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60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釋迦文佛偈讚

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

佛本行集經
南無宗喀巴大師
宗喀巴大師偈讚

釋尊大法,策源月邦,派分三幹,
化各一方,錫蘭支那,爰及西藏。
蓮華生後,密咒當陽,律像經教,
若存若亡,末流猥雜,染風孔張。
大師崛起,濁激清揚,
菩提之道,次第宣鬯。
下中上士,胥歸金剛,
根深枝茂,德隆譽芳。
此土禪淨,今亦淪荒,
扶戒研理,救之不遑。
唯師與我,志趣相當,
千年萬里,不隔毫芒。
我行未逮,我心正長,
瓣香先覺,景仰無量。

支那釋子 太虛 敬禮
所 謂﹁道 次 第﹂指 的 是 解 脫 成 佛 的 道 法次 第,
前 行 是 指 學 習 佛 法之前 應 有 的 準 備,
也就 是 對 道 次 第 總體 大綱及 架 構 有 所認識,
這是 修 學顯密 佛 法之共通 道 法,是 學 佛 者必備 之重要 知 識。
前行開示
道次第 釋迦比丘 傳授


滇津顙摩 中譯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目錄
第一天 ........................................................................一
第二天 二三
.....................................................................
第三天 三一
.....................................................................
第四天 三七
.....................................................................
第五天 四二
.....................................................................
第六天 四八
.....................................................................
第七天 六〇
.....................................................................
第八天 .....................................................................七三
第九天 .....................................................................八一
第十天 .....................................................................八四
第 十一 天 ................................................................九一
第 十二 天 一 〇七
.............................................................
第 十三 天 一二五
.............................................................
第 十四 天 一三八
.............................................................
宗喀巴大師祈請文

無緣大悲觀世音

無垢智主妙吉祥

催伏魔軍秘密主

雪賢頂嚴宗喀巴

善慧名稱前祈禱

宗喀巴大師心咒

嗡阿咕嚕斯嘛德 格 德 桑 德 哞
第 一 天
從今天開始兩個星期,要在這裡結個法緣;講授的論典是宗喀
巴大師所著作,殊勝稀有的佳言。它指示修行的要義,究竟確立諸法
的實際情況;稀有、令人覺得驚奇、令學者心所欽羨,而且具有加持
力。
對這樣一部論典,要簡單地來作個解說傳授。我雖然不是很懂,
但是,會盡量來作解說。而你們雖然是聽聞者,也不要有像是聽故
事,或是聽歷史,或只是當作一種知識。每個人應該就每天心中會產
生的貪瞋癡煩惱,與煩惱相關而發生的身語過患,以及因為如此,眼
前,會令自己內心不高興,心緒紊亂;就未來而言,必定會遭來的許
多種種痛苦;針對這些,以這部論典來作檢視。
總之,根本上我們在︵身語意︶三門都不喜歡痛苦,而希求快
樂。但是,我們大家不順利總是不斷在發生;不用說是真正永久的安
第 一 天 一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二
樂,就連暫時,在廿四小時中,大概也沒什麼悠閒輕鬆的心情。在
快樂一下子之後,過了一陣子就又有煩憂發生;像這些類,是什麼原
因,什麼緣故,有什麼解決的方法。
當在介紹這部論典時,應各自連結到內心,各自與行為配合而作
思維。這非常重要。知道嗎!
因此,一方面我們自己要思維而作觀察,當然在這上面,心中要
作熟習,應該在這上面從心中作改變。而在同時,要對諸先賢皈依處
作祈請,若這樣做,在外緣上,可以讓我們的心進入佛法,將法轉成
道用,於法無障礙。
因為有這些利益,所以通常我們傳統作風,在宣講道次第時,首
先對師承 從本師釋迦牟尼佛一直傳遞下來的傳承上師要作祈請,

所以念誦︽上師傳承祈請文︾;因為有這種傳統因此念誦︽上師傳
承祈請文︾。然後在這之前,傳統都在念誦的︽心經︾是梵文中所存
有,佛陀教法的精華 般若波羅蜜多經的要點,屬於︵般若︶這部

經典的最小部,好像是廿五個偈頌。
︽心經︾,平常大家都在念誦,中國的佛教徒有在念誦;還有日
本、越南、韓國,這些都有在念誦。在這之前,是︽隨念三寶經︾;
︽隨念三寶經︾比較短一點,所以念一下。這大概有巴利文;斯里
蘭卡、泰國、緬甸等等巴利文佛教經典所傳播的地區,與︵藏文的︶
︽隨念三寶經︾是否一模一樣,雖不很清楚,但有在念誦。
在︽心經︾之後,通常是念誦至尊彌勒怙主所造︽現觀莊嚴論︾
的書首禮讚,以及龍樹菩薩︽中觀根本慧論︾的書首禮讚,平時都是
這樣在念誦。至於︽開啟勝道門︾所唱頌的調,通常用的是曲桑寺的
唱調。這個根源是孃媚.塔玻寺的曲調,孃媚.塔玻寺成為課誦音調
的來源;說法是:由根敦嘉措尊者教授曲調、開創而傳遞下來。
阿立寺是根敦嘉措尊者在高齡的時候所建造的新寺院,這種課誦
的音調,是根敦嘉措尊者在年老時,肺活量變得比較小的時候︵所創
作,所以︶偈頌曲調的尾音部分,感覺比較不清楚。塔玻寺的曲調,
第 一 天 三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四
應該是根敦嘉措尊者比較年輕時候的,就是有這一種說法。
無論如何,這變成是一種具有不共加持力的曲調;所以︽開啟勝
道門︾就用孃媚.塔玻寺的曲調。最後是︽道次第祈願文︾,通常我
們念誦時,也是用孃媚.塔玻寺所唱的調。
共許為此佛教第二大師 龍樹菩薩說:﹁若己與世人,欲得上

菩提,其根菩提心,堅穩如山王,徧滿之悲心,不依二邊智。﹂。
佛法究竟的目標是:斷盡所有缺點,具足所有優點;自他二利獲
得究竟,證獲一切相智的佛果。而證得究竟目標 徧智的方法是菩

提心、以及空性見這二種。若未生者令生起,已生則令輾轉增長;從
方便與智慧雙運上而證獲徧智的果位。像這樣齊備道法,西藏雪域所
擁有的佛法就是宣說齊全的道法;亦即,包括大小乘以及密乘全都齊
備。
小乘,就像是共通道,是前行;依據小乘的共通道,而拋棄此世
的執著,捨除未來的執著,在這之上成辦出離心。然後大乘道,著重
在慈愛以及悲心,愛他勝於愛己的菩提心,這如同道的正行。其後,
密乘,也在這學處之中。總之,大小乘以及密乘是菩提心未生者令生
起的前行、正行;而已生起後,那些如何修持學處的次序,則是密
乘。
總之,大小乘以及密乘,是菩提心的前行、正行、學處。像這
樣,我們西藏雪域所擁有的佛法,精良、廣大、深奧;對於所具有的
這種佛法,不因只是這世間的一種善法而為滿足,如果沒獲得值遇此
佛法,以及能成辦佛法的所依身,那就沒辦法。
我們在這裡的這些人,在這樣的法理 深奧、廣大,作思維時

具備分析處;所分析出來的道理,如果應用在內心上,則能調伏心。
由此,可以讓自他全部,獲得暫時以及永久安樂方法的法理,我們就
是生在這樣一個具有思維,值遇法理的地區。總之,能成辦徧智的所
依,從各方面皆齊聚上,我們全都具備了。
那在外國沒有佛法的地方,因為現今世界消息互相傳遞變容易廣
第 一 天 五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六
泛了;所以,佛法雖然與祖先所信仰的宗教沒什麼關係,但是由於自
己個別對佛法產生新的注意,所以你們也有從遠方排除各種困難而來
的這種人。
基本上對自己各個祖先所信仰的宗教自然比較認識熟悉,所以信
仰祖傳的宗教似乎比較適合穩當,但是因為每人各別具有各式不同的
根機、希求,有種人對於道理產生特別關心,非常喜好分析審察;而
佛法中因為具有許多審察處,因此而產生特殊的希求,這是會有的。
所以,你們對佛法產生了特殊的留意,因此今天齊聚在這裡。今
天要說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全部已譯成英文。你們大多有︽菩提
道次第廣論︾英譯本嗎?有;有書籍就比較容易。
另外,可能有不少蒙古族,蒙古人、還有蘇聯的蒙古族,來的
可能不少。基本上你們在家鄉時有在看藏文喔。語言雖不同,但是因
為有在看藏文,你們比較沒問題。但是我作解釋,用平常的語言講說
時,就會有聽懂與不懂的。所以彼此,聽懂的就……是說現今僧院中
的蒙古僧眾數量還蠻多的;因為你們聽得懂,所以就互相照應一下。
知道嗎!
特別是現今的西藏雪域,要修持佛法……說法者寥寥無幾,雖有
說法者,聽法者也存有困難。
雖然你們以前對佛法並沒什麼認識,可是卻很有信心;別人說不
要信教、宗教並不好時,或許更增加信心。所以今天你們獲得了一個
機會,來時艱難、危險、恐怖,但不顧一切而來此。
像這樣,從拉達克來的……首先,卻悲梭巴!身體還好嗎?還好
嗎?上次不是摔傷了嗎?痊癒了嗎?嗯!我們真的是知心的朋友。你
們,以卻悲梭巴為代表的拉達克人;另外可能還有卡夏人、昆倫人,
我們同是居住在喜瑪拉雅山脈,從祖先開始就與我們一樣有西藏佛
法。
就我個人而言,在我一生中學習殊勝佛法的善知識有昆倫尊者仁
波切 滇津給千,以及昆倫尊者仁波切
─ 仁欽滇巴二人都是從這

第 一 天 七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八
地區來的。後來我學習經教處,日宗仁波切是屬於拉達克;對我具大
恩情。
還有寺院方面,在青黃不接的時候,你們拉達克、卡夏、昆倫,
來了許多學生、僧眾。特別是以果芒寺院為例,在一段衰微時期,成
為主要執持佛法者,非常好;今天你們應有許多人來到這裡。而在
僧眾之中,從南印來的可能不少,在這裡天氣寒冷;因為你們突然來
到,居住地方的條件等等。雖然辛苦,但是你們還是帶著強烈的求法
心而來。
所以像這樣,我們出生成長的地方,佛法 大小乘以及密乘皆

齊備,從小就自然能聽聞到,在這種地區出生成長,真是幸運!但只
是自我慶幸有福報,並沒什麼好驚奇。不管是什麼宗教,大家自己都
會說:﹁信這個教,真幸運!﹂。
所以,我們西藏佛教,剛剛說過的,齊備大小乘以及密乘,應該
去作了解。在這之上如果好好作思維,才能知道而說﹁哦!現今具有
這個閒暇人身,真是幸運!﹂所以,應該要了解佛法。
通常我宣講佛法時會分成兩個項目:首先介紹佛法,以及認識
之後如何修持的方法;分為這兩項。我覺得這是關鍵,我們現今西藏
西藏雪域的信徒,是從祖先時就信仰佛教;不同於此宗教的其他

宗教觀點並未聽說,除非學習,否則並沒聽說。
因此說到佛法,便認為當然就是這樣。在這種情形之下,通常道
次第的修心論典大多是根據承許佛法、信解佛法而宣說。以印度學者
所著作的論典為例,在當地不是只有佛法,而是有各式各樣見解,各
式各樣主張;從這許多宗派之中來解釋佛法,所以比較不同。
因此,如果要說現在我們西藏人是處於什麼樣的一種狀態下呢?
不用說是住在國外的西藏人,各式各樣宗教、各式各樣的見解,變成
隨處可見可聞。同時,我們應以現今科學的見解、習慣,不論對什
麼,都要加以觀察、認識,看能不能從體驗而產生相信。在這上面經
過審察後如果獲得證實,然後才相信。
第 一 天 九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一〇
若無法證實,首先先處於中立,或者對任何原因,從相反的情
況,如果對現狀無可辨駁而能夠證實的話,那對這一邊,還是有應該
思考的地方。所以我們就是處在這種狀況下。
宗喀巴大師︽密宗道次第廣論︾在後面部分有說:無論是否有外
道……記不得整偈頌文,反正意思是說:不管是不是有外道,在好多
世當中,我們心中因為存有顛倒錯誤的觀念,所以應該從認識佛教而
獲得信念;︽密宗道次第廣論︾在後面部分有這樣說。
又 所 謂 :﹁ 吾 不 偏 執 佛 , 亦 不 瞋 外 道 , 凡 具 智 慧 語 , 即 視 彼 為
師。﹂說 明 有 這 種 差 別。如 同︽ 勝 於 天 神 讚 ︾等 等 所 說,從 內 外 的 差
別、上下 宗 義 的 差別、上下 乘 的 差別,從互相 比較 上以詳 細分 析 事 物 之
智慧審 察,藉此如果能各自在心中獲得 確認的話,心中就會產生信任。
否則認為﹁就是這樣﹂﹁當然是這樣﹂的話;如果以池水為例,
假如沒什麼人來攪亂水的話,那處於﹁當然是這樣﹂,則還可以;如
果有人來攪亂水的話,那就會是產生疑惑的根源。
另外﹁就只是這樣﹂,要進步便很困難。對內心產生的理解,如
果認定﹁當然是這樣﹂,草率隨便就相信,這樣子的話,並不叫做理
解。要從得到真確的定準方面,才能令內心改變;除了由此而獲得理
解之外,從認為﹁當然是這樣﹂上面,並不可能獲得。所以佛陀所說
的法,理由是什麼、重點是什麼,了解這些是非常重要的。
將來,即使我們內外團聚,以往的西藏呢,已經不存在。西藏
應該成為現代的西藏之外,並不是像以前那樣,農民是農民,牧人是
牧人,各別居住在偏僻小小地方的那種時代,應該跟外面世界交流;
不管什麼,對內外情況全部都要能了解,是要在這種狀態下而守持佛
教,而不是隨隨便便的待著,不是嗎!
所以,終於到了要展現佛教精華的時刻,覺得很好,很寶貴。我
們在西藏,佛教雖然到處都有,但大部分只是認為很珍貴,除了這樣
做之外,對佛法並不太留意,談不上什麼了解。
首先雖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但對於什麼是佛?什麼是
第 一 天 一一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一二
法?什麼是僧?並沒有留意呀,就認為當然是呀!對於佛陀,可能是
認為就是寺院裡面供奉的釋迦牟尼佛佛像,不說什麼話,就安坐在那
上面,可能是這樣想的喔!哈哈!
我們對於什麼是殊勝化身的佛陀,應該要去了解呀!我們在西藏
所修持的法,就像上面所說,應當了解是怎麼樣的一種法。
對於了解這些,世人分為信宗教與不信宗教。不信宗教的人是如
何思維?信宗教的人想的又是什麼?理由是什麼?有什麼利益?信宗
教有什麼功用?不信宗教有什麼好處?思考一下,很不錯啊!
若信宗教,則有許多種類;主要分為:承認有創世主、以及不
承認有創世主,這二類。對這兩類有什麼差別?各個有什麼理由?是
什麼成為關鍵?而不承認有創世主者,因為又分為主張有我、以及無
我,二類。所以主張有我的人是如何思維?主張無我的人想的又是什
麼?關鍵在哪裡?
總之,信宗教、不信宗教、信各式各樣宗教,全都是希望如果自
己能獲得快樂,自己能獲得利益,自己能獲得效用,全都是如此。那
利益自己的方式,應該要如何利益?作這個思維是很重要的;由於如
此,對宗教作認識之後才修持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們以前西藏雪域的情況,是在只有佛教徒的狀況下而講說
佛法,這跟往昔,印度聖地有各式各樣宗派,總之就是有可以辯論的
對象,在這種狀態下宣說佛法的方式,是有一些不同呀!例如︽入菩
薩行論︾是非常徹底宣說修行的論典,非常令人驚訝的論著。
但是以﹁般若品﹂為例、或是﹁忍辱品﹂為例,則出現許多遮
遣,有各式各樣主張,出現很多爭議。像這樣,在許多論典裡出現很
多證明﹁大乘是佛說﹂的論點;證明﹁大乘是佛說﹂在今日是有需要
的,因為許多歷史學家說:大乘佛法是在世尊涅槃以後,學者逐漸從
梵文重新所開創。
所以千年前所主張的﹁大乘是佛說﹂,在今日廿一世紀變成很
有關係。因此︽菩提道次第廣論︾是依據承許大乘而講解,並沒去證
第 一 天 一三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一四
明﹁大乘是佛說﹂,沒什麼特別去證明有前世來生;除了在訓誨中偶
而提到之外,其他並不太說明。鄭重證明有前世來生的︽釋量論︾、
︽中觀心要︾,像這些類就很重要。
由於如此,首先介紹佛教變成很重要。
我們西藏人,就像我剛才講過的,當然要如此。未來就算對佛
教,為了能夠將衰微的復興,未衰損則向外發揚;反正我們對佛法要
作了解,對佛法的重點、佛法的關鍵,作了解之後而修持。
除此之外,唸唸儀軌,認為當然就是這樣而去做,這種時代已經
過去了。即使講說佛法,馬上如同道次第裡面所說的,根據承認有前
後世,依據承許大乘,在這上面若需要解說,可能有點不夠。
話說回來,宗喀巴大師在講說︽菩提道次第廣論︾時,大概是根
據懂得般若以及中觀的人而講授。例如︽心要莊嚴疏︾是宗喀巴大師
講授般若時被記錄下來的著作,其中在解說般若義理的時候,偶而間
或提到要參考道次第。還有宗喀巴大師在︽善願傳記︾也提到:根據
道次第而獲得般若口訣。所以所謂﹁道次第、道次第﹂明顯就是般若
的支分。
因此,要清楚了解般若經,就與︽釋量論︾有關係。與中觀更有
關聯,與俱舍論、戒律也相關。如同蔣央協巴尊者所說:五部大論主
要是指般若。由於如此,我們對經教要作了解,這是非常重要的。
特別是,我們通常認為學習佛法是僧眾、以及學經者的職責,
此外的在家眾男女,好像沒什麼機會學習佛法。這是錯誤、落伍的觀
念。再來所謂佛法 實踐方式,必須是具有以智慧為助伴的信心,

