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8

實驗一:運算放大器(Operational Amplifier)介紹

1. 目的:
了解運算放大器的接線方法以及其放大特性。

2. 材料:
元件 編號 功能 接腳 數量
OP Amp μA741 I, N, o.s, o.s, out, V-, V+ 2,3,1,5,6,4,7 1
電阻 1K, 4.7K, 10KΩ 2,1,6
可變電阻 500, 10KΩ 1,1
附註:
I:倒相輸入(Inverting input) N:非倒相輸入(Non-inverting input)
o.s:偏置歸零(offset null) out:輸出(output)

3. 實驗項目:
電源供應器設定為連動模式(Tracking or series mode),調整主(Master)電
壓調整旋鈕至電壓顯示值 15V,主(Master)輸出(+)端為+15V,接運算放大器
第 7 腳,副(Slave)輸出(-)端為-15V,接運算放大器第 4 腳,主(Master)輸出
(-)端及副(Slave)輸出(+)端均為接地線,接電路接地端.。

一、 倒相放大器(Inverting Amplifier):
將運算放大器(μA741)接成圖 1-1 所示之倒相放大器電路圖,非倒
相輸入端接地,倒相輸入端連接電阻 R1 的一端,電阻 R1 的另一端為
訊號輸入端,將下列表格所示之電壓值 Vi 加入訊號輸入端,測量相對
應之輸出電壓 Vo,輸入訊號分直流與交流兩種,分別測量如下:
(1) 直流電壓:
用三用表的直流電壓檔來測量輸入及輸出電壓,輸入電壓由電
源供應器的 5V 固定電源提供,經 4.7KΩ 電阻及 500Ω 可變電阻組
成分壓器,調整可變電阻使中間接腳的分壓值如表中輸入電壓 Vi,
其中 0V 是將訊號輸入端直接接地,觀察輸出電壓是否為 0V,如
果不為 0V,則偏置歸零接腳需接可變電阻 10KΩ,調整可變電阻
至輸出電壓接近 0V 為止;如果輸出電壓是 0V,則偏置歸零接腳
不需接電阻。注意輸出電壓的正負極性。

Vi(DC) 0V 0.1V 0.2V 0.3V


Vo(DC)
(2) 交流電壓:
用示波器第一軌測量輸入電壓峰值(Peak Value)同時用第二軌
測量輸出電壓峰值,觀察輸入電壓與輸出電壓的相位關係,輸入訊
號由函數波產生器提供,調整為正弦波,電壓峰值調整如下:

Vi(AC) 0V 0.1V 0.2V 0.3V


Vo(AC)

Rf
其中輸出電壓理論值為 VO   V1 請核對測量值及相位是否正確。
R1

二、 非倒相放大器(Non-Inverting Amplifier):
將運算放大器(μA741)接成圖 1-2 所示之非倒相放大器電路圖,非
倒相輸入電壓 Vi,加入下列表格所示之電壓值,測量輸出電壓 Vo,輸
入訊號分直流與交流兩種,分別測量如下:
(1) 直流電壓:
用三用表的直流電壓檔來測量輸入及輸出電壓,輸入電壓由電
源供應器的 5V 固定電源提供,經 4.7KΩ 電阻及 500Ω 可變電阻組
成分壓器,調整可變電阻使中間接腳的分壓值如表中輸入電壓 Vi,
其中 0V 是將訊號輸入端直接接地,觀察輸出電壓是否為 0V,如
果不為 0V,則偏置歸零接腳需接可變電阻 10KΩ,調整可變電阻
至輸出電壓接近 0V 為止;如果輸出電壓是 0V,則偏置歸零接腳
不需接電阻。注意輸出電壓的正負極性。

Vi(DC) 0V 0.1V 0.2V 0.3V


Vo(DC)

(2) 交流電壓:
用示波器第一軌測量輸入電壓峰值(Peak Value)同時用第二軌
測量輸出電壓峰值,觀察輸入電壓與輸出電壓的相位關係,輸入訊
號由函數波產生器提供,調整為正弦波,電壓峰值調整如下:

Vi(AC) 0V 0.1V 0.2V 0.3V


Vo(AC)
三、 加法器(Adder)實驗:
將運算放大器(μA741)接成圖 1-3 所示之加法器電路圖,輸入訊號
由函數波產生器提供,調整為正弦波,電壓峰值調整為 2V,函數波產
生器的輸出端串接兩個 1KΩ 的電阻當作分壓器,可得 1V 的分壓,倒
相輸入訊號電壓(V1,V2)及非倒相輸入訊號(V3,V4)加入下列表格所
示之電壓值,測量輸出電壓 Vo,其中輸入電壓全部為 0V 時,輸出電壓
Vo 應為 0V,若不為 0V,則偏置歸零接腳需接可變電阻 10KΩ,調整可
變電阻至輸出電壓接近 0V 為止;如果輸出電壓是 0V,則偏置歸零接
腳不需接電阻。

V1 V2 V3 V4 Vo(sum)
0V 0V 0V 0V
1V 2V 0V 0V
0V 0V 1V 2V
2V 0V 1V 0V
0V 1V 0V 1V

其中輸出電壓 Vo = V3 +V4 -V1- V2,請核對測量值是否正確。

4. 問題與討論:
(1) If you increase the frequency of input signal (up to 1MHz), did the phase
always equal to 180 degree for the case of inverted OP. Why?
(2) Why there is a initial offset for the OP. (voltage doesn’t equal to zero
when there is no input) ?
(3) Please tell me the transfer function of adder in previous slide in the
report.
附註:

V1  Vi V  Vi V  VO
 2  i .........(1)
R1 R2 Rf
Rf Rf 1 1 1 Rf
VO   V1  V2  (   ) R f Vi   K1V1  K 2V2  Vi ........(2)
R1 R2 R1 R2 R f ZA
V3  Vi V4  Vi Vi
  ...................(3)
R3 R4 RB
Rf Rf 1 1 1
V3  V4  (   ) R f Vi
R3 R4 R1 R2 RB
Rf
K 3V3  K 4V4  Vt ....................(4)
RB
其中

1 1 1 1 1 1 1 1
   ,   
Z A R1 R2 R f Z B R3 R4 RB
Rf Rf Rf Rf
K1  , K2  , K3  , K4 
R1 R2 R3 R4
1 1 1 1 1 1 1 1
   ,   
Z A R1 R2 R f Z B R3 R4 RB

