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2011 年第 1 期 理 论 观 察 No.

1, 2011
(总第 67 期) Theoretic Observation Serial No. 67

●●文学视线

试 论 中 国 诗 歌 音 韵 的 构 成
姜 波,何 麟
(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

[摘 要 ]诗 歌 的 音 韵 指 的 就 是 诗 歌 语 音 的 音 乐 性 ,它 主 要 是 由 平 仄 、押 韵 和 节 奏 三 个 因 素
构成。 四声的调配合成了平仄,韵脚的往复组成了押韵,音顿的排列形成了节奏,它们以 音节为
原料,相互交融,相互依托,相互照应,共同酝酿出了诗歌和谐的音韵。 而正是这和谐的音韵才使
得诗歌产生了一种悦耳动听的音乐效果, 而这种音乐效果又使得诗歌的情感抒发更 加强烈,形
象刻画更加鲜明,艺术感染更加有力。
[关键词]音韵;平仄;押韵;节奏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 (2011 )01 — 0112 — 04

我们知道,诗歌是以有选择、有组织的形象化语言作为 有机地构成,共同地作用,才酝酿出了诗歌和谐的音韵。 和
客观媒介的。 而语言则是“以语音 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 谐的音韵使得诗歌产生了一 种悦耳动听的音乐效果, 进而
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 构 成 的 体 系 。 ” 〔1〕如 果 诗 歌 语 这种音乐效果又使得诗歌的情感抒发更加强烈, 形象刻画
言离开了语音这个物质载体则将无以存在。 因此,语音是诗 更加鲜明,艺术感染更加有力。
歌语言存在的必需要素。 而语音作为诗歌语言的物质载体 一 平仄
同样又具有音乐声音的物理要素,比如音高、音长、音强、音 所谓平仄主要指的是汉语字音声调的区别, 其作用在
色等。 也就是说,诗歌语音除了具备语言的性质外,同样又 于造成音韵的和谐。 声调肇始于南朝宋齐之间,指的是发音
具备音乐的性质。 而所谓的诗歌的音韵就是指的这种诗歌 过程中音高和音长的变化。 古代汉语的声调,指平、上、去、
语音所具备的音乐性, 也就 是指的是诗歌语言中各单个的 入四个调类,“平”为平声,“上、去、入”为 仄声。 现代汉语的
音 节 (汉 语 一 个 汉 字 为 一 个 音 节 )或 一 定 的 音 节 组 (每 一 个 声调则指阴平、阳平、上、去四个调类,“阴平、阳平”为平声,
节奏单位的音节的数目)相互照应时所产生的音乐性质;它 “上、去”为仄声(王力先生的建议)。 古代诗歌研究者经过长
具 体 体 现 于 诗 歌 字 音 的 声 母 、韵 母 及 声 调 的 变 化 上 (注 :韵 期的多方面研究和探索发现, 平和仄的区别体现在音长和
母的“韵”是一个语音名词,指的是字音中声母以外的部 分; 音高的变化上:“从我国有些 地区的吟诵实践来看, 平声字
而音韵的“韵” 是一个群体概念,则指的是有 组 织 的 音 乐 性 一般读得低一点、长一点,仄声字一般读得高一点、短一点 。
秩序。 )。 这样, 首句吟诵起来,‘平平——
—仄仄——
—平平——
—仄 ’,音
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萨丕尔在他的《语言论》一书中曾 高的‘低低——
—高高—— —高’,音长的‘长 长 —短
—低低—— ——
研究了汉语诗歌的音韵特点。 他在和欧洲语言比较中认为: 短——
