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7

2011年第 1期 四川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总第 172期

N o. 1 2011 Journa l of S ichuan U niversity ( So cial Science Ed ition) Sum N o. 172

k历史学研究 k

雅各布 # 布克哈特与意大利文艺复兴
) ) ) 对 5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6 的再思考

刘 耀 春
(四川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4)

摘 要: 雅各布 # 布克 哈特 是现代 西方 文化 史学的 奠基 者之一, 他的 5意 大利 文艺 复兴 时期 的文 化 6


被公认为诠释文艺 复兴的经典著作。但长期以来, 该书在国内学界却一直被严重误读。我们只有将 布克哈特
置于其生活的时代 , 并通过 对当时史学潮流及布克哈特独特史学观念的剖析方能重新解读这部经典著作。
关键词: 雅各布 # 布克 哈特; 文 艺复兴; 意大利; 欧洲
中图分类号: K 546. 4 文献标志 码: A 文章编号: 1006-0766 ( 2011) 01-0034-17

英国文化史家彼得 # 伯 克在 5什么 是文化 毕业后入巴塞尔大学攻读历史, 期间曾在其父影


史 6 一书中将布克哈特奉为 / 经典文化史 0 的 响下改学神学, 但最终觉得神学与自己的秉性不
[ 1] 7-9
先驱之一 。近几年, 国内学界对布克哈特兴 合而重返历史学。 1839 年秋大学毕业后, 布克
趣渐增, 布氏的主要著作大多陆续被译成中文出 哈特怀着对利奥波德 # 冯 # 兰克 ( 1795- 1886)
版 ¹ 。在布氏的著作中, 最著名的当属 5意大利 的仰慕之情前往柏林大学学习历史。当时, 柏林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6, 该书拥有持久而深远的 大学历史系的领军人物正 是被后世誉为 / 近代
影响力, 至今仍被视为研究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基 西方史学之父 0 的兰克。 1824 年, 兰克 的处女
本参考书。迄今为止, 该书已有三个中文译本面 作 5拉丁和日耳曼诸 民族史 6 出版。兰 克在该
世, 还有一个新的 中文译本目前正在翻译 中 º 。 书的前言和附录 ( 5近代历史家批判 6 ) 阐述了
不过, 这本书并不好读, 因为它预设的读者是专 其研究历史的原则和方法。他指出: / 历史学被
业人士或博学之士。要真正读懂这本书, 领略其 赋予评判过去和为了未来的利益而指导现在的职
主旨和魅力所在, 从而把握其历史地位, 需从布 责。本书从不敢奢望如此崇高的功能; 它只想呈
克哈特生活和著述的 19世纪着手。 现过去实际发生过的事情 ( it seeks only to show
[ 2] »
w ha t actually happened)。0 兰克在同一序言的
一、反潮流的历史学家
后面又强调说: / 对事实的严格陈述, 虽然可能
雅各布 # 布克哈 特 ( 1818 - 1897) 出 生于 显得枯燥和不具备逻辑必然性, 但它无疑是最高
法则。0
[ 2]
瑞士巴塞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布克哈特中学 兰克 这些振聋发聩的声音强调 的不仅

¹ 主要有: 5君士坦丁大帝 时代 6 ( 上海三 联书 店, 2006年 )、 5世 界历史 沉思 录 6 (北 京大学 出版 社, 2007


年 ) 、 5希腊文化史 6 (世纪出版集团, 2008年 ) 和 5历史讲稿 6 (三联书店, 2009年 )。
º 现有的三个译本分 别是: 何新 从英译 本转 译本 (商 务印 书馆, 1979 年 ); 台湾 花亦 芬直 接译 自德 文的 版本
( 联经出版公司, 2007 年 ) , 据花 亦芬 介绍, 台湾 还出 版 了罗 渔从 意 大利 文转 译 过来 的一 个 译本 ( 黎明 出 版公 司,
1979年。笔者未曾见过这个译本 )。由于笔者 不懂德文, 无从判断花亦芬的译本, 笔 者曾有意识 地根据英译 本对照了
花亦芬译本和何新译本 的一些片段, 感觉花亦芬的译笔倾向于 / 意译 0, 而何新 译本多 倾向于直 译。顺便 说一下, 花
亦芬翻译的意大利人名 和地名的音译十分别扭, 与意大利语发音相去甚远, 这或许是她不识意大利文造成的。
» 兰克在其 5英国史 6 的结论中也有类似的一句名言: / 我所盼望做到的是把自我祛除掉, 仅由事情现身 说法,
让强大的力量显示出来 。0 转引自黄进兴: 5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 6, 三联书店, 2008年, 第 133页。
收稿日期: 2010-05-17
作者简介: 刘耀春 ( 1971) ), 男, 甘肃会宁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34
刘耀春: 雅各布 # 布克哈特与意大利文艺复兴 ) ) ) 对 5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6 的再思考 2011年第 1期

仅是要重建历史的真相, 更重要的是要求历史学 年, 布克哈特获柏林大学的博士学位, 此时, 他


¹
学科的独立 。该书问世后兰克声誉鹊起, 应聘 基本上是一名兰克史学的追随者。
到柏林大学 讲授历史, 成 为德国学术界 一颗新 然而, 随着时间的推移, 布克哈特对兰克及
星。随后, 兰克的 5教皇史 6 和 5宗教 改革时 其门徒推崇的客观史学和一些人力图将史学提升
期的德国史 6 也受到了普遍 赞扬。兰克 崇奉严 为一门如自然科学般严谨的 / 历 史科学 0 的做
格的史料考证和历史真实至上的治史原则以及依 法产生了怀疑和批评。布克哈特越来越怀疑历史
靠原始材料 (尤其 是档案 ) 从事历史研 究的方 研究的 / 客观性 0 或 / 科学性 0。早在 1842年,
法强烈地影响了当时的德语史学界。在他的影响 布 克 哈 特 在 给 友 人 贝 什 拉 格 ( W illiba ld Bey-
和带动下, 史学研究在德国大学的学科体系中取 schlag ) 的信中 阐述了自己对 历史性质的认 识。
得了独立的地位, 并日益专业化。兰克的众多门 他说: / 对 我来说, 历史 在很大程度上 总是诗
徒和追 随 者 致 力 于 建 设 / 科 学 式 的 历 史 学 0 歌; 在我看来, 历史是一系列最美丽和最艺术性
的事物。0
[ 5]
( sc ie ntif ic h istory) , 即使历史研究成为一门如同 他认为, 历史 和艺术具有某 些相似
º
自然科学一样严谨的 / 科学 0 。他们形成了一 性, 历史认识往往是直接对历史证据的把握, 这
个强大的学派, 主宰了德国史学界。 种认识往往取决于材料给人的某种印象, 而不是
慕名而来的布克哈特在读书期间认真聆听了 源于考证和思辨, 确切地说, 历 史认识是 一种
兰克的课程, 他还在兰克主持的研讨班提交过两 / 直觉 0 ( Anschuung) 或 / 感知 0, 历史认知离
[ 6]
篇论文, 受到了兰克的赞扬: 一篇是研究欧洲中 不开想象 。此后, 布克哈特对 于历史学 是一
世纪早期的查理 # 马特 ( C arlM artell) , 一篇是 门艺术而非 科学的看法日 益坚定, 他曾 明确指
关于德国科隆大教堂的创建人孔拉德 # 冯 # 霍希 出: / 在所有学科里, 历史学是最不科学的, 因
斯塔登 ( Konrad von H ochstaden) 。这 两篇论 文 为史料的选 取上, 它几乎 没有一个称得 上是确
都带有明显的兰克 特色, 如 5查理 # 马特 6 开 定、能够获得大家共识的方法。也就是说, 对史
篇指出: / 事实的确立是本研 究的目的。0 可
[ 3]
料的批判研究是有一个非常确切可依循的方法,
见, 此时的布克哈特亦视考订事实与呈现历史的 但在历史撰述上却找不到 任何确切可依 循的方
本来面目为其研究的最高目标。布克哈特对兰克 法。0» 他认 为 / 史 无 定 法 0, 主 张 / 成一 家 之
的 5教皇史 6 和 5宗教改革时期的德国史 6 由 言 0: / 没有哪一种方法是不可怀疑的, 也没哪
衷地钦佩和赞赏, 认为两书堪称优美的文笔与精 种方法是普遍适用的。在研究的过程中, 每个人
湛的学术完美结合的典范。他尤其欣赏兰克的文 都走出自己的路子。每个人所走的道路体现了他
[ 4] 85- 86
笔, 甚至能背诵两书中的一些篇章 。 1843 的精神思路, 因此, 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走进他

¹ 兰克史学的特征一 直是史学家争论不休的话题: 有人把他视为 / 科学式历史 0 的创始人, 也有人把 他看成是


德国唯心主义史学传统 的代表。限于本文的主题和篇幅, 这里无法展开详细的讨论。不过, 德裔美国学者 F elix G ilbert
对兰克史学的理解值得 重视, 他 指出: 如 果从兰克时 代的学 术环境中 理解兰 克在 5拉 丁与日 耳曼诸 民族史 6 里所阐
发的史学旨趣, 尤其是 他的那 句名 言 ) ) ) / 要按 照实际 发生 的情况 叙述 0 ) ) ) 的丰 富内 涵, 那么 它包 含三 层含 义:
( 1) 剔除历史记录中的讹误, 核定可靠无误的历史 事实。 ( 2) 确立 史学学 科的 独立 自主, 摆 脱其依 附于 其他学 科,
如神学、哲学等的从属地位。 ( 3) 把已经确立的历史事实放置在当时的情境里, 而且使过去能够再度栩 栩如生地展现
出来。第三层的含义意味着历史 写作也需要好的文笔。从这个意义上说, 历史也是文学的一部分。在兰 克看来, 一个
历史学家不仅是考据家 , 也是一 个文学家。他强调人们往往忽略兰 克史学中 的文学层 面, 即兰克 对文学 技巧的 重视。
参考氏著: H istory: Politics or Culture? R ef lections on Ranke and Burckhardt, pp. 19-25, 38-39.
º 美国学者克瑞格 ( Leonardo K rieg er) 在 5兰克: 历史的意义 6 ( Ranke: T heM eaning ofH istory, Chicago: T he U-
n iversity o fCh icago P ress, 1977, pp. 4- 7) 一书中归纳了 / 科学式历史学 0 的四个基本准则: / 历史真相的客观性、事
实的优先性、历史事实的独特性 以及政治的核心位置。0 不过, 兰克本人和所谓 的 / 科学式的 历史学 0 之间 的关系非
常复杂。兰克强调历史兼科学性 和艺术性, 他本人从未打算探索历史的规律, 他在历史表述中也非常注重文 学技巧的
运用。但是, 兰克的追随者及其在 国外的 仰慕 者更 强调历 史学 的 / 科学 性 0, 例如 兰克的 高足 西贝尔 ( H e inr ich von
Sybe,l 1817- 1875) 在 1859年创刊的 5历史 杂志 6 (H istorische Z eitschrif t) 的卷首语里宣称: / 本刊拟是, 且最重要的
是一种科学的刊物。0 法国史学家古朗热 ( Fuste l de Cou langes, 1830- ) 在他 1862 年的就职演 说 5科学 史家的 精神 6
中说: / 史学是而且应该是一门科学! 0 英国史 学家班瑞 ( John. B. Bury, 1861- 1927) 则宣 称: / 史学 是科学, 不多
亦不少。0 参见黄进兴: 5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 6, 第 129- 135, 55- 57页。
» 转引自花亦芬为 5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 的文化 6 撰写的导言 / 写给故乡的书 0 (第 99 页 )。布克 哈特在 5世
界历史沉思录 6 ( 第 76页 ) 里亦指出: / 历史是所有科学当中最不科学的一门学问。0
35
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 会科学版 ) 总 第 172期

