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Management Innovation

新时期下科研院所如何破解科技管理
“创新困境”
■ 李映雪* 潘苏红*
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广州 510650

摘 要:科技创新在科研院所高质量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管理创新能进
一步促进科研院所科技事业的发展。文章从制度困境、管理困境和产业困境 3 方面剖析了
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过程中面临的“创新困境”,从科技工作者、管理工作者等创新主体出
发,通过构建一个以人为核心、科技管理全过程为基础,
“ 上、中、下”游三位一体的创新生
态系统管理模式,旨在激发科研院所科技管理工作的创新活力,做到重视创新体制机制建
设、人才均衡发展、管理模式可持续,以创新管理破解“创新困境”,为推动科研院所高质量
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关键词:科技管理 创新困境 创新生态系统 高质量发展 科研院所
DOI:10.11842/chips.20230828001

0 引言 的重要组成部分[3]。科技创新管理工作对推动科研院所
科技创新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自 1984 年以来,我国科
新时期下,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和行业转型加速发
研院所大致经历了四轮科技体制改革,其改革的重点从
展,科研院所必须加强忧患意识,主动适应常态变革。
科技拨款制度改革到研究机构转制和分类管理,再到分
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 类改革、各类新兴科研机构兴起,最后转向加速“放权、
科技创新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要素[1][2]。科研院 松绑、减负”,创新环境得到快速改善[1][4]。40 多年来,随
所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在实施国家重大 着科研院所科技体制改革的逐步完善,科技创新管理工
科技任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推动科技进步的主力。 作得到快速发展,但存在的问题同样突出,主要体现在
根据国家统计局官网公布数据显示,2021 年,我国科学 科研院所制度改革[5],人才引育及评价体系[6][7]、科技成
研究与开发机构数为 2962 个,对比 2020 年,科学研究与 果转化[8]、科技项目管理模式[9]、科技管理与服务水平[10]
开发机构承担研究与试验发展项目(课题)增长 4%、国 等方面,严重制约了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这
外发表科技论文增长 3%、专利申请受理增长 10%、专利 些问题可以总结归类为制度、管理及产业三大模块。
申请授权增长 17%。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 科技管理创新,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时期有不同的要
升,但仅从创新能力指标的数量看,对比高等学校还远 求,科研院所需根据社会时代的变革,积极推进管理体
远不足,因此科研机构如何高质量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 制机制的完善,实行创新高效的管理方式。有研究学者
关键问题。 尝试用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解决科技管理创新相关问题,
“六分科研、四分管理”,科技管理是科研院所工作 为提高科技管理的效率和产业创新能力提供决策依据。

* 李映雪,项目主管,研究方向:科研管理;潘苏红(通讯作者),博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科研管理。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 519