—长 长 —短
—— ’,如 此 很 有 节 奏 地 交 替 出 现 ,就 自 然 地
“汉语的诗沿着和法语差不多的道路发展。 音节是比法语音 形成 了抑扬顿挫的鲜明节 奏 。 ” 〔3〕由 此 ,沈 亚 丹 认 为 :“平 仄
节 更 完 整 ,更 响 亮 的 单 位 ;音 量 和 音 势 太 不 固 定 ,不 足 以 成 既形成了短音与长音的对比, 同时也形 成了高音与低音的
为韵律系统的基础。 所以音节 组——
—每一个节奏单位的音 对 比 ,和 英 语 诗 歌 中 的 音 尺 (meter ) 以 及 音 步 (foot ) 功 能 相
—和押韵是汉语韵律的两个控制因素。 第三 个
节的数目—— 近。 ” 〔4〕在这里,沈 亚 丹 显 然 把 现 代 诗 歌 中 的 各 个 音 步 或 音
因 素 ,平 声 和 仄 声 (升 或 降 )音 节 的 交 替 ,是 汉 语 特 有 的 。 尺(也可称之为音组或顿)的抑扬功能等同于古代诗歌 中的
(《语言论》)” 由此可见,汉 语 诗 歌 语 音 的 音 乐 性 即 音 韵 主
〔2〕
各个单音节的平仄功能了。
要是由平仄、押韵和节奏这三个因素构成的。 而正是这三者 进而, 笔者也产生了一个不成熟的想法 (可能片面肤

[收稿日期]2011 — 01 — 16
[作者简介]姜波(1966 —),男,山东烟台人。 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的批评与研究。

— 112 —
浅),那就是:古代汉语多为单音节,而各个单音节的声调又 我们只要遵守一个原则就行了, 那就是按照现代汉语普通
形成了各个单平声或各个单 仄声 (或者认为是各个单长音 话的自然声调,“注意平仄相 间, 避免一行诗中多个平声字
或 各 个 单 短 音 ,各 个 单 高 音 或 各 个 单 低 音 ),它 们 组 合 在 一 或仄声字连用。 ” 〔11〕这样,我们的新诗就听起来和谐悦耳,富
起就构成了古代诗歌的平仄声律; 而现代汉语多为音节组 有音乐性了。
(双 音 节 和 三 音 节 最 常 用 ,单 音 节 、四 音 节 甚 至 还 有 五 音 节 二 押韵
等则用的较少),而各个音节组的声调组又形成了各个抑 音 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篇》一文中曾说过这么一句话:
组或各个扬音组(或者认为是各个长音组或各个短音组,各 “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 。 ” 〔12〕 “异 音 相 从 ”指 的
个高音组或各个低音组 ),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现代诗 就是平仄追求变化的问题 ,而“同声相应”指 的 就 是 押 韵 追
歌的抑扬音律。 也就是说,现代诗歌中的各个音节组的声调 求整齐的问题。 如果说平仄是近距离的声调调配,追求的是
组所形成的抑音组或扬音组的功能就相当于古代诗歌中的 音韵变化之美;那么押韵就是远距离的字音调配,追求的是
各个单音节的声调所形 成的单平声或单仄声的功能, 那么 音韵不变之美。 变化统一于 不变之里, 不变体现于变化之
古代版的诗歌平仄声律也就转化成了现代版的诗 歌抑扬音 围,二者相互交融契合于诗歌语音之中,共同打造着诗歌 和
律了。 因此,现代人们讨论诗歌时,古代的常涉及平仄,现代 谐的音韵,共同增染着诗歌音乐的魅力。
的则涉及抑扬。 当然,古代诗歌中的音节组所造成的平声组 那么,什么是押韵呢? 所谓的押韵,指的就是诗歌中相
(平平结合)或仄声组(仄仄结合)也会产生抑扬功能的。 在 关的诗句或诗行末尾字音的韵母 部分按照一定的规律重复
