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9

RC105 基本呼吸照護與設備學

呼吸治療感染控制
Principls of infection control in respiratory care

組長:黃少諭
組員:林郁琪 邱建豪 廖鎵圻 王奕翔 吳孟庭 黃園芷
老師:蔡玉琴
日期:2017/12/14
學藝:劉芷綾 張文瑜

1
目錄
壹、 前言[林郁琪]..............................................................4
一、歷程.................................................................4
二、醫療照護相關感染負擔.................................................4
貳、 感染途徑.................................................................5
一、 致病原(Infectious agent) ...............................................5
二、 感染源(Reservoir(source))[邱建豪] .....................................6
三、離開感染宿主的途徑(Portal of exit) ......................................7
四、傳染方式(Method of transmission) .......................................7
五、進入感染宿主的途徑(Portal of entry) .....................................8
六、易感宿主(Susceptible host) .............................................9
參、 感染控制方式[廖鎵圻] ........ ............................................10
一、清潔、消毒、滅菌.....................................................10
二、設備監測(Equipment surveillance) .......................................10
三、防護措施.............................................................10
肆、 洗手(Hand washing) .....................................................11
一、洗手設備.............................................................11
二、洗手的五大時機【進醫院必考!】........................................11
三、社交性或一般性洗手...................................................11
四、保健性或消毒性洗手...................................................11
五、洗手程序【參考】.....................................................12
六、正確洗手步驟七字訣...................................................13
七、乾式洗手.............................................................14
八、戴手套與洗手.........................................................14
九、病人區 vs 照護區的概念[王奕翔] ........................................15
十、執行手部衛生的第一原則—、”區”的轉換要洗手.........................15
十一、戴手套與洗手的原則.................................................15
伍、口罩(Mask):用於預防空氣傳播疾病........................................16
一、適用情形.............................................................16
二、運用原則.............................................................16
三、N95 口罩戴法.........................................................17
四、N95 口罩密合度測試(Fitting test) .......................................17
五、N95 口罩脫法.........................................................17

2
陸、手套(Gloves) .............................................................18
一、適用情形.............................................................18
二、運用原則.............................................................18
三、脫手套步驟...........................................................18
四、乳膠過敏(Latex Allergy) .............................................19
柒、頭套(Head cover;Bouffant cap)[吳孟庭] ......................................19
捌、隔離衣(Gown) ...........................................................20
玖、護目裝備(Protective eyewear):面罩、眼罩、護目鏡...........................21
拾、隔離病室(Isolation rooms) ................................................22
拾壹、各種隔離措施...........................................................23
一、 標準防護措施(Standard precautions......................................23
二、 感染防護措施(Transmission-based precaution).............................23
三、 其他防護事項........................................................24
四、 傳染途徑防護措施....................................................25
拾貳、呼吸照護設備相關之院內感染[黃園芷]......................................26
一、設備相關之議題.......................................................26
二、降低感染的技術.......................................................26
三、呼吸器管路...........................................................27
四、熱潮濕交換器(HEM) ..................................................27
五、噴霧器...............................................................28

3
壹、 前言

一、 歷程
百年以前為了感染患者設立特殊的醫院,但在當時對於疾病如何傳播並無太多了
解。直到 1985 年,愛滋病等疾病的出現,造成人民恐慌,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of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才制定全面性預防措施來處理愛滋病。之後便
開始非常注意感染控制的兩個問題:如何減少患者間疾病的傳播及如何保護醫療工作
者避免在工作中被感染。希望經由對感控原則的了解,提供所有患者安全有效的照護
並保護自己不被疾病感染。

二、 醫療照護相關感染負擔

(一)發生率:5-6%,約 170 萬病人受影響


(二)可歸因死亡率:3.6%,約 99000 人死亡
(三)每年經濟影響:約 4.5 億美元的醫療支出

HAI:醫療保健相關感染(Health-care Associated Infection)


