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6

三主 要道

佛陀開示的法,
是以慈悲菩提心為本怀,
是讓我們很安穩去修持。

法海智慧‧1

宗喀巴大師 造
釋迦比丘 講授 吉卓 記
目錄 CON TE N T S

一、佛法總概 …… 3

二、釋正文 …… 26

三、佛法問答 …… 67

四、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開示 …… 84
一、佛法總概

一、佛法總概

三主要道的道,是內心的一種道,並非世人所說行走的
道,我們順著這種道,內心的功德便能慢慢增長,缺點會漸
漸減少,最後達到解脫或成佛的目的地,這種道我們稱為聖
道的道。
要解脫成佛最重要的是聖道,道諦的道;但為了證得聖
道,首先必須經過凡夫的道,在經過凡夫道時包括了我們未
證道之前,必須學習一些未證道所需學的知識。
三主要道的道,包括了我們未證道之前,如何改善我們
的內心,如何去除內心污穢的方法。
內心可以接觸到的事物,本身想要得到快樂的感受,
及不想要痛苦的感受。由於內心發出的信號,都喜歡得到快
樂,不喜歡痛苦;如何去除痛苦?
如何得到快樂?只有內心才有辦法。
這種感受快樂及痛苦的內心,皆由因緣而產生的。快樂
是由快樂的同類因而產生,如果因緣不具足,這種心便會消
失了;同樣的,痛苦的內心因痛苦的同類因而產生的,這種
因聚集後便會產生,這種因消失,痛苦便消失了。因此感受
快樂與痛苦的內心,均由緣起而現。
3

三主要道

由於我們感受快樂及痛苦的內心,因而造作身口的善惡
業。內心痛苦時,不論是身業或口業,所造成的都是損惱他
人的惡業;如果內心快樂時,身口所造的業是柔軟的,至少
不會傷害到他人。
我們的內心沒有調伏,身口就會造成不善業。假如身口
二業不調伏,便會造成未來的痛苦。
未來的快樂與痛苦,固然是由身口二業造成,但最主要
的是我們有沒有調伏內心。
現在感到很歡喜,及未來感到痛苦的內心是什麼?
佛教的論師有些主張九種心識,有些主張八種,有些主
張六種,但最主要是主張六種心識。根識緣色境,第六意識
了別。心識不是色體,也不是有形狀,是一個可以感觸到、
接觸到的東西。
意識同身體有關聯的,一般人認為意識與身體無關,意
識是意識,身體是身體,這是外道的主張,有個獨立常一自
主的我,同五蘊無關,這是一種顛倒執。
其實意識與我們的身體是有關聯的,所以才可以安立這
是人的識,那是畜生的識。如果毫不相干,怎能說這是人的
意識呢?

4

一、佛法總概

我們的心依靠身體,這是正確的,正因為如此,人的
身蘊消失了,意識也跟著消失了。但並不是百分之百依靠身
體,以一個修行者來說,修禪定雖然身體不動,但內心禪定
的力量會使身體顫抖一下。
意識可分粗細多種,粗的部分,經由大腦到達身體活動
等等;最細微的意識,所產生的作用,好像與身體無關,是
獨立的作用。以密續來言,心識與內心的心氣,產生許多粗
細的血流,可以由修行來體會內心的氣,是粗或是細的。粗
的意識與大腦是很有關聯的。
如果我們的意識像根識一樣,完全依靠身體的話,那我
們不必說前後世的存在;所以意識不依身體存在,是無錯誤
的。
細微心識是獨立作用,觀察心氣是不二,如果要改善意
識,就可以慢慢得到究竟的果位。
由密宗上師的指導,反復的修行氣與心,可以漸漸體會
意識的細分與粗分,與空不二與氣不二,這種細微具有獨立
作用的內心,是由因緣而生的,不然則無果也無因;無果的
話,這種細微內心無法產生,根識也不會為細微內心的瞭解
所緣,也不會有明顯的分別,所以必須依前因而生。

5

三主要道

如有辦法安立這點,便有辦法瞭解原來有前後識的存
在,因為心識是不斷的依境而產生的。
一切有為的思惟,必須依因緣而生,沒有因緣便無法安
立,必須依同類的因才能安立。有為法必須依因而生,但這
因又要依另外的因而生,所以因是無始的。
一切有為法依因而生,如果尋找因的話,就好比虛空一
般,很細微的粒子,慢慢由因緣而生,才形成地球;我們的
色身也是因而生,這是無始的。
三千大千世界未成之前,那時已經存在了我們身體的
因。意識也是如此,也是需要因而生。所以我們瞭解一切由
因而生,這是因果循環道理的一種法性,不是由誰製造出來
的。因果是不爽的,所以佛法根據因果說法。
佛陀在講緣起因果時說:「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
佛。」

6

一、佛法總概

見緣起即見法,是說不管誰見到緣起,就是見到了法
性;
見到由因果產生的緣起相,等於證得了世俗諦;
一切法因為是因緣所生的,所以是無自性的,瞭解這
點,便瞭解勝義諦。我們瞭解由因緣所生的緣起道理,這種
正見,稱為世間清淨正見;
這種法由緣起而產生,它的安立唯有依因緣和合而安
立,是無自性的,取代因果的組合;
瞭解無自性這點,這種正見,稱為出世間清淨正見。見
法即見佛。法有二諦,世俗諦及真實義諦。
佛身分法身、報身、化身,也有分五種身、四種身;一
般只分自利法身及他利色身。見到真實義諦(空性),可以
瞭解自利法身;見到世俗諦,可以瞭解他利色身。藏文如來
有空性的意思。由空性而來的最究竟身,稱為色身;由空性
本身產生的身,稱為法身。
如來也是依緣起法安立,緣起的道理,是萬法的現象,
本來存在的,而非某種因果改變它,或者某人創造,本有的
法性,因為是一切法的緣起相。

7

三主要道

所以佛陀詳細的依一切法的緣起安立,依緣起法慢慢改
善,這就稱為道。道雖有許多種,但最主要的只有出離心、
菩提心、空正見三種,即聖道三要。
佛陀為了利益眾生,說了八萬四千法門,因為我們的煩
惱有八萬四千種,對治這麼多煩惱,必須說這麼多法門;但
八萬四千法門中,最主要的只有三種。
眾生的利益,有暫時的增上生,以及最主要的解脫;解
脫分為個人解脫及佛果位。
求個人解脫要有兩種,方便品及智慧品;
方便品就是出離心,主要的是以方便品辨別是小乘或大
乘,以大乘來說,菩提心即是大乘發心,這是方便品的一部
分;
智慧品便是空正見,但必須依空正見才能解脫,也就是
智慧品。所以今天要講的,就是這三部分,即三主要道。
空正見好比母親,方便品稱為父親,因為人的族姓是以
父親來辨別的。
《般若經》說:「方便是父,般若是母。」
「諸佛從般若生。」
所以《般若經》稱為佛母。龍樹菩薩及月稱菩薩也說,
空正見是大小乘共的智慧。這是中觀應成派的主張。
8

一、佛法總概

「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
但另外有些經典又說,不見到為最殊勝。那不是相違了
嗎?
不見到是最殊勝的見到,其意是一般緣起法有成立及不
成立的八種相(《中論》的八不),我們觀察緣起法最究竟
的性質,這種法的本身是無法用空正見見到,它是否成立及
不成立的八種相,即世俗相;
這種正見是無法見到的,見到法的最終性質,即無自性
這一點,也即是空性。以空正見來觀察緣起法時,是無法見
到存在或不存在的八種相,因為見到它的體性的空性,所以
不見到就是最殊勝的見到。
一般暫時的利益是人、法,這是我們大家所經驗到的;
但是最究竟的解脫,要如何瞭解呢?何謂解脫?在印度有一
些宗教論師,有的主張有解脫,有的主張無解脫。
彌曼沙派主張無解脫,理由是內心的污染與內心是一體
的,無法分開的,本來就有的,所以我們無法去除內心的污
染,如能去除,內心也一起去除,內心沒有不污染時,所以
無法解脫。
以裸形派來說,解脫是到另一淨土,也就離開這個地
球,到了一個好比大白傘,大家都在裏面很快樂。
9

三主要道

以佛教的論師主張,解脫分有餘涅槃及無餘涅槃。
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證道,斷除一切煩惱障及所知障
後,得無上正等正覺,調伏了天魔,此時心中所證得是有餘
涅槃,因為還有自身的色蘊,所以是有餘涅槃;當佛陀示現
舍報,放棄了色蘊,那時是無餘涅槃。
如來圓寂以後,好像油燈熄滅,什麼都不存在的想法;
好好去觀察的話,會覺得很奇怪。
佛陀三大阿僧祇劫,積聚的那麼多資糧,所感的果報
僅有四十年(即成佛至圓寂)而已嗎?集聚資糧的時間那麼
長,而所得果報的時間這麼短暫,這是可能的事嗎?
內心的煩惱,他有辦法對治,可以永久的去除,但內心
本身能感外體,內心本身用什麼來對治,所以無法成立我們
內心會斷滅,那麼如來圓寂會斷滅,也是不可能的。
上部論師的說法,解脫是內心的功德,內心煩惱留下的
習氣好比種子,有辦法以對治力來消滅,煩惱及煩惱種子;
當有辦法滅除煩惱種子時,內心已經得到解脫了。
這種解脫,仔細觀察的話,便是清淨內心的空性,內心
的空性稱為解脫;在未得解脫之前,內心仍有空性,這種空
是無自性的,便稱為如來藏。

10

一、佛法總概

任何眾生,如果內心起了感到不快樂,這便是煩惱;何
謂解脫?斷除惱害的心,就是解脫。但得這種解脫仍不夠,
因為以前留下的習氣,它是使我們了解法相的障礙;為要瞭
解一切法相,我們必須斷除這種習氣,也就是斷了所知障,
清淨的內心就成了法身。
要瞭解解脫的話,必須體會何謂滅諦;滅諦是洗去內心
的污垢,因此瞭解四諦的內容是很重要的。佛陀初轉法輪,
是四諦法輪,就是這個原因。
一切佛法的基礎,也是由四諦安立,因此瞭解四諦,便
算是真正瞭解佛法。如果不瞭解四諦,只是持咒或學密,是
沒有用的。
四諦是佛教論師共同主張的,至於細微部分,雖有不同
的見解,但四諦安立是共的。
西藏一般不懂四諦內涵,只拿著念珠念六字大明咒,也
像漢人拿著念珠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如果不瞭解四諦
內涵,不會成為好的佛教徒,因此佛教徒一定要瞭解四諦的
內容。
要瞭解更深的四諦內容,必須依佛教上部,即中觀的勝
義諦及世俗諦的內涵;但初步的瞭解,不必學中觀。

11

三主要道

所謂四諦即是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四諦也是依
因果安立的;污染諦即苦諦、集諦,因是集諦,果是苦諦;
一般人均不想要痛苦,只要快樂;不想要的痛苦,便稱為苦
諦;痛苦是由集諦而產生的,所以稱為污染諦的因果二法。
清淨諦即滅諦及道諦,也有因果二法,因是道諦,果是
滅諦。一般人均想要快樂,這快樂是一種感受,解脫才能得
到真正的快樂,所以滅諦稱為快樂。
滅諦本身沒有近取因,還需要我們努力去修道而產生
的,所以必須依佛陀開示道諦的方法,這是清淨諦的因果二
法。
有一部論中提到,我們的情器世間,均是苦諦。佛陀所
謂世間是指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以欲界來說,星
球可分為千百億種,三千大千世界是很廣的。
星系以科學來說,地球形成是一種物體大爆炸而成立
的;如果以科學家說只有一個,那我們佛教所說的三千大千
世界,就需要考驗了,因為科學家證明不同;如果科學證明
可以產生很多不同的星球,則三千大千世界便是真的。
至於地球的形成,可以參考有關書籍。《相續本母》
說:由虛空產生風,由風產生火,接著水、地,由此順序產
生。
12

