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复原逝者的潜在风险研究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复原逝者的潜在风险研究

摘要: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项众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前沿技术被应用于诸多重要
的领域,其中也有不少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复原逝者的案例。本文首先分析了虚
拟现实技术复原逝者何以成为可能,接着探讨了其潜在风险:情怀掩盖下的盲
目逐利、思念冲动下的伦理失常和技术崇拜下的主体迷失,最后希望引发对人
与技术关系的思考,以期理性看待技术并引导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 复原逝者 风险

一、引言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 VR),是本世纪发展起来的一项综合技术 。


关于虚拟现实,学界研究已相当丰富,计算机、自动化技术、建筑、教育、新
闻与传媒等学科领域均有所涉及。虽然学者对虚拟现实的定义各有解释,但针
对其基本特征仍能达成共识。简单来说,虚拟现实可以理解为利用计算机生成
特殊环境,而用户通过各种输入装置将自己投射到这一环境中,并能操作、控
制环境还能获得一定反馈。整体来看,目前关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讨论多集中在
其发展、应用与展望上,如讨论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①、工程中的工具作用②等。
整体态度比较积极乐观,对虚拟现实技术前景信心十足。然而,人与技术的关
系问题是值得长期思考的命题,不加思考、不顾伦理地盲目使用技术必然不可
取,针对技术发展已经初步暴露出的潜在风险,需及时思考解决,避免其失控。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复原逝者便是值得关注的话题之一。

二、虚拟现实技术复原逝者何以成为可能

如前所述,虚拟现实是利用计算机生成特殊环境,此处所指的特殊环境如
何理解呢?事实上,这里的环境可以是物理或功能意义上存在于世界上的任何
事物和环境,它可以是实际上可实现的,也可以是实际上难以实现或根本无法
实现的。让逝者重现,就属于后者。另外,虚拟现实具有交互性、沉浸性和想
象性的特征,在虚拟环境中让用户产生“真实感”可以说是其最大特点与优势,
综合利用视觉、听觉等输出设备,逝者的重现极具真实性。不仅如此,真实还
1/5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复原逝者的潜在风险研究

非机械的、冷冰冰的真实,用户通过位置跟踪、身体跟踪和物理输入设备等多
种输入端口,可以实现与虚拟环境的交互,即对环境内的物体进行相应操作并
获得实时反馈。自然,用户可以与在虚拟环境中的逝者对话,甚至可以有拥抱
等肢体接触,而复原的逝者也会有对应的反应。很明显,虚拟现实的真实性和
交互性加深了用户的沉浸性,用户可能会认为“逝者真的复活”,而沉浸其中,
不愿离开。
可见,虚拟现实技术为复原逝者提供了足够坚实的技术基础,其案例也不
在少数。《遇见你》是韩国的一档纪录片,纪录了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了母
亲与已逝女儿的重逢的过程。制作组收集了逝者大量照片和影像通过 3D 建模
初步还原了人物外形,还借助 AI 语音合成技术复原生前声音,最后由演员表演
其肢体动作并利用动态捕捉技术复原其动态影像,搭建的场景则选择了母女常
去的公园,此外还有很多细节,如搭配了温度传感器和 VR 手套等等,最后二
人的相遇令人动容,节目也获得了收视高潮。国内也有相关案例,如江苏卫视
2022 年的跨年演唱会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复原了邓丽君。此外,甚至也有观点认
为,之后的扫墓祭祖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搭建坟墓场景并让先人复活。诸多
案例和观点都在提醒我们应该关注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复原逝者这一现象,尤其
是其暗含的潜在风险。

三、虚拟现实技术复原逝者的潜在风险

(一)情怀掩盖下的盲目逐利
近来,“情怀”这个词似乎变了味,与其说情怀,不如说是情怀营销,甚
至这一现象已司空见惯,大部分用户不会思考是“情怀”,还是“营销”③,这
里有必要进行区分。所谓“情怀”,在《新华辞典》中的主要释义是心情、情
趣、兴致和胸怀,而“营销”则是市场概念,带有很明显的商业性质,二者的
结合虽看似不伦不类,但在资本介入、广告宣传等的运作下,又显得合理而自
然。
拿部分媒体或节目复原歌星来说,邓丽君、张国荣是常见的复原对象。确
实,二位前辈承载了很多人的珍贵回忆,又都是天妒英才、英年早逝,有充分
的理由复原。然而,情怀背后,媒体市场化运作背景下资本力量的发挥也不可

2/5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复原逝者的潜在风险研究

忽略。在此背景下,虽然倡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并优先注意社会效
益,然而逐利往往是媒体的首要选择,这也是其在市场化环境中立足生存的无
奈之举。