【師曰】住院健保自付 10%,超過 30 天自付 20%,住越久負擔越多
【備註】老師這段只有提到醫院很害怕病人入院後才被感染,因為要多承擔醫療成本及
家屬指責

4
貳、 感染途徑

易受感染之宿主 致病原

感染源
進入宿主之途徑

傳播方式 離開感染源之途徑

【師曰】只要中斷感染鍊就可以達到感染控制,減低感染發生
一、 致病原(Infectious agent):導致疾病產生的源頭
【別稱:causative microorganism(致病微生物)、agent(媒介)、pathogen(病原體)】

(一)常見的有:
1.原生動物(Protozoa)
2.黴菌(Fungi):香港腳
3.細菌(Bacteria):最常見(抗生素可治療)
4.病毒(Viruses):感冒、伊波拉、MARS(無特效藥,無法用治療)
(二)超級細菌(Superorganism)
1.指對一種或多種抗生素具有抗藥性的細菌
2.因反覆使用多種不同抗生素,造成細菌抗藥性(Drug resistance)提升,如果被感染會
很難治療
3.爲造成多重抗藥性肺結核(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的原因
(三)敏感性測試(Sensitively tests)
使用抗生素之前,先將培養後的細菌測試對不同抗生素的敏感度,優先使用敏感度高
的抗生素。用來確定對抗特定微生物最有效的抗菌藥物。

5
(四)其他 【此段老師跳過】
1.許多專家把造成抗藥性生物體的原因歸咎於過度使用抗生素,因此建議限制抗生素
的用量。
2.醫護人員可透過正確的洗手來減少或消除手上的細菌,以防止疾病傳染。
3.致病微生物可藉由滅菌(Sterilization)從物體表面或設備上消除。
4.抗生素需謹慎地使用,急性照護的病人須持續性地監控,以防感染。
5.致病原的感染管制策略:
(1)透過抗感染藥(Anti-infectives),防腐劑(Antiseptics),消毒(Disinfection)和殺菌
(Sterilization)來抑制或停止致病原生長。
(2)剝奪致病微生物用以生存、生長與繁殖的養分。
(3)對患有傳染疾病的病患進行適當的隔離。

二、感染源(Reservoir (source)):從哪裡得到感染

(一)感染源:病患、醫護人員、訪客、動物、無生命體(ex:醫療設備或醫院環境)
(二)無生命體(Fomite)
1.是一種被致病微生物感染的物體
2.與病患的分泌物或排泄物直接接觸
3.包括:尿盆、紙巾、床單、醫療設備(ex:nebulizers 噴霧器、聽診器)和裝有實驗
檢體(如病患痰液)的容器
【104 共筆】醫院最怕濕的東西,東西是乾的比較不會造成擴散的路徑,但若給噴霧
劑,粒子比較大,易把細菌帶著走,所以若給噴霧藥物會先評估病人有無傳染性疾
病,若病人罹患傳染性疾病(Ex:肺結核),則不會給與噴霧藥物。
(三)退伍軍人症(Legionella pneumophillia)
1.在醫院,積水也是一種感染源,可能會導致退伍軍人症(Legionella pneumophillia)的
傳染
2.退伍軍人症的傳染方式是透過冷氣空調或病人洗澡

【師曰】:通常醫院冷氣空調出口都會有紫外綫照射殺菌

(四)人類感染源分爲兩種:
1.帶原者(Case):有病徵的病患,因爲病患顯而易見是患病,所以容易辨識(ex:感冒)
2.帶菌者(Carrier):病患感染了一種會傳播的疾病但沒有表現出病徵(ex:B型肝炎)
3.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建議醫護人員應接受流感疫苗施打

6
(五)感染源的感染管制策略:
1.常洗手
2.消滅致病微生物
3.隔離感染源
4.減少曝露
5.讓生病的員工待在家
6.嚴格管理環境衛生
7.標準感染防護措施
8.妥善處理針筒
9.遵守醫療和外科手術的『無菌』原則

