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9

今天我要为你讲述的书

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大卫邓宁的

为什么越无知的人越自信

副标题叫从认知偏差到自我洞察

他讲的是我们对自身的评价

为什么往往偏离实际

要做到有所谓的自知之明

我们该修正哪些谬误

采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啊

相信大家对这样的情况并不陌生

比如在很多娱乐选秀节目的海选阶段

会涌现出很多才艺水平不高

但特别自信的选手

再比如在网络上

有很多人对各个领域的热点事件

要用自己所谓的常识评论一下

不相信权威专家的解释

而且还会站在所谓的道德制高点上

对当事人加以苛求

同时反过来看看我们自己

在工作和学习中

也时不时会遇到眼高手低的情况

考试后一公布分数

绩效考评一公布结果

我们实际拿到的成绩

往往都要低于我们的预估

那么如何解释这种令人困惑的事情呢

在这里啊

就要请出本书的作者大卫邓宁
来给大家解释了

2021 年

斯坦福大学发布了一个有趣的名单

就是在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中

有哪些权威专家提出的理论概念

被引用的最多

结果在心理学专家榜单上

邓宁的名字赫然在列

邓宁是密歇根大学的社会心理学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就是人类的认知

和决策机制

他在 1999 年

与自己的学生克鲁格

联名发表了一篇论文

提出了一个

关于人类自我认知能力

非常具有颠覆性的判断

那就是在从事一项任务的时候

那些表现越差的参与者

更倾向于过高评估自己的表现

这个判断到了互联网上

就被大家简单的称为达克效应

并且被简化为一句网络上的流行语

明明那么普通

却又那么自信

从这个现象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推论呢

那就是实现正确而精准的自我洞察

是一件看似简单
实际上非常困难的事情

而正确认识自我

是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做出科学决策

从而实现目标和自我进步的基础

在人类漫长的文明进程中

其实很早就有哲人意识到了这一点

例如在希腊德尔斐

距今已经有

2,600 年的太阳神阿波罗神庙里

就镌刻着两句古老的智慧真言

一句是凡事勿过度

一句就是认识你自己

同时代

我国著名哲学家老子也说过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所以说在人类不同文明中

确实有这样一个共识

正确评价自我

是一件非常重要但困难的事情

当然了对于作为心理学家的邓宁来说

观察到这个现象并不能让他满意

而是激发了他进一步研究

人类这种认知偏差的冲动

这种对于自己能力的过高评价

到底是如何造成的

背后的认知心理

和社会文化机制到底是什么

如果我们想要克服这种认知偏差

究竟有哪些可以实操的方法

于是对这一连串问题的追问
就汇集成了今天

我手里这本要给大家推荐

讲解的书

这本为什么越无知的人越自信并不厚

除去所引的正文大约也就 300 页 20 万字

但是在这样一个紧凑的篇幅里

当年我们系统介绍了人类

过高评价自我背后的心理和社会成因

以及为什么实践经验和他人评价

常常也无法让人吸取教训

客观认识自己

随后邓宁还拿出了一套

系统化行之有效的办法

和评估体系

来帮助我们进行自我纠偏

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估和预测

好了相信听到这里啊

你已经对这本书的内容产生了

相当的兴趣

那么接下来

就让我带着大家

一起

进入作者邓宁为我们设置的这趟自我

认知矫正之旅

似乎科学史上每一次伟大发现背后

都有一个脍炙人口

但真假难辨的小故事

最经典的莫过于牛顿是坐在苹果树下

看到落地的苹果才琢磨出了万有引力
同样据说本书作者邓宁

之所以能提出达克效应

则要归功于一个堪称史上最笨的劫匪

1995 年 1 月 6 日

