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1

實驗

繩波實驗
目的
觀察振動於繩上形成的駐波,進而研究繩子張力、線密度與波動傳遞、波長
等之間的關係。

原理
一、駐波的形式:

設有兩列振幅、頻率完全相同的波沿相對方向在介質中行進,在某些特定

情況下,當兩行進波重疊時會產生駐波(standing wave)。描述波動的波函數

通常可用 sin(kx  t −   ) 或 cos(kx  t −   ) 來表示,其中, k = 2  稱為波

數 ( wave number );  = 2v , v 為波動的頻率,  稱為角頻率( angular

frequency )。 t 之前若取負號,表示向正 x 方向傳遞的行進波;取正號時則

表示向負 x 方向傳遞的波。   表示對應的起始相位(initial phase)。由於

e i = cos   i sin  , cos  = Re(e i ) , sin  = Im(e i ) 。為了演算方便,我們往


i( kxt − )
往採用複數 e 來表示波函數。可是虛數是無

法在實驗中量得的,因此運算完成之後取實數部

份,即得到所要求的結果。現在,我們以複數的方

式來討論在一條兩端固定且張緊的弦線(或細繩)

上,行進波產生駐波的條件。

假設在長度為  的弦線上,有一個橫波(可藉音叉產生之)自 x = 0 處
+ x 方向傳遞(見圖 1)。其數學形式可寫成:

y+ = ym  e−i(kx− t −+ ) = ym  ei( t − kx ++ )


(1)
y
式中 m 為振幅,這個波傳遞至 x =  處時,會產生一個反射波。如果在 x = 

處,是個固定端,波的能量可以完全反射(即不被吸收),反射波的振幅應該

與前進波的相同,但是相位可能改變,故可將反射波表示為

y − = y m  e i( kx +t + − ) (2)

弦線上的波是由前進波與反射波的線性重疊所形成,即

y = y+ + y− = y m  e − i( kx −t − ) + y m  e i( kx +t +


+ − )
(3)

7-1
如果 x = 0 處是個固定端,表示 y ( x = 0) = 0 ,則

y m  e i( t ++ ) + y m  e i( t +− ) = 0
 ei− + ei+ = 0  e i  − = − e i  + = e i   e i  + = e i( + + )
 − − + =  (4)

因此,我們可以將 (3) 式的波函數化簡為:

y m = y m e i t (e − i kx − e i kx ) e i + = −2iym e i( + +t ) sin kx (5)

取其實數部分,可將 (5) 式之波函數改寫為

y = (2 y m sin kx )  sin(t +  + ) (6)

假定 x =  處也是個固定端,即 y ( x =  ) = 0 ,則 sin k = 0 ,由此可得 k 必須


滿足的條件:

k  = n n = 1, 2, 3, (7)

由 於 波 數 k  2   , 所 以 在 定 長 的 弦 上 形 成 駐 波 的 條 件 是 k   = n 或

 = n  k = n   ( 2 ) = n  (  ) ,即弦線長為半波長的整數倍。

(6)式中 2 y m 為合成波的最大振幅,可看出合成波在 x =  / , , / , 處產生

節 點 ( node ) , 即 弦 線 振 動 時 , 弦 線 上 不 隨 時 間 移 動 位 置 的 點 ; 在

x =  / , / , 處,弦上各質點隨著時間在 2 ym 之間做正弦變化的位移運

動,稱為波腹(antinode),如圖 2 所示,圖中 N 為節點,A 為波腹。

7-2
二、波傳遞的速率與弦線所受張力的關係:
以一個在弦線上傳送的脈波為例,弦線相 v
對於靜止的觀測者並沒有移動,但觀測者看到 
脈波向右傳遞。現在想像成弦線很長,而且整
F F
個系統以脈波的速率向左平移則觀測者所看到 R

的現象如同脈波停在空間不動一樣,如圖3所 0
示。設  為此弦線單位長度的質量,弦線上
張力 F 使長為  之弦線段的質量做半徑為
R 的圓周運動。圓周運動之向心力為 圖3
2 F  sin  2 F   ,

