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6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1 頁

國立臺灣大學
開放式課程
《古典社會學理論》
第十六講 韋伯(一)
授課教師: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孫中興教授
教室:校總區社會學系館110教室
時間:2014年6月10日(二)
下午2點20分~5點20分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 CC「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臺灣 3.0 版 授權釋
出】

※因版權緣故,此開放式課程講義經過頁碼重新編碼及內容刪減,
與上課影片所講述的頁碼和內容不盡相同,懇請了解。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2 頁

韋伯
(Max Weber, 4/21/1864-6/14/1920)
生平與著作

年 代 生 平 與 著 作
1864年 4月21日 生於德國圖林及亞 (Thuringia) 的愛爾福特 (Erfurt)。
是八個小孩家庭中的長子。父親也叫同名的Max Weber
(1836-1897),母親叫Helen Weber (1844-1919)﹝娘家姓
Fallenstein﹞

1866年(2歲) 罹患腦膜炎(meningitis)。

1867年(3歲)
Karl Marx《資本
論》第一卷出版

1868年(4歲) 在比利時目睹火車出軌事件。

1870年(6歲) 進入柏林夏洛登堡(Charlottenburg, Berlin)的私立多柏林


8月2日 Marianne (Döbbelin)學校就讀
Schnitzger出生

1871年(7歲)
德國統一

1872年(8歲)
父親被選為國家自
由黨在帝國議會
的代表

1875年(11歲) 最鍾愛的妹妹Klara(-1953)出生。

1877年(13歲) 寫作有學術水準的論文。論述德國歷史上的皇帝和教皇以及
從君士坦丁到大遷徙的羅馬皇帝。

1880年(16歲) 妹妹Lili (-1920)出生。

1882年(18歲) 進入海德堡 (Heidelberg) 大學法律系,兼習歷史、經濟學、


哲學和神學。參加學生社團Alemannia,參加過決鬥及其
他儀式。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3 頁

1883年(19歲) 在海德堡唸了三個學期之後,到史特拉斯堡 (Strasbourg) 服一


年兵役,先當士兵,在當軍官。和舅父Hermann
Baumgarten 家過從甚密。

1884年(20歲) 復學,先後進入柏林大學和哥廷根(Göttingen)大學。

1887-8年(23-4歲) 在阿爾薩斯(Alsace)和東普魯士參加軍事演習。
Ferdinand Tönnies 參加「社會政策聯合會」(Verein für Sozialpolitik) [這是由
出版《社區與社 Gustav Schmoller 所創立,受到搖椅社會主義者
會》 (Kathedersozialisten; Socialists of the Chairs) 所把持]。
和表妹艾美(Emmy)過從甚密。

1889年(25歲) 獲得柏林大學法律博士,論文題目是《中古商社史》(Zur
Geschichte der Handelsgesellschaften im Mittelalter)。
學習義大利文和西班牙文。

1890年(26歲) 受「社會政策聯合會」委託調查東普魯士農民。

1891年(27歲) 在Meitzen指導下出版教授資格論文(Habilitationsschrift)《羅
馬農業史對國家法和私法的重要性》(Die römische
Agrargeschichte in ihrer Bedeutung für das Staat- und
Privatrecht)。作為升等論文。
在論文辯論時和Theodor Mommsen教授對話,並因此在柏林
大學法律系謀得教職,從此展開了大學教授生涯

1892年(28歲) 春季 Marianne到韋伯家長住,兩人關係變得密切
Georg Simmel出版 夏季 接替他在柏林大學的老師Goldschmidt上課。
《歷史哲學的問 秋季 到德國南部探訪因精神耗弱而住院療養的表妹
題》 Emmy﹝她自認是韋伯的未婚妻﹞
服完最後一段兵役。
出版調查報告《德國易北河東部農民情況》(Die Lage der
Landarbeiter im ostelbischen Deutschland)。

1893年(29歲) 1月11日 Marianne拒絕Paul Göhre的求婚,因此和韋伯的母親


有衝突。
和 Marianne Schnitger 訂婚
9月20日 和Marianne Schnitzger在Oerlinghausen結婚。
受聘傅萊堡(Freiburg)大學經濟學和財政研究正式教授。但是
Althoff還努力希望柏林大學能聘他擔任商法的教授。

1894年(30歲) 秋季 轉往傅萊堡大學擔任政治經濟學教授。
出版《易北河東部農民情況的發展趨勢》
(Entwicklungstendenz in der Lage der ostelbischen
Landarbeiter)。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4 頁

1895年(31歲) 5月13日 在傅萊堡大學發表就職演講〈民族國家和國民經濟


政策〉(Der Nationalstaat und die Volkswissenschaftspolitik)

8~10月 遊歷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

1896年(32歲) 轉往海德堡大學任教,接替Karl Knies(1821-1898) 遺缺。


因為嚴厲批評新的證券交易法獲邀到邦議會(Bundesrat)演
講,並獲邀成為穀物貿易委員會委員
出版《古代文化沒落的社會原因》(Die sozialen Gründe de des
Untergang der antiken Kultur)。

1897年(33歲) 夏季 韋伯一家遷往海德堡。
7月14日 和父親激烈爭吵。
8月10日 父親逝世。不久,韋伯一家人到西班牙旅行。
拒絕擔任薩爾布呂根(Saarbrücken)議會候選人。

1898年(34歲) 春季 發現精神病徵兆,到日內瓦湖畔治療。〔或作1897年,
Bismarck過世 見Aron (1968: 305)〕。
夏季 無法正常工作,到康斯坦斯(Konstanz)的診所治療。
年底前 疾病復發。
為治病散心,遊歷瑞士。

1899年(35歲) 免除教學職務,但仍需負擔學術義務。
橫越阿爾卑斯山到威尼斯。
秋 恢復上課。但不久又復發。
冬 辭職。

1900年(36歲) 7月2日 在烏拉赫(Urach)精神診療所治療。


Georg Simmel《金
錢哲學》出版
Sigmund Freud《夢
的解析》出版

1901年(37歲) 3月 遊歷羅馬及義大利南部。
夏 遊歷瑞士。
秋冬 回到義大利。

1902年(38歲) 3月至4月 從羅馬轉往佛羅倫斯。


Werner Sombart出 4月20日 回到海德堡慶祝38歲生日。
版《近代資本主 12月 遊歷義大利里維拉(Rivera)。
義》第一版 恢復在海德堡大學上課,但已經不復往昔活躍。
Heinrich Rickert出 寫作批判Roscher和Knies的方法學論文。
版《自然科學概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5 頁

念建構的限度》

1903年(39歲) 夏天 遊歷羅馬、荷蘭和比利時。
10月 重遊荷蘭。
10月1日 辭去教職,轉任榮譽教授 (Honorarprofessor)。
和宋巴特(Werner Sombart)、雃飛(Edgar Jaffé) 接收《社會立
法與統計學報》(Archiv für soziale Gesetzgebung und
Statistik)改名為《社會科學與社會政策學報》(Archiv für
Sozialwissenschaft und Sozialpolitik)。
開始撰寫〈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und der »Geist« des Kapitalismus)
出版〈羅雪和柯尼斯以及歷史經濟學的邏輯問題〉(Roscher
und Knies und die logischen Knies und die logischen
Probleme der historischen Nationalökonomie)第一部份〔第
二部份1905年出版; 第三部份1906年出版〕。

1904年(40歲) 8月 受到哲學家兼心理學家Hugo Münsterberg之邀和


Troeltsch,Ferdinand Tönnies遊歷美國,參加在St. Louis舉
行的萬國博覽會中的世界學術會議,對新世界印象深刻。
在聖路易發表〈德國農民問題的今昔〉(German Agrarian
Problems in the Past and Present)的演講。
12月 返回德國。
和Sombart、Jaffé擔任《社會科學與社會政策學報》的編務。
參加「Eranos圈」。
出版〈社會科學和社會政策知識的『客觀性』〉
(Die"Objektivität" sozialwissenschaftlicher und
sozialpolitischer Erkenntnis)。

1905年(41歲) 2月23日 在Eranos圈提出「基督新教倫理」的報告。


1月9日 俄國聖彼德 9月27日 參加在Mannheim舉行的「社會政策聯合會」(Verein
堡爆發革命,史 für Sozialpolitik)會議,替年初魯爾區礦工罷工辯護。
稱「血腥周日」 俄國革命激起對沙皇帝俄的興趣,開始學習俄文,以便閱讀
原始文件。
出版〈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und der »Geist« des Kapitalismus)第一部份〈問題〉
(Das Problem)。
出版〈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第二部份〈禁慾新教
的天職觀〉(Die Berufsidee des asketischen
Protestantismus)。
出版〈羅雪和柯尼斯以及歷史經濟學的邏輯問題〉第二部
份。

1906年(42歲) 10月 參加社會民主黨大會,注意到該黨小資產階級的本質。


11月 遊歷西西里,並到Turin訪問Robert Michels。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6 頁

出版〈農村社群和其他社會科學的關係〉(The Relation of the


Rural Community to Other Branches of Social Science) 〔由
Ch. W. Seidenadel 英譯〕。
出版〈羅雪和柯尼斯以及歷史經濟學的邏輯問題〉第三部
份。
出版〈文化科學的邏輯的範圍的批判研究〉(Kritische Studien
auf dem Gebiet der kulturwissenschaftlichen Logik)。
出版〈『教會』與『教派』〉(»Kirchen« und »Sekten«) 以及
〈北美的『教會』和『教派』〉(»Kirchen« und »Sekten«
in Nordamerika)。
出版有關俄國的文章。

1907年(43歲) 春季 家人遊歷Lake Como。


Marianne Weber出 夏季 家人遊歷荷蘭。
版《法律發展上 參加「社會政策聯合會」會議,批評皇帝和社會民主黨人。
的妻子與母親》 在海德堡家中,座客常滿,Emil Lask, Gertrud
(Ehe-frau und Bäumer,Wilhelm Windelband,Georg
Mutter in der Jellinek,Troeltsch,Friedrich Naumann,Werner
Rechts- Sombart,Georg Simmel,Robert Michels和Ferdinand
entwicklung) Tönnies 並指導年輕學子Paul Honigsheim,Karl
Jaspers,Georg Lukács和Karl Löwenstein。詩人Stefan
George也常在座。
出版〈許塔姆勒對唯物史觀的『戰勝』〉(R. Stammlers
»Überwindung« der materialistischen
Geschichtsauffassung)。

1908年(44歲) 夏天 遊立普羅旺斯和佛羅倫斯。
弟弟Alfred受聘於 秋天 到Oerlinghausen和親戚長住,並因為他的〈工業勞動的
海德堡大學 心理物理學〉(Zur Psychophysik der industriellen Arbeit)而
研究當地工廠。
Marianne從娘家繼承一分遺產,讓韋伯家擠身有財產的布爾
喬亞階級之列。
參加國家自由黨大會
對工業心理學產生興趣,發表三篇相關論文。
出版〈邊際效用理論和『心理物理學的基本原理』〉(Die
Grenznutzlehre und das »psychophysische Grundgesetz«)
出版〈工業勞動的心理物理學〉 ( -1909)。

1909年(45歲) 6月13日經Emil Lask介紹認識鋼琴家Mina Tobler(1880-


弟弟Alfred出版 1967)。
《論工業的立 接任《社會經濟學大綱》(Grundriss der Sozialökonomie)主
場:純立場論》 編。
(Über den 加入新成立的海德堡科學院。
Standort der 在黑森林避暑。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7 頁

Industrie: Reine 參加在維也納召開的「社會政策聯合會」大會。


Theorie des 出版〈古代農業情況〉(Agrarverhältnisse im Altertum)。
Standorts) 開始撰寫《經濟與社會》(Wirtschaft und Gesellschaft)

1910年(46歲) 春季 遊覽義大利。
10月 德國社會學 4月 和Troeltsch一家搬入外祖父在海德堡的舊居。
社在法蘭克福召 夏季 遊歷英格蘭。
開第一次大會 10月 積極參與籌備德國社會學社會議,並在大會上反對種族
主義。
12月 嚴厲反駁〈基督新教倫理〉的批評者。並和Arnold
Ruge展開論戰。
認識Stefan George、Georg Lukács,以及Ernst Bloch。

1911年(47歲) 春季 遊歷義大利,到Turin拜訪Robert Michels。


Sombart演講《猶 9月 遊覽巴黎。
太人的未來》 10月12~13日 在第四屆德國大學教師會議上批評當時的
(Die Zukunft der 「Althoff體制」以及引進商學院。此是在報上引起軒然大
Juden) 出版《猶 波。
太人與經濟生 創立「威廉皇帝科學促進社」(Kaise Wihelm Society for the
活》(Die Juden Advancement of Society)﹝後來更名為「普朗克社」(Max
und das Planck Society)﹞
Wirtschaftsleben) 和Else Jaffé發生長達四年的婚外情。曾留下許多書信,其中
比較親密的都已經燒毀,剩餘的書信由姪子Eduard
Baumgarten收藏。

1912年(48歲) 春天 遊歷普羅旺斯。
Troeltsch出版《天 夏天 和Mina Tobler一同參加Bayreuth音樂節。
主教教會和團體 10月 Adolf Koch控告韋伯。
的社會教義》
10月 德國社會學
社召開第二次大

1913年(49歲) 春天 遊歷瑞士Ascona的MonteVerità﹝真理山﹞社區,該處
Sombart出版《資 社區強調回歸自然。
產階級》(Der 秋天 和Marianne遊歷義大利中部。
Bourgeois)
Jaspers出版《普通
心理病理學》
(Allgemeine
Psychopathologie
)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8 頁

1914年(50歲) 春天 拜訪Ascona以及蘇黎世。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
始 在「社會政策聯合會」中的一個委員會中辯論「免於價值判
妹夫Hermann 斷」問題。〔Lassman (1994: xxx) 作 1913〕
Schäfer在東線戰 戰爭發生後,在海德堡附近的醫院服務。
場陣亡

1915年(51歲) 9月30日 因專業化的要求,韋伯退出醫院的服務。


友人Emil Lask,及 透過Else Jaffé的推薦,擔任駐比利時德軍的經濟政策顧問,
弟弟Karl陣亡 但未被任用。到柏林希望擔任波蘭問題的顧問,也沒被接
Friedrich Naumann 受。
出版《中歐》 專心研究東方宗教。
(Mitteleuropa) 出版《世界宗教的經濟倫理》(Die Wirtschaftsethik der
Weltreligion)的前三部份:〈宗教社會學大綱〉
(Religionssoziologische Skizzen) 〈導言〉(Einleitung) 和
〈儒教〉(Konfuzianismus)。

1916年 3月 撰文批評德國日益強化的潛艇戰,但並未出版。
2月 Friedrich 5月 因為加入Friedrich Naumann的「中歐工作委員會」
Naumann成立 (Arbeitsauschuss1 für Mitteleuropa),企圖整合中歐各國的風
「中歐工作委員 俗和經濟成為一個共同體,因而前往維也納和布達佩斯。
會」
(Arbeitsausschuss
für Mitteleuropa)
布連塔諾(Lujo
Brentano) 出版
《近代資本主義
的起源》

1916-7年(52-3歲) 出席布魯塞耳,維也納和布達佩斯舉行的非正式會議,並數
宋巴特出版《近代 次企圖說服德國領袖,避免戰爭的延續,並預測蘇聯未來
資本主義》第二 的威脅。
版 出版《世界宗教的經濟倫理》的第四部份〈印度教和佛教〉
(Hinduismus und Buddhismus)

1917年(53歲) 在《法蘭克福報》(Frankfurter Zeitung)上撰文批評政府政策


俄國大革命 以及普魯士和德國關係而和軍事檢察機構發生衝突。
4月6日 美國向德國 5月 參加社會主義和和平主義學生主辦的「勞恩斯坦會議」
宣戰 (Lauenstein Conferences)。
9月20日 在《慕尼黑新新聞》(Münchner Neueste Nachrichten)
上撰文批評「德國祖國黨」(German Fatherland Party)。
10月 遊歷維也納,研議維也納大學經濟學講座聘任的邀
約。
1
Radkau (2009:569)誤將此字寫成 Arbeitschuss。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9 頁

11月7日 演講〈學術當作一種志業〉(Wissenschaft als Beruf)


[此處根據 Wolfgang Schluchter (1979: 113-116)考證]
出版〈社會學和經濟學中『價值中立』的意義〉(Der Sinn der
»Wertfreiheit« der soziologischen und Wissenschaften)。
出版《世界宗教的經濟倫理》第五部份〈古代猶太教〉(Das
antiken Judentum) 中的第一個小部份〔其餘的部分一直連
載到韋伯身後才完成〕。

1918年(54歲) 4月 到維也納大學教授暑期班。
11月Kurt Eisner推 6月13日 向奧地利軍官演講社會主義。
翻巴伐利亞 受到Friedrich Naumann和弟弟Alfred的人情壓力,成為德國民
Wittelsbach王朝 主黨發起人。
Edgar Jaffé成為 以非正式的身分參與討論未來威瑪共和國的憲法。
Kurt Eisner巴伐 冬 在慕尼黑大學演講。
利亞革命政府
的財政部長

1919年(55歲) 1月28日 演講〈政治當作一種志業〉(Politik als Beruf)。


2月21日 Kurt 2月 在德國前總理Max von Baden王儲的建議下,在韋伯家成
Eisner被刺身亡 立「海德堡法律政策聯合會」(Heidelberger Vereinigung für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 eine Politik des Rechts),以對抗德國戰爭罪責的問題。
束 3月11日 在一場海德堡學生抗議盟軍和平條件的場合中,韋
召開巴黎和會 伯提出需要一場國族革命。
訂定凡爾賽合約 4月 和Mina Tobler結束關係。
第三國際在莫斯科 5月13日 參加德國代表團凡爾賽合約的簽訂。並往柏林勸德
成立 軍主將Ludendorff接受盟軍法庭審判。
6月 轉任慕尼黑大學任教,繼受Lujo Brentano的講座,教授
社會科學、經濟史和政治經濟學。
8月 被選為德國民主黨執行委員會委員。
10月14日 母親過世。
教授「經濟史」(Wirtschaftsgeschichte)。
起草威瑪共和國憲法。
繼續寫作《經濟與社會》(Wirtschaft und Gesellschaft)

1920年(56歲) 1月中旬 和右派學生因為刺殺Kurt Eisner的兇手Count Arco執


國際聯盟成立 行死刑一事而起衝突。
4月 妹妹Lili自殺身亡。收養妹妹的四個孩子。
校訂出版《宗教社會學論文集》(Gesammelte Aufsätze zur
Religionssoziologie)第一卷並撰寫〈前言〉(Vorbemerkung)
〔第二、三卷都在韋伯死後出版〕。
出版〈基督新教教派和資本主義的精神〉(Die
protestantischen Sekten und der Geist des Kapitalismus)。
6 月14日 因肺炎在慕尼黑逝世。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10 頁

1921年 出版《宗教社會學論文集》第二、三卷。
Marianne Weber編輯出版《政治論文集》(Gesammelte
politische Schriften)。
出版《經濟與社會》第一、二部分。
出版〈城市:一個社會學的研究〉(Die Stadt: Eine
soziologische Untersuchung)。
出版《音樂的理性的和社會學的基礎》(Die rationalen und
soziologischen Grundlagen der Musik)。

1922年 Marianne Weber編輯出版《科學學(方法論)論文集》


(Gesammelte Aufsätze zur Wissenschaftslehre)。
出版《經濟與社會》第三、四部份。
出版〈合法宰制的三種純粹型式〉(Die drei reinen Typen der
legitimen Herrschaft: Eine soziologische Studie)。
出版〈增補許塔姆勒對唯物史觀的『戰勝』〉(Nachtrag zu
dem Aufsatz über R. Stammlers »Überwindung« der
materialistischen Geschichtsauffassung)。

1923年 S. Hellmann和. Palyi 合編出版《經濟史:普遍的社會經濟史


大綱》(Wirtschaftsgeschichte: Abriß der universalen Sozial-
und Wirtschaftsgeschichte. Aus den nachgelassenen
Vorlesungen)。

1924年 Marianne Weber編輯出版《社會學和社會政策論文集》


(Gesammelte Aufsätze zur Soziologie und Sozialpolitik)。
Marianne Weber編輯出版《社會經濟史論文集》(Gesammelte
Aufsätze zur Sozial- und Wirtschaftsgeschichte)。

1926年 Marianne Weber出版《韋伯傳》(Max Weber: Ein


Lebensbild)。

1936年 Marianne Weber編輯出版《韋伯:青年書簡》(Max Weber:


Jugendbriefe)。

1981年- 《韋伯全集》(Max Weber Gesamtausgabe)33冊陸續出版。

說明:這個年表是我教社會學理論廿多年來根據不同的參考資料所編纂而成,上過
我社會學理論課的同學都拿過不同版本的講義。這次再根據Radkau(2009: 561~571)
的資料做一次補正。如果資料有衝突之處,除非我能查證,否則一律以Radkau的
資料為主。

《韋伯論外遇》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11 頁

德文原文 Es konnte unter diesem Spannungsverhältnis zum rationalen Alltag das


außeralltäglich gewordene, spezielle also das ehefreie, Geschlechtsleben als das
einzige Band erscheinen, welches den nunmehr völlig aus dem Kreislauf des alten
einfachen organischen Bauerndaseins herausgetretenen Menschen noch mit der
Naturquelle alles Lebens verband. Max Weber (1920: 560)

英文翻譯 Under this tension between erotic sphere and rational everyday life,
specifically extramarital sexual life, which had been removed from everyday affairs,
could appear as the only tie which still linked man with the natural fountain of all life.

Gerth & Mills (1946: 346)

參考資料

Raymond Aron. (1967)1970. Main Currents in Sociological Thought. Vol. II. Trs. by
Richard Howard and Helen Weaver. New York: Anchor Books.
Dirk Käsler. 1975. "Max-Weber-Bibliographie," Kölner Zeitschrift für Soziologie und
Sozialpsychologie, 27 (Dezember): 703-730.
Peter Lassman and Ronald Speirs. Eds. 1994. Max Weber: Political Writing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xxix-xxx.
Harry Liebersohn. 1988. Fate and Utopia in German Sociology.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Arthur Mitzman. 1969. The Iron Cage: An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of Max Weber.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Joachim Radkau. (2005)2009. Max Weber: A Biography. Oxford: Polity. Pp. 561-571.
Wolfgang Schluchter. 1979. "Value-Neutrality and the Ethic of Responsibility," in
Guenther Roth and Wolfgang Schluchter. Max Weber's Vision of History.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 65-116.
Marianne Weber. (1926)1975. Max Weber: A Biography. Tr. and Ed. by Harry Zoh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Max Weber. 1920. “Zwischenbetrachtung,” in Gesammelte Aufsätze aur
Religionssoziologie. Band 1. Tübingen: J. C. B. Mohr (Paul Siebeck), Pp. 536-573.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12 頁

韋伯的思想脈絡

前輩

羅雪 (Wilhelm Roscher, 1817-1894)


柯尼斯 (Karl Knies, 1821-1898)
許塔姆勒 (Rudolf Stammmler, 1856-1938)
許莫勒 (Gustav Schmoller, 1838-1917)
尼采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900)
馬克思 (Karl Marx, 1818-1883)

同輩

特略區 (Ernst Troeltsch, 1865-1923)


杜尼斯 (Ferdinand Tönnies, 1855-1936)
齊美爾 (Georg Simmel, 1858-1918)
耶林內克 (Georg Jellinek, 1851-1911)
李克特 (Heinrich Rickert, 1863-1936)
宋巴特 (Werner Sombart, 1863-1941)
布連塔諾 (Lujo Brentano, 1844-1931)
拉赫法 (Felix Rachfahl, 1867-1925)
費雪 (H. Karl Fischer, ?-?)