一、佛法總概

滅時由地水火風虛空,慢慢的消失掉,這點同科學家說
的有些相似。
由細產生粗,由粗慢慢的消失成細,這是循環法性的規
則;至於地球變化也是法性的規則,而不是由業果產生的。
以一本書剛開始是由虛空而產生,我們的身體開始也
是由虛空產生。雖然由虛空,卻產生兩種不同的東西,這是
因業而造成不同。所以不論是器世間的地球,或情世間的色
蘊,以及我們所受的痛苦,所依的都是「地」。
苦又有三種,苦苦、壞苦及行苦。
苦苦是一種痛苦的感受,壞苦是一般凡夫認為快樂的感
受。
這種快樂的感受,好好的觀察的話,久了會變成痛苦,
快樂剎那剎那的轉變成為苦受,所以不是最究竟的快樂,所
以稱之為壞苦。
行苦是不管何時,有了煩惱干擾,便有痛苦,這就是行
苦。
至於內心的本質是無自性的,它是空性。這空性不是煩
惱所攝受的,所以不是行苦。尤其內心的空性本來就有,所
以稱為自性涅槃。凡是被煩惱所攝受的一切法,均可稱為行
苦。
13

三主要道

初學者為了要離開痛苦而努力,但是求解脫痛苦的心,
這種痛苦,不是苦苦而是行苦;有這種行苦,才會產生出離
心。
西藏有位大師曾說過,想要解脫苦苦的心態,一般畜生
也有。想解脫壞苦的心態,外道也有,他們不但有此心態,
而且有辦法暫時解脫有漏的樂受,因禪定的樂是舍受而不是
樂受。
人能暫時解脫苦苦及壞苦,但真正要解脫,想要有出離
心,則必須畏懼行苦。
凡是有煩惱便是痛苦,不論被什麼煩惱攝持,都是痛
苦;所以一定要對治煩惱,調伏煩惱,有這種出離心,才是
真正佛教所說的出離心。
只要有煩惱及業力所縛的話,就無法得到最究竟的快
樂;所謂煩惱依於業力,這是我們講集諦要領悟到的。
集諦分為業集諦及煩惱集諦;集諦是產生煩惱,是痛苦
的根源處,所以稱為業集諦。業分為二種,思業及思己業;
身口二業稱為思己業,意業稱為思業。
有的佛教論師說業是心所,我認為業分身口二業,它不
是有形體的,它是非心非色的。

14

一、佛法總概

產生快樂的因,稱為善業,產生痛苦的因,便是惡業,
產生舍受便是無記業。因為業必須經由身口意,所以業分身
口意三業。
以業產生的果,有純白、純黑、雜染的果,所以業分
黑、白、雜染業。雜染業就是黑白混雜一起。譬如早晨起
來,抱著很好的意樂,也實際去做,後來因某種原因,好的
意樂消失了,心想真倒楣,為何在此禮佛呢?
這種不善的念頭生起,原本是好,後來是不好的,這種
業就是雜染業。
或者剛開始抱著很好的意樂來聽經、念經,實際上也在
做,到一半時,他想這樣別人會讚歎我、尊敬我,有這種念
頭,則所做一切均白費了。
另一種是剛開始遇到自己的仇人,不喜歡他,以難聽
的話罵他,罵完後覺得自己不該如此,心想自己是佛陀的弟
子,他也想快樂呀!有些懺悔的心,那麼首先造的業,不完
全是黑業,是雜染業。
因此,我們要做善行,其加行、正行、結行,均要做的
好,這樣才是完整的善行。

15

三主要道

當然最好是不造惡業,萬一犯了惡業,剛開始是惡,但
至少在結行時要懺悔,要這樣做才沒有錯。以成為後世的業
來說,又有引業及滿業。
業分很多種,有些今生可以見到,一種是過去生所成的
業。業是很廣的學問,並不是都能知道。
業分許多種,一種是有意樂去做,一種是沒有意樂去
做,有一種是有意樂不去做,有一種是去做而沒有意樂,有
一種是有想做的意樂也去做,有一種是兩者均無。
意樂是非常重要的,不論做任何事,首先調伏煩惱是最
重要的。
《俱舍論》說:「見諦無能引」。意思是阿羅漢已得
解脫,但他們所造的業,還是存在的,但不會招引痛苦的感
受,因為沒有煩惱來幫助這種業感果,所以不會有痛苦。
因此,調伏煩惱是很重要的。煩惱有貪瞋癡慢疑及惡見
六種,惡見分為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則
共有十種,隨煩惱又有二十種。
雖然煩惱有很多種,但其根源只有三種─ 貪瞋癡。
《釋量論》說:雖然煩惱有很多種,但主要的是常體會的貪
心及瞋心。這兩種會造成許多不善的業及惡習。

16

一、佛法總概

貪心及瞋心也是由於無明愚癡而產生的,無明法相本身
的道理分為粗細二種,細的較難瞭解。
要真正瞭解何謂最細無明,必須體會空性的道理,才能
瞭解最細的煩惱。所謂解脫即是解脫煩惱的束縛,但煩惱是
否可以真的調伏及斷除,這是很重要問題。
通常以自身經驗來說,粗分的貪心和瞋心,有辦法壓抑
甚至連根拔除它,細的連根拔除它,確是個重要問題。
假使我們無法斷除煩惱,我們則無法講苦諦及集諦這兩
個道理了,那麼我們去喝酒或逛街購物,好像外道順世派所
說,只有今生而沒有前後世,自己可以為所欲為了。
假使煩惱可以斷除的話,應該有方法朝這方向努力,這
是正確的依據。
至於是否有法斷除煩惱,要從滅諦來觀察;要真正瞭
解滅諦的含意,我們要主張大乘法門,如《般若波羅密多心
經》中的空性,必須透過空性,才能體會到什麼是滅諦。
佛陀在第二次轉法輪時,說的是無性法門,其中提及空
性,如何對治最細的無明,必須瞭解佛陀所說的空性,我們
才有辦法成立滅諦的第一個理由,有辦法安立空性便有辦法
成立滅諦。

17

三主要道

第二個理由,我們的內心本是一個光明的法體,它在光
明的本質上沒有任何污染,這要依佛陀第三次轉法輪時所說
才能瞭解;
第三法輪是《解深密經》,以唯識來說是了義經,以應
成來說是不了義經,這是他們在了義方面的爭執。
以《解深密經》中提及,有一位大地菩薩請問佛陀,當
他在轉第二次法輪,即無性法輪時,其本身是不究竟的,不
能依靠字義來安立的,大地菩薩曾經這麼說。
在《現觀莊嚴論》及《相續本母》(究竟一乘《寶性
論》)這兩部論中,同是一個宗派,也同樣是彌勒菩薩所說
的,同樣的偈頌,文句一樣,但我認為其內涵應有差別。
《現觀莊嚴論》是以空性安立,但《相續本母》的偈,
是以內心光明安立的,所以雖然文句一樣,但含義不同。
第二法輪及第三法輪,均是我們能瞭解解脫最好的道
理,如果我們能瞭解此二法輪,便能瞭解解脫了,尤其第三
法輪提及我們內心是光明的法體,如果我們有辦法安立這一
點的話,就有辦法更進一步領會何謂道諦。

18

一、佛法總概

仁波切也說過:佛陀初轉法輪是四諦法輪,大家均能瞭
解,大家均能成立四諦道理,這是最主要基礎;再次佛陀轉
無性法輪,是說明佛陀所說的法,有了義及不了義,這第二
法輪讓我們體會到,了義及不了義的道理;第三個法輪使我
們瞭解到內心光明的法體。
講了這三部分,大都是顯的部分的道理,然後再引空性
及內心光明不二的道理,講事部、行部、瑜珈、無上瑜珈最
高的密的道理;好比從基礎慢慢上去,越講越高深,這是很
好很善巧的方便。
龍樹菩薩曾說何謂解脫?有辦法永遠離開煩惱就是解
脫。雖然有業,但沒有煩惱的緣,便不會產生果,凡遠離煩
惱,便是解脫。至於如何解脫,便是問題了。我們造業由煩
惱而生,煩惱由非理作意而生,非理作意是由內心實執幻相
而生。
如何滅除實執幻相,以藏人來說,他們根據經論有一句
話,反復思惟空性就可以剷除幻相;這經論是由梵文翻譯,
梵文本身的意義,是說在空性中斷除煩惱。
有這兩種斷除實執幻相,這是庫乃的喇嘛所說的。我們
要怎樣脫離實執的幻相,在佛經中談到,中觀的一部論講到
輪回是由意識而生。
19

三主要道

這意識並非一般所說的意識,是一種實執的意識,這種
實執的所緣是一般事物,所見到是這些事物自性存在,所緣
的是實執的東西,如毯子、桌子等。
假如我們以另一種正見來說,同樣的緣起這一點,如思
惟到是沒有自性的話,那有自性的相,當然就斷除了,有自
性相的實執也會斷除。
我們要斷除實執,則必須瞭解空性,即無我。要瞭解無
我,必須先瞭解什麼是要斷的我,必須要斷的我。
月稱菩薩曾說過,不依其他法而獨立存在的我,是要斷
的。有人說我們所看到的一切,如房子、桌子,均認為它由
其境上產生的,是自相存在的;不能把桌子變成毯子,桌子
必須具桌子的條件,才能成為桌子,所以桌子是由境上產生
的,不需要靠其他產生,這種自相存在我們均能見到,體會
到的。
認為有的東西,是否自相存在,我們要繼續觀察。至於
是否有我,或大家共同見到自相,《四百論》中提到次第觀
察我這方面,這些次第等到講空正見時會說明。
關於自性的有,是否真的如此,我們要仔細觀察;當我
們發覺假使有自性,會有許多缺點。

20

一、佛法總概

那麼,我們堅持認為這是有自性,卻是無自性的。當我
們慢慢瞭解到一切法均無自性。
那確確實實由顛倒執及錯誤的意識,而認為它是有自
性,我們便能體會到,原來真正最細微的煩惱在擾亂。
既然沒有而我認為他是有的錯誤意識,這種意識一定有
辦法破除。
因為瞭解真正的法相是什麼?
真正的法性是什麼?
原來是無自性的。
有自性執著同無自性執著,兩者不可能互存,這是對立
的東西。無自性的空正見,是有辦法對治有自性的實執,因
此最微細的煩惱,是可以針對調伏的,這是第一點。

21

三主要道

第二點,內心是光明法體,本具一切功能,接觸外境的
功能,這並非誰創造出來的。像我們內心一定會接觸外境,
這功能是本具的,為什麼法相是無自性的,而內心無法接觸
到?
是因為錯亂識錯誤的實執擾亂的關係,內心無法體會真
正的法性;如果有辦法以空正見的智慧,加上內心本具的功
能一起修持,則我們有辦法得到佛陀的智慧。
既然有辦法知道斷除煩惱的方法,我們要努力學習道
諦,這才值得的。《釋量論》曾提及:慈心及悲心和實執所
現的是不同的,不是正對立的,是有自性的,慈悲心不是無
自性的,見到眾生的痛苦,無法正對治實執,我們並不能只
依慈悲心來斷除實執。
實執的對治力,只有空正見;但真正傷害實執最有益
的,是瞭解空正見的現量,即我們所說的聖道。
在證得證空現量以前,要先證得證空比量,在證得證空
比量以前,必須體會一些空性的道理,必須具有思察識,在
具有思察之前,必須對空性產生一種疑惑,要先感覺到底有
無自性的疑惑,才會產生完全無自性的思察識;

22

一、佛法總概

在未有疑惑之前,我們必須瞭解何謂自性,必須體會
到,見到的是自性,自性的百分之百決定意識,決定是自性
有的,再漸漸經由無自性的道理,領悟之後,才會慢慢產生
疑惑,有了疑惑再慢慢的觀察,發現原來有自性的話,有許
許多多的缺點,無自性才是正確的,才會產生決定性的思察
識,以思察識慢慢觀修,觀修成量,這種量稱為證空比量。
還是有模糊的相,稱為二相,二相有自性有的相及異共
相,透過修持會慢慢消失,這種相完全消失之後,便證得證
空現量,這便是聖道。
證空現量會慢慢增長的原因,是由方便品的關係,為求
自己解脫,出離心加上空正見,就慢慢解脫;要求得無上菩
提,在修空正見的同時,必須菩提心來幫助空正見。
真正的法寶是滅諦及道諦,佛法以教證二量,教量是三
藏,證量是三學。
真正皈依的法寶是滅諦道諦,因為有了它們,我們才能
真正解脫,離開痛苦煩惱。真正的皈依處是內心的滅諦及道
諦。以這個道理說,三寶還不是最究竟的皈依處。
上面所說是佛法總概,如果你們瞭解的話,聽三主要道
會比較容易瞭解。

