」。該文記在戶部的「免科土地」條目下,可見是

309
栗可仕、王命新:
《重刻汶上縣舊志》,卷七「雜志.陵墓」,頁九(a)。
310
黃進興:
《優入聖域:權利、信仰與正當性》,第九章<權利與信仰:孔廟祭祀制度的形成>,西安:陝
西
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年,頁 185﹣246。<追封周公為文憲王詔>,宋綬、宋敏求:
《宋大詔令集》
,卷一
百五十六「政事九.褒崇先聖」,北京:中華書局,1962 年,頁 587。
311
《汶邑周氏志》
(民国二十三年重修) ,卷一,頁八十四(b)。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開河鎮周傳憲老師惠
贈。
312
《明憲宗實錄》
,卷二百八十三, 「成化二十二年十月己丑」條,頁 4791。
313
《汶邑周氏志》
,卷一「祀典」,頁六十八(a)。
120
314
免租賦的。 但實際上此時賞賜的祭田,只是「照依顏子成例,撥給鄒邑民田

捐租,比依正賦,歲時所入僅供蒸嘗,無盈餘可葺廟也。」315也就是說,周公

後人並不直接擁有土地,不能將祀田的收入全部納入己有,他們反饋說收到的

田租僅足以祭拜祖先時的蒸嘗費用,連修葺曲阜周公廟的盈餘都沒有。

周公一族佔據南旺湖田,據其族譜,是源自康熙末年山東巡撫的恩典。康

熙五十八年(1719)前後,當山東巡撫李樹德過曲阜拜祭周公廟時,看到廟貌淒

涼,「慨然以修葺為任」,命周公一族的宗子東野枝盛獻計,何以能夠永久保證

修廟資金的來源?東野枝盛回覆如下:

伏念魯元公肇封以後……隱公以下始葬於闞,今屬汶上南旺湖濟運澤地。墓道多湮水

草中,旱乾時亦有隙地可耕,但現為河夫侵佔,屢禁不能復,合無整復墓道,將隙地

316
招佃墾種,以圖秋成,亦永遠修廟資也。

亦即是說,東野枝盛趁這個機會,向巡撫請要南旺湖田。他先以祖塋坐落於南

旺湖裏為藉口,說先祖魯國國公「隱公」以下均葬於南旺湖所在闞城(今南旺

北十里處)。說雖然墓道多被湖水淹沒,但天旱水落時有跡可循,也有土地可耕

種。而這些湖田被河夫們侵佔非法耕種,不如用作周公廟的祭田,用以招佃墾

種,收成可以作為修祖廟長久的資金來源。

康熙五十八年(1719)二月,山東巡撫收到周族的建議,便命屬下調查整個

事情可不可行?根據周公族人家族文獻保留的關於該事的《文卷錄》(公文往來

匯集),濟寧道收到命令後命汶上縣官吏去勘察東野所陳是否屬實?周氏先祖魯

314
伊桑阿等纂修:《大清會典(康熙朝)》
,卷二十二「戶部六.田土三.衛所屯田等/免科田地」
,頁二十
二(b),頁 984。按:
《會典》與《周氏志》關於祀田數目的差別,可能是周氏改動了文獻,私自擴大了數
額。
315
<山東撫憲李大中丞整復闞亭祖墓碑記>(康熙五十九年)
,《汶邑周氏志》
,卷二「碑文」,頁四(b)。
316
<山東撫憲李大中丞整復闞亭祖墓碑記>(康熙五十九年)
,《汶邑周氏志》
,卷二「碑文」,頁四(b)﹣頁
五(b)。
121
國諸公墓坐落於南旺湖何處?其附近是否果真有隙地可供耕種?其收入是否真的

足夠修葺周公祖廟?317

汶上縣令經過調查後,認為把部分的南旺水櫃湖田撥給周公後人是可行

的,但建議為祀田建立邊界。他報告:魯國諸公墓確實在湖洲內,一直也不礙

於運河水櫃的蓄洩,在此耕種土地也不會破壞其祖墓的牢固,耕種後的收成也

足夠出資修廟。不過知縣明白,如果不劃分魯公墓及其耕地的疆界的話,將來

恐怕會生出盜種之端,故而建議在墓及祀田周邊依照四至,立柱石劃界。318

濟寧道收到知縣的報告後,批復表示許可。他說:南旺湖內原本就存在涸

出的湖田,不在政府登記冊內,「因在禁湖之內,從不輸賦」。319意思是國家從

未得利,不如作將之轉歸在朝廷會典中登記為免科土地的周氏祭田名下。周氏

族人補充說這些填土被「河棍」(該氏對河夫的蔑稱)、「無籍散族」(流民)耕

種。320道臺的建議,無疑是把已經佔了湖田的地主,認同成周氏族人口中的

「河棍」和「無籍散徒」,再轉成周族的佃農。周族也不是派人來南旺耕種湖

田,而是派人來收租,租金所得,名義上用去維修曲阜的周公祖廟。道臺當時

還接受了汶上縣令的建議,藉口為了保護周公的祀田而立四至界線,界內不許

樵木或其他人耕種。

巡撫表示認可,由於湖田坐落於分水樞紐的水櫃內,批示濟寧道轉行汶上

縣再次查驗,確保耕種不妨礙湖的蓄洩。這一命令是為了獲得河道總督的許

317
<山東撫憲中丞李大公祖整復闞亭魯先公墓道文卷錄>(康熙五十八年),《汶邑周氏志》,卷二「文
卷」 ,頁三十。按:該文卷有 9 份公文往來,且列具的官名都有稽可考且時間吻合,應非偽作。
318
<山東撫憲中丞李大公祖整復闞亭魯先公墓道文卷錄>(康熙五十八年),《汶邑周氏志》,卷二「文
卷」 ,頁三十一。
319
<山東撫憲中丞李大公祖整復闞亭魯先公墓道文卷錄>(康熙五十八年),《汶邑周氏志》,卷二「文
卷」 ,頁三十三(a)。
320
<山東撫憲李大中丞整復闞亭祖墓碑記>(康熙五十九年),《汶邑周氏志》,卷二「碑文」
,頁五(b)。
122
321
可,并獲得他的幫助,由其下令封界,以杜絕「不馴之徒」的樵採踐踏。 康

熙五十八年(1719)六月,山東巡撫正式批准南旺水櫃內的周公祀田,又知會

河道總督辦飭禁令不讓流民與河棍「冒[周公後裔」名耕種」,并下令汶上縣令

立柱石劃定界限。322

但周公後人並沒有滿足 54 頃(一說 50 頃)的祀田,乾隆八年(1743)六

月,當時奉祀周公的宗子東野衍兆去禮部申請,落實先前封築祖先墓的政策,

「照四柱石劃界封築」。他說先前知縣只是豎立了四至柱子,沒有築堤劃界,而

後湖禁又嚴,因此那 54 頃祀田至今沒有佃種。於是禮部因該事本部並未記錄在

案,行文兗州府,兗州府又命運河同知和汶上縣共同勘察。知縣等人勘察後回

覆,可在墓周邊留地一丈作為界限。但這個建議遭到了周公後人反對,認為太

窄,不足以保護祖墓,而且這次勘察並沒有丈明墓的四至,恐在將來引起爭

端。所以請求巡撫另派委員丈明。該委員奉命丈量,根據現存的四至界石,整

個墓界內有 120 餘頃的土地,遠遠超過所批准的 54 頃。而且石頭不知何時倒臥

在地,縣志內也沒有記載四址,所以無原案可考,委員也因此判定這時的石柱

無法作為劃定祀田的界線。323從上可知,周氏在康熙五十八年在南旺得到 54 頃

祀田之後,并沒有遵守這個面積的限制,四至的石柱被移動了,到了乾隆八

年,祀田的實際面積已經是 120 頃。周族希望保住這 120 頃的土地,於是以建

堤封界為理由,轉而請求并沒有記錄他們被賞賜祀田的禮部落實。

然而河道總督看破了他們的企圖,在委員判定柱石無效後,批覆說:「已蒙

321
<山東撫憲中丞李大公祖整復闞亭魯先公墓道文卷錄>(康熙五十八年),
《汶邑周氏志》 ,卷二「文
卷」 ,頁三十五。
322
<山東撫憲中丞李大公祖整復闞亭魯先公墓道文卷錄>,
《汶邑周氏志》,卷二「文卷」 ,頁三十八(a)﹣
三十九(a)。
323
<乾隆八年六月二十日蒙巡撫部院喀批本司道等會詳前事>,
《姬氏志》(1989 年重續)
,卷十「文卷」 ,
頁十三(a)﹣頁十四(a)。感謝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南旺鎮姬氏族人惠贈。
123
給有祭田五十四頃,蒸嘗已無缺乏,亦應如該府所議,毋庸再給餘地開墾。」

即不同意東野氏的請求。324

但是東野氏還不罷休,他提出擴耕的湖地是用以贍養族內窮人,禮部、河

督對此沒有駁斥,并交與巡撫做裁奪:「至魯公後裔窮黎願墾者,一體給以近墳

湖地耕種,并聽就近照看先壟之處,應照議辦理。」325即巡撫同意給守墳墓的

周公後人湖地。根據這個批復,乾隆九年(1744)宗子東野衍兆就以守墓的族

人需要田土贍養為由,請求湖地:

職先公九墓,散處在南旺湖中,若無人看守,貧民墾種時耕時耘,誰肯愛惜?是既封

以後之踐踏,仍同未封以前之蹂躪,言念及此,日夜痛心,切思萬全之計。每墳必需

五六人輪流照看,方保無虞。然職窮族附近墳冢,雖自有人,若無衣食贍養,實難附

326
林看守。自應邀請查照原議部覆,一體給以近墳湖地耕種,以為照看先壟之資。

這裡魯諸公墓有了明確的數量﹣「九公墓」,包括:魯閔公墓、僖公墓、桓公

墓、昭公墓、莊公墓、文公墓、宣公墓、襄公墓、成公墓。相比縣志和康熙五

十八時周公後人對於魯國公墓數量與位置的語焉不詳,這篇文獻里有了確定的

數量與坐落位置,實在令人不懷疑這愈發精準的細節描述來自周公後人的建

構。在他們的描述里,九公墓並不集中,而是散落於南旺西湖內。因此宗子認

為必須要有人看守墳墓,才能保證墓不被踐踏。然而這些守墓的族人家境貧

寒,若不給予他們田地,他們很難可以附居於墓旁,盡職守墓。故而請求將臨

近墳地的湖地,撥給他們耕種以供贍養。

對於如何撥給護瑩地,東野衍兆提出兩個方案:

324
<乾隆八年六月二十日蒙巡撫部院喀批本司道等會詳前事>,《姬氏志》,卷十「文卷」 ,頁十四(b)。
325
<乾隆八年八月二十四日蒙巡撫部院喀案驗>,
《姬氏志》,卷十「文卷」,頁十七(a)。
326
<為遵諭陳情照例墾恩乞沾全德事>,
《姬氏志》,卷十「文卷」,頁十九(a)。
124
第查南旺湖水交年未涸者有年,半涸半水者有年,通湖消涸者萬僅及一,其中宋、白