然而,作为受众,应不被所谓的“情怀”裹挟向前,理智看清其背后的营
销本质后再作考虑。部分媒体的如此包装是对逝者的不道德消费,而且其宣传
本身就是噱头,毕竟其并不具备虚拟现实的重要特征之一的交互性,媒体宣称
的 VR 或虚拟现实技术复原更倾向于是全息投影技术。因此,所谓 VR 技术复原
歌星多是媒体噱头,是无原则消费死者,是打着情怀旗号的营销逐利行为。
(二)思念冲动下的伦理失常
生老病死,本是自然规律。因过度思念而企图将逝者复原其实是不理智的
冲动行为。我国的生命观教育本就落后,提及“死亡”,人们往往退避三舍。
造成此现象的因素有多种,根源性和本质性的原因在文化上。长期以来,在儒
家文化浸润下的国人极其重视“家庭”和“关系”,更宏观来看,“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的观念虽然等级分明,但也把不同层级、层级内部的关系联系得十
分紧密。此外,还有诸如“孝文化”等的影响,让中国这个人情社会中的关系
网络变得无比牢固。
历史因素之外,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生命教育有所落后甚至有一段时
间的缺位④,基本的生死观教育的缺失导致的结果便是传统的观念更为稳固,因
此,也会极力逃避直面死亡,死亡似乎成为了禁忌话题。但需知,生老病死的
规律如此,逝者已逝,生者应该继续往前,一味沉湎过去,就难以开创未来。
再者说,缅怀或纪念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利用 VR 技术复原逝者绝非最优选项
长此以往,甚至可能会导致伦理失常的问题。
(三)技术崇拜下的主体迷失
来势汹汹的虚拟现实技术看似比以往任何技术都更具革命性和创新性,它
甚至创造了“现实”,这让我们在重新思考什么是“真实”的同时,也会让部
分人觉得技术无所不能,从而造成技术崇拜。技术崇拜实际上是把技术理想化,
甚至是绝对化和神圣化,技术崇拜可以视为技术乐观主义的内涵。追根溯源,
技术乐观主义的发端也便是人类对技术的功能有所了解但又缺乏理性认知,目

3/5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复原逝者的潜在风险研究

前对虚拟现实技术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亦如此。
无论技术如何革新、社会如何发展,人永远应该是第一位的。技术为什么
发展、发展又是为了谁,答案都是人。而若单纯技术崇拜,沉溺于看似真实的
虚拟世界中,最终不仅会导致缺乏对他人的关注,甚至还会造成自我主体性的
迷失。那么,失去了人、失去了主体,技术又靠何发展呢?人类社会又何去何
从呢?这都是摆在我们眼前的问题,我们需要给技术“祛魅”,重新审视技术,
维护人作为主体的尊严与价值。

四、结语

虚拟现实技术涵盖多种复杂的关键技术,又囊括多种学科的理论知识,无
疑极具创新性和颠覆性。在 5G 等新技术的加持下,其发展势头将越来越足,
应用前景也将更为广阔。然而,越是处于此种阶段,我们越需要反思和合理的
批判。如果说当前的虚拟现实技术发展还有很多进步空间,但即便如此,它已
暴露出了诸多潜在风险,现在不加以思考并及时采取措施,其风险只能随着技
术的发展越扩越大直至失控。
同时,技术与人的关系命题值得我们长期思考探索,笔者所提的虚拟现实
技术的潜在风险:情怀掩盖下的盲目逐利、思念冲动下的伦理失常和技术崇拜
下的主体迷失,或许有失偏颇,也并未深入探析,但对技术潜在风险的思考是
不可缺少的,这并不是技术悲观或“唱衰”技术,只是为了促进我们对技术更
加理性的认知,最终目的是真正实现“以人为本”。这一条路可能很长,但值
得我们前行。

参考文献

[1] 李 建 荣 , 孔 素 真 . 虚 拟 现 实 技 术 在 教 育 中 的 应 用 研 究 [J]. 实 验 室 科
学,2014,17(03):98-100+103.
[2] 闫泽文,谢嘉成,李素华,沈卫东,王怡荣,王学文.基于虚拟现实与数字孪生
技 术 的 综 采 工 作 面 直 线 度 求 解 [J]. 工 矿 自 动 化 :1-7[2023-02-
17].DOI:10.13272/j.issn.1671-251x.18066.
[3] 朱 楠 .“ 情 怀 营 销 ” 的 概 念 、 传 播 机 制 及 存 在 问 题 [J]. 今 传

4/5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复原逝者的潜在风险研究

媒,2015,23(11):69-70.
[4] 李高峰.生命与死亡的双重变奏:国际视野下的生命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
2010.

5/5

You might also like