必須是以智慧為助伴的悲心,而不是光認為信心與悲心當然是世尊的
教誡,當然是世尊的思想就可以。以具有智慧為助伴的悲心作貫串,
所以需要智慧。
如果用一般的方式說明,就是應用頭腦所有的思考作用,從這方
面來轉化心念。另外,很明確我們可以這樣想:所謂法,是要改變心
念的意思。所謂改變心念,對於心接觸各式各樣的對境這一點並沒什
第 一 天 一五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一六
麼好改變。這並沒什麼過失,接觸各式各樣的對境,出現各式各樣感
受,只是這樣並不是什麼缺點,這是需要的,不需要遮止。
心識根本沒辦法阻斷,當心識形成時,由於心識不具形體,當天
生形成之後,就無法阻止。所以心識形成後,自然會有思想、感受,
這並不能阻斷。那要阻擋的是什麼呢?心調柔不調柔指的是什麼呢?
法,是要改變的意思。要改變的是什麼呢?有在領受感覺,有在接觸
對境;但是,由這些緣故而令心情不快樂的那些應該去除掉;令心情
不愉快的那些去除,而讓心情變得快樂的方法,要做的就是這個。
舉例來說,天氣的冷熱。例如現在在這裡覺得冷,正當冷的時候
難以用打坐去除,要不然就是禪定已經很堅穩;譬如觀修拙火禪定,
而令身體出汗,或是觀修臍輪火,而令身體出汗。這些的話也許可
以,這是已有堅穩禪定。否則在這冷天,光是假想已坐在熱墊上,並
沒什麼幫助啊!呵呵!
要面對現實,穿上溫暖的衣服之外,修行佛法,並不能解除天氣
寒冷的痛苦。這是依於身體而形成的苦樂感受,這需要用物質文明來
解決,需要物質文明,用物質文明解決。
重點是,由於分別心而產生許多苦樂,由於分別心,出現各式
各樣的行為。這是由於心的看法以及想法態度,而令自己的心快不快
樂,產生各式各樣感受,連帶就會產生各式各樣的行為。
由於如此,自己不高興,同伴也不快樂;令他人遭殃,自己也後
悔;這些不順利都是由於分別心而產生,非常明顯啊!而這就是要改
變的,出現各式各樣念頭的這個分別心,應該改善。為什麼呢?理由
很簡單,因為我們都希望快樂,不希望痛苦啊!但是我們心卻在製造
許多痛苦;因為不希望痛苦,所以製造痛苦的思緒就要改變。
我們身體所受的痛苦是因為造作惡業的結果,對於業如同從水
源將水阻斷一樣,從調伏心而斷除造惡業;藉由如此就可以斷絕未來
痛苦的發生。因此所謂作改變,就是要修心。所謂改變,主要要從想
法、態度、心念、存心而改變。那如何改變?從外在制定律法並無法
第 一 天 一七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一八
作改變啊!
所以以外在的勢力來壓制,根本不能轉變人心。不用說人了,
就算是對畜牲如果需要制伏牠們的心,除了用溫和的方式才能制伏之
外,用粗暴的方式並不行啊!例如對比較大型的力大動物,先溫柔對
待,然後慢慢的,牠就會被馴服而表演、遊戲等等。如果用鞭打的方
式,那可就很困難。
例如對虎豹如果用鞭打方式,恐怕自己有被吃掉的危險。但是
假如邊用溫和的方式,再間雜著么喝,那麼虎豹獅等類,逐漸的就會
聽話。即使對畜牲要調伏心,也是先要令心滿足,因此才可能改變之
外;用苦刑,要改變就很難。而我們是人,對人,用外在的勢力來壓
制要作改變,根本不可能。
那麼人應該如何改變呢?各自在心中生起一種信解,認為這是合
理的,這是良善的,如果各自在內心深處產生一種信念,那就會有改
變。怎麼產生相信?應該從道理方面而產生。例如以信心來說,只是
隨便說﹁很寶貴哦!﹂並沒什麼用。對於﹁寶貴﹂的情形、道理,要
運用仔細分析事物的智慧,利用腦筋不斷不斷思考。
然後發現﹁喔!這真是奇特啊!﹂這才在心中產生信心;因為這
信念才能作改變。觀修悲心時只是說﹁好可憐哦!﹂,並沒什麼好驚
訝。對於需要悲愍的原因,悲心為什麼重要的理由;應以自己為例,
具有無法忍受痛苦乃與自己一樣的理由,是與自己相同。
即使對自己而言,思維悲心,可得利益;思維瞋怒,則沒什麼
好處。思維害心則對自己有所損害,這樣子不斷不斷思考作審察,應
用腦筋好好想之後,信心這才產生。因為這信念,才能在心中接受悲
心,接受信解;不接受憤怒。
所以佛教的法則是以智慧為助伴來改變心,而不是只說﹁是佛陀
的教誡﹂,或是說﹁如果你不好好做會下地獄喔!﹂這樣而已。知道
嗎!所以應該以思考來改變。
由於如此,對於作思考的資源就必須要了解,必須了解作思考的
第 一 天 一九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二〇
門路;作思考的門路、資源、類屬來源越多,就能作越多的思考。作
越多的思維,內心便更能產生新的相信,新的信心,新的認識;依賴
這些就能對想法有所轉化改變,所以要學習佛法,這非常的重要。
以你們外國人為例是這種情形,要把剛才說的記在心中;學習經
教是非常重要的。閉關修行三年零三個月,出關之後如果心念沒什麼
改變,那閉關三年零三個月除了有加持力之外;其他則很難。
你們有些人喜歡打坐,打什麼坐呢?就是挺得直直的。挺得直
直的打坐,兔子也會,鴿子之類也很厲害;天氣變暖和時,從窗外看
去,鴿子毛茸茸的立在那邊,或許它在打坐,如果沒有直接的危險,
沒什麼緊急之類的話,毛茸茸,眼睛也跟平常不一樣地眨動,在打坐
呀!
所以我們坐禪,在禪坐之後,如果還有恐懼、嫉妒、競爭心、貪
欲、傲慢,這些若絲毫也沒改變的話,那一點利益都沒有,知道嗎!
相對的,運用仔細分析事物的智慧作思維,想一想傲慢是缺點,憤怒
會有過失,在這樣思維之後,當遇到其他人時,減少一點生氣,減除
一點驕傲,減少一點貪欲,減除一點妒忌,這樣子才是有改變;這才
稱得上是佛法。
否則也會有這樣的人,戴個顯赫的帽子,奇裝異服。我的天呀!
這是什麼啊?在我們看來是很好笑,會想說是不是瘋子啊!那種奇形
怪狀的衣服、帽子,一副自以為是的模樣,說是什麼大尊者、法王;
事實上是自貶身價。可是就是有些愚癡的人會去相信,真奇怪。這主
要就是不了解佛法。
最近在西藏有出現這種騙局,尤其在中國,有藏人去欺騙。在
台灣也發生很多次的騙局;台灣的話是因為有錢,可以獲得供養,可
以拿到紅包,所以一堆人飛奔過去。哈哈哈!我想最近紅包可能變
得薄一點了,近來台灣經濟比較不景氣,紅包也變薄了一點,以前都
厚厚的一疊;哈哈哈!所以大家都知道啊,都說:﹁西藏尊者喜歡紅
包。﹂真是丟臉!
第 一 天 二一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二二
像這樣子如果不謹慎小心的話,是很麻煩的。最近,應該在去
年,見了一位從大陸來的人;說最近在中國出現了自稱是西藏法王的
人,有些中國人就相信了,以為是真的,就恭奉他。之後就出醜了,
剝削、性行為等等醜聞。問我有沒有辦法釐清;我回答:我什麼也無
法做。
一般而言對於善知識的定義,要如同︽經莊嚴論︾所說:﹁調
伏寂靜惑止息,德勝精進富經論,證悟善說悲離憂,依止如是善知
識。﹂這是必須要了解的。從了解這定義上,然後對稱為﹁上師﹂的
人,思維、審察符不符合這些條件。如果符合,那就當成善知識;如
果不符合,那就不具足善知識的定義,就應捨棄。
所以從弟子方面要了解善知識的定義是需要具備什麼條件,對於
是不是合格善知識的差別,先作了解然後來檢視上師;此外並沒有其
他的辦法。因此對佛法要作了解,學習佛法,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知
道嗎!
第 二 天
如同噶當派開宗祖師種敦巴尊者說:
稀有三藏經律論 莊嚴要訣三士道
噶當珍寶之金鬘 凡修眾生皆具義
令我們自他全部衰敗的根本,如同毒之根源,就是在我們自己
心續中的煩惱三毒。像這樣子的煩惱三毒,了解是所有過患的根源之
後;是根據什麼因與緣而產生?它的對敵 異品,作為它的對治,

是如何?對這些徹底闡明。
在這之上,對所謂痛苦的根源 煩惱三毒,從生起對治上永遠

斷除,是為解脫涅槃果位;更徹底的是將煩惱以及其所遺留的習氣永
遠斷除,則是徧智佛果。解說這究竟所證,成辦彼的方法,三學道的
修持全皆齊備的,總集佛陀教誡 經律論三藏,即說﹁稀有三藏經

律論﹂。
第 二 天 二三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二四
像這個所詮 三學道,稀有、驚異、神奇,順利滿足所有眾生

暫時以及永久的希求。像這樣完善的佳語,一補特伽羅於一座間,從
初學階段起齊備所有道,次第不紊亂地修習,為一種。
另外依據上中下等根器的徒眾而講說的是:阿底峽尊者匯集三士
道次第所成的菩提道次第,﹁稀有三藏經律論,莊嚴要訣三士道﹂,
如是﹁噶當珍寶之金鬘﹂噶當修行的善論,如同金鬘珍寶,眾生無論
上中下等任何根器來修持,各個都可順利成辦暫時以及永久的任何希
求,就像如意寶一樣,能滿足所有願望,即是﹁噶當珍寶之金鬘,凡
修眾生皆具義﹂所說。
對於至尊阿底峽.吉祥燃燈智所著作的︽菩提道燈論︾徹底修
持,而形成了所謂至尊噶當傳承。漸漸地,至尊噶當派的三士道次
第,這個共通的修心方法,成為西藏雪域所有人們 寧瑪派、噶舉

派、薩迦派、格魯派,全部修行的共通道。
在名稱上稍微有些不同,例如像是﹁四遮意﹂,像是﹁三士
道﹂,菩提道次第的名稱,名稱稍微有點不同。同樣的在教授道的方
式上,噶當先賢的論典中,好像有一部夏日維的道次第;我並未讀
過。
赤江仁波切的論著中有說,夏日維的道次第從佛性開始教授。
而岡波巴大師在︽解脫莊嚴寶︾中,是對輪迴以及涅槃作辨識解說之
後,於如何修持所要成辦道的方法上,首先宣說佛性的安立之後,然
後再逐步作教導;有這樣子作教授。教導的方式,開始的方式,各個
稍有不同。
又,噶當某一位格西作教授時,是以十二緣起講說;由於昧於業
果的無明,而有非福德的業報,然後於惡趣輪迴的情況;這就是下士
道次第十二緣起的輪轉情形。
由於昧於空性的無明引生輪迴的業力,造作了像是福德業、不動
業等等而輪迴於生死當中的情形;用這種方式來解說中士道。所以似
乎也有用十二因緣來教授的方式。像這樣在某部論著中,這我沒看過
第 二 天 二五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二六
喔!有以四諦的方式作教導。
總而言之,阿底峽尊者︽菩提道燈論︾所宣說的三士道次第,徒
眾修心的方法是西藏雪域不分薩迦、格魯、噶舉、寧瑪,甚至連苯教
也包括在內,全部所有人安置共通修道的次第皆依循阿底峽尊者的此
部著作而傳佈開來。
文殊怙主宗喀巴大師將噶當派先賢的大小許多道次第再加以淨
濾;見解方面,宗喀巴大師在上半生依止薩迦派大學者仁達瓦尊者。
仁達瓦尊者對中觀見解非常留意;在當世,或許是這樣子的機緣吧。
總之,宗喀巴大師於許多世對正見特別注重。又當時月稱菩薩的論述
極度興盛。
夏日維時,有罷侘昵媽察重新翻譯的︽入中論︾;在這之前有那
措譯師的翻譯本。可能是因為罷侘的新譯本,所以逐漸月稱菩薩的論
述非常興盛。因為阿底峽尊者介紹說:月稱菩薩是龍樹菩薩的弟子,
隨行彼而學習者必須理解龍樹菩薩的重要見解。所以可能是因為這
樣,月稱菩薩的論述極度被重視。
我在書中看到:仁達瓦尊者對中觀非常勤於修學,所以立也中
觀、行也中觀、思也中觀、說也中觀。因此宗喀巴大師在直接聽聞之
時,由於聚集許多內外因緣,所以文殊怙主宗喀巴大師對甚深中觀義
理的審察極度徹底究竟。所以宗喀巴大師在︽道次第︾中完備教導二
位開派大師的見解。於廣大行是根據無著菩薩的論述而講說。
提到中觀見解時,雖然解說中觀見解者很多,但是其中以理路審
察,沒有絲毫矛盾染污,勝義的安立適宜,世俗的安立也就適當,從
世俗的安立適當上,則勝義的安立便能徹底引生定準;這樣子現空雙
運、二諦雙運,領悟力到達徹底究竟,令學者欽羨的見解,主要就是
由月稱菩薩所宣說。
所以正是符合所謂﹁以精通二開派大師論點的二大師的教授為莊
嚴﹂。
從無著菩薩傳下來的廣大行 廣大道次第;從龍樹菩薩傳下來

第 二 天 二七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二八
的甚深見,特別是月稱菩薩稀有佳言 所抉擇的中觀見解,將這兩

者匯集在一起的善妙著作,即是宗喀巴大師所著述的此部論典。這不
只是從歷史解說,而是我們親眼可見的這部論典。
宗喀巴大師的著作有十八函。如果以數量而言,布敦仁波切的著
作應該比較多;以此為代表,西藏有許多大師的論著是二三十函、四
十、五十,這樣子多得是。布敦大師可能有百多函,以這些為代表,
有許多學者作了非常多的論述。
有時候從西藏以前的歷史看下來,著作許多書函的學者,暫且
不論內容是否精良,如果函數很多,那似乎就可以獲得﹁徧智﹂的名
號;某某徧智、什麼什麼徧智。事實上該想的不只是著作的多寡,考
慮是否精良,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宗喀巴大師的十八函著作雖不算很多,但是非常的精良。其
中有關經懺的諷頌很少很少,只有像︽大力明王求雨儀軌︾等零零星
星一些之外,其他應該沒有。
甚深以及廣大,道的難處之類,總匯的精華很多。以︽辨了不了
義善說論藏︾為例,講解中觀唯識見解的安立時,關於唯識派的主張
便引用︽菩薩地︾、︽攝大乘論︾、︽大乘阿毘達磨集論︾。
像是︽菩薩地︾有二百多頁,是不少呀!當引用到︽辨了不了義
善說論藏︾時,用的是其中最艱難最不容易理解的字詞;同樣的,像
︽戒律︾,︽戒律︾論典非常廣泛,但也是集聚︽戒律︾中最艱難的
字詞。
像這樣,清辨論師的︽般若燈論︾、︽中觀心要思擇燄︾,將最
艱難的字詞引用過來。還有以月稱菩薩的作品為例 ︽顯句論︾,

像是對正量的安立、太過反義的安立,用的都是最艱難的字詞。
因此以這些為代表,宗喀巴大師作品的數量雖然不多,但卻都
是極為精湛,令人驚訝的精良。艱難處、一般人疑惑處、乍看時有矛
盾處、迷惑處,將這些總集,真是令人訝異!因此文殊怙主宗喀巴大
師……在西藏從以前就有所謂﹁三文殊﹂的稱號。
第 二 天 二九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三〇
依照次序的話首先是薩迦班智達,一位;再來是隆欽饒江巴,
比宗喀巴大師時期還稍早一些;然後就是宗喀巴大師,這三位被稱為
﹁三文殊﹂。
真的,薩迦班智達非常精通因明,雖然不知道在中觀上是否有廣
泛研究,但在因明方面令人十分詫異。他直接面見釋迦室利班智達而
精通梵文,好像是這樣;看︽因明理滴︾就能理解,令人覺得驚奇,
就是有精通五明的人啊!
再來是隆欽饒江巴,真是不可思議,精通所有經教。然後就是宗
喀巴大師,剛才說的不可思議的大學者;所以稱為﹁三文殊﹂確實有
道理。宗喀巴大師的十八函作品當中,主要,經教部分是︽菩提道次
第廣論︾,密續則是︽密宗道次第廣論︾,這二者所必須則是︽辨了
不了義善說論藏︾;真的很重要啊!
第 三 天
文殊怙主宗喀巴大師︽道次第修證歌︾說:
匯集經教之要義 宣聞此理縱一時
講聽正法諸大利 必聚故應思彼義
說明經續論的要義 ︽菩提道燈論︾以及其注釋,在一座間如