祠堂祭田,龍王廟香火地畝及先賢祠產、書院贍田均有定處、均有成數。至敝院先公

墓地,前蒙檄飭撥給族屬,令其承種看守先壟,此時水雖盛滿,礙難指撥,料指撥地

畝自在九公墓左側,祈於九墓左側湖地;或照先賢祠、書院贍田之例,勘酌撥給註定

327
成數,令看墳族屬隨涸耕種,聽其自然。

第一個方案是指定位置,統一將各墓左之地作為護塋地,但又指出由於南旺湖

水較盛,難以指定撥給某地。因此東野氏應比較傾向於第二個方案,就是依照

先賢祠或書院學田之例,只確定撥給的數額,令族人照這個額,自行在乾涸處

墾種。

這兩個方案,歸根到底都是謀求得到在湖內開闢湖田的許可,而不是將已

成熟之地轉為己有。根據前文,康熙末周公後人申請的祀田,是將附近河夫、

流民耕種的田土納為己有。而根據引文中湖水完全「消涸」之地,即乾隆九年

時,已正式開闢為湖田之地數量極少,並且大部分已被畫作宋尚書、白老人祭

田,分水龍王廟香火地,其它先賢祠產和書院學田,各項都早有定數,也有確

定的位置,是無法索求的。據「此時水雖盛滿」,可知,他們這時謀求的湖田,

不是成熟的湖田,而是希望獲得允許後,自行開闢。文中「隨涸耕種」就是方

法,在天氣乾涸、水落土出的地界,進一步圍湖成田。這種方式則透露了當時

的居民私自開闢湖田的實情。

東野氏在乾隆九年護塋地的建議,到了乾隆四十一年(1776)終於得到政

府的批准,但并沒有同意東野氏的兩個方案,而是改為在每個墓周邊劃定界

327
<為憲恩已施仰肯終全幽明兩感事>,
《姬氏志》
,卷十「文卷」
,頁二十一(b)。
125
線。這年,蒙河道總督、山東巡撫等批示,勘察魯九公墓各護塋地的四至,并

依照四至建堤封界,即圍繞各墓分別劃定相應的守墓之人可擁有的湖田範圍。

基本上是秉著每墳東西二百步弓、南北兩百步弓的原則,給予湖田。比如魯莊

公墓東至宋祀田,西至汶汛草廠,南至汶汛草廠,北至學田。九墓所享有的護

塋地約計共地十四頃九十九畝四分。328官府的這一回復,也說明他們了解如果

應周公後人之情隨涸耕種,最後的湖田範圍是不可控的,故而直接採用劃分四

至的方法。雖然修正了他們的方案,但是這個結果相當於多給他們 14 頃的湖

田,由其在官方劃定的範圍內開闢。

總的來說,作為周公旦的後人周族,並非南旺的土著,可是也憑著祖先的

遺澤,得到南旺的大幅的湖田。從康熙至乾隆末,他們首先以修葺祖廟的名

義,把所享有的祀田恩惠,從民田租銀變成擁有實際的湖田;進一步又藉口祀

田需人看守以護塋地為理由進一步擴張了對湖田的佔有。這些祀田,名義上雖

是佃種官田,但實際上是免科,周族由此成為南旺的大地主。

三、小結

清朝處理南旺湖田的方法與明朝不一樣。為了保證運河的暢通,明清兩朝

均限制湖田擴張的政策,但與明朝不同,清朝政府減少招佃的額數,而將更多

的田地批出去。從政府獲批土地的,除了龍王廟和書院,還有先賢的後裔,例

如明朝功臣宋禮、白英的子孫,還有古代先賢如曾子和周公的後人。這些獲批

的土地與官方招佃的土地是有區別的,前者在賦稅差役上享有優惠,先賢後裔

328
<乾隆四十一年蒙河院姚、撫院楊、信票委員本縣知縣徐湘、黃運守備李正舉、縣丞胡懏德、主簿章南
金查封魯九公墓>,
《姬氏志》,卷十「文卷」
,頁二十三(b)﹣頁二十四(a)。
126
的祀田在國家禮制規定上是免科的,後者則須向官府交租。換言之,官方把土

地批作先賢祀田,稅收是減少的,但卻禮遇了那些歷代先賢的後裔。

政府的政策縱容了各先賢後裔憑國家禮制上的優待,以各種理由進一步擴

大湖田佔有量。康熙年間開始,周公後人通過屢次呈請山東巡撫和禮部官員,

通過公文里所規定的對先賢後裔的禮遇,先後以祀田、護塋地的藉口成功擴大

了佔有的湖田。首先是申請把由民間非法墾闢的南旺湖田轉為祀田,然後進一

步以護塋地為理由,獲得政府同意其把尚未涸出的土地圍墾成湖田的許可。

這塊地域上,數量更多的是周邊居民、河夫、流民,他們可能暗自墾殖湖

田,可能是前述祀田、公產的佃種者,但對於他們的記錄少之又少。下一章討

論廢運以後的湖田開發里,我們將看到更多他們的身影,必要時他們還假借前

述先賢後人的力量以方便自己的競爭。

127
第六章 清末廢運後的湖田局

黃河與漕河的關係非常密切,明永樂年間開始修建的南北大運河,一直有

部分的河道是借用黃河,但黃河極不穩定,常常氾濫,於是歷朝政府都在改善

運河工程,重點是建立一道完全獨立於黃河的漕河,到十七世紀中葉的康熙年

間大體完成。但黃河從西往東,運河從南至北,始終有一點是交界,南北大運

河的完成,把這個交界定在運道南邊的清江。因此在清初,清江是運河航行最

艱險的一節。雖然如此,在十七中葉後,經歷了數百年工程的南北大運河已相

當成功。不過這條大運河工程的設計,包括利用黃河水的濟運以及部分河段堤

壩的建立,都是順著當時黃河的走勢與水性而做出來的。若黃河改道,整段運

河的航行便會出現問題,這在十九世紀中葉發生了。

十九世紀初期,黃河已經很不穩定,到了咸豐五年(1855),黃河終在河南的

銅瓦廂口決口。主流先向西北,淹及封丘、祥符(今開封)兩縣村莊。然後折

轉東北,淹及蘭考、儀封、考城、長垣等縣村莊。河水至長垣縣蘭通集,溜分

兩股:一由趙王河下注,經山東曹州府迤南穿運,一股由長垣縣之小清集行至

東明縣之雷家莊,又分兩股:一股由東明縣南門外下注,水行七分,經山東曹

州府迤北下注,與趙王河下注漫水匯流入張秋鎮穿運,一股由東明縣北門外下

注,水行三分,經茅草河,由山東濮州城及白陰閣集、逯家集、范縣迤南,漸

向東北行,至張秋鎮穿運。統計漫水分三股行走,均匯至張秋穿運。奪大清河

至利津附近,注入渤海。329

329
歐陽洪:
《京杭運河工程史考》,南京:江蘇省航海學會出版發行,1988 年,頁 313-315。
128
黃河改道,終結了黃河長期南奪淮河入海的局面。從此大運河南北隔絕,

漕運一蹶不振。當時,黃河改由山東張秋穿運而東入海,首當其衝的是會通

河。這條山東的漕河,面臨兩個嚴重問題:一是河堤被沖毀,二是黃河水漫入

河道,造成淤積,三是會通河此時的補給水源只有汶水,而汶水下游入海的河

道就是大清河,先前被戴村壩攔截,如今黃河奪道大清河,挾汶水而下,會通

河水源亦趨向斷絕。330

運道日益梗阻,清王朝逐漸放棄在運河上輸送漕糧。道光以來由於中原多

故,撚軍響應運道南段的太平天國,運河因天災人禍而中梗;為平定大局穩定

民心期間,漕糧也已逐漸改折減賦,運道運輸量減少。黃河淤廢運河後,海運

之議紛起。331這就阻礙了及時堵築黃河決口、恢復原來運道的實施,以至於黃

河由大清河入海之局面已定。因此同治以後,主要以輪船由海轉運漕糧,江北

漕糧試行河運,運道機能下降,修修補補,所承擔的漕糧僅有十分之一。332

水櫃湖田是大運河的產物。為了運河能夠暢通,明朝設置水櫃以蓄洩水

源。用以濟運的水櫃與湖田原本應是勢不兩立的,後者會侵佔蓄水面積。但實

際上兩者一直保持相生相剋的態勢,因為湖田總在暗自墾殖,明政府發現若能

夠保證限制其擴張規模,就不至於妨礙運道,因此迫於財政壓力,屢次開放招

佃。清政府也延續該政策,於是水櫃湖田成為山東肥沃的農業區域,也產生了

大地主。

清中葉黃河改道的影響下,會通河逐漸癱瘓,到光緒末,朝廷更索性頒布

廢除漕運的政令,運河亦即不再承擔政治任務,其上的國家限制力逐漸鬆弛。

330
歐陽洪:
《京杭運河工程史考》,頁 316-317。
331
李文治、江太新:
《清代漕運》,頁 403-404。
332
歐陽洪:
《京杭運河工程史考》,頁 316-318。
129
隨之而來的是,南旺的湖田更加擴大,愈往後愈成不可遏制之勢擴張,成為各

方爭奪的利益。本章節就是敘述這個過程。

一、書院學田和善堂公產

水櫃湖田,都是屬於政府的,但要從地方官員申請到湖田,須持有說服力

強的理由,而其中一個便是公共事業,比如書院。汶上縣最重要的書院是聖澤

書院,源遠流長,一直受到汶上縣令的支持。根據元代學士李謙所撰《聖澤書

院記略》,相傳汶上縣南之湖(明代馬踏湖之所在),有孔子講堂的舊基,是曾

任中都宰(相當於汶上縣縣令)的孔子向弟子講道之所。而後興廢不考。魏孝

昌丙午時有記興建之由的石碑,然而半數文字滿滅不清。宋元祐四年縣令周師

中重加修建。到了元代至元三十年東平教授馬公,與都水少監馬之貞擴建。333

到了明代,嘉靖時山東巡撫陳鳳梧辦法檄文移建到縣治太僕寺之南,編役司

守。過了五十年,朝廷頒布書院之禁,於是荒蕪不治。而後又相繼被縣令趙可

懷、張惟誠、尚瓚重修,萬曆時工部都水官也參與興建。334

據《汶上縣志》,在嘉慶和道光時期,聖澤書院的學田逐步擴大,而這些學

田就是來自涸出的水櫃湖田:

聖澤書院學田:嘉慶年間經知縣徐公湘查出南旺湖淤田八頃四十七畝零。道光元年知

縣周公燦庭又查出一十四頃,共查出田地二十二頃五十四畝零。例收葦三萬三千八百

一十一束,每畝收八斤重葦一十五束,每束值錢十文。此外尚有南旺湖租地六頃八十

333
李謙:<聖澤書院記略>,栗可仕、王命新:《重刻汶上縣舊志》
,卷八「藝文志」,頁三十(b)﹣三十一
(a)。
334
周御:<聖澤書院碑>,栗可仕、王命新:
《重刻汶上縣舊志》,卷八「藝文志」
,頁三十一(b)﹣三十五
(a)。
130
335
餘畝,向係劉緒隆佃種,歲納租價京☐七☐千文。

可以看到,聖澤書院的學田來自三個方面。首先,在嘉慶之前,聖澤書院就擁

有南旺湖租地六頃,由佃戶耕種;其次嘉慶年間,汶上知縣查出南旺湖淤出的

田地八頃,撥歸聖澤書院;其三,到了道光年間,繼任知縣又在南旺湖查出淤

田十一頃,也判歸了聖澤書院。這三份學田,均要向知縣交租,但所承擔的稅

糧是不同的。最早擁有的六頃湖田,是招人佃種,每歲納租金,即向縣政府承

擔稅糧,這個數字不清無法姑不置論。嘉道年間知縣查出的南旺湖淤田,所要

承擔的是「葦」,這可能是河道工程所需。336根據規定,學田 22 頃(即 22,000

畝)須承擔 33,000 束蘆葦,而每束折值 10 文,那麼租金總數應是 330,000

文,按照清朝 1 兩兌 1,000 文的官定價格,共計 300 兩。二十二頃的肥沃水

櫃,每年只需 330 兩,那是非常優惠的租金。另外,我們還需知道,因為是官

田,因此這些湖田是沒有差徭的徵納。

咸豐五年(1855)的黃河改道對會通河的破壞,卻讓書院的學田進一步擴

大。這一方面的資料頗為缺乏,但光緒年間的山東巡撫回顧提及:

迨咸豐同治年間,黃河屢決橫串運渠,湖日漸淤墊,平漫如掌,始有湖荒地段。附近

337
居民私自墾種,因爭成訟,經地方官判斷有撥作學田及書院或善堂公產者。

黃河衝決運道,含沙量大的河水淤積運河即水櫃內,水櫃日漸增殖出湖田。對

於無主的新淤湖田,附近居民私自墾種,并因爭奪成訟。經地方官判斷,有撥

作學田及書院或善堂公產的。湖田原是無主,新墾出的官方亦無記載,爭訟實

335
馬煥奎主編(汶上縣史志辦公室整理) :《宣統再續汶上縣志》,卷二「建置.學校志」 ,頁五﹣六。
336
根據同治十年(1871)編修的《山東運河備覽》記錄,河道錢糧里有「湖租」一項,項下寫「南旺湖
湖地一頃八十九畝,每畝徵葦十五束」推測,繳納蘆葦屬於河道錢糧。參見陸耀: 《山東運河備覽》,卷
九,頁十七(a),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 年,冊(二) ,頁 881。
337
<又山東巡撫孫寶琦奏查明先賢祭田年遠無據請照案津貼祭費略>,劉錦藻: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十
八「田賦十八.官田二」 ,上海:商務印書館,1955 年,頁 7680(上)

131
難定斷,歸於公產、學田確實是個快刀斬亂麻的方法,而且其用途的公益性質

足以平息爭執。於是,在祀田、祭田之後,清末對不在冊籍之湖田的分配處理

傾向於撥歸公產。

也不是從水櫃涸出的田地全是屬於書院和善堂的,也有私人佃種。《濟寧直

隸州續志》記錄,同治十年(1871)黃河決口鄆城侯家林水漫過民堰,部分南

旺湖淤成沃壤,附近人民便紛紛向地方官府申請佃種,獲得批准;蜀山湖的部

分湖面也在光緒中被淤,民也多耕種。338

但是,書院和善堂往往能在水櫃上獲批最大土地面積的。在十九世紀中後

期,湖田還是不斷涸出,而汶上縣令,還是傾向於把新出湖田撥歸書院和善堂

作為它們的公產。《再續汶上縣志》記錄:

馬村集麗澤書院……同治三年左公捐錢創建,山長、生童膏火、獎賞經費無的款,仰

給於集會行稅。錫公元[光緒二十三年任]為丈出南旺湖濱葦地拾五頃,有碑。

光緒十九年,署縣劉令鑑稟准撫院,經委員田令恂查丈南旺湖田五十九頃。劉令死,

339
又經前令曹公榕丈,入聖澤書院三十九頃,入普濟堂二十頃。

如上所述,馬村集的麗澤書院創於同治三年(1864),經費仰仗商稅,光緒二十

三年(1897)或稍後知縣將清丈出的湖田 15 頃歸於學田,稱為「湖濱葦地」或

許是它如前述乾隆時期的某些田地要上交一定額度的蘆葦或繳納相應的銀兩。

光緒十九年(1893)清丈出的 59 頃湖田在下任縣令任期內分別給了聖澤書院和

善堂。這兩片湖田可能是早就被佃種,但一日沒得到知縣的批准,他們還是

338
潘守廉、袁紹昂:
《濟寧直隸州續志》 (民國十五年 1936)
,卷三「山川志.湖潴」
,頁二十七(a)﹣二
十八(b),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68 年,冊(一)
,頁 199﹣202。
339
馬煥奎主編(汶上縣史志辦公室整理) :
《宣統再續汶上縣志》,卷二「建置.學校志」 ,頁二(b)﹣三
(a) & 頁五。
132
「冒耕」
。當然這些農民可以去請求佃種,但書院或善堂會有更好的理由(公

益)去要求佃種這些湖田的。

二、湖田局的設置

光緒二十七年(1901)清朝罷漕運、裁河員,運河正式廢棄。皇帝下詔,

自本年為始,各省河運、海運一律改徵折色。340而後,應慶親王奕劻之請,於

應辦白糧外,每年採辦漕糧百萬石,不過這部分採用輪船海運,與運河已無干

係。341運河正式廢棄,河運的行政機構也失去作用。光緒二十八年(1902),朝

廷裁撤管理山東與河南運河、黃河的最高職官山東河道總督,將河南、山東河

務分歸各省巡撫管轄。次一級專管運河一切蓄洩疏濬閘壩事宜及河庫事務的通

省運河兵備道(簡稱「運河道」)裁撤,歸併管理民政的兗沂道。342漕運廢掉,

原漕河仍在,但河務沒有了專官,變成地方事務。

光緒二十九年(1903)山東巡撫周馥,檄委道員會同兗沂道設立湖田局。343

其成立的原因,同時期的資料沒多說明,但據 1931 年的山東省建設廳所辦政府

公報《山東省建設月刊》的回顧:

嗣因漕停工廢,遂失節宣啟閉之靈。復經積歲,山洪挾沙帶泥而至,湖幾淤飽,不利

收潴。感易滄桑,漸索沮洳,宏開阡陌,此攘彼奪,禁制殊難。初為息事寧人,爰是

派員經管,以杜糾紛之漸,而樹整理之規。始設專局以徵租,繼援公田而押價,此湖

340
《清德宗景皇帝實錄》 ,卷四百八十五, 「光緒二十七年七月乙丑」條,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冊
7,頁 404(上)。
341
趙爾巽:
《清史稿》 ,卷一二八, 「食貨三.漕運」
,頁二十四, 《續修四庫全書》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5 年,冊 296,頁 457(下)。
342
孫葆田:
《山東通志》 (宣統三年完成編纂,民國四年重印本),卷五十「職官志第四.國朝官制」 ,臺
北:華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69 年,冊(三) ,頁 1765(下)﹣1767(上)

343
另,光緒三十二年(1906)二分為南、北路湖田局,并為民國沿襲,直到民國六年(1917)再次合
併。北路管轄南旺、馬踏、蜀山、馬塲湖,南路負責昭陽、微山、南陽湖、獨山湖。袁紹昂: 《濟寧縣
志》 (民國),卷二「法制畧」 ,頁五十一(b)﹣五十三(a),臺北:文成出版社,1968 年,頁 160﹣163。
133
344
田經過之歷史也。

據上所述,運河廢棄後,水源壅塞,運河工程用款不繼,各工程逐漸廢棄。水

櫃湖域逐漸縮小,湖內廣開阡陌,開墾湖田之人彼此爭奪不休。最初秉著「息

事寧人」的原則,政府專派委員管理,希圖制定規矩以杜絕糾紛,因此設立專

局。

山東巡撫成立湖田局,「息事寧人」只是其中一個原因,更重要的是,湖田

招佃可以成為省政府的財政來源。湖田局成立後,便對山東省內所有水櫃湖田

進行勘查,陸續查報出南旺三湖成熟地 800 多頃。345前章所述,康熙年間的南

旺水櫃湖田只是 280 頃,也就是說到了光緒年間,水櫃湖田的面積擴大為三

倍。

依照上述引文所總結「始設專局以徵租,繼援公田而押價」,湖田局將湖田

用作財政收入有兩個方法:首先是循用招佃收租的辦法。按照規定,查報出來

的年租每畝 400 文。比年陸續開墾,到宣統時南旺三湖已經闢出 800 頃,每年

收入是 320 百萬文,在 1 兩兌 1,000 文的定價下,等於 32 萬兩,頗為可觀。第

二個方法是變賣田地。《濟寧直隸州續志》的解釋是,因為湖田畝數難以真正完

全核實,而且已墾之田有時被水淹沒,所收租金不時斷絀,「故又有變價之

。346亦即是說,由於湖田常被淹沒,田租收入很不可靠,既然如此,不如把
議」

這些湖田完全出售。在這裏,「變價」與「押價」同義,就是把這些官田出售成

為民田。但在清末變價、押價的實施程度尚且有限。

344
<山東南運河湖田利病情形說略>, 《山東省建設月刊》 ,1931 年第 1 卷第 1 期,頁六十五。
本章大部分報刊來自 全國報刊索引:http://www.cnbksy.cn/home
345
<又山東巡撫孫寶琦奏查明先賢祭田年遠無據請照案津貼祭費略>,劉錦藻: 《清朝續文獻通考》 ,卷十
八「田賦十八.官田二」 ,頁 7680(上)。
346
潘守廉、袁紹昂:《濟寧直隸州續志》 ,卷三「山川志.湖潴」 ,頁二十七(b),冊(一) ,頁 200。
134
「徵租」和「押價」的方法,均在處理馬踏湖湖田時實施過。參考宣統

《再續汶上縣志》:

馬踏湖……《運河備覽》云:乾隆二年,幫築湖堤二千一百八十四丈,講堂、釣臺皆

入湖內。今湖涸出,湖田局全行招佃,押價便為該戶永業。……轉詳財政廳蒙批,准

347
封堂、臺週外地各六畝,以護聖蹟。并飭報上存案,永禁侵漁,并令立碑紀事。

據此,宣統初年馬踏湖已經招佃,如果民戶「押價」,即繳納足夠的購買土地的

錢數,則該湖田成為其家業,可世代相傳。

湖田局成立後,馬踏湖招佃面積頗廣,南旺西湖在陸續涸出,蜀山湖則因

水勢大,加之防洪、備運的考慮而未完全放墾。

三、湖田局對學田、公產、祀田的整理

對於努力開拓利源的湖田局來說,那些學田、公產、祀田足以讓它垂涎。

這些屬於書院、善堂和先賢後裔的湖田,不單是很大量,而且享有租賦優惠。

它們若入湖田局之囊中,則將大大增加其收入。

湖田局首先將目光瞄準了聖澤書院的學田。光緒二十九年(1903)局員陶

振宗將聖澤書院的學田奪入局內。書院對這個結果不滿,轉求於朝廷委派監督

書院的監院官員曹葆樹和劉風桐。經兩位官員向上的稟告,聖澤書院把學田爭

奪回來。但未幾,1905 年廢除科舉,書院改為新式學堂,湖田局乘機又把學田

佔有。根據前文《再續汶上縣志》對聖澤書院學田的記錄,它原有南旺湖田 6

頃,嘉慶、道光、光緒知縣又相繼撥給 8 頃、14 頃、39 頃,故總計 67 頃。這

些學田的處理方法是招佃徵租,而這些南旺湖租地因早已成膏田,湖田局提高

347
馬煥奎主編(汶上縣史志辦公室整理)
:《宣統再續汶上縣志》,卷一「方域.川」
,頁十二(a)。
135
了它所應繳納的租金數目,自宣統元年(1909)起,由每畝租京錢三百文,增

至六百文,這便大大增加了湖田局的收入。348

湖田局除了充公了聖澤書院的學田,也把前述光緒十九年時汶上縣令撥給

本縣主要善堂普濟堂 20 頃的田產拿過來,招佃收租。汶上知縣屢次呈請要回前

任知縣所撥為聖澤書院學田和善堂田地的湖田(共計 59 頃)。據稱,這兩部分

都應是地方公產,但湖田局成立后查丈湖田時,誤將它們也納入該局所管湖田

內。由縣令向兗沂道道憲呈請,宣統二年(1910),道憲批示湖田局每年須撥京

錢 50 萬文(500 兩)充汶上縣公費。該縣知縣在紳士的支持下,指出湖田膏

腴,其所獲遠不止此,故而請求將這部分田地取回自行招租以充學款。然而湖

田局員把持著不肯退還,直到民國元年(1912),汶上知縣之情依舊沒能獲得許

可。349

山東地方官員包括湖田局對先賢後裔申請祀田,較先前也變得更為嚴謹。

從光緒末年開始,居住於汶上臨境巨野縣的卜子(子夏)嫡裔承襲翰林院五經

博士卜憲章,不斷向湖田局以及它的上級兗沂道呈告,康熙帝曾賜五大中頃南

旺西湖湖田作為卜子廟的祭田,要求落實這一恩賞。又援引一塊乾隆時期的碑

文作為證據,聲稱乾隆時共立三氏(曾子、卜子、閔子)祭田誌碑於嘉祥縣的

曾子廟內。對於這個要求,歷任道員和湖田局員未有積極的回應,官員意見之

間出現分歧,莫衷一是:「或議撥補荒地,或議幫給祭費,均未定案。」直到光

緒三十四年(1908)兗沂道決定不予祀田,改為給予現金津貼。建議效仿五年

前查辦湖田時,對沉沒於獨山湖的衍聖公府(孔府)祭田的處理辦法,即從湖

348
馬煥奎主編(汶上縣史志辦公室整理):
《宣統再續汶上縣志》,卷二「建置.學校志」,頁五。
349
<都督周傳知兗沂道准省議會議汶上縣南旺湖田自行招租以裕學款文>,
《山東公報》,1912 年 9 月 26
日,
「文牘」,頁一﹣三。全國報刊索引數據庫未收錄,山東省圖書館微縮膠捲室藏。
136
田局每年所收的湖租項下,每年津貼衍聖公祭費京錢一千串(100 萬文),如今

