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论科技人员道德想象力的基本特征

杨慧民

内容提要 科技人员道德想象力是一种使科技人员以道德的方式从事科技活动的慎思能力,其特征在于
使道德想象力影响到以下方面:其一,注重科技活动后果的不确定性,强调科技活动过程的“考虑的周全性”;
其二,不仅需要密切关注技术人工物结构和功能不完全对应的特点,还要切实重视技术的意向性问题;其三,
整体思考科技活动先前基础的可靠性,为完成某一特定岗位职责而积极承担起检验先前技术设备的初始责
任;其四,全程追求科技活动要素(包括科技活动与自然、科技活动与社会、科技活动中人际关系、科技活动中
人与工具以及人的身心关系等)的和谐性。

关 键 词 科技人员 道德想象力 基本特征 科技活动

科技人员的道德想象力是一种在特定情境中 规模和速度向前发展的强大力量,具有自身的发
与科技活动的利益相关者感同身受,并通过对科 展目的和内在逻辑性,其影响的长期性、广泛性和
技活动后果的种种可能性进行评估,以确定在道 深远性仍在不断地蔓延和持续发酵。而既有的道
德意义上何种行为方式最切近情境的慎思能力。 德实践、制度安排、法律规范等还相对滞后,尚不
它具有类似思想实验的特征,在提升科技人员的 足以有效应对、约束和导引这一独立力量。正如
道德敏感性、减少科技活动的社会风险、增强科技 美国技术哲学家卡尔·米切姆(Ca
rlMi
tc
ham)所
伦理的实践有效性以及创造性地思考科技活动中 指出的,责任是知识和力量的函数,技术的力量使
遇到的难题或者化解高新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伦理 责任成为必需的新原则,特别是对未来的责任。①
冲突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科技活动 而且,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内在地具有不确定性,正
自身的特性使得科技人员道德想象力具有不同于 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既有生活世界,日益
其他职业活动者的特点。 呈现出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埃德加·莫兰(Edg
ar
Mo
rin)对此作了十分透彻的分析,他指出:“任何
注重科技活动后果的不确定性
人类行为从它被着手进行时起,就逃脱了它的发
现代科技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性或创造性 起者的掌握而进入社会固有的各种因素的多样的
活动,而创新或创造本身就意味着风险,意味着打 相互作用的游戏之中,这一游戏使该行动改变目
破现有的稳定和平衡,寻求新的平衡。20世纪中 标,有时甚至与原先确定的目标背道而驰。……
叶以来,现代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至少具有以下 动机的纯粹性从来不能保证行动的合乎目的性和
三个新特征:一是现代科学技术是一种以空前的 有效性。”② 在现代技术发展面前,“能够”意味着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中国科技伦理的实践困境与出路研究”(项目号:
13BZX0
74)的阶段性成果。