管理创新

创新生态观强调创新主体与环境相互依存以及相互作 潜 力 的 青 年 人 才 得 不 到 用 武 之 地 ,出 现“ 人 不 能 尽 其
用,是一个开放的、有机的统一整体。在有关科技管理 “ 才不能尽其用”等情况,导致严重的人才流失[18]。
才”、
领域的研究中,创新生态理论主要围绕企业内部的创新 四是重个人发展,轻团队培养。科研院所较为重视人才
活动,重点关注技术、产品及产业生态创新,以推动企业 个人的发展,未能按照国家战略需求在重要的研究领域
科技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变革 [11][12][13][14]
,也有学者从创新 或学科方向建设创新团队,规划其发展模式,导致团队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对高校科技育人模式进行了分析研 整体竞争力不足。
究 。但在这些研究当中忽视了“人”这个个体在整个
[15]
1.1.2 人才评价机制刻板单一
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作用,科技创新驱动的本质在于 重“定量”,轻“定性”。一是过于重视量化评价指
“人”,包括科技人才和科技管理人才,没有人才优势,就 标,仍存在以唯论文、唯奖项等论英雄的现象,着重以
不可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及产业优势。本研究基于 SCI 论文、专利、奖励等可量化指标作为评价激励,缺少
总结和分析科研院所科技管理“创新困境”的主要表现 对原创性、代表性成果的测评,轻视科技成果质量,导致
及原因,重点以“人”为核心出发点,将管理工作者和科 科技人才将科研作为短期和利益驱动的任务,缺乏研究
技工作者作为创新主体,关注科技管理全过程,创新性 保障和开发后劲。二是定性评价维度单一,人才评价主
地提出“上、中、下”游三位一体的创新生态系统管理模 要体现在科研绩效评价和自身评价两个维度,缺乏对人
式,为科研院所存在的制度、管理、产业等问题提出解决 才学术道德、潜能乃至成果市场价值等方面的评价,科
对策。 学分类不够完善[19][20]。
重“权威”,轻“能效”。一是评价的结果往往偏向于
1 科研院所科技管理“创新困境”的主要表现及 地位高、履历深、能够获得大量科技项目或经费资助的
原因 科研人员,即所谓的“权威”。二是评价机制常常以科研
成果数量的总额计算,比如发表论文总数,轻视对科研
1.1 制度困境
成果质量与数量之间的“科研能效”评价,可能会造成资
1.1.1 人才引育机制较为粗放
历较浅的青年科技人才因缺乏及时认可和激励而失去
人才引进机制粗放,质量参差不齐。一是在人才引
工作热情,甚至导致严重的人才流失[21]。
进过程中,重论文、学历、职称、学校背景等外在条件,轻 重“上游”,轻“下游”。一是对从事基础研究、应用
能力、素质、发展潜质等内在要素,这种粗放单一的人才 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等各类科技人才均采用相同
引进模式难以保证引进的人才符合科研院所实际工作 的评价标准,侧重发表论文和承担项目[22],即“上游”基
的要求 。二是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不足,科研院所多
[16]
础研究型人才的产出评价。二是弱化了对企业技术服
以怀柔政策的形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原有人事关系短期 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下游”科技人员产出的价值测
内得不到调整,成果归属问题不明确,工作成效达不到 评,科学评价分类缺乏合理性既不利于科研人员潜心研
柔性工作单位的要求,未能发挥其真正价值;同时,某些 究,也抑制了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
科研院所未能立足自身建设情况,以跨界模式引进领军 1.1.3 科技项目管理机制亟需加强
人物,从而完成人才引进的数量指标,滥竽充数,导致该 自 2015 年我国发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单位整体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16][17][18]。 以来,政府加大了简政放权、减负松绑的力度,科研院所
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人才后劲不足。一是基于人 的改革进程得到了迅速推进,整体的创新环境得到有力
才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引进人才时看重论文、头衔等,造 改善[1]。科技项目管理也逐步建立起以信任为前提的管
成了一部分引进“南郭先生”的现象,引进后达不到预期 理机制,科研人员负担减轻,创新活力得到充分释放。
作用。二是科研院所单位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未 但科研院所在落实政策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第
统筹规划人才培养的模式,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进 一,改革举措主要针对科研人员,以赋予他们更多的权
行培养?引进后的青年人才缺乏培养指引,导致引进人 力和自由。然而,这些改革未充分考虑科研院所这一独
才的价值和潜能得不到有效挖掘和利用,造成严重的人 立的管理主体,从而导致科研院所在人事、选题等各个
力资源浪费。三是“马太效应”普遍存在,人才得不到均 方面所拥有的自主权并不充分[23]。科研机构在创新发
衡发展。由于科研院所资源有限,一些政策的执行过程 展过程中面临着明显的制度困境,未能成功构建出适应
中往往倾向于有头衔、资历深的科技人才,许多有能力、 科技创新趋势和科研机构发展需求的制度体系。第二,