一个叫迈克阿瑟惠勒的劫匪

带着一个同伙

在光天化日之下

连续持枪抢劫了两家

匹兹堡地区的银行

出人意料的是

这两个家伙在作案的时候

没有做任何伪装

连头套面罩什么的都没带

还对着银行监控摄像头来了个傻笑

于是警方根据现场监控记录

迅速把这两个家伙绳之一法

出乎意料的是

惠乐和同伙对自己的落网感到大祸

不解还跟警察说

我们脸上都涂了柠檬水啊

柠檬水它不是有隐形的效果吗

怎么就不灵了呢

这番言论搞得警方都

哭笑不得

惠乐这个史上最笨劫匪的故事

迅速通过新闻媒体而家喻户晓

当时还在康奈尔大学执教的邓宁

看完这条新闻却陷入了沉思

他认为惠乐拙劣的犯罪

代表了我们社会中存在某种认知失调
很多人之所以不知道自己的各项技能

和知识水平有多差

是因为他们的自我评估能力

也同样糟糕

从而把自己带进了一个双重困境

既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也无法做出改善和进步

听到这里啊

有人会认为

像惠乐这样的笨蛋

当然不可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准确

评估但如果是社会成员中

综合素质高于平均水平

或者比较成功的个体

肯定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但是邓宁通过一系列实验和研究

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他在书里给我们列举了一些数据

比如说

在一项针对高中毕业班学生的问卷

测试中 60%的孩子认为在同学里

自己的运动能力处于在中上水平

更有 70%的孩子认为

自己的领导能力

也处于整体里的中上水平

当然了你可能说

十七八岁的少年

正是自信爆棚中二病严重的时候

高估自己啊也正常
等他们进入成年

接受社会和生活的打磨和历练之后

就会好了

但是情况果真如此吗

邓宁接下来又取出了一些统计数字

进行了反驳

比如他对一群大学教授

和一群准备自己单干

创业的创业者进行了问卷测试

结果 94%的大学教授认为

他们的专业能力

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属于中上水平

而 33%的创业者也坚信自己能创业成功

做大做强

所以说这种高估自我的心理倾向

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那么

这种自我认知失调是如何形成的呢

前面我们提到过邓宁曾经在书中指出

很多人之所以不知道自己的各项技能

和知识水平

有多差是因为他们的自我评估能力

也同样糟糕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能否进行精确的自我评估

本身就要求

人对评估涉及的知识和技能

有足够的洞察和了解

在那些与思维能力和智力相关的领域

这个定律尤其准确
比如一个出色的企业管理者

肯定会对自己部门里

各级员工的业务水平

了如指掌

谁是千里马谁是混事的

他心里自然有一本帐

反过来说

在某项知识领域或者技能上

水平越差的人

也就越容易高估自己

比如

总有一些非专业的业余科研爱好者

持之以恒的向各种国家

科研机构递交材料

声称自己

单枪匹马就解决了某个重大科研难题

颠覆了某个基本定理

但是这些所谓的民间科学爱好者

实际上

根本不具备研究所必需的专业素养

和知识

为了证实自己的这个推断

作者邓宁就做过一个实验

他找了一堆大学生

做逻辑推理能力测试

按照测试成绩分成了四个组

然后邓宁特地把表现最差的一组

也就是测试成绩处于末尾

那 13%的学生挑出来
请他们对自己的成绩做个评估

结果这些成绩吊车尾的家伙纷纷表示

自己的成绩怎么也应该在

大排名里排到前 60%

而且他们对自己答对题目数量的预估

也大大高于实际测试中的结果

那么

为什么我们常常会对自己的错误

无法感知呢

邓宁通过研究就提出了两个推测

第一个人类无法感知自己的错误

不是在于无知

而是我们掌握的知识

和运用知识的方法有瑕疵

第二个

就是人类自身思维的底层逻辑

有一些错误倾向

妨碍我们接受外界的反馈

无法吸取正确的经验