三、離開感染宿主的途徑(Portal of exit)
(一)主要被用來描述病原體如何從人類宿主中離開
(二)最為常見的途徑有:痰液、血液、唾液、糞便、從受感染的傷口所流出的體液
(三)有時病人的雙手也會成為一個傳出口,因為碰觸到使用過的紗布、衛生紙(所以病
人應時常清洗雙手)
(四)傳出口的感染管制策略:
1.常洗手
2.周遭環境控制
3.制定標準預防程序
4.正確的採樣處理方式
5.正確的汙物處理方式
6.嚴格執行衛生措施
7.不要對著任何人咳嗽、打噴嚏或是對談

四、傳染方式(Method of transmission)
(一)接觸傳染(Contact transmission):為造成院內感染最普遍、最重要的途徑,可分
為以下兩種:
1.直接接觸傳染: 為人對人,如觸摸、性行為、血液和體液,易感宿主直接受到已感
染病患或體內帶有致病菌的人傳染。時常發生在工作人員為病人翻身、遞便盆或是
換藥等工作
2.間接接觸傳染:是藉由中間物質傳遞病原菌至易感宿主,此中間物質經常是無生命
物質,如床單、衣服、儀器、設備和敷料
(二)空氣傳染(Airborne transmission):病原菌附著於空氣中細小的飛沫或塵埃上(可
漂浮達一公尺以外)且於空氣中飄浮很久,當易感宿主吸入此種空氣,即藉此方法,病原
菌得以傳播。(ex:肺結核)

7
(三)飛沫傳播(Droplet transmission):病原菌附著飛沫傳播,感染病患或帶菌者因咳嗽、
打噴嚏、講話、大笑或唱歌將口沫在距一公尺內傳入易感宿主的眼、鼻及口中造成感染。
如德國麻疹、腮腺炎
【師曰】以距離區分空氣與飛沫傳播,會採取不同的隔離措施
(四)媒介物傳染(Vehicle transmission):經由被汙染的物質而傳播。
1.沙門氏菌經由食物傳染
2.志賀氏菌經由水傳染
3.血流感染經由注射時引起
4.B 型肝炎或非A非B 型肝炎,則常由污染的血液造成
(五)病媒傳染(Vector-borne transmission):藉由昆蟲攜帶病原菌而傳播。如蚊子傳播
瘧疾、登革熱
(六)傳染方式的感染管制策略
1.常洗手
2.良好的衛生習慣
3.避免直接接觸
4.避免讓皮膚及黏膜有傷口
5.消毒或丟棄使用過後的設備
6.正確地處理針頭
7.不要抖動床單
8.不要碰掉到地上的物品
9.清除撒出、漏出的物品
10.嚴格執行衛生措施

五、進入感染宿主的途徑(Portal of entry)
(一)主要用來描述病原體如何進入易感宿主體內
(二)常見的途徑有: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道
(三)進入感染宿主的途徑的感染管制策略:
1.常洗手
2.免疫接種
3.保持皮膚不要有傷口
4.正確地處理針頭
5.正確的採樣處理方式
6.正確的汙物處理方式
7.避免傷口暴露
8.保護/覆蓋易受感染之傳入口
9.制定針對免疫力低下病人的隔離預防保護措施

8
六、易感宿主(Susceptible host)
(一)易感一詞只會發生於人類宿主免疫系統非常低落以致於病原體容易進入時
(二)造成易感宿主的主要因子:年齡、性別、缺乏免疫接種、職業、營養缺失、用藥、
本身患有之疾病、人工氣道的使用、手術、燒燙傷、遺傳、生活型態、壓力及睡眠不足
(三)易感宿主的感染管制策略:
1.常洗手
2.對於年齡較小及較高齡者的特別照護
3.提供良好的營養
4.保護性的隔離措施
5.訪客的篩選及控管
6.減輕壓力
7.對於抗生素使用謹慎小心