58
论科技人员道德想象力的基本特征

“应当”的技术命令甚嚣尘上,而现有的技术伦理 的后 果。④ 美 国 社 会 学 家 戴 安 娜 · 沃 恩 (Di


ane
学也因为没有给出实质性的道德规范,而“大有 Va
ugh
an)所谓的 “常规化偏差”(no
rma
li
zat
io
nof
变成单纯的责任号召的危险”③ 。因此必须着眼 de
via
nce
),即技术系统允许、接受一定的数值偏
于具体行为本身的道德性。二是以信息技术、生 差,但有时这种偏差却会造成一定的风险,大抵也
物技术、纳米技术、认知科学等重组形成的汇聚技 属于此种后果类型。⑤
术的出现,使人们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干预已经深 鉴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新特征和科技活动
入到了它的基础层次(物质或物种的内核乃至人 后果的不确定性所使然,科技人员在开展科技活
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层次),出现了具有崭新活 动之前就应当积极承担伦理学意义上的“前瞻性
动性质的领域。现代技术同时还呈现出明显的 责任”,充分发挥自身的道德想象力对科技活动
“反自然”的特质:基于对某种自然规律的认识而 中及科技成果应用可能出现的行为后果做出充分
采取一种“逆自然生成”方向活动的特点。人类 可靠的估计和预测;除了不利用技术优势蓄意制
行为可能结果的规模已经超出了行为者最初的道 造伤害外,还要着力避免技术活动中的“不当”、
德想象力,各种难以预料甚至根本无法想象的行 “疏忽”和“鲁莽”;除了强化后果责任意识,还要
为后果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逐渐成为行为后 把预防和避免各种不良后果的要求置于核心责任
果的主流。三是技术的对象正在由改造自然、改 的位置。对科技活动后果的不确定性的强调,是
造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逐渐转向设计生物和人的 科技人员道德想象力区别于其他行业人员道德想
身体。“人”自身成为技术的改造对象。人的身 象力的一个突出特征。
体不再是各种技术“操纵的基点”,而是成为技术
强调“考虑的周全性”
实验的对象,甚至成为可以被任意支配的物质材
料。这一发展趋势亦使得原本奠基于个体之上的 “考虑的周全性”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要
社会关系、人性观念、人的价值尊严等都面临着前 求,科技活动自身的特殊性必然赋予其特殊的内
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正是上述这些新特征、新 在逻辑和思考维度。在科技活动过程的框架下,
变化赋予了科技人员以应有的实践智慧,即要具 考虑的周全性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有对科技活动后果不确定性的更强烈意识。 一方面,要密切关注技术人工物结构和功能
科技活动后果的不确定性主要包括:第一,或 不完全对应的特性。目前国内外学界在技术人工
然性的后果。因为在科技活动的理念和目的与其 物本质特征上意见并不一致。但大多数学者认同
实际的效应之间并不一定存在直接的因果联系, 技术人工物具有两个同时存在的本质属性:物质
这种后果出现的几率很高。第二,功能失常的后 结构(具有某种特定结构的物质对象)和意向功
果。这是一种预设性、意外性的后果,只有在技术 能(具有某种功能的意向对象),且两者之间一定
系统出现故障或者说人为地受到损害时才有可能 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否则人们很难把技术人工
出现。第三,随机性的后果。这种后果有可能出 物这两种属性统一起来。需要注意的是,技术人
现,但是发生的概率可能非常低。第四,累积性的 工物的结构和功能之间并非存在一一对应的关
和协同性的后果。前者是说个别行为失误并不会 系:一个物质结构可以实现或者说能够具有不同
直接产生消极后果,但其长期积累或者说与在系 的功能。例如一把刀,可以用来切菜,可以用来砍
统运行一段时间后才产生的因素结合就会出现; 树,也可以用来伤人。反之一种功能可以由多种
后者是指个体行为失误或不当都在可以承受的范 物质结构或系统来实现。例如交通工具,可以根
围之内,并不会直接引发什么后果,但是行为失误 据需要选择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公交车、飞
或不当发生耦合时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第 机、轮 船 等。 荷 兰 技 术 哲 学 家 霍 克 斯 (Wy
bo
五,不可预知的后果。这是一种因知识、能力和经 Ho
uke
s)和梅耶斯(Ant
honi
eMe
ij
ers
)将这种特性
验的不足而无法准确预知或根本不可能全然预见 概括为“多重实现性”或“非充分决定性”。⑥ 这种
59

0 1
4 .