晚輩

雃斯培 (Karl Theodor Jaspers, 1883-1969)


盧卡奇 (Georg Lukács, 1885-1971)
帕深思 (Talcott Parsons, 1902-1979)
舒茲 (Alfred Schutz, 1899-1959)
哈伯瑪斯 (Jürgen Habermas, 1929- )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13 頁

韋伯的主要著作脈絡
說明

韋伯的主要著作已經列在附錄二的年表中。此處則根據韋伯身後四年中由瑪莉
安娜主編的幾本韋伯論文集為基礎,條列出相應的英文和中文譯本,以供讀者想進
一步閱讀韋伯時參考。
比較完整的韋伯文獻會在1981年開始陸續出版的《韋伯全集》(Max Weber
Gesamtausgabe)中問世。這個版本特別重要的是對於各版文本的對照比較和索引檢
索,以及以前未出版的相關書信。
韋伯的德文詳細書目參見 Dirk Käsler. (1975; 1988: 235-275)。有關韋伯的英譯
原典和英文二手文獻,參見 Peter Kivisto and William H. Swatos, Jr. (1988)和Alan
Sica (2004)。有關1990年以前韋伯原典的中譯和中文二手資料, 參考湯志傑.編‧
(1990)‧
以下根據完整書名﹝我儘量貼近原文翻譯,並不一定和現行中譯本書名相同﹞、
寫作時間,出版時間以及內容及相關中英譯本的項目,逐年條列如下:

《中世紀商社史:以南歐資料為根據》(Zur Geschichte der Handelsgesellschaften im


Mittelalter: Nach südeuropäischen Quellen)
寫作時間:
出版時間:1889年
【譯本】
﹝英譯﹞
The History of Commercial Partnerships in the Middle Ages. Tr. by Lutz Kaelber.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2003.
﹝中譯﹞
《中世纪商业合伙史》‧陶永新‧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根據英
譯本轉譯﹞
備註:博士論文。收入:Marianne Weber主編‧1924‧《社會經濟史論文集》
(Gesammelte Aufsätze zur Sozial- und Wirtschaftsgeschichte)中

《羅馬農業史對國家法和私法的重要性》(Die römische Agrargeschichte in ihrer


Bedeutung für das Staat- und Privatrecht)
寫作時間:
出版時間:1891年
備註:教授資格論文(Habilitationsschrift)。

《宗教社會學論文集》(Gesammelte Aufsätze zur Religionssoziologie) 三卷


第一卷
寫作時間:1905年-1920年
出版時間:1920年由 Max Weber 本人修訂編輯出版並加寫「前言」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14 頁

目錄

前言 (Vorbemerkung)〔1920年撰寫〕
【譯本】
〔英譯〕
1 "Author's Introduction," Tr. by Talcott Parsons. In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1958. Pp. 13-31.
2 “Prefactory Remarks to the Collected Essays in the Sociology of Religion
(1920),” in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and Other
Writings. Trs. by Peter Baehr and Gordon C. Wells. New York: Penguin. 2002.
Pp. 356-372.
3 “Max Weber’s ‘Prefactory Remarks’ to Collected Essays in the Sociology of
Religion (1920),” Tr. by Stephen Kalberg. In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Third Roxbury Edition. Los Angeles: Roxbury Publishing Co.
2002. Pp. 149-164.
4 “Prefactory Remarks to Collected Essays in the Sociology of Religion (1920),”
in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with Other Writings on the
Rise of the West. Fourth Edition. Tr. by Stephen Kalberg.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Pp. 205-220.
5 “Author’s Introduction,” in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Tr. by Talcott Parsons. Ed. by Richard Swedberg. (A Norton Critical Edition).
New York: W. W. Norton. 2009. Pp. 3-13.
6 “Prefactory Remarks to Collected Essays in the Sociology of Religion (1920),”
in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The Revised 1920 Edition).
Tr. by Stephen Kalberg.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Pp. 233-
250.
7 “Prefactory Remarks to the Collected Essays in the Sociology of Religion,” Tr.
by Sam Whimster. In Sam Whimster. Ed. The Essential Weber: A Reader.
London: Routledge. Pp. 101-116.
〔中譯〕
1 〈著者補論〉.張漢裕譯,收入其所譯《基督新教的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精
神》.台北:協志.1960.第 89-98 頁.(有刪節)
2 〈作者导论〉黄晓京和彭强合译.收入其所译《基督新教的伦理与资本主
义的精神》.成都:四川人民.1986.第 11-30 页‧
3 〈导论〉.于晓译,收入于晓等人合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
京:三联.1987.第 4-19 页.
4 〈作者導論〉黃曉京和彭強合譯.收入其所譯《基督新教的倫理與資本主
義的精神》.台北:唐山.1987.第 7-21 頁.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15 頁

5〈導論〉.于曉譯,收入于曉等人合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台
北:谷風.1988.第 1-17 頁.
6 〈資本主義精神與理性化〉.康樂譯.收入康樂和簡惠美合譯‧《宗教與
世界‧韋伯選集(Ⅱ)》.台北:遠流.1989.第 37-52 頁.(有刪節)
7 〈西方文明的獨特性〉.譯者不詳.收入《文明的歷史腳步--韋伯論文
精選》.孫大川審譯.台北:結構群.1989.第 1-12 頁.(節譯)
8 〈《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导论〉,于晓‧译‧收入韩水法‧编‧《韦伯文
集》‧上册‧北京:中国广播电视‧2000‧第233-250页‧
9 〈前言〉.于曉譯,收入於曉等人合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台
北:左岸.2001.第1-13頁.
10 〈前言〉,收入《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康樂和簡惠美‧合譯
‧台北:遠流‧2007‧第1-19頁‧
11 〈导论〉,收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全译本)‧龙婧‧译‧北京:
群言‧2007‧第1-18页‧
12 〈作者导言〉,收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英汉对照)‧李修建和
张云江‧合译‧北京:九州‧2007‧第3-31页‧
13 〈导论〉,收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全彩插图本)‧陈平译‧西
安:陜西师范大学‧2007‧第12-38页‧
14 〈作者前言〉,收入《新教倫與與資本主義精神》‧修訂版‧于曉,等人
‧合譯‧台北:左岸‧2008‧第20-36頁‧
15 〈宗教社会学序言〉,收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阎克文‧译‧
上海:人民‧2010‧第157-169页‧
16 〈导论〉,收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郑志勇‧译‧南昌:江西
人民‧2010‧第1-20页‧
17 〈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绪论〉,收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苏国
勋、覃方明、赵立玮和秦明瑞‧合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2012‧第1-
14頁‧﹝根據羅克斯伯里第三版﹞
18 〈作者引言〉,收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其炎和陈婧‧合译
‧北京:北京大学‧2012‧第1-21页‧
19 〈导论〉,收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龙婧‧译‧合肥:安徽人
民‧2012‧第1-18页‧
備註:1920年撰寫,為宗教社會學論文及系列的總導論。

基督新教的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精神 (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und der Geist des


Kapitalismus)
目錄
I.問題 (Das Problem)
1.教派與社會階層 (Konfession und soziale Schichtung)
2.資本主義的「精神」(Der »Geist« des Kapitalismus)
3.路德的天職觀‧研究的任務 (Luthers Berufskonzeption. Aufgabe der
Untersuchung)
II.禁慾新教的天職倫理 (Die Berufsethik des asketischen Protestantismus)
1.內心禁慾的宗教基礎 (Die religiösen Grundlagen der innerweltlichen Askese)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16 頁

2.禁慾與資本主義的精神 (Askese und kapitalistischer Geist)


【譯本】
〔英譯〕
1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Tr. by Talcott Parsons, with a
preface by R. H. Tawney. London: Allen & Unwin, 1930. First Paperback
Edition. 1958.
2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Tr. by Talcott Parsons, with a
New Introduction by Anthony Giddens.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1976.
3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Tr. by Talcott Parsons, with a
New Introduction by Anthony Giddens. London: Routledge. 1992.
4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2nd Roxbury Edition. Tr. by
Talcott Parsons, with a new introduction by Randall Collins. Los Angeles:
Roxbury Publishing Company. 1998.
5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3nd Roxbury Edition. Tr. by
Stephen Kalberg. Los Angeles: Roxbury Publishing Company. 2002.
6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and Other Writings. Trs. by
Peter Baher and Gordon C. Wells. New York: Penguin. 2002.
7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with Other Writings on the Rise
of the West. Fourth Edition. Tr. by Stephen Kalberg.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8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Tr. by Talcott Parsons. Ed. by
Richard Swedberg. (A Norton Critical Edition). New York: W. W. Norton.
2009.
9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The Revised 1920 Edition).
Tr. by Stephen Kalberg.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中譯〕
1. 《基督新教的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精神》.張漢裕‧節譯.台北:協志.
1960.(附註未譯出)
2. 《基督新教的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精神》.黃曉京和彭強‧合譯.台北:唐
山.繁體字本.1987.(附註未譯出)
3.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于曉、陳維綱等‧合譯.台北:谷風.繁
體字本. 1988.(全譯本)
4.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于曉、陳維綱等合譯.馬國明導讀.台北:
唐山.繁體字本. 1991.(全譯本)
5.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于曉,等人‧合譯‧顧忠華審定‧張旺山
導讀‧台北:左岸‧2001‧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17 頁

6. 《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康樂和簡惠美‧合譯‧台北:遠流‧
2007‧
7.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全译本)‧龙婧‧译‧北京:群言‧2007‧
8.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英汉对照)‧李修建和张云江‧合译‧北京:
九州‧2007‧
9.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全彩插图本)‧陈平‧译‧西安:陜西师范
大学‧2007‧
10.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和简惠美‧合译‧桂林:广西师范大
学‧2007‧
11. 《新教倫與與資本主義精神》‧修訂版‧于曉,等人‧合譯‧台北:左岸
‧2008‧
12.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趙勇‧譯‧西安:陜西人民‧2009‧
13.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阎克文‧译‧上海:人民‧2010‧
14.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郑志勇‧译‧南昌:江西人民‧2010‧
﹝未译注释,译者自行作注﹞
15. 〈禁欲主义和资本主义精神〉,收入《学术贵族与政治饭碗》‧刘富胜和
李君华‧合译‧北京:光明日报‧2010‧第 97-201 页‧﹝節譯本,未譯注
釋﹞
16.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和简惠美‧合译‧桂林:广西师范大
学‧2011‧
17.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苏国勋、覃方明、赵立玮和秦明瑞‧合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2012‧﹝根據羅克斯伯里第三版﹞
18.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其炎和陈婧‧合译‧北京:北京大学‧
2012‧﹝未译注释﹞
19.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龙婧‧译‧合肥:安徽人民‧2012‧
備註:1905年發表,1920年增訂出版。

基督新教教派與資本主義精神 (Die protestantischen Sekten und der Geist der


Kapitalismus)
【譯本】
〔英譯〕
1. “The Protestant Sects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Trs. by Hans 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In Hans 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Eds. 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6. Pp. 302-322.
2. “'Church' and 'Sects' in North America: An Ecclesiastical Socio-Political
Sketch,” Tr. by Colin Loader. Sociological Theory, 3: 1-13.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18 頁

3. “'Church' and 'Sects' in North America,” in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and Other Writings. Trs. by . Peter Baehr and Gordon C. Wells.
New York: Penguin. 2002. Pp. 203-220.﹝根據1905年版﹞
4. “The Protestant Sects in America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in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with Other Writings on the Rise of
the West. Fourth Edition. Tr. by Stephen Kalberg.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Pp. 185-199.
10 “The Protestant Sects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in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The Revised 1920 Edition). Tr. by Stephen Kalberg.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Pp. 209-226.
﹝中譯﹞
1 〈新教教派與資本主義精神〉,閻克文‧譯‧收入《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
精神》‧于曉‧等人‧合譯‧台北:左岸‧2001‧第252-286頁‧
2 〈新教教派與資本主義精神〉,收入《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康樂和簡惠美‧合譯‧台北:遠流‧2007‧第229-261頁‧
3 〈新教教派与资本主义精神〉,收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
和简惠美‧合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第191-221页‧
4 〈新教教派與資本主義精神〉,閻克文‧譯‧收入《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
精神》‧修訂版‧于曉‧等人‧合譯‧台北:左岸‧2008‧第272-306頁‧
5 〈新教教派与资本主义精神〉,〈世界性诸宗教的经济伦理-宗教社会学
比较研究导论〉,收入《马克斯‧韦伯社会学文集》‧阎克文‧译‧北京:
人民‧2010‧第282-307页‧
6 〈新教教派与资本主义精神〉,收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苏国
勋、覃方明、赵立玮和秦明瑞‧合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2012‧第
121-140頁‧﹝根據羅克斯伯里第三版﹞

世界宗教的經濟倫理 (Die Wirtschaftsethik der Weltreligionen)


導論 (Einleitung)
【譯本】
〔英譯〕
1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he World Religion," Trs. by Hans 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In Hans 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Eds. 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6. Pp. 267-301.
2 “Introduction to the Economic Ethics of the World Religions,” Tr. by Sam
Whimter. In Sam Whimster. Ed. The Essential Weber: A Reader. London:
Routledge. 2004. Pp. 55-80.
〔中譯〕
1 〈比較宗教學導論-世界諸宗教之經濟倫理〉.簡惠美‧譯.收入《宗教
與世界.韋伯選集(Ⅱ)》.簡惠美‧康樂合譯.台北:允晨.1989‧第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19 頁

53-99 頁‧
2 〈导论(《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王容芬‧译‧收入《儒教与道
教》‧王容芬译‧北京:商务‧1995‧第 3-40 页‧
3 〈《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导论〉,王容芬‧译‧收入韩水法‧编‧《韦
伯文集》‧下册‧北京:中国广播电视‧2000‧第 3-42 页‧
4 〈比较宗教学导论-世界诸宗教之经济伦理〉.简惠美译.收入《韦伯作
品集(V):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桂林:广师师范大学.2004‧第
461-503 页‧
5 〈世界性诸宗教的经济伦理-宗教社会学比较研究导论〉,收入《马克斯
‧韦伯社会学文集》‧阎克文‧译‧北京:人民‧2010‧第251-281页‧

儒教與道教 (Konfuzianismus und Taoismus)


I.社會學的基礎 (Soziologische Grundlagen):
A.城市,諸侯和神祇 (Stadt, Fürst und Gott)
II.社會學的基礎 (Soziologische Grundlagen):
B.封建和俸祿國家 (Feudaler und präbendabler Staat)
III.社會學的基礎 (Soziologische Grundlagen):
C.行政與農業情況 (Verwaltung und Agrarverfassung)
IV.社會學的基礎 (Soziologische Grundlagen):
D.自治,法律和資本主義 (Selbstverwaltung, Recht und Kapitalismus)
V.文人階層 (Der Literatenstand)
VI.儒家的生命態度 (Die konfuzianische Lebensorientierung)
VII.正統與異統(道家)(Orthodoxie und Heterodoxie (Taoismus))
VIII.結論:儒教和清教 (Resultat: Konfuzianismus und Puritanismus)
【譯本】
﹝英譯﹞
“Confucianism and Puritanism Compared,” Tr. by Sam Whimster. In Sam
Whimster. Ed. The Essential Weber: A Reader. London: Routledge. Pp. 54.
【譯本】
﹝英譯﹞
Religion of China: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Tr. by Hans H. Gerth. Glencoe, Ill.:
The Free Press. 1951. 308p.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C. K. Yang.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64.
〔中譯〕
1. 《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簡惠美和康樂‧合譯.台北:遠流.
1989‧〔1996 年修訂版〕
2. 《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江苏:江苏人民‧1993‧
3. 《儒教与道教》‧王容芬‧译‧北京:商务‧1995‧
4. 《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简惠美和康乐‧合译.收入《韦伯作品集
(V):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桂林:广师师范大学.2004‧第 3-334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20 頁

页‧
5. 《儒教与道教》(全译彩图本)‧张登泰和张恩富‧合译‧北京:人民日报
‧2007‧
6. 《儒教与道教: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王容芬‧译‧桂林:广西师范‧
2008‧
7. 《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江苏:江苏人民‧2008‧
8. 《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康乐和简惠美‧合译‧桂林:广西师范大
学‧2010‧
9. 《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南京:江苏人民‧2010‧
10. 《儒教与道教》‧悦文‧译‧西安:陜西师范‧2010‧
11. 《儒教与道教: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最新修订版)‧王容芬‧译‧北
京:中央编译社‧2012‧
12. 《儒教与道教》‧富强‧译‧安徽:安徽人民‧2012‧

間論:宗教拒世的階段和方向的理論 (Zwischenbetrachtung: Theorie der Stufen und


Richtung religiöser Weltablenung)
理性建構拒世動機的意義 (Sinn einer rationalen Konstruktion der
Weltablehnungsmotiv)
禁慾和神秘的類型 (Typologie der Askese und Mystik)
拒世的方向:經濟的,政治的,美學的,性愛的,知性的範圍 (Richtungen der
Weltablehnung: ökonomische, politische, ästhetische, erotische, intellektuelle
Sphäre)
拒世的階段 (Stufen der Weltablehnung)
神義論的三種理性形式 (Die drei rationalen Formen der Theodicee)
【譯本】
〔英譯〕
1 "Religious Rejections of the World and Their Directions," Trs. by Hans 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In Hans 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Eds. 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6. Pp. 323-
359.
2 “Intermediate Reflection on the Economic Ethics of the World Religions:
Theory of the Stages and Directions of Religious Rejection of the World,” Tr.
by Sam Whimster. In Sam Whimster. Ed. The Essential Weber: A Reader.
London: Routledge. 2004. Pp.215-244.
〔中譯〕
1 〈中間考察--宗教拒世的階段與方向〉.收入康樂和簡惠美‧合譯.
《宗教與世界‧韋伯選集(Ⅱ)》.台北:遠流.1989年.第101-150頁.
2 〈过渡研究〉‧王容芬‧译‧收入《儒教与道教》‧王容芬‧译‧北京:
商务‧1995‧第302-337页‧
3 〈过渡研究〉,王容芬‧译‧收入韩水法‧编‧《韦伯文集》‧下册‧北
京:中国广播电视‧2000‧第43-81页‧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21 頁

4 〈中间考察--宗教拒世的阶段与方向〉.简惠美‧译.收入《韦伯作品
集(V):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桂林:广师师范大学.2004‧第505-
550页‧
5 〈中间考察-宗教拒世及其方向〉,收入《马克斯‧韦伯社会学文集》‧
阎克文‧译‧北京:人民‧2010‧第251-281页‧

第二卷
寫作時間:1916年-1917年
出版時間:1921年由 Marianne Weber 編輯出版

目錄

世界宗教的經濟 第二部份 (Die Wirtschaftsethik der Weltreligionen. II)


印度教與佛教 (Hinduismus und Buddhismus)
I. 印度的社會制度 (Das hinduistische soziale System)
II. 印度知識份子的正統和異統救世說 (Die orthodoxen und heterodoxen Heilslehren
der indischen Intellektuellen)
III. 亞洲教派的和救世主的宗教性 (Die asiatische Sekten- und Heilandsreligiosität)
【譯本】
〔英譯〕
The Religion of India: Hinduism and Buddhism. Trs. by Hans H. Gerth and Don
Martindale. Glencoe, Ill.: The Free Press. 1958.
〔中譯〕
1 〈作為經濟停滯因素的印度宗教、種姓和官僚專制政治:種姓和部落〉.
譯者不詳.收入《文明的歷史腳步--韋伯論文精選》.孫大川‧審譯.
台北:結構群.1989年.第80-108頁.(節譯)
2 《印度教與佛教》‧康樂和簡惠美‧合譯‧台北:遠流‧1996‧
3 《印度教与佛教》‧康乐和简惠美‧合译‧桂林:广西师范‧2007‧

第三卷
寫作時間:1917年
出版時間:1921年由 Marianne Weber 編輯出版

目錄
第三卷前言 (Vorwort zum dritten Band)
世界宗教的經濟倫理 (Die Wirtschaftsethik der Weltreligionen)
古代猶太教 (Das antiken Judentum)
I.以色列聯邦和耶合華 (Die israelitische Eidgenossenschaft und Jahwe)
II.猶太賤民的出現 (Die Entstehung des judischen Pariavolkes)
附錄 (Nachtrag)
法利賽人 (Die Pharisäer)
【譯本】
〔英譯〕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22 頁

Ancient Judaism. Trs. by Hans H. Gerth and Don Martindale. Glencoe, Ill.: The
Free Press. 1952.
﹝中譯﹞
1 《古猶太教》‧康樂和簡惠美‧合譯‧台北:遠流‧2005‧
2 《古犹太教》‧康乐和简惠美‧合译‧桂林:广西师范‧2007‧

《政治論文集》(Gesammelte politische Schriften)


寫作時間:1895年-1919年
出版時間:1921年由 Marianne Weber 編輯出版

目錄
前言 (Vorwort)
民族國家和國民經濟政策(1895) (Der Nationalstaat und die Volkswirtschaftspolitik)
【譯本】
〔英譯〕
1 “Economic Policy and the National Interest in Imperial Germany,” Partially
Translated by E. Matthew. In W. G. Runciman. Ed. Max Weber: Selections in
Transl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Pp. 263-268.
2 “The National State and Economic Policy (Freiburg Address),” Tr. by Ben
Fowkes. Economy and Society, 9, 4 (November 1980): 428-449.
3 “The National State and Economic Policy,” Tr. by Ben Fowkes. In Keith Tribe.
Ed. Reading Weber. London: Routledge. 1989. Pp. 188-209.
4 “The Nation State and Economic Policy (Inaugural Lecture),” in Peter Lassman
and Ronald Speirs. Eds. Weber: Political Writing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Pp. 1-28.
〔中譯〕
1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甘阳和文一郡‧合译‧收入甘阳‧编选‧《民
族国家与经济政策:韦伯文选第一卷》‧北京:三联/牛津‧1997‧第75-
108页‧
2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甘杨和文一郡‧合译‧收入韩水法‧编‧《韦
伯文集》‧下册‧北京:中国广播电视‧2000‧第377-407页‧
3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收入彼得‧拉斯曼和罗讷德‧司佩尔斯‧合编
‧《韦伯政治著作选》‧阎克文‧译‧北京:东方‧2009‧第1-23页‧
俾斯麥的外交政策和當今(1915) (Bismarcks Außenpolitik und die Gegenwart)
論和平結束(1915年末) (Zur Frage des Friedenschließens)
在兩種法律之間(1916年月) (Zwischen zwei Gesetzen)
【譯本】
﹝英譯﹞
“Between Two Laws,” in Peter Lassman and Ronald Speirs. Eds. Weber: Political
Writing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Pp. 75-79.
﹝中譯﹞
〈两种法则之间〉,收入彼得‧拉斯曼和罗讷德‧司佩尔斯‧合编‧《韦伯政
治著作选》‧阎克文‧译‧北京:东方‧2009‧第62-65页‧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23 頁

惡化的潛艇戰(1916年月) (Der verschäfte U-Boot-Krieg)