的研究课题, 并且根据自己的思路发展出适合自 很少见的。


己的方法。0
[ 7]
历史学是一门 艺术而非科学, 强 在研究对象或任务方面, 他也与主流史学家
调史学家的历史研究和历史著述的主观性, 强调 大异旨趣。 19世纪的德国正值从分裂走向统一、
史学家个人的理解和诠释, 这一信念贯穿在他所 铸造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关键时期, 民族主义情绪
¹
有重要的著作中 。如他在 5意大利文艺复兴时 高涨。德国史学研究亦深受这股潮流的影响。兰
期的文化 6 中指出: / 或 许, 在不同的 人的眼 克就极为重视民族史, 布克哈特晚年回忆, 兰克
里, 一个特定文化的轮廓呈现出不同的图景; 而 在授课时 常常以 / 先生 们, 民 族乃 上帝 之思 0
在讨论我们自己的文化之母, 也就是直到今天仍 开始
[ 9]
。兰克在他 的处女作里就 指出, 他 的历
对我们有影响的这个文化时, 作者和读者就不可 史研究重点是在近代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拉
避免地要随时受个人意见和个人情绪的影响了。 丁和日耳曼诸民族。在兰克看来, 只有在充分了
在我们不揣冒昧走上这个汪洋大海上, 可能的途 解了这些重要民族的历史、集体性格和彼此间的
径和方向很多; 本书所用的许多研究资料, 在别 关系后, 才能全面地理解近代史, 特别是理解普
人手里, 不 仅很可能得到 完全不同的处 理和应 鲁士成为一等欧洲列强及其在近代史中的地位。
用, 而且也很可能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0
[ 8] 1
兰克在 5自传 6 里指出: / 当我完成了这部著作
在反对 19世纪兰克学派的实证主义史学方
( 即 5宗教改革时期的德国史 6 ) 之后, 我再次
面布克哈特并不孤独。巴塞尔大学年轻的古典学
转向了其他研究。一方面, 我感觉到在我的一般
家和哲学家弗里德里希 # 威廉 # 尼采 ( F riedrich
的历史教育中存在缺失, 这一缺失主要在于我本
W ilh elm N ietzsche, 1844) 1900 ) 堪称 布克 哈特
人对那些凭借其文化和权力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了
的知音。尼 采强烈批评当 时流行的实证 主义史
最重要角色的伟大民族缺乏贴近的了解。只有弥
学, 他针锋相对地说: / 你们强调纯粹的历史事
补这一 不 足, 才 能 实 现 我 的 夙 愿: 全 面 理 解
实, 我偏偏要强调各种解释! 0 如今, 19世纪盛
1近代史 2。另一方面, 在 通盘理解近代 史的过
行一时的 / 科学式 的历史学 0 或实证主 义史学
程中, 我感觉到一种困难: 我不能恰当地评价普
早已被历史学家摒弃, 人们已坦然承认史学研究
鲁士自身的地位。0
[ 2] 48-49
显然, 兰克认为, 列强
中或多或少的主 观性, 那种对 / 科学式 的历史
的形成是近代史的根本性因素。正因为如此, 兰
学 0 的追求不过是一场轰轰 烈烈的梦。强调史
克后来花了 很大的心血分 别撰写了普鲁 士、法
学研究的主观性和相对 性, 在这一 点上, 19 世
纪的布克哈特和尼采似乎成了当今史学界后现代 国、英国、西班牙等欧洲列强的历史。兰克的门

主义者的精神先驱。 徒和追随者的史学研究也基本上是以民族国家为
对历史学和历史著述的这种 / 超前 0 认识, 中心的政治史, 通过历史著述参与德国的民族国
使布克哈特 的史学研 究呈现 出诸多 / 反 潮流 0 家建设 ( nation- state buildin g)。到 19世纪中后
特色。比如在史料选取方面, 当时德语世界的史 期, 德国的历史研究仍以民族史 ( na tio na l h isto-
[ 4] 87
学家大多倚重档案和官方文献, 布克哈特则常常 ry) 为主 。在这种情况下, 文化史在当时的
使用刊印材料, 甚至运用文学作品。他认为这些 德语史学界虽也有一席之地, 但在主流的政治史
[ 1] 8
作品中不自觉表达出来的思维习惯较之那些具有 家看来, 却只是末流和业余爱好者的领域 。
倾向性的原始记录更能反映历史的真实性。他在 而布克哈特却对急剧膨胀的民族国家感到担
5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6 中就使用了这一 忧, 他在民族国家的成长中看到了权力集中和各
时期的大量文学著作, 这在当时的史学研究中是 国权力争夺所暗藏的巨大危险, 他也憎恶俾斯麦

¹ 在 5君士坦丁大帝的时代 6 第一版序言 (中译本第 1页 ) 里说: / 同样的史 实可能在一 个作者看来 基本而重


要, 但在另一个作者的眼中不过是乏味透 顶的垃圾。因此, 本书的作者很清楚, 他的处理方法可能被责难为主观 的。0
在 5希腊文化史 6 (中译本第 51- 52页 ) 里说, / 在材料的选择上, 完全不可能避免相当大程 度的主观 性。我们不会
自诩为 -科学的 . , 我没 有什么方法, 至少没有一套与其他的学者共同遵循的方法。0
36
刘耀春: 雅各布 # 布克哈特与意大利文艺复兴 ) ) ) 对 5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6 的再思考 2011年第 1期

式的国家对个人自由的压制 ¹ 。另一方面, 作为 兴时期的文化 6 问世。 1867年, 5意大利文艺复


一个贵族自由主义者, 他对工业化时代的大众民 兴时期的建筑 6 出版。在之后的 30年中, 他再
主浪潮和频 繁的政治运动 感到厌恶和恐 惧。于 未出版任何著作, 而是一心一意致力于教学。布
是, 他从现实政治和社会生活抽身而退, 一直尽 克哈特去世后, 他的一些讲稿被整理出版, 其中
包括 5希腊文化史 6 ( 1898- 1902年 )、 5世界
[ 10] 183
可能不受干扰地过着自己平静的私人生活 。
他怀着怀旧之情将目光投 向欧洲往昔的 文化传 历史反思录 6 ( 1905年 ) 、 5历史讲稿 6 ( 1929
º
统, 通过研究欧洲 文化史寻求精神上的安 慰 。 年 ) 以 及一些 关于文 艺复 兴时期 艺术 的论 文。
此外, 布克哈特走上文化史研究的道路与他的个 在布克哈特的文化史著作中, 5意大利文艺复兴
人爱好也有一定关联。布克哈特对艺术一直怀有 时期的文化 6 无疑是最重要和最著名的一本。
浓厚兴趣, 在柏林大学读书期间, 他与著名艺术 5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6 其实是 5君
史家、柏林 大学 的 教授 库 格勒 ( F ranz Kug ler, 士坦丁大帝的 时代 6 的姊妹 篇, 两者都 关注欧
1808- 1858) 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 并曾应库 洲文化史大转折的关键时期。 5君士坦丁大帝的
格勒之 请修订 后者 的 5艺 术史 手册 6。 1846 - 时代 6 着眼于古典文化的 / 危机 0, 换言之, 古
1847年, 布克哈特前 往意大利旅行, 亲 眼目睹 典时代向中世纪的基督教时代的过渡; 5意大利
了意大利丰富的艺术珍品, 一路上写下了大量见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6 则考察中世纪的 结束和
闻, 并画了不少速写和草图。 古典文 化 的 复 兴。 前 者 讨 论 的 是 / 宗 教 性 0
1848年, 布克哈特计 划出版一套欧 洲文化 ( other wo rld liness) 的兴起, 后者关注的是 15和
史丛书, 其中包括 5伯里克利时代 6、 5晚期罗 16世纪 / 世俗性 0 ( w orldlin ess) 的兴起。这两
马诸皇帝的时代 6、 5查理大帝时代 6、 5霍亨斯 部著作及布氏身后出版的 5希腊 文化史 6 有一
陶芬王朝的时代 6、 515世纪的德国生活 6、 5拉 个共同 点: 力 图通 过 呈现 一个 时代 / 经常 的、
斐尔时代 6。布克哈特设立每一卷主题的标准是 反复出现的和典型的面相 0 描绘出一个 时代的
整体画像 » 。正是这一点使布克哈特截然不同于
[ 11]
一个时代的文化独特性和完整性 。虽然该计
划最终流产, 却为布克哈特后来陆续出版的几部 当时的主流史学家, 那时的大多数史学家仍恪守
重要文化史著作奠定了基础。1853年, 布克哈特 传统的政治叙事史, 给人们讲故事。
的第一部文 化史著作 5君 士坦丁 大帝的 时代 6 布克哈特深知他所从事的文化史探索与主流
出版。之后, 他再次前往意大利旅行, 回国后写 史学界之间的 鸿沟, 并早已预料 到他的 / 文化
成 5向导: 意大利艺术珍宝欣赏指南 6 ( C icero- 史 0 可能遭到主流史学家 ( 即他所说的 / 法官
ne, 1855年; 英译本 1873年 )。这是一本介绍意 们 0 ) 的冷嘲热讽。布克哈特为 5意大利文艺复
大利艺术品的入门读物, 在当时很受欢迎, 曾多 兴时期的 文化 6 拟了 一个 意味深 长的 副标 题:
次再版。 1860年, 布克哈特的 5意大利 文艺复 / 一部尝试之作 0。他开篇言明: / 本书的标题表

¹ 德国历史学家梅内 克 ( F riedr ich M einecke) 在为 布克 哈特 5世界 史沉 思录 6 撰写 的书 评 5雅 各布 # 布 克哈


特: 德国的历史著述和民族国家 6 ( Jacob Burckhardt: die deutsch G esch ichtsschre ibung und der na tiona le Staat) 里对布克
哈特迥异于德国同辈的 立场有一段重要论述: / 我们的历史思考 在很大程度 上是在为 国家和民族 而从事的斗 争的过程
中发展起来的。布克哈特并没有 和我们一起经历这类政治斗争, , ,他抽身而退, 甚至还不如他的同胞孔拉 德 # 费迪
南 # 梅耶 ( Conrad F erdinand M ey er, 苏黎世作家 ), 后者以极大的同情和关切经 历了德意志 民族不断 变换的各种 命运。
很显然, 那些哺育了我们的历史 观念和历史判断的大量体验、印象和抱负对布克哈特来说都是不存在的。他 没有像兰
克那样呼吸伟 大 的国 家 政 治关 系 的空 气, 他 也 未 对 一般 的 国 家 的实 现 给 予 任何 感 情 投 资。相 反, 如 同 施 洛 塞尔
( Schlosse r, 18世纪后期和 19世纪早 期 的历 史学 家 ), 布克 哈特 只是 在更 宽泛 和更 富有 刺激 性的 意义 上思 考了 权力
( powe r) , 在他看 来, 国家 的本质就是 -罪恶本 身 . 。0 转引自: L ione lG rossm an, Basel in the A ge of Burckhardt, p. 446.
º 布克哈特在给朋友 的一 封信中 充分 反映 了他的 性情: / 我 亲爱 的朋 友, 我对 自由 ( F reedom ) 和国 家 ( the
Sta te) 都没有什么感觉。国家并不是由像我这样的 人构成的; 尽管只要我活着, 我就会对我的邻居表现出友 善和同情
心; 我会成为一个好的个体, 一个精力充 沛的人; 我对这一发展方向还是有一些天分, 并且愿意成为这 样的人。我对
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做 不了什么; 我对它的态度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冷嘲热讽; 重要的是我所从事的事 业, , ,我们都
会消亡, 但至少我想去发现我是 为了什么而消亡, 它就是欧洲的古老文化。0 见 5希腊文化史 6, 第 10页。
» 参见 P eter Burke为企鹅版的 5意大利文艺 复兴时 期的 文化 6 ( Pengu in Books, 1990) 撰 写的 导言: / Burck-
hardt and Italian R ena issance0, p. 7.
37
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 会科学版 ) 总 第 172期

