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讲稿

尊敬的李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我们是二班第 x 小组,我是罗欢,小组其他成员还包括马小燕和蒲小梅。我们今天想
和大家来分享一下,我们有关《偶像的黄昏》这一本书的感悟和想法
那首先就由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本书的大背景,本书写于 1889 年。当时德国最主要的问
题,一个是政治问题,一个是宗教问题。按照恩格斯的说法,政治在当时是一个荆棘丛生
的领域,由国家和国家机器,有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障碍。所以许多人都更多倾向于宗教与
哲学问题。而我们本书作者尼采同时参与了两方面的问题,所以我们就简单融合一下政治
和宗教问题。
爆发于 17-18 世纪的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撼动了整个欧洲的封建秩序,英、法两国率
先进入资本主义国家并实现了极大的发展。而 19 世纪 30、40 年代,德国在普鲁士政府的
专制统治下,仍处于经济极不发达、政治四分五裂的落后局面。把人民从封建主义的桎梏
下解放出来,成为德国面临的主要现实任务。然而,当时的德国呈现出“现实的落后”与
“思想的超前”相互交织的鲜明特征,并由此形成了“意识形态狂热性”的消极效应。
长期以来,西方希腊—基督教哲学传统在德国思想文化中占据着统治地位,黑格尔哲
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这一传统思维达到了最高峰。伴随着德国资产阶级同封建贵族、容客
地主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黑格尔哲学学派分裂为老年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两个派别。与
此同时,“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也在德国思想界悄然兴起,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
社会主义无法摆脱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羁绊。
在了解本书背景后,接下来我将用三个词,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本书的写作目的、写作
风格和写作内容。

第一个词是“偶像的黄昏”
尼采在本书的前言中曾写下这段话
就是这本书题目透露出—首先也是一次整体,一个日斑,一个心理学家一次无所事事的荒
唐举动。也许是一次新的战争?新的偶像将被摸清底细?这次涉及的不是时代的偶像,而是
永恒的偶像……
有些人说这个句子结尾是意指的"上帝",毕竟这本书是《敌基督教》的姊妹篇。但其实尼
采在这本书里面并没有对基督教的“一神论”展开全面攻击,而是抨击了那种建立在一个
唯一的形而上学最高等级的存在者之上的思想建筑。其中他毫不留情地批判了涉及这个思
想建筑的一些人以及一些事情,也可以说“骂了”许多事物和人物,像苏格拉底、康德、
卢梭、柏拉图等等,这些在我们看来是如此伟大的人物,以及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基督
教所谓的道德等等。通过去探听这些时代的偶像的底细,揭露他们的虚假,进而摧毁永恒
的“偶像”,让他们走向黄昏,来向世人宣传自己的思想。

第二个词是“重新估价一切价值”

重新估价一切价值,是尼采的权力意志学说的主要观点。
大体意思也就是把现在所有的秩序打乱,在把这所有的一切按照某些价值观念重新评估。
大概有对现实很不满,希望现实有很大改观的意思,尼采更多的是对人性绝望的态度。这
个也是对叔本华的“生存意志性”的批判发展。
在尼采看来,要成为一个创造价值、判定善恶的人,首先要推翻以往价值,这也是对人的
最高的自我肯定。
尼采对以往思想文化和道德观念的批判也就是对由理性主义支配的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
他把苏格拉底当做这一传统的肇始者,在本文中他单独写了一章《苏格拉底的问题》来表
达自己的观点,除此之外这种思想也贯穿整本书的观点表达中。

最后一个词是《用锤子从事哲学》

尼采曾自评“这本小书是个伟大的战争宣言”我们便可看出他的写作风格是十分的尖锐
在前言中他谈到了战争。他认为,战争这一“事件”或“状态”,是有其内在精神的,且
会由此生出“伟大智慧”。虽然我不知道这种“伟大智慧”到底是什么,但是我知道战争
会带来伤害。尼采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不过,他的伟大和不同常人之处在于,伤害在他那
里,恰好会让其生命重新得以生长。
“生气藉创伤增加,活力藉创伤增长”
这是对一种自我康复能力的自信。至于怎样才能实现这种“康复”,尼采认为,需要我们
去“探听偶像的底细”,让他们那试图保持其神秘与沉默的心,“必须发出声响”。而要
想听到他们从“肿胀的心脏中发出的那种著名的沉浊之音”,就必须勇敢地举起手中的
“锤子”,用“锤子”去向他们提问,用“锤子”来创辟出生命的新问题。这或许已是一
种对偶像的“宣战之书”了。但如果我们不这么做,我们就可能永远活在偶像的阴影或机
括之中,也就更不可能去打破,由“‘我们绝不可能被理解’,因此我们绝不可能被质
疑”之类的先知式话语而构建的权威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