歐洲列強之下的德國(1916年月) (Deutschland unter den europäischen Weltmächten)
德國的外交和普魯士的內政(1917年,3月) (Deutschlands äußere und Preußens innere
Politik. I/II)
蘇聯過渡到假像民主(1917年月) (Rußlands Übergang zur Scheindemokratie)
【譯本】
〔英譯〕
”Russia’s Transition to Pseudo-constitutionalism,” Trs. By Gordon C. Wells and
Peter Baehr in Max Weber. The Russian Revolutions. Oxford: Polity Press. Pp.
240.
﹝中譯﹞
〈论俄国的立宪民主形势〉,收入彼得‧拉斯曼和罗讷德‧司佩尔斯‧合编‧
《韦伯政治著作选》‧阎克文‧译‧北京:东方‧2009‧第24-61页‧
重建德國的國會和政府(1917年夏) (Parlament und Regierung im neugeordneten
Deutschland)
【譯本】
〔英譯〕
"Parliament and Government in Germany under a New Political Order," in Peter
Lassman and Ronald Speirs. Eds. Weber: Political Writing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Pp. 130-271.
﹝中譯﹞
〈新政治秩序下的德国议会与政府〉,收入彼得‧拉斯曼和罗讷德‧司佩尔斯
‧合编‧《韦伯政治著作选》‧阎克文‧译‧北京:东方‧2009‧第107-
217页‧
德國首相危機的教訓(1917年月) (Die Lehren der deutschen Kanzlerkrisis)
祖國與祖國的政黨(1917年月) (Vaterland und die Vaterlandspartei)
巴伐利亞和帝國的國會化(1917年月) (Bayern und die Parlamentisierung im Reich)
德國的選舉法和民主(1917年月) (Wahlrecht und Demokratie in Deutschland)
【譯本】
〔英譯〕
1 "National Character and the Junkers," Trs. by Hans 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In Hans 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Eds. 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6. Pp. 386-392.
2 "Suffrage and Democracy in Germany," in Peter Lassman and Ronald Speirs.
Eds. Weber: Political Writing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Pp. 80-129.
﹝中譯﹞
〈德国的选举权与民主〉,收入彼得‧拉斯曼和罗讷德‧司佩尔斯‧合编‧
《韦伯政治著作选》‧阎克文‧译‧北京:东方‧2009‧第66-106页‧
內政情況與外交政策(1918年月) (Innere Lage und Außenpolitik. I/II)
下一項內政的任務(1918年月) (Die nächste innerpolitische Aufgabe)
停戰與和平(1918年月) (Waffenstillstand und Frieden)
德國未來的政體(1918年月) (Deutschlands künftige Staatsform)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24 頁

新德國(1918年月) (Das neue Deutschland)


論「發動戰爭罪責」的主題(1919年月) (Zum Thema der "Kriegsschuld")
帝國總統(1919年月) (Der Reichspräsident)
【譯本】
〔英譯〕
1 "The Reich President," Tr. by G. C. Wells. Social Research, 53 (1986): 125-132.
2 "The President of the Reich," in Peter Lassman and Ronald Speirs. Eds. Weber:
Political Writing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Pp. 304-308.
〔中譯〕
1 〈帝國總統〉.錢永祥譯,《當代》,1990年5月號;收入其所編譯《學術
與政治:韋伯選集(I)》.台北:遠流.1985.第273-280頁.
2 〈帝国总统〉,韩水法‧译‧收入韩水法‧编‧《韦伯文集》‧下册‧北
京:中国广播电视‧2000‧第466-470页‧
3 〈帝国的总统〉,收入彼得‧拉斯曼和罗讷德‧司佩尔斯‧合编‧《韦伯
政治著作选》‧阎克文‧译‧北京:东方‧2009‧第243-246页‧
責任問題的研究(1919年月) (Die Untersuchung der Schuldfrage)
政治當作一種志業(1919年) (Politik als Beruf)
【譯本】
〔英譯〕
1 “Politics as a Vocation,” Trs. by Hans 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In Hans 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Eds. 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6. Pp. 77-128.
2 “Politics as a Vocation,” Partially Translated by E. Matthew. In W. G.
Runciman. Ed. Max Weber: Selections in Transl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Pp. 212-225.
3 The Profession of Politics. Ed. and Tr. by Simona Draghici. Washington, D. C.:
Plutarch Press. 1989.
4 “The Profession and Vocation of Politics,” in Peter Lassman and Ronald Speirs.
Eds. Weber: Political Writing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Pp. 309-369.
5 “Politics and the State,” Tr. by Sam Whimster. In Sam Whimster. Ed. The
Essential Weber: A Reader. London: Routledge. 2004. Pp. 131-132.(節譯)
6 “Politics as a Vocation,” in David Owen and Tracy B. Strong. Eds. The
Vocation Lectures: “Science as a Vocation” “Politics as a Vocation”. Tr. by
Rodney Livingstone. Indianapolis: Hackett. Pp. 32-94.
7 “Politics as a Vocation,” in John Dreijmanis. Ed. Max Weber’s Complete
Writings on Academic and Political Vocations. Tr. by Gordon C. Wells. New
York: Algora. 2008. Pp. 155-207.
〔中譯〕
1 〈政治當作一種志業〉‧錢永祥‧譯‧收入《學術與政治‧韋伯選集
(I)》‧台北:允晨‧1985‧
2 〈以政治为业〉,收入马克斯‧韦伯‧《学术生涯与政治生涯-对大学生的
两篇演讲》‧王容芬‧译‧北京:国际文化‧1988‧第49-108页‧
3 〈以政治为业〉,冯克利‧译‧收入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北京: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25 頁

三联‧1998‧第54-130页‧
4 〈以政治为业〉,王容芬‧译‧收入韩水法‧编‧《韦伯文集》‧下册‧北
京:中国广播电视‧2000‧第407-465页‧
5 〈政治当作一种志业〉‧钱永祥‧译‧收入《韦伯作品集(I)-学术与政治》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4‧第193-274页‧
6 〈以政治为业〉,王容芬‧译,收入《入世修行:马克斯‧韦伯脱魔世界里
性集》‧西安:陜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第57-152页‧
7 〈以政治为业〉,收入彼得‧拉斯曼和罗讷德‧司佩尔斯‧合编‧《韦伯政
治著作选》‧阎克文‧译‧北京:东方‧2009‧第247-296页‧
8 〈以政治为业〉,收入《马克斯‧韦伯社会学文集》‧阎克文‧译‧北京:
人民‧2010‧第79-126页‧
9 〈以政治为业〉,收入《学术贵族与政治饭碗》‧刘富胜和李君华‧合译‧
北京:光明日报‧2010‧第35-95页‧
10 〈以政治为业〉,收入《马克斯‧韦伯的两篇哲学演讲:伦理之业》‧最
新修订版‧王容芬‧译‧北京:中央编译‧2012‧第28-75页‧
論政書信(1906年) (Politische Briefe)

《經濟與社會》(Wirtschaft und Gesellschaft)


寫作時間:1909年以後斷斷續續
出版時間:1922年第一版由 Marianne Weber 編輯出版
1925年第二版
1947年第三版(照第二版影印發行)
1956年第四版由 Johannes Winckelmann 編輯出版
1968年由 Guenther Roth 和 Claus Wittich根據第四版編輯英譯出版三卷
精裝本
1972年第五版由 Johannes Winckelmann 修訂出版
1978年英譯平裝二卷本出版
1985年第一部份第三章由康樂中譯為《支配的類型》出版
1993年第一部份第一章由顧忠華中譯為《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出版
第二部份第九章由康樂和簡惠美聯合中譯為《支配社會學II》
出版
第二部份第九章第七節由康樂和簡惠美聯合中譯為《非正當性的
支配-城市的類型學》出版
1997年林榮遠根據1972年德文第五版中譯為《经济与社会》兩冊
1998年由李強中譯為《经济、诸社会领域的权力》出版〔據編者甘陽聲
稱這是根據「原書」第一章至第五章,但是這不是現在通行的章
節〕
2010年閻克文根據英文全譯本中譯為《經濟與社會》分兩卷(第二卷又
分兩冊)出版

目錄(第一版)

第一部份 經濟和社會秩序和權力 (Die Wirtschaft und die gesellschaftlichen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26 頁

Ordnungen und Mächte)


〔英譯〕
The Theor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Trs. by A. M. Henderson and
Talcott Parsons. Glencoe, Ill.: The Free Press. 1947.
第一章 社會學的基本觀念 (Soziologische Grundbegriffe)
【譯本】
〔英譯〕
1 Basic Concepts in Sociology. Tr. by H. P. Secher. New York: Citadel. 1962.
2 “Basic Sociological Concepts,” Tr. by Keith Tribe. In Sam Whimster. Ed. The
Essential Weber: A Reader. London: Routledge. Pp. 311-358.
〔中譯〕
1 《社會學的基本概念》.顧忠華譯.台北:遠流.1993.
2 〈社会学基本术语〉,收入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杨富斌译‧北京:
华夏‧1999‧第34-99页‧
3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胡景北译‧上海:上海人民‧2000‧
4 〈社会学基本概念〉,林荣远‧译‧收入韩水法‧编‧《韦伯文集》‧上
册‧北京:中国广播电视‧2000‧第107-166页‧
5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顾忠华译‧桂林:广师师范大学‧2005‧
第二章 經濟行動的社會學範疇 (Soziologische Grundkategorien des Wirtschaftens)

第三章 宰制的類型 (Die Typen der Herrschaft)


【譯本】
〔中譯〕
1 《支配的類型‧韋伯選集(Ⅲ)》.康樂和簡惠美‧合譯.台北:遠流.
1985.
2 《支配的类型‧韦伯选集(Ⅲ)》.康乐和简惠美‧合译.桂林:广西师
范大学.2004.
第四章 地位團體和階級 (Stande und Klassen)

第二部份 共同體化和社會化的類型 (Typen der Vergemeinschaftung und


Vergesellschaftung)
第一章 經濟與社會通論 (Wirtschaft und Gesellschaft im allgemeinen)
第二章 共同體化和社會化的類型 (Typen der Vergemeinschaftung und
Vergesellschaftung)
第三章 種族團體 (Ethnische Gemeinschaften)
第四章 宗教社會學(宗教社區化的類型) (Religionssoziologie (Typen religiöser
Vergemeinschaftung))
【譯本】
〔英譯〕
The Sociology of Religion. Tr. by E. Fischoff,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Talcott
Parsons. Boston: Beacon Press. 1963.〕
〔中譯〕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27 頁

1 《宗教社會學》.劉援和王予文‧合譯.張家銘校閱.台北:桂冠.
1993.
2 《宗教社會學》‧康樂和簡惠美‧合譯.台北:遠流.1993.
3 《宗教社会学》‧康乐和简惠美‧合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5‧
第五章 市場 (Markt)
第六章 經濟與秩序 (Die Wirtschaft und die Ordnungen)
第七章 法律社會學(經濟與法律) (Rechtssoziologie (Wirtschaft und Recht))
【譯本】
〔英譯〕
Max Weber on Law in Economy and Society. Trs. by Edward A. Shils and M.
Rheinstei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4.
﹝中譯﹞
《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张乃根‧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1998‧
第八章 城市 (Die Stadt)
【譯本】
〔英譯〕
The City. Trs. by Don Martindale and G. Neuwirth. Glencoe, Ill.: The Free Press.
1958.
〔中譯〕
1 《非正當性的支配-城市的類型學》.康樂和簡惠美‧合譯.台北:遠流.
1993.
2 《非正当性的支配-城市的类型学》‧康乐和简惠美‧合译‧桂林:广西
师范‧2005‧
第三部份 宰制的類型 (Typen der Herrschaft)

第一章 宰制 (Herrschaft)
第二章 政治社區 (Politische Gemeinschaften)
第三章 權力的構成‧「國家」 (Machtgebilde. "Nation")
第四章 階級,地位團體,政黨 (Klassen, Stand, Parteien)
第五章 合法性 (Legitimität)
第六章 科層制 (Bureaukratie)
第七章 世襲制 (Patrimonialismus)
第八章 父權制的和封建制的影響 (Wirkung des Patriarchalismus und des
Feudalismus)
【譯本】
〔中譯〕
《支配的類型》.康樂譯.台北:遠流.1985.
第九章 卡力思瑪 (Charismatismus)
第十章 卡力思瑪的轉變 (Umbilde des Charisma)
【譯本】
〔中譯〕
《支配社會學II》.康樂和簡惠美合譯.台北:遠流.1993.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28 頁

第十一章 國家和神職人員統治 (Staat und Hierokratie)


﹝第二版新增附錄:音樂的理性的和社會學的基礎 (Die rationalen und soziologischen
Grundlagen der Musik)﹞
【譯本】
〔英譯〕
The Rational and Social Foundations of Music. Trs. by Don Martindale et al.
Carbondale, Ill.: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58.〕

《科學學(方法學)論文集》(Gesammelte Aufsätze zur Wissenschaftslehre)


寫作時間:1903年-1919年
出版時間:1922年由 Marianne Weber 編輯出版
【全譯本】
﹝英譯﹞
Max Weber: Collected Methodological Writings. Tr. by Hans Henrik Bruun. Eds. by
Hans Henrik Bruun and Sam Whimster. London: Routldge. 2012.
﹝中譯﹞
《韋伯方法論文集》‧張旺山‧譯‧台北:聯經‧2013‧

目錄

羅雪和柯尼斯以及歷史經濟學的邏輯問題(1903-6) (Roscher und Knies und die


logischen Probleme der historischen Nationalökonomie)
I. 羅雪的歷史方法 (Roschers historische Methode)
II. 柯尼斯和不理性問題 (Knies und das Irrationalitätsproblem)
III. 柯尼斯和不理性問題 (Knies und das Irrationalitätsproblem)
【譯本】
〔英譯〕
1 Roscher and Knies: The Logical Problems of Historical Economics. Tr. by Guy
Oake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75.
2 “Roscher and Knies and the Logical Problems of Historical Economics,” in Max
Weber: Collected Methodological Writings. Tr. by Hans Henrik Bruun. Eds. by
Hans Henrik Bruun and Sam Whimster. London: Routldge. 2012. Pp.1-94.
﹝中譯﹞
1 《罗雪尔与克尼斯:历史经济学的逻辑问题》‧李榮山‧译‧上海:人民
‧2009‧
2 〈羅謝與肯尼士和國民經濟學之邏輯問題〉,張旺山‧譯‧收入韋伯‧
《韋伯方法論文集》‧台北:聯經‧2013‧第3-162頁‧
社會科學和社會政策知識的客觀性(1904) (Die Objektivität sozialwissenschaftlicher
und sozialpolitischer Erkenntnis)
【譯本】
〔英譯〕
1 "'Objectivity' in Social Science and Social Policy," Trs. by Edward A. Shils and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29 頁

Henry A. Finch. In The Methodolog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Glencoe, Ill.: The
Free Press. 1949. Pp. 50-102.
2 “The ‘Objectivity’ of Knowledge in Social Science and Social Policy,” Tr. by
Keith Tribe. In Sam Whimster. Ed. The Essential Weber: A Reader. London:
Routledge. Pp. 359-404.
3 “The ‘Objectivity’ of Knowledge in Social Science and Social Policy,” in Max
Weber: Collected Methodological Writings. Tr. by Hans Henrik Bruun. Eds. by
Hans Henrik Bruun and Sam Whimster. London: Routldge. 2012. Pp. 100-138.
〔中譯〕
1 〈社會科學知識的『客觀性』〉.陳跡譯.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
1978年.
2 〈社會科學與社會政策的『客觀性』〉,黃振華和張與建‧合譯,收入韋
伯.《社會科學方法論》.黃振華和張與建合譯.台北:時報.1991.第
61-125頁.
3 〈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中的客观性〉,杨富斌‧译,收入马克斯‧韦伯‧
《社会科学方法论》‧北京:华夏‧1999‧第146-207页‧
4 〈社会科学认识和社会政策认识中的“客观性”〉,韩水法和莫茜‧合译
‧收入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北京:中央编译‧1999。第
1-61页‧
5 〈社会科学认识和社会政策认识中的“客观性”〉,韩水法和莫茜‧合译
‧收入韩水法‧编‧《韦伯文集》‧上册‧北京:中国广播电视‧2000‧
第3-70页‧
6 〈社会科学认识和社会政策认识的“客观性”〉,李秋零和田薇‧合译‧
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1999‧第1-
42页‧
7 〈社會科學的與社會政策的知識之“客觀性”〉,張旺山‧譯‧收入韋伯
‧《韋伯方法論文集》‧台北:聯經‧2013‧第171-242頁‧
文化科學的邏輯的範圍的批判研究(1905) (Kritische Studien auf dem Gebiet der
kulturwissenschaftlichen Logik)
I.和麥爾辯論 (Zur Auseinandersetzung mit Eduard Meyer)
II.歷史因果考察的客觀可能性和適切的促成 (Objektive Möglichkeit und adäquate
Verursachung in der historischen Kausalbetrachtung)
【譯本】
〔英譯〕
1 "Critical Studies in the Logic of the Cultural Sciences," Trs. by Edward A. Shils
and Henry A. Finch. In The Methodolog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Trs. by Edward
A. Shils and Henry A. Finch. Glencoe, Ill.: The Free Press. 1949. Pp. 113-188.
2 “Critical Studies in the Logic of the Cultural Sciences,” in Max Weber:
Collected Methodological Writings. Tr. by Hans Henrik Bruun. Eds. by Hans
Henrik Bruun and Sam Whimster. London: Routldge. 2012. Pp. 139-184.
〔中譯〕
1 〈歷史解釋的邏輯〉.黃進興‧節譯,收入其《歷史主義與歷史理論》.
台北:允晨.1992.第291-312頁.
2 〈對文化科學邏輯性的批判研究〉.黃振華和張與建‧合譯,收入韋伯.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30 頁

《社會科學方法論》.黃振華和張與建‧合譯.台北:時報.1991.第
127-210頁.
3 〈文化科学逻辑的批判研究〉,杨富斌‧译,收入马克斯‧韦伯‧《社会
科学方法论》‧北京:华夏‧1999‧第208-288页‧
4 〈文化科学逻辑领域内的批判性研究〉,韩水法和莫茜‧合译‧收入马克
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北京:中央编译‧1999。第62-135页‧
5 〈文化科学逻辑领域的批判性研究〉,李秋零和田薇‧合译‧马克斯‧韦
伯‧《社会科学方法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1999‧第43-91页‧
6 〈在「文化科學的邏輯」這個領域的一些批判性的研究〉,張旺山‧譯‧
收入韋伯‧《韋伯方法論文集》‧台北:聯經‧2013‧第243-325頁‧
許塔姆勒對唯物史觀的「戰勝」(1907) (R. Stammlers »Überwindung« der
materialistischen Geschichtsauffassung)
【譯本】
〔英譯〕
i. "R. Stammler's 'Surmounting' of the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Tr. by
M. Albrow. In British Journal of Law and Society, 2 (1975): 129-152.
ii. Critique of Stammler. Tr. by Guy Oake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77.
iii. “R[udolf] Stammler’s ‘Overcoming’ of the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in Max Weber: Collected Methodological Writings. Tr. by Hans Henrik Bruun.
Eds. by Hans Henrik Bruun and Sam Whimster. London: Routldge. 2012. Pp.
185-241.
﹝中譯﹞
1 《批判施塔姆勒》‧李荣三‧译‧上海:人民‧2011‧
2 〈史坦勒之“克服”唯物論的歷史觀〉,張旺山‧譯‧收入韋伯‧《韋伯
方法論文集》‧台北:聯經‧2013‧第327-429頁‧
邊際效用理論與心理物理的基本原理(1908) (Die Grenznutzlehre und das
»psychophysische« Grundgesetz)
【譯本】
〔英譯〕
1 "Marginal Utility Theory and 'The Fundamental Law of Psychophysics,'" Tr. by
Louis Schneider.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56, 1 (1975): 21-36.
2 “The Theory of Marginal Utility and the ’Fundamental Law of Psychophysics,’”
in Max Weber: Collected Methodological Writings. Tr. by Hans Henrik Bruun.
Eds. by Hans Henrik Bruun and Sam Whimster. London: Routldge. 2012. Pp.
242-251.
﹝中譯﹞
〈邊際效用學說與“心理物理學的基本法則”〉,張旺山‧譯‧收入韋伯‧
《韋伯方法論文集》‧台北:聯經‧2013‧第431-448頁‧
「能量的」文化理論(1909) (»Energetische« Kulturtheorien)
【譯本】
〔英譯〕
1 "'Energetic' Theory of Culture," Trs. by Mid-American Review of Sociology, 9, 2
(Winter 1984): 33-58.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31 頁

2
“’Energetical’ Theories of Culture,” in Max Weber: Collected Methodological
Writings. Tr. by Hans Henrik Bruun. Eds. by Hans Henrik Bruun and Sam
Whimster. London: Routldge. 2012. Pp. 252-268.
﹝中譯﹞
〈“能量學”的文化理論〉,張旺山‧譯‧收入韋伯‧《韋伯方法論文集》‧
台北:聯經‧2013‧第449-480頁‧
論理解社會學的一些範疇(1913) (Über einige Kategorien der verstehenden Soziologie)

【譯本】
〔英譯〕
1 "Some Categories of Interpretive Sociology," Tr. by Edith E. Graber.
Sociological Quarterly, 22, 2 (Spring 1981): 151-180.
2 “On Some Categories of Interpretive Sociology,” in Max Weber: Collected
Methodological Writings. Tr. by Hans Henrik Bruun. Eds. by Hans Henrik
Bruun and Sam Whimster. London: Routldge. 2012. Pp. 273-301.
﹝中譯﹞
〈社会学基本术语〉,杨富斌译,收入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
北京:华夏‧1999‧第34-99页‧
社會學和經濟學中「價值中立」的意義(1917-8) (Der Sinn der »Wertfreiheit« der
soziologischen und ökonomischen Wissenschaften)
【譯本】
〔英譯〕
1 "The Meaning of 'Ethical Neutrality' in Sociology and Economics," Trs. by
Edward A. Shils and Henry A. Finch. In The Methodolog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Trs. by Edward A. Shils and Henry A. Finch. Glencoe, Ill.: The Free
Press. 1949. Pp. 1-49.
2 “The Meaning of ‘Value Freedom’ in the Sociological and Economic Sciences,”
in Max Weber: Collected Methodological Writings. Tr. by Hans Henrik Bruun.
Eds. by Hans Henrik Bruun and Sam Whimster. London: Routldge. 2012. Pp.
304-334.
〔中譯〕
1 〈社會科學中價值判斷的問題〉.黃進興‧節譯,收入其《歷史主義與歷
史理論》.台北:允晨.1992.第315-347頁.
2 〈『倫理中立』在社會學和經濟學中的含義〉.黃振華和張與建合譯,收
入韋伯.《社會科學方法論》.黃振華和張與建‧合譯.台北:時報.
1991.第11-59頁.
3 〈“道德中立”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中的意义〉,杨富斌译,收入马克斯‧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北京:华夏‧1999‧第100-145页‧
4 〈社会科学与经济科学“价值无涉”的意义〉,韩水法和莫茜‧合译‧收
入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北京:中央编译‧1999。第136-
182页‧
5 〈社会学与经济学的“价值阙如”的意义〉,李秋零和田薇‧合译‧马克
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1999‧第92-124
页‧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32 頁

