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第18卷第4期 开封大学学报 V01.18 No.4

2004年12月 JOURNAL OF KAIFENG UNIVERSITY Dec.2004

近期余秋雨散文研究综述
欧娟
(湖南省文联《理论与创作》杂志社,湖南长沙410001)

摘要:作为戏剧理论家、文化史学家的学者余秋雨自20世纪90年代出版《文化苦旅》后,弓1
起海内外广泛关注,“秋雨热”作为一个突出的文化现象出现在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坛上。对余
秋雨的散文,评论界作出迥异的反应。主要分三个派别——肯定派,否定派,中立派。全面分析考
察这些批评,以加强对余文的研究,并促使评论界理性批评复归。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肯定派;否定派;中立派;理性批评
中图分类号:12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43X(2004)04—0052—04

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
秋雨热:“秋风秋雨愁煞人”
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

20世纪90年代初,《收获》杂志专栏陆续发表了余秋 了崭新的范例。”这些概括性的评论在肯定余文价值方面
雨的一组文化气息浓厚,兼有一定学术内涵的散文。自 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但他们难免有溢美之嫌,使后来
此,余秋雨便以戏剧理论家、文化史学家的身份走进了散 赞同余文的评论者受其影响而滑向对余文过分褒奖的极

文界。1992年,余秋雨的这一系列散文以《文化苦旅》为 端。
名结集出版,随后他又陆续推出了《文明的碎片》、《山居 对余文持肯定态度的评论者大多把重点放在其文化

笔记》等散文集,一时间对这些集子好评如潮,余秋雨蜚 意蕴的开掘上。冷成金从余文对当代散文的超越,对文
声文坛,海峡两岸掀起了一股“余秋雨热”。但随着《霜冷 化人格的探询,对传统文化的汰选三个方面论述了余文

长河》的出版,余秋雨的创作在思想和艺术上有滑坡趋 的文化取向。他指出:“余氏散文以其吞吐千年,会举古
势,批评界对余文的批评便逐渐增多。当余秋雨开始四 今的气概营造了一座艺与思的‘精神道场’,清楚地显示

处讲学,与媒体合作,日益明星化时,评论界更是掀起了 出其对当代散文的超越步履。”旧卜‘余希图通过对中国传

一股批评其人其文的浪潮。目前对余秋雨的批评已经超 统文化人格的寻绎,有助于我们在现实人格的选择与塑

出文本批评的范围,形成了所谓“余秋雨现象”。“秋风秋 造上走出当前迷乱的窘境。”B¨‘余文以冷静的理性精神
雨愁煞人”,“秋雨热”至今仍然不衰。为了梳理清评论界 为传统文化张罗了一个‘美的祭奠’。”旧1作者层层深入地
对余文的批评,本文从对余文持不同态度的三个派别入 挖掘了余文的文化意蕴,肯定了余文在思想文化境界上
手,分析总结这些批评文章,以期有助于我们了解当下整 对当代散文的超越。从文化意蕴上肯定余文价值的还有

个批评界的心态和动向,从而进一步把余文研究推向深 《余秋雨文化散文论》∞J、《现代文明的负载——余秋雨散
入,并推动文艺批评的健康发展。 文中传统文化折射的时代思索》¨J、《余秋雨散文的文化
意蕴——试评余秋雨散文(文化苦旅)》[s J、《余秋雨的
一、肯定派:溢美的褒奖
文化态度》∞1、《传统文化现象的当代关注》¨o等文章。
首先对余文进行全面肯定的是鄂西大学学报,该学 这些文章都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余文,给予了余文“文化散

报辟专栏连续载文对《文化苦旅》中的一系列散文进行的 文”的定位。
热烈的评价。其后,楼肇明从散文史角度断言:“在今天 也有评论者把余文看作是学者散文的。吴俊认为

我们这个世纪之交的散文航船上,余秋雨在艺术修养的 “余一方面谨守着史实的规范,保持学者的本色,另一方

广闻博识上,第一次直追本世纪那几位学贯中西的现代 面又竭力营造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大散文以史实为基