520 科技促进发展 ★ 2023 年 第 19 卷 第 7-8 期


Management Innovation

在“包干制”管理模式下的科技项目,财务多采用抽查机 项、科技创新 2030 专项、重大专项等。重大项目具有潜


制,科研院所在科研项目管理模式中,由于重“事前”申 在的重大经济效益,代表着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和水
请,轻“事中”和“事后”的管理,项目在执行过程缺乏平 平,因此,重大项目的组织与管理,是科研院所学校科研
台和人员的质量监管,未能及时发现并解决项目执行过 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科研院所对于重大项目的
程中存在的问题,缺乏项目过程质量管控机制,导致无 组织主要是在发布项目指南之后,其主动性不强,原因
法应对“飞行”模式的项目抽查机制,从而影响项目的结 主要包括:第一,领导决策者未能发挥顶层设计的推动
题验收,甚至影响单位和个人的科研诚信问题。 作用,未提前筹划和布局重大项目的组织工作,科技管
1.2 管理困境 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能有效调动,收集和掌握政策信
1.2.1 科技管理效率不够高效 息的时效性差。第二,科研院所重具备承担重大项目条
随着国家对科研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投入,科研院所 件的科技领军人才不足,科研院所本身对于高精尖的科
的科技项目种类和数量日渐增长,导致科技管理内容进 技人才引进难度大,自主培养的科技人才创新能力不
一步细化,工作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增强。虽然科技管理 足,无法作为项目牵头人承担重大项目,形式上大部分
工作并非决定科技成果产出的直接因素,但是科技管理 依赖于与重点知名大学院所开展项目合作。
是加强科研工作的重要问题,因为管理也是一门科学, 1.2.3 创新服务环境有待改善
管理也能出效益、出质量,科研管理工作的好与否,对科 科研院所的服务环境是针对在院所工作、学习交流
研工作发展十分重要 。新时期下,科研院所科技管理
[17] 和生活的每个个体和群体的服务体系,其作用至关重
工作依然存在信息化建设力度不足、科技管理人才队伍 要。该服务环境涵盖了满足工作、生活、娱乐和社交等
有待加强等问题,整体工作效率不高 。其一,科技管 [10] 方面需求的服务,包括创新文化建设,以及人才落户、住
理工作信息化成效低,科研工作信息发布和上传主要通 房、医疗、子女教育、家属就业等人才服务保障、配套措
过 OA 系统、钉钉、邮箱、微信群组等渠道,同时,管理人 施。服务环境的良性循环,能让科技人才得到物质和精
员在进行信息查询、收集、统计时,经常需要借助人工进 神上的双重满足,获得更好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
行处理海量数据,不可避免会出现数据错误的情况,这 然而,在创新服务环境建设中,科研院所主要重视科技
种管理模式忽略了科技管理全过程信息化和数据库建 人才科研任务的完成,轻科技人才服务环境建设。科技
设的重要性[23]。随着科技信息数据收集工作的不断增 人才保障机制不完善,导致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之初,人
长,单一储存模式系统已无法满足即时数据提取的需 才的基本保障条件得不到有效满足。同时,科研院所对
求,这导致了科技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的普遍下降。其 于创新文化、娱乐活动等服务环境和设施的不足,导致
二,科技信息缺乏有效共享。科研院所没有形成相关机 科技人才在繁重的科研任务中无法得到压力释放,在精
制,引导科研人员形成数据共享的理念,许多项目科研 神层面的需求上无法得到保障,无法激发科技人才对于
成果仅仅是项目负责人和团队成员知晓,导致宝贵科技 所在工作单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17]。
资源的浪费,不利于高质量开展创新科技管理工作。其 1.3 产业困境
三,科技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科技管理人才在 专利科技成果堆积,评价体系不完善。科研院所滞
思想建设、制度建设和技能储备等方面的综合资质不 留了众多科技成果,并未实现在市场上转化。知识依旧
足。一些科研管理团队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体系的学 是知识,并没有转化成技术和金钱,造成了较大的资源
习和实践,管理水平较低。同时,某些具备专业性的管 浪费[28]。贾雷坡[29]等通过对比研究美国与中国高校和科
理人员却缺乏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知识素养,不利于科 研机构的专利质量情况,发现中国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
技 管 理 工 作 的 深 度 开 展 ,亟 待 科 技 管 理 部 门 深 思 和 量比美国平均高达 20 倍以上,但转化率在 1.9% 到 3.29%
改进 [25][26]
。 之间,而美国专利转化率超 100%,表明中国高校和科研
1.2.2 重大项目的争取缺乏主动性 机构的专利申报和授权数量泛滥,不具备转化价值或转
重大科研项目旨在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目标,解决科 化价值很低的数量占比较高,专利的总体质量水平较
技前沿和社会生产中出现的重大技术性问题,是我国科 低,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过于注重专利数量的激励
技发展的核心,其目的是推动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的进 机制。
步 ,如国家 973 计划、863 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
[27]
企业和科研院所主体之间脱节。两者之间存在断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 521