这儿,笔者不再深谈了。 出现,它常常体现于韵脚的有序前进上。 “‘押’, 是一个强有
自 从 齐 梁 之 间 沈 约 的 《四 声 谱 》问 世 ,一 直 到 新 诗 诞 生 力的动词,它强调的是诗人对诗歌声音的主观掌控之力量。
之前, 中国古典诗歌的语音声调主 要是借助平仄相间的搭 通 过 ‘押 ’——
—强 迫 它 沿 着 某 一 个 方 向 前 进 ,诗 歌 的 声 音 就
配原则组织起来的。 平仄相间的搭配原则就是寓变化于整 于纷乱中渐渐形成了一条清晰的路线,于是,也就出现了 所
齐中。 诗人们将平仄按一定的间隔有规律地交替和重复,就 谓的‘韵脚’——
—声音有序前进的清晰脚步。 ” 〔13〕韵脚在“押”
有了声调的高低升降、长短疾徐,形成了抑扬顿挫的节奏韵 的作用下一个一个地呈现, 最后形成一条有组织的声音系
律 ,使 得 声 调 更 加 和 谐 优 美 ,使 得 诗 句 更 加 动 听 悦 耳 ,极 大 统线, 从而使诗歌成为一个 统一的和谐体。 正如沈德潜所
地丰富了诗歌的音韵效果。 这就是沈约所说的 “若前有浮 言,“诗中韵脚,如大厦之有柱石,此处不牢,倾折立见。 ”(沈
声 ,则 后 须 切 响 。 一 简 之 内 ,音 韵 尽 殊 ; 两 句 之 中 , 轻 重 悉 德潜《说诗睟语》)马雅可夫斯基也 曾 经 说 过 ,“没 有 韵 脚 ( 广
异。 ” 〔5〕
这样,才能“宫羽相变,低昂互节”,从 而体现出音乐 义的韵 ) ,诗就会散架子的。 韵脚使你回到上一行去,叫你记
性 的 审 美 特 征 ;当 然 ,对 于 思 想 内 容 的 表 达 ,无 疑 也 增 添 了 住它,使得形成一个意思的各行诗维持在一块儿。 ” 〔14〕既然
强劲的艺术力量。 平仄的使用,使得中国古典诗歌在长期创 韵脚这么重要,那么,怎么“押“呢? 我们知道,汉字的读音基
作实践中, 大致形成了以下规律:“在律诗中, 每两个音节 本上是有声母和韵母组成的,声母与押韵无关,而韵母又是
(即两个字)构成一个节奏单位;因 为五言和七言都是奇数, 由 韵 头 、韵 腹 和 韵 尾 组 成 的 。 如 :乡 ,声 母 是 x, 韵 母 是 iang,
最后一个音节自成一个节奏单位。 ” 〔6〕并一直延续到现代新 iang 的韵头是 i, 韵腹是 a, 韵尾是 ng 。 当然,有的韵母可能无
诗诞生之前。 虽然古典诗歌严格的平仄规律受到一些后人 韵头,或无韵尾,或既无韵头,也无韵尾,但必须有韵腹,如:
的指责和反对,但它所创造 的音韵功效是不可抹煞的,这也 马 ,它 的 韵 母 a 只 有 韵 腹 ,既 无 韵 头 ,也 无 韵 尾 ;家 ,它 的 韵
是后人需要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母 ia ,有韵头和韵腹而无韵尾。 因此,只要诗歌句行末尾文
自 从 胡 适 首 揭 新 诗 革 命 的 的 大 旗 后 ,他 认 为 “句 末 的 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韵头可以不同,只要韵腹相同或韵腹
韵脚,句中的平仄,都是不重要 的 事 。 ” 〔7〕从 此 ,关 于 平 仄 的 和韵尾都相同即可),就可以相互押韵了 。 按中国古典诗歌
问题就很少有人谈及了。 当然,少并不代表没人谈及。 二十 的传统,偶数诗行押,奇数诗行可以不押,特别是绝句,二四
年代饶孟侃先生就认为,“平仄是汉字的一种特色, 汉字的 行 必 押 ,第 一 行 可 押 也 可 不 押 ,第 三 行 则 不 押 ,古 典 诗 歌 还
抑扬轻重完全是由平仄产生的。 ”他精辟地指出:“提出新诗 要求声调相同,平平互押,仄仄相押。 而新诗 歌词则大致继