9
參、 感染控制方法

一、滅菌、消毒、清潔
設備感控處理分級(Levels of equipment processing)
(一)滅菌(Sterile):沒有存活的有機體
(二)消毒(Disinfected):只剩少數有機體存活(ex:孢子、非脂溶性病毒)
(三)清潔(Clean):將較大塊的髒污清除(ex:淤泥)
二、設備監測(Equipment surveillance)
(一)吸引術(Aspiration):使用無菌的生理食鹽水沖洗管腔
(二)培養(Plating):用石菜花及皮氏培養皿來培養設備表面的細菌(用於平
面易取樣的設備)
(三)擦拭(Swabbing):用無菌棉花棒擦是以取得細菌,並塗抹於培養基上(用
於表面不規則難以取樣的設備)
三、防護措施
(一)防護用具
1.洗手設備(Hand washing)
2.口罩(Masks)
3.手套(Gloves)
4.頭套(Head cover;Bouffant cap)
5.隔離衣(Gowns)
6.護目裝備(Protective eyewear)
7.隔離病室(Isolation rooms)
(二)各種隔離措施
(三)其他防護事項

感染的五大階段 (取自 102 共筆)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第四階段 第五階段

病原菌出現在 因為沒有確實 不乾淨的手去


病原菌傳播到 病原菌在手上
病人的皮膚或 洗手,使病原菌 碰觸其他病人
醫療人員手上 存活數分鐘
周遭環境上 仍殘留於手上 或周遭環境

10
肆、 洗手
藉化學作用(使用洗手劑)與機械性動作(手部搓揉)所組成
一、洗手設備
1.洗手劑(一般洗手乳、消毒性洗手乳)
2.自來水流動的洗手台
3.自動感應的洗手開關
4.擦手紙
5.垃圾桶
二、洗手的五大時機(兩前三後)【進醫院必考!!】
1.接觸病患前(ex:進病房前)
2.執行清潔或無菌技術前(ex:擦汗/抽痰)
3.接觸病人血液與體液後( ex:痰液)
4.接觸病人後(ex:拍病人肩膀)
5.接觸病患環境後(ex:離開病房或檢查呼吸器)
三、社交性或一般性洗手
1.目的:去除手部污垢及暫時性菌叢
2.使用肥皂或清潔劑
3.適用情形
(1)接觸分泌物或排泄物及其用品之後
(2)接觸病人傷口前後
(3)原則上密切接觸不同病人之間
(4)分發食物、藥物或注射前
(5)進出隔離病房
(6)曾以手挖鼻或擤鼻之後
(7)飯前,便後
(8)上下班前
四、保健性洗手或消毒性洗手
1.目的:去除手部污垢及有效破壞及減少完整皮膚上暫時性菌叢的數量至最
低的步驟
2.使用含廣效的消毒性洗手劑(具有快速、無刺激性且長期使用無副作用)
3.適用情形:
(1)執行侵入性醫療措施前
【師曰】侵入性:穿過黏膜進入到病人體內(例如:注射、插管、抽痰)
(2)照護高危險患者時。ex:加護病房人員、燒傷單位、嬰兒室、老年人
(3)手部被具有傳染性病人分泌物汙染後

11
五、洗手程序【參考】:

取下手上飾物(包括手錶)並將衣袖捲
1 防沾濕及汙染
至肘關節以上
衣服絕對不可碰到水槽,以免
2 站於水槽前,但身體要遠離之
汙染,因洗手檯檯面為汙染區
3 打開水龍頭至適當水流量 勿開太大而濺出
4 在流動的水下弄濕雙手 保持外觀清潔
雙手的手指頭應交叉搓洗,若
5 取適量洗手乳於雙手上
指甲長則該剪短
搓手,使起皂泡,手掌面、手背、指
洗手時間至少要 30 秒到 1
6 尖及指縫的每一表面,都至少搓洗十
分鐘
次以上
在流動水下沖洗雙手
若在洗手過程中,4~7 項中
(1)內科無菌洗手法:沖洗時雙手
的任何時刻碰到水槽,則從第
需低於肘部
4 項開始重新清潔,並隨時保
(2)外科無菌洗手法:必須保持雙
7 持水槽及周邊清潔保持手部
手高於肘部,洗手時需用無菌刷子刷
乾淨,尤其是指縫。濕潤的雙
洗,指甲指尖各 20 次、手及手指 10
手易從周圍環境沾染 更多微
次、手臂到肘上 6 次,沖洗時水自指
生物
尖、手掌往下沖洗
8 取下擦手紙完成擦乾雙手
9 以用過的擦手紙關緊水龍頭 以免洗淨的手再受汙染
10 將用過的擦手紙丟入垃圾桶