现象之所以出现,主要是因为物质结构在技术设 设计情境中,考虑周全更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
计的情境中实现,而意向功能则需要通过使用情 技术发明和设计的各种结果很难完全预测和排
境来实现。在创造性设计情境中,工程师关注的 除,但至少应当把可能出现的“作恶企图(e
vili
n
主要焦点是结构,功能向度往往被视为“黑箱”。 t
e )考虑在内”⑨ 。在必要的情况下,科技人员有
nt
在使用情境中,功能是使用者关注的重心,结构向 责任在技术发明或设计过程中提高不当使用、误
度往往被视为“黑箱”。此外,有关物质结构的描 用和滥用的难度。科技人员道德想象力的重要使
述往往强调客观上“是这样”,而功能表述往往具 命之一,就是使科技活动以一种包含伦理思考的
有主体的要求“应该这样”,但结构描述并不能推 方式进行,使技术人工物结构和功能不完全对应
导出功能描述,反之亦然。⑦ 由于技术人工物这两 可能造成的问题能够被一定的伦理担当所消解。
个本质属性都要通过技术设计得以实现,因而它 另一方面,要切实重视技术的意向性问题。
们与技术设计过程、与技术设计者设计过程的意 技术意向性是技术现象学的核心范畴,是美国哲
向性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技术设计过程就是解 学家唐·伊德 (Do
n.I
hed)在胡塞尔的先验现象
决物质结构和功能意向如何统一,即如何将结构 学、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现象学和梅洛 -庞蒂的知
和功能恰当和谐地结合在一起的过程。这里就有 觉现象学基础上提出来的。其后荷兰学者维贝克
一个考虑周全的问题,仅仅考虑其中任何一方面 (Pe
ter-Pa
ulVe
rbe
ek)教授又在后现象学框架下
都会造成工程技术实践中的严重后果。 延伸了其价值,突破技术意向性单一“中介调节”
技术人工物结构和功能之间不完全对应性这 (me
dia
ti
on)作用的特质,赋予其“混合特性”而得
一事实,恰好说明了技术设计活动内在的矛盾,对 以形成和发展。技术意向性主要包括三层含义:
此科技人员有责任在技术设计过程中给予技术人 第一层含义是指技术自身所具有的“意向性”,即
工物结构和功能关系以必要的伦理思考。技术人 任何一种技术都具有一种针对现实生活某一特定
工物的结构本质上是累积式形成的,依赖于不同 层面的定向性(di
rec
ted
nes
s)。这种意义上的技术
时代、不同地域技术人员的持续性贡献。随着某 意向性不仅类似于海德格尔所说的用具本身的
种结构逐渐稳定下来,有可能以某种形式扩散,其 “形式指引”(用具本质上是一种为了“做……之
结果是在应用过程中导致越来越多新功能的出 用”的东西),还类似于法国学者 拉 图 尔 (B.La

现,甚至引发一些非预期的后果,有时甚至与原先 t
our
)的“脚本”(s
cri
pt)概念。如同剧作者通过脚
确定的功能目标背道而驰,因而工程师在技术设 本设计规定了演员的演出行为只能围绕剧情展开
计过程中有必要积极地想象可能出现的各种形式 一样,工程师在技术设计时也都为技术人工物设
的应用或者滥用。技术人工物的功能完全是由具 计一个“脚本”,预先对技术人工物使用者的行为
体使用者根据自己的情境理解和生活世界经验来 方式或偏好作了某些规定。如重要部门安装监控
决定的。用荷兰技术哲学家皮特·克罗斯(Pe
ter 器的目的是为了防范不速之客,道路上安装摄像
Kr
oes
)的话说,技术人工物的功能“在始终如一的 头的目的是为了让司机遵守交通规则,厨房里安
意义上 说,其 根 基 是 建 立 在 它 所 处 的 情 境 之 中 装煤气报警器是为了提醒煤气泄漏等。第二层含
的”⑧ 。比如,本来用于交易方便的 POS机却被 义是指技术的物化形态———技术人工物所具有的
一些人用来虚假交易或非法套现,本来设计方便 一种特定的倾向(i
ncl
inn
ati
on),即通过塑造其自
拍摄的手机拍摄功能却被用于恶意偷拍或窥探隐 身使用方式把人的行为导向某一特定方向。在维
私等。因而工程师在技术设计过程中除了要创造 贝克看来,技术意向性的本质属性就是“塑造工
性地发掘新的技术设计路径外,还应该设身处地 具使用方法的倾向或轨迹”⑩ 。设计人员在设计
地站在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和立场思考问题,积极 时已经把试图诱导的某种行为方式 “铭刻”(i
n
承担一种防范不当使用甚至恶意使用的责任。尤 s
cri
be)在人工物上,技术人工物在被使用过程中
其是高新技术设计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在这样的 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人的行为模式。比如,坐在副
60
论科技人员道德想象力的基本特征