要注意平仄,并非要恢复 旧 诗 里 死 板 平 仄 的 作 用 。 ” 〔8〕但 由 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但已不再分平仄四声了,只要句行末
于新诗先驱者们面临冲破旧体诗格律的束缚, 饶孟侃先生 尾韵母相同或相近就可以, 因此, 押韵的形式变得很自
的平仄建议自然就被搁置 了。 随后,在五十年代,王力先生 —有 的 一 二 两 句 、三 四 两 句 押 韵 的 ,也 有 一 三 、二 四 押
由——
也 提 到 了 平 仄 的 问 题 ,他 认 为 “我 们 不 能 再 用 古 代 的 平 仄 , 韵的,有在不分节的诗歌中连押的,也有几句之后换韵的等
而应该用现代的平仄。 ”“阴平和阳平算是平声,上声和去声 等。 虽然新格律诗的提倡者还借鉴西方诗艺,主张押随韵、
算是仄声。 ” 虽然当时 他 的 建 议 回 音 不 强 ,但 在 后 来 的 学
〔9〕
交韵和抱韵, 但历来没有形成一种审美共识 而在诗人群中
术界逐渐被一些人采纳。 我们应该承认,在用现代汉语写新 流行开来。
诗时,四声的调配确实是一种达到增强音乐性的手段。 “四 为了有助于写诗押韵,有人将相互押韵的字,分成许多
声 调 配 得 当 ,听 起 来 就 和 谐 入 耳 ;四 声 调 配 不 当 ,听 起 来 就 类 别 的 韵 部 ,并 汇 编 成 韵 书 ,比 如 《唐 韵 》共 有 206 个 韵 部 ,
单调乏味。 ” 〔10〕旧诗的平仄格律不能套用了,新诗的平仄格 《中原音韵》则有 19 个韵部。 现代新诗常采取的是 1940 年
律 还 难 以 形 成 ,那 么 ,我 们 如 何 使 新 诗 的 声 调 达 到 和 谐 呢 ? 国 民 党 政 府 公 布 的 “十 八 韵 ”,它 与 《中 原 音 韵 》的 “十 九 韵 ”

— 113 —
极类似;而当代新诗采取的是有“十八韵”简化而成的“十三 之,押韵作为一种增强诗歌音乐性的声音组织手段,我们还
辙”(“辙”就是韵,所谓“合辙”就是“押韵”的意思。 )。 “十三 是采用的好,这不但适合当 今读者的欣赏习惯,而且对当代
辙”指的是:发花、梭波、乜斜、一七、姑苏、怀来、灰堆、遥条、 新诗的振兴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当然,我们也应当持平等
油求、言前、人辰、江阳、中东。 〔15〕在韵脚的选择上,新诗继承 开放的态度,尊重诗人的艺术追求和情感表达的方式。
了古典诗歌的传统:一是随情选韵。 诗人李瑛认为“表现明 三 节奏
朗 、强 烈 、激 昂 、雄 壮 感 情 的 ,通 常 多 用 较 为 宏 亮 的 如 中 东 、 节奏是宇宙中自然现象的一个基本原则。 它不仅存在
江阳、人辰、怀来等韵;表现轻快、欢畅、风趣内容的,通常采 于统一的天体和大自然 之 中 , 也 存 在 于 人 类 生 命 和 文 化 活
用 发 花 、遥 条 等 韵 ;表 达 悲 痛 、哀 怨 、凝 重 的 感 情 的 ,通 常 则 动的成果之中。 正如朱光潜所言:“艺术返照自然 , 节奏是一
选用较为低沉、迫促的韵部,一七、油求等 。 ” 〔16〕
二是多用宽 切艺术的灵魂。 在造形艺术则为浓淡、疏密、阴阳、向背相配
韵。 因为宽韵可供选择作韵脚的字多,而窄韵可供选择作韵 称,在诗、乐、舞诸时间艺术则为高低、长短、疾徐相呼应。 ”
脚的字少,并且有时不好安排。 〔26〕
由此,袁行霈认为,“语言也可以形成节奏。 ”〔27〕我们知道,
押韵对于诗歌有何具体功能呢? 韦勒克和沃伦在《文学 每 个 人 说 话 的 声 音 有 高 有 低 、有 强 有 弱 、有 长 有 短 ,各 有 固