卜氏聲稱的祭田僅止五頃,所以給祭費京錢三百千文(30 萬文)。卜憲章對此

結果並不滿意,請都察院為其代奏皇帝,聲稱先賢祭田被佔,懇復歸,上諭山

東巡撫孫寶琦查明覆奏。350

山東巡撫認真調查了卜氏的請求,但支持兗沂道和湖田局的判處。他首先

指出卜氏提出的所謂「五大中頃」的要求實不可信,純屬無稽之言:

康熙五十九年撥入卜子廟祭田,五大中頃一節,檢查縣卷,並無奏案,詳考縣志,亦

無記載。試以頃畝而論……查其所呈碑文,止載五中頃,卽前准衍聖公,迭次咨查,

351
亦止言五中頃。今該博士揑稱五大中頃,實爲無稽之言。

即是說,卜氏所聲稱的康熙帝賞賜祭田一事,縣內並無案卷,縣志也沒有記錄

此事。而且就以他所呈請的頃畝而論,其所呈碑文里也只是五中頃(官府定制

百畝為一頃,民間習俗 150 畝為一中頃),孔子後裔衍聖公所享有的也只是中

頃,如今卜氏卻捏稱「五大中頃」,於禮制和民間習俗均不相合,頗是荒謬。

其次,孫寶琦指出卜氏所索求的土地,在嘉祥縣城北的南旺湖西岸,然而

那以前一直是禁墾的水櫃之地。他解釋道:

查南旺湖,爲漕河四水櫃之一,環築隄岸,年年疏濬,蓄水濟運,見於治河各書,卽

有淤高之處,不准居民私種,著爲禁令……是湖隄以內,乾隆以前尙無湖田,此其明

證。迨咸豐、同治年閒,黃河屢決……始有湖荒地段,附近居民私自墾種,因爭成

352
訟,經地方官判斷,有撥作學田,及書院或善堂公產者。

350
<又山東巡撫孫寶琦奏查明先賢祭田年遠無據請照案津貼祭費略>,劉錦藻:
《清朝續文獻通考》
,卷十
八「田賦十八.官田二」 ,頁 7679(下)﹣7680(下)。
351
<又山東巡撫孫寶琦奏查明先賢祭田年遠無據請照案津貼祭費略>,劉錦藻:
《清朝續文獻通考》
,卷十
八「田賦十八.官田二」 ,頁 7680(上)。
352
<又山東巡撫孫寶琦奏查明先賢祭田年遠無據請照案津貼祭費略>,劉錦藻:
《清朝續文獻通考》
,卷十
八「田賦十八.官田二」 ,頁 7680(上)。
137
通過回顧各河書內的相關記載,孫指出南旺湖自明朝以來就用作蓄水濟運的水

櫃,即使有可耕種之高地,也嚴禁開墾。乾隆以前堤內并沒有湖田,何來康熙

時就恩賜該湖湖地?而且咸豐同治時因黃河淤決,湖內屢生荒地後,地方官在

處理湖荒爭訟官司時,多將其撥作學田、公產,而非祀田。

第三,卜子所聲稱的祭田位置,經湖田局丈量後,也有諸多與事實相違之

處。卜憲章聲稱其祭田「在南旺湖西岸,南至狄家路口,北至湖荒,東至曾廟

地,西至隄根,東西七百二十步,南北五百步」。但湖田局曾詳加履勘,發現:

西自隄根起,東至曾廟地,東西相距有八九里之遙,南自狄家樓起,北至湖荒,南北

相距亦有六七里之遙,若以東西之寬,南北之長,推算弓步,何至千百億萬。且查曾

353
氏祭田,並無西至卜氏祭田之據。

根據湖田局的丈量,若果依卜子後人之請,在他們主張的四至內,湖田何止五

大中頃,而是有難以估量之數目。另外,曾子在南旺湖內的祭田從國初就記錄

在案,《嘉祥縣志》亦有明文。根據這些記錄,并沒有如卜子所言,有西至卜氏

祭田的證據。

第四,至於作為證據的兩塊碑文,巡撫也派人去實地調查認證,判斷為偽

造的。他作了詳細的分析報告:

該博士所呈康熙年閒碑文,亦未載有嘉祥縣城北、南旺湖西岸及東西南北弓步數目,

其爲臆造,已無疑義。又原呈內稱,乾隆三十八年,共立三氏誌碑於曾子廟內,確有

查驗一節……此次入謁曾廟,查無三氏誌碑,復加尋訪……惟曾氏家廟內見有乾隆三

十八年刻石一具,高一尺五寸,寬僅六寸。文曰:宗聖曾子,祭田二段,一在寺前

353
<又山東巡撫孫寶琦奏查明先賢祭田年遠無據請照案津貼祭費略>,劉錦藻:
《清朝續文獻通考》
,卷十
八「田賦十八.官田二」,頁 7680(上)。
138
鋪,一在忙生閘南。先賢閔子祭田,一段在忙生閘北,先賢卜子祭田,一段在狄家路

北,全碑止此數語,不載頃畝數目,雖爲三氏公同刊石,而未經報官立案,卽是私家

354
碑記,似難引爲確證。

簡單來說,第一塊碑刻記錄了康熙帝賞賜卜氏祭田之事,但考其所載,並沒有

記錄祭田處於他們聲稱的南旺西湖內,也沒有詳細的四至和畝數,確定為臆造

無疑!第二塊碑刻他們聲稱是乾隆時三氏(曾子、閔子、卜子之後人)共立的

碑文,記載三氏在南旺湖內的祭田,不過這麼一塊重要的碑,多方尋訪後,才

在曾氏自家家廟里尋得,在官府於嘉祥縣南武山修建的曾子祖廟卻無此碑。此

外,巡撫形容全碑「高一尺五寸,寬僅六寸」,似是表示這碑的尺寸比正規的碑

刻小很多。再且,碑文也沒有記載頃畝數目,只有模糊的坐落位置。據此,巡

撫總結來說,雖然是三各聖賢氏族共同刊石,官府卻未立案認證,因此只是可

以隨意刻寫的私家碑記,不足為信。

因此之故,孫寶琦認為碑文不足信,原案不可考,又退一步說道:即使確

有此事,其祀田也早就年遠淹沒,也無從復田。他認同前幾任道員和湖田局員

的處理,這些官員明白是證據是偽造的,但還是「均以祭田有關報饗,不肯過

予指摘」
。最後,山東巡撫維持原判:

今卜氏祭田僅止五頃,不及公府百分之一,前經丁達意議給祭費京錢三百千,已屬格

355
外優待,擬請仍令該博士等,遵依前議,具結立案,聽候按年給領,以息爭端。

巡撫認為,在明知是偽造的祭田優待情況下,兗沂道仍舊命湖田局在所收湖租

354
<又山東巡撫孫寶琦奏查明先賢祭田年遠無據請照案津貼祭費略>,劉錦藻:《清朝續文獻通考》
,卷十
八「田賦十八.官田二」 ,頁 7680。
355
<又山東巡撫孫寶琦奏查明先賢祭田年遠無據請照案津貼祭費略>,劉錦藻: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十
八「田賦十八.官田二」 ,頁 7680(下)。
139
項下,撥給祭費已屬「格外優待」,具結立案,該博士按年領津貼,不要再生事

端。

從上可見,清末山東官員透過湖田局,將原屬南旺水櫃的湖田作為財政收

入的來源。對於書院學田和善堂公產,山東官員予以充公,撥給津貼補償,然

後招佃開墾,而租金也較以往增加。對於先賢後裔的祀田,制度所限,不是那

麼容易取締的。例如曾子廟祭田以及宋白的祀田,本就記錄在官方的檔案裏

面,湖田局還是保留了土地的。不過,對於新近祀田申請的審查,還是非常謹

慎;即使批准,還是不予土地,改以現金津貼而已。這個處理方法有它的道

理,湖田非常膏腴,其收入遠大於要給予先賢後裔的津貼,因此撥錢而不給田

地對政府來說相對划算。另外,政府傾向於給予津貼,也可避免再出現像周公

後人索要祭田後又索取看守人的養贍之田那樣的行為。

四、民國時的官田陞科

民國二年(1913),官制變更,湖田局由兗沂道改歸財政司管轄。356財政司

是省行政公署長官民政長下設的財政機構,負責整個省的財政。財政司既掌全

省財政大權,本屬於山東利源的水櫃湖田便自然歸入它的控制之內。

財政司建立之初,便重新丈量南旺水櫃湖田。民國二年十二月,農林局咨

復山東民政長南旺湖田清丈完畢,并呈附南旺、蜀山等湖田情形原圖及清冊。

清丈的目的,是核實每片土地的擁有權。例如在曾子祭田與民間佃種湖田互相侵

佔一事,農林局確定土地權的辦法是佃種時間的長短:若土地上的農民已經是

356
<山東行政公署訓令第九百八十九號>,《山東公報》,1913 年第 99 期,4 月 20 日,
「財政公文」
,頁一
﹣二。按:民國三年(1914)
,財政司與國稅廳籌備處合併為財政廳,民國山東通志編輯委員會: 《民國山
東通志》,卷四「職官志」,臺北:山東文獻雜誌社,2002 年,第一冊,頁 395。
140
長期耕種的,歸農民;若短期耕種的,而該土地又被曾子稱為祀田的,便判為

曾子後人所有,而失去土地的農民,可按照原有畝數換照承領其它湖田。357不

過這裏所說的「擁有權」,不是真的地主。這些水櫃湖田,在本質上都是屬於政

府的,都是官田。在佔用官田的,不論是平民百姓,還是先賢後裔,都是政府

的佃戶,只是後者得到政府的優容,不用交租而已。雖然在清末,有部分湖田

是被農民付出「押價」買去,但那還是小部分。到了民國初年,大部分的原水

櫃湖田,在名義上還是官田。

與此同時,北京的大總統府急需財源,也盯著山東的水櫃湖田。這些湖

田,既然屬於官田,便可算入中央政府的口袋裏。民國三年(1914),便有南旺

湖蜀山湖沿湖總首事劉建德,便向國務院申請將大片湖田陞科:「山東濟寧南有

南陽、獨山、昭陽,西有馬場、馬踏、蜀山、南旺等湖涸出之地,除租種外,

餘地甚多,情願領丈。」國務院原則上是同意陞科,只是由於牽涉的湖田甚

廣,為防中間包括民產,遂乘機下令山東省民政局長先對各湖湖田查明清楚,

是否盡屬官產,抑或中間有民產在內,還要區分清楚已墾和未墾,各有多少頃

畝,然後分別造冊上報,并提交官田和未墾之地應如何具體進行丈量、放墾和

陞科的辦法。358簡單來說,國務院需要掌握山東水櫃湖田的具體數據,再透過

陞科取得財源。

為了回應北京政府,民國四年(1915),山東財政廳(民國三年財政司與國

稅廳籌備處合併為財政廳)索性取消湖租,將正在徵租和還未登記繳租的湖田

357
<農林部咨復山東民政長清丈南旺湖湖田一案>,
《政府公報》,1913 年第 584 期,12 月 18 日,
「政府公
報.公文」 ,頁十一。
358
<令山東民政長據南旺湖首事等呈請將南旺等湖涸出之地丈領升科仰敕屬查覆文>, 《內務公報》 ,1914
年第 9 期, 「命令」,頁四十二﹣四十三。
141
統一變價陞科,並向國務院提交湖田的數目、陞科辦法以及各縣應上繳的金