何次序不亂而修持的方法。所以在宣講聽聞一菩提道次第論述的內容
時,便是將八萬四千法蘊全部義理都作了解釋;所以事實上就好像是
講說聽聞八萬四千法蘊。
即﹁匯集經教之要義,宣聞此理縱一時,講聽正法諸大利,必聚
故應思彼義。﹂因為目前正在講說︽菩提道次第廣論︾,所以就是在
講說聽聞八萬四千法蘊的精華要義。特別是︽菩提道次第廣論︾,如
同昨天所說﹁以佛菩薩殊勝之功業,完善所成……﹂依據諸佛菩薩心
續中殊勝之功業所善加完成的,就是此︽菩提道次第廣論︾。
第 三 天 三一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三二
﹁以佛菩薩殊勝之功業,完善所成菩提道次第,於欲解脫心者施
吉祥,並願佛陀功業恆守護。﹂宗喀巴大師在熱振寺所著作的此︽菩
提道次第廣論︾,﹁於欲解脫心者施吉祥﹂就是給予增長智慧;將心
不調柔、粗暴者,改變成非常柔和寂靜。
這麼一來,眼前心情愉快;因為心情愉悅,自然而然惡行就越來
越少。由於如此,在此生中能與眾生和善相處。與蟲蟻一切有情皆和
善相處;跟跳蚤成為朋友是有點困難,沒有嗎?呵呵!正當熟睡階段
跳蚤來咬時……這要成為朋友真有點困難。
還有蚊子之類,如果疼惜蚊子,我懷疑它是否懂得以愛回報。
如果去愛動物的話,一般牠們感覺得到呀,牠們會喜歡呀!喔蚊子!
如果去愛蚊子,我懷疑它是否懂得以愛回報。像這一些就特別除外,
哈哈哈!徧滿虛空界的眾生不論是什麼,如果有利益的心念,自然想
變成朋友、變親密。成為這樣的結果或許各個心中自然沒有驚嚇、害
怕、恐慌。
當心中自然的寂靜調柔的優點或是特性生起時,那幸福人生很明
顯就會產生。所謂幸福人生並不是從外面尋找,幸福人生要從心裡面
來找尋,是從心裡面產生的。所以,佛法具有功效呀!在轉化心念的
方法上,是成為擁有幸福人生的最深邃方法。
我們許多人認為如果有很多錢那就會有幸福;如果很有名那就會
有幸福;親朋好友都順利那就會有幸福;像這樣幸福的產生都是從外
面而作思維,這心量太小了,是暫時性的,差不多是與畜牲共通的一
種小小的心量。
例如成群的畜牲,如果牠們附近聚集的是親朋好友,就很悠閒安
樂;有翠綠草地、有豐沛水流,暫時沒危害的話,就是符合幸福的條
件而安穩地生活著。
我們,對於一個人稍微具有外在的物質、地位、資具、親友、
聲名,如果認為這就是最終幸福的話,那便與畜牲相同,意向非常短
淺。如果違緣突然出現,而內心仍能保持平靜和諧,這才是身為人的
第 三 天 三三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三四
特性,具備智慧者的特色。
畜牲如果遇到驚嚇就會逃跑或產生恐慌,如同︽密勒日巴傳︾裡
面所說的那樣;當鹿遇上獵狗獵人追逐時,鹿嚇得全身的毛都出汗,
驚慌得不得了,在︽密勒日巴傳︾裡有描述。那我們人也變成是這樣
子呀!不論是遇到外在或內在的恐慌,如果片刻也無法忍受的話,那
就與畜牲相同。
產生恐懼時主要是內在,內在以生老的痛苦為代表等,當這種痛
苦產生時,禍害發生時,如果能將違緣轉為助伴,那才真的厲害;這
普通人是沒辦法做到的呀!所以人因為智慧而具有的成就是當痛苦產
生時,從心念上如果能以勇氣、信念來取代驚慌,那才是厲害。
對這樣所想的辦法,許多宗教就會以憶念天神、祈求加持等等,
設法讓心中的痛苦以及恐懼不要產生。而佛法則從許多門類讓心不要
失去平和的狀態,甚至違緣出現時甘受違緣,而有生起﹁願逆境再度
產生﹂的膽識。
拓淵尊者的︽噶當集錦︾中,拓淵尊者好像是蒙古人,在後面迴
向部分有說:我藉由依止善知識,為了無量眾生無論任何時候都願生
於惡趣;投生惡趣之後願承接起眾生的痛苦,願我永不證佛果!作了
這樣的發願。
這真的是……這樣子的思維我大概沒辦法;除了有可能像舟子發
心之外,像那樣子我有可能嗎?真的是心力超群絕倫,如同︽上師薈
供︾裡面所說:﹁為了一一眾生故,縱需歷劫住地獄,因悲不憂勤菩
提,圓滿精進祈加持。﹂而他的祈願是:為了利益眾生,願我永不證
佛果;願住於最極惡趣。心量真令人詫異!
由此看來,內心藉由修持能將違緣轉成道用,將違緣轉為助伴;
能這樣思維的補特伽羅、或是人根本不會出現痛苦。所以我經常在說
的,︽入菩薩行論︾中﹁駕菩提心馬,從樂趨更樂,具智豈怠惰。﹂
﹁直至有虛空,乃至有眾生,吾住至彼時,願除有情苦。﹂。
像這類,從內心深處認識了解活著的目的。依據這個,無論做什
第 三 天 三五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三六
麼如果都能夠想到利他;那就是獲得永久安樂的開始。
所以像這樣子﹁以佛菩薩殊勝之功業,完善所成菩提道次第,於
欲解脫心者施吉祥,並願佛陀功業恆守護。﹂對佛法藉由了解而獲得
信心,那不但自己依法修行,還可以介紹給他人說:﹁這真的有利益
呀!﹂自己能夠作為別人的模範,由此一傳一地,生生世世、世世代
代而能持守發揚佛教事業。
所以就說﹁以佛菩薩殊勝之功業,完善所成菩提道次第,於欲
解脫心者施吉祥,並願佛陀功業恆守護。﹂那我們今天在這裡的春季
法會,講說聽聞的是︽菩提道次第廣論︾;如同宗喀巴大師的期許那
般,應看看能不能成辦。
我們不是因為覺得無聊而來這裡,不是因為沒事做而說法;是
為了完成自他今生來世的大利益,讓佛法成為佛法,大乘法成為大乘
法。我們全部都從清淨的起心動念上,講說者從清淨的動機上講解,
聽聞者需要從清淨的動機上聽講;就是這樣。
第 四 天
如同貢唐尊者說:
一時獲此暇滿身 不證恐有佚失慮
現應隨行解脫道 為此而持鞭策杖
我們依據五蘊所假立,或是依據意識流所假立的﹁我﹂;理所當
然是希求安樂而不希望痛苦。雖然是這樣,但是我們大部分,一般而
言都是只將暫時的痛苦安樂視為是究竟的苦樂而過活。
這裡面一生當中為的只是苦樂,其中是依於身而有的苦樂,把這
個視為很重要;這樣做的結果雖希求安樂,卻沒有安樂;痛苦卻像水
波紋一樣源源不絕而來。在這之上由於心未調伏的緣故,所以會因為
分別心的虛構而增加許多痛苦。
由於如此,當現在我們值遇而且擁有消除痛苦的方法,以及獲
得永久安樂的方法的時候,對這麼好的一個機緣千萬不要糟蹋掉。有
第 四 天 三七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三八
這麼好的一個機緣,應當令它具有意義。另外,我們大多數人有想要
修行的念頭,對佛法稍微具有信心,像這樣產生延誤主要是因為什麼
呢?﹁明天再做,後天再做﹂﹁以後再做,以後再做﹂的想法。
這種延緩的怠惰、耽著惡事的怠惰;因為這樣一生就過去了。年
輕的時候認為現在是從事世間衣食的主要時期,心散逸於現世俗務而
過活,認為修行是年老時候的事。像這樣子,時間是過得很快的。年
止於月盡,月止於星期盡,星期止於晝夜盡;像這樣子須臾之間就過
了。
我們一九五九年來到印度,當時覺得當二 年到來時有什麼
○○○
不能做的呢?而像這樣子二 年到來,不僅如此現在甚至已經是
○○○
二 五年了;以二
○○ 五年的月份來算,一月已經過去了,二月也
○○
快過了。幾個月前說﹁有道次第說法,有道次第說法﹂現在從法會開
始已經過了三天了,就是這樣子過了呀。
在這種狀態下,這一生在一段時間之後便到了老年;到時要想件
事情,卻想不太起來。這才後悔年輕的時候沒有像是學習經教,或是
作思維。老了能做的就不多了,所以就把希望寄放在來生,寄放在上
師佛菩薩能保佑,這種情形很多呀!
由於如此,在臨終時對於自己活著的時候沒有好好修持佛法,只
修了近似佛法、少量佛法而過了一生,最後只得寄望死後別人來替自
己做頂禮供養等功德;藉此希望獲得利益,這真的是無可奈何,沒有
辦法的事。應該在還沒死之前,自己能確定,如同所謂:對於死,最
好的境界是歡喜,中等是無懼,最少是無悔。
在臨終時,自己有把握、有信心認為:死後不太需要做什麼禮供
法會,活的時候該做的都做了。自己能夠自立而不需依靠別人;像這
樣如果能確知,不是很安心嗎?我們大部分人都是後悔而死;大多數
人可能都會變成這樣子,恐慌、無法掌握,就是平時經常逞威的人,
快死時,恐慌的原貌也會赤裸裸顯露。
自己無法掌握時,大概就是處於後悔的狀態;所以應如同所謂
第 四 天 三九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四〇
﹁一時獲此暇滿身,不證恐有佚失慮,現應隨行解脫道,為此而持鞭
策杖。﹂。
由於如此,確定會死,何時並不一定。在我們各個現在身體還健
康,許多順緣聚集的時候,雖會認為大概不會死,但是對於百分之百
不會死,有什麼把握,有什麼保證,可能很難生起。突然會有什麼外
緣發生,突然有什麼內緣會發生,像這樣根本無法預料。所以確定會
死,何時並不一定。
死時除了法之外,其他都沒有助益;由於如此,現在趁身體健
康,特別是如果還年輕,現在器官正發達的時候,應盡量做像是聞思
修的事務。其中,最重要的是對於觀修應該產生某一信念,信念的產
生需要聽聞,所以要做聽聞。對於聽聞到的義理,各自作思維、作審
察。而不是﹁是這樣子說的啊﹂﹁好像是啊﹂,應自己本身好好作思
維、作審察,這樣子而獲得一種信念。
然後對於所產生信念的義理,於心中再三作熟習;如是每天如果
都能做令此生具有意義的事,那五、十、十五、二十、三十、四十、
五十,無論剩下多少歲月,如果能具有意義,假如在年輕時有一些聞
思修的習慣,那生病、年老、臨終時思緒必定還是可以很靈活,還是
可以作思維。
如果不承認佛法,那是個人的自由;上下顛倒而走路,也是個人
的自由。如果承許佛法,對法產生了注意;那如理修學佛法的方式是
非常重要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今天應該修持一法,而法的究
竟心要是愛他勝己的菩提心;要觀修的就是這個。
對此如果於自己心中還未生起,則應令產生;已生起則令輾轉
增長。為了如同無量無邊虛空的所有眾生,必須證獲徧智的佛果。總
之,現在我們在這一生中應該致力於能跨出走向徧智道路的步伐;對
此,我們應作寄望,集中心力努力去做。
第 四 天 四一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四二
第 五 天
如同宗喀巴大師說:
死後不生惡趣無把握 解除此懼必定是三寶
是故極為堅穩趨皈依 彼之學處切莫有違失
復次善惡業果善思維 如理修持取捨為憑依
修持瑜伽吾人如是行 求解脫者亦如是守持
我們生在有舒適表象的人間,人在一生當中有幸福,但也有像整
個社會的麻煩;像這樣子地活著。而有生必有死,有一天必定會死;
到時若問意識是否就斷滅了呢?這很難說。所以是意識未斷滅地流
轉;那是會生到善趣或惡趣?自己根本不能自主,也沒能力。
以活著的時候為例,現在是白天,到了晚上只能希望不要有不順
利發生之外;晚上不會不順遂,能夠快樂愉悅地過日子,自己根本不
能作主。突然某種外緣出現,這並不是我們可以自主的。
現在、過去、因以及緣,隨著他力而驟然意外作改變;以此為代
表,我們這生結束後會不會有什麼苦樂,除了隨業而轉之外,我們無
法有自主地來選擇。
自己的心從能自主作調伏、作轉化方面,讓心能坦然趣入良善的
對境;如果讓心 善良思維,變成具有能力,逐漸地,來生要不要

投生到某道自己便可以自主作決定。但現在我們並不行呀!
所以在斷氣之後,在此生舒適快樂的情景斷絕之後,以我們現今
每天的思想行為 想的是煩惱,做的是惡行,除此之外無其他的習

性來看,來世大概會墮入惡趣。所以世尊於︽四阿含︾說:從善趣墮
入惡趣,如同大地土;從惡趣投生善趣,則如同指尖的一小撮沙塵。
以我們親眼可見為例,畜牲遠比人的數目多得多。所以我們的
來生如果以現在這種情況死去的話,大概與墮惡道離得比較近。如果
墮入惡趣,那有地獄、惡鬼、畜牲的痛苦,苦苦,接二連三不斷地湧
現。
第 五 天 四三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四四
地獄惡鬼之類,對我們而言是屬於隱蔽分;畜牲,我們則可以見
到。對牠們的行、住、危害,有危害產生時,例如病痛時除了忍受痛
苦之外,其他並不會來照顧;又畜牲一吃一的痛苦等等。由這些情形
看來,我們現在獲得人身,對那邊的感受,因為不留意不思維,所以
只是像在看戲,看畫畫一樣;如果設身處地平等看待,大概會無法忍
受。
所以因為會有墮入那邊的危險,那有什麼辦法呢?斷除墮惡趣的
因 主要是﹁十不善﹂;然後造作十善,排除來生墮惡趣,而獲得

善趣所依身。具足眾因,是現在活著的時候應該去完成。這麼一來投
生善趣的眾因各個確實積聚,並且不令失壞的話,那就可以確定來世
會投生善趣。
如果有因,保證就會有果;沒有因,只憑口頭說說任誰也無法
保證。果隨行因而來,乃是緣起法性。所以,因具足的話,果隨之而
來。例如我們現前可見的,自己所寄望的成果,必須設法讓因緣具
足,並且沒有任何巨大的違緣,那才能獲得結果。所以要投生善趣,
必須聚集眾因。
根本上自我真正的救護,是自己的心續;自己的心續如果不調伏
就會有痛苦;自己的心續如果調伏就會有幸福。所以,世尊說:心調
伏就是幸福,心不調伏就是痛苦。由於這個理由,所以說自己是自己
的怙主。
自己若需要幸福,自己便必須謹慎小心,自己不設法留心謹慎而
希望有幸福……尤其我們是佛教徒,若在自身調伏心性上不作任何留
心注意,卻說﹁上師知﹂﹁佛菩薩知﹂,只是期望上師佛菩薩保佑的
話,那是錯誤的。這是各自作思維而要去做的,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除了有些微小的外緣會發生之外,其他是很難的,所以要調伏自
己的心。
那心怎麼調伏呢?方法是所謂的法寶。就是以對治將所斷滅除
後,滅除所斷的離繫功德,即是真正的救護。那要與真正的救護相符
第 五 天 四五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四六
的話,應該怎麼做呢?要斷捨惡行、滅除惡行;雖然還不能永遠斷
除,但是暫時卻已經是遠離了。
所以斷除惡行的離繫功德,像是暫時的離繫功德,這個就是我們
的救護。由於如此,要將墮惡趣的因 罪惡不善,視為是過患。從

當作是過患上,各自依靠念知而努力斷捨罪惡。如果能這樣子,則能
保證來生不墮惡趣的就是這個。
而能夠斷除罪惡,成辦善業,整體上必須對於因果緣起,以及
各別上對於起心動念,這樣所成的新因緣、由此而產生各式各樣結果
的這個業果,必須要了解。所以宣說業果安立的本師佛陀,乃徹底教
導斷除罪惡成辦善業的取捨處;就連暫時不墮惡趣而生善趣的無誤方
法,本師都有宣說。
相同的,如理修持的助伴 僧眾,則是我們的模範。所以要證

得究竟的決定勝,必須依賴三寶的力量而獲得。如同﹁佛法僧三寶,
解脫之皈依﹂所說,希求解脫者的皈依,就是無欺的三寶。在暫時
方面脫離惡趣,獲得增上生的善所依身;復次從皈依三寶上,從心續
獲得三寶的加持,於自己的學處 共通,特別是對業因果能無誤取

捨。
從這些修持上再融入三寶的加持,則必定能遠離暫時以及究竟的
懼怕。所以趨入皈依,在相信業果上修持學處,令脫離惡趣;即是所
謂:﹁解除此懼必定是三寶,是故極為堅穩趨皈依,彼之學處切莫作
違犯,復次善惡業果善思維,如理修持取捨為憑依。﹂要像這樣子修
學,就必須知道修學的方法,必須聽聞。
聽聞的法,也必須是無誤、齊備、圓滿、容易修持;而菩提道次
第即是無誤、齊備宣說道法,非常容易修持,所以必須聽聞道次第。
第 五 天 四七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四八
第 六 天
諸凡不貪輪迴樂 暇滿具義以精進
信從佛陀歡喜道 具緣彼等請諦聽
如同以上所說,輪迴的圓滿,像我們現在所享用、所擁有的,
都算是一種輪迴的圓滿。沒有持續性的劇烈痛苦,我們認為是幸福的
身安樂,親戚順利、朋友合意、衣食享用豐足;這樣子的生活我們視
為是幸福。是可以說是幸福,但是不論是怎樣的幸福,最後終歸於衰
敗,這是我們親眼可見的。
崇高必墮落,積聚必消散,有生必有死。反正不管是什麼樣的輪
迴圓滿,最後終會敗壞。輪迴的圓滿 身、財富、親朋好友,不論

有多麼美好,最最主要,在心中有一微細的緣而令煩惱產生,因為這
個煩惱,心緒就會紊亂,這不管是什麼時候都會發生。
如果自己想得開的話還好,想不開的話,不管在什麼時候都會有
麻煩。所以在世間這個輪迴的圓滿,如果是可靠、恆常堅實的話,那
在這世間六十多億人當中,應該會有一二人沒什麼擔憂,但是這根本
沒有。
擁有,有擁有的苦;像是富裕之類、有勢力之類,很明顯地都不
斷處於憂心之中。沒有,沒有的苦;今天吃飽了,那明天吃什麼呢?
早上吃這個,那晚上吃什麼呢?類似這樣子的擔憂。
以一個家庭為例,沒有孩子有沒有孩子的痛苦;孩子生不出,覺
得非常的恐慌。有,有有的苦;對於要節育,非常擔心,因為如果節
育,不知是否有罪惡;如果不節育,那像生小豬一樣生一堆,又很麻
煩。
反正,有,有的苦;沒有,沒有的苦;聲勢名望,有,有的苦;
沒有,沒有的苦。親朋好友,有,有的苦;沒有,沒有的苦,就是這
樣呀!
在內心思緒如果想不開的話,那不管怎麼做都會覺得不對。這
第 六 天 四九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五〇
樣子的不順利,像水波一樣不斷地湧來。對於這些,是不是真的是這
般?是否天生就如此?能不能改變?這樣去作思維,大概就能了解痛
苦的來源,主要就是因為心未調伏的緣故。
那心不調伏,是否因為心的存在而不調伏?應該不是。是有其他
令心不調伏的東西,令心不調伏的東西,在佛法以及印度往昔的典籍
中取名為﹁煩惱﹂。尤其在佛教經典當中,宣說許多粗細等煩惱。所
以追根究柢來說,就是將煩惱安立為我執;執取為我的執著,即是煩
惱。而對其中的許多內容,佛教經典作了很多解說。
由此看來,令心不調伏者是煩惱,煩惱的根本是我執。對此,
如果仔細審察,則心並不像所執取那樣存在。現在因為知道心是顛倒
識,那對於我執顛倒識所造成的各種麻煩,如同將根除掉,樹幹自
然就會枯乾;從水源處將水堵塞,自然就能截斷水流一樣。如果將根
本的因遮除,那由此而產生的麻煩便能解除;對此作審察,不斷作思
維。
從歷史方面,例如由剛說過的密勒日巴大師的傳記來看,從外表
看起來,他窮得像乞丐;但若從他內心的安樂而言,則是有無法計量
的安樂。
例如以我們現在所知道的,譬如聖雄甘地;或是我曾親眼見過的
維努瓦巴比,看起來就像是乞丐,但是他的思維是從大方面作思考,
從大方面作關懷,他所面對的並不像一般人所擔憂的衣食艱苦。
而聖雄甘地我雖不曾見到,但從外形看來就像是乞丐;不是嗎?
但是內心卻有驚人的膽識,驚人的聰明才智;因為聰明才智以及膽
識,而讓內心感到極為滿足。藉由如此而擁有勇氣、不畏縮,不論有
什麼困難都能迎接面對。如果內心不具內涵,沒有聰慧,沒有膽識的
話,就不可能呀!
所以就我們可以現見的為例,人內心如果具備豐富的思維,良善
想法的話,因此便可產生真正的滿足。外在順境的滿足,是短暫的,
與畜牲共通的。這沒什麼好驚奇,沒什麼要義呀!
第 六 天 五一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五二
不僅如此,就像剛才所說:有生必有死。就以出生時來說,並沒
什麼好歡喜的啊!生之苦,佛經裡面有宣說。要不是我們自己想不起
來,不然在媽媽肚子裡時是很不舒服的;出生之後,便活在不圓滿當
中。
我曾這樣聽說,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聽說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不
用呼吸,生出來後就要呼吸了。呼吸時肺部可能需要一大股力氣,所
以我曾聽說:嬰兒生出來後,要從腳倒提起來打屁股。這樣做,他會
啊的叫一聲;因為啊的力氣,那肺部就通暢了。
我母親說:我剛生出來的時候便拉了一堆稀屎。哈哈哈哈!所以
身蘊的不吉祥,在第一天這種徵兆就呈現了。呵呵!
總之,仔細好好想想,我們從出生開始,不順利就接二連三來
到。這是什麼造成的?很明顯就是近取蘊所形成。那近取蘊的受生能
不能截斷?應該想一想啊!截斷近取蘊的生,大概是可能的。﹁大概
沒有嗎?﹂我們或許會生起這種合理的猶豫,雖然不能馬上獲得標準
的確認,但或許會有這種合理的猶豫。
在這之上想到﹁是否能截斷出生的續流?大概可以喔﹂之時,
如同對於世間的事務雖處於懷疑中,但還是會去從事。我們每天以衣
食為代表的所有事務,又不能像我們所希望的那樣百分之百符合地完
成;只不過是一種懷疑罷了。
這麼做會變成這樣,只是種懷疑。而這樣一天過一天,經年累
月地過著;根本沒辦法確定的說﹁這麼樣做,百分之百就會變成這
樣﹂。上至國家元首,下至家庭戶長,都難以像所想的那樣;學校中
能如同所計畫的那樣百分之百完成的,一個也沒有啊!
即是所謂﹁世間所追求,縱疑亦趣入﹂。因此我們對於有沒有斷
除生苦的方法作思維時,縱使產生﹁喔!大概有﹂的懷疑,在這方面
也值得我們去努力呀!
若作思維,逐漸地從世尊所說的甚深廣大二種法理這樣子想的
話,不論有沒有來世,基本上在今生活著的時候,可以感覺到心情愉
第 六 天 五三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五四
快,這是我們能夠經驗到的呀!由於如此,身體舒適,全部都可變成
為一家人;不管多少不順利發生,如果能轉成道用,那就會覺得沒什
麼關係呀!
當心中的勇氣產生時,不論什麼不順利,絕不會陷於絕望、無
奈,而有自殺的情形發生。每當內心覺得悶悶不樂,有點畏縮的狀態
發生時,便想﹁直至有虛空,乃至有眾生……﹂的祈願;或是﹁願恆
如地等,諸大種虛空,為無量有情,眾資具之源﹂,這樣子作祈願、
作思維之後,內心真的立刻感覺到輕鬆自在。
這是由於愚蠢而產生的嗎?大概不是!是聰明睿智之外,應該
不是愚蠢、沒志氣的話語。有效用啊!具效用的方式是因為以寬廣思
維,崇高思想做思考而有效用;並非以頑固、無可奈何、愚蠢的想法
而追求精神上的快樂。知道嗎?例如有人產生憂慮時就吃迷幻藥,為
了讓心平靜而吃藥,大概會把心變遲鈍,變遲鈍了,想的就比較少,
那心情就舒坦一些。
又例如我們去旅行時,見到沒事做的老公公、老婆婆,好可憐
喔!在世界各處到處遊蕩,這真的是無可奈何的事。如果靜靜待在自
己孩子家中的話,那會有一堆擔憂,不愉快。在外面遊走的話,每到
一新的地方,心思就可以得到分散,不會想起過去累積於內心的許多
煩擾,所以就不會不愉快;這真的是很無奈的一種方法。
當遇到困難時,從內在思維而能解決困難,甚至將艱難變成光
榮,變成順緣,這豈不是智者嗎?
所以事實上我們只是不做而已,做的話,從佛教甚深廣大法理當
中,真的是可以讓我們覺得滿足,有膽識,有把握。所以,今天的偈
頌是什麼?喔﹁諸凡不貪輪迴樂……﹂輪迴樂,並沒有什麼意義啊!
所以應想一想大一點的安樂,永久的安樂。
﹁諸凡不貪輪迴樂,暇滿具義以精進﹂,當這樣想時就會發現:
喔!因為有這個人身所以能思維;如果沒有獲得人身,那根本沒辦法
思考。雖然真實情況是能讓輪迴具有邊際,但根本連想都想不到,一
第 六 天 五五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五六
點辦法也沒有呀。像畜牲之類,真可憐!牠們的貪瞋,比如彼此爭鬥
時、餵養下一代,像這類事還蠻聰明的,還頗有辦法的。
所以煩惱面 過患面,其他所依身大概都有,都蠻強烈的;差

