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8

2019 年第 7 卷第 2 期第 139-156 頁

DOI: 10.6510/JTLM.201912_7(2).0012

觀光與休閒管理期刊
Journal of Tourism and Leisure Management

http://www.asmr-journal.com/harper.html

以臺灣原住民部落文化與生態永續發展里山韌性指標評估模式
之研究-以南投仁愛鄉南豐村為例
A Study on the Evaluation Satoyama-model of Resilience Index Based on
Taiwanese Aboriginal Tribe Culture and Ecologi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A Case Study of Nan-Feng Village

王嘉勳1 陳榮俊2 李鎮洋3 施美琴4


Chia-Hsun Wang Jung-Chun Chen Zhen-Yang Lee Mei-chin Shih
5 6*
馮詩維 梁大慶
Shi-Wei Feng Ta-Ching Liang

摘要
國際「里山倡議」目標之永續產業及生物多樣性,在「生態」與「經濟」作為
自然保育與在地發展並重的目標,也是近期政府推動農業發展的政策與方向,農村
是主要的糧食生產的根源,提供當地社區需要的自然資源,但卻需要維護這種生態
系統的永續性和土地資源不會匱乏。近年經常出現以「里山」為名的多樣相關活動、
營隊、研習等,但部分僅為初期,目前正處於發展階段,尚缺乏明確評估及示範案
例。為協助整體部落或農村發展正確的里山目標,在本研究中實際導入參考SEPLS(社
會-生態的生產地景)之規劃概念以及里山倡議的「願景 - 方法 - 行動三摺法」,並
選擇南投縣仁愛鄉南豐村一處具農村再生社區潛力的原住民聚落(眉溪部落)為研究
目標,據此韌性指標評估里山之作法,試圖協同規劃的理論和質性研究方法,以參
與式行動研究方式,促進在地村民、地方主管機關官員和相關專家之間的夥伴關係。
協助主管機關和地方社區等權益關係者,分析傳統文化與復育生態或產業地景間之
競合關係,經評估得到初步結果:原住民傳統概念「夠用就好」恰與里山精神不謀
而合,大部分指標都相符,且部落居民對於整體部落發展認知度高。但在里山韌性
指標框架下,在「治理與社會公平」及「知識與創新」之部分指標發現認知差異,
未來值得再深入探討。

關鍵字:里山、三摺法、眉溪部落、賽德克、農村再生

1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博士班研究生 awisapu521@gmail.com
2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南投分局分局長 jcchen@mail.swcb.gov.tw
3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局長 ea10401@mail.swcb.gov.tw
4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南投分局課長 smatch@mail.swcb.gov.tw
5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南投分局工程員 hellolasa@mail.swcb.gov.com
6國立虎尾科技大學休閒遊憩系副教授 taching@nfu.edu.tw*通訊作者

收稿:10/12/2019
接受:11/12/2019
以臺灣原住民部落文化與生態永續發展里山韌性指標評估模式之研究 / JTLM 7(2) 2019

Abstract
The International Satoyama Initiative’s target on the sustainable industry and
biodiversity is taking "ecology" and "economy" as the goal for both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local development, which are also the policies and directions for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at Taiwanese government pressing ahead shortly. The rural areas are the
major source of food production, and it provides the natural resources needed by the local
community, however, we need to maintain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ecosystem and the land
resources.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ve been many kinds of activities, camps, and studies
that appeared in the name of Satoyama, but some of them are only in the development
stage, and still no clear assessments and demonstration cases. To assist the rural areas in
developing the correct Satoyama targets, the planning concept of SEPLS
(Socio-ecological Production Landscapes and Seascapes) and the vision of the three-fold
approach of the Satoyama Initiative are introduced in this study. We selected an
indigenous community (Alang Tongan) with the potential of rural regeneration in Ren’ai
Township, Nantou County as the research target. Based on the indicators of resilience
from the Satoyama Initiative, we tried to coordinate the theoretical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hat we planned, and promoted partnerships between residents,
competent authority, and relevant experts. We assisted the competent authority, local
communities, and other stakeholders to analyze the compet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cultur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industrial landscapes. The preliminary result
of the appraisal shows that the indigenous traditional values “Just enough” track with the
concept of the Satoyama Initiative. Most of the indicators are consistent, and the residents
have a high cognition of the overall community development. However,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indicators of resilience, cognitive differences are found in some of the
indicators such as ''governance and social fairness'' and ''social Welfare''. There is
something that deserves consideration in the future.

Keywords: Satoyama, Three-fold Approach, Meixi-tribe, Seediq, Rural Rejuvenation

1. 前言
2010年生物多樣性第十屆公約締約方大會在日本名古屋舉辦時,提出「愛知目
標」及「里山倡議」兩大理念,未來期待在各地能夠推動生物多樣性及人與自然和
諧共生之目標。2017年台灣已有8個機關團體加入「IPSI」成為會員,在台灣推動里
山倡議工作又增加一份力量。在台灣2010年農村再生條例頒布,第九條第一項條文
對「農村再生計畫」的範疇作出解釋「農村再生計畫,應包括農村社區整體環境改
善、公共設施建設、個別宅院整建、產業活化、文化保存與活用、生態保育、土地
分區規劃及配置公共設施構想、後續管理維護及財務計畫,並得提出具發展特色之
推動項目。」更希望以「里山」為目標,「農村再生」為方法,讓台灣的農村永續
發展。
農村再生工作於2011至2015年間完成第一期的農村再生整體發展計畫,無論是
農村人力的培育與訓練、農村社區的軟硬體建設與活化、農村產業的加值、休閒農
業及農村旅遊發展、擴大有機農業栽培區等都有長足的進步,同時為臺灣農業的永
續發展奠定了厚實的基礎(梁大慶, 2017)。2016年之後進入農村再生2.0,更在加速推
動農村再生,落實農村社區的永續發展,專注強化農村競爭力,辦理農漁畜產業、
休閒農業及青年農民輔導、農村人力教育推廣及跨域發展等業務,將加入推動辦理
原住民族地區綠資源永續利用,鼓勵以山村社區、部落實踐綠色經濟轉型,以結合