這裡討論的  很小,亦即  / R 很小。按照牛頓第二定律,向心力 F = ma ,


m 為長  之弦線質量,即 m =    ,故
v2
向心力 =    ,
R
由圖3知  = R  2 ,因此

v2
2 F      2 R  ,
R

化簡後可得圓周運動之速率,即脈波傳遞之速率。

F
v= (8)

三、弦線振動頻率與其張力的關係:
假設線長為  ,在弦上生成的駐波有 n 段,則  = n   / 2 。由 v = f   (波
速=頻率×波長)的關係得:

1 F n F
f =  =  , (9)
  2 

若音叉的頻率是固定的,而且弦線單位長度的質量也固定,由 (9) 式知道

F

=  f 2 , (10)

張力與波長平方的比值恆為一常數,這個關係在本實驗中可以驗證。

7-3
儀器與裝置
訊號產生器一台、 繩波振盪器一台、 線、 三角底座一個、 鋁棒一根、 滑輪
一個、 電子秤一台、 砝碼一盒、 砝碼吊盤一個、BNC-香蕉接頭連接線一條、
捲尺一個。
繩波振盪器利用了一個線圈與磁鐵來振盪金屬片—也就是實驗中線與振盪器
連接的地方。我們利用訊號產生器提供一交流訊號給繩波振盪器,金屬片將以
與所提供交流訊號相同的頻率振動。

鋁棒

滑輪 線 繩波振盪器

連接線

三角底座
砝碼 訊號產生器

砝碼吊盤
圖4

步驟

儀器的架設與設定:

1. 取一段適當長度的線(不要短於 1.3m),測量實際線長與質量,計算此線的
線密度 μ。
2. 測量你的砝碼吊盤重量。
3. 如圖 4 所示裝置儀器:
a. 將滑輪固定在桌子邊緣。再將繩波振盪器裝在鋁棒與三角底座上(繩波振
盪器的振盪金屬片朝向側面),放在距離滑輪適當距離處。振盪金屬片上
圓孔高度需與滑輪凹槽的最高點齊高,且金屬片指向滑輪凹槽,兩者相互
平行。
b. 將線的一端綁在金屬片上,另一端繞過滑輪的最高點垂下,吊上砝碼吊
盤。

7-4
c. 利用 BNC-香蕉接頭連接繩波振盪器的 「INPUT」與訊號產生器的
「OUTPUT」。
d. 將訊號產生器接上電源。
4. 測量線從金屬片上打結處到滑輪最高點的長度 L 並記錄之。

5. 訊號產生器操作面板如圖 5 所示。按下「POWER 」按鈕以開啟電源、選擇

輸出波形為正弦波「 」、頻率範圍選擇選在 100「 」(或 10

「 」。)。如此,即可開始做以下的實驗。

第一組:頻率 f 與波速 v 的關係

1. 在砝碼吊盤中放入 50g 砝碼,調整訊號產生器的「FREQUENCY」旋鈕,找


出可在線上產生不同個波數 n 駐波之頻率 f。記錄繩張力 F、波長 λ 與頻率
f。
2. 計算不同頻率時的波速 v ,並作波速 v 對頻率 f 的關係圖。

第二組:平行與垂直振盪,產生相同波長駐波所需的頻率

1. 改變振盪器之金屬片方向為與線垂直,其他條件不變,重複第一組實驗 的
步驟 1.。
2. 比較在兩組實驗的步驟 1.中,要產生相同波長的駐波所需提供的頻率是否一
樣呢?
第三組:固定頻率,求波速 v 與繩張力 F 的關係

1. 回到振盪金屬片與線平行的狀態。

2. 旋轉訊號產生器「FREQUENCY」旋鈕,調整頻率為 80Hz。

3. 利用改變吊盤中砝碼重量的方式改變線的張力 F,當線上出現駐波時,記錄
此時的線的吊重 F 與駐波波長 λ。
4. 計算不同波長時的波速 v ,並作波速 v 對繩張力 F 的關係圖。