散文奠基者们,他可能是本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 础,以历史文化的氛围和情境为依托,从而引导出对于对

作家,同时也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u还有 象的重新发现”博J。他高度评价了余文作为学者散文在

评论者指出:“作者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 当下社会和文学的转型时期充当革新角色的时代意义。

收稿日期:2004—06—30
作者简介:欧娟(1980一),女,河南正阳人,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52

 万方数据
陈淞则指出“余的学者散文也可称为大散文”。9。,因为他 一种交流而是一种宣谕,他竟然在这个物质化的时代里
认为从视野、情思、表现、谋篇布局几个方面来看,余文都 展开一场单枪匹马的文化启蒙。……‘示威式的漫游’和
以一种纵横驰骋、自由洒脱的气势表现出艺术大家的气 ‘饱含激情的把玩’成了我对余氏文章挥之不去的阅读印

派,是“被公认的大手笔撰写的大散文”p1,并推断出余文 象。”¨副李书磊的批评充满了感性味,但个别评断过于武
成功地表明了“文学散文和非文学散文两大支脉能够互 断轻率,有以己度人之嫌。
相交汇”【91,他们的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但把余文定位于 针对《文化苦旅》展开批评的主要有以下几篇文章。
“学者散文”、“大散文”确实有些拔高,余文与张中行、钱 首先是朱国华的《别一种媚俗》,此文从文本结构和精神
锺书等人的真正的学者散文,大散文相比还是有一定差 实质两个方面对《文化苦旅》进行了解剖。他指出:“《文

距的。 化苦旅》文本结构之三位一体的严密逻辑形成了以诗歌
对余文的艺术品格给予肯定评价的文章也很多。唐 性语言为其皮,以小说性叙事形态为其肉,以哲学性文化

韧的《论余秋雨散文的文体创建》¨…一文着重论述了余 感慨为其骨的模式框架。”【l别他批评《文化苦旅》的精神
文的文体风格,指出审美对象的二元化、特制的取景框、 实质就是“一种毫无新意的感伤情调……这种情调作者
拷问意识与令人震撼的新思维共同组建了余文的独特态 已经倾诉得太过深情,以至于达到了滥情和矫情的程
势,而余氏的历史照相法,史学、文化学和人学重合的创 度”¨…。他最后写道:“《文化苦旅》非但没有为‘当代散
作模式及戏剧性情节又构造出了余文的独特造型。此文 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正相反,他讲话的三位一体

以独特的视角透析了余文在艺术上的美学风格。另外, 话语模式与散文本身固有的自由精神是格格不入的。因
《余秋雨散文的文体述略》…J、《作为文体的散文》¨…、 此,它的实质也是与五四革命以来的散文创作的大趋势
《余秋雨散文的写作艺术》¨副等文章也都是从余文的艺 背道而驰的。”¨刘朱国华的否定观点还是有几分道理的。
术特色上肯定了其艺术价值和美学意义。 他抓着了余文的特色,又指出了余文的结构布局特点和
更多的肯定派学者是从整体宏观上来把握余文的。 伤感典雅风格,用“故事+诗性语言+文化感叹”的公式
田崇雪认为余文是“历史的泼墨、生命的写意和沧桑之 概括了余文的特色,又指出余文的感伤情调温软有余而
美”¨41的完美融合之作。生民指出,余文“纵横捭阖、从 激愤不足,这种幽情与哀怨终归达不到悲壮而阔烈的境