理论》一书中曾指出:“押韵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现象。 它作为 定的习惯,从而形成了节奏感 ;由于这种节奏感,未经加工,
一种声音的重复(或近似重复)具有谐和的功能。 ”“它以信 不很鲜明,故又被称之语言的自然节奏。 “此外,语言还有另
号显示一行诗的终结, 或者以信 号表示自己是诗节模式的 一种节奏即音乐的节奏, 这是在语言自然节奏的基础上经
组织者,有时甚至是唯一的组织者。 ”〔17〕可见,押韵对于诗歌 过加工造成的。 ”〔28〕语言的音乐节奏强调了自然节奏的某些
具有两类功能: 一是谐和声音的功能, 可以使声音去而复 要素,从而使语言的自然节奏更加鲜明。 因此,在诗歌艺术
返,前后呼应,回环共鸣,以求得 音调和谐优美;二是组建诗 方面,朱光潜认为:“诗是一种音 乐,也是一种语言。 音乐只
篇 的 功 能 ,可 以 使 涣 散 的 诗 行 诗 节 贯 串 始 终 ,组 建 成 篇 ,以 有纯形式的节奏,诗则兼而有之。 ”〔29〕就是说,诗歌不但具有
求得节奏统一有序。 语言的音乐节奏,而且还具有语言的自然节奏。 而语言的音
许 多 年 来 ,中 国 诗 人 对 押 韵 的 问 题 ,一 直 有 两 种 意 见 。 乐节奏恰恰又是诗歌在朗读过程中语音所形成的诉诸于听
主张押韵的一派认为押韵能够协 调音韵,增强节奏,产生旋 觉的节奏感,这种节奏感 我们可以称之为诗歌的音韵节奏。
律 ,读 来 上 口 ,易 于 记 忆 ;此 外 还 可 以 对 内 容 起 到 组 织 集 中 因为诗歌在朗读过程中,语音形成了时间的绵延,在 力的作
的效能。 鲁迅在《致窦隐夫》的书信中说:“我以为内容且不 用下,就形成了节奏。 这正如黑格尔所认为的,“节奏的形成
说,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 ,给大家容易记,又顺 不是靠一些单纯的孤立的字音而是时间的长短和运动。 ”〔30〕
口,唱得出来。 ” 〔18〕
朱自清则进一步地认为,“韵是一种复沓, 当然,诗歌语言要有节奏,声 音 就 不 能 全 同 全 异 , 因 为 “节 奏
可 以 帮 助 情 感 的 强 调 和 意 义 的 集 中 ”,它 还 能 使 诗 歌 “带 音 生于同异相承续 , 相错综 , 相呼应。 ”〔31〕也就是说,语言的节奏
乐性,方便记忆”, 〔19〕
因此他也主张新诗应当押韵。 郭小川也 要体现在长短相间、高低相间和轻重相间的声音起伏上。 由
宣 称 :“我 是 主 张 押 韵 的 ,无 韵 的 诗 ,也 有 可 以 成 立 的 ,但 它 此 , 朱光潜认为诗歌语言 的 节 奏 就 是 “声 音 大 致 相 等 的 时 间
放弃了一种手段——
—押韵,终究 是不利的。 ” 〔20〕反对押韵的 段落里所生的起伏。 ” 〔32〕
而这大 致相等 的 时 间 段 落 也 就 成
一 派 认 为 押 韵 尽 管 悦 耳 ,但 却 是 人 工 雕 琢 的 ,不 自 然 的 ,不 了声音节奏的单位。 紧接着,朱光潜又认为:“中国诗的节奏
如口语的音调自然。 艾青认为 “散文是先天的比韵文美”, 不 易 在 四 声 上 见 出,全 平 全 仄 的 诗 句 仍 有 节 奏 ,它 大 半 靠 着
“自 从 我 们 发 现 了 韵 文 的 虚 伪 ,发 现 了 韵 文 的 人 工 气 ,发 现 ‘顿’。 ”〔33〕其实在这儿,朱光潜就已 经指出了中国诗歌的声
了韵文的雕琢,我们就敌视了它。 ” 〔21〕
戴望舒也认为“韵和整 音节奏单位是“顿”,即音顿。 “音顿”恰恰又是诗歌音韵节奏
齐的字句会妨碍诗情 , 或 使 诗 情 成 为 畸 形 的 。 ” 〔22〕面 对 针 锋 的基本构成单位,这也是笔者所要探讨的。 因此,我们可以