將第(4)式代入第(2)式,得

ZB
VO   K 3V3  K 4V4   K1V1  K 2V2
ZA
If R1  R2  R3  R4  R f  RB then
VO  V3  V4  V1  V2
R1:1KΩ
Rf:10KΩ
Rf

-Vs
R1
-
AC
+
+Vs

圖 1-1
Rf
R1:1KΩ
Rf:10KΩ -Vs
R1
-
+
AC
+Vs

圖 1-2
電阻皆用 10KΩ

圖 1-3
實驗二:比較器(Comparator)及史密特觸發器(Schmitt trigger)

1. 目的:
了解比較器的特性及應用電路。

2. 材料:
元件 編號 功能 接腳 數量
OP Amp μA741 I, N, o.s, o.s, out, V-, V+ 2,3,1,5,6,4,7 2
電阻 2K, 18K 1,1
可變電阻 20KΩ 1
附註:
I:倒相輸入(Inverting input) N:非倒相輸入(Non-inverting input)
o.s:偏置歸零(offset null) out:輸出(output)
3. 實驗項目:
電源供應器設定為連動模式(Tracking or series mode),調整主(Master)電
壓調整旋鈕至電壓顯示值 15V,主(Master)輸出(+)端為+15V,接運算放大器
第 7 腳,副(Slave)輸出(-)端為-15V,接運算放大器第 4 腳,主(Master)輸出
(-)端及副(Slave)輸出(+)端均為接地線,接電路接地端。

一、 比較器(Comparator):
(1) 說明:
當運算放大器(μA741)接成開環路(open loop)放大器時,由於運算放
大器的放大率非常高,微小的輸入電壓就會使得輸出到達飽和電位,形
成比較器。將其非倒相(或倒相)輸入端接參考電壓,另一輸入端接訊號
電壓,與參考電壓比較,當訊號電壓比參考電壓高時,比較器輸出端降
至飽和負電位(或升至飽和正電位),當訊號電壓比參考電壓低時,比較
器輸出端升至飽和正電位(或升至飽和負電位),由輸出電位的高低就可
以判斷訊號電壓比較參考電壓低或高。
除了運算放大器當作比較器外,也有專用比較器 IC,例如 LM311,
LM360 等專門當作比較器用,其特性為運算速度(即從輸入訊號開始到
輸出電壓反應所需時間)比較快,μA741 的反應時間約 0.3μs,而比較器
如 LM311 的反應時間約 0.3μs,如 LM360 的反應時間約 16ns。
(2) 實驗步驟:
1) 將運算放大器(μA741)接成圖 2-1 所示之比較器電路圖。
2) 倒相輸入端接函數波產生器之輸出端,同時接示波器第一軌
跡,函數波產生器調整為三角波,輸出調整為最大。
3) 電源供應器的 5V 電源接可變電阻 20KΩ,調整可變電阻使得
中間接腳的輸出電壓為 0.5V,1V,2V,此電壓接到非倒相輸
入端。
4) 比較器輸出端接示波器第二軌跡,比較輸出波形隨輸出電壓之
變化產生之差異,並記錄波形,此種波形稱為 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
5) 說明正脈波之寬度與電源供應器之輸出可變電壓之間的關係。
二、 史密特觸發器(Schmitt trigger):
(1) 說明:
將比較器加上正回授即構成史密特觸發器,因正回授關係產生遲滯
效應,即輸入電壓要比參考電壓再高出正回授電壓(亦稱遲滯電壓),或
低過正回授電壓時,史密特觸發器才開始動作。
(2) 實驗步驟:
1) 將運算放大器(μA741)接成圖 2-2 所示之史密特觸發器電路
圖,其中正回授網路的電阻值 R1=18KΩ,R2=2KΩ,
n = R1/R2 = 9。
2) 倒相輸入端接函數波產生器之輸出端,同時接示波器第一軌
跡,函數波產生器調整為三角波,輸出調整為最大。
3) 用示波器第二軌跡觀察 R2 兩端之波形,測量正波電壓值(VUT)
及負波電壓值(VLT),此電壓值稱為臨限電壓(threshold
voltage),又稱為遲滯電壓(Hysteresis voltages)。
4) 用示波器第二軌跡觀察輸出端之波形,將此波形與第一軌跡波
形重疊於 0V 處,測量兩波形交會處之正電壓值與負電壓值,
與 VUT 及 VLT 值比較是否相同。
5) 以輸出電壓為縱座標,輸入電壓為橫座標,繪出轉換(transfer)
關係圖。將示波器的水平時基控制旋鈕反時針方向轉到底,置
於(X-Y)標示位置,示波器會顯示轉換圖。
附註:
史密特觸發器電路分析:
由圖 2-2 看出,當輸出電壓 VO 為正飽和電壓(+Vsat) 時,回授電壓稱為高臨
限電壓(upper threshold voltage),VUT。
R2 1 1
VUT  (Vsat )  (Vsat )  (Vsat )
R1  R2 R
1 1 1 n
R2

當輸出電壓 VO 為負飽和電壓(-Vsat)時,回授電壓稱為低臨限電壓(lower threshold


voltage) ,VLT。
R2 1
VLT  (Vsat )  (Vsat )
R1  R2 1 n

中心電壓為高臨限與低臨限電壓之間的座標中點,所以
VUT  VLT
Vctr  0
2

遲滯電壓為
1 2V
VH  VUT  VLT  (Vsat  Vsat )  sat
1 n 1 n
三、 窗格偵測器(window detector):
(1) 說明:
在一連續變化的訊號電壓上,此偵測器(比較器)能比較其中兩
點電壓,電位比較高的那點電壓稱為上限電壓(upper limit
voltage),比較低的那點電壓稱為下限電壓(low limit voltage),當訊
號電壓比下限電壓高時,輸出電壓上升至正飽和電位,當訊號電壓
比上限電壓高時,輸出電壓下降至負飽和電位,因此當訊號電壓在
兩點電壓之間時,輸出電壓保持高電位,此兩點電壓之間隔為電壓
窗格(window)
(2) 實驗步驟:
1) 將兩個比較器接成圖 2-3 所示之電路圖,上面比較器之非倒相
輸入端接上限電壓 VUT = 3V,下面比較器之倒相輸入端接下
限電壓 VLT =2V。
2) 函數波產生器調整為三角波,輸出調整為最大,其輸出端同時
接上面比較器之倒相輸入端與下面比較器之非倒相輸入端,並
接示波器第一軌跡。
3) 兩個比較器之輸出端連接在一起,用示波器第二軌跡觀察其輸
出端之波形,將此波形與第一軌跡波形重疊於 0V 處,測量兩
波形交會處之高電壓值 VUT 與低電壓值 VLT,是否為 3V 與
2V,而 VUT 與 VLT 之電壓間隔稱為電壓窗格(window)。