6 〈社會學與經濟學的諸科學之“價值中立”的意義〉,張旺山‧譯‧收入
韋伯‧《韋伯方法論文集》‧台北:聯經‧2013‧第481-538頁‧
社會學的方法基礎(1920) (Methodische Grundlagen der Soziologie)
學術當作一種志業(1919) (Wissenschaft als Beruf)
【譯本】
〔英譯〕
1 "Science as a Vocation," Trs. by Hans 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In Hans 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Eds. 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6. Pp. 129-156.
2 "Science as a Vocation (1917)," Tr. by Michael John in Peter Lassman, Irving
Velody, & Herminio Martins. Eds. Max Weber's 'Science as a Vocation."
London: Unwin Hyman. 1989. Pp. 3-46.
3 “Science as a Vocation,” in David Owen and Tracy B. Strong. Eds. The
Vocation Lectures: “Science as a Vocation” “Politics as a Vocation”. Tr. by
Rodney Livingstone. Indianapolis: Hackett. Pp. 1-31.
4 “Science as a Vocation,” in John Dreijmanis. Ed. Max Weber’s Complete
Writings on Academic and Political Vocations. Tr. by Gordon C. Wells. New
York: Algora. 2008. Pp. 25-52.
5 “Science as a Profession and Vocation,” in Max Weber: Collected
Methodological Writings. Tr. by Hans Henrik Bruun. Eds. by Hans Henrik
Bruun and Sam Whimster. London: Routldge. 2012. Pp. 335-353.
〔中譯〕
1 〈學術當作一種志業〉‧錢永祥‧譯‧收入《學術與政治:韋伯選集
(I)》‧台北:允晨‧1985‧
2 〈以学术为业〉‧收入马克斯‧韦伯‧《学术生涯与政治生涯-对大学生
的两篇演讲》‧王容芬‧译‧北京:国际文化‧1988‧第15-47页‧
3 〈以学术为业〉,冯克利‧译‧收入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冯
克利‧译‧北京:三联‧第17-53页‧
4 〈以科学为业〉,杨富斌‧译,收入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
‧北京:华夏‧1999‧第1-33页‧
5 〈以學術為業〉,王容芬‧譯‧收入韩水法‧编‧《韦伯文集》‧上册‧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2000‧第71-104页‧
6 〈以学术为业〉,王容芬‧译,收入《入世修行:马克斯‧韦伯脱魔世界
里性集》‧西安:陜西师范大学‧2003‧第3-55页‧
7 〈学术当作一种志业〉‧钱永祥译‧收入《韦伯作品集(I)-学术与政治》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4‧第193-274页‧
8 〈以学术为业〉,收入《马克斯‧韦伯社会学文集》‧阎克文‧译‧北京:
人民‧2010‧第127-152页‧
9 〈以学术为业〉,收入《学术贵族与政治饭碗》‧刘富胜和李君华‧合译
‧北京:光明日报‧2010‧第1-33页‧
10 〈以学术为业〉,收入《馬克斯‧韋伯的兩篇哲學演講:倫理之業》‧最
新修訂版‧王容芬译‧北京:中央編譯‧2012‧第28-75頁‧
11 〈以学术为业〉,〈以政治为业〉,收入《马克斯‧韦伯的两篇哲学演讲:
伦理之业》‧最新修订版‧王容芬译‧北京:中央编译‧2012‧第1-27页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33 頁

補論許塔姆勒對唯物史觀的「戰勝」 (Nachtrag zu dem Aufsatze über R. Stammlers


»Überwindung« der materialistischen Geschichtsauffassung)
【譯本】
〔英譯〕
"Postscript to the Essay on Stammler's 'Refutation' of the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Tr. by Guy Oakes. In Critique of Stammler. Tr. with an introduction
essay by Guy Oake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77. Pp. 145-182.
﹝中譯﹞
〈〈史坦樂之“克服”唯物論歷史觀〉一文之補遺〉,張旺山‧譯‧收入韋伯
‧《韋伯方法論文集》‧台北:聯經‧2013‧第403-429頁‧

《經濟史:一般社會經濟史大綱》(Wirtschaftsgeschichte: Abriss der universalen


Sozial- und Wirtschaftsgeschichte)
寫作時間:
出版時間:1923年由 Marianne Weber 委託學生 S. Hellmann 和 H. Palyi合編而成
【譯本】
〔英譯〕
General Economic History. Tr. by Frank H. Knight. London: Allen & Unwin. 1927.
3rd Printing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Ira J. Cohen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Books. 1984.
〔中譯〕
1 《世界的社會及經濟史大綱》‧周咸堂‧譯‧京華‧1934年‧
2 《社會經濟史》‧鄭太朴‧譯‧上海:商務‧1937年‧1977年台灣商務印
書館再版‧2003年重排版‧
3 《世界经济通史》.姚曾廙‧译.上海:上海译文.1981‧
4 〈近代資本主義的本質〉.譯者不詳.收入《文明的歷史腳步-韋伯論文
精選》.孫大川‧審譯.台北:結構群.1989年.第109-110頁.(節譯)
5 〈宗教和近代資本主義發展中的其他因素〉.譯者不詳.收入《文明的歷
史腳步--韋伯論文精選》.孫大川‧審譯.台北:結構群.1989年.第
129-142頁.(節譯)
6 〈歐洲城市的特徵和西方世界的興起〉.譯者不詳.收入《文明的歷史腳
步--韋伯論文精選》.孫大川‧審譯.台北:結構群.1989年.第143-
156頁.(節譯)
7 〈國家和企業經營〉.譯者不詳.收入《文明的歷史腳步-韋伯論文精
選》.孫大川‧審譯.台北:結構群.1989年.第157-165頁.(節譯)
8 《经济通史》‧姚增廙‧译‧韦森‧校订‧上海:三联‧2007‧
9 《社会经济史》‧郑太朴‧译‧北京:中国法制‧2011‧
10 《韦伯:人类社会经济史》‧唐伟强‧译‧北京:中国画报‧2012‧

《社會學和社會政策論文集》(Gesammelte Aufsätze zur Soziologie und Sozialpolitik)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34 頁

寫作時間:
出版時間:1924年由 Marianne Weber 編輯出版

目錄

社會政策研究會私人大工業工人選擇和適應(職業選擇和職業命運)調查報告的方法
學導論(1908) (Methodologische Einleitung für die Erhebungen des Verein für
Sozialpolitik über Auslese und Anpassung (Berufswahl und Berufsschiksal) der
Arbeiterschaft der geschlossenen Großindustrie)
工業活動的心理物理學(1908-9) (Zur Psychophysik der industriellen Arbeiten)
【譯本】
〔英譯〕
"Industrial Psychology," Tr. by E. Matthews, in W. G. Runciman. Ed. Max Weber:
Selections in Translation., Pp. 370-373.(節譯)
交易所(1894) (Die Börse)
【譯本】
〔英譯〕
"The Stock Exchange," Tr. by E. Matthews, in W. G. Runciman. Ed. Max Weber:
Selections in Translation. Pp. 374-377.(節譯)
普魯士限定世襲財產繼承的農業統計的和社會政治的考察(1904) (Agrarstatistische
und sozialpolitische Betrachtungen zur Fideikommißfrage in Preußen)
在社會政策研究會會議上的討論(1905,1907,1909,1911) (Diskussionsreden auf den
Tagungen des Vereins für Sozialpolitik)
在德國社會學社大會上的業務報告和討論(1910,1912) (Geschäftsbericht und
Diskussionsreden auf den deutschen soziologischen Tagungen)
社會主義(1918) (Der Sozialismus)
【譯本】
〔英譯〕
1 Socialism. Tr. by H. F. Dickie-Clark. Durban, South Africa: 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 University of Natal, Occasional Paper. No. 11, 1967, vii+ 50p.
2 "Socialism: Speech for the General Information of Austrian Officers in Vienna,
1918," Tr. by D. Hyetch. In J. E. T. Eldridge. Ed. Max Weber: The
Interpretation of Social Realty.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1971. Pp. 191-
219.
3 "Socialism," Partially Translated by E. Matthews. In W. G. Runciman. Ed. Max
Weber: Selections in Transl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Pp. 251-262.
4 "Socialism," in Peter Lassman and Ronald Speirs. Eds. Weber: Political
Writing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Pp. 272-303.
﹝中譯﹞
《社会主义》,收入彼得‧拉斯曼和罗讷德‧司佩尔斯‧合编‧《韦伯政治著
作选》‧阎克文‧译‧北京:东方‧2009‧第218-242页‧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35 頁

《社會經濟史論文集》(Gesammelte Aufsätze zur Sozial- und Wirtschaftsgeschichte)


寫作時間:1894年-1909年
出版時間:1924年由 Marianne Weber 編輯出版

目錄

古代農業情況(1909) (Agrarverhältnisse im Altertum)


【譯本】
〔英譯〕
The Agrarian Sociology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Tr. by R. I. Frank. London: New
Left Book. 1976.
〔中譯〕
1 〈資本主義在古代世界的失敗〉.譯者不詳.收入《文明的歷史腳步--
韋伯論文精選》.孫大川‧審譯.台北:結構群.1989年.第13-49頁.
(節譯
2 〈資本主義終結了嗎?〉譯者不詳.收入《文明的歷史腳步--韋伯論文
精選》.孫大川‧審譯.台北:結構群.1989年.第166-167頁.(節譯)
古代文化沒落的社會原因(1890) (Die sozialen Gründe des Untergang der antiken
Kultur)
【譯本】
〔英譯〕
"The Social Causes of the Decay of Ancient Civilization," Tr. by C. Mackauer.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5 (1950): 75-88. Reprinted in J. E. T. Eldridge.
Ed. Max Weber: The Interpretation of Social Reality.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1971. Pp. 254-275.
〔中譯〕
〈古典西方文明衰落的社会原因〉,甘阳‧译,收入甘阳‧编选‧《民族国家
与经济政策:韦伯文选第一卷》‧北京:三联/牛津‧第1-33页‧
中古商社史(1889) (Zur Geschichte der Handelsgesellschaften im Mittelalter)
【譯本】
﹝英譯﹞
The History of Commercial Partnerships in the Middle Ages. Tr. by Lutz Kaelber.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2003.
﹝中譯﹞
《中世纪商业合伙史》‧陶永新‧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根據英
譯本轉譯﹞
農村的勞動情況(1893) (Die ländliche Arbeitsverfassung)
易北河東部農民情況的發展趨勢(1894) (Entwicklungstendenz in der Lage der
ostelbischen Landarbeiter)
【譯本】
〔英譯〕
1 “Developmental Tendencies in the Situation of East Elbian Rural Labourers,”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36 頁

Tr. by Keith Tribe. Economy and Society, 8 (1979): 177-205.


2 “Developmental Tendencies in the Situation of East Elbian Rural Labourers,”
Tr. by Keith Tribe. In Keith Tribe. Ed. Reading Weber. London: Routledge.
1989. Pp. 158-187.
〔中譯〕
〈德国走向资本主义的特殊发展趋势〉,李强‧译‧收入甘阳‧编选‧《民族
国家与经济政策:韦伯文选第一卷》‧北京:三联/牛津‧第34-74页‧
過去一世紀德國文獻中對古代日爾曼社會情況性質的論戰(1905) (Der Streit um den
Charakter der altgermanischen Sozialverfassung in der deutschen Literatur des
letzten Jahrzehnts)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37 頁

韋伯的主要概念
宗教社會學

基本問題

版本問題:

德文版本:《宗教社會學論文集》第一卷是唯一在韋伯生前經過他親自校定的,
因此,後來刊印在《宗教社會學論文集》第一卷的內容和原來刊載
在《社會科學與社會政策學報》上的文章在正文和腳註上詳略有不
同。

沒有完整的英、中文譯本

韋伯的宗教社會學所包含的部份:韋伯的宗教社會學論文與收入《宗教社會
學論文集》的論文對照表

韋伯宗教社會學論文的原始出版年代與名稱 《宗教社會學論文集》三卷中的出版
年代與名稱
1905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1920 同左〔增訂內容〕
1906 〈「教會」與「教派」〉 1920 〈新教教派與資本主義精神〉
〈北美的「教會」與「教派」〉 〔增訂內容〕

1907 〈前文《批判》的批判〉 未收入


1908 〈前文《答辯》的評論〉 未收入
1910 〈資本主義『精神』的反批判〉 未收入
〈《資本主義精神》反批評的總
結〉
1911-3 〈宗教社會學〉〔收入《經濟與社 未收入
會》〕
1916 〈導言〉 1920 同左
1916 〈儒教〉 1920 〈儒教與道教〉〔增訂內容〕
1916 〈間論〉 1920 同左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38 頁

1916 〈印度教與佛教〉 1921 同左


1917-8 〈古代猶太教〉 1921 同左
1920 〈前言〉

孫中興重建的韋伯「宗教社會學」的內容

宗教社會學
﹝總﹞前言
I 新教研究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1905; 1920)
〈新教教派與資本主義精神〉(1906; 1920)
〈新教倫理論戰答辯〉(1907-1910)﹝未收入 Marianne Weber 首次結集﹞
II 〈宗教社會學〉(1911-1913)﹝收入 Marianne Weber 在韋伯死後首次結集出版
的《經濟與社會》中﹞
III 世界宗教的經濟倫理
1 導言(1915; 1920)
2 〈儒教〉(1915)﹝〈儒教與道教〉(1920)﹞
3 〈間論〉(1915; 1920)
4 〈印度教與佛教〉(1916; 1921)
5 〈古代猶太教〉(1917-1918; 1921)
﹝6﹞﹝〈伊斯蘭教〉﹞﹝根據﹝導言﹞中的第一句話推估﹞
﹝7﹞基督宗教

〈前言〉(Vorbemerkung)

宗教社會學整個系列的導言?《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的導言?
〔「前言」是比較貼近德文原意,也可以和下面的「導言」
(Einleitung) 區別〕

前言的翻譯與其在譯本中的脈絡意義

西方世界理性化的發展〔與非西方世界理性化的不發展〕
科學
文學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39 頁

政治
法律
音樂
建築
印刷
高等教育
科層官員
國家

資本主義的經濟行為:

不是:
營利 (aquisitiveness), 或追求利潤, 追求金錢以及儘可能聚集更多金錢,
就其本身而言, 與資本主義無關。

而是:
1. 基於交易機會而追求利潤的行為, 亦即, 形式上和平的營利行為;
2. 營利行為是以資本的 "計算" 為依據, 亦即, 以貨幣形式計算資本
〔損益平衡表 (德文: Bilanz; 英文: balance)〕

我們所要探討的核心問題是基於自由勞動之合理組織的資產階級經營
的資本主義 (bürgerliche Betriebskapitalismus)。

和資本主義發展有關的因素:

制度面:
1.行政和法律的合理結構 (Weber, 1930: 25)
2.技術能力的發展 (Weber, 1930: 24)
3.家計和營業分離 (Weber, 1930: 20-21)
4.合理簿記的採用 (Weber, 1930: 21)
5.合理的資本主義勞動組織 (Weber, 1930: 20-21)

精神面:
實用理性的生活態度的能力和性向 (Weber, 1930: 26)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40 頁

雙向因果〔互為因果〕

反對遺傳論和種族論〔Werner Sombart 的猶太人與資本主義發展?〕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出版年代--1904?1905?
韋伯自己在《宗教社會學論文集》第一集中說是1904-5
查對原雜誌〔法圖地下室館藏〕即可知是1905年
是的!作者本人也會弄錯的!

譯本問題

英譯本的多樣性:Parsons 的最早英譯本, 1930年出版


臺灣盜印版的「用心」與「笑話」
Stephen Kalberg譯本,2002年出版
Peter Baher and Gordon C. Wells ,2002年出版

中譯本的複雜性:張漢裕節譯本, 1960年出版
唐山出版社的兩個繁體字版, 1987年及1991年出版
谷風出版社繁體字版, 1988年出版
大陸後續出版的繁雜

研究緣起

學生 Martin Offenbacher 的研究〈教派與社會階層〉(Konfession und sozial


Schichtung)
韋伯在書中腳註中有引用到學生這本書的簡單統計表格

統計資料的引用

先談資本主義精神, 再談新教倫理

富蘭克林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41 頁

路德的「天職」(Beruf) 觀

近代理性的資本主義的內涵和證據

「近代」理性的資本主義精神 (暫時的定義):理性地和有系統地追求利潤
的態度,就像我們在富蘭克林的例子一樣 (Weber, 1930: 64)

資本主義的精神與實質

精神(內 實質
容)
(a) - - 部落社會
(b) - + 東方社會
(c) + - 富蘭克林
(d) + + 近代資本主義
資料來源:孫中興改編自Frank Parkin (1982: 42)

傳統的資本主義與近代資本主義

證據:富蘭克林 (Benjamin Franklin)的倫理格言

新教倫理的內涵及證據

基督教各宗派之起源

韋伯書中提到的影響到近代理性資本主義的幾種新教教派:

1.喀爾文教派 (Calvinism)

2.敬虔教派 (Pietism)

3.衛斯理宗 (Methodism)

4.浸信會各派 (The Baptist Sects)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42 頁

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有關的內涵

1.天職 (德文: Beruf;英譯: vocation, calling)

2.預選說 (德文: Prädestinationslehre, die Lehre von der Gnadenwahl; 英文:


theory of predestination)

3.俗世世界的制慾 (德文: innerweltliche Askese; Parsons 英譯: worldly


asceticism; Gerth & Mills 英譯: inner-worldly asceticism)
 韋伯在《經濟與社會》中〈宗教社會學〉的部分有比較清楚的說明:
「然而在全世界,只有苦行主義的新教職業倫理,達到一種俗世之內
的職業倫理和宗教上救贖確保的原則的和系統的一致。兩者的統一未
被破壞,恰恰只有在這裏,由於俗世造物的墮落,它在宗教上唯一具
有重要意義的是,按照一個一般是超世俗的神的意志,通過理性的行
為,俗世成為履行責任的對象。行為的合乎理性的、冷靜的、不是奉
獻給俗世的目的的特徵及其成就,是神的賜福建立在這之上的標誌。
苦行主義不是要求要像和尚那樣保持童真,而是要排除一切情愛的“
縱樂”;不是要求要貧窮,而是要排除一切收租取息的享受和封建的、
奢華的炫燿財富;不是要求要苦行主義地扼殺寺院的僧侶,而是要求
有一種清醒的、合理掌握的生活方式,避免沉緬於俗世的美或藝術,
或者放縱自己的情緒和感情,唯一的目的是生活方式的紀律化和條理
化。它的典型代表是“操職業的人”。和世界上一切其他的宗教信仰
相反,西方俗世之內的苦行主義特殊的結果是社會關係合理的具體化
和社會化。」(韋伯,1997:622-623)

證據:

1.巴克斯特 (Richard Baxter, 1616-1691) 英國清教

2.施本納 (Philipp Jakob Spener, 1635-1705) 德國敬虔派

3.喀爾文教派 (Calvinism)

4.浸信會各派 (Baptism)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43 頁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之間的關係?

因果

相關

「選擇性的親近」(Wahlverwandtschaft; Correlation; Elective Affinity)


Talcott Parsons 英譯本是 correlation
Hans 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英譯為 elective affinity
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的小說《選擇性的親近》
(Wahlverwandtschaften)
中譯本:
1 《愛力》‧周學普譯‧台北:正中‧1953‧
2 《親合力》.董問樵、王佩莉和林偉中合譯.上海:上海譯
文出版社.1988‧
英譯本:
1 Elective Affinities. Tr. By R. J. Hollingdale. London: Penguin
Book. (1809)1971.
2 Elective Affinities. Tr. by David Constantin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本事:
愛德華 沙綠蒂
年長而富有的對象
愛德華 沙綠蒂
沙綠蒂 上尉
愛德華 奧蒂莉

「鐵籠」的比喻:帕深思的翻譯是:韋伯的原意?拜揚的意思?
德文:ein stahlhartes Gehäuse 〔硬殼〕
英譯:iron cage 〔鐵籠:語出 John Bunyan 的《天路歷程》(The Pilgrim's
Progress)〕

韋伯正文脈絡中基督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的關係的關鍵用字一覽表

德文原詞(WEBER, 1920) 英譯(WEBER, 1930) 中譯


innere verwandschaft (p. 29) inner relationship (p. 45) 內在的關聯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44 頁

eng berühren (p. 36) closely connected with (p. 53) 息息相關
kausalverhältnis (p. 38) causal relation (p. 56) 因果關係
Zusammenhänge (p. 48) connection (p. 63) 關聯
Beziehungen (p. 81) relationship (p. 89) 關係
Wahlverwandtschaften (p. 83) correlations (p. 91) 投合*/選擇性親近
direkt…beeinflussen (p. 183) directly…influence (p. 166) 直接影響
liegt auf der Hand (p. 190) obvious (p. 170) 明顯的
zugute (p. 195) favored (p. 174) 有利於
ist…geboren aus (p. 202) was born from (p. 180) 源自
kausale (p. 205) causal interpretation (p. 183) 因果解釋
資料來源:孫中興 (1987: 195-196)

* 註:此字Parsons 在此書英譯為 correlations,並不是很特別的字。後


來 Hans H. Gerth 和 C. Wright Mills 才開始譯成 elective affinity。 這是比
較當今比通用的英譯。筆者因為認為此字在本書中並不是代表韋伯認定
是基督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之間的關係,所以當時並未隨通行的英
譯再轉譯成中文的「選擇性的親近」,而執意譯成「投合」。

資本主義的發展最好當成理性主義發展的一部份來看 (Weber, 1930: 76)

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的不同

新教倫理 資本主義精神
崇拜對象 上帝 (God) 金錢 (Gold)
個人意願 自願 (voluntary) 被迫 (forced)
和個人關係的比喻 輕裘 (light mantel) 硬殼〔鐵籠〕
(德文: stahlhartes Gehäuse)
(英譯: iron cage)
所屬生活領域 神聖 (sacred) 世俗 (secular)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論戰

韋伯生前與死後的論戰〔生前的論戰曾有幾篇答辯,有些觀點融入了後來修訂
的正文和附註中〕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45 頁

反馬克思主義?補充馬克思主義?

韋伯的新發現?替它人的論斷提供證據?

獨立的脈絡?和宗教社會學其他論著的脈絡關係?

〈對《資本主義精神》一書反駁的總答辨〉

本文的背景說明

費雪 (H. Karl Fischer) 和拉赫法 (Felix Rachfahl) 的各兩篇批評

費雪‧1907‧〈馬克斯‧韋伯教授《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文的批
判〉(Kritische Beiträge zu Professor Max Webers Abhandlung »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und der Geist des Kapitalismus«),《社會科學與社會
政策學報》(Archiv für Sozialwissenschaft und Sozialpolitik),25: 232-242.
費雪‧1908‧〈基督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對韋伯教授先生反批判的
答辯〉(Protestantische Ethik und »Geist des Kapitalismus«. Replik auf Herrn
Professor Max Webers Gegenkritik) ,《社會科學與社會政策學報》,26:
270-274.

拉赫法‧1919‧〈喀爾文教派與資本主義〉(Kalvinismus und Kapitalismus),


《國際科學、藝術和技藝周報》(Internationale Wochenschrift für
Wissenschaft, Kunst und Technik),3:1217-1238, 1249-1268, 1287-1300,
1319-1334, 1347-1366.
拉赫法‧1910‧〈再論喀爾文教派與資本主義〉(Nochmals Kalvinismus und
Kapitalismus) 《國際科學、藝術和技藝周報》,4:689-702, 717-734, 755-
768, 775-794.

