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2004 年 7 月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J u l.

2004
第 22 卷第 4 期 Jou rna l of A nhu i In stitu te of Educa tion V o l. 22 N o. 4

简论欧阳修《诗本义》
对《毛传》
、《郑笺》
的批评
李梅训
( 山东师范大学 齐鲁文化研究中心, 山东 济南 250100)

   [ 摘 要 ] 宋代《诗经》
研究中, 最早批评《毛传》
、《郑笺》的是欧阳修的《诗本义》
, 其成就主要表现在对毛、郑字
词训诂、章句解释等方面, 同时对《郑笺》的以礼说诗、谶纬怪妄和改字为说也着力批驳, 从而开创了《诗经》研究的
新局面, 并与对《诗序》
的批评一起, 开启了宋代《诗经》
研究的疑古思潮。
   [ 关键词 ] 欧阳修;《诗本义》
;《毛传》
;《郑笺》
; 批评
   [ 中图分类号 ] I207.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1- 5116 ( 2004) 04- 0053- 03

  在《诗经》学史上, 欧阳修的《诗本义》是宋代第 有的字词在《诗经》中多次出现, 而毛、郑随文为


一部集中辩驳《毛传》
、《郑笺》
的专著, 其大胆疑古的 训, 令人生疑。 欧阳修则能从《诗经》 整体出发, 旁及
精神和许多见解都给后人以启示。 欧阳修第一个剥 其他文献, 综合考虑, 故结论比毛、郑的“随文为训”
去了长期笼罩在《毛传》
、《郑笺》上的神圣光环。 他 更有说服力, 有的为后人接受, 至今沿用。 如释“亦”
说:“汉承秦焚书之后, 诸儒讲说者整齐残缺, 以为之 字, 欧阳修先将毛、郑的各处解释综合考察, 发现
义训, 耻于不知而人人各自为说, 至或迁就其事, 以 “毛、郑之意, 谓亦者, 又也, 有因之辞也。以谓彼既为
曲 成 其 己 学, 其 于 圣 人 有 得 有 失, 此 经 师 之 业 是, 此又以为是者为亦也”[ 1 ] (卷13・一义解》)。但《诗经》

也。”[ 1 ]
( 卷14, P6)
毛、郑既属此类经师, 他们解诗也就同 如“人亦有言” 、“亦孔之哀”
、“民亦劳止”之类甚多,
样避免不了迂曲为说、汩乱诗之本义的通病。欧阳修 皆属连上为文, 非“有所亦”。 而毛、郑所谓“有所亦”
对毛、郑的批驳主要在于字词、章句的训释等方面, 者, 如《卷阿》篇“凤凰于飞, 岁羽岁羽其羽, 亦集爰止”
同时对《郑笺》
“以礼说诗”
、“谶纬怪妄”和“改字为 句, 郑玄以为“亦众鸟”。
《有客》 篇“有客有客, 亦白其
说”
等弊端也进行了批驳。本文试就这些方面加以论 马”句,《毛传》以为“亦周人” , 而《郑笺》以为“亦武
述。 庚”
。如此种种, 皆为牵合《诗序》 的敷衍之说, 与诗歌
一 文意不符。由此, 欧阳修通过对《诗经》 中“亦” 字的充
一般认为, 宋儒重义理而轻训诂, 但欧阳修重视 分考察, 结合具体语境, 一反毛、郑之说, 提出了“盖
亦者, 诗人之语助”[ 1 ] 卷13・一义解 的论断。 这一创见于
( )
训诂, 并指出毛、郑的一些错误是由于训诂失当所
致, 并结合整体诗意、度以情理予以辩驳解释。 如卷 后世影响颇大, 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亦”字下曰
“经传之亦, 有上所蒙者, 有上无所蒙者”[ 2 ] ,充
(P493)
十三论《甘棠》
“蔽芾甘棠, 勿翦勿伐”
句, 毛、郑皆谓:
“蔽芾, 小貌; 茇, 舍也。”
欧阳修驳之曰:“召伯本以不 分吸收了欧阳修的见解, 又进而指出《论语》 中“不亦
欲烦劳人, 故舍于棠下, 棠可容人舍其下, 则非小树 说乎”、
“亦可以为成人矣” 等句,“皆上无所蒙”, 与上
也。 据诗意乃召伯死后, 思其人爱其树而不忍伐, 则 述欧阳修之辨析属同类。 程俊英《诗经译注》 也同意
作诗时益非小树矣。 毛、郑谓‘蔽芾’
为小者, 失诗义 欧阳修的观点, 解为语气词。
矣。 蔽能蔽风日, 俾人舍其下也; 芾, 茂盛貌; 蔽芾乃 对有些字词的辩驳解释, 欧阳修不仅着眼于《诗
大树之茂盛者也。”[ 1 ]
( 卷13, P1)
这一说法直接启发了朱 经》本身, 而且广为稽考前世文献, 以便得出正确结
论。 如《候人》“不遂其媾”
句, 欧阳修驳毛、郑释“媾”
熹,《诗集传》即径直训为“盛貌”
。 又如“肃肃兔 ”
句, 毛训“肃肃”
为“敬”
, 显然指的是人。 欧阳修认为
( 卷1, P7)
“布 木弋何容施敬? ”[ 1 ] 故改释为“严整貌”
,指 [ 收稿日期 ]  2004- 06- 12
[ 作者简介 ]  李梅训 (1972—) , 男, 山东安丘人, 山东师范大学
的是“兔 ”
, 这就通达得多。 朱熹亦因之训为“整饬
齐鲁文化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 文学博士。
貌”