12
六、正確洗手步驟七字訣:內外夾弓 大立完

13
七、乾式洗手
1.乾性洗手液成分為含酒精溶液之消毒劑(ex:0.5%chlorhexidine gluconate in 70%
isoprophyl alcohol),應存於陰涼處
2.其效果與傳統式洗手方式一樣
3.若手部很髒且含有機物(ex:痰液)時,消毒效果會降低,不適合採用乾式洗手
4.困梭桿菌感染時亦不適用,會形成芽孢
5.乾性洗手液之使用方法:
(1) 滴 1-2 滴於手掌
(2) 擦揉雙手、掌背及指間,約 15 秒可自然乾爽
(3) 勿再用水洗滌或毛巾擦拭
(4) 使用時勿觸及眼睛
八、擦乾手部的方法
1.毛巾
(1) 成本花費較高
(2) 重複使用時又容易汙染
2.擦手紙
3.烘手機
(1) 所需時間長(約 30 秒)
(2) 聲音太吵
(3) 容易濺濕地板
14
九、病人區 vs 照護區的概念

十、執行手部衛生第一原則-”區”的轉換要洗手
1.進入環境後,將照護區及病人區分清楚
(1)一般來說,門內屬於病人區,門外屬於照護區
(2)專用的屬於病人區,公用的屬於照護區
2.醫療相關人員由照護區進入病人區時(進入病室)
(1)只接觸環境→不用洗手
(2)接觸病人前→需要洗手
3.由病人區進入照護區時(出病室)
(1)不管是接觸到環境或病人都要洗手
(2)除非雙手沒有接觸到環境或病人,否則都要洗手
十一、戴手套與洗手:原則
1.戴手套不能取代洗手
2.遇到洗手時機,若還帶著手套,必須脫除手套再洗手
3.只有在需要戴手套時才戴
4.戴手套的時機不影響洗手時機

15
伍、口罩(Masks):用於預防空氣傳播疾病

一、適用情形:
1.當疾病藉口沫傳染,在密切接觸病患時(距離少於一公尺),使用口罩
2.當疾病藉空氣或細小飛沫傳播,形成較遠距離傳播時,(距離大於一公
尺以上),進入病室的所有人員應戴口罩
3.工作人員戴口罩,可避免自己的手接觸口鼻,以避免經由黏膜接觸的傳播。

耳掛式口罩

綁帶式口罩,
方便醫師快速
脫掉更換

二、運用原則:
1.當患者有咳嗽或打噴嚏的現象,配戴外科口罩
2.口罩須能蓋住口、鼻,變濕時更換
3.口罩脫除後要洗手
4.為防範肺結核傳播,NIOSH(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建議
配戴N95口罩

16
三、N95口罩戴法:

四、N95口罩密合度測試(fitting test)
1.配戴時需注意臉部的密合度,密合度測試(fitting test)是很重要的
2.吸氣時呼吸具塌陷
3.呼氣時檢查是否有漏氣或眼鏡起霧
五、N95口罩脫法

17
陸、手套

一、適用情形:
1.接觸病患之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黏膜、不完整皮膚時
2.接觸血液、體液或處理遭受血液、體液汙染之物品或環境時
3.進行引發飛沫產生措施時
4.利用其他阻隔物如衛生紙等來避免直接接觸病人之呼吸道分泌物,之
後需洗手
二、運用原則:
1.選擇適用大小、種類
2.包住隔離衣袖口(第2層)
3.單次使用,脫除後需洗手
4.戴手套時不得按電梯鈕、接聽電話、碰觸門把、電腦鍵盤等,
避免環境汙染
三、脫手套步驟