拉赫法對韋伯的批評 (英譯者 Wallace M. Davis 的整理)

1. 拉赫法認為韋伯的「資本主義精神」的觀念有誤。因為這個觀念不恰當地
區分了「傳統的」和「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拉赫法認為,韋伯將兩者
看成是絕對的對立,而實際上這只是相對的差異而已。這又是因為韋伯在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46 頁

分析時使用了理念型而不是針對實際歷史事件 (Weber, 1978: 1106)


拉赫法認為韋伯的「資本主義精神」的觀念,「一方面太狹義,一方面太
廣義」:太廣義是因為他暗示了任何企圖超越傳統的經濟活動就是「資本
主義精神」的展現;太俠義是因為這個觀念「資本主義的」只包含了由資
本積累動機所引起的經濟活動,而不包括由權力、榮譽,或下一代安全所
引發的動機的經濟活動。拉赫法認為在分析經濟行為時,這些動機更重要。
相反地,他認為,當個人發現宗教和有利可圖的經濟活動相衝突時,宗教
立即失去影響力。他的意思並不是宗教的考慮不重要,而只是必須將宗教
的考慮放在更大的社會關係脈絡來看。
2. 拉赫法認為韋伯的「此世的禁慾主義」的觀念是誤導的,因為韋伯的這個
名詞只是意味著嚴謹地組織及理性地控制生活型態,以便更加榮耀上帝。
拉赫法認為這種生活型態也同樣要求天主教徒,絕不是新教徒的專利…在
羅馬天主教神學中早已包括了這些要求。因此,拉赫法認為「此世的禁慾
主義」只是新名詞而已,不是新的歷史事實。(Weber, 1978: 1107)
3. 拉赫法認為禁慾新教教派和近代資本主義的興起之間的經驗關係是十分薄
弱的,就算是承認了極有問題的「內心世界的禁慾主義」的存在。根據他
的說法,荷蘭的資本主義幾乎和這些教派就沒有關係;十七和十八世紀的
美國,雖然號稱有巨大的禁慾主義的影響,但大致上是一個沒有多大財富
的農業社會而已。他聲稱,在英國資本主義企業就早在新教教派出現之前
出現,而韋伯認為,這些教派應該引介「資本主義的精神」。
4. 拉赫法認為若是韋伯把大資本家而不是小資產階級當成是「資本主義精
神」的傳人的話,以上的批評就可以避免了(Weber, 1978: 1107)…拉赫法
認為在這些人的生命中,非宗教因素,如享樂、權力、或榮耀會變得更加
明顯。他聲稱,不管小資產階級中所發現的精神是什麼,它絕對不是資本
主義的。(Weber, 1978: 1108)
5. 最後,拉赫法並不斷然否認宗教改革在塑造近代工業經濟制度上所扮演的
角色。然而,他認為,宗教改革的重要性並不在於「天職」的觀念,這引
起了「此世的禁慾主義」,而是宗教改革以後出現的對新的社會行為普遍
的容忍。它在政治和經濟上轉變了歐洲,因此消除了傳統中阻礙新式經濟
活動的因素。(Weber, 1978: 1108)

對《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要點的自我總結

「不管如何,我所處理的是非常複雜的歷史現象。因此,可能在一開始找一
些清楚的已知對象 (anschauliche Gegebenen),再逐漸透過分類整理和抽象化,以及
排列一些『不重要的』(Unwesentlichen),來掌握概念。因此,
1. 我一開始就舉出實例,以證明截自目前為止無人疑問的事實 (die von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47 頁

niemandem bisher bezweifelte Tatsache):新教和近代資本主義之間強烈的


一致性 (Kongruenz):資本主義導向的職業選擇以及資本主義的『全盛時
期』(Blüte)。
2. 為了說明這項關係,我提供了一些例子,如此倫理生活格言
(Lebensmaximen)(富蘭克林)無疑地是被認為是『資本主義精神』的展現。
於是我提出下列的問題:這些生活格言和其他不同種類的,如中古時代的,
有何不同?
3. 然後,再透過例證,我說明了 (illustrieren) 這種精神態度 (seelische
Attitüden) 是如何因果地 (kausal) 關聯到近代資本主義經濟制度。
4. 結果,我發現了『天職』(Beruf) 的觀念,以及指出了長久以來即被(特別
是葛譚 Gotthein) 注意到的喀爾文教派和資本主義之間的選擇性親近的關
係 (Wahlverwandtschaft; affinity)-這種選擇性親近的關係也同樣存在於教
友派和其他教派。
5. 同時,我企圖指出當代天職觀念多少都是有宗教的 (religiös) 根源。」
(Weber, 1978: 1112; 1982: 304-305)

 英譯者在此將 Wahlverwandtschaft 譯成 affinity,而不是常見的 elective


affinity。
 「宗教的」一詞原文有用斜體字 (Weber, 1982: 305),英譯本無 (Weber,
1978: 1112)。
 一般都認為韋伯指出了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之間是一種「選擇性親
近」的關係。但是從這篇總結來看,毫無疑問地應該是「因果的」
(kausal),原文還特別用斜體字加重。所謂的「選擇性親近」,在此並未
特別用加重符號,所以,可以推論說,要不是因果關係的同義字,要不就
是現代研究法中所謂的高度相關,但還沒能到確定其因果關係的一種階段。
 左岸版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有收入田立年根據英譯本中譯的
後半部文章,參考韋伯(2001: 287-321)

《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論戰史

第一階段 1907-1910

年 代其 他 作 者 及 論 文 相 關 資 料韋 伯 的 答 辯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48 頁

1907 H. Karl Fischer‧ Max Weber.


〈馬克斯‧韋伯教授《基督新教倫理與 〈前文《批判》的批判〉
資本主義精神》一文的批判〉 (Kritische Bemerkungen zu den
(Kritische Beiträge zu Professor Max vorstehenden »Kritischen
Webers Abhandlung »Die Beiträgen«),《社會科學與社
Protestantische Ethik und der Geist des 會政策學報》,25: 243-249.
Kapitalismus«),《社會科學與社會
政策學報》(Archiv für
Sozialwissenschaft und
Sozialpolitik),25: 232-242.
1908 H. Karl Fischer‧ Max Weber‧
〈基督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 〈前文《答辯》的評論〉
對韋伯教授先生反批判的答辯〉 (Bemerkungen zu der
(Protestantische Ethik und »Geist des vorstehenden »Replik«) ,《社
Kapitalismus«. Replik auf Herrn 會科學與社會政策學
Professor Max Webers Gegenkritik) , 報》,25: 275-283.
《社會科學與社會政策學
報》,26: 270-274.
1909 Felix Rachfahl‧
〈喀爾文教派與資本主義〉
(Kalvinismus und Kapitalismus),
《國際科學、藝術和技藝周報》
(Internationale Wochenschrift für
Wissenschaft, Kunst und
Technik),3:1217-1238, 1249-1268,
1287-1300, 1319-1334, 1347-1366.
1910 Max Weber‧
〈資本主義『精神』的反批判〉
(Antikritisches zum »Geist« des
Kapitalismus) ,《社會科學與
社會政策學報》,30: 176-
202.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49 頁

1910 Ernst Troeltsch‧


〈喀爾文主義的文化意義〉(Die
Kulturbedeutung des Calvinismus),
《國際科學、藝術和技藝周
報》,4:449-468, 501-508.
1910 Felix Rachfahl‧
〈再論喀爾文教派與資本主義〉
(Nochmals Kalvinismus und
Kapitalismus) 《國際科學、藝術和技
藝周報》,4:689-702, 717-734,
755-768, 775-794.
1910 Max Weber‧
〈《資本主義精神》反批評的總
結〉(Antikritisches Schlußwor
zum »Geist des
Kapitalismus«),《社會科學
與社會政策學報》,31:
554-599.
附註:本表相關文章原文已收入 Winckelmann (1982) 英文翻譯參見 Chalcraft and Harrington

(2001)。

第二階段 1960 年代 美國霸權主義

第三階段 1980 年代 東亞四小龍的挑戰

〈新教教派與資本主義精神〉

文章背景

原是一九零四年遊覽美國之後的作品,文中還可以看到很多美國的例證。這
些簡短的文章原名為〈教會與教派〉,1920 年收錄到《宗教社會學論文集》
第一卷時才改為〈新教教派與資本主義精神〉,此文目前並無中譯本。
此文和《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應該合起來看,算是韋伯的「新教
研究雙碧」。這兩篇作品和《宗教社會學論文集》第一卷以下所收錄的「世界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50 頁

宗教的經濟倫理系列」應該有所區隔。
左岸版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有收錄閻克文根據英譯本翻成中文的
文章,請參考韋伯(2001: 253-286)。

美國人對於教會的重視:信用的取得

「〔美國〕一個世代以前的生意人在建立社會關係時都會問:你是屬於哪一個
教會的?」(Weber, 1946: 303)

宗教隸屬的問題尤其常在社會生活和商業生活中常被提出來,因為這兩方面都
需要永恆的和信用的關係。(Weber, 1946: 305)

被教會承認是絕對保證了一位紳士的道德品質,特別是有關生意方面的〔道德
品質〕(Weber, 1946: 305)

很重要的是:教派教友對個人而言意謂著道德合格證書,特別是商業道德。
(Weber, 1946: 305)

因為道德原因被逐出教會意味著:經濟上失去信用和社會上被貶抑地位。
(Weber, 1946: 306)

資產階級倫理

從一開始所有禁慾教派和聚會所都共同具備完整的、典型的資產階級倫理,些
倫理也和美國到現在為止的教派所奉行的是等同的。例如:美以美教派就禁止
(1) 買賣時討價還價
(2) 沒付關稅之前就販賣商品
(3) 要求比該國法律所許可的利率還高
(4) 在地球上聚集財產 ("to gather treasure on earth," mean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vestment capital into funded "funded wealth")
(5) 在沒有確定有還錢能力之前借錢
(6) 各種奢侈 (Weber, 1946: 313)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51 頁

教會與教派

教會是為了管理上帝恩典所成立的強迫性組織。(Weber, 1946: 314)

教派是宗教上合格的人所組成的自願組織。(Weber, 1946: 314)

 這一套觀念是宗教社會學中很重要,也是很基本的一個概念,韋伯的區分
用法在今天的研究上還是適用的。

路德教派〔信義會〕和清教的不同

路德教派〔信義會〕清 教
戒律的掌握 神職人員 一般人
戒律的手段 權威式的 人人掌握自己的
獎賞 具體的個別行動 選擇性的特質
資料來源:孫中興根據 Weber (1946: 320) 製表

 在《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一書中韋伯就認為路德雖然提出了對理性
的資本主義精神發展很關鍵的「天職」觀念,可是路德教派並不是促成近
代理性的資本主義精神的教派之一。這裡透過和清教的對照可以更清楚地
看出一點原因。

教派與資本主義

教派的成員必須具有某些特質才可以進入教派。具有這些特質對理性的資本主
義發展是很重要的,這在第一篇論文中〔孫注:即《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
精神》〕已經說過了。為了在這個圈子裏掌握自己,成員必須不斷地證明他是
具有這些特質的,這些特質在他心中持續地和不斷地被培養著。因為,正如同
他來世的幸福,他的整個此時此地的社會生存都靠他『證明』自己。(Weber,
1946: 320)

清教教派是現世制慾主義 (inner-worldly form of asceticism) 最特殊的承載者。


此外,他們是最一致的以及,在某種意義上,唯一最一致反對普遍的天主教會
-管理上帝恩典的強迫性組織 (a compulsory organization of the administration of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52 頁

grace)。新教教派犧牲最強有力的社會自尊的個別利益以培養這些特質。因此,
為了維持和宣揚「資產階級的」新教倫理及其支派,必須犧牲個人的動機和個
別的私利。(Weber, 1946: 320-321)

對新教而言,〔倫理的〕行為是一種嚴謹的,理性的生活方式,這種方式替近
代資本主義的「精神」舖了路。〔它們〕所看重的是在上帝之前「證明」自己
〔是上帝的選民〕,能被救贖-這是所有清教教派所共有的-以及在別人面前
「證明」自己能在清教教派中掌握自己。這兩者是互補的,也是朝向同一方向
發展的:它們有助於產生近代資本主義的「精神」,及其特別的風氣
(ethos):近代資產中產階級的風氣。(Weber, 1946: 321)

這些禁慾的教派形成了近代「個人主義」一個最重要的歷史基礎。(Weber,
1946: 321)

中古的行會與禁慾新教教派的比較

中 古 行 會禁 慾 新 教 教 派
相 同 點 以倫理規範控制成員。
聯合相同職業的人。 透過倫理上夠資格的「同志」的
檢選和培養而成。
相 有「公民」道德訓練的行會是資 要求成員形式上的正值和嚴格的
產階級「理性主義」的承載 制慾主義。
者。
透過「生存原則」和傳統主義。 沒有阻礙合理追求物質利潤擴展
的生存原則。
異 成員在資本主義上的成功危害了 教派教友合法的資本主義的成
行會精神。 功,證明了他個人的價值和它
是受到神寵的,連帶也提高了
教派的聲望和宣傳機會。
行會中自由勞動的組織既是資本 只有制慾教派嚴謹的生活方式才
主義勞動組織的障礙也是前 能合理會並說明經濟的「個人
點 提,因此是不可或缺的。但是 主義」的衝動。
行會不能產生近代資本主義風
氣。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53 頁

資料來源:孫中興根據 Weber (1946: 321-322) 製表

 韋伯的對於中古行會的研究可能和它的博士論文《中古商社史》有關。
 韋伯此處對於中古行會的研究可以和涂爾幹在《社會分工論》第二版序言
中的類似主題拿來對比一下。
 注意韋伯在他的研究中經常拿清教或制慾的新教教派拿來和其他相對的團
體做比較。在中國的宗教部分也有和道教的對比。

「世界宗教的經濟倫理」系列

導言〔「世界宗教的社會心理學」「世界宗教的經濟倫理」〕

利益,思想,世界觀和人的行動

「是利益(物質的和思想的),而不是思想,直接宰制了人的行動。可是,
由「思想」所創生的「世界觀」,卻往往又像管鐵路的轉轍手,決定了受
利益推動的行為方向。」(Weber, 1946: 280)

所謂的宗教的「經濟倫理」(德文: "Wirtschaftethik der Religion; 英文:


Economic ethic of a religion)
1.重點不放在神學綱要的倫理學說上;
2.是行動-根植於宗教的心理的、事實的種種關聯之中-的實踐啟動力;
3.通常在結構上是複雜的, 其制約條件是多面的;
4.經濟倫理和經濟組織沒有必然的關係;
5.經濟倫理不只是單純由宗教所決定。(整理自Weber, 1946: 267-268)

經濟倫理與社會階層 (整理自Weber, 1946: 268)

1.目的在於嘗試揭露出對各自宗教之實踐倫理產生最深刻影響的各個社會
階層之生活方式的指導性要素;
2.塑造某一經濟倫理之獨特面相的決定性社會階層, 會隨歷史發展而改變;
3.某一階層對經濟倫理的影響力從來就不是絕對的。

世界宗教及其傳人〔承載者/擔綱者〕 (整理自Weber, 1946: 268-269)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54 頁

六大宗教 傳 人
儒教 俸祿階層
古印度教 世襲的種姓制度
婆羅門
苦行僧

印度教 社會下階層的平民秘教者
佛教 托缽僧
回教 聖戰士騎士團
蘇菲派狂迷法師
猶太教 賤民氏族
受過猶太教特有典籍與禮儀的教育的知識階層
基督教 遊走四方的技匠職工
都市市民

達人宗教與大眾宗教 (名詞整理自Weber, 1946: 287)

「達人」宗教意識 ("Virtuosen-" Religiosität)


「大眾」宗教意識 ("Massen-" Religiosität)

宗教與世界除魅 (德文:Entzauberung der Welt;英文:disenchantment of the


world) (整理自Weber, 1946: 291-292)

理性主義 (rationalismus)
1.意義繁多;
2.以越來越精確的抽象概念為手段, 越來越能從理論上來支配世界;
3.以越來越精確的計算合適的手段為基礎, 有條理地達成一特定既定的現
實目的。(整理自Weber, 1946: 293)

理性的 (整理自Weber, 1946: 293-294)


1.一種計劃性的安排 (Planmässigkeit);
2.一切有系統地、毫不含糊地指向無可移易的救贖目標的實踐倫理。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55 頁

實質的理性化 (德文:materiale Rationalisierung;英文:substantive


rationalization)
形式的理性化 (德文::formale Rationalisierung;英文:formal rationalization)
(整理自Weber, 1946: 298)
支配類型 (可參考Weber, 1946: 295-297)

《儒教與道教》﹝不是《中國的宗教》﹞

從德文原題目《儒教》到德文新題目《儒教與道教》到英譯本題目《中國的宗
教》

韋伯漢學知識的來源與自覺

韋伯的儒教觀

1.不相信人的稟賦是有差別的,沒有「天寵」(state of grace) 的觀念


2.沒有自然法的觀念,因此也沒有神聖法和世俗法之間的緊張關係
3.沒有形式邏輯
4.沒有成熟而且有系統的自然科學
5.代表一般人的俗世道德
6.沒有玄思的興趣,注重實際事物
7.不著重巫術
8.強調「禮」、「孝」
9.經濟上是消費取向,嚴禁與民爭利,反對國家干預
10.反對專業分工
11.崇拜古代經典
12.講求和平
13.敬畏鬼神
14.是文人階級的理論中也同時被其他學派接受的,但卻不是唯一被接授
的理論,也不是壟斷的國訂哲學
(整理自Weber, 1951: 144)

韋伯認為中國社會結構中有利與不利資本主義發展的因素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56 頁

有利的因素:
1.由貴重金屬的發掘使用所帶來的財富 (Weber, 1951: 12, 63)
2.人口的快速增長 (Weber, 1951: 12, 63, 242)
3.沒有強制攜帶通行證,受教育和服兵役的義務 (Weber, 1951: 100)
4.沒有限制高利貸和類似商業行為的法律 (Weber, 1951: 100)
5.受到現世功利主義影響而產生的斤斤計較心態和量入為出的節約,以及
相信財富的價值是達成道德完美的普遍手段 (Weber, 1951: 242)
6.頻繁的國內貿易(以及偶爾發生的國際貿易)(Weber, 1951: 242)

不利的因素:
1.缺乏固定的,公認的,正式的和可靠的法律基礎來保護工商業的自由發
展 (Weber, 1951: 20, 85, 100-101, 104)
2.文官階層的特性和心態 (Weber, 1951: 55, 104, 249)
3.同業組合(cartellization)消弱了合理的算計 (這是資本主義的靈魂)
(Weber, 1951: 62)
4.沒有競爭的大一統帝國 (Weber, 1951: 62, 137)
5.沒有出現類似西方中古城市的新興市民階級 (Weber, 1951: 85, 137)
6.商業上合理的「非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 (Weber, 1951: 85)
7.城市缺乏政治上的自主性 (Weber, 1951: 101)
8.由於大一統世界帝國無須戰爭公債,故無由戰爭而導致的資本主義現象
(Weber, 1951: 103)
9.無海外殖民地 (Weber, 1951: 104)
10.沒有合於理性的行政和司法制度 (Weber, 1951: 104)
11.捐官制度的結果 (Weber, 1951: 104)
12.道家把世界看成巫術花園 (Weber, 1951: 227)
13.工業界中沒有合於理性的資本主義企業 (Weber, 1951: 242)
14.資本的形成是靠文官斂財 (Weber, 1951: 242)
15.沒有合理的組織企業方法 (Weber, 1951: 243)
16.沒有商業消息的服務機構 (Weber, 1951: 243)
17.技術發明沒用在經濟用途上 (Weber, 1951: 243)
18.沒有真正的商業文書、會計和簿記制度 (Weber, 1951: 243)

儒教與清教的對比

清 教 儒 教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57 頁

1.對巫術的態度 視為妖孽 容忍
2.對神和人世的態度 緊張 合諧
3.人際關係 不講人情 人情至上
相互信賴 相互猜疑
4.自我控制 奉行上帝意旨 成聖成賢
內心自發 外鑠而成
5.商人行為 不圖小利 錙銖必較
6.語言運用 對事不對人 辭藻華麗
言簡意賅 彬彬有禮
7.財富觀 禁慾主義成功的象徵 蓄財
意外的結果 有意的結果
8.知識觀 重視自然科學 講求書本知識
9.世界觀 合理的駕馭世界 合理的適應世界
資料來源:孫中興整理自Weber, 1951: 226-249

《中間考察》[《間論》]

版本

1915 年《社會科學與社會政策學報》(Archive für Sozialwissenschaft und


Sozialpolitik)刊行版
1915-1919 年韋伯校改清樣未刊版
1920 年《宗教社會學論文集》第一卷刊行版
1989 年 Helwig Schmidt-Glintzer 和 Petra Kolonko 合編《韋伯全集》(I/19)前後
對照刊行本
1991 年《韋伯全集》學生版﹝根據 1920 年刊行版重印,無對照部分﹞

副標題增加「理論」(Theorie der)二字﹝應該是強調這是理論的討論﹞
內容有字句的增減,並無章節和頁碼的變動

譯本

英譯本

1946 年 Hans H. Gerth 和 C. Wright Mills 合譯本-〈宗教拒世及其方向〉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58 頁

(Religious Rejections of the World and Their Directions),收入兩人編選的


《韋伯論文集》(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題目省去原來的
主標題,副標題則根據 1915 年刊行版,省去後來 1920 年刊行版的「理
論」兩字﹞

中譯本

1989 年康樂和簡惠美合譯為〈中間考察--宗教拒世的階段與方向〉收入康
樂和簡惠美合譯.《宗教與世界‧韋伯選集(Ⅱ)》.臺北:遠流.1989
年.第 101-150 頁﹝譯出主標題,副標題則根據 1915 年刊行版,省去
1920 年刊行版的「理論」兩字﹞

1995 年王容芬譯為〈過渡研究:宗教拒世的階段與方向理論〉,併入《儒教
與道教》全文譯本中(北京:商務)﹝譯出 1920 年刊行版主標題,副標
題﹞

大部份中英譯本都沒有譯出 1920 年刊行版副標題中的「理論」二字,忽略韋


伯對本文「調性」的強調

文本

標題
主標題
「中間」是指文本位置在《儒教(與道教)》和《印度教和佛教》之間
「過渡研究」(王容芬譯法)的商榷
副標題
「宗教拒世」﹝相對於什麼?宗教迎世?﹞
宗教拒世(World-Rejecting)
宗教遁世(World-Fleeting)﹝兩者的區分,見《經濟與社會》﹞
宗教迎世(World-Affirming)﹝?﹞
「階段」﹝其實沒提到﹞
「方向」﹝其實比較符合「面向」﹞
「理論」的最後加入以及被譯本忽略的後果

結構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59 頁

理性建構拒世動機的意義 (Sinn einer rationalen Konstruktion der


Weltablehnungsmotiv)
禁慾和密契的類型 (Typologie der Askese und Mystik)
拒世的方向:經濟的,政治的,美學的,性愛的,知性的範圍 (Richtungen der
Weltablehnung: ökonomische, politische, ästhetische, erotische, intellektuelle
Sphäre)
拒世的階段 (Stufen der Weltablehnung)
神義論的三種理性形式 (Die drei rationalen Formen der Theodicee)

拒世的方向及其階段的文本架構

拒世的方向 拒世的階段
經濟的
政治的
美學的
性愛的
知性的

神義論的分類問題:判準何在

主要概念

Weltablehnung

Stufen

Richtung

Askese 和 Mystik

Theodicee (Weber, 1920: 572)


1 Dualismus
2 Prädestinationsglaube
3 [Selbsterlösung]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60 頁

Liebesakosmismus

Innerweltliche Askese
Außerweltliche Askese

Anomismus

所本

全文只有四個腳註﹝因此推斷應該是未經深思熟慮的「手稿」性質﹞

提到的人名有
Ernst Troeltsch (Weber, 1920: 538, n1)
Charles Baudelaire (Weber, 1920: 546)
Sappho (Weber, 1920: 558)
Perikles (Weber, 1920: 558)
Demosthenes (Weber, 1920: 558)
Tolstojs (Weber, 1920: 562)
Nietzsche (Weber, 1920: 562, n1)
Goethe (Weber, 1920: 563)
Luther (Weber, 1920: 563)

“bis zum Pianissimo des höchsten Alters” (Weber, 1920: 563)


韋伯《宗教社會學論文集》第一卷給太太的獻辭本於此

一句希臘文
“πάντα μοι έξεστιν”(Weber, 1920; 554)

幾句拉丁文

生平脈絡

一次大戰及之前的社會背景﹝見「政治領域」部分對戰爭和死亡的討論﹞
婚姻與外遇﹝見「性愛領域」的討論﹞
最後的學術志業﹝「世界宗教的經濟倫理」與《經濟與社會》雙修﹞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61 頁

寫作脈絡

Schluchter(1984)指出和《經濟與社會》中「宗教社會學」部分在內容上的雷同
處頗多﹝都是在 1913 年左右寫作,《經濟與社會》部分的相關章節比
《中間考察》要清楚詳盡許多,因此,我懷疑《中間考察》是被誤植的文
本﹞﹝參見附錄一﹞
Bellah (1999) 指出和《政治當作一種志業》在字句和觀念上的雷同處頗多

「經濟領域」和《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部分的呼應
神義論部分呼應「世界宗教的經濟倫理」〈導論〉同樣的部分

出版脈絡

《宗教社會學論文集》第一卷的收尾
「宗教社會學」的一部份
「世界宗教的經濟倫理」的「理論篇」或是誤植﹝或錯置﹞

引申

現代化的診斷 (Diagnosis of Modernity) (Rogers Brubaker)