23

三主要道

在西藏的佛法,小乘、大乘及密乘俱有,是很圓滿的。
一般人認為小乘及大乘是不相干,小乘排斥大乘,大乘排斥
小乘,這是錯誤的。大乘的修持,先要瞭解大小乘共同的次
第才可以。
大乘分顯密二教,一般人不瞭解,以為修密教不要瞭解
顯教,這也是錯誤的。
以大乘法的根本是菩提心,一般有自利希求和他利希
求;大乘主要的是他利希求,自利希求是希求無上菩提,要
生起無上菩提心之前,要有希求解脫之心,希求解脫心以
前,要有四諦的修持,輪回苦方面的修持;沒有這些修持,
則無法生起斷除所知障的斷功德。
如果修密法,一定要有菩提心,沒有菩提心是不可能修
密法,而且沒有空正見也不行。

24

一、佛法總概

一般經典宣說的方式,如密教經典提及顯教的基礎,這
些是濃縮的解釋,因為學密之前要有顯教基礎。所以大乘密
教沒有說小乘道,或顯教也未廣說,我們就批評小乘。所以
我們要對大小乘密教均要很瞭解。
有一段時間,佛法不像以前興盛,有些地方甚至沒有佛
法,但他們有希求心,很想學佛法,但如果不瞭解佛法總概
的話,是很危險的。
西藏俱有顯密大小乘很圓滿的,這是可以利益眾生的。
佛教有兩個教授,即教教授及證教授。如同世親菩薩所
說:持教法有二種,一是修學,一是修行。
我們修行之前要聽聞,如果不聽聞,即使很想修,也
不知方法,就無法修行;有些是廣聞不修行,學的均成為煩
惱的助緣,學了佛法反而生起煩惱心,無法把所學的用來修
行,如果這樣做就是錯誤,如天成魔。
西藏有個名言,意思是說,本身是出家人,具足律戒,
持守很清淨,也具足菩薩戒的修持,具足密教的修持,這種
人在名字上好像很有名。還有一些說法是,外表的修持像小
乘,而內在要有密教的修持。

25

三主要道

二、釋正文

敬禮的是上師,梵文古魯,是很殊勝,是無上的,具
足很多功德,即中文的活佛;如果直接翻譯活佛,則無法理
解。具足很多功德,對自己有很大恩惠的,有成就者、有凡
夫、也有佛。
「至」是很重要,有主人的意思,也是殊勝的意思。一
般世人貪著今世,他不貪著今世,以後世著想而修持,所以
比我們殊勝,是我們的主人。「尊」是不貪著現世的快樂,
生起出離心,希求解脫。上師是指最殊勝的,有菩提心。
這禮贊是西藏造的,西藏有許多經典是從印度文翻譯過
來的,那時的國王,為要瞭解經藏、律藏、論藏,所以他所
做的禮贊文不同,
一是禮拜諸佛,
二是禮拜文殊師利菩薩,
三是禮拜上師、菩薩。
宗喀巴大師由上師的教導修持,所以才證得了三主要
道,所以第一禮贊時,即禮贊諸上師。

26

二、釋正文

西藏在七世紀或八世紀時才有佛法,那時賴西藏三個國
王來推行佛法。後來到了琅達瑪時破壞佛法,這些被破壞前
的經律論三藏,我們稱為前弘期佛法。
到琅達瑪之後,那時新譯的經典,稱為新譯,琅達瑪破
壞前稱為舊譯。這時才有迦當派、噶居(白教)、薩迦(花
教)等。
六百年前宗喀巴大師轉世,修學所有顯密教法。他所修
持的依阿底峽尊者傳給仲頓巴上師,代代傳下來,也就是所
謂的迦當派;迦當派上師的外表,看不出來他內在修密法,
有些格西去世後,才發現這些格西鈴杵,原來有修密法。
迦當派修持以三士道為根本,然後再加上密教的修持。
在西藏未弘揚佛法之前,都是笨波教。西藏有了佛法之後,
笨波教受佛教影響,佛法也變的更廣;現在的笨波教,也講
授《釋量論》、《現觀莊嚴論》、《俱舍論》及《戒論》,
也講事部、行部、瑜珈部、無上瑜珈部,以及生起次第圓滿
次第,其中只有名詞不同而已。
笨波教分二:一為新笨教,一為舊笨教;
新笨教是紅教。自西藏有佛法之後,他的教派慢慢廣
大。

27

三主要道

西藏的噶居、薩迦、新迦當(格魯派)、舊迦當派,
全部傳承由印度來,都是有根據的大乘法,也都是中觀應成
派。
這些都是佛陀的弟子,我們該好好的修學佛法,不應分
黨派的去利益其他宗派。
例如黃教要去利益其他宗派,在以前就有這種作法。我
們對自己的宗派要有特別的修持,但不應排斥其他宗派。
以我自己來說,雖然所學的是宗喀巴大師父子傳承所寫
的教授,但我的修持是不分宗派,各派的教授及灌頂均有一
些修持,但因自己能力不夠,所以無法圓滿的修持。
如果瞭解其他宗派的教義,對自己宗派深廣的教義很有
幫助。今天在場有白教、紅教、花教、黃教,我很高興。
宗大師的主要論點是菩提道炬論,其中所詮的三士道。
今天所講的聖道三要,是宗大師的弟子昂旺卻巴請求,希望
宗大師能講授一種具要道之法,於是宗大師說這個聖道三
要,所度也是他。
聖道三要與道炬論是有些不同,我等一下會說明。下麵
說發願道。

28

二、釋正文

(一) 一切佛語心要義 諸聖佛子讚揚道


有緣求脫者津梁 我當隨力而宣說

第一句指出離心,第二句指菩提心,第三句指空正見。
第四句有二種說法:一是說宗大師自己盡所瞭解及體會
的,盡力去宣說,這表示本身很謙虛。另一種說是宗大師自
己用很濃縮的方法說聖道三要。
一切佛語,宗大師在緣起贊說,是佛陀所說的經典,一
切由緣起為基礎來解說的,均是為了使弟子得到解脫成佛。
所以一切佛語心要義便是出離心。
諸聖佛子讚揚道,佛子是指菩薩所讚揚的道,便是菩提
心;菩薩固然要修持出離心,但他們最重要的是菩提心。
有緣求脫者津梁,有緣的弟子,為想要眾生離苦,只有
依解脫方法入門,即從空正見入門。因此上述出離心、菩提
心、空正見,我(宗大師)要儘量去宣說。這是發願。下麵
是勸誡聽聞。

29

三主要道

(二) 彼不貪著輪回樂 為令暇滿不空過


勸依佛喜道諸賢 具清淨心善諦聽

彼不貪著輪回樂,不貪著今世的快樂,我們所希求有
二:一是增上生,一是決定勝。這是為希求解脫者說的,不
貪著輪回樂是不貪著增上生。求解脫者要不貪著輪回,而且
要有《四百論》所說:
一、不偏著,
二、具慧,
三、希求心。
要正直不偏,偏了就被分別心牽走,無法瞭解世間的真
理,無法瞭解世俗諦及勝義諦。要分辨正理歪理,必須具分
辨正理歪理的智慧,否則可能朝向邪途。

30

二、釋正文

如果只是瞭解善惡,沒有希求心,也不會去實行,所以
第三要有強烈的希求心。如能這樣,則暇滿人生才不空過。
眾生種類很多,有幾千萬種,人是其中之一。這些眾生
都想離苦得樂,他們均盡自己的能力、智慧去追求快樂。
一些眾生只追求短暫的快樂,如食肉動物,虎狼等,
只有他們肚子餓時,才會去傷害其他動物,不會想法儲藏食
物;人卻相反,欲望不會滿足的,今天賺了一些錢,明天想
賺更多,有長遠計畫,而且欲願永不滿足。人為了滿足自己
的願望而去傷害眾生,而不感到他(它)們的痛苦。
豬吃飽就睡,人自己得到了還不夠,還要為兒女為親人
爭取,所以有很多的痛苦,而且去傷害眾生。
那麼,從另一面想,如果沒有人類,他們不是很快樂
嗎?
但從另一面說,很多事情其他動物無法辦到,而人可
以。例如人可以為眾生發菩提心,解救他們去除他們的痛
苦。
以空正見來說,人有足夠的智慧去觀察,何謂空性及無
自性。從第一點或許會想希望世間上無人類,第二點則希望
世間上人都很有智慧,而且可以利益眾生。

31

三主要道

以這兩個願望來說,第一個願望是不可能成的,第二個
願望比較可能,而且比較好。一般人類有熱忱意樂及增上意
樂,利益眾生的心態,再加上辨別及瞭解空正見的智慧。
能有很好的意樂及空正見的話,暇滿人生才不會空過。
如果只修一種法而不修其他的,這不算是佛喜道,如果修學
佛法很圓滿,對道深信才是佛喜道,而且切實實行,要實行
就要有很清淨心來諦聽。

32

二、釋正文

(三) 無真出離難止息 舍求有海安樂果


貪著有樂能縛身 是故首當出離心

(四) 暇滿難得壽不留 修習能斷今世欲


業果不爽輪回苦 數思能斷來世欲

(五) 至於輪回圓滿事 不生剎那之希願


晝夜恒求解脫心 生時即起出離心

這三偈是出離心。
第三偈是需出離心之因,
第四偈是如何修出離心,
第五偈是修出離心之量。
出離心若是出離這輩子及下輩子的痛苦,不是真正的出
離,真出離是要脫離被煩惱及業所縛、所自在的一些情趣及
欲,我們真想要離開它。這些煩惱及業是依無明而生的,無
明本身是個錯亂識,是顛倒識,會帶給我們許多災禍。
所以我們要生真出離心,要對輪回、對增上生、對煩
惱、對業,要生起出離心。如果沒有真的出離心,是無法止
息,無法舍求今世的快樂。
譬如天身,就貪著在此,無法脫離。

33

三主要道

如是具足貪著今世的快樂,被它束縛的話,是無法解脫
的,因此我們首先要生起出離心。《四百論》說:無論是何
種眾生,如果沒有真正思惟輪回的過失,不生厭離心,是無
法解脫的。
所以一定要思惟總的輪回苦,及別的行苦。要思惟它的
過患,對它生起出離心,這是一定需要的。
依修持暇滿人身無常,可以斷除今世的貪著;依修習業
果及觀想總別輪回苦,可以斷除來世欲。暇滿,暇是有時間
聽聞佛法。滿即具足修學佛法圓滿的資具。無暇有八:三惡
道、長壽天天人,另外四個,
一是沒有生到光明劫,即沒有佛法之處。
二是即使生到光明劫,但未遇佛法。
三是根不全。
四是邪見。
十圓滿是自圓滿五,他圓滿五,是修學佛法所具足的條
件。自圓滿是人、生在有佛法的地方、根具全、未造五無間
罪、信善法。他圓滿:
一是有佛或具量的師長轉世到世間來。
二是佛或具量的師長正在宣揚佛法。
三是圓滿教法均在世間。
34

二、釋正文

其他二是自己有修持而別人來幫助。這是五他圓滿。人
身,觀想人身有義利,可以得到增上生,也可以成佛,有這
個能力;人具有很大能力,要做的事均可辦到。
對暇滿人身要有自信心,不要灰心,以為什麼都辦不
到;灰心是重大的過失。人身有大義利,具足很多特徵,很
多條件;得人身的因很多很難得,所以我們要思惟義利大,
要下決心「我要修持」。
要思惟今生得來不易,我一定現在要好好修持,因為人
身難得而義利大,又具足很大的能力。
我們人身雖然具足很好條件,但本身卻是無常,我們
無法知道何時敗壞。難得又易失,死無定期的,不論年齡大
小,不敢確定何時死亡。
今天我講法,以為明天也可以聽到我講法,這是難以
預料的,因為世上均是無常,所以不知明天是否可以同你講
法,人身是無常,要好好珍惜。
當我們臨終時,不論是內緣外緣,均不能令我們不死,
親戚朋友無法幫助,到法院去訴狀,也不能免,死神也不會
憐憫我們而赦免不死,時到什麼辦法都用不上。
當我們死時,財寶不管積聚多久,均棄舍而不能帶走。