4. 問題與討論:
(1) Do you know why the amplifier will saturate?
(2) Why the speed performance of OP will degrade seriously in the saturation
regime?
(3) If you increase the frequency of input signal (over Slew rate),what will
happen to your comparator circuit?
(4) Do you have any good method to overcome the saturation problem of
comparator?
圖 2-1 Comparator for PWM wave generator

圖 2-2 Schmitt Trigger with hysteresis

圖 2-3 Voltage level Detector with Hysteresis


實驗三:積分器實驗

1. 目的:
了解有積分(Integration)作用的電路及其特性,並了解其應用電路。

2. 材料:
元件 編號 功能 接腳 數量
OP Amp μA741 I, N, o.s, o.s, out, V-, V+ 2,3,1,5,6,4,7 2
電阻 2K, 10K, 20K, 30K, 100KΩ 1,5,1,1,1
電容 0.001μF, 0.01μF, 0.1μF 1,1,1
附註:
I:倒相輸入(Inverting input) N:非倒相輸入(Non-inverting input)
o.s:偏置歸零(offset null) out:輸出(output)

3. 實驗項目:
一、 積分器實驗:
(1) 原理說明:
假設輸入訊號 V1 為穩定直流,流過電阻 R 的直流電流 I1 亦流
過電容器 C,對電容器 C 充電,電容器左端接倒相輸入端,因為非
倒相輸入端直接接地,所以電容器左端相當於虛接地,電容器右端
接輸出端,故電容器 C 充電電壓的負值即為輸出電壓 VO,其值經
公式推導得知為輸入電壓 V1 的積分值乘一常數項
1 1 V 1
VO  VC  
C  I1dt    1 dt  
C R RC 
V1dt

(2) 實驗步驟:
1) 將運算放大器(μA741)接成圖 3-1 所示之積分器電路圖。
2) 輸入端接函數波產生器之輸出端,同時接示波器第一軌跡,函
數波產生器調整為方波,用不同頻率輸入 10Hz,100Hz,1KHz。
3) 用示波器第二軌跡觀察輸出端之波形,比較輸入波形驗證兩者
是否積分關係,並計算各個頻率時的周期與時間常數(RC)之倍
數,比較此倍數與輸出波形是否有關係,如果有關係試說明其
理由。
4) 不同頻率輸入時,觀察輸出端之波幅變化情形,記錄輸出波幅
與輸入頻率之值,以輸出波幅之值為縱軸,以輸入頻率之值為
橫軸,繪出變化曲線。
5) 固定一種頻率,變化電阻值為 20KΩ,100KΩ,2KΩ,記錄輸
出端之波幅變化情形。
二、 伺服放大器(Servo-amplifier):
(1) 原理說明:
當輸入電壓從原值變至另一值時,第一級積分器之輸出電壓以
指數曲線變化,第二級隨耦器輸出電壓會跟隨輸入電壓,也從原值
以指數曲線變至另一相對應之值,稱為伺服放大。從輸入電壓開始
變化至輸出電壓變化完成之延遲時間,稱為伺服之平衡時間
(Equilibrium time):Te = 5T = 15RC;輸出端之回授分壓器用來分配
輸出電壓與輸入電壓比例(2:1),當積分器之電容充電至平衡時。
此伺服放大器用來模擬機械伺服機構,例如砲塔與描準台,輸
入電壓摹擬描準台旋轉角度,輸出電壓模擬砲塔跟隨旋轉之角度及
延遲時間。
VO
V1  VO
I1  2 VO  V2  VC 
R 2
2 2 V1 VO
3C  R 2 R
VO  VC  (  )dt
3
dVO V 2V1 1
 O  Let a 
dt 3RC 3RC 3RC

Take inverse Laplace transform,we get

2aV1
( S  a )VO ( S ) 
S
2aV1 K K K S  K1a  K 2 S
VO ( S )   1 2  1
S ( S  a) S S  a S ( S  a)
K 2  K1  2V1

(2) 實驗步驟:
1) 如圖 3-2 所示,輸入端接函數波產生器之輸出端,同時接示波
器第一軌跡,函數波產生器調整為方波,頻率調整為 100Hz,
波幅調整為 3V。
2) 用示波器第二軌跡觀察輸出端之波形,測量輸出電壓從 0V 上
升至 6V 所需時間,及電壓從 6V 降至 0V 所需時間。
3) 將輸入端電阻值改為 20KΩ 及 30KΩ,重複實驗步驟 2。
4) 試說明其變化及理由。
三、 旋相器(Gyrator):
(1) 原理說明:
旋相器是一種轉換電路,可將一種阻抗(Impedance)轉換為其雙
對換(Dual-transformed)的對應阻抗,即電容 C 與電感 L 可以相互轉
換的電路。如圖 3-3,理想轉換電路之特性如下:

V2 V1 I2
I1  0 V1  I2   0 V2  jC
Rg Rg V2
V1 I 2 Rg
Z1    jCRg2  j L where L  CRg2
I1 V2 Rg

由上項公式推導得知,輸出端若接電容器,則從輸入端看之輸入阻
抗為電感 L,其值 L=CR2,實際電路如圖 3-3,公式推導如下:

v2  v1 v1
I1  I 2 ,  ,  V2  2V1
R R
v2  v1
I 3  I 4  0, CS (VO  V1 )  0
R
v1  vO v1
I1  I 5 , I1  
R SCR 2
v1
Z1   SCR 2  SL, where L  CR 2
I1

(2) 實驗步驟:
1) 如圖 3-3 所示,函數波產生器之輸出端串接交流電流表,再接
旋相器之輸入端,同時接示波器第一軌跡,函數波產生器調整
為正弦波,頻率調整為 100Hz,波幅調整為 3V。
2) 測量輸入電流及輸入電壓,計算輸入阻抗 Zi = Vi / Ii。
3) 調整函數波產生器之頻率為 500Hz,1KHz 再重複實驗步驟 2。

4. 問題與討論:
(1) Change the feedback resistance in the modified inter. See what will happen?
(2) Please derive the transfer function of this modified inter. and tell me why it
isn’t an idea inter.
(3) To illustrate the development of inductance in the modern IC industry
(method, drawbacks/advantages)
圖 3-1

