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View metadata, citation and similar papers at core.ac.

uk brought to you by CORE


provided by Xiamen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湖北社会科学 2013 年第 4 期

论语言相对主义及其对翻译策略的影响

余朝国
(厦门大学 外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摘要:语言相对主义是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中的一部分,
是关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之间关系的论述。语言相对主
义本质上是一种多元文化理论,它实际上代表了语言研究中的人文主义传统,是一种以人类学、社会学为本的语言
理论。论文提出:
它对翻译策略的选择有着很强的制约性,它所倡导的翻译策略是以异化为取向的。
关键词:
语言相对主义;归化;异化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3)04-0136-03

引言 它的第二个来源,也可以说是最主要的源泉来自于德国
本文所要关注的是语言相对主义及其如何影响翻译策 的著名学者洪堡特,他提出了如下的语言观:不同语言的内
略选择的问题。语言相对主义是由萨丕尔—沃尔夫所创立 部结构是导致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产生的根本原因;现实世
思维和文化之间关系的论述,
的,是关于语言、 其本质是一种 界的语义结构体现在语言的内部结构中,
语言的内部结构还
多元文化理论,因而它对翻译策略的选择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常常在语言成分的作用下参与建构世界,也就是说,语言是
和指导意义。因为翻译不仅仅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 人的普遍思想的唯一客观来源。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正好与语言相对主义的观点不谋而 在以上两种语言哲学思想的影响下,
在著名的语言人类
合。但理论界,特别是语言学界和翻译界几乎没有对这种现 学家鲍厄斯、
萨丕尔以及他本人对美洲的原著民族语言河皮
象进行探讨、研究,更没有把它和翻译策略的研究结合起来。 语的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之上,沃尔夫借用了著名物理学家爱
基于这种现状,本文把它和翻译策略紧密的结合起来,从归 因斯坦的相对主义思想来描述语言、思维和现实之间的关
化、异化等方面(主要是归化)来进行探讨,论述它们与语言 系,其原著中的语言相对主义内容主要是:世界上的任何一
相对主义之间的关系。而且这一论述和研究在语言学界和翻 种语言都有其自身的模式,正是这些语言的模式建构了语言
译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的‘语法’
,但是这里所说的
‘语法’的范围并不囿于学校课本
一、语言相对主义 上的语言内容,这就是他 。通俗地说,
“语言相对论” 就是一个
语言相对主义是在对语言哲学界占统治地位的唯理语 人由于使用了不同‘语法’
的语言,
他就会以一种不同的世界
法模式批评的基础上,由人类学家沃尔夫提出,这一语言哲 观来观察世界和以一种不同的评价体系来评价类似的观察
学理论的源泉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来源于 18 世纪德国启蒙 行为。我们可以说,就观察者的身份而言他们就存在不对等,
思想家哈曼以及他的学生赫尔德。哈曼的语言观点是:语言 从而造就了他们不可能相同的世界观,
这就是语言学上的相
的本质主宰着先验知识或纯理性的可能性;赫尔德的观点 对论,这种相对论有一条最根本的原则,就是任何观察者面
是:语言和推理之间存在着一致的而非分离的,即人的语言 对相同的物理现象不可能得出同样的感知图式,只有当他们
就是对其思想的完全表征。思维和思想是一个有机的统一 拥有相似的语言学背景的前提下才会发生。语言是思想和经
体,人的思维必须要依靠语言这一媒介,否则其思维就无法 验之间的链接纽带,每一种语言都以其独特的形式来组织、
进行。 表征世界。萨皮尔进一步指出,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你不

作者简介:余朝国(1973—),
男,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博士生,
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136·
可能找到可以完全相同的任何两种语言,可以用来表征完全 形式对其残留的内容进行重新包装,
它把原文中的他性因素
一样的社会现实,因为不同的社会生存的物质世界是不同 替换成符合本土语言文化价值观,其实质就是对源语文化体
的,而并不是人们在一样的世界里贴着不同的标签。简言之, 现在原文中的身份标志进行了如著名的翻译家鲁迅所指的
思维与现实是相对于说话者的语言而发生改变的,语言与语 那种“削鼻挖眼”式的暴力整容。鲁迅先生认为,从严格意义
言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是这种相似性是相对的, 上讲,这种归化都“算不得翻译”,这是一种
“身份的错位”,是
两种语言由于在结构方面存在差异的缘故导致了它们对世 一种充满 的翻译行为。异化翻译一般出现在存在
“文本暴力”
界不同的认知。”[1] (p 38)
文化差异的语境中,由于文化的差异而不可译,所以必须采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得出:
“语言相对主义其实并不是 用异化翻译,这正是语言相对主义所主张的翻译策略,因为
一种假说,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来看,
它是一种客观的真理, 语言相对主义本质上是一种人文主义,是以人类学和社会学
是对我们赖以生存的语言多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客观现实 为本的语言理论,它所坚持的是一种语言多元化和社会文化
的投射,它实际上代表了语言研究中的人文主义传统,是一 多元化的理论。
种以社会学、人类学为本的语言理论,其本质就是一种多元 2.语言相对主义对异化翻译的主张
化的语言文化理论,它的思想精髓在于指出了人类的语义是 语言相对主义的一个观点告诉我们: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
有差异的,而这种无意识的语义区别正是他们各自不同文化 价值之间是有差异的,世界上不存在任何两种完全相似的语
的最典型的表现。” [2] (p24)
很显然,
语言相对主义和翻译研究之 言,相似到人们可以用来标识相同的社会现实。语言的异质
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它对翻译策略的选择有很强的制约 性和其特有的表达模式是语言固有的特征,
所以我们的翻译
性。也就是说,它所倡导的是以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 目的应该是
“存异”,而不是
“求同”“在对一篇译文质量的价