35

三主要道

有些上師很多弟子,甚至弟子願為犧牲,但當上師走了
也是一個人而已。統治者有很大權力,但他走時也無法帶走
一人。
窮人富人走時是一樣,連身體都捨棄。我們結生後得到
身體,受到許多痛苦,饑渴寒熱蟲咬,這身體死時,錢財無
法挽救。
第一想,因為無常所以要修行。
第二想,死無定期,所以現在就要修行,不要推延等到
明天或以後才修。
第三想,我死時只有法可以利益我,所以要修持佛法。
佛法是心裏的功德,身口也可以造善業,如念咒等。
佛像經典不是我們真正要的佛法。《四百論》提及外道的修
持,讓身體受苦,聽一些吠陀的聲音,佛法是指心裏的功
德。
我們可以禮佛繞塔來積善業,有時禮佛積善時,也會隨
便誹謗他人,也不是最究竟的修持;同樣的繞塔,藏人最喜
歡手拿法輪繞塔,但卻誹謗他人說粗惡語,也不是最究竟的
修持。

36

二、釋正文

以念咒來說,雖然口中念,心中卻有雜念,這也不是最
究竟的修持。如果心中能生起慈悲心,對佛能生起信心,則
瞋心也無法打倒你,這就是最主要的修行。
在西藏及漢地,修持時做個漂亮的佛龕,有時還請人
看,炫耀自己,要別人認為佛龕很漂亮,把佛法用來欺騙別
人,這是很大錯誤。因此要把法真正用在心上修持。
修持佛法要集在心上修。迦當派格西說:二證取其主。
修持要以自己為證人,觀察自己是否有錯。暇滿人身及無
常,以今世來說很重要,處理今世不是靠他人能知道的。
我們要依這方法,去除今世欲。通常均以今世為主,這
種心是錯誤的;我們要以後世為主,要有心為後世做些事。
道次第說三惡道苦,也說皈依,這種主要是對於希求增
上生者說,讓他們思惟痛苦以後要皈依,希望可以得到增上
生。但這裏思惟暇滿人身,不只是不要貪著後世的增上生,
而是要不在輪回當中,要生起出離心。這與道次第講法不
同。
業果不爽輪回苦。說明業果是不爽的,如果惡業一直
造,以後一定會受到苦果報。每個人都要得樂,不欲痛苦;
我們因無明,不瞭解事相而造許多惡業,受這麼多痛苦。

37

三主要道

這無明及煩惱是我們最主要敵人;是毒藥,進入腹中無
法取出。一般敵人我們可以逃避,可以遠離。但煩惱無法隔
離,它一生起來,心中無法拿掉它,也因為它給我們受了種
種痛苦,使我們一再輪回。所以我們要思惟煩惱的過失,要
真得生起出離心。
出離心修習好的話,自然對三寶的信心會增長,更會瞭
解法寶是什麼。宗大師在緣起贊中說,我們如對滅諦有更深
的瞭解,同樣的我們對三寶的法寶,會有更深的認識。因此
出離心是修菩提心的根本,是非常重要的。
現在要講生起出離心之量。不只是口說輪回過患,而要
時時刻刻串習,如此串習,遇到緣時便會生起出離心。同時
菩提心及對佛起虔誠心,均要修持到如此程度。要修持達到
任運而生的情況,有四個階段:
一是先要瞭解。
二是自信心。
三是只要思惟觀察,便能生起。
四是不 必靠思惟,直接遇到境便能生起,到達任運地
步。

38

二、釋正文

我們無論修什麼法,均要修至任運地步。這是說明如何
修持出離心。不論修什麼法,觀修及止修均是很重要的。所
謂的修,是使你的心同境很接近,一直串習便是修。
修可分二:一為觀修。一為止修。
修虔誠心、慈心、菩提心,把心變成慈心、菩提心的修
法。另一種是取境的修法,修無常、無我,這要到奢摩他及
毗缽舍那時說明。

39

三主要道

(六) 出離若無淨發心 執持修習終不成


無上菩提圓滿因 智者當發菩提心

昨天已經講完出離心,今天要講的內容是菩提心,也就
是這三偈。第六偈是需生起菩提心的原因,第七、八偈是生
起菩提心的方法。
第六偈的意思是說,我們雖然有很強烈的出離心,要想
早日解脫的心,但是沒有菩提心輔助時,那不管我們修持什
麼善業,不管怎樣修習,不可能成為無上菩提,也就是成佛
的因圓滿因,因此,為求證得無上菩提的智者,應該當下發
起菩提心。
何謂菩提心?菩提心即具足二希求的發心;利益他人的
希求,以及無上菩提的希求。
利益他人的希求,是菩提心的因,但是菩提心本身最
主要的,是要證得無上菩提的一種心,這種心我們稱為菩提
心,這種菩提心想要圓滿其他眾生的一切利益;而且菩提心
是相當有利的,很堅決性的一種心。如我們修持時,想今天
不修明天修。
但菩提心卻不會有此心態,他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的清
淨意樂而產生的,即是要利益眾生的心。

40

二、釋正文

假使我們證得菩提心,立即圓滿我們二大資糧,如果生
起菩提心時,自然可以淨除自己以前所造的一切罪業,這是
希求淨除罪業的最好法門。利益他人,就是成就自利,這是
很善巧的。
倘若生起菩提心,不但無上菩提可以證得,而且在生起
的剎那,不要說生起的剎那,就當思惟的剎那,我們對菩提
心生起信心,當時的內心都會覺得很安穩,很快樂,有一種
很殊勝的感覺。以供養說,沒有比菩提心更好的供品,供養
諸佛菩薩。
以報恩說,我們要報一切眾生的恩,沒有比菩提心更好
的禮物報答一切眾生的恩。
總而言之,菩提心是百分之百的利益一切眾生。我本身
沒有生起菩提心,但我一直努力去修持菩提心。
我對修菩提心的看法,如果我修的話,一定會證得,我
有這種把握。就是我有時在修菩提心時,也會產生歡喜,有
時也會產生悲哀的感覺,所以菩提心是個很殊勝的法門,我
們大家都應該努力修習。
我們對於自利也好,他利也好,暫時的利益也好,究竟
的利益也好,最殊勝的就是菩提心。

41

三主要道

這種法門我該如何修呢?必須要修持他利希求,以及希
求無上菩提的願心。我們必須依靠希求他利之心為因,再慢
慢產生希求菩提之心,這才是真正的菩提心。
但我們首先必須認識什麼是無上菩提,不只嘴裏念念而
已,而心中至少要有一點感受,什麼是無上菩提;假如沒有
這種感受,怎麼能有辦法想要利益眾生,讓他們得到究竟的
佛果,所以首先我們必須要認識,什麼叫做圓滿正等正覺,
這是很重要的。
昨天我已經介紹四諦的滅諦,要好好去體會滅諦的涵
意,不只是領悟而已,要內心有點感受,原來有個滅諦。有
了這種感受,對瞭解無上菩提才有真正幫助。
我們等下會講空正見,也就是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道
理;這對於瞭解無上菩提很有幫助。
修持菩提心法門分二:自他換及七因果。這二種依據
經論不同,傳承不同;自他換主要是由龍樹菩薩的《寶鬘
論》,慢慢地延伸至寂天菩薩的《入行論》傳下來的。
而七因果是另一部論,七因果首先是知母。必須瞭解我
們的生母,或者最接近的親人也好,要憶念他們對我們做些
什麼,我們要抱著報恩的心態;這報恩心態不只僅僅對他而
已,要把報恩心態轉及一切眾生,這是最重要的。
42

二、釋正文

七因果首先要瞭解一切眾生,曾經當過如今世的母親一
樣,曾經愛我,給我一切。我們要想一切眾生好比生母。
因此第一是知母。不只要瞭解他們對我好,而要念他的
恩德。
所以第二是念恩。不只念恩,還要報答他們以前對我的
恩德。
所以第三稱為報恩。以這三個次第來修持希求利他之
心,因此我們必須利益一切眾生。但要證得這三個次第之
前,先要修持平等舍心;平等舍心就是對怨親中庸一切眾生
看成平等,所以是平等舍心。
以平等舍心修持希求利他之心,即一切眾生都要離苦得
樂,何況他們對我有那麼大恩德,我應該幫助他們,利益他
們;不只利益而已,我要負起責任去做。所以這是第四次第
的慈心。
第五是悲心,因為憐憫他們受苦。
因為憐憫他們受苦,發起承擔幫忙他,這是第六的清淨
意樂。運用這順序修菩提心。
自他換修持時,要觀想眾生是平等的,這種平等不是地
位平等,而是一切眾生都有一種心態,離苦得樂的心態,均
能盡自己一切力量去離苦得樂,而這一點是大家平等的。
43

三主要道

自己有苦樂,他人也有苦樂,大家都是想要離苦得樂,
這點雖是平等的,但自己不論如何珍貴,畢竟只有一個,但
虛空般的眾生是無量的。無量眾生的苦樂,與我一人的苦樂
相比差得太遠了。
因此,若我能放棄自利,去利益一切眾生,不是很好
嗎?而且我們本身的苦樂,和他人的苦樂,是息息相關的;
我們的快樂和痛苦的感受,都是依他人而產生的。所以放棄
自己的苦樂,來利益他人是很有價值的,是值得去做的事。
一般總覺得對自己要比他人好,有這樣認定,所以自己
愛自己,貪著自己;假使貪著自己,對自己有害無益;因為
太貪著自己,就會輕視他人的利益,甚至損害他人的利益。
因此造成了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
綺語、貪、瞋、癡等十惡業,有了這十惡業,那後世只有痛
苦的果報。假使我們不輕視他人,專為自己做事,最終的果
報,也不過是二乘阿羅漢而已,無法真正圓滿自己利益,無
法圓滿無上正等正覺。
而放棄自己利益去利益他人,就有辦法圓滿自利美好的
果報。雖然不是針對自己利益,而完全為他人著想去做,但
所得果報如同你不想要,而他人卻要堆在你面前的感覺。

44

二、釋正文

雖然我們的煩惱未盡,如果我們唯有一顆想要利益他人
的心態,那來生我們一定得到暇滿人身,甚至天人的果報,
以及一切美好的事物。有了為他人利益之心,就有這種美好
果報。
以日常生活來說,如果太尊重自己,排斥他人也是不行
的。好比去買菜,看到好的想要,別人同樣要,跟別人搶起
來,別人力氣大,自己就挨打了,就是同別人力氣一樣,打
起來那就會上法院也不一定。
所以太過於輕視他人,就有這種問題;太貪著自己,也
有種種痛苦。所以不要說來生,一天生活中也會遇到很多不
吉祥的事;而且太輕視他人,自己也不會快樂,沒有同伴,
有事也沒人幫忙。
一個孤獨的人,他為了自利,也會做些小事,每天就在
小事上打轉而已。假使一個人為他人利益而努力,他的內心
會充滿著快樂,因此我們的快樂是他人的快樂而來的。
況且只有追求自己的利益去修持,一定會墮在寂滅邊,
假使不是為自己的利益,而完全為他人利益,努力去修持,
那當然可以圓滿佛果,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45

三主要道

我們從無始來都在痛苦中,很少得到快樂的機會;我們
如果要得到快樂,必須付出很大的努力才可以,這不是我們
沒有離苦得樂的心態,這種心態是無始來俱生就有的。
我們無始來都在痛苦中,因為我們想得到快樂,而不
知如何得到真正快樂的方法。我們跟著實執及俱生所有的愛
我執這兩個仇人走,被他們綁得緊緊的,所以產生了這些苦
果。
佛陀能圓滿自利他利,因為佛陀當初對治這兩個仇人之
後,才圓滿了自利及他利。所以我們從今日起,要決定說:
利益他人是一切功德的根源,貪著自己是一切罪惡的根源。
無始以來,我們都是放棄他人,排斥他人,貪著自己的利益
做事,但所得到是今日痛苦的下場。
從今天起我們要換一個人,換一種心態:放棄自己,排
斥自己。把原本愛自己的心態轉向愛他人,那我們就過一種
新的生活。
無始以來我們都覺得別人的利益不重要,不用管的心
態,也不放在自己心上。從今天起把只管自己,自私自利,
貪著自己的心態,放在他人身上,這種換法,稱為自他換。