53
字曰:“毛、郑训‘媾’为‘厚’, 郑又遂以为‘久’ , 今彳扁 失”[ 3 ] , 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以礼说诗”
; 二是
(P235)

考前世训诂, 无‘厚’、
‘久’之训, 训释既乖, 则失之远 “怪妄谶纬” ; 三是“改字为说”
。 其实这都由欧阳修
矣。”
又说:“郑于注《易》 又以‘媾’ 为‘会’, 大抵‘婚’ 、 《诗本义》 发其端。
‘媾’古人多连言之, 盖会聚和好之意也。”[ 1 ] 卷5, P4) 通 其一, 驳“以礼说诗”。
(

过广泛征引考证, 增强了结论的说服力。 还有《东门 欧阳修认识到郑玄长于礼学, 并用于笺《诗》, 但


之木分》释“ 旦”为“善旦”[ 1 ] 卷4, P2) , 即好日子, 完全破 反对以礼说诗, 因为诗是抒发人之性情的, 诗人不可
(

除《郑笺》的“朝日善明者”的迂曲说法, 已成为不刊 能完全依礼作诗。 如论《宾之初筵》 曰:“卫武公之作


之论了。 是诗也, 本以幽王荒废, 饮酒无度, 天下化之, 君臣沉
对诗句的阐释, 欧阳修也要求整体通观, 即一定 湎, 所以刺也。 如郑氏之说, 则王之饮酒, 宾主肃然,
要结合诗意进行解释。《汉广》 篇《郑笺》 解“于归”
为 礼修乐备, 物有其容, 揖让周旋, 皆中其节。先与群臣
“嫁”
, 欧阳修指出:“考诗三章皆是男子见出游之女, 射而择士, 然后祭礼其先, 至于受神之福, 配尸登 ,
悦其美色而不可得尔。若《郑笺》 则不然, 其一章乃云 礼无违者。及乎射祭讫事之后, 燕其族人, 旅酬之际,
男欲犯礼而往, 二章、三章乃云欲择尤正洁者使嫁 始与其坐宾顿出小人之态, 号呼倾侧, 以至失礼败
我, 则一篇之中前后意殊。”[ 1 ] 卷1, P7) 又如《
〈蟋蟀〉论》
(
俗。 是其一日之内, 朝为得礼之贤君, 暮为淫液之昏
“职思其外”句下曰:“毛谓礼乐之外, 郑谓国外至四 主, 此岂近于人情哉? ……郑氏长于礼学, 其以礼家
境, 郑又谓‘职思其忧’为邻国侵伐之事” , 针对这些 之说曲为附会诗人之意, 本未必然, 义或可通, 亦不
歧误之说, 欧阳修结合全诗及晋国风俗指出:“ ‘职思 为害也。 学者当自择之。”
其外’ 者, 谓国君行乐有时, 使不废其职事, 而更思其 事实上,《诗经》中有些作品, 描写贵族祭祀、朝
外尔, 谓广为周虑也。 一国之政所忧非一事, 不专备 宴、婚娶等生活, 也的确反映了当时遵行的某些礼
侵伐也。”[ 1 ] 卷4, P6) 显然较毛、郑合理, 后人亦多因之。
(
俗, 所以欧阳修批评郑玄以礼说诗时有所保留, 所谓
苏辙曰:“既思其职, 又思其职之外。” 朱熹曰:“外, 余 “本未必然, 义或可通, 亦不为害也” 。但郑玄笃信《周
[ 1 ] ( 卷14, P8)
也。 其所治之事, 固当思之, 而所治之余, 亦不敢忽。 礼》 , 其以礼解诗“义不可通”或“为害”诗意