1.抓住靠近手腕處之手套表面

2.由內往外脫除

3.脫除手套交由另一手握住

4.已脫除手套的手指伸入手腕處之手套乾淨內層

18
5.由內往外脫除

6.丟棄

四、乳膠過敏(Latex Allergy)
1.到1994年為止發現美國民眾約有1~6%對乳膠過敏
2.乳膠對於身體的三種反應型式: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化學敏感性皮
膚炎、乳膠過敏
3.過敏者會因喉頭水腫和心血管塌陷導致呼吸困難,並且死於休克或完
全性氣道阻塞
4.現今多採用無乳膠成分避免危險
5.使用有粉式乳膠手套應注意:
(1) 小心使用並去除手套上多餘粉末,使飄散至空中的粉末愈少愈好
(2) 使用完手套徹底洗手以去除殘餘粉末
(3) 試用後發現手部刺痛或起疹子立即通報感染控制小組

柒、頭套(Head cover;Bouffant cap)


一、目的:可預防在照顧病患時,頭髮遭汙染
二、適用情形
1.當照顧病患會使頭髮遭感染性分泌物或排泄物汙染時
2.當隔離病室住有嚴密隔離,保護隔離之病患時
三、運用原則
1.頭套應完全覆蓋頭髮及耳朵
2.更換後丟棄

19
捌、隔離衣
一、目的:可預防在照顧病患時,衣物遭感染
二、適用情形
1.當照顧病患會使衣物遭感染性分泌物或排泄物汙染時
2.當隔離病室住有嚴密隔離,保護隔離之病患時
三、運用原則
1.以經常更換為原則,更換後放入密閉容器內
2.應完全覆蓋工作服
3.使用後之隔離衣正面及背面腰部和肘部以下視為汙染區,脫卸後應將汙染區包於內

4.若為灼傷或大傷口,工作人員在換敷料時應使用已消毒之隔離衣
四、穿隔離衣
1.選擇適當種類和大小
2.開口在後面
3.綁緊頸部和腰部
4.應完全覆蓋工作服
5.假若隔離衣太小(穿二件)
(1)第一件綁在前面
(2)第二件綁在後面

20
五、脫隔離衣
1.解開帶子
2.從頸部和肩部脫掉
3.汙染面包覆在內
4.捲起來
5.丟棄

玖、護目設備(面罩、眼罩或護目鏡)
一、適用情形:
1.預期會有分泌物飛濺污染人員的口鼻或眼睛黏膜時或執行引發飛沫產生的治療措施
時,應使用護目裝備(面罩、眼罩或護目鏡)
2.照護並近距離接觸有呼吸道症狀(咳嗽、打噴嚏)病患時,若可能發生分泌物飛濺時。
3.臉部防護措施(鼻子、嘴巴以及眼睛,預期有分泌物飛濺時)

21
二、個人防護裝備
1.目的:降低醫護照護相關感染的危險性。不過只使用個人防護裝備並不能絕對
防止傳染
(1)手部衛生與臉部防護裝備(保護眼、鼻、口)是最首要之重點
2.穿脫個人防護裝備建議順序
(1)降低穿脫個人防護裝備時的自我汙染可能性
(2)小心脫除個人防護裝備是預防自我感染之重要關鍵

拾、隔離病室

一、目的
1.將易感宿主與已感染病患及菌落群聚(colonization)的病患分開,減少感染途徑
2.提醒工作人員在離開病室接觸其他病患前先洗手
3.用於防止經由空氣及接觸感染之高度傳染性疾病傳播
二、適用情形
1.被具高度傳染性微生物感染的病患
2.衛生習慣不良之隔離病患,例如嬰幼兒、智力障礙者
三、設備
1.入口處應設有雙道門,內置櫥櫃或隔離車以放置口罩、隔離衣、手套、帽子等用物品
2.應有洗手設備
3.應有單獨的衛浴設備設置在隔離病室第二道門內
4.空調系統應每小時交換至少六次,其系統應獨立
5.空調系統的壓力在感染病患的房間為負壓,而保護性隔離採正壓