明, 本书是最严格意义上的一项 -尝试 . ( es- 如, 法国启蒙思想家和史学家伏 尔泰将 / 光辉


¹
say) 。没有人能比作者更清楚他所要面对的一 的 0 罗伦佐 # 德 # 美第奇 ( Lo renzo ilM agn if ico,
项如此艰巨的任务使用的有限手段和能力。即使 1449- 1492) 时代列为欧洲历史上四个最伟大的
他能以极大的自信看待自己的研究, 但是他却不 时期之一, 认为此时是人类理智觉醒和进步的时
能确信该书能得到能干法官的赏识。0
[ 8] 1
代, 并以理性的名义对 / 基督教 中世纪 0 的野
恰如布克哈特本人预料的那样, 5意大利文 蛮和黑暗进行了抨击。
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6 出版后的最初几年 销量并 19 世 纪 中期, 法 国 史 学 家 米 什 莱 ( Jules
不佳。然而, 该书的修订版在 1869年面世后声 M iche le,t 1798 - 1874) 率 先 使用 大写 的 / R e-
誉持续上升。一些声名显赫的学者和史学家给予 na issance0 一 词 作 为 其 5法 国 史 6 第 七 卷
该书很高的评 价, 如法 国艺 术史家 丹纳 ( H ip- ( 1855年第一版, 讲述 16世纪的历史 ) 的标题,
polyte T aine) 称赞它是 / 现有关 于意大利 文艺 并赋予其新的内容。米什莱是政治上的民主派,
复兴最完备和最有哲理的一部著作 0 º 。 憎恶任何形式的专制。他认为 14和 15世纪是意
二、布克哈特的文艺复兴观的建构 大利精神衰落的时代, 此时, 意大利的城市共和
国失去了自由, 转向了非民主的专制体制, 即便
/ 文艺复 兴 0 与 / 中世 纪 0 是一 对孪生 概
有布鲁内莱斯基这样的天才, 也改变不了整个时
念, 其发端最早可追溯到 14至 16世纪意大利的
代在精神上的堕落。在他看来, 历史的重心不在
人文学者和艺术 家。那时, 人文学者 ( 如 彼特
15世纪的意大利, 而是在 16世纪的法国。他对
拉克 ) 往往以拉丁文学和拉丁学术为标 准把欧
传统的 / 文艺复兴 0 一词颇 不满意, 认 为它难
洲文化史划分为三个阶段: / 古罗马时期的辉煌
以概括 16世纪的伟大成就: / 可亲可爱的 -文
时代; 蛮族入侵后的衰落和黑暗时期; 他们自己
艺复兴 . ( rena issance) 这个词, 对于热爱美的
生活的时代, 即复兴古代文化的时代。0 艺术家
人而言, 它指的仅仅是一种新艺术的出现和想象
也从艺术发展的角度提出类似看法, 如 15世纪
力的自由运用; 对学者而言, 它指的是古典研究
雕塑 家 罗 伦 佐 # 吉 贝 尔 蒂 ( L orenzo Gh ib ert,i
的复兴; 对法学家而言, 它指的是我们的古老习
1378- 1455) 和 16世纪著名艺术家和艺术史家
俗的杂乱混沌状态暴露出来的日子。这就是该词
乔尔乔 # 瓦萨里 ( G iorg io V asar,i 1511 - 1574 )
的所有内涵吗? 0 米氏认为, 此一传统文艺复兴
都把艺术 ( 绘画、雕塑和建筑 ) 的发展 划分为
三个阶段: 辉煌的古代; 随后的黑暗时代; 复兴 概念遗漏了两个意义重大的事实: / ,,世界的

的时代。可以说, 14至 16世纪的意大利人已勾 发现和人的发现。 16世 纪 ,,从哥伦布到哥白


勒出一幅中世纪与文艺复 兴时期截然对 立的图 尼, 从哥白尼到伽利略, 从地上的发现到天上的
景, 这一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 。不过需 发现。人重新发现了自己。0 因此, 他创用大写
要指出的是, 在当时人们看来, 使他们的时代区 的 / R ena issance0 一词来表达 16世纪 / 世界发
别于以往的核心因素是古典文化的复兴, 他们对 现和人的发现 0, 即人类精 神的觉醒及其成 就。
文艺复兴的认识基本上属于狭义文化史的范畴。 米氏指出, 正是 / 世界的发现和 人的发现 0 使
从启蒙运动时期开始, 文艺复兴的意义开始 16 世纪 / 本 质上等 同于近 代 ( m odern Age) 0。
被不断提升, 现代意义的 / 文艺复 兴 0 概念逐 可以发现, 到米氏这里, / 文艺复兴 0 开始演变
渐被建构起来。在这一时期, / 中世纪 0 往往被 成一个历史分期的概念, 开始被看作欧洲文化史
看成是远低于文艺复兴时代的 / 黑暗时代 0, 例 上一个具有独特精神并与 中世纪截然对 立的时
¹ 德语的 V ersuch的英文对等词是 essay, 后者来源于法 文里的 essayer, 有 / 尝试 0 / 试验 0 的含 义。齐思和先
生把 an E ssay翻译成 / 一篇论文 0, 显然是没有完全领会布克哈特的真实意图, 而台湾花 亦芬的译注 本 ( 5意大利文
艺复兴时代的文化: 一本尝试之 作 6, 第 6页 ) 就准 确地领会了布克哈特的意图。
º 转引自 H a jo H o lbo rn为 / 现代文库 0 版 5意大利 文艺复 兴时期的 文化 6 ( T he C ir ilization of the R ena issance in
Italy, N ew Y ork: the M ode rn L ibra ry, 1954) 英译本写的序言第 ‹ 页。
» Federico Chabod, / T he Concep t o f the R ena issance0, in Federico Chabod, M ach iavelli and the Renaissance, trans. by
D av id M oore, L ondon: Bow es& Bow es, 1958, p. 155. 关于 / 中世纪 0 观念的形成和演变, 参见 P ao lo D elogu, A n Intro-
duction to theM iddle Ages, tans. by M athew M oran, London: D uckw orth, 2002, pp. 13- 58.
38
刘耀春: 雅各布 # 布克哈特与意大利文艺复兴 ) ) ) 对 5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6 的再思考 2011年第 1期

代。需要指出的是, 米什莱的文艺复兴观主要局 格尔等哲学家对当时德语世界文化史研究的广泛


限在 16世纪的法国, 他将此前意大利的成就排 影响。当时许多从事文化史研究的史学家都受到
[ 10] 175-177
除在外 。 黑格尔等哲学家的影响, 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本
布克哈特吸收了米什莱的文艺复兴观的一些 质相同的东西并通过各种现象表现出来, 这个本
内容,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综合性解释。如 质的东西就是 所谓的 / 时代 精神 0 ( Ze itge ist)
同米什莱, 布克哈特也对当时仍占主导地位的传 º
或 / 民族精神 0 ( Vo lkgeist) 。 / 时代精神 0 和
统文艺复兴观不满, 他认为, 14至 16 世纪期间 / 民族精神 0 都是玄妙的术语, 很难把握, 但使
意大利的许多东西并非古典文化复兴的产物, 而 用起来很方便, 因为通过它们可以很便利地把众
是当时人的新发现或新创造。早在 1842 年, 他 多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归结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
就指出: / 一个 15世纪的优秀的佛罗伦萨人真 / 本质 0 或 / 精神 0 的具体展现, 从而描绘出一
诚地相信并认为: 他正在复制古人的作品, 事实 个时代的整体性和一致性。虽然布氏本人多次表
上, 他 正 在 创 造 一 些 崭 新 和 无 限 美 丽 的 东 示对黑格尔历史哲学不以为然, 并申明自己不想
西。0
[ 12]
但与米什莱不同的是, 布克哈特认为意 建造体系, 只想面对历史事实。然而事实证明,
大利 14至 16世纪的历史构成了一个欧洲文化史
他终究未能抵制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的诱惑 » 。综
上的伟大时代, 远比法国的 16世纪重要。因此,
观布氏的文化史著作, 他实质上也将一个时代的
布克哈 特 借 用 了 米 什 莱 创 造 的 / 文 艺 复 兴 0
各种现象视为某种本质的具体表现, 而这个本质
( Renaissance) 一词, 但对其内涵做了进一步改
其实就是 未言明 的 / 时 代精 神 0。在 这个意 义
造, 用于指 14至 16世纪的意大利历史。
上, 我们完全可以把布氏的 5意大利文 艺复兴
布氏认为,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最根本的因
时期的文化 6 理解 为 5意 大利文艺复兴 时期的
素并非古典文化的复兴, 而是 / 近代精神 0 ( 即
精神 6。此书中的一段文字就充分体现了布克哈
/ 个人主义 0 ) 的觉醒和发展, 它 使意大利人最
特的黑格尔式文化史观念: / 形成一个完整一致
先变成近代人, 率先跨入了近代, 因而在布克哈
的整体的各个文明时期不仅在政治生活上, 在宗
特这里, / 文艺复兴 0 一词变成了 / 近代 0 的同
义语。对这种 / 近 代精神 0 形成原因及 其诸种 教、艺术和科学上表现出来, 而且也在社交生活
表现的解说和分析正是 5意大利文艺复 兴时期 上留下了它特有的印记。0 ¼这句话可说是我们理
的文化 6 一书的主旨所在 ¹ 。布克哈特在此书里 解布克哈特这部巨著的关键线索。
探 讨 的并 不 是 / 意 大 利 文 艺 复 兴 0 的 文 化 0 布克哈特认为,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构成了
( T he C iv ilizat io n o f Italian Rena issance ) , 而 是 一个 / 文化史 0 或 / 精神史 0 意义上的一致性
/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 0 的文化 ( T he C iv ilization 和完整性,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一时期意大利人
of Renaissance in Ita ly )。换言之, 传统意义上的 身上体现 出来的 / 近代 精神 0, 确切 地说就 是
/ 文艺复兴 0 仅仅是意大利 / 文艺复兴时代 0 之 / 个人主义 0 ( indiv idualism )。在 5意大利文艺
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复兴时期的 文化 6 一 书第二 篇 / 个体的 发展 0
布克哈特将 /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 0 ( 14至 中, 布克哈特写下 了这段经典阐 述: / 在中世
16世纪 ) 的文化归结为一种精神, 这显示了黑 纪, 人类意识的两方面 ) ) ) 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

¹ 布克哈特一直认为 用 / 文艺复兴 0 一词来概括 14至 16世纪的意大利历史是很片面的, 因为该词没 有充分表


达出这三个世纪的 / 最鲜明印记 0 ( character istic stamp)。但他又找不到一个更好的词来代替它 , 只好继 续使用它。布
克哈特在他的 5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 6 ( 1867年 ) 里再次强调: / 文艺复兴 ( rinascit„) 一词是片面的, 因为它
只强调了一半的事实。在接受和吸收 -古典文化 (的再发现 ) . 的过程中 所依靠的 自由和原创 性, 以及在这 场伟大运
动中显示出来的近代精 神 ( the modern sp ir it) 的广度并没有被这个词充分地表达出来。0 转引自 L ione lG rossm an, Basel
in the Ag e of Burckhard t, p. 385.
º 伯克在 5什么文化史 6 (中译 本第 8页 ) 里指出, 在布克 哈特时代的德语文 化史学家往往把自 己的文化史研
究称为 / 精神史 0, 其实 也就是 / 文化史 0。
» 关于布克哈特文化 史方法的黑格尔主义哲学基础, 可参考贡布里希 的 5理想与偶像 6 (范 景中等 译, 上海人
民出版社, 1989年 ) 中 / 探索文化史 0 一文。
¼ 何新译本, 第 353页。英译本的原文为: / Every per iod o f c iv ilization wh ich form s a com plete and consistent who le
m an ifests itse lf not only in po litica l life, in re lig ion, art, and sc ience, but a lso sets its character istic stam p on soc ia l life. 0
39
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 会科学版 ) 总 第 172期

都一样 ) ) ) 一直是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 处于 自我意识的最大外因, 统治者及其周围的人开始


