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论全面发挥大学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

[摘要]通过反思大学校园文化美育功能的缺失现状,重新审视校园文化美育对提升大学生
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并全面分析如何发挥大学校园文化美育的三重功能――直接功能、间接
功能和“超美育”功能,以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学 校园文化 美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40-0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8)02-0017-
03
  [作者简介]陈雪莹,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教育处(广州萝岗 511363)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校园文化在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高等教育中越
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渗入到大学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美育
功能一直以来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在大学中出现了不少“违美”现象,制约着大
学校园文化整体功能的发挥。事实上,通过全方位建设审美化的校园文化,能有效促使大
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在主动认识和创造文化的各种活动中获得自我实现、自我发
展的生命美的体验。因此,慎防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美”的缺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大
学校园文化美育的重要性,并全面发掘校园文化美育的功能。
  
  一、大学校园文化美育功能陷于缺失的现状
  
  在过去一段时间,因对校园文化功能存在片面化和功利化的理解,大学校园文化美育
功能得不到重视,常常处于悬空和缺失的状态,这导致大学校园文化种种“违美”现象不
断涌现,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以下是大学校园文化美育功能缺失的集中
表现:
  
  1.校园文化的功利化倾向
  人们往往从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理解校园文化功能,忽视了校园文化中追求
人的完整性、自由性、超越性等美育功能。因此,仅仅把校园文化建设当作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特有途径和手段,突出强调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
追求校园文化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上的效用,这就偏离了校园文化本
来的价值意义,校园文化与人的关系停留在工具性层面,缺乏整合同一性,校园文化仅成
为外在于大学生生命个性发展的工具和条件。
  
  2.校园文化的低俗化倾向
  近年来,粗俗的甚至是低级趣味的文化现象遍布大学的校园文化空间,学生的“课桌
涂鸦文化”、“恋爱风”、“盲目攀比风”屡禁不止。随着校园网的普及,学生中更是涌
现出大量的“网虫”,迷恋于网上聊天、游戏甚至色情垃圾。越来越多“违美”’的事物
出现并侵入大学生的生命存在空间,缺乏美的价值导向使低俗文化大大降低了大学校园文
化的品位,遮蔽了大学生的审美视线,败坏了校园风气,极大地妨碍了大学生的健康个性
和人格的成长。可见,忽视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会严重损害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整体效
果。
  
  二、重新审视校园文化美育功能的重要性
  
  美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因为,
“美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它着眼的是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人的身心的
全面发展。事实上,校园文化的其他诸功能都渗透着美育功能。从教育的终极目标来考量
美育功能理应在校园文化中占有突出地位”。美育在校园文化中的重要性主要源于:
  
  1.校园文化是具有审美性的文化
  首先,从校园文化本身的特性来看,它内在地具有审美性。因为从文化的内容上看,
文化一般包括物质和精神两大层次,校园文化也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氛围两
大层次。不过,校园文化实质是一种界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间的中介性文化,也就是
说一方面校园物质环境、设施等要经过教育化、审美化的改造,成为富有教育价值与审美
情趣的教育文化对学生施以影响;另一方面,校园中抽象的、精神性的、价值性的思想观
念,也往往通过形象化、感性化的审美表现融入到直观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中,潜移默
化地影响学生,因而校园文化就由单一的物质文化或精神文化转化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的融合体,它使得校园文化具有审美中介性的特征。因此,校园文化是一种融理性内容于
感性形象之中的审美性文化。展现校园文化的审美性,是发挥校园文化功能的必要中介。
  