管理创新

领导决策者、中层管理干部、专职管理人员、其他管理辅
助人员等;创新主体之二科技工作者为科技人才的统
称,包括学术带头人、科研骨干、青年博士、青年博士后
等。管理工作者承担着管理和服务的双重角色,负责机
制建设、机构运行管理、服务保障等工作,而科技工作者
负责科研任务的实施和成果的产出。两者之间是纽带
和共生关系,共同构成科研院所科技创新的核心部分,
各个创新主体要素之间协同互作,价值共创,通过发挥
“人”的效能,促进科研院所的长期稳定发展。
2.2 创新生态系统模型构建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为科研院所完善科技管理方式
提供了具体的方法指导。本创新生态系统管理模式拟
图1 创新主体构成要素 在构建以人为核心,围绕科技管理全过程,
“ 上、中、下”
层和各自为政的局面,在实现资源的进一步有效整合 游三位一体的生态体系(图 2)。其中,以人为核心中的
时,发生了不可阻挡的障碍,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在研 “人”即创新主体本身,包括管理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
发和技术转化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衔接机制,而且未必 科技管理全过程重点围绕制度、人才、项目和成果,具体
能够适用于企业并转化为生产力[30]。 包括机制建设、人才管理、科技项目管理、财务管理、成
高质量成果不足。科研机构在高质量科技成果产 果转化、服务环境建设、信息管理、诚信建设等环节。
出上起到关键作用,是重要产出源之一。然而,科研机 在科研院所的内部环境中,创新主体之间强调共生
构在研发选题上未能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严重断层。 关系,在其外部环境,强调竞合关系,但这些关系的建立
虽然科技成果具有创新性,但往往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都为了达成一个共同目的:增值。围绕科研院所科技管
此外,缺乏市场价值高、技术成熟度好的科技成果,导致 理全过程,管理工作者根据外部环境的政策、市场的常
大多数成果无法被即时转化。因此,企业往往难以接手 态化变革,促进人才、资金的流入;从顶层设计、需求导
和使用这些科技成果[30]。 向出发,推动体制机制的创新建设;通过高效运作的信
成果转化专业人才不足。我国部分科研机构对于 息化服务平台为创新工具,建立信息化系统和数据库,
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的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科技成果 加强创新主体之间的联动、协作和共享;以创新服务环
转化的系统性管理不够重视,缺乏科技成果价值评估、 境为保障,优化科技工作者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当然,
参与调查市场需求、和企业衔接的专业人才,影响科研 时刻接受着外部环境熏染的管理工作者,在某些政策的
院所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 [29][30][31]32]
。 变革上,与科技工作者会产生一定的认知差距,而管理
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便是补足这个差异化认知,化解
2 基于“三位一体”的创新生态系统管理模式构建
矛盾,增强信任度,促进生态平衡发展。通过一系列的
2.1 创新生态系统主体构成要素 机制建设、平台共享、环境优化,实现推进科技工作者高
创新生态系统是在自然生态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引 质量的科研成果产出,从而提升科研院所的整体科技创
入创新生态化的概念,以模拟生物学演化规律的方式来 新能力。通过与外部创新组织包括高校院所、企业等,
深刻揭示创新过程,以及发现和解决原有创新体系存在 共建成果孵化平台和培育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实现科技
的问题 。创新生态系统体现创新主体间的协同共生
[33] 成果落地,加强科研院所生存反哺能力,推动可持续发
关系,本质上是推动组织间高效协作的重要途径 。本 [34]
展。本创新生态系统模型旨在以机制创新为本质、以管
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将科研院所内部科技创新潜能的开 理创新为主体、以产业创新为重点,通过加强管理工作
发者和创造者作为创新主体,即以“人”为创新主体,包 者和科技工作者之间“管理、服务、需求、反馈”枢纽关系
括管理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创新生态系统主体的具体 的联动,推动“协同、创新、生态、共享”创新管理理念的
构成要素如图 1 所示。 发 展 ,激 发 科 研 院 所 科 技 创 新 活 力 ,从 而 破 解“ 创 新
创新主体之一管理工作者为管理人才的统称,包括 困境”。