不多都有損人不利己的煩惱,雖不像人那麼壞,但多少會有。然而對
於大方面,輪迴根本是什麼?痛苦有沒有止境?誰能夠想得到,只有
人會作思維呀!
其中,如同上次說的:閒暇以及圓滿。因為只有這種具足順緣的
人身能成辦,所以﹁暇滿具義以精進﹂,所謂精進就是……經常在念
誦﹁皈依上師,皈依佛……﹂,經常祈願:﹁生世不離真上師,並享
正法之盛德,圓滿地道之功德,速證金剛持果位。﹂可是自己卻一點
也不做改變,到最後不好不順的,搞不好會推口說是:上師不好,三
寶沒保佑。
像這樣作祈願卻不如願時,大概會說﹁八成沒三寶!﹂對不對。
但是呢,受取三寶的加持應當是在內心顯現;加持要從外表呈現出
來,很難啊!所以說﹁暇滿具義以精進﹂,各個勤奮努力,辛勤去
做,應該不在乎艱難地集中精神去做。
﹁暇滿具義以精進,信從佛陀歡喜道。﹂雖然非常辛勤的努力,
但要在方便與智慧方面沒有錯誤,在道法上數量齊全,次序無誤,
這樣子辛勤努力的話,因才不會有錯誤,因才具足數量;這樣一來
才能如所願地獲得結果。如果走錯路,所費的辛苦是自找的;雖沒走
錯路,但是如果是努力於不齊全的路,那也很難;所費的辛苦是自找
的。
不是歧路,也很齊全,但是如果亂了次序而修學,那就和以前
一樣,很難獲得結果。因此﹁佛陀歡喜道﹂所說,就是指世尊自己所
證果位的甚深廣大道的完備方法。像這樣子修持才是信賴依從佛陀所
歡喜的道,即﹁信從佛陀歡喜道﹂。具備這種善因緣的人,請用心思
索、聽聞,即是﹁具緣彼等請諦聽﹂。
對於宗喀巴大師在︽三主要道︾中﹁促請諦聽﹂的這個偈頌,自
第 六 天 五七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五八
己應該想一想是不是具足其中條件;如果具足,那應覺得歡喜,如果
不具足,那就應該努力令具備。這很重要。這樣子才能成為所謂﹁具
緣﹂的徒眾;如是,便是進入無誤之道,正確之法。
這麼一來,只不過是快慢的差別外,逐漸趨向徧智的果位差不多
是可以揣度的。所以反過來說,︵我︶雖身為上師,但是否有做到如
同﹁具緣彼等請諦聽﹂所說的﹁具緣﹂?現已經七十歲,做了堅持,
雖不知是不是完備﹁具緣﹂,但在具備善緣之列的末尾,往上慢慢挨
近。
然後處於﹁希望可以被列入﹂﹁不被列入嗎﹂之中。那你們大家
也應當如此,要謹慎小心。知道嗎?
貢唐仁波切所說﹁安逸之中難脫離﹂真是正確。學習時在快樂
舒服的狀態下要學習,是很難的。修行的時候在舒適安逸輕鬆的情況
下,是很難希冀內心能有什麼證悟產生,是不能成辦的。
我們應當知道,世尊是於三大阿僧祇劫中積聚資糧的,知道嗎!
有時候我們因為密續典籍中說﹁閉關修行三年三個月可以成佛﹂﹁非
常快速可以成佛﹂而敗壞我們的思想;沒有耐心,以為馬上就可以成
就,非常急躁而不成,結果像昨天說的﹁唉那護身符……﹂或大概會
變成﹁唉閉關修行三年三個月……﹂所以我們一開始就應該在內心存
有:世尊自己說是於三大阿僧祇劫中積聚資糧而後證悟正等覺。
許多經典中對十地五道也作許多說明;那我們是要入道者,所以
應該要堅持,一劫又一劫,生生世世,一劫又一劫地努力,下定決心
努力以赴,是非常重要的。
第 六 天 五九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六〇
第 七 天
世間共認真實無誤的菩薩是寂天菩薩,他所著作的︽入菩薩行
論︾,成為修心的根本。修心,就是於菩提心上修心。
一般而言,我們所有的法都是用來修心、改變心;其內容,以別
名安立為總名,而從菩提心方面,針對愛惜自我之心作修治,以便徹
底成辦愛惜他人之心;特別宣說這些的論典就是寂天菩薩的︽入菩薩
行論︾。
所以我們說道次第以及修心,道次第的來源是︽菩提道燈論︾,
還有︽般若經︾,而龍樹菩薩的︽中觀寶鬘論︾︽集經論︾應可以算
是,還有寂天菩薩的︽集學論︾。
修心的來源則是︽華嚴經︾,還有論典當中寂天菩薩的︽入菩薩
行論︾。
︽入菩薩行論︾在說明菩提心的利益時說:
諸凡已生珍寶心 吾即頂禮於彼身
害彼卻以樂連結 安樂之源吾皈依
在我們世間,或說是三界,若問:最悅意的是什麼呢?那大概
就是愛了。對於外界的事物,有的覺得合意;但其他是否也會覺得合
意,就是個疑問了。例如人們覺得可愛的事物,畜牲是不是也會覺得
可愛;同樣的,人們覺得適意的事物,天神豈也會如此。
但是愛,對於天神、人、畜牲、地獄,不論是誰都會覺得悅意。
所謂﹁一切法為自性空之空性﹂,即使是佛教徒不中意此見解的人應
當不少。雖然如此,所謂利益的心,即是所謂愛心、慈愛,是所有宗
教所主張、所需要的。
縱然是非宗教徒也全都需要愛心;即使是性情暴戾的人,某人如
果對他表示關愛,他除了覺得歡喜之外,大概不會不高興。
所以愛心呢,是全部都會覺得悅意的。由於如此,愛的方式,若
是對暫時的苦苦儘量使脫離,雖可以說是愛,但卻是狹隘的;不只是
第 七 天 六一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六二
苦苦,還有壞苦,不僅如此還有徧行苦。不僅如此還有苦的根本 ─
煩惱,以及其所遺留的習氣。
對於隨煩惱轉移的所有一切,﹁該怎麼辦呢﹂的這種想法,希望
能夠連苦因都全部斷除的利益心、愛心,才是無所匹敵;是所有善資
糧的來源。這種想法給予什麼善資糧呢?是無量無邊的悲心。
如果生起無上的悲心,藉由這個力量,則能生起意樂承擔利他的
心;由此,為了利他便會生起追求徧智的心;藉由此,而證獲佛果。
所以如果心中生起大悲心,就稱為﹁大乘佛性覺醒﹂。
總之悲心真的是稀有、神奇,是一種即使只產生領悟,也必定會
從心底生起興趣的事物。
因此存有﹁唯利益心﹂的思維,加上不只是悲愍,還要有智慧為
助伴;悲心,希望脫離苦因的那個想法,具有直接能脫離苦因的智慧
為助伴,具備六波羅蜜多的修持;像這樣子具有方便與智慧修行的菩
薩,當我們只是見到時……嗯!那個偈頌﹁諸凡已生珍寶心,吾即頂
禮於彼身﹂。
看到、聽到、或是想起、接觸時,不管是誰,見者與聽者,不
論各自有沒有什麼想法,從所見所聞上,因為無量無邊的愛心達到修
持的究竟,他的身語意全部內外都包含愛心;所以無論是誰看到、聽
到、想到或接觸時都會得到利益。因此說﹁諸凡已生珍寶心,吾即頂
禮於彼身﹂。
不僅如此,所謂﹁害彼卻以樂連結﹂,是說這種清淨珍寶心 ─
菩提心,對於具有這樣的人即使施加傷害,因為惡緣所結下的關係,
將來由於菩薩的慈愛、願力、諦實力,最後施害者自己亦獲得利益;
即是﹁害彼卻以樂連結,安樂之源吾皈依﹂所說。
總之不論我們是在三有當中,或是大小乘密續道,或者是究竟的
佛果地,利益之心乃成為根本。
我們雖處於輪迴中,但微細的幸福,根本上是從利益心、愛心而
產生;入道之階段首先以慈愛心而斷除損害他人,然後慈悲心往上強
第 七 天 六三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六四
烈增長時,則唯獨成辦利他;因為慈悲心的力量,而順利成就利他的
清淨或不清淨的幻化身,以及證得最究竟的、滅除所有缺失、具足所
有功德,廿七事業本體的佛陀世尊。
而世尊直至虛空未盡為止,不間斷地從事功業,攝受所化徒眾
也是由於大悲心所產生。所以月稱菩薩在︽入中論︾開始時說:﹁圓
滿佛果因悲性,猶如種子水滋養,長時受用而成熟,故吾首讚大悲
心。﹂說明大悲心於初始、中間、最後都極具重要性。
所以,在一法中只為利益他人而思維,不論對誰絕無施加傷害的
心,像這樣子悅意的思緒,這樣子可以修行的法,我們處在這種法理
中,真的是很幸運,是嘛!我們可以像這樣在一個小時中獲得聽聞,
不僅只是聽聞,各自在心中也生起一點希求,信心。
在一個小時中生起隨喜,雖然尚未獲得,但是儘量在這方面修
心,能夠這樣子做,是很有福報的。以上師來說,能夠講說菩提心,
是很幸運的。以你們是徒眾來說,對於愛惜他人勝於自己的菩提心,
能夠獲得聽聞,也是很有福報的。這種想法不論是產生在我們任何人
心中,就是生起歡樂的開始。
我們全部都希望快樂而不希望痛苦呀!真的,事實上如果希求安
心、舒適、悠閒的快樂,那就想一想菩提心,其他沒有比這個更需要
做的了。
平常我是這樣在想、也在說,如同︽上師薈供︾當中所說:﹁汝
為上師,汝為本尊,汝為空行及護法;從今日起,至菩提止,除汝不
求他皈依;此及中有,與未來際,以悲心鈎作攝受;有寂離懼,賜
予悉地,為恆常友除障礙。﹂可以確定說的就是菩提心,所謂善良思
維,是真的。
對今生有利益呀 ﹁此﹂;以及﹁中有﹂對中陰身有利益呀。

臨終時,對菩提心的利益心作個祈願的話,必定可以獲得好的來生。
為什麼呢?因為來生的惡劣處是由於罪惡所造成,而罪惡是可以
用菩提心來清除的。增上生要獲得圓滿,需要成辦福德資糧;並沒有
第 七 天 六五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六六
比菩提心還優越的方法可以積聚福德資糧。﹁此及中有,與未來際,
以悲心鈎作攝受。﹂這是從生死輪迴中令脫離;因為輪迴生死是由於
有我執,我執令自他皆衰損,而具有菩提心的智者可以認知到。
所以有菩提心的信解者豈會容忍我執,豈會隨我執而轉移?要從
生死輪迴中脫離,所應觀修的雖然不是菩提心,但在觀修菩提心中,
附帶可以順利從生死輪迴中脫離,所以﹁有寂離懼﹂。要從寂滅中脫
離只有藉由菩提心才能脫離,其他不論什麼道法,都無法脫離寂滅。
﹁有寂離懼,賜予悉地﹂,今生來世、暫時究竟的願望,皆是由
此而成辦。例如我們一生中的普通願望 希求長壽的話,那就觀修

菩提心,可以令心情愉快,因為心情愉快而讓身體舒適;睡得好,吃
飯時有味口,友愛所有人,鳥禽類也覺得親善,很快樂呀!那就可以
長壽了,知道嗎!未老先衰,或是壽命未盡而終,大概不會發生。
心中能稍微想一下菩提心的話,雖然年紀輕輕,但能令所有人
都合意;壯年人的話不會製造紛爭,能令所有人 都合意;變成老公公
老婆婆時,如果稍微具備菩提心的修養,那老公公老婆婆會很大方得
體。
否則,老年人都變得很煩人的話,那很麻煩的。到時候孩子覺得
煩了就會抱怨﹁我們爸媽到處煩人!﹂變成這樣的話,真沒意義啊!
哈哈哈哈!如果從壞處來看的話,搞不好會想﹁怎麼不快點死﹂的危
險。
假如有良善的利益心,就連小孩子獲得的禮物也比較多;如果小
孩子到處打架,到處使壞心,那就是自己吃虧,得不到禮物,人見人
不愛。有善良的心,即使是小孩子也會快樂,年輕人會快樂,老年人
會快樂,今生會快樂,來世會快樂,佛陀所歡喜的供養就是這個。
去觀修菩提心,懷有善良的心,佛陀以及佛子都會覺得歡心。
所以說﹁此及中有,與未來際,以悲心鈎作攝受;有寂離懼,賜予悉
地,為恆常友除障礙。﹂這成為恆常永久的朋友呀!這可以解除障
礙呀!就像昨天說的那樣,例如一仇敵……是說我沒遇過什麼大的損
第 七 天 六七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六八
害,如果有一大損害發生時,能不能想到菩提心,我也不知道耶!
現在處在安適的狀態下作思維時,有誰會來傷害?哪裡有損害?
都是親友呀!除了全部都是一家人之外,認為這是仇人,放在一邊,
這是魔鬼,放在一邊,這是魑魅,放在一邊,怎麼可以!全部都是悲
愍的對象,全部都是慈愛的對象,並沒什麼可以除外的呀!所以﹁有
寂離懼,賜予悉地,為恆常友除障礙。﹂說的就是這個。
而我們對各自根本上師潛心祈求而作祈請,說﹁汝為上師,汝為
本尊,汝為空行及護法……﹂會這樣說,所針對的除了是上師所具有
的菩提心,由菩提心之力而來的之外,上師自己並不是從無始輪迴以
來就具有這樣子的特色呀!一樣都是人呀!
人是一樣,但內在的功德如果具備這定義,那就可以說﹁汝為上
師,汝為本尊﹂;所以各別的補特伽羅能夠說為﹁汝為上師,汝為本
尊﹂根本上針對的就是菩提心。
因此到最終,不論是處於輪迴中,或是行道之際,或者是證獲究
竟徧智之際,我們的唯一親友 如意寶,所有願望的如意寶不外就

是愛他勝己的菩提心,這是可以確定的。知道了嗎!
所以說:﹁諸凡已生珍寶心,吾即頂禮於彼身,害彼卻以樂連
結,安樂之源吾皈依。﹂而阿底峽尊者說:﹁如同日月之勝菩提心,
歷劫精進方生亦值得。﹂要修行的法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所以為了
要生起此心,即使需要費時一劫又一劫也沒關係,這話說得出來真是
厲害!
因此,今天我們能夠有講說聽聞大乘佛法這樣子的機會,大家真
的都很幸運。但不要只是認為幸運就可以;應該各自作修持,儘量把
心中惡劣的想法變成善良的思緒,利濟的心念。不論對任何人都無害
損心,不論對任何人都不令陷入困境,應當要這樣,知道了嗎?
要令此心生起,需要具備許多因緣,最主要一定是空性見,這非
常的重要!聲聞獨覺等為了解脫輪迴,故以空性的修行為主要。
菩薩追求徧智,於剛開始生起菩提心的階段,如果具有空性見的
第 七 天 六九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七〇
話,那菩提心的力量必定比較強大。如同﹁彼之根本為悲心﹂所說,
菩提心是否生起強大力量,主要在於大悲心;具智慧的大悲心是需要
空性見為助伴,沒有空性見的話是很難的。
否則就是愚昧的悲心,很難是具備智慧的大悲心;有空性見為助
伴的話,那就是具有智慧的大悲心,具有智慧的利他,應覺得稀有,
覺得驚奇。是嘛!具有悲心要義的空性,應該真正從內心深處生起信
心、希求、歡喜。
這樣對菩提心的修持,噶當派諸聖賢說:道次第的修持心要,即
是菩提心。例如阿底峽尊者︽菩提道燈論︾在少許的篇幅當中,關於
菩提心的部分卻占頗大篇幅;在說到願菩提心的時候,占的篇幅蠻多
呀!
以修心為例,更是至尊噶當師所主要注重的修行,講解道次第時
說明道的次第要本質無錯誤,次第不錯亂,而最後則歸到修心的修行
上;應當時時刻刻以︽入菩薩行論︾而修學。所以,至尊噶當師乃是
外清淨、內清淨、經得起研究。
其中如果說到當中的噶當教典派更是有別於他人,真正如果以佛
教共通性來說,應該要做到像噶當教典派那樣,假如能這樣,那二勝
六莊嚴的那些論典才發揮效用。否則只是包起來擺在那邊,供個燈,
並沒什麼用呀!噶當教典派需要這些呀!所以西藏翻譯師歷盡辛苦所
翻譯的﹁甘珠爾﹂與﹁丹珠爾﹂,班智達等作校勘,沒有錯誤增減,
費盡艱辛。
我們以噶當教典派為作風,好好利用這些經論的話,那以前班智
達阿闍黎他們的辛苦才值得,否則真沒意義呀!有些歷史學家說:寂
護大師來到西藏時已七十多歲,年事已高,但是對於學習藏文,還是
很努力。寂護大師在那爛陀大學非常有名,被稱為﹁中觀因明雙獅交
頸﹂,非常優越的學者。
我想當他學習藏文時大概非常辛苦,音不知道能不能捉得準。
近來,印度人說藏語時有說出﹁閣下!您……﹂這樣子奇怪的話。以
第 七 天 七一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七二
前,有個外國人在學藏文,好像在江孜,教的人教他﹁敬語﹂;﹁敬
語﹂知道嗎?我們不是有普通語以及敬語兩種嗎?全部都教敬語的樣
子。
有一天,那個外國人的腿被一貴族的狗狠狠地咬了一口,所以
那個外國人說:﹁閣下的貴犬咬了我的玉腿。﹂呵呵!藏語說得是不
是很好呀!哈哈!所以,寂護大師搞不好也會這樣用。哈哈哈!如果
都用普通語,那搞不好會直接對赤松德贊法王說﹁你的腳……﹂哈哈
哈!
所以,應該結合噶當教典派那些大部經論,不論是閱讀什麼經
論,主要應當用在:以調伏心而修心。
第 八 天
文殊怙主宗喀巴大師說:
妙乘道之樑柱為發心 偉大行持基礎與所依
於二資糧猶如點金劑 匯集無量善聚福德藏
如是了知佛子諸勇士 持取殊勝寶心為主修
一般所謂利益之心,如同昨天所說,是非常珍貴的呀!利益之
心好像是如意珍寶,雖不知道是否從外在有一具體東西來滿足所有願
望,但反正利益之心,眼前能讓心情從深處產生安樂,無憂無慮,輕
鬆愉快;久遠來說,這樣子的利益心也是很有效益的。
愛他勝於愛己的菩提心是利益心之中最徹底的,是智者的利益
心,無止境,無量無邊的利益心。
復次,以智慧為助伴的智者之利益心,是證獲徧智 妙乘道,