睡眠或者半醒的状态。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 理性地看待政治生活, 显示出其个性。
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 透过它向外看, 世界和历 第二篇 / 个体的发展 0 是全 书的核心。布
史都罩上了一层奇怪的色彩。人类只是作为一个 氏分析了意大利人率先变成 / 文 艺复兴人 0 或
种族、民族、党派、家族或社团的一员 ) ) ) 只是 / 近代人 0 的大致过程。他认为, 意大利人精神
通过某些一般的范畴而意识到自己。在意大利, 上的觉醒和成长, 即 / 个性的发展 0 肇始于 13
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 对于国家和这个世界上 世纪末, 从这时起 / 1中世纪 2 施加于人类人格
的一切事物做客观的处理和考虑成为可能的了。 上的符咒 (即 / 种种限制 0 ) 被解除了 0, 个性
同时, 主观方面也相应地强调表现了它自己; 人 的发展到 16世纪最终完成。布氏以 13世纪诗人
成了精 神 上 的 个 体, 并 且 也 这 样 来 认 识 自 己 但丁 ( Dante A ligh ieri)、 15世纪人文学者和艺术
, ,, 不难表明, 这种结果主要是由于意大利的 家阿尔贝蒂 ( Leon B attista A lberti) 以及 16世纪
政治情 况产生的。0 布克哈特在 5意大 利文
[ 8] 125
的文人和艺术 批评家阿雷提诺 ( P ietro A ret ino )
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6 一书中采用了不同 的表述 作为意大利人摆脱中世纪的束缚, 实现个性发展
方式来阐 述这种 / 近代精神 0 ( modern spirit) 的不同阶段的典型代表。布氏认为, 体现个性最
或 / 个人主义 0, 如 / 精神上的个体 0 ( the sp ir- 高发展的是 / 全才 0 ( l. uomo un iversa le) , 如阿
itual indiv idual) 、现 时代精 神 ( th e present sp ir- 尔贝蒂和艺术家莱奥纳多 # 达 # 芬奇。在布氏看
it)、 / 文艺复兴时代的精神 0 ( th e spirit o f the 来, 阿雷提诺是文艺复兴时 期 / 时代精神 0 或
Rena issance)。在布克哈特 看来, 此种 / 个人的 / 近代精神 0 的绝佳体现 ¹ 。
觉醒和发展 0 造成了中世纪与文艺复兴 时代的 第三篇 / 古典文化的 复兴 0 主要考 察了意
根本 分 野, 导 致 了 欧 洲 的 / 近 ( 现 ) 代 性 0 大利人 / 近代精神 0 发展过程中的 / 向导 0, 即
( m odernity)。正是 这一点使意大 利人率先 走出 / 古典文化的复兴 0。布克哈 特认为, 古 典文化
中世纪, 变成了最早的近代人, 用他自己形象的 的复兴对于意大利人 / 近代精神 0 的发 展来说
说法就是 / 变成了近代欧洲的长子 0。 只是一个次要因素, 只是引导精神上觉醒了的意
那么, 究竟是什么促使意大利人率先变成了 大利人走向更成熟、更充分的阶段。即便没有古
具有 / 近代精神 0 的近代人? 布氏认为 这主要 典文化的复兴这个向导, 意大利人也会完成这一
是当时意大利独特的政治形势使然。该书的第一 发展: / 在此以前所描写的那些情况, 就是没有
篇 / 作为艺术品的 国家 0 就讨论了文艺 复兴时 古典文化也很足以使民族精神兴起和臻于成熟;
期意大利政治生活的独特性。布氏指出, 中世纪 而大多数还有待于我们讨论的思想倾向, 即使没
晚期, 神圣罗马帝国对意大利的控制名存实亡, 有古典文化也是可以想象得出的。但是, 无论是
而罗马教会自身也陷入严重危机, 两大权力实体 以前已涉及到的或是我们将要继续讨论的许许多
对意大利半岛的控制减弱, 意大利城邦内部和诸 多方面带有古代世界影响的色彩; 没有古典文化
城邦之间则展开了赤裸裸的权力争夺, 使以往的 的复兴, 虽然现象的本质可能没有什么不同, 可
政治法统出现了严重危机。城邦的建立多依靠暴 是它们都是伴随和通过这种复兴才向我们实际表
力和阴谋等非法手段, 统治国家必须依靠强有力 现出来的。0 布克哈特进一步强调: / 作为本书
的个性、深思熟虑、冷静的算计, 甚至冷酷的手 的主要论点之一, 我们必须坚持的是: 征服西方
段。国与国 之间的关系也 必须以现实考 虑来运 世界的不单纯是古典文化的复兴, 而是这种复兴
作。可以说, 无论是城市国家的内部构成, 还是 与意大利人民的天才 [ 此处的 -天才 . 其实是
彼此间的外交关系都是 / 深思熟虑和精 心设计 -民族精神 . 的不同说法而已 ] 的结合。0
[ 8] 166

的产物 0, 此正是该篇标题的意义所在。新的政 显然, 在布克哈特 看来, 意 大利人的 -民 族精
治生活, 剧烈的政治变动成为不断刺激意大利人 神 . 才是首要的, 而古典文化的复兴是次要的。

¹ 布克哈特评价阿雷 提诺的一句话非常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 在意 大利再也 找不到像 1阿 雷提诺 2 这 样的人


物和这样的经历, 这是意大利时 代精神的一个良好表征。0 (何新译本第 165页, 译文根据英文译本有所改动 )
40
刘耀春: 雅各布 # 布克哈特与意大利文艺复兴 ) ) ) 对 5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6 的再思考 2011年第 1期

第四篇 / 世界的发现和 人的发现 0 集中分 在意大利人的身上, 而且也发生在欧洲的其他民


析了意大利人在精神上获得觉醒并高度发展之后 族身上, 这主要由于意大利的文明的影响使然,
向外和向内的扩 展。向外的发展即 所谓 / 世界 并且从那时起已经成了他们所呼吸的比较浓的空
的发现 0, 主要体现为意大利人对旅行、地理探 气。它 ( / 个人主义 0) 本身无所谓好, 而只是
险和自然科学研究的巨大热情以及对自然美的发 一种必要的东西; 在它的内部产生了善和恶的近
现; 向内的发展即 / 人的发现 0, 也就是个性的 代标准 ) ) ) 一种道德上的责任感, 这种标准和中
[ 8 ] 445- 446
发展, 布氏主要借助当时文学资料中对个性的描 世纪所熟知的标准根本不同。0
写阐述了这一点。 在宗教态度方面,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
第五篇 / 社交与节日庆 典 0 进一步 论述了 也表现出愈益世俗化的倾向: / 这些近代人, 意
/ 近代精神 0 在社交生活和节日庆典中的 体现。 大利文化的代表者, 是生来就具有和其他中世纪
在这一部分, 布克哈特提出了两个大胆论断。其 欧洲人一样的宗教本能的。但是他们强有力的个
一, 随着新兴的意大利城市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性 ( pow erfu l persona lity / ind iv idua lism ) 使 他 们
贵族和市民共同生活在一起, 逐渐实现了阶级的 在宗教上完全流于主观, 像在其他事情上一样,
平等化: / 出身和家世不受重视了 0, / 平等的时 而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发现在他们身上发生的
代已经到来, 对于贵族的信仰永远消失了 0。其 那种巨大魔力使他们特别趋于世俗性。0
[ 8] 481
个人
二, 妇女的地位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 妇女 主义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基督教信仰的普遍解体。
和男子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 0。阶级的平等和男 就这样, 布克哈 特以 / 个人主义 0 和 / 世
女的平等促使社交变成了一种高雅的艺术。另一 俗主义 0 为核心勾勒出一幅宏大的文艺 复兴图
方面, 节日庆典这种公共生活形式也因为近代精 景。由此建构起来的布氏的 / 文 艺复兴观 0 远
神的发展而表现出世俗化倾向: / 直到近代精神 远超出了从文艺复兴直到 启蒙运动时期 的狭义
在 15世纪获得决定性的胜利以后, 节日演出才 / 文艺复兴观 0。在布氏这里, 文艺复兴 的核心
会得到它们的充分发展, 在这方面, 佛罗伦萨大 要素并非古典 文化的复兴, 而是 近代精神 ( 个
半也像在其他事情上一样, 走在意大利其余各地 人主义 ) 的觉醒。这种 精神使之与中世 纪截然
的前边。 , ,在节日庆典里也出现了宗教性质让 分割开来, 并开启了近代世界。由此, 布克哈特
位于世俗化。0
[ 8] 399
确立了文艺复兴时代作为欧洲历史的一个重要阶
不只如此, 近代精神的发展还导致了更深刻 段 (上承中世纪, 下 启近代 ) 的地位, 他 将人
的伦理道路 与宗教观念的 变化, 这正是 第六篇 文主义者对欧洲历史的三分法, 即古代 ) ) ) 中世
/ 道德与宗教 0 论述的主题。布克哈特指出, 个 纪 ) ) ) 文艺复兴 ( 近代 ) 巩固下 来并赋予 其新
人主义的发展导致意大利人在道德和宗教态度方 的含义。布克哈特的文艺复兴观和历史分期观念
面倾向于非 道德性和非宗 教性。就伦理 道德而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英国史学家阿克顿主编
言, 这一时期的意大利人表现出一种毫无约束的 的 5剑桥古代史 6、 5剑桥中世纪史 6 和 5剑桥
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的极度膨胀致使人们常常蔑 近代史 6 采纳了布克哈特的 文艺复兴观, 把意
视传统的道德规范, 肆无忌惮地做出种种惊世骇 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视作近代的起点。在此后很长
俗的恶行, 比当时欧洲其 他民族更趋向 于不道 一段时间里, 布克哈特对文艺复兴的解释逐渐成
[ 10 ] 195-252
德。虽然如此, 布克哈特认为这种道德上的缺陷 为正统解释而被 广泛接受 。从此, 文艺
恰恰也是构成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伟大的一个 复兴成为关于西方文明史 的宏大叙事 ( 古希腊
条件。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的光辉成就与道德 罗马、中世纪、文艺 复兴、宗 教改革、科学 革
上的放纵堕落实为硬币的两面: / [ 意大利人的 ]
[ 13]
命、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 ) 中的重要一环 。
这种性格的根本缺陷同时也就是构成它的伟大的 此后, 布克哈特的一些追随者将其对文艺复
一种条件, 那就是极端个人主义 ( excessive in d-i 兴的解释进一步简单化, 塑造出一幅刻板的中世
vidualism ) 。 , ,但是, 这种个人的 发展并不是 纪与文艺复兴截然对立的图景: / 信仰的 ( 或神
由于他自己的过错而发生在他的身上, 而是更多 性的 ) 和黑暗的 0 中世纪与 / 世俗性 ( 或人性
地由于一种历史的必然。这种发展并不是只发生 的 ) 和光明的 0 文艺复兴 ( 近代 ) 之间的对立。
41
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 会科学版 ) 总 第 172期

布克哈特式的文艺复兴观在 19世纪末期和 20世 1872- 1945) 的 5中世纪之秋 6 考察了 15和 16


¹
纪早期的欧美学界流传甚广并辗转传入我国 。 世纪法国与弗兰德尔地区的文化发展, 认为在这
1920年代, 蒋方震的 5欧洲文艺复兴 6 ( 商务印 些地区, 文艺复兴时期更像中世纪的秋天而非一
书馆, 1922年 ) 和 陈衡哲的 5文 艺复兴 小史 6 个新时代的开端 » 。法国中世纪史学家勒高夫提
(商务印书馆, 1926年 ) 中宣扬的就是这种简化 出了一个更大胆的观点, 他认为中世纪的重要因
版的文艺复兴观。 1949 年后, 中国大陆 的史学 素一直延续到 19世纪中期, 在此时, 随着工业
研究一度深受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 文艺复兴研 革命、欧洲霸权和大众民主的出现, 才诞生了一
究也不例外: 论及文艺复兴者, 很少不受恩格斯 个崭新 的 欧 洲 近 代 社 会。 因 此, 他 主 张 抛 弃
一些关 于 文 艺 复 兴 的论 述 所 左 右。齐 思 和 为 / 膨胀 的文 艺 复兴 观 0, 而 提倡 一 个 扩大 化 的
5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6 撰写的导言就是 / 中世纪 0, 即认为 / 中世纪 0 从 3 世纪一直延
这种意识形态化的文艺复兴观的典型。如今, 虽 续到 19世纪中期
[ 15]
。总之, 这些学者大都认为
然学术研究中的意识形态色彩日趋淡化, 但那种 布克哈特夸大了文艺复兴时代的一致性以及文艺
将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描绘成 / 黑暗 与光明 0 对 复兴与中世纪的断裂, 他们更倾向于强调两者的
立的刻板图景仍大有市场 º 。 历史连续性。