46

二、釋正文

從另一角度來說,我們都念皈依,皈依三寶,皈依佛
陀。但是我們至少要以三門,就是身口意三門,要跟隨佛陀
本意行事才對,佛陀在行菩薩道時,是為了一切眾生而努力
修持,成佛之後至現在仍繼續為一切眾生而努力,時時刻刻
為眾生。
佛陀想一切眾生得到利益,而我們卻放棄,只為自己
利益而做事,不去管他人,他人利益與我們不相干,這樣對
嗎?不是同佛陀本意相違嗎?
佛陀本意想做的事,我們不肯做,而又要皈依佛陀,這
不是很奇怪嗎?從今起我們至少應該想想他人的利益才對。
我們一邊皈依佛陀,實際上一邊違背佛陀本意,我們不該只
為自利做才對。
我們真正要修持自他換法門,必須先修取捨;就是以悲
心取,以慈心舍,以這種取捨方法修持菩提心,這是自他換
的修持。

47

三主要道

假如修持菩提心,有一天我們不管看到任何眾生,都會
跟他親近,甚至於喜愛他的感覺;當我們知道他有痛苦,就
會很憐憫,不忍心見到他人受到痛苦,而且會把一切眾生的
利益,以及痛苦,都想要自己去承擔,這種承擔的清淨意樂
是不共的,很有力量的。
所以說生起菩提心,是非常殊勝的。寂天菩薩在論中
說,佛陀所講法門浩瀚如大海,但最重要最珍貴的法門,唯
有菩提心。
《入行論》說:「佛于多劫深思惟,見此覺心最饒
益。」就是佛在多劫以來,曾經思惟過什麼法門,是真正有
辦法饒益一切眾生,後來才見到的法門,就是菩提心,是最
有辦法饒益一切眾生的。

48

二、釋正文

一般開始聽到菩提心的利益,以及菩提心的定義時,會
感覺這種心雖然殊勝,但是我無法做到的想法。這種想法是
一定會有的,但我們不能灰心,我們要慢慢去嘗試,慢慢去
串習這種心,有一天我們會有一種把握,什麼把握?喔!假
如我再繼續努力修持,我一定會證得的把握。這一天我們都
會有的。
阿底峽尊者說過:如同太陽以及月亮的菩提心呀,為了
要證得這菩提心,雖然需要千劫,我也不後悔。雖然需要千
劫,我也會繼續修持下去。
我是釋迦牟尼佛很普通的弟子,也就是很普通的一位比
丘而已;我雖然未證得菩提心,但是我每一時刻都發願早日
生起菩提心,在未死之前我會繼續發願,死後我也要繼續發
願,無論何時,我都要繼續發願「我要生起菩提心。」
因此,我們都要努力學習生起菩提心。(全場鼓掌)這
是很好的緣起,因為我說大家都要努力學習菩提心時,大家
鼓掌,這是第一次,未曾有過。
真正的,假如利益他人之心,能遍滿了整個世界,我們
才能體會到人身是真得有意義,不會浪費了這個人身。上次
我開玩笑說,以壞的方面想,一切眾生希望世界上的人類都
消失。假如有利益他人之心,那個願就不要了。
49

三主要道

我們要愛的這些珍貴的眾生,他們的痛苦是:
(七) 四大瀑流猛漂激 業繩緊縛難掙脫
既入我執堅鐵網 複被無明大暗蔽

(八) 無邊生死生複生 三苦逼害恒相續


審思如斯眾慈母 當應引發殊勝心

這兩頌的前六句,以自己來說,是修出離心的最好法
門,以他人來說,是等於悲心的修持。以自己為何是修出離
心呢?從這六句我們可以體會到,原來真正的痛苦,都是從
實執而產生。
所謂四大瀑流猛漂激,四大就是生老病死,瀑流譬喻
輪回一樣,我們現在這大瀑流當中,這大瀑流永無休止的流
下去,而且不是慢慢的流,是很猛的漂流著,我們就在這大
瀑流中,被業形成的繩子緊緊的綁住我們的手足,很難掙脫
的;如果沒有業繩綁住的話,在瀑流中我們可以用手足,儘
量想辦法讓自己到達岸邊,獲得救護。
假如雖有業的繩綁住,但仍有眼睛,可以觀看比較靠近
安全地方,把身體移動;但是進入我執的鐵網當中,讓你動
彈不得。

50

二、釋正文

所謂我執是俱生薩迦耶見,薩迦耶見是由補特伽羅實執
而產生,補特伽羅我執,以及法我執;這種法我執,就好比
無明大黑暗,佈滿虛空的黑暗,什麼都看不見,這好比法我
執。
人我執從法我執產生,所以無明大黑暗。這表示我們無
法解脫的法我執,甚於人我執,俱生的薩迦耶見。我們有了
四大瀑流,永遠都是痛苦,要離開痛苦,必須消滅以前所造
的因,也就是實執,就是人我執法我執,甚於俱生的薩迦耶
見。《入行論》說:這是最主要的仇人。
一般仇人,你對他好,他說不定會感恩,最後會變成朋
友。但是對煩惱仇人,絕不能這樣,跟著它走你就完了。不
能善待它,只有完全阻止它。
這是我們最重要的仇人,如果我們認識這一點,才可以
瞭解要怎麼對治它。這對自己來說,可以學習出離心。我們
本身感受這麼大痛苦,其他人也一樣,希望其他人都跟我早
日離開這無明的大黑暗。這是悲心的修持。

51

三主要道

發願修菩提心

現在念發願心的儀軌。在念七支供養同時,希望能注視
釋迦牟尼佛像,要觀想佛陀就在那裏,虛空有無量諸佛圍繞
著,自己身邊有如虛空般無量有情,然後跟我一起念頌。
對無量虛空般有情生慈悲心,對諸佛菩薩生清淨的信心
及正理的淨信心,這兩種心態,要希求無上菩提。
在念時不只是念,內心要有感受,要有信心,為了一切
眾生,我必須證得菩提心;但在證得菩提心前,我必須受願
心文,在願心文的前行,我必須要念七支供養。以這種意樂
來念七支供養,慢慢的念,主要的是思惟。
合掌觀想,以自身要觀出離心,自己受到這麼多痛苦,
別人也同樣的痛苦;我們生起悲心,以悲心想一切眾生痛苦
應由我承擔。以此種清淨意樂生起,為了這些眾生,我要成
就無上菩提的菩提心。如此觀想三分鐘。止修與觀修雙運,
修觀要依理由辨別,觀察無誤,就緣念在那一點上,不須依
理由辨別。

52

二、釋正文

受願心文

希願度脫有情心,諸佛正法與僧伽,

直至圓滿菩提前,我於汝等恒皈依。

具足慈悲與智慧,為利有情我精進,

我於佛前誠敬住,發起無上菩提心。

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

願我住世間,盡除眾生苦。(三遍)

念時要真心皈依三寶,想為了有情的利益,我必須證得
無上的菩提心;證得無上菩提心後永遠不退轉,不只如此,
在眾生未盡之前,我絕不放棄為利眾生的事業,這是大家共
同祈願觀想。
《入行論》說:我們能觀想菩提心,生起菩提心的話,
是很有價值,人身不會浪費。又說:大乘種性的事業是利益
一切眾生。
今天發願要生起菩提心,同時希望不退墮二乘種性。未
來一進入大乘道,就是大乘種性,所以我們要做大乘種性的
事,就是利益一切眾生。

53

三主要道

因此發願在直至無上菩提之前,絕不損惱一切眾生,最
好是利益一切眾生。今天受願心以後,大家要生起很強烈的
意樂;但不要以此意樂就是菩提心,這是錯誤的。
有些人以為來此就證得菩薩果位,這是錯誤的,我們連
菩薩的一點功德,也沒有得到,而自認自己是菩薩,這是我
慢,而不是菩提心。
一九六○年我有一個朋友,他本身修持不錯,很精進
的。有一天晚上睡覺做夢,夢到諸佛菩薩圍繞他。
他醒來告訴我他見到諸佛菩薩,聽說大地菩薩有種功
德,即證得初地菩薩,會見到百尊佛,今天我在夢中見到,
所以我應該是初地菩薩才對。
他這樣認為,我未便說不是。所以說:你是,沒有錯,
但初地菩薩有許多功德,但這些功德你是否得到?然後我向
他介紹那些功德。他沒有說話就回去了。
西藏有個習俗,可以閉關三年三月三天。有許多人去
閉了,便以為自己很有證量的樣子;去閉關是可以,但不要
顯示那種樣子。大不了是念念咒,讓指甲磨一磨,這是可能
的。但並不代表閉關三年三月三天,便有證量了。
今天讓你們發心,這顆心好像種子一般,我們要珍惜這
種子,然後慢慢培養、滋潤它,讓它成長。
54

二、釋正文

我在十五、十六歲時便很專心攻讀佛法,到三十歲對空
性有點領悟,但我未說證得空性,我是比丘,如果說證得空
性,會犯根本罪。在三十歲對空性有點領悟,也對滅諦的道
理有些認識。那時我想如能得滅諦,我一定要好好休息睡一
個覺,也不會想到他人。
後來到四十歲,看到《入行論》,就以這論點修持,到
現在聽到菩提心這個名詞,會有很接近的感覺。
所以從十五歲至六十一歲,慢慢累積下來的,現在才有
一點體會。在場當然比我更有善根的人,有這種人是無話可
說,如果跟我同善根的人,也要慢慢累積才可以,要一下登
天是不可能的。生起菩提心的方法講完,接下講空性。

55

三主要道

(九) 不具通達實相慧 雖修出離菩提心


終不能斷生死根 應勤通達緣起法

第九偈至十三偈是修空性,第九偈是說明修空正見的
原因。法相的性質,並不是根識現量,它的性質是法本有體
性,就是實相,最究竟的性質就是空。
實相同空性意思一樣,所以涉及二諦道理;外道也講
二諦,佛教四部論師也講二諦,但是他們二諦的安立都不同
的,我們所說是中觀的主張,二諦是異體同一性。
無論任何法均為互依而產生的緣起,因為是互依的關
係,所以本身是無自性的,是空的相,是緣起的相;每一法
均具有這二種相,因此認識此二種相的智慧,各有個別名
詞,即思察真實慧及思察名言慧。
因為眾生根性不同,佛陀所說也分很多種;無我分粗
分及細分。佛陀所說經典有些完全依詞義安立,有些是不依
詞義安立。所以佛說:我所說的法,不必完全依虔誠心來相
信,必須像煉金一樣,觀察後再相信。
因此,不能百分之百依佛陀所說的詞義來相信安立,所
以成立四不依: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
了義不依不了義。

56

二、釋正文

依法不依人是佛陀所說的,不要依詞義就相信,主要是
佛陀說的內涵,是法的內涵而非詞義,所以依義不依語,因
為不依詞義,所以要依了義,依正理所安立的內涵,所以不
依不了義。
我們要瞭解什麼是了義或不了義,必須依空正見,也就
是依靠智,所以依智不依識。
佛陀所說依詞義安立的經典分二,了義經及不了義經。
了義經是空性的意思,不了義是世俗的意思。以說空性
的經典是了義經,以世俗所說的是不了義經,這是中觀的說
法。
唯識那一派的說法,所謂了義不了義是可否以詞義能安
立及不能安立,可以安立及是了義,不可安立的是不了義。
這是兩派不同的。
我們常說真實義諦是空性,空是什麼?我們又說無我,
那又無什麼我?因為我們要斷的實執,執著真實存在。無我
有粗分及細分,所以要斷的也有粗分及細分。
外道所說的我,是跟蘊體毫無關係的,是常、一、自
主的我,這種我是要斷的,因為沒有這種的我,所以稱為無
我,是最粗分的無我。

57

三主要道

第二種所斷的我,是同蘊體有關;但五蘊好比僕人,
「我」好比主人,「我」控制五蘊。好比國王與百姓,主人
與僕人。這種我是可以體會的。有個人老了,身體衰弱,而
有個身體強壯的人,要來同他交換身體,如可以交換的話,
衰老的人一定答應。
這表示身體心識,好像主僕,是隔開可以交換的感覺。
這種是比較細分的,稱為補特伽羅實體我,這種我是所要斷
的。這是唯識以下各部所說的粗細人無我。
58