表面上看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进步

我们每天都会浏览

并获得很多资讯和知识

也就是说人类懂得越来越多

但从总体上看

我们犯错的频率并没有减少

为什么呢

如果具体分析一下

问题就在于

是我们自身的知识结构
和对于知识的运用

有一些普遍性的缺陷和不足

在本书中

作者邓宁列出了很多这样的缺陷

和不足以及相关的论证心理实验

在这里啊由于时间关系

我得给大家介绍相对比较重要

并且常见的 4 个

第一个缺陷和不足

就是我们占有的知识

或者说信息

在局部上可能具备合理性

有一定的逻辑性

但从整体上看却有错误和偏差

说白了就是所谓一叶障目

比如

互联网上有一条

流传广泛的食物安全知识

说柿子和螃蟹一起吃的话

就会导致人死亡

因为柿子中的维生素 c

会和螃蟹体内的砷元素产生

氧化反应

在人体内形成三氧化二砷

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剧毒物质砒霜

化学方程式都给你列出

来了看起来非常科学有理

不过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

这个说法根本不成立
首先

这个氧化还原反应所需要的环境

非常苛刻

需要在专业实验室里才能达成

人体消化系统内根本达不到

其次科普中有一句名言

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

每公斤螃蟹所含有的砷

元素不过 0.5 毫克

即使各种条件 7 倍

化学反应能在我们体内进行

那人至少也要一次性食用 100 公斤螃蟹

才有可能产生中毒反应

第二个

是我们掌握的知识或者思维模式

其实有瑕疵

从而导致我们虽然进行了

严密的推理论证

但最终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最经典的案例

就是二战中一位匈牙利及犹太数学家

亚布拉罕瓦尔德的故事

从欧洲逃脱纳粹魔掌之后

瓦尔德来到了美国

加入了一个美国政府

和哥伦比亚大学牵头的

统计分析组织 SRG

为二战中盟军的军事行动军工生产

提供分析服务

有一天美国军方又找上门来
说盟军空军在欧洲上空损失惨重

因此要对军用飞机的设计进行改进

加装装甲以提高其防护生存能力

但飞机上又不能处处加装甲

从而影响其飞行性能和载弹量

于是 SRG 就要来了

所有返航飞机的重担情况统计

根据数据显示

飞机上的各区域

如果按照重担密集

程度从低到高来排序

分别是引擎油箱机身以及其他部分

比如机翼或者尾翼什么的

SR 机的其他专家

本着哪里挨打护哪里的原

则就提出

装甲就该装在机身上重担最多的部位

但是瓦尔德却力排众议

说同事们的论证分析看似逻辑严密

但实则大错特错

他主张看起来重担最少的引擎

才是飞机上最应该用装甲防护的要害

道理何在呢

华尔德说根据统计

从大数据上看

在激烈的空战中

飞机上每个部分被敌击击中的概率

其实是大致相等的

更重要的是
SRG 的专家们

只统计了那些能够幸存飞回的飞机

而那些被击落的飞机

他们机身的重担状况没有被计算在内

从统计学角度讲

那些在引擎

油箱两个部分重担多的飞机

实际上构成了那些无法返航

坠毁飞机的主体

不仅如此

从现有幸存飞机的数据看

即使机翼机身重担密集千疮百孔

这些飞机也都能飞回来

恰恰说明

这些地方即使被击中也无关紧要

不是该优先防护的部分

而重担不多的油箱和引擎反而才是

最终在瓦尔德的坚持下

军方采纳了他的建议

对军用飞机的引擎和油箱

进行防护加固

果然极大提高了他们的生还概率

而瓦尔德的这个理论

也变成了大家熟悉的统计学概念

幸存者偏差

第三个缺陷

就是

我们头脑中存储的海量知识和信息

有些缺乏本质上的共性

没办法做逻辑迁移
或者并不是相关变量

彼此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也无法相互影响

但很多人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强行把他们扯在一起

比如常见逻辑谬误中的错误归因

和不当类比就

是这类错误思维的产物

错误归因的经典例子

就是所谓的海盗谬论

在过去几个世纪中全球海盗数量减少