盖其事变或出于平常思虑之所不及, 故当过而备之 者不在少数, 如《卷阿》 之“有冯有翼, 有孝有德, 以引
也。”
这两家都取欧阳修之说而有所发挥。 以 翼”三句,《抑》“相在尔室, 尚不愧于屋漏”二句,
汉代是章句之学发达的时期, 但由于今文学家 《郑笺》均以为指祭祀之事, 欧阳修根据诗意, 认为与
死守章句、极端繁琐而使自身走入死胡同, 此后, 章 祭祀之事无关, 是郑氏以礼解诗之过。 《
〈湛露〉 论》

句之学不被儒家所重。欧阳修则认为:“章句之学, 儒 批评郑玄“由诗有‘在宗载考’之言, 遂生穿凿”而引
家小之。 然若乖其本旨, 害于大义, 则不可以不正 “夜饮之礼”, 妄为臆说等。 郑玄以礼说诗, 后代学者
也。”[ 1 ] 卷7, P1) 并指出章句的划分应当以诗意为标准, 也多表反对, 如清代今文学大师皮锡瑞说:“郑精三
(

即如《 〈大东〉 论》指责毛、郑“所分章次, 以义类求之, 《礼》


, 以礼解《诗》, 颇多纡曲, 不得诗人之旨。”[ 4 ]
(P65)

当离者合之, 当合者离之, 使章句错乱。”[ 1 ] 卷8, P6) 而


(
而欧阳修开创之功不可抹杀。

〈 抑〉论》在批评毛、郑“分断章句” , 妨害诗义的同 其二, 驳“谶纬怪妄” 。
时, 进一步提出了分章断句的标准:“诗句无长短之 西汉末迄东汉初, 动荡的政治形势让一些有野
限, 短 至 一 二 言, 长 至 八 九 言, 取 其 意 足 而 心的人觊觎权位, 为了拥有或巩固实权地位, 最好的
[ 1 ] ( 卷11, P6)
已。” 并根据自己的理解, 将《抑》
诗按诗意分 办法自然是借上天之命、谶纬之说神化自身。光武帝
为十四章, 与传统的分为十二章不同。尽管欧阳修在 以符命兴起, 故笃信谶纬, 并钦定谶纬八十一篇。 当
划分章句方面很少为后人所接受, 但他不拘于传统, 时学者多因能说谶纬而得富贵, 解经也必须以谶纬
独立提出按诗意划分章句、 “取其意足而已”的观点 为说, 以至升为国宪, 号为“内学”, 并一度凌驾于经
却是难能可贵的。 学之上, 盛行于东汉。《后汉书・方术列传序》 说:“汉
总之, 无论是字、词、句的训释还是关于诗歌章 自武帝, 颇好方术, 天下怀协道艺之士, 莫不负策抵
节的划分, 欧阳修都能从整体出发, 结合诗意、度以 掌, 顺风而届焉。后王莽矫用符命, 及光武尤信谶纬,
情理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而 士之赴趣时宜者, 皆驰骋穿凿, 争谈之也。”郑玄兼通
从考证方法的角度, 也足以称为清代考据学的先导。 今古文经, 熟习谶纬之学, 还曾给纬书作注, 这就自
二 然渗透到《诗经》
解说中。
自 宋 代 始, 学 者 多 批 评《郑 笺》
“繁 塞 而 多 富于理性精神的欧阳修对此提出严厉的批判。
54