二、釋正文

所斷稍微細的法我,即唯識所說的我,究竟是什麼?
是外境我。何謂外境我?我們看到一些事物,均認為是存在
的,但尋找時卻又找不到。能見的識及所見的物是很有關聯
的,當事物消失時,我們能見的心識也消失了,這東西便無
法接觸到。
因此所接觸的事物與心識很有關聯,外境我的存在並非
無關,這個我是稍為細微的,就是所斷的外境我,就是法無
我。
現在講更細微的我。龍樹菩薩說:一切法無真實有,無
真實存在。他的弟子分為兩派,雖然都承認一切法是無真實
有;但一派認為見到的境,是自相存在的讓我們見到,就是
自續派認為是實有。
一切法必須依心識安在而存在,這種我是假有的,如果
執為實有,是所要斷的。不依其他法安立而存在便是實有,
便是自相有,這是自續派所說的。尤其所安立的心識,本身
是不顛倒的,是無違害的。所以安立世俗有自相,勝義無真
實。
以中觀應成派來說,從境上所見到的,假如是存在的,
那就不需依其他法而獨立存在,也不需因緣,因為他本身就
在境上存在了(自相或自性存在)。
59

三主要道

事實上不是如此,一切法必須依其他法而存在,這是緣
起相。佛陀在經上說:此有故彼有。以及龍樹菩薩的論常提
及緣起相,以及因果相等。
《月燈三昧經》說:「種種可愛妙花敷,悅意晶宮相
輝映,其意未曾有作者,皆從分別心上生,分別假立諸世
間。」一切法均是世間的假相,它不是境上自相存在。我
們見到一切法是實有相(自性),那是最深的,最細微的我
執。
龍樹菩薩說,緣起便是無自性空,因為無自性,所以
空的法是由緣起而成立。一切法是互依的,不依的法就是不
存在了。不依的法沒有的,不依的真實也不會存在了,這是
斷了常邊、有邊;因為是空,必須依其他法而成立,是緣起
法,是有的,所以斷了斷邊、無邊,稱之為中觀、中道。

60

二、釋正文

《中論》說:「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
法,無不是空者。」即是緣起性空,性空當然也不是真實
了。我們對外面的事物產生的實執,是可以斷掉的,但我們
對性空而產生正念,就覺得那是真實的話,如果這樣認定的
話,那是無法改變的邪見。
一切法必須完全依靠其他法成立的關係,因為境上本身
沒有存在的條件,所以本身沒有自性,也沒有真實的存在。
這種我沒有的話,就是最深細的空性,也就是無我。
所以我們瞭解性空,一定要瞭解緣起的道理,認識性空
的話,便會體認到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道理,這樣不會墮
常邊及斷邊,則我們可以很快的積聚二資糧;以緣起法的概
念積聚福德資糧,以性空的概念,積聚智慧資糧。
龍樹菩薩的弟子,對於解釋無實有,有粗細的分別。清
辨、月稱、佛護、寂天等論師,以他們解釋經論探討,就可
知道其中的分別。
以清辨論師造的一部論,說到我們的識是「我」的假
名施設處,這等於說明心識就是我。清辨論師在破唯識宗的
遍計所執無自相,這表示自續派主張遍計所執是有自相的。
而且說遍計所執無自相,若是指施設遍計所執的分別心無自
相,這是錯誤的,因遍計所執的分別心有自相的。
61

三主要道

佛護論師在一部論中,提到諸法不自生,這是破外道的
論文,清辨論師在他的《般若燈釋》中,指出這意思是錯誤
的,因為清辨論師主張諸法有自相。月稱論師說,如果名言
上有自相的話,則無法安立一切聖法,無法安立所破四生,
在迦葉問佛經中的諸法自性空,也無法安立。
月稱論師說過,瞭解外間事物的量,這是錯亂識,因
它所現的量,見到一切法,均從自己那方面而產生,事實不
是。清辨論師認為一切法是從自己那方面產生,能測度法存
在的心識是不錯亂的,月稱論師認為能測度的心識是錯亂
識。因它這牽涉到是否有共同的有法。
所以說一切法唯名言安立,為分別心安立,不是說只
有名言的存在,也不是除了名言以外,名言所詮的意思也沒
有,一切法均要依名言來安立。經說一切法如虛空,虛空是
遮自己所遮(依障礙而顯)而成立遮遣分而已,是沒有自
相的,一切法是依自己的因緣而成立,所以這些法是無自相
的。
以應成派來說,執著一切法從自己方面而產生,如同所
現而執著,事實上是如此的事,即是所謂無明。自續派來說
這執著不是無明,不是顛倒識,一切有為法是有自性的,如
同見到的與事實上是符合的(假名所依的必須實有)。
62

二、釋正文

如果無法瞭解空性,則最細微的無明無法斷除;因為無
法瞭解空性,輪回的根本──細微的無明無法斷除,所以應
勤通達緣起法;緣起法是可以把現分現為緣起,而緣起法可
以現為現分。
證得緣起法之識,是無法直接害到無明,要認識細微的
無自性,要靠緣起法的理由去瞭解它,能依緣起法瞭解最深
的空性,性空緣起最正確的是無自性。一般空性在自續派、
應成派、及唯識派見解均不同,一般空性唯遮所破。
成立空性的原因是緣起,所以一切法是無自性的。依緣
起法而瞭解無自性,這緣起性空要雙修,互相運用。

63

三主要道

(十) 能見世出世間法 果隨因行永不誣


能滅實執諸所緣 此乃正入佛喜道

是說世出世間的因果,是不錯謬的法。要真正瞭解緣
起的道理,以緣起理破無明所執,要瞭解一切法均是無自性
的,這樣才入了佛喜道。

(十一) 現分緣起不欺誑 空分遠離實執意


若時二者別現見 爾時仍昧牟尼旨

現分和緣起法在同一境上,不去思惟緣起不欺誑的話,
則會妨礙法不是空的,如果不瞭解一切法無自性的話,則無
法生起一切法是緣起不欺誑,兩者無法同時用在一境上。若
時二者別現見,兩者無法融會在一起,無法雙運,果真如
此,那你仍然未得到佛陀的旨意。

64

二、釋正文

(十二) 現見緣起全不誣 即滅實執取境相


若時同起非更迭 乃圓成正見觀察

能依瞭解緣起的心,了解法是緣起的話,自然瞭解這法
是無自性的,也很容易了解法是緣起的,要依互助去滅實執
所取的境,實執是執著一切法有自相的境。
同時觀察一切法均是無自性,一切法均是緣起法,而
且瞭解這些法不是遮其所斷,而是它本身是屬於遮所斷的本
性當中,等於自性空的意思,就是說不存在很自主的自性當
中。

(十三) 此複現相除有邊 及以空性除無邊


若知現空顯因果 不為邊執見所奪

在下部來說,現相只能除無邊,無法除有邊;性空只能
除有邊,無法除無邊。應成派則不同,現相可以除有邊,這
些法是心識所顯現的,可以瞭解一切法無自主的存在,就斷
了有邊。因為自性空,它的有是相依而有,可以斷掉無邊。
如果可以這樣瞭解,自然不會被邊執所影響,而且大小
的因果,可以很自然的瞭解一切均是相依存在的。

65

三主要道

(十四) 如是聖道三關要 若得如實通達時


子應依靜勤精進 發奮速即修究竟

因為三主要道是對昂旺卻巴說的,所以勸醒他好好修
持。聖道三要具足顯教及密教的一切基礎,我們為了要瞭解
顯密教,要瞭解這聖道三要,而且要去修持,為了修持所以
我們要去瞭解,要證得聖道三要,應該很精進。
依靜是到深山清靜地方修持,希望可以得到最究竟的意
樂。子是指昂旺卻巴。希望我們也成為這個「子」,要瞭解
聖道三要,通達空性去修行。

66

三、佛法問答

三、佛法問答

問:我執及愛我執的區別在哪裏?
答:我 執及愛我執會互相幫助,我執對治的辦法是修空正
見。對很粗重的愛我執,可以去除,細微的仍舊無法去
除,兩個正對治不同。
譬如獨覺及阿羅漢斷了我執,但仍有愛我執,愛我
執分二:
一為煩惱愛我執(染汙無知),
一為非煩惱愛我執(非染汙無知)。
他們可能有非煩惱愛我執。阿羅漢輕視他們的快
樂,不管他們的快樂,所以愛我執是沒有的。但他們有
增上意樂的愛我執,以自利他利而言,他們比較注重自
利,對自己快樂會去做,對他人的快樂不會去做。
鈍根資糧道及加行道的菩薩,他們雖未證得空性,
但他們有強烈菩提心修持,所以他們沒有愛我執,但他
們有實執。

67

三主要道

問:業和煩惱即是生死的束縛,那又如何脫離五蘊體性?
答:五蘊分有漏及無漏,以內教的上部或下部來說,有不同
的解說。我們該脫離的是有漏的五蘊,是被煩惱或煩惱
習氣所攝持的,一些內心或外在事物或蘊體,即有漏五
蘊,也是我們要斷的五蘊。
佛陀也有五蘊,是比較細微的,而我們是比較粗
顯,五蘊色受想行識,它能持續,類似自己的相續,沒
有其他對治可以破壞它,不像煩惱能以空正見對治破
壞,所以五蘊可以一直持續下去,佛果時有五智,五智
有各別功能。

68

三、佛法問答

問:佛第四次轉法輪以空性及心本來清淨開始,但在中觀應
成的理論是否與心本來清淨有衝突,請法王在心本有佛
性及空性之間,能作更明白的開示。
答:我沒有聽過有第四法輪,可能是第二無性法輪,說一切
均無自性,然後在第三法輪說眾生均有佛性,是問這兩
個是否相違?
一般佛性有二種,一是自性住佛性,
一是隨身佛性,唯識及中觀主張不同。
自性住佛性,在《現觀莊嚴論》中說自性住佛性,
是指未斷所知障心之空性,《寶性論》說:所謂佛性是
心本具能現境及了別境的能力。
自性住佛性是未斷污垢的心識上的空性,如果斷掉
污垢,心上空性就等於自性身。自性身分二:
一是本來的自性身,一是斷掉污垢的自性身。
以無上密來說,自性身分二,
一是有為法,一是無為法。
有為法自性身是原始俱生之心。
賈朝傑《寶性論釋》:自性住佛性不一定是空性,
心有能斷除煩惱的,就是自性住佛性,但不是空性。

69

三主要道

問:生生世世修菩薩道比較快成佛,還是在西方極樂世界修
行比較快成佛?
答:這主要看自己的願力、業力及修持。西藏有位成就者叫
南薑,他寫的一部論中解釋圓滿次第時,在極樂世界的
菩薩,也很想到世間來修行,因為在人間修行比較快速
成佛,但這要看自己的根器,願力及業力。

70

三、佛法問答

問:密宗行者與自己的神通有何關係及影響?是否每位法王
都有神通?由經中得知佛陀有時也用神通度人,現代高
僧因修行而得神通的不少,為何不肯顯一顯?
答:這也是個很重要問題。密宗修行者修行神通的方法,以
下三部來說,他們修法與顯教並無差別,但跟事實上有
很大關係。
例如我們看電視,同樣的色體,在遙遠的地方均可
見到及聽到。顯教來說只有眼耳的神通,以密教來說,
不只眼耳,在味覺及舌,均有辦法修持神通,修的方法
與顯教不同,無上密的修持。
至於其他法王有無神通,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自
己沒有神通。不必說神通,連早上說要讓你們問問題的
事,差一點忘記了。你們有神通的該現出來。
我認識一位元尼師,八十歲時圓寂,已經去世十多
年了,她在二十多歲出家,然後到各聖地去朝聖,邊朝
聖邊修,後來到西藏的一座山,在那裏修持;那時康地
來位仁波切,教他們修持,共十多人。
有一天到外面休息時,見到這位上師及兩位弟子,
從山上飛到山下,她親眼見到的。但一般尼師好修持及
念咒,除非是做夢,否則不會看錯。
71