全球温度在升高

可见

是海盗数量的减少造成了气候变化

所以海盗能降低全球温度

而不当类比呢

我在这里讲一个网络笑话

大家应该就可以理解了

说有一个学生考试作弊偷翻课本

被抓到后理直气壮的说

律师打官司的时候可以看卷宗

建筑师盖楼的时候可以看设计图

凭什么我就不能考试的时候看书

同理再说到我们刚才

提到过的那个笨蛋劫匪惠乐

他为什么会认为

脸上涂了柠檬水就会隐形呢

原来啊他对警方招供说

自己看到一个小科普趣闻
就是说柠檬水可以当做隐形墨水来用

用柠檬水写在纸上的字表面上看不见

但只要把纸靠近热源稍微烤一烤

纸上就会显露出棕色的文字

这个惠乐就想

既然柠檬水写字在纸上看不见

那按照逻辑迁移法则

把柠檬水涂在脸上

别人应该也不会看见他的脸

第四个缺陷

邓宁称之为重复所产生的误导

我个人感觉啊

这个缺陷

基本等于逻辑常见谬误中的

花车游行效应

说白了就是

如果人

长期接触到某种固定类别的信息

那么哪怕这种信息再荒诞不惊人

也会逐渐觉得它具有真实合理性

例如有些谣言被长期大量转载

持续而高频的出现在互联网上

比如什么阿波罗十一号登月是造假

喝纯净水会导致缺钙等等

很多缺乏基本科

学常识和判断力的人

长时间接触这类信息

就会不知不觉的选择相信

讲到这里啊有人可能就要说了

不是说实践出真知吗
一个人如果总是盲目乐观高估自己

总会在严酷的现实面前碰壁啊

多遭受几次挫折

对于自我的评价

就该慢慢

调整到一个相对客观的水平了

关于这个问题啊

作者邓宁可以说是有备而来

他接下来就在书里说了

在人类的底层思维逻辑中

就暗藏着几个错误倾向

在总结经验判断形式的时候

这些倾向就会跳出来误导我们

让我们无法从损失和挫折中

吸取正确的教训

正如爱尔兰著名作家萧伯纳

所感叹的那样

我们从经验了解到

人类从未向经验学习

首先人类的思维有一个偏颇的定式

那就是自己的决策或者行动

如果最终导致了成功或者正向的反应

那么我们往往就会牢牢记住

并且认为它是常态

但如果导致了失败和负面结果

那我们则会选择性的忽略

或者归咎于外部环境

甚至和自己共事的合作者

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甩锅
比如很多棒球投球手在上场投球之前

会习惯性的做出一套手势来自我鼓励

祈祷好运

但实际上

他们投出的球

是否能骗过对面的击球手

关键还是在于自己当天的竞技状态

投球策略

以及对面击球手对自己投球

习惯的熟悉程度

但这丝毫不妨碍他们在投球成功

让对手出局之后

坚持认为

是自己那套例行手势带来了好运气

次由于人类本能中的趋利避害特性

所以我们对于那些符合我们利益

或者固定立场的信息

都会倾向于相信

反之则会排斥遗忘

作者邓宁就举例说

比如一个人是金发左撇子

他偶然在某个媒体平台看到报道

说金发左撇子的寿命比一般人长

那么

这个人肯定就倾向于相信这个论断

而不再去追究背后的科学根据

甚至对任何反对意见都不予采信

为了证实这一点

邓宁在书里提到了一个心理实验
一群志愿者被带到医学实验室

要他们挨个接受一项烟柿子测试

说烟柿子样本如果变色

就说明他们得了一种罕见病

这种病会让他们的胰腺

在晚年发生病变

会很痛苦

也基本治不好

当然这种罕见病是心理学家杜撰的

结果这些志愿者立刻变得神经紧张

那些不幸看到自己烟柿

子样本变色的人

当场表现出拒绝接受结果

甚至要求重新测试

这个时候

心理学家不失时机的又告诉大家说

如果大家今天血糖偏高或者偏低

那么这个测试结果就可能不准

于是那些发现自己烟柿子样本

变色的志愿者

立刻有不少人跳出来说没错没错

赶紧现场给我测测血糖

反过来那些样本没变色的志愿者

则对这个信息没什么反应

选择相信自己的检测结果

另外人类之所以无法从外界反

馈中吸取正确教训

无法做出正确的自我判断

还有一个思维底层逻辑上的倾向
那就是

我们往往会夸大自己所拥有的

才能或者物质财富与资源的价值

说白了就是

我们都会认为

自己在社会中是独一无二的

个体拥有的东西也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得到听书曾经解读过一本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作者精神病研究学大师亚龙