容挥洒,既不仓促压抑,又能适时收聚,大哉斯文,诚如所 界。作者的分析可谓丝丝人扣、鞭辟入理。余文的套路
言”¨“。他还指出“审美的理想”和“理性的精神”是余文 与情调的确如此,但其文的文化沉思与情理合一,做到了
的特点之一,也是余文区别于其他散文,在众多的名家散 肌理、血肉、骨架的有机组合,呈现出一种具有生命活力
文中独自成为一种独特的散文风景的重要标志。郭冬则 的样态,这正是余文吸引读者、散发魅力的原因所在,所
不仅看到了余文对文化主题的思考,还发现了余文对人 以,朱国华由此得出的全面否定结论是值得商榷的,有待
类生命奥义的开掘,认为“生命状态、人本主义、个体生命 研究者的进一步思考。但像朱国华这样有分量的理性批
意识”¨纠这些现代主义的概念在余文中都得到了很好的 评并不是很多。

诠释。雷鸥则总述为:“晓畅的表达、洗练的文笔、优美的 对《文化苦旅》最轻率的批评来自于王强的《文化的
诗情、激越的灵性,承载着它深刻的哲思、自觉的历史意 悲哀:余秋雨的学问与文章》。王强在文中写道:“在《文
识和民族忧患情怀,使他的文章气象非凡,在一片风花雪 化苦旅》中,余秋雨放弃了最起码的学术理性,把自己变
月自怜自恋的文坛中卓然独立、别有洞天,可以说领一时 成了一个情绪化生物。”汹]‘‘余秋雨的装腔作势简直到了
之风骚、开一派之先河。”Ⅲ1这些文章都总地概括了余文 自恋狂的程度!”m1这些“情绪性”的批评毫不理智、空洞
的思想内涵与美学特征,肯定了其在当代散文史上的重 肤浅、武断偏激,丧失了客观批评的冷静公正之风。对
要地位。 《文化苦旅》的批评“言辞激烈”的还有汤溢泽的《(文化
评论界对余文的肯定评价主要表现在上述几个方 苦旅):文化散文衰败的标本》和黄敏的《(文化苦旅)“七
面,其中不乏入理的中肯评价,但也有拔高的溢美之词。 气”》。汤溢泽宣称:“整个一本《文化苦旅》书就是陈年
肯定派对余文的褒奖有走向过度赞美的倾向。 白酒与当今矿泉水、自来水掺合的产物。所有这些,把

《文化苦旅》定格为当今散文界典型衰败的标本。”口u汤
二、否定派:失重的谩骂
溢泽的结论有些轻率,而黄敏的概括更加武断,他把《文
当余文正迎来一阵一阵的赞美喝彩时,批评界又响 化苦旅》概括为七“气”,诸如“霸气、小儒气、市井气、童稚

起了另外一种倒掌声,余文开始遭受猛烈的抨击。首先 气、猥亵气”【221等,这些概括都以点代面,有失公允。
引起大家注意的是李书磊的《余秋雨评点》,李书磊在文 围绕《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展开的批评也很激烈。
中主要就余文“文化”视角给予严厉的揭批:“余秋雨以堪 杨早认为,“《山居笔记》所发扬的,是《文化苦旅》中的根
称鲁莽的方式去揭示文化人内心最隐秘也最神圣的角 本性缺失:在文化单一前提下的文化决定论,这是余秋雨
落,以一种使文化人不无羞耻的语调来表达他们的骄傲 的一贯思路。”【'3J‘‘诗是到了余秋雨手中,往往成了随意
与尊严。”¨8J“他的文章少有周到的描写,多是滔滔不绝 拿捏的泥团。”【2纠裴文的《(山居笔记)剥皮》也以犀利的

的主观倾诉,难平的意气使他有几分盲目,他的写作不是 语言嘲讽了《山居笔记》。吴海发更是以反《致余秋雨教
53

 万方数据
授的一封信》的形式来挑《LLI居笔记》中的小毛病,如《十 这篇文章客观中正地审视了余秋雨散文,为我们认识余
万进士》中“秀才进京城会试”,把“维将进京”理解为进 秋雨散文的价值提供了另一个崭新的视角。