顯示輸出頻率值的螢幕 頻率範圍選擇

波形選擇
FREQUENCY AMPLITUDE

OUTPUT
POWER
訊號產生器操作面板
圖5

7-5
第四組:換不同的線,比較線密度 μ 與波速 v 的關係

1. 選取另一段不同材質的線,測量實際線長與質量,計算線密度。
2. 如同之前實驗裝置,重複第三組實驗的步驟。
3. 比較第三組實驗與第四組實驗 的波速 v 對繩張力 F 的關係圖有何差別。

(註) 實驗過程中,請注意線與振盪金屬片連接處是否為一個點(如圖 6 之左
圖),而非像圖 6 之右圖般地線隨著金屬片振盪。為避免出現後者的情
況,請注意:
1. 將線綁在金屬片上時,綁的結盡量簡單,也不要綁太大太複雜的結。
(譬如,兩個平結即可。)線從綁的結連出來的方向要可以直接朝向滑
輪方向,不要有複雜的扭轉。
2. 若第 1. 點做到了,仍出現如圖 6 右圖的情形,可藉由調整砝碼吊盤掛
重、繩長或頻率的方式,將圖形調整到圖 6 左圖的樣子。
3. 如果你已做到第 1.點,也嘗試過第 2.點的方法,靠近振盪器那邊的節點
仍然不理想(但離振盪器較遠地方的節點已變成很乾淨的一個點了)
時,請將這個因素放在實驗誤差中討論。

圖 6 理想的節點與不理想的節點:左圖:理想節點 右圖:不理想節點。
(照片取自 PASCO 公司 String Vibrator Instruction Manual)

預習問題

1. 如果線上有打上不同間隔的數個結,問是否會產生駐波?為什麼?
2. 兩個波傳遞方向相反,而產生一駐波,其各波函數如下:

y1 = 4 sin( 3x − 2t ) , y2 = 4 sin(3x + 2t ) ,
其中 x 和 y 的單位為 cm , t 為 sec。
問: (1).這兩個波的方向各為何?傳遞速度多大?
(2).求出位置在 x = 2 . 3 cm 的最大振幅。
(3).求出波節與波腹的位置。

7-6
記錄

第一組:弦線平行振盪

m (______)
1. 線密度  = = =________ 吊重 F =________
 (______)

量測得的數據 計算得的數據

駐波波腹數 頻率 駐波波長 波速

2
n f = v = f
n

(____) (____) (____) (____)

2. 做波速 v 對頻率 f 的關係圖

7-7
第二組:弦線垂直振盪(與第一組實驗作比較)

m (______)
1. 線密度  = = =________ 吊重 F =________
 (______)

量測得的數據 計算得的數據

駐波波腹數 頻率 駐波波長 波速

2
n f = v = f
n

(____) (____) (____) (____)

2. 與第一組實驗作比較,要產生相同波長的駐波所需提供的頻率是否一樣呢?

7-8
第三組:固定頻率 f ,求波速 v 與繩張力 F 的關係

m (______)
1. 線密度  = = =________ 頻率 f=________
 (______)

量測得的數據 計算得的數據

駐波波腹數 吊重 駐波波長 波速

2
n F = v = f
n

(____) (____) (____) (____)

2. 用 EXCEL 畫出 F −  的關係圖,加上趨勢線,並決定出趨勢線的擬合函數
F =   中之  及 β 值,你所得之 β 值和理論值誤差多少?並由  值計算線
密度  ,和你用電子秤測得之結果比較,相差多少百分比。

7-9
第四組:換不同的線(與第三組實驗作比較)

m (______)
1. 線密度  = = =________ 頻率 f=________
 (______)

量測得的數據 計算得的數據

駐波波腹數 吊重 駐波波長 波速

2
n F = v = f
n

(____) (____) (____) (____)

2. 以 F 為 y 軸, 2 為 x 軸,將第三組及第四組的數據繪在同一張圖表中,比較
兩者的斜率。

7-10
思考問題

1. 實驗中,“振盪金屬片與線平行”和“振盪金屬片與線垂直”有何不同之處,試
解釋之。
2. 由你的實驗結果推論:波速 v 與頻率 f 是否有關係?並用直觀的方法解釋為
什麼。

7-1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