〈生民〉论》说:“妄儒不知所守而无所择, 惟所传则 僭。” 欧阳修驳之曰:“毛谓绿间色、黄正色者, 言间色
信而从焉, 而曲学之士好奇, 得怪事则喜附而为说, 贱, 反为衣, 正色贵, 反为里, 以喻妾上僭而夫人失
前世以此为六经患者非一也。” 《郑笺》认为“后稷天 位, 其义甚明。而郑改绿为衤彖, 谓衤彖衣当以素纱为里
自生之”, 即“天不因人道, 自与姜 女原 歆然接感而生 而反以黄, 先儒所以不取郑氏于诗改字者, 以谓六经
后稷”, 谓“当祀高礻某时, 有上帝大足迹, 姜履其指 有所不通, 当缺之以俟知者, 若改字以就己说, 则何
拇, 歆然感而有身, 遂生后稷。以无人道而生子, 惧人 人不能为说, 何字不可改也? 况毛义甚明, 无烦改字
不信, 乃置之隘巷等处以显其异。”欧阳修结合上古 也。”[ 1 ] 卷13, P9) 特别应当指出的是, 欧阳修还间接批评
(

典籍, 据事理人情予以批驳:“( 郑玄) 自惑于谶纬, 专 了孔《疏》所谓“诗者咏歌, 宜用其所有之服而言, 不


用《命历序》言帝喾传十世” , 遂以后稷为帝喾之子, 宜举实无之绿衣以为喻, 故知当作衤彖”的说法, 从中
但这仅仅是上古传说之一种而已, 难以据信。而且所 我们可以看出他“以经为正”, 反对改字以就己说的
谓“无人道而生子, 与天自感于人而生之, 在于人理, 谨严治学态度。
皆必无之事”。至于“欲显其灵, 而以天子之子弃之牛 东汉末, 兼通今古文的郑玄选择了《毛诗》并为
羊之径及林间冰上”, 更是不近人情之甚。 针对古代 之作《笺》, 以宗毛为主, 至《毛传》不通之处, 也兼用
“天命有德”的说法, 欧阳修进一步说:“天命有德以 三家诗说, 或下以己意。此后毛、郑之学大行于世, 而
王天下, 此圣贤之通论也。 天生圣贤异于众人, 理亦 三家诗渐至失传。 自汉迄唐, 学者所争只在毛、郑之
有之。然所谓天命有德者, 非天谆谆有言语文告之命 得失而已。 至唐《诗经正义》 之作,《传》
、《笺》
被奉为
也, 惟人有德则辅之兴尔。”他认定“所谓天生圣贤 经典注疏, 地位愈加巩固, 竟至出现了“说诗者莫敢
者, 其人必因父母而生, 非天自生之也。”
这就破除了 议毛、郑”《
(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经部第十五・诗类
郑玄的怪妄之说。
《文王》 论中更点明所谓“天命”,并 一・诗本义提要》 ) 的垄断局面。 而敢于站出来对二
不是上天谆谆告诉世人如何, 而是“ ‘无声无臭’,惟 家之说集中加以辩驳的学者, 欧阳修是近千年来的
德所在而 福之”, 并指出《郑笺》
之失即在于此。 欧 第一人。南宋楼钥说:“欧阳公《本义》 之作, 始有以开
阳修的这些大胆辩驳, 得到了张元济的充分肯定: 百世之惑, 曾不轻议二家之短长, 而能指其不然以深
“欧阳永叔不信符命之说, 尝斥《周易》《河图》、
《洛 持诗人之意。 其后王文公、苏文定公、伊川程先生各
书》为妖妄, 是书于《思文》
、《臣工》诸诗复力诋高礻某 著其 说, 更 相 发 明, 愈 益 昭 著。 其 实 自 欧 阳 氏 发
祈子、后稷天生, 及白鱼跃舟、火流为鸟与谷俱来之 之。”[ 5 ] 正因为他对二家是在充分尊重与吸取的
(P563)