【師曰】
1.隔離病室有兩種,正壓及負壓,一般多為負壓,適用於傳染性疾病病患(肺結
核),正壓則多用於癌末病患,像無菌室原理。
2.負壓隔離病房正常壓差 ≤ -0.8 cm-H2O
3.負壓隔離病房:用於具有傳染性疾病的患者。所謂負壓就是病室內壓力利用空調設
備使之低於一大氣壓,所以乾淨的空氣會往病房內流入,但是內部的空氣要流出就
需要經過過濾處理(因為有傳染性微生物)。
4.正壓隔離病房:用於抵抗力較差的病患(例如剛接受化療的患者),由於在此病室的
病人較為虛弱,不能直接接受大氣中的空氣(有病菌),若要達成空氣流通,則利用空
調設備將病房內的壓力調整為高於一大氣壓使病房內的空氣流通向外,再把已經處理過
的乾淨空氣引入病室中
22
四、運用原則
1.相同疾病患者,可同住一病房。
2.病室兩道房門均應緊閉。
3.維持房間門的關閉。
4.患者應留在病房內。

拾壹、各種隔離措施

一、標準防護措施(Standard precautions)
1.以前稱作全面性防護措施(Universal Precautions)
2.指醫護人員將來診者皆視為傳染性病患處置。目前疾管局推估有5倍以上的人口未經
檢測證實感染,因此任何有從事感染之虞行為的人都可能是感染者
3.無論病患是否有血液、體液傳染之疾病,所有病患的血液、體液皆視為有愛滋病、B
型肝炎病毒及其他血液傳染病原體存在的可能性
4.當接觸其他病患血液或體液時,必須適當地使用隔離防護措施,以避免皮膚及黏膜
的暴露,包括洗手、口罩、手套、隔離衣、護目裝備

二、感染防護措施(Transmission-based precaution)
1.針對已知或疑似感染者。
2.依醫師診斷為傳染病之病人,應執行杜絕其傳染途徑的隔離措施, 並設置隔離牌,以提醒
其他工作人員,接觸病患應採取規定的隔離措施, 防止造成病人間、醫護工作人員及病人間之
傳染性疾病之感染。
23
3.絕對隔離(Strict isolation)
(1)乃針對具有高傳染性或藉由空氣和接觸而傳播的疾病所採用之隔離方式,如 H5N1、
白喉、麻疹等。
(2)病患應住在單獨的房間(最好是負壓),訪客進入隔離室須經護理站同意並依隔離規
定進入。
(3)口罩:進入隔離病室前請先戴上。
(4)隔離衣:進入隔離病室前請先穿上。
(5)手套、帽套:進入隔離病室前請先戴上。
(6)洗手:接觸病患及汙染物後,照顧其他病患之前請洗手。
(7)用具:須依規定程序脫去污染之隔離裝備,依感染性垃圾處理。其餘重複使用之器
械需先於隔離區內做初步消毒清洗後放入袋中,標明隔離再送去滅菌。

三、其他防護措施
(一)預防針扎傷害
1.潛在媒介(fomites)如針頭、解剖刀、尖銳物品會傳播感染,用後應丟棄並置於專用容
器內
2.針頭不要用手回套,採單手套針法

3.勿隨意放置或丟棄針頭
4.針頭要平放,避免套針時針扎傷害

24
【圖說】空針收集筒:針頭跟針筒因為都不能再回收,所以都有專門收集筒,讓清潔人員
帶走燒毀。

(二)醫療氣體治療裝置處理
1.丟棄式醫療氣體治療裝置(NO、Helium)包括噴霧器及管路,用後應丟棄放入堅固的
袋子或容器內
2.若可重複使用應依標準程序作消毒或滅菌處理
(三)藥物及水溶液的使用
1.用於治療患者所使用的藥物及溶液應該是無菌的。
2.噴霧器、潮濕器需使用無菌蒸餾水。
3.氣管抽吸時,永遠使用無菌溶液。
4.使用中的器材沖洗時,使用無菌溶液。
5.若使用大瓶裝的無菌蒸餾水,在開封後須蓋緊,並標示日期時間,不能超過 24 小時。
6.不可以使用已過期或無標示的無菌溶液
7.小量藥物噴霧器(SVN)使用single dose(unit dose)ampule的製劑溶液,並依標籤上之
說明保管存放,注意有效日期
四、傳播途徑防護措施【老師補充講義】
當確定或懷疑有高度傳染性時,除採取標準防護措施外,再一起或單獨使用