京的会试,杜牧为“第五名状元”等,认为这些都是“常识 古耜的《走出肯定或否定一切的批评误区——再谈
性错误”[243。而批评者在对《霜冷长河》的批评中则显出 余秋雨散文的瑜与瑕》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客观评价了
了不屑与轻蔑。王永飚说:“《霜冷长河》不但预示着余秋 余秋雨散文,是余秋雨散文研究渐趋完善成熟的一个标
雨的‘文化散文’的终结,而且它还无情地裸呈了余秋雨 志。作者首先逐一分析了余秋雨散文否定派四篇代表性
这种传统文化反思的失败,宣告了余秋雨所推崇的‘健全 文章中的疏漏与偏颇,指出他们否定余秋雨散文价值的

文化人格’的实际破落。”Ⅲ1李新武则说:“《霜冷长河》则 观点与论据是有偏见的和不充分的。他们结论的武断性
是谈庸俗的人和人的庸俗。”“《霜冷长河》让人觉得‘余 和论证的不严密性说明他们走进了一个批评的误区:否
郎才尽’了。” . 定一切。这种执其一端攻击另一端的批评态度与方式是

其他如壮壮的《余秋雨,甭跟我玩文化》m1・东方生 欠妥贴和不科学的。在反驳了否定派对余秋雨散文的偏
的《严肃荒诞的巨大成功》¨7|、朱大可的《抹着文化口红 执观点,肯定了余秋雨散文价值的基础上,作者有意避开
游荡文坛》[28 J等文章都是对余文的“文化”表示质疑,但 了陷入另一个批评误区的可能,跳出了肯定派的圈子,客
批评的力度已经有些过猛,开始倒向失重的谩骂了。 观地指出了余秋雨散文的缺陷之处:“秋雨散文的缺陷并
此外,愚士的《余秋雨现象批判》一书和凉源的《艺术 不在艺术形式上,其根本弊端是精神的返祖、思想的陈旧
的敌人》一书都对余文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其中不乏值 和情感的落伍。”mo旧式文人的消极情感和文化保守主
得肯定的见解,但更多的是武断地抹杀了余文的价值,甚 义的价值取向是余氏钟爱与推崇的对象,他在文中处处
至有些失控于理性的评断,滑向了谩骂的极端。 流露出对封建文人出世隐逸做法的赞同和激赏,这种消
极保守的文化姿态与当代社会是不相宜的。如果一味地
三、中立派:中正的审视
沉醉于历史、传统之中,作者势必走上文化保守主义的道
在对余秋雨散文赞美和批判的喧哗声中,还有另外 路,这对于像余氏这样以当代精神文明建设为己任的作
一种声音始终保持适度的音量,不高不低,不偏不倚,让 家来说不仅是一种遗憾,更是一种悲哀。此文正如他的

我们在批评界对余秋雨散文誉之上天或按之入地的极端 题目一样“走出了肯定或否定一切的批评误区”,以中正
态度中看到了另一种独立的姿态,这是一种中正的审视 的审视姿态,客观评价了余秋雨散文,既肯定其价值,又
态度,它客观辩证地看待余秋雨散文,相对公正地还原了 指出其弊端,公正的结论来自于辩证的分析。古耜的文
余秋雨散文的真实面貌。 章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示。
对余秋雨散文的客观评价中最有分量最具有代表性 此外,仵从臣的《余秋雨散文得失评说》¨“,李咏吟
的文章当属孙绍振的《余秋雨:从审美到审智的断桥—— 的《学者散文的命脉——从余秋雨的散文说开去》”“、古
论余秋雨在中国当代散文史上的地位》一文,它先分析了 耜的《平心静气话秋雨》口列等文章都是避开极度夸赞和
余秋雨如何进行话语重构:“他创造的话语正是情感和智 过分批判的极端而采取一种中立的姿态来客观评价余秋
性在文化历史中的沉思的结晶。”“他用人格建构的话语 雨的散文。仵从臣的文章分别评说了余秋雨散文的“三
重新阐释了自然山水,在相互阐释的过程中,相互生成了 得”与“三失”。他对余秋雨散文“三得”的概括着眼于其