三、对布克哈特的批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随着 / 新史学 0, 尤其


是新社会史和妇女史的崛起, 史学家开始全方位
自 20世纪以来, 布克哈特在 5意大利文艺 地透视文艺复兴时代, 布克哈特的一些传统论断
复兴时期的文化 6 中将 / 中世纪 0 和 / 文艺复 在很大程度上被修正或彻底摒弃。布克哈特关于
兴 0 截然对立的观点首先遭到了一些中 世纪研 文艺复兴时期的论断主要是依据当时精英阶层的
[ 10] 329-385
究者的批评 。美国 中世纪史学家 哈斯金 处境而做出的, 社会史家们则采用了与布克哈特
斯 ( CharlesH askins, 1870- 1937 ) 在他的 5 12 不同的、自下而上的角度研究文艺复兴时代。他
世纪的文艺复兴 6 的序言旗帜鲜明地表 明了自 们考察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城市社会的劳工阶
己的立场: / 在许多人看来, 这本书的书名存在 层、少数族群以及城市社会问题等, 揭示了文艺
着显而易见的矛盾。发生在 12世纪的文艺复兴! 复兴时期意大利城市社会的 / 阴暗面 0, 使文艺
无知、停滞和黑暗的中世纪难道不是与随后发生 复兴光辉灿烂的形象黯然失色 ¼。英国文艺复兴
的光明、进步和自由的意大利文艺复兴 ( 时代 ) 学者小科恩指出, 从社会史的角度来看, 布克哈
形成着最强烈的对比吗? ,,答案是历史的连续 特的不少论述, 尤其他关于 / 个 人主义 0 的论
性否认前后相连的时代间存在如此明显、强烈的 断都 / 很天真 0
[ 17]
。另一方面, 布克哈特有关文
反差, 当代的研究也告诉我们: 中世纪并非曾经
艺复兴时期妇女地位的论断也特别遭到了妇女史
想象的那样黑暗和静止, 文艺复兴也不是那么光
家的严厉批评。他们通过研究发现, 文艺复兴时
明和突然。0
[ 14 ]
哈斯金斯在全书中向人们呈现了
期大多数妇女, 包括精英妇 女 ( 女学者 ) 和贵
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性的 / 中世纪 0。
族妇女并未分享这一时期文化领域的成就, 她们
荷兰文化史 家赫伊津哈 ( John H u izinga,
仍处于被压制的屈从地位, 没有获得与男子一样

¹ 关于晚清到民国早 期我国学人对 / 文艺 复兴 0 的认识, 参见罗志田的 5中国文艺复兴之梦: 从清季的 / 古学


复兴 0 到民国的 / 新潮 06, 载罗志田: 5裂变中的传承: 20世纪前期的中国文化与学术 6, 中华书局, 2003年。
º 比如, 国内的一些 学者 常用 / 从 信仰 到理性 0 或 / 神人 对话 0 之 类的 口号概 括文 艺复兴 时代 (笔 者认 为,
如果非要用简单的口号来概括文 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及其特征, 用 / 古今对话 0 可能更好 一些 )。 还有一些人 为翻译过
来的一些文艺复兴著作画蛇添足 地加上一些类 似的 标题, 例 如意 大利学 者 Sandra Suatoni的 5意大 利文 艺复兴 6 ( I l
R inascimen to in I talia) 被译为 5从神性走向人 性: 文 艺复 兴 6 ( 夏 方林 译, 四 川人 民 出版 社, 2000年 ); 美国 学者
Paul J ohnson的 5文艺复兴简史 6 ( The R enaissance: A Shor tH istory, R andom H ouse, 2002年 ) 被译为 5文艺复兴: 黑暗
中诞生的黄金年代 6 ( 谭钟瑜译,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 年 ), 如果 读者仔细 阅读这 些译作, 就会发现 其实原 作者的
核心论点并非完全如此。这些例子表 明, 在 我国 学术 界, 把中 世 纪和 文艺 复兴 描绘 成 / 黑暗 和 光明 0、 / 信仰 与理
性 0、 / 神性和人性 0 的截然对立的简单程式化图景是根深蒂固的。
» 中译本为 5中世纪的衰落 6, 刘军等译, 中国美术学院, 1997年。赫伊津哈对布克哈特的批评见中译本第 65页。
¼ 例如: R ichard T rex le r, D ependence in Contex t in Renaissance F lorence, N ew Y ork: M rts, 1994.

42
刘耀春: 雅各布 # 布克哈特与意大利文艺复兴 ) ) ) 对 5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6 的再思考 2011年第 1期

¹
的平等地位 。 念过早地放置在文艺复兴时代。 / 平等 0 是 18
自 1860年至今, 一个半世纪的文艺复兴学 世纪的欧洲人向欧洲当时依然存在的封建贵族制
术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冷静、客观地看待布克哈特 下的不平等社会体制发起挑战的一个强大口号。
的成就和不足。以如今的后见之明, 布克哈特有 19世纪大众民主制的到来进一 步强化了人们对
关文艺复兴的解释的根本问题在于支撑其整个文 / 平等 0 的追求, 这也给出身贵族世家的布克哈
化史观的理论基础。前面说过, 布克哈特的文化 特深刻的刺激。布氏认为近代人 所追求的 / 平
史观深受黑格尔历史哲学的影响, 认为一个时代 等 0 的源头就在意大利文艺 复兴时期。但在今
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都是某种 / 时代精神 0 或 天的史学家看来,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仍然
/ 民族精神 0 具体展现。布克哈特认为意大利文 是垂直式的等级制结构社会。即使在布克哈特生
艺复兴时代的精神是个人主义, 其他的一切都只 活的 19世纪, 欧洲男女 ( 即使是上层男女 ) 在
是这种近代精神的各种表象而已。藉此, 布氏清 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上依旧是不平等的。
晰地描绘出文艺复兴时代的整体性和一致性。然 其次, 布克哈特过 高估计了 文艺复兴 时期
而, 把 14到 16世纪众多复杂的历史现象统统归 / 世俗化 0 程度。在这一点上, 显然他深受自己
结为一个自以为是的 / 本质 0 或 / 精神 0 而忽 时代的影响。布氏生活的 19世纪是欧洲人思维
º
视其中的多歧性, 其后果之一是不可避免地犯简 世俗化的一个关键时期 , 哲学家尼采甚至公然
化主义的错误, 产生过度诠释! 提出 / 上帝死了 0。布克哈特认为, 世俗化是欧
布克哈特文艺复兴观的另一重大缺陷是夸大 洲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而其发端最早也可
了文艺复兴时代 的近 ( 现 ) 代性。在布 克哈特
追溯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在文艺复兴时期,
看来, 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直至 19 世纪, 整
随着 / 世界的发现 0 和 / 人的发现 0, 人们更注
个欧洲近代的 / 精神 0 或 / 文化 0 具有一致性。
重 / 现世 0 ( th is w orld ) 而不是基督教价值观所
意大利最先获得了 / 近代精神 0, 其他欧洲国家
强调的 / 来世 0 ( o th er w orld ) , 从而导致了 / 基
只是在意大利的影响下渐次进入近代世界, 近代
督教信仰的普 遍衰落 0 和社 会的世俗性。然而
世 界 归 根 结 底 是 近 代 精 神 ))) / 个 人 主
事实上, 在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 教会的力量
义 0 ) ) ) 觉醒和扩张的产物。
仍很强大, 宗教在人们精神生活中依然扮演着重
在布氏生活的 19世纪时代, 新的科技发明
要角色。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虽然确实出现
不断涌现, 工业文明开始凯歌高进, 社会面貌不
了大量 反罗马 教会和 神职人 员 ( anti- clerica-l
断发生新的变化, 欧洲人对人类的理智和社会的
进步充满信心。布克哈特本人对新时代的变化并 ism ) 的激烈言论, 但这些言论大多只限于批评

不欣赏, 而是持一种怀疑和批评态度。作为一名 神职人员过分卷入尘世, 攻击其贪婪、腐化, 背


贵族自由主义者和共和派, 布克哈特以信奉新教 离了宗教人士应有的操守。这些批评并非否定基
的瑞士的个人主义为荣。他也害怕工业民主及其 督教本身的价值和存在的合理性。批评者们实质
对艺术之美的破坏 。因此在他的想象 中, 文
[ 17]
上是渴望一个纯洁的教会, 更好地为世人提供精
艺复兴就成了这样一个时期: 艺术与生活完美统 神上的指导和安慰。因此, 在文艺复兴时期, 严
一; 个人主义高度发展。布克哈特有时还将他自 格意义上的 / 无神论 0 ( atheism ) 并不存在, 直
己时代才出现或流行的一些观念投射到文艺复兴 到启蒙运动时期和 19世纪欧洲才出现了真正怀
时代, 出现 时 代 倒 置 ( anachron ism ) 的 错 误。 疑和否定基督教本身的无神论思潮。另一方面,
例如, 该书第五篇 ( / 社交与节日庆典 0 ) 中有 文艺复兴时期的确有强调尘世生活价值的证据,
关 / 阶级平等 0 和 / 男女 平等 0 的论述, 就把 古典文化的复兴造成的新观念与传统基督教价值
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时期 倡导的 / 平等 0 观 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紧张关系, 但是, 对尘世生活
¹ 关于西方文艺复 兴学术界关于文 艺复 兴妇 女处 境 和地 位的 研究, 参 看刘 耀春: 5文 艺复 兴妇 女史 研究 6, 载
5历史研究 6 2005年第 4期。关于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妇女的处境的最 新研究, 参 考马格 丽特 # 金: 5文 艺复兴 时期的
妇女 6, 刘耀春、杨美艳译, 东方出版社, 2008年。
º 参考 Ow en Chadw ick, T he Secular ization of the Europ ean M ind in the N ineteen th C entury, Cam bridge U n iversity P ress,
1990。
43
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 会科学版 ) 总 第 172期

的肯定并不一定意味着对基督教的排斥, 而毋宁 创西方文化史 类型的大师, 通常 一个获得 / 大


说是对但丁在 5论 世界帝国 6 中所提出 两种幸 师 0 称号的人往往被偶像化, 他说的每 一句话
福 (即尘世的幸福和 天国的幸福 ) 的需要。对 都可能被人们当作权威意见而不假思索地接受。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来说, 追求人世幸福与 但笔者认为, 这种 / 偶像崇拜 0 恰是学 术进步
基督教的永生价值是完全可以并存的。 的一大障碍。古往今来, 永远正确的权 威 ( in-
布克哈特勇于反对 19世纪政治史和实证主 fallib le autho rity) 是不存在的, 把权威 ) ) ) 不论
义史学的潮流, 坚定地探索文化史的道路, 并成 是学术的还是政治的 ) ) ) 偶像化或神化, 实质上
功地创立了一种文化史类型。然而, 一个具有诡 意味着放弃个人独立并接 受一种畸形的 奴役关
论意义的事实是: 造就他成功的一些原因也恰恰 系。对于 / 大师 0, 我们欣赏他的学识和见 解,
是其弱点所在。正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 ( M ar- 但也要有怀疑和批评的勇气。我们应怀着欣赏和
t in H eidegger, 1889- 1976) 所说: / 布克哈特从 批评兼而有之的态度阅读 布克哈特的 5意大利
不流俗的作法, 有时并不符合专业历史研究者应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6, 或许这才是向这位勇于
遵守的矩度, 却充满以写作来从事教育的热忱与 反对权威和逆潮流而动的大师致敬的最佳方式。
雄心。因此, 他不应被视为一般的 -历史学者 .
( H is torik er) , 却是一位彻 头彻尾的 -历史 思想 四、 5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6
家. ( Geschichtsdenker) , 对他而言, 历史学与 在新时代的价值
语言学只是辅助工具而已。0¹
前面谈 到 5意大利 文艺复 兴时 期的 文化 6
布克哈特蔑视实证史学, 强调历史的艺术性
一书的缺陷和不足, 并不影响该书作为文化史经
和直觉在历史认识的重要性, 他对严格的史实考
典名著的地位。首先, 该书代表了一种新的史学
证似乎缺乏 热情。他的大 多数历史证据 来自传
类型 ) ) ) 文化史。在布克哈特之前, 欧洲已出现
记、文学著作, 有时难免过分诠释。我们不是说
了一些文化史著作, 如 16世纪瓦萨里的 5意大
布克哈特刻 意捏造或扭曲 历史事实, 但 是书中
利艺苑名人传 6, 18世纪伏尔泰的 5路易十四时
/ 历史的必需 0 之类的字眼让人感到一种历史决
代 6、 5风俗论 6 和温克尔曼的 5古代艺术史 6
定论的傲慢 ( 书中的确存在让历史事实 屈从于
其解释框架的例子 ) 。如今, 史学家已坦然承认 等 º 。虽然布克哈特的文化史并非 / 凌空出世 0,