- 140 -
以臺灣原住民部落文化與生態永續發展里山韌性指標評估模式之研究 / JTLM 7(2) 2019

農村社區的輔導成果與資源,更能發揮相輔相成之效果;從農村發展的生產面、生
活面、生態面及夥伴關係之公私合作及創新理念,展現臺灣農村豐厚底蘊及全民參
與的成果。
在「原住民族地區綠資源永續利用」這部分格外重視,促進農村永續發展及農
村活化再生,改善基礎生產條件,維護農村生態及文化,提升生活品質,建設富麗
新農村。又因「里山倡議」的核心價值,相信台灣生態農村定會促進本地「人與自
然和諧共生」,在「生態」與「經濟」作為自然保育與在地發展並重的目標。以台
灣原住民部落且以賽德克(Seediq)文化為出發點的,僅有南投縣眉溪部落,位於埔里
往霧社的台14甲線公路旁,位居霧社風景區之門戶,原住民文化資產上擁有光榮的
歷史與優質的傳統文化,早期多以狩獵織布為生,且生態資產豐富,位居台灣最大
的蝴蝶資源地區。現今產業是以農業為主,近年來轉型推動永續農業的發展,開創
南豐的特色,除拓展農產品及體驗遊程之經濟發展,進而增加村民的生活收益,是
個極有發展潛力的賽德克部落。本研究藉對南豐社區(眉溪部落)進行里山韌性指標之
評估,發現問題及困境,找到優勢及發展方向,推廣部落本身作物,充份發揮在地
知識與特色永續利用自然資源,初步建構臺灣典範型生態保育與經濟發展雙贏之里
山模式。
本研究依據SPESE社會-生態的生產地景與海景以地景/海景多樣性與生態系保
護、生物多樣性(包括農業多樣性)、知識與創新、治理與社會公平、生計與福祉等五
大方面進行評估與20項指標之檢測(Dunbar, 2019),並配合台灣原住民(賽德克族)遷移
史、相關規範,將當地遭受一處風災後的崩塌地,轉化成文化保存與生態保育並重
的環境發展模式,並將其過程與執行方法完整記錄,提供未來村落發展里山模式之
參考。

2. 文獻回顧
2.1 里山倡議內涵與意義
國際里山倡議的緣起,是回應生物多樣性公約的新目標《愛知目標》。愛知目
標是2010年10月在日本名古屋舉辦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屆大會,所設定的
2011-2020年生物多樣性保育和利用的新目標。「里山」一詞源自日文,發音為
satoyama。傳統上來說指的是如定期輪伐的橡樹林、松樹林、竹林等次生林,以及可
作為覆蓋屋頂、牲畜的飼料與堆肥等用途的草地(曾竫萌、林立、范美玲、袁浩雲,
2015)。日本傳統的農村地景包含多樣的農村環境,譬如︰耕地和果園、稻田、灌溉
用的池塘和溝渠、村落與農場本身,里山地景正是由里山和這些環境所組成複合式
的農村生態系(趙榮台, 2014)。
里山倡議以世界上類似日本里山地景的複合式農村生態系為對象,里山倡議的
核心概念是「社會-生態-生產地景」,係指人類與自然長期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生
物棲地和人類土地利用的動態鑲嵌斑塊(馬賽克)景觀,並且在上述的交互作用下,維
持了生物多樣性,並且提供人類的生活所需。倡議的願景是謀求兼顧生物多樣性維
護與資源永續利用之間的平衡。在里山地景內,許多不同種類的樹林、草地與濕地
混合在一起,形成錯綜複雜的鑲嵌圖案,因此成為眾多野生動物的棲地,其中有許
多是瀕危物種,另外也有助於防災、集水區保護及其他重要的生態系統服務。聯合
國大學高等研究所計畫主任暨里山倡議國際夥伴關係秘書處主任塚本直也表示,里
山倡議致力於實現「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社會」,促進全世界「社會-生態的生產地景
與海景」復育與永續性的管理(李光中, 2016)。社會-生態的生產地景與海景(SEPLS)

- 141 -
以臺灣原住民部落文化與生態永續發展里山韌性指標評估模式之研究 / JTLM 7(2) 2019

係支持生物多樣性,同時提供人類福祉所需的商品與服務,增進人類生產與自然間
的共同利益,利用動態的鑲嵌棲地與土地利用方式,加強與本土文化與知識深入連
結。

2.2 生物多樣性
在20項生物多樣性愛知目標之中,里山倡議與下列9項目標有關:目標4自然資
源永續利用、目標6永續漁業、目標7永續經營管理區、目標11保護區、目標13農業
生物多樣性、目標14基本生態系統服務、目標15生物多樣性與碳儲存、目標18傳統
知識、目標19生物多樣性知識。很明顯的,這些目標都和農業生產環境的保育和利
用有關。里山倡議的核心對象是「社會─生態─生產地景」,指透過農、林、漁、牧
等生態地景的保全活用,發揮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鍾明
光、盧道杰, 2018)。里山倡議著重保全農業生產地景的完整性,也就是將農業生產環
視為一農業生態系統(賴瑞聲、楊舒涵、林立、張素貞, 2019)。在里山的農業生態系
統中,農田裡的作物和其他物種的多樣性、棲地多樣性以及環繞農田周圍的地景多
樣性等三者,都需保全其聯結性,以強化農業生態系統的回復力,因應未來日益加
劇的氣候變遷衝擊,維持經濟、社會和生態的永續性(卓清波, 2014)。

2.3 里山與里海
里海的價值就是維持健康的海洋並永續海洋生物多樣性及生產力。台灣四面環
海,因此台灣沿海地形包括岩礁、礫灘、沙灘、泥灘、河口草澤地、潟湖與紅樹林,
其中也鑲嵌的人為海岸的地形,水梯田、鹽田、魚塭、人為的蚵田蚵架等地景(方韻
如, 2011; 謝佳倫、方韻如、謝傳鎧、鍾國芳, 2015)。這些海域的除了提供水生動植
物多樣化的棲地,更重要的還走漁業生產,因此在村落(里)(sato)週圍的潟湖、海岸
的潮間帶和近海的漁場(海)(umi),也就是位於海洋環境和人類居住的區域,包含社
區、河口、潟湖潮間帶,等漁業的混合地景(landscape)皆符合里海地景(Satoumi
Landscape)的概念(趙榮台, 2015)。友善環境農業推動在在民間團體方面,慈心有機農
業發展基金會推廣「綠色保育農產品」及綠色保育標章;社區方面,花蓮瑞穗鄉富
興社區與東華大學、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農委會花蓮農業改良場(袁浩雲、曾竫
萌, 2017; 陳本翰、徐培修, 2019)。此外台灣各地操作生態友善農法以從事農、林、
漁、牧等兼顧產業、生態和社會效益之案例尚多,亦符合里山倡議的精神和作法(陳
美惠、林穎楨, 2017)。

2.4 里山之韌性指標
「韌性」是指地景或海景以靈活的方式吸收,恢復和逸應各種壓力和干變的能
力,干擾和壓力害直接、間接影響掌地社區的生計,基礎設施,農業多樣性和社會
網絡。具翻性的社區可以吸收威脅,甚至利用威脅來带動更新和創新,運作良好的
SEPLS 通常具有較高的韌性,不容易受到外界影響,及時受到影響,也具有恢復的
能力。指標的目的在於在地社區需要全面瞭解其地景和海景的狀況和變動。制定這
些指標的目的在於提供社區一個討論、分析社會-生態現況的架構。也更有助於瞭解
韌性(有助於改善韌性)以落實地景和社區的長期永續性。
指標可以幫助參與里山發展之有效分析發展進程,瞭解區域之韌性、支援韌性
強化策略的發展和執行。在村落參與過程中,強化權益關條方之間的溝通,提升社
區在決策過程和調適性管理方面的權力和能力。研究指標分為五大構面:分為5大類:

- 142 -
以臺灣原住民部落文化與生態永續發展里山韌性指標評估模式之研究 / JTLM 7(2) 2019

地景/海景多樣性和生態系保護、生物多樣性(包括農業生物多樣性)、知識和創新、
治理和社會公平、生計和福祉(Dunbar, 2019)。

3. 研究方法
3.1 行動研究目標與架構
本案例首先借鏡SPELS社會-生態的生產地景與海景之韌性指標以及里山倡議相
關概念和方法,繼而分析現有適用的國家法規等制度工具(農村再生條例)以資應用,
接著啟動協同規劃過程以原住民聚落之文化與生態復育地景調查、討論,分析討論
SPELS社會-生態的生產地景與海景之韌性指標議題(李光中, 2013),在參與式規劃過
程的設計方面,本案例依據的協同規劃理論,視規劃和經營管理為一種權益關係者
之間的社會互動過程,目的是透過知識力、社會力和行動力的增進,強化權益關係
者之間的制度力(Healey, 1998)。

圖 1. 里山行動研究目標及在地行動

3.2 里地評估條件
2002年日本依據生物多樣性公約第6條,擬定「新生物多樣性國家戰略」,當中
列出日本生物多樣性的3大危機,其中被列為「第2危機」的就是「里山荒廢問題」(第
1危機是過度開發,第3危機是外來種入侵)。日本將里山的復元作為「維繫生物多樣
性」的重要戰略目標,日本環境省其後也推出「里山里地的選定方式/標準」。

3.3 研究方法
里山倡議的願景是實現社會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想,為了讓以永續利用與管理
土 地 和 自 然 資 源 的 地 景 得 以 受 到 保 護 與 重 建 , 里 山 倡 議 建 議 運 用 的 三 摺 法 (a
three-fold approach),包括願景、方法及關鍵行動面向。里山倡議的三摺法:願景、
方法和關鍵行動面向(UNU-IAS, 2011)亞洲農村景觀的特徵是各種不同的森林和溼地

- 143 -
以臺灣原住民部落文化與生態永續發展里山韌性指標評估模式之研究 / JTLM 7(2) 2019

等次生環境以鑲嵌式的空間結構與當地的地形緊密地結合,此土地利用方式創造出
複雜的生態系統,得以保存該區的生物多樣性,並且為當地居民提供十分重要的生
態系統服務,因此未來土地利用的策略必須建構在認清複合式生態系統的重要性之
上,力圖兼顧生產與保護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服務之間的平衡(趙敏, 2017)。

圖 2. 三摺法-願景、方法和關鍵行動面向

1. 里山討論工作坊:本研究從108年4月到9月與社區辦理多次里山討論工作坊,討
論社區20項議題與發展目標,在配合賽德克族傳統議事的方法,挑選評估區域(例
如:自然資產、社會-經濟活動、文化遺產、威脅和機會、具有特定物種和生物
多樣性價值),並且運用地景資訊(獲得地景或海景相關的科學和統計資料:土地
利用、人口、降雨,生計、生物多樣性及其價值),有助於該地區深度瞭解,並妥善
設計評估,讓參與者和權益關係方,在資訊盡量對等的立場上,有共同的理解(松
本郁子, 2019)。邀請參與工作坊討論人物,盡量擴大參與,並且在議事過程中彼
此都有相同的發言權,參與人員包括:在地和全國的非政府組織、原住民、婦
女、老年人和青年團體、林業和農業政府官員、合作社和工會、在地農民、漁
民、旅館業主、旅遊經發者和其他工商部門代表等,但必須確保在性別和年齡
上的平衡、包括原住民和少數群體、面積大或多樣的地景或海景,應包括標的地
内不同社區的權益關係方。
2. 引導師:本研究與一般社區營造不同處,就是特別有「引導師」的出現及要求。
引導師在評估期間向社區和工作坊參與者解釋「SEPLS」和「韌性」的概念上
扮演重要的角色。除了帶領工作坊的順利進行,更重要的是促進工作坊參與者
的積極、平等參與。最理想的是引導師與該區的社區有工作上有良好的關係,
並在會議上給與參與者公平的發言權(有義務去引導長期不願發言或不主動發言
者),另在實務操作時,部分較長居民聽不懂國語或台語,必須要用賽德克母語
進行溝通,所以更需要引導師將韌性指標轉(譯)化為參與者能夠容易理解的語
言,或根據在地的情況調整指標的敘述說法(松本郁子, 2019)。
3. 操作過程:依照上述標準來辦理前幾次工作坊,但在幾次工作坊過程中,有部
分民眾有意願來參與,但是不會發言或鮮少提出自己看法,但平常在家人面前,
並不是如此含蓄。因此本次在操作過程中採用「家族」方式,引動發言(趙榮台,
2014)。在眉溪部落共有6大家族(巫師、獵人、織布、農耕等),以家族為別分組,
每組各配一位組長,適時翻譯賽德克母語,並傳達會議上重要訊息,而會議全
程由社區引導師主持,說明韌性指標操作流程、議題講解,並且在桌上提供地
圖,並且由無線攝影機全程紀錄居民對於各項議題之意見。

- 144 -
以臺灣原住民部落文化與生態永續發展里山韌性指標評估模式之研究 / JTLM 7(2) 2019

4. 討論議題:議題內容以部落遷移史的角度探討生活場域改變帶來的影響,而這
些事件對應到的韌性指標為:A地景/海景多樣性與生態系的保護、B生物多樣
性、C知識與創新、D治理與社會公平、E生計和福祉。

圖 3. 各家族分組討論,在地圖上家族傳統土地利用、水源、狩獵區…等資源

圖 4. 引導師帶領社區居民討論指標議題,充分溝通,發表各自看法

圖 5. 里山工作坊討論並彙整各家族意見.討論並決議指標

3.4 試驗場域-眉溪部落概況
1. 地理位置:試驗場域位在台灣南投縣仁愛鄉南豐村眉溪部落(天主堂與南山溪兩
處原住民部落為主)為於中央山脈西側,主要由眉溪與南山溪流貫,境內北、東、
南三面環山,地勢自北而南形成斜坡,區內海拔約在700至1000公尺之間,農民
農作及居住區域主要沿南山溪河岸周圍分佈。臨省道台十四線(68k左右,埔霧公
路),為通往霧社、奧萬大、清境農場、合歡山及廬山溫泉等遊憩風景區之必經
門戶。