  2.美育价值是校园文化价值追求的核心
  美育功能源于,“美的‘因素(审美)不仅可以滋养人的知性,而且也哺育人的德性,
有利于形成人对事物的整体而敏锐的反应方式,孕育着人的自由创造的能力,并在较深刻
的意义上造就出完美的人格个性。而这正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心理学上的最高要求,美的因
素既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得以实现的基础,同时还为这种发展的可持续性提供内在的动
力。”不仅是中小学美育如此,大学的美育价值也在于进一步全面完整地培养健全的人格
塑造和谐理想的人性,使大学生素质更加协调发展,使每个人都有一个趋向理想完美的生
命。
  可见,美育功能体现了教育的本体性价值,任何真正完整的人的教育,都不可缺少美
育的参与,校园文化尤其如此。校园文化美育功能不仅培养个体的审美感知、情感、想像
等审美素养,还促使人的感性与理性、智商与情商,以及知、情、意等各种心理功能相互
融合、协调,最终形成健全完美的人格。不仅如此,校园文化审美活动的开展,是学生创
造文化并自我创造的过程,最终获得的是人的理想和潜能的自我实现、自由愉悦的发展等
生命美的成长体验。这对正处于个性人格进一步完善、自我意识深入发展的大学生而言,
意义尤为重要。由此,应当把美育价值看作大学校园文化价值追求的核心,使校园文化同
时成为一种审美化教育,按照美的规律来整合校园文化资源,将美育全方位地融入到校园
文化中,使校园文化体现出强盛的生命力,满足大学生生命存在和谐发展的需要。
  
  三、全面认识校园文化美育的三重功能
  
  从上述两点可见,美育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着实然性的缺失状态,却又具有应
然性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这对矛盾促使我们必须重新全面认识大学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
  以往对校园文化美育功能的普遍认识是,校园文化通过文化活动、物质环境和精神环
境及其营造的文化氛围对学生产生影响,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锻炼学生对美的感受、
理解、鉴赏和创造等审美能力,塑造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同时施行以美辅德、以美陶情
以美启智、以美健体等间接功能,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见,以往校园文化美育功能
主要包含了美育的直接和间接功能。其实除了这两方面功能外,近年对美育功能的认识还
深入到“超美育”功能的层面,“超美育”功能更加关注学生生命存在的整体发展,关注
学生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这一点,对于主体意识发展日趋完备的大学生而言是更
不可忽视的。总而言之,大学校园文化的审美化建设,需要全面发挥以下三方面的功能:
  
  1.大学校园文化美育的直接功能   校园文化美育的直接功能是建立在狭义美育的
理解基础上的,把美育看作是“育美”的过程,认为校园文化美育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在校
园物质环境、制度环境、精神环境以及各种艺术文化活动中向学生传递美的信息,使学生
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审美观点、审美理想,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理解力、表
现力、创造力等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塑造健全
的审美心理结构。
  实施校园文化美育的直接功能需要美化设计和合理安排各种校园文化资源,一方面使
校园文化体现该所高校的审美理念和教育精神,另一方面也要符合大学生的审美趣味,激
发他们的审美动机。只有让大学生对校园文化建立起审美情感,校园文化才能成为他们的
审美对象,从中汲取美的信息,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并在审美活动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审
美素养。
  实施校园文化美育的直接功能一般有以下方式:
  (1)创设“尚美”的大学校园精神文化氛围。大学精神作为大学校园思想文化的集中表
现及高度凝聚的精神,其意义不仅体现在它对内能创设出一个积极健康、和谐向上的教育
环境和组织氛围,还对师生的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风貌、行为习惯等具
有重大影响。因此大学校园精神文化的审美设计,就是要努力构建一个生机勃勃、自由和
谐、健康向上的美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只有形成“尚美”的校园风气和校园精神,并渗
透在大学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中,渗透在大学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才会使大学的物质
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的美化表里如一,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大
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理想和强烈的审美情感,主动投
入到校园文化审美活动中。
  (2)进行大学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审美设计。校园物质文化景观是校园文化中各种可见
的、有形的和自然的特征,它们是校园物质文化的表现形式和载体,如:校园建筑、校园
雕塑、小型园林等。对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审美设计,就是要体现大学特定的美育观念、
审美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并以该校大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发展需要为依据,设计富有优美
性、形象性、生动性、多样性、愉悦性等审美特性的校园物质文化景观,来吸引学生的审
美注意,激发审美动机,引起学生与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对话”。学生在主动与文化环
境的互动中,内化美的校园文化价值观;在对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审美创造活动中拓展自
身生命存在的时空,从而获得自由的生命美的体验。
  (3)充分开展第二课堂或者校园艺术活动。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素养,提高各种审美
能力,就要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审美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二课堂以及各种校园艺术活动中。
如:举办校园科技文化节、校园音乐节等;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文艺社团等,为培养学生欣
赏和创造自然美、艺术美、科技美等能力提供多样化机会,让每一个大学生都拥有一双发
现美的眼睛,形成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精神气质。
  