522 科技促进发展 ★ 2023 年 第 19 卷 第 7-8 期


Management Innovation

图2 基于“三位一体”的创新生态系统管理模式

3 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管理模式下的“创新困境”研 其次,尊循人才发展规律,加强人才培育计划。第
究对策 一,系统实施人才培育计划。通过借鉴国家、省、市的人
才链条培育模式,结合单位实际情况,设立公开、公平和
3.1 以人才为本,
推动机制创新 公正的阶梯式人才培育模式,激发人才的智力潜能和创
3.1.1 充分考虑人才均衡发展,创新人才机制 新活力,实现“人尽其才”、
“ 人尽其用”,避免科技人才因
创新生态系统管理模式的核心即以人为主体,以人 能力得不到施展而产生非必要的损耗性流动,从而降低
为本。可以将科技人才分为“上、中、下”游三种类型,分 人才引进的成本。在实施人才培育计划过程中,科技管
别为:基础研究型、应用研究型、成果转化型(图 3)。对 理人员应密切跟踪培育进程,严格考核培育结果,保障
于人才机制建设,应重点关注: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 科技人才的能力得到发挥和提升,切实增加现有人才智
何引进?引进后的人才如何培养?如何自主培养创新 力存量[22]。第二,做好人才发展指引。科技管理工作具
人才、如何创新人才考评机制? 有明显的“指引性”和“导向性”,对于引进人才的培育发
首先,结合科研院所发展需求,优化人才引进机制。 展起到重要作用。因此,科技管理工作者需要做好科学
第一,制定科学的人才需求方案。人才需求是开展引才 的“指路人”角色。根据外部环境中的政策导向、国家人
育才工作的关键前提,为实施人才工作提供了明确的导 才培养模式规划、科技项目申报规划、科技人才计划等
向。科学的人才需求方案可以有效弥补人才需求预期 做好信息资源的收集,及时为引进人才做好解读和指
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明确基础研究型、应用研究型、成果 引;根据外部环境政策的动态和变化,做好现有人才培
转化型等人才的需求情况,包括数量、背景结构、成本、 养发展模式的调整。
引进标准等,达到精准引才的目的。第二,优化人才引 再者,突出价值、能力和贡献,创新人才评价机制。
进的评价标准。人才引进是提升人才智力存量的重要 第一,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全面创新人才评价机制。落
途径,其本质上是智力引进 。科研院所要结合自身实
[35]
实不唯学历、职称、资历和身份的评价机制,不拘一格选
际,在科学人才需求方案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上、中、下 人才,把人才的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
游人才的引进标准,综合考量人才的外在和内在要素, 重要标准之一,避免因评价标准的不科学,错失良才。
提升人才引进智力水平。第三,创新人才引进的渠道。 第二,完善分类评价机制。在综合考量创新知识、创新
人才引进的渠道,不仅限于在网络平台、人才市场、专场 技能、创新动力和管理能力的基础上,完善评价指标的
招聘会等常规的渠道。对于创新领军人才的引进,还可 修订和整理,深入结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不同创
以通过构建海内外“高精尖”人才联络站,以及充分利用 新层级、不同研究领域、不同人才特征的多元人才评价
与海内外高端科学家共建的国际或国内合作平台,挖掘 体系,从而有效引导各创新领域的科技创新人才多元化
高质量人才资源 。[36]
发展[37][38],比如:基础研究型人才重点关注其创新能力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 523


管理创新

背景下,基础研究项目、人才计划项目逐步实施经费“包
干制+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项目全过程管理简化,给
予了科研人员更多的自主权。它是一种“放”,但是“放”
不等于不管,只是管的理念、管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在
“放”的过程中,依然会考察科研单位主体“管”得是否规
范,这就要求科研院所要在充分理解政策的基础上,完
善科技项目过程管理机制。同时,搭建与政府科技项目
管理系统相衔接的信息管理平台,搭建科技项目业务系
统和数据库。通过系统风险管控实现加强项目过程管
理的质量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
会 出 现 的 项 目 变 更 、项 目 终 止 等 情 况 ,提 供 科 学 决 策
支撑。
加强创新研究团队的自主培育,重大项目布局。从
图3 创新人才机制生态管理模式
顶层设计和政策导向出发,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
(如高水平论文产出情况),应用研究型人才重点关注其 科前沿,提前规划和布局创新研究团队的培育,将符合
技术研发能力,成果转化型人才重点关注其市场开发潜 条件的青年高潜人才,引入创新研究团队的培育计划
能。同时,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 中,自主培育有实力承接国家重大、重点类项目的研究
价机制,以科学、客观、严谨的方式评价代表性成果,推 团队,而不是以“临时”组建的被动方式投入,化被动为
动高质量成果的产生,并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第三, 主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同时,对于组建
完善人才考评激励机制。对人才实施考核评价的同时, 的创新研究团队,建立相应的考核考评机制,促进创新
也应建立配套的激励机制。在激励机制中,既要重视 研究团队高质量发展,成为科研院所的坚实后备军。
“上游”中具有独立创新研究能力的科技人才激励,又要 加强科技项目的科研诚信管理。科研诚信是信任
加强具有突出贡献的“下游”成果转化型人才的激励,让 的保障,加强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建设,要坚持正
付出努力的人才都能得到相应的回馈,有助于给人才带 面引导与监督约束双重并重,通过宣传教育引导科技工
来幸福感和自我成就感,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创新生态 作者加强科学道德修养;在放权的基础上,明确权责界
均衡发展。 限,强化监管力度,建立“先立规矩,自我责任,违规必
3.1.2 充分理解政策,创新科技项目管理机制 究”的管理模式;推动项目和经费信息的内部公开机制,
科技管理全过程管理是科研院所创新生态系统的 接受全体成员的监督,杜绝科研经费的套取、挪用、浪费
基础,而科技项目管理是科技管理全过程的核心环节 等行为,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聚焦于解决科学问题,勤
(图 4)。在项目管理机制建设过程中,管理工作者和科 思考,重实效,激发其创新活力和创新成果。
技工作者之间应从信任出发,重点关注项目风险管控、 3.2 以服务为中心,
推动管理创新
项目争取和诚信管理。 科技管理不是单纯的协调性工作,它具有“导向性”
加强建立以信任为目标项目管理机制。政策是导 的功能,也具有“服务性”的作用(图 4)。因此,推动科研
向,信任是前提。国家多次提到,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广 院 所 科 技 管 理 工 作 的 高 效 运 作 ,需 要 不 断 创 新 管 理
大科研人员,能简则简,充分放权,增强广大科技人员的 方式。
获得感。在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放权是基于信任之上 加强业务和人才规划指引,促进融合发展。以人为
的,科研院所的管理人员与科技人员在科研院所内部本 根本出发点,管理工作者要做好人才需求规划、项目申
身就是一种共生关系,作为管理人员,应将政策和机制 报的规划指引、人才发展指引,为科技工作者开展科研
层面的正确认识转达科技人员,弥补认识误差,彼此间 业务提供科学决策支撑。可以有针对地面向青年科技
建立起信任感,真正落实放权减负的项目管理机制,促 人才,以项目为核心,明确项目申报及管理体制机制,深
进协同增值。 度挖掘和解读项目资源,科学提供项目申报、过程管理
加强科技项目过程管理,防范风险。在“放管服”大 等全流程指引,形成科技项目申报全过程的科学指导文