三主要道

以密教來說,我們有辦法解釋這種情形,真正有神
通的人,並不是為神通而修持,他們最究竟是希求成
佛,在修持過程自然有神通。
我也認識一些修行者,依他修持忽然可以見到過去
世一百生。所以依心的功德,我們是無法了知的。一般
的修行者,要如同瓶裏的油燈一樣,要保護著,不能說
出來。
戒經上說,證阿羅漢以後,不可以告訴別人,否則
就是破了戒。我不瞭解他們是有而不顯出來,或是他們
根本沒有神通可顯現。有些人為了得到神通而修學佛
法,這是完全錯誤的;修學佛法是求自己解脫。
如果多聽聞正法,可以辨別是非,而外表可以顯示
溫順及調伏;內心如有修持,就不會被煩惱所縛或為煩
惱所自在。

72

三、佛法問答

問:戰爭並非每人都願意,發生只是少數人的主意,那是屬
於個人的業或是集體的業?如何去挽回這業障?
答:一般戰爭,有些軍人是不想打仗,但是上面命令去;有
些是生瞋心去打仗,所以造的業不同。一種業是雖然造
了,但是不會增長;一種是造了,而且一直在增長,這
跟造的人的意樂關係很大。
戰爭不是一個人做的,是所有人一起去做。以前時
代的國家可以自己生產,供給自己的國家使用,自己想
要勝過他人,所以才會打仗。
現在的國與國經濟、環境互相依賴,才能生存。譬
如起了我慢,嫉妒他人而發動戰爭,這不但對自己沒有
利益,而且傷害他人。真的,如果很有理智的思惟戰爭
的禍害,就絕對不會發動戰爭。

73

三主要道

問:正法與邪法如何分別?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法門?
答:正法與邪法的分別,主要是根器及勝解力。對你最適應
最有利益的,不一定是正法,要看它是否有正量及正理
來安立。
以中觀派說唯識派是墮斷常二邊;因為唯識不安立
外境,墮斷邊;執著依他起、圓成實有實體,墮常邊。
如果你比較適合唯識派而不適合應成,那唯識是你
最好的法門。廣一點說,世界上有許多教派,承認宇宙
創造者,佛教是不承認的。有些人比較適應宇宙創造者
是有的,而對佛法比較不相應。

問:是否每位眾生均從輪回而來?
答:你以為是先有地球,然後有眾生,人類慢慢產生,地球
像輪回一樣,而我們從這裏產生,事實上輪回不是如
此;輪回是被煩惱及業所自在,再取苦蘊,不斷的投胎
輪回,並非從輪回而產生的。
有些凡俗人說我墮入了輪回,以他的想法,輪回是
受制於世間人的生活,如此見解,那我們便是輪回而生
的。

74

三、佛法問答

問:為何世界人口及動物如此之多?
答:世界上人口及動物多,也是依緣而來。為何要節育,因
為是事實本有的實相,如一個母親生兩個,兩個會繁殖
四個或八個,這是事實的本性,沒有任何理由可以解
釋。
宇宙有無量無邊的世界,眾生也一樣無量無邊,是
依因緣而來投生。以前西藏有位上師對漢人講法,說人
生難得,人是很少的。
漢人對上師說:上師沒有去內地,所以才認為人這
麼少。我們一般以為只有世間這些人,其實人是無量無
邊。

問:解脫後聖人,如阿羅漢還會有身體的痛苦嗎?
答:小 乘阿羅漢。當佛陀在世時,目犍連被外道打的很淒
慘,阿羅漢也有病。但因內心空正見的關係,所以痛苦
與一般人痛苦是有差別的。但得到意生身,不是血肉之
軀,就比較不同了,尤其是上地的菩薩,便不會有痛苦
了。

75

三主要道

問:請問中國佛教為何男尊女卑,佛菩薩是否不分男女?
答:佛陀所說的戒律,以在家戒及出家戒來說,男女是平等
的,這表示佛陀以男女平等為基礎。但以顯教或下部來
說,如要即身成佛,則要以男身為主;以無上密來說,
即身成佛是男女平等的。
因為社會發達,人類都有了智慧,有辨別的能力,
就不會注重身體的大小,最主要的是以學問為主;有些
總統身體也很小啊!但並不一定人家不尊重他。假如是
這樣,那就不一定男性好,女性差,沒有這種規定,實
際並非如此。
為什麼中國人會認為男性比女性好呢?是因為社會
還未發達,沒有辨別智慧之前,已經有身體龐大較好的
概念,所以產生一種習俗流傳下來,男性比女性好的觀
念。

76

三、佛法問答

問:凡夫離解脫尚遙遠,是否也需要學習空正見,是否也修
學菩提心,是否凡夫也可以同時修學菩提心、出離心、
空正見?
答:以龍樹菩薩及月稱菩薩的正解來講,假如我們不學空正
見,不要說解脫道,連資糧道中品,都無法達到。
以大乘種性來說,有些人先生起菩提心,再生起空
正見;但有些種性是先生起空正見,後生菩提心。
以我們初學者,菩提心和空正見互相修持是最好不
過;以修菩提心可以幫助空正見,空正見可以幫助菩提
心。在修習菩提心同時也可以修出離心。

問:如何脫離最細微的煩惱心,應修持何法?
答:我們要脫離最細微的煩惱心,就是昨天介紹過,真實存
在的這執著,這種實執,就是自續以下認為是不顛倒識
的實執;自續以下認為真實有的一種實執,這種實執就
是應成派說的最細微的煩惱。至於如何對治以及如何修
持,就是修學空正見才有辦法。

77

三主要道

問:未經上師的教授,例如咒語手印,實際看書修習,是否
視為盜法,有人說為邪魔外道。
答:以密來說,必須依靠灌頂,才能生起本尊,在生起本尊
之前必須先受灌頂,但是持咒不一定要經過上師教授。

問:當慈悲心與現實相衝突時,該如何取捨?
答:慈悲心是完全想幫助別人的心,只要幫助他人就可以的
一種心,絕對沒有傷害的念頭,當我們生起這種心時,
並不是一定要向他人低頭,恭恭敬敬的,你想幫他人的
心就是慈悲心。
假使他人做不該做的事,我們知道時應先擋住,否
則他會受到傷害,未來也會受到傷害。因此為他人的利
益,我們要事先想法阻止,這並不表示沒有慈悲心;也
不是慈悲心與現實相衝突,而且慈悲心幫忙了現實才
對。

78

三、佛法問答

問:請問修持淨土法門是希望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修
持金剛薩埵法門,是願往生香巴拉國。我們應該修持那
一法門,又說西方極樂世界與香巴拉國不同?
答:至於西方極樂世界與香巴拉國,以經典來說有些不同,
但我未特別研究過,所以無法詳細說明。至於你要去極
樂世界或哪一個國土都可以,但最主要的,要去西方極
樂世界,就要把所積集的善行,都能回向於後世能往生
極樂世界,這是最重要的,尤其要時常憶念極樂世界或
香巴拉國。
以修心法門來說,假使我們內心安樂,就是有辦法
調伏內心的話,不管我們去哪裏,那個地方都變成我們
的淨土,因為我們能夠把一切逆緣轉成菩提道用,所以
不會遇到逆緣,那我們據有的地方,不就是成為淨土了
嗎?所以我時常開玩笑,假使我們現在沒有調伏內心,
是很難到西方極樂世界,假使到了那邊,我們會在西方
極樂世界造成很多糾紛。

79

三主要道

問:所謂輪回,是否可能把輪回完全消失?
答:以個人來說,如果可以斷掉自己的煩惱,則可以解脫,
等於脫離輪回。整體大眾來說,都無輪回都無有情,是
比較困難的。有些論師主張輪回有邊,有些主張無邊。
但以個人來說,每人均可以斷掉自己的污染障、罪障,
這樣是可以脫離痛苦。眾生無邊,所以輪回無邊。

問:人死後色身變壞,意識不再依附色身後,是什麼狀況?
答:我 們死後至未投胎前,有個中陰身,那時雖無很粗身
體,但有很細微的意身,在《毗婆娑論》說到。以無上
密來說,不論何時我們有兩個身,一是較粗的,一是較
細的;粗身有其功能時,較細微的是潛伏,沒有表現能
力,當粗身消失時,細微的身才發出能力。另有一種夢
身,也算是細微的,但不是最細微的。

80

三、佛法問答

問:今世的修行如何決定意識及來生的去向?
答:今 世所造的業,以應成派來說,業是剎那剎那在變化
的,變化時有一種業滅的滅分,此滅分是安立在唯我
(唯名言安立的我)上,我們的習氣也是在唯我上;習
氣的安立處有二:一是暫時的,一是永久的。
暫時的就是六識,永久的是唯我上。今世所造的
業,均安立在唯我上,所以唯我投胎會得到另一人身,
那些習氣及業碰到緣時,還會產生果。我們的業與外面
微塵事物也有很大關係,依我們的業力改變一些事物,
這是很難懂的。
外面的器具與我們的身體,及內在的心均有很大關
係,但不是說是身體跟住在身的心,有很大關係,一般
我們說這些均是業而來的,但業是怎麼引發的,如果這
樣尋找的話,後世我們要得到的身,是靠今世心裏的變
化而造業,而得到後世的身。
我認為外面有五大種,粗的五大種;內心有粗的五
大及細的五大,及最細的五大,這些依心改變,心也有
很細的風,心來改變風,風改變最細微的五大,最細微
的五大改再變細微的五大,再改變粗的五大,粗的五大
再改變外面的五大。一些密教的經典及論典中均有提到。
81

三主要道

問:目前很多人提倡臨終助念的重要性,但每次去幫忙臨終
助念後,均感到身體不舒服,是何原因?有何方法才不
致於此?
答:我也有朋友帶著很清淨的意樂去為人助念,但回來時也
說有不舒服的感覺,可能念時太專注,因此很累;另一
說法是受病人的污染,如果這樣的話,可以念度母咒。

82

三、佛法問答

問:聖道三要是要一起修嗎?還是先修出離心,再修菩提
心,最後修空正見?
答:空 正見是在出離心及菩提心兩個修持時,均可同時利
用,所以一起修最好。以我自己的體驗,這是很小的體
驗,以修廣論來說,只專對一個修,跟上面的雙修有很
大的差別,配合修的話,成果會較好。

問:請問何謂根本上師,根本上師與弟子之間,該具備什麼
條件?上師、師父與根本上師的分別在哪裏?
答:上師要具有很大利益他人的心。
譬如你依止上師,他要教你一部經典,首先要觀察
他是否通達這部經典,他不必通達其他事務,因為你是
依止他教你這部經典的上師,所以要先觀察,是否具足
條件,這是一般上師。
你如果發現上師的過錯,不要看他的過,可能是他
示現給我們看。根本上師是由自己相應來分別,如果很
相應,就可認為是根本上師,其他上師可以觀想為根本
上師的化身。

83

三主要道

四、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開示

每位修行者要對三主要道,有一定感受之後,再加上
菩提心。菩提心,剛開始時要透過願心儀軌發起菩提心,發
起菩提心以後,會覺得一定要去利益眾生,一定會想去行菩
薩道,經過儀軌傳給你們菩薩戒,要去行菩薩行,這是六度
所攝的菩薩行,多的可以有十波羅密,總攝為方便品及智慧
品。
修大乘法的人,一定要雙運方便及智慧,然後經由雙運
方便及智慧,成就果位;方便品證得色身果位,智慧品證得
法身果位。方便及智慧雙運修行,才能成為真正的大乘修行
者。
智慧及方便雙運,以智慧攝方便,方便攝智慧;如果
能有一個方法比雙運更殊勝,有個心識能具全方便及智慧,
這法門比原先更殊勝、更圓滿、更無上,這種方法在密續中
提到,它僅是一個心識,但不同的角度命名為方便品、智慧
品,本質上是一個心識,具足兩種資糧。

84

四、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開示

假如某一經論或宗派,說出一個比下部更深奧更優妙的
法,會變為一個更殊勝更深奧的法門;如果只是說一個不同
的法,而說它是殊勝的話,則與外道說一種不同法,而說它
是殊勝的是一樣;這些所指的殊勝是指以下部為基礎,而說
出最殊勝最優妙的法。
最主要是經由本尊、諸尊輪作為所緣,然後緣這些本
尊,觀它無自性,講到這種深妙。
修密時,觀想果位的成就,自己的內心與果位的成就更
接近,就有這種能力。
有位印度論師說,因為我們要證果位的法身佛,要具
有法身佛相順的因,才能證得這個果;同樣的,要具有色身
佛相順的因,才能證得這個果。我們要證得法身果,需要觀
想空性的智慧;同樣的,要證得色身佛,要觀想廣大本尊的
相,再圓滿色身佛的正因。
有個爭論,有人提出我們修本尊瑜珈,觀想本尊,這
沒有針對無明,因為一切輪回的根本是無明,我們只觀想本
尊,沒有對治無明,無法去除無明的實執。