驾驶位置上的人如果不系好安全带提示铃声就响 系上具有不容小觑的塑造作用,它赋予了技术设
个不停;通过旋转门时如果掌握不好步伐节奏就 计人员一项特殊的责任:不能仅仅满足于具体人
无法顺利通过等。这种导向性的作用机理是“强 工物结构和功能的设计,还有责任把技术的多重
化”和“弱化”:把一种功能强化而同时却把另一 意向性及其价值意蕴考虑进来,有义务准确预见
种功能弱化,把某些方面强化而同时却把另一些 和把握技术人工物在使用过程中对人的认知和行
方面弱 化。比 如,“网 购”的 出 现 提 供 了 一 种 方 为的中介调节作用,充分考虑技术人工物的使用
便、快捷、廉价的购物新方式,却弱化了商场购物 怎样影响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人的行为和个体
的享受体验;打车软件的出现改变了出租车传统 责任。从更为积极的意义上说,技术设计人员有
的拉客习惯,但对于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或 必要在技术设计阶段关注和利用好技术对人的道
儿童来说反而成了一种障碍。第三层含义是指技 德行为的正向调节作用,思量在具体的技术人工
术居间的意向性,即以技术为中介的意向性。在 物构造中如何体现和表达既有的道德规范,并力
唐·伊德看来,技术在人与现实世界的相互关系 求通过恰当和富有创造性的技术设计使技术人工
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是中立者,而是中介 物“道德化”,从而对人的行为选择产生道德意义
者。技术的这种“中介调节”作用不但可以用来 上的规范、引导和塑造作用。按照这种理解方式
揭示未知事物,而且还可以改变事物现象的呈现 和思维逻辑,技术设计人员在设计时“应当通过
方式;不但影响和塑造着人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 有意识地影响使用者的行为方式,在技术中造就
理解,还影响人的行为方式。一般来说,在感知领 道德”
瑢 。技术设计人员还应尽量避免技术人工

域,技术通过影响人的“微观知觉”和“宏观知觉” 物使用所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和不合理的中介作
的方式来调节人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从而使外部 用,防范技术人工物诱导人的恶的意向性。
世界的某些属性得以“放大”和“缩小”;而在行为
整体思考科技活动先前基础的可靠性
领域,技术则是通过影响人的行为选择和社会环
境的方式,使某些行为被“激励”和“抑制”。这两 科技活动与其他职业活动不同,科技人员不
种中介意向性都会对人的伦理行为选择产生一定 仅要具备较强烈的行为后果意识,高度重视科技
的影响。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技术作为人与 活动过程的周全性,还要将思维视野拓展至现有
现实世界的中介发挥的调适作用越来越强大。维 科技活动之前,从事实和价值两个层面整体思考
贝克在《赛博格意向性:重新思考现象学》一文中 科技活动先前基础是否可靠以及可靠的程度如
指出,当人们使用技术人工物的时候,技术会在自 何。这构成了科技人员道德想象力向前追溯的发
动的方式下启动意向性的融合机制,自觉地调节 展向度。由于科技活动大都是在已知和未知、确
着人与现实世界之间相互建构的意向性关系,这 定性和模糊性的边缘展开,其物化形态实际上是
种关系既非简单的人的意向性,也非简单的技术 一种建立在“共识的客观性”之上的技术人工物,
自身的意向性,而是一种综合性意向性。维贝克 因而它们都可能不同程度地存在缺陷或不完善之
由此断定:“道德决定并非单单由自主的主体所 处,这使得在科技活动中不能把先前的知识和技
做出,人类生活于其中的物质环境也参与了决定 术设备基础无条件地视为绝对可靠的。科技人员
的产生。”
瑡 这即是说,
瑏 人的道德行为不单是由他 需要积极承担起科技活动的“前责任”,它类似荷
们自己的意向所决定,同时还由他们生活在其中 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尤瑞恩·范登·霍温(J
ero

的外在物质环境或技术的“物质意向性”所决定。 e
nVa
nde
nHo
ven)教授所说的“元责任”(me
ta-
在技术人工物设计分析中,必须关注这种混合意 r
esp
ons
ibi
li
ty)或“元任务责任”。
瑣 这里所说的“
瑏 前
向性在引导、调节人的行为方面的道德意义和价 责任”,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值,做出周全的道德选择。 一是认真审视现有知识基础、技术设计标准
由此而言,技术意向性在人与现实世界的关 和操作规范是否存在不可靠、不合适、不安全之
61

0 1
4 .

处。任何科技知识体系、技术设计标准或操作规
全程追求科技活动要素的和谐性
范都产生于具体的科技活动场景,都有一定的约
束条件和适用范围。当在其他条件下推广或环境 这里主要涉及的是科技活动与自然界、人类
发生变化时,原有的知识基础、技术设计标准或操 社会生活以及科技活动中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
作规范的有效性就有可能要打折扣。如果忽视这 (s
tak
eho
lde
rs)等要素的关系问题。追求科技活动
种情况,则可能造成重大技术事故,带来严重后 相关要素的和谐性,既是科技活动决策阶段思考
果。对现有的知识基础、技术设计标准和操作规 的出发点,又是对其整个运行过程的基本要求,它
范的批判性思考,有助于防范可能出现的消极后 主要表现为确定科技活动相关要素和谐的基本原
果,其本身就具有伦理学的意义。从更为严格的 则、相关途径和方法。用美国管理伦理学家理查
意义上讲,科学家比技术人员、工程师更应注重对 德· 德 汶 (Ri
cha
rdDe
von)的 话 形 象 地 说 就 是:
知识基 础 的 道 德 考 量,以 寻 求 科 学 的 可 靠 性。 “谁在决策桌旁和什么放在决策桌上?”
瑥 科技活