史学著述的文学性和想象因素, 纯粹的历史客观 但他的 5意大利文 艺复兴时期的 文化 6 对于文

性只不过是一个崇高的梦想。但承认史学著述中 化史作为一个清晰的史学概念和特定史学类型的

的想象因素并不等于承认史学等同于文学。尽管 确立做出了重要贡献。该书采用的主题讨论法打
事实的考证并非历史研究的一切, 说明和解释也 破了叙事史的单一写作模式, 为文化史写作开辟
是必不可少的, 但若过分强调解释而漠视历史事 了一个可借鉴的新路子。不只如此, 以当今后世
实, 结果必然是削足适履地过度诠释。对于史学 之见, 二战以来的文艺复兴研究 ( 如同 其他史
家来说, 立论的基础依然是 / 史实 0, 否则, 历 学领域一样 ) 日趋专门化和 零碎化, 使 得整体
史解释就只能是痴人说梦! 美国史学家伊格尔斯 性的综合愈加困难, 布氏的著作依然是迄今为止
( Georg Iggers) 的告诫值得铭记: / 对于历史的 少有的提供文艺复兴时代整体图景的著作之一。
解释可能各不相同, 并且历史学家有权采取他们 其次, 若摒弃布克哈特文化史观的黑格尔哲
自己的视角, 然而他们却没有权利捏造或歪曲事 学基础, 不 把 5意 大利文 艺复 兴时 期的 文化 6
实。好的历史学并不是纯粹的文学幻想曲。0
[ 18]
所描述的各个专题看作 / 个人主 义 0 的 具体表
需要指出的是, 我们在这里对布克哈特的批 象, 而是将其当成文艺复兴时代的一些重要历史
评并非是对这位大师的不敬。布克哈特被奉为开 主题的具体研究, 那么, 我们仍然能从中发掘很

转引自花亦芬译本 , 译者序 言 / 写给故乡的书 0, 第 94页。


¹
关于布克哈特之前 欧洲文化史类型的发展, 可参考 古奇: 5十九 世纪 历史 学与历 史学 家 6 下册, 耿淡如 译,
º
商务印书馆, 1989年, 第 859-886页; P eter Burke, Varieties of Cultural H is tory, Cambr idge: P o lity P ress, pp. 1-22, 181-
212.
44
刘耀春: 雅各布 # 布克哈特与意大利文艺复兴 ) ) ) 对 5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6 的再思考 2011年第 1期

多富有启发性的深刻观察和精彩见解。例如, 该 交礼仪和节日庆典作为严肃的文化史研究对象的
书第一篇有关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政体类型、政 史学家, 当代的一些新社会文化史家沿着布克哈
权合法性和政治生活的论述非常精辟。布氏将这 特开辟的道路探讨这一时期的庆典仪式, 并产生
一时期意大利的 政体分为四类: 僭 主制 ( 中译 了丰富的成果 ¹ 。其次, 布氏 是 19世纪 在严肃
本作 / 暴君制 0 ) ; 大王朝 ( 世袭君主制 ) ; 共和 的文化史著作中给予妇女一席之地的历史学家,
国; 教皇国。布克哈特对佛罗伦萨和威尼斯这两 就这一点来 说布克哈特也 是非常超前的。事实
个共和国极为赞赏, 认为佛罗伦萨是政治思想的 上, 二战后欧美学术界关于文艺复兴时期妇女的
/ 实验室 0, 威 尼斯 则是 / 稳 定政 体 0 的典 范。 研究热潮正是在批评和反驳布氏关于这一时期妇
他对其他三种政权体制, 特别是对僭主制的专制 女的论述中发展起来的。
主义进行了猛烈的鞭挞。布氏对文艺复兴时期的 该书中有关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道德和宗
专制主义的犀利批判显示了他作为一个贵族自由 教观念 (第六篇 ) 的一些章 节, 特别是 关于宗
主义者对权 力的警惕和对 暴政的厌恶。时至今 教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日 常生活中的作 用的分
日, 布克哈特关于文艺复兴时期政体类型的划分 析, 突破了传统的教会史和教义史的研究框架,
和分析以及对政权合法性问题的论述, 对于探讨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布克哈特有关布道士对民
欧洲近代国家的起源依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众信仰的影响的论述尤其精彩, 他的这种研究取
布氏关 于文艺复兴时期精英 / 个性 0 的分 向与当今 / 日常生 活史学派 0 的研究路 径不谋
析非常中肯。在文艺复兴时期, 一部分精英, 尤 而合。如今, 探讨大众宗教已经蔚然成风, 在这
其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文人、学者、艺术家和一些 里布氏再度显示了其超越时代的史学眼光。
统治者的确出现了自我意识觉醒, 这一时期大量 最后, 布氏在该书中对近代西方个人主义之
的传记作品、自传和不计其数的世俗肖像画和自 双重性的剖析也是非常深刻的。在他看来, 不受
画像就是很好的 证据。布克哈特提 出的 / 个人 约束的个人主义可以使人的潜能释放出来, 取得
主义 0 若经过严格限制和修 订, 仍不失 为诠释
辉煌的文化成就, 另一方面, 过分放纵的个人主
文艺复兴时期一些现象的重要概念工具。此外,
义可能走向无视伦理约束的自私自利, 甚至成为
布氏利用文学著作进行历史分析的做法和技巧也
毁灭文化本身的因素。
为后世史学家树立了借用文学资料进行史学研究
总之, 今天的人们可以不接受布克哈特对文
的范例。
艺复兴的整 体诠释, 却无 法回避他所提 出的问
另外, 就该书中有关古典文化的复兴一节而
题。我们认为, 卓越史学家的过人之处不仅体现
言, 假如 我们 不 把 / 古 典 文化 的 复 兴 0 视 为
在其高妙的立论, 也体现在能敏锐地提出激发更
/ 个人主义 0 的觉醒和发展过程中可有可无的向
多思考和 研究的 / 问题 0, 此正 是克 哈特及 其
导, 而是将其看作一项具体研究, 那么布氏对文
5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6 一书的永恒魅力
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化的概括和阐述依旧有值
所在。
得参考和借鉴之处。比如, 他讨论了这一时期的
好古癖、古典著作的搜集、校勘和翻译整理、古 五、作为一场文化运动的文艺复兴
典文化在大学和学校的扩展与在日常生活实践的 ) ) ) 对文艺复兴的当下认识
渗透、统治者对古典文化的推动以及反过来古典
文化对统治者的影响, 以及人文主义文化的表现 如今, 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学术研究和批评,
形式和衰落的原因等等, 这些问题如今仍启发许 布克哈特提出的作为一个历史分期概念的文艺复
多学者不断进行深入研究。 兴 (即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近代的开端 )
此外, 该书中有关 / 社交生活和节日庆典 0 观念已趋于瓦解。人们逐渐认识到, 在文艺复兴
的部分尤其值得重视。首先, 布氏是少有的将社 时期, 欧洲大部分地区依 旧处于传统的 农业社

¹ 最好的著作是特雷斯克勒的 5文艺复兴时期佛罗 伦萨的公共生活 6 ( R ichard T rex ler, Public L if e in R enaissance


F lorence, N ew Y ork: A cadem ic P ress, 1980) 和缪尔的 5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的市民仪式 6 ( Edwa rdM u ir, C ivic R itual in
Renaissance Venice, P rinceton U n iversity Press, 1986)。
45
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 会科学版 ) 总 第 172期

会, 基督教的影响力依然普遍而强大。中世纪与 知的典籍重 见天 日, 免 于失传。 15 世 纪中 期,


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连续性是毋庸质疑的事实。 印刷术发明之后, 人文学者又积极地编辑和刊印
另一方面, 人们基本上认为 欧洲近 ( 现 ) 代性 古代的书籍, 他们的不懈努力使欧洲的古籍得到
主要是 18世纪启蒙运动和 19世纪工业革命的产 系统的整理和推广, 极大地拓展了欧洲人的知识
物, 而非文艺复兴时期 / 个人主义 0 觉 醒和发 资源 º 。这一时期的人文学者追求优美拉丁语和
展的结果。因此, 史学家越来越更倾向于使用一 典雅的拉丁文风, 以西塞罗式的雄辩文体为楷模
个更为 中性的 概念, 即 / 近 代早 期 0 ( Early 革新了中世纪艰涩枯燥的拉丁语词汇和文风, 并
M odern) 来指示从文艺复 兴到启蒙运动 的这段 为后来的欧洲文人和 学者所效仿。此外, 15 世
历史时期。 纪早期的人文学者还积极改革字体, 他们抛弃在
那么, / 文艺复兴 0 这一概念还有无存在的 他们的时代之前流行的哥特式字体, / 发现 0 和
意义和价值? 应如何认识或界定它? 要回答这些 恢复古罗马的字体 ( 实际上是加罗林时 期的小
问题, 我们还是应该回到该词的原初意义, 也就 写体 ), 在印刷术于 1465年引入意大利之前, 人
是把文艺复兴当作创造性地复兴和吸收古典传统 文学者推崇和使用的新字体基 本确立。从 1467
(尤其是文学和艺术 ) 的一个文化运动或 过程, 年起, 人文学者的新字体被印刷商采用, 并且变
这也是当今多数艺术史家和文化史家的共识 ¹ 。 成了除德国之外的整个欧洲的规范的印刷字体和
笔者认为, 这样界定 / 文艺复兴 0 更接 近历史 手写体。在 16 世纪早期, 威尼斯的著名印刷商
实际, 也无损文艺复兴的历史地位。作为对中世 和学者阿尔多 # 马努提乌斯 ( A ldusM anutiu s, c.
纪盛期文化, 特别是教士们的经院文化 ( scho- 1450- 1515 ) 用 这 种 字 体刊 印 了 一 些 古 典 著
[ 19]
lastic cu lture) 的反动, 文艺复兴无疑是 一场具 作 。人文学者发明的新字体最终演变成了现
有革新性的 / 新文化运动 0, 是西方文化史上的
[ 20]
代西方人普遍使用的小写体 ( Ita lic scrip t) 。
一个重要现象。这场新文化运动从意大利发端, 人文学者在史学上的成就深刻地影响了后来
随后传播到欧洲大部分地区, 一直到 17世纪早 的西方历史著述。在这一时期, 古典时代的两大
期才逐渐解体, 它给后来欧洲历史的发展留下了 史学类型, 即文学式的叙事史 ( literary histo ry )
深刻的印记。 和古物研究 ( an tiquarian stud ies) 重新焕发了生
文艺复兴运动期间的人文学者孜孜不倦地搜 机 » 。这一时期的一 些人文学者和政治思想 家,
集、誊写、校勘、翻译古代手稿, 使许多不为人 如 15世纪早期的布鲁尼 ( L eonardo B run i) 与波

¹ 参考 E. H. G om brich, / The R ena issance-P eriod o rM ovem ent? 0 in J. B. T rapp ed. , Background to theE ng lish Renais-
sance, London: G ray - M ills Pub lishing, 1974, pp. 9- 30); 中译文见贡布里希: 5文艺复兴: 西方艺术的伟大时代 6, 李本
正、范景中编选, 中国美术学院, 2000年, 第 1- 15页。英国文化史家彼 得 # 伯克在此基础 上把 / 文艺复兴 0 定义 为
/ 一个复兴、接受和改造古典传统的文化运动 0, 参见伯克: 5欧洲文艺复兴: 中心与边缘 6, 第 1- 2页。美国文艺 复兴
学者布鲁克尔把文艺复兴定义为 / 意大利和欧洲文化里集中在复兴古典的文学和艺术遗产的那个部分 0 ( G ene B rucke r,
/ T he Italian R enaissance0, in G uido R ugg iero ed. , A Comp anion to the W orlds of the R enaissance, Ox ford: B lackwe l,l 2000, p.
30)。法国史学家德鲁茂在 5什么是文艺复兴? 6 一文里指出: 人 们对待 / 文艺复 兴 0 这 个词大致有 两种态度, 一种 是
把它看成是莱奥纳尔多# 达 # 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马基雅维利和阿里奥斯托等人联系在一起的艺术和文学 的复
兴 (即把它当成一个运动 ), 另一种是用它指示一个完整的时代。他认为用来表示一个时代的 / 文艺复兴 0 一词总 是倾
向于强调它是西方历史上取得决定性进步的时代。事实上, 文艺复兴时代也有很多阴暗面, 如猎巫、反犹太主义和 血腥
的宗教冲突等, 所以他认为不能把这个词过分近现代化 ( non va troppo m odern izato)。他认为, 用 / 文艺复兴 0 指示这一
时期的艺术和文学上的成就还是比较妥当的。 ( Jean De lum eau, / Che cos. ˆilR inasc im ento0, in I lR inascimento Italiano e L.
Europ a, volum e p rimo, V icenza: A nge lo Colla, 2005, pp. 37-48, esp. 41, 46-48. )
º 15世纪荷兰的人文学者鲁道夫 # 阿格里科拉 ( R udo lf A gr ico la, 1443- 1485) 赞扬彼 特拉克的一段话完全可以
用来评价整个文艺复兴运动期间 人文学者对后世的贡献: / 所有的时代都应向 他 ( 彼特拉克 ) 致敬: 古代感 激他是因
为他把它的财富拯救出 来, 使其 免于湮没; 现代为了其赖以建立的基础而感激他; 他所复兴的文化则作为宝 贵的遗产
留给了未来的时代。0 上述文字转引自凯利: 5多面的历史: 从希罗多 德到赫尔德 的历史探 询 6, 陈恒、 宋立宏译, 三
联书店, 2003年, 第 258页 。
» 意大利古典学 家莫 米利 亚诺 把 西方 史学 划分 为两 大类 型: 历史 研究 ( histo ry ) 和古 物研 究 ( antiquar ian re-
search), 他尤其强调了后者对近代史 学的形 成的决 定性 贡献。参 见莫 米利亚 诺的 两篇经 典论 文: A rno ld M om ig liano,
/ Anc ient H istory and the A ntiquar ian0, in A rno ld M om ig liano, S tud ies in H istor iograp hy, N ew Y ork: G arland P ublishing,
1985, pp. 1- 19; / The R ise o fA ntiqua rian R esearch0, in A rno ld M om ig liano, The C lassical Foundations of M odernH istoriog-
raphy, Beker ley: U n iversity o f Ca lifornia P ress, 1990, pp. 54- 79.
46
刘耀春: 雅各布 # 布克哈特与意大利文艺复兴 ) ) ) 对 5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6 的再思考 2011年第 1期