524 科技促进发展 ★ 2023 年 第 19 卷 第 7-8 期


Management Innovation

图4 科技项目创新生态管理模式

本,加强科技项目建议与咨询服务,提升科技项目的管 研人员的“管理”思维转变为对科研人员的“服务”,加强
理与服务水平;以发展为目的,提供人才计划项目培养 与科研人员的沟通联系,与科研人员建立一种彼此信
与发展体系指引,促进人才、项目、发展的有机融合,实 任、彼此成就的良好生态关系。二是加强科技管理人员
现良性循环。 的培养,熟练掌握项目申报政策和流程,积累经验,少走
完善信息化管理业务平台,提升服务效率。结合实 弯路。三是要加强科技管理人员的激励。完善科技管
际,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涵盖人才引育、考核评价、科 理人员的考核和晋升机制,对科技管理工作中表现优秀
研项目、经费使用、学术活动、科技成果、技术转移、科技 的人才给予奖励,增强其服务意识和动力,鼓励更多的
服务、科技档案等方面,实现“信息多跑路,科研人员少 人才能积极从事科技项目管理。四是加强科技管理人
跑腿”。平台数据统计和分析向科研人员开放,提供高 员职业道德培养,通过组织继续教育、警示教育等活动,
质量服务。同时,实施协同办公,建立多部门信息联动, 增强管理人员的自律意识和保密意识,提升其职业素养
如科研项目系统与财务系统对接,财务系统与人员系统 和道德水平,以达到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39]。
对接,强化沟通,提升管理服务成效和创新管理能力,推 3.3 以需求为导向,
推动产业创新
动科研院所科研高质量发展。 强化市场和企业需求,做好市场调研。在实施成果
加强创新服务环境建设,完善服务保障。从科技人 转化之前,首先应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了解和掌握企
才的基本需求出发,为其提供落户、医疗保障、人才公 业、市场的需求,优化科技成果和技术。根据需求,建立
寓、子女教育、优惠待遇、办公条件、配套设备、家属就业 科技成果转化和市场的对接机制,将在实验室里的科技
及其他生活保障机制,有的放矢地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成果进行“二次加工”,经过市场反复调研等一系列机制
为其安心科研保驾护航。营造重视创新、宽容失败的科 的调整,最终将科技成果推向市场[40]。在成果转移转化
研环境,让科技人才不仅有自主开展研究的热情,而且 执行过程中,科研院所务必与意向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有 不 怕 失 败 的 勇 气 ,以 此 获 得 认 同 感 、归 属 感 和 荣 誉 明确企业作为实施成果转化的主体位置,推动成果转化
感 。构建“一站式”科技人才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效
[36]
工作。
率,增强人才引进软实力。秉持“创新驱动发展”理念, 匹配国家产业需求,加强高质量科技成果的产出。
优化人才生态系统,融合“引、育、用、留”的人才制度,有 高质量科技成果的产出,重点是在前沿基础领域和关键
效推进科研院所高质量发展 。 [35]
核心技术上开展长周期、高风险的原创性研究,实现“从
加强科技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服务素质。一是 0 到 1”的重大突破。同时,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要,通过
科技管理人员要转变思想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将对科 承担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国家战略科技任务,与高校、企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 525