現代性的弔軌 (Paradoxes of Modernity) (Wolfgang Schluchter)
後現代性狀況 (Postmodern Condition)﹝去中心化、分裂﹞
世界的理性化和非理性化的競技
諸神大戰
社會分化(differentiation)的過程
韋伯的宗教的歷史社會學 (historical sociology of religion) (Robert Bellah)

新的疑惑及建議

出版的文本和未出版的手稿之間的高低優劣
為什麼韋伯要用《中間考察》的文本而不用更詳細的《經濟與社會》中
〈宗教社會學〉的文本?
寫作脈絡與出版脈絡以及錯置的文本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62 頁

為什麼韋伯不將《中間考察》抽離出「世界宗教的經濟倫理」脈絡?特別
是不要放在《儒教(與道教)》和《印度教與佛教》之間,最好是放在
「世界宗教的經濟倫理」的〈導言〉之前或合併,甚至是放再整個
「宗教社會學」的最前方當成一個理論基礎
建議閱讀﹝而不是參考而已﹞比較清楚的文本
《中間考察》應該只是韋伯沒有講清楚的稿本
如果對這裡談論的主題有興趣,應該去讀《經濟與社會》中〈宗教社會
學〉的部份

〔以下兩部是韋伯未校定的部份〕

《印度教與佛教》

《古代猶太教》

韋伯想研究而來不及研究的--伊斯蘭(回)教
基督 (新) 教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63 頁

參考文獻

韋伯‧1989‧〈中間考察-宗教拒世的階段與方向〉,康樂和簡惠美‧合譯‧收入
《宗教與世界:韋伯選集(II)》‧台北:遠流‧第 101-150 頁‧
韋伯‧1995‧〈過渡研究:宗教拒世的階段與方向理論〉,王容芬‧譯‧收入《儒
教與道教》‧北京:商務‧第 302-337 頁‧
韦伯‧1997‧《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北京:商务‧
韋伯‧2001‧《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于曉,等人‧合譯‧台北:左岸‧
孫中興‧1987‧〈從新教倫理到儒家倫理〉,收入杜念中和楊君實‧合編‧《儒家
倫理與經濟發展》‧台北:允晨‧第 181-225 頁‧
Robert Bellah. 1999. “Max Weber and World-Denying Love: A Look at the Historical
Sociology of Relig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on, 67, 2 (June):
277-304.
Rogers Brubaker. 1984. The Limits of Rationality: An Essay on the Social and Moral
Thought of Max Weber. London: Allen & Unwin.
David J. Chalcraft and Austin Harrington. Eds. 2001. The Protestant Ethic Debate: Max
Weber’s Replies to His Critics, 1907-1910. Trs. by Austin Harrington and Mary
Shields. Liverpool: 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
Dirk Käsler. 1975. "Max-Weber-Bibliographie," Kölner Zeitschrift für Soziologie und
Sozialpsychologie, 27, 4 (Dezember): 703-730.
Frank Parkin. 1982. Max Weber. London: Tavistock.
Wolfgang Schluchter. 1984. “Weltflüchtiges Erlösungsstreben und organische
Sozialethik: Überlegungen zu Max Webers Analysen der indischen
Kulturreligionen,” in Wolfgang Schluchter. Hrsg. Max Webers Studie über
Hinduismus und Buddhismus: Interpretation und Kritik. Frankfurt a.M.: Suhrkamp.
Ss. 11-71.
Wolfgang Schluchter. 1996. Paradoxes of Modernity: Culture and Conduct in the Theory
of Max Weber. Tr. by Neil Solom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Max Weber. 1910. "Antikritisches Schlußwort zum »Geist des Kapitalismus«," Archiv für
Sozialwissenschaft und Sozialpolitik, 31: 554-599.
Max Weber. (1910)1978. "Anticritical Last Word on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Wallace M. Davi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3, 5 (March 1978): 1105-1131.〔只譯出原文的第二部份〕
Max Weber. (1910)1982. "Antikritisches Schlußwort zum »Geist des Kapitalismus«,"
Archiv für Sozialwissenschaft und Sozialpolitik, 31: 554-599. Reprinted in Johannes
Winckelmann. Ed. 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II: Kritiken und Antikritiken.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64 頁

Gütersloh: Gütersloher Verlagshaus Gerd Mohn. Pp. 283-345.


Max Weber. 1915. “Zwischenbetrachtung: Stufen und Richtungen der religiösen
Weltablehnung,” Archiv für Sozialwissenschaft und Sozialpolitik, 31, 2: 387-421.
Max Weber. 1920. Gesammelte Aufsätze zur Religionssoziologie. Vol. I. Tübingen: J. C.
B. Mohr (Paul Siebeck).
Max Weber. 1921a. Gesammelte Aufsätze zur Religionssoziologie. Vol. II. Tübingen: J.
C. B. Mohr (Paul Siebeck).
Max Weber. 1921b. Gesammelte Aufsätze zur Religionssoziologie. Vol. III. Tübingen: J.
C. B. Mohr (Paul Siebeck).
Max Weber. (1920)1930.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Tr. by
Talcott Parsons.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 & Sons.
Max Weber. (1920)1946. "The Protestant Sects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Trs. by
Hans 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in Hans 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Eds.
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302-322.
Max Weber. 1946. “Religious Rejections of the World and Their Directions,” in H. 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Eds. 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323-359.
Max Weber. (1920)1951. The Religion of China. Tr. by Hans H. Gerth. Glencoe, Ill.:
The Free Press.
Max Weber. 1989. “Zwischenbetrachtung: Theorie der Stufen und Richtungen der
religiösen Weltablehnung,” in Die Wirtschaftsethik der Weltreligionen:
Konfuzianismus und Taoismus, Schriften 1915-1920. Hrsg. Helwig Schmidt-
Glintzer in Zusammenarbeit mit Petra Kolonko. Tübingen: J. C. B. Mohr (Paul
Siebeck). Ss. 479-522.
Max Weber. 1991. “Zwischenbetrachtung: Theorie der Stufen und Richtungen der
religiösen Weltablehnung,” in Die Wirtschaftsethik der Weltreligionen:
Konfuzianismus und Taoismus, Schriften 1915-1920. Studienausgabe. Hrsg. Helwig
Schmidt-Glintzer in Zusammenarbeit mit Petra Kolonko. Tübingen: J. C. B. Mohr
(Paul Siebeck). Ss. 209-233.
Johannes Winckelmann. Ed. 1982. 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II:Kritiken und
Antikritiken. Gütersloh: Gütersloher Verlagshaus Gerd Mohn.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65 頁

附錄一
《經濟與社會》中〈宗教社會學〉原版和譯本章節區分的比較及其與《中間考察》相關章節的對照
說明:英譯本章節區分沒有嚴格遵照德文文本的用字,目前我只是根據目錄來對比,有待來日更細緻地從正文來對照

Wirtschaft und Gesellschaft 《宗教社會學》 Economy and Society Zwischenbetrachtung


《經濟與社會》 1993 年康樂和簡惠美合譯本 《經濟與社會》英譯本 《中間考察》
1922 年第一版第二部分第四章 ﹝根據德文原本的章節﹞ 1968 年第二部分第六章 1915 年第一版
1972 年第五版第二部分第五章 1920 年第二版
I Die Entstehung der Religionen 第一章 宗教的起源 i The Origins of Religion
Ursprüngliche Diesseitigkeit religiös oder magisch 1. 基於宗教會巫術動機的共 1. The Original This-Worldly Orientation of
motivierten Gemeinschaftshandelns 同體行動之原初的此世性 Religious and Magical Action
Der Geisterglaube 2 精靈信仰 2. The Belief in Spirits, Demons, and the
Soul
Entstehung “übersinnlicher” Machte 3. “超感官的”力量的起源
Naturalismus und Symbolismus 4. 自然主義與象徵主義 3. Naturalism and Symbolism
Götterwelt und Funktionsgötter 5. 神祇的世界與功能神 4. Pantheon and Functional Gods
Ahnenkult und Hauspriestertum 6. 祖先崇拜與家父長祭司制 5. Ancestor Cult and the Priesthood of the
Family Head
Politische Verbandsgötter und Lokalgötter 7. 政治團體的神與地方神 6. Political and Local Gods
Monotheismus und Alltagsreligiosität 8. 一神信仰與日常性宗教 7. Universalism and Monotheism in Relation
to Everyday Religious Needs
Universalismus und Monotheismus 9. 普遍主義與一神信仰
Gotteszwang, Magie und Gottesdienst 10. 強制神、巫術與崇拜神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66 頁

2 Zauberer-Priester 第二章 巫師-祭師 ii Magic and Religion


1. Magical Coersion versus Supplication,
Prayer and Sacrifce
2. The Differentiation of Priests from
Magicians
3. Reactions to Success and Failure of Gods
and Demons
3 Gottesbegriff. Religiöse Ethik. Tabu 第三章 神概念、宗教倫
理、禁忌
Ethische Gottheiten. Die Gottheiten der 4. Ethical Deities and Increasing Demands
Rechtsfindung upon Them
Uebergöttliche unpersönliche Machte; Ordnung als 5. Magical Origins of Religious Ethics and
göttliche Schöpfung the Rationalization of Taboo
Soziologische Bedeutung der Tabunormen 6. Taboo Norms: Totemism and
Commensalism
Tabuierung, Vergemeinschaftung und Stereotypierung 7. Caste Taboo, Vocational Caste Ethics, and
Capitalism
Magische Ethik – religöse Ethik: Sündenbewußtsein, 8. From Magical Ethics to Conscience, Sin
Erlösungsgedanke and Salvation
4 “Prophet” 第四章 “先知” iii The Prophet
“Prophet” im Gegensatz zum Priester und Zauberer 1. 與巫師、祭司對立的”先 1. Prophet versus Priest and Magician
知”
Prophet und Gesetzgeber 2. 先知與立法者 2. Prophet and Lawgiver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67 頁

Prophet und Lehrer 3. 先知與傳道者 3. Prophet and Teacher of Ethics


Mystagoge und Prophet 4. 祕法傳授者與先知 4. Mystagogue and Teacher
Ethische und exemplarische Prophetie 5. 倫理型預言與模範型預言 5. Ethical and Exemplary Prophecy
Charakter der prophetischen Offenbarung 6 先知啟示的性格 6. The Nature of Prophetic Revelation: The
World as a Meaningful Totality
5 Gemeinde 第五章 教團 iv The Congregation between Prophet and
Priest
Prophet, Gefolgschaft und Gemeinde 1. 先知、信徒與教團
Gemeindereligiosität 2. 教團的宗教性 1. The Congregation: The Permanent
Association of Laymen
Prophetie und Priesterbetrieb 3. 預言與祭司經營
2. Canonical Writings, Dogmas and
Scriptural Religion
6 Heiliges Wissen. Predigt. Seelsorge. 第六章 神聖的知識、佈 3. Preaching and Pastoral Care as Results of
道、司牧 Prophetic Religion
7 Stände, Klassen und Religion 第七章 身分、階級與宗教
v The Religious Propensities of Peasantry,
Nobility andd Bourgeoisie
Die Religiosität des Bauerntums 1. 農民階級的宗教性 1. Peasant Religion and Its Ideological
Glorification
Stadtsässingkeit der frühchristlichen Religiosität 2. 早期基督教的城居性格
Adel und Religiosität. Der ritterliche 3. 貴族與宗教,信仰戰士 2. Aristocratic Irreligion versus Warring for
Glaubenskämpfer the Faith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68 頁

Bürokratie und Religiosität 4. 官僚制與宗教 3. Bureaucratic Irreligion


Vielfältigkeit “bürgerlicher” Religiositäta 5. “市民的”宗教之多樣性 4. Bourgeois Religiosity and Economic
Rationalism
Oekonomischer und religiös-ethischer Rationalismus 6. 經濟的理性主義與宗教-
倫理的理性主義
vi The Religion of Non-Priviledged Strata
Atypische religiöse Haltung des Kleinbürgertums; 7. 小市民階層之非典型化 1. The Craftsmen’s Inclination toward
Handwerkerreligiosität 的宗教態度,職工的宗教 Congregational and Salvation Religion
Die ethische Erlösungsreligiosität der am stärksten 8. 最為劣勢的特權階層之倫
negative Privilegierten 理的救贖宗教
2. The Religious Disinclinations of Slaves,
Day Laborers and the Modern Proletariat
3. The Devolution of Salvation Religion
from Privileged to Non-Privileged Strata
4. The Religious Equality of Women among
Disprivileged Strata
Klassen- und Standesbedingtheit der 9. 救贖宗教的階級與身份的 5. The Differential Function of Salvation
Erlösungsreligiosität 制約性 Religion fro Higher and Lower Strata:
Legitimation versus Compensation
Jüdische und hinduistische Pariareligiosität. 10. 猶太教與印度教的賤民 6. Pariah People and Ressentiment: Judaism
Ressentiment 宗教性 versus Hinduismus
Prägung der Religionen durch die 11. 知識階層對世界諸宗教
Intellektuellenschichten 的影響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69 頁

vii Intellectualism, Intellectuals, and Richtungen der


Salvation Religion Weltablehnung:
intellektuelle Sphäre (拒世
的方向:知性的領域)
1. Priests and Monks as Intellectualist
Elaborations of Religion
2. High-Status Intellectuals as Religious
Innovators
3. Political Decline of Privileged Strata and
Escapism of Intellectuals
Kleinbürgerintellektualismus im Juden- und 12. 猶太教與早期基督教的 5. The Intellectualism of Higher- and Lower-
Frühchristentum 小市民知識主義 Ranking Strata in Ancient Judaism
Vornehmer und plebejischer Intellektualismus, 13. 上流階層的知識主義、 4. The Religious Impact of Proletariat, Petty-
Pariaintellektualismus und Sektenreligiosität 平民的知識主義、賤民的知 Bourgeois and Pariah Intellectualism
識主義與教派的宗教性
6. The Predominance of Anti-Intellectualist
Currents in Early Christianity
7. Elite and Mass Intellectualism in
Medieval Christianity
8. Modern Intellectual Status Groups and
Secular Salvation Ideologies
Gemeindebildungen der religiös “Aufgeklärten” 14. 西歐之宗教”被啟蒙者
Westeuropas ”教團的形成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70 頁

8 Das Problem der Theodizee 第八章 神義論的問題 viii Theodicy, Salvation, and Rebirth
Die monotheistische Gottesidee und die 1. 一神教的神觀與世界的不
Unvollkommenheit der Welt 完美
Reine Typen der Theodizee: Messianische 2. 神義論的純粹類型 1. Theodicy and Eschatology Die drei rationalen Formen
Eschatologie der Theodicee
(神義論的三種理性形式)
Jenseitsglaube, Vorsehungsglaube, 3. 彼世信仰、天意信仰、報 2. Predestination and Providence
Vergeltungsglaube, Prädestinationsglaube 應信仰、預定論信仰
Die verschiedenen Lösungsversuche des Problems der 4. 有關世界之不完美的問題 3. Other Solutions of Theodicy
Weltunvollkommenheit 的各種嘗試解決之道
4. Salvation: This Worldly and Other-
Worldly
9 Erlösung und Wiedergeburt 第九章 救贖與再生 ix Salvation through the Believer’s Efforts
1. Salvation through Ritual
2. Salvation through Good Works
3. Salvation through Self-Perfection
10 Die Erlösungswege und ihr Einfluß auf die 第十章 救贖之道及其對生
Lebensführung 活態度的影響
Magische Religiosität und Ritualismus; Konsequenzen 1. 巫術宗教與儀式主義:儀
ritualistischer Andachtsreligiosität 式主義宗教皈依的各種歸結
Religiöse Systematisierung der Alltagsethik 2. 日常倫理之宗教性的體系

Ekstase, Orgie, Euphorie und rationale religiöse 3. 忘我、狂迷、病態得快感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71 頁

Heilsmethodik 與合理的宗教救贖方法論
Systematisierung und Rationalisierung der 4. 救贖方法論之體系化與理
Heilsmethodik und Lebensführung 性化及生活態度
Religiöses Virtuosentum 5. 宗教達人 4. The Certainty of Grace and the Religious
Virtuosi
x Asceticism, Mysticism and Salvation Typologie der Askese und
Mystik (制慾與密契的類
型)
Weltablehnende und innerweltliche Askes 6. 拒斥現世的禁慾與現世內 1. Asceticism: World-Rejecting or Inner-
的禁慾 Worldly
Weltflüchtige, mystische Kontemplation 7. 逃離現世的、神秘主義的 2. Mysticism versus Asceticism
冥思
Verschiedenheit asiatischer und okzidentaler 8. 亞洲的救贖宗教與西方的 3. The Decisive Differences between
Erlösungsreligiosität 救贖宗教之差異 Oriental and Occidental Salvation
Heilandmethen und Soteriologien 9. 救世主神話與救贖論
xi Soteriology or Salvation from Outside
Erlösung durch Sakraments- und Anstaltsgnade 10. 由秘蹟恩寵與制度恩寵 1. Salvation through the Savior’s Incarnation
而來的救贖 and Through Institutional Grace
Erlösung durch Glauben 11. 因信得救 2. Salvation through Faith Along and Its
Anti-Intellectual Consequences
Erlösung durch Prädestinationsgnade 12. 由預定恩寵而來的救贖 3. Salvation through Belief in Predestination
11 Religiöse Ethik und “Welt” 第十一章 宗教倫理與”現 xii Religious Ethics and the World: Richtungen der
世” Economics Weltablehnung: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72 頁

ökonomische Sphäre (拒世


的方向:經濟的領域)
Die Spannung religiöser Gesinnungsethik zur Welt 1. 宗教信念倫理與現世的緊 1. Worldly Virtues and the Ethics of
張關係 Ultimate Ends
Nachbarschaftsethik als Grundlage religiöser Ethik 2. 作為宗教倫理之基礎的鄰 2. Familial Piety, Neighborly Help, and
人倫理 Compensation
3. Alms-Giving, Charity,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Weak
Religiöse Verwerfung des Zinsnehmens 3. 宗教對貸款取息的排斥
Spannung zwischen religiös-ethischer und 4. 宗教倫理的生活理性化與 4. Religious Ethics, Economic Rationality
ökonomischer Rationalisierung der Lebens 經濟的生活理性化之間的緊 and the Issue of Usury
張關係
xiii Religious Ethics and the World: Richtungen der
Politics Weltablehnung: politische
Sphäre (拒世的方向:政治
的領域)
Religiöser Liebesakosmismus und politische 5. 宗教愛之無等差主義與政
Gewaltsamkeit 治之暴力性
Wechselnde Stellung des Christentums zum Staat 6. 基督教對國家態度的轉變 1. From Political Subordination to the Anti-
Political Rejection of the World
2. Tensions and Compromises between
Ethics and Politics
“Organische” Berufsethik 7. “有機的”職業倫理 3. Natural Law and Vocational Ethics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73 頁

Religiosität und Sexualität 8. 宗教與性 xiv Religious Ethics and the World: Richtungen der
Sexuality and Art Weltablehnung: ästhetische,
erotische Sphäre (拒世的方
向:美學的與性愛的領域)
1. Orgy and Chastity
2. The Religious Status of Marriage and of
Women
Brüderlichkeitsethik und Kunst 9. 同胞愛倫理與藝術 3. The Tensions between Ethical Religion
and Art
12 Die Kulturreligionen und die “Welt” 第十二章 文化宗教與”現 xv The Great Religions and the World
世”
Weltzugewandtheit des Judentums 1. 猶太教的現世取向 1. Judaism and Capitalism
Verhalten von Katholiken, Juden, Puritanern zum 2. 天主教徒、猶太教徒與清
Erwerbsleben 教徒對營利生活的態度
Gesetzesreligiosität und Traditionalismus im 3. 猶太教的律法宗教性與傳
Judentum 統主義
Juden und Puritaner 4. 猶太教徒與清教徒 2. Jewish Rationalism versus Puritan
Asceticism
Weltangepaßtheit des Islam 5. 回教的順應現世 3. The This-Worldliness of Islam and Its
Economic Ethics
Weltflüchtigkeit des alten Buddhismus 6. 原始佛教的逃離現世 4. The Other-Worldliness of Buddhism and
Its Economic Consequences
Die Kulturreligionen und der Kapitalismus 7. 諸文化宗教與資本主義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74 頁

Das weltablehnende Frühchristentum 8. 早期基督教的拒斥現世


5. Jesus’ Indifference Toward the World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75 頁

版權聲明
頁碼 作品 版權標示 作者/來源
2-11 韋伯 1. Raymond Aron. (1967)1970.
Main Currents in Sociological
(Max Weber, 4/21/1864-6/14/1920) Thought. Vol. II. Trs. by
生平與著作(表格) Richard Howard and Helen
Weaver. New York: Anchor
Books.
2. Dirk Käsler. 1975. "Max-
Weber-Bibliographie," Kölner
Zeitschrift für Soziologie und
Sozialpsychologie, 27
(Dezember): 703-730.
3. Peter Lassman and Ronald
Speirs. Eds. 1994. Max
Weber: Political Writing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xxix-
xxx.
4. Harry Liebersohn. 1988. Fate
and Utopia in German
Sociology.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5. Arthur Mitzman. 1969. The
Iron Cage: An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of Max Weber.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6. Joachim Radkau. (2005)2009.
Max Weber: A Biography.
Oxford: Polity. Pp. 561-571.
7. Wolfgang Schluchter. 1979.
"Value-Neutrality and the
Ethic of Responsibility," in
Guenther Roth and Wolfgang
Schluchter. Max Weber's
Vision of History.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 65-116.
8. Marianne Weber. (1926)1975.
Max Weber: A Biography. Tr.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76 頁

and Ed. by Harry Zoh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由孫中興老師參考上述文獻,
整理為表格並翻譯成中文。依
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
理使用。
1. Max Weber. 1920.
“Zwischenbetrachtung,” in
Gesammelte Aufsätze aur
Religionssoziologie. Band 1.
Tübingen: J. C. B. Mohr (Paul
Siebeck), Pp. 536-573.引自頁
560。
《韋伯論外遇》……could appear as 2. Max Weber. (1920)1946. Trs.
By Hans H. Gerth and C.
the only tie which still linked man with
11 the natural fountain of all life. Gerth &
Wright Mills in Hans 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Eds.)
Mills (1946: 346) 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引自頁
346。
由孫中興老師引述上述文獻原
文,並製作成表格。依據著作權
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目錄 Max Weber. 1920. Gesammelte
15 前言 (Vorbemerkung)〔1920年撰 Aufsätze zur Religionssoziologie.
寫〕 Vol. I. Tübingen: J. C. B. Mohr
16-17 目錄 (Paul Siebeck).。引自目錄。
I.問題 (Das Problem) 由孫中興老師翻譯成中文,並
1.教派與社會階層 (Konfession und 加註德文目錄原文。本書由韋
soziale Schichtung) 伯本人校訂後出版。作者 Max
2.資本主義的「精神」(Der »Geist« Weber (1864-1920) 已逝世 94
des Kapitalismus) 年。本作品已超過著作財產權
3.路德的天職觀‧研究的任務 存續期間,屬公共領域之著
(Luthers Berufskonzeption. Aufgabe 作。
der Untersuchung)
II.禁慾新教的天職倫理 (Die
Berufsethik des asketischen
Protestantismus)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77 頁

