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建构学习理论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
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一、建构学习的理念

建构主义是由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之后一步的发展。建构主义主张,世界是客观
存在的,对于世界的理解却是由个人决定的。人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建构现实。每
个人的经验不同,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不同。所以建构主义关注学生以原有知识为基
础建构新的知识。建构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又是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建构
主义把“学习”定义为: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的双向相互作用,建构自己经验体系的
过程。

(一)目标观:为深层理解而教学

对知识形成深层理解,是建构学习的核心目标。建构学习对“理解”的指标是:

1)用自己的话表述,解释所学的知识

2)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相关的现象,解释有关的问题

3)概括地把握知识的真正含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变式问题

4)对知识进行整合,综合运用相关的知识解决某一个问题。

5)把所学的知识广泛而灵活地迁移到实际生活之中

要对知识形成深刻的、真正的理解,要求:

1.教学要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基本概念和原理为核心,形成统一的知识结构

2.教学应把学习的知识置于多种多样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对知识形成多角度的理解

3.教学要引导学生建构自己的观点,建构自己的判断而不仅仅是记住课本上的结论

4.要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不是要他们学习更多,更难的内容,而是要提高学习质

(二)知识观:基于自己经验的知识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包括 3 个内容:

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知识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或假设,
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这些解释或假设不断地变革。

2.知识不能准确地解决一切问题。在解决具体问题时,需要针对具体问题对原有知识
进行再建构。

3.不同的学生对知识有不同的理解。真正的理解是由学生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
建构起来。

(三)学习观;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思想是:

1.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

学习不能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

2.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活动知识的意义

3.学习是对新旧信息进行重新建构的过程

学习是新旧知识之间的双向相互作用以及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生原有的知识因
为新信息的进入二发生调整和改变

4.建构学习过程是双向的

一方面,通过使用先前知识,学生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以超越所给的信息;另一方
面,被利用的先前知识本身也要根据情况进行重新建构。

5.建构学习的基本方式是同化和顺应

同化指的是学生把外在的信息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以丰富和加强已有的思维倾向
和行为模式。顺应是指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信息产生冲突,引起原有认知结构
的调整,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同化——顺应相互交替,循环往复,学生的认知水平得
到了发展。

6.建构学习是多样化的

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学生的差异性。每个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是不同的

(四)学生观: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教学的中心应该由教师向学生转移,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
者。

1.建构学习要求学生采用新的学习风格,新的认知加工策略,形成自己的知识建构模
式(探索法和发现法)

2.建构学习要求学生以原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
出发,生长出新的知识

3 建构学习要求学生承担更多的自我管理任务,努力学会自我控制。教学控制由教师向
学生的动态转移,是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4.建构学习要求学生主动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对所学的知识提出各种假设,
努力加以验证。

5.建构学习要求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进行合作学习。

(五)教师观: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

教师的作用是:
1.教师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

2.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复杂的、真实的问题

3.教师必须保证学习活动与学习内容保持平衡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5 提供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

6,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
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支架式教学是指教师为学习者理解知识提供一种概念框架,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
解,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应从学生潜在的发展水平开始,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支架式教学中的支架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支架作用不断地把学
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基本环境是:搭支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六)工具观:信息技术的使用

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需要建构工具。学习的主要活动不是记忆知识,而是高水平的思
维。学习用品及功能起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和反思的作用。

1.利用学习工具软件操纵有关变量、观测和分析有关的数据资料。如用电子表格,统
计软件处理各种数据,用文字处理软件报告研究结果

2 通过计算机外接各种传感器更精确地对光、声、力、热、运动等现象进行实验探索,
实时地记录有关数据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制变化曲线

3 利用互联网为学生创造有关促进知识整合的学习环境。

二、建构学习的环境

理想的学习环境主要包括:情境、协作、沟通和意义建构

1.创设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多样化、真实的情境

教学情境是课堂内各种因素的集合,由课堂空间、课堂物理条件、课堂师生人际关系、
课堂信息交流,课堂卫生环境等因素构成。学生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活动和
交往建构而成的。

在建构教学中,学生接触广泛的信息源。未来分析问题,学生可做现场调查,阅览资
料,查阅光盘、利用网络等。要把学习置于真实、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适应不同的
问题情境。例如,要更多地让学生利用各种原始数据进行分析,而不是直接接受基于
这些数据而得出的结论。学生利用我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分布以及国民生产
总值等数据,研究我国的人口问题。