如同樑柱一般;方便智慧 廣大甚深道,眾多門類,歷經許多劫數

第 八 天 七三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七四
才能到達的。全部的所依處、基礎都是來自愛他勝於愛己的菩提心這
個樑柱。
﹁妙乘道之樑柱為發心,偉大行持基礎與所依。﹂這樣子的菩
提心,例如:成熟自心續 六波羅蜜多,成熟他心續
─ 四攝法;

這些無量無邊的菩提心行持,是我們凡夫俗子、初學者無法想像的修
持。令起心動念的是菩提心,行持達到究竟也是菩提心所成。
因此,是菩薩所有行持的基礎與所依。﹁於二資糧猶如點金
劑﹂,成辦徧智要從福德資糧以及智慧資糧二方面來完成;暫時的安
樂,即使是一天微少的幸福,也必須從善行而產生。總之暫時與究竟
全部的幸福,都是必須從善行而產生。
像這樣子的善行,為了如虛空般的眾生而生起善心,在這之上要
成辦利益的一想法。而成辦利益的方法是:安置於究竟斷德、究竟證
德,像這樣子斷證究竟的佛果;而安置的方式並非沒耐心馬上就想安
置好,應該是直至虛空未盡為止,皆修持利他。
當具有這種殊勝的膽識生起時,福德於剎那剎那中便容易造作。
積聚福德的最大力量,如果被究竟利益心 愛他勝於愛己的菩提心

所含攝,那福德資糧便可廣大積聚。
同樣的,要成辦佛果的智慧法身所需要的智慧資糧,究竟也是要
依據菩提心之力,而不是只有現證空性;若有菩提心含攝,才可以成
辦智慧法身。
即是:﹁妙乘道之樑柱為發心,偉大行持基礎與所依,於二資糧
猶如點金劑,匯集無量善聚福德藏。﹂菩提心即使只生起一剎那,便
會如同︽中觀寶鬘論︾所說的,以具備四種無量,資糧很容易就能積
聚。
所以:﹁如是了知佛子諸勇士,持取殊勝寶心為主修。﹂像這樣
的情形是存在於事物上的,菩薩心處公正而審察,如來也是心處公正
地對於事物所具有的一切作了解而宣說;所以:﹁諸佛多劫深思維,
觀見即此具饒益。﹂隨行佛陀之後的菩薩眾也以此法理,當作徹底成
第 八 天 七五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七六
辦自他二利最好、最深、最快的方法。
一般外國人說的:最容易的、最好的。真的想一想,就是要觀修
菩提心;需要最好的,那就觀修菩提心;需要最深的,那就觀修菩提
心;需要最快的,那就觀修菩提心;這是最上,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更
優越的了。
﹁如是了知佛子諸勇士﹂,如是了知,具有無上成辦利他心量的
勇士;同樣的對於完成自利,真的也很精通。我覺得菩薩雖不是捨棄
利他,只顧自利,但是對於完成究竟自利,菩薩卻非常了解呀!徹底
的自利是證得法身,完備無誤證成法身的方法菩薩知曉。
聲聞獨覺等雖然需求自身的安樂,但是因為未觀修菩提心,所
以無法證得徧智果位。所以菩薩比較靈敏、聰明呀!平常會開玩笑的
說:如果真的要做到愛惜自我應該要有智慧地做;癡呆、愚蠢、短視
來愛惜自我的話,只有吃虧。
就個人來說,即使是不承許宗教的人,給予他人的利益、誠意有
多麼多,朋友自然就會有那麼多;遇到困難時自然會得到幫助。
假如活著的時候只想到私利,忽視他人而過日子的話,換來的就
是孤獨沒伴,眾人所嘲弄的對象,眾人所輕視的對象,眾人背後議論
的對象,沒有任何人可以信賴,沒有可以寄託的人;最後變成孤獨沒
伴,看右邊呢,這個我不能相信,看左邊呢,那個會蔑視我,因為以
前我沒好好對待,看前面呢,喔這也無法寄望,那就沒有任何可以信
任、相信的人。
即使是不承許宗教,就社會一般而言是如此。因此所說的菩提
心,才是真的能夠順利成辦自利利他。
所以這樣修持者﹁如是了知佛子諸勇士,持取殊勝寶心為主
修。﹂菩薩將菩提心,未生則令生,已生則令輾轉增長,當作修持的
主要。
我們所觀修的空性,是彼之支分;觀修本尊,也是彼之支分;非
常有名的密續金剛乘的甚深生起、圓滿次第,也是菩提心彼之支分。
第 八 天 七七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七八
如果能在其上作思維觀修,那法才是法,密續才真的成為密續,大乘
法才真的成為大乘法。
所以,在我們西藏雪域,密續法極為徧佈;印度學者們秘密隱蔽
所修持的,我們藏人廣泛流傳開了!哈哈!敞開之後要令發揮效用,
否則密續以秘密隱蔽所要成就的能力就會消失。是嘛!
以前,好像是薩迦派袞噶凝玻說:往昔所擁有的密續法已經敗
壞了,應該從印度將秘密隱蔽保存至今的密續,重新從印度取回。所
以,最後於兌玻巴跟前重新聽聞密續;有這種記載。因此我們藏人將
秘密隱蔽所要成就的,廣泛流傳開了,是太過分了。
但是,以期望獲得菩提心,具備菩提心的歷練來修持密續的話,
那就還可以。如果在不熟悉了解任何菩提心空性見的密續尊者之前受
灌頂、接受教授,然後作念修,一年又一年,縱使密閉起來修行,那
還是很難,很費力的。
同樣的,在我們社會中將菩提心盡量說明給別人知道的話,那
對他人有利益,對社會有利益。如果說﹁會下地獄喔﹂﹁要來供養上
師﹂,這樣子就很難了。
平時我常說的,以前康區有一位住持,某日有個人來找住持,問
住持的侍者:﹁住持在哪裡呀?﹂侍者回答:﹁住持嚇唬老公公老婆
婆去了!﹂呵呵!
或許他的話是當成自己人而說;另一方面來說,我覺得是個口
訣。像是說﹁會下地獄喔!﹂會怎樣怎樣喔!或是說﹁有財產資具的
話要供養上師﹂﹁有財產資具的話就拿來獻給我﹂,像這樣子的話
並沒什麼意義呀!佛法事實上變成是剝削者的方法呀!真的身為上師
者,要生起希求愛他勝己的菩提心,即使只有願望也要祈求,向他人
宣說,那才真的對社會有利益;要自他全部都安樂。
今世有一善良人生,那就不要傷害任何人,對任何人不要有歹
念;若是過一個善良人生,對來生當然有利益。即使不承認有來生,
這類補特伽羅在死後投生時,生前的善事雖不是針對來生而做,但因
第 八 天 七九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八〇
為善良人生的力量,自然對他的來生有幫助。
所以我們自他全部都應該要注重善良的心;善良的心是修行的精
華。這要放在心上。
第 九 天
昨天是生起願菩提心後願菩提心的學處,然後是六度、發心後,
應對修學行持的六度學習心做串習;所修持的六度是菩薩道修持行為
的大總合;對此情形作了解,方便與智慧不可分離,必須方便智慧雙
運。如同龍樹菩薩說:
此善願眾生 積福智資糧
並證獲福智 所生二清淨
是在︽六十正理論︾裡面的迴向部分所說。斷盡所有缺失,具
備所有功德的佛陀果位,就是具備自利清淨法身、以及他利清淨色身
的二清淨身。成就二清淨身必須修持與其同類的隨順因,才能現證二
身。
是怎麼樣的同類因呢?自利法身,是具有止息所有戲論的定義,
隨順彼同類,是有學等引智,二顯戲論永遠消失的等引智,成就法身
第 九 天 八一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八二
果;可以成辦法身,產生成就法身的能力。
而色身,是觀待徒眾各式各樣的根機、希求,依據所需求而做
各種示現。眾因,相好所莊嚴的身,是微細身;或是以般若波羅蜜多
乘來說,當意之自性身菩薩登於上地時,將會證成相好所莊嚴的意生
身。
這樣子意生身的成辦,一一相好都是從積聚無量無邊的功德而完
成。所以,從許多類別而積聚的資糧,為福德資糧;一切法離繫論,
空性一味的一味法性,一切法的真實性,專心一致地平等住,所有二
顯永遠消失的等引智,為智慧資糧。
像這樣,於福德資糧以及智慧資糧二者雙運上,二者能力相同、
二者能積聚上而現證二身果。要成辦此,對於基 二諦的安立必須

了知。是什麼呢?從了解基 表象為緣起無欺上,而了知因與果的

法性。
善因生善果,徧智也是依據自己眾多因緣而成;從這樣作了知
上,對福德資糧的徹底積聚覺得有道理、有信心,對於安立能適當建
立上而修持。而彼等於勝義諦是否存在呢?全部都是自性空,自主存
在空之法性空性。
對此作了知後;總之因為緣起,所以自性空,所以是唯名假有。
因為唯名假有,所以自主存在空。對於徹底究竟的真實義理作了解的
心,專心一致等持於法性上的那個智慧,因為需要那個智慧,所以,
必須徹底通達諸法的真實性。
如此,便能適當地建立世俗諦以及勝義諦的安立。這是佛法 ─
徧智證得的根本方式。以上是覆講。
第 九 天 八三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八四
第 十 天
文殊怙主宗喀巴大師在︽道次第修證歌︾中說:
唯獨專心一致之靜慮 不見輪迴根本能斷除
遠離奢摩他道之般若 幾許伺察煩惱無能遮
窮究真實義理之般若 駕馭不動奢摩他之馬
離邊中觀理路之利器 壞損所有執邊之意向
如理審察寬宏之般若 增廣證悟空性之智慧
修持瑜伽吾人如是行 求解脫者亦如是守持
我們現在獲得修行的一殊勝身,在能夠成辦偉大法的這個時候,
聽聞心、觀修心,像這樣子就是一般我們修行的範例;去聽聽法會,
受個灌頂,有時候做做念修。藉由這樣做而祈願獲得徧智的果位,像
這樣子的話,是蠻困難的。
以所讀的︽密勒日巴傳記︾裡面所說為例,捨棄今生,晝夜皆專
心於善法;是這樣子而造作一生成佛的事蹟。同樣的,溫詫巴尊者也
是;還有證道者法金剛,是溫詫巴尊者的上師。
還有克竹挪桑嘉措,在傳記中提到他遁世住在山上四十年;於僧
海的傳記中又說:他依止集密金剛幾個月後便可成正等覺,是當時大
家所共許的﹁現證三身果位之挪桑﹂。像這些都是專心一致修持悉地
而現證徧智佛果。
那我們呢?好像是有在修行,寬寬鬆鬆、好像未留空白。像這
樣,如同貢唐仁波切所說:﹁安逸之中難脫離。﹂以致於在臨終時大
概很難想到有什麼是自己能把握的。
因此,最好的是在今生能獲得證知,要不然就是努力在今世積聚
厚實習氣;而其根本如同宗喀巴大師所說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中
的出離心。出離心的根本是思維徧行苦,這很重要呀!
從思維徧行苦上,思維:直至隨煩惱他力轉移而不從其中脫離的
話,根本就不穩固可靠;從內心深處而獲得定準的話,那自然會不接
第 十 天 八五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八六
受煩惱。
從這方面將自身的體驗轉移到如虛空般無量無邊的眾生上而作思
維,如同自身所存有不能容忍煩惱來損害的心,對於三界中無量無邊
的如母有情 隨煩惱他力轉移的眾生,衷心地思考﹁該怎麼辦才好

呢?﹂。
同樣的,隨著煩惱所遺留的習氣而轉移的清淨地菩薩、或是阿羅
漢,由於煩惱遺留的習氣仍然障礙通達全部所知;以聲聞獨覺阿羅漢
為例則落入唯寂靜邊之中,志向真是羸弱。從這些方面期望將如虛空
般無量無邊的所有眾生,安置於斷除二障及習氣的徧智果位;產生這
種心力。
在這之上對於具備二利的徧智佛果,由此而生起真正希求修學的
心。總之,愛他勝於愛己的菩提心,就是我們修持的主體。
行住坐臥,觀緣菩提心不一定需要挺得直直,走著走著也可以思
維,躺下時也可以思維,不管任何時候都可以思維。本尊瑜伽的話一
般而言,晝夜皆需有本尊我慢以及明分,但稍微挺得直直的話,會有
比較清楚的明分。至於利益心則不論是行住坐臥都可以,沒有什麼適
不適當;能夠這樣作思維這才是最重要的。
總之,讓菩提心更優越,需要空性為助伴,謹慎鄭重在心中串習
空性;也就是說要空掉執著有我的實執,則必須現證空性,而讓這個
產生的助伴,主要是成就禪定。
我們雖然做了許多課誦但是不能有什麼大進度,就是因為無法有
專心一致的禪定,捉襟見肘呀!這對於老年人是比較困難,包括我,
年齡稍大者是難了。
而年輕人對於成辦專心一致的禪定是應該作努力,若有專心一
致的禪定,則以此為助緣;如同宗喀巴大師所說:像是觀修無常、無
我,觀修苦、菩提心,不論觀修任何善思維,如果稍微具有專心一致
禪定的能力,產生的力量就比較強大,心越專注於善所緣,改變心的
力量就越大。這是很明顯的,所以禪定非常重要。
第 十 天 八七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八八
雖然如此,因為禪定的重要,就只針對禪定,認為是修行的精
要,是修行的究竟的話,這是不行的。
如同﹁唯獨專心一致之靜慮,不見輪迴根本能斷除﹂所說,雖
然現證了﹁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有頂﹂,但是依然與我
執同時存在,並未變成不是與我執同時存在;不與我執同時存在的是
證悟無我之智,所以說:﹁唯獨專心一致之靜慮,不見輪迴根本能斷
除,遠離奢摩他道之般若,幾許伺察煩惱無能遮。﹂。
這就是剛才所說明的。因此就必須修持止觀雙運。初始,成就奢
摩他,然後……
首先,我們對於空性的見解儘量修學,讓諸法自性空能在心中
感覺,在心中有所感動;心中覺得稍微有些不同,應該堅持令這些生
起,是很重要的。只是有領悟並沒有用,必須作思維,然後與自己心
性配合。不斷不斷作思維,過了一段時間,由於串習力自然對於一切
法自性空,心中稍微會有覺受;所以首先思維空性是非常重要的。
如同昨天所說,成辦解脫,或是煩惱可以窮盡。不論有多不喜歡
煩惱,若不善加了知煩惱可以窮盡,還是一樣。
如果了解煩惱可以窮盡,那由於不喜歡煩惱,在煩惱上依賴對治
而產生把握,並且對於獲得解脫……所謂解脫,是存在於所知,特別
是於自心續能夠成辦;以此類推,斷除二障與習氣的究竟離繫 自

性身,於自心續也是可以成辦。如果這在心中生起,那追求徧智的真
實心便會產生,非常重要呀!
所以在這之上,對空性有領悟,然後菩提心與空性見,然後修持
奢摩他,之後產生證悟法性的毘婆舍那,藉此便是行於地道之中。
而對於作修持應當了知修持的方法,對於完備的道要善加領悟。
從現在初學者一直到達徧智境界為止,道的次第有哪些?道的本質,
道的數量,對於這些全部先在心中作確認的話……雖然,必須在自
己現在之處舉步,但是在心中,從這兒之後是這個,從這兒之後是這
個,能夠知道的話就不會誤入歧途。
第 十 天 八九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九〇
在心中因為清楚所有計畫行程,所以就會比較安心,能夠掌握。
因此對於全部的道法作領悟,是非常重要的。而要能夠如此,聽聞完
備的教授就很重要。
第 十一 天
至尊聖龍樹菩薩於︽中觀根本慧論︾說:
煩惱業盡故解脫 煩惱及業由分別
彼等戲論而戲論 藉由空性將斷除
我們自他不論是任何人,甚至連作夢都希望獲得幸福,不生痛
苦。但是雖不喜歡卻有痛苦產生,乃是因為存有一種錯誤。如同昨天
所說的十二緣起,生死輪迴的根本是無明,具有不吉祥的名稱、顛倒
的義理,因為這個惡心而產生痛苦。
那這種痛苦的自性能不能脫離呢?可以的。怎麼樣?如同昨天所
說,如果是一種顛倒識,那必定有一對立;顛倒,就是對於實質義理
不明瞭,執持真實義理的反面,故稱為顛倒。
所以它並未成為真實狀態,凡是非真實狀態,則無論在任何時刻
必定有對立,為什麼呢?真實狀態就是不變異地存在於真實狀態中;
第 十一 天 九一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九二
顛倒於真實狀態而存在,是由於某種原因而執持真實狀態的反面,並
不是有什麼道理不能存在於真實狀態中。
所以凡顛倒識必定有對立,了知對立,即是真實狀態;因此對於
真實狀態越詳加作審察,便越能夠弄清楚。所以它具有靠山,有靠山
就具力,是具力的對立。這樣看來證悟無我之智的對立是我執,雖是
對立,但是沒力量、沒靠山。
一對立,因為是真實狀態,所以具備道理,具有能力。因此要斷
盡煩惱,是堪能斷盡的,能夠完盡的;因為它的對治具力。
那什麼時候斷盡煩惱呢?像﹁煩惱業盡故解脫﹂所說,業以及煩
惱必須從生起對治上而斷除,主要是讓煩惱不能再生起地斷除;這樣
一來沒有新造作的煩惱,不僅如此,以前所積聚輪迴痛苦的業力,因
為沒辦法長養,所以發揮不了作用。
所以說:﹁煩惱業盡故解脫。﹂那是什麼呢?輪迴是由於業與煩
惱所造成,業所造成;輪迴受生所引來的善惡,是從有漏善惡業而造
成善惡趣。為什麼會這樣子呢?是由於煩惱所造成。
煩惱主要是煩惱三毒,煩惱三毒則以愚癡 實執為主,這個實

執愚癡不僅不明瞭實質道理,而且顛倒執著實質道理。
那實質道理是什麼呢?一般實質道理雖然有粗細很多種,但是如
果說究竟的實質道理,那就是一切法的究竟實際狀態;也就是︽中觀
根本慧論︾所宣說,總之就是世尊的究竟密意,如同︽般若經︾中所
闡明。
例如我們在︽心經︾裡面有﹁照見五蘊皆空﹂,以五蘊為代表的
一切法如果不做審察分析,則顯現地存住那邊;若探求其真實狀態,
則根本得不到,所以只不過是名言所假立罷了。
所假立的意義雖存在外境上並為我們所感覺,但是這樣子的存在
並沒有。像這樣,本質空、自性空,就是諸法的究竟真實狀態。
所以實執愚癡即是對於外境的實質道理 空性、自性空,顛倒

識將其執著為自性有,所以昧於實質道理,而且還顛倒執著,所以為
第 十一 天 九三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九四
愚癡。它的執取方式是自性有,因此說為實執愚癡。因為這個實執
愚癡而產生貪瞋二者,昨天已經說了很多;所以說﹁煩惱業盡故解
脫﹂。
而﹁煩惱及業由分別﹂,所謂分別,一般,實執也可稱為分別;
但現在所說的分別是因實執而產生的真實外境,為非理作意所虛構而
成。
因此現在所說的分別是非理作意的分別,﹁煩惱及業由分別,彼
等戲論……﹂非理作意分別的產生是來自實執的戲論,所以產生輪迴
痛苦的根本就是實執戲論所造成。
那實執戲論以什麼可滅盡呢?即是﹁藉由空性將斷除﹂,並非如
同實執所執著那般為自性存在,對此徹底了解後,從內心確切生起信
念,並對其相續作串習而令實執消失,即是﹁彼等戲論而戲論,藉由
空性將斷除﹂所說。
因此其理由是,龍樹菩薩的心子 聖天菩薩在︽四百論︾中有

說:﹁如身於身根,癡徧處而住,故一切煩惱,因癡滅而斷。﹂。
整個身體並不被眼根所徧佈、不被耳根所徧佈,但是眼根耳根
等各個根門卻是在身根當中,所以就像這個例子,貪欲瞋恚等各個煩
惱並無徧及到其他煩惱,就像是眼根那樣各自存在一處,並非徧及其
他,非如同身根乃徧及全部一樣;煩惱 貪瞋慢疑等必為煩惱所周