- 145 -
以臺灣原住民部落文化與生態永續發展里山韌性指標評估模式之研究 / JTLM 7(2) 2019

圖 6. 試驗場域南豐村(眉溪部落)地理位置

2. 原住民族群:滿清時代的漢人文獻上的紀錄稱在霧社地區的族人稱為「致霧
番」,原因應該是在霧社地區長年皆籠罩在霧氣之中而得名;在日治時代日本人
的文獻上稱我們這些居住在霧社地區的人為「霧社蕃」 ,亦是接續清領時期的稱
呼而稱之。而眉溪部落族人的自稱是「Seediq Bale(賽德克巴萊)」這個稱呼可以
說是對於賽德克族居住領域範圍的ㄧ個宣稱。Seediq是「人」的意思,Bale是「真
正的;原本就有的」 ,Seediq Bale意思是「真正住在這裡的人」。1930年霧社事件
之後,參與霧社事件的Mhebu(梅赫坡)、Suku(司谷)、Boarun(波阿倫)、Truwan(杜
魯灣)、Gungu(荷歌)、Drodux(杜羅杜夫)六社,從濁水溪上游被迫遷到北港溪流
域的川中島,成為現在的清流部落。Qacoq(卡宙克)、Paran(巴蘭)兩社因為位於
萬大水庫的行水區,於1939年6月到1940年初陸續被迫遷到川中島與眉原部落之
間,並取名為中原部落。民國40年之後,因為道路拓寬之因素與基督宗教的影
響,Tongan(東岸)與Sipo(西寶)兩個部落陸續遷至現在的眉溪部落,其行政區域
被劃歸為仁愛鄉南豐村(仁愛鄉公所, 2008)。
3. 人口統計:南豐村1-7鄰,均為原住民,8-16鄰為閩南人、原住民、客家人及平
埔族。仁愛鄉的賽德克族人為德固達雅(Tkedaya)群,主要居住於眉溪上源、濁
水游及馬赫坡等河谷台地。依據南投縣仁愛鄉戶政事務所108年7月份資料各村
人口狀況統計資料,南豐村總人口數共1536人。

圖 7. 仁愛鄉南豐村族群人口及年齡統計

4. 年齡結構:南豐社區內分為南山溪、天主堂、上眉溪三個聚落,根據依據南投
縣仁愛鄉戶政事務所108年7月份資料各村人口狀況統計資料,南豐村總人口數
共1536人,0-14歲約佔原住民總數的18.47%、15-64歲約佔74.53%、65歲以上約
占7%。
5. 傳統屯墾及狩獵:賽德克族過去以農業與狩獵為主,甘藷、芋頭、小米及黍類
為主要農作食物,搭配瓜、豆類與野菜食用,其中小米及黍是採燒墾游耕的輪

- 146 -
以臺灣原住民部落文化與生態永續發展里山韌性指標評估模式之研究 / JTLM 7(2) 2019

耕方式播種,近代才增加旱稻種植。肉類為農閒時狩獵所得,有飛鼠、山豬、
水鹿等動物。狩獵所獲的肉類,會在燻烤後而變得容易長期保存
6. 近年農業發展:目前部落農業發展概況為天主堂、南山溪與眉溪等地,南豐村
作物大多分布於河谷平原與山麓丘陵地帶,耕作溫帶果樹(蘋果、桃、梨)高冷花
卉(例如:玫瑰)、夏季蔬菜(甘藍、甜椒、敏豆、青蒜…等)、及高山茶葉(以烏龍
茶為主)等經濟作物為大宗,其他如梅、 李、苦茶、飼料玉米、桂竹、麻竹等呈
現多元化的農業。
7. 賽德克族傳統祭儀:賽德克族主要的傳統祭儀有播種祭、收穫祭、祈雨祭、狩
獵祭、捕魚祭及獵首祭等,任何祭儀的意象都祈望族命得以綿延、族運得以順
遂發展,其訴求的對象即崇信的Utux,各祭祀團體各自獨立各司其職,祭祀團
體的主祭司皆頗受族人的敬重,其社會地位不亞於部落領導人(俗稱頭目)。播種
祭與收穫祭可說是賽德克族的重點祭儀,兩祭儀的主祭司都採世襲制,傳男不
傳女、承繼者的順位依家中男子之排序而定。賽德克族的主要作物中,播種祭
與收穫祭的祭祀活動僅及於小米(macu)及黍米(baso),其他作物不需透過播種祭
與收穫祭的祭祀儀式,兩祭儀同屬賽德克族農獵時代的重大祭典,是同一區域
內賽德克全體族人都要參與的祭祀活動,因居住區域的不同,賽德克族三語群
的族人是各自舉行區域內的祭祀活動。

4. 結果與討論
4.1 評估結果與分析
1. 韌性指標五大構面
經過工作坊討論及社區幹部初步評估後,綜整里山韌性指標五大構面結果,如
表1及圖6所示。其中在治理和社會公平構面(3.00)偏低,可能由於傳統的賽德克
觀念,在男女在社會地為有差異,對族人有根深蒂固的影響,其次在知識與創
新部分也是偏低,可能因為在部落地處邊陲,交通不如城市便利,在收到最新
資訊也比較慢。但在另二構面:地景/海景多樣性與生態系保護(4.00)及生物多樣
性(4.00)分數較高,顯示部落居住環境及周邊生態資源良好。

表1. 南豐社區里山韌性指標五大構面評估結果
主題構面 構面平均分數
地景/海景多樣性與生態系保護 4.00
生物多樣性(包括農業生物多樣性) 4.00
知識與創新 3.25
治理和社會公平 3.00
生計和福祉 3.60

- 147 -
以臺灣原住民部落文化與生態永續發展里山韌性指標評估模式之研究 / JTLM 7(2) 2019

圖 8. 南豐社區里山韌性指標五大構面評估雷達圖

2. 韌性指標20次構面
經過工作坊討論及社區幹部經過細部20項指標評估後,綜整里山韌性指標結果,
合計總分為71分,如表2所示。

表2. 南豐社區里山韌性評估現況及結果
構面 指標 社區現況分析 評分的重點 分數
社區區域內的南山溪流域,上游森林
(5)非常高(有很多類自然生
茂密、原生植物種類繁多,不乏蝴蝶
地景/海景是否 態系和土地利用方式)
的食草及蜜源植物,其中又有山谷與
地景/ 由多樣的自然 (4)高
溪流穿越,形成天然的蝶道,在 1960
海景 (陸域和水域) (3)中
年代曾是台灣蝴蝶加工業最大的捕
多樣 生態系和土地 (2)低
蝶地點之一,更是世界各地的研究人
性 利用方式所組 (1)非常低(只有一或很少類
員、捕蝶人與賞蝶人必訪聖地。中下
成? 自然生態系和土地利用方
游沿岸有多處自然的小溪溝、淺流、
式)
緩水濕地與小水池。
2012 年開始,在政府與民間相關單
(5)非常高(關鍵資源受到某
位跨域支持及協力合作下,社區目前
地景或海景中 種形式的保護)
導入生態倫理、生態教育、生態環境
地景/ 生態 是否有一些地 (4)高
營造、濕地保育、環境教育以及生物
海景 系的 區的生態系受 (3)中
多樣性保育與里山倡議等規劃方
多樣 保護 到正式或非正 (2)低
向,進行里山精神的在地化實踐,並
性與 式的保護? (1)非常低(沒有任何地區受
持續進行生態環境營造、建構綠色產
生態 到保護)
業觀念及環境教育推廣。
系保
社區在 102 年與暨南大學合作,開設