就告诉我们

我们认为自己具有独特性

这种思维倾向的根源

其实就是人类对抗死亡焦虑的

心理防御机制

因为我是独一无二的

所以我就和他人不同

能够免于死亡以及其他灾难和厄运

这种心理防御机制

能够帮助我们不被死亡焦虑所压倒

但副作用就是

导致我们不能正确评价自我

作者邓宁又说了

自己做过很多心理测试

几乎所有被测试者都认为

自己比起其他人来

具备更多的优良品格

比如自律有礼貌善于合作

而且能够对事物做出别具一格

如同神来之笔的洞察
更善于控制局势

改变事物的发展走向等等

例如许多赛马博彩玩家在下注后

会比下注前更加相信

自己压的那批赛马会在比赛中胜出

这种过分乐观的结论背后

首先是他们相信自己拥有独特的眼光

能够辨别出最有可能赢得比赛的马匹

其次就是下注后

由于所谓的损失厌恶心理

这些赌客会本能性的

排斥那些自己可能会输的负面信息

同样很多抽奖游戏

玩家会坚持游戏采取所有奖签

放入一个箱子

由自己亲手抽取并开奖的方式

因为他们坚信自己参与了选择

也就对整个过程实施了控制

自己中奖的概率

自然就高

当然了从另一方面说

我们之所以难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提高自我认知

是因为外部世界本身的复杂性

邓年又说了

每次我们的行动或决策

都会导致某种结果

也会收到外界的反馈

这确实没错
但由于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非常复杂

我们最终收到的结果或者反馈

可能是多种原因共同促成的

相关变量太多

而我们获得的信息相对有限

所以外界的反馈

往往

不能让我们增加对事情本质的洞察

进而也无法积累正确的经验

例如

两对夫妻面对自己调皮捣蛋的孩子

分别采用了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以及斥责加体罚的教育方法

结果第二天

两个孩子都变得听话乖巧了

那么由于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这两对夫妻肯定都认为

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正确的

应该坚持

然而

他们的决策依据很明显是不充分的

因为实际情况可能复杂的多

首先不同教育方式

给孩子带来的长期

心理和行为模式影响

在短期内可能看不出来

体罚可能会让孩子暂时循规蹈矩

但也会给他们带来心理障碍

又比如

孩子当天的捣蛋行为仅仅是一时冲动
或者是被某些外界因素激发

哪怕父母不采取任何措施

他们都会在第二天恢复常态

好了听到这里啊

很多人可能就产生了一些恐慌情绪

是不是我们就完全没有办法来进行

正确的自我评价

也没有改善的可能了

不要慌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里啊

作者邓宁就来给我们支招了

他说不要慌

自我评价能力也和人的其他能力一样

只要加以适当指导和训练

就会取得进步和改善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

邓宁给我们开出了什么样的自我认知

训练计划

首先对内

我们应该谨记刚才提到的

那些关于我们知识数量

结构和运用方面的误区

有意识的进行知识结构的补强

和认知训练

从而避免在行动和决策时

再次犯同样的错误

其次邓宁希望大家改善对外界的洞悉

也就是全面而充分的认识环境

客观评估其影响
很多人在决策和行动之前

其实都对外部环境以及自身条件

所知甚少

同时也会过分乐观

在本书开头邓宁就举了一个例子

2001 年 有将近 1,700 名职业登山运动员

向珠峰发起冲击

其中有 1,496 人成功登顶并安全返回

而有 172 人不幸遇难

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参与者一般都是经验丰富的资深

登山爱好者

那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原来

珠峰整体环境的恶劣可以说自成一档

攀登者必须在睡眠不足的情况下

清早起身

在氧气浓度仅为地面 1/3 的环境里

冒着低至零下 65 摄氏度的低温

顶着强风向山顶进发

而且在距离峰顶仅 60 米处

还有一块近乎垂直的希拉里台阶

在体力即将耗尽的情况下

翻越这样一块障碍的难度可想而知

最后由于恶劣的气候条件

以及人体机能的极限

在下午 3 点左右

无论攀登者在顶峰

还是距离顶峰一步之遥
都必须果断回头

下山否则就难以保障生命安全

实际上

哪怕是久经考验的职业登山运动员

也未必能在出发前充分评估

在这样的严酷环境里

自己是否还能维持平时的表现

从而高估了自己克服困难

应对险境的能力

而这种误判造成的后果

就是轻则登顶失败

重则付出生命的代价

所以邓宁的建议是

收集尽可能多的外部环境细节

而且要料敌从严