圖 3-2

圖 3-3
實驗四:頻率響應實驗

1. 目的:
觀察各種放大器的頻率響應,即對各種不同頻率的輸入電壓,測量放大器的
輸出電壓,並計算轉換函數得以繪製頻率響應曲線。

2. 材料:
元件 編號 功能 接腳 數量
OP Amp μA741 I, N, o.s, o.s, out, V-, V+ 2,3,1,5,6,4,7 2
OP Amp LF356 N,I, out, Bal, Bal, V+, V- 1
FET 2SK30AGR S,G,D (face up) 1
電晶體 2N2222 E,B,C(bottom view) 1
電阻 1K, 3K, 5.1K, 10K, 22K, 30K, 1MΩ 1,1,1,1,1,1,1
電容 1uF, 50μF 1,1
附註:
I:倒相輸入(Inverting input) N:非倒相輸入(Non-inverting input)
o.s:偏置歸零(offset null) out:輸出(output)

3. 實驗項目:
實驗步驟:
1) 將運算放大器(μA741)接成圖 4-1 所示之倒相放大器電路圖,倒相
輸入電阻 R1(1KΩ)接函數波產生器之輸出端,同時接示波器第一軌
跡,函數波產生器調整為正弦波,振幅調整在 0.5V 以下,使得正
弦波輸出電壓不會到達飽和為原則,用不同頻率輸入:10,100,
1K,10K,20K,50K,100KHz,對應不同頻率,測量輸出電壓
Vo 與輸入電壓 Vi,加以記錄,以下列表格所示,並計算轉換函數
的絕對值:|H(J)|=20log(Vo/Vi);繪出頻率響應曲線,以轉換函數為
縱座標,頻率為橫座標。
頻率(Hz) 10 100 1K 10K 20K 50K 100K
Vi(v)
Vo(v)
|H(J)|

2) 將圖 4-1 運算放大器(μA741)換成 LF356 所示之倒相放大器電路


圖,重複實驗步驟 1。
3) 將電晶體共射集電路, 如圖 4-2 所示,重複實驗步驟 1。
4) 將 FET 接成共源電路,如圖 4-3 所示,重複實驗步驟 1。
4. 問題與討論:
(1) Please write down the transfer function of each kinds of amplifier that you
measured in the EXP
 You must find out the zero and pole and mini-band gain
(2) You must plot the magnitude frequency response
 Y axis: dB, X axis: log scale of frequency
 If you have enough time, you can try to plot the phase response of
output signal
(3) You must point out what is the topology of each circuit that you measured
in Exp. (CE, CB, CC, or CE+CB..)
R1:1KΩ Rf
Rf:10KΩ

-Vs
R1
-
AC
+
+Vs

圖 4-1

圖 4-2

圖 4-3
實驗五:高通濾波器(High Pass Filter)實驗

1. 目的:
了解各種高通濾波器的電路及其特性。

2. 材料:
元件 編號 功能 接腳 數量
OP Amp μA741 I, N, o.s, o.s, out, V-, V+ 2,3,1,5,6,4,7 2
電阻 10K 2
電容 0.002uF 2
附註:
I:倒相輸入(Inverting input) N:非倒相輸入(Non-inverting input)
o.s:偏置歸零(offset null) out:輸出(output)

3. 實驗項目:
一、 一階高通濾波器(1st order High Pass Filter)實驗
(1) 原理說明:
如圖 5-1,運算放大器連接成隨耦器當作緩衝級, Vo  VR1 ,
此電路相當於 RC 被動濾波電路,故
1
濾波器之放大率為 ACL 
1
1 j
CR
1
-3dB 之截止頻率為 f o 
2 CR
(2) 實驗步驟 :
如圖 5-1 所示接線,電路輸出端接示波器第二軌跡,電路輸入
端接示波器第一軌跡,同時接函數波產生器的輸出端,調整為正弦

波,振幅( Vip )設定在 1V 左右,頻率調整如下列各值,對應每一頻

率,各測量一次輸出電壓峰值( Vop ),並計算轉換函數之絕對值

H ( j )  20log(Vop / Vip ) :

頻率 (Hz) 100 1K 4K 5K 6K 10K 100K


Vop (V)
︱H(jω)︱

以轉換函數之絕對值 H ( j ) 為縱座標,頻率之對數值為橫坐

標,畫出頻率響應曲線。從曲線圖中找出截止頻率 f o ,並與公式
之計算值比較。
二、 二階高通濾波器(2nd order Low Filter)實驗
(1) 原理說明 :
二階高通濾波器之型式與低通濾波器之型式一樣,本實驗以
Butterworth 型式之高通濾波器為主,濾波器之轉移函數:

 2 
H ( j )  
 R1C1 R1C 2  o
1   2  j   
 R2C 2 R2C1 

R2 C1C 2
濾波器之 Quality: Q  
R1 C1  C 2

1
設計成 Butterworth 型式之低通濾波器, Q   0.707
2
1
-3dB 之截止頻率 f o 
2 Co Ro
C1  C2  C0 , R2  1.4 R0 , R1  0.7 R0 。

(2) 實驗步驟:
如圖 5-2 所示接線,電路輸出端接示波器第二軌跡,電路輸入
端接示波器第一軌跡,同時接函數波產生器的輸出端,調整為正弦

波,振幅( Vip )設定在 1V 左右,頻率調整如下列各值,對應每一頻

率,各測量一次輸出電壓峰值( Vop ),並計算轉換函數之絕對值

H ( j )  20log(Vop / Vip ) :

頻率 (Hz) 100 1K 4K 5K 6K 10K 100K


Vop (V)
︱H(jω)︱

以轉換函數之絕對值 H ( j ) 為縱座標,頻率之對數值為橫坐

標,畫出頻率響應曲線。從曲線圖中找截止頻率 f o ,並與公式之
計算值比較。

4. 問題與討論:
(1) Please measure the spec. of filter
 Amax, Amin
 Slope in the transfer function
 Q factor
 The error in center frequency (deltaf/fo)
(2) You must find out what’s the source of error (resistance or capacitance?!)
-
+

5.