二、
翻译与归化和异化 值进行评判时必须优先考虑以下两个维度:
一是译文对语言
1. 翻译的实质和翻译研究的归化和异化 差异性的体现程度;二是译文对语言差异性的重视程度, 因
传统的翻译理论普遍认为,翻译就是用另一种语言(即 此,我们在翻译中应该最大限度的体现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
目的语)把一种语言(即源语)的信息准确而且完整地重新表 差异。”
[3] (p 177)
以下面的两个句子的翻译为例:
达出来,使译文读者能得到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得到与原 第一个例句是:更有一种风月笔墨……
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其结果必然导致这些翻译理论的不 杨 宪 益 的 翻 译 :Even worse are those writers of the
足,不足之处在于这些理论存在“重内容轻思维方式”的片面 breeze-and-moonlight school
性和“重译语轻原语”的理论倾向。随着翻译理论的不断发 霍可斯的翻译:
Still worse is the erotic novel……
展,人们对翻译实质的认识也不断提升。 第二个例句是:至于才子佳人等书……
翻译的实质是:翻译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工具,在国与国 杨宪益的翻译:
As for books o f the beauty-and – talent-
之间、原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ed type……
翻译不应该只被当成是文本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过 霍可斯的翻译:
And the“boudoir romances”……
渡,更应该被视为文本之间、文化之间的一种互相协商的过 以上的两个例句来源于《红楼梦》,在翻译中,杨宪益先
程,翻译者在这一交流和斡旋过程中只起媒介作用。由于语 生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来处理含有文化特色的成语或四字
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的关系,
所以翻译不仅仅是两 词组,运用直译的译法,把“风月笔墨 ”译为“breeze-and-
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语言所具有 moonlight school”,把
“才子佳人”译作“beauty-and-talented”。
的这种民族文化特征必然要求我们在翻译过程中不仅仅只 [4] (p189)
杨老的翻译不但保留了原文的句子结构特点,而且彰
关注原文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要把原文的表达方式尽最大努 显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再看霍可斯的翻译,他把“风
力展示出来,翻译研究所争论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归化翻译和 月笔墨”译为“erotic novel”,把“才子佳人”译为“boudoir ro-
异化翻译的问题。 ,然而这些词语就体现不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丰富多
mances”
归化和异化这两个概念是韦努蒂由于受到 19 世纪初施 彩、
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特点。从文化交流和尊重各民族语
莱尔马的演讲《论翻译的不同方法》中所论述的两种翻的途 言差异的角度和翻译伦理的角度来看,杨宪益先生的异化翻
径的启发于 1995 年首先提出。他认为,归化翻译是“采用透 译要恰当得多,因为他的翻译不仅保留了我们汉语的句子结
明的、流畅的风格为译文读者把陌生感降到最小的翻译策 构特点和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
而且把我们中华民族
略”,而异化翻译则是
“通过保留原文的某些成分有意地打破 光辉灿烂的文化输出到英美等国家,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文
目的文化的规范”。归化翻译观的译者由于过多考虑读者的 化的国际地位,增强其它国家和民族对我们悠久、丰富和灿
语言文化价值观,所以往往会抹掉原文的诗学形式,仅仅留 烂的历史文化的认识,以至认同。从语言相对主义和翻译伦
下原文的内容,然后再用能迎合译文读者语言文化价值观的 理的视角来看,语言和文化的输出和输入应该是平等的,双