額。具體辦法是:「山東七湖官地、無租之地……不分等則,一律繳價二元二

角,分限清繳,給照陞科。」也即是說,山東政府放棄先前每年派委員到官田

上驗苗收租的方法,改為迫令官田上的佃農付錢買下正在耕種的土地。按規

定,有官屬湖田的縣,須把出售土地的金錢,按照算出來的額數,上繳中央政

府。結果是,汶上縣湖田 850 頃,應上繳 187,000[銀]元;嘉祥縣湖田 170 餘

頃,應繳 35,000 元。即是說,兩縣應合共上繳 222,000 元。這兩縣還是比較成

功的,本年內陸續上繳了 205,500 元,雖然不是足數,但只是少數(16,500

元),到了第二年,大總統恩准暫從緩辦。最大問題是濟寧,因災歉頻仍,財政

斷絀,致使一直受到國務院的催交,也沒法上繳。359

據之後的回顧,此次變價出售湖田的計劃與實施,並沒有實行真正的清

丈,而僅僅是依據湖田局最近的徵租草冊,約略計算,作為定數的,以至於有

很多欺隱之處。360

此外,1915 年的官田出售事情,也沒有觸及歷代先賢的祀田。事實上,民

國初期,對先賢祀田還是跟歷朝一樣的尊重。以下有關蜀山湖孔子祀田的田土

紛爭,頗能表示民國政府這種態度。蜀山湖是南旺三湖之一,但從清末到民國

初年,官府雖陸續將湖田變賣,卻只限於南旺西湖和馬踏湖。政府的目的是儘

量保持蜀山湖的湖面,萬一有一天漕運恢復,還有一個水櫃可用,「以待將來治

運」(見圖 6.1)。也因此之故,蜀山湖的先賢祀田不多,只有宋氏的香火地五

359
<財政部咨呈國務總理據山東財政廳呈復辦理湖田繳價情形請查核文>, 《政府公報》 ,「咨呈」
,1919 年
9 月 29 日,1311 期,無頁碼。
360
<山東南運河湖田利病情形說略>, 《山東省建設月刊》
,1931 年第 1 卷第 1 期,
「論著」欄,頁六十八﹣
六十九。
142
頃,這使蜀山湖具有潛在的巨大湖田利益。光緒末年,有劉姓和張姓村民爭奪

涸出湖田黃土岡,訴訟不解,被濟寧道一併驅逐,另找韓姓村民佃種。張氏氣

憤,民國十五年(1926),他的兒子串通湖民王寶勒,訛言這片存在紛爭的土

地,其實是孔子祀田。省署派委員勘察後認為毫無實據,置之不理。張王二氏

仍未罷休,他們買了一塊石碑,再找來一個石匠,偽造了明代碑刻,上刻:「查

蜀山湖建於嘉靖二十五年辛丑□□□,計地一千八百九十頃,餘有孔府鵝鴨廠

四百八十頃,□□□□劉□□。」埋在湖田某處,再向官府呈報發現。雖然韓

姓佃戶力言該碑偽造,但事件成功把孔府拉了進來。在衍聖公據理力爭下,山

東省的官員雖然對碑文抱著很大懷疑,但時值山東的實際統治者張宗昌尊孔,

他們還是同意了根據碑文,孔府應有 480 頃的祀田。民國十六年(1927)省署

委員與濟寧縣知事居中調停,雙方同意將韓姓土地劃給衍聖公府,但是「不換

佃不加租」。有趣的是,未幾(1927)蔣介石北伐成功,張宗昌被趕走,政權變

更,接管工作沒有落實。361雖然如此,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到,民國時期山東政

府還是非常尊崇衍聖公祀田的。

北伐後,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開始批孔。民國十七年(1928)蔡元培出

任全國最高教育行政機構大學院院長,推行教育制度改革,通令全國教育機

構,祀孔乃是有悖現代思想自由原則及本黨主義,停止春秋祀孔典禮。362

接著批孔而來的,政府下令接管各個城市內的孔廟,並且將孔廟的財產充

公,作地方教育經費之用。明清時期,每個城市均建有孔廟,那是讀書人拜孔

子的地方。一些孔廟更有田產,或由該地的士紳控制。民國十八年(1929),內

361
<查勘湖田糾紛報告>,
《山東省建設月刊》
,1931 年第 8 期,頁七﹣十。
362
趙月超:《近代中國的祀孔活動研究》
,關西大學審查學位(博士)論文,文學研究科,2014 年 3 月,
頁 34。
143
政、財政、教育三部會同訂定〈孔廟財產保管辦法〉,整理孔廟財產。內容大致

可以分為以下的幾個方面:一、本辦法所稱孔廟財產,係指孔廟之房屋、田地

及其他一切產款而言。二、孔廟財產應撥充各地方辦理教育文化事業之經費,

不得挪作他用。三、孔廟財產之保管,依左列之規定。甲,省有者由大學區或

教育廳保管之;乙,舊府廳州所有者,由大學區或教育廳保管之,但其財產應

辦理舊府州範圍內之教育文化事業;丙,縣有者由各縣教育局保管之,其未設

教育局者,由縣政府職掌教育行政者保管之。四、孔廟房屋,應由各該保管孔

廟之教育行政機關,以時修繕,其原有之大成殿,仍應供奉孔子遺像,於孔子

誕辰,開會紀念。五、孔廟地址,應充分利用,以辦理學校或圖書館民眾學

校。六、地方紳士不得藉故佔用孔廟田產。363簡單來說,每個縣城的地方官把

當地的孔廟財產從地方紳士奪取過來,資助教育開支。

本來充公各城孔廟財產,無關衍聖公府控制的祀田,但垂涎孔子祀田的山

東地方官員,很快便把二者結上關係。在中央政府頒佈充公孔廟的政策後,東

平縣教育局長便順勢呈請將冉子(孔子七十二門徒之一)祀田,提歸辦學。此

舉當然惹來冉子後裔不滿,迭興訴訟。民國十九年(1930),山東省教育廳頒令

了〈山東省先賢祠財產保管暫行辦法〉訓令。教育廳指出,「本省先賢祀田甚

多,不僅冉氏一家,若不統籌計劃,不足以資整飭,而杜紛爭。又查孔子祀

典,早經前大學院通令廢止在案,附祀先賢,自應在廢止之列。」364這條訓令

的內容,分為七條:一、本辦法所稱先賢祠產指民國紀元前列入祀田之先賢祠

363
<內財教三部會同訂定孔廟財產保管辦法>, 《南洋商報》 (Nanyang Siang Pau) ,1929 年 7 月 10 日,頁
9。http://eresources.nlb.gov.sg/newspapers/Digitised/Article/nysp19290710-1.2.35.aspx 。
364
<濟寧縣教育局呈請接管該縣黃土崗孔子祀田及六賢坡閔子等祀田之經過>, 《山東教育行政週報》 ,「專
載」欄,1931 年第 129 期,頁五六(上)。
144
所有國家或縣地方劃撥或購置之房產、祀田及同性質之欵產而言。二、先賢祠

產均應撥充地方辦理教育文化事業之經費,不得移作他用。三、先賢祠產之保

管,依左列之規定:甲,省有者由教育廳保管之;乙:市有者由市教育局保管

之,未成立教育局者由社會局保管之;丙:縣有者由縣教育局保管之。四、先

賢祠之房舍由各該保管機關負責修繕。五、先賢祠原有遺像及神位仍舊設置,

但應將地址充分利用,以辦理學校或圖書館等。六、先賢原有後裔奉祀者,應

將屬於祠有一切財產交出,不得籍口私產據為己有,但准於該產每年收益劃撥

十分之二為奉祀經費。七、本辦法自呈請省政府議決公佈之日施行。365由此觀

之,〈山東省先賢祠財產保管暫行辦法〉是參考而且延伸了〈孔廟財產保管辦

法〉
,山東省政府的態度是孔子既廢,附祀於他的先賢也理應廢棄。

根據〈山東省先賢祠財產保管暫行辦法〉,民國二十年(1931),濟寧縣教

育局便呈請接管該縣孔子祀田及六賢坡閔子(孔子七十二賢之一)等祀田。其

中的孔子祀田便是數年前黃土岡那一片 480 頃土地。其具體內容是:

查濟寧縣教育局以該縣孔子祀田及先賢祀田為數甚鉅,久擬呈請接管,但以年湮代

遠,調查困難,且祀田處理,尚未經明令規定,擱置半載,未便遽陳。洎內財教三部

會擬孔廟財產保管辦法頒佈,及本省製定山東省先賢祠財產保管暫行辦法通飭遵照

後,查得西北鄉黃土岡孔子祀田(即鵝鴨場)其地自蜀山湖南岸黃土岡起,東與西皆至

湖堤,北至湖心水荒.東北以邵家樓為界,西北以寺前鋪閘為界,共四百八十頃業經湮沒

多年,殊難考查。民國十六年秋間,始經曲阜縣孔德成向前省公署交涉,派員會同前

366
縣署及湖田局查明,交由孔氏收回。甫經接收,適值北伐成功,遂至停頓。

365
<修正山東省先賢祠產保管暫行辦法>, 《山東教育行政週報》, 1930 年第 94 期,頁二二。
366
<濟寧縣教育局呈請接管該縣黃土崗孔子祀田及六賢坡閔子等祀田之經過>, 《山東教育行政週報》
,「專
載」欄,1931 年第 129 期,頁五六(上)。
145
至於孔子學生閔子等祀田,則在六賢坡。所謂六賢,即指閔子、任子、高

子、端木子、曹子、陳子而言。他們的祀田一共有 6 幅,合共 180 頃。該縣教

育局進行了陸陸續續的清查:

現在繼續查得南鄉新店地方有先賢閔子、陳子、高子,祀田各四十八頃;西鄉西昇莊

地方,復有閔子、高子,端木子等祀田(俗名六賢坡)計地三十六頃。以上兩處祀

367
田,共為一百八十頃,均有縣卷可查。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地調查,并核對縣衙公文案卷,官方記錄在案且先賢如今也

確實享有的兩片祀田加起來,共計 660 頃的蜀山湖湖田。

濟寧縣教育局對收歸孔子和六賢祀田的建議,獲得山東省政府教育廳的同

意。教育廳:「查祀典之制,為封建社會亟應剷除。關於廢止祀孔,及利用孔廟

地址財產,早經公佈在案。準諸定章,該縣黃土岡及六賢坡各項祀田,似應收

回,為辦理當無困難之處。」368教育廳唯一修訂的,是六賢坡的祀田。之前濟

寧縣教育局長稱閔子、陳子、高子祀田各四十八頃,在兩鄉新店地方。但經過

教育廳的審查,發覺政府的卷宗實無依據,其中有依據的,只得三十六頃而

已。

山東省教育廳開始辦理接管孔子和六賢的祀田,「查該縣黃土岡及六賢坡等

祀田,綜計五百餘頃,關係該縣教育經費之收入,至為重要。」教育廳於是定

下接管這些祀田的具體辦法:「一、組織勘查委員會。該會之組織,由縣黨部代

表一人,縣政府代表一人,財政局長,教育局局長,暨教育經費委員會委員,

367
<濟寧縣教育局呈請接管該縣黃土崗孔子祀田及六賢坡閔子等祀田之經過>,
《山東教育行政週報》
,「專
載」欄,1931 年第 129 期,頁五六(下)。
368
<濟寧縣教育局呈請接管該縣黃土崗孔子祀田及六賢坡閔子等祀田之經過>,
《山東教育行政週報》
,「專
載」欄,1931 年第 129 期,頁五八(上)。
146
組織之,並指定教育局局長為委員長。由該會訂定會章,及辦事細則,呈廳核