圖 5-1 1st order High Pass Filter

C2 -
+

圖 5-2 2st order High Pass Filter


實驗六:CMOS 運算放大器:(I)直流分析

1. 目的:
利用 CMOS Array(CD4007)組裝一個基本的 Two-stage CMOS 運算放
大器,除了可加強對此電路放大器電路的瞭解之外,也提供設計更大型電路
的經驗。本實驗先瞭解此放大器電路的直流特性,下個實驗則注重於交流特
性的探討。

2. 材料:
元件 編號 功能 接腳 數量
MOS CD4007 6
電阻 4.7K, 10K, 18KΩ 2,1,2
可變電阻 1K, 10KΩ 1,2

3. 實驗項目:
(1) 原理說明:
下圖的電路與教科書的 Fig. 10.23 相同(只有電流源和 W/L 的比例不
同而已),其中的 Q8 ,Q5 和 Q7 是 Current mirror,提供 Q1-Q2 差動對
(Differential pair) 和共源極放大器(Common-source amplifier)Q6 操作
所需的電流。Q3 和 Q4 所組成的 Current mirror 則當做 Q1-Q2 差動對
(Differential)的主動負載(Active load)。R2 與 C2 的主要功能是補償
(Compensation)。

圖 6-1 Two-stage CMOS 運算放大器


(2) 實驗步驟:
1) 下列各步驟於更換元件或改裝電路之前,請務必先關掉電源;請同
學按照實驗步驟一步一步測試所有用到的 MOS 以降低錯誤發生。
2) 依照圖 6-2 將線路接好。注意:CD4007 是增強型 MOS,使用時要
將第 14 腳接到+V,第 7 腳接到 -V,以降低基極效應;圖上 IC
的數字為 IC 的接腳。
3) 驗證 current mirror Q5,Q7 和 Q8 工作在飽和區內:
調整 10KΩ 可變電阻,並檢查 VC 是否會跟著變動,且 Q5A、Q7A、
Q8A 仍保持在飽和區。Q5A、Q7A、Q8A 欲保持在飽和區,表示 Q5A、
Q7A 和 Q8A 的 VSD > VSG-VT,都可正常工作,否則就要更換 IC-A 了。
你 (妳) 所量測的一組數據是:
Q5A 的 VSD = V,VSG = V。
Q7A 的 VSD = V,VSG = V。
Q8A 的 VSD = V,VSG = V。
4) 驗證差動對 Q1-Q2 工作在飽和區內:
將圖 6-2 的電路改為圖 6-3,量測 VG = V,VD = V,
VE = V。檢查 Q5A、Q8A、Q1B 和 Q2B 是否均保持在飽和區?若
是,則表示差動對 Q1B-Q2B 可以正常工作,否則可能是 Q1B-Q2B 壞
掉或是電阻 R 太大。若更換更小的電阻 R 後仍無法使 Q8A、Q5A、
Q1B 和 Q2B 均保持在飽和區,就要更換 IC-B。
5) 驗證主動負載 Q3-Q4 工作在飽和區內:
將電路改成圖 6-4,並將 A 和 B(Q2B 及 Q1B 的閘極)接地,
量測 VG = V,VC = V,VD = V,VE = V,是否所有的
MOS 均操作在飽和區。
6) 然後 A 點再按圖 6-5 的接法,調整 1KΩ 可變電阻,同時用數位電
錶觀測 E 點的電壓,觀察是否所有的 MOS 均操作在飽和區,而且
電壓會隨可變電阻的調整而變動。若是不行,則表示 Q3C-Q4C 可能
有問題,應該更換 IC-C。
7) 將電路接成如圖 6-6,一邊調整 1KΩ 可變電阻,一邊用數位電錶量
測 VA、VE 與 VF 的電壓值並記錄下來。待實驗完之後,用套裝軟
體,如 Excel、MATLAB....等將 VA-VE、VA-VF 之轉移特性曲線
(Transfer characteristic curve) 畫出來,並由 VA-VF 之轉移曲線估計
此 Two-stage CMOS 運算放大器的電壓增益。實驗完成之後,請將
電路保留起來,下一個實驗會再用到。

4. 問題與討論:
(1) 詳細探討圖 6-1 的 R1 值對於整個電路的影響。
(2) 步驟 6 所用的可變電阻,目的何在?
為什麼課本上的例子不必用可變電阻?
(3) 妳 (妳) 能從實驗數據得出 CD4007 的 Aspect (W/L) 嗎? 請加以說
明。
5. 參考資料:
Microelectronic Circuits, 4th Ed., by Sedra & Smith, Chap 10.
圖 6-2 驗証 Current mirror Q5, Q7 和 Q8 工作在飽和區內

圖 6-3 驗証差動對 Q1-Q2 工作在飽和區內

圖 6-4 驗証 Q3-Q4 Current mirror 作為 Q1-Q2 的主動負載工作

在飽和區內
圖 6-5 分壓電路提供給 Q1-Q2 差動對位準

圖 6-6 完整的 CMOS 運算放大器


實驗七:CMOS 運算放大器:(II)交流分析

1. 目的:
利用 CMOS Array(CD4007)組裝一個基本的 Two-stage CMOS 運算放
大器,除了可加強對此電路放大器電路的瞭解之外,也提供設計更大型電路
的經驗。著重在交流特性的探討,尤其是加上內部補償及回授(Feedback)後
特性上的改變。

2. 材料:
元件 編號 功能 接腳 數量
MOS CD4007 6
電阻 4.7K, 10K, 18K, 100KΩ 2,1,3,1
可變電阻 1K, 10KΩ 1,2
電容 100pF, 0.47μF 1,1

3. 實驗項目:
實驗步驟:
(1) 下列各步驟於更換元件或改裝電路之前,請務必先關掉電源;請同學
按照實驗步驟一步一步測試所有用到的 MOS 以降低錯誤發生。
(2) 延續實驗 6 中步驟 7 的電路,調整可變電阻,直到 VF≒0V,然後 A
和 B 兩輸入端接成如圖 7-1。
(3) Vi 為峰對峰值 20mV,頻率 100Hz 的弦波,用示波器同時觀察 B 和 F
兩點的波形。B 和 F 兩點的波形應會反相。你(妳)所量到 F 點的波形
為 ,峰到峰大小為 V,電壓增益為 。實
驗 6 中步驟 7 得出之電壓增益為 ,兩者是否吻合?
(4) 將輸入信號 Vi 的振幅緩緩增加,直到 Vo 的波形失真為止,找出此電
路的輸入動態範圍(Dynamic range)為 。
(5) 頻率遞增,同時觀察 Vi 與 Vo 的波形,並將實驗結果記在記錄紙上。
於實驗記錄中找到 3dB 頻率(f3dB),並記錄 Vi 和 VF 之波形。
(6) 加上內部補償(即加上實驗 6 中圖 6-1 的 R2=10KΩ 與 C2=100pF),重
做步驟 3-5。
(7) 若加上的內部補償只有電阻 R2,重做步驟 3-5。
(8) 若加上的內部補償只有電容 C2,重做步驟 3-5。
(9) 如圖 7-2,在加上回授(Feedback),即圖中的 18KΩ 電阻,重做步驟
3-5。
(10) 如果將電路改成緩衝器(Buffer),如圖 7-2,重做步驟 3-5。
4. 問題與討論:
(1) 與鄰座的同學比對一下結果,動態範圍(Dynamic range)與 f3dB 是否相
同?無論相同與否,請探討其可能的原因。
(2) 理論上,加了內部補償之後,會對放大器的特性造成什麼影響?
你(妳)的實驗結果是否與理論相符合?
(3) 理論上,加了回授之後,會對放大器的特性造成什麼影響?你(妳)的
實驗結果是否與理論相符合?如果把你(妳)的電路改成緩衝器
(Buffer),頻寬大約是多少?
5. 參考資料:
Microelectronic Circuits, 4th Ed., by Sedra & Smith, Chap 10.