徧,而實執愚癡徧及所有煩惱,以﹁如身於身根﹂為例而說﹁癡徧處
而住﹂。
這個實執愚癡在︽四百論釋︾中很清楚闡明:實執愚癡就是執著
為真實有的實執。我記不太清楚,有句是﹁增益為真實﹂,所以﹁增
益為真實﹂的實執愚癡乃徧及所有煩惱,因此﹁故一切煩惱,因癡滅
而斷﹂是說依靠實執的對治而能夠斷除實執的話,那由於實執而產生
的其他所有煩惱也會消失不見,也能滅除。
那麼實執愚癡怎麼斷除呢?下面接著說﹁若觀見緣起,則不生愚
癡,故此以全力,應說唯彼語。﹂緣起不只是因果的緣起,而是唯名
第 十一 天 九五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九六
假有的分別心所安立的緣起;徹底來說除了只是分別心所安立外,事
實上並不存在。
所以細品緣起 依賴而假立的緣起,是假有唯名,事實上並不

存在。所以說﹁若觀見緣起,則不生愚癡﹂,因此應善加了解緣起。
又︽四百論︾中說,嗯!想不起來!就是凡是緣起的所有一切事
物都不是以自主而存在,所謂﹁於彼無自主﹂喔!是﹁諸凡緣起成,
彼即無自主,此全不自主,是故無有我﹂。不論是任何法的形成,若
是須要依靠其他才能完成的話,那它就不是自主而存在。
﹁諸凡緣起成﹂,基 任何一切,自身的形成、自身的存在是

依賴其他,依靠除自己之外的其他而形成的話,那它就不是不依賴其
他的自主有。
﹁諸凡緣起成,彼即無自主。﹂﹁此全不自主﹂,﹁此﹂所指
為﹁我﹂,以此作代表安立所有名言,感受所有苦樂,這個﹁我﹂,
﹁此﹂代表我、我的、我的眼、我的蘊、我的親友、我的所證佛果、
我的善知識、我的法,所有一切都一樣,都是以依賴而安立,非自主
而存在。
﹁此全不自主﹂,因此所謂一切法空、無我究竟義理指的就是這
個,總之就是一切法自性空。
應當了解的是:一切法空無我、自性空、唯名假立,即為事物的
實質;不是業力所造成,也不是佛陀的功業所形成,是本來就如此。
又經典裡面有說:無論如來是否蒞臨,諸法實質唯是空性。若存
有一事物,那它依賴緣而成立乃是它本身所具的法性。雖是這樣,但
我們對真實狀況不了解,顛倒錯亂耽著真實狀況;由於如此產生貪瞋
之心,產生非理作意的分別。
由於如此產生貪瞋,由於如此我們必須承受痛苦;所以需要空性
的理由即在此,上次已說明過。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廣論︾中針
對空性作解說是在毘婆舍那部分;所以是菩提心的學處,然後修持奢
摩他,修持奢摩他之後就是修持證悟法性的毘婆舍那。
第 十一 天 九七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九八
修持證悟法性的毘婆舍那,除了在獲得奢摩他後之外並不能產
生。但是抉擇法性的實質道理,要了解法性的實質道理,要了解空性
的實質道理,對空性的義理要以聞思修而領悟空性,領悟而後有覺
受,所指並不是這個階段,並不是只等待這階段的來臨。
應該是從初始大致審察空性是什麼,即使是非佛教徒來作審察
也很好;因為是對真實狀態作分析,別無其他。所以︽四百論︾中又
說:﹁於佛隱蔽分,所說生疑惑,則彼依空性,唯此應相信。﹂。
對佛法如果存有疑惑,對佛法所產生的疑惑應該屬於隱蔽分,至
於對現量……是說近來對現量產生疑惑者也許會蠻多的,哈哈!反正
對佛法因為存有疑惑,故對空性的安立應作思維審察。
空與緣起,空性不是只對字詞要詳細了解空性的意義,必須從了
知細品緣起上,從了知分別所假立的緣起上而理解空性。所以,於未
進入佛法之前如果對空性的義理作思維,是有需要的;想一想,是有
關聯的。
因此對空性作探索、作審察、作思維;如果是利根,在還未修學
佛法之前作這些思維,是很好的。同樣的,修持佛法者在學習佛法的
一開始,對於四聖諦若不了知,則不能成為好的佛教徒。
所以四聖諦中的滅諦若要詳細瞭解,則如同昨天所說,如果對緣
起性空沒有領悟,那麼很難對滅諦會有所領悟。說一切有部雖然有宣
說滅諦,但是要達到徹底究竟卻很難;要獲得定準也很難,所以初學
者對於甚深中觀論典應作思維,是非常重要的。
菩提心的助伴,空性必定是其中一個;出離心的助伴,空性必
定是其中一個;皈依的助伴,空性也必定是其中一個;所以非常重要
呀!
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有關空性見乃放置在最後面,
但是我們需要時應先取用而作思維。所以我都向一些熟人這麼說:教
授道次第時次序前後調換過來,先教毘婆舍那可能不錯,就是這樣,
這很重要!
第 十一 天 九九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一〇 〇
什麼時候送茶?剛才我交待稍微延後一點;要不然像昨天,人都
還沒全到……所以交待稍微延後一點,但是延後蠻久了,呵呵!搞不
好你們肚子餓了,萬一有要在這邊吃早餐的人,哈哈!或許你們對我
所說的不太注意去思維,而分心想:茶怎麼還沒來!茶怎麼還沒來!
有沒有呀?哈哈!
我剛才交待不要太早送茶,我雖提早半個小時來,但是因為群
眾有陸陸續續來到的,如果有遲到的話不好呀!所以說照平常那樣送
茶,但又蠻久了,已經超過九點了,哈哈!喔!就是這樣。
所以空性非常重要。宗喀巴大師在︽開啟勝道門︾說:﹁如實觀
見甚深之緣起,執持大車傳統燃燈智,闡明善道本師仁波切,成為世
間二嚴誠祈請。﹂說是成為世間之莊嚴,是這樣子的呀!
世間人並非全都是佛教徒,世間人並非全都是宗教徒;但是世間
人全部,心情的不愉快都是由於實執所造成;所以實執……從另一方
面來說,是不是佛教徒都無所謂,是從另一方面來說的……從另一方
面來說是不是佛教徒都無所謂,有沒有法都無所謂;但是如果能了解
緣起的話,那去做生意搞不好生意會比較好,不只是直接而是對世界
全部大致都作了解。
為什麼呢?凡是實有法……例如我們今天這裡太陽的暖和,並
不是只有因為達蘭莎拉這個地區的緣故,而是從前幾天阿拉伯這些海
洋,從很遠的地方天氣不斷不斷作變化,而到達這裡;並不是只有達
蘭莎拉這個地區天氣的變化而已。
這牽涉到風向、溫度、濕度,是根據這種種變化而有達蘭莎拉天
氣的變化,並非只是單獨的狀況;所以在緣起上來說的話全部都是如
是。是說昨天已講過,現在所存在的任何情況都是由於因與緣,依據
許許多多條件聚合而成,因此在經濟上,緣起的觀念極為重要;在環
境上更是如此,社會的幸福,也是緣起的觀念。
戰爭的話,是從壞的方面來說,要戰爭的話,從緣起的觀念來
作戰的話,或許結果比較好。所以緣起的觀念對於真實狀況的了知,
第 十一 天 一〇一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一〇 二
非常的重要;對真實狀況的理解若有緣起觀念作輔助,則不管是什麼
事,除了走向符合真實狀況之外無他。
若與真實狀況不符合,做生意呢,失誤;從政呢,錯誤;就連打
戰也會出錯。在適合真實狀況之下適當而行,便能不多不少而成辦。
所以緣起的觀念與世間所有一切都相關,因此無顛倒錯亂持取緣起觀
念的人是世間的莊嚴,有道理呀!由於如此而說﹁成為世間二嚴誠祈
請﹂就是這樣。
像這樣的甚深緣起性,稀奇!不管信不信宗教,是我們都需要了
解的;修不修空性是個人的自由。佛教徒觀修空性,為了產生煩惱的
對治而觀修空性;非佛教徒為了善加了解世間的真實情況,緣起觀念
是有相關的,學不學是個人的自由,但卻是有關聯的,就是這樣。
徹底了解緣起空性,根本是……從開始時無著菩薩論述中所說的
緣起,雖有說唯是此緣的緣起,但是對於徹底領悟緣起卻未宣說;對
緣起要達到徹底領悟,在中觀論典有宣說。
所謂緣起不只是依賴因緣的緣起,而是值遇、觀待、依賴三者。
觀待彼此支分而成為緣起,因果值遇,︽中觀根本慧論︾有說呀!種
子消失的顯現,苗芽生起的顯現,這為同時。
種子消失的行為,以及苗芽生起的行為,乃是同時,這是值遇。
觀待則更廣,觀待支分而完成;所以就觀待支分而完成來說時,不只
是有為法為緣起,無為法也是依據觀待而安立,觀待支分而形成。
不僅如此,亦不承許名言有自相。喔!對,不能先說不承許名言
有自相。反正更微細部分,不論於任何法尋求假立物,不以唯顯現為
滿足;不以唯顯現為滿足而從審察假立物上,無法獲得所謂物質或物
質本性就是這個,這是很明顯的。
所以有是有,但因為從外境上不存在;所以是有境以名言而成
立,是無條件能證成的。因此唯是分別所假立,只是以分別心而假
立,唯名安立。所以唯名的唯,雖不是去除無名有意;但是去安立名
所指的含意時,除了唯名之外其他都無法安立。
第 十一 天 一〇 三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一〇 四
由於如此,連名言於自相上亦變成無法安立。名言上需要安立自
相是因為從外境尋找的話,不以唯顯現為滿足,反正就是要有稍微可
以找到的一處,所以主張名言要有自相;由於如此,那我們經驗就會
受到損害,好好想一想的話,經驗會受到損害,所以變成唯名假有。
因此龍樹菩薩的主張,由佛護論師作解說;對於這些見解連同破
立之旁述作闡明的論述,是月稱菩薩的著作,那就變得很清楚了;所
以應依據月稱菩薩的論述而了解緣起空性。又,道之修持,對於空性
的安立,對於無顛倒錯亂宣說緣起空性的論典,應該作聞思修。
而論典呢,也需要是無錯誤的;所以現在要講的就是,主要依據
佛護論師以及月稱菩薩的論典所著作而成的宗喀巴大師的稀有殊勝佳
言 毘婆舍那,又其因為是屬於︽菩提道次第廣論︾的一部分,是

具緣者行向佛地之上士道法理,開派大師龍樹、無著二者之法規,無
等至尊阿底峽尊者以及文殊怙主宗喀巴大師的甚深要訣,具有四大殊
勝三大特色的菩提道次第教授,到了講說毘 婆舍那的時刻。
奢摩他部分沒什麼特別要重覆說明的;如同﹁止息散逸顛倒境,
如理審察真實義,寂止勝觀雙運道,於心速生祈加持。﹂所說,遮止
散逸在別於所緣境的其他任何所緣,唯針對當前的所緣以正念即時執
取;於所緣,心是否安住?若安住了,那有沒有產生粗細昏沉掉舉的
過失?尤其是對於細品昏沉過失的有無產生,以正知作了解。直至有
產生昏沉掉舉的可能為止,都要依賴努力作行來對治。
到某一天藉由熟習之力,不沾染細品昏沉掉舉而產生把握時,不
勤奮作行,依據平等作行,像這樣子而熟練於三摩地的守持。從如理
了解三摩地的守持方法上,對於住心的產生方式而說明九住心。產生
身輕安、心輕安;首先是什麼?心輕安,然後身輕安,然後身輕安之
安樂,之後心輕安之安樂。
輕安之安樂變成穩固後,為輕安不動搖所攝的專心一致三摩
地,為初禪近分未至定所含攝的合格奢摩他。像這樣依據奢摩他而脫
離世間道的話,從﹁各別領悟性相、由信解而生、極寂靜、匯聚喜
第 十一 天 一〇 五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一〇 六
樂……﹂等六種作意方面,到﹁究竟加行之果作意﹂而證得根本靜
慮;這是對於具粗略行相的道作觀修,像這樣而到第二、三、四、
五,什麼?第二、三、四禪為主,呵呵!
以前我們在達蘭莎拉第一次佛教會議時,當時色拉杰寺院的住
持,老老的,有沒有?有白鬍鬚那個老年人。我們討論在把薩上課的
時間,他說:那就十點、十一點、十二點、十三點、十四點,像這樣
我也在第四靜慮上加了第五靜慮,呵呵!
如是,是說明成就無所有處以下的現起煩惱暫時壓抑的根本位之
功德,是修持具粗細行相之道。而成就出世間毘婆舍那道,必須了知
法性實質道理,所以要講解毘婆舍那。
第 十二 天
文殊怙主宗喀巴大師在︽三主要道︾中說:
凡於有寂一切法 觀見因果絕無欺
所緣意向全壞滅 即入佛陀歡喜道
中觀論者連名言亦不承許有自相,是中觀緣起的不共領悟力;要
清楚具有這種緣起的領悟……喔!怎麼說呢?我們所見到的外界 ─
山、場地、屋舍、森林、樹木像是這些也好,內在的人身、還有內心
意識;不論看哪邊都具有許多變化,而這些乃依據因與緣而作改變,
是我們以體驗能夠證實的。
所以如果好好想一想的話,因與緣是能產生利害關係的,那是什
麼呢?能有利害關係的關鍵是:任何一種有為法都不是自主而能夠形
成。因為這樣,就必須依賴因以及緣而產生作用;如果像我們心中所
顯現那樣,不需依賴其他而能自主成立的話,那由於因與緣的作用便
第 十二 天 一〇 七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一〇 八
不可能產生各種變化,如果好好想一想的話。
例如:如果有一天,我們對某人很生氣時,那在心中對於生氣
的對象,認為那人是不會改變的。因為這個緣故,隔天如果有人說:
那人說了句對你有利益的話。那心中一定會生起:﹁太奇怪了,絕對
不會說!﹂為什麼呢?因為在昨天生氣時,心中於對境所出現的情形
是,那人從本身上已經變成仇敵,使壞心眼,不變異,不依其他,自
主存在,像這樣子地顯現在心中;依照心中所存的印象而耽著,非理
作意虛構的緣故。
如同昨天自己所認定的那樣,是不依賴其他;由於這樣認為,所
以,如果有一天那人的態度變了,自己就會覺得驚訝不相信。
以這些為代表,我們對於所顯現的事物若認為是由其本身自主不
依他而形成的話,那因緣的條件就不符合。
因緣的條件是會產生許多變化,是我們以經驗所看見並且無有
損害。所以如果這樣做思維,則如同所謂:﹁諸凡依緣起,說彼自性
空,焉有較此說,更勝善教誡。﹂所謂甚深空性,為自性空,是以依
賴條件為理由而說自性空,並非只是去探求而找不到這樣而已。
以依賴其他為理由;依賴其他是指先有一,然後才說依賴其他,
如果沒有根本,那就不能說什麼依賴其他。所以是以依賴其他,而說
自性空;因此,自主成立空的主要理由即是依賴其他。若對此作一番
思維後,於心中產生﹁真的是這樣呀﹂的時候,即是所謂﹁凡於有寂
一切法,觀見因果絕無欺﹂。
即使是輪迴之事物,如同剛剛講過的,我們每天的生活也好,由
此而行於地道也好,或是果位階段也好,這些全部都是依據因與緣而
作改變。尤其是從色至徧智所有一切法,如果不審察分析,色就堪為
是色,如同色之定義所說的那樣;色聲香味,種類不錯亂,各自為各
自的不共因,各自為各自的不共本性,各自為各自的不共作用,各自
為各自的不共果,並無錯亂。
但這都是不審察分析地擺放著,所以可以;如果去分析、去思維
第 十二 天 一〇 九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一一〇
事實上產生變化的本質是什麼的話,卻是什麼也找不到。由於如此變
成是在境上認為是有,但卻是沒有。
我們從色至徧智一切法所指的這個那個雖顯現在心中,但所指
的若存在,那如同︽中觀寶鬘論︾中所說:﹁陽燄若為水,近者焉不
見?﹂陽燄如果是水,那越來越靠近就應該越來越清楚。像這個例
子,我們對現在所存有的,如果是具有不與其他混雜的自身本性,假
立處如果自主而能夠成立的話,那越作探求就應當越來越清楚,但卻
不是。
例如從現今物理學的微細塵粒上來說,是可以說明、能獲得證實
的。心識方面如果好好想一想,那也是可以說明的。當說到我們的心
識,那心識是什麼?要指出來的話那就很難;菩提心要指出來的話,
是剎那剎那行進著,前後剎那亦是上半與下半這樣子走著,此外無
他。
所以不論是什麼,從外境上似乎是存在,雖在我們心中顯現;如
同所顯現而去找尋,如果具有從外境本身存在的要義,那找尋時應該
找得到,但是卻不得。所以不可否認有感覺,不可否認有損益。
作損益者變成從外境上根本都得不到,但說有是有,從外境上因
為變成根本都得不到,所以是依據名言而有,依據破他邊理路。因為
於境上不能成立,所以,有境以名言而成立是不用說的。因此﹁凡於
有寂一切法,觀見因果絕無欺﹂。
無自性的主要理由是:依賴而產生。對此信念要深切了知,從獲
得這個信念上,對於諸法無獨立自主,非如我們心中所顯現那般,所
緣意向從全部自性空上作思維。
那麼所緣意向沒有任何作用境,所緣意向全部都壞滅,所以是
﹁凡於有寂一切法,觀見因果絕無欺,所緣意向全壞滅。﹂所謂補特
伽羅,是假有;因為是假有,所以依據某一而假立,從蘊顯現於心境
上而為補特伽羅,雖然顯現於心境上,但需要假立。
然而對所謂補特伽羅在蘊上未獲得所指為止,便覺得不安心,無
第 十二 天 一一一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一一二
論如何一定要在蘊上或是安立阿賴耶識,或是將事相安立為意識,不
管是什麼都要從這裡面得到。我們心已熟習外境上所顯現的存有,如
果從那邊沒有,心中便會覺得是由心隨便所想的;所以於此,所緣意
向便無法破壞。
所緣意向壞滅,是說無任何所指,不審察分析的話有所指,審察
分析則根本無所指,將所緣意向壞滅掉。所以是﹁凡於有寂一切法,
觀見因果絕無欺,所緣意向全壞滅……﹂找的話,沒有呀!但並不能
說大概沒有,因為是緣起,依據觀待而產生;因為依據觀待而產生,
所以沒有不觀待的自主。確定沒有,在心中產生、在心中生起,如果
所緣意向全皆變成壞滅的話,那就是進入了佛陀的歡喜道。
這重點是什麼呢?假如有所緣意向,依此就成為貪瞋的基礎。
龍樹菩薩︽六十正理論︾中有說:﹁諸具住心者,豈無煩惱毒。﹂所
謂﹁住﹂,指所緣意向如果得到一對境的話,那非理作意的分別心就
會捏造虛構而產生貪瞋;所緣意向全皆壞滅時,就沒有產生貪瞋的根
基,所以毀損煩惱是從這方面來損壞。
以緣起為理由而說無自性,而證明無自性主要的能立;因為需要
得到就是緣起的信念,所以,業果 因與果的緣起行為就必定要承