備。該會應將上項地畝勘查清楚,釐定地界繕具清冊,由教育局分呈備案。

二、由該縣縣政府佈告民眾及各該佃戶週知,以免誤會。三、由教育經費委員

會妥議地租辦法。此項地畝應先儘原佃戶租種。並應考查土質肥瘠及收益多

寡,分別等次,酌量情形,核定租價,造具清冊,呈廳核備。」369雖然湖田歸

湖田局辦理,此時的湖田局已歸入建設廳項下,但該部分祀田因處理辦法關涉

地方教育,而主要由教育廳做出相關決策。

大概由於蜀山湖一直是招佃而非變賣為民業,產權較易變動,不止是祀田

覬覦它,善堂亦是。此時,原已在清末就被湖田局充公、改以津貼補償(50 萬

文)的汶上縣普濟堂,也希望可以恢復其原本擁有的公產湖田。民國二十年

(1931)汶上縣長向省建設廳轉呈了普濟堂代表呈文,內容是前一年建設廳已

經批准,普濟堂先前被山東省官產處誤當作官產出賣的湖田 39 頃 48 畝,可以

在蜀山湖內得到同等數額的補償,然而湖田局以租戶不情願撥歸本縣為託辭推

諉。汶上縣令及普濟堂代表認為,這些地是建設廳許可的應撥之地,本不應以

租戶意見為轉移。但他們還是齊集了蜀山湖有關租戶,與汶上縣長一同收集民

意,租戶們說情願從湖田局屬下改向本縣普濟堂交租,因為懇請建設廳再次查

辦落實。370最終亦未如願,該湖田還歸湖田局招佃。

369
<濟寧縣教育局呈請接管該縣黃土崗孔子祀田及六賢坡閔子等祀田之經過>, 《山東教育行政週報》 ,「專
載」欄,1931 年第 129 期,頁五八(下)﹣五九(下)。
370
<山東省政府建設廳訓令第三零九九號十一月十日>, 《山東省建設月刊》
,1931 年第 1 卷第 11 期,頁十
七﹣十八。按:1932 縣政府及地方人士的請求再次落空。因為財政廳經查說,該善堂之款并未列入省或
地方預算內,根據「查此項撥款,既係多年舊案,且屬慈善性質,實難開除」之語,似乎是湖田局同時因
預算內無此項呈請除去該項支出。意思是說,慈善性質的本就統一歸與省財政里,而不在地方收入里。
1932 年經財政、建設兩廳共同商議,照京錢 5 百千文之數在 1931 年的省預備費項下追加,由當年的麥租
項下撥付。最終議決照准。參見 <省政府秘書處報告財建兩廳會呈為湖田總局呈請抵解由二十年麥租項下
撥付汶上縣普濟堂孤貧口糧一案擬准照數追加在二十年度省預備費項下動支,請提會核議應否照准請公決
案>, 《山東財政公報》 ,1932 年第 3 卷第 9 期,頁二十一﹣二十二。
147
在先賢祀田、善堂公產被充公之際,原水櫃內的大量湖田已經被附近居民

佔種,又逢運河工程失效,村民們就湖內外田地的防洪洩水,發生了爭鬥。《建

設月刊》記述:1931 年 8 月霖雨流潦,湖外之水不得宣洩。為保住在湖外的農

田,羅莊、趙莊、大壩口村的村民糾合集聚,到馬踏湖東堤掘堤洩水入湖。被

十里閘村即林莊湖田居民察覺,迅速到堤搶護。汶上縣縣長派民團大隊前往彈

壓,到達之際湖田尚未被水淹,於是調節雙方維持原狀,靜候解決。而後因無

人監視,羅莊村民終於將該堤決口,原本有堤保護的湖內湖田因此被淹,即將

成熟收割的豆苗乾枯,雙方發生械鬥。民團大隊再次出面彈壓,并查勘決口情

形。并向上報告說湖外低澇之地僅有三里,引水入湖淹沒的是 40 頃。11 月,

建設廳下發訓令,命汶上縣縣長和建設局一同堵築缺口,加固堤防,修復原本

可以洩水入運河的渠道與閘門,毋使洩水入馬踏湖的事情再次發生。371

總的來說,1931 年的水櫃湖田已成沃壤(見圖 6.2),《建設月刊》對南旺

三湖水櫃湖田的開墾情況一一作了介紹。在蜀山湖:

湖之東面,名為渾水湖,坐受積淤,地成高阜,永無波及,已屬膏田,阡陌縱橫,約

有七千餘畝。又湖之北岸,附有小蓄水池,居民呼之為湖袖,初為增多該湖水量,以

補不足而設,今已失其效用,儼若大段官荒……以上兩項共計,約有地一萬四千餘

372
畝。

蜀山湖已經淤出很多高地,蓄水能力逐漸失效,而這些田地雖被耕種,卻是政

府未登記的荒地。《建設月刊》的編者認為政府應該重新丈量這些湖田,或援例

371
<山東省政府建設廳訓令第三零五二號十一月三日>,
《山東省建設月刊》 ,1931 年第 1 卷第 11 期,頁十
五﹣十七。
372
<山東南運河湖田利病情形說略>,
《山東省建設月刊》,1931 年第 1 卷第 1 期,「論著」欄,頁六十六﹣
六十七。
148
變價售給民間,或收歸官有改成「模範村區」。

南旺(西)湖也需要丈量、清查,《建設月刊》同一篇文章強烈呼籲此舉,

并列舉在該湖清丈的四個原因:

今因湖心淤成平陸,不能行水。而關家閘閉塞不通,滄桑變易,整治頗難。且其間估

墾之地,名目既多繁雜,性質亦甚紛歧。而亟須著實清查者,厥有四項。查該地曾於

民國四年議行變價,每畝售價二元四角,讓歸民有,見諸實行。惟在售地之時,並未

實行清丈,僅據湖田局最近徵租草冊,約略計算,作為定數,不實不盡,人所易知。

其間影射多端,欺隱之田非常少數,此應清查者一。又有所謂祀田者,屬於曾、宋、

白三家,均係先賢後裔,例定曾氏祀田為三十中頃,即為四千五百畝;宋、白各四千

畝,雖無案卷足徵,確有碑記可考。而該各後裔貪得無厭,又被侵佔民墾湖荒,或二

三千畝不等,此應清查者二。又該湖東岸,舊有老湖租地,亦名大糧,原數為八千三

百畝,例歸汶上縣署完租,不隸湖田範圍。核其所佔湖地,寬長面積竟致超過原有地

畝,增加半倍之多,疆界不清,莫此為甚,此應清查者三。又該湖區內舊有東魯書院

膏火地,原數為六千畝。本屬兗沂曹濟道經管徵租,以供該道屬東魯書院加課生童獎

賞之需。嗣因政變,案卷失落,無從查考。該地現經汶上人民無端收沒,仍當據理爭

373
回,撥還公家,聽後處分,方為正道。此應清查者四。

從南旺湖的情況,可以看到,政府冊籍並不能反映真實的湖田情況,以祀田、

先前已變價升科的大糧地和書院膏火地的名義盜耕的情況非常嚴重,因此政府

若能重新丈量和登記,對改善財政有很大的助益。由引文亦可知,宋、白的祀

田一直存在。

373
<山東南運河湖田利病情形說略>,
《山東省建設月刊》
,1931 年第 1 卷第 1 期,
「論著」欄,頁六十八﹣
六十九。
149
跟蜀山湖和南旺西湖相比,馬踏湖早已化貧瘠為膏腴,然而登記比例甚

少。《建設月刊》認為應切實勘察,確定歸屬,令所有者繳價買為己業:

[馬踏湖]亦因積淤過重,竟成一片荒蕪。貧民佔耕,數居強半,該湖同南旺湖變價

時代,湖心尚多積水,無人認墾,視為不毛之水荒,聽其廢置。現已全湖涸出,化沮

洳為膏腴。亟宜切實勘察地屬何人,責令照章補繳變價,以示公平。其地約有陸千餘

374
畝。

最後,《建設月刊》編者認為,以上南旺三湖,若重新丈量之後,完全出

售,對地方政府增益不少。他說:「蜀山湖約有遺田一萬四千畝,南旺湖約有遺

田二萬畝,馬踏湖約有遺田六千畝。」「遺田」就是從丈量找出來還未登記的湖

田,編者估計南旺三湖的湖田一共大約四萬畝,假定每畝變價洋六元,政府便

立得 24 萬元。「確係南運湖河附產收入之大宗,無論屬於國家屬於地方,若用

於疏浚湖河水利工程,允為正當。且適合就地籌款,分年施工之計劃。」375

1937 年 4 月,建設廳對南旺三湖湖田的發展有了全局的規劃。它首先是認

為蜀山湖連同濟寧以南的湖應予以保留,不應過度開墾。指出:「蜀山、南陽、

獨山、昭陽、微山武湖,不獨為濟運之水櫃,亦為灌溉之天然蓄水池,容納洪

水之良好蓄水庫。近年因湖民墾種,湖之面積已較曩時為小。若再全部升科,

則湖面自必愈縮。一旦蓄水能力完全消失,所有入湖之汶、泉、府、洸、泗、

白馬、萬福、洙水、趙王、山城、薛、泇等河之山洪坡水,均將無所歸宿。結

果湖水增高,災區勢必擴大。而本省之治運計劃,無論為排洪、為灌溉、為濟

運,均須利用各湖。現時若升科變為民有,將來整理運河仍須佔用時,自必更

374
<山東南運河湖田利病情形說略>,
《山東省建設月刊》
,1931 年第 1 卷第 1 期,
「論著」欄,頁六十九。
375
<山東南運河湖田利病情形說略>,
《山東省建設月刊》
,1931 年第 1 卷第 1 期,
「論著」欄,頁七十三。
150
多困難。且升科之後,省庫增收年不過數萬,如因湖田縮小,致湖水增高,災

區擴大,恐亦得不償失。近年以來,中央為各省水災慘重,屢申「廢田還湖」

之明令,此時遽將湖田升科,於功令亦不無牴觸。」376簡單來說,這些湖不只

是濟運的水櫃,也可以作為天然蓄水池容納洪水,不應完全放墾,不然上游的

河、泉水無所依歸,勢必造成洪災,處於濟運、灌溉、排洪三方面的考慮都應

該予以保留。

雖然保留了蜀山湖,建設廳卻贊同了南旺湖和馬踏湖內湖田可以盡量讓民

間陞科,歸民所有。稱:「馬場、馬踏、南旺三湖,早已放墾,事實上已歸民

有,均可升科。」377這個建議,若果執行的話,這些湖區的土地佔有形態將大

大改變。既是陞科,即不再有官田、民田的區別了。不過,目前資料找不到有

關這項建議的決定,其中一個解釋,應是數月之後,山東便被日軍佔領了。378

五、小 結

總的看來,清中葉以來由於黃河改道,漕運的方式逐漸從運河改作海運,

再到政府正式廢運,用來濟運的水櫃因此失去作用,逐漸被開闢作耕田。

這些湖田由運河的水櫃轉化而來,是屬於官府的,因此政府可以隨意發展

利用。而佔用湖田上的人,無論是合法還是非法,都是政府的佃戶。為了處理

湖田問題,光緒末年政府成立湖田局,以解決糾紛并處理湖田的歸屬。湖田局

處置湖田的方式有兩種,佃種交租;民戶繳價購買然後陞科交賦。前期以前一

376
<建設廳提議本省各湖湖田南旺、馬塲、馬踏三湖可予升科,蜀山、南陽、獨山、昭陽、微山五湖擬暫
行緩辦可否請公決案>, 《山東省建設半月刊》 ,1937 年第 2 卷第 8 期,頁一三八。
377
<建設廳提議本省各湖湖田南旺、馬塲、馬踏三湖可予升科,蜀山、南陽、獨山、昭陽、微山五湖擬暫
行緩辦可否請公決案>, 《山東省建設半月刊》 ,1937 年第 2 卷第 8 期,頁一三八(上)

378
1937 年濟南便淪陷,1938 年 1 月 1 日成立濟南治安維持會,同年 3 月 5 日,維持會結束,成立偽山東
省公署。參見 民國山東通志編輯委員會: 《民國山東通志》 ,卷四「職官志」 ,第一冊,頁 462。
151
種方式居多。