圖 7-1 尚未加上內部補償和回授的電路

圖 7-2 加上內部補償和回授的電路

圖 7-3 緩衝器電路
實驗八:共振電路實驗

1. 目的:
了解經由 RC 網路適當正回授引起共振的現象及輸出電壓波形。

2. 材料:
元件 編號 功能 接腳 數量
OP Amp μA741 I, N, o.s, o.s, out, V-, V+ 2,3,1,5,6,4,7 1
二極體 1S1588 2
電阻 10K, 390KΩ 3,1
可變電阻 5K, 50 KΩ 1,1
電容 0.01μF, 0.05uF, 0.1μF 2,2,1

3. 實驗項目:
一、 韋恩電橋
(1) 振盪原理:
將圖 8-1 視為一倒相放大器及一回授網路,放大器增益設為 k,回授
比設為 β,根據回授原理,當 kβ= -1 時,電路產生振盪,此時 Vf= Vi,
可移去輸入電源 VS,電路仍舊繼續振盪,圖 8-1 分析如下

Vf z1
 
VO z2  z1
R1 1 1  jC 2 R2
where Z1  , Z 2  R2  j 
1  jC1 R1 C 2 jC 2
Z 2 1  jC 2 R2 1  jC1 R1
 
Z1 jC 2 R1
1   2C1C 2 R1 R2  j (C1 R1  C 2 R2 )

jC 2 R2
 (C1 R1  C 2 R2 )  j ( 2C1C 2 R1 R2  1)
  X  jY
C 2 R2
Then
1 1 1  X  jY
    M  jN
z2 1  X  jY (1  X 2 )  Y 2
1
z1
振盪條件為-kβ=1 及相位角必須為 0 度,則 β 的虛數項必須為 0。
(2) 實驗步驟:
1) 調變圖 8-1 的可變電阻 VR1,何時才會產生弦波震盪?
2) 若將兩個二極體拔除,調變圖 8-1 的可變電阻 VR1,何時才會產生
弦波震盪?
3) 試說明兩者的差異和原因。
4) 請注意模擬結果必須為弦波震盪。
二、 Twin-T RC Oscillator
實驗步驟:
1) 調變圖 8-2 的可變電阻 VR1,何時才會產生弦波震盪?
2) 調變圖 8-2 的可變電阻 VR2,何時才會產生弦波震盪?
3) 請注意模擬結果必須為弦波震盪。

4. 問題與討論:
(1) Please change a extremely small value of RC in your oscillator
(1/2pRC~10MHz) and observe what will happen ? Why?
(2) Try to remove two diodes, which parallel with R3 of wein bridge oscillator.
What will happen? Why?
(3) If you inject a AC signal, which has the same frequency of oscillator itself,
from the ground node of Wein oscillator, what will happen in the output port?
(You can change the amplitude and frequency of injected signal)

圖 8-1Wein Bridge Oscillator


圖 8-2 Twin-T RC Oscillator
實驗九:數位振盪器

1. 目的:
了解構成數位振盪器的電路及調整方法。本振盪電路並非由正回授方式
引起共振,如實驗八之類比式共振電路,而是由積分電路及史密特觸發電路
組成類似蹺蹺板原理的振盪器。

2. 材料:
元件 編號 功能 接腳 數量
OP Amp TL082 N1,I1 , out1, N2, I2, out2, V+,V- 3,2,1,5,6,7,8,4 2
OP Amp LF356 N,I, out, Bal, Bal, V+, V- 3,2,6,1,5,7,4 1
FET 2SK30AGR S,G,D (face up) 1,2,3 1
穩壓二極體 RD9.1E 9.1V 2
二極體 1S1588 1
電阻 680, 1K, 10K, 100KΩ 1,1,4,4
可變電阻器 50 KΩ 1
電容 0.01μF 1

3. 實驗項目:
一、 三角波 – 方波振盪器實驗:
(1) 振盪原理:
本電路係由史密特觸發器 U1A 及倒相積分器 U1B 所構成,積分電
阻 RO 和電容 CO 決定充放電的時間常數,假設 U1A 輸出為正時,二
極體(D1-D4)與穩壓二極體構成限制電路,使輸出電壓為齊納電壓
VOH,積分器將 VOH 積分,其輸出電壓以線性趨向負飽和,當正回授
電壓成為-VOH 時,U1A 的輸出電壓就會倒相,成為-VOL 電壓,然後
積分器再對-VOL 積分,其輸出電壓以線性趨向正飽和,直到正回授電
壓成為 VOL 時,U1A 的輸出電壓就會倒相,成為 VOH 電壓,如此重
複。
根據電容器線性充放電,電壓變動率為
Q Ic  t VoH  t
Vc   
Co Co Ro  Co
積分時間為
CoRo  Vc CoRo(eo  eo ) CoRo R2
t     (VOH  VOL )
VOH VOH VOH R1
振盪頻率 fo 為正與負積分時間相加的倒數
1 1
fo  
R2 VOH  VOL VOH  VOL 4CoRo
CoRo (  )
R1 VOH VOL
其中 VOH  VOL ,因電路對稱關係。
(2) 實驗步驟:
1) 按圖 9-1 細心接線,並反覆核對,確定無誤!!再接上雙電源。
2) 用示波器第 2 軌跡觀察三角波輸出端之波形,第 1 軌跡觀察方波輸
出端之波形,測量三角波及方波的頻率及振幅,並記錄。
3) 將積分電路之電阻 RO 換為 20KΩ,30 KΩ 重複實驗步驟 2。
4) 將積分電路之電阻 RO 換為 10 KΩ,電容 CO 換為 0.02μF,0.1μF,
重複實驗步驟 2。
5) 將重複實驗步驟 2~4 所量測的頻率值,與公式計算值比較。
6) 當積分電路之電阻 RO 換為 10 KΩ,電容 CO 換為 0.01μF,拔掉穩壓
二極體量測結果發生了什麼變化。