蝴蝶保育及生態旅遊研習課程,課程
內容包括社區資源保育與生態旅
地景/ 遊、蝴蝶辨識與保育(、社區發展與 (5)非常高(管理自然資源時
在管理自然資
海景 蝴蝶守護行動、社區常見植物及保 考慮到生態互動)
源時,是否考
組成 育、生態解說原則及技巧、社區環境 (4)高
慮到地景或海
部分 營造─食草及蜜源植物、生態解說實 (3)中
景不同組成部
間的 務、開訓、復習及考試。以專業且活 (2)低
分之間的生態
生態 潑的教學方法,讓參加的社區居民重 (1)非常低(管理自然資源時
互動?
互動 新以科學角度與方法,深度地認識社 不考慮生物互動)
區內蝴蝶的生態、種類及辨識方法,
更體驗到蝴蝶的多樣、美麗與珍貴,
並在環境倫理課程中學習到人與自

- 148 -
以臺灣原住民部落文化與生態永續發展里山韌性指標評估模式之研究 / JTLM 7(2) 2019

構面 指標 社區現況分析 評分的重點 分數
然的密切關係。
社區內的南山溪上游森林茂密,有山
谷與溪流穿越,形成天然的蝶道,在
1960 年代會是臺灣蝴蝶加工業最大
的獵捕蝴蝶地點之一。大量採集及土
(5)非常高(回復和再生的能
地過度開發利用,ˇ導致 1970 年以後
地景/ 在遭逢極端環 力非常高)
蝴蝶逐漸減少,又經 1999 年 921 大
海景 境衝擊和壓力 (4)高
地震、2004 年敏督利颱風引發的 72
的回 之後,地景/海 (3)中
水災和 2009 年莫拉克颱風帶來的水
復與 景回復和再生 (2)低
患,造成山崩及土石流危害,蝴蝶的
再生 的能力如何? (1)非常低(回復和再生的能
棲息環境受到嚴重破壞。進入南山溪
力非常低)
村落,沿著夢谷瀑布的產業道路就可
以進到南山溪的山谷內,地震前美麗
壯觀的夢谷瀑布,面貌已完全變樣,
不過山谷內的生態正緩慢復原中。
(5)非常高(在地生產的糧食
非常多樣而且被食用的很
在地
廣泛)
糧食 社區是否消費
(4)高
系統 多樣在地生產
(3)中
的多 糧食?
南豐社區為賽德克族的世居地,一處 (2)低
樣性
十分靠近城市的原鄉,統稱為眉溪部 (1)非常低(在地生產的糧食
落。對外提供的風味餐,為了凸顯別 非常少,甚至不生產)
具特色的餐點,於是融入部落傳統食 (5)非常高(廣泛保育,使用
生物 在地
材製成蝴蝶餐,但是一般家庭所食用 在地的作物品系和動物品
多樣 作
的糧食大部分仍向超市購買,少部分 種)
性(包 物、禽 社區是否保
長輩會自行耕種。 (4)高
括農 畜品 育、使用不同
(3)中
業生 系的 在地作物品系
(2)低
物多 維持 和動物品種?
(1)非常低(很少或根本沒有
樣性) 與使
在地的作物品系和動物品

種)
(5)非常高(永續地管理共有
共有 資源)
資源 社區在東眼溪、眉溪、南山溪推動淨 (4)高
共有資源的管
的永 山環保工作,老人會是義工,維護及 (3)中
理是否永續?
續管 溪流生態保護,禁止毒、電魚 (2)低
理 (1)非常低(過度利用共有資
源或共有資源已經枯竭)
社區是否發 (5)非常高(社區願意接受改
社區部分居民願意結合眉溪生態與
農業 展、改善及採 變並調整其作法)
蝴蝶導覽、農場轉型自然無毒種植
創新 用新的農業、 (4)高
等,串聯成為原民生活體驗遊程;但
與保 漁業、林業和 (3)中
是也有部分的居民將土地租賃給外
育措 保育措施和/或 (2)低
知識 地業者使用,甚至對於土地的使用不
施 振興傳統做 (1)非常低(社區不接受改
與創 聞不問。
法? 變,很少創新)

與生 南豐社區在政府各部門及社區幹部 與生物多樣性 (5)非常高(在地知識和文化
物多 的努力下,社區組織日漸健全,主要 有關的在地知 傳統傳承給年輕人)
樣性 工作幹部及解說員,在長期的培訓下 識和文化傳統 (4)高
相關 已接受 240hr 以上的踏實訓練,居民 是否由長輩和 (3)中
的傳 對永續發展理念已有基本認識,並具 父母傳承給社 (2)低