水櫃內早已大量存在享有租賦優惠的祀田、學田和善堂公產,在湖田局成

立後,它們的境遇迥然不同。湖田局將學田和善堂公產充公,均以確定的津貼

數目來補償兩田的所有者。祀田在民國前期繼續被政府認可,不過對於新的祀

田申請變得謹慎。有先賢後裔卜氏趁機渾水摸魚聲稱自己的祭田在湖內,政府

明知偽造,不予以湖田,但也採取津貼形式以保其情面。也就是說,湖田局盡

可能得把持著自己對田地的實際控制權。

不過,湖田局還是繼續認可清前期記錄在案的祀田所有者,例如宋白兩

家,以及孔子及其弟子的後裔。這些先賢後裔以祀田為由,早在清朝政府時就

承批了許多免科土地。相比於一般耕戶,他們才是湖田的大地主。並且,既是

「例不旁分」的祀田,就不會因為分家而把田土拆小,可以一直保持大規模。

此外,在當局未認真實行查丈時,各先賢後裔仰仗祀田名義,肆意霸佔了更多

湖田。

民國中期,原水櫃湖田有兩個重要的發展。一是因國家政治理念變動為反

孔,進而孔子及其弟子們的祭田,都被改作補助地方教育經費;另一個方向傾

向於是將官田出售、陞科,而非招佃。不過,民國政府只是成功做到第一點,

至於第二點,因為日本侵華,未知實施程度。

這個變動以後,宋白兩家卻也一直保有祀田(見圖 6.3)。379其實在 1931 年

濟寧縣教育局局長曾建議,既然宋尚書香火地的性質,跟孔子等祭田差不多,

也應同樣充公,但該意見並未被採納。380結果到了日本侵華結束之後,1950 年

379
李作霖:<宋紹武先生事略>,
《宋氏世家譜》
(中華民國三十年修)
,第五集「事略」,頁一(b)。山東省
濟寧市汶上縣南旺鎮南旺村及宋莊宋氏族人惠賜。
380
<濟寧縣教育局呈請接管該縣黃土崗孔子祀田及六賢坡閔子等祀田之經過>,
《山東教育行政週報》 ,「專
152
初的時候,土地改革,在南旺一帶被劃為最大地主的就是宋白兩家宗子,以及

龍王廟的主持和尚。

載」欄,1931 年第 129 期,頁五六(上)。


153
圖 6.1 民國時的蜀山湖,美國陸軍工程署陸軍製圖局印行,圖號:SERIES L500 NI 50-2

哈佛圖書館藏 AMS China Chi-Ning Region, Shandong Sheng

圖 6.2 1931 年南旺湖湖田之現狀,《山東省建設月刊》1931 年第 1 卷第 5 期第五圖,頁 14

154
圖 6.3 湖田局丈宋氏祀田界碑,

《汶上南旺──京杭大運河南旺分水樞紐工程及龍王廟古建築群調查與發掘報告》,頁 313

155
結 論

景甦和羅崙研究明清山東社會,指出至遲至乾隆年間山東已經出現了「經

營地主」。這些「經營地主」開始的時候是大地主,經營農業,未幾進而涉足工

商業。兩位學者,試圖揭示在西方帝國主義進入中國前,十八世紀的中國,已

經具備了資本主義的前期發展規模。381

不過,景甦和羅崙沒有告訴我們山東人有什麼辦法成為大地主的?相反,

從他們所用的案例中,我們會發現,明清山東人很重視分家。若果如此,那山

東的社會文化是缺乏讓資本有效累積的途徑,大地主的出現,只能考某個族人

因為某種原因變得富裕,然後再變成經營地主。但只要他逝世,積累而來的財

富又被兒子瓜分而拆小了。那麼,明清山東社會,雖間以出現經營地主,普遍

來說,卻是小農經濟的模式作為主導的。

本論文的目的,是找尋明清山東有否存在累世的大地主家族?筆者認為,

大地主家族的出現,需要具備兩種條件:一是該家族有辦法佔據大片而肥沃的

田地,二是這些田地不會在分家的時候拆小,那只有一個可能性,就是祀田。

本論文的重點,是湖田;出發點,則是產生大量湖田的山東運河;而關鍵

地點,在南旺分水樞紐。

早在永樂年間,南旺已經在山東運河上扮演重要的分水角色。當漕船自南

向北行駛,進入山東,便須穿過重重的船閘上行,然後再下行,而南旺便是這

條通道的最高點。它的作用,是將這裏的河水,透過設施,一分為南北兩份,

接濟兩邊的運河。萬曆年間,經過萬恭的規劃治理,以及潘季馴的落實改造,

381
景甦、羅崙,
《清代山東經營地主底社會性質》
,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59 年。
156
使南旺分水口的操作大為改進,堪稱山東運河的分水樞紐。潘季馴對南旺分水

口的改造,是擴大了水櫃的面積,水櫃終於有了南旺三湖的完整面貌。

所謂南旺三湖,是指南旺西湖,蜀山湖和馬踏湖,是作為南旺分水樞紐的

蓄水湖,并以備旱時洩水濟運,時人稱為「水櫃」。南旺分水口之所以能夠有效

運作,便是因為這三個水櫃儲有足夠的水,通過閘的運作為分水口解決水源的

問題。從嘉靖年間謀劃將其作為蓄洩兼濟的水櫃起至萬曆年間,朝廷很小心維

持這三個湖的面積,確立範圍,劃定邊界。一旦發現有盜湖耕種者,便立令退

田還湖。但從萬曆年間之後,三湖湖面逐漸縮小,原因有二:一是百姓爭相耕

種這肥沃的土地,二是明政府發現要保持運河暢通,根本不需要那麼大的湖

面。讓湖田和水櫃並存,若配合得宜,無疑是租稅增加和漕運暢通的雙贏方

案。事實上,終明之世,湖田一直被開墾,但漕運還是如常運達北京。

清初的山東省政府,掌握了大量的水櫃湖田,這是地方政府的資產,屬於官

田。把官田出售,是可以賺取更大利益的。但官員不願意這樣做,原因是湖田

來自水櫃,為防一天運河區域天然環境有變,河水不足,為保漕運,需要退田

還湖。若田在私人手上,行政便變得很複雜,因此地方政府盡量保持著這些湖

田的擁有狀態,亦即是官田。

這使得山東地區,明顯存在兩種不同的土地擁有形態:第一種是明清時期

作為土地制度的主流,亦即是人們可以隨意開墾荒地,然後向土地所屬的州縣

衙門登記產業,稱作「陞科」,成為業主,每年向政府繳納田租,並負擔相關差

徭;第二種是包括這些水櫃湖田的官田,業主是政府的,因此人們在這些田地

耕種,算是政府的佃戶,須向所屬州縣衙門交納田租,但由於不是業主,沒有

差徭。在明清時期,這兩種土地擁有形態,各省各縣均有,但山東省由於存在
157
大量的水櫃湖田,特別明顯。

在官田上面耕種的佃戶,與一般土地的業主,具有身份不同的分歧,但除

此之外,分別不大。法例上,佃戶不得自由買賣官田,但實際上,他們可以用

「永佃權」的方式自由轉讓土地。此外,湖田土地肥沃,而且不用負擔差徭。

因此之故,水櫃湖田吸引了周圍一帶的山東農民。例如住在戴村壩的白英後

裔,在清初已經遷移到南旺湖附近居住。

清初山東政府擁有大批的湖田,除了向農戶批佃,還以此優待被朝廷認可

的機構,向書院、善堂、以及保護分水口的龍王廟批出土地,書院田叫「學

田」,善堂田叫「公產」,而龍王廟田稱「廟田」。於是書院、善堂和廟宇都成了

地方官員的佃戶,容許這些「佃戶」再把土地進行批佃收租,資助機構的運

作。在優容政策之下,與一般佃戶不同,這些機構獲批的土地是非常廣泛的,

一般所見,達到數頃至數十頃。

這些公共機構之外,清朝還向先賢後裔批出用以維持祖先祭祀的祀田。南

旺水櫃湖田範疇上的先賢,可以分作兩類:一是歷朝的先哲聖人,例如是周公

孔子、孔子七十二門徒等等;另一類對本朝有功尤其是對南旺有貢獻的功臣,

在南旺,最重要的當然是開創南旺分水口的宋禮和白英。在南旺水櫃範圍內的

湖田,當然有很多小租戶,最大的租戶,除了書院、善堂、廟宇,便是這些先

賢的後裔。

這些先賢的祀田,與民間祀田很不一樣,是「例不旁分」的。在山東民間,

大部分祖先的田產在分家的時候已經拆分,只留下一小片的土地(通常就是祖

先墳墓所在)作為祀田,若有需要,祀田也可以賣掉;但先賢在水櫃湖田上的

祀田,產權是屬於政府的,數量也登記在政府的檔案裏面,因此不能賣掉,或
158
者分家。於是,隨著清政府的優容愈來愈多,先賢後裔便成為了山東最大的控

產宗族,而且所佔據的土地也是非常肥沃的。

總括來說,明清山東最大的累世地主,就是先賢家族,此因也只有這些先

賢家族,才能向政府要地。所有中國人都知道,山東是孔孟之鄉,而這篇文章

則解釋了為何山東一直是孔孟之鄉?

159
徵引史料及參考書目

一、 正史雜史政書類

[宋]宋綬、宋敏求:《宋大詔令集》
,北京:中華書局,1962 年。
[明]吏部清吏司編:《明功臣襲封底簿》,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70 年。
[明]申時行:《大明會典》
,臺北:中文書局,1963 年。
[明]鄧士龍(許大齡、王天有點校)
:《國朝典故》
(明萬曆間刻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3 年。
[明]焦竑:
《國朝獻徵錄》
(萬曆四十四年刊)
,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65 年。
[清]萬斯同:《明史》
(據北京圖書館藏清鈔本影印)
,《續修四庫全書》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5 年,第 325 冊。
[清]張廷玉:《明史》
,北京:中華書局,1974 年。
[清]伊桑阿等纂修:《大清會典(康熙朝)
》,《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七十二輯》
,1992﹣1993
年,臺北:文海出版社。
[清]王頌蔚:《
(仁壽本二十五史)明史考證攗逸》
(清乾隆武英殿刊本)
,臺北:二十五史編刊
館影印,1956 年。
[民國]趙爾巽:《清史稿》
,《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冊 296。
《明實錄》
,南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1968 年。
《清實錄》
,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

二、 方志

[明]陸釴:
《(嘉靖)山東通志》
,《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
,上海:上海書店,1990 年。
[明]朱泰、游季勳裁正,包大爟纂修:
《萬曆兗州府志》,
《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上
海:上海古籍書,1990 年,54 冊。
[明]栗可仕、王命新:《重刻汶上縣舊志》
(萬曆三十六年),早稻田大學館藏。
[明]栗可仕、王命新《萬曆汶上縣志》
,汶上縣史志辦公室整理。
[清]聞元炅:《續修汶上縣志》
(康熙五十六年)
,早稻田大學館藏。
[清] 馬煥奎主編(汶上縣史志辦公室整理)
:《宣統再續汶上縣志》,卷之一「方域志.疆域」,

160
頁四(b)。稿本影印,汶上縣史志辦公室惠贈。
[清]陳顧㶌:《兗州府志》
(乾隆三十五年)
,中國數字方志庫。
[清]徐宗幹修,許瀚等纂,廬朝安續纂修:《濟寧直隸州志》(咸豐九年鐫,尊經閣藏板)
,臺
北:台灣學生書局,1968 年。
[清]章文華:《嘉祥縣志》
(光緒),
《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
,第 79 冊。
[清]孫葆田:《山東通志》
(宣統三年完成編纂,民國四年重印本)
,臺北:華文書局股份有限公
司,1969 年。
[民國]潘守廉、袁紹昂:
《濟寧直隸州續志》
(民國十五年 1936)
,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68
年。
[民國]袁紹昂:《濟寧縣志》,臺北:文成出版社,1968 年。
民國山東通志編輯委員會:《民國山東通志》,臺北:山東文獻雜誌社,2002 年。
山東省汶上縣南旺鎮編纂辦公室:《南旺鎮志》
,山東濟寧:濟寧市新聞出版局,1987 年。

三、 先賢志

[明]吳思學:《宋康惠公祠志》
(萬曆二十三年刻本)
,《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
,北
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 年,第 408 冊。
[明]劉濬:
《孔顏孟三氏志》,
《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
,第 14 冊。
[清]馮雲鵷:《聖門十六子書》
,https://archive.org。
[民國]《續修宋康惠公祠志》
,1941 年修,未刊本,藏於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南旺鎮南旺一
村、宋莊。