相对的两种看法,我们不想判定 谁是谁非。 因为“诗是不能 说,中国诗歌音韵的节奏单位 主要体现在“顿”上,它指的就
以有韵无韵判定高低的,在中外诗歌史上,有韵诗与无韵诗 是在朗读诗句时声音在大致相等的时间段落的停顿, 即音
都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 〔23〕
笔者认为,对于押韵的需要是出 顿 ,也 有 人 称 之 为 音 组 、音 步 、或 音 尺 ,其 实 都 是 一 个 意 思 。
于我们节奏的需要, 只有处于节奏 中的时间体验才是生存 差 别 只 在 其 着 眼 点 的 不 同 ,例 如 “ 青 山 绿 水 ”, 就 是 两 字 一
体验,因为节奏是生命时间的基本存在方式,并且通过不同 顿;从字数上来看,是两个“二字尺”;从音节组合上来看,就
的 手 段 如 平 仄 、押 韵 等 反 映 在 诗 歌 和 音 乐 中 的 ;而 且 ,押 韵 是 两 个 “音 组 ”;从 顿 数 上 来 看 ,就 是 两 “ 顿 ”, 或 叫 两 个 “ 音
还能使相对零乱的语义与相对 松散的语法取得联系, 并且 步”。 可见,它们其实都是一个概念。
把日常语言框定于诗歌语言之外, 正如美国批评家瑞恰慈 我 们 知 道 ,汉 语 一 个 字 为 一 个 音 节 ,在 古 典 诗 歌 中 ,四
所指出的:“通过它巧夺天工的特别表象, 韵律产生了无以 言诗四个音节一句,五言诗五个音 节一句,七言诗七个音节
复 加 的 ‘框 架 ’效 果 ,从 而 把 诗 歌 经 验 与 日 常 生 存 的 意 外 经 一 句 ,每 句 的 音 节 数 都 是 固 定 的 ;而 在 新 诗 中 ,每 句 诗 的 音
历和琐碎细事脱离开来。 ” 〔24〕当然,我们绝不能脱离诗歌情 节数并不是固定的。 在诗歌中,每句诗的音节们又是互相联
感意义而抽象地谈论诗歌押韵的问题;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 系的,组合在一起形成音顿,它们要么一个或两个或三个为
押 韵 的 未 必 是 诗 ,像 《百 家 姓 》等 ,但 是 我 们 也 要 明 白 “好 诗 一顿,要么四个或五个为一 顿,甚至还有六个为一顿的。 让
押韵更显出它的美,坏诗押韵也不能使它增高声价。 ” 〔25〕总 我 们 先 来 看 古 典 诗 歌 的 节 奏 ,四 言 两 顿 ,分 为 二 二 ;五 言 三

— 114 —
顿 ,分 为 二 二 一 或 二 一 二 ;七 言 四 顿 ,分 为 二 二 二 一 或 二 二 饰手段则又增添了反复、排比、回环、顶针等等。 由于众多的
一二。 音节的组合不仅形成了较小的音顿,还形成了较大的 修 饰 手 段 加 盟 于 平 仄 、押 韵 、节 奏 三 大 骨 干 体 系 ,愈 加 使 得
音顿。 林庚先生把这较大的音顿称之为句逗。 这个句逗把诗 诗歌和谐的音韵大厦熠熠生 辉、灿灿夺目了。 但是,我们必
句分成前后两半,四言二二,五言二三,七言四三。 林庚先生 须 明 白 ,诗 歌 的 音 韵 尽 管 再 多 辉 煌 ,终 究 要 受 制 于 语 义 的 ,
把这条规律称之为“半逗律”。 他说:“‘半逗律’就是通过句 因为“音韵须是意义的回声。 ” 〔36〕
逗作用把诗行分为近于均匀的上 下两半, 这规律适应于四 〔参 考 文 献〕
言、五言、七言,也适应于《楚辞》。 ” 〔34〕
然而,当我们读四言诗 〔1 〕 胡裕树 . 现代汉语 〔M 〕.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时却感觉节奏板滞, 而读五七言则显得节奏鲜明。 为什么 1979.