一套他个人的话语来展示对于文化人格的追求。”“正是 气度、内涵与形式。他指出,雍容的气度来自于余秋雨的
通过山水和人文,余秋雨实现了他的话语更新。”【29’然后 学者身份与文化修养;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余秋雨广博的
文章又论述了余秋雨如何协调审美与审智的矛盾:“深厚 文化学识、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敏锐的艺术感悟共同作用
的智性和其充满情感的话语结合起来,就给其散文带来 的结果;而其形式上,“文化”与“学术”元素的介入是对散

一种特殊的阅读效应:既有审美的激情,又趋于审智的冷 文文体的一大贡献。余秋雨散文的成就即在于其非凡的

峻。”m 3最后孙绍振得出结论:“余秋雨在当代散文史上 气度、丰厚的蕴涵在独特的形式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而


的功绩,就是从审美的此岸架设了一座通向审智的桥梁, 余秋雨散文的“三失”则体现在情思的矫饰或失真、结构
但是这座桥是座断桥……他只能把审智当作彼岸美好的 的模式化和“学术元素”给文体带来的负作用三个方面。

风景来观看,但他为在气质上和才华上能达到彼岸的勇 此文从正反两方面辩证评价了余秋雨散文的得与失,观
士们提供了已经达到河心的几座桥墩。”Ⅲo此文客观而 点明确、论证充分,是相当客观的理性批评。李咏吟文首

中肯地评价了余秋雨在中国当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它把 先肯定了余秋雨散文是情理合一的典范,认为其文体现
余秋雨散文定位于从审美到审智的“断桥”,这是一个形 了中国散文的功夫极至——义理、考据、辞章的统一,又
象而恰当的比喻,余秋雨散文的价值与意义即在于它是 指出余秋雨通过其散文自觉担负起探寻真理的学者使

中国当代散文史上审美散文向审智散文的一次过渡,它 命。在给予了积极的肯定评价之后,作者指出余秋雨的
力图把诗性的抒情与智性的哲思结合起来,尽管它存在 儒家情怀使其思想缺乏敏锐性和穿透力。作者的眼光是

着一些不可避免的牵强与滞塞,但它终归是一次努力的 独到的,他透过余秋雨散文和谐的外表看到了其内在的

尝试与开创,促进了中国当代散文的新发展。孙绍振的 空洞,指出余秋雨散文不应只是呈现一种意境,更应提供

54

 万方数据
新鲜的思想。古耜在《平心静气话秋雨》中再次表明了他 1995,(3).

中正的批评立场。他在肯定余秋雨散文价值的基础上, [10]唐韧.沦余秋雨散文的文体创建[J].辽宁大学学

针对评论界对余秋雨散文的过高评价与溢美之词提出了 报,1996,(4).

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余秋雨代表了散文拓展前行的一- [11]唐韧.余秋雨散文的文体述略[J].文艺研究,1996,
种方向”的断言是有待商榷的。从作者条分缕析的论证 (5).