二、 電壓控制振盪器(VCO):
(1) 振盪原理:
本電路係由極性切換電路 U1A、倒相積分器 U1B 及史密特觸發器
U2 所構成,極性切換電路係以 FET 開關,使 U1A 放大器作反相或
同相動作,積分器將來自極性切換電路的電壓加以積分,積分器與史
密特觸發器構成三角波-方波振盪器,如上節實驗所述,U1A 是差動
放大器,令 FET 內阻為 R4,則
R4 R  R3 R3
Vc  (  1  ) Vin
R2  R4 R1 R1

當 FET 輸入電壓 Vg 為負電位,FET 斷路, R4 =∞ 則

R1  R3 R3
Vc  (  ) Vin  Vin
R1 R1

當 FET 輸入電壓 Vg 為正電位,FET 飽和導電, R4 =0

R3
Vc   Vin  Vin if R3  R1
R1
三角波振盪器的振盪頻率,根據上節

4 RoC oVref 1 Vin


T , fo  
Vin t 4 RoC oVref

(2) 實驗步驟:
1) 按圖 9-2 細心接線,並反覆核對,確定無誤!!再接上雙電源。
2) 輸入控制電壓調整為 1V, 2V, 3V, 4V, 5V 各做一次。
3) 用示波器第 2 軌跡觀察三角波輸出端之波形,第 1 軌跡觀察方波輸
出端之波形,測量三角波及方波的頻率及振幅,並記錄。
4) 將積分電路之電阻 RO 換為 20KΩ,30KΩ 輸入控制電壓調整為 2V,
重複實驗步驟 3。
5) 將將積分電路之電阻 RO 換回 10KΩ,兩電容 CO 為 0.02μF,0.1μF,
輸入控制電壓調整為 2V,重複實驗步驟 3。
6) 將實驗步驟 2~4 所量測的頻率值,與公式計算值比較。
4. 問題與討論:
(1) What’s the maximum tuning range (oscillation period) of VCO? How can
you increase it?
(2) Try to remove the Zener diode in your circuit and observe what will happen?
What’s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se two diodes?
(3) Please record the time domain traces on the oscilloscope and use the Fourier
transform technique to analyze their behaviors in frequency domain
(different RC values)

圖 9-1 Square & Triangle Wave Oscillator

圖 9-2 Voltage Controlled Oscillator for Square & Triangle Wave


實驗十:計時器 IC 實驗

1. 目的:
了解計時器 IC 的構成電路及其結合外部 RC 電路組成振盪器的動作原
理。

2. 材料:
元件 編號 功能 接腳 數量
計時器 NE555 Dis, Th, tr, cv, out, RS, Vc, Gnd 7, 6, 2, 5, 3 4, 8, 1 2
二極體 1N914 2
電阻 1K, 3.3K, 4.7K, 6.8K, 10K, 20KΩ 4,1,1,1,2,1
電容 0.01μ, 0.05μ, 0.1μF 4,2,1

3. 實驗項目:
一、 非穩態振盪器(Astable Oscillator):
(1) 振盪原理:
參考圖 10-1,由三個 5KΩ 電阻組成的分壓器提供參考電壓,
比較器 U2 的非倒相輸入端接參考電壓 VCC/3,而比較器 U1 的非倒
相輸入端外接臨界電壓 2 VCC/3,並外接控制電壓 CV(Control
Voltage),比較器 U1 的非倒相輸入端外接臨界電壓 Th(Threshold
voltage),比較器 U2 的倒相輸入端接激發電壓 Tr(Trigger voltage),
當由 RA,RB 與 C 組成之充電電路開始充電時,臨界電壓與激發電
壓均等於電容器電壓 Vc,當 VC 小於(VCC/3)時,比較器 U2 的輸出
端為正 VCC,並接正反器的輸入端 S,比較器 U1 的輸出端為零電
位(Gnd),並接正反器的輸入端 R,正反器被設定(Set),故正反器
的反相輸出端(Q’)為零電位(Gnd);當 VC 大於(VCC/3)而小於(2 VCC/3)
時,比較器 U1 及 U2 的輸出端均為零電位(Gnd),故正反器的輸出
電位不變;當 VC 大於(2 VCC/3)時,比較器 U1 的輸出端為正 VCC,
比較器 U2 的輸出端為零電位(Gnd),正反器被重置(Reset),故正反
器的反相輸出端(Q’)為正 VCC,使得 NPN 電晶體(Q1)導通,其開集
極(Open Colletor)為 Dis 端(Discharge)外接 RB,故電容器 C 經 RB
及電晶體(Q1)放電,因 RB<RA,所以放電時間小於充電時間,當電
容器 C 放電完畢後,又重新開始充電。
充電時間 tH = 0.695(RA+RB)C
放電時間 tL = 0.695RBC
週期 T = 0.695(RA+2RB)C
頻率 f =1.44/(RA+2RB)C
如在 RB 兩端並聯二極體如圖虛線所示,則充電時經 RA,二極
體及 C,電容放電時經 RB,故
充電時間 tH = 0.695RAC
放電時間 tL = 0.695RBC
週期 T = 0.695(RA+RB)C
頻率 f =1.44/(RA+RB)C
若 RA = RB,則產生 50%之工作週期(duty cycle),即高電位週
期等於低電位週期。

(2) 實驗步驟:
1) 如圖 10-1 所示接線,RA = 6.8KΩ,RB = 3.3KΩ,用示波器第一
軌跡觀察輸出端之波形,測量波的頻率,工作週期(duty cycle)
及振幅,並記錄,將測量值與公式計算值比較。
2) 如圖 10-1 所示接線,但不接二極體,RA = 6.8KΩ,RB = 3.3KΩ,
用示波器第一軌跡觀察輸出端之波形,測量波的頻率,工作週
期(duty cycle)及振幅,並記錄,將測量值與公式計算值比較。
3) 試說明接二極體與否有何變化。
4) 將 RA 及 RB 均換為 10KΩ,在 RB 兩端並聯二極體,用示波器
觀察輸出端之波形,測量波的頻率,工作週期(duty cycle),及
振幅,並記錄,將測量值與公式計算值比較。
5) 如圖 10-2 所示接線,用示波器第一軌跡觀察輸出端之波形,
測量波的頻率,工作週期(duty cycle)及振幅,並記錄,將測量
值與公式計算值比較。