(一)接觸傳播防護措施:
1.適用對象:
(1)腸胃道、呼吸道、皮膚或傷口有多重抗藥性病菌感染或移生的病患
(2)具低感染數量或可長時間存活於環境的長感染病患(ex:Clostridium
difficle、E.colio157:H7、Shigella、hepatitis A)
(3)具高傳播力或乾燥皮膚感染患者(ex:疥瘡、帶狀泡疹)

25
(二)飛沫傳播防護措施:
1.適用對象:
(1)嚴重病毒性感染(ex:腺病毒、流感病毒、流行性腮腺炎、德國麻疹)
(2)嚴重細菌性呼吸性感染(ex:白喉、百日咳、肺鼠疫、猩紅熱)
(3)侵襲性B型嗜血桿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引起之腦膜炎、肺炎、敗血症
患者
(三)空氣傳播防護措施:
1.適用對象:
開放性肺結核、麻疹、水痘患者

拾貳、呼吸照護設備相關之院內感染
一、設備相關議題
呼吸道感染的院內來源:
1.Condensate in ventilator tubing(管路是否積水)
2.Humidifiers
3.Nebulizers
4.Suction catheters﹙抽痰管感染問題﹚
5.PFT equipment﹙肺功能肌的設備﹚
6.Nasotracheal and nasogastric tube﹙人工氣道插管與鼻胃管﹚
二、 降低感染的技術
1.Reduction of condensate in ventilator tubing﹙減少積水﹚
2.Frequency of ventilator circuit changes
3.Frequency of HME﹙人工鼻﹚ changes
4.Frequency of nebulizers changes
5Use of single-use versus multiuse inline suction catheters
6.Continuous subglottic suctioning
7.Selective decontamination of the digestive tract

26
三、呼吸器管路
1.管路的更換頻率目前並無定論因為實驗非常難做,結論也不一樣
2.雖然管路是造成感染有意義的因子,但定期更換管路的頻率,不要比每 48 小時到 72
小時更換一次更頻繁。證據醫學顯示降低更換管路的頻率,並不會增加感染率(感控評
鑑有定出台灣七天換管,但國際並沒有這樣認定,必須視國家與醫院而定)
3.重複使用的管路,需使用經過無菌或高程度消毒
4.潮濕器內的水,需使用滅菌處理的蒸餾水
5.定期將管路積水引流並倒掉,引流積水方向須由病人向集水盒
6.排除積水後必須洗手

四、熱潮溼交換器(HME) (一樣沒有更換時間上的共識)
1.熱潮濕交換器的更換頻率,須參考產品規定和觀察到造成污染或機械功能受 影響的證
據結果,建議 48-96 小時更換(一樣沒有更換時間上的共識)
2.使用具有加熱線或熱潮濕交換器(HME)的管路。證據醫學顯示在降低感染率 方面,沒
有哪一種較優於另一種
3.使用熱潮濕交換器(HME)的呼吸管路不需要常規的更換
4.此台呼吸器使用的為沒有加水的管路,二到三天做一次更換

27
五、噴霧器
1.更換頻率建議每日更換
2.包括大量噴霧器(Heated aerosol、Cool mist)及小量
藥物噴霧器(Small volume nebulizer)
3.使用的藥物或蒸餾水,須經過滅菌處理
4.減少使用 SVN 感染之方法
(1)每次治療後用無菌蒸餾水沖洗並吹乾,再以塑膠袋包裝
(2)每次更換的 SVN,需經過高程度消毒

2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