管理创新

业等单位开展合作研究,发挥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优势, 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地激发人的创新活力。本研
为高质量成果的转移转化夯实基础。 究构建的“上、中、下”游三位一体的创新生态系统管理
优化产业化机制需求,加强共建成果产业化孵化平 模式,本质就在于以人为创新主体,强调科技管理工作
台。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各种创新群体的协同合作,包括 者和科技工作者之间的共生、信任、协同和能动作用,主
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力量。科研院所 体之间建立完善的“管理、服务、需求、反馈”的枢纽关
应加强与高校、企业等创新群体的对接,借助彼此的优 系,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强化与外部创新组织包括企
势,共同建设成果产业化孵化平台,以及孵育成果转移 业、高校院所等的联动,构建“共创、共进、共赢”的价值
转化人才。高校、科研院所对成果转化孵化平台提供科 观念,加强合作与交流,从而推动“协同、创新、生态、共
技业务咨询和技术支持,加大服务力度,助力企业解决 享”创新管理理念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为科研院所在
制约成果转化中的关键问题,确保科研院所和企业形成 创新科技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制度、管理以及产业困境提
良好的利益共同体,持续推动成果转化工作[39]。 出决策和建议:第一,以人为本,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建
重视产业化人才需求,加强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 设。以政策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尊重科研规律、尊重
设。首先,在人才储备方面,通过联合高校、企业和社会 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突出能力、价值和贡献,创新人才引
组织等机构,雇用既懂市场又懂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 育和评价机制,充分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产出高
才,同时,加强产业化人才的教育培训,确保有效推动成 质量科研成果。第二,以信任为前提,强化科技管理工
果转化的实施,为科研院所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39]。其 作的“导向性”和“服务性”作用。管理工作者要做好政
次,取消专利数量在科研人员评级、评优、评奖的简单挂 策宣传、人才需求规划、人才培育发展、项目申报及全过
钩[28],破除不合理的评价机制,强化成果产出的“质”,而 程管理等指引工作,为科技工作者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不在“量”。 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完善人才服务体系,为科技工作
者提供一流的服务。第三,以需求为导向,推动产业化
4 总结
水平升级,加强反哺能力。产业创新要符合国家发展战
新时代和新的发展理念下,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 略需求,匹配企业和市场需求。同时,加强与外部创新
化、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科研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科研院 组织的联动,加强科技项目合作,共同培育科技成果转
所面临着各项机遇和挑战。科研院所要紧密结合发展 移转化专业人才、孵化成果转化平台。通过机制创新、
形势,深入推进和实施改革政策,以增强科技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和产业创新,推动人才均衡发展、管理模式可
能力。创新驱动的本质在于“人”,因此,科技管理工作 持续、产业生态平衡,破解科技管理“创新困境”,从而实
者必须充分理解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并引领新常态的 现 科 技 创 新 成 果 的 重 大 突 破 ,推 动 科 研 院 所 高 质 量
发展 ,在科技管理工作中,应以人为出发点,充分发挥
[29]
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孝 . 科研院所创新发展的制度困境[J]. 科学学研究,2020,38(7):1338-1344.


[2] 杨芙清 . 创新驱动发展要抓住一个核心、一个关键[N]. 中国科学报,2017-10-12(001).
[3] 谭霞 . 对高校科研管理的几点思考[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0):17.
[4] 王福涛,潘振赛,汪艳霞 . 科研院所改革政策主体演化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18,36(4):673-683.
[5] 樊春良 . 科技举国体制的历史演变与未来发展趋势[J]. 国家治理,2020(42):23-28.
[6] 陈勇,张欣,李政刚 . 公益类科研院所的困境摆脱与政策取向[J]. 重庆社会科学,2016(8):71-77.
[7] 陈纯莹,张陆军,任念,等 . 省级农业科研院所青年科技人才流失原因及对策探析——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 农业
科技管理,2023,42(3):67-70.
[8] 张东杰 . 新形势下转制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探索与实践——以爆破技术研究院为例[J]. 科技促进发展,2018,14(6):
528-532.
[9] 候莉,赵昂,魏丽勤,等 . 科研院所科技项目管理新模式的探究[J]. 科技智囊,2020(9):63-67.
[10] 孙志伟,郭永坚,文国樑,等 . 对科研院所科技管理工作的思考和认识[J]. 云南科技管理,2022,35(4):10-12.

526 科技促进发展 ★ 2023 年 第 19 卷 第 7-8 期


Management Innovation

[11] 柳卸林,孙海鹰,马雪梅 . 基于创新生态观的科技管理模式[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36(1):18-27.