85

三主要道

印度有位佛智論師解答,他說提出問題是對的,所緣的
是本尊,但現起是無自性的相,要解答的問題也在其中,因
為緣本尊而觀無自性,兩方面具全了。本尊瑜珈是緣本尊,
然後觀無自性的相,經由這一點觀本尊無自性來修持。
這種修持,西藏大德認為不像深妙,實無實有的那種智
慧完全不相同;緣本尊然後觀想他是無自性,由這種修持,
當你到某一個很高程度時,可以不限制在本尊相,而直接去
觀想無自性,這也是有的;但首先必須緣本尊,然後觀察他
的無自性。
這種修法,觀無自性的心識當下,現起所破本尊的相也
現起,都具足了。因此不管修四部的那一部瑜珈,都必須具
備觀想空性的空正見,然後再把自己觀想顯現為本尊;假如
不去觀想空性,而把自己觀想成本尊,根本不存在。
不去除凡夫的執著,血肉之身,而把自己觀想成本尊,
這是根本無法達成。所以不論那一部,上部或下部共同的,
必須觀想空性,把凡夫的執著去除之後,才把自己觀想成本
尊。

86

四、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開示

同樣的,為了證得法身佛,修法身佛相順的正因,即
修無自性的智慧,在修無自性的當下,要破除所遮除的實有
相,僅在當下便停止在那一點上,修無自性的相,靠這一點
成為法身佛的順因。證得色身佛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隨行
好,這一切均要具備一個因,現在開始便要修。
如何修呢?觀想時不可以觀想凡夫血肉之身,具有
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的佛身,必須經由空性觀想,觀想空
性的心識現起佛或本尊的相,之後再把自己觀想成本尊,從
空性中生起本尊而已;不可以執著凡夫的血肉之身而觀想自
己是佛,要先觀想空性,在觀想空性的心識中生起本尊,這
樣去修持與色身佛相順的一個正因。
那麼,把自己觀想成本尊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他必須具
備基礎修行的條件,不然是很困難的。
密續講四部密,這四部是事部、行部、瑜珈部及無上瑜
珈部,也有六部的說法,我們現在隨同密集金剛而解釋有四
部;事部與行部之間的區別不大,但進入瑜珈部時,比事部
與行部更深了,它講四手印,透過四手印解釋,這時變得比
較深一層,到了無上瑜珈部,則解釋的更細微。
由解釋粗分的身口意,細分的身口意,最細分的身口
意;意識也分粗、細、最細好幾層,而變得更深廣。
87

三主要道

今天要傳的是事部,事部的內部又分金剛部、蓮花部、
如來部三部,今天傳蓮花部,蓮花部細分也有很多種,現在
要傳的觀世音,身相同樣也有很多種,有些是一面二臂,有
些是一面四臂,有各種不同的身相,為什麼呢?
原因是同樣的色身,通常稱為他利色身;佛陀所現的
色身,均依所化徒眾的根基,透過不同根基,也會現不同的
相,有些現慈悲相,有些現忿怒相。
因此觀世音菩薩現多種相,是依所化徒眾的根基。此次
我們要傳的就是千手千眼觀世音的灌頂。這儀軌是從印度 蓮
花比丘尼慢慢傳下來的,在西藏以千手千手觀世音為本尊,
然後去修持八關齋戒的很多,是很盛行的。

88

四、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開示

依觀世音本尊瑜珈,然後去修持此瑜珈。第一步要透
過能夠成熟自續的灌頂來修持本尊瑜珈。灌頂有灌頂者阿
黎,然後傳給灌頂的弟子,然後灌頂的本質、分別、次第。
傳灌頂的阿 黎及受灌頂的弟子,已說過很多,不再解
釋。灌頂處的壇城,分為布畫壇城及沙壇城,今天是由布畫
壇城傳的。正式灌頂有二:一是甘露灌頂,二是冕灌頂。
因為要正行修持時,分有相瑜珈及無相瑜珈兩個。為什
麼呢?因為果位有二:自利的法身佛及他利的色身佛,所以
有兩個灌頂。
預備儀軌分好幾個,有地基儀軌、密乘儀軌、弟子預備
儀軌。地基儀軌,我們不一定採用。本尊預備,我念頌了生
起次第文句,我已經把自己觀想為本尊;如果上師不把自己
觀想為本尊,他具有凡夫的執著,不可以舉行灌頂,我已經
觀想成觀世音。接下是弟子預備儀軌。
先擺正自己的意樂來接受灌頂;因為接受灌頂的,有
的是為了今生沒有疾病及災難,有的是畏懼後世墮三惡道,
然後希望自己後世得到人天的增上生,有些希望自己得到解
脫,這些想法都是錯誤的,不能以這種心態接受灌頂;要為
一切眾生得到解脫,自己希求佛果接受灌頂。

89

三主要道

我們為了無量無邊的一切眾生,希求佛果。自己的事
業、智識自然成功的。假如只為自己一世,根本無法完全證
得圓滿的佛果。
密乘儀軌時我們會用金剛杵及鈴;杵是代表方便品,鈴
是代表智慧品。我們用鈴杵時,提醒自己智慧及方便雙運。
金剛杵有多種,一股、三股、五股、十股等。
使用金剛杵或鈴時,要想起代表什麼?金剛杵代表方
便,想自己要具有菩提心,鈴代表智慧要想空正見;方便品
緣廣大的本尊像,智慧品便是空性。然後使用才具有意義。
我看到勝樂金剛法本中說,使用金剛杵及鈴,要想他們
的意義,否則就好比畜牲脖子掛著鈴搖一樣。
受菩薩戒要觀想在自己的對面虛空有諸佛及菩薩,圍繞
自己四周的是如母的一切眾生,然後觀想向三寶皈依,懺悔
我所造的一些罪惡,隨喜一切眾生的善業。為了一切眾生要
證得無上菩提,我要受菩薩戒。
要持守的菩薩戒,有十八根本墮罪及四十六條惡作,都
有中文,今晚大家讀這些戒條,如果認為無法做到,有這種
心態,則明天正行菩薩戒時,不需說我受了菩薩戒,不需觀
想,但會有灌頂結緣的思惟。

90

四、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開示

同樣的,如果你覺得這些我可以守,或是目前有困難,
但有決心要守,明天正行傳菩薩戒時,你該觀想自去要生起
菩薩戒,要受菩薩戒,要有這種決心。
但菩薩戒的好處,在受戒前可以讀這些戒條;但別解脫
戒條或密教的金剛戒,受戒前是不可以看的,要受了戒以後
才可以看戒條。
我們大家把三主要道作為共同的基礎,大家把三主要
道慢慢的念誦,我不知道翻譯如何。大家已得聖道三要的解
釋,每天要認識思惟及念誦,這是很重要的。法本不是發願
而已,主要的靠念誦,然後心中思惟真正的內涵,有時不一
定念誦,心中認真思惟內涵。

91

三主要道

我們是佛教徒,不該執著神、魔、地神、非人等來傷
害,不該分別在意;最主要是儘量讓自己不造惡業,要去行
善,心續配合法,這是最重要的。
宗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引用博多瓦上師的
話:我們對佛陀重視的量,還不如對算命卜卦的人。
為什麼說這句話呢?佛陀教誡我們行善止惡,我們放在
心上嗎?而卜卦人說受到魔或非人障礙,你會聽從卜卦人,
不趕快修法消災不行,不會聽佛陀說要行善,不要造惡業。
在這方面我們自己要慎重考慮,同樣的從活佛、仁波
切、卜卦的上師來說,蔔完卦後說該修什麼法門,該修皈
依、悲心、慈心、菩提心或空正見等,這樣是非常好的現
象,佛陀常提到自依止法依止不餘依止。
要自己當自己的救怙者,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不管遇
到逆緣或順緣,不該起分別心,煩惱心,要把它轉成自己修
道用,轉成自己修道的順緣。
我有時覺得西藏很興盛密教,如果不注意的話,也會影
響純淨的佛法。

92

四、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開示

阿底峽尊者噶當派傳承的很多上師,他們很早就授記:
「未來噶當派的護持者,即繼承者之中,不會以三士道為滿
足,在此之上,他們還會加密乘,但他們的密乘會有敗壞的
現象。」有這樣的授記。
我們很多寺院,大殿中主尊是釋迦牟尼佛,但大殿旁
邊又有個比較黑暗的佛堂,其中修的均是護法,那黑暗的房
間,一大早起成天不斷的吹擊法器,但佛陀前面空空的在盤
腿坐著,為什麼說是空空的盤腿坐,因為黑暗房間中,咚咚
在響,酒及茶在供養,都擺滿了,但在佛陀前只有一盞燈,
煙熏黑烏烏的在冒著,有燈還算是好的寺院呢!
我們進入大殿看到這尊佛陀的像,均會合掌很放鬆的禮
拜,但進入那修護法神的房間時,均會很害怕,好像馬上可
以得加持、成就,非常小心、害怕,碰到好像會馬上受害。
我覺得不是如此,最大最主要的恩賜是佛陀,我們平時
念時,也會從上師、本尊、如來、菩薩,然後才講護法,不
會把護法放在第一位,向他禮拜讚頌,因此我覺得不是好現
象。本師釋迦牟尼佛,他是我們的上師,是我們的本尊,是
我們的佛陀,他就是我們的怙主呀!

93

三主要道

每個人不想好好的守護因果,不去好好的修行慈心、
悲心、菩提心、空正見,不修這些,自己還能得到什麼成就
呢?也不可能有安樂的果位。但是大家均希望供養護法,或
供養某一位神,然後他會給你很大的成就,這是一種錯誤的
認定。
就好比世間人,不努力工作,妄求意外的利益,送些禮
物請求貪官幫忙;貪官因為自己收到禮物,也不去想送禮的
人是否違法,不加考慮,就給他一些好處,諸如此類事情。
我一直在研究印度的佛法為何會衰退,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是印度以前很多國王,均護持外教,不護持佛法。
第二是許多外教的教主,經由深入的與佛教辯論。
第三是佛教徒自己造成的,不瞭解正確的深入佛法的內
涵,把圓滿的佛法、密等,變成敗壞的現象而令
佛法衰退。
同樣的,西藏有非常圓滿的小乘、大乘,甚至於密乘的
教法,而我們不去真正的瞭解。

94

四、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開示

有些人不是真正瞭解圓滿教法,自己不深入瞭解,而想
得到更高的法,沒有基礎(如小乘、顯教等),而只想往高
處爬,為了要學密法,但學密時又無深入瞭解,把殊勝圓滿
教法,用在供養龍、山神、土地神等,如果這樣,則太可惜
了。
假如我們每個人,畏懼自己造惡業,畏懼實執心(執著
自性的心),畏懼煩惱,這才是最好現象。
我們佛陀開示的法,是以慈悲菩提心為本懷,並不是說
如果不供養山神或龍,會對我們傷害。佛陀開示的教法,是
讓我們很安穩去修持。
並未說不供養我,而供養他人,便會受到傷害。能利益
某些人的法,我們都要學。在《現觀莊嚴論》的禮贊文,提
及菩薩為了利益一切眾生,應該學一切的道種智。
這句話是由經典引出來的。佛說菩薩應學一切法,要修
學所有利益眾生的一切法。佛陀在經典中提到連小乘的道,
聲聞獨覺道我們都要學。
因為在西藏的教派,都是大乘教,我們連小乘教均要
學,何況他是大乘教法。因此我一直推廣,讓這良好的習
俗,再度興盛起來。請大家儘量去修慈心、悲心、菩提心及
空正見,盡自己能力去修。
95

法海智慧系列

三 主 要道

受 愿 心 文
希愿度脫有情心,諸佛正法与僧伽,
直至圓滿菩提前,我于汝等恒皈依。
具足慈悲与智慧,為利有情我精進,
我于佛前誠敬住,發起无上菩提心。
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
愿我住世間,盡除眾生苦。

宗喀巴大師 造
釋迦比丘 講授 吉卓 記 ㊁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