“科学共同体需要认真思考的是自己或他人所提 动影响的广泛性、深远性和不可逆性,决定了科技
供的知识的可靠性和可靠程度,追问由此可能导 人员的道德想象力必须顾及所有的利益相关者
致的对后续基于共识客观性的知识以及相关公众 (包括科技活动的决策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工程
的利益的影响,再从科学可能提供的不可靠的知 技术的设计者、实施者和生产者,技术产品的需求
识和产品的可能的后果反观如何提升科学的可靠 者、使用者和消费者),让他们都能够以适当的方
性。”
瑤 这是因为,
瑏 科学家的主要责任是发现、捍卫 式参与决策。技术活动要素之间的和谐性是关涉
科学命题的真理性、可靠性和纯洁性。当然,这里 到技术能否健康、顺利向前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
所谓的知识基础是否可靠,并不是看其是否是绝 题,追求科技活动要素之间的和谐,需要“设身处
对的符合真理式的知识,而是在现有的条件下、能 地”的道德想象力。科技人员在科技创新和设计
力限度内值得信赖的或负责任的知识。 情境中,要恰当地考虑和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二是为完成某一特定岗位职责而积极承担起 诉求和伦理要求,努力寻求真、善、美的融合,从而
检验先前技术设备、用具材料的初始责任。这种 缓解和消除各种科技活动要素之间的对立和冲
初始责任其实就是一种由当下岗位职责所延伸的 突,防范科技异化现象的出现。从理论构成上看,
一种伦理责任。它既可能表现为直接保证科技活 它主要包括:一是科技活动与自然的和谐。不能
动过程达到预期的结果,也可能表现为减少了意 为了追求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而过度开发利用各
外伤害和降低了事故发生的频率。比如一名富有 种自然资源,制造各种难以降解的垃圾和造成不
道德想象力的飞行员除了要承担安全起降、平稳 经意的环境污染;不能人为地破坏生态系统的自
驾驶飞机的岗位职责外,还要在飞机起飞前细致 我调节能力,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变得
检查飞行操作系统界面的各种仪器仪表是否灵 更低。要积极思量技术人工物是如何影响以及如
敏、操控设备是否存在安全隐患、飞机是否超重、 何作用于其被引入和使用的环境的,积极倡导绿
油量是否充足、起降架指示信号系统有无故障等, 色、低碳、环保、循环、实用的技术设计理念,自觉
以确保顺利完成自己的岗位职责。一个富有道德 采取一种维护生态平衡的合理行为。二是科技活
想象力的手术室大夫和护士,除了在手术过程中 动与社会和谐。任何时候都不能单纯从经济利益
紧密配合完成手术外,还要在手术开始前检查医 出发,甚至以牺牲社会效益、影响社会结构的稳定
用材料存储情况、手术器械消毒状况、手术室的卫 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快速增长。要始终把社
生标准、急救设备是否正常和齐备等。技术人员 会效益和技术的社会可接受性放在首位,努力实
初始责任履行越到位,技术操作过程就越扎实可 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积极倡导可
靠。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常规或重大技术事故 持续发展的技术设计理念。三是科技活动中人际
都是因为对先前设备状况缺乏检查而引发的。 关系的和谐。努力为科技人员提供安全、清洁、美
62
论科技人员道德想象力的基本特征