怪说, 诚古人之先知先觉者! ”《
( 诗本义・跋》
) 基础上“指其不然以深持诗人之意” , 学者们也易于
其实, 欧阳修反谶纬怪妄之说不仅缘于经学, 还 接受, 朱熹即认为:“ 《诗本义》 辩毛、郑处, 文辞舒缓,
有宋代的现实背景。 庆历三年 ( 1043 年) 十一月, 澧 而其说直到底不可移易。” [ 6 ] (P2089)
而此后攻毛、郑者
州 ( 今湖南澧县) 知州冯载向朝廷贡献柿木, 说柿木 代不乏人, 故又有“始有以开百世之惑” 的赞誉。这些
上天然生成“太平之道” 四个字, 欧阳修上《论澧州瑞 又与欧阳修对《诗序》的辨析一起共同开启了宋代的
木乞不宣示外廷札子》 , 指出朝廷内忧外患, 无太平 疑古思潮, 对宋代及后世《诗经》研究的深入发展都
景象, 又列举当年种种“祥瑞” 天象, 说明柿木成文不 功不可没。
足为信。即使是天然生成的, 也不是“祥瑞” 而是误国
的“妖木”。由此, 朝廷颁布了“诸祥瑞不得进献” 的有 [ 参 考 文 献 ]
关诏令。至和二年 ( 1055 年) , 欧阳修又上《论删去九 [ 1 ] 欧阳修. 诗本义 [M ]. 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本. 上海: 商务

经正义中谶纬札子》 , 要求删除经书中的谶纬成分。 印书馆.


[ 2 ]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这既是纯洁经学, 也是当时的现实需要。
[3 ] 王应麟. 困学纪闻 ( 翁元圻注本 ) [M ]. 上海: 商务印书
其三, 驳“改字为说” 。
馆, 1959.
《郑笺》改字说诗相当普遍, 如《绿衣》 “绿兮衣
[ 4 ] 皮锡瑞. 经学通论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54.
兮”《笺》曰:“绿当为衤彖, 故作衤彖, 转作绿, 字之误 [ 5 ] 朱彝尊. 经义考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98.
也。”
“衤彖兮衣兮者, 言衤彖衣自有礼制也。诸侯夫人祭 [ 6 ] 朱熹. 朱子语类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6.
服之下, 鞠衣为上, 展衣次之, 衤彖衣次之, 次之者众 ( 责任编辑 何旺生)
妾亦以贵贱之等服之。鞠衣黄, 衤彖衣黑, 皆以素纱为 ( 下转第 74 页)
里, 今衤彖衣反以黄为里, 非其礼制也, 故以喻妾上