認;因此具有斷除二邊的能力。如同剛剛所說:﹁諸具住心者,豈無
煩惱毒。﹂因為有產生煩惱的根本,所以會產生煩惱,如果將根基毀
壞,就失去生起煩惱的根本。
思維空性即是自性空,以此對於主要煩惱,細微貪瞋等煩惱之
類,以及根本實執愚癡等的覺受,從相違方面當然一定能壞損;即使
是以緣起也能產生一些動搖。如果想一想的話。
像剛才說的,我們生氣時,對生氣的對象,在心中需要一個目
標。生氣的對象,傷害自己也好,傷損個人也好,壞損佛教也好,如
果指不出傷害者就是這個,那就不叫生氣呀!就像生氣、煩惱之類,
差不多都是各有一所緣,如果沒有目標,我懷疑是不是還會有煩惱;
應會比較難產生煩惱。
第 十二 天 一一三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一一四
例如我們非常忿怒時,或是生起極大貪欲時,那對生氣的對象,
對貪愛的對象,所針對的是形色?或是顏色?或是什麼呢?這答案似
乎沒辦法馬上回答,是嗎?事物也好,人也好,反正不作審察分析
時,龐然然顯現於心中;從那方不依賴其他而自主存在,而在心中顯
現出各方面都美好。
如果去審察分析貪愛的對象是什麼?若問事實上貪愛的對象是什
麼?似乎會覺得很糗,大概只能答說:我認為這不錯呀!而忿怒的對
象,如果一直想過去……例如一個佛教的仇敵,這個仇敵壞損佛教,
這個仇敵是如何壞損佛教?是由於他內心的煩惱。是什麼令他現在的
煩惱產生?是什麼使他存在?是他的業。
同樣的,另一方面,信仰佛教者也是聚集許多福報、業等等條
件;在真實情況中都是聚集許多條件的。像昨天所說,緣起是全世
界,不僅是全世界,太陽與全世界有關係,是很明顯的呀!太陽又與
三千大千世界相關,具有無邊的關係呀!
如果看出這些,那所謂仇敵也是由於外緣;仇敵一生下來不依賴
其他因緣就變成敵人,這根本不可能,需要眾多因緣,而且這不是只
有今天,從昨天、前天、一二年前、十年前、百年前、千年前、萬年
前的變化而造成今日情況。
這樣一來生氣的對象在哪裡?由於許多因緣而形成一仇敵、一傷
害者,生氣的話所有的傷害者都應該生氣;到最後我也因為業力而有
敵人,所以對我自己也應該生氣。佛教的仇敵,對方並不是有自主、
各別而存在,是由於許許多多因緣而產生。所以用緣起觀點來看待,
即使給仇敵教訓、殺、宰、割,絲毫亦得不到對境,難呀!
相同的,貪愛的對象也一樣;同樣的,高傲的產生,妒嫉的產
生。如果從各方面來看,那生起貪瞋的對象,反正就是沒有對好壞有
特定各別所指呀!藉由這樣就非常有幫助。以因緣為理由,見到自性
空的心不僅滅除煩惱;如果好好想一想因緣這理由,自然會有寬宏廣
大的思緒。這也可能,那也可能,這難免,是這個緣故等等。
第 十二 天 一一五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一一六
由於許許多多因緣聚集所形成,那就變成所謂﹁若不能修
治……﹂。當變成是所謂﹁其因無所缺,何能遮其果?﹂即是所謂
﹁若不能修治,不喜豈有益?﹂所說,﹁若尚可修治,有何不歡
喜?﹂正好就是這樣子呀!忿怒會減少呀,有差別呀!以一平常人來
說,越是急躁、短見、沒耐性、心胸狹隘,則越多貪瞋。
以一個人為例,年輕的時候沒什麼經驗,沒體驗到什麼苦樂,
嬌生慣養,如果稍微有點不如意就叫苦連天;等年齡稍大一點變成老
公公的時候,如果孩子有什麼埋怨時就會答說:﹁沒關係,就是會這
樣,就是會這樣。﹂對不對呀!所以老公公老婆婆……是說如果沒氣
量的我不知道!老公公老婆婆不是沒氣量的話,當遇到年紀輕輕的孩
子叫屈時,就會說:﹁喔不用這樣叫苦,沒關係,沒關係!﹂。
因為他經驗比較豐富一點,所有心胸比較寬大;他揣度思量,對
於所謂緣起從寬廣各個方面看待,是從經驗的累積上而來的呀!所以
緣起的理由是自性空,即使是從理由上作思維,對於貪瞋煩惱一定有
幫助,如果好好想一想的話。
總之,真實狀況可以獲得證實,真實狀況可以看得見,如果有緣
起的觀念,那就看得見真實狀況;假如看見真實狀況,那對真實狀況
就會以一適當合宜的方式,產生與真實狀況相關的看法,那很好呀!
就是這樣。
所以我對認識的回教徒說:你們修持回教的法,對阿拉有信心是
很好;但是對於佛教經教中佛教的見解 緣起,如果能學習的話會

有利益的,對做生意有幫助,與人不發生爭吵也有幫助。總之佛法中
緣起的觀念,特別是中觀宗所說的緣起見解,是非常重要的,對全部
都有利益。
現在我們不要與法交雜而說佛教徒是修緣起,緣起是佛法的論
述;區分開來,很好呀,就是這樣。且看飛機的起飛當然是緣起,上
萬個零件所堆聚成,就連一個小小的螺絲釘,也成為起飛的條件呀!
有一年在印度搭飛機從一地要到另外一地,當時機翼油管的蓋子
第 十二 天 一一七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一一八
鬆開了,我稍微嚇住了!喔喔!油箱的蓋子鬆開了,會怎麼樣呢?蓋
子雖然只是小小局部,但是因為這樣,外面的蓋子開了,外面的蓋子
叭叭叭叭蓋子開了,如果裡面的蓋子也慢慢鬆開,那油就會漏出來,
對這大飛機雖然不是什麼大問題,但是如果油光了,如果漏油,那就
有起火的危險。
事物的一小小支分對於飛機起飛雖不是唯一因素,但是許多聚集
起來才能夠飛行,是緣起呀!以我們身體為例,從頭頂到腳底,我的
媽呀!微細物質有上萬、十萬、百萬、千萬,許許多多不斷運作而令
身體存活,身體由此而滋養增長。
這樣看來,是藉由眾多因緣聚合而形成;最後最後就如同貢唐仁
波切在︽龍樹菩薩讚頌文︾中所說:﹁眾多因緣聚,後需予假立,即
離獨立相。﹂很好的總結呀!是貢唐仁波切說的。
所以,物質是因緣條件形成,並不能指出﹁這個﹂就是物質,而
是從許許多多因緣聚集而來;許許多多因緣的聚集,也是心去假立而
成立。﹁眾多因緣聚,後需予假立。﹂需要給予假立,從許許多多因
緣聚集而形成;所形成這個也是心去假立才成立之外,其本身並沒什
麼可成立,如果本身可以成立,那如同﹁名前無覺故,多且不定故﹂
所說,以此理路可以破除,就是這樣。
所謂甚深空性,甚深空性︵安多發音︶,哈!我不太會安多話,
哈哈!對不對呀?有一些安多人呀?有沒有?空性,是不是說成空性
︵安多發音︶呀?有這樣子的話很好︵安多發音︶,這是一安多話。
不會說安多話,哈哈!要去哪裡?這是安多或是康巴語其中一
種,哈哈!所以從西藏安多來的一些人,認為我是安多人,同鄉的話
就有偏私呀!因為偏私,一些安多人就請我要用安多話來說,不然聽
不懂衛藏話。我呢,不會說安多話,哈哈!我四歲就到了拉薩,是拉
薩人所撫養,講的是拉薩話,對不對呀!就是這樣子。
甚深空性,含意很深,非常值得思考。但只是說說經教中的﹁若
為彼,則彼周徧﹂等等,並不能有什麼利益,必須不斷不斷思維,經
第 十二 天 一一九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一二 〇
過一段時間後心中產生某種感受、覺知。以這種影響力雖不能直接馬
上毀損煩惱,但是像剛剛說的,從各個方面轉化看法,藉此慢慢地各
自於三門,主要是心中的想法慢慢地就會有改變,極具關鍵呀!
像是觀修無常、出離心、菩提心,直接馬上就能在心中產生轉
變,而空性見,我想會是這樣嗎?但是慢慢、慢慢、慢慢、慢慢就會
產生變化。
但是我還沒證悟空性喔!因為我發豪語,或許會想﹁哦!法王是
不是證空性了?﹂並還沒證悟喔!哈哈!同樣的講解菩提心時,可能
也會想﹁哦!是不是已生起菩提心了?是不是菩薩?﹂這也不是喔!
呵呵!對菩提心具有信解,確確實實具有信解。說一下也許對你們有
幫助。
差不多四十年前有在思維空性,當時想:解脫似乎是存在的,滅
諦好像是有的,當時是這樣想,對人也是這樣說。當想到﹁滅諦好像
是有的﹂的時候,就想如果證悟滅諦,便舒服地睡上一大覺;有所謂
舒服地睡上一大覺呀!從所有的危險中脫離,肚子飽飽、快樂時就舒
服地睡上一大覺。呵呵!
所以當內心全部輕鬆自在時,就會舒服地睡上一大覺呀!思維菩
提心時,感到真是稀有、驚奇,覺得這大概很難。到了三十年前學習
︽入菩薩行論︾,稍微思維菩提心,心想:如果觀修大概可以喔!如
果觀修大概能生起喔!感覺比較近了。
確確實實,心中的改變真的很奇怪。對空性見,像剛才說過的,
在四十年前對粗品補特伽羅無我差不多有覺受,而當這種覺受越來越
細密,越來越細密而成為習慣,可能有點幫助。
例如在上師瑜伽中的﹁具德根本上師寶,請臨我心蓮座上﹂,以
這個﹁我﹂所代表的,凡是發出﹁我﹂字之後,如果不想,那例外;
如果思維的話,那就是無常。在心中會一再生起呀!會生起呀!必定
具有功效呀!然後在我之上,對假有唯名的理解稍微仔細的話,那在
蘊之上也是唯名假有。
第 十二 天 一二一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一二 二
這樣子,力量似乎會越來越強;所以一切法自性空,緣起故。理
由雖然從以前就知道,但是所謂自性空並不是說說就可以呀!必須不
斷不斷作思維,經過一陣子才稍微會產生覺受;這時所生的覺受,才
能在心中真正產生變化。所以我們全部,如果去想一想,那麼心必定
能轉變;轉變的結果會令自己心情愉快。知道嗎?
例如生意人辛苦做生意,是希望賺點錢可以快樂一下,所以付出
辛勞。以此為代表,不管自己的工作種類是什麼,在自己的工作種類
中付出辛勞,認為對自己以後有利益,是因為想到會有利益而辛勤努
力,如果沒利益誰會費力氣去做,是嗎?
由於如此我們大家,像剛才所說的,對於菩提心、空性見好好作
思維,養成好的習慣的話,對自己的人生必定可以讓思想轉化;由於
思想轉變,即使是遇到艱難就不會那麼不快樂、以及心情紊亂,這必
定是有幫助的,那不是得到便宜了嗎?
然後在這之上又有錢,多快樂呀!有很多錢,又能好好想的話,
很好呀!否則不管有多少錢,如果不會想的話,那不是很愚蠢嗎?沒
有意義呀!一方面物質文明很進步,但內心思想如果像小孩子那樣幼
稚,非常情緒化,非常紊亂而過活的話,一點都不快樂呀!
所以外在物質的進步非常重要,有需要是一定的;但是在同時,
內心思想的提升永遠不可鬆懈,是極為重要的。
像這樣,慈悲菩提心以及空性見,真的是我們今生與來世,平時
成辦長遠計畫的善資糧的根本。對此作修持就應當了知修持的方式,
對其應聽聞;而聽聞的經教,必須是經教沒有錯誤的、齊備的、次第
不紊亂而圓滿。
現在要講說的菩提道次第這部論典就是具備這些特色,這其中
是︽菩提道次第廣論︾,文殊怙主宗喀巴大師所著作的︽菩提道次第
廣論︾,對於甚深廣大要點,徹底究竟宣說;總之我們已經了解不少
了。
是成為無著菩薩論著,以及龍樹菩薩論著的鑰匙呀!藉由此來閱
第 十二 天 一二 三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一二 四
讀龍樹菩薩論著以及無著菩薩論著的話,因為是收集各個難處,就像
是閱讀這些論典的鑰匙一樣,非常的好!
第 十三 天
文殊怙主宗喀巴大師在︽道次第修證歌︾中說:
專心串習必成三摩地 如理審察分別之觀察
不動堅穩安住於實性 亦能產生禪定觀見後
驚嘆彼等精進成辦者 雙運毘婆舍那奢摩他
修持瑜伽吾人如是行 求解脫者亦如是守持
想要獲得解脫以及徧智果位者,不能沒有甚深空性見解,甚深空
性見能成為所有粗細煩惱的對治;所以需要空性見。
像這樣空性的見解,現見真實性的證得空性,無二、止息所有戲
論的聖者智慧,大乘聖者勝義菩提心,要產生這些,首先應當生起證
悟空性的毘婆舍那;要能夠如此,就必須證成奢摩他。像這樣,要產
生變成獲得徧智因的止觀,則以菩提心為基礎,為菩提心所攝上而修
持止觀。
第 十三 天 一二 五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一二 六
復次,成就奢摩他之後,對於像是外境真實性,藉由以觀察慧再
三作審察的分析力而生起身心輕安時,便是成就毘婆舍那,然後產生
止觀雙運。在這以前,如果以觀察慧作審察則會傷損所住;止觀雙運
產生後以觀察慧再三作審察,則可幫助引導所住,更加引導所住。
所以依次修持止觀,然後才產生止觀雙運的三摩地;而止觀雙運
的三摩地,亦是證悟法性的止觀雙運。當這樣子證悟時,便能順利產
生斷除煩惱的具力對治。像這樣子止觀雙運的三摩地產生現證空性的
聖者智之時,斷除所謂的見斷三結,以其作為對治,當獲得離彼的解
脫道時,便證得所謂的滅諦。
然後與彼同時,當行於大乘聖道時,便證獲第一地之智,然後
第二地、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地,在第七地末尾第八地初
始,對於證悟空性見藉由二大阿僧祇劫所積聚的資糧為後盾,斷除實
執煩惱的根本;其中尚有實執所殘留的習氣,所謂的所知障,仍然以
布施等方便為廣大助伴,對於﹁完全淨妙﹂的空性繼續觀修,而現證
第八地、第九地、第十地,究竟是直接對治二顯錯亂微細染污,斷除
彼之剎那隨即證獲一切相智 四身本體的佛果。

像這樣子的道,齊備、圓滿,要修持的話,我們現在於初學者的
階段對圓滿道要善加領悟。對圓滿道,最好是每天都能作略修;從了
然明白上對正視之所緣,直接在所緣上修心。能這樣子的話那修行就
不紊亂而完備,所以對圓滿道要善加領悟,無論如何都需要。而要能
這樣,那對道的完整安立,次第不錯亂的佛教經典,就要以聞思修而
作熟習。
這樣看來,當前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此論典是講聽的時刻;以
講解者我為例是很幸運的,而以你們聽聞者來說,能聽到這部論述也
是很有福報。稀有的佳言,聖地本師世尊的教誡,聖地許多賢哲的研
究,為了所化徒眾以經教以及道理究竟抉擇的稀有佳言;以我們藏人
為例﹁甘珠爾﹂、﹁丹珠爾﹂三百多函。
從其中取出精華心要而成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其中於抉擇
第 十三 天 一二 七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一二 八
見解安立的階段,是針對龍樹菩薩父子不共的主張,仔細研究微妙闡
釋,成為非常詳盡的佳言。要善加了解毘婆舍那廣論,那也需要知曉
毘婆舍那略論;所以是毘婆舍那廣略論二者。
又其上是龍樹菩薩︽中觀根本慧論︾的解釋本 宗喀巴大師所