四、 文集、河書、筆記

[北魏]酈道元(王先謙校):
《水經注》
(光緒二十三年新化三味書室據長沙王氏本重刊),成
都:巴蜀書社,1985 年。
[明]王瓊(姚漢源、譚徐明點校):
《漕河圖志》(弘治九年),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90
年。
[明]王寵:
《東泉志》
(明正德五年陈澍刻本)
,《天津圖書館孤本秘籍叢書》,北京:中華全國圖
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99 年,第 7 冊。
[明]楊宏、謝純:
《漕運通志》
(明嘉靖七年楊宏刻本),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 莊嚴文化
事業有限公司,1996 年,史部 275 冊。
[明]劉天和:《問水集》(版本信息不詳,嘉靖十五年撰)
,《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技術卷
3 》
,鄭州: 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 年。
[明]張橋:
《泉河志》
(明嘉靖四十二年刻本)
,《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北京:國家
161
圖書館出版社,2014 年,第 400 冊。
[明]萬恭:
《治水筌蹄》(萬曆五至七年張文奇重刊本),
《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技術卷
3 》
,鄭州: 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 年。
雷禮:《國朝列卿紀》
(山東省圖書館藏明萬曆徐鑒刻本)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臺南:莊嚴文
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年,
「史部.傳記類」第 92 冊。
潘季馴:《河防一覽》
(萬曆十八年撰)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576 冊。
[明] 胡瓚:
《泉河史》
(明萬曆二十七年刻,清順治四年增修本)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濟
南:齊魯書社,1996 年,史部 222 冊。
[明]謝肇淛:《北河紀》,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576
冊。
[明]崔旦:
《海運編》
,卷下,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年,
0997 冊。
[明]陳子龍:《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 年。
[明]謝肇淛:《北河紀》,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史部 334.地理類」,臺北:台灣商務印書
館,2008 年,第 576 冊。
[明]孫承澤:《春明夢余錄》(光緒九年孟春刻成版,藏廣州惜分陰館)
,香港:龍門書店,1965
年。
[清]葉方恆:《山東全河備考》
(清康熙十九年刻本)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濟南:齊魯書社,
1996 年,史部 224。
[清]閻廷謨:《北河續紀》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濟南:齊魯書社,1996 年,史部 223 冊。
[清]陳潢:
《河防要訣》(雍正間抄本)
,《傅斯年圖書館藏未刊稿鈔本.史部》,臺北:中央研究
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5 年,第三十五冊。
[清]張伯行:《居濟一得》
,《四庫全書》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冊 579。
[清]劉錦藻:《清朝續文獻通考》,上海:商務印書館,1955 年。
[清]傅澤洪:《行水金鑑》
,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 年。

五、 道藏

[明]《正統道藏》
(上海涵芬樓影印)
,上海:商務印書館,1923﹣1926 年。

六、 族譜

162
《汶陽白氏族譜》
,道光二十五年(1845)
,未刊本,藏於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南旺鎮白路口、
白莊。
《汶邑周氏志》
,民国二十三年重修(1934)
,未刊本,藏於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開河鎮。
《汶陽白氏族譜》
,1954 年續修,未刊本,藏於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南旺鎮白路口、白莊。
《宋氏世家譜》
,中華民國三十年修(1941)
,未刊本,藏於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南旺鎮南旺一
村、宋莊。
《宋氏世家譜》
,1984 年重修,未刊本,藏於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南旺鎮南旺一村、宋莊。
《姬氏志》
,1989 年重續,藏於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南旺鎮。

七、 碑(依立碑年代順序)

[元]泰定元年(1324)
《故朝列大夫大司農丞致仕張公墓志銘》
,碑及拓片均存於山東省濟寧市
運河博物館。
[明]洪熙元年(1425)
,《明資政大夫工部尚書宋公墓銘》
,碑存於河南省洛陽市洛寧縣馬村宋禮
墓前。
[明]弘治六年、七年(1493、1494)
《諭祭碑文》
,碑存於存於江蘇省淮安市青浦區輪埠路「陳
潘二公祠」院內。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
,《創修宗祠碑文》
,碑存於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南旺鎮寺前鋪村傅氏
宗祠內。
[清] 乾隆二十年刻(1755)
,嘉慶拾四年重鐫(1809)
《優免四氏聖裔雜差碑》,拓本現存於山
東省東平市寧陽縣博物館內。

八、 報刊

《山東公報》,山東省圖書館微縮膠捲室藏。
《山東省建設月刊》,全國報刊索引:http://www.cnbksy.cn/home。
《政府公報》,同上。
《內務公報》,同上。
《山東財政公報》
,同上。
《山東省建設月刊》,同上。
《山東省建設半月刊》
,同上。
《山東教育行政週報》
,同上。
163
《南洋商報》,
http://eresources.nlb.gov.sg/newspapers/Digitised/Article/nysp19290710-
1.2.35.aspx 。

九、 調查報告與資料集成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汶上南旺──京杭大運河南旺分水樞紐工程及龍王廟古建築群調查
與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 年。
汶上縣水利志編纂辦公室編:
《汶上縣水利志》
,濟寧:內部資料,1991 年。
美國陸軍工程署陸軍製圖局印行地圖,圖號:SERIES L500 NI 50-2 ,哈佛圖書館藏 AMS
China Chi-Ning Region, Shandong Sheng

十、 研究論著

卞師軍、郭孟良:
《試析明清運河之水櫃湖田的成因》,
《齊魯學刊》
,1990 年第 6 期。
蔡泰彬:《明代漕河之政治與管理》
,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 年。
岑仲勉:《黃河變遷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年。
陈翰笙:《解放前的地主與農民》,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年。
鄧永飛:《近代洞庭湖區的湖田圍墾與地方社會──以<保安湖田志>為中心》
,中山大學 2006 年
博士論文。
馮廣宏:《壅江作堋考》,四川水利電力廳都江堰管理局編《都江堰史研究》,成都:四川省社會
科學院出版社,1987 年,頁 137﹣143。
黃進興:《優入聖域:權利、信仰與正當性》
,第九章<權利與信仰:孔廟祭祀制度的形成>,西
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年。
黃仁宇:《明代的漕運 1368﹣1644》
,臺北:聯经出版社,2013 年。
黃永豪:《土地開發與地方社會──晚清珠江三角洲沙田研究》
,香港:文化創造出版社,2005
年。
景甦、羅崙,《清代山東經營地主底社會性質》,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59 年。
繆全吉:《明清道員的角色初探》,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中國初期歷史研討會論文
集》
,1989 年。
缪啟愉:《太湖塘浦圩田史研究》,北京:農業出版社,1985 年。
李鳳榮:《墾湖與禁湖:運河水櫃南旺湖的歷史考察》,
《聊城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1

164
年第 2 期。
李泉、王云:《山東運河文化研究》
,濟南:齊魯書社,2006 年。
李文治、江太新:
《清代漕運》
,北京:中華書局,1995 年。
梁方仲:《明代賦役制度》
,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
劉志偉:《簡論明清廣東沙田的所有權》,
《經濟史》
,1982 年第 7 期。
劉志偉:《宗族與沙田開發──番禺沙灣何族的個案研究》
,《中國農史》
,1992 年第 4 期。
劉志偉:《地域空間中的國家秩序──珠江三角洲「沙田﹣民田」格局的形成》》
,《清史研究》

1999 年第 2 期。
劉志偉:《邊緣的中心──「沙田﹣民田」格局下的沙灣社區》
,黃宗智主編,《中國鄉村研
究》
,第 1 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年。
劉志偉、蕭鳳霞:
《宗族、 市场、 盗寇与蛋民—明以后珠江三角洲的族群与社会》
,《中國社會
經濟史研究》,2004 年第 3 期。
魯西奇:《「水利社會」的形成──以明清時期江漢平原的圍垸為中心》,《中國經濟史研究》

2013 年第 2 期。
歐陽洪:《京杭運河工程史考》
,南京:江蘇省航海學會出版發行,1988 年。
清水泰次:
《明代之漕運》
,包遵彭:《明代經濟》
,臺北:學生書局,1968 年。
山東師範學院地理系《山東地理》編寫組:《山東地理》,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77 年。
史念海:《中國的運河》,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8 年。
《水利水電研究院科學研究論文集》第 22 集,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85 年。
孫慶基等主編:《中國地理叢書.山東省地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7 年。
譚棣華:《清代珠江三角洲的沙田》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 年。
王建革,《元明時期嘉湖地區的河網、圩田與市鎮》
,《史林》,2012 年第 4 期。
吳緝華:《明代海運及運河的研究》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1 年。
吳欣:《從「制度」到「生活」
:運河研究的新維度》
,《光明日報》
,2016 年 8 月 10 日,14 版。
吳欣:《宗族與鄉村社會「自洽性」研究──以明清時期苫山村落為中心》,
《民俗研究》,2010
年第 1 期。
吳欣:《村落與宗族:明清山東運河區域宗族社會研究》
,《文史哲》,2012 年第 3 期。
吳欣:《明清京杭運河區域仕宦宗族的社會變遷》
,《東嶽論叢》
,2009 年第 5 期。
西川喜久子:《關於珠江三角洲沙田的「沙骨」和「鴨埠」》
,葉顯恩主編,《清代區域社會經濟
研究》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92 年,頁 933﹣943。
徐慕菊:《從科技史角度看都江堰的科學性》
,四川水利電力廳都江堰管理局編《都江堰史研
究》
,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7 年,頁 1﹣19。
許檀:《明清時期山東商品經濟的發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年。
姚漢源:《京杭運河史》,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8 年。
姚漢源:《黃河水利史研究》,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3 年。

165
鄭民德、李永樂:
《清代的湖田之爭與利益博弈》
,《武陵學刊》
,2013 年第 5 期。
中國歷史大辭典編纂委員會:
《中國歷史大辭典· 遼夏金元史》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
年。
鄒逸麟:《山東運河歷史地理問題初探》,
《歷史地理》,1981 年第 1 期。

十一、 外文文獻

岸和行:《珠江デルタの沙田・鴨埠・魚埠》
,《九州大學東洋史論集》19 號,1991 年。頁 85﹣
121。
濱島敦俊:
《明代前半の江南デルタの水利慣行--「田頭制」再考》,歷史学会編,
《史潮》,
1978 年第 5 期,頁 87﹣104。
濱島敦俊:
《明代江南農村社会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会,1982 年;
濱島敦俊:
《明清時代の分圩をめぐって——デルタ開拓の集約化》,渡辺忠世、桜井由躬编,
《中国江南の稲作文化——その学際の研究》
,東京:日本放送出版協會,1984,第 4 章。
濱島敦俊:
《明代中葉江南土地開發和地主的客商活動》
,《廣東社會科學》,1988 年第 2 期。
濱島敦俊:
《關於江南“圩”的若干考察》
,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編:
《歷史地理》
第 7 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
濱島敦俊:
《明清江南農村社會與民間信仰》
,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 年。
濱島敦俊:
《農村社會》,森正夫等編,
《明清時代史的基本問題》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年。
谷光隆:《明代河工史研究》,京都:同朋舍出版,1991 年。
谷口規矩雄:<明代華北における銀差成立の一研究一山東の門銀成立を中心にして>,
《東洋史
研究》20 巻3号,1961 年。
松田吉郎:
《明末清初広東デルタの沙田開発と鄉紳支配の形成過程》
,《社會經濟史學》,第 46
卷,第 6 期,1981 年。
星斌夫:《明代漕運の研究》,東京:日本學術振興會,1963 年。
西川喜久子:《清代珠江下流域の沙田について》
,《東洋學報》
,第 63 卷,第 1 號、第 2 號
(1981)
,頁 93﹣136。

Harold C. Hinton : The Grain Tribute System in China(1845-1911) , Cambridge,Mass: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6.

Sui-wai Cheung, “Construction of the Grand Canal and Improvement in Transporta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Asian Social Science, vol.4, no.6 (June 2008), p. 12.

16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