把最坏的突发情况

和自己可能由此产生的负面情

绪考虑进去

在这样的基础上

来对自己的行动进行预判和准备

比如美国海报特种部队训练课程中

就有一个名为地狱周的科目

包括 6 天之内昼夜不停的体能

和实战训练

士兵们会被要求穿着湿漉漉的军装

在海滩上摸爬滚打

接受冰冷海潮的冲刷

以及跳入沼泽泥潭

只露出头部待上几个小时等等

这种极端训练的目的
并不是有意虐待士兵

而是要保证他们在最极端

艰苦的条件下

也能克服体能与心理上的负面状态

保持正常的作战能力

其次邓宁告诉我们

要在行动和决策中尽量排除禀赋

效应的干扰

也就是克服我们刚才提到过的

过高估计自己所拥有的才能品

质与财富资源这个心理倾向

关于如何破除禀

赋效应这个不良的思维倾向

更加有效合理的安排我们的日常生活

职场规划和投资理财

我们得到了许多专家

已经在他们的专栏课程中

做了很多的介绍和阐释

在这里啊我们就不多介绍

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如果你有一件旧家具或者旧家电

当初买的时候不便宜

但现在它又旧又占地

还有了一些小毛病

怎么看怎么碍眼

但说扔吧又有点肉疼

那怎么办呢

很简单反过来想

如果这件旧家具或者家电它不是你的
你愿意花多少钱来买

当然你可能开出的价格非常低

几十块 100 块

可能还不够回收公司

上门搬走他的劳务费

这是因为啊

我们之所以一开始还在迟疑

是否扔掉这件旧家具或者家电

就是因为禀赋效应在作怪

让作为拥有者的我们

不由自主的高估了他的价值

从而也高估了放弃他所造成的损失

不过

假如我们能及时换位思考

从买方角度加以评估

那么这个时候

你对他的估价反而更接近于真实水平

好了这本为什么越无知的人越自信

的大致内容我们就为你介绍到这里

在本书中

作者邓宁运用自己卓越的洞察力

和多年心理学研究的积累

从我们在自我评价时往往高估自己

这个有趣而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入手

逐渐深入

最终为我们揭示

了他背后的认知误区和底层逻辑谬误

形成的社会与心理原因

为了展示这些误区

对我们行为和决策的影响
以及发生机制

邓宁在书中介绍了大量

相关心理学实验

和实际案例

让我们能够形成生动而直观的认识

邓宁认为

让我们不能正确评价自己

从而造成行为和决策

失误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原因是我们掌握的知识和

运用知识的方法有瑕疵

从而让我们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也无法感知到自己的错误

比如我们占有的知识和信息不完全

只有局部正确性

或者我们强行把不相干的信息

加以联系

认为他们具有共性或者因果关系等等

第二个原因

就是人类自身思维的底层逻辑

有一些错误倾向

妨碍我们接受外界的反馈

无法吸取正确的经验

比如

倾向于相信那些对我们有利的信息和

经验高估了自己的决策

对于事物发展最终结果的影响力

等等在本书的最后部分

邓宁也提出了一些帮助我们
提升知识结构

和运用方法

改善形式评估和经验吸取的对策

包括知识结构的补强和认知训练

避开那些常见思维误区

以及在决策和行动前

充分收集外部环境细节

将最坏的意外情况

和自己情绪体能上的起伏

也作为相关变量纳入预测

在评估中

还要尽量破除思维中的禀赋效应

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性格与资源等等

当然邓宁在本书结尾中也说

在自我评价中适当高估自己

保持乐观和自信

也能带来一些正面作用

比如适当高估自己的人

往往会给他人留下更好的第一印象

比起自卑的人

他们更可能取得比较大的进步

而且他们也会拥有更好的心理调试力

在逆境中显示出更好的心理韧性

而幸福感也比一般人高

不可否认的是

无论我们的自我评价是偏低还是偏高

都会带来相当的负面影响

所以邓宁

告诫我们不管我们对自我的评价如何

持之以恒的收集他人对我们的反馈
是促使我们自我改善

修正自我认识的重要渠道

如果用镜子来打比方的话

我们对自己的评估

就如同一面有偏差的镜子

有的加了美颜滤镜有的镜面凹凸不平

拉低了我们真正的颜值

为了要更好的了解自己

我们就得多找几面镜子来照一下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对自己的了解会越来越全面立体

接近客观现实

正如作者邓宁所说

我们对于自我认知的改善

如同攀登高山

这是一趟远比想象

更加困难的崎岖冒险之旅

但毫无疑问

当我们得知山顶风光的壮丽时

会感到一切付出都是物有所值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清华内容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