  2.大学校园文化美育的间接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美育的间接功能,也可以看作它的附带功能,主要作用不是“育美”,
而是以校园文化审美活动实现“育德、促智、健体”等功能,审美成为其他教育目标实现
的手段。但由于我国教育重视道德教化以及智能发展的传统,美育的间接功能反而成为美
育的重要功能。
  从春秋时期起,孔子就奠定了以“诗教”、“乐教”为中心的中国美育理论的基础。
后来的美育思想大都遵循此道,把美育视作为德育服务的手段,甚至认为美育从属于德育
到了近代,王国维也认为,美育的作用是“一面使人之情感发达,以达美之域,一面为德
育、智育之手段”。1970 年代中叶到 1980 年代末,美育又带上了浓厚的伦理教育色彩,
当时极力推广的校园文化“四美”建设,即“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成为校
园文化美育的主要内容,其中混合着诸多道德伦理教育的要求。1980 年代以来,仍然有理
论者继续对美育的间接功能进行探讨,如李泽厚提出了“以美启真”、“以美储善”的美
育功能。
  美育的间接功能使美渗透到校园文化各方面的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对学习主体产生情
趣激发、道德升华、智力发展等作用,促进了学生在校园文化中知、情、意的全面和谐发
展。但美仍主要是人整体发展的手段,而不是人发展的目的,因此,从 1990 年代初开始,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将美育从属于德育或智育,忽略了美育在促成完美的生命发展方面
的独特功能。
  
  3.大学校园文化美育的“超美育”功能
  正因为校园文化美育直接和间接功能上的缺陷,1990 年代以来,随着审美文化的深刻
变化,提出了美育的“超美育”功能,即超越了直接“育美”的功能和间接辅助其他教育
的功能,指向学生个体生命自由和谐发展的终极追求。“超美育”功能比起前两种功能而
言,建立了更深广的立足点即对人生命存在发展的作用,但它不是悬空的,而是建立在美
育的直接功能和间接功能基础上的超越。由此,“超美育”功能成为了校园文化美育未来
发展不可或缺的核心功能。
  文化哲学视野对美育本质的深入认识,是揭示“超美育”功能内涵和意义的基础。文
化哲学认为,美不再是一种形式的美,美的功能性本质揭示了美的实质在于满足人对自由
超越的生命本性的追求,美育应该是使人获得对生命美的体验的教育,美育过程是人获得
自由和谐发展、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具体来说,美育是“以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为
目的,以解放被束缚的人性并走向自由为核心,以美化人性、健全人格、完善素质结构、
提升人生价值水准为实际标志,以人在更高层级上的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不断追求为动
力,是一种既独特又神圣的理想性的做人教育,亦即使人成为真正的完全意义上的人――理
想的人的做人教育,一种追求人的最高素质的并走向卓越的人的做人教育,一种人类愈是
走向高度物质文明就愈是需要的使人精神高尚完美的做人教育,一种未来性的理想性做人
教育。”
  正因为美育是一种真正以“成人”为目标的生命教育,一种提升生命存在质量和价值
的教育,因此促进大学生对生命美的体验,并在审美活动中创造出美的大学校园文化,实
现高校文化与大学生自身发展共同达到美的境界,是“超美育”功能的根本目标。要实现
校园文化的“超美育”功能,让大学生产生生命美的感受、体会到生命自由本性的实现,
就要促使大学的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审美活动,即具有形象性、情感化、开放性、多样可能
性、创造性等基本审美特征,吸引学生投入审美创造活动中去。
  综上所述,尽管校园文化美育功能包含三个层面,但其目的都是一致的,最终都是要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完善大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促成大学生获
得生命美的体验,达到美的生存状态。因此,建设审美化的大学校园文化,就要使校园文
化各个方面呈现出富有生命情态的美学特征,满足大学生生命存在和优化发展的需要,促
使大学生积极投入校园文化活动中,两者相互融合、相互造就,大学生在积极参与校园文
化的审美、创美活动中同时获得自身生命美的发展,最终使高校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共同达
到美的境界。这是大学校园文化美育功能的根本追求。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