·137·
向的,不能只以像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民族中心主义和帝 的,因为译者为迎合读者的阅读畅快,必然会用本土的语言
国主义文化的价值观为中心,并以此来塑造外国文本,也必 价值观去压制原文的诗学话语,其结果必然是:原文充满陌
须考虑到像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不同语言文化的价值观。从 生性的文学性或他性在“通顺”的钳制下,几乎不可能留下
政治上讲,语言相对主义也是一种反对文化霸权主义(cul- 任何陌生和写意的思想痕迹。这种翻译现象的确值得我们
tural hegemony)的理论,它所主张的异化翻译策略则可以抵 反思。[7] ( p36)
御民族中心主义和种族主义,
反对文化上的自我欣赏和文化 异化翻译不但有利于反对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上的自
帝国主义,维护与他民族的地缘政治关系,从而遏制文化霸 我欣赏和自我陶醉,抵御民族中心主义和种族主义,而且繁
权的肆虐、实现多元文化的并存。 荣了译入语文化,加深了译入语作者对他性语言文化的了
语言相对主义的第二个观点是,通过翻译,主要是异化 解,更加促进了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我
翻译,能够丰富译语的语言文化,使其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们所生活的世界的和谐和稳定, 各民族文化之间平等对话、
引进差异是翻译的社会功能之一,它涵盖了文化的差异、语 相互尊重,拥有对等的话语权,有利于为世界的和平和发展。
言的差异、政治的差异、科技的差异和伦理的差异等等。
“一 三、结语
个国家、民族或一种文化,如果不再引进差异了,它就会闭 语言相对主义是一种以人类学和社会学为本的语言学
关自守、夜郎自大,如井底之蛙,见不到自己同文化他者的 理论,它坚持语言的多元化和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它尊重各
差异和差距,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无法进步,最终必然走向灭 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反对文化霸权主义,体现的是对他
亡。” [5] (p 56)
英语为什么这样强大的其中一个原因恐怕在于它 性语言文化的人文主义关怀。它所倡导的
“异化”翻译策略是
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汇,有很强的包容性。比如从法语中借 使他性语言文化得以顺利实施和体现的保障。尤其在全球化
了像 au pair(平等的,互惠的),
encore(要求再唱或再演);从 的今天,语言文化的多样性仍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
意大利语借来的 al fresco(露天的,户外的);从汉语中借来 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比任何时候都显得可贵。翻译,特别是
的 tea(茶,茶叶);从俄语中借来的 sputnik(人造卫星);从美 异化翻译在维护文明的多样性、语言的多样性、促进多元语
国印第安语借来的 moccasin(鹿皮鞋,软拖鞋)等等。汉语也 言文化交流、推动人类的共同进步、使各民族语言文化平等
可采用同样的方式,正如许钧在论及源语与译语的相互影响 对话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时提出:
“在翻译过程中,如果遇到汉语中没有的词汇,我们 在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
正处于与世界各国日益频
是否可采取“拿来主义”
的办法,
吸收外来语言中生动的表达 繁的政治、经济和科技文化交流的大好时期,重新正确认识
模式来丰富我们的汉语文化?实际上,外来词在汉语中已经 语言相对主义及其主张的异化翻译策略是很有必要的:一方
悄然出现并占有一席之地,我们已把它们当成汉语中的一种 面是通过异化翻译, 借鉴别国的异域文化,丰
我们可以引用、
常用的表达方式。”[3](p 105) 例如,
“鳄鱼泪”
(crocodile tears)、
“作 富我们自己的文化;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异化翻译把我们
(show)等原来是舶来品,但它们却以极高的频率出现在
秀” 中华民族悠久的、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传递给世界各国,从
汉语中,甚至超过英语。这种高频率的使用和表达方式使得 而实现文化的互补。
这些外来词汇“洋味”全无,成了汉语中的固定表达方式,通
过我们异化的翻译策略,这个从海外漂泊而来的语言词汇就 参考文献:
进入了汉语文化中并逐渐为我们大家所认同并接受,演变为 [1]Sapir, E. Selected Writings [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我们日常生活语言的元素,大大地丰富了译入语的语言文 California Press, 1949.
化。 [2]丁建新. 语法、
思维与认知— 相对主义视野中的语言
韦努蒂认为,翻译永远不能,也永远不应该把所有的差 多样性及其对认知的影响[J].外语与外语教学, (7).
2009,
异都抹掉,这与语言相对主义视角下的翻译策略一脉相承、 [3]许钧. 当代法国翻译理论[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不谋而合。译文应该是不同的文化出现的场所,是读者了解 1998.
异国文化的场所。同样,著名的翻译家许崇信先生也表达了 [4]曹雪芹.红楼梦[M]. 杨宪益,戴乃迭,译.北京:外文出
类似的观点,他说,
翻译是需要包容性的,在探讨翻译与文化 版社,1994.
交流的关系时,他就借用指导我们外交工作的
“求同存异”原 [5]王东风. 解构“忠实”— 翻译神话的终极[J]. 外国语,
则来比喻翻译的包容性。他提出,在翻译中如果我们为了达 (8).
2004,
到互相理解、互相交流的这一目的就采取入乡随俗的原则, [6]许崇信. 文化交流与翻译[J]. 外国语, (1).
1991,
这样往往适得其反,事与愿违。[6] (p47) 王东风也赞同并提倡类 [7]王东风. 反思
“通顺”[J]. 中国翻译, (6).
2005,
似的翻译观,他表示,传统翻译观中把“通顺”作为翻译的一 责任编辑 邓 年
个强制标准,并取向于译文读者,这样的翻译观是不公正

·13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