观的工作环境,积极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同时积 学出版社 200


1年版,第 9
6~97页。
③A.格鲁恩瓦尔德:《现 代技 术 伦理 学 的理 论 可能 与 实 践意
极防范科技应用的不择手段,努力使科技活动利
义》,白锡译,《国外社会科学》19
97年第 6期。
己利人。四是科技活动中人与工具的和谐。设计
④王国豫等:《社会 -技术系统框架下的技术伦理学———论罗
技术人工物时要力求符合人体工程学,充分考虑 波尔的功利主义技术伦理学》,《哲学研究》2
007年第 6期。
使用者使用时的方便、舒适、安全、健康和高效,积 ⑤ Di
ane Va
ugha
n,“Or
gan
iza
ti
ons
,Co
mpe
ti
ti
on,a
nd Et
hic
s”,
极倡导人性化设计。五是技术活动中人的身心和 Ze
it
sc
hri
ftf
urWi
rt
sc
haf
ts-u
ndUnt
er
neh
mens
thi
k,20
07,8(1),
pp.
24~2
8.
谐。防范技术人工物对设计者和使用者的生理、
boHo
⑥Wy uke
s,An
tho
nieMe
ij
ers
,“TheOnt
ol
ogyo
fAr
tef
act
s:The
心理和身体健康的侵蚀,积极倡导以人文关怀的
Ha
rdPr
obl
em”,St
udi
esi
nHi
st
orya
ndPhi
lo
sop
hyo
fSc
ien
ce,
伦理精神来审视技术设计的理念。 Pa
rtA,
2006,
37(1),p
p.1
18~1
31.
近年来,荷兰技术伦理学派的崛起引起了国 ⑦潘恩荣:《当代分析的技术哲学之“难问题”研究》,《哲学研
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他们提出或关注的一些新 究》2
010年第 1期。

概念,诸 如 “价 值 敏 感 设 计”(v
alu
ese
nsi
ti
vede
 ⑧参见张华夏、张志林《技术解释研究》,科学出版社 20
05年
版,第 151~1
63页。

ign)、“情 感 可 持 续 性 发 展”(e
mot
io
nals
ust
ai
n
⑨Ba
rtKe
mpe
r,“Ev
ili
nte
nta
ndde
sig
nre
spo
nsi
bil
it
y”,S
cie
ncean


bli
ty)、“负责任的创新”(r
espo
nsi
blei
nno
vat
io
n) En
gine
eri
ngEt
hic
s,20
02,
10(2),pp.
303~3
09.
等,都不同程度地触及了科技活动要素之间的和 ⑩Pe
ter-Pa
ulVe
rbe
ek,Wh
atTh
ing
sDo
:Phi
lo
sop
hic
alRe
fl
ect
io
ns
谐性问题。总之,科技活动要素之间的和谐性涉 o
nTe
chno
logy
,Age
ncy
,an
dDe
si
gn,Uni
ver
si
tyPa
rk,PA:Pe
nn

及多种复杂的、相互牵制甚至对立的利益关系及 St
at
eUn
ive
rsi
tyPr
ess
,20
05,p.
114.
瑡

 瑢 Ev
瑏 anS
eli
nge
r,Po
stp
heno
men
olo
gy:ACr
it
ic
alCo
mpa
nio
nto
因素,需要科技人员在多种价值规范之间做出恰

hde
,Ne
w Yo
rk:St
at
eUni
ver
si
tyo
fNe
w Yo
rkPr
ess
,2006,p.
当取舍。最后做出的决策选择也可能并不是最好

27、p.
124.
的伦理选择,但扩大选择范围则可能会提供一个 瑣参见赵迎欢《荷兰技术伦理学理论及负责任的科技创新研


在技术上、经济上和伦理上都更好的方案。在这 究》,《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
11年第 5期。

个意义上说,这个恰当取舍的过程其实就是科技 瑤段伟文:《从科学的道德规范到实践的明智》,《科学与社会》


201
1年第 1期。
人员道德想象力付诸实践的过程。[本文受到辽
瑥Ri

 cha
rdDe
von,“To
war
dsaSo
cia
lEt
hic
sofTe
chn
olo
gy:A Re

宁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当代科

ear
chPr
osp
ec”,Re
t sea
rchi
nPh
ilo
sop
hyan
dTe
chn
olo
gy,
2004,
技伦理的实践困 境 与 路 径 选 择 研 究”(项 目 号: 8(1),p
p.99~1
15.
ZJ
2013012)资助]
作者简介:杨慧民,
197
4年生,大连理工大学
①卡尔·米切姆:《技术哲学概论》,殷登祥、曹南燕等译,天津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科技出版社 1
999年版,第 1
01页。
〔责任编辑:赵 涛〕
②埃德加·莫兰:《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陈一壮译,北京大

6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