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分析确有一定道理,有值得借鉴之 [12]李林荣.作为文体的散文:灵魂的彰显与照亮——
处。能在对余秋雨的一片赞美声与棒吓声中保持冷静的 兼论史铁生、余秋雨的散文[J].文艺争鸣,1998,
头脑,用理智的态度入理地分析余秋雨散文的利与弊,实 (4).
在是这些评论者的难能可贵之处。 [13]沈汉达.秋雨散文的写作艺术[J].上海大学学报,
1997,(12).
结语:复归理智的批评期待
[14]田崇雪.大中华的散文气派:余秋雨散文从《文化苦
“西哲有一句名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第一次 旅》到《山居笔记》印象[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是正题,第二次是反题……当代文坛对余秋雨散文的评 1994,(3).
价似乎也在遵循着这一规律:开始是毫无保留的赞扬,继 [15]生民.读余秋雨散文[J].当代作家评论,1995,(2).
而是七嘴八舌的批评,而无论是赞扬或是批评,都缺乏一 [16]郭冬.余秋雨散文简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种客观的、公允的、辩证的精神,都流露出好便好得无懈 1998,(6).
可击,差便差得一无是处的绝对化倾向,都显示了我们批 [17]雷鸥.余秋雨突围[J].当代作家评论,2000,(6).
评的尚不成熟。现在。是我们应当由正题、反题走向合 [18]李书磊.余秋雨评点[J].三联生活周刊,1995,(2).
题,即实事求是,有好说好。有坏说坏地打量、评价余秋雨 [19]朱国华.别一种媚俗[J].当代作家评论,1995,(2).
散文创作的时候了。”瑚。古耜的这一段话既可作为此文 [20]王强.文化的悲哀:余秋雨的学问与文章[J].文学

的结语,又可作为进一步研究余秋雨散文的引言。批评 自由谈,1996,(1).

界评价余秋雨散文的三足鼎立局面至今仍在保持,各个 [21]汤溢泽.《文化苦旅》:文化散文衰败的标本[J].文

阵容也都在不断壮大,但中立派的势头似乎愈来愈大,实 学自由谈,1996,(2).

力也不断增强,这种理智批评渐趋强大的态势是批评自 [22]黄敏:《文化苦旅》“七气”[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身不断完善的结果。随着对余秋雨散文研究的层层深 1998,(3).
入,批评界对余秋雨散文的评价会越来越客观公正,我们 [23]杨早.余兮余兮奈若何[N].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
相信时间会给余秋雨其人其文一个公允的历史评价,同 刊,1998—11—27.
时我们也期待着评论界理智批评的复归。 [24]吴海发.致余秋雨教授一封信[N].中华读书报,
1998—12—12.

参考文献:
[25]王永飚.好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N].南方周末,
1999—05—21.
[1]楼肇明.当代散文潮流回顾[J].当代作家评论,
1994,(3). [26]壮壮。余秋雨i甭跟我玩文化[J].文友,1995,(7).

[2]冷成金.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取向[J].中国人民大 [27]东方生.严肃与荒诞的巨大成功——余秋雨“文化

学学报,1995,(3). 散文”质疑[J].佛山大学学报,1996,(5).

[3]杨若虹.余秋雨文化散文论[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28]朱大可.抹着文化口红游荡文坛[A].十作家批判书

1995,(2). [c].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王传桃.现代文明的负载——余秋雨散文中传统文 [29]孙绍振.余秋雨:从审美到审智的断桥——论余秋
化折射的时代思索[J].成都大学学报,1995,(4). 雨在中国当代散文史上的地位[J].当代作家评论,

[5]孙叶林,董正宇.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试评余 2000,(6).

秋雨散文《文化苦旅》[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 [30]古耜.走出肯定或否定一切的批评误区——再谈余
(4). 秋雨散文的瑜与瑕[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8,

[6]邦摘.余秋雨的文化态度[J].当代作家评论,1995, (1).

(2) [31]仵从臣.余秋雨散文得失评说[J].山东师范大学学
[7]彭武胜.传统文化现象的当代关注[J].井冈山师范 报,1996,(6).

学院学报,1994,(2). [32]李咏吟.学者散文的命脉——从余秋雨的散文说开

[8]吴俊.余秋雨散文创作略谈[J].当代作家评论, 去[J].当代作家评论,1995,(2).

2000,(2). [33]古耜.平心静气话秋雨[J].当代文坛,1995,(6).

【9]陈淞.生命活力的萎钝和生命潜能的重掘——余秋
雨散文初探[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责任编辑张焰]

55

 万方数据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