1.內心禁慾的宗教基礎 (Die
religiösen Grundlagen der
innerweltlichen Askese)
2.禁慾與資本主義的精神 (Askese
und kapitalistischer Geist)
基督新教教派與資本主義精神 (Die
18 protestantischen Sekten und der Geist
der Kapitalismus)
世界宗教的經濟倫理 (Die
19 Wirtschaftsethik der Weltreligionen)
導論 (Einleitung)
儒教與道教 (Konfuzianismus und
Taoismus)……
20 VIII.結論:儒教和清教 (Resultat:
Konfuzianismus und Puritanismus)
間論:宗教拒世的階段和方向的理
論 (Zwischenbetrachtung: Theorie der
Stufen und Richtung religiöser
21 Weltablenung)……
神義論的三種理性形式 (Die drei
rationalen Formen der Theodicee)
22 目錄 Max Weber. 1921. Gesammelte
世界宗教的經濟 第二部份 (Die Aufsätze zur Religionssoziologie.
Wirtschaftsethik der Weltreligionen. Bd. 2. Tübingen : J.C.B. Mohr
II) (Paul Siebeck). 引自目錄。
印度教與佛教 (Hinduismus und 由孫中興老師根據上述文獻翻
Buddhismus) 譯成中文,並加註德文目錄原
I.印度的社會制度 (Das hinduistische 文。
soziale System) 本書由韋伯夫人 Marianne Weber
II.印度知識份子的正統和異統救世說 編輯出版。作者 Max Weber
(Die orthodoxen und heterodoxen (1864-1920)已逝世 94 年,編者
Heilslehren der indischen Marianne Weber (1870-1954) 已
Intellektuellen) 逝世 60 年。本作品已超過著作
III.亞洲教派的和救世主的宗教性 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領域
(Die asiatische Sekten- und 之著作。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78 頁

Heilandsreligiosität)
Max Weber. 1921. Gesammelte
目錄
Aufsätze zur Religionssoziologie.
第三卷前言 (Vorwort zum dritten
Bd. 3. Tübingen : J.C.B. Mohr
Band)
(Paul Siebeck). 引自目錄。
世界宗教的經濟倫理 (Die
由孫中興老師根據上述文獻翻
Wirtschaftsethik der Weltreligionen)
譯成中文,並加註德文目錄原
古代猶太教 (Das antiken Judentum)
文。
22-23 I.以色列聯邦和耶合華 (Die
本書由韋伯夫人 Marianne Weber
israelitische Eidgenossenschaft und
編輯出版。作者 Max Weber
Jahwe)
(1864-1920) 已逝世 94 年,編者
II.猶太賤民的出現 (Die Entstehung
Marianne Weber (1870-1954) 已
des judischen Pariavolkes)
逝世 60 年。本作品已超過著作
附錄 (Nachtrag)
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領域
法利賽人 (Die Pharisäer)
之著作。
前言 (Vorwort) Max Weber. 1921. Gesammelte
民族國家和國民經濟政策(1895) (Der politische schriften. Ṁunchen,
23 Nationalstaat und die Drei masken Verlag. 引自目錄。
Volkswirtschaftspolitik) 由孫中興老師根據上述文獻翻
俾斯麥的外交政策和當今(1915) 譯成中文,並加註德文目錄原
(Bismarcks Außenpolitik und die 文。
Gegenwart) 本書由韋伯夫人 Marianne Weber
24 論和平結束(1915年末) (Zur Frage des 編輯出版。作者 Max Weber
Friedenschließens) (1864-1920) 已逝世 94 年,編者
在兩種法律之間(1916年月) Marianne Weber (1870-1954) 已
(Zwischen zwei Gesetzen) 逝世 60 年。本作品已超過著作
惡化的潛艇戰(1916年月) (Der 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領域
verschäfte U-Boot-Krieg) …… 之著作。
24 蘇聯過渡到假像民主(1917年月)
(Rußlands Übergang zur
Scheindemokratie)
重建德國的國會和政府(1917年夏)
24 (Parlament und Regierung im
neugeordneten Deutschland)
24 德國首相危機的教訓(1917年月) (Die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79 頁

Lehren der deutschen Kanzlerkrisis)


……
德國的選舉法和民主(1917年月)
(Wahlrecht und Demokratie in
Deutschland)
內政情況與外交政策(1918年月)
(Innere Lage und Außenpolitik. I/II)
25 ……
帝國總統(1919年月) (Der
Reichspräsident)
責任問題的研究(1919年月) (Die
Untersuchung der Schuldfrage)
25 政治當作一種志業(1919年) (Politik
als Beruf)
26 論政書信(1906年) (Politische Briefe)
第一部份 經濟和社會秩序和權力 Max Weber. 1921, 1922.
(Die Wirtschaft und die Wirtschaft und Gesellschaft.
27 gesellschaftlichen Ordnungen und Tübingen : J.C.B. Mohr (P.
Mächte) Siebeck). 引自目錄。
第一章 社會學的基本觀念 由孫中興老師根據上述文獻翻
27 (Soziologische Grundbegriffe) 譯成中文,並加註德文目錄原
第二章 經濟行動的社會學範疇 文。
(Soziologische Grundkategorien des 本書由韋伯夫人 Marianne Weber
27 Wirtschaftens) 編輯出版。作者 Max Weber
第三章 宰制的類型 (Die Typen der (1864-1920) 已逝世 94 年,編者
Herrschaft) Marianne Weber (1870-1954) 已
第四章 地位團體和階級 (Stande und 逝世 60 年。本作品已超過著作
Klassen) …… 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領域
28 第四章 宗教社會學(宗教社區化的類 之著作。
型) (Religionssoziologie (Typen
religiöser Vergemeinschaftung))
28 第五章 市場 (Markt)
第六章 經濟與秩序 (Die Wirtschaft
und die Ordnungen)
第七章 法律社會學(經濟與法律)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80 頁

(Rechtssoziologie (Wirtschaft und


Recht))
28 第八章 城市 (Die Stadt)
第三部份 宰制的類型 (Typen der
Herrschaft) ……
29 第八章 父權制的和封建制的影響
(Wirkung des Patriarchalismus und des
Feudalismus)
第九章 卡力思瑪 (Charismatismus)
29 第十章 卡力思瑪的轉變 (Umbilde
des Charisma)
第十一章 國家和神職人員統治
(Staat und Hierokratie)
﹝第二版新增附錄:音樂的理性的和
29 社會學的基礎 (Die rationalen und
soziologischen Grundlagen der
Musik)﹞
羅雪和柯尼斯以及歷史經濟學的邏 Max Weber. 1922. Gesammelte
輯問題(1903-6) (Roscher und Aufsätze zur Wissenschaftslehre.
Knies und die logischen Probleme Tübingen, J.C.B. Mohr. 引自目
der historischen 錄。
Nationalökonomie) 由孫中興老師根據上述文獻翻
30 I. 羅雪的歷史方法 (Roschers 譯成中文,並加註德文目錄原
historische Methode) 文。
II. 柯尼斯和不理性問題 (Knies und 本書由韋伯夫人 Marianne Weber
das Irrationalitätsproblem) 編輯出版。作者 Max Weber
III. 柯尼斯和不理性問題 (Knies und (1864-1920) 已逝世 94 年,編者
das Irrationalitätsproblem) Marianne Weber (1870-1954) 已
社會科學和社會政策知識的客觀性 逝世 60 年。本作品已超過著作
(1904) (Die Objektivität
30 sozialwissenschaftlicher und
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領域
sozialpolitischer Erkenntnis) 之著作。
31 文化科學的邏輯的範圍的批判研究
(1905) (Kritische Studien auf dem
Gebiet der
kulturwissenschaftlichen Logik)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81 頁

I.和麥爾辯論 (Zur
Auseinandersetzung mit Eduard
Meyer)
II.歷史因果考察的客觀可能性和適切
的促成 (Objektive Möglichkeit
und adäquate Verursachung in der
historischen Kausalbetrachtung)
許塔姆勒對唯物史觀的「戰勝」
(1907) (R. Stammlers »Überwindung«
31 der materialistischen
Geschichtsauffassung)
邊際效用理論與心理物理的基本原
32 理(1908) (Die Grenznutzlehre und das
»psychophysische« Grundgesetz)
「能量的」文化理論(1909)
32 (»Energetische« Kulturtheorien)
論理解社會學的一些範疇(1913)
32 (Über einige Kategorien der
verstehenden Soziologie)
社會學和經濟學中「價值中立」的
意義(1917-8) (Der Sinn der
33 »Wertfreiheit« der soziologischen und
ökonomischen Wissenschaften)
社會學的方法基礎(1920)
(Methodische Grundlagen der
33 Soziologie)
學術當作一種志業(1919)
(Wissenschaft als Beruf)
補論許塔姆勒對唯物史觀的「戰
勝」 (Nachtrag zu dem Aufsatze über
34 R. Stammlers »Überwindung« der
materialistischen
Geschichtsauffassung)
35-36 社會政策研究會私人大工業工人選 Max Weber. 1924. Gesammelte
擇和適應(職業選擇和職業命運)調查 aufsätze zur soziologie und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82 頁

報告的方法學導論(1908)
(Methodologische Einleitung für die
Erhebungen des Verein für
sozialpolitik. Tübingen, Mohr. 引
Sozialpolitik über Auslese und
自目錄。
Anpassung (Berufswahl und
由孫中興老師根據上述文獻翻
Berufsschiksal) der Arbeiterschaft der
譯成中文,並加註德文目錄原
geschlossenen Großindustrie)
文。
工業活動的心理物理學(1908-9) (Zur
本書由韋伯夫人 Marianne Weber
Psychophysik der industriellen
編輯出版。作者 Max Weber
Arbeiten)
(1864-1920) 已逝世 94 年,編者
36 交易所(1894) (Die Börse)
Marianne Weber (1870-1954) 已
普魯士限定世襲財產繼承的農業統
逝世 60 年。本作品已超過著作
計的和社會政治的考察(1904)
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領域
(Agrarstatistische und sozialpolitische
36 Betrachtungen zur Fideikommißfrage
之著作。

in Preußen) ……
社會主義(1918) (Der Sozialismus)
古代農業情況(1909) Max Weber. 1924. Gesammelte
37 (Agrarverhältnisse im Altertum) aufsätze zur sozial- und
古代文化沒落的社會原因(1890) (Die wirtschaftsgeschichte. Tübingen,
37 sozialen Gründe des Untergang der Mohr. 引自目錄。
antiken Kultur) 由孫中興老師根據上述文獻翻
中古商社史(1889) (Zur Geschichte 譯成中文,並加註德文目錄原
37 der Handelsgesellschaften im 文。
Mittelalter) 本書由韋伯夫人 Marianne Weber
農村的勞動情況(1893) (Die ländliche 編輯出版。作者 Max Weber
Arbeitsverfassung) (1864-1920) 已逝世 94 年,編者
37 易北河東部農民情況的發展趨勢 Marianne Weber (1870-1954) 已
(1894) (Entwicklungstendenz in der 逝世 60 年。本作品已超過著作
Lage der ostelbischen Landarbeiter) 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領域
38 過去一世紀德國文獻中對古代日爾 之著作。
曼社會情況性質的論戰(1905) (Der
Streit um den Charakter der
altgermanischen Sozialverfassung in
der deutschen Literatur des letzten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83 頁

Jahrzehnts)
資料來源:
1. Max Weber. 1920. Gesammelte
Aufsätze zur
Religionssoziologie. Vol. I.
Tübingen: J. C. B. Mohr (Paul
Siebeck).。本書由韋伯本人校
訂後出版。引自目錄。
2. Max Weber. 1921. Gesammelte
Aufsätze zur
Religionssoziologie. Bd. 2&3.
Tübingen : J.C.B. Mohr (Paul
Siebeck). 本書由韋伯夫人
Marianne Weber 編輯出版引自
韋伯的宗教社會學所包含的部份: 目錄。
韋伯的宗教社會學論文與收入《宗 3. Max Weber. 1921, 1922.
39-40 Wirtschaft und Gesellschaft.
教社會學論文集》的論文對照表
(表格) Tübingen : J.C.B. Mohr (P.
Siebeck). 本書由韋伯夫人
Marianne Weber 編輯出版引自
目錄。
4. Johannes Winckelmann. (Ed.)
1982. 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II:Kritiken und Antikritiken.
Gütersloh: Gütersloher
Verlagshaus Gerd Mohn. 引自
目錄。
由孫中興老師參考上述文獻翻
譯成中文,並整理為表格。依
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
理使用。
40 孫中興重建的韋伯「宗教社會學」 資料來源:
的內容……﹝7﹞基督宗教 1. Max Weber. 1920. Gesammelte
Aufsätze zur
Religionssoziologie. Vol. I.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84 頁

Tübingen: J. C. B. Mohr (Paul


Siebeck).。本書由韋伯本人校
訂後出版。引自目錄。
2. Max Weber. 1921. Gesammelte
Aufsätze zur
Religionssoziologie. Bd. 2&3.
Tübingen : J.C.B. Mohr (Paul
Siebeck). 本書由韋伯夫人
Marianne Weber 編輯出版引自
目錄。
3. Max Weber. 1921, 1922.
Wirtschaft und Gesellschaft.
Tübingen : J.C.B. Mohr (P.
Siebeck). 本書由韋伯夫人
Marianne Weber 編輯出版引自
目錄。
4. Johannes Winckelmann. (Ed.)
1982. 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II:Kritiken und Antikritiken.
Gütersloh: Gütersloher
Verlagshaus Gerd Mohn. 引自
目錄。
由孫中興老師參考上述文獻翻
譯成中文,並整理而成。依據
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
使用。
41 制度面: Max Weber. (1920)1930. The
1.行政和法律的合理結構 (Weber,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1930: 25) Capitalism. Tr. by Talcott
2.技術能力的發展 (Weber, 1930: 24) Parsons. New York: Charles
3.家計和營業分離 (Weber, 1930: 20- Scribner & Sons.引自頁 20-21,
21) 24, 25。
4.合理簿記的採用 (Weber, 1930: 21) 由孫中興老師參考上述文獻翻
5.合理的資本主義勞動組織 (Weber, 譯成中文,整理而成。依據著
1930: 20-21) 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85 頁

用。
Max Weber. (1920)1930.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Tr. by Talcott
精神面: Parsons. New York: Charles
41 實用理性的生活態度的能力和性向 Scribner & Sons.引自頁 26。
(Weber, 1930: 26) 由孫中興老師參考上述文獻翻
譯成中文,整理而成。依據著
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
用。
Max Weber. (1920)1930.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Tr. by Talcott
「近代」理性的資本主義精神 (暫時
Parsons. New York: Charles
的定義):理性地和有系統地追求利
43 Scribner & Sons.引自頁 64。
潤的態度,就像我們在富蘭克林的
由孫中興老師參考上述文獻翻
例子一樣 (Weber, 1930: 64)
譯成中文,整理而成。依據著
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
用。
Frank Parkin. 1982. Max Weber.
London: Tavistock.引自頁 64。
資本主義的精神與實質(表格)…
由孫中興老師參考上述文獻,
43 …資料來源:孫中興改編自Frank
整理為表格並翻譯成中文。依
Parkin (1982: 42)
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
理使用。
Max Weber. (1920)1930.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韋伯書中提到的影響到近代理性資 Capitalism. Tr. by Talcott
本主義的幾種新教教派: Parsons. New York: Charles
1.喀爾文教派 (Calvinism) Scribner & Sons.引自新教教派一
43-44 2.敬虔教派 (Pietism) 節內文標題。
3.衛斯理宗 (Methodism) 由孫中興老師參考上述文獻,
4.浸信會各派 (The Baptist Sects) 整理而成並翻譯成中文。依據
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
使用。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86 頁

1. Max Weber. 1920. Gesammelte


Aufsätze zur
Religionssoziologie. Vol. I.
Tübingen: J. C. B. Mohr (Paul
Siebeck).
2. Max Weber. (1920)1930.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Tr. by Talcott
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有關的內
Parsons.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 & Sons.
1.天職 (德文: Beruf;英譯: vocation,
3. Max Weber. (1920)1946. "The
calling)
Protestant Sects and the Spirit
2.預選說 (德文: Prädestinationslehre,
of Capitalism," Trs. by Hans H.
44 die Lehre von der Gnadenwahl; 英文: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in
theory of predestination)
Hans H. Gerth and C. Wright
3.俗世世界的制慾 (德文:
Mills. (Eds.) From Max Weber:
innerweltliche Askese; Parsons 英譯:
Essays in Sociology. New
worldly asceticism; Gerth & Mills 英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譯: inner-worldly asceticism)
Pp. 302-322.
由孫中興老師參考上述文獻,
整理出重要名詞條列而成。德
文名詞出自於文獻 1,英文名詞
出自於文獻 2-3。中文名詞則由
孫中興老師翻譯成中文。依據
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
使用。
韋伯‧1997‧《經濟與社會》
「然而在全世界……西方俗世之內
‧林榮遠‧譯‧北京:商務‧
的苦行主義特殊的結果是社會關係
44 合理的具體化和社會化。」(韋
引自 622-623 頁。
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
伯,1997:622-623)
合理使用。
44-45 證據: Max Weber. (1920)1930. The
1.巴克斯特 (Richard Baxter, 1616-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1691) 英國清教 Capitalism. Tr. by Talcott
2.施本納 (Philipp Jakob Spener, 1635- Parsons. New York: Charles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87 頁

Scribner & Sons.


1705) 德國敬虔派 由孫中興老師閱讀上述文獻
3.喀爾文教派 (Calvinism) 後,整理歸納而成並翻譯成中
4.浸信會各派 (Baptism) 文。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999. Elective affinities : a novel.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David Constantine.
Oxford ; New York : Oxford
45 本事(表格) University Press.
由孫中興老師閱讀上述小說
後,將其角色配對關係整理出
來,翻譯成中文,並繪製成表
格。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45-46 韋伯正文脈絡中基督新教倫理和資 本表格引自:
本主義精神的關係的關鍵用字一覽 孫中興‧1987‧〈從新教倫理
表(表格) 到儒家倫理〉,收入杜念中和
楊君實‧合編‧《儒家倫理與
經濟發展》‧台北:允晨‧第
181-225 頁‧
表格中的原始資料來源為:
1. 德文出自於:Max Weber.
1920. Gesammelte Aufsätze zur
Religionssoziologie. Vol. I.
Tübingen: J. C. B. Mohr (Paul
Siebeck).
2. 英文出自於:Max Weber.
(1920)1930.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Tr. by Talcott
Parsons.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 & Sons.
3. 中譯則由孫中興老師本人翻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88 頁

譯而成。
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
合理使用。
Max Weber. (1920)1930.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Tr. by Talcott
資本主義的發展最好當成理性主義
46 發展的一部份來看 (Weber, 1930: 76)
Parsons.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 & Sons.引自頁 76。
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
合理使用。
1. 德文出自於:Max Weber.
1920. Gesammelte Aufsätze zur
Religionssoziologie. Vol. I.
Tübingen: J. C. B. Mohr (Paul
Siebeck).
2. 英文出自於:Max Weber.
(1920)1930.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的不同
46 Capitalism. Tr. by Talcott
(表格)
Parsons.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 & Sons.
3. 中譯則由孫中興老師本人翻
譯而成。
由孫中興老師閱讀上列文獻
後,自行整理歸納繪製成表
格。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48 1.拉赫法認為韋伯的「資本主義精 Max Weber. (1910)1978.
神」的觀念有誤……他的意思並不 "Anticritical Last Word on The
是宗教的考慮不重要,而只是必須 Spirit of Capitalism," Translated
將宗教的考慮放在更大的社會關係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Wallace
脈絡來看。 M. Davi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3 (5): 1105-1131.引
自頁 1106。
由孫中興老師閱讀上述文獻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89 頁

後,翻譯成中文,整理改寫而
成。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2.拉赫法認為韋伯的「此世的禁慾主
義」的觀念是誤導的,因為韋伯的
這個名詞只是意味著嚴謹地組織及
理性地控制生活型態,以便更加榮
耀上帝。拉赫法認為這種生活型態
48 也同樣要求天主教徒,絕不是新教
徒的專利…在羅馬天主教神學中早
Max Weber. (1910)1978.
已包括了這些要求。因此,拉赫法
"Anticritical Last Word on The
認為「此世的禁慾主義」只是新名
Spirit of Capitalism," Translated
詞而已,不是新的歷史事實。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Wallace
(Weber, 1978: 1107)
M. Davis. American Journal of
3.拉赫法認為禁慾新教教派和近代資
Sociology, 83 (5): 1105-1131.引
本主義的興起之間的經驗關係是十
自頁 1107。
分薄弱的,就算是承認了極有問題
由孫中興老師閱讀上述文獻
的「內心世界的禁慾主義」的存
後,翻譯成中文,整理改寫而
在。根據他的說法,荷蘭的資本主
成。依據著作權法第
義幾乎和這些教派就沒有關係;十
46、52、65 條合理使用。
48 七和十八世紀的美國,雖然號稱有
巨大的禁慾主義的影響,但大致上
是一個沒有多大財富的農業社會而
已。他聲稱,在英國資本主義企業
就早在新教教派出現之前出現,而
韋伯認為,這些教派應該引介「資
本主義的精神」。
48 4.拉赫法認為若是韋伯把大資本家而 Max Weber. (1910)1978.
不是小資產階級當成是「資本主義 "Anticritical Last Word on The
精神」的傳人的話,以上的批評就 Spirit of Capitalism," Translated
可以避免了(Weber, 1978: 1107)…拉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Wallace
赫法認為在這些人的生命中,非宗 M. Davis. American Journal of
教因素,如享樂、權力、或榮耀會 Sociology, 83 (5): 1105-1131.引
變得更加明顯。他聲稱,不管小資 自頁 1107-1108。
產階級中所發現的精神是什麼,它 由孫中興老師閱讀上述文獻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90 頁

後,翻譯成中文,整理改寫而
絕對不是資本主義的。(Weber, 1978:
成。依據著作權法第
1108)
46、52、65 條合理使用。
Max Weber. (1910)1978.
5.最後,拉赫法並不斷然否認宗教改
"Anticritical Last Word on The
革在塑造近代工業經濟制度上所扮
Spirit of Capitalism," Translated
演的角色。然而,他認為,宗教改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Wallace
革的重要性並不在於「天職」的觀
M. Davis. American Journal of
念,這引起了「此世的禁慾主
48 Sociology, 83 (5): 1105-1131.引
義」,而是宗教改革以後出現的對
自頁 1108。
新的社會行為普遍的容忍。它在政
由孫中興老師閱讀上述文獻
治和經濟上轉變了歐洲,因此消除
後,翻譯成中文,整理改寫而
了傳統中阻礙新式經濟活動的因
成。依據著作權法第
素。(Weber, 1978: 1108)
46、52、65 條合理使用。
49 「不管如何,我所處理的是非常複 1. Max Weber. (1910)1978.
雜的歷史現象……5.同時,我企圖指 "Anticritical Last Word on The
出當代天職觀念多少都是有宗教的 Spirit of Capitalism,"
(religiös) 根源。」(Weber, 1978: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1112; 1982: 304-305) by Wallace M. Davi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3 (5):
1105-1131.引自頁 1112。
2. Max Weber. (1910)1982.
"Antikritisches Schlußwort zum
»Geist des Kapitalismus«,"
Archiv für Sozialwissenschaft
und Sozialpolitik, 31: 554-599.
Reprinted in Johannes
Winckelmann. (Ed.) 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II:
Kritiken und Antikritiken.
Gütersloh: Gütersloher
Verlagshaus Gerd Mohn. Pp.
283-345.引自頁 304-305。
由孫中興老師引自上述文獻的
原文,翻譯成中文。依據著作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91 頁

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


用。
1. Max Weber. (1910)1978.
"Anticritical Last Word on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Wallace M. Davi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3 (5):
1105-1131.引自頁 1112。
2. Max Weber. (1910)1982.
"Antikritisches Schlußwort zum
»Geist des Kapitalismus«,"
「宗教的」一詞原文有用斜體字 Archiv für Sozialwissenschaft
49 (Weber, 1982: 305),英譯本無 und Sozialpolitik, 31: 554-599.
(Weber, 1978: 1112) Reprinted in Johannes
Winckelmann. (Ed.) 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II:
Kritiken und Antikritiken.
Gütersloh: Gütersloher
Verlagshaus Gerd Mohn. Pp.
283-345.引自頁 305。
由孫中興老師自上述文獻整理
而成並翻譯成中文。依據著作
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
用。
49-51 《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1. Johannes Winckelmann. (Ed.)
論戰史 1982. Die Protestantische
第一階段 1907-1910(表格) Ethik. II:Kritiken und
Antikritiken. Gütersloh:
Gütersloher Verlagshaus Gerd
Mohn.引自內文標題與出處說
明。
2. David J. Chalcraft and Austin
Harrington. (Eds.) 2001. The
Protestant Ethic Debate: Max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92 頁

