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記錄筆記

宗教章
 在傳統派理性宣教而無法激起熱情的情況下,福音派和振奮主義
打著以「純潔的心靈」,傳統派認為他們有助於激起教徒熱情而
接納他們,但是「大覺醒運動」後振奮派襲捲東岸,傳統派的影
響力僅剩東北角的一部分州。
 在開始往西拓時浸信會、衛理會和長老教會最具影響力的,長老
教會在這段期間漸漸向福音主義靠攏,衛理會則是因為教徒增多
平均素質上升,對牧師的要求也增加,漸漸往重視「智識」的方
向移動,浸信會和衛理會相似,但因缺乏統一有力的組織進步慢
如牛步。
 到了 19、20 世紀交替,佈道家穆迪將組織改成像是企業一般的運
作模式,宣教就像是在推銷信仰。穆迪和其繼任者都在宣教過程
中隱約透露對於現代化的不滿和反抗
 大部分教派在受到現代化衝擊下重新找到新的定位——以扶弱、
提供援助為主要目的,但是各教派裡的基本教義派卻視現代化為
敵人加以批判,在宗教已無立足之地後轉向政治成為右派和極右
翼,3K 黨、斯科普斯案都是保守主義者對於現代化和站在時代尖
端的知識分子的「復仇」
政治章
 在建國初期政治基本是由菁英分子主導,後來因理念不同而分裂,
在爭取支持時把其他知識分子渲染成不適合從政的「娘娘腔」,
19 世紀初大部分知識分子退出政壇。
 到 19 世紀中期時政壇亂象最為嚴重,此時知識分子們欲提出文官
改革改善政府運作和政壇氛圍,但因無法獲得民心而成效有限。
 泰迪•羅斯福融合知識和男子氣概二者獲得民眾和知識分子歡迎,
往後 20 年乘著這股風潮平民和菁英共同為了同個目標努力,直到
一戰後因損失不少又沒獲得多少利益知識分子再次成為過街老鼠。
 新政時期為了推動公共建設專家的重要性再一次提高了,二戰後
雖然重蹈一戰覆轍,但專家重要性仍在上升,如何讓平民重新接
納專家將是往後政壇上的一大挑戰
文化章
 出於平等主義,美國政府早期是不資助文化和學術產業的,基本
由商業挹注,但這些學者們與商人根本想法不同時常發生衝突,
但商人仍願意提供資金贊助學術。
 殖民時代的商人出入各國,擁有較多的知識且受到傳統觀念束縛,
在殖民地興建圖書館、醫院、出版社等傳播知識,到了建國初期
的美國商人在上一輩的耳濡目染之下加大資助對美國的知識傳播,
對美國貢獻良多。但是到了 1830 年代後貨物和資訊流通加快,已
無心力再去關心政治和學術,往後對於知識的看法也是以實用性
來去衡量。
 農民對於知識分子所提出的農業概念感到不屑,認為只不過是花
拳繡腿,政府在推進農業現代化因此頻頻受阻,100 年後才被接
受。
在工運期間也發生了相同的事:在激進的共產黨主導工運時,一
切與共黨利益無關的文章和文化產業都不得推廣,
把實用性無限上綱
教育章
 清教徒對於普及教育是十分重視的,也非常積極想實現這一目標,
但是 19 世紀末之前整個普及教育系統並沒有完成傳達知識的目的,
但是在培養公民上它是成功的。
 為了徹底落實普及教育,在 19 世紀末學院派和普通派為了教育目
標而辯論不止,學院派主張應以博雅教育為主,以科學史、哲學
來培養完人,讓他們能更好的融入社會上,普通派認為應使職業
訓練和博雅教育並重,讓學生學習一技之長。之後因為大學內部
也產生了是否要添加職業訓練或堅持傳統博雅教育的問題,學院
派陸續退場,中等教育有普通派領導。
 到了 20 世紀初再次因教育目標分成二派:由杜威為首的民主派以
及桑戴克為首的菁英派為主,前者宣傳應將教育資源投在中後段
的學生上,並以「最低干預」為原則讓學生自由發揮,後者則是
支持將資源投注在前段學生以提升國家競爭力。最後由民主派的
思想為主引導中等教育的發展,但是到了二戰後因成效不佳再加
上美蘇冷戰,使得美國不得不開始重視學科能力。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