呢? 因为四言诗的句逗前后各 为两个音节,没有变化,故读 〔2 〕〔36 〕王宏 印 . 新 诗 话 语 〔M 〕. 天 津 :百 花 文 艺 出 版 社 ,
来单调平淡: 五七言的句逗前后相差了一个音节, 有了变 2007.
化,故读来活泼生动。 由于古典诗歌的节奏是偏重于语言的 〔3 〕〔06 〕陈 少 松 . 古 诗 词 文 吟 诵 研 究 〔M 〕. 北 京 : 社 会 科
音乐节奏, 难免会出现感 觉 拗 口 的 现 象 , 如 “似 梅 \ 花 落 学文献出版社,1997.
地”,中天月色 \ 好谁看等。 故而,我们在新诗创作中应该尽 〔4 〕 沈亚丹 . 寂静之音——
—汉语诗歌的音乐形式及其历
量做到既不损害语言的自然节奏, 又要选择优于自然节奏 史变迁〔M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的、富于音乐感的诗歌节奏。 〔5 〕 王先霈,胡亚敏 . 文学批评导引〔M 〕. 北京:高等教育
在古典诗歌中,音顿的划分早已约定俗成,那么在新诗 出版社,2005.
中,音顿又该如何划分呢? 新诗音顿的划分和古典诗歌音顿 〔7 〕 〔18 〕 〔21 〕 〔22 〕 杨 匡 汉 , 刘 福 春 . 中 国 现 代 诗 论 ( 上
的划分并不一致。 古典诗歌中的音顿的划分偏重语言的音 编)〔M 〕. 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
乐节奏,往往顾及不到语言的自然节奏。 新诗则偏重于语言 〔9 〕杨匡汉,刘福春 . 中 国 现 代 诗 论 (下 编 )〔M 〕. 广 州 :花
的 自 然 节 奏 ,依 着 语 义 自 然 划 分 ;但 是 ,语 义 又 和 语 音 相 互 城出版社,1985.
作用着,语义制约着语音,语音 配合着语义。 由于古代汉语 〔8 〕〔19 〕潘 颂 德 . 中 国 现 代 诗 论 40 家 〔M 〕. 重 庆 :重 庆 出
多为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多为双音节词或三音节词,所以新 版社,1991.
诗一般多划分为二字音顿和三字音顿; 单字音顿除了在诗 〔10 〕〔11 〕〔14 〕〔23 〕吴 思 敬 . 诗 歌 基 本 原 理 〔M 〕. 北 京 :工
行末尾出现,极少被划分;四 字音顿划分时要么被划为两个 人出版社,1987.
音顿来读,要么划为一顿读来拗口;五字音顿和六字音 顿几 〔12 〕 陈伯海 . 中国诗学之现代观〔M 〕. 上海:上海古籍出
乎不被划分。 当然,一个音顿内音节数目的多少也会影响音 版社,2006.