二、 單穩態振盪器(Monostable Oscillator):
(1) 振盪原理:
參考圖 10-1 及圖 10-2,激發電壓被電阻 Ri 拉高至 VCC,
所以比較器 U2 的輸出端保持零電位,Th 端與 Dis 端接充電電
容 C,當電容電壓 VC 上升至 2VCC/3 時,比較器 U1 的輸出端
電位由零電位升至 VCC,正反器被重置,電晶體 Q1 放電,Th
端降至零電位,比較器 U1 的輸出端降至零電位,正反器保持
不變,所以 NE555 的輸出端保持零電位,直到 Tr 端輸入- 5v
負脈波,比較器 U2 的輸出端變正,正反器被設定,NE555 的
輸出端電位升至 VCC,電晶體 Q1 不通,電容 C 開始充電,Th
端與 Dis 端電位上升至 2VCC/3 時,電晶體 Q1 放電,Th 端降
至零電位保持不變,所以對應一個輸人負脈波輸出端只產生一
個正脈波,故稱為單穩態振盪。
(2) 實驗步驟:
1) 如圖 10-2 所示接線,RA = 20KΩ,RB = 1KΩ;用示波器第
一軌跡觀察 U1 的輸出端之波形,第二軌跡觀察 U2 輸出
端之波形,測量波的頻率,週期及振幅,並記錄。
2) 將 U2 的 Ra 換為 4.7 KΩ,重複實驗步驟 1。
3) 將 U2 的 C2 換為 0.05μF,Ra 為 3.3 KΩ,重複實驗步驟 1。
三、 脈衝位置調制振盪器(Pulse Position Modulator):
實驗步驟:
如圖 10-2 所示接線,函數波產生器調整為三角波頻率為 100Hz,輸出
調整為 1V,2V,3V,5V 等各做一次,其輸出端接上 NE555 之第 5 腳
(Control voltage),用示波器第一軌跡觀察第 5 腳之波形,用示波器第二
軌跡觀察 NE555 輸出端之波形,測量波的位置調制比例,即波之最寬
與最窄的寬度比例,觀察此比例值與三角波之輸出振幅有何關係。

4. 問題與討論:
(1) You must check the fall time of Vc and Vo in the Monostable oscillator Exp
 The same or different?! Why?
(2) Can you remove the capacitance (C1) in CV port and check what will
happen?
 We didn’t use C1 in the text book?!
(3) In your Exp, you interconnect the Bistable oscillator to serve as the trigger
(4) Can you use the function generator on your table to serve as the trigger and
check will the pulsewidth (extremely short) of the trigger affect the
behaviors (rise time or fall time) of OSC?

圖 10-1
圖 10-2

圖 10-3
實驗十一:限制器(Limiter)實驗

1. 目的:
了解各種限制器的電路及其特性。

2. 材料:
元件 編號 功能 接腳 數量
OP Amp μA741 I, N, o.s, o.s, out, V-, V+ 2,3,1,5,6,4,7 1
二極體 1S1588 4
電阻 510, 1.5K, 10KΩ 2,2,2
電容 100pF 1

3. 實驗項目:
一、 被動限制器(Limiter)實驗:
(1) 原理說明:
如圖 11-1 所示,
1) 當輸入電壓 Vi > -E 且 Vi < +E 時,(D1、D2、D3、D4) = ON,
VO = Vi
2) 當輸入電壓 Vi≧+E 時,(D2、D3) = ON,VO = E‧Ro/(R1+Ro)
3) 當輸入電壓 Vi≦-E 時,(D1、D4) = ON,VO = -E‧Ro/(R1+Ro)
(2) 實驗步驟 :
1) 如圖 11-1 所示接線,電源電壓 ±VCC 由電源供應器提供 ±2V,
電路輸出端 VO 接示波器第二軌跡,電路輸人端 Vi 接示波器第
一軌跡,同時接函數波產生器,調整為正弦波,頻率設定在
1KHz 左右。
2) 振幅調整如下列值(請自行選擇 Vi 值以看出變化為目標),各測
量一次輸入及輸出峰值電壓並記錄輸入及輸出波形,以輸入電
壓值為橫座標,輸出電壓值為縱座標,畫出規壓轉移(Transfer)
曲線和 X-Y mode。
Vi (V) 1 3 5 7 9 10
Vip (V)
Vop (V)
(可自行變換 Vi 已畫出明顯變化 Transfer curve 為主)
3) 若將圖 11-1 中 D1、D4 反接後,再重複實驗步驟 2。
4) 若將圖 11-1 中 D2、D3 反接後,再重複實驗步驟 2。
5) 試說明其有何不同。
二、 主動限制器(Active Limiter)實驗:
(1) 原理說明:
如圖 11-2 所示,
1) 當 V1≧0,D1 = OFF,V2≦0,D2 = OFF,VO = -Vi‧Rf/R1,
slop m= dVO/dVi = -Rf/R1
2) 當 Vi 值夠大,可使節點 V1 = 0,得一轉折點,VO = -E‧RB/RA
3) 當+Vi 更大時,V1<0,D1 = ON,D2 = OFF,VO = -Rp(Vi/R1+E/RA)
where Rp = Rf||RB,slop m = -Rp/R1
4) 同理,當-Vi 值夠小,可使節點 V2 = 0,得一轉折點,
Vo = +E‧RC/RD
5) 當-Vi 值更小時,V2 > 0,D2 = ON,D1 = OFF,VO = -Rz(Vi/R1
- E/RD) where Rz = Rf||RC,slop m = -Rz/R1
(2) 實驗步驟 :
如圖 11-2 所示接線,電源電壓 ±Vcc 由電源供應器提供 ±15V,電
路輸出端 VO 接示波器第二軌跡,電路輸人端 Vi 接示波器第一軌
跡,同時接函數波產生器,調整為正弦波,頻率設定在 1KHz 左右,
振幅調整如下列值,各測量一次輸入及輸出峰值電壓並記錄輸入及
輸出波形,以輸入電壓值為橫座標,輸出電壓值為縱座標,畫出規
壓轉移(Transfer)曲線和 X-Y mode。
Vi (V) 1 3 5 7 9 10
Vip (V)
Vop (V)
(可自行變換 Vi 已畫出明顯變化 Transfer curve 為主)

4. 問題與討論:
(1) Draw the transfer curve (DC input) and typical waveforms (AC input)!!
(2)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C transfer curve and AC transfer curve
 Use high frequency (6MHz) ac signal to check your transfer curve,
which is obtained from DC input.
 Draw your transfer curve from DC to 6MHz.
(3) What’s the functionality of C1 capacitance in your circuit?
 Try to remove it and use different values of capacitance.
 Use dc and ac input to check the transfer curves.
圖 11-1

圖 11-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