- 149 -
以臺灣原住民部落文化與生態永續發展里山韌性指標評估模式之研究 / JTLM 7(2) 2019

構面 指標 社區現況分析 評分的重點 分數
統知 備初步生態理念與知識,能進一步分 區的年輕人? (1)非常低(在地知識和文化
識 析社區問題及提出對策,針對里山倡 傳統已經流失)
議所標榜的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理
念,執行永續的保全及活用社會生態
生產的地景。
社區在 102 年與暨南大學合作,開設
蝴蝶保育及生態旅遊研習課程,課程
建立 內容包括社區資源保育與生態旅
(5)非常高(文檔資料健全)
生物 遊、蝴蝶辨識與保育、社區發展與蝴 農業生物多樣
(4)高
多樣 蝶守護行動、社區常見植物及保育、 性及其相關知
(3)中
性相 生態解說原則及技巧、社區環境營造 識是否紀錄、
(2)低
關知 ─食草及蜜源植物、生態解說實務、 保存並提供給
(1)非常低(社區中幾乎沒有
識的 開訓、復習及考試。以專業且活潑的 社區成員
或根本沒有文檔)
文檔 教學方法,讓參加的社區居民重新以
科學角度與方法,深度地認識社區內
蝴蝶的生態、種類及辨識方法。
(5)非常高(婦女的知識、經
驗和技能在各層級都得到
賽德克族為父系社會,故所有大大小 婦女的知識、
承認和尊重)
小的事件都幾乎由男性出席或做決 經驗和技能在
婦女 (4)高
定,並且家務的工作也是婦女包辦, 家庭、社區和
的知 (3)中
在交通不便及物資取得不易的年 地景層級是否
識 (2)低
代,婦女只能透過木製的織布器來完 得到承認和尊
(1)非常低(婦女的知識、經
成生活穿的服飾及被褥。 重?
驗和技能在各層級得不到
承認和尊重)
管理 南豐村的人口組成有賽德克、客家、 社區使用土 (5)非常高(權利獲得充分承
土地/ 閩南、平埔,其中以賽德克人居多。 地、(季節性) 認而且沒有爭執)
水和 921 大地震後許多的資源、補助都進 牧場、水資源 (4)高
自然 來村落,也因為資源分配不均、政治 及自然資源的 (3)中
資源 因素…等因素而有閒隙,並以學校為 權利是否已成 (2)低
的 界各自成立社區發展協會,分別為南 慣例或得到正 (1)非常低(權力未獲得承認
權利 豐社區與楓林社區。 式的承認? 而且爭執激烈)
(5)非常高(平台或機構能夠
在多年的工作中,特生中心、水土保 是否有一個讓
以社 透明、參與、有效地做成決
持局、林務局、原住民委員會、地方 地景/海景的多
區為 策)
政府、暨南大學人文及社會實踐中 方權益關係方
主的 (4)高
心、臺灣原住民部落振興文教基金 都能參與的平
治理 地景/ (3)中
會、新故鄉 文教基金會、南豐社區 台或機構,並
和社 海景 (2)低
發展協會、東岸部落產業促進發展協 能有效規劃、
會公 治 (1)非常低(完全沒有這樣的
會及原莊規劃公司等都一直密切地 管理地景資
平 理 多元權益關係方平台或機
與社區合作與互動。 源?
構)
以跨
(5)非常高(在自然資源管理
越地
方面合作、協調的程度非常
景/海 在自然資源管
高)
景合 南豐社區在政府各部門及社區幹部 理方面,社區
(4)高
作方 的努力下,社區組織日漸健全,但是 內部和社區之
(3)中
式 在現有的選舉體制下,社區內部仍有 間是否有聯
(2)低
所累 派系問題。 繫、協調及合
(1)非常低(在自然資源管理
積的 作?
方面合作、協調的程度非常
社會
低)
資本

- 150 -
以臺灣原住民部落文化與生態永續發展里山韌性指標評估模式之研究 / JTLM 7(2) 2019

構面 指標 社區現況分析 評分的重點 分數

無論在家庭、 (5)非常高(在各個層級都能
社區還是地景 公平、合理的獲得資源和機
社會
的層級,所有 會)
(包括 賽德克族為父系社會,故所有大大小
社區成員(包括 (4)高
性別) 小的事件都幾乎由男性出席或做決
婦女在內)是否 (3)中
的公 定,尤其非常敬重男性長者之言論。
都能公平、合 (2)低

理的獲得機會 (1)非常低(無法公平、合理
和資源? 地獲得資源和機會)

眉溪部落在風災前,就已成立許多大
大小小的組織,直到至今,還有在運
(5)非常高(社會─經濟基礎
作的組織有:南豐社區發展協會、基
設施能夠滿足社區的一切
社會- 督長老教會、天主堂長老教會、眉溪
社會─經濟基 需求)
經濟 蔬菜班(綠生農場)、眉溪茶葉產銷
礎設施是否足 (4)高
的基 班、眉溪青年會茶葉產銷班、眉溪儲
以滿足社區的 (3)中
礎設 蓄互助會、生態保育工作隊、南豐家
需要? (2)低
施 政班。
(1)非常低(社會─經濟基礎
因社區為處於半山腰,地理位置距離
設施不能滿足社區的需求)
市區偏遠,相關醫療、消防、鐵路等
硬體設施較不足。
(5)非常高(健康情況和環境
人類 條件都好)
社區因位處於山區,環境與土地開發 在地居民當前
健康 (4)高
較低,且資訊與外在誘惑都比都市地 的環境條件和
和環 (3)中
區少,就現代文明病來說,社區居民 總體健康情況
境狀 (2)低
得病率是較少的。 如何?
況 (1)非常低(健康和環境條件
生計 都差)
和福 社區組織以社區營造方式宣導居民
祉 保育觀念及認識環境生態重要性,結 (5)非常高(家庭參與多種可
合生態及賽德克族文化為南豐社區 持續獲得收入的活動)
社區中的家庭
收入 的獨特的觀光特色。並透過打造賽德 (4)高
是否從事多種
的多 克族傳統家屋、重現織布與狩獵場 (3)中
可持續獲得收
樣性 景,結合在地豐富的眉溪生態與蝴蝶 (2)低
入的活動?
導覽、農場轉型自然無毒種植等,串 (1)非常低(家庭沒有其他經
聯成為原民生活體驗遊程。但是許多 濟活動)
居民仍以種植果樹為主。
(5)非常高(透過創新利用在
當地資深的文史工作者-姜俊偉,在
以生 地生物多樣性,生計不斷獲
發掘、記錄部落文化的同時,也以皮 社區是否為改
物多 得改善)
雕、木雕、彩繪等創作方式,以原住 善其生計而發
樣性 (4)高
民的圖騰、部落人文與生態景觀為素 展了在地生物
為基 (3)中
材,專心投入創作,並自稱為「玩皮 多樣性的創新
礎的 (2)低
獵人」。大部分居民以服務業、農業 利用?
生計 (1)非常低(生計改善與在地
為主。
生物多樣性無關)
社會- 目前部落農業發展概況為天主堂、南 家庭和社區是 (5)非常高(有充分的機會保
生態 山溪與眉溪等地,南豐村農作物大多 否能夠在必要 持流動性)

- 151 -
以臺灣原住民部落文化與生態永續發展里山韌性指標評估模式之研究 / JTLM 7(2) 2019

構面 指標 社區現況分析 評分的重點 分數
的流 分布於河谷平原與山麓丘陵地帶,耕 時轉換不同的 (4)高
動性 作溫帶果樹(蘋果、桃、梨)高冷花卉 生產活動和地 (3)中
(例如:玫瑰)、夏季蔬菜(如甘藍、甜 點? (2)低
椒、敏豆、青蒜…等)、及高山茶葉(以 (1)非常低(毫無保持流動性
烏龍茶為主)等經濟作物為大宗,其 的機會)
他如梅、李、苦茶、飼料玉米、桂竹、
麻竹、等呈現多元化的農業景觀特
色。