焦 # 布拉 乔利尼 ( Pogg io Bracciolini), 16 世纪 卓越 6 ( On theD ign ity and Excellence of M an ) 和


的马基雅维利 ( N iccolM ach iavelli) 与圭恰尔迪 5关于人类尊严的演说 6 ( Oration on the D ignity
尼 ( F rancesco Guicciardini) , 以古希腊罗马的历 of M an ) 中 热 情地 颂扬 / 人 的尊 严 0。 在这 方
史家李维、塔西佗等人的著作为榜样, 用优美的 面, 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 近代欧洲的世 俗化进
文笔, 按照年代顺序叙述国家的政治、外交和军 程。另外, 这 一 时 期的 市 民 /公 民 人 文主 义 者
事的重大事件及其变化, 总结历史的教训。我们 ( c iv ic hum anist) 抛弃中世 纪的普世主义 ( un-i
可以把 这 一 种 史 学 类 型 称 为 / 新 古 典 史 学 0 versa lism ) 政治传统, 不再把罗马帝国或罗马教
( N eo- classic al histo ry) 。另一些人文学者, 如比 会视为唯一合理的政治秩序模范。相反, 他们秉
昂多 ( F lav io B iondo )、 瓦 拉 ( L orenzo V alla )、 承中世纪意大利城市共和国时期的共和主义, 并
阿尔贝蒂 ( L eon Battista A lberti) 、波利 齐亚 诺 利用他们的古典知识, 吸收古希腊以及特别是古
( Angelo Poliziano )、西 格尼奥 ( S ig on io) 、奥尔 罗马的共和政治思想, 形成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
西尼 ( F ulv io O rsin i) 、李格里奥 ( P iro L igo rino ) 思潮中重要的一个流派 ) ) ) 市民 /公 民人文主义
等人用他们精湛的语文学知识和考证技巧探究古
( c iv ic hum an ism ) 。这一政治思潮也随着 / 人文
代的历史、文献、文物、习俗和制度, 从而奠定
学 0 在欧洲其他国家传播, 促成了 16至 18世纪
了近代西方古典学和考古学的基础 ¹ 。文艺复兴
欧洲政治思想的共和主义传统。不止如此, 市民
运动时期重新恢复的叙事史和古物研究在随后的
/公民人文主义的一些政治原则还融入近代自由
两个世纪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到 18 世纪, 这
主义思想体系之中 » 。
两大史学类型趋向合流, 其典型的代表就是德国
文艺复兴运动最持久的遗产是在欧洲的教育
的 艺 术 史 家 温 克 尔 曼 ( Johann W inckelm ann, [ 21]
领域 。从意大利文艺复兴开始, 古典传统和
1717- 1768 ) 的 5古 代艺术史 6 和 英国史学家
古典人文教育的价值得到承认, 成为塑造精英阶
吉本 ( Edw ard G ibbon, 1737- 1794) 的 5罗 马
层的重要内容, 也成为区分精英阶层与平民大众
帝国衰亡史 6。他们二人把古物研究和历史思考
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两大史学类型的融合为 19 的一个重要标志。如布克哈特所说: / 这个 ( 古

世纪的兰克史学的兴起铺平了道路 º 。 典文化复兴的 ) 进程的一般 结果就是, 在前此


文艺复兴运动期间意大利的伦理和政治思想 把西方国家联结在一起的 教会 ( 虽然它 已经不
也对后来的欧洲历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这一时 能再继续这样 做下去 ) 之外, 产生了一 种新的
期的人文学者和哲学家既承认基督教宣扬的永生 精神影响的力量, 这种精神影响力量从意大利传
的价值, 同时也肯定了人们追求人世间生活幸福 播到国外, 成为欧洲一切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们所
的价值和意义。他们强调人们追求物质财富的欲 必需的东西。这个运动的最大坏处可以说是排斥
望的合理性, 歌颂人世间的欢乐, 其中一些人, 人民大众的, 可以说通过它, 欧洲第一次被鲜明
地分为有教养的阶层和没有教养的阶级。0
[ 8] 167
例如 15世纪的马内蒂 ( G iannozzo M anett,i 1396 文
- 1459) 和皮科 # 德拉 # 米朗多拉 ( P ico della 艺复兴运动导致的古典人文教育在欧洲中学教育
M irandola, 1463- 1494) 分别在 5论人的尊严和 和大学文科中的核心地位一直延续到 20世纪前

¹ R udo lf P feiffer, H istory of Classical S cho larsh ip from 1300 to 1850, Ox ford: C la rendon P ress, 1976, pp. 3- 66; R ob-
e rtp W e iss, T he Renaissance D iscovery of the Classical A ntiquity, O x fo rd: B lackwe l,l 1988; A lain Schnapp, T he D iscovery of the
Past: the O rig ins of A rchaeology, L ondon: British M useum Press, 1996.
º A rno ldM om ig liano, / T he R ise o fA ntiquarian R esearch0, in A rno ld M om ig liano, T he C lassical F oundations of M odern
H istor iograp hy, Beker ley: U niversity o f Californ ia P ress, 1990, pp. 75- 76; D eny sH ay, A nnalists and H istor ians: W esternH is-
toriography from the E ighth to the E igh teenth Centuries, London: M ethuen, 1977, p. 184.
» 关于文艺复兴时期 的共和主义和 16至 18世纪的英美共和主义著 作甚多, 以下 几本是最重 要的: H ans Baron,
Cr isis of the Early Italian R enaissance, P r ince ton: P rinceton U n ive rsity P ress, 1966; J. G. A. Pocock, T heM ach iavellian M o-
m ent: F loren tine P olitica lT hought and the A tlantic Republican T radition, P r inceton: Pr incetonU n iv ers ity Press; R ev ised edition,
2003; Q uentin Sk inner, L iberty before L iberalism, C ambr idge: C ambr idge U n iversity P ress, 1998; M aur izio V irol,i Republican-
ism, N ew Y ork: H ill& W ang, 2002.
47
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 会科学版 ) 总 第 172期

期 ¹ 。法国 社 会学 家涂 尔 干 ( Em ile Durkheim, 艺术和美学领域。在文艺复兴运动期间, / 艺术


1858- 1917) 和 英国史学 家汤因比 ( A rno ld J. 家 0 的形象和社会地位都有 了很大的变化, 在
Toynbee, 1889 - 1975) 都 证实了这 一点, 涂尔 这一时期, 从事视觉艺术 的人不再被视 为从事
干指出: / 在文艺复兴时代, 支撑法国的教育理 / 手工技艺 0 ( m echan ica l arts) 的卑贱手艺人或
念得到了发扬, 并从 16世纪到 18世纪末排斥了 工匠, 而是钻 研和实践 / 自 由艺术 0 ( libera l
其他所有的理念, 直到今天 ( 1904 - 1905年 ), »
arts) 的神圣 / 艺术家 0 。换言之, 近代意义上
还依然以一种比较温和的形式与新型学术体系并 的 / 艺术家 0 开 始形成。与此 同时, 一些 比较
存一世, 后者是在奋争了大约半个世纪以后才确 成功的艺术家也意识到了这种变化, 他们撰写了
立起来的。我们从 17世纪以来逐渐显露出来的 大量的 传 记 和 自 传, 其 中 最 著 名 的 是 瓦 萨 里
那种民族心态, 换句话说, 也就是我们的古典主 ( G iorg io V asar,i 1511 - 1574) 的 5意大利 艺苑
义心态, 其中的基本特征正是在贯彻这种理念的 名人传 6 和 5切利尼自传 6¼, 这些著作对塑造
学校里形成的。0 汤因比则说: / 在英国, 我们
[ 22 ]
艺术家的自我形象和提升艺术家的声誉起了积极
几乎是最后一代接受希腊和拉丁语言以及文学教
的作用。另外, 我们还要强调的是, 正是瓦萨里
育的人, 这种教育仍忠实于最严格的 15世纪的
开创了把艺术家传记和艺术风格发展结合在一起
意大利标准。0
[ 13] 250- 253

的艺术史书写模式 ) ) ) 我们可以 称之为 / 瓦萨


自文艺复兴以降, 古典文化变成了一种文化
里模式 0。这一艺术史模式深刻地影响了后来两
和生活的理想, 人们不仅通过阅读文本学习和想
个多世纪的欧洲艺术史著述, 直到 18世纪德国
象古典世界, 而且亲自去意大利欣赏古典的文化
艺术史家温克尔曼的 5古代艺术 史 6 问 世才有
遗产。从前人们到意大利主要目的是为了宗教朝
所改变 ½ 。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艺术家模仿文人
圣, 而如今则主要是为了欣赏意大利的文物和艺
和学者组织学会的方式成 立了属于自己的 / 艺
术。到欧洲文明圣地罗马的文化朝圣旅行成为欧
洲上流社会和有教养人士的一种风尚或传统, 是 术学院 0 ( A ccadem ia del D isegno) , 这种教育模

所谓 / 大游学 0 ( Grand T our) 的一 个重 要环 式成为近代欧洲艺术教育的重要模式 ¾。在文艺

节 º 。我们可以举出两个著名的例子: 16世纪的 复兴运动期间, 艺术批评的语言逐渐丰富起来,


法国 文 人 杜 贝 莱 ( Joach im Du Belley, 1522 - 出现了一些对近代西方艺术批评体系至关重要的
1560) 游览罗马 归来 后写下 了 5罗 马怀 古集 6 艺术词汇, 如 / 构思的艺术 0 ( arti d i disegno /
( L es A ntiquitez de R oma ) ; 18世纪的英国人吉本 arts o f design)、 / 想象 0 ( fan tasia / im ag inat io n)、
在游览古罗马时萌发了探 索罗马帝国兴 亡的冲 / 创意 0 ( in vezio ne / invention) 、 / 优雅 0 ( g razia /
动, 最终写成了他的名著 5罗马帝国衰亡史 6。 grace)、 / 天才 0 ( ingegno / genius)、 / 趣味 0
文艺复兴运动对后世的另一持久影响表现在 ( gusto / taste) 、 / 素描 0 ( disegno / disig n)、 / 色