[12] 李鹏 . 基于创新生态观的科技管理模式[J]. 中外企业文化,2021(9):57-58.
[13] 彭劲松 . 基于创新生态观的科技管理模式[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24):34-35.
[14] 吴斌 . 创新生态观视阈下科技管理模式优化研究[J]. 江苏科技信息,2020,37(14):23-26.
[15] 董涵琼,刘辉,胡其芳,等 . 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的高校科技育人模式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2):104-111.
[16] 董晨光 . 基于新发展理念的高层次人才引育标准化在科研院所高质量发展的应用研究[J]. 国际公关,2022(23):13-15.
[17] 徐郁青 . 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看人才引进与培养[J]. 就业与保障,2020(17):106-107
[18] 杭国荣 .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J]. 人力资源,2021(24):120-121.
[19] 吴贝贝 . 上海科研院所科技人才使用与评价机制浅析[J]. 上海管理科学,2017,39(3):82-87.
[20] 张辉菲 . 广东省科技人才评价政策问题分析与对策[J]. 科技和产业,2021,21(8):130-133.
[21] 乔卿 . 科研院所科技人才综合指标体系评价的研究[J]. 经济师,2014(10):226-228.
[22] 盛楠,孟凡祥,姜滨,等 . 创新驱动战略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建设研究[J]. 科研管理,2016,37(S1):602-606.
[23] 张文霞,樊立宏 . 科研院所扩大和落实自主权的关键问题和对策建议[J]. 中国人事科学,2018(8):33-42.
[24] 孙志伟,郭永坚,文国樑,等 . 对科研院所科技管理工作的思考和认识[J]. 云南科技管理,2022,35(4):10-12.
[25] 刘莎 . 科研院所科研管理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J]. 江苏科技信息,2022,39(13):36-38+50.
[26] 韦菊玲,明安刚,王亚南 . 新时期科研院所加强科技管理的对策[J]. 林业科技通讯,2022(9):19-23.
[27] 许治,杨芳芳,陈月娉 . 重大科研项目合作困境——基于有组织无序视角的解释[J]. 科学学研究,2016,34(10):1515-1521+
1540.
[28] 杨亚柳,侯瑞 . 高质量发展下“创新困境”的机制优化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2019,37(5):23-28.
[29] 贾雷坡,张志旻,唐隆华 . 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中国科学基金,2022,36(2):309-315.
[30] 谷晓华,李小稳 . 创新创业背景下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升路径研究[J].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20,15(3):16-18,35.
[31] 侯燕君 . 加强科研事业单位科技成果成功转化的有效途径探究[J]. 商讯,2022(1):151-154.。
[32] 何俊海,罗林广,吴海燕,等 . 新常态下农业科研院所科技管理的现状及思考[J]. 农业科技管理,2017,36(4):45-47+54.
[33] 刘雪芹,张贵 . 创新生态系统:创新驱动的本质探源与范式转换[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20):1-6.
[34] 邵云飞,周湘蓉,杨雪程 . 从 0 到 1:数字化如何赋能创新生态系统构建?[J]. 技术经济,2022,41(6):44-58.
[35] 林新奇 . 不仅要“引才”,还要“育才”
“用才”
“留才”构建完善的“引育用留”人才制度体系[J]. 人民论坛,2018(15):34-36.
[36] 杭国荣 .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J]. 人力资源,2021(24):120-121
[37] 张欣,贾永飞,宋艳敬,等 . 创新链视角下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科学与管理,2020,40(6):51-56.
[38] 李率男,王懿,曹瑾,等 .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研究[J]. 中国科技人才,2023(2):46-60.
[39] 候莉,赵昂,魏丽勤,等 . 科研院所科技项目管理新模式的探究[J]. 科技智囊,2020(9):63-67.
[40] 刘佳 .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与对策研究——以科研事业单位为例[J]. 中国总会计师,2023(3):82-85.

How to Solve the "Innovation Dilemma"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in the New Period
LI Yingxue1, PAN Suhong
Institute of Eco-Environmental and Soil Sciences, Guangdong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650

Abstract: Technology innovation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Technologic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can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undertakings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innovation dilemma" faced in the curr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 527


管理创新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management proces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institutional
dilemma, management dilemma and industrial dilemma. Starting from innovative entities such 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orkers and managers, we aims to stimulate the innovative vitalit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management work in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by constructing an innovative ecosystem management model that is people-centered and
based on the entire proces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management,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upstream, midstream, and
downstream", and emphasize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systems and mechanisms,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alents, and
sustainable management models, and use innovative management to solve the "innovation dilemma", providing decision-
making support for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Keywords: technology management; innovation dilemma; innovation ecosystem;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责任编辑:何岸波; 责任译审:毛子英 周阿剑)

528 科技促进发展 ★ 2023 年 第 19 卷 第 7-8 期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