55
在通信函电中, 对一些陌生人的称谓, 则可以使 人类的语言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共同发展的, 语言的
用 工 作 职 称, 以 避 免 性 别 歧 视 的 嫌 疑。 如: D ea r 发展历史就是人类文明进步史的真实写照。 由于历
M adam →D ea r R esiden t; D ea r Sir →D ea r R esiden t; 史的原因, 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曾经存在着
D ea r M iss→D ea r M s; D ea r M rs→D ea r M s. 巨大的差别, 它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作为人
在没有必要说明不同性别的情况下, 避免使用 类思想交流工具的语言也难免留下时代的烙印。 然
lady, g irl 等词, 如 lady docto r, g irl a th lete。这种用 而, 随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女权运动和妇女解放运
法会使人误解为医生或运动员原本是男子从事的职 动的发展、妇女社会地位的全面提高、男女之间日趋
业, 从此而引起性别歧视的某种联想。 使用 M s. 或 平等, 某些含有性别歧视的词汇和用法已不适应时
M z. 这个新造词代替 M iss 或 M rs. 以除去女性婚否 代的发展潮流, 性别歧视作为语言文化领域中长期
的标志, 与称呼男性的 Sir 相对应, 显示男女平等。 存在的一种畸形现象最终会彻底地被消除。
另外, 应避免对女性使用所谓的“爱称、呢称” , 避免
使用有意贬低, 轻视或重视、抬高某一性别的词语。 [ 参 考 文 献 ]
在提及男女两性时, 应对等使用平行称谓。至于那些 [ 1 ] Coa tes, J enn ifer. W om en , M en and L ang uag e - - A
S ociolig u istic A ccoun t of S ex D if f erences in L ang uag e.
歧视性的谚、俗语, 它们反映了一定时期里社会文化
L ondon: L ongm an, 1986.
的一种反常现象, 现在已基本上或正在逐步地失去
[2 ] Sp ender, D a le. M an M ad e L ang uag e. L ondon:
其使用场合, 其中大多数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
Rou tledge & Kegan Pau l, 1980.
料而已。
[ 3 ] 陈松芩. 社会语言学导论 [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三、结束语 1985.
以上从词汇和语义的角度讨论了性别歧视在英 ( 责任编辑 何旺生)
语词汇和谚语、俗语中的反映并提出几种规避策略。

Phenom enon of Sex B ia s and M ethods of Avo idance in Engl ish


HU Rong
( F oreig n L ang uag es D ep a rtm en t , A nhu i Institu te of A rch itectu re and Ind ustry , H ef ei 230022, C h ina )
Abstract: L anguages develop a long w ith the socia l evo lu t ion. T he p henom ena of sex b ia s is d iscu ssed from
the p ersp ect ive of socio 2lingu ist ics, reflect ing the society and cu ltu re in h isto ry and p resen t 2day rea lity,
and th rough the ana ly sis of their d ifferen t fo rm s in m o rp ho logy, gender, sen se, socia l cu stom s and
m a rriage in Eng lish, the p ap er a lso offers som e m ethod s to avo id such p rob lem s.
Key words: sex b ia s; reflect ion; avo idance

( 上接第 55 页)
Stud ies on the Cr itic ism on the M aoZ huan and Z hengJ ian by O uyang - X iu’s S h iB enY i
L IM ei2xun
(Q i L u C u ltu ra l R esea rch C en ter , S hand ong N orm a l U n iv ersity , J inan 250014, C h ina )
Abstract: O uyang 2X iu is the first p erson w ho da red to b reak the dead lock of resea rches in to T he Book of
Song s in the Song D yna sty, and in the S h iB enY i , he crit icized M aoZ huan and Z hengJ ian from the a sp ect s of
exeget ica l stud ies of the w o rd s, ana ly sis of the sen tences and p h ra ses, esp ecia lly d isp u ted such sta tem en t s
a s "exp la in ing tho se song s w ith et iquet te" , " devia t ing com b in ing w ith C hen W ei " , and " rep lacing the w o rd s
to m ake sta tem en t in Z hengJ ian " , hence m ak ing the sta rt of su sp icion in a cen tu ry.
Key words: O uyang 2X iu; S h iB enY i; M aoZ huan ; Z hengJ ian ; crit icize

7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