著作的︽中觀根本慧論理海疏︾,非常重要;然後是︽入中論︾的解
釋本︽入中論善解密意疏︾;還有,不是任何論頌的解釋本,是宗喀
巴大師自己所著述,主要抉擇唯識以及中觀的見解,並詳盡闡述中觀
派內容,是為︽辨了不了義善說論藏︾;這五部大論著是山居噶丹派
抉擇中觀見解論述中不可或缺的五部論典。
我們如果像宗喀巴大師著述的次序而研讀的話,那就很好呀!
首先是︽毘婆舍那廣論︾,之後是︽辨了不了義善說論藏︾,其後是
︽中觀根本慧論理海疏︾,然後是︽入中論善解密意疏︾和︽毘婆舍
那略論︾。
照這種次序閱讀的話,前前清楚明白處,後後會總攝說明;前前
不清楚不詳細處,後後則詳盡微細說明。很好呀!所以研讀這五大部
論著是非常重要的。至少稍微了解︽毘婆舍那廣論︾、以及︽辨了不
了義善說論藏︾二者,是非常重要的。
︽辨了不了義善說論藏︾類似於宗論,解說唯識派見解時,間或
順便說明經部宗之類屬,附帶又有一些些說一切有部的主張。總之清
楚建立了唯識派的見解;對中觀見解則更為廣說,清辨論師的主張,
寂護論師、以及蓮花戒論師的主張,以及月稱菩薩的主張,很好呀!
所以形成一宗論書。就是這樣。
因此我們盡己所能來研讀經教,是非常重要的。從日本來的也
好,從臺灣來的也好,反正就是漢族;還有韓國人、越南人你們從祖
先時就同樣是信奉佛教者,研讀經教是非常重要的。各自是擁有由
先輩們所翻譯的許多經教,而其中有些因為是古文,不能明白了解之
類,藉由藏文典籍,對於清楚領悟必定有幫助。
以前的話,過去千年之間,彼此不存什麼關係地過著;而現今廿
第 十三 天 一二 九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一三 〇
一世紀彼此互相有往來、消息互通,具備各種有利條件,非常方便之
時,應該利用聚集各種條件的這個機會,即使是我們藏人,對於漢文
所存有的佛法,同樣的對於巴利文所存有的佛法,必定有可以多方取
用之處。相同的對其他教派,藏文典籍一定也有可以幫助之處。
所以我們如果能彼此互相學習的話,非常好呀!像剛才說的,現
今廿一世紀,世界彼此之間關係越來越密切,距離越來越近的時代,
我們藏人以求學為例,我們藏族佛教徒不分僧俗男女,我們大家在
現代世界上決定物質的建立主要是科學,大家對這個的了解是很重要
的,是有幫助的。
物理學方面,︽俱舍論︾所說是非常粗略的;從科學方面作的解
釋則是非常的微細,令人驚訝的,所以具有取用之處。
心理學方面,佛教徒則有學問可以教導給科學家,所以像這類,
是非常重要的。而我們如果自認心境無染,認為是全知之王,從外面
沒什麼好學的話,那是錯誤的;一定有可以取用過來之處。如果能這
樣子做,那對自他全部都利益到,很好呀!
重點是我們,主要以藏人來說,雖然說到處都有佛法,但是事實
上對於佛法的程度是很低劣的,非常低劣;所以提升佛法的水準,對
我們藏族人全部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至於信不信佛法是個人的決定,
但是如果了解佛法的觀點和宗論,那思維會比較寬廣,比較宏大。
再怎麼說﹁還沒……還沒……﹂或是﹁沒有……沒有……﹂,心
性還是會稍微變得比較善良,那就有利益呀!尤其以現今西藏為例,
中國以建設之類為代表,對外在物質文明的提升非常緊要,非常賣力
在進行,所以從我們藏族本身……對於漢族中修學佛法者,近來在中
國對佛法產生留意者越來越多。
主要是從我們藏族本身,對於佛法是什麼先有了解,了解後而能
作解說的話,那麼與物質文明進步的同時,留意佛法、信奉佛法才能
一起產生。
如果不了知佛法,而將佛法當作是風俗,那外在物質文明進步令
第 十三 天 一三一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一三 二
個人生活變得更嘈雜放逸;像這樣子對於佛法認為是傳統,是舊有的
形式,逐漸地就會有被忽略的危險。所以我們要去了解佛法,是非常
重要的。
如果要我舉個例的話,例如六十年代我們有不少藏人去了瑞士的
居住區,剛開始有的居住區,一千個藏人去了瑞士,在我們藏人當中
是屬於那些對佛法不太了解的人;到了瑞士後就驚訝的說:﹁這是不
是就是所謂的天堂?﹂﹁好像是天堂!﹂曾經發生過這樣的情形。
如果是稍微了解佛法的人,像赤江仁波切曾經教誨:﹁到過外
國不少地方,看多了各種花花綠綠之後,覺得這全都是無常、苦的本
性,從對境獲得這種啟示、教誡。﹂這是真的,是對的。
所以,自己以稍微具有佛法的程度,往更深遠、寬廣處作思維
的話,無論看了多少外在物質繽紛嘈雜,會覺得就只是這樣;是有需
要,但不應只因為如此而緊抓不放,不應只因為如此而吃驚訝異的想
法必定會生起。
不曉得什麼佛法,只是依據祖先傳統而做的話,那就是剛才所說
的,覺得好像是解脫淨土,非常地驚訝,並認為哪裡有比這裡更快樂
的地方!自認我們藏人實在很落伍呀!
在想法當中如果稍微存有藏人的精華的話,那就會覺得:物質文
明是需要的,很好,非常隨喜。同時自己也不會被打擊、害羞、難為
情、沒面子、灰心,這有很大差別。
以前我們剛到印度時,在藏人當中,有一些其他藏族人說:我生
在藏人中生錯了!是有人這樣說過呀!呵呵!覺得沒面子。提到藏人
時就覺得很落後,喔!這樣的情形曾發生過。
同樣的在印度一些學校,當藏人到達時曾有人說:他們什麼都不
懂,沒有人樣,不符合人的標準,所以學校要給予教育,令符合人的
標準。然後慢慢的,語言通了的時候,才發覺到:喔!藏人的學問不
錯,特別是佛法因明之類,真的是學問很不錯!這時才表達恭敬;這
是發生過的事。
第 十三 天 一三 三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一三 四
以前我們住在把薩時語言不通呀!像剛才說的,要簽名時字不會
寫,只好用按指紋的;所以被瞧不起,被當作只是念誦師。然後慢慢
的,語言懂了、話語通了的時候,才知道具有別於他人的知識。
有一段時間我們和科學家有交流時,一些從寺院來學習科學者,
因為僧眾了解經教,知道審察的方式,所以大多數的科學老師都給予
誇讚;說是:僧眾向教導科學者提出疑問時,思考極敏捷、頭腦聰
明、非常銳利。
所以稍微了解佛法,稍稍具有學問的話,那才看得出藏人的精
華。就個人而言可產生信念,不需畏縮,有把握,很好呀!所以我們
藏族人民是不是要信奉佛教,是個人的自由;不信也可以,反對宗教
也可以。雖然是反對宗教者,對於佛法法規如果稍具了解的話,要反
對宗教比較熟悉,反對宗教的力量會比較大,知道嗎!
真理是不會變老舊的,真理一直走下去,不管是任何時候都像金
子一樣不會變異地存在。不是真理的話乍看之下蠻強勢的,像鐵頗有
力的,但慢慢地生銹後就消失不見了呀!哈哈!
所以我們藏人,對他人炫耀自豪的,就本身來說內心的信託處
大概就是佛法了,講到西藏的文化時,像是吐舌頭,呵呵!答說:
﹁是!是!﹂之類,雖是藏人的習慣,但沒什麼意義呀!忘掉也沒關
係;像是耳朵戴上耳環,留長頭髮之類,沒什麼關係。
以前有一年從瑞士來了一位西藏孩子,他來見我時,突然來到,
穿著緊身褲子、頭髮蓬鬆,看起來很好笑,就這樣而來,做個蓬鬆的
頭髮感覺很奇怪。我到辦公室坐了下來說了一些西藏公共事務,而他
竟然哭起來了。
喔頭髮愛怎麼弄就怎麼弄,倒立著走路也沒關係;但是偏愛西
藏民族,熱愛西藏民族,需要的就是這個呀!這非常重要呀!所以我
們藏人,有時說到西藏文化時就想到像是唱歌跳舞之類;這是文化的
一部分,例如歌中的歌詞,像是應當有善良的心,高尚道德,讚頌三
寶,讚頌聖境之類,因為基本上具有佛法,所以會產生影響。
第 十三 天 一三 五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一三 六
例如戲劇的表演,或許作研究的話會發現蠻優雅的,也可能會發
現沒有粗魯暴力。反正不論是什麼,唱歌方式也好,跳舞方式也好,
其中含有與佛法相關的高尚善良這類的教誨,有這樣子的留意到,乃
是從佛法而來的呀!
所以佛法是西藏文化能不能保存,能不能與外在物質文明同時作
競爭……如果稍微具有西藏佛法的理解力,就能與外在物質文明作競
爭,如果對佛法的程度不夠好,那就不能與外在物質文明作競爭。
所謂佛法並不是只有說皈依、以及唸唸六字大明咒而已;前幾天
已出現很多次了呀!像是見解宗論,出現很多呀!佛法精華不可或缺
的就是這個。
否則說皈依,像是印度教,非常虔誠,基督教非常虔誠,回教非
常虔誠;為了自己的上帝都能夠犧牲性命,還需要什麼比這更大的虔
誠?是嘛!但是,只是虔誠並沒什麼好驚奇的呀!必須具備見解宗論
的要義,如果沒有見解宗論的要義,那很難的。
所以說到我們佛法的程度,見解宗論是非常重要的,見解宗論從
一方面而言,佛法講說見解宗論時是為了增長信心菩提心而宣說;但
是我們可以分開來做呀!不一定要修行也可以呀!
如果了解見解宗論的話,如同昨天所說,思慮變得比較寬廣,
變得很有智慧,非常重要的。所以你們大家,研讀經教是非常重要的
哦!知道嗎?嗯!
那現在在達蘭莎拉聽法的群眾將來各自回去之後,老公公老婆婆
對於交待﹁要研讀經教﹂,即使眼睛看不太清楚也要堅持去閱讀,知
道嗎?呵呵呵!無論如何一定要研讀經教,非常重要。
那你們在西藏,近來印書者很多呀!慢慢慢慢可以的話,像是
︽入菩薩行論︾,前幾天說的︽顯明能仁密意︾;稍微了解見解宗論
的話則是︽入中論︾,還有宗喀巴大師的︽辨了不了義善說論藏︾;
例如隆欽饒江巴的︽宗論藏︾,像這些類印刷出來讓民眾能閱讀,能
好好做的話,非常好呀!知道嗎?就是這樣。
第 十三 天 一三 七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一三 八
第 十四 天
如同文殊怙主宗喀巴大師說:
如是因果大乘殊勝道 二者所需共道如實生
依賴怙主練達之舵手 趣入寬廣密續之大海
依止完備圓滿之口訣 應令所獲暇滿具要義
修持瑜伽吾人如是行 求解脫者亦如是守持
是於︽道次第修證歌︾中總結部分所說。自他二利皆徹底,究竟
所證是佛陀果位,像這樣的徧智佛果 四身本體的佛果,總攝為:

他利的色身、以及自利的法身。具有這二種功德,總之就是二利究竟
圓滿。
要成就像這樣的色身,同樣的要成就法身,那於波羅蜜多乘之階
段對於福德資糧 像是成就相好,從迎送上師等等方面而積聚無量

無邊的福德資糧以成辦色身,以色身近取同類因為例,於有學道依據
無明習氣之地以及無漏業所獲得的意自性身,以具備這樣相好之身作
為因而成就果 色身。

至於成辦智慧法身,於有學道現證空性之智,止息二顯所有戲
論,以這樣的條件而行向佛地。但是像這樣子的方便智慧二資糧本質
並不成相同,除了說智慧所攝之方便,方便所攝之智慧外;波羅蜜多
乘並不說方便智慧具足於一心。因為不說,所以只教導布施等方便、
以及證悟空性的毘婆舍那,除此之外方便智慧並未變成性質無差別。
那方便智慧如何變成性質無差別呢?將粗略客塵心、以及微細
原始心作區分,不依賴粗略客塵心,而將微細原始心顯現為智慧的本
質,從這方面產生真正的方便智慧無別,即是密續無上瑜伽不共所說
的二諦無別。
要成就這樣子二諦無別的次第、次序是:依據具備善巧方便以及
大悲心的本師之教誡,要產生無上瑜伽所說的二諦無別,主要必須依
本尊瑜伽而產生;因為要依本尊瑜伽而產生,所以世尊宣說對於隨順
第 十四 天 一三 九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一四 〇
佛果地之四淨。
從現在起要觀想修習;像這樣子,庸俗尋常之心是無法修成的,
除了善加瞭解目的、理由、重點之外,否則會有失去信心的危險。所
以宣說秘密隱蔽而成辦的法規,由於如此我們一般所說的密咒,就是
因此而得名,秘密隱蔽而成辦。而道的本質 咒,即是曼荼羅;曼

荼羅,意思是守護心意。
守護心意,並不是修持愛惜他人而守護心不被愛惜自我的他力所
轉移;同樣的也不是修持證悟無我之智而守護心不被實執他力所使。
那守護心意是什麼呢?我們心中所產生的是庸俗的境界,庸俗的
耽著;乍看之下,存在著佛陀眾生,存在著無漏有漏,存在著世間出
世間,因此所謂庸俗是會產生的。但是彼等根本的真實性不僅是甚深
空性,對於所顯現的有為法,如果窮究有為法的話,主要的造作者是
極度微細的原始光明;從彼顯現,沒入其中。
總之萬物所有一切有為法所顯現、所消逝,全都是在原始光明上
產生。由於如此從原始光明上分析的話,這全部說是原始化身,原始
本色,原始本能是有道理的。由於如此,成就像這樣子原始本性的條
件,從密咒初學者,密咒共通道階段,宣說清淨現分為空性,空性視
為本尊化身。
又,隨順佛果地 四淨類屬而修持;最最主要,要成辦具備相

好的色身 唯是風心的自性。同時,意
─ 究竟無分別智
─ 原始

智,反正就是無分別,二顯的戲論消失,無分別智到達究竟。這樣子
的所依能依在同一時間以同一本質而存在,為了要成就這個,就有我
們現今的觀修本尊身;這是四續部共通密道所說。
所以真實狀況是針對本尊身明相於心中清楚顯現,以此遮止庸俗
境界;雖然根識不能遮除庸俗境界,但是真實狀況是遮止庸俗境界。
如果能這樣長久安住,經過一段時間,根識的等無間緣的能力衰微,
除了只顯現真實狀況外,根識沒多大損益;成就共通的止觀時就是這
樣產生的。
第 十四 天 一四一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一四 二
因此所謂密咒的深妙,就是秘密隱蔽地成辦;而道的本質是從庸
俗境界而守護心,因此稱為密咒。
而外道也有曼荼羅,又是怎樣解釋呢?這就各自去做解釋了。例
如咒語中的﹁嗡﹂,外道說那是梵天的種子什麼的,有一堆的解釋;
佛教又有別於此的其他解釋。以佛教經教中為例,所謂﹁嗡﹂標顯佛
陀身語意,代表修行者的身語意,另外還有其他各式各樣的解說。
像這類是要標顯某一特定所需而有咒語、本尊姿態、廣略壇城這
些種類;要標顯一一特定所需而從相連屬上有各式各樣壇城、各式各
樣姿態。這些全部的要義是,像剛才說的,佛果地之身以及意二者因
為是身意無別,所以要現起佛果地之身意無別本體的三秘密。
從道的階段如果沒有身意無別的近取同類因,因為是有為法,所
以必須依賴一同類因,而產生隨順彼之果;這對於事物而言是理所當
然的。由於如此所謂密咒、密咒的深妙就是從這裡產生。
又,遮止庸俗境界,於真實狀態唯要顯現本尊,這在外道典籍
中大概也有,外道那些觀修天神者大概也有,外道有修持臍輪火;我
曾和一位外道咒師談過,在外道典籍中大概有奪舍,所以像是遷識修
持,奪舍修持,臍輪火修持,在外道典籍中不清楚是不是各方面都一
樣,但卻是有的。
所以外道有各式各樣天神呀,同樣的脈風明點的修持也是有的。
因此外道所說的觀修天神、念誦咒語、息等四業、火供,像這些差別
是什麼呢?是空性見解有差別。外道的典籍全部都是從﹁我﹂為根基
上,我成就悉地、我受到加持,為了這些而觀修天神、念誦咒語、成
就息等四業。
而佛教經典中的﹁無我﹂因為是佛法見解的主要關鍵,所以必須
為無我見所攝持;不僅被無我見所攝持,觀修本尊亦必須將無我見所
取行相變成為本尊,這樣堅持而觀修。
因此觀修本尊時,首先對空性見盡可能作思維;然後自性無分別
的見解稍微有點感受時,雖然目前本尊還未直接現身,但是對於未來
第 十四 天 一四 三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一四 四
將會現身上,因為未來會現身,所以從現在,於證悟空性的所取行相
觀想出現本尊。
從這樣子,各自心上於證悟空性的所取行相觀想出現本尊,以
此遮止庸俗境界。像這樣遮止庸俗境界,如果心續能連貫安住一段時
間,過一陣子當﹁我﹂﹁我﹂的字詞出現時,心中所呈現的證悟空性
的所取行相 清淨蘊界入處顯現於心中,依彼而假立的唯我乃在心

中出現,這就稱為本尊我慢。
我慢是耽著庸俗的對治,這與中觀見非常有關係,與空性很有關
係。所謂﹁我﹂如果別於蘊而有其他意義的獨立自主的我,那雖然除
去不清淨的蘊於心中出現清淨蘊,對於這個﹁我﹂並不會產生任何損
益呀!
﹁我﹂唯是依賴蘊而假立,並非能掌控蘊的自主者;因為唯是依
賴蘊而假立,所以當所依賴而假立處有改變時,依賴彼的﹁我﹂才能
夠產生本尊我慢呀!有差別呀!
由於如此,於證悟空性的所取行相出現本尊,以觀緣彼而產生
﹁是我﹂的心念時,就稱為本尊我慢以及明分,要這樣子修持。
所以我們無論修持任何廣略本尊瑜伽,在開始時,不管什麼時候
都會有所謂﹁化成空性﹂,首先說﹁化成空性﹂時並不是眼睛明明看
見而說﹁化成空性﹂,而是在心中必須生起自性空,從這樣子的生起
上盡可能在心中努力產生空性義理。
然後雖然未證悟空性,但是對於心想是無自性所做的信解,由此
便會產生種子、法器、本尊、五現證這些類。所以我們接受密咒灌頂
是很容易的,但有沒有得到並不知。
同樣的,念誦咒語我們大家都很喜歡,從法王算起我們每個人都
各自戴著念珠,我們大家都有在念誦咒語哇!有些人持咒時雖然口中
念﹁嗡瑪尼叭美吽,嗡瑪尼叭美吽﹂但是手中的念珠卻湊湊湊湊、湊
湊湊湊飛快撥過去,呵呵!事實上咒語真正在口中念的一百徧,念珠
可能數成二三百。
第 十四 天 一四 五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一四 六
或許是這樣子吧……因為觀世音菩薩有十一面,所以口中念一徧
﹁嗡瑪尼叭美吽﹂其他的十面也念﹁嗡瑪尼叭美吽﹂因此就以十十十
十計數,喔是十一,十一,哈哈!所以對於持咒我們大家都很留心,
非常好,比沒有好,持咒當然有加持力。
同樣的,轉瑪尼咒輪之類,說到西藏佛教就見到許多轉瑪尼咒
輪,哈哈!是說轉瑪尼咒輪很好呀!大概不會打瞌睡,瑪尼咒輪這樣
轉時,打瞌睡的話會有打到頭的危險呀!所以即使沒正念正知,但想
這可能會打到頭喔!大概對不打瞌睡有幫助,呵呵!如同﹁捧著盛滿
芥子油的容器﹂所說……呵呵!
一般說瑪尼是指觀世音菩薩,一個大的重的觀世音菩薩轉輪,一
定驚得醒睡眠。所以我們全部都在修行密咒,不僅是藏族,連漢族也
是;近來修學藏傳佛教者大部分對於說到﹁灌頂﹂時就豎起耳朵。
如果修本尊瑜伽的話,那馬上就可以長壽、富有、具權勢,從期
待有某種會產生上而重視密咒修持;所以對於密咒法規了解真正的是
什麼,是非常重要的。
開始念誦的﹁嗡.梭巴哇.休達.薩爾哇.達爾嘛.梭巴哇.
休多.杭.化成空性﹂不管有沒有念誦,總之空性是一切法的真實狀
況,是表示空性的字詞全部都有,所以非了解空性不可呀!
對這樣子的空性見解雖然已非常深入,程度很好,但只有空性見
並不能產生本尊瑜伽,不僅如此只有空性見並不一定能進入大乘;由
於如此,空性見對於進入大乘以及產生密續法,必須要有菩提心的攝
持。
因此我們希求密乘法、留意密乘法者,空性見以及菩提心二者是
修持的主要。要具足菩提心定義的因,在於有沒有大悲心;而要產生
大悲心在於有沒有出離心;出離心,在捨棄追求來生安樂上,必須先
捨棄追求此世安樂,所以首先捨棄追求此世安樂,之後捨棄追求來生
安樂,然後成就出離心,這是生起大悲心的基礎。
修持愛惜他人之心,生起珍惜重視他人的心,從這些方面而產生
第 十四 天 一四 七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一四 八
大悲心。依藉此產生承擔利他之意樂,意樂所引出具備二欲樂的菩提
心就會生起,這是一種;而空性見,作為前中後階段的助伴,這是另
一種,所以剛才說的﹁如是因果大乘殊勝道,二者所需共道如實生﹂
就是這樣。
而如實產生後,對於修持密咒,首先是成熟灌頂根器所需,對
此,世尊於續部有清楚解說;是什麼呢?所謂加持,好像是現存者從
一個接一個加持力不間斷上而產生的口訣。
所以從世尊或是世尊金剛持所傳遞下來;時間是世尊住世也好,
或是共許於世尊涅槃後於一清淨界金剛持顯現能依、所依壇城也好;
例如像伏藏、淨相轉法輪之類,是一正量的上師產生正量清淨現分,
然後經由此而有具加持力的灌頂、轉法輪。
總之佛教主宰 本師金剛持,是什麼時候都沒差別,這樣子,

教誡一個傳一個不間斷的傳承,沒有像是在中間敗壞誓言,或是傳承
中斷之類,必須是這樣子無間斷的傳承;在具有這樣無間斷傳承的上
師跟前受灌頂,是金剛持在續部確立而宣說的,這具有極大的需要理
由。
所以初始說:非具備成熟灌頂心續不可。是要標顯什麼呢?說明
不共需要 依止善知識的情形,所以格魯派一般的口傳,在噶丹的

口傳是﹁上師瑜伽為道命,無別修持集密、勝樂、大威德三本尊﹂,
在這之上徧智果位迅速能成辦。所以必須成熟灌頂心續,不管是什麼
續部、事部、行部、瑜伽部任何一種,都需要成熟灌頂心續。
同樣的舊譯寧瑪派的論典中,密咒分為三外密以及三內密,作
密、行密、瑜伽密、大瑜伽、無比瑜伽、無上瑜伽,不管叫什麼都是
要成熟自己的灌頂心續,這是相同的。
所以修持密咒必須成熟灌頂心續,因此說:﹁如是因果大乘殊勝
道,二者所需共道如實生,依賴怙主練達之舵手,趣入寬廣密續之大
海。﹂要趣入,就需要成熟灌頂心續;成熟灌頂心續後,對於灌頂時
承諾的誓言戒律要如理守持。
第 十四 天 一四 九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一五 〇
下二部的話只守持菩薩戒,以四續部區分的下二部只守持菩薩
戒;所以對菩薩根本墮以及違犯作了解後要如理守護。而四續部中的
瑜伽部、以及無上瑜伽部二者需要守持密乘戒,因此菩薩戒之上還要
守持密乘戒。
在如理守護誓言戒律上,下二部的話是有相、無相道;上二部的
話是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的修證,或是生起、圓滿、大圓滿而成辦徧
智果位。
普為出資及讀誦受持
輾轉流通者回向偈曰
願以此功德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福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及與飢饉等 悉皆盡滅除 人各習禮讓
讀誦受持人 輾轉流通者 現眷咸安樂 先亡獲超升
風雨常調順 人民悉康寧 法界諸含識 同證無上道

道次第之前行開示
版 權 歸 屬 三 寶 ‧ 歡 迎 大 眾 翻 印
免 費 贈 送 結 緣 ‧ 此 書 請 勿 買 賣
道次第 之

前行開示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