¹ Char les N auert, H umanism and the Culture of R enaissance Europe, Cam bridge: Cam bridge U niversity P ress, 2006, p.
172; R. R. Bo lgar, T he ClassicalH er itage and its B enef iciaries, C ambr idg e: Cam bridge U n iversity P ress, 1974, pp. 380- 393.
º 关于 / 大游学 0, 可参考 Edw ard Chaney, T he Evolution of the Grand T our: A nglo - Italian Cultural R elations since
the R enaissance, L ondon: F rank Cass, 1998, esp. p. 203; M a rgaretM cGow an, The V ision of R om e in Late R enaissance F rance,
N ew H aven: Y ale U n ive rsity P ress, 2000, pp. 187- 227.
» 参见刘君的未刊博 士论文: 5从手艺人到 / 神圣 0 天才: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兴起 6, 四川大学历史
文 化学院 2006年 6月; F rancis Am es- L ew is, T he IntellectualL ife of the Ear ly R enaissance A r tist, N ew H aven: Y a le U nivers-i
ty P ress, 2000; B ram K em pers, Pa inting, P ow er and Patronage: theR ise of the P rofess ional A rtist in R enaissance I taly, L ondon:
Pengu in, 1987。
¼ 前者有了一个接近全译的中 译本: 5意大利艺苑名人传 6, 刘耀春、刘 君等译: 武汉: 湖 北美术出 版社, 2003
年; 此外还有一个节译 本: 5著名画家、雕塑家、建筑家传 6, 刘明毅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切利尼:
5切利尼自传 6, 王宪生译, 郑州: 海燕出版社, 2001年。
½ G e rman Baz in, H istoire de l. histo ire d e l. art: de Vasari „nos jours, P aris: A lbinM iche,l 1986, pp. 52- 65; U do
K ulterm ann, T heH istory of A rtH istory, N ew Y ork: Abar is Books, 1993, pp. 11- 20.
¾ 关于艺术 家学 院 和 学校, 可 参考: N iko laus P evsner, A cadem ies of A r t: Past and P resent, Cam bridge U n ive rs ity
P ress, 1940 ( 5美术学 院的 历 史 6, 陈 平译, 中 国美 术 学 院, 2003 年 ) ; C arl G oldste in, T each ing A r t: A cadem ies and
Schools f rom Vasar i to A lbers, Cambr idg e U n iversity Press, 1996; 邢莉: 5自觉与规范: 16世纪至 19世纪欧洲美术学院 6,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
48
刘耀春: 雅各布 # 布克哈特与意大利文艺复兴 ) ) ) 对 5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6 的再思考 2011年第 1期

彩 0 ( corore / colour)、 / 风格 0 ( m aniera / m an- 大量的古代文 物, 有人戏称该王 宫是 / 所有古


ner) 、 / 规则 0 ( rego la / rule) 和 / 打破 0 ( licen- 董的避难所 0
[ 24]
。到 17世纪, 古典趣味在法国
za / licence) 等。可以说, 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对 的影响可说是 既深且广, 是法国 所谓的 / 古典
艺术的新认识和艺术词汇的丰富是西方近代艺术 主义时代 0。英国接受古典风格比法国晚, 大约
体系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 ¹ 。 是在 16 世 纪末。由 于英 国 建筑 师琼 斯 ( In ig o
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意大利的崇古之风不仅彻 Jones, 1573- 1652) 等人的努力推介, 古典建筑
底塑造了意大利人的审美趣味, 也塑造了整个欧 风格开始走进英国。古典建筑风格首先出现在王
洲受 过 良 好 教 育 人 士 的 审 美 趣 味 ( aesth etic 室和一些显贵的宫室上, 到 17世纪晚期, 一些
[ 23]
taste) 。受文 艺复 兴运动 推崇 古典 文化的 影 地方城镇的市政厅也开始采纳古典风格来修建,
响, 在 16至 18世纪, 古典主义成为一种占据主 英国本土的建筑传统遂逐 渐让位于古典 建筑传
[ 25]
导地位的审美趣味, 这特别体现在人们收藏古物 统 。需要强调的是, 16至 18世纪, 在文艺复
的热情和对古典建筑风格的偏好上。文艺复兴运 兴时期的古典建筑风格的 基础上出现了 一些变
动期间的意大利建筑师在透彻地研究古代建筑的 种, 例如巴洛克和罗可可建筑风格。巴洛克和罗
基础上掌握了古 典建筑的 / 语法 0 和语言, 并 可可风格实质上都未脱离古典趣味, 都属于古典
把他们的发现和研究心得写成理论著作, 如阿尔 风格的范畴。
贝 蒂 ( Leon Battista A lbert,i 1404 - 1472 ) 的 对古典风格的崇尚一直到 19世纪才发生根
5建筑十论 6、塞尔利奥 ( Sebast iano Serlio, 1475 本性的变化。此时, 各国民族主义的高涨促使欧
- 1554) 的 5建筑通则 6 和 帕拉迪奥 ( Andrea 洲各个国家开始重视本土的文化传统, 在欧洲北
P alladio, 1508- 1580) 的 5建筑四论 6。正是通 方的一些国家, 古典风格被看成是一种非本土的
过这些著作, 欧洲其他国家的建筑师也掌握了古 异族风格而开始遭到抵制。英国在这方面表现得
典建筑的原则。古典风格逐渐取代哥特式和罗曼 尤其明显。英国的艺术家重新发现了中世纪哥特
式 ( Rom anesque ) 风格成为 欧洲各国主导 的建 式风格的价值, 认为这才是英国 本土的 / 传统
筑风格。 民族风格 0, 因而出现了 / 哥特式风格的复兴 0,
法国原本是中世纪哥特式风格的发源地, 到 其中一个最重要的例子是新建的英国国会大厦选
16世纪, 法国也成为古典风格的积极接受者 º 。 择了哥特式风格而非古典式风格。另一方面, 工
法国 国 王 弗 朗 索 瓦 一 世 ( F ranÔo is I, 1494 - 业革命带来建筑材料的革命性变化, 以钢铁和水
1547) 尤其偏好来自意大 利的新艺术和 新的建 泥为材料的现代建筑大量涌现, 至此, 古典的趣
筑风格。他聘请意大利建筑师塞尔利奥等建造他 味才逐渐失去了其昔日的魅力和光彩, 审美中的
的新王宫 ) ) ) 枫丹白露宫, 该王宫采用了古典风 现代主义开始成为主流。
格, 时人称其为 / 新罗马 0。由于该王宫收藏了

参考文献:
[ 1] 彼得 # 伯克. 什么是文化史 [M ]. 蔡玉辉,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7-9.
[ 2] Leopo ld von R anke. T he Secre t o fW o rld H isto ry: Se lectedW ritings on the A rt and Sc ience ofH istory [M ]. ed. & trans.
by R oger W ines. N ew Y o rk: Fordham U niversity P ress, 1981: 58.
[ 3] 菲利克斯 # 吉伯尔特. 雅各布 # 布克 哈特的学生时代: 通往文化史之路 [M ] M新史学 (四 ). 白华山, 译. 郑州:
大象出版社, 2005: 187.
[ 4] F e lix G ilbert. R anke as the T eache r o f Jacob Burckhardt[M ] M G eo rg Iggers, Jam es Powe ll. L eopo ld von R anke and the
Shap ing of the H istorica lD isc ipline. Syracuse: Syracuse U n iversity P ress, 1990.
[ 5] John H inde. Jacob Burckhardt and the C risis of M odernity [ M ]. M ontrea l& K ingston: M cG ill- Q ueen. s U n ive rs ity

¹ 关于文艺复兴时期 重要的艺术语言的讨论参考: S im one Ferrar,i Voci del R inascim ento, M ilan: B runo M ondador,i
2008; 关于西方的近代艺术体系, 可参考克里斯泰勒: 5文艺复兴时 期的思想 与艺术 6, 邵 宏译, 北京 : 东方出 版社,
2008年, 第 166- 224页。
º H enr i Z erner, R enaissance A r t in France: the Invention of Classicism, P aris: F lamma rion, 2003, pp. 99- 121; A ntony
B lunt, A r t and A rchitecture in F rance, 1500- 1700, N ew H aven: Y a le U n iversity P ress, 1999, pp. 40- 83.
49
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 会科学版 ) 总 第 172期

P ress, 2000, p. 159.


[ 6] R iccardo Fubin .i L. um anesim o italiano e i suo i sto rici [ M ]. M ilano: Franco A nge l,i 2001: 218.
[ 7] 布克哈特. 世界历史沉思录 [M ]. 金寿福,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4.
[ 8] 布克哈特. 意大利文艺复兴 时期的文化 [ M ]. 何新,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9.
[ 9] Donald K e lley. F ortunes o fH istory: H isto rical Inqu iry from H erder to H u izinga [M ]. N ew H aven: Y a le U niversity P ress,
2003: 194.
[ 10] W allace F erguson. T he R ena issance in H isto rical T hought [M ] . Bo ston: H oughton M ifflin, 1948.
[ 11] F elix G ilbert. H istory: Po litics or Cu lture? R e flections on R anke and Burckha rdt [M ]. P r inceton: Pr inceton U n ive rs ity
P ress, 1990: 49.
[ 12] L ione l G ro ssm an. Basel in the A ge of Burckhardt [M ]. Ch icago: U niversity of Ch icago Press, 2000: 385.
[ 13] 彼得 # 伯克. 欧洲文艺复兴: 中心与边缘 [M ] . 刘耀春, 译. 北京 : 东方出 版社, 2007: 3.
[ 14] 哈斯金斯. 12世纪的文艺复兴 [M ] . 夏继果 ,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 社, 2005: 1.
[ 15] Jacque L e G of,f . For an ExtendedM iddle A ges[M ] M Jacque L e Go f.f T he M edieva l Im ag ination. trans. A rthur G o ld-
hamm er. Ch icago: T he U n ive rsity o f Ch icago, 1988: 18-23.
[ 16] S. Cohn Jr. BurckhardtR ev isited from Soc ialH istory[M ] MA. Brown. L anguage and R ena issance. O xford: O x ford U n-i
versity P ress 1995: 217-234.
[ 17] 布罗顿. 文艺复兴简史 [M ]. 赵国新, 译.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 出版社, 2007: 160.
[ 18] 伊格尔斯. 德国的历史观念 [M ] . 彭刚 , 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6: 7.
[ 19] Luc ille K ekew ich. The R ena issance in Europe: the Im pact of H um an ism [ M ]. N ew H aven: Y a le U n iversity P ress,
2000: 27.
[ 20] P. O. K r iste ller. T he Cu ltura lH er itage o fH um anism: An O verv iew [M ] M in A lbert R abi,l Jr. R enaissance H um an ism:
F oundations, F orm s, and L egacy: vo.l 3, Ph ilade lph ia: U nivers ity of Pennsy lvania P ress, 1988: 517, 519.
[ 21] G ene B rucker. T he Ita lian R ena issance[ M ] M G uido R ugg iero. A Companion to the W o rlds o f the R ena issance. O x ford:
B lackwe l,l 2000: 30-31.
[ 22] 爱弥尔 # 涂尔干. 教育思想的演进 [M ]. 李康,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243.
[ 23] Andrea G iard ina, A ndr†V auchez. Il m ito d iR om a: D a Carlo M agno a M usso lin i [ M ]. R oma-Bar:i L aterza, 2000: 96-
116.
[ 24] M arga re tM cG ow an. The V ision of Rom e in La te R ena issance F rance [ M ]. N ew H aven: Y a le U niversity Press, 2000:
173.
[ 25] P eter Bo rsay. T he Eng lish U rban R ena issance [ M ]. Ox ford: C larendon P ress, 1991: 105-113.

Jacob Burckhardt and the Italian Renaissance


) ) ) The C ivilization of the R enaissance in Italy R ev isited

L IU Yaochun
( Schoo l ofH istory and Culture, S ichuan U n 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4, China)

Abstract: Jacob Burckhardt is one of the founders of cu ltural histo ry in theW es,t and hisT he C iviliza-
tion of the Renaissance in I ta ly is genera lly regarded as the classical in terpretat io n of the R ena issance. But for
a long tim e there has been much m isreadin g o f this book. F irstly, this paper puts Burckhardt in his t im e and
tries to reread h ism asterpiece aga in st the h istoriog raph ic al trend, as w ell as Burckhardt. s d istinctiv e notion
of th e h is torica l stud ie s. Second ly, this paper ana ly zes the form ation o f Burckhardt. s conception o f th e R e-
na issance and the critic ism m ade by scho lars. Then by absorbin g th e recent Rena issance scho larsh ip, this pa-
per re- evaluates the m erits and shortcom ings o f this classical book. F ina lly th is paper po in ts out that the R e-
na issance should be understood as a cu ltura lm ovem ent of a creative acceptation o f the classical culture rather
than a perio d, and illu strates the last ing in flu ences of the Rena issance on the cultural and social evo lu tio n o f
m odern Europe.
K eyw ord s: Jacob Burckhard,t Renaissance, Italy, Europe

(责任编辑: 黎 原)

5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