Weber’s Replies to His Critics,


1907-1910. Trs. by Austin
Harrington and Mary Shields.
Liverpool: 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 引自內文標題與出處說
明。
由孫中興老師閱讀上述文獻
後,翻譯成中文,並整理成表
格。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Max Weber. (1920)1946. "The
Protestant Sects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Trs. by Hans 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in
「〔美國〕一個世代以前的生意人 Hans H. Gerth and C. Wright
在建立社會關係時都會問:你是屬 Mills. (Eds.) From Max Weber:
52 於哪一個教會的?」(Weber, 1946: Essays in Sociology. New York:
303)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302-
322.引自頁 303。
由孫中興老師引自上述文獻,
再翻譯成中文。依據著作權法
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宗教隸屬的問題尤其常在社會生活 Max Weber. (1920)1946. "The
和商業生活中常被提出來,因為這 Protestant Sects and the Spirit of
52 Capitalism," Trs. by Hans H.
兩方面都需要永恆的和信用的關
係。(Weber, 1946: 305)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in
被教會承認是絕對保證了一位紳士 Hans H. Gerth and C. Wright
52 的道德品質,特別是有關生意方面 Mills. (Eds.) From Max Weber:
的〔道德品質〕(Weber, 1946: 305) Essays in Soci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302-
322.引自頁 305。
很重要的是:教派教友對個人而言
由孫中興老師參考上述文獻,
52 意謂著道德合格證書,特別是商業
整理歸納後,翻譯成中文。依
道德。(Weber, 1946: 305)
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
理使用。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93 頁

Max Weber. (1920)1946. "The


Protestant Sects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Trs. by Hans 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in
Hans H. Gerth and C. Wright
因為道德原因被逐出教會意味著: Mills. (Eds.) From Max Weber:
52 經濟上失去信用和社會上被貶抑地 Essays in Sociology. New York:
位。(Weber, 1946: 306)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302-
322.引自頁 306。
由孫中興老師參考上述文
獻,,整理歸納後,翻譯成中
文。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從一開始所有禁慾教派和聚會所都
Max Weber. (1920)1946. "The
共同具備完整的、典型的資產階級
Protestant Sects and the Spirit of
倫理,些倫理也和美國到現在為止
Capitalism," Trs. by Hans H.
的教派所奉行的是等同的。例如: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in
美以美教派就禁止
Hans H. Gerth and C. Wright
(1)買賣時討價還價
Mills. (Eds.) From Max Weber:
(2)沒付關稅之前就販賣商品
Essays in Sociology. New York:
52 (3)要求比該國法律所許可的利率還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302-

322.引自頁 313。
(4)在地球上聚集財產 ("to gather
由孫中興老師參考上述文
treasure on earth," meaning the
獻,,整理歸納後,翻譯成中
transformation of investment capital
文,並加註部分原文內容。依
into funded "funded wealth")
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
(5)在沒有確定有還錢能力之前借錢
理使用。
(6)各種奢侈 (Weber, 1946: 313)
教會是為了管理上帝恩典所成立的 Max Weber. (1920)1946. "The
53 強迫性組織。(Weber, 1946: 314) Protestant Sects and the Spirit of
53 教派是宗教上合格的人所組成的自 Capitalism," Trs. by Hans H.
願組織。(Weber, 1946: 314)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in
Hans 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Eds.) 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New York: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94 頁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302-


322.引自頁 314。
由孫中興老師參考上述文
Max Weber. (1920)1946. "The
Protestant Sects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Trs. by Hans 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in
Hans 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Eds.) From Max Weber:
路德教派〔信義會〕和清教的不同 Essays in Sociology. New York:
53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302-
(表格)
322.引自頁 320。
由孫中興老師參考上述文
獻,,整理歸納後,翻譯成中
文,並製作成表格。依據著作
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
用。
Max Weber. (1920)1946. "The
教派的成員必須具有某些特質才可
Protestant Sects and the Spirit of
以進入教派。具有這些特質對理性
Capitalism," Trs. by Hans H.
的資本主義發展是很重要的,這在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in
第一篇論文中〔孫注:即《基督新
Hans H. Gerth and C. Wright
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已經說
Mills. (Eds.) From Max Weber:
過了。為了在這個圈子裏掌握自
53 Essays in Sociology. New York:
己,成員必須不斷地證明他是具有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302-
這些特質的,這些特質在他心中持
322.引自頁 320。
續地和不斷地被培養著。因為,正
由孫中興老師參考上述文
如同他來世的幸福,他的整個此時
獻,,整理歸納後,翻譯成中
此地的社會生存都靠他『證明』自
文。依據著作權法第
己。(Weber, 1946: 320)
46、52、65 條合理使用。
53-54 清教教派是現世制慾主義 (inner- Max Weber. (1920)1946. "The
worldly form of asceticism) 最特殊的 Protestant Sects and the Spirit of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95 頁

Capitalism," Trs. by Hans H.


承載者。此外,他們是最一致的以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in
及,在某種意義上,唯一最一致反
Hans H. Gerth and C. Wright
對普遍的天主教會-管理上帝恩典
Mills. (Eds.) From Max Weber:
的強迫性組織 (a compulsory
Essays in Sociology. New York:
organization of the administration of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302-
grace)。新教教派犧牲最強有力的社
322.引自頁 320-321。
會自尊的個別利益以培養這些特
由孫中興老師參考上述文
質。因此,為了維持和宣揚「資產
獻,,整理歸納後,翻譯成中
階級的」新教倫理及其支派,必須
文,並加註部分原文內容。依
犧牲個人的動機和個別的私利。
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
(Weber, 1946: 320-321)
理使用。
對新教而言,〔倫理的〕行為是一
種嚴謹的,理性的生活方式,這種 Max Weber. (1920)1946. "The
方式替近代資本主義的「精神」舖 Protestant Sects and the Spirit of
了路。〔它們〕所看重的是在上帝 Capitalism," Trs. by Hans H.
之前「證明」自己〔是上帝的選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in
民〕,能被救贖-這是所有清教教 Hans H. Gerth and C. Wright
54 派所共有的-以及在別人面前「證 Mills. (Eds.) From Max Weber:
明」自己能在清教教派中掌握自 Essays in Sociology. New York:
己。這兩者是互補的,也是朝向同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302-
一方向發展的:它們有助於產生近 322.引自頁 321。
代資本主義的「精神」,及其特別 由孫中興老師參考上述文
的風氣 (ethos):近代資產中產階級 獻,,整理歸納後,翻譯成中
的風氣。(Weber, 1946: 321) 文,並加註部分原文內容。依
這些禁慾的教派形成了近代「個人 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
54 主義」一個最重要的歷史基礎。 理使用。
(Weber, 1946: 321)
54-55 中古的行會與禁慾新教教派的比較 Max Weber. (1920)1946. "The
(表格) Protestant Sects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Trs. by Hans 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in
Hans 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Eds.) 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New York: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96 頁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302-


322.引自頁 321-322。
由孫中興老師參考上述文
獻,,整理歸納後製作成表
格,翻譯成中文。依據著作權
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Max Weber. (1920)1946.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he World
Religions" Trs. by Hans H. Gerth
「是利益(物質的和思想的),而 and C. Wright Mills in Hans H.
不是思想,直接宰制了人的行動。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Eds.)
可是,由「思想」所創生的「世界 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55 Sociology. New York: Oxford
觀」,卻往往又像管鐵路的轉轍
手,決定了受利益推動的行為方 University Press. Pp. 267-301.引
向。」(Weber, 1946: 280) 自頁 280。
引述自上述文獻,由孫中興老
師翻譯成中文。依據著作權法
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55 所謂的宗教的「經濟倫理」(德文: 1. 德文部分引自:Max Weber.
"Wirtschaftethik der Religion; 英文: 1988. Gesammelte Aufsätze zur
Economic ethic of a religion) Religionssoziologie. Bd. 1.
1.重點不放在神學綱要的倫理學說 Tübingen : J.C.B. Mohr (Paul
上; Siebeck).
2.是行動-根植於宗教的心理的、事 2. Max Weber. 1946. "The Social
實的種種關聯之中-的實踐啟動 Psychology of the World
力; Religions" in H. H. Gerth and
3.通常在結構上是複雜的, 其制約條 C. Wright Mills. (Eds.) From
件是多面的; Max Weber: Essays in
4.經濟倫理和經濟組織沒有必然的關 Sociology. New York: Oxford
係; University Press. Pp. 323-359.
5.經濟倫理不只是單純由宗教所決 引自 267-268 頁。
定。(整理自Weber, 1946: 267-268) 中文部分則由孫中興老師閱讀
完上述文獻之後,自行整理歸
納而成,翻譯成中文。依據著
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97 頁

用。
Max Weber. (1920)1946. "The
經濟倫理與社會階層 (整理自Weber, Social Psychology of the World
1946: 268) Religions" Trs. by Hans H. Gerth
1.目的在於嘗試揭露出對各自宗教之 and C. Wright Mills in Hans H.
實踐倫理產生最深刻影響的各個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Eds.)
社會階層之生活方式的指導性要 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55-56 素; Sociology. New York: Oxford
2.塑造某一經濟倫理之獨特面相的決 University Press. Pp. 267-301. 引
定性社會階層, 會隨歷史發展而改 自 268 頁。
變; 由孫中興老師閱讀完上述文獻
3.某一階層對經濟倫理的影響力從來 之後,自行整理歸納而成並翻
就不是絕對的。 譯成中文。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1. 德文部分引自:Max Weber.
1988. Gesammelte Aufsätze zur
Religionssoziologie. Bd. 1.
Tübingen : J.C.B. Mohr (Paul
Siebeck).
2. Max Weber. 1946.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he World
Religions" in H. H. Gerth and
世界宗教及其傳人〔承載者/擔綱
C. Wright Mills. (Eds.) From
56 者〕(整理自Weber, 1946: 268-269)
Max Weber: Essays in
(表格)
Soci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323-359.
引自 268-269 頁。
中文部分則由孫中興老師閱讀
完上述文獻之後,自行整理歸
納而成,翻譯成中文並製作成
表格。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56 達人宗教與大眾宗教 (名詞整理自 1. 德文部分引自:Max Weber.
Weber, 1946: 287) 1988. Gesammelte Aufsätze zur
「達人」宗教意識 ("Virtuosen-" Religionssoziologie. Bd. 1.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98 頁

Tübingen : J.C.B. Mohr (Paul


Siebeck).
2. Max Weber. 1946.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he World
Religions" in H. 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Eds.) From
Religiosität) Max Weber: Essays in
「大眾」宗教意識 ("Massen-" Sociology. New York: Oxford
Religiosität) University Press. Pp. 323-359.
引自 287 頁。
中文部分則由孫中興老師閱讀
完上述文獻之後,自行整理歸
納而成,並翻譯成中文。依據
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
使用。
1. 德文部分引自:Max Weber.
1988. Gesammelte Aufsätze zur
Religionssoziologie. Bd. 1.
Tübingen : J.C.B. Mohr (Paul
Siebeck).
2. Max Weber. 1946.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he World
宗教與世界除魅 (德文: Religions" in H. H. Gerth and
Entzauberung der Welt;英文: C. Wright Mills. (Eds.) From
56 disenchantment of the world) (整理自 Max Weber: Essays in
Weber, 1946: 291-292) Soci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323-359.
引自 291-292 頁。
中文部分則由孫中興老師閱讀
完上述文獻之後,自行整理歸
納而成,並翻譯成中文。依據
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
使用。
56-57 理性主義 (rationalismus) 1. 德文部分引自:Max Weber.
1.意義繁多; 1988. Gesammelte Aufsätze zur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99 頁

Religionssoziologie. Bd. 1.
Tübingen : J.C.B. Mohr (Paul
Siebeck).
2. Max Weber. 1946.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he World
Religions" in H. H. Gerth and
2.以越來越精確的抽象概念為手段,
C. Wright Mills. (Eds.) From
越來越能從理論上來支配世界;
Max Weber: Essays in
3.以越來越精確的計算合適的手段為
Sociology. New York: Oxford
基礎, 有條理地達成一特定既定的現
University Press. Pp. 323-359.
實目的。(整理自Weber, 1946: 293)
引自 293 頁。
中文部分則由孫中興老師閱讀
完上述文獻之後,自行整理歸
納而成,並翻譯成中文。依據
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
使用。
1. 德文部分引自:Max Weber.
1988. Gesammelte Aufsätze zur
Religionssoziologie. Bd. 1.
Tübingen : J.C.B. Mohr (Paul
Siebeck).
2. Max Weber. 1946. "The Social
理性的 Psychology of the World
1.一種計劃性的安排 Religions" in H. H. Gerth and
(Planmässigkeit); C. Wright Mills. (Eds.) From
57 2.一切有系統地、毫不含糊地指向無 Max Weber: Essays in
可移易的救贖目標的實踐倫理。 Sociology. New York: Oxford
(整理自Weber, 1946: 293-294) University Press. Pp. 323-359.
引自 293-294 頁。
中文部分則由孫中興老師閱讀
完上述文獻之後,自行整理歸
納而成,並翻譯成中文。依據
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
使用。
57 實質的理性化 (德文:materiale 1. 德文部分引自:Max Weber.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100 頁

1988. Gesammelte Aufsätze zur


Religionssoziologie. Bd. 1.
Tübingen : J.C.B. Mohr (Paul
Siebeck).
2. 英文部分引自:Max Weber.
1946. "The Social Psychology
Rationalisierung;英文:substantive
of the World Religions" in H.
rationalization)
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形式的理性化 (德文::formale
(Eds.) From Max Weber:
Rationalisierung;英文:formal
Essays in Sociology. New
rationalization)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整理自Weber, 1946: 298)
Pp. 323-359. 引自 298 頁。
中文部分則由孫中興老師閱讀
完上述文獻之後,自行整理歸
納而成,並翻譯成中文。依據
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
使用。
Max Weber. (1920)1951. The
Religion of China. Tr. by Hans H.
韋伯的儒教觀……14.是文人階級的
Gerth. Glencoe, Ill.:
理論中也同時被其他學派接受的,
The Free Press. 引自頁 144。
57-58 但卻不是唯一被接授的理論,也不
由孫中興老師閱讀完上述文獻
是壟斷的國訂哲學(整理自Weber,
之後,自行整理歸納而成,並
1951: 144)
翻譯成中文。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58 有利的因素: Max Weber. (1920)1951. The
1.由貴重金屬的發掘使用所帶來的財 Religion of China. Tr. by Hans H.
富 (Weber, 1951: 12, 63) Gerth. Glencoe, Ill.:
2.人口的快速增長 (Weber, 1951: 12, The Free Press. 引自頁 12, 63,
63, 242) 100,242。
3.沒有強制攜帶通行證,受教育和服 由孫中興老師閱讀完上述文獻
兵役的義務 (Weber, 1951: 100) 之後,自行整理歸納而成,並
4.沒有限制高利貸和類似商業行為的 翻譯成中文。依據著作權法第
法律 (Weber, 1951: 100) 46、52、65 條合理使用。
5.受到現世功利主義影響而產生的斤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101 頁

斤計較心態和量入為出的節約,以
及相信財富的價值是達成道德完美
的普遍手段 (Weber, 1951: 242)
6.頻繁的國內貿易(以及偶爾發生的
國際貿易)(Weber, 1951: 242)
Max Weber. (1920)1951. The
Religion of China. Tr. by Hans H.
不利的因素:
Gerth. Glencoe, Ill.:
1.缺乏固定的,公認的,正式的和
The Free Press. 引自頁 20, 55,
可靠的法律基礎來保護工商業的
62,85, 100,101,103, 104, 137,
58-59 自由發展 (Weber, 1951: 20, 85,
227, 242, 243, 249。
100-101, 104)……
由孫中興老師閱讀完上述文獻
18.沒有真正的商業文書、會計和簿
之後,自行整理歸納而成,並
記制度 (Weber, 1951: 243)
翻譯成中文。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Max Weber. (1920)1951. The
Religion of China. Tr. by Hans H.
Gerth. Glencoe, Ill.:
The Free Press. 引自頁 226-
249。
59 儒教與清教的對比(表格)
由孫中興老師閱讀完上述文獻
之後,自行整理歸納而成,翻
譯成中文並製作成表格。依據
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
使用。
61 理性建構拒世動機的意義 (Sinn einer Max Weber. 1988. Gesammelte
rationalen Konstruktion der Aufsätze zur Religionssoziologie.
Weltablehnungsmotiv) Bd. 1. Tübingen : J.C.B. Mohr
禁慾和密契的類型 (Typologie der (Paul Siebeck). 引自內文標題。
Askese und Mystik) 由孫中興老師根據上述文獻翻
拒世的方向:經濟的,政治的,美 譯成中文,並加註德文原文。
學的,性愛的,知性的範圍 本書由韋伯本人校訂後出版。
(Richtungen der Weltablehnung: 作者 Max Weber (1864-1920) 已
ökonomische, politische, ästhetische, 逝世 94 年。本作品已超過著作
erotische, intellektuelle Sphäre) 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領域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102 頁

拒世的階段 (Stufen der


Weltablehnung)
之著作。
神義論的三種理性形式 (Die drei
rationalen Formen der Theodicee)
Max Weber. 1988. Gesammelte
Aufsätze zur Religionssoziologie.
Bd. 1. Tübingen : J.C.B. Mohr
(Paul Siebeck).
由孫中興老師參考上述文獻翻
拒世的方向及其階段的文本架構
61 譯成中文,並製作成表格。
(表格)
本書由韋伯本人校訂後出版。
作者 Max Weber (1864-1920) 已
逝世 94 年。本作品已超過著作
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領域
之著作。
Max Weber. 1920. Gesammelte
Aufsätze zur Religionssoziologie.
Vol. I. Tübingen: J. C. B. Mohr
(Paul Siebeck).。
Weltablehnung
由孫中興老師閱讀上述文獻之
Stufen
61 Richtung
後,整理出主要概念。
本書由韋伯本人校訂後出版。
Askese 和 Mystik
作者 Max Weber (1864-1920) 已
逝世 94 年。本作品已超過著作
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領域
之著作。
62 Theodicee (Weber, 1920: 572) Max Weber. 1920. Gesammelte
1 Dualismus Aufsätze zur Religionssoziologie.
2 Prädestinationsglaube Vol. I. Tübingen: J. C. B. Mohr
3 [Selbsterlösung] (Paul Siebeck).引自頁 572。
由孫中興老師閱讀上述文獻之
後,整理出主要概念。
本書由韋伯本人校訂後出版。
作者 Max Weber (1864-1920) 已
逝世 94 年。本作品已超過著作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103 頁

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領域
之著作。
Max Weber. 1920. Gesammelte
Aufsätze zur Religionssoziologie.
Vol. I. Tübingen: J. C. B. Mohr
(Paul Siebeck).。
Liebesakosmismus
由孫中興老師閱讀上述文獻之
Innerweltliche Askese
62 Außerweltliche Askese
後,整理出主要概念。
本書由韋伯本人校訂後出版。
Anomismus
作者 Max Weber (1864-1920) 已
逝世 94 年。本作品已超過著作
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領域
之著作。
Max Weber. 1920. Gesammelte
提到的人名有 Aufsätze zur Religionssoziologie.
Ernst Troeltsch (Weber, 1920: 538, n1) Vol. I. Tübingen: J. C. B. Mohr
Charles Baudelaire (Weber, 1920: 546) (Paul Siebeck).。引自頁 538,
Sappho (Weber, 1920: 558) 546, 558, 562, 563。
Perikles (Weber, 1920: 558) 由孫中興老師自上述文獻中整
62 Demosthenes (Weber, 1920: 558) 理出人名。
Tolstojs (Weber, 1920: 562) 本書由韋伯本人校訂後出版。
Nietzsche (Weber, 1920: 562, n1) 作者 Max Weber (1864-1920) 已
Goethe (Weber, 1920: 563) 逝世 94 年。本作品已超過著作
Luther (Weber, 1920: 563) 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領域
之著作。
Max Weber. 1920. Gesammelte
Aufsätze zur Religionssoziologie.
Vol. I. Tübingen: J. C. B. Mohr
(Paul Siebeck).。引自頁 563。
“bis zum Pianissimo des höchsten
62 Alters” (Weber, 1920: 563)
本書由韋伯本人校訂後出版。
作者 Max Weber (1864-1920) 已
逝世 94 年。本作品已超過著作
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領域
之著作。
62 “πάντα μοι έξεστιν”(Weber, 1920; Max Weber. 1920. Gesammelte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104 頁

Aufsätze zur Religionssoziologie.


Vol. I. Tübingen: J. C. B. Mohr
(Paul Siebeck).。引自頁 554。
本書由韋伯本人校訂後出版。
554)
作者 Max Weber (1864-1920) 已
逝世 94 年。本作品已超過著作
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領域
之著作。
Wolfgang Schluchter. 1984.
“Weltflüchtiges Erlösungsstreben
und organische Sozialethik:
Überlegungen zu Max Webers
Analysen der indischen
Kulturreligionen,” in Wolfgang
Schluchter(1984)指出和《經濟與社 Schluchter. (Hrsg.) Max Webers
63 會》中「宗教社會學」部分在內容 Studie über Hinduismus und
上的雷同處頗多。 Buddhismus: Interpretation und
Kritik. Frankfurt a.M.: Suhrkamp.
Ss. 11-71.
由孫中興老師閱讀完上述文獻
之後,自行整理歸納而成,並
翻譯成中文。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Robert Bellah. 1999. “Max Weber
and World-Denying Love: A
Look at the Historical Sociology
of Religion,” Journal of the
Bellah (1999) 指出和《政治當作一種
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on,
63 志業》在字句和觀念上的雷同處頗
67, 2 (June): 277-304.
多。
由孫中興老師閱讀完上述文獻
之後,自行整理歸納而成,並
翻譯成中文。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67-76 附錄一 1. Max Weber. 1921, 1922.
《經濟與社會》中〈宗教社會學〉 Wirtschaft und Gesellschaft.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105 頁

原版和譯本章節區分的比較及其與 Tübingen : J.C.B. Mohr (P.


《中間考察》相關章節的對照(表 Siebeck). 引自第二部分第四
格) 章章節標題。本書由韋伯夫
人 Marianne Weber 編輯出
版。
2. Max Weber. 1972. Wirtschaft
und Gesellschaft : Grundriss
der verstehenden Soziologie. 5
Auflage. Tübingen : Mohr (P.
Siebeck). 引自第二部分第五
章章節標題。本書由 Johannes
Winckelmann 編輯修訂。
3. 韋伯‧1993‧《宗教社會
學》,康樂和簡惠美‧合譯
‧台北:遠流‧引自章節標
題。
4. Max Weber. 1968. "Religious
Groups (The Sociology of
Religion)" in Economy and
Society: An Outline of
Interpretive Sociology. New
York: Bedminster Press
Incorporated. pp.399-634. 引自
第二部分第六章的章節標
題。本篇文章的譯者為
Ephraim Fischoff,於 1963 年
翻譯,經 Beacon Press 授權同
意重印於此書之中。
5. Max Weber. 1915, 1920.
"Zwischenbetrachtung: Theorie
der Stufen und Richtung
religiöser Weltablehnung”in
Gesammelte Aufsätze aur
Religionssoziologie. Band 1.
Tübingen: J. C. B. Mohr (Paul
古 典 社 會 學 理 論 / 2014 年 春 季 / 韋 伯 / 孫 中 興 / 第 106 頁

Siebeck), Pp. 536-573.本書為


韋伯本人校定後出版。
由孫中興老師引用上述文獻的
章節標題,自行對照整理成表
格。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