4.2 優劣勢綜合分析
1. 里山優勢指標
簡化表2成為表3所示,可以明顯看出其中A3-地景/海景組成部分間的生態互動為
最高(5分),其次在A1-地景/海景多樣性、A2-生態系的保護、B1-在地糧食系統
的多樣性、B2-在地作物、禽畜品系的維持與使用、B3-共有資源的永續管理、
C2-以社區為主的地景/海景治理、C3-建立生物多樣性相關知識的文檔、D2-以跨
越地景/海景合作方式所累積的社會資本、E2-人類健康和環境狀況、E4-以生物
多樣性為基礎的生計及E5-社會-生態的流動性者等10項指標都在4分。觀察其內
容,都是以生態環境為其優勢和特色,包括社區部落內的生態做法及維護環境
的策略等,例如:社區在102年與暨南大學合作,開設蝴蝶保育及生態旅遊研習
課程,課程內容包括社區資源保育與生態旅遊、蝴蝶辨識與保育(、社區發展與
蝴蝶守護行動、社區常見植物及保育、生態解說原則及技巧、社區環境營造-食
草及蜜源植物、生態解說實務、開訓、復習及考試。以專業且活潑的教學方法,
讓參加的社區居民重新以科學角度與方法,深度地認識社區內蝴蝶的生態、種
類及辨識方法,更體驗到蝴蝶的多樣、美麗與珍貴,並在環境倫理課程中學習
到人與自然的密切關係,都足以顯現優質的生態互動。

- 152 -
以臺灣原住民部落文化與生態永續發展里山韌性指標評估模式之研究 / JTLM 7(2) 2019

表 3. 南豐社區里山韌性評估細部指標
構面 指標 指標
構面 指標內容
代碼 序號 分數
1 地景/海景多樣性 4
地景/海景多樣性與 2 生態系的保護 4
A
生態系保護 3 地景/海景組成部分間的生態互動 5
4 地景/海景的回復與再生 3
1 在地糧食系統的多樣性 4
生物多樣性
B 2 在地作物、禽畜品系的維持與使用 4
(包括農業生物多樣性)
3 共有資源的永續管理 4
1 農業創新與保育措施 3
2 與生物多樣性相關的傳統知識 4
C 知識與創新
3 建立生物多樣性相關知識的文檔 4
4 婦女的知識 2
1 管理土地/水和自然資源的權利 3
2 以社區為主的地景/海景治理 4
D 治理和社會公平
3 以跨越地景/海景合作方式所累積的社會資本 3
4 社會(包括性別)的公平 2
1 社會-經濟的基礎設施 3
2 人類健康和環境狀況 4
E 生計和福祉 3 收入的多樣性 3
4 以生物多樣性為基礎的生計 4
5 社會-生態的流動性 4
總分 71

2. 里山弱勢指標
觀察表3可以明顯看出其中C4-婦女的知識及D4-社會(包括性別)的公平二者在指
標分數上都在2分。分析其原因,賽德克族為父系社會,故所有大大小小的事件
都幾乎由男性做主決定,尤其男性長者格外受到族人尊重;家務工作由婦女處
理,在早期日據時代,交通不便及物資取得不易,婦女只能透過木製織布器來
完成生活穿的服飾及被褥,傳統觀念流傳至今,故在婦女的知識較為不足。
3. 里山工作坊之熱門議題
在討論工作坊過程中,居民關心之熱門議題羅列如下:在討論過程中居民關心
的重點及內容,主要在切身生活經濟相關之內容,或重大災害(颱風、土石流、
水資源…等)其次為傳統文化技能的喪失感到憂心等關鍵議題。
A1-地景/海景多樣性:以部落地圖為基底,讓社區居民畫上其土地利用、水源、
狩獵區…等資源。
A4-地景/海景的回復與再生:以南豐社區(眉溪部落)的聚落遷 移史,探討地方
受到異族統治、經濟、重大災害…等事件後,當地文化與自然環境之影響。
B3-共有資源的永續管理:傳統工藝與農作的栽種技術要如何在資源永續的前提
下取得平衡。
C2-與生物多樣性相關的傳統知識:當地漁獵、作物種植、打獵…等特定知識的
傳承。
C4-婦女的知識:賽德克婦女的對於豢養家禽、織布技藝…等知識或經驗。
D2-以社區為主的地景/海景治理:透過流傳下來的規範(GAYA)管理當地生態資
源。
E1-社會-經濟的基礎設施:原住民在貨幣交易行為下的產物-原住民互助社。

- 153 -
以臺灣原住民部落文化與生態永續發展里山韌性指標評估模式之研究 / JTLM 7(2) 2019

E5-社會-生態的流動性:賽德克的生活空間與燒墾的農業型態。

4.3 代表性與紀念性之歷史文化價值
1. 表現人類與自然互動的正面意義
賽德克族早期原有的農耕方法為山田燒墾,所種植作物以穀類(小米、陸稻)、塊
根類(如甘薯、芋頭)為多。主要在不同土地的輪耕,多過考慮施行不同作物的輪
種。其次,以焚燒的方法來開墾耕地。第三、耕作時不施肥,不用獸力,人是
這種農業型態僅有的勞力來源。為了使環境自然恢復,在短期的耕作後就會休
耕10-20年。而耕耘中所使用的農具,為簡單的掘棒和小鋤。整個游耕或輪耕的
週期分為:擇地、砍伐、焚燒、耕作、休耕,再擇新耕地等不斷循環的階段。
2. 具代表性與紀念性之歷史和文化價值
根據賽德克GAYA的規範,獵人上山狩獵安靜而慎重,不會像年輕人進山狩獵,
會拍照打卡,甚至態度輕浮地大肆宣傳:「我要去打獵喔」;甚至當自己背上已
有足夠獵獲時,即使看到獵物就在眼前,也絕不獵捕,因為多打就是浪費,尊
崇「夠用就好」的中心思想。耆老表示「獵」與「不獵」 ,對有Gaya的獵人而言,
同等重要,比起狩獵工具是否便利,他們更憂心部落逐漸失去Gaya。
3. 具罕見性/自然保育價值
南豐社區坐落於眉溪與南山溪溪流域,當地資源豐富而形成天然的蝶道,長期
被愛蝶人士視為賞蝶「聖地」 ,早期更有蝴蝶王國的美譽。在台灣的蝴蝶種類有
418種,而位於南山溪流域就有182種蝶類,是全英國蝴蝶種類的六倍,而成為
中部賞蝶最佳地點,且在五月之後更進入了賞蝶的高峰期,西邊積水的溼地常
可見上百隻蝴蝶群聚於溪邊溪水的美麗畫面,甚為壯觀。
4. 具時代和社會意義
在文化產業上近幾年眉溪部落致力恢復傳統祭典,希望可以將祭典文化繼續傳
承,現階段已恢復的祭典有二月份的播種祭、以及七月到八月收穫祭、以及配
合政府政策在十二月三一日跨年的賽德克年祭屬於開放性質,外來人可一起同
樂。旅遊資源上部落內賞蝶期為一年四季皆可,但量最鼎盛時期為五月到八月,
另外賞櫻期為十二月到二月,賞楓期為十一月到十二月。