2.提供更充分的协作学习机会。协作在一定意义上是协商的意思。
协商有自我协商和相互协商。自我协商指的是学生自己的分析、评价、调整。相互协
商指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其他人之间的商议、讨论、辩论。协商对于学
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验证、学习过程的展开与调整记意义的建构很重要。

3.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

教师先保留自己的看法,提出激发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教师聆听
学生的观点,提供相应的帮助或组织不同意见的学生进行讨论,最后获得结论。教师
的引导和帮助对于学生的知识结构重要。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沟通,每个学生学会表
达见解,聆听他人的想法,相互接纳,反思和评价。沟通的 3 个特征是:

1)围绕某个主题展开交流和对话

2)学生能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刺激同学对某一问题的共同理解

4.追求意义建构的最终目标

意义建构指的是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事物与其他事
物的内在联系达到深刻的理解。同时建构出富有个性化色彩和创新性的意义。例如,
作文教学是不能有相同的意义建构的,否则会产生“千篇一律”的现象。

三、建构学习的原则

1 把所有的学习任务“抛锚”在较大的情境或问题之中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有效地使用外部世界。学习活动可以有任何种类,方式,与
更广泛的社会坏境相联系。

2 教学目标应该与学习目标相一致

教师把学生的问题作为学习活动的推动力,让学生感到就是他们本人的问题。

3.设计真实的学习任务

这些真实生活的任务包括多种知识与技能,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应用所学的知识,
有利于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相关性,突出所学知识的意义。

4.设计复杂的背景

建构主义教学要求学生在复杂的背景条件下从事学习

5.给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

学生必须对问题解决过程拥有自主权。教师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6.设计支持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情境

教学意味着特定学习情境的创设,学生建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过程中实现的。
7.鼓励学生在社会背景中检测自己的观点

一个人的观点只有在社会坏境中才能加以确定

8.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

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四、建构学习的模式

有 3 个:抛锚式教学模式,认知学徒模式和随即访取教学模式

(一)抛锚式教学模式

强调以技术学为基础的学习。要求创设鼓励学生积极地建构有趣的、真实的、完整的
情境。把“锚”视为一种“宏观背景”,而与“微观背景”相区别。微观背景是课本
后的不相联系的“应用题”的特征。‘锚’是学生应用已掌握知识的情境,帮助学生
发型新学习的必要。教学置于一个“锚”中,引导学生借助与宏观背景中的各种信息
进行学习。

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策略是:

1 搭建“脚手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向他们提供帮助的脚手架, 那是根据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而搭建,是促进学生理解而提供的支撑。

2.围绕锚组织教学

锚是使教学开始的有效方式,围绕“锚”组织教学再逐步过渡到学生的亲自实践。
“锚提供了一个共享的知识背景,有助于学生与其他成员的相互合作和交流

3 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理解问题和交流经验的最佳方式是积极地参与

4 提倡合作学习

创设有助于合作学习的环境。因为“锚”中描述的问题比较复杂,单个学生无法完全
解决,需要合作与交流。

抛锚式教学的基本程序:

1)设计真实宏观情境的锚

2)围绕“锚”组织教学

3)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提供脚手架

4)消解具体的锚。教学应该在情境化与非情境化之间保持一种平衡。学生在情境中的
学习能够脱离特定的情境,向其他情境迁移

5)效果评价。抛锚式教学让学生能够解决锚中的问题且通过教学使学生自主地完成学
习目标,自主地解决复杂背景中的真实问题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

(二)认知学徒模式
认知学徒制要改变传统的脱离现实生活的教学,并针对传统的学徒制弊端提出的。

认知学徒制从 4 个方面规定了 18 种策略,构建一个有效教学的环境。

1)内容。

作为学科领域的知识,它们是概念。事实或程序;
提高有效解决问题的基于经验的策略;
控制或元认知策略;
学习内容的策略(如探究学习)。

2)策略

模仿;辅导;脚手架的提供和逐渐拆穿或重新组合;提供学生演示或表达他们新获得
的学科知识的机会;反思;鼓励学生的探究能力

3)排序

3 种教学内容排序的方式:

·增加内容的复杂程度。按照等级对任务结构,从底端的任务向上垂直增加难度

·增加内容的多样性。同一等级内容在水平程度上的增加。如,改变问题解决的情境,
改变学习活动的目标,改变学习环境中的因素

·先整体后部分

4.社会性

·情境学习

·模拟

·专家实践的文化群体

·内在动机

·利用合作

(三)随机访取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把学习分为初级和高级学习。初级学习,学生只需掌握概念和事实,在相同
的情境中再现它们。

高级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概念的复杂性,灵活地应用到具体的情境中。

建构主义寻求适合于高级学习的教学策略——随机访取。在不同的时间,重新设置的
情境中,为了不同的目的,从不同的概念观点对同一材料重复访取,这是达到获得高
级知识目标的关键。在教学中要把概念具体到一定的实例中,与具体的情境联系起来。
随机访取教学指的是学生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
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的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这种模式的程序;确定主题——创设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自我评价—
—深化理解

五、建构学习的特征

(一)核心特征

1 积极的学习

学习是积极的,学生在建构学习中具有积极作用

2 建构的学习。

学生必须对新信息进行精制,与其他信息关联,让学生在保持简单信息的同时,理解
复杂信息

3 累积性的学习

学习是累积性的,知识的累积是必要的。是对原有知识的深化或质变。

4.目标指引的学习

建构主义的学习是目标定向的,只有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形成与获得所希望
的成果相应的预期时,学习才可能是成功的。学习目标是形成于学习过程的内部,由
学生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的形成与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真实任务有关。真实任务指的
是与真实世界相关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从学习的需要出发,对初始目标进行分解
或将其转换为其他目标。目标本身也是可以建构和变革的一部分。

5 诊断性学习

学生必须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等活动,以诊断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6 反思性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评价应较少使用强化和行为控制工具,应使用学生的自我分析和
元认知工具

(二)二级特征

1.探究定向的学习

教师创设有利于学生独立探究的情境,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建
构一个活的小型藏书库。探究定向的学习是在学习过程激发动机的起始阶段和以应用
为目标的结束阶段

2.情境化学习

学习应着眼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情境化学习要注意知识
的多元化,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

3 问题定向学习

问题定向学习的基本途径是:
1)基于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分析,展开某一问题的陈述

2)列出学生为填补知识的缺陷所必需收集的信息,引导学生的探索和搜寻

3)列出学生可能采取的行动,提出的建议、解答或假设,进行尝试性检验

4)学生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呈现,交流各自的发现,解答和建议。知识的建构是通过新
旧知识之间相互作用完成的。

5)基于案例的学习

基于案例的学习能有效地加强记忆的语义表征与情节表征之间的联系,因此它能克服
侧重概念、命题等传统学习的抽象性,加强理性与感性之间的有机联系。范例遵循三
个原则:

·基本性。学科的基本要素;概念、原理、定律、结构、规律、法则等

·基础性。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并通过教学深化经验

·范例性。通过范例连接学科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思维结构,沟通学生的主观世界与教
学内容的客观世界。范例性学习鼓励学生从探究现象开始进行生成性学习,通过特殊
理解一般,促进学习的迁移。

5 社会性学习

学习的社会性可通过学生的自我讨论。学生与教材、学生与计算机的互动来实现。

6 内在驱动的学习

建构学习是一种由内在认知动机驱动的学习。内驱力表现为学生的渴望,理解及解决
问题的倾向。这些潜在的动机因素由于受学习的成功和社会的认可的强化而转变为真
实的,持久的动机因素,形成为一种稳定的品质,维系主动积极的学习持续进行。

重要结论:

1 建构的内涵: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2 学习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的双向相互作用,建构自己经验体系的过程

3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获得
知识的意义

4 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
的内在联系

5 把所有的学习任务“抛锚”在较大的情境或问题之中。

6“锚”不仅是学生应用已掌握知识的情境,更重要的是使用“锚”来帮助学生发现新
学习的必要。

7.传统性学习的策略是接受性学习,由此获得的是书本知识;活动性学习的策略是具
体性学习,由此形成的是应用知识;建构性学习的策略是理解性学习,由此建构内化
性知识。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