韵节奏的,一个音顿内包 含 的 音 节 越 多 , 每 个 音 节 的 声 调 便 〔13 〕 薛世昌 . 现代诗歌创作论〔M 〕.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
念的越短 , 便显的越重急;一 个音顿内包含的音节越少 , 每个 社,2008.
音节的声调便念的越长 , 便 显 的 越 轻 缓 。 因 此 ,音 节 多 的 音 〔15 〕 吕 晴 飞 . 新 诗 用 韵 手 册 〔M 〕. 北 京 : 中 国 妇 女 出 版
顿往往给人重而急的节奏感,一种“扬”的节奏感;音节少的 社,1987.
音顿往往给人轻而缓的节 奏感,一种“抑”的节奏感。 同样, 〔16 〕〔20 〕〔25 〕王 郊 天 ,陶 型 传 ,沈 茶 英 . 新 诗 创 作 艺 术
或多或少的音顿组合在或短或长的诗行里,节奏感也不同 , 谈〔M 〕.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
音 顿 数 目 愈 少 的 短 诗 行 愈 显 得 短 促 明 快 , 会 产 生 “扬 ”的 节 〔17 〕 雷·韦勒克,奥·沃伦 . 文学理论〔M 〕. 北京:生活·读
奏感;而音顿数目愈多的长 诗 行 愈 显 得 拖 沓 沉 滞 , 则 会 产 生 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抑”的节奏感。 当然,新诗的节奏并非单一诗行的抑扬顿挫 〔24 〕〔美〕艾·阿·瑞 恰 慈 . 文 学 批 评 原 理 〔M 〕. 南 昌 :百 花
所 造 成 的 ,因 为 一 行 诗 无 所 谓 节 奏 ,至 少 两 行 诗 ,才 能 有 节 洲文艺出版社 1997.
奏可言。 所以新诗的节奏应该是诗行内、诗行间以及诗节间 〔26 〕〔29 〕〔31 〕〔32 〕〔33 〕朱 光 潜 . 诗 论 〔M 〕. 南 宁 :广 西 师
相互呼应、 协调起伏的现象——
—或多或少的抑扬顿挫的音 范大学出版社,2004.
顿组合在诗行里, 或多或少 的抑扬顿挫的诗行组合在诗节 〔27 〕〔28 〕袁 行 霈 . 中 国 诗 歌 艺 术 研 究 〔M 〕. 北 京 :北 京 大
里,最后或多或少的抑扬顿挫的诗节汇集成整个诗篇 ,自然 学出版,2008.
会“抑扬或扬抑相间,顺势而下,节奏感就和谐”了。 〔35〕总之, 〔30 〕 黑 格 尔 . 美 学 ( 第 3 卷 ) 〔M 〕. 北 京 : 商 务 印 书 馆 ,
四声的调配合成了平仄,韵脚的往复构成了押韵,音顿的排 1981.
列形成了节奏,它们以音节 为元件,相互交融,相互依托,相 〔34 〕 林 庚 . 林 庚 诗 文 集 (第 2 卷 )〔M 〕. 北 京 :清 华 大 学
互照应,共同搭建起了诗歌和谐的音韵大厦。 当然,诗歌和 出版社,2000.
谐的音韵大厦除了平仄、押韵和节奏三大定型主体外,修饰 〔35 〕 骆寒超 .20 世纪新诗 综 论 〔M 〕. 北 京 :学 林 出 版 社 ,
手段的增添点缀之功也是 不可少的。 古代诗歌的修饰手段 2001.
有 双 声 (如 伶 俐 、仿 佛 等 )、叠 韵 (如 逍 遥 、阑 干 等 )、叠 音 (如
轻 轻 、悠 悠 等 )、象 声 (如 关 关 、呜 呜 等 )等 等 ;现 代 诗 歌 的 修 〔责任编辑:李允光〕

— 115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