4.4 目前里山發展面臨的挑戰
1. 賽德克族有語言無文字,傳承文化面臨挑戰
台灣原住民族本身沒有文字,僅有語言,而所有經驗與智慧甚至Gaya僅憑口傳,
而社區自行做田野調查時,就意識到賽德克族沒有文字,經耆老口述,年輕一
代發現目前文化傳承尚有許多缺漏及錯誤部分,當務之急是找回正確的傳統,
再整理延伸,進行記錄屬於賽德克族群文化,必然是一大工程。
2. 賽德克Gaya漸漸失傳或遺失
有助於狩獵道德的維持過去的賽德克Gaya有助於狩獵道德的維持;現在的獵人
則不一定能瞭解或傳承傳統。並且原住民族與自然資源間的關係,被現代化社
會政治或經濟體制打斷,國民政府收編原住民族的傳統領域後,也一併消去舊
有的語言、社會規範與禁忌,也使得原住民族的Gaya也逐漸消失。
3. 韌性指標框架上與傳統概念的差異
原住民傳統概念「夠用就好」恰與里山精神不謀而合,但在里山韌性指標框架
下,竟在「治理與社會公平」及「生計福祉」發現無法評估或認知差異,因此

- 154 -
以臺灣原住民部落文化與生態永續發展里山韌性指標評估模式之研究 / JTLM 7(2) 2019

積極找回佐證,但近年耆老漸漸凋零,部分已無法回溯。未來將引進數位科技
進行數位典藏,克服困難,在有限的時間內保存歷史,並協助部落里山發展。

5. 結論
國際「里山倡議」目標之永續產業及生物多樣性,在「生態」與「經濟」作為
自然保育與在地發展並重的目標,也是近期政府推動農業發展的政策與方向,協助
整體部落或農村發展正確的里山目標,在本研究中實際導入參考SEPLS(社會-生態的
生產地景)之規劃概念以及里山倡議的「願景 - 方法 - 行動三摺法」,並選擇南投
縣仁愛鄉南豐村一處具農村再生社區潛力的原住民聚落(眉溪部落)為研究目標,據此
韌性指標評估里山之作法,試圖協同規劃的理論和質性研究方法,以參與式行動研
究方式,本研究依據生態的生產地景與海景以地景/海景多樣性與生態系保護、生物
多樣性(包括農業多樣性)、知識與創新、治理與社會公平、生計與福祉等五大方面進
行評估與檢測,以此本研究藉對南豐社區(眉溪部落)進行里山韌性指標之評估,發現
問題及困境,找到優勢及發展方向,推廣部落本身作物,充份發揮在地知識與特色
永續利用自然資源,初步建構臺灣典範型生態保育與經濟發展雙贏之里山模式。
傳統文化與復育生態或產業地景間之競合關係,經評估結果初步顯示:原住民
傳統概念「夠用就好」恰與里山精神不謀而合,大部分指標都相符,且部落居民對
於整體部落發展認知度高。但在里山韌性指標框架下,在「治理與社會公平」及「知
識與創新」之部分指標發現認知差異;但在生態環境為其優勢和特色,包括社區部
落內的生態做法及維護環境的策略等發展,表現較佳,未來仍值得觀察及深入探討。

謝誌
本研究感謝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南投分局之彰投雲嘉農村里山生活永
續同盟推廣計畫(108RH037)支持、台灣大學李玲玲教授、趙榮台老師在操作上之指
導及眉溪部落范心怡提供眉溪部落相關遷移史料,特申謝忱。

參考文獻
1. Dunbar, W. (2019). Concept of resilience in SEPL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Resilienece Assessment of SEPLS, Taiwan.
2. Healey. (1998). Building institutional capacity through collaborative approaches to
urban planning.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30(9). doi: 10.1068/a301531
3. UNU-IAS. (2011). Biodiversity in Kanazawa. Through the four seasons.
Kanazawa, Japan: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Institute of Advanced Studies
Operating Unit Ishikawa/Kanazawa Booklet. .
4. 仁愛鄉公所. (2008). 仁愛鄉志. 南投縣仁愛鄉公所.
5. 方韻如. (2011). 貢寮水梯田對里山倡議的實踐嘗試. 林業研究專訊, 18(3),
32-37. doi: 10.29953/FRN.201106.0007
6. 李光中. (2013). TPSI GO! 建立台灣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 大自然季刊, 125,
70-77.
7. 李光中. (2016). 地景 尺度著眼的里山倡議 與生態農業. 地景保 育通訊(42),
12-18.
8. 卓清波. (2014). 「里山倡議」的概念框架與蝴蝶保育. 蝶季刊, 2014(2), 2-4.
9. 松本郁子 (Writer). (2019). 如何在社區進行評估工作, 社會-生態生產地景的韌
性評估國際工作坊和討論. 台灣: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 155 -
以臺灣原住民部落文化與生態永續發展里山韌性指標評估模式之研究 / JTLM 7(2) 2019

10. 袁浩雲、曾竫萌. (2017). 強化有機栽培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發展屬於臺灣的里山


倡議. 豐年雜誌, 67(10), 70-74.
11. 梁大慶. (2017). 以結構方程式探討農村社區組織能力與發展面向之模式:以雲
林縣農村再生發展進程為例. 鄉村旅遊研究, 10(1), 41-61.
12. 陳本翰、徐培修. (2019). 利用養蜂實踐里山倡議之台日研究交流. 苗栗區農情月
刊(230), 3-3.
13. 陳美惠、林穎楨. (2017). 整合協同經營與里山倡議的森林治理-以阿禮與大武
部落生態旅遊及資源保育為例. 臺灣林業科學, 32(4), 299-316.
14. 曾竫萌、林立、范美玲、袁浩雲. (2015). 當生態農業遇上里山倡議激盪出與自
然和諧共生的台灣農村發展. 花蓮區農業專訊(94), 2-6.
15. 趙敏. (2017). 臺灣里山倡議下一步-林務局從點至面串聯國土綠網. 豐年雜誌,
67(11), 76-80.
16. 趙榮台. (2014). 社會—生態的生產地景:里山. 自然保育季刊(88), 4-13.
17. 趙榮台. (2015). 何謂「里山地景」?. 林業研究專訊, 22(5), 41-43.
18. 賴瑞聲、楊舒涵、林立、張素貞. (2019). 日本里山倡議交流及生態農業技術研
習. 苗栗區農業專訊(86), 20-24.
19. 謝佳倫、方韻如、謝傳鎧、鍾國芳. (2015). 濕地植物保育新思維:由貢寮水梯
田的植物多樣性談其保育價值的生態學基礎.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
實驗林研究報告, 29(4), 279-291. doi: 10.6542/EFNTU.2015.29(4).5
20. 鍾明光、盧道杰. (2018). 失落的里山:臺灣淺山客家聚落的發展歷程與環境資
源保育.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研究報告, 32(4), 249-258. doi:
10.6542/EFNTU.201812_32(4).0001

- 156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